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发布时间:2024-07-04 09:00:19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解析

沼气,顾名思义是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从科学定义角度看,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7-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沼气,但对沼气微生物的研究仅有一百年时间。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7~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沼气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趋完善,沼气生产发展较快。  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沼气,但是真正开始推广应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位叫罗国瑞的人,在广东的潮梅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混凝土沼气池,并成立了“中国国瑞瓦斯总行”(当时称“沼气”为“瓦斯”),专门建造沼气池和生产沼气灯具等,推广沼气实用技术。到了3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沼气池。解放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推广沼气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兴建沼气的热潮,全国建起了600多万个沼气池,基本上都是农村家用沼气池及少量大中型人、畜粪便沼气池。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发展速度过快,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都很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能有效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沼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8年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组织1700多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规范标准的水压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使我国沼气建设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7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63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年产沼气1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探索了一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模式,将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沼气更具生命力。如广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赣州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辽宁的塑料大棚、沼气池、禽畜舍和厕所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等。这些模式将厕所、猪圈和沼气池、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排入沼气池,经发酵后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液、沼渣用来发展种植业、养猪、生产蚯蚓食用菌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很高,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1936年,由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的浙江舟山普陀山洪筏禅院内的一个172m3的沼气池,用于煮饭照明,发酵原料为粪便、厨房废物和青草。1958年在广东番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沼气工程,即番禹市桥沼气发电站,容积为3000m3,开动44kw的沼气发电机。1964年在我国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一座2000m3的工业沼气池,利用酒精废料生产沼气,80年代又修建了两个容积为5000m3的大型工业沼气池,使该厂拥有沼气池12000m3,贮气罐30000m3,日产沼气4万多m3,为南阳市215个单位和12751户居民提供燃气;同时利用沼气生产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1993年产量已达1020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酒精废料经厌氧消化后,COD除去率达84%以上,BOD除去率为8%,悬浮物降低5%,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南阳酒精厂大型沼气工程的示范作用下,80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糖厂、食品加工厂和畜牧厂修建了大中型沼气池。至90年代,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达到标准化。  我国沼气的基础研究始于80年代。1980年北京师范学院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培养物。接着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派人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陆续分离出多株产甲烷细菌、产氢产酸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探索了厌氧食物链中各菌类的相互关系。随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等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其中成都沼气研究所建立了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沼气发酵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使我国在沼气基础研究的某些方面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沼气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00年以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 亿元。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一项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近几年来逐年增加,2000年底,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848万户,2006年底已达到2200万户,2007年底为2650万户,2008年底为3050万户,2009年底为3500万户,2010年底已经超过4000万户,可以看出,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  据农业部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优先支持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项目,要在保证“户用沼气”供应的情况下,扩大“沼气用户”,调整沼气发展的布局,通过试点工程的示范带动商业沼气的发展;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用户达到5000万户。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日期:2008-9-5] [ 作者:寇建平 赵立欣 田宜水 郝先荣 ] [ 来源: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动态 ]1.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保有量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保达4300万平方米,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稳步增加 与2000年相比,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0%,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6%,年均增长率为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4%,年均增长率为4%。 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5%,年均增长率为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5%和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7%,年增长率为-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2) 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柴为主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3%,薪柴占10%,煤占08%,电力占47%,沼气占21%,液化石油气占71%。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3) 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 现阶段,我国农村能源供需矛盾虽已基本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商品用能量为131千克标准煤,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的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275千克标准煤),城乡差距较大。与2000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增长了1%,年增率约1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年增长率的15%,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对商品能源需求旺盛。 (4) 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并不平衡,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也不尽相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农区主要使用秸秆,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炭等资源也都有鲜明的区域富集性,但开发程度低。经济发达的城郊农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农村中严重缺能的面积大、缺能的时间长、解决的难度大的农村能源缺乏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以及经济上的贫困区。 从下表可以看出,农村户用沼气技术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区和华中区发展最快。养殖场沼气工程主要在华东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其次为华中区。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区和华北区,太阳房集中在冬季需要取暖的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太阳灶集中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区。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迅速 (1) 农村沼气步入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农村沼气进入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用户482.35万户,全国沼气用户已累计近2650万户,年产沼气达102亿立方米。比2000年的848万户增加了1802万户,年均增长速度为7%。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加快,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约66万处,总池容28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达56亿立方米。见表2。 (2) 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通过市场拉动,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太阳能热水器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4286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1108万平方米增加了317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06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3%;太阳灶保有量达112万台,比2000年的33万台增加了88万台,年均增长速度为06%;农村太阳房达1524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978万米,增加了54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8%。 在农村地区,累计推广太阳光伏发电9万处,装机容量为9兆瓦;小型风力发电机2万台,装机容量为16兆瓦。 (3) 秸秆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农户分散养殖日益减少,规模养殖逐渐增加,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部分农户由于不再养猪,缺乏发酵原料,已建的沼气池面临无原料而停用的处境。为有效地解决农村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农业部组织开发了秸秆沼气技术,以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发酵原料,首先加入秸秆复合菌剂进行堆沤处理,然后与沼气接种物一起入池生产沼气,充分利用稻草等秸秆原料,有效地解决了沼气推广过程中的原料“瓶颈”问题,使不养猪的农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该项技术已经成熟,并正在逐步推广。截至2007年底,户用秸秆沼气已发展到5万处,当年新增50083处,而2006年新增4397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站2650处,当年新增2634处,而2006年当年新增110处。 (4) 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经过长期发展与壮大,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科技研发、质量监督与检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成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5万个,约53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6346人,占18%。同时还构建了研发、培训和质检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4万人,其中沼气生产工8万人。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沼气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初步形成县乡沼气推广机构服务到户、沼气生产工承包服务、农民沼气协会自我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和政府服务、公司服务、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个人服务和“政府+公司”等多种服务机构。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1) 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历史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后,农村发展提速,农村居民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并向着优质化方向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消费总量也将不断增加,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如果按照不可持续的发展方案,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标准煤。如果农村居民加入到商品能源消费的竞争队伍中来,将会给国家的能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发展农村能源已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农村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2) 中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 ①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畜禽粪便和能源作物。我国每年生物质资源量巨大,其中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约7亿吨标准煤。 ②农村水电资源。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其中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资源量为2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两湖、两广、河南、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新疆和西藏等,约占全国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90%左右。 ③风力资源。据初步估算,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26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为53亿千瓦,海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潜力大于5亿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总量超过10亿千瓦。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广东沿海及其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8%。风资源较丰富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北部地区,东南沿海距海岸线50~100千米的内陆地区、海南岛西部、台湾岛南北两端以及新疆阿拉山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8%。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和西北除上述丰富区以外的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等,占全国总面积的50%。 ④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辐射能总量约为3340~8400兆焦/平方米,年太阳辐射数超过2200小时的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占国土的2/3。 ⑤地热能资源。我国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中国农村能源发展对策建议 (1) 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结合《环境保护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制订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减免可再生产业相关企业的税收、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农户给予补贴、征收化石能源税等。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能源投资总量不足,且方向单一,主要支持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其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基本没有专项投入。此外,农村户用沼气补助标准偏低,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投入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资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 (3)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沼气以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广、功能多的优势在我国迅速推广,秸秆沼气技术的突破又扩大了沼气使用范围,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的集中利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沼气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大沼气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确保沼气又好又快的发展。 (4) 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力度 截止2007年底,我国省柴节能炉灶(炕)保有量达到2亿户,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占到43%,而秸秆气化站只有737处,秸秆固化(炭化)100处。因此,必须对农村炉、灶、炕进行升级换代,在秸秆富裕区支持秸秆气化、固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大有作为,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的认识。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详解

沼气,顾名思义是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从科学定义角度看,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7-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

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60%一80%。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对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最为 34000焦耳,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7千克无烟煤提供的热量。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沼气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00年以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 亿元。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一项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近几年来逐年增加,2000年底,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848万户,2006年底已达到2200万户,2007年底为2650万户,2008年底为3050万户,2009年底为3500万户,2010年底已经超过4000万户,可以看出,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  据农业部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优先支持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项目,要在保证“户用沼气”供应的情况下,扩大“沼气用户”,调整沼气发展的布局,通过试点工程的示范带动商业沼气的发展;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用户达到5000万户。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日期:2008-9-5] [ 作者:寇建平 赵立欣 田宜水 郝先荣 ] [ 来源: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动态 ]1.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保有量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保达4300万平方米,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稳步增加 与2000年相比,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0%,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6%,年均增长率为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4%,年均增长率为4%。 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5%,年均增长率为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5%和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7%,年增长率为-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2) 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柴为主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3%,薪柴占10%,煤占08%,电力占47%,沼气占21%,液化石油气占71%。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3) 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 现阶段,我国农村能源供需矛盾虽已基本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商品用能量为131千克标准煤,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的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275千克标准煤),城乡差距较大。与2000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增长了1%,年增率约1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年增长率的15%,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对商品能源需求旺盛。 (4) 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并不平衡,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也不尽相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农区主要使用秸秆,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炭等资源也都有鲜明的区域富集性,但开发程度低。经济发达的城郊农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农村中严重缺能的面积大、缺能的时间长、解决的难度大的农村能源缺乏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以及经济上的贫困区。 从下表可以看出,农村户用沼气技术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区和华中区发展最快。养殖场沼气工程主要在华东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其次为华中区。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区和华北区,太阳房集中在冬季需要取暖的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太阳灶集中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区。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迅速 (1) 农村沼气步入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农村沼气进入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用户482.35万户,全国沼气用户已累计近2650万户,年产沼气达102亿立方米。比2000年的848万户增加了1802万户,年均增长速度为7%。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加快,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约66万处,总池容28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达56亿立方米。见表2。 (2) 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通过市场拉动,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太阳能热水器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4286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1108万平方米增加了317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06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3%;太阳灶保有量达112万台,比2000年的33万台增加了88万台,年均增长速度为06%;农村太阳房达1524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978万米,增加了54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8%。 在农村地区,累计推广太阳光伏发电9万处,装机容量为9兆瓦;小型风力发电机2万台,装机容量为16兆瓦。 (3) 秸秆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农户分散养殖日益减少,规模养殖逐渐增加,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部分农户由于不再养猪,缺乏发酵原料,已建的沼气池面临无原料而停用的处境。为有效地解决农村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农业部组织开发了秸秆沼气技术,以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发酵原料,首先加入秸秆复合菌剂进行堆沤处理,然后与沼气接种物一起入池生产沼气,充分利用稻草等秸秆原料,有效地解决了沼气推广过程中的原料“瓶颈”问题,使不养猪的农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该项技术已经成熟,并正在逐步推广。截至2007年底,户用秸秆沼气已发展到5万处,当年新增50083处,而2006年新增4397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站2650处,当年新增2634处,而2006年当年新增110处。 (4) 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经过长期发展与壮大,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科技研发、质量监督与检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成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5万个,约53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6346人,占18%。同时还构建了研发、培训和质检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4万人,其中沼气生产工8万人。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沼气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初步形成县乡沼气推广机构服务到户、沼气生产工承包服务、农民沼气协会自我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和政府服务、公司服务、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个人服务和“政府+公司”等多种服务机构。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1) 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历史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后,农村发展提速,农村居民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并向着优质化方向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消费总量也将不断增加,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如果按照不可持续的发展方案,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标准煤。如果农村居民加入到商品能源消费的竞争队伍中来,将会给国家的能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发展农村能源已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农村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2) 中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 ①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畜禽粪便和能源作物。我国每年生物质资源量巨大,其中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约7亿吨标准煤。 ②农村水电资源。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其中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资源量为2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两湖、两广、河南、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新疆和西藏等,约占全国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90%左右。 ③风力资源。据初步估算,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26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为53亿千瓦,海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潜力大于5亿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总量超过10亿千瓦。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广东沿海及其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8%。风资源较丰富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北部地区,东南沿海距海岸线50~100千米的内陆地区、海南岛西部、台湾岛南北两端以及新疆阿拉山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8%。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和西北除上述丰富区以外的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等,占全国总面积的50%。 ④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辐射能总量约为3340~8400兆焦/平方米,年太阳辐射数超过2200小时的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占国土的2/3。 ⑤地热能资源。我国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中国农村能源发展对策建议 (1) 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结合《环境保护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制订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减免可再生产业相关企业的税收、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农户给予补贴、征收化石能源税等。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能源投资总量不足,且方向单一,主要支持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其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基本没有专项投入。此外,农村户用沼气补助标准偏低,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投入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资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 (3)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沼气以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广、功能多的优势在我国迅速推广,秸秆沼气技术的突破又扩大了沼气使用范围,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的集中利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沼气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大沼气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确保沼气又好又快的发展。 (4) 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力度 截止2007年底,我国省柴节能炉灶(炕)保有量达到2亿户,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占到43%,而秸秆气化站只有737处,秸秆固化(炭化)100处。因此,必须对农村炉、灶、炕进行升级换代,在秸秆富裕区支持秸秆气化、固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大有作为,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的认识。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沼气,顾名思义是沼泽湿地里的气体。人们经常看到,在沼泽地、污水沟或粪池里,有气泡冒出来,如果我们划着火柴,可把它点燃,这就是自然界天然发生的沼气。从科学定义角度看,沼气是各种有机物质,在隔绝空气(还原条件),并在适宜的温度、PH值下,经过微生物的发酵作用产生的一种可燃烧气体。沼气属于二次能源,并且是可再生能源。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7-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由罗国瑞在广东省潮梅地区建成了第一个沼气池,随之成立了中华国瑞瓦斯总行,以推广沼气技术。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的数量达 1300万座。而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生产性试验装置已在糖厂和酒厂正常运行。

很久以前,人们就发现了沼气,但对沼气微生物的研究仅有一百年时间。沼气是由意大利物理学家A沃尔塔于1776年在沼泽地发现的。1916年俄国人ΒП奥梅良斯基分离出了第一株甲烷菌(但不是纯种)。中国于1980年首次分离甲烷八叠球菌成功。目前世界上已分离出的甲烷菌种近20株。  世界上第一个沼气发生器(又称自动净化器)是由法国L穆拉于1860年将简易沉淀池改进而成的。1925年在德国、1926年在美国分别建造了备有加热设施及集气装置的消化池,这是现代大、中型沼气发生装置的原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沼气发酵技术曾在西欧一些国家得到发展,但由于廉价的石油大量涌入市场而受到影响。后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的出现,沼气又重新引起人们重视。1955年新的沼气发酵工艺流程——高速率厌氧消化工艺产生。它突破了传统的工艺流程,使单位池容积产气量(即产气率)在中温下由每天1立方米容积产生7~5立方米沼气,提高到4~8立方米沼气,滞留时间由15天或更长的时间缩短到几天甚至几个小时。 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沼气生产使用技术的日趋完善,沼气生产发展较快。  我国虽然很早就发现了沼气,但是真正开始推广应用是在20世纪20年代后期。一位叫罗国瑞的人,在广东的潮梅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有实际使用价值的混凝土沼气池,并成立了“中国国瑞瓦斯总行”(当时称“沼气”为“瓦斯”),专门建造沼气池和生产沼气灯具等,推广沼气实用技术。到了30年代,我国许多地方都建造了这种类型的沼气池。解放后,我国政府曾多次组织推广沼气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未到70年代初,我国出现了兴建沼气的热潮,全国建起了600多万个沼气池,基本上都是农村家用沼气池及少量大中型人、畜粪便沼气池。但由于技术水平的限制及发展速度过快,沼气池的设计和施工都很不规范、缺乏正确的技术管理,能有效使用的沼气池为数很少。1979年,国务院成立了全国沼气建设领导小组,认真总结了沼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1988年又成立了中国沼气协会,组织1700多名沼气技术工作者,对沼气的关键技术进行协作攻关,提出了“因地制宜、坚持质量、建管并重、综合利用、讲求实效、积极稳步发展”的沼气建设方针,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应用技术研究,引进消化国外厌氧研究新成果,逐步形成了规范标准的水压式沼气池及相配套的科学建池技术、发酵工艺及配套设备,使我国沼气建设进入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7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池638万个,大中型沼气工程600多处,年产沼气13亿立方米。  2002年全国户用沼气池总量达到1000万个,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1100多处,城镇污水沼气净化池近10万处。同时建立了从国家到省、地、县的沼气管理、推广、科研、质检及培训体系。探索了一些以沼气池为纽带的农村生态模式,将农村沼气和农业生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农村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村沼气更具生命力。如广西恭城的“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模式;赣州的“猪—沼—果”能源生态模式;辽宁的塑料大棚、沼气池、禽畜舍和厕所相结合的“四位一体”北方能源生态模式等。这些模式将厕所、猪圈和沼气池、种植业结合在一起,人畜粪便自动排入沼气池,经发酵后生产沼气供人们使用,沼液、沼渣用来发展种植业、养猪、生产蚯蚓食用菌等,综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很高,为广大群众所欢迎,发展速度较快。  与此同时,我国大中型沼气工程也有了较快发展。1936年,由中华国瑞天然瓦斯总行宁波分行负责承建的浙江舟山普陀山洪筏禅院内的一个172m3的沼气池,用于煮饭照明,发酵原料为粪便、厨房废物和青草。1958年在广东番禹建成了我国最大的农业沼气工程,即番禹市桥沼气发电站,容积为3000m3,开动44kw的沼气发电机。1964年在我国河南南阳酒精厂建成了一座2000m3的工业沼气池,利用酒精废料生产沼气,80年代又修建了两个容积为5000m3的大型工业沼气池,使该厂拥有沼气池12000m3,贮气罐30000m3,日产沼气4万多m3,为南阳市215个单位和12751户居民提供燃气;同时利用沼气生产二氯甲烷和三氯甲烷,1993年产量已达1020吨,产值1000多万元,利税100多万元。酒精废料经厌氧消化后,COD除去率达84%以上,BOD除去率为8%,悬浮物降低5%,大大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在南阳酒精厂大型沼气工程的示范作用下,80年代全国有很多酒厂、糖厂、食品加工厂和畜牧厂修建了大中型沼气池。至90年代,大中型沼气工程的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渐达到标准化。  我国沼气的基础研究始于80年代。1980年北京师范学院在国内首次分离获得了甲烷八叠球菌的培养物。接着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和微生物研究所相继派人到美国加州大学、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进修或合作研究,陆续分离出多株产甲烷细菌、产氢产酸菌和厌氧纤维素分解菌,探索了厌氧食物链中各菌类的相互关系。随后浙江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农业部成都沼气研究所等许多院所相继建立了厌氧微生物实验室。其中成都沼气研究所建立了农业部厌氧微生物重点开放实验室,对沼气发酵微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化学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多项成果,使我国在沼气基础研究的某些方面逐渐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前瞻网发布的《 中国沼气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00年以后,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沼气建设的资金投入,其中,“十一五”以来,中央累计投入农村沼气建设资金212 亿元。  我国作为能源消费大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村能源消耗也日益增大,在此背景下,沼气资源作为一项极具应用前景的新能源,其开发利用是解决能源紧张形势下农村能源供应问题的有效举措,其发展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  在中央政策引导及资金投入的支持下,中国沼气产业的规模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尤其是户用沼气池的数量增加明显,已经成为沼气产业的主力。中国农村户用沼气池近几年来逐年增加,2000年底,农村户用沼气池达到848万户,2006年底已达到2200万户,2007年底为2650万户,2008年底为3050万户,2009年底为3500万户,2010年底已经超过4000万户,可以看出,户用沼气池数量一直呈现递增的发展趋势,并以平均每年约17%的速度增长。  据农业部规划,“十二五”期间中央投资优先支持向农户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项目,要在保证“户用沼气”供应的情况下,扩大“沼气用户”,调整沼气发展的布局,通过试点工程的示范带动商业沼气的发展;2015年,农村户用沼气用户达到5000万户。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与趋势日期:2008-9-5] [ 作者:寇建平 赵立欣 田宜水 郝先荣 ] [ 来源:农村可再生能源及生态环境动态 ]1.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现状 据农业部对全国农村可再生能源统计结果,截至2007年底,全国省柴节煤灶保有量1.5亿户,节能炉保有量3471万户,节能炕2024万铺;农村户用沼气保有量总数已经达到了2650万户;太阳能热水器保达4300万平方米,太阳灶保有量112万台;已建成秸秆集中供气站734处,建立了一批秸秆固化示范点,为生物质能源规模化开发利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总量稳步增加 与2000年相比,2007年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总量增加了32.1%,年均增长率为0%,低于全国同期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呈稳步增长态势。其中,商品能源增加了6%,年均增长率为7%;非商品能源增加了4%,年均增长率为4%。 在农村居民生活用能费中,优质能源的增长速度较快。其中,农村户用沼气消费增长速度最快,与2000年相比,2007年增长了5%,年均增长率为0%。其次为液化石油气和电力,分别增长了5%和0%,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和8%。而煤、油消费呈负增长,与2000年相比减少了7%,年增长率为-2%。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正朝着商品化、优质化的方向发展。 (2) 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秸秆和薪柴为主 2007年中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占33%,薪柴占10%,煤占08%,电力占47%,沼气占21%,液化石油气占71%。目前,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仍以秸秆、薪柴为主,大部分用于炊事和取暖之用,优质能源比例低,能源消费结构极不合理。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秸秆、薪柴容易获得,几乎不需要任何费用造成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秸秆、薪柴等传统生物质能仍是我国农村居民的主要生活用能。 (3) 商品能源消费城乡差距较大 现阶段,我国农村能源供需矛盾虽已基本得到了改善,但距离小康水平的能源需求仍有较大的差距。2006年,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生活商品用能量为131千克标准煤,仅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的6%(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量为275千克标准煤),城乡差距较大。与2000年相比,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增长了1%,年增率约15%,高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生活用能年增长率的15%,这说明了农村居民对商品能源需求旺盛。 (4) 地域差异显著 中国幅员辽阔,跨越多个气候带,各地区经济水平发展并不平衡,生活习惯和住宅类型也不尽相同,农村可再生能源资源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农村居民的能源消费水平和结构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农区主要使用秸秆,牧区主要使用牲畜粪便,山地和林区主要使用薪柴。太阳能、风能、水能、煤炭等资源也都有鲜明的区域富集性,但开发程度低。经济发达的城郊农区接近或达到城市能源消费水平和类型。农村中严重缺能的面积大、缺能的时间长、解决的难度大的农村能源缺乏区,也是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以及经济上的贫困区。 从下表可以看出,农村户用沼气技术主要在中西部地区,其中西南区和华中区发展最快。养殖场沼气工程主要在华东区,约占全国总量的50%,其次为华中区。太阳能热水器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华东区和华北区,太阳房集中在冬季需要取暖的东北区、华北区和西北区,太阳灶集中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西北区。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迅速 (1) 农村沼气步入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五”期间,农村沼气进入了健康稳步快速发展阶段。其中,2007年是历史上发展最快的一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用户482.35万户,全国沼气用户已累计近2650万户,年产沼气达102亿立方米。比2000年的848万户增加了1802万户,年均增长速度为7%。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发展加快,建成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约66万处,总池容285万立方米,年产沼气达56亿立方米。见表2。 (2) 太阳能利用技术推广速度持续快速增长 国家通过市场拉动,积极推动太阳能热利用,有效扩大了太阳能热水器市场,使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和应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太阳能热水器得到快速普及。截至2007年底,全国农村地区太阳能热水器保有量达4286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1108万平方米增加了3178万平方米,平均每年增加06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3%;太阳灶保有量达112万台,比2000年的33万台增加了88万台,年均增长速度为06%;农村太阳房达1524万平方米,比2000年的978万米,增加了546万平方米,年均增长速度为8%。 在农村地区,累计推广太阳光伏发电9万处,装机容量为9兆瓦;小型风力发电机2万台,装机容量为16兆瓦。 (3) 秸秆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并逐步推广 近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农户分散养殖日益减少,规模养殖逐渐增加,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发酵原料的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受到了一定的制约。部分农户由于不再养猪,缺乏发酵原料,已建的沼气池面临无原料而停用的处境。为有效地解决农村沼气池发酵原料不足等问题,农业部组织开发了秸秆沼气技术,以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发酵原料,首先加入秸秆复合菌剂进行堆沤处理,然后与沼气接种物一起入池生产沼气,充分利用稻草等秸秆原料,有效地解决了沼气推广过程中的原料“瓶颈”问题,使不养猪的农户也能使用清洁能源。该项技术已经成熟,并正在逐步推广。截至2007年底,户用秸秆沼气已发展到5万处,当年新增50083处,而2006年新增4397处;秸秆沼气集中供气站2650处,当年新增2634处,而2006年当年新增110处。 (4) 支撑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壮大 经过长期发展与壮大,农村能源行业已初步形成了管理推广、科技研发、质量监督与检测、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和社会化服务等支撑服务体系。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建成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15万个,约53万人。其中,本科及以上6346人,占18%。同时还构建了研发、培训和质检体系。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并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农民技术员达到4万人,其中沼气生产工8万人。各地积极推进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积极开展沼气社会化服务试点示范,初步形成县乡沼气推广机构服务到户、沼气生产工承包服务、农民沼气协会自我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和政府服务、公司服务、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服务、个人服务和“政府+公司”等多种服务机构。 中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趋势 (1) 商品能源无法满足中国农村能源发展需求 当前,中国农村正处在历史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后,农村发展提速,农村居民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并向着优质化方向转变。随着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生活用能的消费总量也将不断增加,对商品能源的需求增长尤为迅速。如果按照不可持续的发展方案,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27亿吨标准煤。如果农村居民加入到商品能源消费的竞争队伍中来,将会给国家的能源供给带来巨大压力。因此,发展农村能源已成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与和谐农村社会建设的当务之急。 (2) 中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可供农村地区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小水电、地热能等。 ①农村生物质能资源。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包括农作物秸秆、农产品加工业副产品、畜禽粪便和能源作物。我国每年生物质资源量巨大,其中可作为能源利用的约7亿吨标准煤。 ②农村水电资源。我国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技术可开发量、经济可开发量及已建和在建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约4亿千瓦,其中5万千瓦及以下的小水电资源量为28亿千瓦,主要分布在两湖、两广、河南、浙江、福建、江西、云南、四川、新疆和西藏等,约占全国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90%左右。 ③风力资源。据初步估算,我国陆地10米高度层的风能总储量为26亿千瓦,实际可开发量为53亿千瓦,海上可利用的风能资源潜力大于5亿千瓦,可开发的风能资源总量超过10亿千瓦。风能资源丰富区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广东沿海及其岛屿,占全国总面积的8%。风资源较丰富区主要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北部地区,东南沿海距海岸线50~100千米的内陆地区、海南岛西部、台湾岛南北两端以及新疆阿拉山地区,占全国总面积的18%。风能资源可利用区包括黄河、长江中下游、东北、华北和西北除上述丰富区以外的地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等,占全国总面积的50%。 ④太阳能资源。我国太阳辐射能总量约为3340~8400兆焦/平方米,年太阳辐射数超过2200小时的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占国土的2/3。 ⑤地热能资源。我国地热资源总量约320万兆瓦,主要分布在西藏、云南、广东、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中国农村能源发展对策建议 (1) 完善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法规体系 根据《可再生能源法》,结合《环境保护法》、《电力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在现有政策基础上,研究制订农村可再生能源产业配套支持政策,包括减免可再生产业相关企业的税收、对使用可再生能源的农户给予补贴、征收化石能源税等。 (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目前农村能源投资总量不足,且方向单一,主要支持农村户用沼气技术,其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基本没有专项投入。此外,农村户用沼气补助标准偏低,与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国家应加大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中央和地方国家投资为主、多渠道投入资金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要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吸引外资和鼓励社会各界投资。 (3) 大力普及农村沼气 沼气以投资小、见效快、适应广、功能多的优势在我国迅速推广,秸秆沼气技术的突破又扩大了沼气使用范围,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的集中利用创造了条件,因此,必须加快沼气建设步伐。同时要加大沼气物业化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确保沼气又好又快的发展。 (4) 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利用力度 截止2007年底,我国省柴节能炉灶(炕)保有量达到2亿户,在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用能消费结构中,秸秆和薪柴占到43%,而秸秆气化站只有737处,秸秆固化(炭化)100处。因此,必须对农村炉、灶、炕进行升级换代,在秸秆富裕区支持秸秆气化、固化等秸秆能源化利用工作。 (5)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节能减排意识农业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大有作为,意义重大,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发农村可再生资源的认识。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物

城市有机垃圾、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农村的人畜粪便、作物秸秆等,皆可做产生沼气的原料。细菌分解有机物的过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将复杂的高分子有机物质转化为低分子的有机物,例如乙酸、丙酸、丁酸等;将第一阶段的产物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沼气原理图在上述过程中,起发酵分解作用的是多种细菌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使沼气发酵持续进行,必须提供和保持沼气发酵中各种微生物所需的生活条件。产生甲烷的细菌是厌氧的,少量的氧也会严重影响其生长繁殖,这就需要一个能隔绝氧的密闭消化池。温度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甲烷菌能在0℃~80℃的温度范围内生存,有分别适应低温(20℃)、中温(30℃)、高温(50℃)的各类细菌,最适宜的繁殖温度分别为15℃、35℃、53℃左右。甲烷菌生长繁殖最适宜的pH值约为0~5,超出此范围,厌氧消化的效率就会降低。在厌氧消化过程中担负废弃物发酵作用的细菌,还需要氮、磷和其他营养物质。投入沼气池的原料比例,大体上要按照碳氮比等于20∶1~25∶1。此外,还应控制影响沼气发酵的有害物质浓度。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约占所产生的各种气体的60%~80%。甲烷是一种理想的气体燃料,它无色无味,与适量空气混合后即可燃烧。每立方米纯甲烷的发热量为34000焦耳,每立方米沼气的发热量约为20800~23600焦耳。即1立方米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7千克无烟煤提供的热量。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始将沼气用作燃料和用于照明。用沼气代替汽油、柴油,发动机器的效果也很好。将它作为农村的能源,具有许多优点。例如,修建一个平均每人l~5平方米的发酵池,就可以基本解决一年四季的燃柴和照明问题;人、畜的粪便以及各种作物秸秆、杂草等,通过发酵后,既产生了沼气,还可作为肥料,而且由于腐熟程度高使肥效更高,粪便等沼气原料经过发酵后,绝大部分寄生虫卵被杀死,可以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减少疾病的传染。现在,沼气的应用正在各国广大农村推广,沼气能源的开发利用的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也正在进行利用微生物厌氧消化农场废物、生产甲烷的较大规模试验。英国建立了甲烷的自动化工厂。据估计,在英国,利用人和动物的各种有机废物,通过微生物厌氧消化所产生的甲烷,可以替代整个英国25%的煤气消耗量。苏格兰已设计出一种小型甲烷发动机,可供村庄、农场或家庭使用。美国一牧场兴建了一座工厂,主体是一个宽30米、长213米的密封池组成的中烷发酵结构,它的任务是把牧场厩肥和其他有机废物,由微生物转变成甲烷、二氧化碳和干燥肥料。这座工厂每天可处理1650吨厩肥,每日可为牧场提供3万立方米的甲烷,足够1万户家庭使用。目前美国已拥有24处利用微生物发酵的能量转化工程。从世界范围看,利用各种微生物协同作用生产甲烷的研究和应用,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近年来,中国沼气事业已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沼气池总数已达到1500多万个。在四川、浙江、江苏、广东、上海等省、市农村,有些地方除用沼气煮饭、点灯外,还办起了小型沼气发电站,利用沼气能源作动力进行脱粒、加工食料、饲料和制茶等,闯出了用“土”办法解决农村电力问题的新路子。专家们认为,21世纪,沼气在农村之所以能够成为主要能源之一,是因为它具有不可比拟的特点,特别是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这些特点就更为显著了。沼气能源在中国农村分布广泛,潜力很大,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获得制取沼气的原料,所以沼气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可以就地取材,节省开支。沼气电站建在农村,发酵原料一般不必外求。兴办一个小型沼气动力站和发电站,设备和技术都比较简单,管理和维修也很方便,大多数农村都能办到。据调查对比,小型沼气电站每千瓦投资只要400元左右,仅为小型水力电站的1/2~1/3,比风力、潮汐和太阳能发电低得多。小型沼气电站的建设周期短,只要几个月时间就能投产使用,基本上不受自然条件变化的影响。采用沼气与柴油混合燃烧,还可以节省17%的柴油。中国地广人多,生物能资源丰富。研究表明,21世纪,无论在农村还是城镇,都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就地利用粪便、秸秆、杂草、废渣、废料等生产的沼气来发电。

林则徐西学思想论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而且与清王朝长期奉行的盲目排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开了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知识,并将之付诸行动的先河。林则徐与“民主”政治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面对西洋的坚甲利兵,不得不作“西夷”背景的了解,因此有《四洲志》之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财政经济、军制武备、对外关系、科技文艺、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许多新知新闻。这部书对于当时的中国,犹如一股清新的“民主”空气吹进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堡垒,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为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扬“民主”大旗制造了舆论。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该书竟然提到了西洋的议会,特别是英、美、法三国的上下议院,颇有相当篇幅。该书叙述英国上下两院的结构时,谓上院议员多王公贵胄,全院约426人;下院议员来自地方,“由各部落议举殷实老成者充之”,共658人。谈到议院的权力,指出“国王虽有权裁夺,但必由‘巴里满’(Parliament)议允”;国王行事有失,承办官员要交“巴里满”议处。美国是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军国大事,必“西业”会议而后行。西业即今之参议院(Senate),其议员经由选举产生。选举是将选票“暗书弥封存贮公所”,“以推荐最多者为入选”。法国设“占马阿富”(LesChambres),其制度与英国相近。①《四洲志》讨论英、美、法议会的组织、权力关系、选举等。林则徐介绍这些观念时,相关的名称都是音译,例如上院译为“律好司”,下院译为“甘文好司”,原来就是House of Lords及House of Commons的音译,但均未予转换,不谙原文者,读之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则徐似乎对自己的著作并不满意,加上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因之决定敦请魏源作全面性的补充。然而,魏源的补充并未超越林则徐的《四洲志》,原因是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限制了其个人视野,重点放在了解英人的坚甲利兵,于议会政治甚少措意,大多转抄《四洲志》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发挥。比较突出的一点是,魏源提到了议院多数决的原则,“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感觉其为一美好制度。②作为“民主”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具体运作———议会思想进入中国,加快了中国的民主进程,由此,才有了清廷之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不仅深入理论,同时考求实施的技术,至此中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行时期。议会思想于1840年前后进入中国,这无疑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时引进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有功名的绅士,如冯桂芬、王韬等;一类是政府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一类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等。林则徐是最早注意到西方“民主”政治的中国官员。林则徐与“论用兵”为了准备反侵略战争,对西方军事、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成为林则徐重点关注的内容。从《澳门月报》第四辑“论用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论用兵”收集了广东、福建的一些海战材料,林则徐根据从澳门翻译的书报中对这些海战的评论“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③又了解到英舰害怕我用火攻,这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民心可用”的思想,因此,在反侵略战争中,他招募渔民、蛋户编成水勇,并采用火船出其不意进攻敌人,且屡获胜仗,大大增强了其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对西方军事情况的了解,林则徐认识到英国在军事方面的优越与先进,为了学习英军的“船坚炮利”,他还从澳门购买了军事技术资料,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使用欧式大炮,并在广东防务中应用。为了改变中国的军事落后状态,林则徐通过澳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譬如,他从澳门“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之生铁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务使利于远攻”,④这些铜铁大炮被用以装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外国的帆舰无法引进,他便通过美国商人购买商船“甘米力治号”,将其改建为兵船,船上共装有34门英制大炮。林则徐曾试图与水师提督关天培合作,以这条船为模型来推行水师的近代化,这可说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最早萌芽。战争规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首先是战争实践的要求。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控制中国这个广大市场,对华肆逆称兵已是迟早之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通过接触外界认识到“必须时常探访夷情,志气叙事”。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作准备,是在“林则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正是通过对对方的了解,林则徐不仅看到了中国水师的腐败和人民力量的伟大,也看到了英敌的怯懦,从而相信“民心可用”,继而招募渔民、蛋户丁壮5000人,变为水勇,日夜操练,成为后来抵抗英军的强大的战斗力。除调查研究英敌动态外,他们组织专人翻译外文书报,编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使中国人民对外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林则徐认识到英距中国“历海程七万里”,从而在广州严密设防,“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使英舰逡巡海上而不敢冒犯广州,被困于海面。尽管鸦片战争中我方处于防御地位,但是林则徐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却充分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即使被撤职后,他也不忘对地方的研究。1841年4月14日林则徐应邀筹议战守时,仍高兴地呈上了一份长达2000余字的防御粤省计划,计划中对对方进行了这种阐述:“周密探报敌情,捉拿汉奸,英军行动‘朝夕变迁’,并非一致,必须派遣妥干人员,或轮流改装分路确探,或在澳门暗中坐探。”这再次展示了林则徐对敌方研究的高度重视。林则徐与“新闻纸”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之后,西方国家人士就不断地移居澳门,使澳门逐渐成为西方商人的立足点、鸦片贩子的贩毒中心以及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的情报收集站和给养基地。正因此,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也随之带进澳门,这也带动了澳门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新闻纸”也就应运而生。澳门汇聚大量西方文化和信息,成为林则徐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由于清王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愚昧的专制主义,不允许任何背离“经书”的“邪说”、“异端”存在,禁书之严为历代所罕有,阅读“夷书”更属大逆不道。因而,西方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等很难进入中国内地。而澳门由于已成为西方人的居留地,无形中成了中国唯一能够接触西方事物、获得西方信息的地方。在澳门,不仅有各种西方书籍传入,而且西方人还办有各种报刊,如《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这两种报纸原在广州办,1839年5月移至澳门)和《新加坡自由报》等,这几种报纸被统称为“澳门新闻纸”。此外还有《澳门杂录》、《中国丛报》等。这些报刊的主要内容涉及外国人对有关时事政策的反应、报道和评述等,而这正是林则徐在禁烟活动和反侵略斗争中需要的。因此,林则徐一到广东,就将澳门作为其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之地。用林则徐自己的话说:“其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夷人所聚,闻见最多……又有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情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情传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⑤从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则徐组织翻译了澳门的外国报刊和书籍,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酋骇为神助。”⑥可见澳门独具的西方知识与文化信息汇集的条件,正好为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了解西方、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林则徐作为封建王朝的封疆大吏,能够冲破保守势力的藩篱,努力探求西方新知,向西方学习,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在当时或多或少地延缓了中国被英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为中国文明与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中国沼气历史与发展论文题目大全高中数学

高中历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这类论文在 591论文网 上很多范文的。去拼凑一篇,嫌麻烦就找那里老师代笔。诚信不错也挺热心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曾反复出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的争论。这一历史现象鲜明地揭示我们:中国传统文化能否走向现代化?如何走向现代化?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必须弄懂搞清问题。 一、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 许多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国家走上民族振兴,走向现代化,无不是从弘扬 民族精神做起。民族精神是民族之魂。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不信邪、不怕“鬼”的精神,强调人生幸福靠自己去创造。要实现现代化,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2、知行合一观。中国儒家文化所讲的“力行近于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重知轻”的认识论思想,这与实践品格具有某种一致性。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现现代化,当然要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东西,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社会主义实践。 3、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 4、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爱国主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今天,一个国家只有走上现代化,国家才会繁荣富强。而实现现代化,全靠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5、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 ,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这种对真理执着、献身精神是推动现代化的强大动力。 6、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上述种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地的一部分,仅此就足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 第一发展市场经济经济的需要。过去,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这种经济是人治经济,一切由政府统管,政企不分,按长官意志办事,乱放炮抱粗腿界 第二、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 第三,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市场经济要求对中国传统文化那种“君子谋道不谋食”把“义”与“利”对立起来的旧的价值观的否定,从而增强人们的务实精神与进取精神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