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9-10 05:39:50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摘要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初浅的体会,以下试作一概括。第一、语文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科学研究资料证明:人们从语言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图象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内容的65%。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拓宽教学时空,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典型的具体经验或感性材料,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语文课件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借助计算机采集、加工、存储、输出信息极为快捷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充实,,增加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 ,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加盟,必然将给过去沉闷的语文审美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新编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做了很明确规定。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制作更好、更高质量的课件去适应教学要求,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第二、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作课件,但无论怎么会制作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要做到合理使用媒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1.目的性:即运用教学媒体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样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才用。3.实效性:媒体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第三、上多媒体课应紧扣主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如果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科特点,制作课件时,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注意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第四、多媒体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体课不是让学生看电影。老师必须督促学生在上多媒体课时,牢牢抓住教学重点, 勤于思考,学会记录,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我们得找到一支感天动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课文中的摹声比喻;还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图,去分析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烘托。但对于这一千古名篇,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去“导”、去“引”,去探寻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两个人物的关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样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确立的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认同。 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验”一词,这个体验包含很多的过程,其中不乏: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第五、不要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教学的常规工作。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本人在学习用Flash MX 制作课件之初,一个课件要花十多个小时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气尽快完成,就难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以致上班时间疲惫不堪,影响了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由于当前语文科现成的共享课件很少,资料库也并不健全,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仍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第六、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为避免此种弊端,常用的办法是:①、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②、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其实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如教读课文《咬文嚼字》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文中举了多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请说说各自的见解。第七、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戏剧作品则涉及到舞台说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场、环境的烘托等内容。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像设计等,使戏剧艺术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节奏美。节奏是一种音乐语言,它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教学的节奏美,表现在教学速度适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用音乐要适当。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右大脑的适时调用,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而音乐正促进了大脑的平衡使用。背景音乐,是多媒体课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中学课文的朗读录音,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背景知识(包括与课文有关的评论文、同一题材的文章等等)。这样,制作课件时,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来,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课文录音导入到课件中,可以省去了提录音机和准备磁带等一系列的麻烦事,而且朗读的效果比用录音机要好得多,更不会出现卡带等现象。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受就会具体、深刻得多。第八、语文教学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大,广大初中学校已经普遍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近几年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的强迫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填补这一空白。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特有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教学的表现更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充分揭示语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语文思维的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摘要怎么写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大,广大初中学校已经普遍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近几年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的强迫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填补这一空白。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特有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教学的表现更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充分揭示语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语文思维的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在过去的一年中,我尝试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在这一领域有了一些初浅的体会,以下试作一概括。第一、语文教师应重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信息时代呼唤着语文教育技术的更新。多媒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们只是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或者再多上一张挂图、一块小黑板。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也累。有些学生甚至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现代多媒体技术介入课堂,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丰富了学生的直观感受,让学生在无意识下主动、轻松地接受语文知识。科学研究资料证明:人们从语言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而从图象信号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如果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够接受知识内容的65%。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能拓宽教学时空,向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详实、典型的具体经验或感性材料,为思维活动的展开构筑坚实基础。多媒体的语文课件以课本内容为依托,借助计算机采集、加工、存储、输出信息极为快捷的优势,对教学内容进行开放式的充实,,增加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 , 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现代化教学技术的加盟,必然将给过去沉闷的语文审美教学注入美的无限生机。新编初高中语文教学大纲都对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和利用做了很明确规定。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制作更好、更高质量的课件去适应教学要求,将逐渐成为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第二、合理运用课件,教师角色不可异化。实现CAI教学,必须借助课件。现在许多课件由计算机专业人士开发制作,他们缺乏一线的工作体验,忽略教学过程设计的科学化,有的就是教材教参或习题集的搬家,而成为一堆语文文献盘片化的资料库。因此要运用所购课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直观实用为标准合理利用。不可硬搬进教室,或让学生放任自流地去看资料库,那样达不到培养思维之目的。最好的方法是一线教师自己编制课件。可运用所购买课件的有用部分,再加进自已设计的内容,适时适当地调用以辅助教学。这就需要教师们会制作课件,但无论怎么会制作课件,语文教师的定位还是语文教师,不是定位在我这堂课用没用电脑,或是我是多么善于制作课件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把握好分寸,不可舍本逐末,忽视了精心构思教学设计、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忽视了对学生的正确引导、激励。要做到合理使用媒体,必须考虑以下几个要求:1.目的性:即运用教学媒体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2.必要性:用和不用效果一样的就不用,用了能提高教学效率、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的才用。3.实效性:媒体运用要讲求实际效果,不能只是简单演示,走过场。第三、上多媒体课应紧扣主题。学生的接受能力反应能力毕竟有限,过多的资料使他们目不暇接,一些重要的内容学生往往还未抄下来就一闪而过,不少多媒体课堂常出现学生的笔记不完整的情况。如果与课堂教学无关的插图、动画、音响充斥整个课件,刺激了学生的无意注意,严重地影响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注意力,学生表面看似兴趣盎然,课堂看似活跃,但实际上教学的效果可能并不好。语文老师应尊重学科特点,制作课件时,切忌滥用画面来代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深入细致的体验和理解。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同时也注意到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目的不在于给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应根据教学要求来进行课件设计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应关注学生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方法,是否有助于学生掌握理解文章。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课件的特性,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凸现出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使之逐步从幼稚走向成熟,实现多媒体课件与语文教学的最佳整合。例如,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课件,对于本课的重点-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我做了如下设计:首先通过录像片段展示苏州园林的美丽风光,让学生从中直观地感受出苏州园林的美,引出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第四、多媒体教学不是减轻了教师的劳动的强度,而是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多媒体课不是让学生看电影。老师必须督促学生在上多媒体课时,牢牢抓住教学重点, 勤于思考,学会记录,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要把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教师指挥课件播放、学生死盯屏幕的过程。如果学生得不到教师生动言语的诱导、形象神态的感染,从头至尾只听到音箱里的声音、看见银幕上的图像;教师只顾忙着操作机器,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那么,课堂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例如:在《琵琶行》的教学中要充分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首先,我们得找到一支感天动地、旋律跌宕起伏的琵琶曲,让学生在欣赏中领会课文中的摹声比喻;还可以配上一幅秋江月夜图,去分析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烘托。但对于这一千古名篇,显然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教师巧妙地去“导”、去“引”,去探寻江州司马与琵琶女两个人物的关系,去研究作者是怎样刻画两个人物形象的,去思考何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最大限度确立的时候,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认同。 多媒体教学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正确运用于课堂教学。如果喧宾夺主,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或为追求时尚,借此来哗众取宠,装点门面,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体验”一词,这个体验包含很多的过程,其中不乏:动脑思考,动口读说,动手写做,调动全身感官表演。“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进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第五、不要因制作课件耽误了教学的常规工作。制作语文课件往往花去很多时间,本人在学习用Flash MX 制作课件之初,一个课件要花十多个小时才能初步完成。如果想一鼓作气尽快完成,就难免加班加点,甚至通宵达旦。以致上班时间疲惫不堪,影响了备课、批改作业等常规工作的正常进行。在使用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有的老师一味地花时间在课件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备课,他们错误地认为制作课件的过程便是备课的过程。而事实上,备课是寻找、搜索、构造、备选教学方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检验、评价、挑选满意教学方案的过程。也可以说,备课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总策划和总设计,要备教材、备学生、备课堂,而制作课件只是设计教学局部的过程,并不能也不可能代替备课。由于当前语文科现成的共享课件很少,资料库也并不健全,且大多数教师对于课件制作及电脑操作仍不甚熟练,准备一个课件往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因而不可能深入钻研教材,分析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方法。第六、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应给学生留出思考的余地。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为避免此种弊端,常用的办法是:①、借助图文资料,激发学生的想象。如简介作者,可选取作者不同时期的照片,并配以文字资料的介绍。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想象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精神品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简介文章的写作背景,截取些背景资料,最好能配上声音,引领学生进入作品的境界中去品读作品。②、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了使多媒体教学不至于束缚学生的思维,我们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探讨,不要求有标准答案,只要学生能畅所欲言,各圆其说就行。其实问题设计得好,多媒体手段更能启发学生积极地思考,开拓思维空间,发展思维能力。如教读课文《咬文嚼字》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以启发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文中举了多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你同意作者的分析吗?请说说各自的见解。第七、语文多媒体辅助教学应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诗歌和散文情感丰富,意境优美,除了运用诵读的手段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时空造境。借用多媒体的光、影、声、像等信息传达出形象而又具体的物象,再启迪学生动用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情画意之中,品味诗文的美。戏剧作品则涉及到舞台说明、人物的扮演和出场、环境的烘托等内容。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舞美设计,灯光设计、音像设计等,使戏剧艺术能更好地体现出其作为综合艺术的特点,则有利于学生对戏剧作品的理解和把握。制作和使用课件应重视节奏美。节奏是一种音乐语言,它指各音在进行时的长短关系和强弱关系。教学的节奏美,表现在教学速度适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与安排富有弹性,即有疏有密,有起有伏,有张有弛,就如音乐的节奏一样,密的地方教学内容多,速度快,学生注意力要集中,疏的地方坡度缓,进度慢,让学生静观默想,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使用音乐要适当。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它所独具的艺术魅力,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人们随着音乐的律动,旋律的变幻起伏,或喜或悲,或惊或叹。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左右大脑,各司其职,左右大脑的适时调用,有利于大脑的平衡发展,而音乐正促进了大脑的平衡使用。背景音乐,是多媒体课件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平时要积累较好的课件素材。课件素材包括图片素材、声音素材(尤其是课文朗读)、文字素材等。只有平时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制作课件时才能得心应手。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收集中学课文的朗读录音,与课文有关的图片和背景知识(包括与课文有关的评论文、同一题材的文章等等)。这样,制作课件时,若需要用到的素材便可信手拈来,方便地使用。比如把课文录音导入到课件中,可以省去了提录音机和准备磁带等一系列的麻烦事,而且朗读的效果比用录音机要好得多,更不会出现卡带等现象。用多媒体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学生的感受就会具体、深刻得多。第八、语文教学不可过多依赖多媒体技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使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规范、生动、有说服力。而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只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教学难以实现。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是不可缺少的。学习语言,不用心读是不会有收益的,而这一点多媒体帮不了多少忙。茅盾能背整部《红楼梦》;古今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典故钱钟书能了如指掌,顺手拈来;毛泽东深厚的古诗文功底,才使他文章佳句叠出,文采斐然。由此可见语文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如果一味的想靠多媒体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有些东西,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我们在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CAI课件对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必须着力渲染,对一些疑难的问题,关键的过程要侧重设计处理,真正体现课件的长处和辅助教学的功能。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标题怎么写

一、利用信息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制作多媒体教学软件,还可以将各种不同的信息,如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等有机集成在一起,进而展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使抽象的图形、数字,呆板的文字,变成赏心悦目的画面,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的刺激,有利于创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实物投影仪等多种教育技术,使学生真实地看到作者在文中所状之物,所写之景,如美丽的圆明园、壮丽的长江三峡、笔陡的华山、汶川大地震的感人场面等等,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全方位的感受。这种对照学习,无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形色共现,声情并茂,能取得比传统教学手段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成熟,电化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课前导入、精读欣赏、重难点突破还是讨论探究,时时都可以见到多媒体技术的身影。然而,如果把信息技术这一有力武器交给学生,让学生置身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失去了教师这根“拐杖”,必然得打破原有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安排,放开手脚,自己去针对问题,解决疑问,寻找答案。学生必然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打破被动学习的局面,逐渐形成适合自己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三、巧妙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学习更多的注重学习中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情感的交流,注重以真情感染读者,以形象唤起美感,以意境领悟主旨,以培养语言意识和语文习惯为目标。而多媒体课件里的文字、声音、图片、图像等极大满足了学生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距离,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从这一点看,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主要表现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两个方面。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心理学家提倡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列为学习环境四大要素之首。他们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当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深入人心时,对于作为酷爱语文教学的笔者来说,是既激动不已又惶恐不安。激动的是赶上了课改的好时机,这可是教学研究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安的是自己两手空空,以什么去迎接课改,拿什么去献给课改。人们常说,机遇常常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成功不会青睐浑浑噩噩之人。 多媒体教学是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节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语文学科慢慢产生了兴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所提倡的一个新的要求,这也是时代对老师的新的要求和希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当会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来为我们教学服务。由此看来,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是新时期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发展的方向。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点思考和体会。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果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挖掘其中愉快的教学因素,使学生人情入境,能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更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课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由课本向课外拓展的内容。网络之中的资源浩瀚无边,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所以如果能够利用好网络之中的资源,那么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课堂这样一条,学生缺少选择和拓展自己知识视野的机会。现如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教学,能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实践与体会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我国教育部已决定,分三个层面在全国中小学推进信息技术教育,同时要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这个决定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地影响教育的现状。因为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进一步从自己学科的角度来研究如何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小学其它学科教学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笔、纸和笔一样自然、流畅,这就是“课程整合”的核心。它的研究与实施将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 本人结合我校承担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子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的进行了研究与实践,现将一些体会总结如下。 所谓信息技术与小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小学学科课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让内容丰富的学科课堂教学作为信息技术的有效的载体,又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崭新的支撑,提高学与教的效率,改善学与教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朝基础教育现代化的目标靠拢。 一、以人为本,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在实践中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途径、方法。经过研究学生不论在提高学生识字和用字的能力方面,还是在阅读、作文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不仅促进了语文教学结构的改革,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而且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提高了信息素养。 (一)识字教学方面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由于汉字音、形脱节、字型多,结构复杂,类似性大,多音多义字不少,学生学习起来有很大的困难。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尤其是使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由选择学习生字的笔画、笔顺、部首、间架结构、正确读音和汉字编码,同时跟随教学软件进行听、说、读、写、打(打字)的训练,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 (二)阅读教学方面 在阅读教学中,要完成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全身心参与学习过程。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学生有充分的时间主动感悟、搜集和分析相关的信息,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再经过引导步入新的知识境界。使学习主体参与教学,形成发现问题——积极探究——追求创意的模式,促进学与教的优化。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点”来,把教学内容细化为具体“学习任务”,通过“校校通”或“校园网”用课件、网页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如:《小猴子下山》的教学过程: 1、朗读入手,整体感知,体会特点。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有感情地自读课文找出小猴子下山后都做了些什么,找出文中描写小猴子特点的词句。 创设情境,自主理解。根据课文内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课文,通过计算机打开教师自制的课件,自主学习理解相关段落。教师先要求学生从文中圈出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追。要求学生各自通过操作看小猴子做的这些动作,再自己做做这些动作,分析扛、捧、抱的不同之处。然后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学生用上“桃子、玉米、西瓜”等学具上台表演课文内容:小猴子掰玉米扛玉米,摘桃子捧桃子,摘西瓜抱西瓜,看到小兔追小兔,以及小猴子空手而归的扫兴样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学生通过说说演演,深刻地理解了这些动词。表演的学生把“扛、捧、抱”等动作演得准确而传神,活灵活现。看的学生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注意力格外集中。这样促使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加深了对词语的准确理解;同时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发展。 讨论汇报,深化理解。最后老师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先将小猴子的行为与小学生的实际挂钩,这种由物及人,从课文内容到生活实际的过渡,是同一现象的类比,属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易被学生接受。再引导学生认真讨论,阐明自己的观点,把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从中悟出一个道理,实现了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然后,用“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始有终,认认真真地去做,做完一件再做另一件,这样才能有收获”的哲理指导学生日常行为。这一教学过程既体现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又进行了思想教育。 阅读教学不能用固定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和体裁而定。在教学古诗文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感知诗句,之后学生独立探究、互相协作,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广阔空间自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并以多种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结果。学生有的把自己在网上查阅的背景资料说给同学们;有的把诗做成多媒体电子幻灯片展示给大家;还有的把自己熟悉的歌曲调子用在这首诗上唱出来;更有想象丰富的学生把自己学了某一句诗的感受谈出来。学生展开的想象翅膀,填补了诗中的空白,有利于领略诗人对思想感情的含蓄表达,正确理解其意。 (二)作文教学方面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题目

1、支持“课内翻转”的多元化中学化学微课设计。2、现有中学语文微课存在的问题与作用。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与应对策略。4、中学语文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探析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教学整合的模式和策略。6、中学英语教学与交互式电子白板整合应用研究。7、从《亲爱的安德烈》中看中西方教育的差别。8、浅谈多媒体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9、中学心理健康课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10、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自我调适。11、信息化教育环境下的中学思政课堂创新教育。12、高中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及实证研究。13、试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14、浅谈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改进。15、善用心理学原理指导中学学困生教育。16、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困难案例分析--以Y中学为例。1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中学微课的设计研究。18、多媒体教育在中学历史教育中的问题与出路。19、素质教育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大,广大初中学校已经普遍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近几年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的强迫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填补这一空白。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特有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教学的表现更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充分揭示语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语文思维的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多媒体让语文教学更精彩的论文标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近几年来我国初中教育教学投入的不断增大,广大初中学校已经普遍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开展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从近几年看,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传统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要求。新课程理念提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学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变传统的强迫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教学手段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填补这一空白。这就要求我们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特有的功能,把信息技术和初中语文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进而使教学的表现更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在充分揭示语文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语文思维的形成的过程中,多媒体信息技术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下面我结合多年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初中语文教学的经验,谈谈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能力是一种能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的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条件和机会,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活动中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当新课程改革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深入人心时,对于作为酷爱语文教学的笔者来说,是既激动不已又惶恐不安。激动的是赶上了课改的好时机,这可是教学研究千载难逢的机遇;不安的是自己两手空空,以什么去迎接课改,拿什么去献给课改。人们常说,机遇常常垂青于有准备的头脑,成功不会青睐浑浑噩噩之人。 多媒体教学是将多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一个教学模式。传统的语文教学,一支粉笔一节课,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没有兴趣,甚至感到枯燥无味。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学习的信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对语文学科慢慢产生了兴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是新课程实施后所提倡的一个新的要求,这也是时代对老师的新的要求和希望。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就应当会使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与此同时,也要求教师学会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来为我们教学服务。由此看来,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也是新时期的教学的一个主要发展的方向。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经历来谈谈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点思考和体会。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散文,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物喻人。但是由于很多课文与现实生活年代相隔久远,因而学生在学习理解课文内容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而合理运用多媒体能根据课文内容选配合适的音乐,选取相关的图片和视像,视听结合,声形并茂,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景氛围。如果在教学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挖掘其中愉快的教学因素,使学生人情入境,能使他们快速进入学习情境。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效益   利用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如:在教学《捞铁牛》时,教学的重难点是: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根据水的浮力的原理把沉在河底的八只大铁牛捞起来的,体会怀丙和尚想象的依据。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制作了教学课件。一是图文声像并用,再现课文内容。二是将事物之间的联系制成动画课件,通过点击课件得到提示和帮助。如点击“铲黄沙”课件,便会出现船身上浮的场景,并可以清楚地看见船身上系着的绳子就会绷紧,此时划船,铁牛就被拔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借助课件,自主学习,较快较好地把握课文重点,理解难点,进而进行了语言、思维训练。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生生活阅历少、积累少,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使问题很难解决。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学生接触语文的渠道进一步拓宽,大量交互性很强、更新更快的语言和语言文化信息使广大师生应接不暇。网上可共享的信息为语文的教育和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文化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学生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拓展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检索、阅读各类书籍,可以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获取到更新的信息和资料。如,学习《有趣的发现》,从海岛上昆虫翅膀的有趣特点,引导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适者生存的实例。学生结合网上的资料和个人感受,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由此而来,学生获得大量丰富的知识,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丰富了表象,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又如在学习《桥》这一课时,由于我们所处的环境因素,大多数学生对此都不太熟悉,所以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于祖国一些著名大桥的图文资料进行阅读学习。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桥梁的认识。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增强了学生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憧憬,发展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对其课程进行学习和拓展的探讨能力。 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之一。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让学生能掌握更多的知识,特别是课本之外的知识。利用多媒体可以在短时间内让学生接受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是课本上的知识,也可以是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由课本向课外拓展的内容。网络之中的资源浩瀚无边,包含的内容要远远超过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的内容,所以如果能够利用好网络之中的资源,那么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知识的积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课堂这样一条,学生缺少选择和拓展自己知识视野的机会。现如今,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平等地共有、共享人类的学习资源,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内容、方法、策略和发展目标,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学习空间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了自主学习的天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就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导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从而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及其他综合能力。   实践表明,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语文教学,能及时、迅速地开拓了信息通道,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了学生感知、选择和快速浏览能力、感悟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表达、创新能力。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强化了自我效能感,增强了自信心,通过协作学习培养了团结协作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