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哪些核心要素呢

发布时间:2024-09-09 14:20:11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哪些核心要素呢

按不同的逻辑标准区分,学术论文有许多种,有为了完成学业而创作的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有为了完成某项课题而创作的研究报告,有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的专题论文,还有为了出席某个学术会议而创作的演讲稿,为了向出版社投稿而创作的学术专著,为了给学术期刊投稿而创作的普通论文,等等。只要是合格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学术态度诚实;遵守学术规范;有创新点;有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语言规范、简明、流畅。在学术期刊编辑眼中,除了上述五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叫篇幅适中。给期刊投稿,就要写为他们喜欢的篇幅适中的论文。换言之,编辑们审稿,常常注意这六个方面。 一、学术态度诚实 所谓学术态度诚实,就是要讲学术德行,就是讲真话、实话,不讲假话、虚话。搞学术,应以诚实厚道为本,以求真向善为的,不抄袭,不剽窃,不作假,有利于美的产生与传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树立诚实的科学研究与创作态度。诚实厚道、求真向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要写出好的论文,必须学会诚实做人,具有诚实品质。诚实,是每个研究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做人操守,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学研究。一篇论文,从头至尾要一目了然地显示出哪里是自己的,哪里是人家的。不含糊,不隐晦,不偷,不装,不抢,敢讲真话,不说假话、虚伪的话,不故弄玄虚,不吓唬人。诚实的学术态度如同血液流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是保证学术论文具有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文如其人。人品、文品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注意人品、文道的修养。 二、遵守学术规范 所谓遵守学术规范,用当下流行一点的话说,就是恪守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学术规范是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统称,大体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等形式。其中,学术研究规范处于诸规范的基础和核心位置。学术研究规范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定位;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谨的论证;语言规范、简洁、流畅,无错别字,无病句。学术规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若从学科角度考察,起码分为两个层次,一曰在各学科都通行的基础规范;二曰在某一学科内使用的学术规范(赵景来:《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5年第2期,第268-278页)。我国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学习、执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 三、有创新点 所谓有创新点,就是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体现为观点新、方法新或材料新,一般有七种表现形式。 1、提出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指经过学术研究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或在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这是学术创新最典型的形式,是对已有理论的突破。 2、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由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综合与整合及进一步研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使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这是对已有成果的全面拓展与升华。 3、确立认识的新高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问题同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深化的成果,使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4、开辟新视角。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富于真知灼见的见解,使研究对象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为人所认识。 5、提供了研究的新材料。对同一问题,对既有研究,虽然不能从观点、视角上有所建树,但却找到了新鲜的材料,并借这些新鲜的材料,有利于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与认识。这是对拓展同一问题研究的锦上添花。 6、对新方法的运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新的结论。 7、开创新领域。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对未被研究的领域进行拓荒性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同一对象的研究范围,给人开创认识该事物的新的空间。 论文中上述七点只要有一点就是一篇优秀论文。 有文章指出,决定能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虽然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环境、研究传统、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智慧、创造力、思想、信念、激情、意志、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等品性,都有利于创新,但较之于思维方式都不足为道。因此,科学研究中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比如,不因于经验而敢于运用直觉、想象;不怕失败而敢于怀疑、否定、探索;不以科研为苦而把它当作快乐的游戏;不因于定势而取发散思维;不因于教条而采用多元方法;不因于传统而不排斥后现代思维;等等。总之,为了创新,可以“怎么都行”(张之沧: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36-37)。 四、有严密的论证过程 学术论文都要有严密的论证过程,不经过论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常见的毛病是教材化、讲义化、公文化,中心不集中、不突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分析,花很大的篇幅去谈一些ABC的东西。不同学科的论文,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举例来说,针对近年来不时有人宣称要建立某某经济学的现象,《经济研究》( 2005年第2期)发表田国强先生的文章指出,这些所谓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地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田先生指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要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作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论文的创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2、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业术语来表达的,非专业人士不见得能理解。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可以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 五、语言规范、简明、流畅 一篇合格的论文应该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语句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运用各种科学公式、计量单位,不随意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词语。 六、篇幅适中 如果用学术期刊编辑的眼光看,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是就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它有点像研究生写的课程论文,也有点像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或为参加某个会议而创作的专题论文。它主题鲜明单一,内容真实扎实;它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它语言规范,富有个性;它体例符合刊物要求,特别重要的是篇幅不大,五六千字,长也不过七八千字,最适合期刊发表。学术期刊的编辑,就喜欢这样的论文。通俗点说,我们做了什么研究,研究中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收获,把它如实记下来,并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一篇合格的受编辑们喜欢的论文。 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的七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创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创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创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创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创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创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创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创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创作尤为重要;3、创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创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创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创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创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创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创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创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创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创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创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创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创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创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创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创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创作 执笔创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创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创作也和其他文体创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创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创作效果较好。 七、论文创作定槁 论文创作完毕,便进入定稿阶段。编辑部或出版社的收稿要求是“齐、清、定”。齐,即稿件齐全,不能缺这少那;清,指清楚不乱;定,指定稿,不能将草稿寄给出版部门。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论文评价的方面都包括以下几点: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2、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3、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论文评语范文: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3、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4、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哪些核心要素

按不同的逻辑标准区分,学术论文有许多种,有为了完成学业而创作的学位论文、课程论文;有为了完成某项课题而创作的研究报告,有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的专题论文,还有为了出席某个学术会议而创作的演讲稿,为了向出版社投稿而创作的学术专著,为了给学术期刊投稿而创作的普通论文,等等。只要是合格的学术论文,无论长短,都有下面一些共同特征:学术态度诚实;遵守学术规范;有创新点;有严密的分析论证过程;语言规范、简明、流畅。在学术期刊编辑眼中,除了上述五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叫篇幅适中。给期刊投稿,就要写为他们喜欢的篇幅适中的论文。换言之,编辑们审稿,常常注意这六个方面。 一、学术态度诚实 所谓学术态度诚实,就是要讲学术德行,就是讲真话、实话,不讲假话、虚话。搞学术,应以诚实厚道为本,以求真向善为的,不抄袭,不剽窃,不作假,有利于美的产生与传播,有利于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我们应树立诚实的科学研究与创作态度。诚实厚道、求真向善,是人的优良品质和精神风貌。要写出好的论文,必须学会诚实做人,具有诚实品质。诚实,是每个研究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的做人操守,不具备诚实品格的人不配搞科学研究。一篇论文,从头至尾要一目了然地显示出哪里是自己的,哪里是人家的。不含糊,不隐晦,不偷,不装,不抢,敢讲真话,不说假话、虚伪的话,不故弄玄虚,不吓唬人。诚实的学术态度如同血液流淌在论文的字里行间,是保证学术论文具有生命力的第一要素。文如其人。人品、文品从来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要注意人品、文道的修养。 二、遵守学术规范 所谓遵守学术规范,用当下流行一点的话说,就是恪守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学术规范是学术界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的统称,大体包括学术研究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批评规范和学术管理规范等形式。其中,学术研究规范处于诸规范的基础和核心位置。学术研究规范至少应包括下述内容:必须充分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必须给自己的研究成果定位;必须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谨的论证;语言规范、简洁、流畅,无错别字,无病句。学术规范具有明显的层次性、相对性、发展性,若从学科角度考察,起码分为两个层次,一曰在各学科都通行的基础规范;二曰在某一学科内使用的学术规范(赵景来:《关于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若干问题研究综述》,《学术界》,2005年第2期,第268-278页)。我国高校文科教师和研究人员要学习、执行《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养成遵守学术规范的好习惯。 三、有创新点 所谓有创新点,就是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学术论文中,通常体现为观点新、方法新或材料新,一般有七种表现形式。 1、提出新观点,创立新理论。指经过学术研究提出了前人没有提出过的新观点,或在一系列新观点、新见解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这是学术创新最典型的形式,是对已有理论的突破。 2、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某一问题由分散的零碎的研究成果,通过归纳、综合与整合及进一步研究,形成一种理论体系,使对问题的认识更为系统,更为全面。这是对已有成果的全面拓展与升华。 3、确立认识的新高度。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同一问题同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深化的成果,使认识有了新的高度。 4、开辟新视角。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从一个新的角度对同一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科学的、富于真知灼见的见解,使研究对象能更全面更清晰地为人所认识。 5、提供了研究的新材料。对同一问题,对既有研究,虽然不能从观点、视角上有所建树,但却找到了新鲜的材料,并借这些新鲜的材料,有利于对这个问题产生新的看法与认识。这是对拓展同一问题研究的锦上添花。 6、对新方法的运用。对同一问题的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往往可以得出不同的新的结论。 7、开创新领域。大致有两种情形。一方面是对未被研究的领域进行拓荒性研究,所获得的科研成果填补了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可以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对同一对象的研究范围,给人开创认识该事物的新的空间。 论文中上述七点只要有一点就是一篇优秀论文。 有文章指出,决定能否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虽然文化底蕴、知识背景、学术环境、研究传统、和社会制度等因素,以及研究者本人的智慧、创造力、思想、信念、激情、意志、批判意识、冒险精神等品性,都有利于创新,但较之于思维方式都不足为道。因此,科学研究中突破常规思维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比如,不因于经验而敢于运用直觉、想象;不怕失败而敢于怀疑、否定、探索;不以科研为苦而把它当作快乐的游戏;不因于定势而取发散思维;不因于教条而采用多元方法;不因于传统而不排斥后现代思维;等等。总之,为了创新,可以“怎么都行”(张之沧:理论创新的关键在思维方式,新华文摘,2005年第21期,36-37)。 四、有严密的论证过程 学术论文都要有严密的论证过程,不经过论证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说服力的。论文常见的毛病是教材化、讲义化、公文化,中心不集中、不突出,最大的问题是缺少分析,花很大的篇幅去谈一些ABC的东西。不同学科的论文,对此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 举例来说,针对近年来不时有人宣称要建立某某经济学的现象,《经济研究》( 2005年第2期)发表田国强先生的文章指出,这些所谓的经济学研究往往只给出了观点,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作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经济理论,随随便便地就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并将“自己创新的观点”的作用无限放大。田先生指出,一个规范经济理论的分析框架要由五个部分组成:1、界定经济环境;2、设定行为假设;3、给出制度安排;4、选择均衡结果;5、进行评估比较。作者认为,经济学研究的产品是经济论断和结论。一篇规范的经济论文的创作一般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1、提出问题,给出重要性,确定研究目标;2、建立经济模型,严格表达并验证论断;3、通俗表达论断并给出政策含义。这就是说,一个经济结论的产生,一般需要经历三个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数学语言阶段——非数学语言阶段。第一阶段提出经济观念、想法或猜想,这些观念、想法或猜想可能由经济直觉产生或根据历史经验而来,由于还没有经过论证,人们可将它们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初等品。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理论研究和创新的来源。第二阶段需要验证所提出来的经济想法或论断是否成立。这种验证需要经济学家通过经济模型和分析工具给出严格的证明,只要可能,还需要得到实际经验数据的检验。所得出的结论和论断往往都是由数学语言或专业术语来表达的,非专业人士不见得能理解。这些由技术性较强的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可以类比为一般生产中的中间产品。第三阶段就是将由技术语言所表达的结论和论断用通俗的语言来表达,使得一般的人也能够理解,用通俗语言的形式给出这些结论的政策含义、深远意义及具有洞察力的论断。这才是经济学的最终产品。 五、语言规范、简明、流畅 一篇合格的论文应该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语句通顺、流畅,没有错别字,没有病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正确运用各种科学公式、计量单位,不随意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词语。 六、篇幅适中 如果用学术期刊编辑的眼光看,一篇合格的学术论文,是就某个学科的某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它有点像研究生写的课程论文,也有点像为了表达研究某个专门问题的新收获而创作或为参加某个会议而创作的专题论文。它主题鲜明单一,内容真实扎实;它论证严密,结构严谨;它语言规范,富有个性;它体例符合刊物要求,特别重要的是篇幅不大,五六千字,长也不过七八千字,最适合期刊发表。学术期刊的编辑,就喜欢这样的论文。通俗点说,我们做了什么研究,研究中有什么与众不同的收获,把它如实记下来,并选择自己驾轻就熟的表达方式,就成了一篇合格的受编辑们喜欢的论文。 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要注重的七个要点 一、选题 选题是论文创作关键的第一步,直接关系论文的质量。常言说:“题好文一半”。对于临床护理人员来说,选择论文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结合学习与工作实际,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专业和研究兴趣,适当选择有理论和实践意义的课题;2、论文创作选题宜小不宜大,只要在学术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点上,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或新的观点和认识,言之有物,读之有益,就可以作为选题;3、论文创作选题时要查看文献资料,既可了解别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程度,也可以借鉴人家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成果。需要指出,论文创作选题与论文的标题既有关系又不是一回事。标题是在选题基础上拟定的,是选题的高度概括,但选题及创作不应受标题的限制,有时在创作过程中,选题未变,标题却几经修改变动。 二、设计 设计是在论文创作选题确定之后,进一步提出问题并计划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以便使科研和创作顺利进行。护理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方面:1、专业设计:是根据选题的需要及现有的技术条件所提出的研究方案;2、统计学设计:是运用卫生统计学的方法所提出的统计学处理方案,这种设计对含有实验对比样本的护理论文的创作尤为重要;3、创作设计:是为拟定提纲与执笔创作所考虑的初步方案。总之,设计是护理科研和论文创作的蓝图,没有“蓝图”就无法工作。 三、实验与观察 从事基础或临床护理科学研究与撰写论文,进行必要的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是极重要的一步,既是获得客观结果以引出正确结论的基本过程,也是积累论文资料准备创作的重要途径。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利用各种物质手段(实验仪器、动物等),探索客观规律的方法;观察则是为了揭示现象背后的原因及其规律而有意识地对自然现象加以考察。二者的主要作用都在于搜集科学事实,获得科研的感性材料,发展和检验科学理论。二者的区别在于“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酉,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所愿望的东西。”(巴甫洛夫语)因此,不管进行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都要详细认真.以各种事实为依据,并在工作中做好各种记录。有些护理论文创作并不一定要进行动物实验或临床观察,如护理管理论文或护理综述等,但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仍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将实践中得来的素材上升到理论,才有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成果。 四、资料搜集与处理 资料是构成论文创作的基础。在确定选题、进行设计以及必要的观察与实验之后,做好资料的搜集与处理工作,是为论文创作所做的进一步准备。论文创作资料可分为第一手资料与第二手资料两类。前者也称为第一性资料或直接资料,是指作者亲自参与调查、研究或体察到的东西,如在实验或观察中所做的记录等,都属于这类资料;后者也称为第二性资料或间接资料,是指有关专业或专题文献资料,主要靠平时的学习积累。在获得足够资料的基础上,还要进行加工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便于应用。对于论文创作来说,这两类资料都是必不可少的,要恰当地将它们运用到论文创作中去,注意区别主次,特别对于文献资料要在充分消化吸收的基础上适当引用,不要喧宾夺主。对于第一手资料的运用也要做到真实、准确、无误。 五、论文创作提纲 拟写论文提纲也是论文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一步,可以说从此进入正式的创作阶段。首先,要对学术论文的基本型(常用格式)有一概括了解,并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论文的构成形式。对于初学论文创作者可以参考杂志上发表的论文类型,做到心中有数;其次,要对掌握的资料做进一步的研究,通盘考虑众多材料的取舍和运用,做到论点突出,论据可靠,论证有力,各部分内容衔接得体。第三,要考虑论文提纲的详略程度。论文提纲可分为粗纲和细纲两种,前者只是提示各部分要点,不涉及材料和论文的展开。对于有经验的论文作者可以采用。但对初学论文创作者来说,最好拟一个比较详细的创作提纲,不但提出论文各部分要点、而且对其中所涉及的材料和材料的详略安排以及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都有所反映,创作时即可得心应手。 六、执笔创作 执笔创作标志着科研工作已进入表达成果的阶段。在有了好的选题、丰富的材料和详细的提纲基础上,执笔创作应该是顺利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一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内容当然要充实,但形式也不可不讲究,文字表达要精炼、确切,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特别应注意的是,一定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用陈述句表达,减少或避免感叹、抒情等语句以及俗言俚语,也不要在论文的开头或结尾无关联系党政领导及其言论或政治形势。论文创作也和其他文体创作一样,存在着思维的连续性。因此,在创作时要尽量排除各种干扰,使思维活动连续下去,集中精力,力求一气呵成。对于篇幅较长的论文,也要部分一气呵成,中途不要停顿,这样创作效果较好。 七、论文创作定槁 论文创作完毕,便进入定稿阶段。编辑部或出版社的收稿要求是“齐、清、定”。齐,即稿件齐全,不能缺这少那;清,指清楚不乱;定,指定稿,不能将草稿寄给出版部门。

论文评价的方面都包括以下几点: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2、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3、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论文评语范文: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3、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4、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评价科研论文的直观指标是所在杂志的水平(中文核心/sci,影响因子高低),发表时间较长的论文可以看被引次数 不过,影响因子代表的是杂志的整体水平,而且不能用于学科间的比较 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根本指标是该篇论文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力 具体来讲,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 如果论文能在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方面有明确的创新点,自然很有价值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哪些核心要素内容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评价科研论文的直观指标是所在杂志的水平(中文核心/sci,影响因子高低),发表时间较长的论文可以看被引次数不过,影响因子代表的是杂志的整体水平,而且不能用于学科间的比较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根本指标是该篇论文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力具体来讲,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如果论文能在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方面有明确的创新点,自然很有价值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哪些核心要素和内容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此外,选题应当与本身的专业水平相符合,题目范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建议选择与导师研究方向类型的题目,或者自己比较擅长方向的题目。如果选题与专业差别较大,或者与别人重复,文章价值就大大缩水。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在写作上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分论点不一定是和完整主旨完全符合,但一定是为总论文服务的。只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硕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点,但创新点不是要求在理论上或者研究上的巨大突破,只要使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角度,都可以是硕士论文中的创新点。硕士论文中的创新,其实是要求毕业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全新看法,只要是前人没做过的,或者对前人研究有新看法的都可以用,然后再用所学知识进行论文,并不是在专业领域的开创。那么硕士论文写作时该如何寻找创新点呢?①重新整理过去的文档,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②细心观察可以看到事情的反面,考虑到事情的另一角度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研究对比的客体也可以找出不同面向,更加了解要研究的主体;③利用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可以知道事情的脉络与细节;④用比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线索。

评价文献综述的主要指标有:1、文献引用规范性引用的规范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引用文献的内容(也称“引文”)的标注规范性,一个是引用文献的来源(也称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性。一般学校都会在研究生网站发布“论文撰写规范”或者“论文撰写指南”来为大家提供指导。虽然规范很枯燥,但是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来。2、文献可靠性我们是用文献作为证据证明用的,为了使自己的证明有说服力,证据就一定要可靠。我们一般看文献的来源,也就是发表文献的地方。一般认为,你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期刊,是最可靠的来源。目前期刊是否优秀,主要是看期刊被收录的数据库类型(如SCI、EI、CSCD、北大核心等等),以及该期刊在同类专业期刊里的影响因子排位(如中科院分区、汤森路透分区等等)。3、文献相关性引用的文献会集中出现在论文的三个地方: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与论文研究背景和目标相关)、实现问题和实现假说(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观察/实验结论(与论文研究结论相关)。文献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所引用的文献是与这三个地方的内容相关的。二,所引用的文献被放在了对应的地方。4、论证力度在写作论文的时候,要把文献看作证据,为证明而使用。这样想才能组织好文献综述的内部逻辑。例如在选题那里,我们就要用文献证明选题“新”、研究问题“有价值”、假说“可接受”。这种证明的过程就是论证。而要想说服评审专家,你就要提供强的论证。只有论证是强的,同时你提供的文献是可靠和相关的,那么你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才会是正确的。5、专业权威的论文。如果他们在论文中提到过这种实验方法适用于你的研究,那么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你采用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这种论证被称为“诉诸权威的论证”。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专题研究类论文评价指标有哪些

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此外,选题应当与本身的专业水平相符合,题目范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建议选择与导师研究方向类型的题目,或者自己比较擅长方向的题目。如果选题与专业差别较大,或者与别人重复,文章价值就大大缩水。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在写作上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分论点不一定是和完整主旨完全符合,但一定是为总论文服务的。只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硕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点,但创新点不是要求在理论上或者研究上的巨大突破,只要使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角度,都可以是硕士论文中的创新点。硕士论文中的创新,其实是要求毕业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全新看法,只要是前人没做过的,或者对前人研究有新看法的都可以用,然后再用所学知识进行论文,并不是在专业领域的开创。那么硕士论文写作时该如何寻找创新点呢?①重新整理过去的文档,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②细心观察可以看到事情的反面,考虑到事情的另一角度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研究对比的客体也可以找出不同面向,更加了解要研究的主体;③利用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可以知道事情的脉络与细节;④用比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线索。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评价文献综述的主要指标有:1、文献引用规范性引用的规范性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引用文献的内容(也称“引文”)的标注规范性,一个是引用文献的来源(也称参考文献)的标注规范性。一般学校都会在研究生网站发布“论文撰写规范”或者“论文撰写指南”来为大家提供指导。虽然规范很枯燥,但是我们写的是“学术”论文,大家一定要严格按照标准来。2、文献可靠性我们是用文献作为证据证明用的,为了使自己的证明有说服力,证据就一定要可靠。我们一般看文献的来源,也就是发表文献的地方。一般认为,你所在专业领域内的优秀期刊,是最可靠的来源。目前期刊是否优秀,主要是看期刊被收录的数据库类型(如SCI、EI、CSCD、北大核心等等),以及该期刊在同类专业期刊里的影响因子排位(如中科院分区、汤森路透分区等等)。3、文献相关性引用的文献会集中出现在论文的三个地方: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说(与论文研究背景和目标相关)、实现问题和实现假说(与论文研究内容相关)、观察/实验结论(与论文研究结论相关)。文献相关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所引用的文献是与这三个地方的内容相关的。二,所引用的文献被放在了对应的地方。4、论证力度在写作论文的时候,要把文献看作证据,为证明而使用。这样想才能组织好文献综述的内部逻辑。例如在选题那里,我们就要用文献证明选题“新”、研究问题“有价值”、假说“可接受”。这种证明的过程就是论证。而要想说服评审专家,你就要提供强的论证。只有论证是强的,同时你提供的文献是可靠和相关的,那么你的结论在很大程度上才会是正确的。5、专业权威的论文。如果他们在论文中提到过这种实验方法适用于你的研究,那么这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你采用该实验方法的可行性。这种论证被称为“诉诸权威的论证”。

CiteScore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认为是学术界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被滥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强烈抵制。2016年7月5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也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用引用分布曲线(Citation Distribution)来取代影响因子的简单算术平均。其他一些权威机构也纷纷提出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以期打破影响因子一家独大的局面。2016年12月8日,出版业巨头Elsevier重磅推出了他们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全新期刊评价体系:CiteScore。Scopus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因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与影响因子相比,Cite Score具有以下优势。一,期刊涵盖数量众多,中文期刊显著增加。CiteScore涵盖的期刊数量达到22256本,比影响因子的11000种期刊多了一倍。尤为重要的是,相比SCI数据库中的几十种中文期刊,Scopus收录了几百种重要的中文期刊。有学者表示,这对中文期刊会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由于不在SCI检索范围内,在高校职称评定时不被认可,因此稿源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国内认可CiteScore,那么对于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的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二,指标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某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类似,CiteScore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但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和综述,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计入分母,但其引用数仍被计入分子。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三、影响因子没有学科领域的区分,而CiteScore有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大家都知道,把不同领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谈影响因子,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数学和工程的跟化学和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就没法说到一块去。一个是顶了天都不到2的影响因子,另一个是到10都很正常。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对选择发表论文才具有专业引导作用。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在CiteScore后面,这就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四、CiteScore是免费的。与影响因子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CiteScore对任何在线用户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CiteScore一经推出,学术界人士普遍表示支持。多数人认为,影响因子是应该有个对手了,只要有进步,有比较都是好的,我们不要一家之言!本人也认为,影响因子已经在评价指标第一把交椅上坐得太久了,以致现在负面影响隐隐有超过积极影响的架势,也是时候有另一个因子取而代之了。但是影响因子毕竟在学术界还是影响深远,全盘否定而推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指标有可能是操之过急。CiteScore在计算方法上与影响因子大同小异,虽然只是治标,但可能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无论如何,有创新总是好的,多元化的计量评价指标才能让评价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