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发布时间:2024-07-12 11:31:47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生

摘 要: “简单地讲,我们发现一种职业,它在努力地适应而且在可能的条件下去引导社会和经济环境,虽然环境在许多至关重要的方面已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我们也发现了一种职业,它对于自身未来的信心已经被动摇。我们相信我们所失去的不仅仅是建筑实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 问题的共同目标,而且也是对建筑教育令人不安的影响。关键词: 建筑文化,城市环境全球危机的两个方面在这个迅速城市化的世界中,人的生命和古老的生态系统都在经历新的挑战:我们生活环境的一方面表明,许多地区和文化失去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明显特征;另一方面,在人类无情破坏和滥用资源的压力下,我们这个星球的自然系统已经蒙受了无法补救的生物灭绝。在形象和文化上,深圳想让自己像香港一样;北京试图成为华盛顿;华盛顿想成为巴黎或者雅典;上海则想成为纽约,或巴黎和伦敦——或者兼而有之。同时,墨西哥城、加尔各达、孟买、开罗、雅加达、汉城、德里、马尼拉、德黑兰、卡拉奇、波哥大以及拉各斯都在不公正和人类冲突中变得难以管理,就像古人对于建筑巨石一样无可奈何。这些城市中的许多地方已经变成了环境和精神的荒漠。这些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即使考虑了设计与规划,也往往受西方的形式和风格的影响,是美国式的,而对于本地区特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根基则考虑甚少,甚至根本没有加以考虑。例如,上海浦东新区和新兴城市深圳,大多数建筑更适合纽约、芝加哥或洛杉矶的文脉,而不是适合具有4000年历史文化的中国。具有文化特征和适应环境的建筑是否可能? 建筑职业内外一些人士认为,工业和信息技术在全球已普遍深入,因此,在任何文化基础上,建筑风格只有唯一的未来,也是单一而广泛地采用国际式风格。他们主张,由于全球化和普遍使用相同的建筑材料和系统,因此形成了唯一的环境影响因素,因此,所有的建筑设计必须努力造就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如果这种在文化上属于良性的建筑是我们下一个千年追求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出培养这种职业人员的教育和训练系统(这似乎与当前美国的教育系统类似)。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相信文化遗产和环境的文化特色与持续以及在未来100 亿年的全球社会的生态生命中,人是必要的话,而且,如果我们相信建筑师在这种生活环境的设计、规模和保护中扮演一个关键角色的话,那么,我们应当设计一种使男性和女性都能担当此重任的教育计划。要这样做,我们首先必须预见人们所需要的实践形式及环境,然后详细明确能力、知识和技巧,以及最有效的学习环境和所需时间,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职业人员,为公众服务。为了分析我们所希望的职业的未来概貌,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与建筑有关的文化与环境媒介的历史与条件。其次,我们应该考虑对建筑实践重新定义的各种最新研究成果。最后,我们还应当分析当前的教育和现有的学习状况,并且将这些作为变革的潜在需要,以建立更为理想的职业形象。文化文脉:关键问题历史是否承认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量吗?(在你的文化中有什么现成的例子?)这些问题重要吗?(公众和/或职业人员对此关心吗?)现有建筑院校与这个问题有关吗?(我们是否基于正确的理由在传授正确的知识?)1 建筑是一种文化表达力吗?历史上,建筑及建筑师已经行使了两种权力——作为文化的镜子和明灯。我们已有这样的能力,在城市和环境景观中创造作品,让作品反映对文化环境的感知状况。我们同样也有机会成为一个辐射器——如果你愿意的话,是一盏明灯——对未来文化环境的目标、条件和前景有所贡献。在美国,在相同环境下,一些建筑作品证明两种原则都在发挥作用,其中最重要的作品出现在1893 年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上。尤为重要的是,这个戏剧性的事件发生在100年前,也就是20世纪初,当时,即使不是全世界的注意力,至少也是全国的注意力集中地关注人类生活质量的新时代与新机会。当时的一些期望和预料可能与我们当前的一些观点类似,这些观点是涉及迈向新的千年,有关科学与技术的新诺言。在寻找与新机会的精神相匹配的未来前景时,建筑师热情而同步地适应了新工业时代的新机器。他们的作品大多要求回到欧洲去寻找美国应当如何,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一切都能提供文雅的外表和辉煌与特权——因此创造出新古典的“白种人的城市”。在大多数环境状况如此创造出来的时候,人可能会说,最后一个真正重要的世界博览会是当前职业、社会、文化价值和趣味的一面镜子。在这个群体中,有些人在建筑和活跃的新美国文化中寻求一条新的道路。遗憾的是,路易斯·H· 沙利文化创造的未来图景没有流行,他创造的文化隐喻也没有流行,而源自欧洲的巴黎美术学院派艺术风格却不断复制与折衷,繁荣了大半个世纪,并且对全球范围的城市与建筑造成了巨大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暂停下来,提出这个问题。“巴黎美术学院派风格的建筑师是否追随或领导了欧洲文化中心说这一文化价值观的移植?同时,如果沙利文的方法,也就是靠近自然与真实的方法流行起来,美国文化将会多么不同?”尽管我们在哀悼全球城市建筑的“国际化”,走向后现代千篇一律的状况,尽管没有建筑师整体影响,许多世界主要城市给城市市民与众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提供了明显而自然独特的定义。伦敦是城镇或村庄的集中地,东京是无组织生活街道的有机场所,洛杉矶是汽车和非步行化街道系统,而非人性尺度的功能系统,多伦多是文化多样性的集中地——所有这些都在精神上决定(我坦率地承认,这有些过分简单化)城市或建筑群体的潜力,使之发挥特定文化价值的表达功能。2建筑表达问题重要吗?请记住柏拉图的忠告“……社区就是它所提倡的东西”,我们最近“提倡”了什么样的表达呢?同时,这些表达所表现的对人类生活质量产生了何种影响?20 世纪我们所提倡的,大多确定在现代主义世界观范围内——这种观点作为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象征,是围绕美国发展,作为自由——世界发展的历史中心所在地,是围绕欧洲发展,作为消费主义和人类中心说,是围绕个人的人性哲学发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设计提倡的(出版物宣传和受到奖励的),还在继续支持上面关注的价值观。显然,这个问题已经对职业产生了巨大作用。公众是否予以关注仍然值得怀疑,除非他们承认他们的生活质量还在继续恶化。看来,职业似乎没有我们应该表达的清楚明朗的前景,更不用说我们是否应该成为文化信息的传递或传授者。查尔斯·摩尔在接受AIA金奖时说,“ 最近,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不可居住,此时,我们的建筑却变得”越来越好“,这难道不奇怪吗?”建筑实践的未来规则21世纪的建筑生产与我们现有的方式将有很大差异。对于建筑的周边领域包括人类学、科学、技术、商贸和经济学的趋势分析表明,21世纪的教育和建筑师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将将取决于下列条件:21世纪定义的世界建筑范例将集中在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城市化将持续迅速增长(到2015年,33个全球化城市中,每个城市的人口都将超过800万,发展中国家将出现27个巨型城市)。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机构将竭力争取公众的关注;建筑院校将努力证明它这样做 ,确实是为了未来安宁康乐的社会,并对此有内在价值。(由于它在院校的地位,建筑成为一个被削弱的公共机构和部门)。在地区和不同文化之间,建筑师的建筑实践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全球化趋势。对“建筑师”、“规划师”和“设计师”的定义内容,以及这些职业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奖 大大拓宽,这样才能包括人类居住与可持续发展的所有问题。在上述5点条件之内,对实践组织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将是建筑师保持现有技能和综合实践知识能力的关键。建筑院校与未来规则有关吗?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时代,我们这些建筑教育人员(特别是美国)已经成为既成事实的拥有者,不同文化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少,对知识的要求越来越少,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来越 少。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生物,活着的有机体越来越少。从后工业时代建筑师的理想前景来看,这不是说我们在艺术和职业传播中没有努力工作。在后工业时代的美国,培养建筑师或多或少地遵循着早期的文化规则。前工业化时代或前通讯时代的建筑师,也受到阅读和理解单一文化的挑战,借助当时的运输和通信技术,来为他们提供文化的个性和灵活性。实际上,他们的表达是以对当时环境的理解和表达为基础的,今天的建筑师已经能够在一周之内面对多种不同的文化。21世纪的建筑师则更有可能应用先 进的技术,真实地经历更多的文化。他们在一天之中经历的文化,可能比前工业化社会的建筑师一生经历的文化种类更丰富。1 传授文化阅读和解释的必要性。与文化相关的建筑表达,小到建筑,大到社会。阅读和理解一种特定文化的多样性、与众不同的特色、价值和趋势都应当是职业人员的能力。阅读速度和准确性对于公认的建筑基本技能来说已经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社会寻找的是差异和等同性而不是国际趋同。建筑教育工作者应当优先学习环境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习环境知识和设计技巧,而在此之前,建筑仍然停留在表面风格上,是不可持续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表面风格上,是不可持续的,是仿自最近的出版物或获奖作品,并未对特殊的文化和环境作特别关注。2讲授可持续原则的必要性。如果人类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成为“21世纪的建筑定义范例”,如果全球建筑职业希望提高文化相关性,将其作为一种职业权利,那么,迫切要求学校意识到自己应当用本质上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以完全不同的方式组织职业教育。在这一点上,历史给我们提供的帮助极少。由于社会上没有任何例子是完全可持续的,具有环境上的可持续、技术上的动态性、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社会与文化的特色延续性。最后,在不放松对设计教育创造性质量的同时,我们必须提出一种训练未来建筑师综合能力的方法,教育他们去阅读和理解文化——用可能的最现实的观点阅读和解释——对自然力与自然元素有更深层次的知识和欣赏能力,对仪式、神话以及社会组织有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对人类差异和文化特色保护有更高的评价和尊重。寻找职业的相关性20 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北美对建筑的通用定义进行了探讨。引发这一探讨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感到这种职业影响正在趋于减小,并因此感到不安,另一方面,新的千年对建筑的通用定义进行探讨成为当务之急。据统计,至少有4种并行的、全国性或国际性的研究结果。在1994年RAIC年度会议上,加拿大对此进行了集中讨论,主题是“Reinventing Prac tice”(论文集于1995年出版);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委员会作了一项研究,题目为“ 在设计和建筑中对建筑师和工程师进行职业教育”(报告于1995年发表);同时,国际建筑师协会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1995年2月至1996年2 月之间,草拟了“建筑教育图表”( 在1996年UIA巴塞罗那会议上发表)。针对这个问题,最全面的要数美国AIA,ACSA,AIAS,N CARB和NAAB5大建筑组织联合发起的研究计划,研究结果由卡耐基教育发展基金会出版(波雅 /美特冈,1996)。1加拿大的研究结果。加拿大皇家建筑师协会的专题研讨,主要集中在下列假定与问题 上:影响当今实践的主要问题有两个:公众是有信心还是没有信心;建筑师的角色。由于加 拿大建筑活动逐渐减少,而与此同时,仍然有相同数量的建筑师从学校毕业,结果造成了失业和低水平就业,给建筑师带来了危机感。在这种形势下,有机会对建筑实践重新定义。在专业环境转换前提下,我们教什么,如何教才是合适的?我们的建筑教育与就业机会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应当如何重新定义建筑教育,才能将建筑教育作为职业内外各种不同机遇的基础?如果我们教给学生主动和能力,使他们受到建筑职业能力训练,那么,他们是否可以更好地适应这种职业呢?大学本科是否是建筑职业能力的最佳水平?这种建筑教育是否很好 ?2美国政府的研究结果。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总结出下列3个“重点关注”的方面:大多数建筑毕业生理解设计过程和设计概念的能力很强,但他们缺乏建造与技术方面的实 际知识,其中包括设计预算知识等。而许多工程毕业生对设计过程的知识很少,缺乏解决特定设计问题的能力。大多数工程师与建筑师离开学校时,对技术在建筑职业中的角色认识不足。尤其是在一些不注重技术运用,热衷于传授设计观念的院校中,情况尤为严重。应用技术包括建造方法和材料等内容。在很多学校,技术课程中大幅度减少了工程课程,而仅仅把课程集中在物理、数学和一些基本工程原则上。大多数建筑与工程学生在离开学校时,还缺乏商务、经济以及管理方面的知识。因此,不 利于他们影响业主、理解雇主关心的问题,也不利于他们获得管理项目的职位资格。3UIA 多数人的意见。UIA/联合国教科文宪章委员会的成员来自西班牙、法国、俄罗斯、捷克共和国、墨西哥、巴西,斯里兰卡、印度,埃及以及贝宁等国家,他们计划为建筑教育建立一种国际基准,对环境、可持续等内容,以及资格证书、与公众关系和职业开业等内容进行阐述。特别是宪章肯定了……面对一个迅速发展的世界,我们建筑师关心建筑的未来,相信建成环境的建造、景观设计 和维护等的方法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这些内容都是建筑师的工作范围。……同时,在其它原则中,阐明了:建筑院校未来教育工作的前景还应该包括下列目标:让所有人类聚居地的居民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尊重人的社会、文化和美学需要的技术运用。建成环境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建筑被评价为每个人的产权和职责。基本目标是把建筑师培养成一个多面手,能够协调不同需要之间的潜在矛盾,为社会与个体环境的提供造型需要。最近,“UIA 在建筑实践中职业特性的推荐标准上已经达成一致”,这对于拓宽“建筑实践 ”的定义,将“建筑实践”作为全球化国际基准提供了以下背景:“自古以来,建筑师为艺术与科学工作。建筑师作为职业,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今天,对建筑师的工作要求更严,业主的需求和技术进步已经变得更为复杂,保护生态的紧急性和压力也大大增加。在许多参与设计和建造过程的团体中,服务与合作方面已经派生出了各种变化”。4美国卡耐基教育研究基金会。波雅/美特冈的研究结果,建议美国教育应该培养社会建筑师,而不仅仅是就建筑论建筑。在五个文件中,我们有大量数据、假设和观点来为我们变化中的未来前景打好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国家研究委员会呼吁对建筑重新定义,提倡建造技术和经济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波雅/ 美特冈和UIA宪章主张,建筑师的工作范围应当包括一切“社会”与一切“环境”。结论是:a)5年或6年制教育对于成为一个终身建筑实践的建筑师来说是不够的。b)建筑与艺术的传统、科学、技术以及人文领域将在未来受到文化价值观、环境质量、经济学以及信息技术的强烈影响。c)发展变化是最持久的常量,在 21世纪,发展的压力非常巨大。一种建筑教育的进化结构:共享的“K—80”职业教育系统。下列提出建议,是考虑在现有框架之内改变建筑院校的现状。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进行大规模改革,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化。(就本人而言,这种期望颇具吸引力!)以下假设包括了美国目前的整个教育系统,它也许能带来真正的变化:①从幼儿园到80 岁的终身无缝式教育系统,对于创造和保持一种社会上不可缺少的职业来说是必要的。②院校职业教育人员和管理成员都必须以浓厚的兴趣,在实际中应用K—80策略积极地承担、分享职业教育的责任。③以大学为基础的教育中,采用职业优先的原则。职业教育与学院共同工作,使建筑教育达到与律师、医生等其他执业职业公平的高度。④波雅/美特冈的建议是正确的,我们真正需要有一种被称为“建筑师”的职业类型。⑤在专业人员中间有或将要形成统一的意见,我们应该而且也能做到以公众服务为中心,迎接全球可持续问题的挑战。为了适应建筑核心目标的变换,我们需要一种由4 个相关部分组成的系统。K—80环境下的“ 学习团体”是不难想像的:a)在初级和二级教育系统中,环境、人类居住环境、艺术与美学以及最广泛的建筑定义,需要被所有学生体验到(对交互式指令的责任需要由建筑职业、建筑院校和社会共同分享)。b)基线职业教育结构(主要以大学为基础;得到公认的;由学院成员领导的,并且由职业成员提供帮助);c)实习或职业课程的组成(得到公认的;由院校和建筑职业共同操作和管理;通过教育、工作与生活之间远距离学习技术教育促进的);d)继续教育/职业发展的组成 (在院校帮助下,由职业领导,广泛应用距离设施和自我检测指令技术 )。聘任书或得到公证的职业资格将出现在3 个阶段:a)获得一般资格和建筑师头衔的考试,(在完成职业学习时立即颁发给毕业生;由院校管理,由建筑职业和国家协同);b)取得实践资格的考试,包括健康、安全和福利等特殊领域中以实践为基础的知识 (在完成所需实习之后,由国家和建筑职业进行管理)。c)延伸资格证书(通过固定的规则来加以管理,取决于单独的实践目标和公众对职业的期望变化,由国家在地方职业组织和部门的协作下进行管理)。这种K—80终教育系统能充分发挥当前教育系统的优势,为公众提供文化、环境方面的服务 ,为实践提供新机会,而且,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公共服务,它将拥有一种公共的建筑师形象。由此带来的益处将接踵而至。我们当中那些思索世界的人很快就会感到非常惊奇。尽善尽美的星星、美丽的山河,清新的海洋空气将带来着一种喜庆的气氛围绕在我们周围。依照我们的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建筑师必须在生命中每一天创造生活,给生活带来秩序。我们需要负起责任,与此同时,表达我们作为人类所知道的一切奇迹。

恩,比如,论自然资源与人为开发的利害关系,

先定出主意 文学可以说是文化的分支,从历史说起吧, 文化代表着历史的变迁,,,文学就负责讲述历史的变迁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初中生

如何提高自己写作论文的水平,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选准题目; 二是要在这个题目下搭出几个比较新颖的论据作为框架; 三是要积累一些平时教学中一些鲜活的例子; 四是要提高文字的流畅性、可读性。 这其中,选准题目是相当关键的一步。名不正则言不顺,题目决定方向,方向影响质量。 选题时要注意四新: 一要时间新,指问题应具有时代感,能反映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如“沐浴“一米阳光”,静待“万丈光芒”——“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随感”。公民教育是去年从美国引进的一个合作研究项目,我校也受教研室委托参与其中,这是一个新问题,而出现这样的一篇论文,起到填补空白的效果。同样的还有“学校转型期团队精神的培养”等。 二是内容新,指所研究的问题是以前没有提出、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是在教育实践或教育理论中提出新的矛盾点、新的因素,反映新时期的新经验和新理论;如“小课题研究——师生成长的异度空间”和“课堂教学公平问题探究”等。 三是方法新,指研究的角度、思路要有新意,但也不能盲目赶热点、追时髦,要注意从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去研究;如“走进童心——对低年级儿童“人来疯”现象的分析”、“从鲁迅对周海婴的教育看其儿童教育观”等。 四是理论应用上的创新,科学的发展已经呈现出了高度综合化和精细化的特点,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可以运用或借鉴到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如“让“菜单”理念走进学生生活”,“菜单”多用于计算机教学,强调了一种“交互性”,用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猜想其可能强调了学生对于学习生活的“自主性”和“多元性”。还有“语文教学机智的伦理学省察”也体现了学科的交叉。二、如何搭出论文的框架所谓论文的框架,就是指论文中支撑论文的几个提纲或是论据,也就是你从哪几个方面来达成目标的。 论文的提纲同样要注意几点: 一是新, 创新是第一要素,比如《改善课堂提问行为的策略》,关于课堂提问其实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了,这么多年来一直是大家备课、议课、评课的主要方面,相关的论文也很多。这篇论文架构了这样几个提纲: 课堂提问应提“以人为中心”的问题; 课堂提问应增加“等待时间”; 课堂提问应力求技巧性。 从新的角度去诠释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就显得与众不同了。 二是全, 论文的提纲应力求周全,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法很多,如果你仅从一、两个方面去论述,就显得说服力不够。 三是奇, 提纲的表述不妨奇一些。如有位教师在谈当前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时,采用了这样几个提纲: 1、“丢了西瓜捡芝麻”——为了探究而探究 2、“大事化小小化了”——探究教学的形式化 3、“野渡无人舟自横”——探究教学的随意化 虽然所阐述的内容比较普通,但提纲却起到了吸引人眼球的效果

史静 章茵 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摘要 本文依托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项目”,通过问卷方式进行系统调查,初步了解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特点,总结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数据依据,并提出思路和建议。关键词 国土资源文化 问卷调查 数据支撑 思路建议在国家着力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下,国土资源部系统各单位把握契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本文依托国土资源部软科学项目“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201234)”,通过问卷方式对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总结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并提出思路和建议。1 调查的基本情况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和邮寄的方式,共向全国224个地区,325个单位的1716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3份。调查对象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市/县/乡镇国土资源厅(局、所)、地调院/地勘局/地矿局/地质局/地质队、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市/县/乡镇国土资源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分其他单位。此次调查范围较广,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和部门基本上都有所覆盖,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性(图1)。2 被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数占总数的1%,50年代的占12%,60年代的占28%,70年代的占23%,80年代的占35%,90年代的占5%。男女比例为37∶1,本科以上学历达87%,处级以上干部达32%,拥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达44%。此次调查中,被调查人群的年龄、职务、职称等数量符合现阶段国土资源系统的人群特征,这对于了解系统内干部职工对国土资源文件建设现状的看法,分析研究国土资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图1 个人调查的分布情况图2 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国土资源系统内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9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很重要。被调查者认为,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和骨干的培养;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在有效资金的保证下,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重视后期的总结和宣传工作,才能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扩大国土资源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1 对国土资源文化类型的关注程度对于文化类型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关注地质文化,超过33%的被调查者关注矿业文化、国土资源精神文化、土地文化、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和国土资源物质文化,对于海洋文化和测绘文化的关注相对较少(图2)。图2 被调查者对国土资源文化类型的关注情况图最受关注的文化类型分别是地质文化、矿业文化,其次是国土资源文化、土地文化、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和国土资源物质文化,而关注海洋文化和测绘文化的人较少。2 对国土资源文化描述的认同程度对国土资源文化的描述,项目组提出了“国土资源文化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从业人员在对资源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相关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属于行业文化范畴。”对此,56%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23%的被调查者同意,4%的被调查者不太同意,5%的被调查者不同意,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好说,1%的被调查者还提出了其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议对自然资源进行一下限制”、“人员扩大到从业人员以及热心国土事业的各界人士”、“(国土资源文化)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矿山和海洋等自然资源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国土资源文化是)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还有的提出了其他见解,如“国土资源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应该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应着重于未来”等。3 对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和需求调查对国土资源知识类型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熟悉矿产资源,51%的被调查者熟悉土地资源,49%的被调查者熟悉地质资源,33%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水资源、资源保护和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20%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10%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海洋资源,而只有4%左右的被调查者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对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类型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土地资源知识,5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感兴趣,41%左右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相关知识,36%的被调查者希望了解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和资源保护知识,33%左右的被调查者关心水资源,25%的被调查者希望熟悉海洋资源知识,14%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矿产品贸易知识,9%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碳汇知识。对获取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相关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获取国土资源知识,53%的被调查者通过普通网络搜索获取国土资源知识,50%的被调查者经过专家讲座和学术会议获取国土资源知识,37%的被调查者通过影视、文学及科普作品获取国土资源知识,33%的被调查者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获取国土资源知识,只有22%的被调查者使用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数据库获取国土资源知识,还有少数人通过国土资源报及各类报刊,相关业务书籍及部门汇编手册等获取国土资源知识。可见便捷的搜索引擎、多媒体形式的知识载体、生动精彩的专家讲座相比较图书和数据库更能够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对限制获取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认为限制自身获取国土资源知识的原因是工作紧张导致没有时间关注,31%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取的途径太少,14%的被调查者对工作以外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有5%的被调查者反映形式少、信息少、机会少,尤其是农村基层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仅有1人表示“单位有周五学习日制度,有获取的途径”。由此看出,近年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地质资源知识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资讯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的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对海洋资源和水资源知识不甚关注,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的兴趣不高。4 国土资源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对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领域薄弱环节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4%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地区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领域的薄弱环节在于社会影响力不足,57%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费投入不足,48%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成果不多,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管部门不明确,1%的被调查者反映了人员不足、实际投入少的问题。5 对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制度和措施的建议对建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制度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被调查者认为,强化教育培训、建立骨干队伍的实际效果比较好;55%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指导,保证资金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制定专项政策,建立奖励机制;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繁荣文化创作,发挥载体作用,45%的被调查者认为,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对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具体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69%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3%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开展文化成果的宣传,5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建立文化建设奖惩机制,41%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进行文化建设理论研究,1%的被调查者建议通过网络和金融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3 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思路根据调查结果和被调查者补充的意见建议,可以看出,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既是积极践行国家和行业内文化建设风气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每位国土资源系统内成员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而建设优秀的国土资源文化需要从行业传统精神、队伍整体素质、文化平台搭建、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等方面入手。1 提炼国土资源行业精神,塑造国土资源行业形象号召干部职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的行业精神,开展以弘扬国土资源核心价值观、提高队伍凝聚力、激发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着力塑造特色鲜明、奋发昂扬、富于时代气息的国土资源行业形象。总结国土资源事业历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国土资源系统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展现国土资源人在平凡岗位上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探索运用新的文化机制打造行业形象。2 提高国土资源队伍的文化素质以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为目的,在全系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围绕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研讨、专题讲座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做好表率,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创新的氛围。通过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优秀人物事迹宣讲、文化论坛、才艺培养及展示等活动,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展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建设一支用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富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极具创造力的新时代国土资源队伍。3 加强国土资源文化阵地建设和精品创作以国土资源文化发展为契机,紧密围绕国土资源工作总体部署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产品及传播、文学艺术创作、国土资源科普等工作,推进宣传教育阵地、文化产品传播网络、科学普及基地等的建设。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出一批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扩大国土资源文化的影响力。4 积极开展国土资源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国土资源文化内涵,拓展其外延,推动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4 对保障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需要全系统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需要加强制度和投入的保障,需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文化建设队伍,以此全方位提高国土资源文化的建设水平。1 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成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指导机构,由部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统一部署、指导、协调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日常事务。组织编制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部直属单位都要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大力推进。2 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制定面向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和工作机构的专项政策,在工作考评、职称、职务、分配等方面把文化工作与其他工作摆在同等地位。把国土资源优秀科普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奖范畴。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文化工作者、优秀文化作品等评选活动,把国土资源文化工作人员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促使其产出更多优秀作品。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国土资源文化项目的实施,培养壮大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形成国土资源业务工作和文化事业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从政策引导、宣传鼓励入手,引入社会力量从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推动国土资源文化产业发展。3 丰富队伍结构,培养专门人才建设一支由宣传教育、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科普、新闻出版及网络传媒等组成的,专群结合的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专门人才,为繁荣发展国土资源文化事业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保证。4 保证专项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建议部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文化建设基本投入,部系统各单位也要从资金上保证文化建设工作,应将文化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数额应保证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以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基金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参考文献袁可林关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之我见[J]资源导刊,2013(3):12~14段怡春等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大地出版社张先余弘扬“三光荣”精神 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7:16~19

先定出主意 文学可以说是文化的分支,从历史说起吧, 文化代表着历史的变迁,,,文学就负责讲述历史的变迁

顾晓华 杨家才 赵可录 陈杰 谭正敏(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摘要 中国地质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学文献机构,正在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地学文献中心和数字图书信息中心阔步迈进。发展和建设适应时代和任务要求的图书馆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关键词 地质图书馆 文化建设 设想与思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所谓“国之魂,文以化之;国之神,文以铸之”。没有了“魂”与“神”,上至国家、民族,下至单位、个人,便缺少了得以良性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对文化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把文化的定位和作用推到了新高度,也为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重大发展机遇和广阔发展空间。作为中国最早的科技专业图书馆,中国地质图书馆历经百年沧桑,与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如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地学文献机构,正在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一流的地学文献中心和数字图书信息中心阔步迈进。发展和建设适应时代和任务要求的图书馆文化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全新课题,更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1 传承创新,培育文化强馆新理念中国地质图书馆创立近百年,积淀了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一直以来,图书馆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传承与创新融合,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结合,文化以其“润物无声”的独特魅力融入各项工作中,不断推动着图书馆事业的蓬勃发展。现今,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机遇和新挑战,要做大做强地学文献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更需要培育先进的图书馆文化。1 培育理念,营造良好氛围中国地质图书馆作为国家地学中心图书馆和行业总书库,肩负着地学文献的收藏、加工和开发工作,并开展相关研究和信息化建设,向社会提供地学文献信息服务,既是国家地学公益性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推动地学科技创新、保障地质找矿突破的重要支撑。1925年翁文灏先生提出“有馆尤贵有书,有书尤贵有用”的办馆宗旨传承至今,已经成为图书馆馆训。新中国成立后,老一代图书馆人将传承馆训与弘扬地质“三光荣”“四特别”精神有机融合,精炼出具有独特内涵的地质图书馆文化,相继推出了“爱馆、敬业、图新、奉献”的图书馆精神,“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服务理念,2013年在《中国地质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中又提出今后的工作目标,即:建设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符合图书馆特点的专业图书馆文化,使全馆职工潜能得到挖掘、热情得到激发、才智得到发挥、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升,塑造一支具有团队整体意识、改革创新理念、进取奉献精神的职工队伍;形成特色鲜明、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理念和图书馆精神,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打造图书馆文化品牌,文化建设制度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在国土资源和地质调查系统具有重要影响,为地学文献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风雨百年、励精图治,图书馆在传承中不断融汇新的时代精神,营造良好文化氛围,着力深化拓展服务模式,由被动走向主动,由单一走向多元,由信息的提供者转变为知识服务的组织管理者,大力提升队伍的凝聚力、创新力、竞争力,在地学文献事业乃至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 确定原则,保证健康发展得力的文化建设必然会促进积极向上的、趋同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的产生,从而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而正确的原则就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切实发挥好“地学知识宝库,地质文化殿堂”作用的有力保证。图书馆文化建设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继承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等优良传统,紧紧围绕“事业立馆、业务兴馆、文化强馆”的总体发展目标,以构建地学文献资源服务保障体系为抓手,全力打造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人文型的专业数字化图书馆,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以先进的文化引领队伍建设、作风建设和各项工作,为服务地质调查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一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与服务理念,不断满足文化生活需求,充分发挥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二是坚持注重实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中心工作,贴近职工群众和工作实际,因地因时制宜,确保图书馆文化建设有实际效果、有陶冶作用、有进步表现。三是坚持不断创新的原则。既突出图书馆的文化特色,又要将图书馆文化与地学文化有机结合;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又要与时俱进提升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四是坚持全员参与的原则。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要发挥带头、示范、引领作用;处室负责人要全力投入,当好排头兵;广大职工要积极参与,当好主力军。形成人人参与、文化传承靠大家的浓厚氛围。2 开拓思路,构建文化强馆大格局图书馆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提升物质文化、推进行为文化、规范制度文化、培育精神文化。四者之间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融会贯通,不可分割。1 提升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图书馆文化的显性文化,是为读者服务、开展学术研究和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环境、条件、设施等物质要素的总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精神风貌和管理水平。提升物质文化,主要是运用物质形象建设手段,营造图书馆文化氛围和环境,提升图书馆整体形象。其主要内容包括:(1)统一图书馆馆标、馆歌、徽章等多种标识。(2)规范图书馆办公设备、办公器具,统一铭牌、宣传标牌、提示牌的装置规格和设置区位,规范各处室简称。(3)推行办公场所规范管理。在图书馆公共场所、办公室、楼道、会议室等处,悬挂反映图书馆理念的牌匾、图板,并做好图书馆及其产品的宣传,打造图书馆品牌,扩大知名度和美誉度。(4)加强文化设施和文化阵地建设。建好阅览室、馆史展厅、科普展厅、职工活动中心和书吧等文化场所,充分发挥现有场馆的功能作用。2 推进行为文化行为文化主要体现为服务文化,是图书馆在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服务理念、职业观念等服务价值取向的总和,是精神风貌、素质修养的体现,也是核心价值观的最终折射。推进行为文化,主要是树立先进、正确的服务观,塑造良好服务形象,创出图书馆服务品牌。其主要内容包括:(1)抓好职工的行为养成规范,培养热情待人接物的习惯,使其文明程度普遍提高。规范礼仪、仪式和活动服务用语,引导注重个人仪容仪表和自身形象。(2)制作发放服务手册,印制办公咨询电话、政策问答、常用办事指南等内容。面向读者建立办公服务索引标牌,印上图书馆处室分布、办事流程、办公人员联系方式等信息。(3)建立服务满意度调查反馈系统,监督服务效率、服务态度、服务质量。(4)加强环境建设,推进工作环境的美化、净化和现代化,保持图书馆大楼内外卫生整洁、楼前楼后干净、有序。培养职工节能环保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倡导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3 规范制度文化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图书馆的规范化管理体制,也影响着图书馆的管理行为。规范制度文化,主要是导入图书馆文化理念,使“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和服务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和落实,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体系和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使之导入科学化管理轨道,从而有效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其主要内容包括:(1)修订完善图书馆现有的规章制度和业务工作流程,抓好系列制度的构建和完善,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促进管理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2)制定《图书馆职工手册》,健全融制度文化理念于其中的劳动人事、收入分配、绩效考核、质量安全、保密守纪、教育培训、廉洁从业、党群组织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工作标准和行为规范。(3)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推进管理创新和管理效益最佳化,营造和谐的团队氛围与工作环境,不断提高科学管理的效能和水平,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4)将图书馆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内部行政管理制度中,使工作理念、服务理念和管理理念内化为自觉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形成具有图书馆特色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4 培育精神文化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对图书馆精神、价值观、管理理念以及标语口号和对外宣传用语的确定,并使之成为规范职工行为的信念和准则。培育精神文化,主要是挖掘和弘扬图书馆精神内涵,形成全馆职工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和理念。其主要内容包括:(1)挖掘形成图书馆精神内涵,总结提炼出具有鲜明特色的价值观和理念,规范精神文化用语,印制《图书馆职工文明手册》。(2)大力弘扬传统美德,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做重品行、守诚信、讲操守的模范。树立先进典型,评选文明处室、文明职工。加强对广大职工的理想信念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和法纪教育,建设一支适应时代要求的“四有”职工队伍,为图书馆发展注入文化动力。(3)抓好图书馆网站、刊物、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建设,形成浓厚的图书馆文化建设氛围。打造文化精品,建实建强国土资源与地学科普基地,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普文化精品,扩大图书馆的影响力。(4)搭建文化交流平台。为国土资源和地调系统搭建文化交流平台,开展文化论坛和文化沙龙等活动,促进地勘行业系统内部的文化交流,提升地质人的文化内涵。3 加强保障,唱响文化强馆主旋律优秀文化是图书馆宝贵的精神财富,只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让先进文化占领图书馆员的思想阵地,才能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但是,文化建设又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完善保障体系,统筹部署、分步推进。1 分步骤实施,确保工作实效(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这一阶段要广泛进行思想动员,组织全体馆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八大精神和部、局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关要求,提高广大干部职工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激发大家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自觉性。按照《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方案》部署,统一思想,不断深化认识,发挥干部职工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图书馆文化建设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2)全面推进,力求实效。推进精细化管理,规范行为养成,增强图书馆管理效能,不断提高综合实力。主要完成“三个规范”,抓住“两个重点”,做到“两个争创”,实现“一个目标”。“三个规范”即完成图书馆标识规范、行为规范、理念规范工作,全面优化图书馆形象、品牌形象和职工队伍形象。“两个重点”即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行为养成。“两个争创”即争创文明处室、争创文明职工。“一个目标”即提升服务水平,做大做强地学文献事业。(3)提炼升华,展示形象。对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文化建设过程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归纳提炼形成图书馆精神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图书馆核心价值观和理念,大力展示图书馆形象与魅力,提升影响力。做好图书馆文化建设成果的总结宣传工作。(4)健全制度,形成机制。形成图书馆文化管理良性运行机制。健全文化建设规章制度,形成图书馆文化管理运行机制。从感性文化向理性文化延伸、从无形文化向有形资源延伸、从管理文化向文化管理延伸。不断提升图书馆的执行力、竞争力、凝聚力和形象力。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对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及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不断发展完善,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 完善保障体系,为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文化建设意义重大。积极的文化理念,是凝聚力之基、战斗力之根、发展力之源,是一个单位最重要的软实力。切忌“一阵风”,更不能流于形式、醉心活动图热闹,要确保文化建设工作实效性,使其切实成为图书馆事业大力发展的思想保障和支撑。(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图书馆文化建设领导机构,按照分管职责落实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文化建设办公室,与党委办公室合署办公,负责具体的组织协调和日常事务工作。通过统筹协调、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形成全馆上下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全员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格局。(2)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把文化建设纳入图书馆整体工作计划统筹考虑,重点列出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工作标准,并明确落实文化建设各项内容的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有序推进。要围绕中心工作,将其融入图书馆建设的全过程,与各项工作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引导广大职工广泛参与,以持之以恒的精神,常抓不懈,抓出实效,发挥文化对工作大局的保障和促进作用。(3)加强协调,形成氛围。领导干部要积极支持参与文化建设,各处室要切实负起责任,财务部门要积极筹集和统筹安排文化建设专项经费,用于改善软、硬件环境,以及购置各类宣传设备,举办各种交流展示等相关活动,确保各项文化活动落到实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营造和谐共建、协调一致、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历史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现代化重构 摘 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产生与发展的几千年中形成了独有的特点,并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影响。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运行,传统伦理道德显示出与之不相适应的方面,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型与扬弃,必须对传统伦理道德进行重构,使其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伦理道德;现代转型;重构。 我国传统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前后相继,交相更替,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和价值观念,形成了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传统美德,有诸多的道德规范,有丰富的践履道德规范的德行,有如何实现道德建设的教育思想,有我国文化独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论,等等。这些内容不仅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活秩序的深层设计,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更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今天,进一步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转型与重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特点。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博大精深,形成一个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儒家伦理思想更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结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占据核心和主干地位。儒家道德思想和道德学说中的核心概念是“仁”。“仁”的最高原则是“爱人”,其核心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伦理基本准则和要求;而将这样一套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扩充到社会政治领域,提出“礼仁”一体,使伦理政治化、政治伦理化,是儒家伦理的鲜明特色。这使得儒家伦理在漫长的我国封建社会具有了与封建政治一体化的正统地位,对当时社会秩序的调整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具有如下基本特点:修身养性,打造内质 修身是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具特色的概念,也被称为“修德”、“克己”、“正身”、“修己”。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性本善,同时又认为如果没有一番修身慎独的功夫,本性的善是无法转化为现实的善。要实现这种转化,首先必须做到律己修身。孔子认为,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这样的修养功夫,强调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维护人伦关系和整体秩序,其基本精神是“求诸己”,也就是对自身厚责,严以责己,宽以待人,即“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而“求诸己”的最有效的方法是慎独,“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这就是说,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己,戒慎恐惧,“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经过这样的修养锤炼,人们就可以成为品质高尚、节操坚定的正人君子。修身为本的思想影响了封建社会两千余年,不仅知识分子多形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安贫乐道的气节,而且一切志士仁人把修身作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作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和道德理想的基础和前提,毕其一生去追求、去践行[1]。这种重视修身的道德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华民族,不仅在知识分子群体当中,而且在广大的劳动人民当中都表现出重视追求精神生活的民族品格 克己奉公,注重整体。 传统伦理道德强调人们要有社会责任、国家责任、家庭责任,强调每一个人应对社会做出贡献。因此,人们的家国意识、乡土情结特别浓厚,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是重视群体价值的最突出体现。在大一统观念的支配下,国人都应以国家统一为乐,强调为社会尽责、为天下尽忠的献身精神。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传统道德重视群体价值的又一体现。在宗法制下,家族是个人实现其个人价值的保证,因此只有维护家族的利益,才能实现个人的利益。群体拥有支配的权利,个体则只有服从的义务,个人只有克制身心,服从群体,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重视国家、群体的利益,以家族为本位的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来源之一,它形成了国人顾大体、识大局、以他人为重、以集体为怀的情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下为公、克己奉公的美德[2]。这种美德,培育的是对社会、民族的义务感、历史感、责任感、使命感。历来为我国人所推崇的“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就是这种道德观念的反映。 先义后利,见利思义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坚持尚义不尚利,提倡先义后利,以义制利。孔子告诫人们要“见利思义”,见到利益要想到道义。同时,孔子根据对义利的不同态度划分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倡导要做讲究大义的君子,而不做只讲利益的小人。孟子更进一步认为“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董仲舒更概括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4]的命题。“重义轻利”这种道德观念是“君子”追求的道德观念,因为“君子”只有通过节制人对利欲的追求,自觉“存义去利”,才能保持国家清廉和公平。这种义利观注重社会公利,引导人们为国家和百姓作贡献,这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造就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追求完善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素质,也培育了一批为国家、民族的利益勇于献身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如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实践了成仁取义的理论,给后世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伟绩。 二、传统伦理道德在社会转型中所受到的影响。 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对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总是“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而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生产关系,在对小农经济与封建政治关系的思考中,儒家探索出与封建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纲常伦理,并使之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但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形成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民主观念、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在价值判断和经济判断之间也不断发生着无法回避的矛盾甚至冲突,作为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伦理道德,受到了现代社会强有力的冲击,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 首先,传统的伦理道德只注重人们的道德教育,而忽视了法律、法规等手段对社会管理的作用,破坏了法律的独立性,阻碍了法律的形式化,导致了法律的道德化。究其原因,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和改革前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上是伦理或政治一元化的社会,由此造成长期以来的道德一元化。而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生活已经走向多元化,一元化的道德规范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对多元化道德的需求,便在若干领域造成道德规范的缺失。 其次,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强调树立群体意识、整体意识。传统道德中公私概念非常模糊,一方面只有家族利益而没有个人的独立地位;另一方面又是“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大家可以沾一点便宜的意思”[6]。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是公有,公有是共有,也没有公私之分,没有个人产权边界的概念。而市场经济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求利,利润追求的最大化和利益占有的利己性是市场经济行为的根本特性,离开这一点就不会有市场经济行为,也不存在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生产者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实现价值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充分尊重人的个性、能力、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权利,克服传统的“义务型”伦理的强权倾向和片面性。 再次,传统的伦理道德提倡重义轻利,国家要不以利为利,个人要以义为重,甚至产生“以贫为荣、以富为耻”的扭曲的道德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直接导致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能也不可能把发展社会生产力、追求物质利益作为社会的基本问题和价值目标来加以解决、规范和追求。 综上所述,个体的道德理性是有限的,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新旧伦理观念相互冲突,善恶是非界限非常模糊,这就需要社会以制度的形式,建立一系列明确的社会道德规范,告诉人们什么是应当做的和不应当做的,协助个体确立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同时,个人的道德意志也是有限的,往往难以克制自私欲望的膨胀,在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在这种情况下,制度所提供的约束,包括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制裁,都可以强化个体的道德意志。 三、传统伦理道德现代化重构的路径。 迈进新世纪,在我国社会广泛而激动人心的现代化转型中,不只是现实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同样面对着对于传统伦理道德的重构、整合、创新。那么如何来重构呢?不能因为传统伦理道德存在的某些问题而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重新建立一套全新的伦理道德体系。应本着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原则,并根据现时代的特征,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本文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实现道德与法律的统一与互补。 虽然传统伦理道德中有其消极的一面,如等级特权、尊卑有序的观念是为自然经济和专制制度服务的,与现代社会极不相容,但诚实守信、等价交换,公平竞争等道德在现代社会仍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对于传统道德应客观评价,有效利用,做到真正的扬弃。另外,道德习惯的形成,除传统的劝导、说服、教育外,还需要一定的强制性。在市场经济中某些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如假冒伪劣、权钱交易、损坏公物等,仅靠道德约束是不够的,必须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因此要改变重德轻法的传统,逐步确立法律的权威。同时,我们应看到道德规范有其立法的必要性,这既可以保证社会变革中道德规范的更新,又可保证已形成的道德规范的贯彻执行。此举是重建现代道德文明,树立道德新风,防止道德沦丧的重要途径,也是强化伦理道德观念与强化法律意识同步进行的有效方式。当代我国的法制现代化是我国人民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展开的法制变革运动,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特色。 强调社会价值与个人利益的统一。 我国的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关系为纽带的道德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庞大而又严密的道德文化体系,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缜密的道德规范,将人们的言论和生活,自内心深处纳入传统经济需要之网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特别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个人与社会、国家之间利益关系在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竞争、民主、法治经济,虽然能够激发人们的竞争意识、开拓精神、创新思想和效率意识,但同时,市场自身的趋利性、排他性和商品交换等价值原则,容易引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消极腐败现象。离开一定的经济道德基础,只能是金钱至上、物欲横流、信誉崩毁、甚至罪案丛生。因此,这就意味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仅强调个人利益或集体利益,而要更多地强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将尊重和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国家经济政策有机地协调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与个人是互为目的的。 一方面集体作为个人利益的代表应以个人为目的,在物质上根据社会公正原则尽力满足个人的正当利益,不断提高个人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在精神上尊重个人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发展,促进个人利益的实现。另一方面个人在一定程度上也应以集体为目的,为维护和增进集体利益而努力工作。只有集体利益得到了满足,集体壮大和发展了,个人的利益才能更容易得到体现和实现。 通过两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互促进,使个人和集体都达到共赢,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道德赏罚机制。 通过注重人的心理需要、情感因素和对利益的要求,来引导人们的行为。道德赏罚机制就是赏善罚恶、扬善抑恶,它是社会运用利益机制对法律规范调整范围之外的个体行为进行的一种特殊的道德评价和调控方式。所谓“赏”,就是社会通过给予实施道德行为者更多的利益来肯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昭示和倡导一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所谓“罚”,就是社会通过剥夺实施不道德行为者的既得利益来否定某种行为的合理性,从而显示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以禁止不道德行为的再次发生。如对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等行为可通过树立典型、舆论引导等方法,对行为者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进行奖励,以保证行为者的利益;而对于不道德行为,如制假卖假、坑蒙拐骗等,我们应当通过各种媒体对其进行揭露和批判,并对其进行物质上的处罚,从而让人们分清是非善恶,对自身的行为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 改革本身是对原来基本秩序的重塑,是一个从有序到无序再到基本有序的过程。无序状态的存在,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也是再次走向有序的一个基本环节。今天讨论该问题,着眼的是“失”中有得,是在失去陈陈相因的传统后重新建构我们的伦理体系。社会转型时期迫切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使社会从动荡走向有序,从“个人伦理”走向“制度伦理”,这是当代我国道德嬗变的趋势。 参考文献: [1]王红武。关于我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思考[J] 学术探索,2007(3):6- [2]于铭松。论我国传统道德伦理[J]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4):92- [3]魏英敏。当代我国伦理与道德[M]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335- [4]王殿卿。东方道德研究(第三辑)[M] 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196-197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2-134、 [6]费孝通。乡土中国[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60-

林则徐西学思想论略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他不仅领导了中国历史上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指挥了抗英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而且与清王朝长期奉行的盲目排外、闭关锁国政策不同,以务实的态度和作风开了了解西方情况、学习西方知识,并将之付诸行动的先河。林则徐与“民主”政治林则徐在广东禁烟,面对西洋的坚甲利兵,不得不作“西夷”背景的了解,因此有《四洲志》之编著。《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当时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概况,内容包括地理历史、政治制度、财政经济、军制武备、对外关系、科技文艺、宗教信仰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许多新知新闻。这部书对于当时的中国,犹如一股清新的“民主”空气吹进了中国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堡垒,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为辛亥革命以后,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高扬“民主”大旗制造了舆论。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该书竟然提到了西洋的议会,特别是英、美、法三国的上下议院,颇有相当篇幅。该书叙述英国上下两院的结构时,谓上院议员多王公贵胄,全院约426人;下院议员来自地方,“由各部落议举殷实老成者充之”,共658人。谈到议院的权力,指出“国王虽有权裁夺,但必由‘巴里满’(Parliament)议允”;国王行事有失,承办官员要交“巴里满”议处。美国是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军国大事,必“西业”会议而后行。西业即今之参议院(Senate),其议员经由选举产生。选举是将选票“暗书弥封存贮公所”,“以推荐最多者为入选”。法国设“占马阿富”(LesChambres),其制度与英国相近。①《四洲志》讨论英、美、法议会的组织、权力关系、选举等。林则徐介绍这些观念时,相关的名称都是音译,例如上院译为“律好司”,下院译为“甘文好司”,原来就是House of Lords及House of Commons的音译,但均未予转换,不谙原文者,读之有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林则徐似乎对自己的著作并不满意,加上内容需要进一步充实,因之决定敦请魏源作全面性的补充。然而,魏源的补充并未超越林则徐的《四洲志》,原因是他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限制了其个人视野,重点放在了解英人的坚甲利兵,于议会政治甚少措意,大多转抄《四洲志》的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发挥。比较突出的一点是,魏源提到了议院多数决的原则,“众好好之,众恶恶之;三占从二,舍独循同”,感觉其为一美好制度。②作为“民主”特别是民主政治的具体运作———议会思想进入中国,加快了中国的民主进程,由此,才有了清廷之派遣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不仅深入理论,同时考求实施的技术,至此中国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实行时期。议会思想于1840年前后进入中国,这无疑推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进程。当时引进的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传统有功名的绅士,如冯桂芬、王韬等;一类是政府官员,如林则徐、魏源等;一类是西方来华的传教士,如麦都思等。林则徐是最早注意到西方“民主”政治的中国官员。林则徐与“论用兵”为了准备反侵略战争,对西方军事、科技方面的知识和信息,便成为林则徐重点关注的内容。从《澳门月报》第四辑“论用兵”中,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点。“论用兵”收集了广东、福建的一些海战材料,林则徐根据从澳门翻译的书报中对这些海战的评论“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③又了解到英舰害怕我用火攻,这进一步发展了林则徐“民心可用”的思想,因此,在反侵略战争中,他招募渔民、蛋户编成水勇,并采用火船出其不意进攻敌人,且屡获胜仗,大大增强了其抵抗侵略的决心和信心。通过对西方军事情况的了解,林则徐认识到英国在军事方面的优越与先进,为了学习英军的“船坚炮利”,他还从澳门购买了军事技术资料,组织摘译了有关欧式大炮瞄准发射技术的书籍,训练军队学习使用欧式大炮,并在广东防务中应用。为了改变中国的军事落后状态,林则徐通过澳门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船炮,譬如,他从澳门“设法密购西洋大铜炮及他夷精制之生铁大炮,自五千斤至八九千斤不等,务使利于远攻”,④这些铜铁大炮被用以装配虎门炮台和广东水师船只。外国的帆舰无法引进,他便通过美国商人购买商船“甘米力治号”,将其改建为兵船,船上共装有34门英制大炮。林则徐曾试图与水师提督关天培合作,以这条船为模型来推行水师的近代化,这可说是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最早萌芽。战争规律告诉我们:知己知彼首先是战争实践的要求。19世纪40年代,英国资产阶级为了维护罪恶的鸦片贸易和控制中国这个广大市场,对华肆逆称兵已是迟早之事。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通过接触外界认识到“必须时常探访夷情,志气叙事”。开始为即将到来的鸦片战争作准备,是在“林则徐自去岁至粤,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具知西人极藐水师,而畏沿海枭徒及渔船蛋户”。正是通过对对方的了解,林则徐不仅看到了中国水师的腐败和人民力量的伟大,也看到了英敌的怯懦,从而相信“民心可用”,继而招募渔民、蛋户丁壮5000人,变为水勇,日夜操练,成为后来抵抗英军的强大的战斗力。除调查研究英敌动态外,他们组织专人翻译外文书报,编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和《各国律例》等,介绍外国的政治经济、地理位置和风俗习惯,使中国人民对外国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也使林则徐认识到英距中国“历海程七万里”,从而在广州严密设防,“以逸待劳、以守为战”,使英舰逡巡海上而不敢冒犯广州,被困于海面。尽管鸦片战争中我方处于防御地位,但是林则徐在了解敌情的基础上却充分地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即使被撤职后,他也不忘对地方的研究。1841年4月14日林则徐应邀筹议战守时,仍高兴地呈上了一份长达2000余字的防御粤省计划,计划中对对方进行了这种阐述:“周密探报敌情,捉拿汉奸,英军行动‘朝夕变迁’,并非一致,必须派遣妥干人员,或轮流改装分路确探,或在澳门暗中坐探。”这再次展示了林则徐对敌方研究的高度重视。林则徐与“新闻纸”澳门被葡萄牙殖民主义者占据之后,西方国家人士就不断地移居澳门,使澳门逐渐成为西方商人的立足点、鸦片贩子的贩毒中心以及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的情报收集站和给养基地。正因此,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知识和各种信息也随之带进澳门,这也带动了澳门新闻出版业的发展和繁荣,“新闻纸”也就应运而生。澳门汇聚大量西方文化和信息,成为林则徐了解西方的一扇窗口。由于清王朝长期奉行闭关锁国政策,在文化上则实行愚昧的专制主义,不允许任何背离“经书”的“邪说”、“异端”存在,禁书之严为历代所罕有,阅读“夷书”更属大逆不道。因而,西方近代先进的文化、知识等很难进入中国内地。而澳门由于已成为西方人的居留地,无形中成了中国唯一能够接触西方事物、获得西方信息的地方。在澳门,不仅有各种西方书籍传入,而且西方人还办有各种报刊,如《广州周报》、《广州纪事报》(这两种报纸原在广州办,1839年5月移至澳门)和《新加坡自由报》等,这几种报纸被统称为“澳门新闻纸”。此外还有《澳门杂录》、《中国丛报》等。这些报刊的主要内容涉及外国人对有关时事政策的反应、报道和评述等,而这正是林则徐在禁烟活动和反侵略斗争中需要的。因此,林则徐一到广东,就将澳门作为其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之地。用林则徐自己的话说:“其澳门地方,华夷杂处,各国夷人所聚,闻见最多……又有夷人刊印之新闻纸,每七日一礼拜后,即行刷出,系将广东事情传到该国,并将该国事情传至广东,彼此互相知照,即内地之塘报也。彼本不与华人阅看,而华人不识夷字,亦即不看。近年雇有翻译之人,因而辗转购得新闻纸,密为译出,其中所得夷情,实为不少,制驭准备之方,多由此出。”⑤从1839年3月到1840年11月,林则徐组织翻译了澳门的外国报刊和书籍,金安清在《林文忠公传》中说:“公独设间得其新闻纸,及外洋记载,通以重译,能中其窥要,而洋人旦夕所为,纤悉必获闻,西酋骇为神助。”⑥可见澳门独具的西方知识与文化信息汇集的条件,正好为林则徐等有识之士了解西方、了解外部世界打开了方便之门。林则徐作为封建王朝的封疆大吏,能够冲破保守势力的藩篱,努力探求西方新知,向西方学习,其影响是深远的,这在当时或多或少地延缓了中国被英国殖民地化的进程,同时为中国文明与开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高中英语

你可以去论文网看看呀~那里应该有的吧?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能推动他们去探究事物研究问题,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各种困难,取得最佳的效果。中学英语教学的关键就是要使学生有兴趣,兴趣的培养就是教师能用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法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最终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中学生;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How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terest in high schools Luo Jian-jun 【Abstract】Interest is the best To the students, interest can promote them to explore things and research into It can also develop the students’ initiative of learning adequately, help them overcome all Therefore, the students would achieve the best The key to ELT in high schools is to foster and train the students’ English learning In order to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itiative and stimulate their motivation, the teacher must use a variety of vivid and lively teaching methods to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to E Finally, the students will improve their English learning 【Key words】High school students;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Learning interest 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不愿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毫无兴趣可言,这使英语教学面临很大的阻力。目前,中学英语教学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应试教育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忽视了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果呈现低效教学。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英语课中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呢? 本文将尝试探讨激发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的看法。 1.注重学生对学习英语的重要性的认识 英语已成为国际性的语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我国,英语作为国际语言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理解国家把英语学科作为三大主科之一的原因,明确英语的主要性和学好英语的必要性。21世纪是一个社会生活信息化与经济体系全球化的新时代。英语在社会生活和国际交往中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掌握了英语实际就意味着把握了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瑞典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之所以对一个对象发生兴趣,是由于它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作为教师要让学生觉得学好英语,对自己以后的择业,事业生活等方面都大有益处。 只有思想认识深刻,才能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很大的求知欲,从而对英语感兴趣。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1 教师应该从一开始就重视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心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这一环节,可以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着手,也可以从个人前途切题,培养学生“首先为自己而学”的心态;回报父母和国家的心态;谦虚的心态;成功的心态;“每天进步百分之一”的积累的心态,激发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产生“我能学好英语”的信心,从而坚定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念和克服困难的意志,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排除万难,奋勇拼搏。 2.2 多表扬赞美。对每个学生来说均很重要,要特别注重给学生成功感,因为“成功越大,兴趣越大,动力越大”。尤其对后进生更应如此,凡是他们有一点进步,即使他们的成功只不过写对了一个句子,教师均以不失时机地表扬,以鼓励他们学英语的信心。调查发现:当学生在某一方面获得了一次成功后,也会像完成了一个重大使命一样感到高兴,继而对英语产生亲切之感,此时必反馈出巨大的内驱力,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第三次……的成功迈进,从而形成稳定而持续的兴趣。总之,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尽力给予肯定和赞赏。 3.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接受新知识。现代教学研究证明,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开展教学的必要条件,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生态氛围。教学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交流的过程,即情感互动。要较好地实现情感互动,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大量事实表明:如果学生对某个老师喜欢,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兴趣就随之提高,成绩也就大有进步。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放弃学习,这样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学生在学习时肯定会遇到困难。因此,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以鼓励为主,全力肯定学生的努力,激励他们的创造欲,增强他们的成就感。以不同的标准评价不同层次的学生,如:“Very good! You are so clever! You are excellent!”等,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树立参与英语课堂活动的信心。如此一来,便激活了全班每一位学生,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也就建立起来了。 其次,教师要主动建立情感沟通的正常渠道。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过度期,他们学习时不但选择学习内容,而且选择师生感情。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应关心学生的生活,多参加学生的集体活动。比如,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和情绪变化,为他们解答学习和生活中一切难题,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使学生认识到老师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使他们更快更好掌握英语这门未来实际不可缺少的语言艺术。思想上的共识,必然强化师生之间的相互兴趣与信任,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积极主动的双向配合教学关系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局面。 4.利用多媒体现代化设备进行教学 录音机是常用的电化设备。21世纪的今天,作为视听媒体与电脑组合的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它具有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的特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得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趣味横生,使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易懂。它改变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模式,既突出了学生的中心作用,又强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中用途比较广泛。这样做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节约时间,增加学生的实践量,扩大学生的视野,有力促进语言知识的巩固,提高课堂效率,增强学生的兴趣。 5.尽量使用英语来组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大量接触英语,并沉浸到使用当中去,才能较快地培养起来。目前,课堂仍是我国学生接触外语的主要场所。平时我们坚持用英语组织教学,从最简单的日常用语开始,并伴以适当的体态动作、表情等以加深理解。如:Good morning,everyone! What day is it today?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Are you ready? Read after 学习语言最好在一定的语境和气氛下进行,在课堂上用规范、简洁、流利的口语组织教学,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同时,尽量多组织合作、交流性语言训练活动,以此来训练学生分析、概括和表达语言信息的能力,从而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提高语言感悟和输出的能力。 6.注重中西文化的渗透,以差异求兴趣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产生和发展了根深蒂固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要有意识地把西方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知识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求知欲望。事实上,许多学生正是由于对外国文化背景缺乏了解,从而体会不到英文故事的幽默感。讲英语的国家一些习俗与文化往往跟我们的差异很大,所以当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注重中国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的比较,学生心理往往充满了乐趣,并带着喜悦的心情接受了新的东西,兴趣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积极的自我观念,合理地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给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语境中学习语言。学生每节课都能在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获取知识,感到学习英语是一种乐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

Black sheep 害群之马 black list 黑名单 black coffee 清咖啡 black tea 红茶 black sheep of the family 败家子 in black and white 白纸黑字 in the black 盈利 black and blue 青一块紫一块 black Friday 黑色星期五(不幸或倒霉的一天) Blue Monday 蓝色星期一(郁闷/忧伤的一天) blue film 色情片 blue blood 高贵血统 I'm in the blues 我今天情绪很低落。 Once in a blue moon 千载难逢 blue collar workers 蓝领工人 blue-sky market 露天市场 White lie 善意的谎言 white elephant 累赘,无用之物 white night 不眠夜,(夏季高纬度地区所见的)白夜 white coffee 加牛奶的咖啡 white collar workers 白领工人 white sale 大削价的床上用品 Brown sugar 红糖 Red ink 赤字 Green hand 新手 green-eyed 红眼,嫉妒 green house effect 温室效应 green-thumb 有特殊园艺才能 He is as green as 他还是个孩子。 as green as grass:幼稚的,浑然无知的 Yellow pages(电话簿的)黄页

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的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高中

_asp?Subject_ID=34&BBS_ID=20070227733016&bPage=1去看看吧,希望能帮到你,^_^

我说 哥们 这篇论文你还有么 我现在需要 呜呜 跪谢了先

史静 章茵 崔熙琳 徐梦华 谭正敏(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摘要 本文依托 “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项目”,通过问卷方式进行系统调查,初步了解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特点,总结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数据依据,并提出思路和建议。关键词 国土资源文化 问卷调查 数据支撑 思路建议在国家着力建设“文化强国”、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良好环境下,国土资源部系统各单位把握契机,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兴起和不断发展。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已经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发展格局,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本文依托国土资源部软科学项目“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研究(201234)”,通过问卷方式对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初步了解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总结经验和做法,剖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为下一步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数据支撑,并提出思路和建议。1 调查的基本情况1 调查范围本次调查通过网络和邮寄的方式,共向全国224个地区,325个单位的1716人发放了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3份。调查对象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单位、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市/县/乡镇国土资源厅(局、所)、地调院/地勘局/地矿局/地质局/地质队、国土资源部和省/自治区/市/县/乡镇国土资源直属事业单位和部分其他单位。此次调查范围较广,国土资源系统相关单位和部门基本上都有所覆盖,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性(图1)。2 被调查人群的基本特征通过对收回问卷的统计,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调查人群的年龄分布情况如下: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的人数占总数的1%,50年代的占12%,60年代的占28%,70年代的占23%,80年代的占35%,90年代的占5%。男女比例为37∶1,本科以上学历达87%,处级以上干部达32%,拥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达44%。此次调查中,被调查人群的年龄、职务、职称等数量符合现阶段国土资源系统的人群特征,这对于了解系统内干部职工对国土资源文件建设现状的看法,分析研究国土资源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图1 个人调查的分布情况图2 调查结果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国土资源系统内在文化建设方面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96%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推进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很重要。被调查者认为,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视人才和骨干的培养;文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不断推陈出新。只有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在有效资金的保证下,在奖励机制的激励下,重视后期的总结和宣传工作,才能推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扩大国土资源文化在社会上的影响力。1 对国土资源文化类型的关注程度对于文化类型的关注程度调查显示:超过50%的被调查者关注地质文化,超过33%的被调查者关注矿业文化、国土资源精神文化、土地文化、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和国土资源物质文化,对于海洋文化和测绘文化的关注相对较少(图2)。图2 被调查者对国土资源文化类型的关注情况图最受关注的文化类型分别是地质文化、矿业文化,其次是国土资源文化、土地文化、国土资源制度文化和国土资源物质文化,而关注海洋文化和测绘文化的人较少。2 对国土资源文化描述的认同程度对国土资源文化的描述,项目组提出了“国土资源文化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各级国土资源部门从业人员在对资源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相关社会活动中创造的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属于行业文化范畴。”对此,56%的被调查者比较同意,23%的被调查者同意,4%的被调查者不太同意,5%的被调查者不同意,6%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好说,1%的被调查者还提出了其他建议,这些建议包括:“建议对自然资源进行一下限制”、“人员扩大到从业人员以及热心国土事业的各界人士”、“(国土资源文化)是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矿山和海洋等自然资源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国土资源文化是)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开发、利用、保护和认识等”。还有的提出了其他见解,如“国土资源文化应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方面”,“应该包括道德观和价值观”,“应着重于未来”等。3 对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关注和需求调查对国土资源知识类型的关注情况调查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熟悉矿产资源,51%的被调查者熟悉土地资源,49%的被调查者熟悉地质资源,33%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水资源、资源保护和国土资源政策法规(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20%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和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按熟悉程度从大到小排列),10%左右的被调查者熟悉海洋资源,而只有4%左右的被调查者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领域的知识有所了解。对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类型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55%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土地资源知识,50%左右的被调查者对矿产资源和地质资源感兴趣,41%左右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相关知识,36%的被调查者希望了解国土资源领域科技成果、国土资源政策法规和资源保护知识,33%左右的被调查者关心水资源,25%的被调查者希望熟悉海洋资源知识,14%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矿产品贸易知识,9%的被调查者希望获取碳汇知识。对获取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途径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是通过相关科普网站和科普栏目获取国土资源知识,53%的被调查者通过普通网络搜索获取国土资源知识,50%的被调查者经过专家讲座和学术会议获取国土资源知识,37%的被调查者通过影视、文学及科普作品获取国土资源知识,33%的被调查者通过图书馆和博物馆获取国土资源知识,只有22%的被调查者使用中国地质图书馆提供服务的数据库获取国土资源知识,还有少数人通过国土资源报及各类报刊,相关业务书籍及部门汇编手册等获取国土资源知识。可见便捷的搜索引擎、多媒体形式的知识载体、生动精彩的专家讲座相比较图书和数据库更能够受到公众的欢迎和喜爱。对限制获取国土资源科学文化知识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60%的被调查者认为限制自身获取国土资源知识的原因是工作紧张导致没有时间关注,31%的被调查者认为获取的途径太少,14%的被调查者对工作以外的内容不感兴趣,还有5%的被调查者反映形式少、信息少、机会少,尤其是农村基层这个问题尤其突出,仅有1人表示“单位有周五学习日制度,有获取的途径”。由此看出,近年来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和地质资源知识受到了高度重视,国土资源领域新技术和科技成果的资讯受到了广泛关注。国土资源系统从业人员的资源保护的意识在逐步提高,但是对海洋资源和水资源知识不甚关注,对矿产品贸易和碳汇的兴趣不高。4 国土资源文化发展存在的不足对目前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领域薄弱环节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4%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在地区在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领域的薄弱环节在于社会影响力不足,57%的被调查者认为经费投入不足,48%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化成果不多,30%的被调查者认为主管部门不明确,1%的被调查者反映了人员不足、实际投入少的问题。5 对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制度和措施的建议对建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制度的调查结果显示:61%的被调查者认为,强化教育培训、建立骨干队伍的实际效果比较好;55%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建立组织机构,加强科学指导,保证资金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制定专项政策,建立奖励机制;52%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当繁荣文化创作,发挥载体作用,45%的被调查者认为,统一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反映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机制。对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具体措施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发现和培养文化人才,69%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大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63%的被调查者认为要开展文化成果的宣传,55%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要建立文化建设奖惩机制,41%的被调查者认为需进行文化建设理论研究,1%的被调查者建议通过网络和金融的方式推动文化建设。3 促进国土资源文化发展的思路根据调查结果和被调查者补充的意见建议,可以看出,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已势在必行,既是积极践行国家和行业内文化建设风气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每位国土资源系统内成员自身素质的重要举措,而建设优秀的国土资源文化需要从行业传统精神、队伍整体素质、文化平台搭建、理论研究和具体实践等方面入手。1 提炼国土资源行业精神,塑造国土资源行业形象号召干部职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国土资源系统优秀的行业精神,开展以弘扬国土资源核心价值观、提高队伍凝聚力、激发为国土资源管理事业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着力塑造特色鲜明、奋发昂扬、富于时代气息的国土资源行业形象。总结国土资源事业历年来取得的重大成就,宣传国土资源系统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展现国土资源人在平凡岗位上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甘于奉献的优秀品格和精神风貌,探索运用新的文化机制打造行业形象。2 提高国土资源队伍的文化素质以全面提高干部职工素质为目的,在全系统开展读书学习活动,围绕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中面临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交流研讨、专题讲座等,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树立科学管理的理念。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带头研究,做好表率,形成良好的学风和创新的氛围。通过先进单位经验交流、优秀人物事迹宣讲、文化论坛、才艺培养及展示等活动,陶冶情操,提升文化修养,展现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队伍的活力和凝聚力。建设一支用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富有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极具创造力的新时代国土资源队伍。3 加强国土资源文化阵地建设和精品创作以国土资源文化发展为契机,紧密围绕国土资源工作总体部署和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加强文化宣传教育、文化产品及传播、文学艺术创作、国土资源科普等工作,推进宣传教育阵地、文化产品传播网络、科学普及基地等的建设。整合现有文化资源,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推出一批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影视、科普、文学、艺术等文化精品,扩大国土资源文化的影响力。4 积极开展国土资源文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调动各方面力量,结合国土资源工作实际,深入开展国土资源文化理论和实践研究,丰富国土资源文化内涵,拓展其外延,推动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4 对保障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建议国土资源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土资源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需要全系统从上到下高度重视和积极配合,需要加强制度和投入的保障,需要培育一支专业的文化建设队伍,以此全方位提高国土资源文化的建设水平。1 设立专门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建议国土资源部成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指导机构,由部领导挂帅、有关部门和单位参加,统一部署、指导、协调国土资源文化建设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处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的日常事务。组织编制国土资源文化建设规划。各省、市、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和部直属单位都要将国土资源文化建设纳入本单位工作重点,大力推进。2 完善政策制度,创新发展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制定面向国土资源文化工作者和工作机构的专项政策,在工作考评、职称、职务、分配等方面把文化工作与其他工作摆在同等地位。把国土资源优秀科普成果纳入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成果奖评奖范畴。部定期组织开展优秀文化工作者、优秀文化作品等评选活动,把国土资源文化工作人员和机构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促使其产出更多优秀作品。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项目,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关心、支持、参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通过一系列政策引导和国土资源文化项目的实施,培养壮大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形成国土资源业务工作和文化事业的良性互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产业发展机制。从政策引导、宣传鼓励入手,引入社会力量从事国土资源文化建设,推动国土资源文化产业发展。3 丰富队伍结构,培养专门人才建设一支由宣传教育、文学创作、影视艺术创作、科普、新闻出版及网络传媒等组成的,专群结合的国土资源文化队伍。培养一批从事国土资源文化事业的专门人才,为繁荣发展国土资源文化事业提供智力保证和人才保证。4 保证专项投入,吸纳社会力量建议部设立专项资金保证文化建设基本投入,部系统各单位也要从资金上保证文化建设工作,应将文化工作经费列入年度经费预算,专款专用,数额应保证文化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以设立国土资源文化基金等方式,调动社会力量,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投入。参考文献袁可林关于国土资源文化建设之我见[J]资源导刊,2013(3):12~14段怡春等地球科学文化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大地出版社张先余弘扬“三光荣”精神 塑造地勘队伍核心价值理念[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7:16~19

地域文化与地域经济——试论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此选题有利你今后就业,但你27日肯定来不及)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