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

发布时间:2024-07-06 05:09:25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找出区域发展差距,对比区域发展的优势差异,为寻求区域平衡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打下基础。思路是这个,扩展开阐述

6x-2x=22 4x=22 x=22÷4 x=5

你去找下(世界经济探索、金融)等等这两本~你看下里面的期刊~要多少有多少

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的影响分析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西部的吸引力 我国传统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具有“区域性”、“外资性”的特征,不适当的区域税收优惠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是向东部地区倾斜,围绕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设计了多层次的地区导向型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倾斜不多,不利于将内、外资向亟待发展的西部地区引导。如现在内资企业中涉及地区税收优惠的内容有“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中却规定了多层次的地区税收优惠,其结果是扭曲了外商投资的地区选择,使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成为重要的投资市场。从目前外商投资的分布状况看,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的区域不平衡性非常明显。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没能体现出产业导向 目前,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的是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鼓励传统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致使没能解决西部地区产业失衡矛盾,也使西部地区的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弱化了税收杠杆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势必会影响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现行的税收优惠手段过于单一,优惠税种主要集中于所得税 现行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优惠为主,多集中在降低税率、减税、免税、退税等几个方面,而允许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间接优惠方法较少,而且优惠税种也主要是所得税,这种单一的优惠形式和优惠税种也不利于西部。因为直接税优惠主要是针对企业利润进行的,适用于投资期短,见效快的企业,而对于西部发展极其重要的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业开发、高新技术等项目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 二、如何建立有利于促进西部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及时将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时效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对东部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重点应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尤其注意的是对于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在继续清理或取消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制定一些特殊的针对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商和其他地区或个人在西部地区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应实行比沿海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内外资投资于西部,同时也可促进西部企业的自我发展。 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等是当前西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而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的重点,应考虑对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给予大量优惠。例如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等出现的风险损失准予在税前列支或从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中扣减;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里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金,以促进西部企业技术创新;对产品出口企业享受“延长减半”优惠的条件可适当放宽,而对原材料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销售不畅、经济效益差的产品或行业,不给予任何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相结合 直接优惠方式包括定期减免、以税还贷、降低税率及税额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特别准备金以及延期纳税等。两者各有优缺点,就西部地区开发而言,没有直接优惠的诱惑,难以吸引内外部投资,没有间接优惠,长期投资风险太大。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方式一直以减免税和低税率为主,这种直接优惠方式虽然对内资企业比较适应,但对许多外资企业则不太适应。西部地区是否采用直接税收优惠方式,关键在于我国能否与世界各国签订税收饶让协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没有签订税收饶让协定的国家的跨国纳税人实行抵免制度,因此对外商优惠的税款最终被外国政府获得,外商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于那些没有与我国签订饶让协定的国家的外商只能采用间接税收优惠方式,以便避开相关国家涉外税制的制约,使纳税人真正受益,又能尽量降低税收优惠成本,也适合于鼓励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对与我国签订税收饶让协定的各国外商和国内资本,则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直接税收优惠方式或间接优惠方式。总之,西部税收优惠方式应该以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内、外资投资西部的积极性,促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

就西部大开发嘛,论点是风火山隧道

你去找下(世界经济探索、金融)等等这两本~你看下里面的期刊~要多少有多少

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色彩!西部世界上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出勃勃的生机,现在我们就来走进西部,来感觉它的美。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就西部大开发嘛,论点是风火山隧道

税收优惠政策对我国西部发展的影响 一、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西部的影响分析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西部的吸引力 我国传统的税收优惠政策明显具有“区域性”、“外资性”的特征,不适当的区域税收优惠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西部经济发展的滞后性。当前我国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是向东部地区倾斜,围绕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边境对外开放城市、沿江开放城市设计了多层次的地区导向型税收优惠政策,而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倾斜不多,不利于将内、外资向亟待发展的西部地区引导。如现在内资企业中涉及地区税收优惠的内容有“老、少、边、穷”地区,但是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中却规定了多层次的地区税收优惠,其结果是扭曲了外商投资的地区选择,使经济特区和沿海地区成为重要的投资市场。从目前外商投资的分布状况看,绝大多数都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外商投资的区域不平衡性非常明显。 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没能体现出产业导向 目前,西部地区迫切需要发展的是交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以及高科技产业,而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对基础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鼓励传统工业和加工业的发展,致使没能解决西部地区产业失衡矛盾,也使西部地区的资源、科研等方面的优势也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弱化了税收杠杆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势必会影响西部大开发中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现行的税收优惠手段过于单一,优惠税种主要集中于所得税 现行税收优惠主要以直接优惠为主,多集中在降低税率、减税、免税、退税等几个方面,而允许加速折旧、投资抵扣等间接优惠方法较少,而且优惠税种也主要是所得税,这种单一的优惠形式和优惠税种也不利于西部。因为直接税优惠主要是针对企业利润进行的,适用于投资期短,见效快的企业,而对于西部发展极其重要的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经营周期长的基础设施、能源交通、农业开发、高新技术等项目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 二、如何建立有利于促进西部开发的税收优惠政策 及时将税收优惠政策的重点由东部转移到西部 税收优惠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时效性”,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对东部倾斜的税收优惠政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国税收上的优惠政策重点应由东部转移到西部,尤其注意的是对于税收优惠政策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因此必须在继续清理或取消集中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各种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还应制定一些特殊的针对西部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外商和其他地区或个人在西部地区投资达到一定规模的项目,应实行比沿海地区更为优惠的政策,以吸引内外资投资于西部,同时也可促进西部企业的自我发展。 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 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科技含量低等是当前西部经济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而税收优惠政策倾斜的重点,应考虑对基础产业、生态和环保产业、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产业、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给予大量优惠。例如可对于高新技术产业、生态产业等出现的风险损失准予在税前列支或从当期应纳所得税额中扣减;在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里设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率先进行增值税转型试点,将现行的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允许抵扣固定资产所含的增值税税金,以促进西部企业技术创新;对产品出口企业享受“延长减半”优惠的条件可适当放宽,而对原材料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销售不畅、经济效益差的产品或行业,不给予任何税收优惠政策,充分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和科技导向功能,推动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快速发展。 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方式相结合 直接优惠方式包括定期减免、以税还贷、降低税率及税额扣除等。间接优惠方式包括加速折旧、投资抵免、亏损结转、费用扣除、特别准备金以及延期纳税等。两者各有优缺点,就西部地区开发而言,没有直接优惠的诱惑,难以吸引内外部投资,没有间接优惠,长期投资风险太大。长期以来,我国内、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方式一直以减免税和低税率为主,这种直接优惠方式虽然对内资企业比较适应,但对许多外资企业则不太适应。西部地区是否采用直接税收优惠方式,关键在于我国能否与世界各国签订税收饶让协定。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对没有签订税收饶让协定的国家的跨国纳税人实行抵免制度,因此对外商优惠的税款最终被外国政府获得,外商并没有得到多少好处。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对于那些没有与我国签订饶让协定的国家的外商只能采用间接税收优惠方式,以便避开相关国家涉外税制的制约,使纳税人真正受益,又能尽量降低税收优惠成本,也适合于鼓励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项目的投资。对与我国签订税收饶让协定的各国外商和国内资本,则可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直接税收优惠方式或间接优惠方式。总之,西部税收优惠方式应该以直接优惠和间接优惠相结合,灵活运用,充分调动内、外资投资西部的积极性,促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进西部经济早日腾飞。

一、开发中的新进展和主要成效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2000年初开始启动的,但实际上是在“九五”时期的1998年,我国经济应对普遍性供大于求为特征的通货紧缩趋势下,中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以大规模的基础设施为核心,拉动经济增长。按照西部大开发的基本战略设想,“十五”初期,西部的投入重点仍是完善基础设施,以农村农电水利、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建设为核心。在城市以交通枢纽,周边高等级公路以及通信设施建设为核心。现在西部的基础设施条件已经有了清晰可见的变化。   目前“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和光缆通讯等信息化的建设以及水利资源大规模的开发,铁路、机场、高等级公路建设和一系列环保项目的上马已经进入大规模投入高潮,政策的效用开始显现,投资逐年增长,比东中部地区分别高出6和3个百分点。   城市化发展的“集聚效应”明显加快。在我国实施的城市化进程中,西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以新城区建设和城市改造中心外移为特征的城市规模扩张建设,城市化发展趋势具有明显的资源集聚特点,不仅基础设施投入呈现出向城市集中,而且新兴产业也向城市集中。   西部产业结构正处于转换而变动阶段,优势产业正在成长,各省区都具有不同的特点。从目前实际发展态势来看,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外部竞争少,市场前景广,且市场需求具有持续性。如有特色的绿色畜牧农产品、稀有的矿产品及天然气水电、特殊自然地貌、民族风情的旅游业。这些资源的规模前景区外是无法竞争的。二是具有区域性垄断市场资源产业,由于地域辽阔特点,为其满足特定市场需求的一些产业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如西部的钢铁、水泥、建材等产业,由于运距使外部竞争者很难参与到某一区内竞争中来。同时区域内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产生的大规模需求为这种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提供了长期的发展基础和本地性的区域垄断优势。这些都将成为西部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发展不平衡。   首先是自然禀赋和发展历史阶段的投资不平衡。在自然禀赋不平衡中,西南各省区域水资源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利用少。西北各省区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就是水资源严重匮乏。二是体制资源配置不平衡。如西部广大农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与城市经济、工业发展相脱离,地区城乡之间差距很大。三是历史投资发展的基础不平衡。如内蒙的钢铁、炼铝、军工、陕西的棉纺、甘肃的石化、军工、有色金属、棉毛纺、都是“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发展起来的。陕西、四川、贵州等省的电子、航空、汽车制造、家电都是“三线建设”时期而投资的。而青海、宁夏、云南、广西等地在那时几乎没有过战略性的投资。虽然这些工业的生产能力在过去的一些年内经过多次扩张改造,但根本的技术工艺未脱离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按照固定资产折旧寿命,企业经济寿命已经完结。因此还存在着技术改造、产品更新的更大的投资问题和面对国内外市场激烈竞争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工作和人才资源利用问题。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而西部地区由于地域辽阔,人口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人文盲率高,成人文盲率与人均GDP水平呈负相关系,特别是广大贫困山区,人的科技知识文化素质太低,是贫困地区难以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近年来由于地、县、乡财政分灶吃饭,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在机构改革中,由于没有财政转移支付,许多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缩减,许多偏远居住人口的孩子不能得到完全义务教育,这将是影响西部农村未来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同时在西部许多老工业基地中,由于效益差、条件差、加之各级政府部门对落实人才的实质性问题重视不够,留不住已有的人才,更谈不上吸引外部高素质的人才。因此工业中的技术改造与创新还存着许多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社会全面发展问题。   社会发展是指人类在生产能力增长的基础上,基本消除贫困实现充分就业,享受更好的卫生保健、更高的教育水平,更健康的精神生活,更好的工作环境。一切经济发展都是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而西部地区发展和贫困问题,人均差距较大。目前尚存在的农村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的西部偏远地区及少数民族地区。同时在经济欠发达的区域中的教育、医疗卫生、就业和生态环境及人均居住条件、饮水问题的生存条件比较困难。      三、对未来发展中要解决和研究的问题      西部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需要。因此在开发中要和国家的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开发中不但要分阶段进行,更要注重研究在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战略问题。   各省区要认真研究自身的特点,发挥优势,消减劣势。   西部的自然资源优势是不平衡的,只有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才能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西部现处在工业化的初始阶段,工业化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个百分点。而工业产值仅占全国的1/10。西部地区的主要工业大多数都是围绕其自然资源优势逐步发展起来的,这种资源导向性的产业,在工业初期阶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可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但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现代经济时代,自然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相对下降,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而技术、管理、信息、专利、品牌、网络环境等后天获得性资源和创新人才的作用渐显其重要性。因此西部地区在工业发展中应培养和创造企业竞争优势,要改变过去那种对当地资源高度依赖的状况,从资源导向型逐步转变为市场导向型战略,注重人才培育和引进。在企业投资中,加强技术开发,强化管理,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加快西部人才战略的研究与开发。   在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力的重要瓶颈。在西部开发中要重新审视和谋划教育培训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开发,把潜在优势变为巨大的现实优势。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先例来看,在世界发展史上曾经先后三次出现后进国家追赶先行国家发展的成功范例。如美国赶超英国,日本赶超美国,韩国追赶西欧国家,这些国家的发展不仅是人均GDP的高速增长,更主要的是人力资源的加速积累。因此西部大开发必须确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并把人才的培养目标从满足传统工业化需求向满足新型工业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求转变。实行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提高他们的生产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在人才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应加快多层次培训和建立促进优秀人才到西部基层和艰苦地方工作的政策机制。要尊重知识,鼓励创新,实行公平竞争,完善激励制度,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创造应用人才的良好环境。   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   贫困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而没有就业机会或就业不充分又是贫困的主要根源。加快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西部地区,广大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脱贫问题。而过去在“一五”、“二五”、和“三线”期建设的企业以及城镇居民贫困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政府要尽快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国家要采取财政转移支付手段,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环境保护等建设。积极实施以工代赈,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村就业、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其自身发展能力。政府要改善落后地区软硬投资环境,为落后地区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创造有利条件,缓解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缩小地区居民生活福利差距,特别是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生活福利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是政府的政策行为,而发展的手段要遵循市场化原则。要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加速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主要职责是解决市场失灵问题和促进社会公平。政府的任务应做好开发中的制度环境改造,建立好法律基础,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和基础设施,保护承受力差的阶层,保护自然环境。并制定好西部中长期及短期开发战略规划和优惠政策,处理好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培育市场投资主体,建立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规范维护市场秩序,建立和培养地方政府、企业及公民信用意识。建立维护地方形象与知名度吸引资本与人才。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会计部分1、 会计假设的历史演变及其未来发展2、 谈谈会计国际化问题3、 略论我国会计模式的构建4、 论知识经济时代会计重心的转移5、 浅谈人力资源的计量方法6、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7、 浅谈市场经济与会计的服务职能8、 人力资源会计理论的特殊性9、 从虚拟公司的兴起谈会计主体假设10、 论环境会计主体的内涵及表现形式11、 从会计环境的变化看我国实证会计范式的发展12、 浅析实证会计理论13、 论知识经济下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及管理14、 浅论人力资源会计15、 论21世纪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面临新的挑战16、 论会计控制对象──受托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17、 人力资源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确认与计量18、 试论会计方法的选择和应用19、 构建宏观会计与战略会计的初步设想20、 论稳健性原则在会计中的运用21、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22、 浅谈会计政策变更的会计核算方法23、 切实加快传统会计教学模式改革24、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若干特征25、 浅析公允价值在债务重组中的确定26、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人力资源、无形资产会计理论的探讨27、 刍议权责发生制28、 试论会计信息的失真29、 论商誉及其会计处理30、 初探会计与财务管理的平行、互动关系31、 浅谈我国会计服务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32、 虚拟公司对传统会计的挑战33、 会计学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34、 知识经济对会计报告模式的挑战35、 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识别与防范36、 虚假会计信息探源与对策37、 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理论的挑战38、 会计国际化的新格局及我们的对策39、 浅谈经济业务对会计等式的影响40、 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41、 会计在防范金融风险中的作用42、 浅议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43、 会计信息本身的局限性及其对策44、 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的影响45、 我国会计现代化的哲学思考46、 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探讨47、 试论我国的会计准则体系48、 试论我国注册会计师制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49、 非货币交易会计问题研究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与对策2、网络经济下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研究——以**行业为例3、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及其发展——以动漫产业为例4、我国工业污染的现状及其对策——以**地区为例5、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及其应用6、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员工绩效管理7、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8、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以**企业(行业)为例9、农民合作社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研究——基于**合作社的案例分析10、中小企业商业信用的发展及其管理11、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实施12、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角度13、大型企业管理层员工激励机制研究14、企业文化建设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研究15、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策略研究16、危机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探讨1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研究18、民营企业科技创新路径分析19、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作用研究20、我国“民工荒”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21、新农村建设吸引人才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22、中国城镇居民消费信贷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23、当前我国企业新员工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24、中国医疗保险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25、我国城镇失业成因与对策研究26、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分析27、家族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其提升28、中小型民营企业人才流失原因及其对策分析29、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30、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问题及对策——以**产品为例31、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渠道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32、中小企业文化建设途径分析——以**行业企业为例33、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34、中国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以**地区为例35、国有商业银行行员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立与实施36、提高中小企业员工培训有效性的对策研究37、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以**地区为例38、西部地区三大产业的有序发展研究——以**市为例39、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评价研究40、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绩效考评方法及其应用41、中国西部中小民营企业薪酬制度研究42、缩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方法及其应用43、电子商务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4、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45、中国债券市场发展问题及对策46、职业教育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47、农民工工资权益保障研究48、我国商业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49、我国劳动力就业出路与对策研究50、我国农村金融脆弱性及风险防范51、我国农村能源问题研究52、我国中小企业现金流量质量的分析53、可持续发展与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研究54、我国农村居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55、我国农村金融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56、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及政策建议57、中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58、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59、企业薪酬激励功能的实现及其提升60、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途径研究61、我国东西部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与对策研究62、企业利润的造假及识别的分析63、中国西部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64、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65、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消费增长的促进作用研究66、国家公务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现状及其改进67、农地流转问题的研究分析68、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69、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研究7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71、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72、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73、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74、中国农民收入情况调查及增收对策研究——以**地区为例75、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商品的影响研究76、农村商业银行农户小额信贷的问题及其对策77、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78、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研究79、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80、西部地区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分析81、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及其效应分析82、新农村建设中大学生村官的作用研究83、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84、我国农产品物流模式优化研究85、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分析86、农业结构调整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87、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增收问题研究88、对我国农地流转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89、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研究9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的职业教育问题研究91、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耕地抛荒问题探析92、我国农业科技投资问题分析93、我国发展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94、农村剩余劳动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政治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经济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产业链竞争力理论研究  2、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3、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演化相互作用机制研究  4、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5、城镇住房分类供应与保障制度研究  6、创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的互动研究  7、创意产业与区域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研究  8、促进中部崛起研究  9、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10、低碳经济范式下的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1、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管研究  12、东北地区区域城市空间重构机制与路径研究  13、东北亚区域能源安全与能源合作研究  14、都市旅游发展与政府职能研究  15、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研究

浅谈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 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2008年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2009年,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09年2月15 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2006年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2020年减少碳排放30% ,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06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 ETS、澳大利亚的New South Wales、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和英国的UK 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 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 Sachs)、Morgan 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 Climate 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2006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08年,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2008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 .相当于减少了CO2 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 。2005年.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 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 (合96000万hm )计算,相当于2020年比2005年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05.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00年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 .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 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 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冯之浚,金涌,牛文元,徐锭明.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夏垫堡.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J].环境保护,2008 (7A):33—35.  陈晓春,张喜辉.浅谈低碳经济下的消费引导[J].消费经济,2009 (4): 71—74.  邹骥等,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陈晓春,谭娟,陈文婕.论低碳消费方式[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04—21.

找出区域发展差距,对比区域发展的优势差异,为寻求区域平衡发展,缩短区域发展差距打下基础。思路是这个,扩展开阐述

你去找下(世界经济探索、金融)等等这两本~你看下里面的期刊~要多少有多少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