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2024-07-02 12:52:35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目录

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一般说来,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环境等技术、手段与方法。具体地讲,是指应用计算机对信息的搜集、存储、传递、分析、使用的处理技术和智能技术。其实,现代信息技术涵盖的技术十分广泛,它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感测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量子计算机),激光信息技术(激光遥感、光导纤维通讯、激光、全息存贮、激光控制 技术、激光计算机),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开关器件、生物存贮器件、生物逻辑器件、生物计算机)等,而传感、自控和新材料技术等是信息技术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是目前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关键和核心,更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度、大容量,数字化、更深层次的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智能化、个性化趋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始终是教育技术最积极、最具有活力的方面,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了教育的进步,形成了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1)教育信息化及其特点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过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有以下特点:①教学多媒体化。也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②资源共享。就是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使各地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实现资源共享。③教学个性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④学习合作化。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⑤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务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等。⑥教育虚拟化。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从技术层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应具备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基本特征。从教育过程层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应具备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等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是一座全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与共享,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这个环境支持课堂辅助教学,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计算机远程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多层次教学协调发展;支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支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与终身教育。②支持教师教学,实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③支持学生学习,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④支持交流,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互动。⑤支持管理,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能有效指导、帮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诸如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研究探索、团结协作、表达展示,从而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使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综合发展的格局;不仅更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还带来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掌握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实践,学会对事物作出整体反映,具备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能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新型人才。这是社会人才观的根本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新型的教师将成为集专业理论、技术知识、计算机技能与教育艺术为一身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者和主导者,花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学习者,创造适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服务于现代化教育。这是教育观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文化的变革。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人们目前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获得高层次的思维技巧与能力,而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小技巧。二是希望能促进人类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训练,而不仅是掌握知识。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的讨论内容。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将在本书第11章中作介绍。信息化社会要求教育信息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摘要 社会进入了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然非常广泛,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社会进入了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然非常广泛,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因此,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这股“活水”,更好地引进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丰富教研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一直以来,一线教师因忙于教学,走出校门亲近名师、接受新理念的机会较少。为了促进他们专业化成长,学校努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研形式。  首先,通过校园网链接名校,向老师们推荐了一系列的“课堂优课”课例,让他们在每周二的年级组集体教研时,通过优课课例来学习如何观课、评课,再通过“校园网”的“说议讲评”教育论坛,在实践中去尝试,努力向名校优课靠拢。而刚建成的录播教室,更使我们的网络信息化教研如虎添翼。校长亲自对各学科老师进行培训,学成后的老师们每人录制了一节公开课,并上传服务器作为优课资源保存,以备后用。同时利用录播教室的直播功能,我们还多次与兄弟学校进行校际教研。录播教室的启用,让教研打破了学科间、年级间、学校间的局限性,使教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大范围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自评和他评。  二、更新教学理念,整合高效课堂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做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加大投入,所有教室更新了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无线话筒等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直观形象,语文课上随意圈画、标注(语文白板公开课);数学课上聚焦、放大、转变图形,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英语学科开展的互动作业平台,老师通过无线话筒引领学生听音、跟读、录音、评分、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酸雨》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科普网站了解酸雨形成、分布、危害,酸雨与环境、酸雨的检测 、酸雨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测量雨水的PH值、分析数据,运用数学知识预测当地酸雨发生的时间;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拓展、应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微课程与教学相整合,提升课堂活力  上学期,我校承担了某课题研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没有观望退缩。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微课制作,又请电教站的专业老师到校指导。然后鼓励教师根据任教学科特点,逐步尝试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外延到随时随地。教学中,老师们会将一些重难点,制作成一个个精美实用的微课。而后又将这些优质资源在网络上、QQ群中创建资源共享,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实现了网络一对一教学,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也得到了开发。  笔者所在的教研室,有一位李老师在教学《动物王国》电脑绘画一课时,为了课本知识的高效扩充,提供了数百幅优美图片和数千字的文字资料。学生每人一台微机,进行网络式教学,学生感到新鲜而刺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所创设的艺术情境,成为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使得学生整堂课都处于兴奋之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作者:陕西省神木县教师进修学校 慕鲜梅)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难,还是自己努力写吧

通过对日本、澳大利亚、韩国、印度尼西亚和美国5个国家新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情况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不同国家对新信息技术的理解不完全一致 有些国家认为信息技术就是指计算机及与其相关的通讯技术手段,如日本、新西兰、澳大利亚、韩国等,而有些发展中国家,比如马来西亚就认为,对于发展中国家,在信息技术中应考虑的不仅仅是计算机技术,而应同时考虑其它设备,这就是说应包括印刷材料、媒体包、录音带、录像带、甚至包括人类资源。计算机用于学校对某些国家是一项昂贵的事业,尤其对边远和农村地区,那里的中小学能源可能还是个问题。 但是,无论对信息技术如何理解,计算机在社会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已经越来越得到更多人的重视。 二、与其它媒体在教育中的应用相比,在计算机教育中各国政府的行为比较多 无论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是地方分权制还是中央集权制,关于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应用,各个国家的政府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具体体现在: 不断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对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社会给教育提出的挑战进行科学论证和科学决策;为了使教育为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好准备,重新修改课程大纳,其中信息学和计算机教育是这次课程大纲修改的核心;投资支持国内企业生产专门的教育计算机(如韩国);为学校购买和分发计算机,并将计算机的配置标准化(如韩国,当然,这也曾造成学校计算机的单一化);政府组织专门力量开发软件,组织计算机软件竞赛,以促使提高教育软件的质量(如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等);政府制定有力的政策、策略并着力切实全面实施,如建立试点学校,教师分级培训计划等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美国等)。 三、计算机教育及其教育应用的共同趋势是工具模式、解放学习者 计算机在每个国家具体的应用形式并不完全相同,这和各个国家的教育哲学、教育体制等各方面的具体情况直接相关。但是,共同的趋势是计算机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储存信息的工具,同时,计算机的知识从“原来技术只是劳技、家政等中的一部分”,逐渐“独立成一门课程”,目前又逐渐被整合到中小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当中去。 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方式大体上有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工具模式三种。 在日本,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众多媒体资源中的一种,在初中和小学主要是全班用作指导教师模式,执行教师布置的任务;学习者模式即计算机本身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日本也很重视,只是高考的压力使日本学生更多地学习数学和物理而不是BASIC;日本计算机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有特色的应用是用于教学过程管理以及教育管理方面;教师把计算机用于反应分析,教师能知道每个学生正在做什么并且可保存学生反应时间的记录,把计算机更好地用作工具评价教学过程并理解学生是如何学习的,所以,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对于日本来讲更注重的是把它作为管理的工具。 对于新西兰、澳大利亚这些地理环境辽阔、人口密度小的国家,计算机除了作为一种学习资源,用于指导教师模式、学习者模式之外,计算机还是远距离通讯的重要设备、重要的节点和终端,是构造交互式、实时性的开放式学习模式的重要枢纽。计算机联网并用于构造新的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是这些国家在中小学教育以及其他教育形式中利用计算机的独有的特点。这一特色使得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的新信息技术真正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源,这种学习资源不仅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共享资源形式存在,而且它极大地丰富和完善了教学的模式,对教育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美国的计算机教育的发展则完全按照作为指导教师的模式、作为学习者模式、作为工具模式的发展轨迹,只不过美国更重视学生的计算机素质的培养,重视发展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在美国很流行,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是美国小学、初中甚至高中的比较重要的方面,这方面的成绩是学生升入大学的一个重要参考。韩国、马来西亚等计算机教育不是很先进的国家,他们在发展计算机教育的开始,为了少走弯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一般是按照计算机作为学习者模式,即主要教学生计算机语言,到目前发展成计算机作为工具的模式,即逐渐把计算机作为各门课程的辅助工具,并把它与各门课程的学习整合起来。 从世界计算机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80年代初,前苏联伊尔肖夫提出的计算机编程是第二文化的观念在各个国家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编程是否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试验的反面结论,促使人们对计算机在教育中作用的更深层次思考,到了80年代中期,计算机作为工具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接受,家庭计算机逐渐增多,软件开发发展迅速,一时间在各门课程中使用计算机辅助软件非常流行;90年代,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给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再加上人们对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如何使用才更能达到促进教学的效果的思考,进一步提出了“整合”的概念,即把计算机和计算机教育整合到学生学的各门课程当中去,并提出要通过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解放学习者的重要思考。当然,要完全整合到各门学科当中去,而不是作为强加给教师和学生的一种负担,要解放学习者,解放教师,教师对计算机的掌握、教师的新信息技术的文化和意识是至关重要的。 四、各个国家对教师培训都很重视 国内有一著名学者认为,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计算机刚刚进入师范学校,用计算机、管计算机的只是专门的或是专业人员,此时,计算机是极端的以技术为主的文化,是少数人参与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广大的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和他们的关系,产生“why”的疑问;政府和教师认识到计算机的重要,开始大量投入,包括对教师的培训,但对“how”,即对如何培训、培训内容很困惑,教师对计算机产生恐惧感、神秘感;教师知道如何使用计算机,此阶段教师不仅是去学计算机,而是把计算机结合到课程中,从而成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最重要推动力。 因此,对教师的培训是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关键问题。 对教师的培训,一般包含职前培训和在职培训两方面,对于在职培训,各个国家大都采用了分级培训体系,即政府对各地区代表实施各级水平的培训,这些地区代表回到本地再对当地教师进行培训。有些国家还采取了远距离的培训方式(如印度尼西亚);有些国家为开发计算机软件的人员尤其是教师提供专门的培训(如韩国),以便鼓励他们自己编制软件,以解决软件质量的问题;还有的国家为当地政府的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提供专门的培训,以便使他们理解计算机教育的国家政策和教育部的计划,并最终对计算机教育提供科学的行政支持。 一些国家还很重视对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价,并提出以被训者培训后测验成绩或一些相关行为作为评价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准是片面的,评价应具有职前和职后行为的整体性,即应对被训者培训后在他们工作岗位中实际计算机教育应用的能力和效果进行追踪监督,在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应是评价中要考虑的重要指标等较为切实的思想(如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 五、新信息技术的复杂性和技术的融合性,要求在教育软件的开发中应有一个由各方面专家组成的分工合作的良好的运行机制 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就是技术的不断分化和融合的过程,如多媒体技术就是集数据处理,接收、处理声音、图像、活动图像、网络联接技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因此,其相应的教育软件开发就应当综合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专家、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的专长,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了节目各个方面的科学性、权威性,使节目具有较高的质量;同时软件的开发是一个系统开发的过程,制作过程中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应很好的进行衔接,从而保证节目从总体思想、内容确定、脚本创作、以及媒体的表现到软件的制作、以及最后的评价等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在复杂的软件制作过程中,各个阶段的评价和修改,也是有效保证节目质量的重要举措,同时节目的现场试验和修改这种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也是很重要且必不可少的步骤;最后,软件原型的现场监督和反馈信息的收集,这些信息都作为修改节目的重要信息来源,也是继续开发节目的一面镜子。 总之,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出现,及其在教育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将不断发现许多概念都在重新扩大,如教师、学生、学校、学习、资源等等;人们也将会感到,新信息技术绝不仅仅是为学习者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学习资源,它将导致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乃至教育体制的革命。而在这诸多变化中,教育观念的变化和更新是重中之重,否则,就会出现用18世纪的思想利用21世纪技术的历史笑话。 确实,新信息技术、传播媒体的发展给教育现代化带来了机遇,它们在教育领域有良好的、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新信息技术本身不会孤立的在教育中必然地发挥作用,新信息技术对培养面向未来人才的作用,是要在现代先进的教育价值观念、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之下才能得以实现,同时,只有把它和科学地确定课程内容、开发适合于使用新信息技术的教学结构、确定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各方面的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只有为新信息技术的应用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和管理机制,才会最终实现优化教育效果的目标。

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借鉴国内外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验,在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以及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指导下,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实践研究法,借助开放源代码网络平台Moodle进行信息技术与高等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专业《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研究。论文深入剖析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然后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并提供了整合案例。最后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效果进行了分析,指出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后续研究提出了建议。作者期望通过本研究能够解决当前《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高等院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并且推动Moodle网络平台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中的应用。论文第一章首先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介绍了国内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现状,最后说明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采用的研究方法。论文第二章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理论。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原则和支持理论,然后介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阶段及现有的模式,最后分析了网络辅助教学、混合学习和网络课程三个概念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区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教学的一种双向、互动的有机融合,即不仅要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促进课程的学习和教学,而且要培养学习者的信息素养。其实质是利用信息技术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实现一种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论文第三章主要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验证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整合教学前,作者分别向2005级本科生和2006级本科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其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情况,为整合研究开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提供参考依据。论文第四章根据在Moodle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实践探索,总结设计出基于Moodle的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并阐述了应用过程模式进行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整合的一般过程,然后提供了具体应用过程模式的典型案例。要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落实到具体的学习活动上。在Moodle网络平台上,作者主要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和协作学习活动来实施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整合。因此,本章依次探讨了通过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和通过开展协作学习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模式。论文第五章首先通过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前后测调查问卷的对比研究进行整合效果分析,具体分析了整合教学前后学生“学习《教育技术学导论》课程的兴趣”、“信息素养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协作学习能力”以及整体能力的变化情况。然后分析了整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若干建议。论文第六章对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性阐述。 [1] 王晓波,魏宁,何克抗 构建数字化教学环境——何克抗教授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涵[J] 信息技术教育 2006(02)[2] 陈仕品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J] 中小学电教 2006(01)[3] 韩骏,刘菁 开源的网络教学平台Moodle系统[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01)[4] 赵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2005(05)[5]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试验总课题组 “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试验”项目介绍[J] 基础教育参考 2005(05)[6] 何克抗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7] 胡俊 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及其教学模式研究[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8] 吕森林 混合式学习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启示[J] 中国远程教育 2004(19)[9] 金利波,杨青,马学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三种模式[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8)[10] 王晓素,师书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研究[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4(07)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目录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题目

强烈建议你写写目前几个信息技术北斗们在研究的课题里的小分支们~~~看看中国电化教育什么的找找灵感吧~~~比如祝智庭现在在研究的智慧学校里的小部分什么的!都比较前沿又好找资料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 社会进入了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然非常广泛,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社会进入了科技飞速发展,电脑、手机等多媒体在现代教学中的应用已然非常广泛,并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工具。现代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给课堂教学插上了一对飞翔的“翅膀”,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实现课堂教学的大容量、多信息和高效率。因此,我们要把信息技术这股“活水”,更好地引进教育教学活动中,让它更好地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  一、丰富教研形式,促进教师成长  一直以来,一线教师因忙于教学,走出校门亲近名师、接受新理念的机会较少。为了促进他们专业化成长,学校努力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教研形式。  首先,通过校园网链接名校,向老师们推荐了一系列的“课堂优课”课例,让他们在每周二的年级组集体教研时,通过优课课例来学习如何观课、评课,再通过“校园网”的“说议讲评”教育论坛,在实践中去尝试,努力向名校优课靠拢。而刚建成的录播教室,更使我们的网络信息化教研如虎添翼。校长亲自对各学科老师进行培训,学成后的老师们每人录制了一节公开课,并上传服务器作为优课资源保存,以备后用。同时利用录播教室的直播功能,我们还多次与兄弟学校进行校际教研。录播教室的启用,让教研打破了学科间、年级间、学校间的局限性,使教研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更大范围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自评和他评。  二、更新教学理念,整合高效课堂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做的另一项重要的工作。  近年来,我所在的学校加大投入,所有教室更新了电子白板、实物展台、无线话筒等多媒体设备。白板教学,直观形象,语文课上随意圈画、标注(语文白板公开课);数学课上聚焦、放大、转变图形,都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英语学科开展的互动作业平台,老师通过无线话筒引领学生听音、跟读、录音、评分、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酸雨》时,学生完全可以通过科普网站了解酸雨形成、分布、危害,酸雨与环境、酸雨的检测 、酸雨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实际测量雨水的PH值、分析数据,运用数学知识预测当地酸雨发生的时间;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的相应栏目请求帮助,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共同解决某个问题。指导教师则可以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结论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了解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及拓展、应用,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非常好。这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了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学习,使自主学习、探索学习、协作学习得以真正实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微课程与教学相整合,提升课堂活力  上学期,我校承担了某课题研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没有观望退缩。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微课制作,又请电教站的专业老师到校指导。然后鼓励教师根据任教学科特点,逐步尝试制作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学生的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而是外延到随时随地。教学中,老师们会将一些重难点,制作成一个个精美实用的微课。而后又将这些优质资源在网络上、QQ群中创建资源共享,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进度,实现了网络一对一教学,避免了教师的重复讲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潜力也得到了开发。  笔者所在的教研室,有一位李老师在教学《动物王国》电脑绘画一课时,为了课本知识的高效扩充,提供了数百幅优美图片和数千字的文字资料。学生每人一台微机,进行网络式教学,学生感到新鲜而刺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所创设的艺术情境,成为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使得学生整堂课都处于兴奋之中,始终保持着高涨的学习热情。信息技术不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而且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作者:陕西省神木县教师进修学校 慕鲜梅)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摘要

信息技术的生命在于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推动了教育的进步与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一般说来,现代信息技术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通讯网络、人工智能、虚拟环境等技术、手段与方法。具体地讲,是指应用计算机对信息的搜集、存储、传递、分析、使用的处理技术和智能技术。其实,现代信息技术涵盖的技术十分广泛,它包括电子信息技术(电子感测技术、电子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电子控制技术),量子信息技术(量子计算机),激光信息技术(激光遥感、光导纤维通讯、激光、全息存贮、激光控制 技术、激光计算机),生物信息技术(生物开关器件、生物存贮器件、生物逻辑器件、生物计算机)等,而传感、自控和新材料技术等是信息技术的相关技术。信息技术是目前各领域高新技术的关键和核心,更是信息产业的基础。信息技术正在向高速度、大容量,数字化、更深层次的综合化(包括业务综合以及网络综合)、智能化、个性化趋势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始终是教育技术最积极、最具有活力的方面,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了教育的进步,形成了以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1)教育信息化及其特点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开发并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促进教育现代化,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的过程。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有以下特点:①教学多媒体化。也就是利用多媒体,特别是超媒体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表示。②资源共享。就是利用网络,特别是Internet,使各地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实现资源共享。③教学个性化。能够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要进行教学。④学习合作化。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起重要作用,其形式包括通过计算机合作(网上合作学习);在计算机面前合作(如小组作业);与计算机合作(计算机扮演学生角色)。⑤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管理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务行政管理、学籍管理、成绩管理等等。⑥教育虚拟化。教学活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的限制,这是电子网络化教育的重要特征。从技术层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应具备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等基本特征。从教育过程层面分析,教育信息化应具备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和环境虚拟化等基本特征。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培养目标上,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使用信息化手段的能力。在培养方法上,要求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各学科的学习中。(2)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在教育领域中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电子音像技术、卫星电视广播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仿真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①构建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环境。现代信息技术所构建的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教育环境,是一座全新的、无限开放的平台。在这个环境中,所有的教育资源将得到沟通与共享,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将要在这个平台上产生。这个环境支持课堂辅助教学,支持多媒体网络教学,提供计算机远程教育手段和方法,实现多层次教学协调发展;支持开展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推动教学改革与创新;支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密切合作、相互促进,实现综合教育与终身教育。②支持教师教学,实现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与创新。③支持学生学习,实现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型学习方式的转变。④支持交流,实现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互动。⑤支持管理,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正促使教师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融入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使教师能有效指导、帮助学生以前所未有的方法进行学习,诸如获取信息、分析归纳、研究探索、团结协作、表达展示,从而促进学生对某一知识范围或多学科领域的学习。(3)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使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自我教育、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综合发展的格局;不仅更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还带来了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深刻变革;使教育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把学生培养成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掌握获取和处理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学会实践,学会对事物作出整体反映,具备创新思维,解决实际问题,成为能为发展生产力服务的新型人才。这是社会人才观的根本转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促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新型的教师将成为集专业理论、技术知识、计算机技能与教育艺术为一身的新型教育工作者。他们是具备创新精神的教学设计者和主导者,花更多的精力用于分析学习者,创造适当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环境,服务于现代化教育。这是教育观的根本转变,是教育文化的变革。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前景,人们目前特别关注如下两个方面:一是获得高层次的思维技巧与能力,而不仅是课堂教学上的小技巧。二是希望能促进人类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训练,而不仅是掌握知识。这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课题的讨论内容。关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将在本书第11章中作介绍。信息化社会要求教育信息化,这是历史的必然,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必须加快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