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版图片欣赏

发布时间:2024-07-04 18:27:14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版图片欣赏

《中外文化交流史》注重实录,不尚理论空谈。书中配有百余幅实物图片,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全面系统且可读性较强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内容简介《中外文化交流史》从万余年前大陆桥淹没之前可能存在的我们的祖先向周围岛国的移民文化输出写起,从有段石锛之外传讲到殷人漂洋过海,从玄奘西行取经讲到利玛窦东来传教——一路娓娓道来,讲述着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官方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及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在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文化大汇流、大融合的今天,反顾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再现那一幕幕动人的历史场景,极有意义。作者简介王介南,1943年生,江苏宜兴人。1 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百卷《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中缅友好两千年》、《缅甸贡榜王朝》、《缅甸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等;译著有《伊江扬子友谊颂》、《四个时期的中缅关系》(合译);发表论文数十篇。

1、《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第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日本十首相?罚ǎ?鞅啵???匠霭嫔纾?001年3、《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演讲系列》(第一作者)台北易风格数位快印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4《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主编),正中书局,2003年5、《北京大学与韩国三o一独立运动》,(第一作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史学,《世界历史?明治维新的再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作者)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对日本之影响,《日本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对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作者)明治初年“文明开化”运动中的三大矛盾,《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倒幕狂飚高衫晋作 ,《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戊辰战争的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学》第1辑,1989年3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五条誓文若干用语义析,《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经纶”考辨,《北大学报》1990年第3期构筑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框架 ,《日本学刊》1990年第2期关于天武朝历史的标新之作, 《日本学》1990年第2期评《高松冢被葬者考》, 日本《历史研究》1990年第4号福泽谕吉中国观变迁述评,?? 《日本学》1991年第3辑高屋建瓴,涵盖古今――谈《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北大学报》1992年第2期江户、明治时期武士道异同刍议?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武士道精神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化,《各国现代化进程异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中日民间赐福神异同比较,《中日民俗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未雨绸缪:江户时代经世学派对近代日本世界战略的先期探索,《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试论戊辰战争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 《日本学》第4辑,1995年5月渤海国与遣唐使,《日本学》第七辑 1996年1月经济发展与中韩关系,韩国汉阳大学《思考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8月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韩关系的发展 《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1997年9月韩国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999年第3号战后日本首相与中日首脑外交 ,《中日关系史研究》199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与加耶国,韩国金海市《第五届加耶史学术会议? 加耶的对外交涉论文集》1999年10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日本学论坛》,1989年第1期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再评价,《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论文集》1999年10月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9月中国第二代日本史研究者的探索与贡献——沈仁安著《日本史研究序说》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人才培养体制比较研究 《大阪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报告集》2003年3月东北亚学的兴起与学者的责任 日本大阪法经大学《东亚研究》2000年第6号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概论,《日本海论丛》2000年4月北大师生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中国的韩国史研究综述,《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怀周一良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2期“九一八”事变30周年祭,日本《赤旗报》(AKAHATA)2001年9月20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亚区域意识,《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2001年10月中日关系正常化30年评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朝鲜宣布核计划的意图,韩国《中央日报》2002年10月18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28日朝鲜核危机评述,韩国《中央日报》2003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学论文集》2002年第10辑(03年2月)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这样的时势造就了金大中,《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明治初期武士阶级改造述论,《“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03年5月日本德川时代史研究丛书序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关于大院君改革再评价的几点宏观思考,《东北亚历史的诸问题――洪钟铋退休纪念论文集》,白山出版社,2003年10月西学、兰学与北学的演化及其历史影响,《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03·12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亚太研究论丛》,2004年3月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视野下的中韩联合抗日斗争,《“民族统一战线与中韩联合抗日斗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韩末诸改革外力的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以光武改革为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12集,2004年5月论联合政府――有关新中国建设理论的全面表述,《抗战建国理想与东北亚国家的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恩仇分明的民族/狂热与理智并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与《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的订立及其异同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国家的海洋开发圈构想的回顾,《第11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资料集CSCE XI: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日本东亚经济论坛、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2005年12月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东亚》(日),2005年11月号从性别角度研究日本侵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韩国学论文集》第14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南开园里 躬耕不已——读《躬耕集》,《日本学》第13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关于新世纪东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抗战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年8月福泽谕吉文明论视角下的对华观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历史悠久的中韩(朝)文化交流(东北亚部分),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6月日本――固执岛国的动感文化,《中华遗产》第18期,2007年4月21世纪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驹泽史学》第68号,2007年3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亚国家与佛教的传播――接受异质文化的特征,(日本)铃木靖民编:《古代日本的异文化交流》,勉诚出版社,2008年2月近世东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朱子学,《日本学》第14辑,2008年4月

找论文资料肯定去知网了,清华搞的,我国的论文基本都在那里了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欣赏

饿,《唐史演义》行不行啊

1、《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第一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2、《日本十首相?罚ǎ?鞅啵???匠霭嫔纾?001年3、《东北亚传统国际体系的变迁》,(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东北亚区域研究演讲系列》(第一作者)台北易风格数位快印有限公司,2002年6月初版4《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二主编),正中书局,2003年5、《北京大学与韩国三o一独立运动》,(第一作者),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主要论文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史学,《世界历史?明治维新的再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一作者)明治维新前后中国对日本之影响,《日本史研究》,1982年第1期(第一作者)中国对日本倒幕维新运动的影响 ,《中国与亚非国家关系史论丛》,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一作者)明治初年“文明开化”运动中的三大矛盾,《世界历史》1988年第4期倒幕狂飚高衫晋作 ,《日本历史风云人物评传》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1月日本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戊辰战争的日本民族性格 , 《日本学》第1辑,1989年3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 ,《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五条誓文若干用语义析,《历史研究》1990年第3期“经纶”考辨,《北大学报》1990年第3期构筑明治维新研究的新框架 ,《日本学刊》1990年第2期关于天武朝历史的标新之作, 《日本学》1990年第2期评《高松冢被葬者考》, 日本《历史研究》1990年第4号福泽谕吉中国观变迁述评,?? 《日本学》1991年第3辑高屋建瓴,涵盖古今――谈《中日文化关系史论》,《北大学报》1992年第2期江户、明治时期武士道异同刍议? 《周一良先生八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93年武士道精神与明治时期的日本现代化,《各国现代化进程异同比较》,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中日民间赐福神异同比较,《中日民俗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1993年未雨绸缪:江户时代经世学派对近代日本世界战略的先期探索,《北大史学》第1辑,1993年试论戊辰战争对明治维新的推动作用 《日本学》第4辑,1995年5月渤海国与遣唐使,《日本学》第七辑 1996年1月经济发展与中韩关系,韩国汉阳大学《思考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1996年8月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格局与中日关系,《21世纪的中国与日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1世纪的东北亚国际新秩序与中韩关系的发展 《韩国学论文集》第6辑1997年9月韩国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2期大连港的历史与现状,环日本海研究年报》1999年第3号战后日本首相与中日首脑外交 ,《中日关系史研究》199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东北亚国际关系格局与加耶国,韩国金海市《第五届加耶史学术会议? 加耶的对外交涉论文集》1999年10月试论日本国家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1期;《日本学论坛》,1989年第1期韩国“三一”独立运动的再评价,《中韩抗日爱国运动研究论文集》1999年10月自主性与旧韩末近代化改革述论,《韩国学论文集》第7辑1998年9月中国第二代日本史研究者的探索与贡献——沈仁安著《日本史研究序说》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日本史研究综述,《世界历史》2000年第1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日人才培养体制比较研究 《大阪女子大学与北京大学学术交流报告集》2003年3月东北亚学的兴起与学者的责任 日本大阪法经大学《东亚研究》2000年第6号古代东北亚国际体系概论,《日本海论丛》2000年4月北大师生与韩国“三一独立运动”,《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中国的韩国史研究综述,《韩国学论文集》2001年第9辑怀周一良先生,香港《明报》月刊,2001年第12期“九一八”事变30周年祭,日本《赤旗报》(AKAHATA)2001年9月20日中日韩三国关系与东亚区域意识,《东亚区域意识与和平发展》2001年10月中日关系正常化30年评述,《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6期朝鲜宣布核计划的意图,韩国《中央日报》2002年10月18日韩国临时政府在中国,《北京日报》2002年11月28日朝鲜核危机评述,韩国《中央日报》2003年1月3日中国共产党与韩人抗日武装斗争,《韩国学论文集》2002年第10辑(03年2月)朝鲜半岛核危机的由来与发展,《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3年第2期这样的时势造就了金大中,《世界知识》2003年第3期明治初期武士阶级改造述论,《“东北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正中书局股份有限公司,03年5月日本德川时代史研究丛书序言,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北京大学东北亚史研究丛书序,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关于大院君改革再评价的几点宏观思考,《东北亚历史的诸问题――洪钟铋退休纪念论文集》,白山出版社,2003年10月西学、兰学与北学的演化及其历史影响,《韩国学论文集》第11辑,03·12东北亚国际格局:“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亚太研究论丛》,2004年3月中韩日三国三足鼎立论视野下的中韩联合抗日斗争,《“民族统一战线与中韩联合抗日斗争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4年4月韩末诸改革外力的介入与韩国君臣的对应――以光武改革为中心,《韩国学论文集》第12集,2004年5月论联合政府――有关新中国建设理论的全面表述,《抗战建国理想与东北亚国家的改革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8月恩仇分明的民族/狂热与理智并存,《世界知识》,2004年第7期《朝美修好通商条约》与《中朝商民水路贸易章程》的订立及其异同比较,《韩国学论文集》第13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5年20世纪90年代东北亚国家的海洋开发圈构想的回顾,《第11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国际研讨会资料集CSCE XI:东亚区域的经济整合》,日本东亚经济论坛、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学,2005年12月构筑面向未来的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东亚》(日),2005年11月号从性别角度研究日本侵略战争,《光明日报》,2005年8月4日战后日韩经济开发进程与“奥林匹克现象”,《韩国学论文集》第14辑,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6年南开园里 躬耕不已——读《躬耕集》,《日本学》第13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关于新世纪东北亚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的几点思考,《抗战传统、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2006年8月福泽谕吉文明论视角下的对华观及其影响,《亚太研究论丛》第3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文明视角下的中日关系》,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6年6月历史悠久的中韩(朝)文化交流(东北亚部分),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6月日本――固执岛国的动感文化,《中华遗产》第18期,2007年4月21世纪东北亚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框架,《驹泽史学》第68号,2007年3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北亚国家与佛教的传播――接受异质文化的特征,(日本)铃木靖民编:《古代日本的异文化交流》,勉诚出版社,2008年2月近世东北亚国家的政治文化与朱子学,《日本学》第14辑,2008年4月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考古学、语言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以国学《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两部为重,尤其倾向于经部。何谓大师?在学问和艺术上有极高深造诣,为众人所尊崇之人物。换言之,在学术上是顶尖人物,在品德上应是圣贤级的人物。这样说来,“国学大师”自当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学术的研究和传承上成就非凡且道德堪为楷模的人物,众人对他自当如瞻泰山北斗,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无论是清代的国学大师(也可上溯到更遥远年代的国学大师),还是清代以后上世纪的国学大师,都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才智超群者,没有一个是资质平庸之辈;二是这些人都浸淫典籍几十年乃至一辈子;三是这些人都有影响后世的著作;四是他们的人品都很高尚;五是这些人的学术地位从来没有人质疑,无论是他们身前还是身后。上面这些文字摘自金华日报的一篇文章。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当代中国,应无人敢自居或被称为“国学大师”。有不少人认为,钱钟书先生是现代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钟书先生去世以后,中国国学再无大师。还有很多人认为去世不久的季羡林先生是国学大师,可是我并不敢苟同。季羡林的大师地位不置可否,然冠以“国学”似乎并不恰当。我的观点是:当代中国,没有国学大师。既然没有,何来“著名”和“哪些”一说?

季羡林 季羡林,1911年生于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市)。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幼时随马景恭识字。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10岁,开始学英文。12 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近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人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同学中还有胡乔木。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两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在柏林,和乔冠华同游。10月,抵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留德十年》) 1936年春,季羡林选择了梵文。他认为"中国文化受即度文化的影响太大了。我要对中印文化关系彻底研究一下,或能有所发明。"因此,"非读梵文不行。""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留德十年》)"命运允许我坚定了我的信念。" 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主修印度学,学梵文、巴利文。选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为副系,并加学南斯拉夫文。季羡林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成为他唯一的听课者。一个学期 4O多堂课,学习了异常复杂的全部梵文文法。接着部分著作年轻时的季羡林 读梵文原著,第5学期读吐鲁番出土的梵文佛经残卷。第6学期准备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佛典《大事》厚厚3大册,是用混合梵文写成的,他争分夺秒,致力于读和写,"开电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1940年12月至1941年2月,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印度学、斯拉夫语言、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因战事方殷,归国无路,只得留滞哥城。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同时继续研究佛教混合梵语,在《哥廷根科学院院刊》发表多篇重要论文。"这是我毕生学术生活的黄金时期,从那以后再没有过了。""博士后"的岁月,正是法西斯崩溃前夜,德国本土物质匮乏,外国人季羡林也难免"在饥饿地狱中"挣扎,和德国老百姓一样经受着战祸之苦。而作为海外游子,故园情深,尤觉"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祖国之思和亲情之思日夕 索绕,"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1945年1O月,二战终结不久,即匆匆束装上道,经瑞土东归,"宛如一场春梦,十年就飞过去了"。离开哥廷根35年后的1980年,季羡林率中国社会科学代表团重访哥市,再谒83岁高龄的瓦尔德施米特恩师,相见如梦。后来作感人至深的名文《重返哥廷根》。 1946年5月,抵达上海,旋赴南京,与李长之重逢,经李介绍,结识散文家梁实秋、诗人臧克家。在南京拜谒清华时期的恩师陈寅恪,陈推荐他去北京大学任教,遂又拜见正在南京的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傅斯年。秋,回到北平,拜会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被聘为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北大创建该系。同事中有阿拉伯语言学家马坚、印度学家金克木等。 解放后,继续担任北大东语系教授兼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先后出版的德文中译本有德国《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1955 年),梵文文学作品中译本有印度伽梨陀娑《沙恭达罗》(剧本,1956年)、印度古代寓言故事集《五卷书》(1959年)、印度伽梨陀娑《优哩婆湿》(剧本,1962年)等,学术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1957年)、《印度简史》(1957年)、《1857-1859年印度民族起义》(1985年)等。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1978年复出,继续担任北京大学东语系系主任,并被任命为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所长。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1984年,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8年,任中国文化书院 院务委员会主席。并曾以学者身份先后出访德国、日本、泰国。 70年代后期以来担任的学术回体职务有:中国外国文学会副会长(1978年)、中国南亚学会会长(1979年)、中国民族古文字学会名誉会长( 1980年)、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1981年)、中国语言学会会长(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1983年)、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1984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1984年)、中国作家学会理事(1985 年)、中国比较文学会名誉会长( 1985年)、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1990年)等。 1998年4月,《牛棚杂忆》出版( 1988年3月一 1989年 4月草稿,1992年 6月定稿)。出版界认为"这是一本用血泪换来的和泪写成的文字。这是一代宗师留给后代的最佳礼品"。季羡林的学术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 综合北京大学东方学系张光麟教授和令恪先生所述,季羡林的学术成就大略包括在以下10个方面:(1)印度古代语言研究--博士论文《〈大事〉渴陀中限定动词的变化》、《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使用不定过去式作为确定佛典的年代与来源的标准》等论文,在当时该研究领域内有开拓性贡献;(2)佛教史研究--他是国内外为数很少的真正能运用原始佛典进行研究的佛教学学者,把研究印度中世语言的变化规律和研究佛教历史结合起来,寻出主要佛教经典的产生、演变、流传过程,借以确定佛教重要派别的产生、流传过程;(3)吐火罗语研究--早期代表作《〈福力太子因缘经〉吐火罗语诸本诸平行译本》,为吐火罗语的语意研究开创了一个成功的方法,1948年起即对新疆博物馆藏吐火罗剧本《弥勒会见记》进行译释,1980年又就7O年代新疆吐鲁番地区新发现的吐火罗语A《弥勒会见记》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打破了"吐火罗文发现在中国,而研究在国外"的欺人之谈;(4)中印文化交流史研究--《中国纸和造纸法输人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等文,以及《西游记》有些成分来源于印度的论证,说明中印文化"互相学习,各有创新,交光互影,相互渗透";(5)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80年代主编《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域记今译》,并撰10万字的《校注前言》,是国内数十年来西域史研究的重要成果,而1996年完成的《糖史》更展示了古代中国、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东南亚,以及欧、美、非三洲和这些地区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6)翻译介绍印度文学作品及印度文学研究--《罗摩衍那》是即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O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7)比较文学研究--80年代初,首先倡导恢复比较文学研究,号召建立比较文学的中国学派,为我国比较文学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8)东方文化研究一一从8O年代后期开始,极力倡导东方文化研究,主编大型文化丛书《东方文化集成》,约50O余种、8OO余册,预计15年完成;(9)保存和抢救祖国古代典籍--9O年代,担任《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两部巨型丛书的总编纂;(10)散文创作--从17岁写散文起,几十年笔耕不辍,已有80余万字之多,钟敬文在庆贺季羡林88岁米寿时说:"文学的最高境界是朴素,季先生的作品就达到了这个境界。他朴素,是因为他真诚。""我爱先生文品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 饶宗颐 饶宗颐 ,1917年生,字固庵,号选堂,广东潮州人。幼耽文艺,18岁续成其父所著《潮州艺文志》,刊于《岭南学报》。以后历任无锡国专、广东文理学院、华南大学等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任教香港大学,并先后从事研究于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又在新加坡大学、美国耶鲁大学、法国高等研究院任职教授。1973年回香港,任中文大学讲座教授及系主任。饶教授于1962年获法国汉学儒莲奖,1982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后任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荣誉讲座教授。1993年为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饶教授学术范围广博,凡甲骨、敦煌、古文字、上古史、近东古史、艺术史、音乐、词学等,均有专著,出版书40种,学术论文过三百篇。艺术方面于绘画、书法造诣尤深。绘画方面,擅山水画,写生及于域外山川,不拘一法,而有自己面目。人物画取法白画之白描画法,于李龙眠、仇十洲、陈老莲诸家之外,开一新路,影响颇大。书法方面,植根于文字,而行草书则融入明末诸家豪纵韵趣,录书兼采谷口、汀洲、冬心、完白之长,自成一格。(摘自《饶宗颐书画》之简历) 饶宗颐,字固庵,又字伯濂,伯子。号选堂。一九一七年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为潮州大学者,著作甚富。幼承家学,未冠整理其父遗著“潮州艺文志”,于一九三七年刊登“岭南学报”,以此知名。一九三五年之一九三七年,应中山大学之聘任广东通志馆专任纂修。一九三九年至一九四一年协助叶恭绰编“全清词钞”。一九四三年至一九四五年任无锡国专教授。一九四七年至一九四八年出任汕头华南大学文史系教授兼“潮州志”总编纂。 饶教授于一九四九年迁居香港。自一九五二年至一九六八年,历任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高级讲师及教授职。一九六二年获法国法兰西学院颁发“汉学儒莲奖”。一九六三年,曾至印度班达伽东方研究所作学术研究。一九六五年至一九六六年又在法国国立科学中心研究敦煌写卷。 一九六八年至一九七三年应新加坡大学之聘出任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一九七零年至一九七一年,曾任美国耶鲁大学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三年,又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教授。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八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期间于一九七四年,为法国远东学院院士。 一九七八年退休后,又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七九年任法国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一九八零年,任日本京都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六年又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荣誉高级研究员;期间于一九八二年获香港大学颁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复获香港中文大学授予中文系荣休讲座教授衔。 一九八一年至一九八八年曾担任澳门大学客座教授。一九九二年起被复旦大学聘为顾问教授。一九九四年起又任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华文化学术研究院院长。 饶教授有关东南亚华侨史研究的重要著作有:“星马华文碑刻系年”及“新加坡古事记”两种及发表了多篇论文:“新加坡古地名辩正”“秦代初平南越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汉钱古物”“蒲甘国史零拾”“论述中缅文化关系”“论述中越文化关系”等,为华侨史研究增添了珍贵的资料,又曾于一九七零年就“新加坡古代名称的检讨-蒲罗中问题商议”与许云樵教授,陈育崧先生展开了为期九个月的论战,引起学术界的密切关注。 饶教授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的学者。他知识渊博,精通多种外语。六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在文学,语言学,古文字学,敦煌学,宗教学及华侨史料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除了专著六十多种外,尚有发表在世界各大学术期刊及各大书刊上的论文,短文和杂文约有四百篇。饶教授为国际汉学界及海内海外弘扬中华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怀瑾 时至今日,在海峡两岸,在日本、韩国,在东南亚,在北美、欧洲,甚至在世界上其它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南怀瑾先生依然是一位颇富神秘色彩的传奇人物,且名播遐迩,声誉日隆……。 早在四十余年前,作为国学大师的南怀瑾先生即在台湾倾全力讲述印行传统文化经典,从学界、商界、政界,直到民间大众,不辞辛劳,奔波教化三十余载,内容涵盖了儒、佛、道及诸子百家,兼及医卜天文、拳术剑道、诗词曲赋,著述凡三十余种,立足时代科学精神,将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推进到一个新的、更加璀灿夺目的文化层面,开拓了全新的学术视野,其影响之深远必将是划时代的。其后,先生又奔走於美国、香港、欧洲等地,虽偶于经贸领域度化,然其根本心愿仍在中华传统文化之宏扬,盖以文化为民族存亡之根本也。 数十年来,南先生虽旅居海外,然心怀故土乡梓,深切关怀着大陆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晚年尤甚,谆谆教导海外众多弟子赴大陆投资,引进先进科技,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并率先在大陆投资一千二百八十六万美元修建金温铁路。筹集巨额资金在大陆南北十余所高等院校设立“光华教育奖学金”,为希望工程捐助拳拳爱心……凡此种种,令人感佩。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片欣赏大全

写唐朝历史的书知乎给我推荐一本写唐朝历史的书吧,历史性的,最好写的很详细陈寅恪《唐代政治史》《新唐书》,不推荐《旧唐书》,旧唐书里面有些内容因为各种政治原因为当时的统治者修改过。赫连勃勃大王的《帝国的正午》一本通俗的历史读物,主要是唐代的政治《中国通史》范文澜主编的隋唐部分,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一般通史都是把朝代的各方面讲的全面《剑桥中国隋唐史》另外,以下是我在其它地方找的,专业性比较强的《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黄永年著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8p)q8Gy&~'l《唐史十二讲》黄永年著中华书局2007年版。《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陈寅恪著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三《隋唐五代史纲要》杨志玖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汉唐史论稿》汪籛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胡如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历史与文化部分:新唐书西域传》欧阳修宋祁撰中华书局2003年版《贞观政要》(唐)吴兢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开元天宝遗事十种》(五代)王仁裕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唐国史补因话录》(唐)李肇赵璘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唐代的历史与社会——中国唐史学会第六届年会既国际唐史学会研讨会论文选集》,朱雷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4月。《唐代地域社会史研究》,爱宕元著,京都同朋舍,1997年2月。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史念海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N/《唐代的外来文明》(美)爱德华?谢弗/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唐朝文化史》徐连达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7《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著三联书店1988年版《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著三联书店2001年版(政治学院)《幻术奇谈》周楞伽编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中外文化交流史》王介南著书海出版社2004年版!f0A&Y0M《唐代文化史研究》(民俗民间文学影印资料之九十二)罗香林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据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影印《汉唐文学与文化研究》孙映达单周尧主编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中外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_/K(H-N《中古士人迁移与文化交流》王永平著社会社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汉唐文化与古代日本文化》,王金林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10月。《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Century,徐芳编,北京新世界出版社,1996年《西域文化史》,余太山主编,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95年12月^《移民与中国文化》范玉春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4《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李喜所主编,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唐代九姓胡与突劂文化》蔡鸿生民俗研究部分:《中国民俗研究史》王文宝著合龙奖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5《胡族习俗与隋唐风韵——魏晋南北朝北方少数民族社会风俗及其对隋唐的影响》,吕一飞著,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4年10月0唐代对外关系研究:;《汉唐中日关系论》,王贞平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月《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吴玉贵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突厥史》林干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年;1q_《突厥史》薛宗正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王小甫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中华书局2003年6月〈汉唐西域与中国文明〉林梅村著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林梅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综合杂论:《岑仲勉史学论文集》国学岑仲勉著中华书局,1990年版。论坛《岑仲勉史学论文续集》/Z5岑仲勉著中华书局,2004年版。Z2《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民族交通卷》4刘俊文主编中华书局1993年版。《唐史论丛》2、3、6、7辑史念海主编唐研究》(1-9卷)荣新江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北京《全唐诗经济资料辑释与研究》卢华语主编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唐史研究丛稿》严耕望著香港新亚研究所,1969年版。其他:隋唐文选学研究》汪习波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7《唐代文学与佛教》孙昌武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王汝涛著岳麓书社,2005年版。《唐代宗教信仰与社会》荣新江主编b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汉唐文化与高昌历史》孟宪实著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晚唐社会与政治研究》学黄正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唐代地域结构与运作空间》5李孝聪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西域通史》余太山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隋唐佛教史稿》汤用彤著中华书局1982年版《唐代美学史》吴功正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7月。《中国隋唐五代宗教史》梁鸿飞赵跃飞著,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唐代文明与新闻传播》李彬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请推荐讲唐朝历史的书籍幽默风格的:1、与当年明月同为天涯网友的宗承灏创作《大唐帝国——正说唐朝三百年沧桑与辉煌》2、《朱温灭唐》3、《大唐帝国的兴亡——一个巅峰王朝的全景史诗》4、《李世民的七宗罪》正史篇1、《资治通鉴》2、《中国历代通俗演义》隋唐卷蔡东藩3、《旧唐书》4、《新唐书》5、《帝国的正午》赫连勃勃大王传记篇1、《755——中国历史的转折》2、《细说唐朝》黎东方3、《正说唐朝二十一帝》4、《天可汗时代》电视剧《贞观长歌》、《武则天》、《隋唐英雄传》、《大明宫词》、《大唐歌飞》《唐明皇》、《大唐情史》、《秦王李世民》。写唐代历史的都哟哪些书基本史料新旧唐书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岑仲勉:《隋唐史》汪篯:《隋唐史论稿》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王仲荦:《隋唐五代史》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金宝祥:《唐史新探》胡如雷:《李世民传》赵克尧、许道勋:《唐太宗传》。唐长孺:《隋唐制度三论》等等张国刚:唐代官制。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张泽咸:唐代工商业。??弓:唐朝?}?[制度初探。张泽咸:唐五代赋役史草。章群:唐代蕃?⒀芯?张日铭:唐代中国与大食穆斯林郑学檬:五代十国史研究。赵雨乐:唐宋变革期之军政制度--官僚机构与等级之编成。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隋唐五代史。郑学檬主编:唐文化研究。朱雷主编:唐代的历史与社会。吴宗国:盛唐政治制度研究。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吴玉贵:突厥汗国与隋唐关系史研究。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薛宗正:安西与北庭--唐代西陲边政研究。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杨际平: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日]铃木俊等:唐代均田制研究选译。[日]堀敏一:均田制的研究。严耕望:唐仆尚丞郎表。许序雅: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辛德勇:隋唐两京丛考史念海:唐代历史地理研究。唐任伍:唐代经济思想研究。唐朝朔方军研究:兼论唐廷与西北诸族的关系及其演变李鸿宾。王寿南: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汪篯隋唐史论稿。王小甫: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主编: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王永兴:唐代前期西北军事研究。艾冲:唐代都督府研究兼论总管府·都督府·节度司之关系。唐研究论文选集(池田温文选)。池万兴刘怀荣:梦逝难寻--唐代文人心态史。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上卷)。敦煌典籍与唐五代历史文化(下卷何汝泉:唐代转运史初探。顾立诚:走向南方--唐宋之际自北向南的移民与其影响。胡如雷: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黄新亚:消逝的太阳--唐代城市生活长卷。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程蔷董乃斌:唐帝国的精神文明岑仲勉:唐史馀?c·外一种(府兵制度研究)。黄云鹤:唐宋下层士人研究。贾志刚:唐代军费问题研究。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李季平:唐代奴婢制度。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上卷)。李锦绣:唐代财政史稿(下卷)。李锦绣:唐代制度史略论稿。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毛蕾:唐代翰林学士。任士英:唐代玄宗肃宗之际的中枢政局。林英:唐代拂菻?舱f。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大唐开元礼。唐研究程志韩滨娜:唐代的州和道。侯林柏:唐代夷狄边患史略。李大龙:都护制度研究。唐代的行政地理[日]平冈武夫市原亨吉。唐长孺:唐书兵志笺正。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王家广:唐人风俗。陶希圣鞠清远:唐代经济史。翁俊雄:唐朝鼎盛时期政区与人口。王永兴:唐勾检制研究。翁俊雄:唐初政区与人口。翁俊雄:唐后期政区与人口。唐代交通图考·。关于唐朝历史比较好的书籍如果你是单纯想了解唐代历史的话,建议你看《旧唐书》和《新唐书》两部先了解唐朝历史,再看一看《贞观之治》是一本还原了隋末唐初历史的一部作品,有很多学者的不同见解与评论,很有见地,接着建议你看一下各位君主的传书,如《武则天》《长恨歌》······但是像《隋唐演义》之类的艺术性较强的小说类就尽量别看,因为可能会造成你对史实的误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你喜欢看艺术类的,市面上有很多,你可以选择看,也可以看一下《图说天下·隋唐五代》,很适合学生和学者看的。

本书是《中国历史秘闻轶事》和《世界历史秘闻轶事》的姊妹篇。内涵广博丰富,图片罕见珍贵,装帧设计考究。本书选取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事件和问题,取释疑解谜、拾遗补缺的角度,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用质朴生动的文字和讲故事的方式,展现了一幅我国与外部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画卷。内容却是历史教科书和一般历史读物语焉不详甚或忽略不计的边角史料。既有很强的可读性,又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3000字高清图书欣赏

找论文资料肯定去知网了,清华搞的,我国的论文基本都在那里了

从秦朝开始,写到21世纪!

考古发现大量波斯萨珊王朝的银币在中国出土多种文化艺术融合的瑰宝——李贤墓鎏金银壶的出土我国出土的拜占庭帝国金币知多少中国基督教史上的丰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唐代钱币曾受到阿拉伯的影响郑和船队真的在非洲留下了后裔吗中国古代铜钱大量外流日本西国之宝:玻璃西学东渐最早用望远镜观测天象的中国皇帝马戛尔尼的“贡品”明末清初西洋历法取代中国旧历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与西方舆地知识的传播中国的第一架钢琴西方钟表制造技术的传入西方火器与军事理论的输入慈禧太后的“老爷车”与中国的第一辆汽车中国人第一次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喜欢照相的中国人电影是怎样传入中国的第一次国际禁毒大会——“万国禁烟会”在沪召开西方护理学是怎样传入中国的西医是如何进入中国的西药史话鼻烟的传入和鼻烟壶的流行远东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最早的赛马最早乘气球上天的中国人西洋人发明的东洋车:黄包车上海的百货大楼中国芭蕾百年风雨魔鬼手贴:“节制生育”观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啤酒的由来中国保险小史紫禁城里的眼镜风波“德律风”趣闻骑自行车的真龙天子中国第一家自来水厂洋酒走上中国皇帝的婚典面包糖果趣闻汽水的由来中国人初尝西餐新型建筑材料水门汀草帽也是舶来品:盛锡福草帽店由天然冰到人造冰流泪的树:橡胶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追求时尚娱乐的舞厅散发迷人异域风情的咖啡馆篮球运动史话乒乓球是怎样传入中国的标点符号的引进与推行趣事世界语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西式婚礼走进中国追悼会的引进现代广告在中国是如何兴起的中国的第一次时装表演秀呼啦圈热是如何兴起的环球嘉年华登陆中国东学西渐孔子和儒家思想在西方围棋的外传中国茶是如何传入欧洲的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端午节:海外千里共佳节走向世界的中国豆腐走出国门的筷子中国失传的古乐器尺八流传在日本预防天花,中国“人痘”入西方馒头是如何传入日本的中国算盘在国外中国画对近代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轿子在国外中国的伞是如何传到国外的战史珍闻德国驻华大使陶德曼曾经调停中日战争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几个日本军人的可耻下场“纸片轰炸”:中国空军远征日本中国上空的苏联雄鹰——苏联援华“飞虎队”中国抗日战场上的“国际纵队”:朝鲜义勇军中国空军击毙日军“四大天王”《支那事变画报》:日本侵华的自供状第一位华人空战英雄为何销声匿迹1942—1943年,中英两国在香港问题上的外交战抗日战争时期各国援华知多少牺牲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第一位美国飞行员纳粹铁蹄下“中国神医”巧救犹太囚犯盖世太保枪口下中国女人勇救比利时人美国空军的第一位华人女飞行员:李月英八路军中的外籍女少校:王安娜丧命中国的日军六大将志愿军生俘美军黑人连抗美援朝唯一的一次成建制地全歼美军的战例抗美援朝中志愿军零伤亡歼灭一个土耳其旅名人史话越南建筑师阮安与明初北京城的设计建造被顺治帝封为“通玄教师”的汤若望乾隆皇帝的首席画师:郎世宁1834年,“天下第一富”在中国北京王府井大街曾经被称作“莫理循大街”末代皇帝的英国老师:庄士敦不向中国人收报酬的洋顾问:端纳一根钻石手杖的故事:格兰特与李鸿章的交谊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汤化龙加拿大遇刺嘉道理家族的中国情缘梅兰芳与爱森斯坦相遇《虹霓关》梅兰芳的美国之行赛珍珠与中国文学的不解之缘赛珍珠与中国女艺人王莹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情谊赵元任与罗素的“亲密接触”爱因斯坦在上海的三天经历南京金银街4号:冈村宁次的藏身之所文物珍宝流失海外的文物知多少圆明园文物知何处“西洋楼”十二生肖头像今何在历经一千二百多年风雨的《五牛图》《永乐大典》副本的厄运恐龙化石悬案流失海外的殷墟文物藏经洞的发现和敦煌学俄、德、日、英瓜分吐鲁番千年文书俄国人掠夺黑水城文献青铜宝鼎遇险记流失的龟兹舍利盒怯卢文遗物的流失徐悲鸿的40幅油画遗失之谜中国收藏“1851年伦敦世博会全景画”南海“海底瓷都”发现始末英国首次无偿归还中国文物图书出版我国古代翻译了多少外国书籍楚辞在国外《贞观政要》跨越国界“三言二拍”的早期外文译本《水浒传》在世界各地的流传《金瓶梅》在海外《聊斋志异》在国外的传播耶稣会士翻译的中国文献耶稣会士所撰介绍中国情况的著述古希腊科学著作《几何原本》翻译始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是如何传回欧洲的《大藏经》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圣经》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清末译自日本的一部百科全书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早期译本有哪些《汤姆叔叔的小屋》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中国翻译最早的法国小说:《茶花女》马克思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列宁著作在中国的翻译出版最早记述红军长征的外国著作美英作家描述中国抗战的九大漫记1947年,《资本论》广告首次登到了《中央日报》上中国出版历史最长的日报是由英国人创办的奥运史话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中国武术惊奥运第一个取得奥运会奖牌的中国人1936年,中国足球队首次组团参加奥运会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趣闻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与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见证中国实现奥运金牌“零”的突破中国田径在奥运会上的“零”突破中国乒乓球运动是如何走向世界的享有“无冕之冠”美誉的中国羽毛球运动服饰交流国外的木屐都是由中国传入的吗西装是如何传入中国的高跟鞋叩开中国的大门千娇百媚话旗袍中外合璧的中山装时尚牛仔服来到中国走进中国的列宁装苏联布拉基在中国的短暂岁月走进中国的另类服饰:乞丐装、松糕鞋和喇叭裤秘闻内幕甘英为什么没有到达罗马日本派遣遣唐使意在角逐朝鲜半岛景德镇制瓷秘密由法国人传到欧洲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中国士兵甲午战争后日本将中国的赔款用于何处中国劳工用血汗和生命铸就美国太平洋铁路1896年李鸿章抨击美国排华法案华工血泪:一战中在法国的中国劳工沉冤七十载的华工东瀛遇难案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宋庆龄为何访苏为防泄密,日本关东军选择“九·一八”侵华犹太复国主义者曾经计划在中国东北建立犹太国家伪满洲国“外交官”为何救助犹太人一位随红军长征的英国传教士的“奇特”经历失之交臂:日本人没有找到大庆油田新疆军阀盛世才曾是苏共党员苏军“红八团”秘密驻扎新疆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曾制定接纳犹太人的计划纳粹德国曾两次派遣神秘探险队进入西藏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曾帮助国民党政府筹造原子弹抗战后蒋介石访苏为何未能成行第十总队:帮助阎锡山打内战的日军军团一个中美和解的绝好机会:1949年司徒雷登差点到了北京1950年日本飞行员为何狂炸上海1953年版人民币为什么交由苏联代印关于来华苏联专家工资待遇的外交谈判内幕尼克松的“葬礼外交”为哪般日本人如何获知大庆油田的秘密美国力阻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计划”中法建交内幕:法国军警轰走了台“外交官”国礼大观钟表的故事小小纪念章开辟中法建交新时代菩萨头像系情缘从“小原和纸”到《楚辞集注》——中日建交拾趣美国商人霍弗赠送周恩来总理乒乓球拍天鹅衔来和平枝:中美解冻历史的见证烟盒记载了铁娘子败于小个子水晶玻璃镶银执壶:澳门回归的历史见证春江水暖鸭先知:中苏恢复邦交历史见证针灸是如何风行海外的——赠送《中国针灸麻醉法》给尼克松银茶碗记载访柬险途木雕小老虎镌刻中越深厚情谊红铜茶具,中赞友谊的象征周总理雪中送炭,恩克鲁玛赠送象牙古城堡台灯石雕女头像见证中加不朽友谊亚马逊壁毯,中法友谊永流传雕花圆盘记载中突建交佳话跨国婚恋漫诉历代涉外婚姻清末第一名士的异国恋清末名僧的情缘晚清外交官陈季同的法妻英妾一位外嫁洋人的晚清郡主第一位与洋妻离婚的中国人康有为的异国黄昏恋一桩精心策划的政治婚姻一个犹太男人和一个中国女人的天作之合陆征祥为洋妻而归隐蒋百里的异国婚恋传奇一对日本姐妹与两位中国书生的恩恩怨怨一段感人至深的异国情缘蒋介石、戴季陶与一位日本姑娘的三角恋一位导致鲁迅兄弟失和的日本女性国学大师季羡林的早年异国恋情19世纪40年代最为轰动的跨国情恋刘少奇长子刘允斌的异国情缘蒋经国与蒋方良的异国情缘中国第一例由周恩来总理特批的涉外婚姻边角史料明朝皇帝有多少朝鲜妃嫔最早集体定居中国的外国人:古罗马军团外国名人谈中国林则徐与土耳其托尔斯泰钟情中国文化历史上中日之间共发生了五次战争18+69+13:周总理万隆会议全记录历史上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曾与21国部队交战过日本有哪些著名的对华友好团体用中国人姓氏命名的现代科技成果有哪些历史上外国对中国有哪些称呼世界上哪些国家使用汉字影响近现代中国的50名外国人历史之最西天取经第一人:蔡愔乾隆皇帝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西洋管弦乐队1907年,中国举办的最早的一次国际汽车拉力赛清朝海军海圻号的环球航行首次进入西藏的西方人有哪些谁是走出国门的第一人第一位到哈佛大学任教的中国人中国第一个留美学医的女性到“西天”去的第一位中国妇女清末女作家最早向中国介绍托尔斯泰我国最早的《国际歌》译词巧骂希特勒的第一位中国女性第一位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中国科学家中国赴法留学第一人:李石曾最早揭露南京大屠杀的外国记者蒋介石首次出访为何选择印度第一个加入新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世界上第一个以中国人名命名的科学奖第一个获我军将军衔的外国人中国专家最早提出比萨斜塔的抢救方案世界第一位华裔太空人第一位美籍华裔职业宇航员第一位从事京剧创作的外国人美国名校第一位华人校长有此一说番茄的祖籍地是中国扑克是中国人发明的《西厢记》中的崔莺莺是外国人日本相扑源于中国吗杨贵妃逃到了日本高尔夫球起源于中国吗苏联特工暗杀了张作霖吗鲁迅是被日本医生谋害的吗德国军事顾问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无关抗战期间日军曾掠走我国大批儿童汪精卫是被日本人杀死的吗罗斯福没有命令史迪威除掉蒋介石吗1945年日本是有条件投降的吗

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4000字高清图片欣赏

饿,《唐史演义》行不行啊

《中外文化交流史》注重实录,不尚理论空谈。书中配有百余幅实物图片,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是国内第一部贯通古今、全面系统且可读性较强的中外文化交流史著作。内容简介《中外文化交流史》从万余年前大陆桥淹没之前可能存在的我们的祖先向周围岛国的移民文化输出写起,从有段石锛之外传讲到殷人漂洋过海,从玄奘西行取经讲到利玛窦东来传教——一路娓娓道来,讲述着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经由海、陆两条丝绸之路,以移民、民间贸易、官方使节往来、朝贡、留学生互派及宗教传播、战争等形式,在物质、精神、制度三个文化层面上的交流、碰撞、融合的历史。在全球化大趋势推动世界文化大汇流、大融合的今天,反顾历史上的中外文化交流,再现那一幕幕动人的历史场景,极有意义。作者简介王介南,1943年生,江苏宜兴人。1 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硕士生指导教师。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江苏省郑和研究会理事。著有《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志》(百卷《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中缅友好两千年》、《缅甸贡榜王朝》、《缅甸爱国诗人德钦哥都迈》等;译著有《伊江扬子友谊颂》、《四个时期的中缅关系》(合译);发表论文数十篇。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