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题目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6 16:48:34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题目是什么

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不断改变自然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借助技术工具改变了地球的许多自然特征。他将林地和草原改造成为农田,使江河变成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或用于水力发电。人类还通过给沼泽地排水、凿石劈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然而,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今天,空气和水的污染给地球的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成千上万吨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海洋的整个生态平衡正在受到破坏,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一跃到了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02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9位;2004年,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3位,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  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开垦,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下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问题。  第一,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影响土质,降低农产品产出。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将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第二,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发展新科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 ”,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第三,在节约的基础上,修复自然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恢复植被过程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对于缓解洪灾,防止干旱,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提高认识,合理发展经济。很多人常常把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地开发资源,使之趋于贫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要从认识水平开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海啸、地震、干旱、洪灾、疾病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急待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一)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环境的范围。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湿地的保护、电子垃圾的处理等其他还未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的纳入到立法之中。(二)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环境保护各法的可操作性。(三)完善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来保护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原因1、生产商不顾环境只为成本。2、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不够,只是贴贴标语之类的只是形式,没根本做到质的改进。3、自然灾害导致环境更加恶劣措施:1、教育好孩子保护环境(提高全民素质)2、狠抓破坏环境的生产商3、政府应该落实行动,例如污水处理等等,不要只是说,说了几年都没见成果。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题目

(1)污染的现状根据世行报告(2007),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8%GDP。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水污染一项,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草原的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同时,城镇建设却仍以每年侵占一百五十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损失二百亿元。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等造成的损失也高达一百三十亿元。专家分析表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原因众多,但国家工业规划布局失误,调控措施不力和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2)解决办法根本的办法从政策讲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从上而下的有效执行;从经济和能源角度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禁止污染企业办下去,让污染源消失;从短期的策略讲,需要源头控制加严格的治理措施;再根本点,就是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个需要依赖教育,太远了!近两年污染事故频发,已经威胁到了国民的安全,环境部成立,这些根本措施已经开始逐步的推行了。期待一个美好的环境!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中国这个经济列车已进入了快速稳步发展的时期,在发展的同时,也为人类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另一方面,中国汲取了西方过去发展中的惨痛教训,在发展的同时注重环保,在环保中求发展。

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不断改变自然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借助技术工具改变了地球的许多自然特征。他将林地和草原改造成为农田,使江河变成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或用于水力发电。人类还通过给沼泽地排水、凿石劈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然而,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今天,空气和水的污染给地球的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成千上万吨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海洋的整个生态平衡正在受到破坏,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一跃到了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02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9位;2004年,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3位,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  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开垦,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下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问题。  第一,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影响土质,降低农产品产出。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将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第二,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发展新科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 ”,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第三,在节约的基础上,修复自然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恢复植被过程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对于缓解洪灾,防止干旱,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提高认识,合理发展经济。很多人常常把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地开发资源,使之趋于贫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要从认识水平开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海啸、地震、干旱、洪灾、疾病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急待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一)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环境的范围。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湿地的保护、电子垃圾的处理等其他还未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的纳入到立法之中。(二)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环境保护各法的可操作性。(三)完善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来保护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题目怎么写

才10分啊,我自己论文都没写呢,你给个1000分,我再考虑看看

在动笔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旦下笔之后,则要坚持不懈地一口气写下去,务必在最短时间内拿出初稿。这是许多文章家的写作诀窍。有的人写文章喜欢咬文嚼字,边写边琢磨词句,遇到想不起的字也要停下来查半天字典。这样写法,很容易把思路打断。其实,初稿不妨粗一些,材料或文字方面存在某些缺陷,只要无关大局。暂时不必去改动它,等到全部初稿写成后,再来加工不迟。鲁迅就是这样做的,他在《致叶紫》的信中说:  先前那样十步九回头的作文法,是很不对的,这就是在不断的不相信自己——结果一定做不成。以后应该立定格局之后,一直写下去,不管修辞,也不要回头看。等到成后,搁它几天,然后再来复看,删去若干,改换几字。在创作的途中,一面炼字,真要把感兴打断的。我翻译时,倘想不到适当的字,就把这些字空起来,仍旧译下去,这字待稍暇时再想。  否则,能因为一个字,停到大半天。这是鲁迅的经验之谈,对我们写毕业论文也极有启发。

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不断改变自然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借助技术工具改变了地球的许多自然特征。他将林地和草原改造成为农田,使江河变成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或用于水力发电。人类还通过给沼泽地排水、凿石劈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然而,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今天,空气和水的污染给地球的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成千上万吨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海洋的整个生态平衡正在受到破坏,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一跃到了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02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9位;2004年,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3位,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  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开垦,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下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问题。  第一,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影响土质,降低农产品产出。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将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第二,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发展新科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 ”,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第三,在节约的基础上,修复自然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恢复植被过程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对于缓解洪灾,防止干旱,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提高认识,合理发展经济。很多人常常把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地开发资源,使之趋于贫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要从认识水平开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海啸、地震、干旱、洪灾、疾病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急待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一)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环境的范围。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湿地的保护、电子垃圾的处理等其他还未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的纳入到立法之中。(二)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环境保护各法的可操作性。(三)完善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来保护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摘要

(1)污染的现状根据世行报告(2007),中国污染的经济损失达到了8%GDP。中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达到二千八百三十亿元人民币,其中,仅水污染一项,估计一年造成经济损失约五百亿元。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二百亿元,由于城市燃煤、工厂排放废气及汽车死气污染,大气中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悬浮微粒弥漫在城市上空,空气污染导致许多城市肺癌死亡率增至万分之二,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达百分之三十,所有这些损失加起来也等于二百亿元。而生态环境破坏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估计高达二千亿元,森林覆盖率由四九年的三成左右,现已下降至不足一成四,草原的严重退化,水土流失面积达一百五十五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六。同时,城镇建设却仍以每年侵占一百五十万公顷土地的速度发展,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加上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每年至少损失二百亿元。其他污染如固体废物排放、噪音污染等造成的损失也高达一百三十亿元。专家分析表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损失原因众多,但国家工业规划布局失误,调控措施不力和公民环保意识不强是主要原因。(2)解决办法根本的办法从政策讲是国家政策的大力倾斜,从上而下的有效执行;从经济和能源角度是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禁止污染企业办下去,让污染源消失;从短期的策略讲,需要源头控制加严格的治理措施;再根本点,就是全民环保意识的提高,这个需要依赖教育,太远了!近两年污染事故频发,已经威胁到了国民的安全,环境部成立,这些根本措施已经开始逐步的推行了。期待一个美好的环境!

1 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库区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开展生态环境综合 治理工程,新建了4个自然保护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万余km2,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提高,生态环境有了一定改善。但是,库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环保工作尚面临几个主要问题。 1水污染严重 1999 年,库区废水排放量共1 亿t,COD排放总量为8万t,其中工业废水1亿t,有近1/3的工业废水未达标排放;生活污水0亿t,集中处理率仅7 % 。据1999 年长江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长江重庆段17个监测断面水质级别中,二类水体仅占9%,三类水体占6%,四类水体占6%,五类水体占9%。长江、嘉陵江、乌江“三江”重庆段大肠菌群、非离子氨、COD 等10 项指标超标。库区次级河流污染更为严重,56% 的断面水质不能满足水域功能要求。 整个三峡库区城市江段中,水质受污水影响的江段总长为97km,宽2~150m,重庆江段污染带最长,为73 km ,占库区污染带总长的7%。 2生活垃圾量大 库区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62万t,危险废物5万t,工业固体废物历年堆存量达3000多万t,综合利用率约为43%。按城市非农业人口人均产生生活垃圾量1kg/d计算,三峡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为178万t/a。目前仅基本做到清运出城进行简易处理,无害化率仅为1%。各种废弃物散乱堆放,有的甚至直接沿岸倾倒,在雨水浸泡和洪水的冲刷下,大量的污染物汇入江河,造成三峡水库严重的水污染,是导致三峡库区水体大肠菌群全面超标和干流丰水期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3船舶污染日趋严重 库区船舶年产生活垃圾约3 万t,其中入江约8000t,船舶生活污水产生量约1800 万t 左右,其中含油污水约近40万t,排放COD约600t,石油类100余t。库区农药化肥污染、水面集中养殖污染、乡镇企业污染等也较为突出,1999 年库区农药使用量就达6t,其中有机磷农药占有一半以上份额。 4森林覆盖率低,城市人均绿地少 多年来的破坏性垦荒、乡镇企业的无序发展和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对原有森林植被破坏相当严重,导致库区森林覆盖率大幅度减少,仅为3%。库区两岸的多数区县森林覆盖率仅5%~6%,平均不到10%。且林种结构不尽合理,成熟林、特种林、经济林比例低,中幼林所占比重极大,涪陵、丰都、奉节等地中幼林比例甚至高达90% 以上,基本无成熟林。库区森林群落结构简单、功能失调,植被处于逆向演替趋势,由森林向灌丛—草坡—裸岩方向退化。 库区各级城镇的绿化水平均偏低。重庆市主城区人均绿地仅08m2,只相当于全国城市人均绿地面积3m2 的2%,在全国3 5 个百万人口 以上城市中居末位。其他县市就更少,例如万县市的人均公共绿地仅8m2,奉节县城仅3m2。 5生态失衡严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指标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据统计,三峡库区动植物资源约6500多种,约占全国动植物种类总数的20%,国家一 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8种和6种,二级保护动植物分别有35种和22种, 三峡库区还有丰富的第三纪孑遗植物。但由于生物种群赖以生存的森 林覆盖率很低,海拔1000m 以下原始森林残存无几,导致林麝、豹猫 和猛禽数量明显下降,虎豹在库区已濒临绝迹。一些水生物种,如国 家一级保护水生动物白鳍豚、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等,二级保护水生 动物江豚和胭脂鱼等,都面临三峡水库建成后造成生态结构变迁和生 存环境破坏的严峻形势。这一形势直接威胁其生存,而加速濒危。生 态恶化势头如不能有效制止,极有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物种灭绝。 6水土流失严重 三峡库区山高坡陡、地质构造复杂,是全国地质灾害发生严重的地区之一。据移民部门2000年的复查数据表明,三峡库区大小地质灾害点2 万余处,其中前缘在淹没线175m 以下的崩滑体1302 处, 体积达333400 万m3,具有不同程度危险性和潜在危险性的区域有1133处,占崩滑体总数的87%。因崩滑体影响决定搬迁的村庄405 个、城镇60 座。 三峡库区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62%,达55万亩,年流入江河的泥沙总量达1亿t以上,这必然加重三峡水库水体泥沙的含量。虽然三峡大坝设计有排沙孔,但不可能解决库区600km 河道的排沙问题,只有加强生态建设,保持水土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7生态环境的污染已从城市向 农村急速扩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乡镇企业遍地开花、无序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由城市向农村的蔓延。酸雨范围明显向远郊县扩展,pH 值5 等值线区域几乎已覆盖整个库区。有90% 以上的地区为酸性降水区,多年酸雨频率为60%~90%,酸雨pH值多年均值在3左右。库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元。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源主要有:工业布局的不合理,城市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粗放型增长方式使生态环境恶化,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环境管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正随着西部大开发、生态建设的序幕拉开而逐步解决。如,长江流域(重点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流域(重点是小浪底及以上地区)列入“十五”水污染治理重点;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还草及治理沙土流失工程;重庆市实施以三峡库区为重点的“青山绿水”工程和主城区为重点的“山水园林城市”工程;1990 年以来国外专家、学者以及国际组织、政府机构代表6000余人次来重庆市进行环保考察和交流,重庆市已被列为中国环境合作示范城市,并获得世界银行环保贷款。 2 三峡库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 早在1994 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里,已明确把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的重要指导方针。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自然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三峡工程效益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整个长江上游的经济发展,同时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城市用水、农田灌溉、防洪以及南水北调工程都有着决定性作用,从而使库区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全国甚至世界的关注。根据库区生态环境的现状,依照库区的区情,要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对策。 1 统筹规划、综合决策 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之一,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在进行区域开发、资源开发以及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调整时,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生态建设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发展来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倡导“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另外,由于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对整个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地位与重大影响,因此建议国家将三峡库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列入国家优先和重点治理计划,按照“三河三湖”那样纳入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项目资助、经费投入、银行信贷和利用外资等方面给予优先、倾斜和扶持。同时加强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各种专项资金的征、管、用,确保投向。 2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污染源的治理 结合工业结构调整与技术进步,采取控制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与浓度的措施,加快工业污染源限期治理进度。通过取缔、关停重污染源,淘汰国家禁止的设备和工艺,推行清洁生产;禁止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的企业进入库区,以防新的污染。同时,还可实施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并定期公布各控制断面监测结果,严格其目标考核。其次,加强面源污染的治理。库区的面源污染主要源于农药、化肥和畜禽粪水污染占水体污染总量的40%。控制面源污染的关键在于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农药与化肥的产品质量及利用率,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等。 3 加强城市规划,合理布局新县城 三峡库区全迁的县城有5座:重庆市的云阳、开县、奉节、丰都和湖北的秭归。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结合移民搬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其一,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城市的布局要考虑地形、气象、水文等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工业严重污染区,一定要布置在下风向,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河流的走向、流量、泥沙流动规律和河流的自净能力,使城市规划与流域规划相结合,加强上下游全流域水资源的保护;其二,城市内部布局也应有利于保护环境。例如,单中心同心圆式,向外发散延伸的城市布局形态,使市中心与周围自然环境相隔越来越远,新鲜空气难 以进入,污浊空气排放受阻,不利于空气的自然调节。而采取多中心组 团带状结构,把城市分为若干个片区,区间用绿化带隔开,可对减轻城 市大气、噪声、热污染等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应配套建设城市污水 处理系统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系统,合理分布城区公共绿地,建设具有 库区山水特色的新城镇。 4依靠科技进步,增强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首先,针对三峡库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研究优选适合环境要求和经济能力的污水处理工艺。库区各级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应坚持大中小微结合,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处理工艺应根据处理规模、水质特征、受纳水体的环境功能及当地的实际情况,经全面技术、经济比较后优选确定。其次,生活垃圾的治理也应坚持因地制宜、技术可行、设备可靠、规模适度、治理与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合理选择卫生填埋、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等垃圾处理技术,并对淹没区的建筑废弃物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第三,生态建设也要不断增加科技含量,确保生态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一是要研究生态适应性,做到适地适树适草。各县(市)要依据当地林草植被地带分布规律和条件,研究林草植被建设的适宜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和布局,确定科学的林草植被结构及相应的技术支撑措施,并对荒芜区的生态重建进行科技攻关。第四,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围绕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水土保持的重点领域,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综合性环境监测中心及 网络系统。可首先在涪陵、万州、巫山、黔江建4个重点监测网络,使库 区的水质、水域生态、重大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得到有效监控,并在此 基础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5实施制度创新,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 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经济的外部性,可利用经济政策,通过市场机制,把由于物质利益不一致造成的经济外部性,内化到各级经济分析和决策过程中,通过事后增加污染成本的方法来消减污染。从而既能有效地约束污染者的排污行为,确保“污染者负担”,又能为政府进行库区环境集中治理筹集资金,或将资金用于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开发等。库区环境污染之所以十分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未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比如企业的排污费标准太低,对城乡居民的生活污水排放及生活垃圾的排放也基本上不收费,污染者造成的经济外部性没有通过市场反映在生产成本中,直接加剧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所以,实行环境资源的有偿使用,是库区控制环境污染的根本思路。例如,可以向库区下游流域实施达标水资源的收费政策,2001 年2 月在国内已有了购买水资源的先例。另外还应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环境经济政策,强化污水、垃圾等污染物处理收费制度。 6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三峡库区目前环境污染严重,需建设的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项目多,环保市场容量大,为发展环保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发展环保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增强三峡库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还可为环保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提供产业依托。因此应把环保产业列为优先发展领域,争取成为新世纪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7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依法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一是严格贯彻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抓紧制定和完善三峡库区有针对性的法规和技术规定。二是要建立健全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制度,比如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收费制度、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等。三是要严肃查处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行为,加强环 境保护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8 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提高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平通过各种国际学术交流会、技术交易会、展览会,了解世界环保科技的最新动态,学习先进国家治理大江大河、流域和大型水库的成熟经验和方法。通过大型城市废物、污水处理成套设备及生态系统恢复等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国产化,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还要积极开展东西部合作。东部在我国的改革开放中已先行一步,经济实力和环保技术水平远在西部之上,经历了发展和规范两个历程,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因此,应广泛开展东西部合作与国际交流,引进先进的技术、项目和高素质人才,争取早日使库区的生态环境研究水平与应用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中国环境问题现状及其对策论文怎么写

我们倡导:转变观念和思路,加强引导,树立绿色低碳发展观。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政府部门要从政策层面上支持和引导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引导、支持社会树立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理念。以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实践和探索为起点,寻求适合国情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为遏止气候变化不断恶化的势头,积极采取自主行动,从多种环节入手,节能减排降耗,减轻环境灾害,切实履行量化减排义务我们希望:加强科技创新,提倡低碳生活,建设生态环境。世界各国、全球企业应负担起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应对资源环境压力。以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为榜样,寻求经济发展新模式,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大节能减排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加快节能环保和装备的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推行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绿色GDP核算等研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社会生活消费模式我们期待:开展低碳技术国际交流,发展碳排放权交易国际合作。加强政府间国际合作,进而推动企业合作,有序推进低碳生态产业转移,促进低碳和生态经济在全球的合理分布和共同发展。积极建立环境权益交易市场,探索清洁发展机制,推动全球统一碳交易市场形成,改善发展中国家的碳定价权我们努力:推广发展低碳绿色金融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投融资途径,不断探索创新投融资机制,将减排降碳纳入金融体系的服务范畴,制定和完善符合国情的促进低碳产业发展的经济激励措施,利用碳金融体系的支撑使碳减排获得持续不断的融资,从碳减排权中提高能效及可持续发展的收益,努力争取全球低碳经济竞争的主动权

我国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  摘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环境问题 可持续发展  人类有史以来不断改变自然环境,以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人类借助技术工具改变了地球的许多自然特征。他将林地和草原改造成为农田,使江河变成湖泊和水库,用于灌溉或用于水力发电。人类还通过给沼泽地排水、凿石劈山、修建公路和铁路等方式,改变了地球的面貌。  然而,人类改变自然环境并不总是带来有益的结果。今天,空气和水的污染给地球的健康造成越来越严重的危害。每天机动车辆的排气管排出成千上万吨废气。工厂释放的烟雾污染了工业区和周围乡村的空气。水污染同样有害,海洋的整个生态平衡正在受到破坏,工业废水已使许多河流的生物死亡。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一跃到了世界第三。但是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2002年,中国环境可持续指数在全球142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9位;2004年,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33位,环境形势异常严峻。  现在,环境保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我们知道,对环境的大规模破坏已经带来负面影响,甚至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将意味着自我毁灭。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并通过法律来保护环境。不然的话,人类势必遭受因其不关心生存环境而引起的严重后果之苦。  我国环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引起:  第一,片面追求经济价值忽视生态价值引起的环境问题。工业发展产生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引起的污染;  第二,植被的迅速减少引起的环境问题。为了保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过度地开垦,使土地退化异常严重。  第三,城市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一系列的由于城市发展环境问题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诸多不便。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采取下列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环境问题。  第一,转变生产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传统的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废物”转变为循环经济生产模式“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传统的生产模式经济发展越快,付出的环境代价也越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产生的废物还占据耕地,影响土质,降低农产品产出。循环经济克服了这一缺点。将废物转变为“再生资源”,提高生产和生态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经济产出和产生最小的环境污染,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模式。  第二,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水平和运行效率。通过发展新科技,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建立节约型的社会经济体系。即要求我国工业化要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 ”,可循环的发展机制。通过发展科技作为支撑,建立人与环境和谐的科技体系。  第三,在节约的基础上,修复自然环境。发展节约型经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但要从本质上根除环境问题就必须在节约的基础上进行修复。在恢复植被过程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达到恢复环境的目的。其中主要包括恢复森林、湿地、农田生态系统。森林、湿地对于缓解洪灾,防止干旱,涵养水源等发挥重要作用。  第四,提高认识,合理发展经济。很多人常常把发展简单的等同于经济增长,将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发展。在工业发展过程中,不合理利用资源,造成资源的浪费,过度地开发资源,使之趋于贫乏。要从根本上改变环境要从认识水平开始: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且不可再生的,过度地开发与利用,必然导致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如海啸、地震、干旱、洪灾、疾病等。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平共处。  第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最有力的武器是法律。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颁布了《环境法》、《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但是由于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制度起步晚,立法水平有限,相关法律制度急待完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一)完善立法,扩大法律保护环境的范围。将有毒有害物质的控制和管理、对湿地的保护、电子垃圾的处理等其他还未纳入到法律规范中的纳入到立法之中。(二)完善环境责任制度,明确规定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后果,增强环境保护各法的可操作性。(三)完善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如完善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来保护自然环境。  大自然是人类一切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来源,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是人类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只有使科学发展观得到贯彻与落实,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