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数据图

发布时间:2024-09-08 02:41:13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数据图

1、《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载《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2、《朱熹审美思想抉微》,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摘要转载3、《解释型与创造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两种类型》,载《文艺理论研究》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4、《论文艺研究的意识形态论维度》,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6期全文转载5、《简论汉代经学视野中的儒家文论》,载《学术月刊》2001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6、《马克思主义与现代美学问题》,载《文艺研究》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美学》2002年第8期全文转载7、《略论汉代古文经学的制度构想与文论视野》,载《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全文转载8、《“经学”“经术”的分野与汉代经学文论话语的双重性质》,载《学术月刊》2005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9、《经学与汉代文学的关联》,载《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4期论点摘编10、《汉代经学文论叙述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11、《时代思想气象与文艺学研究》,载《文学评论》2008年第3期12、《内圣外王与儒家美学的精神逻辑及话语建构》,载《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新华文摘》2011年第9期论点摘编13、《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两个原则》,载《孔子研究》2009年第2期14、《儒家思想之于当代中国美学建构的意义》,载《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15、《汉代谶纬知识谱系中的儒家文论叙述》,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21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16、《国家文化安全视野中的艺术教育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年第1期17、《“六经之教”与儒家文论话语建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2月Online First论文18、《对九十年代古文论研究反思的检视》,载《江淮论坛》2001年第3期

大梵与天道——印中古代哲学中的实在论之比较,台湾《哲学与文化》,2002年第29卷第2期; 文化建设就是要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的灵魂,《浙江学刊》,2000年第3期; 论宋代山家山外之争,台湾《普门学报》,2001年第3期; 作为一种人生哲学的原始佛教,台湾《宗教哲学》,2001年第7卷第1期;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诠释,《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世界的二重建构及其消解——从柏拉图看东西方哲学本体论建构之差异,《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全文转载,2004年第8期); 庄子与葛洪——论道家生命哲学向宗教信仰的转变,《浙江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2004年第10期); 王畿哲学的本体论与方法论,《学术月刊》,2004年第9期; 从人性的制约到人性的自觉——析儒家性不善论向性善的转变,《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论吕祖谦的历史哲学,《中国哲学史》,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全文转载,2005年第7期)。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数据图片

《中国电子商务》格式说明 [论文题目]作者A1 作者B2[作者]1(单位A 上海 210000)[单位] 2(单位B 上海 210000)本规格为在《中国电子商务》上发表的科技论文而设定。请作者逐条阅读并落实,如不符合要求,将影响文章的发表。摘要的内容应包含与论文同等量的主要信息,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目的、实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等,而重点是结果和结论。电子商务 格式说明 信息化FORMAT DESCRIPTION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英文题目]Zuo Zhe A1 Zuo Zhe B2 [英文作者]1(Editorial Departme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Shanghai 210000,China) [英文单位]2(Editorial Department,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Shanghai 210000,China) [英文单位]This specification is set for the theses to be published in Computer Applications and Software, including fonts, margins, page size and print Computer Format description Software [keywords] 引 言 [标题1]采用Word 2000或Word xp格式排版,请同时提供Word版本和打印稿。[正文缩进]务请作者按照本规格编排论文。请直接使用样式,不要对样式作任何修改! 格式说明版心说明 [标题2]用A4纸,页边距上下左右已经设置好,请不要改动。论文题目一般不要超过两行。作 者 关于作者中文名字的要求 [标题3]使用“作者”样式。姓名是两个字的,中间用一个中文空格或两个英文空格隔开。只有一个作者的,且作者姓名字数为三个的(包括三个的),姓名的每个字之间用一个英文空格隔开。 关于作者简介使用“收稿日期”样式。在文章的第一页右下角,可附一段说明,内容包括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第一作者姓名、职称、主研领域等。多个研究领域之间使用全角逗号隔开。一般保持在2行,如果高度不够,可作适当调整。单 位使用“单位”样式。作者工作单位准确到系或学院等,要写全称。如:“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不应简写为“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系”不应简写为“浙江大学计算机系”。单位是多个的写在多行中,可以用上标加以区分。在单位名称和城市名之间使用一个中文空格或两个英文空格隔开,在城市名和邮编之间使用一个英文空格隔开,不能用逗号。摘 要使用“摘要”样式。中文摘要需写成200字左右的篇幅,摘要内容不能太简单,要有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摘要请采用第3人称的写法,且放在一个段落中。关键词提供3-8个关键词,之间用一个中文空格或两个英文空格隔开。英文题目使用“英文题目”样式。英文标题全部大写,一般不要超过两行。英文署名使用“英文作者”样式。两个姓名中间用两个英文空格隔开。姓氏第一个字母大写,单、双名第1个字母大写,双名中间不加连字符。例如: 李伟 Li Wei 张小军 Zhang Xiaojun英文单位使用“英文单位”样式。作者单位的中英文要完全对应。每个实词的首字母大写。在部门名称和单位名称之间、在单位名称和城市名之间使用英文逗号隔开,城市名和邮编之间使用一个英文空格隔开,不能用逗号。 Abstract使用“Abstract”样式。英文摘要需写成200词左右的篇幅,为了使本刊尽快实现国际化,所以要求英文摘要水平一定要高,内容要充实,要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与中文摘要可不完全对应。Keywords使用“Keywords”样式。提供与中文关键词对应的英文关键词。每个关键词之间用两个英文空格分开。每个关键词以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标 题 一级标题使用“标题1”样式。用阿拉伯数字1,2,3…,数字之后没有任何符号,如小数点、顿号、逗号等。一般不超过一行。 二级标题使用“标题2”样式。前面冠之于一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形如1,2,3…。一般不超过一行。 三级标题及下级标题要求如同二级标题。形如1,2…。一般不超过一行。 四级标题使用“标题4”样式。形如1,2…。…。可以是多行。 标题文字标题为两个字的,如“引言”、“结论”等,两字中间用空格(一个中文空格或两个英文空格)隔开。 正 文使用“正文缩进”样式。每个自然段开始时缩进两个汉字。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请用另页纸附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来稿请采用夹注和脚注两种注释方式: 夹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古籍,文字用楷体,格式如(《论语·学而》)、(《史记·孔子世家》)。脚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不常见的古籍、说明性注释等。每页脚注重新编号。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数据图表

去相关数据库找。1、首先我们可以登录中国知网。2、在知网搜索框内输入想要查找的文献内容,例如快递行业,选择文献类型,点击查找。3、选择一篇文献,点击HTML阅读文献就可以了,使用学校内网登录,大多数学校都可以免费查看文献。4、当然,如果要寻找数据的话,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库可真的是应有尽有,进入国家统计局官网。5、点击数据统计,进入国家数据,进行数据查询。6、输入需要搜索的数据快递行业,所有关于快递行业的数据就会出现。7、我们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经济图表来看数据 。

专著类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China(), Leiden and London: Brill, 2010    The Reform of Governance(ed),, Leiden and London: Brill, 2010    Democracy is a Good Thing: Essays on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中国は民主主义に向かぅ》,かもがゎ(日本京都),2009    《国家治理评估:中国与世界》(中英文)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Globalization and Changes in China’s Governance, Leiden and London: Brill,    《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社科文献出版社,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奖)    《民主与陀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中英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社群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全球化与政治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增量民主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全球化与国家主权》(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公益政治和权利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治理与善治》,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论文类  《人权引论》,《政治学研究》1989年第4期。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及其历史意义》,《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论要》,《孔子研究》1989年第2期。   《当代西方社群主义及其公益政治学评析》,《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3期   《治理与善治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9年第5期   《全球化研究的中国视角》,《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3期。   《经济全球化与治理的变迁》,《哲学研究》,2000年第10期   《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中国社会季刊》(香港),1999年秋季号。    《中国公民社会:概念、分类与制度环境》,《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中国政治学的进程——一个评论性的观察》,《学术月刊》,2007年第11期。    Culture and Modernity in Chinese Thought in the 1930's: Comments on Two Approaches to Modernization in China,working papers in Asian/Pacific Studies, 1994    Toward an Incremental Democracy and Governance: Chinese Theories and Assessment Criteria, New Political Science, Volume24, Number 2, June 2002    The Emerging of China's Civil Society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Governance, Focus Asien, 2003 Number 11    《全球化与中国政治发展》, 《东亚研究》(韩国东亚研究会)第4期,    From the Discourse of "Sino-West" to "Globalization": Asia and Europe in Globalization: Continents, Regions and Nations, Ed by Goran Therborn, Brill Group, 2006    La Sociedad civil en China hoy,Anuario Aisa Pacific 2006: CASA ASIA / FUNDACIO C100B Real Instituto Elcano Barcelona: 2007   18 The Developmental Logic of Chinese Culture under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Boundary 2, Volume 35, Number 2, Summer 2008, 157-    Ideological Change and Incremental Democracy in Reform-Era China,” in Cheng Li , China’s Changing Political Landscape: Washington, D 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A Journey of Five Roads Toward Democratic Governance, Global Asia, Volume 5, N 2, 2010    A Significant Shift towards Social Governance, East Asia Forum Quarterly, June    《全球化与中国模式》,载《中国改革开放30年》(日语,毛里和子编,早稻田大学出版社,2010)

(注:①所列论文,除5篇论文是合作之外,其他均为独立撰写。②发表在论文集上的论文均未列入。③发表在报纸上的100余篇学术文章除了被刊物转载者,均不列入。④在内参上发表的数十篇研究报告及文章均未列入)《社会矛盾倒逼改革发展的机制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公正新论》,《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第2期。《城市居民的社会流动》,《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0年第2期。《突破社会公正的瓶颈》,《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7年第3期。《平等新探》,《中国社会科学(内部版)》2011年第3期。《中国现阶段官民矛盾问题的特征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内部版)》2011年第5期。《中国发展过程中若干潜在优势之分析》,《新华文摘》1994年第12期。原载《文史哲》1994年第5期。《社会支撑力与中国的现代化》,《新华文摘》1995年第期。原载《江海学刊》1995年第5期。《从平均到公正:中国社会政策的演变》,《新华文摘》2004年第8期。原载《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1期。《形成社会阶层之间的良性互动——社会分层中的公正规则初探》,《新华文摘》2005年第10期。原载《东岳论丛》2005年第1期。《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新华文摘》2005年第4期。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11月30日。《重视民生:公正和效率的最佳结合点》,《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原载《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12月16日。《论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新华文摘》2007年第12期。原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第2期。《应重视对“社会危机”的研究》,《新华文摘》2008年第23期。原载《北京日报》2008年9月27日。《统计指标的缺陷》,《新华文摘》2010年第5期。原载《北京日报》2010年1月4日。《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特征分析》,《新华文摘》2010年第14期。原载《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3期。《中国应对社会矛盾问题的独特优势》,《新华文摘》2011年第4期。原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社会焦虑再认识》,《新华文摘》2012年第8期。原载《河北学刊》2012年第1期。《如何认识中国现阶段的社会矛盾》,《新华文摘》2013年第22期。原载《光明日报》2013年8月13日。《中国转型期腐败问题的主要特征分析》,《新华文摘》2014年第18期。原载《教学与研究》2014年第6期。《网络时代社会矛盾的主要特征分析》,《新华文摘》2015年第6期。原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4年第6期。《以社会公正奠定社会安全的基础》,《社会学研究》2012年第4期。《立足社会公正 优化社会结构》,《社会学研究》2007年第2期。《论公正的社会调剂原则》,《社会学研究》2002年第6期。《论协调发展与全面现代化》,《社会学研究》1989年第2期。《关于中国现代化试步时期的若干问题》,《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6期。《关于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几个问题》,《社会学研究》1991第2期。《历史社会学初论》,《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1期。《历史社会学再论》,《社会学研究》1988第2期。《关于社会学中国化的初步研究》,《社会学研究》1987年第4期。《论社会质量》,《社会学研究》1990年第4期。《知识背景与中国发展研究的走向》,《社会学研究》1994年第1期。《国外历史社会学述论》,《社会学研究》1991年第1期。《公平的实现时序》,《社会学研究》1999年第4期。《积极促进现代价值理念与发展动力的契合——中国发展动力的重要分析视角》,《哲学研究》2014年第8期。《马克思恩格斯公正思想初论》,《马克思主义研究》2001年4期。《关于中国共产党社会公正观的初步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11期。《如何判断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得失》,《人口研究》2006年第2期。《中国现阶段社会矛盾凸显的原因分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6期。《改善民生关乎强基固本》,《中共党史研究》2013年第2期。《中国现阶段劳动政策的主要特征》,《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年自由和平等的演进及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论语·圣经与中西文化精神》,《孔孟月刊》(台湾)1995年第1期,2万字。《孔子的世俗化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孔子研究》1996年第4期。《有价值的历史遗产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台湾)1995年第5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上),《文史哲》2008年第3期。5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精英群体的演进及问题》(下),《文史哲》2008年第4期。2万字。《贫困问题与当代中国的贫困》,《文史哲》1999年第6期。《论公正的初次分配规则》,《文史哲》2004年第2期。2万字。《中国县级市现代化指标体系研究》,《文史哲》1997年第6期。《论中国渐进型的现代化模式》,《文史哲》1996年第3期。《社会发展研究四个视角的比较分析》,《文史哲》1996年4期。《市场经济体制对于中国现代社会的锻造》,《文史哲》1993年第5期。《合理发展论纲》,《文史哲》1989年第2期。《文化的效用性与再生性》,《文史哲》1986年第6期。《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社会矛盾特征比较》,《教学与研究》2013年第10期。《当代中国社会“官民矛盾”问题特征分析》,《教学与研究》2012年第3期。《当前改善我国劳动政策的思路与对策》,《教学与研究》2009年第2期。《中国现阶段贫富矛盾问题的特征分析》,《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8期。《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分析》,《教学与研究》2015年第4期。《社会动荡发生概率降低趋势的分析》,《江海学刊》2015年第3期。《歧视与中国现阶段的歧视》,《江海学刊》2003年第1期。《大力推进社会政策体系建设》,《江海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社会公正的现状与趋势》,《江海学刊》2005年第2期。《论机会平等》,《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提法再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健康社会论纲》,《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发展研究中若干假设共识之辨析》,《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6期《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中国现代化的基本走势及问题》,《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2期。《中国劳动政策问题分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2期。《公平正义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第2期。《从基本生存诉求到基本权利诉求——转型期社会矛盾基本根源的演化逻辑》,《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年第2期。《西体中用平议》,《哲学动态》1989年第1期。《收入差距的新趋向及其遏制》,《改革》2010年第10期。《论曾纪泽》,《史学月刊》1984年第6期。《略论洋务派对于西方议会制度的认识》,《史学月刊》,1985年第4期。《论王先谦的洋务思想》,《东岳论丛》1985年第1期。《原罪与仁》,《山东大学学报》1987年第1期。《倾向继承·抽象继承·其他》,《山东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论中国现阶段职工的某些“贵族化”倾向》,《山东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集镇社区服务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社会发展呼唤着公正研究》,《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现代化思想》,《社会主义研究》1994年第4期。《中体西用再认识》,《东岳论丛》1989年第2期。《民族传统与现代化》,《东岳论丛》1991年第2期。《社会问题预警系统研究》,《东岳论丛》1996年第4期。《关于公正研究的进程》,《东岳论丛》2001年第2期。《社会公正六题——防止中国社会天平的倾斜》,《东岳论丛》2004年第2期。《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东岳论丛》2006年第2期。5万字。《中国中期社会危机可能趋势分析》,《东岳论丛》2008年第3期。5万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政策的发展》,《东岳论丛》2009年第4期。《中国改革开放以前30年自由和平等的演进及问题》,《东岳论丛》2010年第10期。《劳资矛盾研究的进展及问题》,《东岳论丛》2012年第4期。《中国中近期社会动荡可能性的研判》,《东岳论丛》2013年第1期。4万字。《中西传统社会结构与现代化模式》,《社会科学研究》1990年第1期。《发展的意蕴》,《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第 4期。《关于适度发展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第3期。《特征·缘由·启示:中国现代化试步阶段之评说》,《科技导报》1991年第7期。《论大国综合优势与大国综合症》,《科技导报》1992年第8期。《论中国现代化内在生长力的初步发育》,《科技导报》1993年第1期。《中国改革中的特殊难题——群体性阻力》,《科技导报》1993年第7期。《要消除另一种贫困——社会贫困》,《科技导报》1994年第10期。《中国现阶段贫困群体分析》,《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科技导报》2001年第6期。《中国现阶段机会平等问题分析》,《科技导报》2000年第9期。《论社会结构的优化》,《江汉论坛》1991年第6期。《论社会动员与发展》,《浙江学刊》1992年第2期。《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变异现象》,《浙江学刊》1993年第1期。《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浙江学刊》1997年第4期。《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二难现象》,《社会科学》1991年第12期。《社会公正对于制度建设的意义》,《社会科学》2008年第5期。《关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争论》,《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6期。《民生问题困局的突破口》,《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6期。《藏富于民的时代意义及途径》,《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11期。《试析现代化概念》,《福建论坛》1992年第7期。《应当重视社会焦虑问题的研究》,《福建论坛》1993年第2期。《应注意改革土壤的培育》,《福建论坛》1993年第8期。《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河北学刊》2008年第2期。《公正:从传统到现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1年第3期。《论程序公正》,《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第4期。《中国现阶段社会风险增多的原因分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6期。《精英群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他》,《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2期。《关于公正、公平、平等的差异之辨析》,《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以创新的社会管理积极维护社会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2年第6期。《社会矛盾概念辨析界定》,《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5年第2期。《应当将公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执政理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年第7期。《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4期。《公正对待中国现阶段的老年人》,《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6期。《社会公正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立足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1期。《民生的基本内容及特征》,《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8年第5期。《社会矛盾倒逼型改革的来临及去向》,《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年第4期。《关于促进社会公正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社会保障研究》2005年第1期。《让改革红利惠及全体人民》,《求是》2013年第21期。《毛泽东公正思想初探》,《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01年第2期。《人民内部矛盾理论需要反思》,《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4期。《平等及畸形的平等》,《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2年第2期。《社会学学科规范化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6期。《公正与贫困》,《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5期。《论代际公正》,《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公正视野中的中国农民》,《江苏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社会公正断想》,《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关于有效促进社会公正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以人为本理念的基本涵义及实践意义》,《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中国劳资不对称博弈现象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4期。《中国现阶段劳动者利益诉求方式分析》,《社会学评论》2013年第2期。《从阶级分析到当代社会分层研究》,《学术界》2004年第1期。《社会公正研究的现状及趋势》,《学术界》2007年第2期。《自由新探》,《学术界》2010年第8期。《中国现阶段社会公正问题的逐层递进研究》,《学术界》2009年第2期。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数据图解

1、《〈编年记〉的性质与作者》,王洪军,全文4,500字,载《济宁师专学报》1981年第3期。2、《从张国安墓碑看巨野的沧桑巨变》,王洪军,全文6,000字,载《济宁师专学报》1986年第3期。3、《朱敬则的史学思想》,许凌云、王洪军,全文9,000字,载《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4期。4、《唐代的茶叶生产》,王洪军,全文12,000字,载《齐鲁学刊》1987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叶茂的《1989年中国经济史研究综述》一文摘引了该文,此文1988年12月获曲阜师大论文三等奖。5、《唐代茶叶生产发展的经济原因及其与自然经济的关系》,王洪军,全文9,000字,载《济宁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6、《一部研究唐代奴婢制度的力作》——评李季平先生《唐代奴婢制度》一书,全文3,000字,载《齐鲁学刊》1988年第2期。7、《唐代的茶叶产量、贸易、税茶与榷茶》,王洪军,全文11,000字,载《齐鲁学刊》198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复印;《高校文科学报》1989年第4期、《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均转载了该文。此文获山东历史学会1988——1989年度史学优秀成果奖。8、《唐代的饮茶风习》,王洪军,全文9,000字,载《中国农史》1989年第4期;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文摘》1990年第3期,摘要转载了该文。此文1991年1月获曲阜师大论文三等奖。9、《唐代江南、淮南两道的茶叶生产》,李季平、王洪军,全文9,000字,载《古代长江下游的经济开发》论文集,三秦出版社1989年8月出版;《中国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2期转引了该文。10、《崔融浅论》,王洪军,全文9,000字,载《史学论集》,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6月版。11、《齐魏马陵之战辨析》,李季平、王洪军,全文11,000字,载《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研究》论文集,国防大学出版社1993年5月版。12、《颜庙建置略考》,全文7,000字,载《颜子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13、《太平广记社会史料初探》,李季平、王洪军,全文16,000字,载《齐鲁学刊》1996年第6期。14、《唐代水利管理及其前后期兴修重心的转移》,王洪军,全文8000字,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4期。15、《唐代人口数量及其地理分布》,王洪军,全文10,000字,载《东方论坛》1999年第3期。16、《隋代人口状况与人口地理配置》,王洪军,全文10,000字,载《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17、《邾、鲁古代的地理环境与原始居民》,王洪军,全文8,000字,载《济宁师专学报》1998年第6期。18、《邾国史钩沉》——山东古国史研究之一,王洪军,全文14,000字,载《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19、《儒学与和平经济——一个时代的话题》,东日本国际大学,2002年国际儒学与和平经济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20、《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饮茶风习》,王洪军 杨宁,全文17,000字,载《饮食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21、《饮食文化苑中的一枝奇葩》,王洪军,全文3500字,载《饮食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22、《孔庙.庙学与儒学》,王洪军,韩国成均馆大学国际儒学学术大会论文集,2004年5月。23、《房玄龄家族谱系里籍考》,王洪军,全文15,000字,载《齐鲁文化研究》2003年。24、《李隆基“纳释引儒”释道思想论析》,王洪军,全文16,000字,载《儒学与现代文明》,齐鲁书社2004年7月版。25、《论隋朝统治者的宗教政策》,王洪军,《齐鲁学刊》2004年第3期。26、《论唐初三帝的宗教政策》,王洪军,《孔子研究》2004年第5期。27、《信仰与政治之间——论武则天与中宗、睿宗时期的宗教政策》,王洪军,全文13,000字,载《东方论坛》2003年第5期。28、《隋唐时期道教在齐鲁地区的发展》,王洪军,全文13,000字,载《齐鲁文化研究》2004年。29、《唐玄宗时期的宗教政策》,邢学敏 王洪军,《北方论丛》2006年第一期。30、《契丹族人的饮茶、茶事与政治》,王洪军胡玉涵,《饮食文化研究》2006年第2期。31、《魏晋时期太原王氏居地考》,王洪军,《齐鲁学刊》2007年第01期。32、《儒学由文本到社会规范的转换》,王洪军,2006年儒学与现代化国际史学研讨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7年版。33、《唐代茶叶名品——唐代茶道研究之一》,《饮食文化研究》2007年第03期。

《孔子研究》是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园地公开,凡有关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专题研究之作及学术动态和书评,均所欢迎。 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请用另页纸附作者简介(真实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职称职务、研究方向)、联系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凡研究论文一般不超过12000字,须附内容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 本刊不负责来稿所涉版权问题(如图、表、引文等),请作者事先取得原作者或出版者同意。 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来稿中若无特别说明,即被视为发表后同意编入该数据库。作者著作权使用费和本刊稿费一次性给付。 来稿请采用夹注和脚注两种注释方式: 夹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古籍,文字用楷体,格式如(《论语·学而》)、(《史记·孔子世家》)。脚注:适用于在正文中征引近现代学人研究成果、不常见的古籍、说明性注释等。每页脚注重新编号。

孔子研究杂志2020年第一期论文怎么写的

前段时间看到题为“我心目中的孔子”的征文,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孔子是个可爱可敬的人,我很喜欢他。 现代很少有人了解孔子,如果谁敢鼓起勇气去大街上做个调查,你心目中的孔子是什么样的?估计十有八九的人会骂你神经病,不正常。也许有人会茫然地说,孔子,我好像听说过,但我不认识他。 难怪外国人很多都认为孔子是韩国人,孔子遗风也在韩国。中国人也习惯了把自己的传统文化拱手送人。 在这里还想纠正一点,就是所有五四以来的"打倒孔家店",以及鲁迅骂过的孔子,都不是针对孔子本人,针对的是孔子学说中被统治者歪曲、利用的封建礼教。 我反正一直喜欢的是孔子。觉得它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英雄。相比老子的高深莫测,庄子的漂渺遁世,只有勇于入世、至情至性、在黑暗的世界里坚持为理想而奋争的孔子最为可亲可敬。 通过《论语》、《史记》的记载,可以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积极、率性、无私,看到一个真性情的不朽的孔子。 孔子的豁达 孔子出身贫贱,身份卑微,算是社会的最底层。《史记》记载:鲁国的季氏举办宴会,孔子与一些士人前去参加,被一个叫阳虎的人大骂“季氏款待士人,你没有资格来”,于是“孔子由是退”。 “孔子由是退”这一句话很妙,孔子当时年少气盛,受此污辱,却并未争辩、气恼,只是默然退出。少年孔子已经初露大度从容的儒家风范。 孔子后来立志恢复周礼,规范人们的沦理道德行为准则,但四处碰壁,甚至几处险境,但都能达观地对待。 孔子在郑国和弟子们失散了。子贡去找孔子,这时有个郑国人对子贡说:“东门那里站着一个人,一副疲惫倒霉的样子,真像个丧家之犬。”子贡把这些话告诉孔子,孔子乐了,说:“嘿嘿,说得真对啊,我就像个丧家之犬啊。” 孔子的幽默 孔子是个充满幽默细胞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出幽默达观的风范。 孔子周游列国时,由于误会,曾被匡人围攻追打,五天后孔子才和颜回重逢,可谓生离死别,孔子一见到他就惊喜地说,“哎呀,我还以为你死了呢”,颜回也回敬说,“老师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孔子曾经说“惟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其实这句话并没有对女性的恶意的歧视,只是孔子与弟子之间的戏谑之言,我们不知道孔子受了什么刺激发此感概,但是“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确实惟妙惟肖地概括了女子部分的心理特征,让人哭笑不得。 《史记》上还记载了孔子的一件让人忍俊不禁的事。阳货当时是位权臣,孔子看不惯他。但阳货去见孔子并给孔子送了礼。孔子虽然讨厌他,却认为“来而不住非礼也”,于是他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决定在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访他,这样既避免了和阳货见面,又做到了有礼。谁知道,孔子很倒霉地就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于是居高临下地批叛了孔子的学说,孔子也乐呵呵地敷衍附合,并未争辩,懒得对牛弹琴。孔子大度友善的形象跃然纸上。 他在论语第一篇里就说过,“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们不了解我我不生气,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有谁能真正做到?你的苦心没有人了解,你的满腹经纶没有人看到,你能做到不愠吗? 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老庄是无为而无不为,孔子却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一生都在为了实现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而奋争,在天下无道、礼崩乐坏的社会里,他四处飘游,向人们宣扬“仁义”、“爱人”、“以德治国”,他明知不可行,却拚却一生的心血,飞蛾扑火,直落得贫老落魄,仍痴心不改,其精诚之至,足以让逃避现实、独善其身、浑浑噩噩的人汗颜。 孔子和子路曾在路上迷路,向两位种田的人打听,得知是孔子后,其中一位耕者说道,“天下的坏东西像滔滔洪水一样多,你管得过来吗?还不如像我们一样过隐世的生活。”孔子失望又绝决地说道:“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出来,如果天下太平了,我也会过隐世的生活。” 孔子不愧为万世知识分子“敢为天下先”的楷模,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强烈的责任感让人唏嘘不已。 倔强的孔子也有多次绝望的时候,他曾愤闷悲哀地感叹:“我的主张行不通了,我将乘桴浮于海了!”“我衰老得多么厉害啊!好久好久没有梦到周公了。”“凤凰不来了,黄河也没有图出现,我这一生也快完了吧!” 我们仿佛可以听到一个理想主义者无奈的呐喊。 孔子的随性自然 孔子曾坦言自己喜欢富贵的生活,但是要以平常心对待,不能强求,更不能通过不义的手段来达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而即使是清贫的生活,孔子也会乐在其中,生活得有滋有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还说可以通过任何正当的途径追求富贵的生活,他甚至愿意去做赶马车的营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一下子痴然入迷,浑然忘我,身心处于一种最宁静最舒适的境界,竟达到“三月不知肉味”的程度,其纯真的赤子之心可见一斑。这也是孔子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写照。 敢爱敢恨的孔子平日的孔子平易近人,随和达观,知错就改,但孔子也是敢爱敢恨的人,也有气极败坏的时候。因为他说过“唯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这句话闪着多少人性的光辉啊,因为只有仁者才不惧怕恶的方面,才敢能向恶的一方挑战。他曾大骂兴起陪葬风俗的人会断子绝孙,对白天屡次睡觉的弟子也恨铁不成钢地骂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 而孔子心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大恸,哭得肝肠寸断,“天丧予!天丧予!” 有一次孔子家的马厩失火,孔子慌急地问有没有伤人,而不过问马伤了没有。孔子是个充满人情味的人。 这就是孔子,穿越几千年的时光河流,我们可以看到他一生的风尘仆仆,出身卑贱,尔后自强不息,背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志,学而不厌;开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诲人不倦;为了万民苍生的福祉,向各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整理编纂六经文献……他就这样不停地走啊走,给我们留下了万世的文化,也造就了泱泱中华“文明礼仪之邦”的盛誉。

以后孔子论文能不能150字呀?????????????????????????????????????????????????????????????????????????????????????????????????????????????????????????????????????????????????????????????????????????????????????????????????????????????????????????????????????????????????????????????????????????????????????????????????????????????????????????????????????????????????????????????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