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31 22:57:15

教育心理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责任感和神圣感,打破“师道尊严”的圣框。学生是否发挥学习主体作用于教师的态度密切相关。一般学生总喜欢笑口常开、和蔼可亲、幽默善导、宽容赏识的良师,而心底里拒绝神情严肃、心胸狭隘、苛刻责备、讽刺挖苦的教师,所以教师更新理念,改变角色非常重要。

在美文赏析时可以渗透,任何一篇美文我们在阅读时都会感到心情愉悦,这就是心理出现变化的过程,同样想要调节情绪、保持健康心理,也可以通过阅读美文的来实现。心理学可以与多学科渗透,是一本广博的基础的学科。

哇。。 跟我一样啊。我也马上毕业勒 也要写论文老师发勒一张题目单子下来看傻眼勒 都是我不会的话题 惨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具体想知道在哪个专业学习中可以去CNKI搜索。有很多相关论文,如“教育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在病理学教学中应用的探讨”,“教育心理学理论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点滴”……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职称论文发表网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 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困境与变革论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角色定位、结构体系、发展方向、学科形象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学科发展路径不明确、学校办学形式封闭、学者研究视野狭窄、研究队伍层次低及课程和教学不深入等因素成为职教心理学发展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为此,必须采取多元共生的学科范式,建立开放互动的学术机制,注重应用的研究取向,通过内培外引打造专业师资队伍,开创职教心理学发展的新局面。 关键词:职业教育心理学;学科范式;发展理念;学术机制;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心理学事业的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心理学也有了引人瞩目的发展,出版了一些各具特色、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①但从总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发展速度缓慢,发挥作用不大。理性反思与科学建构是新兴学科发展与成熟的关键。一门学科只有在把自身也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的时候,它才开始走向成熟。职业教育心理学应当能够通过不断反身自观而获得可持续发展。 一、“隐喻”:职业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问题 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的要求,与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形势相比,②国职业教育心理学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在实际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有关职业教育心理学现状的几种形象比喻,从侧面说明了我国职业教育心理学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奴婢”与“附庸”:角色定位不恰当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性质特殊、非常重要的分支学科。“一门学科在学科类属中的地位的摆法表现我们对这门学科的整体理解和认识,因而也就会影响到它的发展方向和应受到的重视,非同小可。”③在学科体系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生存处境艰难,基本上处于职业教育学的“奴婢”和教育心理学的“附庸”的尴尬位置。在职业教育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心理学的角色变得可有可无,大多空位、缺位或者错位。 (二)“大拼盘”:结构体系不成熟 构建职业教育心理学体系,目前基本上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职业教育与教育心理学的“对接”与“嫁接”,一种是依据职业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来寻求心理学理论的支撑与支持。这两种思路并不适合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也导致了职业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的“普教化”问题,移植和复制的倾向比较明显,缺乏应有的职业教育特色。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努力反映职业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增加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把师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社会心理、管理心理与职业心理等几块内容组合,将这些内容相加包容于一体,还没有形成相对成熟、比较公认的学科框架和结构体系。 (三)“传声筒”:作用发挥不理想 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决策需要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提供切实的心理学依据。但职业教育心理学大多借用或套用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点和研究成果,传播的大多是普通教育学之“声”或教育心理学之“音”,缺乏应有的改造创新和职业教育特色,缺少对职业教育活动心理规律的深层次把握。职业教育心理学成了普通教育学或教育心理学的“应声虫”,实质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心理学功能和作用发挥上的“边缘化”。国内已经出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著作和教材的学术贡献固然可贵,但总体而言,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大,对职业教育实践与研究的科学指导性还不够强。 (四)“四不像”:发展方向不明确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职业教育与心理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是一门交叉学科。在学科划分上,职业教育心理学究竟属于职业教育学还是属于教育心理学,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没有明确的规定。在学科发展走向上,职业教育心理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还没有形成自身独特的话语体系。也可以说,职业教育心理学与其他学科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还没有形成,我们还没有找到比较适合的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路径。 (五)“鸡肋”:建设效益不显著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适应现代社会职业教育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教育社会需求旺盛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职业教育心理学可以也必须有所作为,能够也应该产生好的职业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现实的基本状况是,职业教育心理学在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还游离于人才培养教育教学体系之外,成为教师教育(师范类)专业的“额外附加”,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多余人”位置,甚至变成了食之无味、用之不得、弃之可惜的“鸡肋”。 文章来源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题目

《过故人庄》译文 老友准备了鸡肴黍米饭, 请我到园田农家作闲谈。 绿树把村子轻轻地环抱, 青山在城外远远地倾斜。 开窗面对着晒场和菜园, 对酒把话谈蚕桑和棉麻。 待到那一天九月重阳日, 还要到此来共同赏菊花。

1.意识状态与创造2.音乐与创造3.多样化经验与创造4.创造性的性别助长效应5.创造欲望(动机)与创造6.运动与创造 娱乐与创造 阅读方式与创造家庭教养方式对子女性格特征的影响研究大众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研究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偏科”形成的学习心理机制与辅导策略研究心理教育促进德育的策略研究

目前学计算机 还是挺不错的好就业,计算机分很多专业如平面设计,UI设计,互联网营销,电竞,动漫,都是非常好就业的专业哦,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学术堂整理了十个新颖的心理学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女性心理学思潮述评  2、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潮述评  3、后现代心理学思潮述评  4、超个人心理学思潮述评  5、某一心理学大师的人格与学术贡献述评  6、用质的方法(如心理传记法、叙事法、访谈法等)研究一个心理问题或一种心理现象  7、中国思想史上的人性论对心理学的价值  8、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9、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渊源与背景  10、论自我效能感及其培养

心理学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论文

很少应用,几乎没有!家庭作业一堆,谁去关心心里问题呢?也就没有应用了。

谈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日益加深和心理学科研成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心理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做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是有思维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师生间的交流才能达到心灵的交融。实践表明,“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只有与不同受教育的个体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收到实效,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目前中职学校整体生源的心理素质水平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其原因,其一,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能被高中录取而走进中职学校的,他们由于自身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受到其他不利学习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考失败。由此,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做事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问题。其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和我校办学多年并在社会上享有的很高声誉,学生中也不乏一批入学成绩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参加了“3+2教学模式”的学习,只是因为户籍问题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虽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但内心也存有一定的失落感。其三,也有一部分学生中考成绩较差,日常就缺乏学习兴趣,自律性和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尚未养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松懈,生活散漫,上进心不强,往往存有破罐破摔的想法。其四,还有一小部分高中后的学生,他们多是为尽快就业而来,人生理想相对单一。面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好他们,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众多的心理误区中,走上自信、自尊、自立、自律、自强之路。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心理上的“攻坚战”。本文拟结合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管理。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因为中考的失败或其他原因,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显得十分消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还有一种对前途的沮丧感。为了改变他们的消极的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并采用相应的解决对策。情感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其需求和欲望也不尽一样。对此,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优势,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使其展示闪光点以增强他人的肯定态度,进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迁移性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他们可塑性很强,因此,对他们要因势利导,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向着正迁移方向发展。尤其在进入现代化教育阶段的今天,这样的工作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感染性古人云:“蓬中生麻,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发挥群体上进的心理冲动氛围所具有的感染带动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而且要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他们都能相互间受到感染,相互渗透,相互激励,从而使人产生奋起直追的“共振效应”。渐进性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于一时改正,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一点一滴地教育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惩罚,对其微小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逐步使他们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了解了学生心理特点并运用以上的方法,有助于驱除学生心灵深处的消极自卑情绪和颓废思想,战胜心灵深处的利己主义和懦夫懒汉思想,并由此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实践表明,自信心是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培养学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就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沮丧的阴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学习动机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诱因。而外在学习诱因,大多是来自社会竞争的激烈,使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中,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消极因素存在,例如,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校学习。显然,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自我成就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后者,就需我们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激发、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规律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如根据感知的规律,教师可以选择正确的演示教具,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思维的规律,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注意的规律,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与进步,都应及时予以鼓励和鞭策,进而使学生保持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其次,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一部分学生起点不高,文化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差,对此我们更要有耐心。千万不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们,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可以通过介绍名人成长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名人在平凡中奋进的历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再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与兴趣是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后,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培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只有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取得常人所不能取得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简约性规律即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应是概括化、精练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简约化的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结合教学大纲把每篇文章的知识点,以系统的方式(如图表式)一目了然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繁杂的学习任务。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疲劳期)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疲劳和烦躁的心理。(2)对静态教学进行加工,使学生充分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以便于教学过程流畅地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是自己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发展性规律这一规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为了更好地运用发展性规律,每堂课之间应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构思不同的教学过程,并采用鼓励性、差异性的原则和教学方法。阶段性规律这一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是密不可分的。这一规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对旧知识、技能的复习和新知识的诱导阶段,即新旧知识的过渡阶段。其次是新知识技能的形成阶段,这一过程是教学的主体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最后阶段是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真对待课后练习题,并结合《练习册》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动脑,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他们的正确答案,而不是简单的抄填答案。这样,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所思,也收获了学习的成功感。总之,当代中职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祛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不因偶尔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将心理学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既是中职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这个我这里有,上个学期学生们就是这个论文题目,需要的话,我可以发给你~~但是你要先给分哦~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教育事业认识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乃至教师已经对“填鸭式”的“教”和“说教式”的“育”持否定态度,更倾向于要求教师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注重师生的互动等教学心理技巧,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并将其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对于教师来说,单纯的“教好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时代赋予了教师更艰巨的历史任务和使命。以教育心理学为基础,改进教学效果,满足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师应从创新教学方法方面入手做到以下几点。 职称论文发表网教师自身良好的心理学知识基础是教育好学生的根本保证多少年来,人们思想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是,教师是教学生读书的,教师的职责是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就长远的教育发展方向和趋势来看,任何一个学生、家长都希望教师是一个有感情的人, 而不仅是一架教书的机器。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教师并不单单在于传道和授业,更为重要的是解惑。这不仅需要教师了解学生不懂的知识,为学生解决他们所不明白的学习疑问,更需要教师理解学生的心理。郭沫若说:“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死读书把活人读死,活读书把死书读活。”为了教学生读好书,教师仅仅有课本的知识远远不够,还应该懂得心理学。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对教育的长期效果非常关键。教师对学生情况有全局的把握,是教育好学生的先决条件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者想从各方面去教育一个人,那么,这就应当从各方面了解这个人……教育者应当努力了解一个人,看他在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人,了解他的一切优点和缺点, 他平素的一切琐细的需要以及他的一切崇高的精神要求等。”教学的中心与重心是人,教师首先要了解教育对象,才能有效地实施教育、教学。教师应多渠道地接触学生,全面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思想动态、知识层次,以及个人性格、特长、交往、爱好,等等,做到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心中有数。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有热爱教育事业、寓教于乐的敬业精神,更要求教师要从学生心理的角度认识学生,全面、全局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各种渠道认识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之处,不能笼统地把所有的教育对象都认为是相同的“学生”,而要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心理反应,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谈心理学在教育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日益加深和心理学科研成果的不断发展与创新,心理学知识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当中。教师做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掌握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人是有思维的,每个人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心理特点。只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持旺盛的精神和丰富的创造力,师生间的交流才能达到心灵的交融。实践表明,“师者”的“传道受业解惑”,只有与不同受教育的个体特点相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使我们的教育工作收到实效,首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目前中职学校整体生源的心理素质水平不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就其原因,其一,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多是因为中考成绩不能被高中录取而走进中职学校的,他们由于自身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加之受到其他不利学习因素的影响,致使中考失败。由此,他们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评价,自卑感较强、自信心不足,发展目标不明确,做事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并存在一定程度的厌学问题。其二,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和我校办学多年并在社会上享有的很高声誉,学生中也不乏一批入学成绩超过高中录取分数线,参加了“3+2教学模式”的学习,只是因为户籍问题或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未能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他们虽具备较好的学习基础,但内心也存有一定的失落感。其三,也有一部分学生中考成绩较差,日常就缺乏学习兴趣,自律性和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尚未养成。这部分学生学习松懈,生活散漫,上进心不强,往往存有破罐破摔的想法。其四,还有一小部分高中后的学生,他们多是为尽快就业而来,人生理想相对单一。面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好他们,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掌握并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使他们从众多的心理误区中,走上自信、自尊、自立、自律、自强之路。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更应当有针对性地对其实施心理上的“攻坚战”。本文拟结合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管理中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管理。一、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和工作策略因为中考的失败或其他原因,很多学生在心理上显得十分消极,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同时还有一种对前途的沮丧感。为了改变他们的消极的情绪,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并采用相应的解决对策。情感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也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而且由于每个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所以其需求和欲望也不尽一样。对此,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志趣爱好、特长优势,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施展个性才能的机会,使其展示闪光点以增强他人的肯定态度,进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要善于因势利导地发挥他们的特长,不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潜力。迁移性在校学习期间,学生的许多心理特点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心理定势,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他们可塑性很强,因此,对他们要因势利导,不能千篇一律,而应“因材施教”,使他们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向着正迁移方向发展。尤其在进入现代化教育阶段的今天,这样的工作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性。感染性古人云:“蓬中生麻,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由于学生的心理发育不成熟,很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不仅要发挥群体上进的心理冲动氛围所具有的感染带动作用,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而且要用良好的家庭和社会环境、运用榜样的示范作用,使他们都能相互间受到感染,相互渗透,相互激励,从而使人产生奋起直追的“共振效应”。渐进性许多学生在小学、初中阶段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于一时改正,对此,不能急于求成,要一点一滴地教育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用肯定鼓励代替批评惩罚,对其微小的进步和优点要及时给予表扬。要让他们懂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逐步使他们达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了解了学生心理特点并运用以上的方法,有助于驱除学生心灵深处的消极自卑情绪和颓废思想,战胜心灵深处的利己主义和懦夫懒汉思想,并由此净化他们的心灵。同时,也会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自信心。实践表明,自信心是上进心的重要源泉。培养学生具有情绪稳定,作风踏实,自尊自强,充满自信,勇于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求新,不怕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就能够帮助学生走出沮丧的阴影,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进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二、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如何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学习动机的形成是由诸多因素决定的。一般认为,学习动机可分为内在学习动机和外在学习诱因。而外在学习诱因,大多是来自社会竞争的激烈,使每个人都需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来自家庭的压力中,也会有程度不同的消极因素存在,例如,迫于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来校学习。显然,前者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转化为内驱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自我成就感,促使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而后者,就需我们与家长及时沟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作为教育管理者,如何激发、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因为学习动机引发并维持学习活动,学习动机的强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规律是教师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如根据感知的规律,教师可以选择正确的演示教具,并在感知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根据思维的规律,教师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根据注意的规律,教师可以有效地组织教学。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与进步,都应及时予以鼓励和鞭策,进而使学生保持一种主动学习的态度。其次,要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一部分学生起点不高,文化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较差,对此我们更要有耐心。千万不可有意无意地疏远他们,要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爱。可以通过介绍名人成长的历史,使学生了解名人在平凡中奋进的历程,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再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与兴趣是密不可分,只有二者统一,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最后,要努力增强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培养学生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正如王安石所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只有克服了重重困难,才能取得常人所不能取得的成绩。为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规律:简约性规律即在教学过程中,课程应是概括化、精练化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简约化的过程。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1)结合教学大纲把每篇文章的知识点,以系统的方式(如图表式)一目了然地传授给学生,这样,既能使学生抓住重点,又能减轻学生繁杂的学习任务。这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疲劳期)也提高了教学效果,减轻了学生疲劳和烦躁的心理。(2)对静态教学进行加工,使学生充分加入到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活动过程,以便于教学过程流畅地进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是自己在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灌输。发展性规律这一规律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感到学有所获。为了更好地运用发展性规律,每堂课之间应针对不同的年级、班级,不同的学生,构思不同的教学过程,并采用鼓励性、差异性的原则和教学方法。阶段性规律这一教学规律与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认知规律是密不可分的。这一规律主要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对旧知识、技能的复习和新知识的诱导阶段,即新旧知识的过渡阶段。其次是新知识技能的形成阶段,这一过程是教学的主体阶段,是学生知识积累的必经过程。最后阶段是新知识、新技能的运用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笔者认真对待课后练习题,并结合《练习册》带动学生一起思考、动脑,激发学生的兴趣,肯定他们的正确答案,而不是简单的抄填答案。这样,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有所思,也收获了学习的成功感。总之,当代中职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他们祛除自卑心理,树立信心,提高抗挫折能力,不因偶尔的失败而自暴自弃。将心理学灵活地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是取得最佳教育教学效果的必由之路。只有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这既是中职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