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

发布时间:2024-07-08 18:50:14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作支撑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当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长时间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就需要重视办学兴教,使教育发展的速度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当学校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产力难以接受,人才过多,就业困难,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对教育作出及时的调整。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类学校和各专业的比例如何。学校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便在人才总量上有余,但仍然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分工与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社会变革与职业演变,以应对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变革。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一样,都是以生产力为前提的。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 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使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古代生产率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但现代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综上所述,教育通过优化自身结构,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育投资与国民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个人的收入情况更为复杂,高学历的人的收入不一定比低学历的高,因此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分析论断,更不能否定教育对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他们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古代只有官品的子女受教育,现在使每个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习惯和能力。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言论、演讲、文章等宣传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影响政治局势。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展的程度。

教育与经济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去看看汉斯的(教育进展)吧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一点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作支撑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当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长时间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就需要重视办学兴教,使教育发展的速度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当学校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产力难以接受,人才过多,就业困难,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对教育作出及时的调整。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类学校和各专业的比例如何。学校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便在人才总量上有余,但仍然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分工与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社会变革与职业演变,以应对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变革。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一样,都是以生产力为前提的。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 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使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古代生产率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但现代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综上所述,教育通过优化自身结构,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育投资与国民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个人的收入情况更为复杂,高学历的人的收入不一定比低学历的高,因此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分析论断,更不能否定教育对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他们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古代只有官品的子女受教育,现在使每个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习惯和能力。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言论、演讲、文章等宣传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影响政治局势。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展的程度。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好看一些

一、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办教育必须要有一定的人力物力作支撑和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一定的教育必须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这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发展上必须遵循的规律。当学校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长时间落后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经济发展将会因人才的缺乏而受到阻碍,就需要重视办学兴教,使教育发展的速度跟上社会的发展,但当学校教育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生产力难以接受,人才过多,就业困难,给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需要对教育作出及时的调整。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什么样的生产力决定了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类学校和各专业的比例如何。学校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教育为生产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便在人才总量上有余,但仍然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职业分工与需求,还要考虑未来的社会变革与职业演变,以应对未来加速发展的科技与社会变革。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科学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也一样,都是以生产力为前提的。 (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个体生命的 成长只构成了可能的劳动力,但只有经过教育和训练,掌握一定生产部门的劳动知识、技能和技巧,并参与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创造一定财富,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2、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要实现由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除了要通过艰巨复杂的科学研究、发明创造或革新实践外,其技术成果的推广、经验的总结与提升都需要通过教育与教学的紧密配合,使更多人掌握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3、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古代生产率靠增加劳动力数量和延长劳动时间,但现代是依靠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推广和不断革新,依靠提高劳动者受教育的程度与质量,依靠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扩大脑力劳动者的比重、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和改革中的创造性。综上所述,教育通过优化自身结构,分流培养各层次、各类型劳动者和专门人才,使可能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是复杂的,变化多端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条件,会受不同因素的影响,教育投资与国民收入不一定成正比,尤其是个人的收入情况更为复杂,高学历的人的收入不一定比低学历的高,因此我们不能只作简单的分析论断,更不能否定教育对经济所起的巨大作用。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统治阶级总是利用他们的政权力量来颁布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制定教育目的和制度,规定教育的内容,派遣和任免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控制教育经费,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按照他们的思想政治要求影响和控制受教育者。2、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古代只有官品的子女受教育,现在使每个社会成员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在阶级社会里“超阶级”或“超政治”的教育是不存在的。总的来说,学校教育必须为政治服务。(二)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引导人们接受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形成适应于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度与政治认同感,以及积极参与政治、监督政治的习惯和能力。2、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推动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学校是知识分子和青少年集中的地方,他们有知识、有见解,思想敏锐,勇于发表意见,通过言论、演讲、文章等宣传思想,造就一定的舆论,影响政治局势。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展的程度。

1、 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 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 广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 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 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 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 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 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 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好写的国际经济学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电子商务经济学与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研究  2、东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3、对话与合作: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4、汉语国际推广:关于孔子学院的经济学分析与建议  5、共赢性博弈论  6、东亚经济一体化主导问题研究  7、罗伯特?吉尔平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  8、国际政治经济学范式论  9、外商直接投资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10、国际海洋争端解决机制的经济学分析:一个“适当论”的视角

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② 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 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拓展资料:关于“教育”的概述: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关于“政治”的概述: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和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正确的领导;(2)“治”指的是正确的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

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啊

制约作用?,,,, 主要该是促进作用吧。晕,刚才打了半天没传上来??? 制约就谈副作用吧。先简单肯定促进作用,话锋一转,进入副作用探讨。1、网络等技术在促进教育方式手段进步的同时,带来沟通上的隔膜,出现抄袭,模仿,知识存贮不受重视等现象。2、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价值观改变,如金钱观价值观的改变,功利主义等的影响3、知识爆炸的影响。4、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目前其发展落后于社会基础的发展,可以说是互相束缚,理论上再探讨下结束。根据你专业看哦,论文要体现专业素质的,你说是吧。 所以仅供参考。

教育与政治发展的关系:(1)政治对教育的制约① 政治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② 政治决定受教育的权利;③ 政治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能促进年青一代政治社会化;② 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 社会经济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 社会经济发展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 经济的发展制约着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④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教育结构、教育制度、教学组织方式、教学方法等的变革。(2)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基本途径;② 教育能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和推广,并能产生新的科学知识;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拓展资料:关于“教育”的概述:教育,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教化培育,以现有的经验、学识推敲于人,为其解释各种现象、问题或行为,以增长能力经验,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种相对成熟或理性的思维来认知对待,让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对一种事物由感官触摸而到以认知理解的状态,并形成一种相对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识思维但同时,人有着自我意识上的思维,又有着其自我的感官维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识思维都未必能够绝对正确,而应该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维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内在;教育又是一种思维的传授,而人因为其自身的意识形态,又有着另样的思维走势,所以,教育当以最客观、最公正的意识思维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维才不至于过于偏差,并因思维的丰富而逐渐成熟、理性,并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拥有最正确的思维认知,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也是一种教书育人的过程,可将一种最客观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后在自己的生活经验中得以自己所认为的价值观。教育,是一种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实践活动。关于“政治”的概述:政治是上层建筑领域中各种权力主体维护自身利益的特定行为以及由此结成的特定关系,它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产生的一种重要社会现象。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和作用,这一社会现象很复杂,各时代的政治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重点对它作过各种论述。政治随着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进程而发展,社会成员参与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也随之向前发展。政治体制指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是管理国家政治事务的规范体系,具体指和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等具体制度,简称政体。政治包涵两层含义:(1)“政”指的是正确的领导;(2)“治”指的是正确的管理。“政”是方向和主体,“治”是手段和方法,治是围绕着政进行的。从人类社会学来讲,政治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现象,它影响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个社会现象非常复杂,因而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以及从不同学科角度,不同的学者对他的论述也不相同。而且政治内涵的本身也在不断的变化,因此对政治的阐释也充满了争议,始终没有一个确切公认的定义。

只有教育进步,人们的素质提高了,经济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啊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教育心理学不仅能给新课改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给解决新课改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①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②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③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①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②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的研究。 2、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从最初被附庸于普通心理学或被融合于发展心理学到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①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③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 面对信息社会教育的新变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现出以下8种新趋势: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③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过程和机制;④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⑤研究情境环境的影响;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模式;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4、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二、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含义?及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①连续性和阶段性;②定向性和顺序性;③不平衡性;④差异性。 6、心理阶段的划分: 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2~14、15岁)、青年期(14、15~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7、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感知的能力。 8、中学生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观察力发展、记忆力发展、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发展五个部分。(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①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②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③认知与情意、个性得到协调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①目的更明确;②持久性明显发展;③精确性提高;④概括性更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①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②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③抽象记忆占优势。(4)中学生的情感发展特点:初中生的情感发展特点:①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②自相矛盾的情感;③少年的热情与冲动;④选择性友谊的建立; ⑤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高中生的情感特点:①个性化的情感;②浪漫主义热情。(5)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 9、皮亚杰在儿童认知发展及影响因素方面提出了什么观点?对教育有何启示?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合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认知发展阶段论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的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面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标志着这一阶段的行为特征,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孤立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四个阶段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认为,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四个因素是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对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可以作以下概括(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10、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的含义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人格的发展上一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又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和一个潜在的消极

——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东京大学 刘文君  摘 要: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60年代,我国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都制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本文试对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日本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日本经验,启示  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兴盛于,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在多项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大的是中等技术人员的数量,由此得出了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Harbison、Myer,1964)。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向。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比如,福斯特通过其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是高中生积极主动的选择,即使接受了职业教育,毕业后也往往学非所用,职业学校实际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Foster,1965)。并且萨卡罗普洛斯从经济学的视点,运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费用大于社会效益(George,1986)。金子在系统地分析有关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金子,2001)。并且,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机构——世界银行,也在政策报告书《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中,表明了援助的重点由职业学校转向社会职业训练机构的政策意向(WorldBank,1991)。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理论研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对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进行实证性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60年代,我国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都制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在我国,普遍认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这种认识也对我国自80年代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职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尽管在日本实际上具有很大的争议,但对此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  那么,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关系,高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且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示?本论文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高中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日本的中等及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中入学率在50年代急速增长,由1950年的40%多到1960年上升为近60%,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临近尾声的70年代中期达到了近90%,高中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同时,6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在国际上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正处于兴盛时期,这对日本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经济计划中,将教育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最有代表性的是1960年制定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了加快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中等技术人员的要求,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包括在高等教育阶段扩大理工科的规模和在高中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关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普通科与职业科在校生比例由原来的6:4变为5:5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60年代初正值生于战后所谓第一次出生高峰期的一代人升高中,作为高中生迅速增加的应急措施,各地纷纷设立高中,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选择设立费用相对较少的普通高中。结果,实际上到70年代初为止,普通科和职业科的在校生一直是保持着6:4的比例,平行发展。而70年代之后,职业科趋于衰退,普通科逐渐上升。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如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高中的普、职比例保持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分地区来看,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各县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呈负线性相关。如果将散点图分为4个象限来观察的话就会得知,第1象限和第Ⅳ象限集中体现了上述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而经济发展水平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这一现象,大概可以作如下解释,即在60年代,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为了解决人口稀少化及地区差问题,各自制定了地区开发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通过自己培养人才来招引工商企业。因此,当时最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扩充政策的,是处于第1象限的南九州和东北部的后进县。而处于第Ⅳ象限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由于升大学的需求较大,带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较小。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高(第Ⅱ象限);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第Ⅲ象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说日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为避免将两者的关系简单化、片面化,需要对各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职业科毕业生就业的区域间流动状况进行分析。  二、高中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流动  (一)对高中毕业生区域性流动的分析。  在这里不以单纯的经济所得为指标,而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以产业构成等多项指标划分的1960年日本各地区经济产业开发度为基准,将各都道府分为 6个地区群,并以此设定6个哑变量,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对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开始的1961年和结束的1975年,不同开发度地区和高中毕业生的流出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1是对各变量的说明。  由表2中对1961年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低开发地区的哑变量A和工哑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哑变量F,前者为正的有意相关系数,而后者为负的有意相关系数。  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初期,低开发地区的高中生大量流向了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由于数据的限制,无法对职业科和普通科毕业生的流动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但根据低开发地区经济计划中的记载,高中毕业生的流出率,职业科特别是其中的工业科远远大于普通科。而高中毕业生流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像所预期的那样,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而达到招致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的目的,相反培养出的技术人才由于在本地区难以学以致用,而大量流向急需人才的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  从1975年的回归分析结果看,低开发地区的哑变量A和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哑变量F仍然是处于两个极端。而从绝对值看,与1961年的回归分析的结果相比,哑变量A的系数增大,而哑变量F减小,而且在1960年相关系数有意的哑变量C和哑变量D其绝对值变小且失去了统计上的意义。由此可以得知,在经过了经济增长期的1975年,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对流入的高中毕业生吸收力趋于减少,而低开发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的流出尚未得到缓解,有可能流向哑变量A以外的其他地区。  (二)高中毕业生区域性流动的意义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上述高中毕业生的区域性流动呢,这样的流动具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上述分析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而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直接得出两者具有因果关系,是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对于经济发展中职业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时,应对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市场状况、高中教育机会市场,以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等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做全面的分析。  第二,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展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校毕业生的流动,一方面,从经济落后地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扩大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如果不能提供接受毕业生的劳动机会的话,还会造成教育资金和人才的相对浪费。但另一方面,从全国整体来看,正是由于这样的流动,缓解了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人才的不足,使人才供需趋于平衡,而避免了人才的“绝对浪费”。  三、对我国的启示  众所周知,我国高中教育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巨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历程大概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的“恢复、振兴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扩大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以及“调整期(90年代后期~)”三个阶段。在第一个时期,根据《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1980)的精神,通过部分普通高中改组为职业高中,开始恢复和振兴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第二个时期,随着《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198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199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的公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的比例由1980年的18.9%迅速上升,到1993年超过了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在 1995年达到了高峰8%。但是,进入90年代后期也就是第三个时期后,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开始下滑,特别是由于9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大,而职业学校的处境更加艰难。  纵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其兴衰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迅速培养人才这固然是首要目的,但是通过各阶段毕业生的“三级分流”,缓解高考的激烈竞争,也是重要的课题。因此,制定了在经济发达和高中教育升学率高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于经济发展落后和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倾斜政策。职业教育在上述两个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职业学校“就业难”和“招生难”的状况。在思考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时,上述日本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首先,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不应仅以经济发展水平来笼统地制定发展目标,而应以各地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等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目标。而且,不仅需要对劳动市场的供需还应对教育机会市场的供需双方进行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比率,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同时还会由于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滞后,而造成高等教育选拔质量降低。  第二,从包括日本和我国在内的各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追赶不上现实中技术革新的发展及产业的调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劳动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而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日本通过高中毕业生的区域性流动,弥补或减少了这样的差距。因此,在高速经济增长期日本的高中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这大概也是日本对这一时期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虽给予了关注,但总体上并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原因所在。而在我国,尽管高中毛人学率在2005年仅为52%,远远低于60年代日本高中教育发展的水平,为什么却出现了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认为是高中毕业生劳动市场缺乏流动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本身受到限制,而且即使这种限制减少了,而由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的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动也非易事。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存在各种限制,除了户籍制度外,不少地区还明文规定拒绝接受外省、外市大学学历以下的应届毕业生。实际上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只是相对过剩,在现实中,一方面中等技术人员不足,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所需技术种类的错位,如果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相互隔断的高中毕业生劳动市场能够敞开{将大大有益于高中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高中生的就业问题。当然,自80年代开始,技术人员流动状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高中毕业生的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并非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  但通过上述分析,至少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高中毕业生的流动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制定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并逐步改善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文见《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2期)

1、针对你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具体命题。如:中学教育,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等等。2、侧重某一个教学法进行论述和研讨。如:行动导向教学法。3、侧重对学生德育教育、思想教育开展论文研究。4、对某一领域的教学调研和调查。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