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指标为

发布时间:2024-07-07 04:39:49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指标为

CiteScore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认为是学术界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被滥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强烈抵制。2016年7月5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也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用引用分布曲线(Citation Distribution)来取代影响因子的简单算术平均。其他一些权威机构也纷纷提出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以期打破影响因子一家独大的局面。2016年12月8日,出版业巨头Elsevier重磅推出了他们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全新期刊评价体系:CiteScore。Scopus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因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与影响因子相比,Cite Score具有以下优势。一,期刊涵盖数量众多,中文期刊显著增加。CiteScore涵盖的期刊数量达到22256本,比影响因子的11000种期刊多了一倍。尤为重要的是,相比SCI数据库中的几十种中文期刊,Scopus收录了几百种重要的中文期刊。有学者表示,这对中文期刊会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由于不在SCI检索范围内,在高校职称评定时不被认可,因此稿源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国内认可CiteScore,那么对于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的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二,指标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某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类似,CiteScore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但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和综述,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计入分母,但其引用数仍被计入分子。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三、影响因子没有学科领域的区分,而CiteScore有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大家都知道,把不同领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谈影响因子,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数学和工程的跟化学和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就没法说到一块去。一个是顶了天都不到2的影响因子,另一个是到10都很正常。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对选择发表论文才具有专业引导作用。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在CiteScore后面,这就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四、CiteScore是免费的。与影响因子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CiteScore对任何在线用户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CiteScore一经推出,学术界人士普遍表示支持。多数人认为,影响因子是应该有个对手了,只要有进步,有比较都是好的,我们不要一家之言!本人也认为,影响因子已经在评价指标第一把交椅上坐得太久了,以致现在负面影响隐隐有超过积极影响的架势,也是时候有另一个因子取而代之了。但是影响因子毕竟在学术界还是影响深远,全盘否定而推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指标有可能是操之过急。CiteScore在计算方法上与影响因子大同小异,虽然只是治标,但可能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无论如何,有创新总是好的,多元化的计量评价指标才能让评价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自我国科技界开始以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作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指标,由于对SCI缺乏足够的认识,目前,国内许多高校和科研院所过分看重SCI和影响因子在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导致了许多不正确的科研导向。许多单位和管理部门制定了专门的条例,如规定博士研究生和(或)博士后人员毕业前要发表SCI论文,否则不能毕业;院校排名、科技评奖、晋升职称、工作考核等要看有多少SCI收录的论文数,以及论文要发表在影响因子某数值以上的期刊,甚至规定1篇在国外发表的论文等同于2篇或多篇在国内发表的论文。给我国科技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由此导致一些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只关心能否在SCI杂志上发表文章,反而忽视了科研工作的目标和科研论文的真正作用,也忽视了SCI的科学研究功能。一、SCI的基本功能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于1963年建立的一种大型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书,目前有联机版、光盘版、网络版等出版方式。SCI是一个收录科技期刊的数据库,所收录的科技期刊类型主要有:科学、医学、农业、技术和行为科学等,所被收录的期刊称为SCI源期刊,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称为SCI文章。建立SCI的初衷是因二战以后文献量急剧膨胀,为满足美国科学家对于科技信息服务的更高要求,而建立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检索工具。从1975年开始,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SCI的基础上,每年出版上一年度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 JCR),根据SCI源期刊所发表论文的情况,主要统计出期刊的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和半衰期指标。因此,SCI就是科学情报检索工具,是对期刊和论文进行客观评价的一种工具,是情报学、文献计量学、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之一(即:引文分析方法),期刊和所发表的论文只是SCI的统计样本,它只能作为评价工作中的一个方面,不能代表被评价对象的全部。SCI最基本的功能是帮助科技人员获取最需要的文献信息,对某个学术问题进行查旧、查新、查深是SCI建立的宗旨。使用SCI可以了解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如某一理论有没有被证实?某方面的工作有没有新进展?某一提法是否成立?某一概念是否具有创新性? SCI的这些优点对科技工作者查阅最新文献、跟踪国际学术前沿、科研立项以及在具体的课题研究时有极大的帮助。二、SCI的主要缺陷由于SCI主要侧重基础科学类期刊的收录,其收录的科技论文数量的多少,只是一定程度上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不能反映其整体的科技实力。因此,SCI对科学技术的评价并非全面。SCI最大的优点是引文功能,能很快地了解到某一作者的某篇论文是否被他人引用过和引用次数,以达到了解某一学科的发展过程。一般情况下,论文的引用率越高,则论文的质量被认为越好。然而,有一些具有较高价值的论文的引用率并不高,而有些因观点错误而被批评的文章被引频次却相当高。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沃森和克里克的DNA双螺旋结构的论文都是划时代的伟大发现,却因为发表以后不久即被承认为普遍常识而未能得到应有的高引用率;有一些科学论文在发表以后得到了很高的引用率,但一段时期后却发现这些论文并没有什么价值,甚至是错误的。因此,仅仅根据引用率来评定科技成果,就很难全面评定出可经受起长期考验的科学成果,甚至可能评出错误的结果。除了学术偏科问题之外(注重基础学科),SCI本身也存在着语言、地域、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基于语言的优先权,SCI期刊库所收录期刊主要是英文期刊,极少收录其他语种期刊。这就使得英文语种期刊之间和论文之间有很高的引证率,影响因子随之也很高,而其他语种期刊的影响因子则相对较低。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信心的标志,在一切社会活动中(包括科学研究)具有绝对的优先权,要树立语言爱国的思想。法国总统希拉克在2006年3月欧盟会议上因本国某商人不使用法语演讲而退场以示抗议。在学术领域,要将使用本民族语言来表达最新科研成果应列为第一位,要首先将论文在国内学术杂志发表,然后翻译成外语到国外发表。决不能武断地认为:论文的水平在国外杂志发表就高于在国内杂志发表,或以影响因子来决定论文的水平。一些高水平的中国科技期刊由于语言限制而没有被SCI收录,并不能说明这些中国科技期刊和所发表论文的水平就低。王忠诚院士在神经外科研究上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就,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创刊以来的20年间,王忠诚院士发表了58篇原创论文(1),而在SCI源期刊发表的论文不到10篇,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中国神经外科学界的榜样和世界级神经外科医师的地位。近十年来,《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优先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文章,此后才在国外杂志发表,这是语言权优先、语言爱国的具体表现,促进了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对于把科技论文发表在国内还是国外,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我国科技发展和学术交流,在国外发论文可以增进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但却不利于国内的学术交流,也有一些论文只是为了图个洋名。国内大量优秀论文外投可造成国内同行间信息交流的中断,甚至导致国内某些科研项目的重复投资,造成国家科技资源(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优秀稿源的大量外投也会导致中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下降。SCI源期刊的地域分布有明显的不平衡性,侧重于收录美国及母语为英语地区的英文科技期刊,前三位国家的比例大约是:美国40%、英国20%和荷兰10%,一些高水平的科技刊物由于出版地的政治或语言因素而没有被选收,这与各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并不完全成正比。由于SCI是一个期刊数据库,因此其收录的期刊数量有限,2004年SCI收录了6391种期刊,约30%为医药类期刊,收录的中国出版的期刊70种(中文语言23种,英文语言47种)。200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其中约27%为医药类期刊,由于很少的中国期刊被SCI收录,直接导致了SCI对中国学者的报道偏少,因此很难用SCI一个评价标准来涵盖多数中国学者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以SCI为参照,鼓励部分科技人员向世界最高水平冲刺和评价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是相互联系又不尽相同的两个方面。混淆二者的区别,就可能导致将SCI标准的滥用,非但不能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反而可能导致群体科研信心的散失。地域分布及语言障碍等因素,使我国一些有影响的科技论文,没有被SCI收录或在SCI计量中无法获得较高的引用率,因此导致SCI标准对中国学者评价的不准确性。仅以SCI论文的数量和期刊影响因子的数值来代表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高低是非常错误的作法,应该以该论文的被引用频率来衡量该论文的学术影响力。目前国内外有许多种人工编制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SCI只是其中之一,国内与医学有关的数据库主要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和中国科技论文和引文数据库(CSTPCD),不同的数据库不能进行比较,决不能神话SCI的作用。三、正确认识影响因子评价科技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他引率、引用刊数、即年指标、扩散因子、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被引半衰期,等等。影响因子是随着《期刊引证报告》而出现的评价期刊的统计指标,按照影响因子数值对统计源期刊进行排序,可以宏观分析科学研究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作为作者投稿时选择期刊的参考依据。影响因子是指:某期刊前两年所发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期刊同期发表的可被引用的论文总数之比。SCI每年发表上一年度的被SCI收录期刊的“期刊引证报告”,在该报告中统计了许多评价期刊的统计指标,如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从而定量地评价某种科技期刊,影响因子只是其中的一个统计计量指标。决定影响因子数值高低的主要因素有:时间、数据库期刊数量的多少、统计差异、学科性质差异、论文类型以及参考文献的引用(2)等等。而国内个别学术期刊为了提高自身的影响因子,要求论文作者大量引用其自己文章和自己的期刊,更有甚者删除同行期刊的参考文献,中国期刊的高自引率成为国内学术界公开的秘密。优秀科技期刊合理的自引率应该在15%以下,2004年《中华神经外科杂志》的自引率是7%。为此,中华医学会倡导使用“他引影响因子”(即:影响因子×他引率)(3),就是为了去除不正确的高自引率的问题。四、树立正确的学术评价观作者强烈感到:要明确科研工作和学术论文的作用是什么?是为谁所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国医学论文的生产力表现在论文的被引用情况,为广大的医务人员所接受和应用于临床。如果用SCI来评价一篇文章时,一定要同时查看该文章的被引用率,而不是看影响因子。对于要将文章发表到国外杂志,一定要考虑“外国人不引用,中国人不看”的情况。对一篇科研文章的学术评价,第一,要看它是否发表在本专业的主流杂志(国内外均可);第二,要看此文章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不能是自己引用自己)。最根本的是要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先,追求科学真理,用科学知识去改变我国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人民、达到小康,最终造福于人类,决不只是为了发表几篇文章、获几个奖。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职责和使命,要真正对科学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这是最重要的考核评价指标。参考文献:1.陈玉平,刘岩红。《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1年发表文章分布分析。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706-708。2.肖绍文。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意义。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5,21:449。3.梅平,杜玉环,游苏宁,等。他引影响因子:一个更加客观评价,医学期刊质量的指标。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624-626。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指标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质量共分五个评判标准:  一、优(90分以上):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  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良(80-89分):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  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70-79):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  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四、及格(60-69):  1、在写毕业论文时,能基本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基本正确  4、论文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正确,条理比较清楚,格式符合规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出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提醒后能够回答主要问题  五、不及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不认真,有违反相关纪律的行为  2、有指导教师的指导时,还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对于论文当中的理论分析部分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观点不正确  5、相关资料不齐全,计算的结论不准确  6、在进行论文答辩时,阐述的论文主要内容不正确,经过答辩教师的提醒后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论文评判基本上都要看论文的三个方面:创新性、规范性、学术性。创新型指论文所论述内容必须要新颖,不能拿以前已经论证过的内容来论证;规范性指论文格式要规范,不能结构混乱;学术性则指的是内容要严谨科学,不能没有实践空谈结论,而且要有科学依据。

论文评价的方面都包括以下几点: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2、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3、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论文评语范文: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3、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4、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教育论文可分为一般论文和特殊论文两类,两类论文有其不同特征。但两类论文的撰写,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分析(或陈述)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的过程。据此,我们可以探讨两类论文共同的评价标准。对教育论文的评价,一般认为有五个评价标准。这五个评价标准有其特定的内涵,它们是评价一篇教育论文是否优良的基本依据。  关键词:两类论文;解决(或回答)问题;评价标准  怎样写好一篇论文常常与如何评价一篇论文有关,因为值得了论文的评价标准,实际上也就大致知道了写好一篇论文的方向和要求。  一 教育论文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学术探讨文章,另一类是特殊研究报告。两类论文各具不同的特征。  一般学术探讨文章俗称“议论文”,是思辨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的文体结构灵活多变,它主要依据研究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和现成的文献资料就可写成,无须进行系统的专门的研究行动。我国教育期刊上发表的大多是此类论文。思辨性论文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证明为其基本特征,在内容上,注重观点创新、理论深度和学术研讨;在方法上,常用因果分析、矛盾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结构功能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科学抽象等定性分析法;在行文上,重论述轻叙述,重考证轻实证,重文献注释轻图表统计,重理论推理轻实践检验。  特殊研究报告大多是实证性研究论文,这类教育论文包括教育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经验总结报告、行动研究报告、观察研究报告、个案研究报告等。之所以称为“特殊论文”,是因为这些研究报告的文体有其独特的结构模式。例如,实验研究报告的结构模式为:①报告的题目;②问题的提出;③研究方法;④实验的结果;③讨论与结论;⑥参考资料。一般而言,实证性研究的文体结构严谨,表述规范,格式相对固定,具有“应用文”文体的某些要求,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者需经历一定的研究行动或研究实践才能完成。这类论文以检验假设、证实理论判断,或获得经验体会为主要特征。在行文上,一般先陈述研究背景、研究价值、研究目的或假设,有关变量、研究过程和方法,然后,重点陈述研究结果,并对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讨论,指出新发现的情况和问题,最后,针对所得的研究结果,回答对理论假设的检验情况和是否达到研究目的、解决了研究问题,或陈述研究者的见解,也可提出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建议。必须注意的是,对研究问题、变量、过程与方法的陈述,要清晰、准确,简明扼要;对研究结果的描述和解释要客观、平实,条理清楚;讨论问题应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采用科学的语体,恰如其分地阐析和评价;作结论应全面归纳、高度概括。  虽然上述两类论文的特征有异,但由于教育研究过程实质上都是提出问题、陈述问题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回答问题的过程,两类论文的撰写大致按此过程展开,因此两类论文的评价标准也有共性。  二 1974年出版的《美国心理学会出版手册》(第二版)规定了心理学研究论文的格式和写作方式。这一手册已成为心理学杂志发表论文报告的标准。据有关研究,心理学论文与研究报告的评价有如下8条标准:  1具有一个或多个具有理论意义的新结果;2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可应用性;3论文构思新异,或者以新方式说明老问题;4研究结果的解释明确合理;5论文以简明方式综合了新的研究数据;6论文指出了先前所持的某种理论观点的问题或局限;7研究有明确的研究图式、思路或者实验(或实践)操作;8所报告的结果或理论具有普遍性。  这八条标准中,突出了对研究结果的评价标准(见第1、2、4、8条),注重论文的创新性(见第1、3、5、6条)以及应用性和推广性(见第2、8条),此外,还重视论文的思路、价值、以往研究探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结果的解释等问题的评价。《美国心理学会手册》建议,在第一稿写好后,应让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来阅读和评价,而不应只让“朋友”来评定,这样才会更容易发现问题或错误。文章还要注意书写整洁和段落分明,这样会使论文阅读效果更好。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对论文和研究报告的规定和要求,一篇优良的心理学论文或研究报告,大致应回答五个基本问题:  1你研究什么问题?2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3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4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5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我们认为,如果将这五条评价标准赋予不同的内涵(即赋予教育论文评价方面的具体要求),那么,这五条标准也可作为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标准。达五条标准以“问题”为出发点和归结,以逐步回答问题为主线,体现了一般的教育论文和特殊的教育研究报告所共同具备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或回答问题”这一基本研究过程。作者试图根据教育研究的情况,对上述五个评价标准的内涵作进一步阐释。  (一)你研究什么问题  研究以问题为诱因和起点,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优劣,首先要判断研究者对研究问题的陈述是否明晰和具体。有经验的研究者,一般根据研究课题的内涵和课题领域的实际,去确定具体的研究问题和内容,进而确定论文的体系结构。一篇论文要探讨的具体问题以3至6个为宜,对每一个研究问题都要明确研究什么内容。要判断这些问题中哪些问题别人已经解决了、哪些是人们尚未解决且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否具有“探讨性”、是否需要我们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研究问题的提出,角度要新,要有深度、有启发性,有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价值。还要清晰认识问题的重点、关键和难点,明确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每个研究问题的组合和排序,要显示一定的逻辑结构和理论框架,应具备完整性和严密性。  (二)你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  评价一篇教育论文的质量时,还要看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和价值。选题的水平,主要表现在课题的社会实践意义和理论建树价值。要判断该课题的研究成果,对人类社会发展、学科建设,对个体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可能产生的贡献。作为评价者,主要是通过通读全文后的反思,综合分析研究成果的作用和价值,来判断作者研究这个课题的必要性。  (三)你用什么方法去研究  在特殊研究报告中,通过分析研究方法的适宜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可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因此要重视研究方法的评价。在教育调查论文和教育实验报告中常常用专门一部分或一段文字叙述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其运用过程,目的是让读者分析和判断该课题所使用的研究方法的适合性和科学性,从而判断所获得的研究结果是否可靠,进而考虑是否接受研究者所得出的研究结论。  在许多学术论文中,虽然没有对研究方法进行专门的阐述,但常常关注论文的研究视角和思路,这也属研究方法问题。在学术研究中,有时探讨问题的视角和切入点往往决定一篇论文的成败。只有思维方法正确,才能把研究问题引入讨论和深化。思维方法独特,还可以导致问题创新。  (四)你的研究有什么创新  论文的创新性是评价一篇论文水平高低的核心和重点。在实证研究中的新发现和新见解,在思辨研究中的新论点和独到的分析,甚至所用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思路,均可视为论文的创新性。评价论文的创新性可有如下几种方法。  1根据论文中的文献述评。探讨以往有关文献,可发现该课题的研究基础和新起点,从而判断研究的突破口和创新点,区别哪些内容是已有的研究成果、哪些内容是创新成果、哪些内容是在别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深化的成果。  2根据研究结果。在特殊研究报告中,研究结果往往包含研究者的新发现,研究结果越丰富,研究者的新发现可能就多。重要发现会使人眼前一亮。一般学术论文,则要根据作者的理论观点去判断其创新性。  3根据论文中的明确表述,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通过论文中“摘要”、“分析”和“结论”等判断论文的新观点、新见解和新结论,在行文中常用“我们认为……”、“我们的结论是……”等字样。但必须指出,有的论文作者自认为是他们的新观点和独到见解,但实际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因此,需对课题领域有较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结合评价者的知识经验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五)你如何解释发现的问题  对特殊研究报告的评价,评价的重点是论文是否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在分析讨论研究结果时,是否结合研究者所掌握的有关情况,拓宽研究视野,是否对检验假设的情况能作恰当的解释,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合适的说明。  对一般学术论文的评价,主要看分析问题是否有深度,对现象的描述是否准确,对事件的评价是否恰如其分,对观点的论述是否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等。无论何种教育论文,都要求观点鲜明、正确,有说服力;解释或论述具有逻辑性、条理性、层次性和完整性。  总之,评价一篇教育论文一般应从问题陈述、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创新、分析深度、文章的结构和文字表达等方面去评价。重点是看研究课题的价值和研究者是否正确地解决了研究问题,或解决问题过程是否包含着创造性,是否达到研究目的。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指标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对论文评价的基本标准?在毕业论文的工作中,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课题范围明确而明显的研究问题和目的的措辞正确、完整地涵盖了你的主题科学需求现实性和实际意义结构化可理解和有意义的结构一系列令人信服的逻辑思维的可识别性科学合理地选择和正确实施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尽可能简短而有意义的标题(尽可能的简短和有意义)。结构标题和内容的合规性文献基础和文献评价处理数量上和质量上合适的文献依据使用最新的科学文献科学合理的程序,准确地标出外国资料来源,并附上完整的参考书目(其中包括:你是否在每个引文后标出了相应的页码?)你是否用至少一个来源证明了文中的所有说法?正确的引用程序以及在你的书目中声明文中所有使用过的资料来源(反之亦然)。遵守所有手续正式准则的正当性(第3、4章)正确使用拼写和标点符号的规则(其中:所有的双空格都要去掉,按 "Ctrl+F "搜索,并提交双空格的提交符合要求的页数范围所有必要的登记册的可用性和正确创建清晰、整洁的显示屏足够的图片质量的插图和易于阅读的标题你在文中提到的所有插图和图表是否真的存在,它们是否都有正确的标题/编号?你的排版是否符合准则(间距等)?内容和行文论证适当的定义思维线的逻辑性在解释范围内的发言和结论的消散情况避免论证过程中的跳跃性和自相矛盾。对不同观点的批判性讨论从科学、实践和自己的建议中汲取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实质性发展。揭示现有问题和剩余问题严格讨论从文献和实践中吸取的意见以及自己的建议文献和实证研究的一致性:理论部分的所有重要事实是否都涉及到实证研究中的理论部分,并在理论部分解释了实证部分的所有考虑点?语言的学术水平:经济上和术语上的正确性声明 通过定性的图形修正、表格化的提纲和摘要(但要节约使用插图和图表)来提高作品的有效性"主题把握"、"结构安排"、"文献基础和文献评价"、"符合各项手续 "等问题是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而 "内容和论证思路 "则构成了主要的估价环节。单个方面的权重取决于每篇毕业论文的规范性。

个人感觉,应该有诚信度(即论文有没有抄袭)、研究成果展示情况、以及相关数据图表的完善程度等吧。

论文评价的方面都包括以下几点: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2、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3、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论文评语范文: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3、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4、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指标呢

CiteScore影响因子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一项重要指标,曾被认为是学术界的金标准。但近年来由于在学术评价体系中被滥用受到各方人士的强烈抵制。2016年7月5日,几大顶尖级学术出版机构包括多家著名期刊也联合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文章呼吁期刊降低对影响因子计算的痴迷和依赖程度,并强调用引用分布曲线(Citation Distribution)来取代影响因子的简单算术平均。其他一些权威机构也纷纷提出多元化的文献计量评价指标,以期打破影响因子一家独大的局面。2016年12月8日,出版业巨头Elsevier重磅推出了他们基于Scopus数据库的全新期刊评价体系:CiteScore。Scopus数据库涵盖了世界上最广泛的科技和医学文献的文摘、参考文献及索引,因此被各界人士认为是影响因子最有力的竞争对手。与影响因子相比,Cite Score具有以下优势。一,期刊涵盖数量众多,中文期刊显著增加。CiteScore涵盖的期刊数量达到22256本,比影响因子的11000种期刊多了一倍。尤为重要的是,相比SCI数据库中的几十种中文期刊,Scopus收录了几百种重要的中文期刊。有学者表示,这对中文期刊会是一件好事。以往很多优秀的中文期刊由于不在SCI检索范围内,在高校职称评定时不被认可,因此稿源越来越少。如果将来国内认可CiteScore,那么对于被收录在Scopus数据库中的这些优秀的中文期刊又是一次极好的机会。二,指标计算公式有所不同。与影响因子的计算某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类似,CiteScore计算的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但两者有一个重要的区别,影响因子计算时的可引用内容只有论文和综述,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计入分母,但其引用数仍被计入分子。而CiteScore将所有文献内容都视作可能被引用的内容,包括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和新闻等。这些内容的引用很少,因此会拉低期刊的得分。三、影响因子没有学科领域的区分,而CiteScore有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大家都知道,把不同领域的文章混在一起谈影响因子,是没什么意义的。比如数学和工程的跟化学和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就没法说到一块去。一个是顶了天都不到2的影响因子,另一个是到10都很正常。CiteScore也是只有比较同一领域的期刊才有意义,对选择发表论文才具有专业引导作用。所以在查询网站中还有Highest CiteScore Percentile在CiteScore后面,这就能够看出期刊在不同领域的相对排名。四、CiteScore是免费的。与影响因子只对购买者开放不同,CiteScore对任何在线用户免费开放。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官方网站来查看期刊CiteScore,也可以分析期刊的引用情况。CiteScore一经推出,学术界人士普遍表示支持。多数人认为,影响因子是应该有个对手了,只要有进步,有比较都是好的,我们不要一家之言!本人也认为,影响因子已经在评价指标第一把交椅上坐得太久了,以致现在负面影响隐隐有超过积极影响的架势,也是时候有另一个因子取而代之了。但是影响因子毕竟在学术界还是影响深远,全盘否定而推出一个完全不同的指标有可能是操之过急。CiteScore在计算方法上与影响因子大同小异,虽然只是治标,但可能更加符合现在的需求。无论如何,有创新总是好的,多元化的计量评价指标才能让评价体系越来越趋于完善。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应用的学术论文的基本评价方法就是同行评议的定性方法与引文计量的定量方法,二者都具有优点和局限性,但都不可替代。科学的评价制度,应当是依据评价对象和目的分类评价,采取多元主体、多元方法和指标的综合互补评价。就是要依据评价对象的分类特点和评价目的需要,确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合理配置定性评价指标和定量评价的指标。在高校的科研成果管理、学术评奖、研究生培养、教师职称评定中对学术论文应当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论文评价的方面都包括以下几点:1、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2、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3、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论文评语范文:1、论文选题比较适当,观点正确,但缺少独创性的思想,论证内容比较充分,但缺乏论证深度。英语表达比较通顺,但存在少量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2、论文选题缺乏新意,论证不够充分,具体例证较少,老生常谈的内容偏多,引用他人观点的比例偏大。英语表达基本达意,但存在较多的语法错误。论文格式基本符合要求。3、选题不适当;观点不正确;语法错误过多;抄袭现象严重;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要求;没有按时间要求完成论文。4、论文选题有新意,有实际应用价值,论文有自己独到的观点,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创造性劳动,结构安排合理,论证充分、透彻,有足够的理论和实例支撑,英语语言表达顺畅、得体,没有语法错误,论文格式符合规范要求。5、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书记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在评价科研论文时,首先要评价论文的什么性能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文学性在一些语法,准确,以及用词和描述方面,形容方面,表达,可以作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一般文学性是不可以作为学术论文的评价标准的,因为两者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

评价科研论文的直观指标是所在杂志的水平(中文核心/sci,影响因子高低),发表时间较长的论文可以看被引次数不过,影响因子代表的是杂志的整体水平,而且不能用于学科间的比较评价科研论文水平的根本指标是该篇论文发表后产生的影响力具体来讲,优秀论文的要素:1、正确选题;2、合适的切入点;3、简洁明了;4、说清自己的贡献;5、可靠的/可重现的结果;6、可重复的过程;7、好的文章结构和逻辑流程;8、精选的参考文献如果论文能在基础理论方法或技术手段方面有明确的创新点,自然很有价值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