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5 14:14:47

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国外: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 - Microbe Interaction MPMI al国内: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线虫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phytopath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陈应南包括高等教育(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于1905年设立的农科大学即列有植物病理学课程,并于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课。1912年各省高等农工商学堂改称大学,植物病理学列为各大学农科的主课之一。1916年金陵大学农科聘留美回国的邹秉文讲授植物病理学。本科和专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归国,先后在大学兴办植物病虫害教育。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创办植物病虫害系,1924年金陵大学农科成立植物病理学组。此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的农学院,以及西北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相继建立植物病虫害系(或门、科)下设植物病理学组。192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戴芳澜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俞大绂任系主任,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学系。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点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养的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课程由一门植物病理学发展为真菌学、细菌学、植物病毒病害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学原理和经济植物病害各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综合大学分出单独建校,当时全国19个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相对合并为9个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沈阳、浙江、山东农学院,中国近现代一批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大部分集中在这9所院校。当时教学工作全盘学习苏联,学制四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缩减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三门,不设选修课。此后40多年来,系科布点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学专业布点3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77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布点31个,在校学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个,有的省2个本科点);专科布点9个,在校生827人,共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932人,植物保护本专科毕业生28564人。1978年以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加大选修课比重,由原来全国既统一又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开设了植病流行学、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真菌分类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病生物防治、生态病原学、真菌显微技术、植物类菌原体、杀菌剂毒理学、植物抗病性以及粮、棉、果、蔬、花卉、中草药、热带作物病害等课程,并按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要求,按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专业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师队伍的不同情况,配置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法”后,194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毕业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及修业年限,有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河北农学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无学位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主要为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到1966年共培养毕业了75人。1956年曾试行苏联副博士学位制度,仅招收一届9人。1978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根据学科基础、教学质量、科研力量等综合考评,先后于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生导师。这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2个,即: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山东、河北、东北、吉林、安徽、四川、云南农业大学,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南热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学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导师19位,即:1981年第一批为北京农业大学(导师裘维蕃、沈其益、曾士迈、陈延熙、刘仪、沈崇尧),南京农业大学(导师方中达、陆家云、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为华南农业大学(导师范怀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为沈阳农业大学(导师吴友三、白金铠)、西北农业大学(导师李振歧、商鸿生、魏宁生);1990年第四批为浙江农业大学(导师李德葆)、福建农学院(导师谢联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礼远)。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学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线虫学及线虫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病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生理病理学,杀菌剂毒理和应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664人,博士学位毕业生42人,在校硕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国家评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裘维蕃、方中达。北京、南京、华南、沈阳、西北、浙江农业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含植物病理学专业。确定南京农业大学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农业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所、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留学生教育1910年邹秉文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是本学科最早的留学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赴欧、美、日等国攻读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戴芳澜、邓叔群、俞大绂、朱凤美等。在50~60年代,仅限于派往苏联、东欧国家留学或进修,攻读植物病理学的计有12人。1981年恢复留学生制度后,先是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保送,后主要从在学硕士生和在职年轻专业人员中选派。1981~1990年,公派到国外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近百人,出国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的约80人(不含自费)。从1956年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有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为越南等国家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如讲授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等。1978年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先后邀请10多个国家的专家140多人次来中国讲学,内容涉及植病流行学、分子病毒学、抗病机理、病理生理、真菌分类、土传病害等领域。通过培养研究生、留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高等农业学校植物病理学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职教师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讲师186人。中等教育清朝末年各地兴办的中、初等农务学堂以及民国初期的甲种、乙种农业学校,都设有病虫害实习科目。20年代以后设立的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植物病害课程。1949年以后,各中等农业学校先后设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中级病虫害防治人才,学制为高中毕业学习两年,初中毕业学习3~4年,课程设有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植保机械等,教学上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布点36个,在校生3800多人,累积培养中等植物保护人才5万余人。成人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当时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等先后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列有防治病虫害的教学内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制订的乡村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病虫害课。此后,一些高、中等农业学校设立农业推广部,对农民施行防治病虫的职业指导。1949年后,各地病虫害防治站开办短期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1956年农业部开办病虫预测预报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测报员。在1978年后,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办学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高、中、初级。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设立植物保护函授班,学制三年,毕业后授予专科文凭;农业部分别在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各省重点地、县的测报、植检人员。同时,各省、地、县也开办植保训练班,在农村中学开设植保课,传授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还不定期开办植物病理学师资讲习班,以提高农业学校教师的水平。此外,台湾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虫害系和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两校均实行系所合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开设植物病虫害课程,不设系科。

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

国外: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 - Microbe Interaction MPMI al国内: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线虫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改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医学科学。病理学既是医学基础学科,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具有临床性质的学科,称之为诊断病理学(diagnostic pathology)或外科病理学(surgical pathology)。按照研究对象的不同,还可分为人体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病理学诊断常常是以诊断为目的,从病人或从病人体内获取的器官、组织、细胞或体液为对象,包括尸体剖检(autopsy)、外科病理学和细胞学(cytology)。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和阐明:①病因学(etiology),即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②发病学(pathogenesis),即在病因作用下导致疾病发生、发展的具体环节、机制和过程;③病理变化或病变(pathological change 或lesion),即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与临床表现(症状和体征)之间的关系——临床病理联系(clinical pathological correlation);④疾病的转归和结局等。病理学为掌握疾病的本质,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而诊断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病变特点,从而做出疾病的病理学诊断和鉴别诊断,直接为临床防治疾病服务。

植物病理学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法医学毕业论文写具体的案例分析可以的。当时也不太会弄,还是上届师姐给的雅文网,有高手帮忙简单多了  法医临床鉴定细节问题的探讨病案在法医活体检验鉴定中的作用论法医鉴定的规范性接受法医鉴定者的心理状态分析死刑复核中法医鉴定结论审查的特点与建议——基于634例统计分析我是法医四川大学法医学科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及其在法医个体识别中的应用谈法医对人身伤害案鉴定审查的看法法医在医疗纠纷鉴定中的地位和作用伦理学在法医实践中的应用初探虚拟解剖技术在解决法医尸检结论准确性和伦理学矛盾中的作用法医与侦查员的配合充分发挥法医门诊的职能作用PBL教学模式下法医毒物分析与法医毒理学阶段性合并实验教学探讨海峡两岸法医现状之比较再议法医在医疗纠纷技术鉴定中的定位、问题及建议法医案例信息库的构建与教研互动我国法医命案尸检现状及规范对策研究Mallory染色变法在法医病理切片中的应用发光细菌在法医毒物检测中的应用法医昆虫学死亡时间的推断与Daubert规则之思考第九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日本法医解剖法律制度及特点番禺区人民检察院2003-2011年法医文证审查工作分析第九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评述及其法医临床学应用价值基层法医学习方法浅谈我国法医鉴定体制的新发展法医文证审查案例分析要重视法医文证审查工作中山医科大学法医鉴定中心对当前法医鉴定体制改革完善及执行新刑诉法第120条的有关问题的探讨

我们在撰写医学论文的时候,尤其是初次撰写时,为了归纳总结出我们临床科研的成果,探讨个人的诊疗体会,甚至提出新的想法及问题的,我们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拟定论文的题目?下面学术堂来为你详细解答:  1、选题的方向要有创新性,突出重点  选题之前,一定要了解本项研究的现状,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了解相关专业领域的动态,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和设想,无论是前瞻性研究还是回顾性总结都需要了解研究的现状,以此为出发点做科研、选题较容易找到选题的切入点,产生创新性。  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容易产生创新点的几个选题方向:从国家在医疗行业的方针政策、法规选题;从学术信息中选题,拾遗补缺;从医疗新业务、新技术寻找选题;从临床工作遇到的罕见病和疑难病例,危重病人的诊治经验选题;从专业学科与边缘学科交叉发展中选题;在自己学科发展新领域,读国内外文献、参加学术会议受到的启发,进行技术和方法的移植研究中选题;在临床工作细节中寻找选题;从临床操作规范性的建立和统一中选题。  2、拟题应突显论文的宗旨,体裁明确  首先,拟题之前必须明确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是介绍推广一项新技术研究及成果,一项前瞻性的探讨研究,一篇经验性总结,一项临床报道与体会,还是归纳性的综述。我们应当从标题上就反映出文章的体裁,研究的方向,让读者看完标题,就可知道论文的宗旨,大致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如标题“抗癌药新进展”一看就知文章是一篇综述,作者的意图是介绍国内外研究抗癌药物的新方法、新成果,以便推广应用。  广大的临床、药理、药学工作者以及肿瘤患者,一看标题,阅读全文的兴趣豁然而生。如将标题改为“几种抗癌药物介绍”,宗旨不清、意图隐涩,大家会认为是一则商业广告,读者或审稿人单看题目都不知道介绍的重点是什么。  3、定题体现科技论文三要素,内容详实  定题前我们要明确题目中包含的三要素“研究对象(患者人群、病症类型、技术方法等)、处理因素(用药治疗、诊治方案、新技术、新方法等)、观察指标(实验效应判定途径)”。一个好的标题也必须反映这三个要素,才会对全文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编辑、审稿人、读者初看标题就可以基本上了解文章要讲什么,研究内容是什么,判定文章的独特可取之处。  如标题“核黄素对冠心病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的影响”,其中三要素一目了然,研究对象(冠心病)采取的处理因素(应用核黄素)比较新颖独特,且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和心功能等核心指标来判定实验效应的优劣,三要素齐全且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定题就比较成功。如标题改为“横黄素在冠心病中应用”,即使有研究对象和处理因素,但缺少观察指标因素,就显得吞吐不全、科学性不足。尽管此文是一篇好文章,但读者看了标题以后,感觉无多大意义,会一看了之。  4、抓住编辑、审稿人眼球,突出新颖性  这就要求我们作者在定题提炼三要素的时候,尽量突出重点用药,特色用药,特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主要或创新技术方法,代表性的观察指标,观察方法等具体学术名词,让编辑、审稿人和读者通过标题就可以了解到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新颖性及创先点在哪里。另外,定题题目不宜过长,20字左右(外文10个实词以内),过长的学术名词可以用简称代替。  5、把握几个定题原则  先进性原则:可以从空白性研究,发展性研究,验证性研究(国外),实用性研究等为切入点;可行性原则:可以从研究者个人知识水平,研究的客观条件,可采取的研究方法、手段,经费,设备,时间,对象,伦理问题等把握定题的可行性如何;实用性原则:最好应以“减轻病患痛苦,促进健康生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近期与远期,基础与应用关系为出发点判定研究的实用性如何;科学性原则:研究内容理论依据一定要科学合理,实验依据一定要客观。

医学可以的,没有问题。

分子植物病理学相关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

国外:PhytopathologyPlant DiseaseMolecular Plant - Microbe Interaction MPMI al国内:植物病理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病毒学报线虫学报植物生理学报最主要就这几个了,分类也分得很好,特别是国内的可以到网站上去查询,还可以下载的,不错,其他国外的没必要搞得那么细,做的主要是植物病害都有交叉,可以查看sci的微生物和植物学里面的东西,都是适合的。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关于植物病理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phytopathological education in China陈应南包括高等教育(本科、专科、研究生、留学生)、中等专业教育以及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初,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清政府建立京师大学堂,于1905年设立的农科大学即列有植物病理学课程,并于1910年聘日本人三宅市郎(MMiyake)授课。1912年各省高等农工商学堂改称大学,植物病理学列为各大学农科的主课之一。1916年金陵大学农科聘留美回国的邹秉文讲授植物病理学。本科和专科教育20世纪20年代,一批留学欧、美、日的学者陆续归国,先后在大学兴办植物病虫害教育。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创办植物病虫害系,1924年金陵大学农科成立植物病理学组。此后,中山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的农学院,以及西北农学院、湖北农学院、福建农学院等相继建立植物病虫害系(或门、科)下设植物病理学组。1927年金陵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戴芳澜任系主任;1946年北京大学农学院设植物病理学系,由俞大绂任系主任,为中国高等学校最早建立的植物病理学系。从20年代到40年代末,植病系科布点逐步增多,到1949年在校生270人,培养的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200余人;课程由一门植物病理学发展为真菌学、细菌学、植物病毒病害学、植病研究法、植物病理学原理和经济植物病害各论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了有计划地培养人才。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农学院从综合大学分出单独建校,当时全国19个植物病虫害系、植物病理学系和昆虫学系,相对合并为9个植物保护系植物保护专业,分别设置在北京农业大学和南京、华南、华中、西南、西北、沈阳、浙江、山东农学院,中国近现代一批著名的植物病理学家大部分集中在这9所院校。当时教学工作全盘学习苏联,学制四年,全国统一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课程缩减为普通植物植物病理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三门,不设选修课。此后40多年来,系科布点及招生规模逐步扩大,到1992年,植物病理学专业布点3个(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在校生77人;植物保护专业本科布点31个,在校学生4541人(除西藏、青海外,基本上每省1个,有的省2个本科点);专科布点9个,在校生827人,共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毕业生932人,植物保护本专科毕业生28564人。1978年以后,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实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加大选修课比重,由原来全国既统一又单一的培养模式,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开设了植病流行学、病原细菌及细菌病害、真菌分类学、植物病毒学、植物线虫学、植物检疫学、植物病理生理学、植病生物防治、生态病原学、真菌显微技术、植物类菌原体、杀菌剂毒理学、植物抗病性以及粮、棉、果、蔬、花卉、中草药、热带作物病害等课程,并按研究生、本科、专科不同层次要求,按植物病理与植物保护专业的不同深度要求,按各学校教学条件与教师队伍的不同情况,配置必修与选修课的课程结构,作到因地、因校、因材施教,以适应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1935年南京政府教育部颁布“学位授予法”后,1942年金陵大学农学院首次招收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研究生,至1949年共毕业6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颁布《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具体规定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的机构及修业年限,有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河北农学院等9所院校招收二年制无学位植物病理学研究生,主要为补充师资和科研人员,到1966年共培养毕业了75人。1956年曾试行苏联副博士学位制度,仅招收一届9人。1978年恢复了中断12年的研究生招生工作,1981年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国家根据学科基础、教学质量、科研力量等综合考评,先后于1981、1983、1986、1990年批准了四批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生导师。这四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共22个,即: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华南、华中、沈阳、西北、西南、浙江、山东、河北、东北、吉林、安徽、四川、云南农业大学,福建、湖南、新疆八一、石河子农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华南热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学位授予院校共7所,博士生导师19位,即:1981年第一批为北京农业大学(导师裘维蕃、沈其益、曾士迈、陈延熙、刘仪、沈崇尧),南京农业大学(导师方中达、陆家云、王金生);1983年第二批为华南农业大学(导师范怀忠、戚佩坤);1986年第三批为沈阳农业大学(导师吴友三、白金铠)、西北农业大学(导师李振歧、商鸿生、魏宁生);1990年第四批为浙江农业大学(导师李德葆)、福建农学院(导师谢联辉),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博士生导师何礼远)。硕士生、博士生学习年限均为三年,研究方向有:真菌学及真菌病害,植物病原细菌学及细菌病害,植物病毒学及病毒病害,植物线虫学及线虫病害,植物分子病毒学,植物免疫学,生态植物病理学,植病流行学,分子植物病理学及植物生理病理学,杀菌剂毒理和应用,生物防治,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等。1981~1992年,植物病理学硕士学位毕业生664人,博士学位毕业生42人,在校硕士生158人、博士生42人。为增强学校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1989年国家评定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主要学科带头人分别为裘维蕃、方中达。北京、南京、华南、沈阳、西北、浙江农业大学设立的博士后流动站均含植物病理学专业。确定南京农业大学的病虫监测与治理基础实验室,浙江农业大学的植物病理及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农业部重点开放性实验室。农业部批准北京、南京、西南、西北农业大学分别建立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所、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植物病原生物研究所、植物生态病原研究所、植物病理研究所。留学生教育1910年邹秉文赴美国留学,在康乃尔大学攻读植物病理学,是本学科最早的留学生。南京政府建立初期,曾利用部分庚子赔款作为培养留学生的一个重要项目。从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赴欧、美、日等国攻读植物病理学的研究生回国后,成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如戴芳澜、邓叔群、俞大绂、朱凤美等。在50~60年代,仅限于派往苏联、东欧国家留学或进修,攻读植物病理学的计有12人。1981年恢复留学生制度后,先是招收出国预备研究生保送,后主要从在学硕士生和在职年轻专业人员中选派。1981~1990年,公派到国外攻读植物病理学硕士、博士学位的近百人,出国访问学者和合作研究的约80人(不含自费)。从1956年开始接受外国来华留学生,有南京农学院、华南农学院、浙江农学院等为越南等国家培养植物病理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国际交流方面,在50年代主要请苏联专家来华讲学,如讲授植物免疫学、植物检疫等。1978年后,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实,先后邀请10多个国家的专家140多人次来中国讲学,内容涉及植病流行学、分子病毒学、抗病机理、病理生理、真菌分类、土传病害等领域。通过培养研究生、留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高等农业学校植物病理学教师素质有很大提高。到1990年,在职教师499人中,有教授51人、副教授146人、讲师186人。中等教育清朝末年各地兴办的中、初等农务学堂以及民国初期的甲种、乙种农业学校,都设有病虫害实习科目。20年代以后设立的中、初级农业职业学校,设有植物病害课程。1949年以后,各中等农业学校先后设立植物保护专业,培养中级病虫害防治人才,学制为高中毕业学习两年,初中毕业学习3~4年,课程设有植物病理学,化学保护(杀菌剂)、植保机械等,教学上注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经过40多年发展,到1992年,中等农业学校植物保护专业布点36个,在校生3800多人,累积培养中等植物保护人才5万余人。成人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农业成人教育,当时有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教育改进社、东南大学教育科等先后建立农村教育实验区,列有防治病虫害的教学内容,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制订的乡村教育课程中也设有病虫害课。此后,一些高、中等农业学校设立农业推广部,对农民施行防治病虫的职业指导。1949年后,各地病虫害防治站开办短期病虫害防治训练班,培训基层干部和农民技术员。1956年农业部开办病虫预测预报训练班,培养了一批基层测报员。在1978年后,成人教育逐步走上正轨,办学形式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层次分高、中、初级。南京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南热作学院设立植物保护函授班,学制三年,毕业后授予专科文凭;农业部分别在南京农业大学、浙江农业大学建立农作物病虫测报、植物检疫培训基地,定期培训各省重点地、县的测报、植检人员。同时,各省、地、县也开办植保训练班,在农村中学开设植保课,传授防治技术。农业部门还不定期开办植物病理学师资讲习班,以提高农业学校教师的水平。此外,台湾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虫害系和植物病虫害研究所,台湾中兴大学农学院设有植物病理学系和植物病理学研究所,两校均实行系所合一,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台湾的中等农业职业学校开设植物病虫害课程,不设系科。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11-2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BO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植物生物学方面的期刊基本定位以“综合性、高水平”为办刊方针,求新、求快,及时、准确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领域科学家最新研究成果(新发现和新方法等)、系统评述国际研究热点(新理论、新发展)。刊登内容主要以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栏目设置研究论文、研究报告、研究快报、技术方法、特邀综述和专题论坛。这里推荐《植物学报》,它主要刊登植物学各学科有创新的原始研究论文和快讯,并发表植物科学重要领域的综述国际最新进展的文章;期刊的定位是以中文(英文摘要)及时、快速和全面地反映我国植物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植物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和中国植物学会主办的中文版综合性学术期刊。双月刊,128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发表涵盖植物科学各领域(包括农学、林学和园艺学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创造性的研究成果。服务对象为中国国内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高级专业人员。《植物学报》是全国优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已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包括CAB、AGRIS、CSCD、CSTPCD、CNKI和CAJCED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