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9-08 21:18:04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初中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希望对你有帮助~祝论文顺利 O(∩_∩)O

我们周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那样,密不可分,谁也离不开谁。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

研究意义是论文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对论文研究背景的交代,简单来说就是文章为什么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的研究现状,和已经存在的研究成果,以及这个问题的研究对今后的本学科或者本研究领域的发展有何影响,这就是研究意义的主要内容。研究意义其实就说明文章的研究内容是有价值的,但是研究意义的写作也是应当有所侧重的,意义的写作应当更加倾向于体现研究能够产生什么样的价值和推动作用,这里需要作者注意区分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的不同之处,研究目的主要交代清楚做这项研究想要达到什么目的,想要解决什么问题,对研究成果的预期,研究目标则更为具体一些,如通过研究构建某种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方法,获得某某规律,揭示某某机理等等。作者写作研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把握,一个是研究的理论意义,另一个就是研究的实际意义,常见的研究意义可以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意义就从本学科理论发展角度来阐述,实际意义既要从工作实践的角度阐述,工作实践活动未来发展趋势、前景等等,将自己的研究融入其中。研究意义的写作也会在开题报告中用到,因此把握研究意义的写作至关重要,以上对研究意义的写作要点汇总,希望对广大作者的写作有所帮助。

开题报告一般要总结意图,主要运用什么理论,要达到的目的。 说明主题选择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介绍应该简短而简洁,围绕主题。说明调查的原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过程和方法以及工作人员的构成,从中引出核心问题或基本结果。 明确调查目标的时代背景、总体发展趋势、实际情况、关键考试成绩、突出情况等基本情况,明确提出核心问题或主要意见;直接总结调查结果,如肯定实践、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解释中心内容等。序言具有锦上添花的效果,应简洁总结,直接切割主题。 论文主题选择的关键取决于澄清论文主题选择对理论基础研究的贡献,或对实践活动的帮助和具体指导。简要描述问题的起源和未来的发展,然后显示主题应该处理什么问题,即讨论的范围。最后,对您的主题选择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估,以显示本文对基础理论的基本促进作用和具体指导的意义。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如下:第一、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重点在于表示明白论文选题的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者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第二、在相关的选题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去修改和补充的。对选题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第三、进入实战的部分,简单讲述一下该课题的起源和发展情况,接着阐明选题需要重点去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讨论的范围。第四、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明这篇论文对理论产生哪些实质的推动作用,有什么指导的意义。课题研究意义写作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首先,要说明问题是如何发现的,即该研究的研究背景是什么,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一般可以从有关国家政策及国内外关注的问题出发来提出研究问题。其次,要说明该选题在理论上的创新性,主要通过分析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来指出自己选题与各个主流观点的研究前提的差异性,从而突出自己选题在理论上的创新性。最后,研究此项课题的现实意义,这需要对所研究问题的实际用处有所了解。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高中

首先纲领性把握两者区别:目的——重在阐述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选这样一个题目进行论述,要论述出什么东西。意义——重在表明论文选题对理论研究有哪些贡献,或对实践具有哪些帮助和指导。在明确两部分的区别之后可以对选题的相关领域进行搜索,明确当下该选题有哪些研究成果,还有哪些部分是你的选题需要补充和完善的。对选题的价值有一个综合性的判断。最后进入实战部分:可以先简单叙述该课题的起源或者发展状况,然后阐明选题着重解决哪些问题(讨论范围)。最后对你的选题进行价值性评估,说清楚这篇论文将对理论产生哪些推动作用,或者对实践有什么指导意义就可以了。PS目的和意义可以分开写,也可以合并写,看个人爱好以及资料的详实程度。希望对你有帮助~祝论文顺利 O(∩_∩)O

框架1、什么是生态补偿;2、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现状3、什么是人文关怀4、人文关怀方面的研究现状5、生态补偿与人文关怀的关系6、生态补偿的哪些过程中可以使用人文关怀的方面;7、人文关怀的哪些其他过程可以提高生态补偿的方面。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摘录百度文库:  文明是人类社会理性的体现和社会进步的状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集合,渗透于美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发展始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人们不断尝试着改变生态环境,创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而生态环境也不断影响着人类,不同地方的人拥有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一切都是人类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依赖。现如今,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自然不断增加的需求,使生态环境产生了超负荷的运转,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和日益严重的全球温室效应,都警示着人们应该重视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那么人类应该怎么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呢?我们应该更多地和自然界沟通,学会去爱护、保护它们,正确处理好人类文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从生态学角度看,人类走出以畏惧自然、顺从自然、崇拜自然、依靠自然为标志的农业文明后,进入以大力开发自然、利用自然资源并力图征服自然、驾驭自然为特点的工业文明。然而随着文明的发展尤其是自然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生存危机和人类生态保护意识的逐渐提高,人类将步入以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标志的生态文明。从目前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态意识等状况来看,人类正进入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渡期。 在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与自然界为可控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虽然在这一时期人类的智慧得到了强化,文明得到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类开始精耕细作,充分利用土地,用养结合,使地力常新,形成了初步的保护自然资源、注重生态平衡、反对“竭泽而渔”、“樊数而田”的生态意识,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森林、草地被破坏,或被开拓为新的耕地或居住地。但此时人类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对自然界尚未造成质的破坏,自然界能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农业文明仍属于绿色文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仍是协调的。  在工业社会时期,人类与自然界成了严重的掠夺与被掠夺的关系。人类在很多地方努力超脱对大自然的依附,开始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俨然成了自然的主人。工业社会在提高人类的物质生活水平、丰富人类的生活方式、创造极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农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遭到严重破坏,使自然界承受着来自于人类的巨大压力,其程度越来越超出了生态环境所能承受的范围,使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进而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发展至此,我们不得不进行反思,我们需要更加清楚现在工业社会时期生态环境的现状:一是全球范围内逐渐蔓延的生态环境恶化,如森林被乱砍滥伐、外来生物入侵、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臭氧层消失等。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地改变了自然环境的组成和结构,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失衡使人类社会陷入空前的困境。二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我们应该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是互不冲突的,是可以平等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凌驾于自然界之上。人类首先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次,自然界是人类生活的源泉,人需要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能量和信息;人类要维持自身的生存、发展,就不可能脱离、跳出自然界而单独存在。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不能无限地索取自然资源和肆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这就使人类需要一种能够正确指导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式的出现,这就是生态文明。三是科学技术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工业文明将人类引入一个高度科技化的新纪元。以信息科学为先导,以生物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海洋科学、空间科学为主要内容的科学技术革命,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一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的产业化,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结构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由于人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造成了生态环境危机,由此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令人困惑和无所适从。科学技术在加快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脚步的同时,也加快了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的步伐;四是工业社会需总结的经济学原因。工业社会奉行的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利润最大化原则,并未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考虑在内。   经过上述反思,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所存在的问题,怎样去解决上述问题则是该面对的问题了,让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获得在自然界所能容纳范围内的最大发展,我们需要做出如下转变: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观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和地球的惟一性,积极行动起来,保护好地球家园。在科学技术观方面,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虽是推动社会的巨大动力,但并不是万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具有局限性和两重性。应大力强调发展绿色科技,只有用绿色科技体系武装起来的生产力,才能使人与自然协调相处,推动经济社会永续发展。在社会发展观方面,我们必须确立科学发展观,把对自然的合理开发和积极保护统一起来,只有积极致力于开发绿色科技、发展循环经济和建立完善的生态社会,才有可能更好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力宣传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首先要加强生态文明观念的教育,使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树立环境意识,形成生态文明的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其次,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为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三,加强生态法制。保护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需要人类的道德自觉,同时更需要社会法制的保障。生态法制让人们了解各种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法规与条例,从而能更加自觉地遵循自然生态法则。  借鉴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各国都极为关注并着力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累和总结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借鉴、吸收一些国际上的先进经验。这种借鉴可以是技术方法方面的,可以是法律制度方面 的,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消费模式等方面的。通过借鉴他人之长,一方面能够使我们与国际社会迅速接轨,增强合作基础;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人与生态论文选题意义怎么写初中

这个应该是属于社科类的论文了~你去看下(社会科学前沿)吧~上面的论文你可以参考下~找下灵感

这应该是1986年高考作文题。我刚好是那一年参加高考。

生态与人文的关系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初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生态文明建设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就是不给后人留下遗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

1、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规律,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2、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我国资源总体丰富但人均短缺,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平衡)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3、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是:建设生态文明,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物的生存、活动、繁殖需要一定的空间、物质与能量。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对周围环境某些物理条件和化学成分,如空气、光照、水分、热量和无机盐类等的特殊需要。各种生物所需要的物质、能量以及它们所适应的理化条件是不同的,这种特性称为物种的生态特性。  任何生物的生存都不是孤立的:同种个体之间有互助有竞争;植物、动物、微生物之间也存在复杂的相生相克关系。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改造环境,环境反过来又影响人类。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与多样化,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近代生态学研究的范围,除生物个体、种群和生物群落外,已扩大到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多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复合系统。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几大问题都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文明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周易》里说:“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唐代孔颖达注疏《尚书》时将“文明”解释为:“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经天纬地”意为改造自然,属物质文明;“照临四方”意为驱走愚昧,属精神文明。在西方语言体系中,“文明”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城邦”的代称。 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文明。石器时代,人们必须依赖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物质生产活动主要靠简单的采集渔猎,为时上百万年。第二阶段是农业文明。铁器的出现使人改变自然的能力产生了质的飞跃,为时一万年。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现代化生活,为时三百年。从要素上分,文明的主体是人,体现为改造自然和反省自身,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时间上分,文明具有阶段性,如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 (一)什么是生态文明 三百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说明地球再没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如果说农业文明是“黄色文明”,工业文明是“黑色文明”,那生态文明就是“绿色文明”。生态,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亦即自然生态。自然生态有着自在自为的发展规律。人类社会改变了这种规律,把自然生态纳入到人类可以改造的范围之内,这就形成了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首先是伦理价值观的转变。西方传统哲学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这是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哲学基础。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无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还是西方的可持续发展,都说明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的社会形态。这种统一不是人性服从于生态性,也不是生态性服从于人性。用今天的话说,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即是每个人全面发展的前提。 其次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生态文明却致力于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人的生活方式就应主动以实用节约为原则,以适度消费为特征,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生态文明既然是世界新潮流,按理应在发达国家首先兴起,因为在那里首先爆发生态危机。但一是因为西方强大的技术资金使本国生态危机得以缓解;二是因为西方工业文明的巨大惯性还要持续相当一段时间;三是因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向不发达地区转移生态成本。西方失去了发展生态文明的机会。西方失去机会,就为中华民族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会。 (二)生态文明与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绝不能再成为生态文明的迟到者。中华文明的基本精神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基本一致,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正如《中庸》里说:“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这与现代环境友好意识相通,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相合。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盘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佛教正是从善待万物的立场出发,把“勿杀生”奉为“五戒”之首,生态伦理成为佛家慈悲向善的修炼内容。 中国历朝历代都有生态保护的相关律令。如《逸周书》上说:“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因为春天树木刚刚复苏。什么时候砍伐呢?《周礼》上说:“草木零落,然后入山林。”除保护生态外,还要避免污染。比如“殷之法,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把灰尘废物抛弃在街上就要斩手,虽然残酷,但重视环境决不含糊。 常有人用《周易》中“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来表述中华文明精神,这与生态文明的内涵一致。中华文明精神是解决生态危机、超越工业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一些西方生态学家提出生态伦理应该进行“东方转向”。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会巴黎,会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年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三)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 文明的转型决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农业文明带动了封建主义的产生,工业文明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兴起,而生态文明将促进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超越,包含着对工业文明的反思,从而使生态文明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人们会重新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但是要实行这种调节,单是依靠认识是不够的,这还需要对我们现有的生产方式,以及和这种生产方式连在一起的我们今天的整个社会制度实行完全的变革。” 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完全变革的必然结果就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两大和解”的生态文明社会。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生态文明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首先强调以人为本原则,同时反对极端人类中心主义与极端生态中心主义。极端人类中心主义制造了严重的人类生存危机;极端生态中心主义却过分强调人类社会必须停止改造自然的活动。生态文明则认为人是价值的中心,但不是自然的主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另外,在可持续发展与公平公正方面,生态文明也与当代社会主义原则基本一致。 生态文明为社会主义理论的融合提供了平台。生态文明作为对工业文明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对资本主义的超越,代表了一种更为美好的社会和谐理想。两者内在的一致性使得它们能够互为基础,互为发展。生态文明为各派社会主义理论在更高层次的融合提供了发展空间,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的实现提供了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也只能是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本质只能使本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而不会承担全球的环境责任。生态社会主义由于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大发现。生态问题必将成为社会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思想武器。发展中国家终将在社会主义旗帜下重新团结起来向发达国家讨还生态成本。 生态文明应成为社会主义文明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不可逆转的生存危机。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前提。 资本主义使人们摆脱封建枷锁和宗教禁锢的同时,却带来新的剥削和压迫,这使社会主义应运而生。社会主义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改良与革命两种选择。无论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民主社会主义,都要研究资本主义自我发展的丰富活力,都要思考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给全人类带来的诸多利弊。由于传统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经济现代化模式的一致性,使传统社会主义不能有效应对资本主义全球化所带来的全新挑战。因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制度孰优孰劣,比的不是谁最能斗争,比的也不仅仅是生产力,还要比谁最公平公正,谁最共同富裕,谁最有道德文化,谁最能可持续发展,谁最能带来人的全面发展,谁最能使社会更加和谐。 针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难题,例如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等新型社会主义流派的探索,不仅在学术上对社会主义进行了理论创新,也在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全球问题具体结合起来,给未来人类社会指出了新的方向。虽然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仍然单薄无力,仍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但确为社会主义回应全球性问题提供了想象空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完善。因为当代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得社会主义不能只研究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阶级关系,还必须研究人与自然的文化伦理。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正在于此。 对中国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生态和谐观,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源泉。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的政治理念,完全可以与生态社会主义、世界可持续发展理念、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借鉴。它们之间的融合,必促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促成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新潮流,必促成社会主义真正代替资本主义,必促成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和谐。对此,中国责无旁贷。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