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政治

发布时间:2024-07-05 11:18:55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政治

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宏观调控 内容: 一、价值规律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只要商品经济存在,价值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为基础进行等量交换。可见,价值规律既是价值决定的规律,又是价值实现的规律。也可以说,它既是调节商品生产的规律,又是调节商品交换的规律。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具有以下作用: 1、  价值规律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按比例分配,即配置社会资源。 2、  价值规律自发的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进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造成优胜劣汰的结果。 总之,价值规律的作用,就是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归结为一点是资源优化配置和提高经济效益。这是通过价格与供求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实现的。 二、宏观调控 是指政府为实现宏观(总量)平衡,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而对货币收支总量、财政收支总量、外汇收支总量和主要物资供求的调节与控制。由此扩展开来,通常把政府为弥补市场失灵采取的其他措施也纳入宏观调控的范畴。 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经济政策,经济法规、计划指导和必要的行政管理,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动作发挥调控作用。 关于宏观调控问题,我觉得大家在理解上有一些偏差,包括有一个议题“后宏观调控”的理论。其实,不存在前宏观调控和后宏观调控的说法,都不是一个时代,为什么呢?因为宏观调控在国外专门有宏观经济管理经济学,它和市场机制是配套的。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认为计划就是宏观管理。认为外国不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其实情况不是这样的。 1985年有一个会议,我们请了一批外国经济学家,外国经济学家谈到市场经济的时候,法国的经济学家叫阿尔百克,他说法国就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我们78年开始改革, 85年才认识到西方的市场经济特别是西方的现代市场经济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当我们提出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宏观管理和市场机制是什么关系?很多人又糊涂了,认为搞市场经济用不着宏观管理,这是错误的。它要克服市场的波动性和盲目性,他们是质同的关系。刚才企业家讲了宏观调控、宏观管理管的什么? 很多人讲市场经济但不讲市场经济运行模式是什么。我们要建立国家调控市场,市场调控企业,这是我们在理论上的创新。这是一半,因为它还有一个逆向调节,如果企业发生了变化,影响到市场信号,然后影响到国家,国家在进一步进行宏观调控政策,所以他们是一个互动的行为,这样两个方面讲就全了。 宏观调控是一个不断的变化的完整过程 如果说企业发生变化市场发生信号,引起国家在进一步进行宏观调控。这是一个不断往复的过程,所以说宏观调控是一个无限的过程。所以哪来的后宏观调控,哪来的前宏观调控,他自始至终与市场经济共存,所以对当前政策的理解了就找到了方向,就看到了前途,要看到未来。要想看到未来必须在理论上武装自己,什么叫宏观调控、什么叫市场机制、什么叫市场经济运行方式,把这个几个掌握了,就能掌握未来。所以说企业如果不参与这个环节,就会导致信息不足,这就会使有些方面花费的时间长一些,如果及时的反映及时的调整,这个效果会更快一些,所以它是互动的行为。所以企业要参与进来。 宏观调控是一个不断的变化的过程,那么我们国家的宏观调控,它不仅仅是房地产,房地产是一个方面,和我们联系的一个是我们国家800种商品,或者900种商品有相当一部分是供大于求,解决这个供大于求外贸,现在我们加入世贸以后,纺织品设限,出口更多困难,外贸达到70%,这样的情况,通过设限影响产品的出口,能源我们40%进口,那么现在石油价格涨到70美元一桶,影响了国内经济的发展,我们大量的产品供大于求,就要考虑扩大内需。 增加内需的能力 第二个政策,要扩大内需,要靠我们居民的消费能力,把我们的产品把它消费,把它转换成价值,房地产业是新经济增长点的重要的内容,他对拉动内需起到重要的作用。 宏观调控就要通过增加内需的能力,来使市场经济生产的商品、产品消费掉,形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建成市场经济内在的增长机制,调控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房地产只是一个方面,你要形成内在增长机制,企业、市场的消费主体和国家政策要连动。有一个政策的实现性,通过实现企业把信息反馈给市场,市场再反馈给宏观部门。企业的参与对宏观调控的正确性起着一定的作用。宏观调控是一个大的方面,它要不断的调整和完善,使经济供给和需求平衡。 关于区域经济的发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西部要大开发,东北部要振兴,东部要崛起要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个区域的发展对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商机,房地产业可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大有作为。还有一点,很多人没有谈到,就是走出去,我们建筑业要走出去,我们在建筑业在国际上要有一个很好的影响,在阿尔及利亚地震中,我们上海建筑公司建的医院在别的国家建设的建筑都有倒塌或断裂等等现象出现的时候,我们的医院纹丝不动。所以阿尔及利亚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评价。我们房地产业怎么样和走出去相结合,这是房地产业的新经济增长点,房地产业应该说五中全会给它提供了宽阔的发展方向,落实十一五规划我们房地产业就大有作为,大有发展。 房地产问题: 2006年,上海楼市将从供需两方面进行调控。23日,在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上海市房地局副局长庞元表示,今年将围绕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加强和改善对供应和需求的双向调控。 庞元表示,今年上海将继续贯彻“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房为主”和“鼓励消费、规范投资、抑制投机”的调控原则。 在供应方面,根据开发商的资金情况,上海市房地局将加强预售管理,积极引导开发商分批有序均衡地上市。 同时,将通过加大土地供应调控力度,合理控制配套商品房的上市节奏,进一步控制新建商品住房的上市供应总量和节奏。 在需求方面,继续落实各项措施,并积极引导市场预期和信心,进一步鼓励市民正常的自住性消费。 住宅建设方面,着力加强住宅发展的前瞻性研究,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探索节能省地型住宅建设标准,进一步提高住宅的工程质量和配套质量,降低住宅的资源能源消耗。 去年全年上海总共建成“四高”优秀小区85个;加大了“平改坡”综合改造的力度,共竣工项目60个,面积386万平方米,受益居民6万多户;完成旧住房综合整治1550万平方米;加大了廉租住房工作的力度,享受廉租住房政策的家庭已由上年底的35万户增加到8万户。 此外,上海计划2006年完成旧住房综合改造90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列入市政府实事工程的“平改坡”综合改造40个小区,400万平方米。 总结: 由于社会供求受市场机制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会出现周期性波动是客观存在,必须通过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来加以调整,熨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波动。有市场机制,就要有宏观调控,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本质内容。宏观调控将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宏观调控不存在何时结束的问题。但是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应当而且必须根据不同时期经济运行情况而有所调整。我们自始至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经济运行情况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两者都是不可或缺的。 从以上对宏观调控多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国家是通过对影响价值和价格的诸多因素,即使用价值量、纸币发行量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进行调节,来间接调控作为国民经济综合反映的价格的。这些方法都是从价值规律的要求出发的。就市场调节来说,也体现了价值规律的要求和作用。所以,价格问题实质上是承认不承认价值规律的问题;遵守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处理好价格的关键。这个科学结论已为我国实践所证明。

摘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把握好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等基本思路,统筹规划、协同推进。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必须采取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等积极有效的推进策略,确保改革取得预期成果。当前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关键时期,江苏职业教育应着力做好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等十大重点工作。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发展;加快;深化 一、把握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基本思路(一)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工作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职业学校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推动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相协调、相融合,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德育体系。着力开发社会资源,深入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和岗位规范教育,努力培养奉公守法、爱岗敬业、奋发进取、诚信友善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要进一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依据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职业学校学生成长规律,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二)坚持把体系建设作为战略目标随着职业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愈加鲜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迫切需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予以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普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已经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我们要转变观念,更多地从体系的角度出发,明确自己的定位、找准努力的方向,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不仅要面向市场培养中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也要面向未来培养能够接受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职业教育、终身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要更加注重内外对接、前后衔接、左右协调,即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前期教育与后续教育的衔接,职业教育、普通教育、继续教育内容的协调。更多地从体系的要求出发,突破陈规旧俗、创新体制机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特别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衔接发展,实现全方位的校企合作、院校合作,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核心要求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全社会的教育,直接面向市场办学、接受市场检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是提高职业教育的竞争力、吸引力,就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进一步强化职业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与经济产业发展对接程度,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着力提升学生继续学习、终身发展能力,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切实加强学生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改进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开展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着力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教育,加快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在较高就业率基础上,追求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就业,不断提高就业满意度,让毕业生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四)坚持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制度建设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要逐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手段,形成体制机制创新局面,推动由点及面、由个别到一般的全面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特别强调,“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主动打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隔阂,全面推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人才互聘、资源共享,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实行“校中厂、厂中校”、校企集团化办学。要“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制度”。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面向不同生源对象,采取不同的招生考试录取办法,拓宽生源渠道,面向人人办学。要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办学目标,改革和完善机构设置、人事管理、专业设置、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实习管理、教师评聘等制度,加快建立现代职业学校制度。(五)坚持把教育现代化作为目标引领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关于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深化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到2015年,建成100所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要立足自身的类型、层次,瞄准现代化建设目标,全面加强文化、制度、设施等方面现代化建设,着力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度、公平度、质量度、开放度、保障度、统筹度、贡献度、满意度。特别是要推进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际比较中找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着力引进国际课程与国际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学习与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实现江苏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二、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推进策略(原作者:尹伟民)(一)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对接融合职业教育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区域对接、融合有利于提高政府重视职业教育的程度,有利于促进学生区域就业创业,有利于企业全程参与教育教学过程。职业学校有关负责人要对区域内产业发展、主要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洞若观火、了然于胸,要与现有合作企业、潜在合作企业的主要负责同志密切联系、定期互动。要深入开展校企合作的调研,建立学校与企业沟通交流的机制,创新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要推动区域50%以上的百强企业与学校合作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工作,创建一批校企合作的示范组合与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二)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工作的一切就是为学生的发展,因此,必须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我们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要全面实施职业学校素质教育,全面加强职业学校德育、文化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全面培养学生个人素养、社会素养、职业素养。要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教学,实行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相结合、全面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特别是要做好就业创业学生、升学学生的全面培养与分类培养工作。中等职业教育前两年必须全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避免应试教育之不足,以考定教、以考定学,最后一年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方向,实行分类培养,保障所有学生都有就业创业、升学的机会,加快扩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生源基础。(三)更加注重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学校作为基本立足点,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要进一步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率先探索突破。要扩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管理的深度与广度,建立政、校、企共同参与的学校董事会、理事会,研究决策学校发展重大事项,建立专业建设委员会,研究决定专业发展重要工作。要完善职业学校内部治理体系,加强职业学校三项规范管理,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和内部管理体制和监督制约机制。要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建立围绕学生、围绕教学、服务企业的职业学校管理模式。要加快建立职业学校办学绩效评价制度,全面考核学校办学质量。2014年,我省将在一半以上的省辖市试点职业学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探索建立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将在中等职业学校、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全面实行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以就业质量考核评价学校办学质量。(四)更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现代化的师资队伍,才有现代化的教育。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要建立师生密切联系的促进机制,促进教师主动理解学生、帮助学生、关爱学生。要全面加强德育、文化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引导各类教师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协作培养。要加大从行业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能工巧匠的力度,开通引聘担任专职教师的渠道。建立兼职教师学校选聘、财政补贴制度,扩大兼职教师规模,提高兼职教师队伍素质。深化教师到企业实践工作,选择优秀企业安排教师进行三个月或半年以上的实践,提高实践锻炼的效果。要完善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机制。多年来,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反映的突出问题就是年度教学质量考核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各学校要严格做好教师年度教学质量考核工作,优秀率严格控制在30%左右,进一步规范教师职称申报工作。2014年,省教育厅将研究颁发职业学校名师工作室建设标准,明确名师工作室的工作内容、运行机制、保障要求,推动建立名师引领、团队合作、阶梯进步的职业学校教师成长机制。(五)更加注重教育教学研究2013年,江苏省首次开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2014年,教育部也将组织开展职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我们必须更加重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善于从教育教学的实际中找到真实存在、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改变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两张皮”现象。要改进教育教学研究方法,推动“行动”研究、“实证”研究,组织教育教学实验,开展实验结果的比较分析,从而得出真实可靠的研究成果。要强化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总结,学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配合做好成果的宣传推广工作。要推动建立鼓励创新、尊重研究、积极推广的教育教学研究机制,激发创造一批优秀成果,为职业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思想引领、理论支撑和模式示范。三、着力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举措(一)着力稳定中等职业教育事业规模调整教育结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都要求职业教育保持相当规模。当前,江苏省初中毕业生进一步减少,保持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难度还比较大,各地要及早谋划、尽早部署、尽力完成,继续把应届初中毕业生作为职业教育主要生源,深入动员学生接受职业教育。要不断扩大职业教育招生范围,做好退役士兵、进城务工人员的招生工作;加大职业教育对口支援力度,办好内地西藏中职班、新疆中职班和青海中职班。(二)着力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即将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请省政府召开全省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江苏省关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若干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继续完善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办法,扩大对口单独招生规模,提高本科招生比例。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二批试点项目经验,遴选组织第三批试点项目,推进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着力推进创新发展实验区建设组织开展全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验区调研视导,总结交流实验区创建经验,督导实验区遵循职业教育规律,率先贯彻国家和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教师队伍建设机制、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创新发展实验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原作者:尹伟民)(四)着力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在职业学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方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职业学校师生的自觉行为。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全面落实《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督导评价标准(试行)》,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视导。加强职业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创业教育、公民教育、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五)着力提升职业学校教学质量深入贯彻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精神,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5+5”、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5+5”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做好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标准制订工作。推进技能教学研究,评选第三批省技能教学研究基地。做好第三届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工作,评选江苏省职教名师工作室。制订全省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方案,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试点工作。(六)着力提升职业学校基础能力总结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经验成果,开展第二批项目建设省级检查验收,指导第三批学校实施项目建设。组织首批32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建设经验交流,启动第二批40所省高水平现代化职业学校创建工作。组织首批63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视导,遴选创建50个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七)着力推进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开展第二轮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扩大数据采集,运用科学方法,深入分析我省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提出专业结构优化方案。继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建设。建设100个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20个五年制高职品牌、特色专业。(八)着力完善各项大赛制度建立和完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推动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积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全面总结和分析技能大赛的特点,强化反馈和指导日常技能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信息化教学大赛,指导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认真组织全省职业学校创业大赛、文明风采大赛。(九)着力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组织首批省级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成果验收入库,启动第二批教学资源库建设项目,推动教学资源在全省的普遍共享与使用。推进智慧校园建设试点。推进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力争覆盖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推进全省中等职业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升级应用,指导职业学校做好数据核对入库工作。(十)着力做好职业教育宣传工作切实加强职业教育的宣传机制建设。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动员教育媒体、社会媒体更加关注职业教育。及时总结报道江苏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成果经验,积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加快凝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正能量。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生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文献的回顾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区域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区域合作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合作规模不断增大,形成了像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重要的经济区域。与此同时,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行政区经济”,以及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地方保护主义,则严重地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从而增加了地方之间贸易的交易成本,损害了经济增长。按照法国经济学家Sandra Poncet 的研究,1997年中国国内省级间商品贸易平均关税达到了46%,比10年前整整提高了11%这一关税水平超过了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税水平,和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关税相当。也就是说,1987年中国消费者购买各自所属省份自制产品的数量是它省产品的10倍,而到了1997年,这一比重达到21倍[①]因此,如何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构筑区域经济的总体优势,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政府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现有的文献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间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就当代中国区域问题研究而言,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是最丰富和最深刻的,它不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而且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尤其是近段时期以来围绕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的一系列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的论著[②],大大推动了该领域研究的深入。在诸多经济学者看来,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的顺利发展只能寄希望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因为市场的力量迟早要冲破行政区划的边界,从而促进经济的合理分工与协作,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他们认为,一旦企业主导型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定格为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角,一个国家便步入了兴旺发达的现代化快车道。[③]二是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经济地理学与政区地理学的研究也不断触及区域行政问题。这一领域的学者往往从行政区域改革的角度切入这一研究课题,从管理学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适度的原则出发,考察中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围绕着一些热点问题如“撤县改市”、“市领导县体制”、“撤消地区行署建立实体市”等,展开激烈的争论并提出了一些改革的对策。[④]这些对策的一个共同的思路就是调整行政区划,使行政区与经济区尽可能一致,这一点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认同。   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的见解,为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性建议。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现有的体制背景下,上述两种思路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依靠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毫无疑问,应是解决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障碍的最佳思路。然而,我国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社会转型决非一朝一夕之功,市场化机制的发育成熟、统一的大市场的形成,无疑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即使在市场经济已经完全发育成熟的发达国家,其固有的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也使我们无法完全将解决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希望寄托于市场万能的神话之上。进言之,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市场力量的作用通常倾向于增加而不是减少区域差异,因此,即使是市场发达的社会,也倾向于实行政府干预型的协调模式。其次,按照经济地理学和政区地理学的改革思路,即重新调整行政区划,从理论上看似乎可行,从实践的角度看却未免是脱离了当代中国政治与社会现实的纸上谈兵。众所周知,许多行政区划是历史形成的,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刚性,不能也不应该随着经济活动的频繁变化而随意调整。同时,经济区以经济为主要标准甚至是唯一的尺度,而行政区则要考虑到综合性因素,而不能仅以经济为限。对现行的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很可能是一项比需要解决的问题本身还要困难和复杂的工程,搞得不好恐怕治丝益棼,引发出难以预料的后果。   我们认为,研究现阶段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合作,需要从政治经济学的维度切入,通过对政府结构、政府的决策程序及其微观基础的考察和审视,推进问题的解决。因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即地方保护主义的根源在于现行的体制和结构。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法治极不健全的情况下,仅仅依靠民间经济交往这一自下而上的市场力量,显然难以冲破这一体制性的障碍。在我们看来,通过构建一个强有力的区域政府合作机制,依靠政府间的合作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现行体制下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性选择。

——日本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东京大学 刘文君  摘 要: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60年代,我国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都制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本文试对日本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日本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职业教育,经济发展;日本经验,启示  关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国际上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兴盛于,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通过进行国际比较研究表明,在多项指标中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最大的是中等技术人员的数量,由此得出了为实现经济的发展必须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结论(Harbison、Myer,1964)。受这一理论的影响,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可以看到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倾向。但是,另一方面,许多学者对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效果提出了质疑。比如,福斯特通过其从社会学角度的研究指出,接受职业教育实际上并不是高中生积极主动的选择,即使接受了职业教育,毕业后也往往学非所用,职业学校实际所发挥的作用与人们的期待存在很大的差距(Foster,1965)。并且萨卡罗普洛斯从经济学的视点,运用“费用一效益”分析方法的研究结果表明,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的费用大于社会效益(George,1986)。金子在系统地分析有关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问题的基础上指出,职业教育所发挥的实际作用,取决于其所处的社会和经济背景(金子,2001)。并且,援助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机构——世界银行,也在政策报告书《职业技术教育与训练》中,表明了援助的重点由职业学校转向社会职业训练机构的政策意向(WorldBank,1991)。因此,无论是着眼于理论研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现实问题,对经济发展中的职业教育进行实证性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60年代,我国在经济起飞的80年代,都制定了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在我国,普遍认为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这种认识也对我国自80年代开始的教育体制改革,特别是对制定中等职业教育政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然而,对于经济高速增长期职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尽管在日本实际上具有很大的争议,但对此并没有进行充分的实证研究;  那么,日本的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怎样的关系,高中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变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并且从日本的经验和教训中我们可以受到哪些启示?本论文试对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和分析。  一、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高中教育的迅速发展  在6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国民收入的增加以及对教育需求的提高,日本的中等及高等教育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高中入学率在50年代急速增长,由1950年的40%多到1960年上升为近60%,而在经济高速增长期临近尾声的70年代中期达到了近90%,高中教育实现了普及化。同时,60年代以美国为中心在国际上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理论正处于兴盛时期,这对日本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经济高速增长期的经济计划中,将教育放在了重要的战略位置。最有代表性的是1960年制定的《国民所得倍增计划》,提出了加快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特别是中等技术人员的要求,并根据未来产业发展的预测制定了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具体包括在高等教育阶段扩大理工科的规模和在高中阶段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关于高中教育提出了普通科与职业科在校生比例由原来的6:4变为5:5的目标。但是,另一方面,60年代初正值生于战后所谓第一次出生高峰期的一代人升高中,作为高中生迅速增加的应急措施,各地纷纷设立高中,而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大多选择设立费用相对较少的普通高中。结果,实际上到70年代初为止,普通科和职业科的在校生一直是保持着6:4的比例,平行发展。而70年代之后,职业科趋于衰退,普通科逐渐上升。  (二)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  如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日本高中的普、职比例保持了一定的比例,但是,分地区来看,各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由图2可以看出,各县的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呈负线性相关。如果将散点图分为4个象限来观察的话就会得知,第1象限和第Ⅳ象限集中体现了上述关系,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而经济发展水平高;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而经济发展水平低。对这一现象,大概可以作如下解释,即在60年代,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为了解决人口稀少化及地区差问题,各自制定了地区开发政策,其中一项重要的措施是,通过自己培养人才来招引工商企业。因此,当时最积极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扩充政策的,是处于第1象限的南九州和东北部的后进县。而处于第Ⅳ象限的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由于升大学的需求较大,带动了普通高中的发展,因此职业教育的比率相对较小。但是,除此之外还存在另外两种类型,即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高,经济发展水平也高(第Ⅱ象限);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也低(第Ⅲ象限)。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说日本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多样化的。  为避免将两者的关系简单化、片面化,需要对各地区应届高中毕业生、职业科毕业生就业的区域间流动状况进行分析。  二、高中毕业生就业的区域性流动  (一)对高中毕业生区域性流动的分析。  在这里不以单纯的经济所得为指标,而根据日本经济企划厅以产业构成等多项指标划分的1960年日本各地区经济产业开发度为基准,将各都道府分为 6个地区群,并以此设定6个哑变量,然后通过回归分析,对在经济高速增长期开始的1961年和结束的1975年,不同开发度地区和高中毕业生的流出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表1是对各变量的说明。  由表2中对1961年的回归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成为鲜明对比的是低开发地区的哑变量A和工哑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哑变量F,前者为正的有意相关系数,而后者为负的有意相关系数。  这表明在经济增长初期,低开发地区的高中生大量流向了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由于数据的限制,无法对职业科和普通科毕业生的流动分别进行统计分析,但根据低开发地区经济计划中的记载,高中毕业生的流出率,职业科特别是其中的工业科远远大于普通科。而高中毕业生流出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像所预期的那样,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而达到招致企业到本地安家落户的目的,相反培养出的技术人才由于在本地区难以学以致用,而大量流向急需人才的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  从1975年的回归分析结果看,低开发地区的哑变量A和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哑变量F仍然是处于两个极端。而从绝对值看,与1961年的回归分析的结果相比,哑变量A的系数增大,而哑变量F减小,而且在1960年相关系数有意的哑变量C和哑变量D其绝对值变小且失去了统计上的意义。由此可以得知,在经过了经济增长期的1975年,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对流入的高中毕业生吸收力趋于减少,而低开发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的流出尚未得到缓解,有可能流向哑变量A以外的其他地区。  (二)高中毕业生区域性流动的意义  那么应该怎样看待上述高中毕业生的区域性流动呢,这样的流动具有什么意义呢?  首先,上述分析结果,从一个侧面说明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多层次的,而由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直接得出两者具有因果关系,是过于简单化的结论。对于经济发展中职业教育的作用进行分析时,应对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劳动市场状况、高中教育机会市场,以及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等具体的社会经济背景做全面的分析。  第二,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展地区的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校毕业生的流动,一方面,从经济落后地区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扩大本身并不能直接带来经济的发展,而且如果不能提供接受毕业生的劳动机会的话,还会造成教育资金和人才的相对浪费。但另一方面,从全国整体来看,正是由于这样的流动,缓解了工业密集度高的发达地区的人才的不足,使人才供需趋于平衡,而避免了人才的“绝对浪费”。  三、对我国的启示  众所周知,我国高中教育自70年代末以来经历了巨大的改革。这一改革的历程大概可以分为职业教育的“恢复、振兴期(70年代末~80年代前期)”、“扩大期(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期)”,以及“调整期(90年代后期~)”三个阶段。在第一个时期,根据《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1980)的精神,通过部分普通高中改组为职业高中,开始恢复和振兴在文革时期遭到严重破坏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第二个时期,随着《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1985)、《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务院,1991)、《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的公布,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所占的比例由1980年的18.9%迅速上升,到1993年超过了普通高中在校生的比例,在 1995年达到了高峰8%。但是,进入90年代后期也就是第三个时期后,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就业难”问题日益显著,职业学校在校生的比例也开始下滑,特别是由于9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普通高中教育的需求加大,而职业学校的处境更加艰难。  纵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到其兴衰与其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迅速培养人才这固然是首要目的,但是通过各阶段毕业生的“三级分流”,缓解高考的激烈竞争,也是重要的课题。因此,制定了在经济发达和高中教育升学率高的地区,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大于经济发展落后和高中教育发展水平低的地区的倾斜政策。职业教育在上述两个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达地区对人才需求水平的提高和对高等教育需求的提高,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职业学校“就业难”和“招生难”的状况。在思考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时,上述日本的经验教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首先,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制定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时,不应仅以经济发展水平来笼统地制定发展目标,而应以各地的产业发展的特点和水平等为依据,因地制宜地制定具体目标。而且,不仅需要对劳动市场的供需还应对教育机会市场的供需双方进行全面的分析,特别是在经济发达地区,如果过于强调职业教育的比率,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职业学校毕业生相对过剩,同时还会由于高等教育迅速扩大和普通高中教育发展滞后,而造成高等教育选拔质量降低。  第二,从包括日本和我国在内的各国职业教育的实际状况都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往往追赶不上现实中技术革新的发展及产业的调整,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与劳动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是难以避免的。而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日本通过高中毕业生的区域性流动,弥补或减少了这样的差距。因此,在高速经济增长期日本的高中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并没有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这大概也是日本对这一时期部分地区的职业教育问题虽给予了关注,但总体上并没有进行充分研究的原因所在。而在我国,尽管高中毛人学率在2005年仅为52%,远远低于60年代日本高中教育发展的水平,为什么却出现了高中毕业生特别是职业高中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呢?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可以认为是高中毕业生劳动市场缺乏流动性。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本身受到限制,而且即使这种限制减少了,而由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的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流动也非易事。而且在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存在各种限制,除了户籍制度外,不少地区还明文规定拒绝接受外省、外市大学学历以下的应届毕业生。实际上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高中毕业生、职业学校毕业生资源过剩,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只是相对过剩,在现实中,一方面中等技术人员不足,而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学生就业难,原因之一就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劳动市场所需技术种类的错位,如果省与省之间、市与市之间相互隔断的高中毕业生劳动市场能够敞开{将大大有益于高中毕业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高中生的就业问题。当然,自80年代开始,技术人员流动状况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高中毕业生的地区间的自由流动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并非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  但通过上述分析,至少应该认识到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复杂性,以及高中毕业生的流动性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制定灵活多样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并逐步改善高中毕业生的就业环境。  (文见《教育与经济》2007年第2期)

一、我国人力资源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人力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人力资源体系。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质量尤为重要,特别是具备高技能和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认识到人力资源重要性,市场经济的参与者为了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屹立不倒,通常采取各种方式吸纳优秀的人才,同时还给予他们相关的培训促使其不断的成长进步,这有利于优化区域内的人力资源质量。而且当今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的培养成本已经没有以前那么高了,市场经济参与者很乐意花少量的成本来培养他们的员工,这大大有利于区域内的人力资源发展。二、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一)结构性失衡的人力资源开发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的意义越来越重要,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必须紧紧依靠人力资源的力量,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但我国仍有许多不协调存在于区域经济和人力资源,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源的发展速度慢,区域经济的发展快,缓慢的人力资源发展因而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我国当前的区域经济情况是地方政府控制着本区域的经济,决定了本区域的配置资源问题及调整产业结构的问题,而且地方政府的干预,没有对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做深入的了解,一味的调整产业结构,最终使得人力资源配置跟不上产业结构的步伐,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无法对接,即人力资源的质量、数量、技能、结构不能适应产业调整后经济发展的要求。而人力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滞后的人力资源配置阻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二)地域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开发当今时代,虽然存在很多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是却缺乏高端的拥有高技术的顶尖人才,因此不能好好的发挥高技术的作用。再加上每个地方不均匀分配的人才,虽然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效益,同时也存在人才过剩的现象,而对于贫穷落后的地方,人才避之惟恐不及,这些落后的地方因为长期缺乏人才,经济发展不起来。当前我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而且发达的城市集中了很多核心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很好,也将各地优秀人力资源和资金吸引过来了。流向这些发达城市的都是高素质人才、先进的科技和雄厚的资本,使得发达城市更发达,落后城市还是落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日益加大,所以我国面临着两极分化的经济形势,而且发达地区通常以高薪的方式吸纳各地的优秀人才,使得大量的人才涌进发达地区,从而导致西部出现人才大量流失现象。所以说,地域不平衡的人力资源分布制约着整体经济的发展。(三)不协调的人力资源素质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人力资源政策制度,我国缺乏相应的人力资源开发监督机制。不健全的制度,难以保障员工的培训权。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的人力和财力也相当少,因而出现滞后的人力资源的研究和建设。所以,缺乏有效的人才评价制度,对于人才的评价缺乏针对性。这都是人力资源的基础设施薄弱的原因。智力、体质、技能是判断人力资源素质优劣基本标准,只有高素质的人才才能真正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前中国的人力资源素质发展依然存在很多缺陷,不是技能的不足,就是体质的薄弱,或者是智力的问题,同时具备智力、体质、智力三大优势的人才仍很缺乏,与科技的发展速度不协调,最终导致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发展不平衡。(四)缺乏组织体系和总体规划在我们国家,地方政府只是全面关注本区域的经济发展,两耳不闻其他区域的经济发展,导致的结果是各地区形成低效率的人力资源配置,也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区域间流动。只有通过与其他经济区域的合作,并整体规划经济发展,才能不断开发人力资源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完善的总体规划和人力资源组织体系,因而没有总体规划各区域的经济,也没有组织开发人力资源。三、区域经济发展之下人力资源的完善对策(一)加强正规教育和职业教育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是教育问题,人力资源开发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发展正规教育。这种形式能够提高素质、技能和知识,能够提供新型人才给区域经济发展。发展正规教育,要从文化、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综合培养,全面优化区域人力资源,从而很好的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职业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开发人力资源需根据区域人力资源的优势,成立管理和开发机构,这个机构的功能有管理机构、培训和教育,能提高区域人力资源的技术和知识。此外,将区域内的的职业教育机构优化整合,积极与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另外,为了培养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端人才,职业教育需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机构我国有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水平相对低下,当前我国对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足。为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很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可以成立就业信息网,将就业信息共享,给农民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其次可以成立农民技术培训机构,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技能和素质提高上来,以便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当今社会,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需要优化人力资源的主体结构。首先区域内发展第三产业用来吸引第三产业的人才,使得这些人才变成区域经济的主体。其次将主体人力资源的地位提升,给予他们相应的经济利益和精神鼓励。只有将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等事业全面大力的发展起来,实现科学技术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先进水平,才能更好的吸纳全国乃至世界的顶尖人才。同时还需要国家关注人才分布区域问题,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以此吸引发达地区的人才。而且还要加大投入不发达地区的教育事业的力度,只有教育事业做好了,人才资源就会滚滚自来,从而实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人才分布的平衡。(三)完善人力资源经济利益和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区域经济与人力资源相互配合,共同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有效发展,所以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今社会,人力资源能够创造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也能吸引人力资源,只有保障了人力资源的经济利益,实行高效的激励制度,才能留住人才,并吸纳人才。另一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也需要加强,将人力资源的组合适当调整、将人力资源的竞争意识提高、将人力资源的效率提升是管理人力资源的重点。将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才能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适当调整就业政策,及时了解人力资源流动情况,同时还要不断提升人力资源技能和知识的进步。(四)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教育,强化区域间的联系快速发展的经济急需高水平、高技术的高端人才,因此对于教育和科技的关注相当重要,只有具备了科技的先进和人才的优势,才能在经济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所以,当前的紧要任务是加大投入高等教育的力度,培养出更多新型人才。也许现在的投入在短期内还没看到成效,但是经济发展者要有长远的眼光,眼前的投入在未来将是一笔可观的资源收入。教育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来说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这需要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更好的将教育事业发展起来。区域经济不能关起门来自己发展,要加强区域间的合作和交流,借鉴其他区域经济发展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相互交流才能共同进步。而且要与其他区域进行资源整合,并实现区域之间的整体规划。四、总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作为发展经济的中流支柱和动力,人力资源也在当今社会中被确立了其重要的地位。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高中

你可以试试中职学生这块,现在这块领域研究的人很少,而且国家又很重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浙江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题目怎么写的啊

每个县都会有自己的特色,都可以用作题目,最好是自己熟悉的一些县市区,比如自己的家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的地方性、行业性、开放性办学特点所致。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要把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良好思想品德的高素质公民作为重要目标。培养中职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对工作充满热情;养中职学生的忠诚守信;培养中职学生的意志品质,特别是耐挫能力;培养学生对自己家乡的感情,明白家乡正处于发展时期,在家乡就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特点,具有与地方经济齐头并进、相得益彰的良性发展,才能凸显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本质。同时,地方经济的发展对大量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又为职业教育的本地就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维护了地方经济的稳定发展。

最好写你家乡当地的东西,一些资料可能比较好找。最好,写之前预先规划下,知道自己要找哪方面资料从哪儿找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论文选题方向怎么写初中

这类论文要么你自己经过调研和研究写要么去网上百度文库之类的地方搜集资料整理编辑吧

中国为什么没有世界范围内的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的经济学家的社会良知和社会责任这两个选题很新颖。其实经济学现在的选材是越微观越出彩,你就往小的方面写,肯定能成。甚至你可以写公厕运营方面都行。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