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范文高中地理选修一

发布时间:2024-09-10 12:20:55

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范文高中地理选修一

(一)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存在两个方面:一是大规模使用化学燃料,排放大量的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二是大规模地破坏森林,严重损害了森林的固碳能力。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陆生植物群落,也是地球上最大的储碳库,最大的吸碳器,最大的氧吧,最长久的固碳形态。通过扩大森林面积,已经是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通行做法。2007年9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从维护全球气候安全的战略高度,倡议建立亚太地区森林恢复和持续发展管理网络,提出到2010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增长到20%的发展目标。 (二)林业在淡水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全世界人均淡水资源最少的国家之一,森林被誉为“看不见的绿色水库”。全国森林所涵养的水源相当于全国水库库容总量的75%,我国湿地维持和保存了全国96%的淡水。森林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对净化水质有着明显作用,一片湿地就是一座良好的污水处理厂。森林达到一定数量后还能有效增加降雨。据陕西吴起县的调查统计,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2%提高到2006年的9%后,年降雨量由3毫米提高到582毫米。可见,解决缺水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森林植被,充分发挥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 (三)林业在防沙治沙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荒漠化、沙漠化最严重的国家,全国沙漠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沙害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全国有53万平方公里可治理的沙化土地,还有3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明显沙化趋势,沙化土地占国土面积的1%,防治任务异常艰巨。我国从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已经使腾格里沙漠、毛乌素沙漠等沙漠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沙退人进的可喜局面。 (四)林业在提供可再生能源上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仅次于煤、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能源,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的新选择,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不与农争地、不与人争粮等优点。目前,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果实和种籽提炼柴油,用木纤维燃烧发电。我国木本油料树种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有154种,可培育能源林33万公顷。由此可见,我国林木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加快发展林木生物质等可持续能源,对于降低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中,林业得到了国际的普遍关注,因此,正确认识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我国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得了主动地位,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起到多重的积极作用 同时,也有利于明确我国林业事业的发展方向。应对气候变化林业具有特殊的功能森林的碳汇功能: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吸收并固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制造氧气的重要功能,它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库和贮存库,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稳定大气二氧化碳浓度的措施中,森林和林业活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森林碳汇间接减排越来越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科学研究表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的蓄积量平均吸收83吨二氧化碳,而破坏和减少森林就会增加碳排放林地转化为农地10年后,土壤有机碳平均下降3%。据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48万亿吨碳,其中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森林的经济功能:在 1994 年生效的由联合国制定的气候公约关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定中明确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应当讲求成本效益,确保尽可能以最低的费用获得全球效益 虽然目前对减少毁林排放的成本还有统一的计算结果,但公认的结论是,其成本远远低于工业减排的成本,而且减少毁林排放的措施潜力大见效快。因此,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

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现在的林业与过去的林业已大不相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林业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林业的多种功能空前凸显。过去林业主要是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现在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制高点进军;过去林业主要是简单地发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现在正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过去林业主要是着眼发展经济,现在正在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新形象等高层次推进。这就是当前林业的“三个转变”和“九大任务”。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项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林业有多种需求,林业对社会有多种功能、多种作用、多种效益。特别是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林业发展,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范文高中地理生物

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现在的林业与过去的林业已大不相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林业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林业的多种功能空前凸显。过去林业主要是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现在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制高点进军;过去林业主要是简单地发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现在正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过去林业主要是着眼发展经济,现在正在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新形象等高层次推进。这就是当前林业的“三个转变”和“九大任务”。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项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林业有多种需求,林业对社会有多种功能、多种作用、多种效益。特别是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林业发展,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粮农组织第二十二届林委会会议及其主报告表明,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依靠林产品来满足对能源、住房和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并且这种依赖程度很高。报告指出,尽管森林在促进缓解贫困、农村发展和绿色经济方面潜力巨大,但各国森林和其他相关政策往往未充分考虑这些社会经济效益。 粮农组织指出,各国应该对一味保护森林的政策加以调整,发挥森林在促进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政府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工作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森林是木材、其他林副产品、水供应、生计、生态系统稳定、碳储存以及其他重要服务的主要来源。森林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政府很少在木材采伐和改变林地用途产生的效益,与保护森林产生的多种效益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建议政府采取行动,让保护森林比砍伐产生更大的价值。” 粮农组织负责森林事务的高级官员拉姆施泰纳说:“由于毁林和人口增长,各国政府试图制定政策保护森林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因为它阻止人们从森林中获益。这种政策应该加以调整,以让人们从森林资源中迅速获得更多的利益。” 粮农组织认为,调整森林政策,为当地社区和家庭提供利用森林和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加强林权改革等,都是提高森林社会经济福利和减少农村贫困的有效方法;应提高包括非正规生产者在内的私营部门的生产力,并加强对森林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可持续管理问责;必须更加明确地承认森林环境服务和补偿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从而确保这些服务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的政策或许应根据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进行重新调整。 “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决策,各国都应该调整其工作重点。”粮农组织林业部助理总干事林爱德华多·罗哈斯·布里亚莱斯说,“林业部门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和计划必须明确考虑森林在提供食物、能源和住所方面的作用。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能够提高捐助者和投资者投资森林的意愿,并确保让所有人受益,特别是那些最贫困人口。” 粮农组织建议,为了促进森林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各国林业政策需作出以下调整: 加强林权保障,赋予人们管理森林并从中获益的权利 许多国家已朝着这个方向采取了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包括赋予人民更多管理和获取特定林产品(尽管经常只用于维持生计)的权利,改善资源获取渠道,为土著人民、地方社区和个体林农提供森林、土地和树木长期安全的权属保障,通过完善法律框架来拓宽市场准入渠道,通过增强小规模森林企业和生产者能力来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 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技术援助和可持续生产上 目前已实施了旨在强化森林资源产权和地方控制的多项措施,使地方生产者在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生产者合作社等组织的完善也能够提供一套让非正规生产者更有效参与的机制。为加强这些活动的可持续性,目前需要通过与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通过学习成功经验,大规模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推广工作。 提高生产和利用效率 随着人口增长,对林产品消费的需求会继续增加。要在资源不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支持非正规生产者采用更高效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 欠发达国家要向绿色经济转型 对于很多国家而言,木质能源都颇具发展前景。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可持续地增加木质能源供应:采用相对容易引进的先进制炭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探索利用加工业木屑生产能源的可能性。此外,还可通过改进锅灶来提高木质能源的热效率。 以数据为基础,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目前尚缺少从事各种森林相关非正规活动人数的统计数据,需要做出更协调一致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帮助决策。 增强应对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 《2014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的分析侧重于森林对于满足基本需求的贡献,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会随着各国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各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绿色的未来,对于森林多种功能的需求将会上升。因此,森林有潜力为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这种潜力。 根据这次会议形成的成果,我国需要在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加强完善政策框架和相关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森林社会经济效益的补助和补贴政策、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社会多元化投资、推进森林认证、加强新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管理林产品价值链等。 改善民生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针对民生林业发展,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民生林业发展需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就业和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粮食和营养安全、能源供给、住房保障、健康等。完善民生林业发展的政策内涵,明确政策目标,包括就业和收入目标,即创造并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和经济机会,保障人的基本安全。通过财政杠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公平正义。二是完善几项政策,重点包括就业和收入支持政策等,提出民生林业发展路线图。

大家喜欢绿色吗?当然了我说的是绿色的地球。地球的总面积大约是1亿平方千米,而森林的面积不到地球总面积的10%。只有4%。在今年更是有大火对森林进行了摧毁,仅2019年亚马逊地区已经发生了7万多起火灾

制造氧气维持生物群落 保持物种多样性含蓄水源固化沙土

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地理

粮农组织第二十二届林委会会议及其主报告表明,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依靠林产品来满足对能源、住房和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并且这种依赖程度很高。报告指出,尽管森林在促进缓解贫困、农村发展和绿色经济方面潜力巨大,但各国森林和其他相关政策往往未充分考虑这些社会经济效益。 粮农组织指出,各国应该对一味保护森林的政策加以调整,发挥森林在促进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政府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工作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森林是木材、其他林副产品、水供应、生计、生态系统稳定、碳储存以及其他重要服务的主要来源。森林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政府很少在木材采伐和改变林地用途产生的效益,与保护森林产生的多种效益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建议政府采取行动,让保护森林比砍伐产生更大的价值。” 粮农组织负责森林事务的高级官员拉姆施泰纳说:“由于毁林和人口增长,各国政府试图制定政策保护森林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因为它阻止人们从森林中获益。这种政策应该加以调整,以让人们从森林资源中迅速获得更多的利益。” 粮农组织认为,调整森林政策,为当地社区和家庭提供利用森林和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加强林权改革等,都是提高森林社会经济福利和减少农村贫困的有效方法;应提高包括非正规生产者在内的私营部门的生产力,并加强对森林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可持续管理问责;必须更加明确地承认森林环境服务和补偿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从而确保这些服务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的政策或许应根据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进行重新调整。 “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决策,各国都应该调整其工作重点。”粮农组织林业部助理总干事林爱德华多·罗哈斯·布里亚莱斯说,“林业部门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和计划必须明确考虑森林在提供食物、能源和住所方面的作用。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能够提高捐助者和投资者投资森林的意愿,并确保让所有人受益,特别是那些最贫困人口。” 粮农组织建议,为了促进森林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各国林业政策需作出以下调整: 加强林权保障,赋予人们管理森林并从中获益的权利 许多国家已朝着这个方向采取了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包括赋予人民更多管理和获取特定林产品(尽管经常只用于维持生计)的权利,改善资源获取渠道,为土著人民、地方社区和个体林农提供森林、土地和树木长期安全的权属保障,通过完善法律框架来拓宽市场准入渠道,通过增强小规模森林企业和生产者能力来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 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技术援助和可持续生产上 目前已实施了旨在强化森林资源产权和地方控制的多项措施,使地方生产者在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生产者合作社等组织的完善也能够提供一套让非正规生产者更有效参与的机制。为加强这些活动的可持续性,目前需要通过与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通过学习成功经验,大规模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推广工作。 提高生产和利用效率 随着人口增长,对林产品消费的需求会继续增加。要在资源不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支持非正规生产者采用更高效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 欠发达国家要向绿色经济转型 对于很多国家而言,木质能源都颇具发展前景。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可持续地增加木质能源供应:采用相对容易引进的先进制炭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探索利用加工业木屑生产能源的可能性。此外,还可通过改进锅灶来提高木质能源的热效率。 以数据为基础,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目前尚缺少从事各种森林相关非正规活动人数的统计数据,需要做出更协调一致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帮助决策。 增强应对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 《2014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的分析侧重于森林对于满足基本需求的贡献,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会随着各国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各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绿色的未来,对于森林多种功能的需求将会上升。因此,森林有潜力为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这种潜力。 根据这次会议形成的成果,我国需要在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加强完善政策框架和相关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森林社会经济效益的补助和补贴政策、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社会多元化投资、推进森林认证、加强新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管理林产品价值链等。 改善民生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针对民生林业发展,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民生林业发展需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就业和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粮食和营养安全、能源供给、住房保障、健康等。完善民生林业发展的政策内涵,明确政策目标,包括就业和收入目标,即创造并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和经济机会,保障人的基本安全。通过财政杠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公平正义。二是完善几项政策,重点包括就业和收入支持政策等,提出民生林业发展路线图。

在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回良玉副总理强调,现在的林业与过去的林业已大不相同,社会对林业的需求日趋多样,林业的内涵外延日益丰富,林业的多种功能空前凸显。过去林业主要是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现在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制高点进军;过去林业主要是简单地发挥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等作用,现在正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新领域延伸;过去林业主要是着眼发展经济,现在正在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新形象等高层次推进。这就是当前林业的“三个转变”和“九大任务”。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是一项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为一体的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对林业有多种需求,林业对社会有多种功能、多种作用、多种效益。特别是在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中,加快林业发展,对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国内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区域对林业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一般说来,应当从森林所发挥的作用方面来考虑。而森林的作用受制于特定区域的社会意义和国民经济意义,就其作用来划分,主要体现在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3个方面。   1、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目标,强调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要求,持续不断地提供林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这是持续林业的一个主要目标。作为社会经济大系统的林业产业,担负着为社会发展提供生活资料(燃料、食品等)与生产资料(原材料)的双重任务。随着全球范围内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森林作为主要的可再生资源,其满足人类社会物质需求的作用是绝对不会消失的。人类对森林的社会、文化需求的不断扩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满足人对森林的多种需要和愿望,是林业的根本任务。   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主要关注于林业生产者的长期利益。这里必须明确的是林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是林业生产经营者。当前就经济利益的实现方式考察,主要还是通过为社会提供物质产品的形式,实现自身的利益,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林产品产量的持续产出。而林产品的产出,除了取决于林业生产力水平外,同时还受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制约,更受制于非林业部门的影响。林业经营者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所提供的环境产品,具有经济利益的外部特征,必然造成林业利益难以在市场条件下完全实现。面对这种情况,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必须有其他实现途径。最可行的方式,一是实行生态补偿;二是国家扶持。因此,林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必须保障林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3、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关注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通过退化生态系统的重建与已有森林生态系统的合理经营,保障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国家、区域等不同层次上所发挥的环境服务功能的持续性。其中关键是无退化的使用林地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可再生产能力以及长期健康。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目标,不仅是保障林业自身社会经济可持续的基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持续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在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中的重要性与不可替代性。   综上所述,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括社会、经济、生态环境3个方面,其中社会与生态环境目标,体现的是全人类的利益,即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经济,需要林业持续的提供物质产品与生态环境服务功能。而作为人类群体中的林业生产经营者来说,不仅需要自身的实践活动所提供的产品服务,更具有意义的是要求其自身经济利益的持续性,这也是不同利益主体对林业问题构成不同态度的深刻原因。

林业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论文摘要怎么写初中地理

粮农组织第二十二届林委会会议及其主报告表明,世界上有很大一部分人依靠林产品来满足对能源、住房和初级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并且这种依赖程度很高。报告指出,尽管森林在促进缓解贫困、农村发展和绿色经济方面潜力巨大,但各国森林和其他相关政策往往未充分考虑这些社会经济效益。 粮农组织指出,各国应该对一味保护森林的政策加以调整,发挥森林在促进粮食安全等方面的作用。政府间可持续发展目标进程工作组在一份报告中指出:“森林是木材、其他林副产品、水供应、生计、生态系统稳定、碳储存以及其他重要服务的主要来源。森林拥有非常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政府很少在木材采伐和改变林地用途产生的效益,与保护森林产生的多种效益之间进行适当平衡。建议政府采取行动,让保护森林比砍伐产生更大的价值。” 粮农组织负责森林事务的高级官员拉姆施泰纳说:“由于毁林和人口增长,各国政府试图制定政策保护森林资源。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政策效果差强人意,因为它阻止人们从森林中获益。这种政策应该加以调整,以让人们从森林资源中迅速获得更多的利益。” 粮农组织认为,调整森林政策,为当地社区和家庭提供利用森林和进入市场的机会,以及加强林权改革等,都是提高森林社会经济福利和减少农村贫困的有效方法;应提高包括非正规生产者在内的私营部门的生产力,并加强对森林企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可持续管理问责;必须更加明确地承认森林环境服务和补偿机制所发挥的作用,从而确保这些服务的可持续性。许多国家的政策或许应根据报告中提供的数据和分析进行重新调整。 “无论是数据收集还是决策,各国都应该调整其工作重点。”粮农组织林业部助理总干事林爱德华多·罗哈斯·布里亚莱斯说,“林业部门及其他领域的政策和计划必须明确考虑森林在提供食物、能源和住所方面的作用。重新认识森林的价值,能够提高捐助者和投资者投资森林的意愿,并确保让所有人受益,特别是那些最贫困人口。” 粮农组织建议,为了促进森林产生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各国林业政策需作出以下调整: 加强林权保障,赋予人们管理森林并从中获益的权利 许多国家已朝着这个方向采取了重要举措。这些举措包括赋予人民更多管理和获取特定林产品(尽管经常只用于维持生计)的权利,改善资源获取渠道,为土著人民、地方社区和个体林农提供森林、土地和树木长期安全的权属保障,通过完善法律框架来拓宽市场准入渠道,通过增强小规模森林企业和生产者能力来增加收入和创造就业。 将关注重点转移到技术援助和可持续生产上 目前已实施了旨在强化森林资源产权和地方控制的多项措施,使地方生产者在确保资源的长期可持续性方面发挥更大作用,生产者合作社等组织的完善也能够提供一套让非正规生产者更有效参与的机制。为加强这些活动的可持续性,目前需要通过与私营部门以及非政府和民间社会组织进行合作,并通过学习成功经验,大规模开展技术援助和技术推广工作。 提高生产和利用效率 随着人口增长,对林产品消费的需求会继续增加。要在资源不大幅减少的情况下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支持非正规生产者采用更高效和可持续的生产技术。 欠发达国家要向绿色经济转型 对于很多国家而言,木质能源都颇具发展前景。通常可通过以下方式可持续地增加木质能源供应:采用相对容易引进的先进制炭技术和工艺;进一步探索利用加工业木屑生产能源的可能性。此外,还可通过改进锅灶来提高木质能源的热效率。 以数据为基础,增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目前尚缺少从事各种森林相关非正规活动人数的统计数据,需要做出更协调一致的努力,来获取更多相关信息,帮助决策。 增强应对需求不断变化的能力 《2014年世界森林状况》报告的分析侧重于森林对于满足基本需求的贡献,森林的社会经济效益会随着各国的发展而变化。随着各国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具可持续性、更绿色的未来,对于森林多种功能的需求将会上升。因此,森林有潜力为将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需要合理开发利用这种潜力。 根据这次会议形成的成果,我国需要在林业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加强完善政策框架和相关机制,特别是要完善森林社会经济效益的补助和补贴政策、建立森林生态服务市场并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社会多元化投资、推进森林认证、加强新技术创新、加强国际合作、管理林产品价值链等。 改善民生是我国林业发展中的一个永恒主题。针对民生林业发展,我们提出几点建议:一是民生林业发展需关注的几个重大问题,如:就业和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粮食和营养安全、能源供给、住房保障、健康等。完善民生林业发展的政策内涵,明确政策目标,包括就业和收入目标,即创造并扩大中低收入群体就业和经济机会,保障人的基本安全。通过财政杠杆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保证公平正义。二是完善几项政策,重点包括就业和收入支持政策等,提出民生林业发展路线图。

森林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是地球表面生态系统的主体,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善土壤等多方面的生态防护效能上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地球表面生态圈的平衡也要依靠森林维持。许多树木都可以吸收有害气体,如:樟树、夹竹桃、丁香、枫树、刺槐、臭椿、桧柏、女贞、橡树、红柳、木槿、榆树、马尾松、法国梧桐等。树木都有很强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气、氟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的能力。这些气体通过绿化林带,通常有1/4可以得到净化,或变成氧气。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森林资源的利用是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在农业社会,人类从森林樵采柴炭作为能源,采伐木材修建宫室、庙宇、房屋;在工业社会,人类从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纸、家具、车船和建筑材料。当代社会,人类利用森林资源不仅是取得林产品,更要发挥它的生态屏障作用,还要它提供人们休闲游憩场所。但森林资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滥伐森林会造成生态灾难。因此,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间的矛盾,建立森林保护体系,是保证森林资源持续而高效利用的前提。首先,要根据森林资源的特点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条件,制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合理安排林业生产的结构与布局。其次是制定保护森林的法令,实行依法治林,严惩滥砍滥伐森林,限制采伐量和采伐方式。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森林资源、百度百科-森林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消除污染

1、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据计算,6颗大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就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年排放出的二氧化碳。没有森林,人类不可能生存。2、吸收有害气体和粉尘。4公顷林带,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1公顷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每公顷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吨粉尘。因此森林中的空气清新洁净。3、涵养水源。“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树总是同水联系在一起。降水的一部分被树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树下的枯枝败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被蓄留起来,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过蒸发返回大气。1公顷森林一年能蒸发8000吨水,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4、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树身树冠可降低风速,树根可抓住土壤。雨水降落到森林里,渗入土壤深层和岩石缝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缓缓流出,减少地表径流,保护了土壤。5、提供栖息地。森林是多种动物的栖息地,也是多类植物的生长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为活跃的区域。森林保护着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天然的物种库和基因库。其他还有如调节气候等作用。

人口与社会发展论文范文高中地理选修一

发达国家人口问题: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措施:发达国家采取鼓励生育和推迟退休的政策,并接纳来自海外的移民和外籍劳工。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少年儿童人口比重过大等问题。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我认为可以从人口地理学角度出发,以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概述基础上探讨分布的影响因素。影响因素可以从一下角度出发: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体和矿产资源等) 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活动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 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最终完成分析。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其中包括,氧层的破坏、与。*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由此增强的会加剧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还会家具暴潮和,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也会造成的损耗,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受致命的影响,海洋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主要与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引起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后,与水汽结合形成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实行;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21世纪》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世界人口问题论文 (地理小论文) 一、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对人口自然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决定了人口的增殖条件和生存条件,通过改变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人口的自然增率。一般情况下,当人口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会刺激;当人口数量超越了经济发展所能提供的消费总数后,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必将受到遏制。在现代生产力水平下,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往往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而下降。经济因素对人口机械增长也有重要影响。通常情况下,经济发达或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对人口具有一种吸引力和凝聚力,人口机械增长为正值;相反,经济落后或经济发展速度缓慢的地区,对人口会产生一种排斥力和离散力,人口机械增长一般为负值。 文化因素: 这一因素更多地影响着人口的自然增长。随着科学文学水平的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趋于下降,现代社会里这一趋势尤为明显,其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人们接受教育年限的延长,平均婚龄也会相应推延;二是科学文化水平愈发达,人们的生理知识、育儿知识、保健知识就愈丰富,促成婴儿死亡率降低;三是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愈高,就愈加注意自身及其后代各项素质的提高,少生优育,把有限的收入用于将子女培养成具有更高科学文化素质的现代人。 医疗卫生因素: 医学的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它使得因各种疾病致死的死亡率下降,从而降低人口死亡率,延长人口平均寿命;其次,它对控制生育和实行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世界人口分布 人口地理分布是人口增长过程在空间的表现形式。它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即深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更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 由于世界各国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人口的地理分布是不平衡的。世界人口空间分布分为人口稠密地区、人口稀少地区和基本未被开发的无人口地区。据统计,地球上人口最稠密地区的约占陆地面积的7%,那里却居住着世界70%人口,而且世界90%以上的人口集中分布在10%的土地上。人口在各大洲之间的分布也相当悬殊。欧亚两洲约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但两洲人口却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尤其是亚洲,世界人口的60%居住于此。非洲、北美洲和拉丁美洲约占世界陆地面积的一半而人口尚不到世界总人口的1/4。大洋洲陆更是地广人稀。南极洲迄今尚无固定的居民。欧洲和亚洲人口密度最大,平均每平方公里都在90人以上,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平均每平方公里在20人以下。大洋洲人口密度最小,平均每平方公里才2.5人。世界人口按纬度、高度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带是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区,世界上有近80%的人口分布在北纬20°~60°之间,南半球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11%多;世界人口的垂直分布也不平衡,55%以上的人口居住在海拔200米以下、不足陆地面积28%的低平地区。由于生产力向沿海地区集中的倾向不断发展,人口也随之向沿海地带集中。目前,各大洲中距海岸200公里以内临海地区的人口比重,已显著超过了其面积所占的比重,并且沿海地区人口增长的趋势还会继续发展。从国家看,情况也是这样。目前世界上约有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人口1亿以上者有10个国家,它们是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联邦、巴西、日本、尼日利亚、巴基斯坦和孟加拉。这10国人口总数共有5亿多,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此外,世界上还有一些人口非常少的国家,如瑙鲁(0.7万人)、安道尔(5万人)、圣马利诺(2.3万人)、摩纳哥(3万人)、梵蒂冈(1380人)。从各国人口密度来看,摩纳哥的人口密度最大、每平方公里达2万人,新加坡4300人,梵蒂冈1920人,马尔他1110人等。世界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有法属圭亚那(1人)。蒙古(1人)、纳米比亚(2人)、利比亚(2人)、毛里塔尼亚(2人)、冰岛(2人)等。 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 近代以来,世界人口越来越向城市集中,使全球人口分布表现出大小不等的一些密集的点。进入90年代,全世界总人口中已有49%以上集中于城市。 世界人口最稠密和最稀少地区 从人口地区分布图上能确切地反映出人口的实际分布状况。世界人口分布最稠密的地区有如下几类:①沿海沿湖的平原地带。特别是一些海岸线比较曲折、具有优良港湾地区,或某些大河入海口处。如亚洲大陆东部沿海区、南亚沿海区,欧洲波罗的海沿岸区,大西洋沿岸、地中海沿岸、非洲几内亚湾沿岸区,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地区,佛罗里达和墨西哥湾沿岸区、太平洋沿岸加利福尼亚、西雅图—温哥华(加)地区,五大湖地区,巴西——委内瑞拉沿海区,阿根廷——乌拉圭沿海区,智利——秘鲁沿海区、澳大利亚东南部沿海区;②流入三大洋的一些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带或河口三角洲地区。亚洲东部、南部尤为突出。③若干温带和热带的岛屿和半岛上。岛屿四面环海,半岛三面环海,若位置适中,并兼有优良港湾,则往往成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地区;④内陆某些矿产资源丰富的地方。由于矿业开发,以及修筑铁路和公路,随之成为工业中心而形成一个城镇集团;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某些内陆高原上。由于地势较高,没有平原或低地区那样炎热和潮湿,危害人们健康的热带疾病也大为减少,如墨西哥高原、巴西高原、秘鲁高原、东非高原等地;⑥沙漠中的绿洲地区等。世界人口非常稀少地区的有以下几类:①两极圈以内地区;②北半球北纬50度至北极圈之间广大的原始森林地带;③回归线附近和温带大陆内部的沙漠、戈壁地区;④热带雨林区;⑤高山地区。 三、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 马克思的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人作为生产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不能作为生产者;其次,要具备一定的身体条件,残废的人、有病的人都很难成为生产者;再次,人作为生产者要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此外,作为生产者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所以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做到这点,无论是人口多,还是人口少,都对生产有促进作用。如果人口增长大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过剩人口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将加重社会负担;如人口增长慢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生产资料将无法与人口相结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样会影响生产发展。所谓人口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与物质资料的增长不相适应并且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增长速度。马克思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节,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所以现在人们应该有计划的生育,使世界人口与自然和社会相协调。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