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要求是多少条

发布时间:2024-07-11 13:30:45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要求是多少条

感悟<蒙娜丽莎>感悟微笑蒙娜丽莎以她迷人的微笑而感动世人,她的微笑,看似平凡,却深意非凡达芬奇在画"她"之时,一个底稿就改了许多次,一个浅浅的微笑尤为传神,将蒙娜丽莎又圆润又温柔的脸颊绘得如此生动!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很神秘的如果遮住嘴巴,眼神中却不带一丝笑意"还有人说:"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没看嘴巴画"这些种种都是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神秘的猜测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蒙娜丽莎欣赏和喜爱感受细腻当人们看到蒙娜丽莎的手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这样的感叹:"哦,好像真人的手!不对,真是看上去好有感觉!"不错,蒙娜丽莎的手的确是十分逼真细腻的,将一个年轻丰满女性的手绘画得栩栩如生我想,就连电脑PS也做不出的这种效果这双倾注了作者感情的手,在完成画时,已经被修改了无数遍了所以,才会在人们面前展现那双美丽又高贵的手从这双手中我们体会出了作者作画心思的细腻,和作者严谨的绘画风格

文学评论的写作分为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阅读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定题。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定题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的标准首先就是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其次就是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评论。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这部作品说些什么?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文学评论的提供了范文,我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写作。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 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 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 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 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 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 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 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 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 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 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 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 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 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 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 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 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 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例如长城吧,不看内在,光是长度就让人为之震撼;在看看圆明园,不想原样,光看现在一些残园,也让尔等大吃一惊,——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再者从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在写旧社会或中国历史的吧,仔细想来又有何太多意义,倒不如想想现在或未来,了解了解新时代——不是吗?以上不过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中国,而不是妄自尊大,要求中国应怎样做。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要求是多少

感悟<蒙娜丽莎>感悟微笑蒙娜丽莎以她迷人的微笑而感动世人,她的微笑,看似平凡,却深意非凡达芬奇在画"她"之时,一个底稿就改了许多次,一个浅浅的微笑尤为传神,将蒙娜丽莎又圆润又温柔的脸颊绘得如此生动!有人说:"蒙娜丽莎的微笑是很神秘的如果遮住嘴巴,眼神中却不带一丝笑意"还有人说:"达芬奇在画蒙娜丽莎时,没看嘴巴画"这些种种都是人们对蒙娜丽莎的神秘的猜测这也体现了人们对蒙娜丽莎欣赏和喜爱感受细腻当人们看到蒙娜丽莎的手时,都会不约而同的发出这样的感叹:"哦,好像真人的手!不对,真是看上去好有感觉!"不错,蒙娜丽莎的手的确是十分逼真细腻的,将一个年轻丰满女性的手绘画得栩栩如生我想,就连电脑PS也做不出的这种效果这双倾注了作者感情的手,在完成画时,已经被修改了无数遍了所以,才会在人们面前展现那双美丽又高贵的手从这双手中我们体会出了作者作画心思的细腻,和作者严谨的绘画风格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采纳哦

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 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 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 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 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 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 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 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 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 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 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 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 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 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 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 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 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 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写作要点  1、加强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科学评判标准;   2、认真分析文艺现象,提出创新理论观点;   3、恰当评论体式,采用适宜表现方式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文艺评论,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现象的具体评析,揭示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文艺创 作的艺术方法和内在规律,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繁荣文艺创作,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增强健康的艺术情趣。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要求是多少个

怎样写文学评论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对某问题或某事件发表自己意见的文章称为评论就内容来说,评论可分成多种适合中学生撰写的评论有两类:思想评论和文学评论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影视艺术,对作家、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进行的评论属于文学评论写文学评论要注意以下几点:⑴,要注意评论的科学性要以科学的文学理论为指导,实事求是地进行评论,不要以个人的直觉和偏见任意地拔高或贬低⑵,要注意见解的独创性要深入了解准确把握评论对象,挖掘出作品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色,从而提出自己新颖、深刻、精辟的见解;而不是浮光掠影地泛泛而谈,分析不得要领,只是发表一些陈旧、肤浅、庸俗的见解⑶,要注意评论语言的生动性评论语言与议论文的语言有相同的地方,如要求语言表达准确、严密;又有不同的地方,需要讲求适当的文采,增强表达的形象性与生动性文学评论与读后感有着明显的区别文学评论是对作品作客观的评价,对象仅限于文学作品;读后感是写读了作品之后的主观感受,对象包括所有体裁的作品  &.开头:  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 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发出感慨

短评的格式:标题+正文,一般标题就是该篇短文的核心观点。范文如下:短评的格式要求:1、短评文章的要求。短评与大作文并无本质区别,但相比而言,短评试题的题意较清晰,所涉材料范围较窄,写作难度较低。其基本要求是:紧扣题目、结合材料、观点明确、条理清晰、一事一议。2、短评文章的内容。短评文章的内容有两个基本部分:一是评什么,即明确评论对象;二是怎么评,即作者所持立场和观点,如支持或反对、褒扬或批评,通常包括现象定性、原因(或经验)分析、改善(或推广)措施等方面。至于文艺评论,其内容主要是风格界定、意义解读、作品影响等方面。3、短评文章的写法。相比于大作文,短评文章结构上可以灵活布局;内容上一事一议,对视野和高度没有特别要求;逻辑上点到为止,不追求过于深入的论证;语言上可以稍显个性。范文:告别跟风,走向成熟时下,相亲、选秀、养生、课辅等五花八门的潮流令人目不暇接,“跟风”现象愈演愈烈。“跟风”现象本质上是羊群效应,反映了社会转型期大众心理的浮躁和焦虑。“跟风”源于“预先失败”。当前社会高速发展,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以大众媒体为代表的“权威”发挥“专家指引”的作用,成为大众行为的价值参照,最终导致人们对媒体的过度依赖。有研究者用“预先失败”揭示这一现象,强调其本质在于丧失独立思考。“跟风”泯灭个体价值。在媒体引导、炒作和从众心理的裹挟下,人们时时担心落伍和被边缘化,疲于应付形形色色的潮流,不知不觉失去理性、自信、个性和创造力。“跟风”不但泯灭个体价值,也使社会普遍陷于焦虑和浮躁,引发种种心理亚健康问题。“跟风”的危害显而易见,故应大力加以遏制。首先,应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监督,营造良好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其次,应加强对文化自信的培育,告别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最后,还应倡导独立思考、鼓励个性和创新。唯有如此,才能告别跟风、走向成熟。

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是很少能有国家与之比拟的,因为它们都是中国古代人民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应算是整个华夏民族的骄傲。例如长城吧,不看内在,光是长度就让人为之震撼;在看看圆明园,不想原样,光看现在一些残园,也让尔等大吃一惊,——所以说中国的文化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任何事物有利必有弊。想想现在的中国,已在世界上有了一些地位,而其中一部分是靠中国古文化所影响的,就像国人与外人交谈,内容大多是:以后有时间一定要多去长城参观参观,去长江黄河游览游览。谈到这些时,大多中国人都感到自豪,但谁又曾想到如果一寐靠着先祖留下的一些财产而扬名,那中国迟早会再次落后,那这些财产又有何意义呢?其实不免可以这样看,中国的古文化建筑让世界注意我国,那我们就应借势发展中国,展现中国。所以我们应把中国历史看作是一次壮大中国的机会,而不是一个结果。再者从中小学生的教科书来看,其中有一半是在写旧社会或中国历史的吧,仔细想来又有何太多意义,倒不如想想现在或未来,了解了解新时代——不是吗?以上不过是以一个中学生的角度去看待现在的中国,而不是妄自尊大,要求中国应怎样做。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多少页

写作要点  1、加强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科学评判标准;   2、认真分析文艺现象,提出创新理论观点;   3、恰当评论体式,采用适宜表现方式  文艺评论,又称文学批评,是评论者在文艺欣赏的基础上,在某些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文艺创作、文艺思潮等文艺现象,文艺实践活动进行 阐述和评判的文章,是评论者科学理性认识的体现。   文艺评论的直接对象包括作家、艺术家、文艺作品、文艺思潮、文艺流派、文艺理论、文艺运动、文艺史以及读者鉴赏接受等一切文艺活动的现象。   文艺评论,遵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对文艺实践和文艺现象的具体评析,揭示评论对象的审美价值和思想意义,探讨文艺创 作的艺术方法和内在规律,激浊扬清,推陈出新,繁荣文艺创作,提高读者的欣赏能力,增强健康的艺术情趣。

第一节 文学评论概述 文学评论是一种以作家、作品、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潮作为评论对象的理论文体。写作者 通过写作评论,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美学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启发和帮助读者提高欣赏水平, 对作品的作者提出正确而有益的批评和建议。俄国诗人普希金说过:“批评是科学。批评是 揭示文学艺术作品的美和缺点的科学。”(《论批评》)这种评论,“是一种洞察过去,启发未 来的礼物”。“只有当评论是苛刻的、有破坏性的、不辨是非的或使人误解的时候,它才是有 害的。在多数情况下,人们欢迎评论,并且接受有益的(富于建设性的)评论”。(威廉·W·韦 斯特《提高写作技能》) 评论一部文学作品、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必须掌握批评的标准。文学评论的标准 有政治标准、思想标准、历史标准、社会标准、艺术标准、美学标准等等。用不同的标准来 评论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我们应该用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来衡量作品的 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所谓美学标准,指的是艺术规律和美的原则。别林斯基指出:“确定作品美学上的优劣 程度,应该是批评家的第一步工作。当一部作品经不住美学分析的时候,也就不值得对它作 历史的批评了。”(《关于批评的话》)美学标准的内容具体包括以下四点: 一、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没有形象就没有文学艺术,分析作品要从分析艺术形象体 系入手,才能完整地把握住作品,考察它是否真实、生动。这里讲的真实性,不仅包括“客 观真实”,也应包括“主观真实”。如卡夫卡的《变形记》把人写成一条虫,仍是来自对现实 的人的思考。它是对“客观真实”的一种“变形反映”,渗入了作者“主观真实”的成份, 仍然是真实地揭示了现实关系中人的本质的某一方面。 二、典型化的程度。典型性是作品艺术性的重要标记,要考察作品在典型化上所达到的 高度,看是否达到“以一当十”的境界。典型化不仅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也包括典型 情绪、典型心理等。 三、形式的完美性。文学作品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形式的优劣好坏影响着内容的表达 和艺术感染力的高低强弱。要考察作家对艺术形式的探求,看是否具有独创性,是否达到完 美的程度。忽视形式美的观点是版面的,因为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是互为表里、相依 相存的。 四、作品的美感效果。文学作品是以情感人的,缺乏艺术感染力的作品是发挥不了文学 的特殊功能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创作,是“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创作 需要激情批评也需要激情。没有激情,没有审美感觉,就无法进入美学的批评。 所谓历史标准,指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即把作品放到它所产生和所反映的历史背景、 历史实际中去考察。文学作品总是一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离开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氛 围,就无法对它作出公正的评价和科学的说明。这就要求我们把作家、作品放在历史的发展 中,放在一定时代的、社会的、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去考察。用中国的古话讲,就是“知人论 世”。用历史标准去衡量作品,要考察作品产生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方面,要考察 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否真实,深广程度如何,有没有表现出深刻的历史感和新鲜的现实 感。此外,还要考察作家主观方面的情况,研究作家的创作实践和创作个性,弄清作家是在 什么情况下,怎样写出这部作品的,他的思想、性格、气质如何等等。总之,要把这一切作 综合分析,而不能抓住一点,以偏概全,任意褒贬。 美学标准和历史标准是统一的,两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分离开来。前面分开来说,是为了 表述的方便。如果把批评标准表述为“美学——历史”标准,就更贴切。总之,文学评论作 者应该把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结合起来,把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评论和写作。第二节 文学评论的写作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一)阅读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 下坚实的基础。 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面结合的“点”,是指作品。所谓“面”是指作家生平、作家其它作品、其它作 家的作品等。在这里,作品的阅读是最重要的,这是获得评论权的最重要的依据。只有阅读 作品,才能使自己对评论的对象了如指掌,评论时说到点子上,切中要害,避免片面性。 所谓深浅结合,是指作品的阅读要深一点,钻得透一点,深到能产生真知灼见为止。为 了深,就要多读几遍。恩格斯为了对拉萨尔的《弗兰茨·冯·济金根》一剧本进行评论,先 后将作品至少读了四遍,他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为了有一个完全公正、完全‘批 判’的‘态度’”,为了“在读了之后提出详细的评价、明确的意见”,所以需要一个“比较 长的时间我才能发表自己的意见”。再如,列宁为了对小说《怎么办》进行评论,在一个夏 天把这部小说读了五遍,“每一次都在这个作品里发现了一些新的令人激动的思想。”(《列宁 论文学艺术》第897页)毛泽东也说过,《红楼梦》要读五遍,不读五遍就没有发言权。 这说明,浮光掠影、晴蜓点水式的阅读是不行的。对于被评论的对象,一定要研究得透彻一 些,对作品象对人一样,要知心、知音。对其他作品和材料的阅读不妨浅一点,浏览一遍, 有一个直觉印象即可,否则,不能保证“点”的深。 2.阅读方法。一般采取“总体——部分——总体”的步骤。一、总体,就是从头至尾 通读。得出初步而概括的印象。二、部分,是要对重要部分仔细地读,分析研究,加深印象, 发现特色(或发现问题),初步形成观点。三、总体,是要获得完整的本质的认识,对作品 的倾向和艺术性作出自己的判断。 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摘记工作。有一种“评点法”的评论,就是一手拿笔,一边 阅读,一边评点的。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三国演义》。还要通过阅读培养复述节录作品 内容的能力。这是因为评论中常要概述作品内容,以作评论的依据。 (二)定题 所谓定题,就是在读书、搜集材料的基础上,选择并确定评论的题旨(中心)。定题也 称为“选题”。 初学写作文学评论的人在定题时常犯以下几种毛病: 第一种,为评而评,无的放矢。评论者随便拿一篇作品,自己没有明确的目标,未经过 认真思考,就去评论。 第二种,贪大求全,面面俱到。一开始就写《论×××的小说创作》这样大的题目,往 往无从下笔而流于一般、平庸、肤浅。 第三种,缺乏新意,老生常谈,步别人的后尘,拾人牙慧。 应该怎样定题呢? 首先要选准作品。应该选择什么人的哪一篇作品,这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 (一)作品的价值。一篇作品拿到手,要掂一掂份量,权衡一下,问问自己:这 作品有 没有价值?值不值得评?俄国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假使你要做一个彻底的人, 那么就应该特别注意作品的价值,而不必拘泥于你以前觉得这同一位作家的作品是好还是 坏。”(《谈批评中的坦率精神》)这说明:文学评论要评的是文学作品,作品本身的价值才是 我们确定评论与否的重要依据。所谓作品的价值,指的是它的美学价值,也就是作品的思想 性和艺术性达到的水平应是很高的,或比较高的;另外,是某一种作品代表着一种值得注意 的倾向,或者就是坏作品。这两类作品都是值得评论的。因为,评论好的,可提高读者的审 美水平,使读者获得美的享受,也可使作者认识到自己的特色,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一步; 评论坏的,可以防微杜渐,给作者敲警钟,使读者也能认识假、恶、丑。 (二)现实的需要。现实的需要指的是:国家事业的需要,人民生活的需要,社会 发展的需要。凡是现实需要评论的作品,我们作为评论者,就应该负起评论的责任。 (三)个人的专长。选作品要根据自己的爱好、专长来定。也就是说,要选自己有所研 究的,有把握的,有心得的,能评论的来评。尤其是初学评论写作的,更要扬长避短,否则 评起来困难,也不容易评好。 其次要定好中心。要确定评的论中心,有两个原则要遵守: 第一、不同体裁,区别对待。体裁不同,确立评论中心的角度也应有所不同。如:叙事 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度应信笺于人物塑造、矛盾冲突等方面。抒情文学的评论,评论的角 度应偏重于艺术意境、感情抒发等方面。 第二、应有真知,贵在创新。评论的中心,必须从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真知灼见出 发来确立。由于是自己的真知灼见,就可避免雷同,就能创新,评出新水平。对一篇作品, 是评人物形象,还是评情节安排,是评某一细节,还是评全篇结构,是评思想意义,还是评 语言风格,都需要评论者具有一双慧眼。培养“眼力”,可以采取两个办法: 一是选取。选取作品有意义之点来评。因为作者在写作时就是这样选材的。鲁迅说:“选 取有意义之点,指示出来,使那意义格外分明,扩大,那是正确的批评家的任务。”(《关于 小说题材的通信》)应该使自己能够熟练地从评论的作品中选取有意义之点。在开始时,可 以选择一些名篇,自己确定一个具体的范围,选取一些有意义之点。如评价鲁迅的小说《祝 福》,可以确定一个范围:评论祥林嫂的形象塑造技巧。这样,既可以从总的方面——祥林 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成功在哪里等方面来选取;也可以从局部的方面——鲁迅怎样刻划 祥林嫂的眼睛、语言、性格等方面来选取。 二是甄别。主要从三方面锻炼自己的甄别能力:一,作品中什么是应选取的有意义之点, 什么是要舍弃的无意义之点;二,什么是自己对于作品的真知灼见,什么是拾人牙慧的旧调 重弹、老生常谈;三,哪些是自己评论时能够驾驭的,而哪些是偏大偏难自己力不胜任的。 总之,定题是在阅读作品的基础上,通过评论者的思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飞跃过程”。要顺利完成这个“飞跃”过程,需要花大力气、下深功夫。一些批评家能定 题定得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评论 多数评论是基于以下五个问题: 1.这部作品说些什么? 2.这部作品意味着什么? 3.这部作品是如何表达的? 4.这部作品表达得好不好? 5.这部作品值得创作吗? 第一个评论的问题,只涉及到作品的一些表面现象。主要应对“谁”、“什么”、“何处”、 “何时”、“为何”和“如何”给予正确的答案。目的在于明确作品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并且 把作者所经验的与自己所经验的联系起来。 第二个评论的问题,在于阐明作品的主题。这种能力只有在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有了丰 富的经验之后才能具备。要正确评论作品的主题,一般要从:一、内容释义;二、感觉感情; 三、语言调整;四、作者意图等四个方面去理解作品。 第三个评论的问题,涉及到作者为了在读者中得到预期反应所运用的技巧。技巧是作者 要达到他的目的而使用的手段和工具,作为文学作品来说,除非能够注意并运用这些特殊的 技巧,否则,读者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和评价它。评价作品的表达技巧是读者和作者都会感兴 趣的。 第四个评论的问题,是建立在对前三个问题的刻苦研究之上的,是为了公平、正确地评 价一部文学作品与读者进行思想感情交流的能力。这种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主观的——评论 者对这部文学作品的个人感受。但是他如果能正确判断作者艺术手法表达的成功程度,对作 品的技巧的运用作出应有的评价,将会得到作者和许多读者的赞同。 第五个评论的问题是关于作品的价值的。一篇文学评论只有正确地指出作品的认识价值 和艺术价值,才称得上是一篇好的文学评论。“使文学作品获得写作价值的,除了带来愉快, 扩大知识领域,提供新的见识,促进积极行动,促进对生活有更正确的态度等等以外,还有 语言的描绘(通过色彩、形状、明暗、场景的描写),思想、结构或语言的宏伟,历史性(对 于另一时间的描述),以及存在于许多散文和诗歌中的韵律。”(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 作技能》) 在《文学评论》、《文艺报》等报刊上发表的评论作品,为我们学习评论提供了范文,我 们可以从这些评论中学习到有益的评论方法。 (四)写作 文学评论属于议论文。它必须具有议论文的一般特点,这是它与其它议论文相同的共性。 但是由于它是对文学作品发表的评论,所以又不同于其它的议论文,而要有点文学色彩,这 是它的个性。因此,一篇好的文学评论,既要具有一般论说文的特点,又要讲究文学性。 1.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 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 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2.要有准确、充分而有说服力的论据。文学评论的论据,主要应从作品的人物、情节 和艺术描写中去找,也就是说,要对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艺术描写和语言运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具体的分析。从而引用足以说明自己论点的材料来作为论据。这些论据一 定要准确可靠,不能想当然,更不可曲解,甚或断章取义,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3.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 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 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4.要具有文学批评的当代意识,能按照文学规律和特性结合作品实际进行写作。必须 运用学过的文学理论知识、文学史知识、美学知识、语言学和修辞学知识,针对具体作品进 行具体分析。否则,在文章中尽讲外行话,或者对文艺作品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样的评 论肯定难以服人。 5.在创作上文学观念在不断更新,因此文学评论的理论和术语也随之不断更新。为此, 就要努力使评论的语言既准确、严密、有科学性、理论性,又要鲜明、新颖、有文学性、形 象性。要通过语言的运用将评论的理、情、文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著,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第一小节,此时的作者是“少小离家”为读书,未经世事沧桑,略带“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觉,更多的是对母亲的依恋; 第二小节,妻子是相约一生共白头的亲人,新娘是自己一生最欣赏的亮丽风景。朗读时应注意那淡淡的哀愁中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 第三小节,恰当运用颤音,表达一种如泣如诉的深深的哀伤; 第四小节,文章最后,诗人由个人的悲欢离合升华到家国之思:此时犹如乐曲达到高潮!所以要读得荡气回肠,一波三折。特别是最后一句要一字一顿,语调上扬,“在——那——头”要气流不断,读出激昂慷慨之感。 A、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诗人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B、小时侯(少年)——母子分离、长大后(青年)——夫妻分离、后来(中年)——母子死别、 现在(老年)——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C、运用了独特的比喻,化抽象的、难以捕捉的离愁别绪为具体可感的东西,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托物寄情。在许多古典诗歌中,如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余光中从亲历的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来寄寓情感,这种取象看似平常,却蕴涵饱满的诗情: 邮票——母子深情(浓烈) 船票——夫妻恩爱(热烈) 坟墓——生离死别(悲痛) 海峡——思乡念国(深沉) 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 并且用了“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量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 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重重夫妻情,矮矮的坟墓载不下巨大的悲痛,浅浅的海峡阻碍了无尽的乡思,落笔虽小,却诗情饱满。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共同的特征,诗情层层推进升华,最后将乡愁上升到民族和国家的角度

文艺评论文章范文800字数量多少页为标准

《看电影》杂志2004第十期中刊登了周黎明的《怎样写影评》,特贴上来,比较长,您可以挑选你喜欢看的段落读,希望可以供大家参考,也希望更多的朋友写写影评。有打错字的地方请原谅,没有太多的时间校对 曾经有读者问我这个问题,我觉得很容易回答,也很难回答。说容易,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从来不认为写影评有什么N字方针:说难,写影评跟看电影一样,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很多东西只可意会。本文要说的,与其说是“怎么写影评”,不如说“我是怎么写影评的”。 写影评,归根结底就是把看完电影后的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只要你看片时没有睡着,你对所看影片都会有所感觉:即便是睡着,那也是一种反应,也许能证明这部影片不是一般的闷。影评没有长度的限制(媒体会有),长的洋洋万言,短的可以两三句。有个英文电影论坛举办一句话影评比赛,结果有些获胜者居然将评论浓缩成一个字。我最近编写《西片碟中碟》这本欧美电影指南时深有感触,写短评绝对不比完整的评论轻松。 在成千上万茶余饭后发表观后感的观众中,坐下来把想法变成文章的是少数,而媒体能采用的更少些。如果几家有影响的媒体不约而同休用同一种文体,给人的感觉就是影评就该这么写。比如在美国,主流媒体的电影评论一般在一千字左右(译成中文)。大约三分之二篇幅是描述剧情,剩余的属于评价,但评价的方式没有固定程式。我最初写影评时受到这方面的影响,落笔自然留下这种痕迹,我觉得无所谓好坏,只是一种风格而已。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艺评论传统长期受压制的缘故,我们对一些概念界定没有西方那么明晰,可是我们又非常喜欢条条框框。就说“影评”,什么叫“影评”?狭义地看就是英文中的Film review”。这类文章是写给看电影的人看的,不是给拍电影或研究电影的人看的,一般发表在主流媒体或影迷刊物。罗杰。艾伯特是惟一得过普利策奖的影评家,但他的文章非常浅显,直白到像是拉家常。他很高产,每周可以有五篇评论,但都比较短,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700字。他的大众路线使得他成为读者最多的影评家,全美国有两百多家报纸授权转载,而且他每周还有一个电视栏目,每期半小时。跟他相反的如《纽约时报》的艾维斯。米切尔,喜欢卖弄辞藻,非把读者搞得云里雾里不罢休,不信大家可以看我翻他的《骇客帝国国2》评论。宝琳。凯尔可能是最有影响的美国影评家,她反电影评论提高到艺术的高度,从60年代到80年代未,她的评论是美国文化的一面旗帜。她的文笔有点像子君,有一种女性的优美,但观点非常尖锐,有时很刻薄。 我们的影评范畴似乎要更广一些,有些很感性的随笔、借助电影的抒情文字,英文中应属于essay;有一些是理论研究,属于论文性质,英文应该是film criticism或Film theory。习惯于其中某一类的读者,往往会对其他类型看不惯——看惯随笔的会嫌其他的没有个性;看惯论文的自然会觉得没有大量专业术语和脚注就等于没有深度。在我所写的长篇评论中,《人工智能》和《公民凯恩》都超过一万字,但前者其实很感性,而后者本来就是一篇论文,只不过我竭力回避论文的风格。假设我把该用的术语全用上,并附上每句话的出处,估计某些学院派会心悦诚服,而该文则会丧失99%的读者。这是我的局限,媒体多半认为是长处,而大学和研究院则视为“你还嫩点,需要改进”之处。 以前老一辈的评论很像我们中小学里上语文课,先来一段时代背影 ,接着是故事大纲,中心思想,最后是具体分析等等。作为一种写法,这未尝不可,但它不是金科玉律。我尽量回避这种作茧自缚的写法,害怕用一种形式把自己框死。通常看完一部影片后,我会想一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也许是故事(如钢琴家),也许是讲故事的方式(如穆赫兰道),也许是表演(如煞女),也许是摄影或置影(如吸血惊情四百年),也许根本没有故事,表演等,只是纯感受(如雷吉奥的生活三部曲)。一部影片可以谈论的东西很多,但应该谈论的是那感动自己的部分。填充式的面面俱到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但不会成为好影评。 影评人要不要文艺理论知识?以此为生者有理论基础当然是好事,但是,在懂一点点理论和不懂理论之间,我宁愿选择不懂。当刚涉足文艺理论(以及相光的美学和哲学)时,很容易产生豁然开朗的大彻大悟,以为什么事情全了如指掌,殊不知自己学的只是很多理论流派中的一种。每一种理论都有独到之处,但推到极致都会变得荒廖。 对我来说,怎么写不重要,有本事写成诗歌也无妨。重要的是写的内容是否言之有物。说到这个“物”,里面有太多奥秘。由于我们生长在一个“统一思想,统一口径”的大环境中,很多读者不由自主地寻找跟自己相同的观点。一旦意见相左,便会做出激烈反响。顾小白很少写review型的影评,但一旦出手一定很精彩,他对《双雄》的评论也是如此。有网友不同意他的观点,这也很正常,但这位网友显然感情受到伤害,因为顾小白说了他偶像的坏话。真是不必,你有不同意见尽可以发表,在网络时代,已经没有人能垄断话语权;但只要没有“高度统一”的政策,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见,对一部电影的评论更是如此。如果一个人不能适应言论自由的环境,那他最好躲开这个环境或者自己创造一个言论统一的小环境。 《手机》引发的争议表明,有这种心态的影迷在我国为数不少,首先是崔永元。作为一名该片的评论者,他犯下了两个大忌:一是你必须看过影片后才有资格评论,否则你的观点是空中楼阁;二是你可以用任何强烈的语言驳斥该片,如果觉得有诽谤之嫌,可以诉诸法律保护,但他暗示电影局应该禁映(原话是:我甚至不理解电影局为什么能让他通过还在全国放映)则是一种对电影业极为有害的思维。更可悲的是,在新浪网的调查中,高达40%的人同意他的观点(也许只是同意他言论中的某一部分。) 让我们来推理一下:如果崔永元是电影局审片官员,他必定会枪毙该片。如果这40%的网友中有人有权枪毙该片,那么该片就不会问世。这么多人这么乐意剥夺公众看某部影片的权力,同时又很多人叫嚷着没好片看。你说这中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能怪谁呢?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调查结果时,真是非常痛心:中国观众,我们只配没电影看,因为我们动不动就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作品给禁了。可以想象,如果这40%的人可以一票否决的话,中国将从此没有一部电影可以上映,也不会再有一部小说、一张报纸、一篇文章可以问世。要知道,世界上是没有哪部电影是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认同和赞许的,如一个政客得到60%的民意认可,就算很受欢迎的了。如果一个人可以剥夺所有人的选择权力,那么任何形式的创造都可以休矣。 当然崔永元只是暗示了一下,而且他也不是审片官员,而且他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所以我们的反应可能过火了。不过这种国民心态对于拍电影或写影评都是一大障碍。十多年前的所谓影评,被沦为圈内说好话的宣传;现在有些人为了骇世惊俗,故意跟大家唱反调,其实心态是一样的,都是一种迎合。真正的影评,最重要的是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感觉没有对错,感受一定有反对者,但感受有讲道理和讲歪理之分,有常态和奇特之分。宝琳。凯尔的观点80%我都无法认同,她对于斯特里普脖子以下不会演戏的说法,相信大多数电影业人士都不会苟同,但她自有她的逻辑。我不必同意她的结论,但我欣赏她独特的视角。 一个影评人的真本事不在于人云亦云,而在于发现别人疏忽的佳作,当《雌雄大盗》无人问津时,凯尔为它摇旗呐喊,说《指环王III》是优秀作品,没有人会因此把你看成天才。(我没有鼓励大家故意唱反调)我觉得一个好的影评人,应该勇于推荐遗珠。介绍《指环王》是工作,但当你发现一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导演带领一班不会到处引起少女尖叫的演员拍出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那种快感是无与伦比的,而向大家介绍这样的作品,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采纳哦

回答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要有正确而鲜明的观点(论点)。我们对一篇文学作品发表议论,总要有个基本看法:是好还是坏?是基本上好的还有缺点,还是基本上不好但尚有某些可取之处?这个基本看法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而这个论点必须是正确的、鲜明的。 要运用科学的符合逻辑推理的论证方法。是用归纳法,还是用演绎法,或者是类比法,应深思熟虑。而且,是写成一篇立论的评论,还是一篇驳论的评论,也需要根据写作目的,从作品实际和读者需要出发来确定。 更多2条 

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辞职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写作主要著作有《戏剧理论史稿》(198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艺术创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识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山居笔记》(1998年,文汇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入载多部世界名人录;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获上海市出版一等奖,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山居笔记》获海外华文文学最高奖──台湾联合报读书人最佳书奖第一名  其文化散文以其学者的独特视角,独到的表现方式以及深沉思考得到高度评价  余秋雨散文评价  余秋雨在类似《道士塔》《阳关雪》《上海人》《一个王朝的背影》等散文中,所表现的诚然是一种“感性体验”,同时又包容着他的理性思辨他的“感性体验”发自对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典章经籍、山川风物、世俗人情的领略、体悟,他以双重文化人格对它们予以谛视与观照,既是深受中国文化传统影响、积淀文化传统基因的大学教授,又是受西方文化思潮碰撞、为当今改革大潮与商品大潮所拥抱的现代人于是他以继承文化传统、又批判文化传统的悖论,导入他的审美观照,因而生成某一种文化的与哲学的焦虑,一种浸濡历史沧桑感的困扰,以及走出困扰的使命意识,即他自己所称谓的“文化苦旅”其实这正是余秋雨既与历史“撞击”、又与现实“撞击”,既欲走出历史、又欲走出现实的思想的“苦旅”(吴周文《90年代:中国散文现在时》)  余秋雨散文对当代散文的超越,不仅表现在思想文化境界上,还表现在强烈的主体意识方面余秋雨的散文之所以有很强的感召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作家把自己鲜活的文化生命融入了笔端,而这个具体的文化生命又是由深厚而沉重的现实历史积淀而成的现实历史的重压,使作家的文化生命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于是,一处处人文景观便成了历史的浓缩,再由历史显现出文化,最终由文化而透显出民族的存在状态就这样,余秋雨的散文终于摆脱了以往40年散文的樊篱,从“小体会”“小摆设”“小哲理”等小家子气的审美规范中走出来,树立起了一座真正高大独立的主体形象……余秋雨散文中鲜明的主体意识固然来自作家渊博的文史知识和良好的文学天赋,但如果只靠这些,也只能写出掉书袋式的怀古悼亡之作,决不会将一座“精神道场”弥漫于天地之间因此,真正纯净的主体意识,需要对历史的洞察,对现实的忧患,对未来的执着,对人生的定力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的感悟,借用先贤的话说,就是要摆脱“小人儒”而达到“君子儒”的境界余秋雨的散文对俗常生活乃至社会政治层面上的东西已无所关注,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对现实历史进行着极其深切的眷顾,其中的欢愉、忧思、欣慰、苦恼都与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契合,与当前处境中的高尚与卑微、深刻与虚浮息息相关,由此而构成了散文的多维结构立体化的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以其丰富、高大和纯净的特质把当代散文推向了一个新的里程,高中三年级作文《余秋雨及其散文评价作文1600字》  (冷成金《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取向》,《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如果说余秋雨从人生的角度给出了文化以丰富生动形象的涵限,是从微观角度出发的话,那么立于民族、国邦角度的关切,则是宏观上对文化的构架  这种关切体现于作者把祖国山水、民族感情、华夏文化三者交融浑然为一体他视文化为民族的魂灵,把对民族的情感又付之于山水之上《道士塔》中作者由莫高窟的文物遗藏联想到外夷入侵、民族劫难,“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何止是几箱文物被运走了,作者分明看到了一个民族的精灵──文化,在列强刺刀下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个高大的文化巨人在时代面前痛苦着、呻吟着  透过余秋雨散文把祖国河山、民族情感与华夏文化融为一体的形式,我们会看到隐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那就是华夏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然后大哭一场”,……我们仿佛看到作者那颗拳拳赤子之心,充满了对民族文化的珍视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他那凄切的乞求和呼唤,不仅仅要保存莫高窟的文化遗产,而且更深刻地蕴藏着爱国的内涵  ……余秋雨的苦旅“文化”,不仅有着强烈的人生感、民族感,而且更富有历史感余秋雨散文的精邃的思辩、丰富宏魄的内涵,都导源于他的渊博精湛的史家修养他的“文化”所富有的历史感,并不是对过去僵死的白描,而是把历史作为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用文化把过去和现在紧密相连在他那里,文化如同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滚滚浪涛,推动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作者站在人类历史的高阔视角之上来看待文化,文化成了历史的积淀,文化和历史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他的“山水”是“人文山水”,“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悠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染造成的,要摆脱也摆脱不了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在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自序》)《莫高窟》一文中的描述更具典型,“大凡至今轰传的历史胜迹,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秉赋”,“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历史的韵味可谓浓矣!《莫高窟》一文哪里是对文物古迹的欣赏,实在是对中华几千年沧桑历史的活生生的再现他从画像的色流中,竟将几千年文明看了个玲珑剔透历史在他那里与文化相结合,便没有了冷漠和严峻,历史的生气驱除了“文化苦旅”的单调和干枯,呈现给我们的则是活泼与洒脱,或许这也正是“文化苦旅”津津有味的原因之一吧!(张昭君等《血凝·精灵·积淀──〈文化苦旅〉的文化观》,《社会科学探索》)  余秋雨走出了书斋,走出了都市繁华,一个人,悄悄地,从秋风塞北到春雨江南,一任唐朝的风沙宋朝的烟尘的扑打,又黑又瘦,一路探寻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苏生力量和文化更新的鲜活血脉,而对自然山水、风物,面对一堆堆文化的断壁残垣,余秋雨发出了苍凉的人生浩叹这是真正的大忧患大悲怆,说是历史的泼墨一点都没夸张你看整个“文化苦旅”,从大西北的敦煌起步,转到大西南的武侯祠、都江堰,再到东南的吴越春秋,最后的落脚点竟是南洋的垒垒丛冢起初,你还会拥有一份自豪,一丝安慰,因为我们毕竟拥有过一个大唐盛世以及大唐盛世所创造下的辉煌的敦煌文明,尽管后世不肖子孙是如何地把她糟踏了接着你便感到了寒冷,因为文人的孤魂野鬼出现了,慢慢地你会沉默,你会忧伤,你会呜咽,最后面对一群黑头发、黄皮肤的华裔却不再操华语的异乡故人,你能不悲鸣?中国的文化啊,难道你真的就断送于此吗?难道你真的最终也像古埃及、古希腊一样文明沉沦了吗?不,不会的!  《道士塔》《莫高窟》应是劫后的苏醒《阳关雪》则早已跳出了“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圈子《上海人》是在祭奠古上海文明的同时对今上海文明又作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小市民”“大市民”的概念  余秋雨是那种乐意把笔浸润在历史沧桑之中,眼睛却时时关注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的文人,经历着山一程、水一程的坎坷,领纳着风一更雪一更的寒冷,这里面怎能没有沧桑?一座破旧斑驳的牌坊,一堵朱红剥落的庙宇的断壁残垣,一条海岸边被风霜侵蚀的废船,那是岁月的层层结痂的痕迹,那是岁月无声却残酷的铁蹄,人类所无法承受的无奈在这里,沧桑成了一种人文景观,该需要多么高品位的审美心境啊!(田崇雪《大中华的散文气派──余秋雨散文从〈文化苦旅〉到〈山居笔记〉印象》)  《道士塔》中,当我们随着作者愤懑冲激,也意欲随作者横立沙漠中,喝阻那些西方的文化强盗浩劫敦煌文物典籍的车队时,忽然又被作者“拦下了车队,又怎么”的提问所震慑,情感的痛苦转瞬间转为思想的痛苦  《道士塔》写到了上一个世纪之交的一个早晨“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开始他的粉刷”我们甚至完全可以在这里读出黑色幽默,因为王道士粉刷的是千年流传的敦煌壁画!──这种生动又时时转换感情内涵的描述,充满在全部的余氏散文中,且经常是写得更精彩  (偌大的中国句)如此忧愤之语,道出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深爱以及对文化命运的无奈,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道士塔》正好印证了鲁迅的一段话:“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而已集·谈所谓“大内档案”》)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