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价值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12 07:34:58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的论文价值是什么

林黛玉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和贾敏之女,与贾宝玉为姑表兄妹。宝玉送她一字曰“颦颦”。诗社别号“潇湘妃子”。“金陵十二钗”之一。林黛玉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孤高自许,敏感多愁,富于诗人气质。她同贾宝玉之间以知心默契和共同人生理想为基础的爱情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寓著作家的美学理想。第一回中绛珠仙草还泪的故事,寓含林黛玉的性格与命运。第五回十二钗册子中,钗黛二人合占一首判词,“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二句属黛玉。《红楼梦》曲中《终身误》以二玉生死不渝的“木石前盟”,反射二宝情意难恰的“金玉良姻”;《枉凝眉》一支则专写宝黛爱情的曲折多难,犹如镜花水月,黛玉终至泪尽。林黛玉为小说第一女主人公,她的故事构成全书的主脉之一。其家世虽在第二回已叙出,然正式登场则在第三回进入贾府,初会宝玉。林黛玉和贾宝玉之间,自幼同处,萌生情爱,既言和意顺,又求全责备,此种描写在小说前半部几乎随处可见。著名的如“读曲”、“葬花”、“静日玉生香”、“情重愈斟情”等篇章,不论是“好”了还是“恼”了,误会终归冰释,情感愈益深挚。至三十二回宝玉“诉肺腑”,印证了确为知己,黛玉此后对宝玉固然已经放心,而世俗不容,前景黯淡,忧伤日甚。小说刻画的重点也有所转移。为了展现这个人物的内心感受和精神世界,全书中林黛玉名下的诗作最多:《葬花吟》、《风雨诗》、《五美吟》、《桃花行》等为黛玉独作,其余如众人都作的菊花诗、柳絮词等,也表现了她与众不同的思想情趣。有关黛钗间交往,四十二、四十五回有集中的描写,可以见出黛玉性格之一个侧面。八十回以后林黛玉的故事,脂评有若干提示,如“《牡丹亭》中伏黛玉之死”;“将来泪尽夭亡”;“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与“凤尾森森、龙吟细细对照,《十独吟》与《五美吟》对照”;宝玉诔晴雯“实诔黛玉”;等等。但这些提示在后面都没有着落,现在后四十回中林黛玉故事收束于九十八回,有如下重要情节:痴魂惊恶梦,见八十二回;颦卿绝粒,见八十六回;得知宝玉定亲,先痴迷复清醒,终至“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事见九十六至九十八回。

林黛玉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林黛玉生性孤傲,憎恨繁文缛节。她蔑视功名权贵,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的人生经历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最低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原发布者:xiamimi999《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论点:通观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出中国古代封建家族、封建社会衰败没落,“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巨大悲剧;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只是贯串其中一支主要的咏叹调对唱,却也是注定的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由伟大作家曹雪芹栽培和浇灌,宝玉黛玉的爱情之花,具有一种永远的凄艳之美。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是民主主义的萌芽,是作者真善美的寄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其爱情形象的悲剧魅力,永远留在读者的心中。本论:总述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3、林黛玉小气多疑的性格特征。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因。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结论:林黛玉的思想性格有其鲜明的阶级烙印和时代烙印;她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并没有脱离封建主义的思想而独立。而后这种情况又是与当时虽有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但这种萌芽尚不能脱离封建主义经济母体而独立发展的状况相一致。目录内容摘要…………………………………………………1关键词……………………………………………………1一、林黛玉主要性格特征类型…………………………11、林黛玉小气纯真的性格特征………………………12、林黛玉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23、林黛玉小性多疑的性格特征………………………4二、造成林黛玉复杂性格的原…………………………5三、林黛玉一生的爱情悲剧……………………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林黛玉在贾府中,无疑是孤独的。虽然她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但隔代人之间代沟甚宽,黛玉不可能整日和外祖母待在一处,况且贾母最宠爱的是宝玉,此外还有三个嫡亲的孙女,黛玉自然不能像以前在家那样自如、任性。三春姐妹各有各的脾性,且与黛玉算不上交心,接触也并不多。史湘云是个假小子性格,但小女生的任性小气不输黛玉,湘云一直又是喜欢宝钗的,两人自然难走到一块儿。黛玉和宝钗在第四十二会之后关系虽是亲密不少,但那却是黛玉的一厢情愿,宝钗待任何人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两人不仅三观上背道而驰,还是感情上的敌人,所以后来又难免疏远,甚至黛玉死后薛宝钗都没有悲痛之色,还斥宝玉太痴。贾府的下人,与黛玉自然也是疏远的,袭人甚至把黛玉当作敌对的一方,在背后使坏,想阻碍宝黛二人的婚姻。妙玉虽然与黛玉都是清高之人,但妙玉的清高更多的是高傲,她甚至讽刺黛玉是“俗人”。纵观贾府,只有贾宝玉一人算得上黛玉的知己。但宝玉偏又是多情的人,世间的女儿他都爱怜,他并不是只要和黛玉厮守,他要的是姐姐妹妹们都陪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化成一缕青烟。黛玉这样的少女,岂是愿意这样的?她不是宝钗,愿意做一个贤夫人,与姨娘一并服侍丈夫,黛玉要的是爱情,是宝玉的一整颗心。但宝玉并不能将自己全都交给她,他甚至从来没向长辈提过要娶林妹妹,而是等着父亲赐婚。黛玉虽追求自由恋爱,但以她当时所接受的教育,她不可能主动向长辈表达自己嫁给宝玉的心愿的。这也证实了黛玉不是什么新兴阶级的代表。同时也说明,“金玉良缘”的说法对黛玉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论文林黛玉的人物形象分析

林黛玉人物形象结合事例分析如下所示。1、林黛玉是《红楼梦》当之无愧的女主角,她是降珠仙草下凡,用了一生的时间来向神瑛侍者还泪。于是,就勾开多少风流冤家,陪他们去了解此案,共同演绎了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的《红楼梦》。2、先看黛玉的身世。黛玉的父亲是巡盐御史林如海,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林家祖上曾袭过列候,而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所以黛玉自小便生活在书香之家。3、学得满腹才华原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可惜在三岁时便死了,虽然父母爱发珍宝,但也正因无兄弟姐妹,住进贾府的黛玉更觉得自己无依无靠,吟诵出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何等无奈的句子。4、在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中,作者便直白地写出了黛玉的心理想法: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别人耻笑他了去。从这句中我觉得至少体现了黛玉的三个性格特点。5、首先说第一个特点:与世无争。她不想惹上什么事,只求平平静静地生活,她不惹麻烦,麻烦也不来惹她。而黛玉的第二个特点便是心思过细。她由三等仆妇的吃穿用度思考到贾府,再到以后的日子每走一步都小心谨慎,时时刻刻都十分警惕。6、决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走一小步。她不想惹麻烦,成为别人的笑柄,被他人耻笑,这也是黛玉的第三个特点,也是每个人多少都会有的小心思-爱面子。7、还是在第三章。因林黛玉掂量后说出的一句话,宝玉生气地把帖身宝玉给摔了。于是,对什么都万分敏感的林妹妹,又在那儿一边胡思乱想,一边抺眼泪,独自伤感。其后,在后面的描写中,也都时刻透露出林妹妹对其他人和事的严重猜忌。8、而在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妹妹被勾起伤春愁思,将残花掩埋,却感花伤己,哭了几声,随口作了一首《葬花吟》。我想,不仅是宝玉,每一个读到这里想到此景的读者都会为之痴倒,为之心碎吧。在旁人眼中的天堂生活,在她看来是愁绪满怀无处诉。9、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被人称为病罐子、药罐子和醋罐子。病罐子主要表现在:体弱多病。例如在第四十五回中写道:“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今秋又遇贾母高兴,多游玩了两天,未免过劳了神,近日又复咳起来,觉得比往常又重,所以总不出门,及至宝钗等来望候他,说不得三五句话又厌烦了。10、药罐子具体表现在:从小药不断,她自己曾说过:从会吃饭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所以说,林妹妹完全称得上是药罐子。11、而醋罐子所体现的地方就更多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可能触动林妹妹的神经,让她醋意大发,像薛宝钗来贾府时,因其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深得众人一心,因此林妹妹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其实归根到底还是她对周围太敏感了,这也导致了她后来病情加重,最后“魂归离天”,结束刀悲惨的一生。12、对于林黛玉这个人物,她不像其他小说里的女主那样完美得无可挑剔,她有着体弱多病的身体,出类拔萃的才华,多情善感、好强善妒的内心和一段令人叹惜、心酸的爱情。在花柳繁华地,温柔贵乡中,她无依无靠地过着“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的生活。13、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正像林黛玉的曲中所唱的那样: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身为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她,又曾会有一个美好的结局呢?从春流到了夏,最终哭尽了眼泪,春残花渐落,春尽红颜老,只留下一个花落人亡的凄惨故事,让后人感慨。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成鸿篇巨制《红楼梦》。整部“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楼梦》,说穿了,不过是“悲金悼玉”四个字。所有的红楼女儿,无不可以“金”和“玉”两字分类。“金”、“玉”两派的划分标准可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配饰,二是名姓,三是相貌,四是品格,五是命运。[]我们主要是从第二个方面探讨一下《红楼梦》中的玉派女子。《红楼梦》中名字带“玉”的女子主要包括:林黛玉、妙玉、林红玉、玉钏儿、茗玉、玉官六人,此六人或多或少都与宝玉有联系。作为一部长篇小说,红楼梦笔下的人物性格各异,各有各的性格魅力,“玉派女子”也不例外。所以,本文旨在分析《红楼梦》中玉派女子的“玉德”。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论文

论林黛玉的矜持及其文化意蕴 摘要:林黛玉在《红楼梦》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具时代的典型意义,她作为封建末世的古典女性,虽有着一定的追求自由的叛逆意识,但同时也潜藏着封建礼教的阴影,这种阴影在“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林黛玉身上体现出来的是矜持。她的矜持具有一种丰富而深刻的文化艺术内涵,它是美学的、伦理道德的、历史的、心理的。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矜持;文化艺术内涵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说不尽的人物形象,她生活在封建末世,是一个才貌兼备的古典美女,她为恋爱而生,为恋爱而死,孤傲任性等等,这些都是历来评论家们对她的艺术概括。然而在这个具有时代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身上,似乎还潜藏着一股暗流,那就是封建礼教逼迫而成的淑女风度,这种风度便是林黛玉的矜持。本文将从各种角度分析林黛玉在爱情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矜持,揭示其丰富而又深刻的具有时代性的文化艺术内涵。 一林黛玉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一棵绛珠草的化身,她具有天然的灵性,而赤霞宫神瑛侍者用甘露对她的灌溉,使她的一生饱含爱的诗情。她为爱而生,却又生在一个黑暗的时代,在无法选择的社会和家庭环境里,她经历了一场爱情劫难之后,带着她未了的爱而魂归离恨天。正如蒋和森先生所说:“生命对于她,不是一首充满诗情的恋歌,就是一场充满眼泪的磨难。在这之间,没有其他任何转身的空隙。”[1]爱情,是林黛玉生活中唯一可望见的光芒,甚至成了她生命的全部意义。她与贾宝玉同气相求,互为知己。青梅竹马的贾宝玉对林黛玉一片真情,他把林黛玉的喜怒哀乐、忧愁病痛放在心上,对她在意下心,呵护唯谨。他也是真正关心和了解林黛玉的人,他不仅知疼知热,护短争长,还深知黛玉的心思,懂得她诗中、话中甚至形体语言中包含的深义,他是黛玉的知心、知己和知音。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但黛玉却并未因此而真正幸福,她不得不在自由的恋爱中诚惶诚恐,坚守着一条心理防线,直到她生命结束。因此,在恋爱中,不管是初恋阶段还是热恋阶段,她总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文本有关于宝黛爱情的情节中就有许多例子,每个例子都蕴含着作者别有用心的深意,是人物在各个生活场面展现出矜持的实证。第一,宝黛共读《西厢记》。文中描写,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一双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儿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说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这里,曹雪芹的才子之笔用了极精当的词语把一个贵族少女那种娇羞嗔怒的神态语言刻画得入木三分,这些笔墨并不是白费的,曹雪芹的妙笔是要展示林黛玉矜持而动人的一面。第二,凤姐打趣,宝玉失态。在二十五回有这样的描写,凤姐对黛玉笑道:“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众人都大笑起来。黛玉涨红了脸,回过头去,一声儿不言语。这是一处。另一处是,“这里宝玉拉住黛玉的手,只是嘻嘻的笑,又不说话。黛玉不觉又红了脸,挣着要走。”这种描写看似细微却不难看出曹雪芹的苦心,林黛玉的形象也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的描写中丰满起来的,这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痕迹,因为女孩子的矜持是一种很细腻的感情流露,她的表现极其细微含蓄,不细心的人是很难描写出这种心理变化的。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曹雪芹的细腻之笔。第三,探黛玉,比鸳鸯。二十六回,宝玉去探黛玉,黛玉在午休中说了一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恰好被宝玉听到了,“林黛玉自觉忘情,不觉红了脸,拿袖子遮了脸,翻身向里装睡着了。”接下来便是宝玉的言语造次了。他笑道:“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林黛玉登时撂下脸来,说道:“你说什么?”宝玉笑道:“我何尝说什么?”黛玉便哭道:“如今新兴的,外头听了村话来,也说给我听;看了混帐书,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了替爷们解闷的了。”一面哭着,一面下床来往外就走。在这个例子中,也许很多人都会替宝玉感到无辜,可以讲,他的言辞是一种进入“忘我”境界的自然流露,他那么爱黛玉,疼都来不及,怎么会有取笑之心呢?这只不过是黛玉自尊而害羞心理在作怪,使她一次次为维护其淑女的形象,而表现出来的矜持。宝玉的意思,黛玉是愿意接受的;她不能接受的是宝玉的表达方式。一个大家闺秀,不能随便让一个异性开玩笑,尤其不能让一个异性用轻佻的口吻称之为配偶。传统强调明媒正娶,所谓明媒正娶,即旨在以仪式的庄重性提高女性的身份和婚姻的严肃性。可以看出黛玉对身份是很看重的。第四,吵架过后有关宝黛的各个场面。在宝黛最大的一次吵架之后,宝玉去潇湘馆找黛玉,两个人在那里流泪时,因宝玉忘了带手帕,黛玉摔了手帕给他,宝玉见她摔了帕子来,忙接住拭了泪,又挨近前些,伸手拉了黛玉一只手,笑道:“我的五脏都揉碎了,你还只是哭。走罢,我同你往老太太那里去罢。”黛玉将手一摔道:“谁同你拉拉扯扯的。一天大似一天了,还是这么涎皮赖脸的,连个道理也不知道。”这一个例子最能证明黛玉的矜持,本来两个人和好了,黛玉摔手帕给他,这本是一个很有深意的情人之间的爱的表示,而宝玉拉她的手之后,接下来应该是更进一步的亲昵,但黛玉却来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骂宝玉涎皮赖脸的不懂道理,其实她这里的“道理”就是封建礼教的伦理道德。可以说,这是黛玉第一次采取了自觉意识的语言和行为来维护自己矜持的淑女形象。她的矜持随着她年龄的增长也有个成长过程,长大了就没有小时那种亲密,这是女孩自觉意识中集体无意识的内化。同时他们的爱情也渐趋成熟,黛玉的矜持也表明她越来越矛盾和痛苦。正像王昆仑所讲:“越当爱情需要发展的时候,才会意识到封建礼教束缚的严紧,因此使这姑娘表现出爱悦的反面。……宝黛之间开始了内心与行迹两方相矛盾的痛苦了。”[2]第三十二回,黛玉听到宝玉在人前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这时她所惊者乃宝玉在人前称扬于她,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再有就是宝玉一面说,一面禁不住抬起手来替她拭泪。黛玉忙向后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这么动手动脚的!”但她后来又因自己的话而后悔,看到宝玉急得一脸汗,也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这是何等的矛盾!第三十四回,宝玉被打,黛玉去看他时,知道凤姐来了,连忙立起身就要走,她怕被看到她因为哭泣而肿得像桃儿一样的眼睛,怕别人取笑她。第四十五回,黛玉因为自己说了“戴上那个,成了画儿上画的和戏上扮的渔婆儿了”这句话的未忖度而后悔,羞的脸飞红。等等这些例子,无一不在说明黛玉内心深处的那一方不可侵犯的领土,那是封建社会里一般女子都有的道德意念,林黛玉也有,在这一方土地上她用自己的尊严搭建起一座城堡,里面就住着她的矜持。综上所有的例子,可以看到黛玉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流露出来的矜持,不是脸红就是生气,不是着急跺脚就是流泪。然而这些无意识的动作表情只能说明林黛玉的纯真直率。她叛逆,但她也受到封建礼教的约束,她也是个大家闺秀,在她的骨子里这种烙印是去不掉的,只是她比其他女子表现得较为自然而耐人寻味而已。这是曹雪芹的高明之处。他塑造了一个更完美的古典美女,让她更真实地体现时代的内容。用红学家的话来概括为:“这一艺术形象为什么这样深入人心,也许,我们最先想到的是爱情,悲剧的爱情。”“林黛玉所以能打动人们,因为她是一个黑暗世界里的叛逆者,她体现着那一时代妇女们的某些希望和痛苦。”[3]林黛玉在爱情中所表现出来的矜持,对于活在那个时代的她来说是必要的,而且是女性美的体现,但林黛玉的这种美却是在矛盾中体现的,她敢于冲破一些禁忌和宝玉自由恋爱,又不由自主地流露出她的矜持,确实令人心动而怜爱。她的这种矜持给她增添了许多女性阴柔美的韵味。小说中的其他女性也有其矜持,例如宝钗,但她的矜持是对封建礼教的绝对遵从,是与封建势力水乳交融的一个淑女形象,她总体上端庄稳重,却没有少女纯真的性情,像封建社会铸造出来的木偶一样,很骄矜,造作。林黛玉总体上却是天然去雕琢的纯真美,在她可爱的叛逆中时而无意识地表露出她的矜持,这种矜持是在矛盾中产生的,那些例子证明,她在渴望宝玉的表白与害怕中挣扎,种种矜持是她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无意识体现。尽管说她的矜持是必要的,但也使她在爱情中失去了一些机会,也是一种悲剧。这也是王昆仑先生所说的宝黛恋爱的深刻和特殊之处,“一方面爱的火焰非常炽烈,一方面爱的情绪又无法交流。”“在特殊环境的规定之下,他们的爱情只能是严石重压下的激流,浓云包围中的暗月;具体说,他们只能有无声的渴望,过敏的猜疑和浪费的争吵,而不能有现代人的明朗通畅。”[4]这就是那个时代必要的矜持。在爱情中,林黛玉是矜持到底的,她最后毅然地绝粒,以求速死来对那个阴冷而潮湿的社会作最高形式的抗议,从另一种意义上讲,这也是她最矜持的一种抗议。当然,作为一个复杂的人物形象,黛玉在与宝玉的接触中也有很多不避嫌的地方,像第十九回中就写到有一天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宝玉将黛玉唤醒,和黛玉歪着说话儿,乃至宝玉将两手呵了两口,便伸手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在这个例子中,他们的关系还只是处于朦胧中的初恋阶段,他们这种亲密是一种自由活泼的接触。他们自小就被贾母安排住在一起,青梅竹马的感情自然而然地使他们自小与别人不同,像第二十七回宝钗的想法所暗示的那样:“宝玉和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无忌,喜怒无常。”在长辈们的眼里,那时的他们只不过是两小无猜的兄妹,他们并没有拿着男女授受不亲的眼光来看待他们的亲密行为,基于此,宝黛之间自然就有较多的自由恋爱空间,也就有了较多的不避嫌之处。然而,如上文所述,黛玉的矜持是有个成长过程的,当她越接近当时一般女子的结婚年龄时,她的矜持就日益凸现了,上述例子已证明。但如第五十四回中写到的这种例子,即贾母命宝玉为姐妹们斟酒并要求他们都要饮干,而宝玉至黛玉前,“偏他不饮,拿起杯来,放在宝玉唇上边,宝玉一气饮干。”黛玉这一不避嫌的举措应是她性格中任性反抗的一面,这一面我们并未否认,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认她骨子里尚存的矜持。若深入体味,这应是她与宝玉之间一个默契的地方,是一种情不自禁的真情流露,只能说明他们的情意之深。二从传统文化的审美艺术角度来看,以矜持端庄、温文尔雅为特征的女性美观念是明末清初小说戏曲家塑造理想女性形象时的自觉意识。到曹雪芹的笔下,尽管有所突破,但还不彻底,因此林黛玉的矜持是曹雪芹在塑造时抹不去的传统女性美观念意识驱动下的一个投影。从美学上来分析,这个投影是优美而可贵的,不仅是一种神韵美,也是一种情态美。但不管是文化层面还是美学层面,这两个层面都是相联系的,因为明清小说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展示的多方面的美学内蕴与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对女性德、容、言、功的要求密不可分。作为小说家,其创作心理必然带有时代性,曹雪芹生活在清代,清代许多积淀下来的文化氛围难免会影响他的思想,进而影响他所创作的人物。就他对女性美观念这一思想意识而言,发展到清代,在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下,必然带有其时代的审美准则。综观中国传统女性文化,历史上开始对女性行为规范,可以追溯到周代。周代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规定,所贯穿的思想:一是男女有别,一是男尊女卑。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就包含着许多有关女性行为规范的内容。像孟子对“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穴隙相窥,逾墙相从”的行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赞同男女有别,认为“男女授受不亲”,而对某些不得不“相授”的行为,则提出了“礼”与“权”的行为准则。像这类例子的著述还有很多,总之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基本上是轻视的、贬低的。秦汉时代,国家开始以法令的形式推行礼教。就对女性行为的规范而言,强化了女性的“贞”的意识。汉代开始就出现了专门的女教书,这就是班昭的《女诫》和刘向的《列女传》。在这些传统的集体意识的熏染下,随着社会对女性“德行”的关注,特别是女教书的流播,明清时代逐渐形成了女性美的另一传统,即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内在气质与外在举止相统一,以端庄、文雅、谦和、含蓄为外在特征,以深切地体现出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为内在特征的女性美传统。这种女性美的标准渐渐地就演绎为一种固定的模式,以致对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女性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曹雪芹毫无例外地也以这一模式去构造他的人物形象,像宝钗、李纨,她们都是端庄谦和的典型,而黛玉,则是作者力图突破固有的审美模式但有所保留的叛逆女性,事实已证明黛玉也是那一时代的一个淑女,是一个独特的古典淑女,前面大量的例子已经证明林黛玉她矜持含蓄的一面。曹雪芹保留了这一面必要而能体现女性优美的旗帜。黛玉的美正如一评论所言:“她全然是浸透着中国优秀古典文学和精神传统的优美形象,是被中华民族的历史杰出诗人所熏陶出来的有着浓郁诗人气质的少女,是一个相当诗化了的清气逼人的人物,有着一种说不出的神韵美,有着惊世骇俗的独特风采。”“这是一个接近完美的人物,显示了一种综合美,既不缺乏女子所特有的温柔,缠绵,更有着一般女子所难具有的某些似乎只属于男子的可贵品质。”[5] 另外,林黛玉在爱情中的娇嗔矜持,实际上也是对宝玉爱极了的表现,是“情重愈斟情”,是“求全之毁”。她的平等观念使她决不容许宝玉不专情于她,而作为一个贵族小姐,她又不敢正面表白爱情,所以只得以或哭或恼的方式去进行试探,同时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正好表现了女子所特有的情态美,正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中第八回回前所评点:“幻情浓处故多嗔,岂独颦儿爱妒人”。西方美学重视空间感,中国美学则重视生命感,表现在东方艺术非常着重“灵”而排斥“肉”的诱惑,中国艺术不管其内容所反映是什么,都有一个“灵”在跳跃,中国人对人的评价,向来注重的是气质、风度、人格、教养等。林黛玉的矜持正体现着一种教养和人格美,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人格美是我们的感觉能领悟的世界中的最高的美。”[6]林黛玉在人格上的尊严使她一心想着宝玉,却又不明说,也不许宝玉挑明,在那里一味相思,埋怨伤心,生病。这即是其内在气质与外在特征的糅合体现。可以说,人品的外表神态和内在素质的一致,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黛玉形象的美学准则。三《红楼梦》写了宝黛爱情,但不仅仅是为了歌颂他们的爱情,为的是写使他们爱情一波三折的背后东西,曹雪芹刻画林黛玉的矜持,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其古典含蓄美,为的也是写使她矜持背后的社会内容。曹雪芹结合清朝封建末世的时代特征来塑造贵族少女林黛玉的形象是反映现实的。林黛玉首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具有人的复杂性的活生生的形象,她是一个富有社会内容的活人,反映着十八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风貌,因此这个人物形象远大于思想,是一个典型性很高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而不是缺乏真实性的单一的公式化概念化的人物。林黛玉之所以矜持,用蒋和森的话说:“这一方面是由于这个少女始终没有脱去金闺小姐的阶级本性,同时又是由于在她的身上堆积着太厚的历史层岩。”[7]那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层岩”呢?正像宝玉的“多情”一样,黛玉的“矜持”具有极其丰富、极其深刻的社会内涵,是这两个伟大的艺术典型最动人之处和文本的精粹所在。《红楼梦》孕育和诞生的年代,正是清王朝号称极盛的康、雍、乾时期,是封建中国最后一度的回光返照。表面上歌舞升平,政局稳定,而骨子里却充溢着沉积已久的历史苦闷和难以界说的种种骚动。古老的封建中国在政治伦理中心和宗法小农经济的控制下,已绵延了两千年,时日既久,生机渐衰,为在封闭的旧壳内谋求稳定的局面,无数的士人怀着“补天”的理想走完了艰难的一生:程颢、程熙、朱熹、方孝孺、张居正、黄道周……历史发展的悲剧内涵令人沉思。而明代中叶带有异质倾向的局部商品经济和个性自由的呐喊,随着明末的动荡和清兵入关,亦已萎缩成心理的潜流。于是,伴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探索者陷入迷茫之中,即使有个别敏锐的士子感悟到“天”已残破难补,但却无法从历史发展的理论高度解释盛世内衰的具体内涵,无法跳出或回归、或虚无、或放纵这古老中国晚期探求者的三界五常。文学上,经过明中叶感情的高扬,易代之际发生了变化,变得历史反省的意味很浓:深沉、冷静而又感伤苦涩。《桃花扇》、《长生殿》、纳兰词、《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风雨凄凉、人世沧桑的喟叹映现出一个阶级层共同的时代感受,那正是近于绝望的、飘零无根的先进知识分子的心灵悲音。①这是沉郁的历史大背景。林黛玉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之下诞生的,在一定程度上,她寄托着文人士子的情怀,而就她的矜持这一点来讲,不难想象这是一个人在追求个性自由中不定时的窒息。难以摆脱的大背景是造成这种窒息的闷气。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于是林黛玉在追求自己的爱情时内心总存在着一股阻力,使她做出一些并不希望出现而又不自觉要出现的矜持,这就是伦理道德对个性生命序的深层设计。爱情,在那个时代,就意味着对整个社会秩序的严重叛乱。封建统治者所“恶”的并不是淫乱,而是正当的爱情。因为如果容许爱情自由,势必打破男尊女卑、一夫多妻、宗法制度等一系列封建秩序,而且为封建专制者最禁忌的人权也将势必通过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得到苏醒。伦理道德往往是和历史相结合的,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它包含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所有出现的深刻问题都会形成一种历史气质,历史心理。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在历史的演变下形成的气质同样会强加于每个人,进而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例如封建社会强加于人,进而内化为当时女性自觉意识的“淑女”气质。所谓“封建淑女”,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很难有严格的界定,即使从《诗经?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算起,在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它的内涵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在封建道德的辞典里,满足“三从四德”的要求,符合“德言工容”的标准,在“才”与“德”的关系中,又遵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原则,这样的女子,是大体可以称作“封建淑女”的。虽然明清时代的一些有识之士,如李贽、颜元、汪中、袁枚等都曾就妇女的“节”、“礼”、“学”、“见”等问题提出过自己的见解,但整个社会的总体看法并未能因之改变。②黛玉身上也无疑保留了“封建淑女”的部分气质特点,但又基于个人修养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个人特点和时代风尚,她是一个“淑女的理想化”人物形象。黛玉渴望和追求心中“美好”的真谛、纯真的爱情,却受到封建传统的无形压抑,以及封建家族的重重阻挠,在无限凄苦中魂归离恨天。如果说《红楼梦》产生的年代是导致黛玉矜持一面的大背景,那么说贾府环境则是不可忽略的具体背景。大背景笼罩着整个社会,具体的环境则是大背景的现实体现。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实质上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因此,贾府自有一定之规,即“凭他有什么刁钻古怪的毛病,见了外人,还是要行出正经礼教来的”,“若一味地只管没里没外,不与大人争光,凭他生得怎样,也是该打死的”。在讲究“横竖礼体不错”的贾府,面对这条绝不含糊的硬指标,孙辈的外来客林黛玉更无特殊化的任何理由。她来到贾府之后,且不说集体无意识的驱动和特定环境的暗示,单就客观条件看,贾府也并未对她放任自流。抵达当晚,贾府就配齐了整套侍从班子,其中包括“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的四位教引嬷嬷。此外,长辈平辈甚至丫环也不时指点。而大观园看似众姐妹自由的天地,但它始终是在贾府的围墙之内的,置身其中的女儿们也是脱不开封建礼教的桎梏的,它未尝不可以被看作是拘役女儿们、使她们行动不得自由活动的牢笼,就如同龄官对提着笼中雀的贾蔷说的:“你们家把好好的人弄了来,关在这牢坑里学这个牢什子还不算,你这会子又弄个雀儿来,也偏生干这个!”在大观园中,林黛玉无疑是最具自我意识、最具独立个性的女性形象。但她在面对现实的时候,所表现出来的孤傲、反抗和叛逆,其实也是颇为有限的,即使她借以嘲笑、挖苦他人的思想前提仍是深深依赖于传统的价值标准的。她一方面痛恨自己所处的混乱污秽的社会环境,以实际行动向之宣战;一方面为了生存,她又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向现实低头。生活对于她来说是无边无际的矛盾和痛苦。总之,不管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来看,林黛玉的矜持表现是必然的。她的 参考文献: 1、[1][3][7][8][9]蒋和森,红楼梦论稿?林黛玉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2][4]王昆仑文集?林黛玉的恋爱悲剧[M],北京团结出版社,1988。 3、[5]蒋晓兰,论林黛玉的真与美[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 4、[6]辛未艾译,车尔尼雪夫斯基论文学?中卷[M],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注释: ①本处论点参阅了李汉秋,胡益民:《清代小说》,安徽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96—197页。 ②参阅唐富龄:《明清文学史?清代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版。

摘要: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法排解自己是外人的心理,处处谨小慎微,生怕惹出事端,但小女子强烈的自尊心又不能让她唯唯诺诺,她必竟也曾是名门闺秀。即使是寄人篱下也摆脱不了小姐脾气,她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敏感多疑是她复杂的心理体现,令人欣慰的是林黛玉的尖酸刻薄也有可爱之处,一方面是小女子任性霸道的天性,更重要的是恰恰反映出林黛玉的坦率、纯真、和不畏强权的个性。  关键词:林黛玉;尖酸刻薄;坦率纯真;叛逆。  《红楼梦》代表着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据史载曹雪芹写这部书用了二十年的时间,他先后按阅十载,增删五次,耗尽了毕生的精力。林黛玉是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之一,曹雪芹在塑造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时,花费了在量的笔墨,倾注了在碍的心血,寄托着自己独特的富有叛逆精神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因此,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塑造得非常丰满而成功。读小说原著时,你时时会感到它独特的风格和气质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一、尖酸刻薄、心胸狭窄,是林黛玉较突出的个性。  翻开《红楼梦》一书,林黛玉的尖酸刻薄,心胸狭窄俯拾皆是。宝玉无心间说宝钗体丰怯热,黛玉便得意得不得了,幸灾乐祸笑嘻嘻地问宝钗刚才看了什么戏,结果被宝钗一顿抢白,碰了一鼻子灰。至于她和宝玉,更是常常无风无波,三天两头赌气,宝玉偶到宝钗处一玩,黛玉便冷言相讥,宝玉不过为自己辩解了一两句:"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到他那里一趟,就乱说话"。黛玉便立即以攻为守,赌气回房,不理宝玉,害得宝玉只得"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软言来劝慰"。难怪宝玉被惹急了只能口口声声地说:"哪一天我把心掏出来给你看看就明白了"。如果说以上这些是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从而导致林黛玉在与宝玉相恋与宝钗相竞过程中的患得患失,猜忌排斥心态,尚属情有可原的话,那么,黛玉对贾府上上下下许多人刻薄尖酸实属不该,也许有人说,是孑然一身寄人篱下的身世导致了林黛玉的敏感多虑,处处设防。从进贾府不久,即像一只浑身长刺的刺猬出现在众人面前,对宝钗、宝玉含酸挑刺自不必说,就是如大大咧咧活泼的史湘云,常常在貌似打趣之言中寓讥讽之意,惹得史湘云也有一回只好回敬"我自然比不上你,但你也不用见一个打趣一个"黛玉在下人面前表现的小姐脾气自然也就更多了。周瑞家的送宫花给各位姑娘,迎春、探春等都忙停下手中活计,欠身道谢,而黛玉在看到周瑞家的送花来,也只瞟了一眼周瑞家的手中的花,话里有话地问了句:"单送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呢?"当听说这是送剩的最后两朵时,顿时翻了脸,冷笑道:"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不给我"。  由于黛玉的聪慧,更由于她寄人篱下的处境,才使她变得非常的敏感。一天晚上,她叫怡红院的门,晴雯偏偏没听出是她的声音,并说"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把个黛玉气得怔在门外。正要发作,转念却想:"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是认真怄气,也觉没趣"。正在伤心垂泪之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声,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便也不顾苍台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在墙角边的花泪之下,悲悲切切,呜咽起来。一日她卧病在床,听到园子里的老婆子骂人,实则是骂她的外孙女儿,黛玉却认为是在骂自己, 竟气得昏厥过去。  林黛玉的尖刻,神经质,使小性儿大多出现在两种情况下:一是谈到金良缘等危及到她和宝玉的爱情时;二是在遇到谈论身世、贵贱、引起她悲叹自己的处境时,这时她才会敏感地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一次,当宝玉听宝钗说吃冷洒对身体有害而放下洒杯时,不巧雪雁送手炉来,黛玉便一语双关地说:"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雪雁说是紫鹃叫送来的,她马上又说:"也亏了你暗中摸索他的话!我平时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呢!"(讽宝玉)只有聪敏的颦儿,才能把她的妒意表达得如此锋利而又含蓄,机带双调皮而又不漏痕迹。  二、坦率、纯真、不畏强权的个性让她的尖酸多了几分可爱。  林黛玉的尖刻只是表现在语言上的。这是曹雪芹用来塑造黛玉这个人物形象的率真、多才机敏等侧面时能运用一种手法。并不能说明林黛玉就是一个狭隘、自私、内心歹毒的妇人。  首先黛玉挖苦、讥笑、讽刺的对象不是达官贵人,便是溜段拍马之流。当贾宝玉将北静王就赠的圣上所赐的一串名贵念珠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周瑞家的送宫花,她首先注意的不是宫花的精巧,而在意是否是别人挑剩下的。她嘲讽宝玉听戏时"装疯",打趣那些有权有势的人,蔑视世俗人情等敏感、尖刻和孤傲,不仅反映出她的洁身自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且也是对权势的一种反抗。  其次,林黛玉常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论文的引言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林黛玉形象从《红楼梦》面世之日起,就是在被理解和被误解中度过的。要正确评价林黛玉,我以为必须把林黛玉放在她所生活的时代的荧屏上去显影。林黛玉在贾宝玉眼中美若神仙似的,但要知林黛玉的外形美是如捧心西子那样的病态美;她自尊性很强,其实是以自尊掩饰自卑;她经常表现为小心眼,但小心眼背后有坦诚;她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似的求爱的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林黛玉之死既是社会悲剧,也是性格悲剧;她性格上虽有缺点,但掩盖不了她叛逆是想的光芒。林黛玉在贾府中,无疑是孤独的。虽然她是贾母疼爱的外孙女,但隔代人之间代沟甚宽,黛玉不可能整日和外祖母待在一处,况且贾母最宠爱的是宝玉,此外还有三个嫡亲的孙女,黛玉自然不能像以前在家那样自如、任性。三春姐妹各有各的脾性,且与黛玉算不上交心,接触也并不多。史湘云是个假小子性格,但小女生的任性小气不输黛玉,湘云一直又是喜欢宝钗的,两人自然难走到一块儿。黛玉和宝钗在第四十二会之后关系虽是亲密不少,但那却是黛玉的一厢情愿,宝钗待任何人都是好的,更重要的是两人不仅三观上背道而驰,还是感情上的敌人,所以后来又难免疏远,甚至黛玉死后薛宝钗都没有悲痛之色,还斥宝玉太痴。贾府的下人,与黛玉自然也是疏远的,袭人甚至把黛玉当作敌对的一方,在背后使坏,想阻碍宝黛二人的婚姻。妙玉虽然与黛玉都是清高之人,但妙玉的清高更多的是高傲,她甚至讽刺黛玉是“俗人”。纵观贾府,只有贾宝玉一人算得上黛玉的知己。但宝玉偏又是多情的人,世间的女儿他都爱怜,他并不是只要和黛玉厮守,他要的是姐姐妹妹们都陪在他的身边,直到他化成一缕青烟。黛玉这样的少女,岂是愿意这样的?她不是宝钗,愿意做一个贤夫人,与姨娘一并服侍丈夫,黛玉要的是爱情,是宝玉的一整颗心。但宝玉并不能将自己全都交给她,他甚至从来没向长辈提过要娶林妹妹,而是等着父亲赐婚。黛玉虽追求自由恋爱,但以她当时所接受的教育,她不可能主动向长辈表达自己嫁给宝玉的心愿的。这也证实了黛玉不是什么新兴阶级的代表。同时也说明,“金玉良缘”的说法对黛玉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二 林黛玉 林黛玉这个人物在读者心中的影响与贾宝玉几乎是等同的。她是作者精心塑造的另一封建贵族阶级的叛逆者,每次读完《红楼梦》,她都能引起我的深深思考,她用她的敏感多疑,用她的反抗,她的痛苦和眼泪,甚。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委婉有致,从容细腻的笔调,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性格的人物形象,尤其对林黛玉人物形象的刻画,无不渗透着曹雪芹大量的心血。寄人篱下的林黛玉有着常人共有的自卑,她无

林黛玉的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林黛玉生性孤傲,憎恨繁文缛节。她蔑视功名权贵,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湾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林黛玉的人生经历外祖母贾史氏疼爱幺女贾敏,爱屋及乌疼爱黛玉,10岁接到身边抚养教育,寝食起居,一如嫡孙贾宝玉。与11岁的贾宝玉同住同吃,吃穿用度都是贾母打点,自视地位在三春之上,实则只是隔一代近亲,因被王夫人的仆人最后一个送宫花而很不愉快。11岁时又死了父亲,从此常住贾府,养成了孤标傲世的性格。12岁时,贾元春省亲后,林黛玉入住潇湘馆,在大观园诗社里别号潇湘妃子,作诗直抒性灵。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太虚幻境才女榜上并列第一,二人既存在人性上的德才之争,婚姻上的金木之争,又因同属正邪两赋的禀性而惺惺相惜。林黛玉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论文英文

回答 亲亲你好1、外貌:林黛玉天生丽质,气质优雅绝俗,十分具有灵气。2、性格:黛玉一生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是一个自尊心极强的女性。3、才华:她喜爱诗书,颇有咏絮之才,具有诗人的特质。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女主角,她生得容貌容貌清丽,兼有诗才,是古代文学作品中极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林黛玉与贾宝玉青梅竹马,脂砚斋说“二玉近中远”“实远之至”。绛珠还泪的神话赋予了林黛玉迷人的诗人气质,同时又定下了悲剧基调。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 如果对我的服务还比较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谢谢啦 提问 林黛玉出场赏析 回答 稍等亲 林黛玉的美是脱俗之美、智慧之美、痴情之美、惹人怜爱之美。林黛玉之美是脱俗之美。林黛玉本身是仙界绛珠仙草走入凡间,是为了还愿还情而来到人间,乃是仙人下凡,当然超然脱俗,非同凡人。你看她:“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有一自然的风流态度。”无须做作,无须雕琢,“闲静时如绞花照月,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哪里沾染了凡间点滴俗气?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林黛玉之美是智慧之美。她来到贾府,处处能够见机行事,礼节周到,面面俱到,没有违背半点规矩。她知道不能从后门去拜见母舅,因此,不厌其烦地出西角门再入东角门过三道仪门拜见大舅,再出西角门过前门入东角门穿堂去拜见二舅;她每次落座都要仔细观察座位的情况,择位推敲之后才坐下;她不在大舅处领餐,一定要拜访二舅之后到外婆即贾母处吃饭,上下尊卑分得清清楚楚;她能从贾母的话语中听出弦外之音,当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再也没有像第一次回答贾母那样说“念了《四书》”,而是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因为,贾母潜意识里不太在乎女孩子读多少书。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怎么不体现了她的智慧之美? 林黛玉痴情。她和贾宝玉是前世的情缘,一见面就觉得贾宝玉“何等眼熟到如此”,她眼中的贾宝玉全然不是《西江月》二词所描绘的那样,觉得宝玉“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她对贾宝玉一见钟情,如此痴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岂能不美?林黛玉惹人怜爱。人的本性是同情怜爱弱小的。林黛玉一出场,就死了母亲,无依无靠,来投奔外婆。外婆“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此情此景,任何铁石心肠之人都起爱怜之意;“两弯似蹙非蹙涓烟眉”,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病如西施胜三分”,叫人又怜又爱。总之,林黛玉是一个超凡脱俗、天资聪慧、惹人怜爱的美女。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您  如果对我的服务还比较满意的话麻烦给个赞哦谢谢啦 提问 红楼梦1-5回的内容概括 回答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作者自述此书之来源,女娲炼石补天留下石头求一僧一道带他到人间去;甄士隐梦中遇见僧道并听见了关于绛珠草与神瑛侍者的故事;甄士隐助贾雨村进京赶考;贾雨村初见娇杏;元宵节霍启弄丢英莲;大火烧了甄士隐家,投靠其岳父;贾雨村做官后又见娇杏。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贾雨村娶娇杏,贾雨村被罢官后到林如海家给黛玉当老师,黛玉丧母,郊外遇冷子兴,冷子兴讲述贾府从祖宗辈到现在的发展,介绍了贾家现有人物也就是本书中的主要人物以及甄宝玉的情况。第三回 林黛玉应贾母要求离父进京,贾雨村借助林如海的推荐与黛玉共同进京等待复职,家政见贾雨村并说明复官的事,林黛玉见贾母,见贾家三春,见贾赦家政,与贾母一起吃饭,见宝玉,宝玉摔玉,袭人劝黛玉。第四回 贾雨村补授应天府,薛蟠为买英莲打死冯渊,贾雨村经门子提醒胡乱判案,徇私枉法,门子讲述英莲自丢失之后的大概境遇;薛蟠带薛姨妈与薛宝钗入京,见贾母,安排在贾府的住处。第五回 宝玉随贾母到宁国府赏花,因要睡觉辗转来到秦可卿的房间,梦中来到太虚幻境,遇见警幻仙子,警幻引宝玉进薄命司,看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判词,又引其换看红楼梦十二支曲子,为使其顿悟,以其妹可卿许配之,授其云雨之事,最后被吓醒。 更多12条 

弱不禁风,敏感,浅殇式微笑2010回答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