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如何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研究

发布时间:2024-07-06 15:21:47

如何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研究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如何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希望教师专业化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 也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所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是 , 教师专业化毕竟是一个源于西方的概念 , 而当前我们却实行简单的“拿来主义”, 对于这个概念是否适用于当前的时代背景以及我国的国情 , 似乎很少有人进行过理性地审视。其实 , 当前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都陷入了困境。我们只有采取直面这些困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 才能更好地寻求教师专业化的合理性及其发展方向。一、教师专业化的标准要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 , 就要看其是否符合专业的标准 , 以及“专业化”的程度如何。但当前学者们对于教师的专业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比较典型的观点有 :利伯曼指出了专业应当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 1) 范围明确 , 垄断地从事于社会不可缺少的工作 ;( 2) 运用高度的理智性技术 ;( 3) 需要长期的专业教育 ;( 4) 从事者无论个人、集体均具有广泛的自律性 ;( 5) 专业的自律性范围内 , 直接负有做出判断、采取行为的责任 ;( 6) 非营利 , 以服务为动机 ;( 7) 形成了综合性的自治组织 ;( 8) 拥有应用方式具体化了的伦理纲领。霍勒指出专业的标准有六项 :( 1) 履行重要的社会服务 ;( 2) 系统的知识 ;( 3) 长时间的理论与实际训练 ;( 4) 高度的自主性 ;( 5) 团体的伦理规范 ;( 6) 经常性的在职教育。台湾学者马信行认为专业的五个层面是 :( 1) 运用专门知识 ;( 2) 提供专业服务 ;( 3) 具有专业自主 ;( 4) 接受专业教育 ;( 5) 信守专业道德。由此可以看出 , 虽然当前还没有被学者们一致认同的教师专业标准 , 但是上述学者的观点中却包含了教师专业的几个核心标准 :( 1) 专业服务 , 服务是一个职业的根本要求 , 尤其在西方更是把服务放到了专业标准的首要位置。( 2) 专业知能 , 这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训练 , 是任何一个职业想成为专业的基本条件。( 3) 专业自主 , 这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其核心是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 4) 专业制度 , 这是专业的外在保障制度。( 5) 专业伦理 , 这是专业的内在约束机制。二、教师专业化的困境在明确了教师专业的标准之后 , 我们就可以按此标准对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程度进行审视。然而 , 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 , 当前我国的教师专业化面临很多困境。1、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服务是一个专业的根本要求 , 正如舒尔曼指出:“一个专业首要的社会目的就是服务。专业工作者应是那些接受了教育并且利用其知识和技能为不具备这些知识和技能的大众服务的人。”任何一个专业获得人们承认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质的服务。然而, 在当前我国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探讨中 , 很多人把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 却把如何更好地服务学生置于次要位置。这无异于本末倒置, 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目的困境。有学者认为 ,“传统教师专业发展大多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目的( 如促进学生发展 , 提高教育质量等) ,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目的是为了教师个体人格的完善 , 为了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笔者对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对于任何事物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以及外在目的和内在目的的划分并不是绝对固定的 , 关键在于从什么立场来看。从表面看 , 促进学生发展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目的 , 而完善自身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则是内在目的 , 教师在其中实现了本体价值。而从实质来看 , 促进学生发展则应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目的 , 教师在此过程中实现了本体价值 , 而其自身人格的完善和价值的实现则是外在目的。在当前这个时代 , 我国教师的服务意识还非常淡薄。教师缺乏服务意识体现在缺乏为学生服务的意识、缺乏教为学服务的意识、缺乏为家长服务的意识等方面。与此同时 ,教师的奉献精神正在日益衰退 , 从一些人宣称“蜡烛精神”已经过时便可见一斑。“蜡烛精神”代表着奉献精神 , 在宣称“蜡烛精神”过时的背后其实质是否定奉献精神 , 认为在强调个体自我价值的时代奉献精神可以抛弃了。殊不知 , 在任何时代对任何职业来说 , 奉献精神都是一个必备的要素。2、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叶澜教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包括三个层面 : 第一个层面是科学人文基础知识 , 第二个层面是学科知识 , 第三个层面是教育学知识。如果说教师对第一个层面的知识掌握尚可的话 , 那么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以及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教师专业化的严重障碍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知识困境。( 1) 学科知识的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的程度一个专业对其知识的要求一般是精深的、复杂的 , 甚至是带有垄断性的 , 具有明显的内行和外行的差异 , 正所谓“隔行如隔山”。按此标准 ,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需要的学科知识显然算不上是精深的 , 更谈不上垄断性 , 而是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已经基本掌握的知识。如果说有差异的话 , 也只是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差异 , 并不存在像医生或工程师那样对专业知识具有绝对垄断的地位。当然 , 现在很多教师都具备了本科乃至研究生学历 , 他们在大学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可以说相当精深复杂 , 但问题是一旦他们成为中小学教师之后 , 就会发现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基本无用武之地 , 这就造成了“所学”和“所用”严重割裂的情况 ,这对于像医生、律师、工程师等专业来说是不可思议的。( 2) 教育学的科学性差阻碍了教师专业化如果说学科知识非专业性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是无法避免的 , 那么教育学的科学性差则是阻碍教师专业化的根本原因。教育学至今仍然是一门未成熟的学科 , 被戏称为拼凑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的“智慧的色拉”。作为教师 , 他不仅要知道“教什么”, 而且更要懂得“如何教”。正是在“如何教”这个问题上 , 教育学知识面对丰富的教育实践总是显得极为贫乏 , 对解决复杂多变的教育问题总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当然 , 这么说并不是指责教师的无能 , 而是由教师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情境性、复杂性及创造性等特点决定的。对于生成性的教育情景 , 任何相对固定的技能技巧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 , 教师不可能像工程师那样依照设计蓝图按部就班地建造一座大楼 , 不可能像医生那样有条不紊地按照一定程序进行手术 , 也不可能像律师那样条分缕析、有理有据地进行辩护或控诉 , 教师主体只能根据自己对教育的领悟、对以往教育经验的反思以及对教育情景的理智性判断来创造性地运用。而且由于教育效果具有内隐性、滞后性、非实证性等特点 ,这就造成教师的育人不像医生治疗病人那样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这就容易形成一种假象 , 即教育内行和外行在从事教育工作时似乎产生的教育效果差不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使教师的专业化打了折扣。3、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专业自主是判断一种职业是否是专业的关键因素 , 而专业自主的核心在于掌握相应的专业权力。但是在科层组织和专业组织这对矛盾面前 , 我们发现学校的科层权力明显压制了教师的专业权力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权力困境。学校科层权力战胜教师专业权力的原因何在 ? 教师的权力是一种知识性权力 , 它以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为其权力基础。但由于教育学知识和缄默知识并不被承认为是成熟的科学知识 , 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权力只能是一种软权力 , 而学校科层管理人员的权力是一种行政性权力。因此学校科层权力就是一种强大的硬权力。学校科层权力压制教师专业权力带来的后果是 : 教师工作在一个官僚主义严重、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压抑的组织环境中 ; 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绕过教师这个真正的主体 , 并因此在实践中屡屡流于形式、异化和夭折 ; 教育管理者总是不顾教师的强烈反对而实施那些符合现代性原则的外控式、效率至上的程序化机制来管理、考评教师 ; 科层制对教学过程的集权控制使教学变得越来越技术化 , 越来越丧失创造性。由于科层组织与专业组织是一对经典矛盾 , 所以以上这些后果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 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比如在美国 , 有全国教育协会和美国教师联盟两大教师专业组织 , 承担着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 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等使命。而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教师组织 , 仅有的教师工会也几乎是名存实亡 , 这就使教师群体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障。4、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专业制度是教师专业化的外在保障。但是当前我国在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制度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制度困境。2000 年 9 月教育部颁布 《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 这标志着教师资格认定在全国范围内已全面展开。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只要符合了所规定的学历标准、达到普通话的要求就可以拿到教师资格证书。因此 ,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实际上是“学历认定制度”, 而不是“资格认定制度”。此外 , 教师资格认定偏重于对申请者的知识进行初步鉴定 , 而对于申请者的教学技能 , 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没有进行必要的评估。于是 , 在现实中教师辱骂、体罚、虐待学生的情况频频发生 , 甚至出现“禽兽教师”也就不是偶然了。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绝不能流于形式 , 而要对申请者的知、情、意、行等方面进行全方面的综合考查。在修正、完善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基础上 , 还要在教师聘用、晋级、解聘等方面建立起相应的制度。在中小学教师的聘用上还广泛存在着学校领导说了算的现象 , 甚至还存在拉关系、找后门等不良风气 ; 在教师的晋级制度上论资排辈现象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 在教师的解聘上同样是领导的主观意见占据主导 , 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笔者认为 , 在中小学成立由若干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组成的专业委员会 , 负责对教师的聘用、晋级、解聘等进行评估和监督 , 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式。5、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专业伦理对教师专业化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 因为伦理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正如古德森所说:“教学首先是一种道德的和伦理的专业 , 新的专业精神需要重申以此作为指导原则。”而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规范伦理取代了德性伦理 , 这就造成了教师专业化的伦理困境。德性伦理是出自个体德性的伦理 , 是以个体德性为自因的伦理 , 它具有内在性、自律性和超越性等特征。规范伦理关注道德原则、规范实际的行为效果, 但忽视对人本身的关怀, 造成普遍的“人格分裂”和道德危机。现代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是规范伦理, 追求规范约束的完备性, 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被边缘化了。教育活动的内涵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训练技能 , 更在于主体间围绕着知识、情感、价值展开教育性交往 , 以及在这种交往活动的基础上建构意义世界 , 它和德性伦理的内涵是一致的。所以 , 教师职业伦理必须立足于德性伦理而不是规范伦理。教师职业德性伦理的核心是对生命和教育意义的领悟与践履 , 其形态是自由境界而不是服从规范 , 其动力是自我超越的意义感而不是对惩罚的恐惧感 , 其养成方式是反思、体验、领悟 , 而不是约束、强制、命令。教师职业要实现专业化 , 就必须建构这种基于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然而 , 教师专业化所追求的德性伦理在现代性中是难以形成的。在现实中 , 现代性通过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把教师职业伦理异化为按照教学法规范和科层权力制定的管理规范 , 用教学技能高效率地教知识 , 以保证学生考试成功的规范伦理 , 使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和人生态度都充满着工具理性和利益至上的倾向 , 这样难以建构起基于个体意义体验的德性伦理 , 从而使教师专业化陷入了伦理困境。三、教师专业化的希望以上对我国教师专业化面临的五大困境进行了剖析 ,但并不意味着对教师专业化进行全盘否定。诚然 , 无论把教师职业看作是“半专业”、“准专业”, 还是“形成中的专业”,我们不得不承认 : 教师职业相对于专业化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也许教师专业化只是教师职业发展的一种趋势 , 一种理想 , 甚至只是一个乌托邦。但是 , 只要这是一种反映正确方向的趋势 , 只要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理想 , 只要这是一个必要的乌托邦 , 那么我们何乐而不为呢?事实上我们在困境中也看到了希望 , 希望来自于我们换种视角看待教师专业化。第一种视角是以过程替代结果。长期以来我们把教师专业化当作了一种静态的结果 , 但把教师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作一番对比之后 , 我们自然会发现教师专业化存在诸多问题 , 假如我们把教师专业化看作一种动态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 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份浮躁和指责 , 多一份从容和宽容。第二种视角是以手段替代目的。一直以来我们似乎理所当然地把教师专业化当成了目的。教师专业化本身就是目的吗 ? 我们认为不是 , 教师专业化充其量只是手段而已 , 其最终目的是通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 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 其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也自然得到了提升。如果我们把两种视角结合起来看 , 似乎眼前就豁然开朗了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只是一种手段 , 其本身并不是目的 ; 虽然教师专业化可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 并不一定有结果 , 但正是在这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中 , 教师专业化无疑达到了它的目的。

要热爱教育事业。要把教师的职业看作是神圣的事业,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人们常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队伍是决定学校教育的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师德。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其实我觉得应该将“身正为人范”放在“学高为人师”的前面。一位哲人说过:“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却无法补偿”。人类最大的“残疾”是心灵的缺损。还有一句话,也是人们常说的,要做事,先做人。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教书,必须先做人。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唐代大文豪韩愈为教师的职业定位是“传道,授业,解惑”,斯言一出,千年不易。传道,就是做思想工作,教师首先是思想者。授业,也不易。马卡连柯说:“学生可以原谅老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老师的不学无术”。可见,拥有厚实的专业功底对教师站稳讲台是何等重要!“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修养不够,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教学中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必须具备四大专业能力了解学生的能力;处理教材的能力;课堂教学能力;协调师生关系等人际关系的能力。必须敢于实践和善于反思从目前来看,新课程改革存在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行为滞后于理念。对于新课程的理念,中小学教师大多已经耳熟能详,“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已经成为教师认知并认可的话语,但是与这种理念相匹配的行为尚未成型,行为与理念脱节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敢于实践,努力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必须富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代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代社会已步入信息技术时代,一个普通人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非常便捷地获得丰富的信息。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操作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自己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一个故步自封的教师,势必不受学生欢迎,势必被时代淘汰。要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改革人士魏书生曾说:“有作为的人,每天都在塑造着新我,每天都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设计自我。他的心灵像电闪雷鸣,不断放射出新的光芒和声音”。教师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首先需要确定奋斗目标,并按照自己的目标制定发展计划。要做一名好老师,当志存高远,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包括精神的卓越,也包括追求崇高境界的卓越,追求工作的崇高目标。教师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运用“眼界”引领学生前进。教师的视野若不开阔,志向若不高远,就难免会影响教学的质量。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把教师当作一种事业,甘于奉献,为学生呕心沥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如何实现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论文题目

随着互联网越来越普及,电脑相关的行业人才也越来越稀缺,就业岗位逐年增多,人才供不应求。因此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至于想学的专业,就看个人的爱好和本身的素质来看,建设艺术设计,电子商务,新媒体UI设计,影视后期等等都是近两年发展很快的专业,就业前景不错。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参考一、教育学和心理学类1.教育学类(1)学前教育与初等教育衔接问题研究(2)义务教育·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难点及对策的研究·贫困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思路、办学模式的研究·小学生辍学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问题研究(3)教师教育·教师的学历水平研究·教师的素质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研究·教师的教学能力研究·师资培养的比较研究·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研究·培养创新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培养研究型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骨干教师流动制度的利与弊·传统教师评价的负面影响·优秀教师的特点及评价研究(4)教育管理·校长负责制实行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学校管理向国际化迈进的研究·教育法制化建设的研究·班主任素质的研究·小学班级管理的研究·“校本管理”的研究·我国中小学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5)比较教育·美国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对我国的启示。美国的基础教育研究·英国公立小学的课程设置研究·东西方教育模式与人才培养研究·美国学校社会服务职能的研究·教育全球化与本土化问题的研究·中外学校教育管理的比较研究(6)家庭教育·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的研究·家庭环境对学生个性养成与心理成熟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家庭对于小学生的才艺与兴趣活动的支出调查研究(7)德育、劳动技术教育等·小学德育目标、课程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影响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因素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影响研究·德育课程的地方资源开发研究·小学德育的过程研究·小学德育的模式研究·小学德育的方法研究·小学德育的评价研究·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及其实证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现状分析·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小学实施素质教育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及办法的研究·小学素质教育的目标研究(8)美育·美育的性质、功能和特点研究·小学美育的原则研究·小学美育的实施研究·小学美育的现状及问题分析·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小学阶段的美育·小学美育的基本类型研究·小学美育与教师素质的研究·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审美趣味的差异性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与小学美育·中国京剧之美的鉴赏·服装时尚变化中的美育·小学审美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施途径的研究·小学学科教学与审美教育的研究·校园文化建设与小学审美教育的研究(9)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小学“活动导学”的研究与实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目标、评价的研究·研究型学习:另一种学习的革命·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研究·小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施的研究·小学各学科教学现状与评价的研究·提高小学各学科教学质量的研究·课堂教学改革困境的研究·课堂教学新境界的研究·小学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10)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改背景下的“好课”标准的研究·课改背景下的学生作业的研究·走向新课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研究·教师使用新教材出现问题的研究·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研究·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的开发与管理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较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产生的背景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研究·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师素质研究·课程改革与学科课程关系的研究·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课程评价的研究(11)教育技术·关于现代教育技术基础理论的研究·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教育技术与教育变革和创新·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改革·多媒体技术应用的研究·应用信息技术改革小学教学模式、方法的研究·小学应用教育技术现状与对策的研究·小学信息课程体系的研究·关于小学教师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网络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研究·关于提高小学生信息素养、信息能力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关于课件制作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教学评价方法的研究·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小学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管理的研究·小学校园网络环境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的研究·多媒体制作工具软件的比较研究·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数据库系统开发与应用的研究·小学多媒体课件开发的研究·小学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的相关实用技术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教学领域的整合研究2.心理学类(1)认知心理·中小学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中小学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验·儿童左右脑功能开发的研究与实验(2)教育心理·小学学生个性品质培养的研究与实验·课堂教学中参与意识的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小学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小学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的研究(3)心理健康·小学生心理健康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小学生心理咨询研究·青春期教育研究·教师心理健康现状研究·缓解教师心理问题的措施、途径的研究二、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类1.数学教育教学类(1)数学教育的背景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历史研究·数学的观念、思想和方法研究·数学家生平与思想的研究·数学与哲学、文化、科学、生活、(2)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数学教育的内容研究·数学教育的结构研究·数学教育的方法研究·数学问题与问题解决研究·数学教育中的模式研究(3)数学教材的研究(4)数学学习的研究·数学学习的迁移研究·数学学习的态度研究·数学学习信心形成的研究·数学学习的目标研究·数学概念的形成研究·数学概念与数学过程的理解研究·数学学习错误的研究(5)数学教学的研究·数学课堂的组织研究·数学课程的设计研究·数学教学的发现法研究逻辑等研究·数学教学的探究法研究·关于数学合作学习的研究·关于计算器用于数学教学的研究·关于数学游戏的研究·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的研究(6)数学教学评价的研究·数学教育目标评价的研究·数学课程评价的研究·数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小学数学评价的研究2.语文教育教学类(1)文学类·某位作家、作品的专题研究·作家、作品的比较研究·对文学运动、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的研究·中国古典诗歌艺术鉴赏的研究 -·历代爱情诗词研究 ,·宗教(佛、道)对于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研究·西方文学发展史上非主流流派及作家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文学多元化的原因研究·儿童课外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当代儿童对儿童文学的期待与要求·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地位及意·某一位儿童作家或某一类儿童文学作品的研究·关于文学欣赏的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研究(2)非文学类·小学识字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和地位研究·小学拼音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词汇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小学阅读教学中涉及的汉语语法知识及其教学问题研究.小学语文教师的逻辑知识与小学生思维发展研究·五四以后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白话作文在小学的·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学生作文的发展脉络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小学作文教学方法的多元现象研究·传统作文教学的误区研究·中外优秀小学作文教学模式之比较研究(3)小学语文教学类·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研究·小学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育的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训练途径的研究·小学作文训练与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常见的拼音错误调查分析·小学生错别字情况调查及对策分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状况的研究3.外语教育教学类(1)语言习得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心灵主义的习得理论的研究·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研究·Swain的语言输出假设的研究(2)外语教材教法·外语教学法流派的研究·小学外语教材的研究·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研究·小学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3)外语学习过程的研究·外语学习者的生理和认知因素研究·外语学习者的情感因素研究·外语学习策略的定义和分类研究·外语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小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目标研究·学习策略与学习成绩的关系研究·英语成绩偏低的原因及对策·小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研究4.科学教育教学类(1)科学教育概述·科学史和科学家的研究·科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科学与文化、数学、社会、生活等的研究·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研究·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信念、科学习·科学知识学习过程的研究·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研究(2)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手段的选择·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实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情境教学·小学科学课程中的探索法与发现法·科学课程整合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评价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环境调查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自然资源的研究·小学科学课程与小学生成长的研究5.艺术体育教育教学类(1)音乐教育类.音乐教育的历史研究·音乐家和音乐教育家研究·国外音乐教育的研究·中外音乐教育比较研究·音乐与文化、社会、生活的研究·音乐审美心理研究·音乐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的研究·音乐与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的研究·音乐教学的研究·探究性音乐教学方法的研究·音乐教学设计与教学目标的研究·音乐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研究·多媒体在音乐教学中应用的研究·音乐课程建设的研究·音乐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音乐课程标准》的实践与探索研究·音乐课程的整合·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音乐素质测试与教学评价的研究·综合艺术课程的发展趋势研究(2)美术教育类·美术教育的技法研究·各类工艺设计研究·美术史、美术家、美术流派的研究·中外美术发展的比较研究·儿童美术心理问题研究·我国美术教育现状的探讨·美术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美育与素质教育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小学美术教育的研究·美术教育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研究·小学美术教学教法研究·小学美术写生课的研究·小学美术欣赏课的研究·小学课堂外美术教育开展的研究·小学美术课堂因材施教的研究·新课程改革与美术教师的角色转换·小学美术课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研究·互动式美术教学的研究·小学美术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动画、漫画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将动画、漫画引入小学美术课堂的研究·社会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的关系研究(3)体育教育类·小学体育成绩评估标准的研究·对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对小学课外体育活动情况的调查及分析·体育课的评价研究·体育教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分析·小学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体育教学与小学生的人格培养·体育教学与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小学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关系的探讨·目前小学体育课情况的调查及分析6.小学教育教学的其他方面(1)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小学社会和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方式研究·研究性学习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设计·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社区服务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小学生的社会实践研究·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师培养与培训研究(2)小学生情况的调查研究·学生不良行为现状与对策分析·小学阶段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小学生中小团体的调查与分析·网络信息对小学生的影响研究·网络不良文化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小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分析·大众媒体对小学生的影响分析·小学生过激行为的调查与分析·小学生出走问题的调查与分析·城区学生与农村学生的对比研究·小学生文明用语调查分析·小学生放学后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少年儿童社会化问题的研究·小学高年级学生理财现状的调查分析·小学生可支配零用钱的使用状况分析

小学教育主要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社会、政治、体育、艺术等各方面的基础教育,对儿童后期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基础打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才。下面跟着小编一起看看小学教育论文题目有哪些?    1、自媒体背景下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定位和内容体系研究  2、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移动学习资源设计和应用的有效结合  3、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教育软件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4、小学科学教学中现代教育技术资源的利用现状分析--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5、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衔接与贯通研究  6、技术支持下的小学协同教育需求分析  7、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素养教育  8、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9、小学数学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研究  10、拉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  11、试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儿童心理发展  12、整合网络教育资源 优化农村小学语文教学  13、临沂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14、教育公平视角下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研究--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15、互联网对小学数学教育影响研究  16、小学阶段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17、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初探  18、地方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心理素质团体干预研究  19、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效应  20、民汉合校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专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2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提高实效性的尝试  22、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2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与策略  24、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新模式探索  25、浅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  26、信息技术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27、关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研究  28、基于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  29、小学低年级在新课改中开设健康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讨  30、家庭系统治疗对小学行为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31、小学教学过程中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32、小学常规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33、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以广州市桂花岗小学为例  34、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35、如何做好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  36、积极心理学取向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  37、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思考  38、小学班主任实施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39、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相关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作用  40、远程教育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41、新常态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优化研究  42、探索留守儿童德育教育新思路  43、探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  4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45、在小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  46、探研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堂  47、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教育发展方向探讨  48、小学低年级音乐教育技术优化探寻  49、信息化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革新  50、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有效开展小学科学教育的策略研究  5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52、现代教育技术辅助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53、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实施途径  54、浅谈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55、小学国学经典教育翻转课堂实践研究  56、新课改中开设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必要性  57、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农村小学心理辅导的启示  58、我省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  59、建寄宿制小学促教育均衡发展  60、探索微课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61、信息技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62、认知神经科学青春期研究理论对小学高学段教育的启示  63、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  64、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研究  65、小学思想品德课中Flash教育动画的开发与教学应用  66、基于学生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以山东省牡丹区第五小学为例  67、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谈  68、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以贵州省安龙县毛草坪小学为例  69、对改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的思考--基于北京市A小学的调研  70、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以江西省南昌市小学为例  71、本土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教育功能发挥探索  72、省内财政分权与“新机制”对城乡义务教育经费差距的影响  73、小学高年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行为在父母教育卷入及学习成绩的中介作用  74、宿迁市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以江苏省宿迁市南蔡中心小学为例  75、关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探讨  76、小学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与职业压力应对策略  77、朋辈心理辅导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78、浅谈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  79、漫谈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  80、用多媒体技术助飞农村小学语文教育  81、浅谈小学课堂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82、正确应用现代教育设备于小学语文教学中  83、信息网络环境对小学科学教育方法的影响研究  8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85、小学教育教学中互联网资源的应用与完善  86、媒体技术在小学教育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87、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浅谈  88、现代教育技术视域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  89、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淮安市中小学家校协同教育研究  90、广西农村小学英语教育资源信息化建设的新思考  91、从教育技术视角探讨克服小学高年级学生厌学情绪的对策  92、教育质量“资本化”对住房价格的影响  93、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农村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发展新探  94、信息技术“同步共享” 区域内教育均衡发展  95、积极心理学对开展小学生涯教育的启发  96、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策略探究  97、情感教育现状评析--基于云南XX小学调查  98、普通小学特殊儿童心理教育初探  99、浅谈小学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100、中加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学类课程教学比较研究  101、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102、“微翻转”学习方式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促进  103、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与相关方法  104、探小学德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105、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06、薄议远程教育资源与小学语文教学  107、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看教育公平  108、浅谈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育整合的校本课程开发  109、浅谈心理咨询在小学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价值  110、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影响因素分析及设计策略探析  111、教育公平视野下城乡小学体育教育的均衡发展  112、新课改背景下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113、义务制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现状分析--四川省12所农村小学实地调查报告  114、例谈农村小学“后进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探求  115、浅谈多媒体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优越性  116、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价值体现  117、农村小学有效运用教育技术装备的探索  118、活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119、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小学教育这个专业致力于研究学习儿童心理、儿童教育方面。主要是心理学、教育学;并侧重于儿童心理,儿童教育。以上小学教育论文题目只是给大家作一个参考。希望大家顺利写出满意的小学教育论文。

写一篇小学教师如何做到减负不减质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研究

学校的发展需要一支专业化水平很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需要优秀的、有自己教育优势和特色的骨干教师引领整个教师队伍的成长。教师专业成长,是指教师参加工作以后的教育思想、知识结构和教育能力的不断发展。由于教育的动态性和拓展性,教育技能和素质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得以不断认识和提高。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应立足校本,采用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三级备课”:即自备、复备、完

首先是促进教师专业思想的发展,教师会采用民主方式教学,教师教育态度变化,再者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提升,现代教育技术能让教师多渠道获得先进知识,与时俱进,最后是促进教师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掌握先进的科技有助于教学

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论文

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也可以通过一些实践来提升自身专业的发展。

要不断的学习,始终坚信学无止境,要采用多元化的学习模式;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做到学以致用,课堂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不断的提高学习能力。

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我们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已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而从静态的角度来讲,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个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的结果。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和认可。但是当前,尽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水平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与医生、律师、工程师这些专业人员相比,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相对不足,并且相应其社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作为小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过程的渗透以及教学活动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需求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愈来愈强烈,因而,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能力是必不可少的。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