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怎么写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04 20:33:40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题目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怎么写题目

当今社会已处于信息高度发达时代,目前,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把人和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同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必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将现有的课程 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以便能出色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它是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课程有机结合,并创造出各种高水平的崭新学习模式,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以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教育起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源于计算机操作。因此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都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并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各门学科的网络教学,其次,强化学生的其础操作,以中小学信息课本为基础加以拓展。利用周六兴趣小组,在各班培养一此信息技术拨尖学生,以他们为组长成立信息技术协作小组。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解决。 2、组织学生参与《行知网》的讨论,培养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网络信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网络象大江中的水,每时每刻都在流。信息之快那是无法比拟的。况且网络操作是学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利用空余时间请四到六年级的学生注册行知网,在网上他们可以进行尽情地交流,发表情感,也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自己满意的习作也可利用网络进行上传。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敞开了对外学习的窗口。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1、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学生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学习,又可进行个别化学习,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程度来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它改变了学生学习环境。 2、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个性化学习。这样,在网络中的形形式的东西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鱼得水,放开了手脚。 3、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运用,使得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各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操作平台。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环境下学习是其于丰富资源上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课本知识问题的讨论、研究,需要寻找答案来解决,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相关的许多信息,作出决策与进行评价。例如,老师在上地球上潮与地球月球间位置的联系,学生对这个问题予以分析,教师只是回答“是”和“不是”,对问题不予直接解释,学生就根据问题收集到信息,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解释,然后提出讨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措施 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式的整合: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 制作的 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交互式的整合: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我们制作的课件,小学英语3B《Unit 6》中,英语老师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把题目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点按鼠标进行解答,计算机会及进地提示你做得对和差,最后将练习的情况传输给老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能及时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自己碰到疑难,请求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学生间的协作式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课堂拓展式整合: 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如自然课本中“恐龙时代”,老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网站,去收集、查阅各种有关恐龙的资料,让学生认识、了解恐龙和恐龙化石。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利用计算机课或课后继续收集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小报。几天时间下来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关于恐龙小报制作完毕,并添加了好多课外知识。又如学习了“颐和园”后,老师就请同学们制作一幅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电了幻灯片,同学们个个积极投入到收集有关园林方面的资料的课外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也是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必须上下一条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层层落实,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成果。综合学校各方面经验,有以下几条措施: 1、创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建设好信息技术硬件环境为全面实施整合创造了物质条件。例如,我校先后建起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音像备课中心及一个多媒体技术室,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实现了校园网的建设。 2、创设良好的网络教与学环境。 教学软件是提供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有加工的对象才会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所以,我校利用有效资源先后创建了图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试题库和其它教育教学库;建立了了学校网站和内容丰富的学校网页;对教学内容建立合理、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体系;在网页中建立了红领巾电子信箱,和师生论坛等窗口进行讨论。 3、落实好教师信息化培训计划。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全面实现整合又何从谈起,因此,我们的教师在通过江苏《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的基础上,又分批参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和考试,每学期定期请进来或派人走出去进行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全面提高,对自己如何运用所学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有了较高的技术支撑。 4、建立示范学科体系。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施中,建立应用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每学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组织教师听课学习;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两节内容不同的网络教学课,并收入教学资源库,供其它教师学习,享受资源共享,通过这些举措,以点带面,推动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全面整合。 5、进行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和课程 整合中进行课题研究。如,我们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学校主课题,各学科确立子课题,并落实措施,确立研究方法和步骤,建立课题研究网络体系等等。并采用校内,校外研究讨论,走出学校观摩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加强交流。

!!题目要精确,不然过不了

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毕业论文不难的,可以写很多题目。开始也不会,还是学长给的文方网,写的《东胜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问题对策》,很专业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整合的研究信息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的失衡与重构信息技术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范式转换的外语教育技术学学科构建研究信息技术教育与中学音乐课程整合的研究批判与超越——信息技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价值重构南阳市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聋生的有效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聋校语文教学整合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在高中概率与统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抚顺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管理对策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计算机自我效能研究——基于聊城大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实践重庆市民族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对策研究大名县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及对策石首市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当今社会已处于信息高度发达时代,目前,知识经济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它把人和信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人类的学习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与学习规律的研究成果相结合正在创造出各种高水平,高效益的崭新学习模式,这就要求我们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同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它必将改变“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将现有的课程 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以便能出色和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它是利用网络资源,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与课程有机结合,并创造出各种高水平的崭新学习模式,因此必须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从而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是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必须以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为教育起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源于计算机操作。因此我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学期都要制定好教学计划,并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各门学科的网络教学,其次,强化学生的其础操作,以中小学信息课本为基础加以拓展。利用周六兴趣小组,在各班培养一此信息技术拨尖学生,以他们为组长成立信息技术协作小组。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指导和解决。 2、组织学生参与《行知网》的讨论,培养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习惯。 培养学生良好网络信息素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网络象大江中的水,每时每刻都在流。信息之快那是无法比拟的。况且网络操作是学无止境的,因此,我们利用空余时间请四到六年级的学生注册行知网,在网上他们可以进行尽情地交流,发表情感,也可以吸收新的信息。自己满意的习作也可利用网络进行上传。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明显提高。敞开了对外学习的窗口。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势 1、促进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以往的学习方法,学生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学习,又可进行个别化学习,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网络信息具有各种教育教学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程度来选择学习方法,学习路径,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它改变了学生学习环境。 2、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种学习彻底地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展个性化学习。这样,在网络中的形形式的东西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他们可以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如鱼得水,放开了手脚。 3、促进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网络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入运用,使得丰富的网上资源为各科的学习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学习操作平台。从这个角度上讲,网络环境下学习是其于丰富资源上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课本知识问题的讨论、研究,需要寻找答案来解决,为了尽快解决问题,就需要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尽快搜寻与问题相关的许多信息,作出决策与进行评价。例如,老师在上地球上潮与地球月球间位置的联系,学生对这个问题予以分析,教师只是回答“是”和“不是”,对问题不予直接解释,学生就根据问题收集到信息,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在材料收集的基础上对信息加以分析与解释,然后提出讨论。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措施 现代网络信息教学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师已经由讲台走向幕后,从传授给学生知识到转变为帮助学生加工知识,提出假设,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仅考虑如何把交互网络引到教室,而是要把交互网络同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以及学生学习的过程联系在一起,这样才会创造出全所未有的教学价值。要据我们以往的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授课式的整合:它是信息技术用于学习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初级阶段。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从最初的利用Autherware有 制作的 多媒体课件在计算机上进行演示,到后来的利用Powerpoint或FrontPage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的演示文稿或课件,形象地传授知识,而且信息即时传递和反馈,这样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工具,实现了以往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但它忽略了学生的自主式学习的培养。 2、交互式的整合:由于网络的交互性能特别强,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可通过语言的对话,学生电子举手,电子板书来实现师生之间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在我们制作的课件,小学英语3B《Unit 6》中,英语老师设计了判断题和选择题,把题目通过网络传给学生,让学生点按鼠标进行解答,计算机会及进地提示你做得对和差,最后将练习的情况传输给老师,教师可及时掌握学生的答题情况,并能及时 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又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将同学的习作输入电脑,然后通过投影仪投到大屏幕、词句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显示,精彩处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可用文字效果进行修饰,不妥之处可以加下划线。学生围绕习作要求对字、词句、标点进行评议,方便地进行删改,这样扩大了交流范围。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还可以展播学生的优秀作业和优秀电脑作品,也可监控学生的操作情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呼叫器来表达自己碰到疑难,请求老师指导,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3、学生间的协作式整合: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通过同学之间或师生间的协作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例如,我们在组织学生去动物园时,事先老师将学生分成六人一小组,并要求记录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回到学校后,老师请学生分工搜寻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爬行动物、鸟类动物、动物和环境、动物的自我保护等等,并制成网页,使学生间的学习得到了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4、课堂拓展式整合: 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利于开拓思路,激发想象,使学生思维高度活跃,引发创新火花。如自然课本中“恐龙时代”,老师在上课时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网站,去收集、查阅各种有关恐龙的资料,让学生认识、了解恐龙和恐龙化石。课后老师布置作业,请同学利用计算机课或课后继续收集资料,并将其制作成小报。几天时间下来一幅幅图文并茂的关于恐龙小报制作完毕,并添加了好多课外知识。又如学习了“颐和园”后,老师就请同学们制作一幅以苏州园林为主题的电了幻灯片,同学们个个积极投入到收集有关园林方面的资料的课外活动中去,激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引发了学生的探索的欲望。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信息知识的能力,开阔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知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因此,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也是保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要因素,必须上下一条心,齐抓共管,分工协作,层层落实,才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教育教学成果。综合学校各方面经验,有以下几条措施: 1、创建信息化教育环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必须以计算机为工具,建设好信息技术硬件环境为全面实施整合创造了物质条件。例如,我校先后建起了两个多媒体网络教室,一个音像备课中心及一个多媒体技术室,为每个教师办公室配备了一台电脑,实现了校园网的建设。 2、创设良好的网络教与学环境。 教学软件是提供处理教学或管理问题的工具,它必须有加工的对象才会发挥它的应有价值,因此必须建设与软件配套的教育资源。所以,我校利用有效资源先后创建了图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试题库和其它教育教学库;建立了了学校网站和内容丰富的学校网页;对教学内容建立合理、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体系;在网页中建立了红领巾电子信箱,和师生论坛等窗口进行讨论。 3、落实好教师信息化培训计划。 网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离开了教师,全面实现整合又何从谈起,因此,我们的教师在通过江苏《现代教育技术》考试的基础上,又分批参加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培训和考试,每学期定期请进来或派人走出去进行培训,使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全面提高,对自己如何运用所学技术来表达教学内容、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有了较高的技术支撑。 4、建立示范学科体系。 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实施中,建立应用示范科目,培养骨干教师。每学期推出一些具有创新的典型课,组织教师听课学习;每位教师每学期上好两节内容不同的网络教学课,并收入教学资源库,供其它教师学习,享受资源共享,通过这些举措,以点带面,推动了信息技术和课程的全面整合。 5、进行课题研究。 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总结,在总结中提高,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和课程 整合中进行课题研究。如,我们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确立学校主课题,各学科确立子课题,并落实措施,确立研究方法和步骤,建立课题研究网络体系等等。并采用校内,校外研究讨论,走出学校观摩优秀课,吸收先进经验,加强交流。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变化。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完全有必要对教学过程重新认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谈几点较为粗浅的看法。   一、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良好的兴趣就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只有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他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才会全神贯注,行动才是积极的,思维、观察、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才是主动的,最有效的。乌申斯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扼杀学生探究真理的愿望。”只有将数学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整合,才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发挥其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也有赖于兴趣做导向,利用趣味性去点燃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一种好奇、渴盼的境界,在兴趣上去深化他们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习百分数、分数和小数互化时,我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主要是平时购物的情景:星期天,小明、小刚和小强三名同学带着同样多的钱到不同的商店买一种质量、形状完全一样的迷你赛车,小明花了这笔钱的32%,小刚花了这笔钱的3/8,小强花了这笔钱的 35倍 。他们谁花的钱多,谁花的钱少?   通过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把学生的思维推向“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非达”的境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欲望,把学生带入广阔的数学天地。学生很快就开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同学利用学过的小数来比较,有的同学利用分数来比较,还有的同学利用百分数来比较,这样不用老师去讲解学生自己就已经实现了百分数、分数和小数的互相转化,从而总结出了转化的方法,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以实践为基础,采用形象化材料与手段来理解内容,有利于唤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教师演,学生看”的被动局面,多让学生利用小棒、图片以及各种学具在多媒体上进行实践操作,在摆弄学具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随之展开,其余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这样学生在亲自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的基础上就能逐步开展探索,激发创新欲望,从而实现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教师应把操作过程主动放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结果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与合作,竟研究出了多种不同的方法:   研究三角形面积学生用了五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正方形,拼成的正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二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拼成的长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三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四种方法: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第五种方法:学生用一个等腰三角形沿着高剪开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长方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三、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可以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   决定课堂容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的接受能力,电教手段给学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加快了学生理解进程,相当于增强了学生的任知能力,从而缩短了学生对同样内容的接受时间,为增大课堂容量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另一方面,课堂容量一定程度上也受到板书、速度的影响,尤其是当需要板书的文字和需要作的图比较多的课堂上,粉笔书写和作图对课堂的速度起到了较大的制约,利用电教手段可以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在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地渠道,提高了课堂效率。如:在学完了“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一道实践课,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统计知识对一周的温度进行记录,并根据调查的数据分别制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反馈时,屏幕上展示收集的数据及制表和制图的过程,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最正确、合理的应该是折线统计图,制成条形统计图不妥。同时,再把学生自制的折线统计图在投影上反馈,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不足之处,找到了解决的办法。   四、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能实现课堂教学有效及时的反馈、矫正。 传统教学中,教学效果往往要通过批改作业或测验才能了解到。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对学生课堂练习的即时反馈,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急于了解自己学习效果的愿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使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在做下一步教学决策时更主动。如:“角的度量”中,直接把一个稍大的透明塑料量角器放在投影仪上量角,从屏幕上学生可以轻松地掌握度量角的方法;同样,学生是否已掌握了度量的方法,也只要让他们把自己操作的过程通过投影来展示、交流及反馈。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齐步前进,解决了因材施教的问题。利用计算机的分组辅导,个别辅导,交互辅导功能,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自由地发挥个性。这样的课堂能呈现出多边互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场面,每个学生都在自觉地寻求知识发展自己,于是主动性、积极性、趣味性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介入而融为一体,学习效率和教学技能相应得到提高。如在一堂课的巩固练习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电教手段,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设计要求不同的题目,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把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起来,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计算机使用技能。   远程教育网校的建立,给教育工作者创建了一个庞大的交流空间,各地各级的优秀教师云集在这个空间中,他们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支援。通过网络交流,我们可以学习到他们新的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证明,经常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他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总是走在最前列的。 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就要求教师有相当的计算机使用技能,计算机使用技能的高低是新一代评价个人文化素质的标准。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每个人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更应该积极的推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用于教学课堂,这样利人又利己。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融入为广大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进行整合将占主导地位,它必将成为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方法。作为新世纪的数学教师,恰当运用新颖、先进的教育技术,不仅能将复杂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素养,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怎么写

计算机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由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信息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应用于各行各业中“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教育领域里掀起的一股浪潮,它是信息技术带来的必然产物”“教育信息化主要强调现代化信息手段转化为‘现代化教学手段’及这种手段对教育变革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对信息技术进入教学课程领域采取了“大力开发”的策略这就要求,电脑和网络等应成为学生一种重要的数学学习手段要求教师普遍运用多媒体手段开展教学活动,一些过去只能通过思维、表象和想象领会的数学内容,可以得到直观的表示和处理一些数据处理有关的繁难运算,都能通过计算机运行,数学的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将通过信息技术融会贯通信息技术强大的认知工具作用,无疑将极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发展信息技术之水,必将载着数学教学之舟一日千里,轻过重山  一、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让数学课不再枯燥无味,给学生创设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满足了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感受到了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因此,我们只要深刻理解现代化教育的本质,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中继承传统教学的优点,努力探寻网络环境下新的数学教学模式,就能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师制作课件提供了所需的资料信息  制作多媒体课件,需要大量的资料及信息源在传统的教学中,这种资料主要是通过书本、图片、录音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输信息,信息来源有限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光盘、网络等途径获取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位信息用于课件制作,或直接取材于因特网,大大丰富了课件内容和表现形式  (二)信息技术能全面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通过精心准备,教学中可以借助电脑、投影仪等先进的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增大课堂语言流量及容量,从而可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旨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主动、活泼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利用计算机教学可展示优美的图象、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展现过程,深化认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渐变、叠加等效果和计算机的声像功能将知识难点和某些过程直观化,以多种媒体刺激学生的感官、深化认识程度,并通过揭示内在的规律和现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用多媒体可以变静为动,加强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多方面,多角度地演示,强化算理教学;可以变静为动,突破教学重难点;可以变静为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3、让数学走进小学生生活  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主要原因就是不够贴近生活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  (三)信息技术能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授课中,可以把准备好的图文声像资料做成网页,带学生到电脑室上机操作,让学生运用计算机手段自主学习,丰富了知识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由单纯学习课本有限的知识扩展到由课本知识点向无限的知识空间发散,由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探究与获取,激起学生强大的求知欲  二、怎样在数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存储功能,根据需要把一些图形、题目、题目的分析或解答过程等预先存储在电脑当中,课堂上适时地在学生面前再现出来;还可以利用计算机高速处理信息的特点,在课堂上快速、准确地进行作图通过计算机软件,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信息实现实时控制,可以在任何时刻让某个式子、某个公式、某个图形出现;也可以在任何时刻让展示对象客观存在或隐去;可以随机做出图像;可以对屏幕上出现的运动对象随时干预,像电影定格一样使之静止在某一画面上,以对某些需要强调的运动结果进行特写;可以对图形(或图像)进行局部放大等等这样大大丰富了教学手段,拓展了师生交流的渠道,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在创设情景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参与兴趣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式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以利用一幅美丽的图片或一段flash动画来展示要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练习课的教学,我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去数学宫在此故事中有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在去数学宫的路上:坐着飞机出发了,途中三颗星星挡住去路看到这生动的画面,孩子们不禁激动的叫起来为顺利到达数学宫,要解决三个问题,孩子们毫不犹豫的充满了迎接挑战的激情其中一个问题是“森林医生”,为树治病,给算式找错,并修改,小组交流再汇报孩子们是乐于助人的,他们以“森林医生”的角色义不容辞的“为树治病”,每人争先恐后地出谋划策第二个环节是进入数学宫的育苗门,电脑播放可爱的兔妈妈、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对话根据听到的对话中的问题列式计算接着电脑又出示小熊的商店里有很多的体育用品,请小朋友们想,要买哪两样,一共花多少钱?跟你的好朋友说说本环节利用一个生动活泼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不禁走入故事中,积极展示他们的智慧,解决故事中的问题  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精选贴近学生的故事作情境,合理地组织教学教学实践证明,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形象、逼真、生动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将抽象的单位知识转化为可见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索、理解和掌握的欲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在导入新课时运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巧妙成功的开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课堂教学的内容上去,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并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多斯惠所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采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给学生提供实物图像、运动过程,利用放大、重复、慢性、定格特技手段使用教学内容形象化、直观化,对学生的感官进行路刺激,而创设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主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我在讲“认识左右”时,一开始就展示一段动画:孙悟空与猪八戒分别在楼梯上下两端面对面站立,并且在激烈争论“靠右走”应走哪一边才对,孙悟空说这边,猪八戒说是另一边我问学生:他们俩谁说的对呢?同学们能用什么知识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呢?就这样,立刻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在授课过程中我继续用多段动画作引导,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教学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1、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不是简单地应用课件进行演示的辅助教学,而应该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课程的“融合”。在日常课程中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的自然。在这里,信息技术不再只是演示媒体或工具,而应该作为一种基本素养无处不在。 国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过多年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离“有效融合”目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误区之一:观念认识不够,教师忽略了教学的主体分析,即学习者才是教学过程的直接受体,这就是在现有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进行教学时常发生的,对人的重视不够,不能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来设计教学、选择教学媒体。最终书本知识被原汁原味地演绎成所谓的多媒体课件。 误区之二:教学实践中没有有效融合“技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相融合就必定存在技术异化的问题,处理不好将影响课堂教学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由于受自身教育观、技术观及实践能力的限制,对信息技术使用方法不当,滥用、误用现象随处可见。 2、“有效融合”的策略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保证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中的技术要服从、服务于人的发展这一宗旨,是技术的教育价值之所在。二、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对教育模式、教育方法的改革产生了革命性影响,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是实现课堂教育信息化的必经途径与奋斗目标。  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合作学习强调学生以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在这过程中人人参与,人人起作用,人人充当重要角色,互相学习,优势互补。是组员智慧的碰撞,掀起了师生的头脑风暴。可以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或者博客、论坛等把一个大课堂转化成几个小课堂,从一个教师发展为能者为师,人人参与教学,个个投入学习,表现出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开展小组分工,完成教学任务,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  ②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体验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实验教学是中学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条件限制,实验不能开全开足,很多实验学生不能一一动手操作。例如在学习青蛙的内部器官时,教师提供虚拟青蛙实验,学生通过计算机学习,应用信息技术虚拟青蛙实验,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比真实实验更简便规范,观察全面。对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及时准确。帮助学生熟悉各种结构的名称、结构和位置。大大增强了学生的接受水平,提高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有利于个性化学习。   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教师或师生共同设定一个问题情境,提出一个研究主题,或确立一个活动任务,学生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自由地查阅资料、交流心得和认识,增强体验,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与创新。探究式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前提,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步骤为:创设情境,诱导探究;提供资源,自主探究;讨论交流,深入探究;创作实践,升华探究。

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整合的论文题目怎么选

1论题要新颖2论题要窄,不能太广3论题要集中,围绕一个话题

学术堂分四个步骤来教你如何选择教育学方面的论文题目  1.选择一个笼统的题目  这个题目应该是你既感兴趣又对其有一定了解的题目。对这个题目你应该已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值得你去进一步探讨、研究,进而将其扩展为一篇论文。   阅读与思考  应该尽量多读书,以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你头脑中的那个题目是否已有人做过较为深入的探讨?你是否能从新的角度、新的侧面来进一步拓展此题目,提出有创见性的论点?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你就可以迈出下一步。否则,你就应该及时地放弃这个题目。  3.缩小题目范围  将题目的范围缩小到某几个方面,使其有可能成为一篇论文的题目。   确定最后的题目  最后选定的题目应符合以下几项要求:  1)选定的题目本身应该是有意义的,而且是严肃的。你的分析必须有见地、有深度。一篇科研论文应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应该使读者读后有所收获。  2)选定的题目应该是你力所能及的。  3)选定的题目应该有足够的资料供参阅。论文中所表述的观点或看法应该建立在对各种资料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如果你只能找到一两本或一两篇与你的论文题目有关的书籍或文章,如果你只是从这一点资料中得出结论,那么你所做出的结论很可能依据不足。  4)选定的题目应该是可供客观研究使用的。  5)选题不应该是当前最热门却又无法下定论的题目。如果你选定的题目太大,无法写深写透,你就应该设法缩小它的范围,为自己的论文找到一个恰当的焦点。选题的过程是一个从大题目中发现小题目的过程。

你定好题目没??要是还没思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网上找些关于这类的(职业教育)等等找下你的思路!

网上摘录的,供您参考~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效益,对实现教育信息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教学中,“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各种信息技术教材编写时着力贯彻这一教学方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本人就如何优化信息技术课程谈以下几点思考。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一)信息技术教育不同于计算机教育 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 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打破了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 1.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 2.信息能力: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3.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并且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信息道德: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中指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涉及了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 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通常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驱动教学,有意识地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教学。这些“任务”可以是具体学科的任务,也可以是把学科“任务”包含其中的真实性问题情景,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例如,安徽省编写的初一《信息技术》第1节中要求学生输入的一段英文,取自初一英语课本第16单元第120课,第4节练习第4题使用了初一语文课本中的要求背诵的名篇《爱莲说》。 在整合过程中,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要求作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学生使用计算机获取、处理信息就像使用电话、铅笔、橡皮那样自然。教师进行“任务”时,要尽可能体现学科整合的思想,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锻炼,培养学生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 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明确信息技术教师应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益。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就是一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1.设计者:通过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2.导学者:(1)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2)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3)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4)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习兴趣;(5)身体力行,为学生作表率,以此感染和影响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完善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3.合作者:师生间相互交流、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既密切了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在合作的环境中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4.评价者:教师可通过评价对学生具有导向、激励作用,帮助学生确定努力方向,通过学生的自控,实现学习目标。这对学生树立自信心,发展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5.“竞争”者:通过网络环境给教师学生一个平等的学习和展示的氛围,建立了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使师生的作品或成果在这种和谐的环境中平等“竞争”,既促进教师终生学习的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形成“师不如弟子”的可喜局面。 三、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 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以“任务驱动”组织教学过程的思想。“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另外一篇:怎样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呢?是不是在一节课里,你用了电脑,用了主题网站,用了多媒体,或者上了网就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实不然,那至多也只能算是进行了浅层次的整合。我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方式。整合是促进以下几种方式的变革:一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变革;二是信息技术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三是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四是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科教学中,就像使用黑板、粉笔一样自然流畅。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不仅仅是为了解决教师如何教的问题,而是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整合到各学科中,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怎样做才能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较好的整合呢?我认为功夫在课后。下面我就结合我自己的实践跟大家谈一谈我的一些感悟。首先是选好内容。并不是教材上的所有内容都用信息技术。以数学为例,很多老师选题就不正确。他们选择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加大上课容量或是为了公开课,把数码投影仪当成一般投影仪来用。简单的认为课堂容量越大越好,讲得越多越好,而实际上课的效果确是事与愿违,课上学生回应寥寥,老师急得跳脚。正确的选题应当是我们如果不用信息技术来呈现就达不到我们的教学要求的,比如数学中的动态问题,立体几何,比较抽象的概念,真实环境下难以演示的实验等我们采用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因此,不是每节课都要用多媒体,而是课程有需要才用。第二是精心备好课,准备好脚本。确定内容后,我们就要备好课。备课不仅仅要备重点、难点,备学生,还要把知识呈现的方法、时间备进去(何时呈现,怎样呈现)。因此,不是整堂课都要用多媒体。例如数学中的探索性问题,往往可以用演示实验的方法来得到结论,这样更直观,便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第三是选择恰当的媒体。不要盲目的追求好看,而要实用。目前很多老师都掌握了flash等较高级的软件的使用,但在制作是往往要化大量的时间。准备一节课往往要花一、两个礼拜的时间甚至更长。所以很多老师不愿意上多媒体课。其实,FrontPage,PowerPoint等软件的使用很简便,花的时间也很少。所以不要盲目跟风做复杂的课件。第四是要做好课件。好课件的标准是什么?要满足以下几点: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2、要便于学生理解老师授课意图;3、要有强大的交互性;4、要有拓展性。第五是素材、积件的积累。1、新课程提供了很多课件资源,我们老师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如教师用书后的光盘里,就有很多小课件。2、网络上有很多好的课件可以下载,加以修改后就可以为我所用。同时,网上不仅仅有课件,还有很多试题,只有平时多积累,用时才能游刃有余。所以老师们要在平时多积累。最后,要加强学习,不但要向老教师学习经验,还要学技术。多看一些信息技术方面的书籍,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我们的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才能在三尺讲台上干出成绩。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