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12 18:41:31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初中

1)中国儒家、道家为基干的古代思想文化 2)书画文化 3)茶文化 4)婚嫁文化 5)酒文化 6)饮食文化 7)姓氏文化 8)园林建筑文化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说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意义》 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展开,文化的研究 引起了科学家和人文学者越来越大的兴趣。中国传 统文化具有几千年的历史,曾经是辉煌的,但在近代 却黯然失色了。要使中国文化再度兴盛,就需要对 其进行深入的探究。从文化的核心即价值系统入 手,通过分析价值系统对传统政治、经济、法律、社会 以及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可以挖掘出传统文化的 精华,同时发现传统文化中那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 方面并予以摈弃。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的社会历史根源 中国传统价值观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 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反对人的独立意 念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 等。此种价值观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 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使之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 念相契合。也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连 接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可以说,中国 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伦理道德原则为 绝对的价值尺度,即主体对客体(包括人事、社会生 活、自然万物等进入人的认识领域的一切对象) 的评 价都是以道德原则为准绳。符合伦理道德就是有价 值的,反之,则被认为是无价值的。西方思想家孟德 斯鸠曾经说过:“中国人把整个青年时代用在学习这 种礼教上,并把一生用在实践这种礼教上。”[ 1 ]黑格 尔也指出:“在中国人那里,道德义务的本身就是法 律、规律、命令的规定⋯⋯这道德包含有臣对君的义 务,子对父、父对子的义务以及兄弟姐妹间的义 务。”[ 2 ]这些论述从一个侧面表明了伦理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为何属于调剂人际关系的伦理道德观念能够成 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征? 考察这个问 题,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孔孟儒学的伦理道 德最初只是用来维系家庭和睦的一种手段,而在儒 家后学的阐述中,这种最初的伦理道德观念发生了 质的变化:伦理道德与宇宙自然、政治制度相互叠 合,构成自然———社会———人伦道德三位一体的稳 固系统;人伦道德取得了本体论的意义,成为自然社 会的法则。《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物 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 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 然后礼义有所措。”这种三位一体的框架使宇宙万物 成为人类精神生命以及社会历史的有机构成部分, 它与人类生命融为一体。人伦道德中便体现着宇宙 生命的精神,而宇宙也打上了人伦道德的烙印,二者 靠活的生命之流———“气”相为贯通,即庄子所谓“通 天下一气耳”。从某种程度上,对宇宙现象的描述在 于昭示社会历史、人伦道德的完善无缺。 伦理道德观念除了保存伦理道德特性,对自身 内容还进行了“外化”、“超越”,从而具有法律约束的 功能。“礼”是中国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 度的总称。在中国,人们常习惯于“礼”、“法”并称, 主张“隆礼尊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古代的法 律,从来就有着浓重的伦理色彩。违背礼义道德也 就是触犯了法律。《新唐书·刑法志》载:“令者,尊卑 贵贱之等级,国家之制度也。”这就使得伦理道德从 内在取向变成了外在的规范,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 的主导精神力量。 当然,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也是中 国传统价值观伦理道德原则形成的原因之一。中华 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型民族。农业耕作的特殊性,使人民长期定居于某一区域; 在同一空间区域 内,要达到长期共存的目的,维持一定区域内家族之 间,家族成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封 建社会的社会结构就是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而 建构起来的。在家庭内部,首先要确立父亲的绝对 地位。以父亲为中心,确定上下贵践、尊卑长幼秩 序,任何一级不得逾越。国家是家庭的扩大化。君 主作为一国之主,是权力的化身和象征。统治者为 了达到永享国嗣的目的,竭力向国民灌输封建道德 意识,道德原则被进一步国家化。 中国的政治结构,从本质上说,就是中国封建社 会结构的变生物。特定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相应的政 治结构,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隶属依附关系。 一个人的臧否废黜、贬谪擢升,不是看他的实际才 能,而是看他的德行;政治与道德密切相联,道德的 衰落意味着政治生命的死亡。 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 考察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可以从三个方 面进行: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 的关系。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看,人伦关系是中国传 统伦理价值观思想的起点;从人与社会的关系上看, 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重人道精神、重群体精神;从人 与自我的关系看,中国传统价值观重修养之道。 “人伦”概念最早提出者是孟子。他指出,人伦 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 有信”[ 3 ] 。“人伦”是人和人之间的五种关系。每一 种关系,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有一个处理两 者之间关系的最高准则。孟子明确地把“明人伦”作 为“新民”以致“王天下”的大法。他说:“人伦明于 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 也。”[4 ]就是说,统治者向百姓教以人伦,是统治者 最重要的一个统治方法。先秦时期,人伦是五种人 际关系的概括,没有尊卑、贵贱及绝对服从的含义。 《中庸》把人伦看作五达道,认为:“天下之达道五,所 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 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到了荀子,其“人 伦”思想特别强调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认为“人伦” 所确定的这种不平等的关系是社会稳定和统一的条 件。“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 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 宜。⋯⋯故曰斩而差,枉而顺,不同而一,夫是之谓 人伦。”[5 ]董仲舒把“人伦”看作与天地一样永恒的 规范,更加突出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不平等,尤其强 调君臣与父子两大伦。他认为:“是故大小不逾等, 贵贱如其伦,义之正也。”[ 6] 《论语·颜渊》认为,“君 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政治统治中必须特别注意的人 际关系,尊奉君臣关系即是“忠”的道德观念,父子关 系即是“孝”的道德观念;认为君王对待臣要有一定 的礼节,臣对待君王则必须忠诚。父亲对待儿子要 慈善而严格,儿子对待父亲必须有孝敬之心。这种 君君、臣臣的尊卑等级关系,经过后世儒家和统治者 的不断强化,使尊卑等级观念深入到社会的各个方 面,成为封建社会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 中国传统价值伦理原则的核心是一种具有民族 特点的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系统中, “仁”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这种原则就是要舍己利 人,舍己爱人,并且强调这种爱应该是从无私的动机 出发的。在孔子的言论中“, 仁”包含三种意思:一是 对父母兄弟等家族内部成员的爱。孝悌、亲亲等都 是“仁”的一种特殊表现。二是对统治阶级内部成员 的爱,忠恕、尊尊、守礼等都是这种爱的表现。三是 对下属的被统治阶级的爱,体现为宽、惠、富之、教之 等仁政。“仁”的这三个方面的规定,以亲亲、孝悌等 对家族内部的爱最为根本,故有若说“孝悌也者,其 为人之本”[7 ] 。孔子以后的墨子并不像孔丘那样, 把“爱人”的思想建筑在纯粹利他的动机上,而是从 功利主义思想出发,提出了“兼相爱”和“交相利”,提 出了“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 利人者,人亦从而利 之”的思想,使自己的理论更能够为人们所接受。墨 子认为,人不但要爱人,而且要能够“爱人若爱其 身”,即在爱别人的时候,要能够做到像爱自己一样 去爱别人。自西汉以后,儒家的人道思想(其中也包 含对墨家人道思想的吸收) 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思 想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重群体精神是中国传统价值伦理的主干部分。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所谓群体,也就是社会和 国家,即所谓“公”、“公利”。因此这种群体精神,又 往往是和义利之辩或公私之辩相联系的。中国传统 价值哲学中,儒家义利价值观由孔子肇始,经由孟、 荀的继承和发展,以及董仲舒定于一尊,到程朱集大 成,贯穿中国两千年,其基本价值取向是重义轻利。 这里所言之“义”是指封建社会宗法等级秩序及其国 家利益和家庭利益,是某种性质的公利,是指体现人 的尊严和价值的至高无上的道义,是人之为人的内 在属性。这基本上属于道德价值。“利”则是指私 利,是臣父之利,个人之利,是指人的物质需要,使人 获得幸福的物质利益,属于物质价值。孔子极力推 崇“义”而对“利”看得很淡,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 人喻于利”[8 ] ,把义与利作为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 准。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并发展到极端,提出:“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9 ]荀子综合了先秦 诸子之学说,认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但他 主张“先义后利”才能“义利两得”。董仲舒提出:“正 其谊而不谋其利,明其道而不计其功”[10 ]的重义轻 利的主张;其从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以“义”作 为“三纲五常”的总称,并以此作为其道德规范轻人 欲私利,强人节欲。董仲舒的“正其谊而不谋其利” 的价值观,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价值导向。 强调内在价值,注重自身修养一直是中国人的 特点。这里的修养主要指的是个体的道德修养,就 是以个体道德为起点,强调个人的正心、诚意,强调 “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个体修养; 突出个体为善的主动性,“我欲仁,斯仁至矣”,强调 在个人道德主动性的发扬中来完善人格,来享受至 高无上的精神幸福,从而达到至人、圣人、真人、完人 的目的。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价值源于一己之心, 由己而通之于人和天地万物,因而极为重视个人的 自我修养。“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 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 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 以于天地参矣。”[11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历史中,封建 道德规范之所以能发生过那么重要的作用,与加强 自身的修养、陶冶情操是分不开的。 三、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是一个处处显示着 两重特性、两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这一矛盾统一体 又深深根植于封建社会的矛盾之中。那么究竟其对 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和具体价值判断产生了哪些影响 呢? 第一,中国传统的人伦价值观造成了根深蒂固的 道德不平等观念。在中国传统伦理中“, 伦”成为表示 贵贱的概念。董仲舒说:“是故大小不逾等,贵贱如其 伦,以之正也。”[12 ]人伦关系被划分为宗法的伦理关 系、政治的伦理关系和朋友之交、路人之交的个体之 间自由交往的伦理关系三种。其中前两种关系最为 重要。在宗法伦理诸关系中,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在 政治伦理诸关系中,君尊臣卑、爵大者尊位低者卑、官 尊民卑等等。在宗法等级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不平 等,导致了人与人的道德不平等。传统的人伦关系, 不是整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而是一部分人必须遵 守,一部分不必遵守;遵守者尽义务,不遵守者享权 利:尊者享权利,卑者尽义务。这种道德不平等观念 是和封建等级制度的长期存在密切联系的。 第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人道精神虽然主要是 维持宗法等级制度下的不平等,但也推进了社会交 往关系的文明化,即:以礼待人,厚德载物。以礼待 人的核心是“敬”。“敬”意味着对交往对象的尊重。 《礼记·曲礼》载:“夫礼者,自尊而尊人。虽负贩者必 有尊也,而况富贵乎?”敬人尊人,先人后己,是“礼” 的内在要求。厚德载物是指实行仁爱,就是要忠以 尽己,恕以待人,即:为人谋尽心尽力,己所不欲而不 加于别人。实行“仁”与“礼”,意味着躬自厚而薄责 于人,厚爱于众而不求自利。这种道德观念伴随儒 家的“仁”、“礼”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 第三,中国传统的重群体精神即重义轻利的价 值观具有片面的价值导向。在传统道德谋义不谋利 的价值导向下,人们在言行上由鄙视私利发展到鄙 视一切正常的生利、理财。于是高谈仁义者愈受到 尊敬,愈是实干者愈受贬抑。这种风气,在宋、明达 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世俗中形成了一个“指办干 政事为粗豪、为俗吏, 指经济生民为功利、为杂 霸”[ 13 ]的传统。颜元痛切地指出,重义轻利,读书穷 理、明道不计功的道德,“千余年来,率天下入故纸 中,耗尽身心气力,作弱人、病人、无用人”[ 14 ] 。影响 是如此严重,以至旧中国的读书人都不去生财利。 但是,对中国传统的重群体精神的认识也不能 采取简单的否定态度。我们在这里讲的群体是指义 和公,即仁义、正义和国家。重群体也可以形成重公 爱国的识大体的道德意识。重公、尚义、爱国的道 德,在历史上也起了积极作用。在它的影响下,历史 上出现了“为民请命”“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 而乐”的伟大政治家。 第四,传统价值观的道德修养虽然能够提高人的 道德品行,但这种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约束了中国古 代自然科学的持续发展。中国古代传统价值观追求 主体与客体的混然合一,还形成了人们追求统一的思 维方式。在中国古代哲人眼里,宇宙万物的本性都是 伦理性,都能以人的道德原则来说明。北宋张载认为 宇宙万物丝毫没有与人离异感:“乾称父,坤成母,予 兹貌焉,乃混然中处,故天体之赛吾其体,天地之师吾 其性,民吾同跑,物吾与也。”[ 15 ]这种宇宙与人和社会 不分内外的观念,实则否定了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导 致放弃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于是人们对外部世界 的探讨反归为对自身内在本质的研究,认识自然、社 会的规律变成人们对道德伦理原则的自我体悟,改造 世界的实践活动变成个人的道德践履。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高中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精神文明建设 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1、“人的_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首要命题。 2、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_________________。”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分方向,代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_________。 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本原因就在于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坚持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核心价值。 8、_______________,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9、依法治国的主体是_______________,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10、_______________,为依法治国提供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柱。 11、_______________,为依法治国夯实社会基础。 12、增强__________________,为依法治国提供动力保障。 1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确立_______________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权威。 14、中华民族形成了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15、爱国主义教育要抓住_______________这个重点。 16、倡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17、讲友善当然要建立在_____________的基础上。 18、近年来各地纷纷结合当地情况提出各自城市的核心价值观,像北京提出“爱国、创新、包容、_____________”的北京精神,上海提出“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上海精神等。 19、中国对外的文化传播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_______________来审视近现代以来世界和中国走过的道路,充分发挥中国在文化方面对世界的重大作用。 20、近年来,西方霸权主义文化表现越来越强烈,甚至掌握和垄断着国际话语权。他们一直以“自由、民主、人权”等标榜自己,宣传所谓的“_______________”,侵略他国文化。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2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____________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24、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____________、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体现____________的本质。 2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27、________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是这个体系的精髓。 28、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____________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29、大力整治交通秩序。全面开展“____________行动计划”,大力倡导六大文明交通行为,自觉摒弃六大交通陋习。 30、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宣传“二十字”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即爱国守法、____________、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31、志愿服务以自愿、__________为前提,以弘扬志愿精神为核心。 32、志愿服务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坚持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始终把____________放在首位,充分体现无偿、利他的基本要求。 33、我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主要有___________、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34、重阳节的登高习俗具有敬老、祝福老人长寿的意蕴。自1989年开始,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定为“____________” 。 35、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奉献精神。 二、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______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______ 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 ) A 、社会主义、与时俱进 B、 爱国主义、改革创新 C、 爱国主义、团结奋斗 D、艰苦奋斗、与时俱进 2、“_______”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基本原则( ) A、人的解放 B、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C、公平正义 D、自由博爱 3、先秦时期就提出了“和而不同”、“和合中庸”、“政通人和”、“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等丰富多彩、意蕴深远的______理念( ) A、重和谐 B、重伦理 C、重民本 D、重爱国 4、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5、______________,是我们党面对多样化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的一个基本原则。( ) A、听任多样化的无序发展 B、允许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泛滥 C、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D、兼收并蓄 6、___________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 A、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B、和平统一 C、人民当家作主 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7、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 A、人民当家作主 B、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C、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坚持政治协商制度 8、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________文明的重要标志。( ) A、 物质 B、 精神 C、 政治 D、生态 9、________是人类发展的终极诉求( )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诚信友爱 D、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0、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B、文化建设 C、发展生产力 D、制度创新 11、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层条件是( ) A、文化建设 B、发展生产力 C、素质教育 D、制度创新 12、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指出:既然人民和政府都不是天使,那么人民就需要政府管束,政府就需要人民监督。这说明我们要树立的新的法制观念是( ) A、权利义务观念 B、自由平等的观念 C、监督制约的观念 D、法律至上的观念 13、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 A、爱岗 B、敬业 C、奉献社会 D、孝敬父母 14、_________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 ) A、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倡导“富强、和谐、自由、敬业” 15、“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反映了“中国梦”的实现主体(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 B、社会主义性质 C、公民的德性和品格 D、人民群众 16、近年来,我国加大在海外举办__________学院、文化交流中心和文艺演出、艺术活动等有效地在对外文化交往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 A、马列 B、孔子 C、英语 D、汉语 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 ) A、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 18、__________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 A、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C、全面提高公民的身体素质 D、全面提高人民的综合素质 19、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0、_________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1、___________,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定位,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要求。( ) A、“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B、“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C、“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D、“富强、和谐、自由、敬业” 22、_________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23、__________是公民个体道德化的摇篮。( ) A、社会公德 B、职业道德 C、家庭美德 D、个人品德 24、社会公德的内容不包括( ) A、文明礼貌 B、助人为乐 C、邻里团结 D、遵纪守法 25、职业道德的内容不包括( ) A、爱岗敬业 B、服务群众 C、奉献社会 D、保护环境 26、志愿服务,原指恭敬德交付、呈现,即不求回报地付出。___________是高尚的,是志愿服务精神的精髓。( ) A、奉献精神 B、友爱精神 C、互助精神 D、进步精神 27、________是志愿服务的生力军,学校是开展志愿服务教育的主阵地。( ) A、广大党员干部 B、青年 C、共青团员 D、社会知名人士 28、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项目之一是,每年的_____月____日,围绕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社会集中组织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 ) A、3月15日 B、4月8日 C、3月5日 D、4月5日 29、、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________节期间,要突出团结、团圆、庆丰收的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 ) A、清明 B、端午 C、中秋 D、重阳 30、推动“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深入开展,________节期间,要突出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主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慎终追远,珍惜幸福生活。( ) A、清明 B、端午 C、中秋 D、重阳 四、判断题 (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1、西汉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提出了“三纲五常”,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大力倡导。这说明价值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 2、“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述的首要命题。( ) 3、“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重伦理的中国传统文化理念。( )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俭廉政”、“克己奉公”、“仁爱孝悌”、“仁义礼智信”等精华,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民富国强”、“民主法治”、“精神文明”、“和谐社会”等目标。( ) 6、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本主义性质和方向。( ) 7、十八大报告强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化,是对效率与公平的最新诠释。( ) 8、改革开放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 9、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的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反思的必然要求。( ) 10、贫穷是产生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而发展则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 ) 1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诚信友爱的动力之源( ) 12、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 ) 13、依法治国的前提是人民当家作主( ) 14、维护社会公正是形成橄榄型社会的主要途径。( ) 1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说明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 ) 16、“诚”与“信”有着密切的联系。诚是人内在的德性,信则是诚的外在表现。诚于中,必信于外。( ) 17、一个人八面玲珑、四处讨好、不讲原则,常常会起到助恶的作用。因此,我们不应反对不讲原则的友善。( ) 18、只有建立起道德回报机制和扬善耻恶的舆论生态,我们的社会才能形成善善相生的良性循环。( ) 19、“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反映了“中国梦”的社会属性:社会主义性质( ) 20、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熟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中华民族历来很重视领导者的榜样作用。( ) 21、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广泛借鉴世界文明成果,符合人类最美好的价值追求。( ) 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其精神内核和根本原则。( ) 24、法律是硬约束、道德是软约束,要做到“法以诛恶,德以劝善”,二者功能互补、相辅相成。( ) 25、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 ) 26、中国有句古话,“求忠臣于孝子门”。即只有在孝敬父母的儿女们中间,才能找到忠于国家的人。这就是说只要孝敬父母了,就一定能够忠于国家。( ) 27、见义勇为是社会风气的晴雨表,是社会道德的风向标。( ) 28、所谓“民无信不立”,“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千金一诺”等,无不强调宽容品德的高尚。( ) 29、培育务实进取的国民心态,需要着力克服急功近利、贪大求全、炫富斗富、小富即安等不健康心态。( ) 30、创建文明和谐的社会生活,需要我们“知礼”、“明礼”、“习礼”、进而“达礼”。( ) 31、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常态化。”“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 32、只有把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持续化,才能不断提升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实现文化强国的目标。( ) 33、清明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爱国忠臣屈原。( )五、简答题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3、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4、全国文明单位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哪三个方面?答案 一、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横线上) 1、发展 2、共同富裕。 3、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发展。 5、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6、灵魂和精髓。 7、共同富裕 8、依法治国 9、广大人民群众 10、增强法制观念 11、培育公民社会 12、政府与公民的联动 13、宪法和法律 14、爱国主义 15、广大青少年 16、爱岗敬业、奉献社会 17、坚持原则 18、厚德 19、文化自信 20、普世价值 2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3、改革创新 24、政治理想 25、社会主义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2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8、教育 29、文明交通 30明礼诚信 31、无偿 32、公益性 33、春节 34、老人节 35、服务人民、助人为乐 二、单项选择题(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C A B C D A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28 29 20 答案 A C B A C B D B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B A C C D A B C C A 三、多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BC ABCDE AB BC AB BCD ABC ABC ABCD AB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BCD ABC ABCD ABD ABC ABCD BCD AB ABCD ABC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BCD ABD ABCD ABC ABC ABCD AC ABC ABD ACD 题号31 32 33 34 35答案 CD ABCD ACD ABC ABCD 四、判断题 (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 × × √ √ × √ × √ √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 × × √ √ √ × √ √ √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 √ × √ √ × √ × √ √ 题号 31 32 33 答案 √ √ × 五、简答题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2)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根本要求 (3)新形势下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必然要求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新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位一体”的科学内涵包括哪些方面? 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的重要途径有哪些? 推动宣传活动常态化; 推动教育活动常态化; 推动研究活动常态化; 推动载体建设常态化; 推动时间活动常态化; 4、全国文明单位的评选标准是什么? (1)、组织领导有力,创建工作扎实; (2)、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 (3)、学习风气浓厚,文体卫生先进; (4)、加强民主管理,严格遵纪守法; (5)、内外环境优美,环保工作达标; (6)、业务水平领先,工作实际显著。 5、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含义包括哪三个方面? (1)、公民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公民的合法权益都一律地受到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的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追究; (3)、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中国传统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解析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内容其中,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根本的内容,具有基础理论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这种价值体系强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在科学原则中强调历史必然规律与中国国情的结合在价值原则中,强调中国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利益、中华民族利益和人类社会利益的辩证统一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在具备科学性的基础上还要有中国特点,才能成为执政党的行动指南、国家的主心骨、民族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是内涵十分丰富的综合性理论体系从层次结构看,它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层次、马克思主义价值学层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层次从时空结构来看,它包括马恩的价值理论、列宁的价值理论、毛泽东的价值理论、邓小平的价值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价值思想和党的科学发展观这些价值理论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适用于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空间范围,都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科学性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在中国的具体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所谓共同理想就是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就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方式和方法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转化为全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所确定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六大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现实的共同价值目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并进一步把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概括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就成为党和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构建和谐社会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具体表现为:在人改造自然的活动中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生态文明;在经济活动中是在劳动本位的基础上追求效率、活力和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以及物质文明;在政治活动中追求民主法治、政治文明;在文化活动中是追求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在社会活动中是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想既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时代要求,又深深地植根于中华社会的历史背景、历史进程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根基因此,在全体人民群众中树立正确的民族价值观和时代价值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就具有逻辑必然性和历史必然性 中华民族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全体民族成员和社会成员所共同认可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所认同的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所共同奉行的价值信念和信仰,所共同选择的价值实现途径、方式或道路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角度看,党的十六大政治报告所概括的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历史合理性和现实针对性这就是:“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民族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在爱国主义价值观中,价值主体是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社会、中华民族人民;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根本利益和需要;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当代中国,价值目标实现的基本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也是中华民族人民具有历史必然性的价值路径选择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原则,立足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根基,在与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体系的相互交流中创造了新的文化价值成果,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文化价值体系既包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价值观的因素,也包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革命价值观念,也包括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建设型价值观念,还包括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六十四字创业精神”、九八抗洪精神等新型价值观念其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这种时代精神中的核心内容就是中华民族社会的时代价值观发展、富裕、民主、法治、公平、和谐、文明以及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的基本价值追求和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例如自立意识、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治意识、科学意识、生态意识、公平正义意识以及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等等这些新的具有鲜明时代特性的价值观念是促进中华民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因此,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一项基本内容社会主义荣辱观 荣辱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荣与辱反映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心理感受和价值反思荣辱观的实质内容是社会评价标准和个体自我评价标准的体现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这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基本价值范畴、本位价值、核心内容、根本价值标准、根本价值追求、基本价值原则和基本价值规范制约着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理念、标准体系和规范体系具体而言,一个社会以什么为本位价值,是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的性质的标志剥削阶级社会里本位价值有权力本位、金钱本位等,而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本位价值就是劳动,是否劳动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判断荣与耻的基本标准为人民服务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核心“三个有利于”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根本价值标准,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根本评价标准是否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既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是否有价值的根本标准,也是判断中国一切政党之荣与辱的根本价值标准集体主义既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本原则爱国主义作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也是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义利观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义利关系的处理也就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中基本规范 总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密切的直接的联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又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性;既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工作上和生活上可操作性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操作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 社会主义价值观,为两类,一是社会主义一般价值观,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强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企业的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凝聚人心也就是只有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做,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特征: 第一,普遍性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它支撑和影响着所有价值判断,因而应当是对整个人类发展历史和未来走向的总概括构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应当揭示社会主义最本质的永恒的精神要素,避免为短期目标服务,同时应当关照时代和人民大众的现实需求第二,民族性核心价值观必须建立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态度,注意防范价值观上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两种风险和错误,努力建设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崇高性崇高性是指核心价值观反映社会和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未来发展方向,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基础上提出来的,本质上既属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有机环节,又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伟大工程和目标指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观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米的时候回来吧友圈发红包

呃……有没有标准答案的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实质上看,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论者有诸多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本精神为融和与自由"。(许思园:《论中国文化二题》,《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是贯穿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这五个层面的主要线索、本质和核心,"这就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杨宪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评价》,载张立文等主编:《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大致上可以概括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1)理性精神。集中表现为:具有悠久的无神论传统,充分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主张个体的感情、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理性要求相一致。总的来看,否定对超自然的上帝、救世主的宗教崇拜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强烈主张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对抗,这就是中国民族的理性精神的根本。(2)自由精神。这首先表现为人民反抗剥削阶级统治的精神。同时,在反对外来民族压迫的斗争中,统治阶级中某些阶层、集团和人物,也积极参加这种斗争。说明在中国统治阶级思想文化传统中,同样有着"酷爱自由"的积极方面。(3)求实精神。先秦儒家主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人论世,反对生而知之;法家反对"前识",注重"参验",强调实行,推崇事功;道家主张"知人"、"自知"、"析万物之理"。这些都是求实精神的表。(4)应变精神。(见刘纲纪:《略论中国民族精神》,《武汉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尊祖宗、重人伦、崇道德、尚礼仪"。(见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具有发展的观点、自强不息和好学不倦的精神。(见丁守和:《中国传统文化试抡》,《求索》1987年第四期。)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是人文主义。这种人文主义表现为:不把人从人际关系中孤立出来,也不把人同自然对立起来;不追求纯自然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论上是反功利主义的;致意于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给我们民族和国家增添了光辉,也设置了障碍;它向世界传播了智慧之光,也造成了中外沟通的种种隔膜;它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不小的文化包袱。(见庞朴:《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光明日报》1986年1月6日。)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