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论文集百度云下载地址

发布时间:2024-07-07 07:59:14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论文集百度云下载地址

并不是所有的评委都必须要经历过参加诗词大会。主持百家讲坛。可能是一种巧合。但并不是做评委的刚需条件。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工具书是专供翻检查阅的图书。它是广泛收集某一范围的知识材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解决疑难问题或提供资料线索的一种图书。 工具书不同于一般的图书。从编制的目的看,它具有考查性。工具书一般不是供人们从头到尾、逐句逐字阅读的,而是向人们提供各类资料或查阅资料的线索,以解决疑难问题;从内容材料看,工具书具有概括性。它广采博收、旁征宏引,大多是把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去伪存真或作精辟的论述,因此内容较为广泛、概括;从材料编排看,工具书具有易检性。它的编排体例,或按部首、或依笔画笔形、或用号码、或以音韵、或按倒序、或分类分主题序列、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域分编,多种方式编排,其目的是一检即得,方便查找。其特点是内容广泛、系统、概括;编排体例与方法特定;目的与功用主要是供临事查检。工具书是随着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中国周代的《史籀》、《周谱》、《山海图》为以后的工具书奠定了基础。巴比伦人制作的泥板地图、古埃及记载有关天文、气象的年历等都是古代工具书的萌芽。工具书有以提供知识为主的,如字典、词典、百科全书、政书等;有以提供事实、资料为主的,如年鉴、手册、名录、表谱、地图、图录、类书等;有以提供文献信息线索为主的,如书目、索引等。传统工具书的载体形式多为书本式,计算机技术兴起以后,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库、检索系统等非书本式载体,对工具书的编撰工艺、检索技术的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我认为这是当评委的必须经历,因为在百家讲坛上的讲师知识量都非常广,这是实力的证明。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论文集百度云网盘下载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i1ny    书名:唐诗鉴赏辞典作者名:萧涤非/等豆瓣评分:3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9-11页数:1536内容介绍:《唐诗鉴赏辞典》旨在介绍唐诗之精华。它搜集了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一千余篇作品,出自大家、名家之手,流传万口的名篇,固然都在网罗之列;同时,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著名大诗人的诗篇占有较大比重,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同时,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作者介绍:萧涤非,江西省临川县人。文史学家、杜甫研究专家,新中国杜甫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学界谓之当代杜甫。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任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讲师,西南联大副教授、教授。1947 年重返山东大学任教,曾兼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古籍所副所长、《文史哲》编委会副主委、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论文集《解放集》、《读诗三札记》等。

《唐诗鉴赏辞典》萧涤非/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密码:i1ny    书名:唐诗鉴赏辞典作者名:萧涤非/等豆瓣评分:3出版社: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9-11页数:1536内容介绍:《唐诗鉴赏辞典》旨在介绍唐诗之精华。它搜集了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一千余篇作品,出自大家、名家之手,流传万口的名篇,固然都在网罗之列;同时,也选采了许多不见录于一般选本的遗珠。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唐诗鉴赏辞典》选收了唐代一百九十多位诗人的名篇佳作一千一百余首,著名大诗人的诗篇占有较大比重,各个不同艺术流派的作品也兼收并蓄;同时,逐篇就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进行鉴赏、剖析。作者介绍:萧涤非,江西省临川县人。文史学家、杜甫研究专家,新中国杜甫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被学界谓之当代杜甫。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曾任山东大学、四川大学讲师,西南联大副教授、教授。1947 年重返山东大学任教,曾兼山东大学副教务长、中文系主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古籍所副所长、《文史哲》编委会副主委、校学术委员会及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小组顾问、山东省古典文学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杜甫研究》,论文集《解放集》、《读诗三札记》等。

我也学这个专业的,不想当老师却走上这条路是很痛苦的,只好自己另寻出路。你是想走这条路的话,他们学校肯定不错了已经。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专业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论和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学知识,专业基础比较深厚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少部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和较强的理论思维,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基础,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阅读和栓索古典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学术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富有开拓精神。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文精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美学、马列文论、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科研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校术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它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批评、语文教学论、书法等。

广西师大的王牌就是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在广西数一数二的,就业也很好,师资是广西最好的(汉语言文学,有基地班,很不错)师大学习氛围还不错,比西大好多了,它在广西的旅游城市,环境不错的,如果要报汉语言文学,分数要比一本多20到30这样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论文集百度云下载安装

其实老师的论著讲的都是比较不错的,我认为古诗解析实际上就讲得非常好,每一个古代的诗人都是讲的比较完整。

文学院始建于1932年10月,是广西师范大学最早建立的系科之一。著名学者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吴世昌、冯振、林焕平、黄海澄等曾在这里任教。 文学院于1995年1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文科基地中文学科点,并于2002年3月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评估检查,被评为优秀等级。 文学院现在教职工90人,其中教授27人,副教授30人,副研究馆员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31人。现有在校本科生1700多人,函授生6000多人,硕士研究生500多人,留学生200多人。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对外汉语、编辑出版学四个本科专业,设有11个学科教研室。其中,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校管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中国诗学研究所、壮学研究所、旅游研究所挂靠在中文系;院管所有华南民族文化研究所、方言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所。另外,设有《东方丛刊》、《唐代文学研究年鉴》编辑部。 文学院的研究生教育从1979年开始招生。现有中国古代文学博士点,以及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美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和语文教学论等1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被批准招收教育硕士语文教学论方向的研究生学位授权。此外,还有美国、法国、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到文学院短期进修或攻读学士、硕士学位。 文学院设立了“林焕平奖学金”、“冯振奖学金”、“程贤章文学奖”、“柳苏文学奖”和“基地奖教金”,以奖励优秀学生和优秀教师。文学院设有教工资料室、研究生资料室及学生阅览室。共有包括善本书在内的图书5万册,各种专业期刊700余种,积累了20余万张专业资料索引卡片。 文学院培养各层次人才上万人,已成为广西中学语言教师的摇篮、广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招生咨询电话:0773-5846272汉语言文学(国家文科基地班)专业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较高的语言理论和文艺理论素养。掌握系统的汉语言学知识,专业基础比较深厚的研究型高级专门人才。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少部分在高校、科研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汉语言文学教学与研究以及文化宣传方面的实际工作。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和较强的理论思维,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坚实的中国文学与中国文化,外国文学与外国文化基础,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材料的能力,阅读和栓索古典文献资料的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学术意识和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富有开拓精神。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中国文化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文精读、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美学、马列文论、比较文学、外国文学史、科研论文写作、语言文字信息处理等。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制四年,授文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中等学校、职业校术学校进行汉语言文学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人员及其它教育工作者。 培养要求:掌握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具有正确的语言文学观,了解我国关于语言文字和文学艺术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具有整理和分析古今语言文学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分析和鉴赏评论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了解本学科的前沿成就和发展前景,并能通过学习,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根据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的需要,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在将新知识引入语文教学的实践中,富有开创精神;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口语、书面语表达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主要课程: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文字学、训诂学、中国语言学史、语言文字信息处理、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献学、文学概论、马列文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民间文学概论、外国文学史、写作、美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批评、语文教学论、书法等。广西师范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1]。现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9亩,馆藏图书约220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学校共有23个二级学院(含一个独立学院——广西师范大学漓江学院)和24个校属研究所。学校三个校区功能布局合理,条件优良。王城校区位于桂林市中心,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也是历史、美术、音乐、旅游等专业的教学基地。 育才校区位于桂林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学校的主校区。 雁山校区位于桂林市教育园区,正逐步建设为现代化校园。 学校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亿元;有教学科研实验、实训室(中心)和公共教学平台29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广西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6个,广西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2个,校级实习实训基地155个。全校图书馆舍总建筑面积75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97万册,中外文期刊5573种,电子图书15万册。建有球类馆、武术体操馆、塑胶田径场等各类现代体育设施,总面积16平方米。学校是CERNET华南地区网桂林主节点依托单位。 学校是广西实施“人文强桂”建设工程主体单位和广西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21世纪园丁工程”的技术支撑单位;设有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联合)、中小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基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西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广西高校政工干部培训中心、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研究基地等国家或自治区级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机构。国家文科基地在终期验收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是全国唯一被评为优秀的地方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文科基地。

1、《唐代官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7月。2、《唐代藩镇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3、《唐代政治制度研究论集》,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年5月。4、《德国的汉学研究》,中华书局,1994年7月。5、《中西文明的碰撞》,华夏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6、《佛学与隋唐社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8月。7、《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人民出版社,2003年12月。8、《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9、《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张国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0、《家庭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3月。11、《中西交流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5月。12、《文明的对话:中西关系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1、《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国刚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5月。2、中国学术史(张国刚、乔治忠等著),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7月。3、《中西文化关系史》(张国刚、吴莉苇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第2版,2013年8月。4、《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张国刚,吴莉苇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7月。 1、《中国社会史研究概述》(编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部分),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1月。2、《中国通史简明教程》(上)(编写隋唐五代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3、《中国十僧道外传》(张国刚、高世瑜等编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4、《中国历史大辞典·隋唐五代卷》(编委并撰写10万字辞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年。5、《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述》(主编并主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6、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7、《中国历史大事典》,隋唐五代主编并主撰,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8、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9、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中华书局,2001年5月。10、《中国历史·隋唐宋卷》(面向二十一世纪教材,总主编张岂之),47万字,第一主编并主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繁体字版,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7月。11、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4辑,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12、《中国中古史论集》(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13、《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主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14、主编《中国家庭史》五卷,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15、主编《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8月。16、《家庭与社会》(清华史学译丛),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7、《新近海外中国社会史论文选译》(余新忠、张国刚主编),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6月。 《武则天废监军制辨误》,《南开学报》1980年第6期;《唐节度使始置年代考订》,《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1年第1期;《唐代监军制度考论》,《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2期;《读史札记》,《南开史学》1982年第2期;《藩镇割据与唐代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再论唐代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杨志玖、张国刚),《学术月刊》1982年第6期;《李世民》,《历史教学》1982年第7期;《唐代的官署钱与五代的台省礼钱》,《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3期;《内容赡博 立论清新--读柳宗元传论》,《光明日报》1982年11月9日;《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唐代官制法律辞条选释》,《中国历史大辞典通讯》1982年第4期;《肃代之际的政治军事形势与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关系》,《南开学报》1982年第6期;《唐代进奏院考略》,《文史》第18辑,中华书局1983年7月;《唐代藩镇类型及其动乱特点》,《历史研究》1983年第4期;《唐玄宗的道路》,《文史知识》1983年第8期;《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杨志玖、张国刚),《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1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讨论会综述》,《历史教学》1984年第2期;《试论唐代藩镇的类型划分与动乱特点——兼论河朔长期割据的原因》,《研究生论文选集》(中国历史分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4月;《一部有裨清史研究的学术专著--评价〈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顾真(冯尔康)、夏冬(张国刚),《清史研究通讯》1984年第2期;《中兴贤相裴度》,《文史知识》1984年第8期;《中华人物志》中华书局1986年7月;《关于唐代地主阶级的几个问题》(张国刚、叶振华),《中国古代地主阶级研究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一九八三年的隋唐五代史研究》(杨志玖、张国刚),《中国历史学年鉴》(1984)人民出版社1984年10月;《〈隋书〉、两〈唐书〉“百(职)官志”校读拾零》,《南开学报》1985年第2期;《中国历代官制讲座(隋唐五代)》,《文史知识》1985年第6-9,11-12期连载;《〈新唐书〉“百官志”关于禁卫军的几点错误记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45期,中华书局,1985年9月1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史学的社会功能及其实现条件》,《光明日报》1986年3月19日;《“邸报”并非古代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1986年4月21日;《历史认识论纲》(刘泽华、张国刚),《文史哲》1986年第5期,后收入《历史研究方法论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两份敦煌“进奏院状”文书的研究——论“邸报”非古代报纸》,《学术月刊》1986年第7期;《唐代藩镇的历史真相》,《文史知识》1986年第9期;《历史研究中的价值认识》(刘泽华、张国刚),《世界历史》1986年第12期;《关于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天津日报》1987年2月3日;《略论史学方法的继承与创新》(张国刚、李治安),《历史教学》1987年第2期;《唐代藩镇进奉试析》,《文史》第28辑,中华书局1987年3月;《〈唐书〉校读偶拾》,《古籍整理与研究学刊》1987年第2期;《关于唐代兵募制度的几个问题》,《南开学报》1988年第1期;《评张泽咸著〈唐五代赋役史草〉》(合作),《书品》1988年第2期;《试论唐代蕃兵的组织和作用》(杨志玖、张国刚),《纪念陈寅恪教授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唐代阶官与职事官的阶官化》,《中华文史论丛》1989年第3辑;《唐代藩镇军将职级考略》,《学术月刊》1989年第5期;《唐代府兵渊源与番役》,《历史研究》1989年第6期 ;《唐代藩镇的军事体制》,《晋阳学刊》1990年第4期;《唐代的健儿制》,《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4期;《唐代防丁考述》,台北,《大陆杂志》第83卷第2期,1991年;《唐代团结兵问题辨析》,《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府兵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卷I),1992年4月;《德国的汉学研究》(连载),《文史知识》1992年第11-12期,1993年第1-12期;《当前德国大学的汉学研究》,《书品》1993年第4期;《唐代藩镇行营制度考》,《中国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年7月;《唐代的神策军》,《春史卞麟锡教授还历纪念唐史论丛》,(韩)庆北大丘图书,1995年5月;《剑桥大学中国学的历史与现状》,《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3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年第3期;《评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历史教学》1995年第2期;《德国巴伐利亚州立图书馆藏敦煌经卷小记》,《祝贺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中国古史论丛》,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评黄时鉴〈中西关系史年表〉》,《历史教学》,1995年第5期;《评孙继民著〈唐代行军制度研究〉》,《唐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关于剑桥大学中国学研究的若干说明》,《中国史研究动态》,1996年第3期;《不问收获,但问耕耘——我在隋唐史园地》,《唐研究纵横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6月;《从外交译员到汉学教授——德国汉学家福兰阁传》,《国际汉学漫步》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8月;《MichaelQuirin, Liu Zhiji und das Chunqiu》,《唐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12月《新发现锡乐巴档案中的华德铁路公司合同》,《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研究西方汉学史的意义》,《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ThomasThilo,Chang'an: Metropole Ostasiens und Weltstadt des Mittelalters583-TeilI:Die Standtanlage》,《唐研究》第四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佛教与中古民众的宗教生活》,《中国历史上的生活方式与观念》,台北,馨园文教基金会,1998年10月;《试论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意蕴及其衍生背景》(张国刚、王利华),《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明清易代故事在西方的流传与影响》,《南开大学历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北魏东阳王元太荣事迹疏证》,《南开大学古籍与文化研究所建所十五周年纪念文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墓志所见唐代妇女生活探微》,《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唐代世俗家庭的宗教生活》,《中华文史论丛》1999年第3辑;《MusterkolonieKiaotschou: Die Expansion des Deutschen Reiches in China》,《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8月;《〈全唐文〉职官丛考》,《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唐研究》第5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唐代禁卫军考略》,《南开学报》1999年第6期;《本土化:重建中国社会形态理论的根本》,《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清末民初外国侨民在华生活的实录》,《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Geschichteder Chinesischen Studenten in Deuschland:1876-》,《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4月;《晚清的宝星制与锡乐巴档案中的宝星执照》,收入《郑天挺先生诞辰百年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敦煌文献与中古社会研究》,《光明日报》2000年6月23日“历史周刊”;《陈寅恪留德时期柏林的汉学与印度学--关于陈寅恪治学道路的若干背景知识》,收入《陈寅恪与20世纪的中国学术》,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德国大学历史专业与课程设置》,《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试论社会史研究的学科结构》,《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二十世纪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历史研究》2001年第2期;《唐代家庭与家族关系的一个考察》,《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三卷,2001年6月;《唐代藩镇军事制度的几个问题》,《敦煌学与中国史研究论文集》,甘肃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唐末藩镇的兼并》(张国刚、何灿浩),《庆祝何兹全教授九十诞辰纪念论文集》,北京师大出版社,2001年9月;《西方理论与中国研究——从〈白银资本〉谈西方中国研究的几点看法》(张国刚、吴莉苇),《史学月刊》2002年第1期;《2001年唐代研究概述》,张国刚、夏炎,《周秦汉唐文化研究》第一辑,三秦出版社,2002年7月;《〈太平广记〉所见中古民众的佛教信仰》,《来新夏教授学术研讨会纪念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博古通今,涉笔成趣——读杨志玖先生的学术随笔》,《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16日;《隋唐佛教通俗文献与民间信仰》,《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四卷,商务印书馆,2002年10月;《从历史学20世纪的遗产谈21世纪的任务》,《南开学报》2002年6期;《评黄永年〈唐代史事考释〉等著作四种》,《唐研究》第8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几点评价——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刊《史学史与史学理论学刊》2002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纪念周一良先生》,收入周启锐编《载物集——周一良先生的学术与人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关于50年代中国史学的点滴认识——重读杨志玖先生〈隋唐五代史纲要〉》,《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从〈福田经变〉看唐代佛教的社会救助事业》,《史学集刊》2003年第2期;《唐代的中央军事决策及其特点》,《光明日报》2003年8月5日;《佛教的世俗化与民间的佛教结社》,收入张国刚主编《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9月;《蒙元时代西方在华宗教修会》(张国刚、吴莉苇),《海交史研究》2003年第1期;《略论唐代学术史的时代特征》,《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雷海宗:一个学术史的解读》,《博览群书》2003年第7期;《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张国刚、吴莉苇),《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史”风流转——“中国古代史断代系列”书后》,《博览群书》2003年10期;《明清之际中欧贸易格局的演变》,《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明清传教士与中西文化交流〈从中西初识到礼仪之争〉著者寄言》,《博览群书》2003年第12期;《唐代中央军事决策与军队领导体制论略》,《南开学报》2004年第1期;《唐代男女婚嫁年龄考略》(张国刚、蒋爱花),《中国史研究》2004年第2期;《明清传教士的当代中国史——以1618世纪在华耶稣会士作品为中心的考察》,《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第2期;《中古佛教戒律与家庭伦理》,收入《家庭史研究的新视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4月;《理论与方法:历史学与社会科学关系略说》(于沛、王子今、张国刚、杨念群、杨奎松、沈志华、罗志田、茅海建、赵世瑜、徐蓝、桑兵、阎步克、彭小瑜、葛兆光、虞和平),《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东方论坛》2004年第6期;《道学起源的历史视野——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研究〉》,《博览群书》2005年第1期;《汉唐家法观念的演变》,《史学月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欧洲进步观念的确立与中国形象的逆转》,《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与欧洲文明的东传——略述明清时期中国人的欧洲观》,《世界汉学》2005年第1期;《唐代家庭形态的复合型特征》,《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趣味与罗可可风格》,《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陈寅恪、唐长孺、胡如雷与20世纪中国学术史》,《河北学刊》2005年第5期;《18世纪晚期欧洲对于中国的认识》,《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关于唐朝的老人问题》,《光明日报》2005年10月18日“史学”版;《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邓小南、田浩、阎步克、陈苏镇、葛兆光、李华瑞、黄宽重、张国刚),《读书》2005年第10期;《不只是异域风情》,《读书》2005年第11期;《启蒙时代欧洲的中国观:一个历史的巡礼与反思》,《文史哲》2006年第1期,(摘登于《高校学报学术文摘》2006年第2期);《“唐宋变革”与历史分期》,《史学集刊》2006年第1期;《明清传教士关于中国政治的理想化描述》,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9辑,中华书局2006年3月,页317-325;《略论唐宋变革的时代特征》,《江汉论坛》2006年第2期;《我在〈学术月刊〉的发稿经历》,《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关于建设敦煌学知识库的若干建议》,郝春文主编:《敦煌学知识库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6月,页25;《唐代兵制的演变与中古社会变迁》,《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两头蛇”的行藏 读黄一农著〈两头蛇: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博览群书》2006年第7期;《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古法制研究〈唐代民事法律制度论稿〉序》,《博览群书》2006年第9期;《秦至清社会形态再认识笔谈》(冯天瑜、陈启云、张国刚、郑大华),《湖北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多样性与统一性:中国历史分期的多元视角》,《学术月刊》2007年第2期;《唐代寡居妇女的生活世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唐太宗的帝王之道》,《金融管理与研究》2007年第9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如何研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史》(下),《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立家之道,闺室为重”——论唐代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如何撰写中国家庭史》,《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改革开放以来唐史研究若干热点问题述评》,《史学月刊》2009年第1期;《唐代乡村基层组织及其演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西域研究》2010年第1期;《从礼容到礼教:中国中古士族家法的社会变迁》,《河北学刊》2011年第3期。 1、《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世界的启示》(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3年第5期;。2、《儒家传统的历史命运和后现代意义》(原文为德文),《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5期。1、2皆收入《东方文化议论集》下,季羡林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3、《陶渊明与酒》(原文为德文),《葡萄酒与中国》(Wein und China),特里尔大学出版社,1994;收入《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中华书局,2000年10月。4、《变文之后的中国图画讲唱艺术及其外来影响》,(原文为英文),张国刚 陈海涛,《国际汉学》第6辑,大象出版社,2000年12月。5、《与中国作跨文化的对话》,[德]卜松山著,刘慧儒、张国刚等译,中华书局,2000年10月;增订本,2003年7月。

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讲座又开始啦。这回,叶先生讲的是诗圣杜甫,讲座文稿的整理者是叶先生弟子宋文彬。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集大成”的美誉,而在当代,又被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誉为堪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有伟大创造的天才”。为什么说杜甫既能“集大成”,又能作出独特的创造呢。今天我们来听叶先生解说这个关键问题。集大成的天才文/叶嘉莹我们下面开始讲杜甫的诗。讲杜甫的诗以前,我忽然间想到前两天我的学生施淑告诉我说,一份报纸上刊载了杨振宁先生的一段演讲。我和杨振宁先生很熟,他新婚之后,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我也见到了他新婚的夫人,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子。杨先生虽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很喜欢诗歌,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常常给我背诗,也把他写的诗给我看,还要求我给他写诗。施淑跟我说,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年轻人不一定非要追求获得诺贝尔奖。

唐代文学研究年鉴2017论文集百度云下载资料

1.魏晋南北朝和唐代文学批评中的文质论(王运熙、杨明),载研究 target=_blank title=网上书城检索>文艺理论 研究1980年第2期2.寒山子诗歌的创作年代(王运熙、杨明),载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4期3.<哥舒歌>至今窥牧马试解,载文史哲1981年第2期钟嵘<诗品>和时代风气(王运熙、杨明),载文学评论丛刊第9辑 1981年9月5. 谈乐府中的<豫章行>,载百花洲1981年第2期 陈子昂和他的<登幽州台歌>,载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17. 缠绵的相思,真实的形象-李白的<长干行>,载唐诗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8.读杜甫<前出塞>札记,载草堂1982年第2期9.<河岳英灵集>的编集年代和选录标准(王运熙、杨明),载 唐代文学1982年第1期10.唐代诗歌与小说的关系(王运熙、杨明), 载文学遗产1983年2期11.盛唐边境战争与边塞诗歌 ,载研究生毕业论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年3月12.1982年李白研究综述,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号,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4年3月版安旗<李白纵横探>评介,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3年号 ,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3月李白, 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5月15.介绍几首有关河湟的诗歌, 载唐诗探胜,1984年7月16.文心雕龙产生的历史条件(王运熙、杨明), 载文史22辑17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 ,载复旦学报1985年1期18.陶渊明和他的诗歌艺术,载中文自修1985年1期19.魏晋文学批评序论,载复旦学报1985年2期20.1983年李白研究综述, 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 6版21 郁贤皓<李白丛考>评介,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1984年号 6版22.谈李白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远别离的写作年代,载学丛考<网上书城检索>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7月23.<典论论文>书论宜理解,载文学评论1985年4期24.从几首诗看天宝末年李白对杨国忠的态度,天府新论1985年5期25.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探讨,载中州学刊1985年6期26.文质论,载文学知识1985年第9期 文心雕龙研究概述,载文心雕龙学刊第4辑1986年12月28.鲍照对乐府诗发展的贡献,载中文自学指导1987年10月29.蜂腰鹤膝旁纽正纽辨,载文史28辑,1987年3月30.张继诗中寒山寺辨,载中华文史论丛1987年2-3合辑31.曹丕文气说考,载古典文学丛考第3辑,复旦大学出版社32.关于应瑒的<文质论> 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12辑,1987年11月33.奔放跌宕,一气回旋-说李白的将进酒,载古代文学作品鉴赏,上海古籍出版社34.宫体诗新解, 载文艺学习1988年第2期35.宫体诗评价问题, 载复旦学报1988年5期36.接受美学与中国文学史研究,(朱立元、杨明) 载文学评论1988年第4期37.李白<古风>三十四赏析,载古代名篇鉴赏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年12月 句句写乐,字字堪悲-读王建的田家行,载古代名篇赏析集成,中国文联出版公司5期39.读李小识,载李白学刊第1辑,1989年3月40.试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朱立元、杨明) 载报<网上书城检索>复旦学报1989年4期41.王通与<中说>的文学思想, 载复旦学报1989年5期42.感时叹逝,推理散忧-读王羲之<兰亭诗>,载文史知识1989年5期43.怎样读曹丕的<典论论文>,载文史知识1989年11期44.张继,载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续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年12月45.李白,载十大诗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8月46.所载初唐声律、病犯及诗体资料之解说<文镜秘府论>所载初唐声律、病犯及诗体资料之解说, 载料中华文学史料第一辑1990年6月47.论萧纲的文学思想,载文学评论1991年2期48.文选注>的文学批评, 载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月壮志凌云,老当益壮-介绍曹操的三首诗, 载中文自学指导3期 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典论论文>, 载中文自修1991年5期将文学史和批评史的学习结合起来,载中文自学指导1991年12期读李琐记, 载中国李白研究1990年集(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53.四言古体,乐府新篇等八篇, 载诗词助读,上海教育出版社、<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注释拾遗 <网上书城检索>李白<乌栖曲>、<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注释拾遗, 载中国李白研究1991年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出版 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载文学遗产1993年5期中晚唐律诗发展的反映-晚唐五代诗格的一个方面, 载日本神户大学名未 名12号,1994年3月出版六朝文论札记三则-对某些词语、句子的理解,载集<网上书城检索>魏晋南北朝文学论集,台湾文史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怎样学习南朝诗, 载中文自学指导1994年5期意境说之萌芽-六朝人论自然会妙、文外意趣和情景关系, 载中西学术第一辑,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6月出版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载复旦学报1997年第6期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解,载文选学新论中州古籍出版社10月版62 一部从实证出发探索规律的力作-评<乐府诗述论>,文学遗产2期唐诗研究的硕果-评<大历诗人研究>,载文学遗产1997年5期文史结合研究的新成果-评<唐代使府与文学研究>,载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研习古典文学的几点体会, 载典文学知识古典文学知识1998年5期66.满纸都是有血有肉的真知灼见-学习裴斐先生古代文论研究论著的体会 载裴斐先生纪念集,1998年12月出版67.刘勰论隐秀和钟嵘释兴,载论刘勰及其<文心雕龙>,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集,学苑出版社2000年2月。68.文心雕龙·乐府篇的几个问题,载文学遗产2000年第2期辞书条目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若干条 1986年2.古文鉴赏大辞典中4篇:文赋、文选序、进学解、翊书答李翊书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3.古文观止新编中2篇:与韩荆州书、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月4.中国历代咏花诗词鉴赏辞典中2篇 江苏科技出版社1989年5月5.中国古代诗歌欣赏辞典中若干篇 汉语大辞典出版社1990年6月6.爱情诗鉴赏辞典中3篇:陶渊明、李白、杜甫各一首 黄山书社哲学大辞典·美学卷内中国美学史魏晋南北朝部分的绝大多数条目、隋唐五代部分的约一半条目 上海辞书出版社版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辞典内15篇 陕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出版古诗海内21篇,又撰写书中汉魏六朝诗概述,担任该书编委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月出版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内11篇,又撰写书中附录文学术语180条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中国诗词曲艺术美学大百科内15篇 四川辞书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李白诗四百首内9篇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4月出版13.唐代文选内1篇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10月出版14.诗学大辞典内271条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5年10月出版古文鉴赏辞典内7篇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7月出版古文二百篇内11篇 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中囯诗学大辞典内若干条 浙江敎育出版社 1999年12月出版

其实老师的论著讲的都是比较不错的,我认为古诗解析实际上就讲得非常好,每一个古代的诗人都是讲的比较完整。

我想要理解杜甫的诗作的话,建议你看一下冯至写的《杜甫传》,他是一个比较优秀的杜甫研究专家,然后了解一下叶嘉莹老师的《论杜甫诗》,这两本著作都是比较不错的。

叶嘉莹先生的系列讲座又开始啦。这回,叶先生讲的是诗圣杜甫,讲座文稿的整理者是叶先生弟子宋文彬。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有“集大成”的美誉,而在当代,又被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先生誉为堪与爱因斯坦相提并论的“有伟大创造的天才”。为什么说杜甫既能“集大成”,又能作出独特的创造呢。今天我们来听叶先生解说这个关键问题。集大成的天才文/叶嘉莹我们下面开始讲杜甫的诗。讲杜甫的诗以前,我忽然间想到前两天我的学生施淑告诉我说,一份报纸上刊载了杨振宁先生的一段演讲。我和杨振宁先生很熟,他新婚之后,请我到他家里吃饭,我也见到了他新婚的夫人,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子。杨先生虽然是研究物理的,但是他很喜欢诗歌,我们见面的时候,他常常给我背诗,也把他写的诗给我看,还要求我给他写诗。施淑跟我说,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说,年轻人不一定非要追求获得诺贝尔奖。

唐史研究会论文集百度云下载地址

《蔡东藩中华史:唐史》(蔡东藩)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dvwr书名:蔡东藩中华史:唐史作者:蔡东藩豆瓣评分:6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年份:2014-12-1页数:419

《唐朝历史的教训》(岑仲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密码:cqod    书名:唐朝历史的教训作者:岑仲勉豆瓣评分:1出版社:台海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1-1页数:224内容简介:看得见多深厚的历史,就能拥有多深邃的未来◎历史的教训经典系列图书,包括《秦汉历史的教训》《三国历史的教训》《唐朝历史的教训》《明朝历史的教训》《清朝历史的教训》,上市半年狂销30万册!深受历史类读者喜爱!◎《唐朝历史的教训》作者岑仲勉,他是在唐史研究领域唯一能与陈寅恪分庭抗礼的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在唐史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作者用一条主线贯穿大唐王朝衰亡的整段历史,不仅描述了唐朝衰落的详细过程,还对唐朝历史中的各种困境进行思考,史料丰富,观点新颖,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作者解读精准,深度还原了历史真相,便于读者以史为鉴,立足现实,汲取前人智慧。唐朝处于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经济发达,疆域辽阔,科学技术领先,是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的大国。它开创了“四夷宾服、万邦来朝”的繁荣景象。然而,也是这样一个辉煌的大唐王朝,在开元盛世之后以不可挽回的趋势逐步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藩镇割据局面的愈演愈烈,吐蕃、契丹之侵略扩张,王仙芝、黄巢之农民起义……《唐朝历史的教训》会告诉你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个盛世王朝一步步走向衰落的,对我们有什么启发。本书作者作为唐史研究领域的大家,对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和重要史实进行了有力的论证,对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深度还原了大唐王朝被人忽略的历史真相。作者简介:岑仲勉,学名铭恕﹐字仲勉﹐别名汝懋,广东顺德人,是在唐史研究领域与陈寅恪分庭抗礼的现代著名历史学家。1937年进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1948年后长期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先后担任《隋唐五代史》《唐代石刻文选读》《两汉西域学》《蒙古初期史》《隋唐史》等课程。他毕生致力于史学研究,在先秦史、隋唐史、民族史、史地学、中外交通史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主张西周封建说。生前留下学术文章千万余字,被历史学家刘节赞誉:“著作等身、群言是宝”。其代表作有《元和姓纂四校记》《西周社会制度问题》《隋唐史》《突厥集史》《黄河变迁史》《岑仲勉学术论文集》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