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现代农业论文选题题目怎么写啊

发布时间:2024-08-04 08:15:08

关于现代农业论文选题题目怎么写啊

现代农业园今天,爸爸说带我们到一个地方。我问他到哪里,他神秘兮兮地说:“天机不可泄露。”当车子停在一个园子门口,我们才知道爸爸说的地方是一个叫“雅林”的现代农业园。走进大门,我马上被眼前的那些奇花异草吸引住了。靠近一看,这些都是我闻未所闻,见未所见的。就比如这棵菜,放眼望去,宛如一棵亭亭玉立的西兰花。幸亏我没有被这棵菜蒙骗了,翻开生菜般的小叶子,看到的是几片普通的菜叶。还有一种菜,即像假花,又像用水晶雕刻成的圣诞树。一直往前走,走到了一片郁金香的花海中。郁金香有红的、紫的、白的……真是眼花缭乱,颜色各异啊!郁金香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还是快要张开花瓣的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花蕊。“爸爸,我们去水培园看看吧!”来到水培园,摆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在水里生长的植物。“妈妈,这些小苗儿为什么长在一个像小碗一样的塑料壳里,而且是长在泡沫里的呢?”我指着小苗儿,惊讶地问。妈妈笑笑:“傻孩子,这是无土栽培技术。”进了百果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瓜果。那些瓜果有着稀奇古怪的名字:多翅瓜、特长丝瓜……最有趣的一种瓜是龙凤瓜,它是一个c字形的瓜,犹如一条蛇。还有很多园子,有草莓园、西瓜园、黄瓜园、热带雨林……我们在逛番茄园的时候,爸爸摘了一个小南瓜似的番茄,是黄色的。咬了一口,酸甜可口的果肉里满是汁水,汁水四溅,我的脸上都是汁水。在种植圣女果的地方,每棵植物上挂满了红宝石般、让人垂涎欲滴的圣女果。圣女果上滚动的水珠晶莹剔透。让人忍不住想摘。 还是胆大的爸爸摘了一颗鲜嫩诱人的圣女果,一口吃完了圣女果,还说:“真好吃!”我听了也嘴馋了,真的好甜啊!“姐姐。”我嘴里含着圣女果说,“为什么这些圣女果又大又甜,市场上的怎么这么小,有时会吃到碧绿色的。这都是甜的,没有一个是酸的呢?”“这是有机水果,没打农药,纯属纯天然。”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1。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农业定位思考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农业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 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0%,21-30岁占9%,31-40岁占4%,41-50岁占4%,51岁以上占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5%,小学占6%,初中占4%,高中占1%,大专及以上占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6%。农业技术人员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2%;21-30岁占4%;31-40岁占3%;41-50岁占5%;50岁以上占7%。文盲占0%;小学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1%;高中文化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18万户,占6%。 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 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 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参考文献:[1]张祥明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7-[2]郑诚乐林义章林碧英吴少华郝志龙创建福建地域特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91-[3]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创业助农富——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巡礼中国农村科技-2009(2)-56-[4]孔祥智李圣军科技特派员:产生背景、运行特征和对策建议——福建省南平市案例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8(5)-16-[5]福建: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农村科技-2008(8)-74-[6]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课题组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17-[7]桂秀梅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18-

关于现代农业论文选题题目怎么选啊

学术堂收集了一部分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题目,大家可以参考:  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  氮肥种类及用量对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腐植酸增效复混肥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钾和有机肥在生姜上的肥效研究  猪场肥水施用对玉米-小麦农田氨排放、氮素利用与表观平衡的影响  不同肥料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磷盈亏及农学阈值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万方上的中国科技投资杂志里面有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文,可以浏览一下最近几期的杂志,吸收借鉴一下,把握一下目前最新的动态。

据学术堂了解,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当今社会农业也是必须发展的产业,农业如果一旦停滞必定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了研究农业与经济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  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  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  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  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  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  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  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  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  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  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关于现代农业论文选题怎么选啊

据学术堂了解,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当今社会农业也是必须发展的产业,农业如果一旦停滞必定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了研究农业与经济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  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  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  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  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  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  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  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  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  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  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知道有几本期刊上的文献是可以免费下载的,你可以看下(农业科学、可持续能源、城镇化与集约用地),或者也直接去他们出版社的官网找吧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 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0%,21-30岁占9%,31-40岁占4%,41-50岁占4%,51岁以上占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5%,小学占6%,初中占4%,高中占1%,大专及以上占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6%。农业技术人员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2%;21-30岁占4%;31-40岁占3%;41-50岁占5%;50岁以上占7%。文盲占0%;小学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1%;高中文化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18万户,占6%。 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 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 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参考文献:[1]张祥明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7-[2]郑诚乐林义章林碧英吴少华郝志龙创建福建地域特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91-[3]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创业助农富——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巡礼中国农村科技-2009(2)-56-[4]孔祥智李圣军科技特派员:产生背景、运行特征和对策建议——福建省南平市案例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8(5)-16-[5]福建: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农村科技-2008(8)-74-[6]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课题组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17-[7]桂秀梅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18-

学术堂收集了一部分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题目,大家可以参考:  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  氮肥种类及用量对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腐植酸增效复混肥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钾和有机肥在生姜上的肥效研究  猪场肥水施用对玉米-小麦农田氨排放、氮素利用与表观平衡的影响  不同肥料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磷盈亏及农学阈值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关于现代农业论文选题题目怎么写

学术堂收集了一部分关于农业问题的论文题目,大家可以参考:  科技社团信息化发展策略及政策建议--以中国农学会信息化建设为例  氮肥种类及用量对旱地玉米肥料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  秸秆深埋条件下不同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和氮吸收利用的影响  腐植酸增效复混肥对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水肥管理措施对寒地水稻产量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处理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两种产量水平下减量施氮对杂交中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氮钾和有机肥在生姜上的肥效研究  猪场肥水施用对玉米-小麦农田氨排放、氮素利用与表观平衡的影响  不同肥料对土壤物理特性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长期施肥对山东潮土磷盈亏及农学阈值的影响  氮肥施用量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减量施肥条件下生物炭与耕作方式对玉米氮吸收及产量的影响

据学术堂了解,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中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运动规律的科学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及与其相联系的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学科当今社会农业也是必须发展的产业,农业如果一旦停滞必定会影响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为了研究农业与经济的关系下面来看看农业经济学论文题目  1、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方法研究  2、甘肃省耕地资源保护问题研究  3、面源污染防治视角下农村土地经营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4、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自主管理问题分析  5、凌源市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系研究  6、云南省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机制政策实施情况及成效  7、农村生态环境与生态农业经济的关系  8、农户参与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河南省方城县农户的调查  9、城镇化率与农机化程度的关系研究  10、贵州山区公路沿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  11、我国环境污染源中废气的监测方法分析  12、中小农业企业的发展战略研究  13、土地征用的农户收入效应  14、大数据环境下云南农产品精准营销模式研究  15、我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的逻辑及动力  16、大力提升粮食产业经营水平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  17、社会治理视角下的林业专业合作社制度创新  18、对我国森林资源价值核算的评述与建议  19、我国肉鸡养殖户建立免疫档案行为及影响因素  20、中国东西部地区蔬菜流通效率差异的比较研究

农村经济发展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影响

1。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农业定位思考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农业

关于现代农业的论文选题怎么选啊

1。高效农业对农村经济的影响2。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农业定位思考3。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资源型农业

万方上的中国科技投资杂志里面有农村经济,农业发展方向的论文,可以浏览一下最近几期的杂志,吸收借鉴一下,把握一下目前最新的动态。

摘要:文章简要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含义、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以及福建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农业人才情况,提出了从统筹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等六方面,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支撑体系。引言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与传统农业相比,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简而言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建设将作为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过程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发展现代农业,意味着给农业注入更多的现代理念和方式,更多地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业的素质、效率和竞争力。 1 福建省农业发展与农业农村人才的现状 1 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 简单地概括,我省农业发展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①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水果、茶叶和食用菌占了相当的比重,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我省以发展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1100多个,参与农户达30多万户。②闽台农业合作深入拓展。近年来,我省闽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扩大,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扩大到福建全省。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累计批办农业台资项目近2000个,引进台湾农业良种2500个,先进与实用技术800多项。③农村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较快。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销售收人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带动了40%以上的农户发展生产。根据2006年统计数据,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6000多个。④外向型农业持续增长。福建近年来积极利用对台优势和对外优势,着力在闽台农业合作、培育特色产业和优势品种、推广订单农业、引进涉农资金和技术等方面寻求突破,外向型农业逐渐成形。⑤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和销结合不紧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行业指导和服务滞后。 2 我省农村农业人才的现状 2006年末,福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1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0%。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71万个。农村劳动力呈现以下的分布特点:①农业从业人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技术人员偏少。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87万人。按年龄分,20岁以下占0%,21-30岁占9%,31-40岁占4%,41-50岁占4%,51岁以上占2%;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5%,小学占6%,初中占4%,高中占1%,大专及以上占4%。农村从业人员将近60%在41岁以上,小学学历占了6%。农业技术人员24万人,占农业从业人员总数的5%。②年青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外出从业转移速度加快。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48万人。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2%;21-30岁占4%;31-40岁占3%;41-50岁占5%;50岁以上占7%。文盲占0%;小学文化程度占5%;初中文化程度占1%;高中文化程度占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③农村劳动力集中在农作物种植业,而加工、营销等直接为农业服务的人才欠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07万户,其中以农作物种植业经营户达到18万户,占6%。 2 发展现代农业及其人才支撑体系的对策建议 根据福建农业发展情况和农村人才现状,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农村人才体系。 1 统筹与协调管理体制,制定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规划。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整体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建立全方位铺开、全领域推进、各层次相互衔接、各类别相互沟通的农村教育体系;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协调,有效整合、利用农村中小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农业教育院校等的教师、校舍资源,健全和充实农村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建设好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创建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型多功能的农村成人教育示范基地。 2 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采用引进农村师资队伍人才与利用高等农业院校师资力量结合的办法,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等农业教育横跨高等教育和农业,具有很强的行业性和发展的特殊性,担负着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的双重使命,是农业智力的依托和培养基地。他们可以为农村成人教育培养、培训专业师资队伍,也可以送培下乡,成为农村成人教育的特聘兼职教师。 3 依托高校加强农业技术人才培养。就我省而言,可以充分发挥福建农林大学农科、工科等学科门类齐全,办学基础良好,教学经验丰富等优势条件,结合福建省地域特点、现代农业发展情况以及海峡西岸建设特点,以社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农村适用技术人才和现代农业管理人才。 4 依托科技特派员制度,吸引相关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科技特派员制度由福建省南平市首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是这一制度的高度概括。它是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功实践,是城市反哺农村、有效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生动体现,是政府公共资源应用于农村的重大措施。 作为科技特派员制度发源地的福建省,自1999年开始逐步推广这一制度。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福建省委、省政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管理体制上,党委(政府)统筹协调,各方合力推动;在工作部署上,围绕“三农”需要,全面综合服务;在工作方法上,注重力量整合,健全科技队伍;在激励机制上,坚持政府引导,市场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在服务农村农业中,取得显著成效,并日渐成为促使农民增收的催化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我国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引起了国际机构和组织的极大关注,科技部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IFAD)、中德合作项目办公室(GTZ)日本国际办力事业团(JICA)等国际机构和组织进行了有效沟通与合作,为利用国外资源开展科技特派员试点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福建也可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多的海外资金参与科技特派员项目开发。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对科技特派员制度进行完善和延伸,推动科技特派员制度和机制的创新实践和持续发展,落实和提高科技特派员相应的待遇,鼓励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科技服务,取得合法报酬,以吸引更多的农业人才到农村贡献才智。 5 建立并运作好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集中建立我省农业专家人才数据库,形成松散形的人才管理模式,掌握全省农业人才分布情况,根据农业技术问题,随时查找相应的农业专家为农村农民提供服务,使人才的使用处于流动的状态,提高人才利用效率,避免了人才资源浪费。 农业专家数据库的信息内容应包括专家的主要研究领域、技术专长以及研究成果,专家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学术报告,专家承担及已完成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专家最新研究动态等。农业专家数据库是动态的,其建设内容随着各专家学者每项研究成果的获得以及论文的发表进行不断更新,从专家数据库中,可以随时了解各专家的最新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更好地应用于农村农业服务。 6 出台相关政策吸引人才服务于农业农村。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其他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知识人才积聚在城市,城市人才挤过独木桥,就业竞争空前激烈,人才浪费空前严重。城市人才相对过剩与乡村人才极度紧缺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政府部门可根据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人才需求,人才政策向农业农村倾斜,人才培养发展重心放在农业农村,人才配置农业农村倾斜,建立人才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机制。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发展为多下乡、长驻乡,扎根农村,扎实服务,帮助农村培训科技队伍,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人员现场服务。着力营造乡镇村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解决好乡村人才的待遇、职称、工作条件等问题。参考文献:[1]张祥明新农村建设中福建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8(11)-17-[2]郑诚乐林义章林碧英吴少华郝志龙创建福建地域特色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思考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91-[3]福建省科技厅农业科技处科技特派员创业助农富——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基层创业巡礼中国农村科技-2009(2)-56-[4]孔祥智李圣军科技特派员:产生背景、运行特征和对策建议——福建省南平市案例分析新疆农垦经济-2008(5)-16-[5]福建:科技特派员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农村科技-2008(8)-74-[6]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科技教研部课题组福建省南平市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中国科技论坛-2007(10)-117-[7]桂秀梅河北农业大学重点学科专家数据库的建设研究兰台世界:下半月-2008(11)-18-

回答 你这个是本科还是研究生硕士呢? 如果是研究生的,我给你如下建议:一、题目来源图片对于想申报一项基金项目或撰写一篇论文的研究者而言,选择一个好的、有意义和有价值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有了明确的研究问题,简洁准确的题目陈述对项目评审或论文能够获得发表机会也是很重要的,这在某种程度上如同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一样。假如编辑或审阅人读不懂一篇论文的题目或是不能快速地从论文题目中明白该项研究的主要目标或内容的话,那该篇论文或申请书就离“回收站”不远了。要研究的问题从哪里来呢?无外乎两个:一是直接经验,另一个是间接经验。这两种来源并无优劣之分。事实上,间接经验其实还是来自直接经验,只不过因为经验感知者发生了变化而改变了称谓。由此,也可以说,问题的来源最终是直接经验。可是,对专门研究者或是院校教师来说,因为时空的限制,他们不能有很多机会和条件去接触或感知直接经验。于是,间接经验有时便成为一种现实之举。就教育教学研究而言,有关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和师生交往等教与学的存在就是典型的直接经验。相对而言,基于宏观和中观层面的教育政策及管理议题则既有直接经验的成分,也兼备间接经验的某些特征。现实中,院校教师们在申请研究项目或撰写论文时,往往喜欢或倾向于选择那些宏大主题。这种做法其实是不明智的,它不但没有发挥出教师们的特长和优势,恰恰是启动了劣势按钮。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色研究”这样的题目就根本不适合教师们去研究和撰写,它适合于智库或校长去研究。概言之,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教师们应该尽量去选择那些与自己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相关的议题并在其中选择值得研究的问题或对象。这些议题对教师而言,就是鲜活的直接经验。有时候,研究者也会从间接经验中选择议题或问题。这么做,很多时候是迫不得已,因为研究者缺少直接经验或没有机会获取直接经验。在读的全日制研究生们就是这种情况。正因如此,研究生在选题时经常会把真实的假问题作为论文题目。 有了可靠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能够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也至关重要。一般而言,课题或论文名称在表达上首先要简洁。为此,要尽可能地用最简单的句式和最少的字。假如研究对象是 A 的话,常见的句式可以是:A是什么?为什么是A?如何成为(或改革、变革) A?影响A 的因素有哪些?等等。其次,名称的表达要力求准确。准确的要求是指不能让读者产生歧义或疑问。最后,论文名称一定要使读者感受到清晰的问题。任何一项研究或一篇论文一定要试图回答或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可是,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缺乏问题意识的论文名称。例如,素质教育研究。试想,假如你第一眼看到该名称的论文,你脑海中会出现怎样的画面?作为期刊论文的名称,这种表达太宽泛了,没有恰当、直接地反映出作者在该文想要回答或解决的特定问题。除非你的研究对象或问题涉及素质教育的方方面面的问题,或是你的研究“容量”较大,抑或是一本专著。否则,就不能用这种边界模糊的表达作为论文的名称。恰当的表达可以是: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评价、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研究、素质教育的政策演变,等等。图片二、问题分类图片可以按照某种规则将所研究的问题予以归类。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为不同类别的研究课题或论文确定适合的研究方法或是结构。在教育教学研究中,常见以下四种类型。(一)描述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通过描述、归纳等手段和方式来揭示教育教学中的未知现象,其最终目的在于向政策制定者和教育者提供有关信息。如,高职院校学生学习适应性研究、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障碍研究,等等。与其他类型的研究相比,描述型研究是研究中最基本的也是初学者入门的研究类型。描述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其所揭示或归纳的结论或发现必须是前人未曾完成或留有研究不足或缺陷的。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是什么”或“怎么样”。 (二)预测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对某教育现象在未来某一时间点或时段的状态予以预测。预测的前提和基础是依据该教育现象在当前或之前某一时段的表现状态或基本信息。如,学业成绩的性别差异趋势研究、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的应用趋势研究,等等。预测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基于当前看未来,其所给出的结论在当前是没法验证或判断的。但这并不是说,这种研究没有价值。相反,科学的基于数据挖掘和分析而来的结论恰恰能够准确地预测未来,从而帮助政府和教育工作者尽可能地减少失误。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未来“会怎样”或“成为怎样”。(三)改进型研究这类研究旨在通过寻找和发现那些阻碍或促进某教育教学现象存在或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并最终给出改进性的建议或方案。这类研究更多时候是聚焦于教育政策或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某些方案或制度。如,影响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及促进策略、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阻碍因素及促进策略,等等。改进型研究的关键特征是寻找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给出解决方案或政策建议。因此,该类研究更多时候涉及的是政策咨询或管理咨询。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怎么做”或“如何做”。(四)解释型研究这类研究重在对教育教学现象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予以总结、概括或归纳。其关键特征是揭示出抽象的规律或对现象予以概念化的命名以便人们能够更为准确地认识和理解。如,慕课的本质与理论基础研究、信息技术时代职业教育的本质与特征研究,等等。解释型研究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论研究,其本质是有关教育教学现象“为什么”或“为何这样”。一般而言,某教育教学现象如果能够被解释或发现规律的话,也就意味人们已经能够对其描述、预测和使用介入因素。由此说,解释型研究是建立在以上三种研究类型基础之上的。研究者一旦将其所研究的问题按上述分类予以定位的话,这将有助于其接下来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也将有助于其设计研究方案。因此,可以说,对问题类型予以定位在研究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环节之一。 图片三、目标陈述图片目标陈述不仅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是必要的,在期刊论文中也是需要明确表述的。研究者在填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等基金项目的课题申请书时,必然要陈述目标、研究思路等内容。下面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的课题论证书的内容。1、选题依据: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本课题相对已有研究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等。2、研究内容: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总体框架、重点难点、主要目标等。3、思路方法: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具体研究方法、研究计划及其可行性等。4、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5、创新之处:在学术思想、学术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的特色和创新。6、预期成果:成果形式、使用去向及预期社会效益等。在这个论证书中,前 4 项事实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研究设计的主要内容构成或要素。我们可以依次将前四项概括为“为何研究”、“研究什么”、“如何研究”和“为研究准备了什么”。“为何研究”实际就是结合已有文献对你研究的问题的必要性和价值的论证和确认。在“研究什么”这部分,最为关键是要交待清楚研究目标,即目标陈述。在有些基金申请书或有些学校的学位论文结构要求中,常常也被称为研究目的。在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将同一内容既用作研究目标,也用作研究内容。学生为此经常很困惑,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呢?研究目标是指你的研究最终想回答或解决的问题,而研究内容是为了完成研究目标所依次回答或解决的一系列相互之间有逻辑关联的子问题。在克雷斯威尔看来,研究目标重在阐明研究的意图。他同时指出,研究目标不是研究的问题——那些问题将由所收集的数据来给予回答。准确地陈述研究目标是十分必要的。如下是克雷斯威尔所做的针对定性研究目标陈述的“脚本”。这则 (指研究策略,如民族志、个案研究或其他类型)研究的目的(将)是为了对位于 (指研究地点)的 (指参与者,如个人、团体、组织)的 (指将被研究的主要现象)进行 (理解、描述、形成、揭示)。在这一研究阶段, (指将要被研究的主要对象)将被暂时定义为 (给出一个大体的定义)。 上述“脚本”既适合于项目申请书,也可以在发表的期刊论文中使用。很明显,利用这个“脚本”,审阅者或读者便可以快速容易地知晓研究者或写作者的意图或主要工作任务。与此同时,对该“脚本”的思考、语言组织及表达事实上还同时是促进研究者或写作者思路不断清晰化、条理化和结构化的过程。倘若研究者或写作者尚不能顺利地利用类似“脚本”来陈述研究目标的话,那说明他没有想清楚到底要做什么。这个“脚本”同时就是研究计划的纲领。接下来,如何研究以及具体的研究问题都是围绕着这个纲领而展开的。至于研究内容如何确定呢?它实际上就是“脚本”中的理解、描述、形成或揭示的具体内容。或者说就是研究者或写作者想理解什么,描述什么,或揭示什么,这些具体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及其结构就自然构成了研究的总体框架和研究思路。 上述仅供参考。预祝学业进步。 更多5条 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