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总结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5 20:43:45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总结怎么写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一学期以来,我校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0节,数学教研课10节。促进派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校级行政领导、教导处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10节本年段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推进教研成效。   我们教研形式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以分散为辅。分散教研是教师利用空课时间、下课时间相互交流,一事一议,一事一论。将功夫用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   五、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感悟)在教师中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这个嘛。。。。。。。这个。。。。。。。我不知道耶。。。==!找别人吧 ←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总结报告

小课题研究报告----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一、课题的提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数学教学中我发现数学教学总是与生活有所隔离,这样就使学生接触到的数学知识更加抽象,也增加了教学难度,为此,我觉得教师应该在课题研究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因此我确立了小课题----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二、课题研究的目的1、培养学生积极稳定的学习态度。通过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相关背景从多种渠道中加以发掘,凸现出该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历史与现实背景,呈现知识的产生、发展、变化过程,揭示该知识的发展规律和本质,认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现实影响和真实意义,从而增强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点赋予个人的现实意义,促使学生形成端正、稳定的学习态度。2、加强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主动性的研究通过引导学生从日常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周围生活环境中,有目的地发现和收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加以认真观察和详细记录,鼓励学生主动以多种途径去寻求问题的情景,并尝试运用数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讨论和解释,引导学生用准确、严格、简练的数学语言或文字表达自己的不同见解,得出不同形式的结论。3、创设生活化数学教学情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研究,通过教师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理解,以学生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重新组织学习材料,使新知识呈现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即教学内容生活化。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活动、多媒体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寓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于教学全过程,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学过程生活化。通过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使学生及时将数学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并将此过程中再次积累的新经验反复验证于课堂与生活之间,即作业形式生活化。4、丰富学生数学生活实践体验,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研究,通过对课内知识的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以多种途径、形式的数学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已有数学经验,留心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多方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应用、验证数学知识,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5、挖掘学生现实生活教育资源,培养学生自我拓展的意识及学习品质的研究通过对学生所处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现实环境的关注,从中挖掘与学生数学学习密切相关的生活要素,结合学生个体或者群体的实际认知水平,加以开发、提炼、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生活教育资源而进行合理的利用,引导学生在对知识经验的积累、验证、巩固、应用等过程中,不断自我拓展、自我完善其数学意识及数学学习品质。三、 课题研究原则:1、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而老师则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呈现形式都是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地依赖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去获得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讨论交流的机会,进而获得数学结论,以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这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决定的。2、实践性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机会,一旦离开了学习实践,学生就不能成为主体,因此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3、开放性数学课堂生活化,就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观察、实验、活动的机会,使新教材的教学更容易体现“提出问题——相互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实践”的开放式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引进和用好开放题,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参与机会和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四、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数学来源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熟知、亲近、现实的数学走进他们的生活,进入课堂,使之产生亲近感,变的具体、生动,诱发学生的内在知识潜能,使学生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想办法来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以达到对自我生活、心理需要的满足,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同时也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求异思维,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再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走进生活、大胆实践,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探究的内容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数学问题无处不在,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产生数学问题,并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欲望。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十分重视让学生归纳已有生活经验,并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例如,在教学“角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先用投影片出示学生平时常见的扇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图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自主探究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商的近似值”时,可以让学生试着做一下如“150÷44”一类的除法式题,当学生除不尽时,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数学问题自然产生,再学习“商的近似值”知识,适时地满足了学生解决问题的需求。2、创设情境、实现课堂教学“生活化”。新知识呈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必须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的改变,从而探索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每一位教师必须有充分的课前准备,真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尽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摸摸、拼拼、涂涂、量量,在“生活化”的动手操作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新知识。3、走进生活,用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学习数学是为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例如,学习“长方形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回家测量家里客厅的长和宽,求出面积,再测量一下一块地砖的长和宽并计算面积,最后算一算客厅里铺这样的地砖需要多少块?如果一块地砖2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这就必然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延伸,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但更重要的是把课内外紧紧结合起来,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4、开展实践活动,真正实现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实践与综合运用将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具有一定挑战性和综合性的问题,以发展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初步接触和逐渐掌握数学思想,不断增强数学意识,就必须拓宽数学教学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认识现实生活中的认知和行为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以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水平。例如: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时,我就让他们回家观察妈妈平时是怎样做的,这样既容易学会知识又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的经验。这样,让学生养成留心身边事物,有意识的用数学的观点去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并自觉的把所学习的知识与现实中的事物建立联系。使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富有魅力,对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都十分的重要。五、课题研究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在研究的初级阶段,我发现学生学习知识与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两者还是有所隔离,学生还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习知识,然后又在教师的指引下解决问题,缺乏自主地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而去主动获取知识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的根源归根到底还是我们教师设计的活动是否称得上是真正有效的活动。因此,本阶段要通过研究,使教师逐步把课题思想贯穿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注重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结合,注重学习活动的设计,使我的课堂有新的起色,无论拿到怎样一个内容都知道从生活中找寻它的模型。并引导老师在反思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重点解决如何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下面就从几个方面谈一下课题的实践探索及措施落实:首先捕捉“生活现象”,引入新知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如我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生日时我们切生日蛋糕,怎样分才公平,才分得一样多?学生讨论,然后自己动手也来分一下,要求分得一样多……最后,得出“人→分→份(得到份)”,分得一样多(每份同样多),这叫“平均分”。这样利用人分物品的生活现象,引出“平均分”,不但使学生增加了动手操作的机会,而且使学生对新概念感到新颖、亲切。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使学生对数学有一个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其次联系“生活画面”,揭示规律学生的非形式数学知识,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首先必须依赖于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教师若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以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我在教学“简单的分数加法”时,创设生活场面,每个学生拿出两个八分之八的圆,先让学生组成小组给圆涂色(涂成不同的几份),然后把两个圆重叠,看一下两个圆的涂色部分加起来是多少?这样一来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再次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也应加以反复练习才能习得。数学教学如能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有利于实实在在地提高能力。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在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法有基本了解时,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个同学合作,将相遇问题的应用题中的情节表演出来,并口头编应用题,解答……那么,如果没有同桌帮忙,你一个人可以表演吗?学生兴趣很浓,纷纷举手示范。经过这样的演练,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对),相遇”等有了实实在在的了解。教师应该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生活真有趣,数学真有趣。最后返回“生活天地”,广为沟通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作广泛沟通,会使学生“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这个重要道理。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第一”的观点,在生活数学的天地中求新、求美。教师只有把学生真正的带到生活中去,将课堂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和创造的美。六、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1、加强了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3、降低了教学难度。4、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5、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一年来,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和理论素养的提升这两方面。。反思一年多的研究过程,我的体会颇多:第一,本课题的研究在我的努力下,在“数学知识的呈现方式生活化”方面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我的研究还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以期全面提高自己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第二,对本课题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教师”的角度,更主要的是要加大力度进行“学生”方面的研究,即对“学生参与”的研究还需更全面、更深入。第三,课堂是本课题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它比较好地解决了研究过程中的方法问题,但我感觉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到位,特别是对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方面还需加大监控力度,以进一步做好质的研究。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教师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我觉得自己还远远没有达到。2、对个案的理解不全面,实践中有应付思想,只求有,不求精,这样的态度需在今后的实验中加以改进。3、探讨出“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也是一个难点。4、学生层次不整齐,加上现有的条件有限(如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使得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5、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总结报告、教学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也是是一个研究的难点。八、对今后工作的几点思考1、如何改变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生活化的数学”活动中来,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2、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数学——生活”的数学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今后的数学教学工作。总之,该课题实施一年来,我觉得自己的理论素养提高了。而且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现实生活,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现实生活,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并能够从数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用数学的语言去解释得出的答案或结论,从而促进学生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让讲台成为舞台、让教室成为社会、让学生成为演员、让教师成为导演”,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将学生运用数学的过程趣味化、生活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这就是我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

已发你邮箱,共5篇,而且并非网上复制粘贴,请放心采用,不用担心版权问题。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我们原有的数学课堂教学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大潮的冲击下,逐渐显露出它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无耐和乏力。在这种形势下,我们教育工作者渴求有力的支撑。无论从何种角度讲,我们都呼唤并迫切的想找到一把能解开这种困惑的钥匙。随着新课程的纵深推进,我们开始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经历了艰难的摸索,在各种形式、各个层面的推敲和论证下,最终将研究的目标锁定在数学“小课题”研究 二组织形式的封闭性呼唤“小课题”研究来打破。我们的组织形式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 三数学学习的价值需要“小课题”研究来体现。学生学习数学最为重要的价值莫过于“认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思考”。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小课题研究生成问题的途径有:途径一:教师开发教材资源而设定的。在我们的教材中就蕴藏着大量的小课题研究内容。因此,在小课题研究开展的初期阶段,为了保证所选课题有可研究的价值,实施时切实可行,由老师结合教材内容开发资源、设定选题是一个较为便捷的途径。途径二: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由学生提炼的前提必须是学生在进行了一段小课题的研究后,渐渐地养成了“学数学看生活,生活中想数学”思维习惯才能进行的。学生观察生活的角度与成人不尽相同,来自他们的灵感更鲜活,他们在生活中引发的思考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小课题研究的目标。小课题学习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⑴专题性。 ⑵开放性。 ⑶主体性 ⑷实践性。 三、课题的价值 一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从认知心理的角度看,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小课题研究”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以解决问题结束,在整个过程中,如何多渠道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尤其是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如何自主收集和处理加工信息是个关键。 二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小课题研究”中学生围绕某个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学习活动,需要学生去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识,每个主题所包含的知识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而是一种动态性的知识,所以学生尽可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多种角度进行发散性、批判性思考,从而增强学生自身的创造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积极体验。“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一般来说,学生在课题学习中的成果往往是个人或同伴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达不到原始创新。因此,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来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索、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学会沟通与合作。“小课题研究”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作用的过程,要完成一个课题,不仅需要自身的积极探索,更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相互帮助,培养学生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至关重要。 四、研究基础 课题组成员曾经参与小学生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的编写工作,对数学活动课程有着较深的研究。数学实践活动虽不同于“小课题”研究,但长期的研究积累,为研究小学数学中高年级学生“小课题”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值得参考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课题组成员多年来一直从事小学数学中高年级教学工作,积极指导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活动,对数学“小课题”进行过长期的实践与探索。所辅导的学生曾经连续五年在省数学“探索”与“应用”技能大赛中荣获团体奖桂冠,辅导的学生有多篇数学小论文在省级报刊发表,这些教学实践都为“小课题”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基础。

同求 求发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方案总结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一学期以来,我校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0节,数学教研课10节。促进派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校级行政领导、教导处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10节本年段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推进教研成效。   我们教研形式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以分散为辅。分散教研是教师利用空课时间、下课时间相互交流,一事一议,一事一论。将功夫用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   五、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感悟)在教师中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研究课题名称: 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者姓名 所在学校所教年级 四年级 研究学科 数学 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一、课题背景、意义及介绍 1、背景说明(怎么会想到本课题的):运筹思想和对策论的理论都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却常常被应用到。如我们外出旅行需考虑选择怎样路线和交通工具,才能使所需费用最少以及排队等时间‘优化’问题。在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单元,渗透着这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经过理论学习这些内容后,想到让学生们学以致用,自己合理安排时间,从多种策略中选择最优方案;因此设计了“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尝试从最优化的角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2、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通过本次实践活动,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让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其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3、课题介绍在学生学习《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一课的知识后,设计了“合理安排时间”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其基本目标是:(1)巩固所学知识;(2)养成科学地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3)培养科学研究的能力与兴趣。(4)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1、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的意识。(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学会本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1)、学会采用多种方式途径收集资料(网络下载、参阅电子图书、查阅书籍报刊杂志、调查访问等),并能对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分析、整理、归纳。(2)、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3)、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初步学会探究学习的方法,能写出调查报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在活动中培养创新精神。(2)、通过积极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丰富学生的数学生活,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4)、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合作中从事科学研究的魅力。 4、思维导向图三、参与者特征分析(重点分析学生有哪些共性、有哪些差异,尤其对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影响的因素。) 1、参与课题学生是四(5)班全体学生,他们好奇心强,对身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有探索的强烈欲望;2、学生刚学过本单元《数学广角》中的《合理安排时间》的基础知识;3、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得到同学和教师的赞许;4、学生对研究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但之前没有进行过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选题,没有写过研究报告。四、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下:1、排队时怎样合理安排时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3、从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中,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4、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可通过以下内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些目标:1.通过研究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广角》单元知识,结合日常生活中一些事例:如沏茶、货船卸货、汽车排队加油、数字游戏等,让学生从中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2、让学生经历探索的全过程,通过计算、比较和交流,发现优化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应用能力。3、调查“合理运用时间”知识应用研究与数理运用的直接关系。学生可能的选题内容是:1、合理安排时间2、排队能手3、数字游戏4、对策论5、合理安排做事的顺序6、最优时间使用天使 五、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出来,是论文、实验报告、实物、网站、多媒体还是其他形式) 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是:开题报告、演示文稿、研究报告、各种记录表格、反思报告等六、资源准备 根据研究主题教师提供的资源:1、 教材、书籍报刊、数学学习网站、学校阅览室等出现日常生活中合理安排时间的范例。2、准备“田忌赛马”的故事。2、多媒体课件、电脑室、多媒体教室。3、调查记录表、各种评价表、反馈表。学生自行准备的资源:从生活学习中或从网上、各种书籍上搜集到有关合理安排时间的材料。七、研究性学习的阶段设计研究性学习的阶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起止时间 第一阶段:动员和培训(初步认识研究性学习、理解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方法) 1、认真听取《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掌握学习课题选择的技巧、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和相关的研究方法,并预习相关材料、做好准备。2、通过书籍、报刊、网络等渠道收集与合理安排时间有关的知识,然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初步确定一个有效的研究课题。1、给学生做一个关于《研究性学习》主题讲座。(准备演示文稿)2、给学生提供预习的相关资源。(准备网络资源、范例等) 3、及时了解学生选题的情况,组织学生提问题并给予适时适量的指导。4、利用演示文稿介绍本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步骤与方法。2天 第二阶段 课题准备阶段 提出和选择课题 1、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提出选题2、确定选题意向,敲定研究课题。 围绕《合理安排时间》这一主题,向学生提出选题:《合理安排时间》《排队能手》《对策论》《数字游戏》《合理安排做事顺序》《最优时间使用天使》并对每组同学提出的主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选择出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课题。 3天 成立课题组 1、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确定自己的选题,并根据选题形成小组,各小组民主选出小组长。2、各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3、组员明确分工,小组内分工可分为收集资料队、撰写方案队等 1、实施兴趣与异质相结合的分组策略,在学生兴趣组合小组的基础上,协助学生进行合理的调配,保证各小组能有效开展研究,每一位学生参与研究的机会均等。2、设计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规提供给学生。3、组织、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小组成员分工。 形成小组实施方案 1、各小组根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分配研究时间,细分研究内容,制订出小组研究方案,预定成果。 2、全班组织一次《经验交流会》,每个小组总结和分享各自在形成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小组合作的经验、策略等。1、设计“研究方案”模版,为学生制订研究方案提供指引。2、设计“合理安排时间”成果展示模版,为学生展示研究结果提供指引。 3、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研究资源、条件和环境,当学生在研究收集资料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沟通,协助学生提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3、小结学生的分享(尤其注意总结小组合作经验与合作策略)。 第三阶段:课题实施阶段 1、多渠道收集“合理安排时间”和“多样化最优选择方案”的相关资料。2、通过网络通讯、班级论坛等交流想法、分享经验;或向老师寻求帮助。3、开展实践活动,通过数字游戏、排队接开水等活动,体会最优方案,得出最初合理安排时间数据。4、最后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总结归纳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撰写研究报告。1、给学生发放活动记录表,以用作每次小组活动后收集整理信息。2、班上模拟多个情景(安排时间、排队、卸货、炒菜等),让学生写出解决的方法,小组交流、汇总;3、及时跟踪了解各小组活动进行情况,为学生出谋划策,当好参谋指导作用,让学生随着活动的开展,不断修改活动方案,调整活动方式,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15天 第四阶段:评价(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1、各小组分组汇报自己的研究成果,可以把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手抄报、调查报告等。2、各成员参照(附表1)进行自我评价,由各组长收集,整理汇报。3、小组成果汇报完毕,各小组还要参照(附表3)整理意见,对其他小组的活动成果参照(附件2)展开评价。4、各成员集成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填写完成学生的综合评价表(附表4)。5、老师根据实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以来,各小组在整个活动过程给出评价意见和指导意见开展的情况。并对学生的归纳总结给与指导和评价。八、总结与反思(实践后总结、反思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意见) 总结与反思如下:

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形象,学校年纪大的教师比较多,有一部分是代转公课的老师,再加上一些骨干老师都陆续调到城区学校去了,使得农村小学师资相对薄弱。许多教师特别是上了年纪的老教师,随着现在课改不断推进深入,现代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加上农村学校资金,条件有限他们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面对现在的教学工作感到力不从心,面对现代的教学模式无法适应,面对一些由现实生活而产生,灵活难度较大的数学问题不知如何教学。类似这种情况的数学老师我们学校就有两个,是刘老师和曹老师分别上二年级数学和六年级数学,他们备课比别人仔细,课时比别人多。但每次大考下来成绩都较人落后。每次看完成绩后就会唉声叹气的说:“年轻,没经验“老咯,不中用咯”。面对这样的情况,怎样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高效呢?扎实有效的开展数学教研活动。我个人认为“农村小学数学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理念引领塑能力,提升素质正能量。1、多读理论书籍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曾说:“你再忙,也要留给自己一定空间多读一本书”。而 “读一本好书,就是给世界做了一件美丽的事。”教师要博览群书,以读书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内涵,只有自己拥有一碗水,才能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需要潜心阅读教育理论专著,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武装自己,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需求重点突出必读的教育理论专著,如:刘良华的《教师专业成长》,吕炳君的《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肖川的《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等等;倡导和鼓励教师读书,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教师读书心得交流、读书征文演讲比赛、读书汇报会、读书沙龙活动等,鼓励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论文征集评选活动,积极撰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教学随笔、教学反思。只有多读书,多学习,不断更新自己思想认识,才能把我们的学生教好。2、“走出去,请进来”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师专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新一轮课程改革又给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出了挑战。小学数学教师要在机遇和挑战中成长起来就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通过专家引领,成就教师的专业成长。近年来我校始终把“让年轻教师走出去,再把名师专家请进来”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积极派遣教师观摩数学优质课、教育局组织举办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教坛新秀老课新上课堂展示。 “走出去,请进来”使我校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了新的认识,更新了教育观念,明确了课程改革的目标方向,同时使我校教师特别是一批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起来,通过她们的带动,我校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快速提高,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1)教师精神层面的用情、课堂上的用心、教研上的用新。首先,全体数学教师能够自制数学课件熟练地利用多媒体平台驾驭课堂教学,做到事倍功半提高上课的效率;其次,我校实行推门听课,中途时间教师可随意走进教室听课,刚开始大部分老师都手忙脚乱带有排斥感,经过几次数学课专题教研交流大家的想法打开教师心结。现在上课不管何时何地老师们自信淡定,更希望同事们来参与、多交流、共分享。再次,数学教师的公开课、常态课教学质量提升很快,课堂开放了、课堂精彩了、山里的孩子活跃了。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真正体现了。(2)教育教学成果多点开花,取得跨越式的进步。近年来,数学教学成绩快速提升。2010年之前,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下游水平;2010—2012年间,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第一集团;2012—2013年间,我校毕业班数学抽检成绩处于全区前五。积极撰写教学论文,开展课题研究,2010年11月,区数学优质课比赛,曹瑞玲老师执教的《用字母表示数》荣获区二等奖;2012年11月,区数学优质课比赛,刘娟老师执教的《组合图形面积》荣获区二等奖;2013年11月,区数学说课比赛,刘娟老师说课课题《百分数的认识》,荣获区二等奖。2014年5月,杜丽琴老师撰写的论文《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策略》,荣获区二等奖。2014年4月申报的数学课题《农村小学教研制度建设与管理机制研究》现已立项,正有条不紊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二、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打造优质数学团队。校本培训是继续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开展有针对性的校本培训,制定严格规章制度,确保人人参与,讲究培训质量,就一定能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数学教师队伍。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把年级组、和教研组,建设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组织。在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研究方式、学习研究时间等方面予以落实。2、继续开展个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提倡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必须就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措施进行反思,写出书面报告。3、加大听课、评课力度,建立评课诊断性意见的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最便利的有效方法,通过听课学习别人的优点同时也能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评课更能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三、 加强数学课堂实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们上课的情况无非有两种不同的场面:其一,教师满怀激情,生动传神,学生投入,兴趣盎然,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教与学都达到预期效果;其二,则是另一种场面,教师枯燥乏味地讲解,学生机械重复地做题,呆板的教法,沉闷的课堂气氛,学生木然置之,毫无反应,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一堂课下来老师学生都辛苦,教与学都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是为什么呢?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为什么课堂教学效果却不同呢?上好一堂数学课.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作向导。最重要的就是数学的精神 、思想和方法.而数学知识是第二位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切实认真组织教师开展了校内教研工作,每周安排一名教师上教研课,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必须依据教学设计有效地监控教学进程,维持、反馈、调整教学行为。教师对教学的监控能力越灵活,教育机智掌握越好,就越能提供给学生最佳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成功的机会,教学效率就越高。所以,我们组织教师看优秀的教学录像,听取点评;教研组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监控能力,提高教学有效性。首先,我们采取当堂会诊的方法,在听完一堂教研课以后,当即组织评课,请听课教师就开课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维护学生学习热情,调控全班学习氛围,表扬鼓励学生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还可以邀请几位学生一起参加评课,从学生的角度,针对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情感调控发表意见,帮助教师发现不足。其次,我们让每位老师定期收集自己或他人关于如何维护和谐热烈学习氛围方面的课堂实例,共同进行学习优点,改进不足。四、注重对年轻教师的栽培。年轻教师有活力,年轻教师有空间,年轻教师更需要我们关爱。学校的教研活动应当积极培养青年教师,以老带新,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大胆创新。帮助青年教师扎实练好教学基本功,例如:不提供教案及教学用书进行第一次备课,然后由数学组教师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进行第二次备课。为年轻教师搭建平台,组织他们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和有关数学比赛活动,例如撰写优秀论文、优秀案例、优秀教学反思、优秀说课稿等等,促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五、运用校园网络,搭建教师交流平台。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教研已成为新时期教研的一个新的阵地。学校教研工作可以借助网络平台,校园网资源共享打破时空界限,提高教师利用网络获取前沿教科研信息和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充分利用现代化交流平台,探索网络教研新模式,加强教师的互助协作与交流互动。进一步加大网络教研力度,让信息时代的便捷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总结与反思

学校教研活动总结一学期以来,我校紧紧遵循教育主管部门的部署,以课改为契机,深入发动全体教师广泛参与,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以教科带动教研,扎扎实实地开展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现作出以下总结。   一、以教科带动教研,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我校紧紧围绕“中小学课堂教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小学生素质教育发展评价研究”两上课题展开教育科研工作,以这两个课题为切入点,引领教师广泛参与,每位教师有自己的研究专题,写出研究方案,定期组织教师理论学习,以理论指导实践、采用案例分析、课题中期小结、教学反思、论文撰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研究,让教师从理论上得到充实,从理念上得到更新,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外出培训学习、外出听课、外出研讨,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拓教师的视野,促进广大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定期进行集中教研,为教师创设研究平台。   为了把教研工作落到实处,我校每周定期组织集中教研活动、分学科、分时间、分地点举行。教研活动形式多样,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优秀教学录相,并进行讨论评析,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开设教学研讨课,集中评课,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推进教学经验。由于有了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处人风采,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价值的经验得以推广、研究,不完善的地方得以改进,学校教研气氛较浓。本学期我校共开设语文教研课10节,数学教研课10节。促进派了教学研讨的实效性。   三、抓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教学管理中,我们力求向管理要质量。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制度。定期检查教师教案及作业批改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进行跟踪检查,期末对教案进行归纳整理,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入学校教案资源库,并评选出优秀教学设计,给予奖励。   规范日常巡课制度,定时巡课与不定时巡课相结合,及时了解教师教学前沿动态。建立推门听课的制度。校级行政领导、教导处不定时下班听课,与执教教师共同切磋存在的问题,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监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落实年段日常互听课制度。要求以年段教研组为单位,教研组长负责督促,每位教师最少听10节本年段教师的常态课,增强互动交流,达到互相取长补短的目的。   四、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推进教研成效。   我们教研形式采取集中于分散相结合。以集中为主,以分散为辅。分散教研是教师利用空课时间、下课时间相互交流,一事一议,一事一论。将功夫用在平时,发现问题及时讨论解决。   五、设教师论坛,促进经验交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广泛提高全校教师教研水平,我校为骨干教师创设平台,让优秀青年的先进教育教学成果(教后反思、案例分析、教育感悟)在教师中进行交流,让先进经验得以推广,以点事面,促进共同提高,同时,评选出最佳经验给予奖励,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以上是我校一学期以来的教研工作回顾,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发扬长处,改进不足,以教研为先导,继续努力让教育教学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于1999年3月启动,经过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形成初稿。后经讨论修改,于2001年正式颁布实验稿。这时的《数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前言中有课程理念:数学课程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程目标有: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必要的应用技能,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课程内容有:数与代数,空间和图形,统计与概率。还有课题学习:1、经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2、体验数学知识之间内在联系,初步形成对数学整体的认识。3、获得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和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加强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4、通过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每部分课程内容都有大量案例。为了更好的理解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和更好地实施新的数学课程改革,我们有必要看看其他国家的数学课程改革情况。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99年上半年发表了《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简称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之前,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在1989年还颁布了一个《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是:第一章 序言,第二章 指导性原则,第三章 课程标准,第四章 学前到二年级,第五章三到五年级,第六章 六到八年级,第七章 九到十二年级,第八章 结论。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目标:1、学会认识数学的价值,2、对自己的数学能力具有信心,3、具有数学的解决问题的能力,4、学会数学的交流,5、学会数学的推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围绕以下两个问题展开叙述:1、为了使所有学生实现数学上的高水准,相应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活动标准)。2、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并且可能掌握哪些教学内容和能力?(内容标准)。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课程标准(10条):A、内容标准:1、数和运算,2、模式、函数和代数,3、几何和空间感,4、度量,5、数据分析、统计和概率。B、活动标准:6、问题解决,7、推理与证明,8、交流,9、联系,10、表达。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的指导性原则:1、关于平等性原则,2、关于数学的原则,3、关于教学的原则,4、关于学习的原则,5、关于评估的原则,6、关于技术性的原则。美国《(2000)数学原则和标准》仍然坚持了他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的基本立场。但在坚持基本立场的同时,纠正了1989年颁布的《学校数学课程和评估的标准》所暴露出的弊病;并对过去10多年中出现的一些新现象引起了高度重视。无论内容或表述形式都有了较大的变化。日本前首相佐藤荣,曾不无骄傲地说:“日本能在短短的20多年内从一片废墟上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我有一句话可以奉告各位,我们日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日本和韩国,无论他们自己怎么说,作为近邻和旁观者,他们在没有美国的很多优势的情况下,依靠他们自己的教育能推动国家快速发展,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1970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高度赞扬日本战后所取得的教育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日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过度的中央集权,严格的标准化,不顾个体差异的统一要求,制度等级,以及对大学入学考试的过分重视等。各种经济团体,包括日本经济发展委员会纷纷提出:教育需要更多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国际性。在这样的形势之下,教育改革逐渐被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1983年,日本首相中曾根指出,教育改革、政府财政和行政改革是日本迈向21世纪国家发展的三件大事。在他的直接领导下,1984年8月成立了一个教育改革临时审议会,准备用三年时间对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实践和相关领域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提出对教育系统进行改革的建议。这个机构1986年4月更名为国家教育改革审议会。日本国家教育改革审议会认真听取了社会各界对教育改革的意见,先后在1985年、1986年和1987年提交了四个报告,全面论述了日本教育的现状,分析了教育领域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改革的具体原则和建议。日本文部省于1998年12月发布了第七次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虽然这一纲要在2002年才开始实施,但实际上它是日本面向21世纪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序幕。日本1998年出台的《学习指导纲要》,1999年的一项民测验结果表明,日本赞同新《学习指导纲要》的人占58%,而到了2002年4月,这个数字却变成了28%,持反对意见的人已经达到67%。想当年,从二战的瓦砾中起步的日本,凭借成功的国民基础教育迅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强国;而今天,在经济持续低迷不振的情况下,日本各界对这场战后最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寄予了莫大的期望。从日本各界对新《学习指导纲要》的普遍关注可以看出,基础教育在日本政府、日本民众、日本全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是不容置疑的。从2002年起,日本学校的学时已由每周6天(星期6半天)改为5天。相应地,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日本原初中数学教学大纲(7-9年级)中的内容已减少了36%。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两个基本原则:①、通过小学(1-6),初中(7-9)和高中(10-12)的学习,学生能够获得关于数、数量和几何图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创造能力,例如,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地用正确的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进一步应用知识的能力。②、为了能够做到这些,数学课程内容将做一些改变,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数学与日常生活联系的认识,愉快和自信地学习,并自觉地解决一些问题。日本的教育体制与我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数学教育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对传统教育进行批判反思之后,日本新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特点是提倡具有愉快感、充实感的数学学习活动,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个性化、活动化和实践性方面的走向。日本面向21世纪数学的课程改革基本反映了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没有或很少继承我国传统的《数学教学大纲》中的基本立场,对其它国家时髦的东西学的多,对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批判继承的少;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政府和理论界的专家操办的多,数学专业委员会和普通民众参与的少。中、日两国的数学课程标准都是专家研讨的产物。而美国的《数学原则和标准》是美国数学教师全国委员会的成果。韩国第七次数学教育课程改革(2000~) 首次着眼于“差别化课程(DC)”的实施,其主要特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基础教育时期分为两段:第一段是国家共同基础教育时期(从一年级到十年级,相当于我国小学1年级至高中1年级);第二段为选择教育时期(从十一年级到十二年级,相当于我国高中2年级到3年级)。前10年,要求所有的学生必须学习相同的必修课程,但每门必修科目的内容深广度依学生能力不同而不同。二是DC分为“基于水平等级的差别化课程(LBDC)”、“扩展性与补充性差别化课程(ESDC)”以及“学科选择性差别化课程(SSDC)”三类。LBDC适用于数学、英语两科。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一至十年级,每年级数学分A、B两个水平,共20个水平。学生达到某级水平后方可进入下一级水平学习,未达者必须重修,每个水平均由三个子课程——标准课程、扩展课程与补充课程组成。对于十一、十二年级学生,依其能力与将来的职业取向提供六类课程,即数学Ⅰ、数学Ⅱ、微积分、实用数学、概率统计与离散数学。荷兰的国家课程标准称为“获得性目标”,具体刻画中小学生毕业之前必须学到的内容和应当达到的最低标准。九八年,荷兰政府教育与科学文化部颁布了新的“获得性目标”,这次颁布的“目标”充分反映荷兰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成果,就数学教育来说,则充分体现了现实数学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获得性目标”分为跨学科目标,每个学科的一般性目标和具体课程目标。中学阶段的跨学科目标具体分为6个方面:1、个人与社会;2、学会做;3、学会学习 ;4、学会交流 ;5、学会思考学习过程;6、学会思考未来。中学数学课程的一般性目标是使学生:发展对待工作的数学态度,包括在系统和讲究方法的基础上从事工作,对有关资料和结果能作出有探索性的评价和推广,能创造性的接近一个问题的结论。通过交流和数学思维等数学活动发展数学语言,并熟练的使用数学语言。获得对数学的鉴赏能力,通过发展与数学思维相关的情感和从数学活动中获得的愉悦提高建立在自己数学能力基础上的自信心。了解数学在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获得的数学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无论对学生今后继续接受教育,就业还是参与社会活动都有用。中学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包括算术,测量和估算,代数关系,几何,信息处理和统计四个领域。把它与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发现:①我国的数学课程标准目标制订的过于具体和清晰,其功能有点像推动数学教育实践的发动机。而荷兰的数学课程标准是一个“菜单”式的标准,其中每个“目标”的自由度都非常大。②、荷兰的国家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荷兰现实数学教育所取得的进展,吸收了荷兰数学教育已经发生的变化。③与我们见到的一些其它国家的数学课程标准相比,许多在国际上已经广泛采用的数学内容在这里没有被采用,如:问题解决,概率,组合数学,线性代数,逻辑,运筹等。④在荷兰的中小学课程目标中,数学课程目标所使用的文字和篇幅比较少。俄罗斯5~9年级的数学内容有:1、数与计算 ,略。2、式及其变形。字母表达式,字母表达式的数的代换,以及公式计算,算术运算性质的字母表示,自然数指数幂的性质,多项式,合并同类项,多项式的+-×÷,分解因式,二次三项式:配方,分解因式。 代数分式,基本性质,约分,+-×÷,整数指数幂及其性质。算术平方根的性质及其在式的变形中的应用。 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基本三角恒等式,诱导公式。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通项公式,前n项和的公式。3、方程与不等式。一元方程,方程的根,线性方程,二次方程,二次方程根的公式,有理方程的解。方程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解简单非线性组,二元方程组的解的几何解释,列方程法解应用题。数值不等式及其性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不等式。 4、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函数,定义域,值域,函数图象,函数的增减,在一定区间上的保号性。 函数y=kx,y=kx+b,y=x2,y=x3,y=ax2+bx+c,y=k/x,y=x1/2�,它们的性质与图象。表与图,现实过程的图象。 5、几何图形及其性质,几何图形的度量。(1)几何基本概念与几何图形相等的观念,图形的相等。(2)线段,线段的长度及其性质。(3)角,邻角和对顶角及其性质,角平分线及其性质,角度制与弧度制。(4)平行线,垂直线,平行线与垂直线的定理,线段的中垂线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平行线间的距离。(5)三角形及其元素,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法,三角形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的内角和,Fales定理,三角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三角形不等式;锐角的正弦,余弦,正切,余切;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的元素间的度量关系;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相似三角形,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三角形面积。(6)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梯形的中位线及其性质。(7)多边形,正多边形,多边形内角和。(8)圆与圆周;圆的切线及其性质;圆心角和圆周角;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内切圆;圆周长;圆弧长。(9)尺规作图。(10)轴对称;中心对称。(11)向量;向量间的角;向量的坐标;向量加法,数乘,数性积。(12)多面体:平行六面体,棱柱,棱锥,多面体体积。(13)旋转体:球,圆柱,圆锥,旋转体体积。从俄罗斯5~9年级的数学内容看,俄罗斯的数学仍保持着传统数学的严密和丰富内容。俄罗斯沙雷金编辑的一套几何教材就是很好的例子。沙雷金编辑的《几何直观》(5——6年级用)让孩子用直观的方法(429副插图)接触大量的生动的几何世界,其中包括折纸、摆火柴、走迷宫、镶嵌等操作活动,接触反射与对称、拓扑经验、“七桥问题”、单向曲面、六面体的展开、多边形铺设、坐标与方位、密码通讯等课题。开阔了学生的数学视野,让学生体验了数学的魅力和情趣,理解了数学发现的生动历程,认识了数学的价值和意义,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基础。沙雷金编辑的《几何》(7——9年级用)以运动集合的观点为主线,用现代的几何学思想构建体系:七年级刚体几何学。八年级相似几何学。九年级度量几何学。《几何》(10——11年级用)立体几何,解析几何,旋转体的体积,正多面体。我国在五十年代主要学习前苏联。现在制定的《数学课程标准》更多地吸取了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理念。我国初中数学教材中“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叙述模式更多地借鉴了美国的以“数学过程、方法、思想”为主线的体系。我国没有学习德国的以计算机“算法”为主线的数学课程体系,也没有或很少学习日本等近邻的一些好的东西。通过比较,概括起来看,目前中外数学课程改革都呈现以下特点:1、多层次。2、抽象严谨的公理体系和逻辑证明被削弱,实验直观的手段和趣味性、可读性在加强。如英国的数学课程就具有活动性的特点。3、重视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4、增加实践环节,介绍现代数学及其应用的最新发展,增进对数学价值的理解。如日本的数学课程还设置了综合课题学习。数学应用在英国数学课程标准中被确定为单独的数学目标,所有四个学段对学生都要进行应用能力的系统训练。比较中外的数学课程改革,不难看出,各国都希望通过对历史的反思,课程标准的制定,解决21世纪本国公民的数学素质问题:实用目标(帮助公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社会目标(使公民能够明智的参加公民事务),职业目标(为公民找工作、就业或学业务做准备),文化目标(传递人类文化的主要因素)。各国在制定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时,都重视国际数学教育改革浪潮中出现的一些新理念。参考文献:《学科教育》1999年第4期;《新课程与学生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数学课程与评述》李建华。

在我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总认为要做个有心人,让数学真正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探索、实践的空间和时间,才能调动大多数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学术论文写作培训教研活动记录怎么写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自己不能把这些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这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教研活动记录首先要写教研活动的时间,主题,参与人员,其次,要记录教研活动的内容,具体到问题及解决措施以及讨论的过程。若是讲座,要注意记录讲座的主要内容,重视条理性,文字要整洁。若是一堂课,要注意讲课人所讲的重点内容及板书的内容。不论是讲座还是听课,记录内容一业要真实。注意事项一个好的教研活动,其展开的各环节必须是环环相扣,能够一步步引领教师在经历多次的思想碰撞之后,最终获得某种认识。可以这样说,如果在教研活动中各环节脱节或是拖拉,就会使教研的目标发生偏移,甚至无法达成目标问题的解决;而如果教研活动中环节紧凑,设计合理,必然能够保证教研活动的完整性和目标的指向性。

一、注意记录格式:1、活动主题2、活动时间3、活动地点4、主讲人5、活动参与及听讲人二、活动过程记录: 过程记录要实事求是,记录真实内容,反映真实过程,体现真实场景。1、内容记录:若是讲座,要注意记录讲座的主要内容,重视条理性,文字要整洁。若是一堂课,要注意讲课人所讲的重点内容及板书的内容。不论是讲座还是听课,记录内容一业要真实。2、过程记录:在讲座或上课的过程中,围绕内容讲解会有许多互动的活动,以及活动的场景等的体现活动效果的主体活动要做好记录。记录时必须体现真实的场景或反映真实过程。3、其它内容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