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发布时间:2024-07-04 06:06:56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主权。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为此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利在全球化将一个国家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面对这样一个比国内大的多的市场,实际上面临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弊端也在与此,首先作为后进者,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处于被剥削的境地,另外各种体制体系的不完整,容易丧失国家经济主权,这是极要命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关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的特点” 2、浅析中东问题现状3、中国的外部困难和新领导集体面对的挑战4、中国大陆国际政治理论研究的若干问题5、环境问题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6、态环境政治与当代国际关系7、美印军事合作及其制约因素

当代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有哪些及答案

1、中小企业集群现象研究2、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3、浙江省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选择4、发展经济学理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应用5、产业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关系6、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功能定位7、泛珠三角有关问题研究8、高新技术型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研究9、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促进10、珠三角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11、企业集群与城镇化研究12、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研究13、论我国经济增长与国民消费的演进14、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消费的因素及对策建议15、我国居民消费需求分析及预测16、广东城镇居民消费趋势预测与对策17、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结构变化研究18、科技进步对我国工业发展的贡献率分析19、经济增长点问题研究20、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21、微观经济学的新发展22、政府宏观调控问题研究23、对公用事业规制的研究24、市场与政府的关系研究25、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6、论经济增长方式27、论中国的经济增长28、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29、新经济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30、美国宏观经济政策史研究31、新自由主义意识与经济全球化32、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经济发展33、制度与经济增长34、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研究35、虚拟经济研究36、我国的收入分配演变研究37、广东、香港、台湾三地经济发展状况对比38、广州支柱产业选择分析39、广东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40、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分析41、国有企业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42、我国国有企业委托—代理机制研究4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44、我国国有企业内部契约关系分析45、相对优势原则与我国经济的有效增长46、腐败的经济学分析47、国民精神素质与经济增长48、李斯特的经济发展思想及对我国的借鉴49、转轨时期的经济思想研究50、相关行业的经济学分析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推荐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B 2、D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1、(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A.各国军事力量的支撑 B.各国经济的发展 C 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D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2、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维护和平 B解决贫困 C调整大国关系 D促进发展3、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以上三种都不是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A 遵循实行议会领导 B 遵循政党领导 C 遵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遵循总统领导5、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鼻祖是(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芬兰6、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是( )。A主张国家全面干预 B 主张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一种契约 C维护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 D 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7、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 )。 A.20世纪50到60年代初 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8、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9、(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A.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B.华沙会议 C.西方六国首脑会议 D.万隆会议10、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所建立的科学基础是( )。A.经典力学 B.电磁学说 C.基因论 D.相对论二、多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ABD 2、BE 3、ACE 4、CD 5、ABCDE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 )特点。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市场化 C.经济局域化 D.经济信息化 E.经济停滞化2、当今时代主题是( )。 A.世界贫困 B.世界和平 C.政府改革 D.世界战争 E.世界发展3、战后国际旧秩序的主要特征是( )。 A.强权政治 B.和平共处 C.大国主宰世界 D.发展中国家掌握实权 E.西方垄断资本4、与其它经济模式相比,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更多的会关注( )。A.社会效率 B.政府能力 C.社会公正 D.社会保障 E.政策的力度5、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 A.新自由主义 B.新保守主义 C.社会民主主义 D.绿色和平主义 E.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1、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家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是大国或国际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2、 世界政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着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的矛盾运动状态,呈现着世界范围内战争、和平、民主等种种政治现象和问题。四、简答题(每个9分,共36分)1、 简述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答: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第一,战后美国通过美元外交等手段形成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3分)第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分)第三,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分)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战后,在政治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和多层次化;(3分)第二,工人阶级和资产积极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3分)第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权利进一步扩大;(3分)3、 简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答: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确认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分)第二,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了准确定位;(2分)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外战略的目标;(2分)第四,丰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基本原则;(1分)第五,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新思路、新策略;(1分)第六,提出了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外交方针;(1分)4、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答:对外宗旨和基本原则: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3分)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分)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第四,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2分)五、论述(每个12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答案要点:(1)第一,战争危险虽然存在,在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第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减少,世界可以继续维持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第三,和平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两大战略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分)(2)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第一,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第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第三,军备竞赛明显升温;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4分)(3)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则是核心,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面临经济困难,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4分)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2、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要点: (1)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4分)(2)中国作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理事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金出口贸易总值居世界第五位的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4分)(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进步性作用;(4分)(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答案)1 一、填空题1、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2、1955年 亚非会议 在印尼万隆举行,1961年 不结盟国家 第一次首脑会议召开,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4、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物质力包括: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 军事力 、 文教力 。二、名词解释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2、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3、世界经济:是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4、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5、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6、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三、简答题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45-47)答: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2、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是什么?(P50-59)答:第一、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第二、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第三、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表现有哪些?(P56-58)答: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4、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上升的原因是什么?(P61)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5、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P27-34)答: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第二、环境恶化;第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第四、能源短缺。6、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四、论述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和趋势的认识(P18-26)2、试述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P27-34)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2(答案) 一、填空题1、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协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2、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1947年,筹组了一个多边性的 关贸总协定 ,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3、1949年11月,美国纠集主要的西方国家建立了“ 巴黎统筹委员会 ”,专司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4、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 复兴欧洲计划 ”,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二、名词解释1、“新经济” :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有时也被称为“知识经济”。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3、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4、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5、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谋求对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统治的政策和行为。三、简答题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是什么?(P66-68)答: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第二、尽管东西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P71)答: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正确认识;第二、为我国确立和继续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出发点。3、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71)答: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第三、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4、为什么说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P85)答:第一、建立国际新格局的任务是长期的;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还会遭到旧格局、旧秩序受益者的阻止和反对。5、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的原因是什么?(P61)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四、论述题1、试述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P94-99)2、如何认识和评价小布什的全球战略(P107-112)3、请结合实际评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P160-16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3(答案) 一、填空题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2、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措施有: 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 调整产业结构 、 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 实行对外开放 。4、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规章 和 相互作用机制 的总和。5、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 军事实力 为依托,以 民主 和 人权 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二、名词解释1、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规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总和。2、“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对苏联遏制战略的同时,抓住苏东国家改革的时机,充分利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优势,更多地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促使苏东国家的内外政策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是其融入西方体系。3、尼克松主义: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政策。4、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5、“参与和扩展” 战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其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和扩展民主为支柱,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为实施这一战略克明确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实力、民主。6、“第三次远航”:是指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发展。三、简答题1、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答:第一、振兴欧洲的需要;第二、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第三、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第四、美国出于支持西欧复兴以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第五、西欧联合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2、多边自主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14-115)答: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第二、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3、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是什么?(P199-200)答: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4、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有哪些?(P224-227)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5、当代美国政治有哪些新变化?(P96-98)答: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四、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苏东剧变(P169-171)2、试述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P187-188)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P251-252)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4(答案)一、填空题1、法国于 1964 年1月主动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真实原因有三: 战略需要 、 利益驱动 、 政治考虑 。3、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了“ 新东方 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 苏联 、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4、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 改革与新思维 》一书,提出了要从政治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5、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 七十七国集团 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二、名词解释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为中国首创。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作为处理我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扩展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2、“1955年体制”: 二战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确立了政党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1955年11月,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连续执政长达38年。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势力和公明党等中间势力则长期处于在野地位,多党制形同虚设。自民党所代表的保守政治体系与社会党所代表的革新政治体系之间的对立,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问题。日美安保体制问题、改宪与护宪问题,自卫队与重新发展军备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是双方斗争的焦点。这种局面被称作“1955年体制”。3、“休克疗法”: 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4、南北关系: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种关系的综合,而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5、国际组织:按照一般的看法,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称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包括由民间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狭义上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6、“一边倒”: 比喻某人或某种力量,从相互对立的双方中间,完全倒向一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三、简答题1、如何对国际组织进行分类?(P240-242)答:第一、根据主体结构情况不同,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二、根据成员的来源是否受地域限制来看,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第三、根据国际组织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智能不同,分为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3、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现?答: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美日欧之间);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4、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39-42)答:第一、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第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5、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224-227)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四、论述题1、如何评价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P228-232)2、如何评价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P248-252)

一、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内在地具有正面和负面双重影响,这是客观事实。就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而言,最重要的可概括为: 1、经济全球化由于信息技术使空间距离极大地缩短,几乎在产地之间“天然的”竞争界限的地理距离已失去了意义,于是世界各地彼此都是潜在的竞争者,相互争夺正在变得短缺的资本投资和相应的劳动岗位,后两者通过纳税使民族国家和社会福利国家的政策得以实现。即是,经济全球化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2、现代信息的通信技术以及复杂的计算机程序,有助于人们消除不同资本市场的时间差。在跨国的生产网络方面,时间的全球化正在形成。“时间竞争”对能否通过卫星通讯可以即时了解全世界正在发生的事件,从因特网上可以获取大量信息和宝贵的知识,因此,商品、服务、资金、思想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加自由、快捷,这就给各国人民带来很大益处 3、全球化意味着新的经济增长,虽然在这期间存在着增长的风险,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民财富在日益增长,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 4、全球化为千百万人开辟了出乎意料的生活机遇,包括从前的所谓发展中国家在内。世界各国以前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拥有像今天这么多的选择机会。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这就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然而,尽管全球化意味着竞争两个字写得很大,似乎竞争是能够造福于世界共同体所有国家的惟一价值,但事实胜于雄辩,过度竞争却无法对于以下最重要问题作出回答(这些问题如未解决,那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1、在民族国家内部和民族国家之间的社会--经济不平衡,以及世界广大地区的两极分化。大量资料已揭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距,1980年为39倍,世界最富有国家和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比例,1997年约为727:1。在过去10年中,世界最贫穷的5个国家的收入占全球收入比例从3%降至4%。世界最富有的3个家族的财富总和比最不发达6亿人口的年收入还要多。现在世界上的485个亿万富翁控制着世界一半的财富。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发达国家,拥有世界财富的80-90%,而占世界总数80%的发展中国家,则只拥有世界财富的10-20%。 2、对于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例如,日益蔓延的荒漠化、对土地的侵蚀、动植物物种的灭绝、海洋与河流的污染等。其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把污染产业生产活动和污染技术利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便压低工资并迫使劳动者在恶劣的条件下工作,这些都是明摆着的事实。 3、权力集中在几乎不受任何监督控制的少数几个经济单位的手里,如跨国以及跨地区的公司企业、全球信息通讯网络等。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玛丽·鲁滨逊说,现今,500家跨国公司操纵着全球1/3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有全世界90%的外国直接投资和3/4的全球贸易,12家公司不久将控制全球食品工业。因此,她担心,权力正从政治家手中转 向董事会会议室。而且,国家权力受到全球和地区机构及其规则的限制。跨国经济网络突破了国界、市场,强大的跨国公司以及代表各种信仰和利益的国际和地区非政府组织都在入侵本来应属一个国家的领地。国家的权力被迫缩小,这对于发展中的弱小国家尤其如此。 4、工会权利将受到全球化的损害。2000年5月,国际劳工组织负责人胡安·索马维亚在一份报告中指出:“全球化和在激烈竞争的世界市场的生存原则'将对工会和结社自由以及集体谈判的权利产生消极影响。”全球化正在造成紧张局势和减少劳工的某些权利。由于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资本流动的高度可能性和生产的国际化,这就大大减少了集体谈判的内容和影响。 由是可见,不是任何价值都能从竞争市场上得到;传统的经济逻辑对于人与生态的若干方面是置之不理的;所谓的经济理性并不能指挥个人与集体生活的所有领域。要知道,自由市场的存在是使投资者赚钱并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而不是为了满足国家需要或社会福利需要。 二、(一)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二)苏联解体的影响苏联解体,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证明了苏联体制的破产。两极格局解体,美国一超局面的形成,造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霸权主义的横行,联合国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 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国与中国自1979年以来的短暂的较为亲密的关系,冲突大为增加。在安全,人权等领域发生激烈冲突。 苏联解体后,美国的防范重点转为遏制俄罗斯,中国的崛起以及分散欧洲的力量,避免俄罗斯,欧盟,中国崛起成为可以和美国抗衡的力量,为此,进一步渗透前苏联地区,加剧了地区的不稳定因素,同欧洲的经济,安全摩擦也日益加剧。 苏联的解体也教育了其余的社会主义国家,那种独裁政治终将毁灭,计划经济的缺陷也暴露无遗,促使中共的改革开放

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具有独立主权。 经济全球化过程无疑会给中国各种现实的或潜在的诸多挑战,但其不可逆转性又意味着像中国这样的全球化后来者要改变其落后面貌,就必须融入该潮流之中,充分利用其所提供的机遇,奋起直追地赶超发达国家,为此要制定正确的战略:增加综合国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积极支持和参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地区性经济组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提高和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利在全球化将一个国家纳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中,面对这样一个比国内大的多的市场,实际上面临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弊端也在与此,首先作为后进者,在全球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处于被剥削的境地,另外各种体制体系的不完整,容易丧失国家经济主权,这是极要命的…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 一 目前,经济全球化已远远超出经济领域,正在对国际政治、安全、社会和文化等领域产生日益广泛的影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有: (一)促进发展模式创新。全球化促进生产、资源、人员、贸易、投资和金融等生产要素全球优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国公司已发展到在全球布设研发、生产、销售链条的全球公司阶段。经验显示,一国经济开放度提高与其人均GDP增长之间成正比。无论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如何调整变化,不考虑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机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进的发展模式。 (二)促进国际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现在经济领域,又表现在其他领域;既表现在双边领域又表现在多边领域。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逐步深化,俱荣俱损局面开始形成。全球经济链条越拧越紧,一国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发展的依赖增强。除国家利益外,共同地区利益和全球利益明显增多。利益融合有利于国家关系改善,国家间协调合作增多,出于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愿者联盟”不断出现。谋霸权、搞对抗,坚持集团政治和冷战思维越来越不得人心。 (三)促进安全内涵扩展。安全已从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到非传统安全领域。恐怖主义、经济安全、环境恶化、气候变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国犯罪等非传统安全问题威胁增大,涉及到经济、民生、社会和自然等广泛领域。非传统安全主要由人类发展的不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自然的不协调引起,其实质是发展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模糊了安全与发展的界限,增大了国际安全合作的紧迫性,挑战着传统安全的主导地位,缓和了国家间的军事对抗关系。如恐怖主义和气候变化不是任何单一国家能够解决得了的,美国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国际社会。又如,美俄在导弹防御问题上矛盾尖锐,但在非传统安全领域总的来说合作顺利。 (四)促进国家主权转移。全球化促进了国际组织的发展。仅1990至1998年,国际组织就从26656个增至48350个,其中政府间国际组织25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成为全球性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实施者、全球性问题的管理者和全球性争端的解决者。WTO在其《关于解决争端的规则与程序的谅解》中,全面规定了WTO解决贸易争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决执行与监督以及救济办法等,并专门设立了争端解决机构(DSB)。的确,国家仍然是国际社会的主要行为体,国家主权仍然是国家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国家主权在越来越多地向政府间国际组织转移。比如,向联合国、地区组织转移政治、外交和军事权利,向WTO、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全球公司转移经济权利,向各种各样的其他非政府国际组织转移社会权利。全球化还促使一国的国内规则尽可能与国际规则协调与一致。 (五)推进国际体系转型。现行国际体系的主要特征是:由西方特别是美国主导、国家间名义上平等而事实上不平等、国际组织作用有限、霸权主义和“问题国家”得不到有效制约。现行国际体系在应对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方面日渐乏力,其调整、完善和转型乃大势所趋。今后几十年内新的国际体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征:一是世界格局多极化。由于新兴大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振兴,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有利于多强不利于“一超”、有利于发展中国家不利于发达国家的变化,“一超”与多强、南方与北方两个力量对比失衡问题有望最终解决。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经济大国将重新洗牌,中国将跃居世界第二位,俄罗斯、印度、巴西将跃入前10名,另有部分发展中大国将跃居前20名。美、中、欧、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极之间利益融合与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发生尖锐对抗与全面战争的危险性降低。二是西方与非西方国家共同主导。将来随着美国“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优势的逐步丧失,西方的主导地位将难以维系,多极、西方与非西方将共同主导新的国际体系,国际关系民主化将得到发展。三是国际组织作用增强。国际组织和国际规则将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强化,对大国和“问题国家”的约束将得到加强。四是国际治理多样化。全球性问题增多将促进国际治理模式多样化,如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大国共治与中小国家共治、全球性国际组织治理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治理等相互结合和相互补充。五是和平渐进性。以往国际体系的变革都是通过战争实现的,这一次国际体系转型可能在保持总体和平状态下通过大国之间、南北方国家间的斗争、协商、妥协以渐进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人类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问题、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础上,形成人类新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新的人类文明,打破西方在人类文明中的主导地位,实现对西方文明的总体超越。 二 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一)经济危机。随着全球经济链条日益紧密,能源价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严重失控、大国经济明显衰退诱发全球经济衰退甚至危机的可能性增大。这种情况一旦发生,其传导的速度、影响的深度可能远远超过以往的世界经济危机。此外,气候变化、环境恶化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终会威胁全球与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动乱。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和国家内部贫富差距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内部的社会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大量外移,失业问题突显,社会风潮增多。全球化还使各国国内因素与国际因素的联系与互动增强,国际问题诱发国内动荡、国内问题引发国际动荡的机率都在增大。 (三)大国对抗。有的国家背离全球化的演进方向、背离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没有放弃搞霸权主义,没有放弃搞战略扩张,没有放弃搞军备竞赛,没有放弃遏制其他新兴大国。特别是它还将在一二十年内保持战略优势,一旦摆脱当前的战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国对抗的可能,那将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人类和平进步事业产生严重危害。 (四)地区动荡。全球化中边缘化的国家、霸权主义、恐怖主义、核扩散等,可能使用21世纪头20年内地区热点不是随全球化深入逐步减少而是继续增多,使地区热点对全球安全形势的牵动作用增大,使国际形势在总体和平状态下局部动荡继续加剧。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搞好五个统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全球化发展间良性互动。摒弃绝对排外的国家利益观,远离霸权主义那种维护一己私利的国家利益观,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区利益纳入国家利益视野,在推进与外部世界互利共赢中发展并延伸国家利益。创新国家安全观,促进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国家和平发展的协调,促进维护传统安全与维护非传统安全的协调,促进维护本国安全与维护国际安全的协调,促进军事手段与其他手段间的协调,力争摆脱“安全困境”羁绊,推进安全与发展统一,努力维护国家综合安全。妥善应对国家主权转移的趋势,以是否有利于国家利益发展取舍国家主权让渡,以是否有利于本国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稳定决定对国际干预的立场。充实国际秩序观,在适当参与全球治理中推进和谐世界建设。 增强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互动增强,要善于利用全球化机遇促进国内发展,善于利用全球化压力推进国内制度创新,善于规避全球化风险维护自身安全,善于防范国内问题冲击地区和全球安全与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论文题目大全及答案

《当代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复习训练题   什么是时代?列宁提出的划分时代的依据是什么?  答:所谓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它包含时空内容和阶级内容。从时间上说,它不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某个短暂时期,而是指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从空间上说,它不是以个别国家或地区的社会发展为依据,而是以全世界范围内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为依据;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内容。  列宁认为,划分时代要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要弄清楚“哪一个阶级是这个或那个时代的中心,决定着时代的主要内容、时代发展的主要方向、时代的历史背景的主要特点等等。”而确定哪个阶级是时代的中心必须不以力量强弱、不以新兴阶级的孤立活动、不以新兴阶级的暂时挫折所左右。   为什么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  答:①两次世界大战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人民的反战意识空前增强;②战后科技进步引发的世界经济国际化,制约了战争的发生;③战争与军事武器的异化,成为避免战争的重要因素;④利用战争来实现发动战争的目的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减弱;⑤发展在提高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⑥解决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只能靠和平和发展。   什么是国际社会行为主体?其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社会的行为主体是指具有一定行为能力和自身的特殊利益,并能够独立参与国际竞争的政治实体。  其主要特征为:①行为能力;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③具有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手段;④具有确定的组织形式。   国家主权的涵义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主权是指国家所固有的在国内的最高权力和国际上的独立主权。其基本特征是不可分割性、不可让与性和排它性。   何谓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包括哪三个方面?  答:国家利益就是满足国家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国家利益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安全利益,包括维护本国主权独立、领土完整、人民生存、不受外来势力的控制、侵略等方面;二是国家的经济利益,包括国家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繁荣等方面。它要求一个国家对内对本国资源的主权、发展国民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对外与其它国家能够进行平等互利的经济交往;三是国家的政治利益,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与其它国家发生交往过程中,交往和联系的程度对国家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从而产生一个国家的政治利益。   何谓国家力量?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有哪些?  答:国家力量是指国家拥有的实力以及影响其它国际社会行为主体的能力。国家力量既包括具体的、可统计的因素,也包括抽象的、只能分析的因素。前者是物质因素,后者是精神因素,物质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经济力量、军事力量。精神因素主要包括社会制度、国家内聚力、国民意识、政府效率、战略决策水平、外交影响等。  正确估量国家力量的方法:①从定性、定量相结合上去估量国家力量;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国家力量;③要正确把握国家力量的度。   何谓国家对外政策?国家对外政策与对内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答:国家对外政策,是一个国家在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对外活动中,根据其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并结合具体情况,为维护本国利益而制订的行为准则。国家对外政策的根本要求是履行国家的对外职能。国家对外政策是由其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一个国家的内政是它外交的基础,外交是其内政的延续;对内政策是对外政策的依据;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需要。   什么是国际组织?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国际组织是一些国家为了特定的目的,以条约建立的常设性国际机构。  共同的基本特征是:①国际组织的建立、组织原则及其活动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准则,其宗旨必须是促进各个不同领域的国际合作,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②国际组织是国家之间的组织,不是国家之上的组织和超国家的机构;③成员国在法律上一律平等;④以条约为基础建立;⑤有特定的目的和职能范围。   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是什么?  答:联合国的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和安全,制止侵略行为,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根据之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等。原则:各国主权平等,以和平方法解决国际争端,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与联合国宗旨不符的其它方法侵犯他国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联合国不得干涉本质上属于任何国家内管辖的事件。   什么叫国际秩序?当今世界有哪两类国际新秩序构想?  答:国际秩序就是指在世界格局的基础上国际关系运行的机制和原则。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达国家提出的主张按西方的制度和价值观由少数强国主宰世界。如美国提出的世界新秩序构想是:以美国为领导,联合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按照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理想,最终建立从西方到东方,从北方到南方的国际新秩序。另一类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建立一个“公正、合理、平等”的世界新秩序。基本内涵是尊重各国人民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尊重他们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政治制度,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等等。   什么是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趋势是什么?  答:世界经济是指全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相互结成的一种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的经济体系。  特点:①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和相互斗争进一步发展;②改革和调整成为世界性浪潮;③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愈加显著。  趋势: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和一体化进程加快;②亚太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最有前途的地区;③贸易保护主义日趋严重。   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各国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相互依存整合的历史进程。主要特征是:①世界经济体系迅速扩大,世界多边贸易体制形成;②国际分工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活动全球化;③金融和投资活动全球化;④经济全球化的载体——跨国公司迅猛发展,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⑤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与人才的国际性流动迅速扩大。   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影响是什么?  答:这种影响概括地说,有以下几点:①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安全观”,经济安全成为各国安全的核心与基础;②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间在经济上、政治上的相互依存和互动关系;③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相互促进;④经济全球化使跨国公司和政府间国际组织在当代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增强;⑤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提供了机遇。   什么是国际政治格局?研究国际政治格局的方法有哪些?  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活跃于国际舞台上的各种重要的政治力量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态势。  研究国际政治格局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其次要运用系统研究的方法;再次要运用矛盾分析方法。   何谓雅尔塔体制?其主要内容、结果及影响如何?  答:雅尔塔体制是战争发展的后期,苏美英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以及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开会进行商讨,这几次会议分别是1943年11月的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三国首脑通过对战后安排达成了协议,后来它就被称为“雅尔塔体制”。  其主要内容是:对德处置问题;苏联与西部邻国领土划分的问题;远东问题;关于国际组织和国际秩序问题。  结果及其影响:“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反映了二战期间形成的国际力量的对比状况,其结果:美苏在欧洲、部分地在亚洲划分了战后的势力范围;为联合国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某些协议损害了有关国家的主权和利益。雅尔塔体制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欧洲稳定、世界和平的局面具有积极影响。同时又具有美、苏、英三国根据各自实力和利益争夺胜利果实的性质,表现了大国的强权政治。它无视和侵犯了中国等国家的主权,导致战后美、苏两霸的崛起和对抗,对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及主要特点。  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从罗斯福的大国合作战略到杜鲁门的遏制战略。《北大西洋公约》、《美日安全条约》、《美、新、澳条约》的签署,标志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欧洲9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的建立、经互会成立、《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华沙条约签订,标志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主要特点:①两大阵营分别是以美苏两大国为其首领;②两大阵营的成员均以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对立和斗争作为其重要的政治基础;③两大阵营的斗争以“冷战”为主要形式。   两极格局的持续演变及终结过程是怎样的?  持续与演变:①第三世界崛起;②两大阵营内部发生矛盾与摩擦;③美苏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  终结与标志:两极格局以苏联解体而告终结,其标志性事件是:①东欧剧变;②海湾战争;③“8·19”事件。   当前国际政治格局的特点及发展趋势如何?  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是一种多元化格局,有的学者称之为“一超四强”或“一超多强”格局,新格局呈现如下特点:①“一超”与“多强”矛盾错综复杂:美欧矛盾增加、美日摩擦不断、中美关系一波三折。②各大国相互制约因素增多。③各大国相互协调和合作的能力有所增强。   简述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及其原因。  答:战后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一点可以从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农业生产率、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来得到证明。  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科学技术对美国经济起了推动作用;②进行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③鼓励消费、扩大市场;④依靠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⑤提高剩余价值率。   为什么说美国经济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衰退时期?  美国经济存在的问题:①在科技实力方面,美国已经丧失了它在高科技领域无可争辩的优势;②美国在金融实力方面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它由一个最大债权国变为债务国,克林顿时期这方面的状况曾有所改变,但现在又成问题。③在市场控制能力方面,美国制成品所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下降。   简述美国全球战略和霸权地位的兴衰。  ①霸权地位的确立:罗斯福的“世界蓝图”,杜鲁门的“遏制战略”;艾森豪威尔的“解放战略”。②霸权地位衰落:肯尼迪的“和平战略”;约翰逊时期美国霸权地位进一步衰落,尼克松主义的出现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象征;③“后霸权时代”:里根的调整,提出以实力求和平的对外总战略;布什的“超越遏制战略”,克林顿的对外防务战略构想,小布什的“参与与扩展”战略。   “民主和平论“的基本论点是什么?试对其进行评析。  ①现代化的民主国家不会发生战争。从民主政治自身性质出发和从历史经验事实出发进行论证。②转型中的民主化国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大。从理论和历史经验两方面进行论证。③“民主国家”与“非民主国家”之间不能避免战争的发生,从所谓“民主规范”以及不得使和平、民主受到威胁两方面进行论证。  “民主和平论”者的结论:从长期看,民主化一旦成熟,它将有助于和平;而从短期看,民主化的进程却酝酿着战争的风险。因此,他们建议:①帮助民主化国家建立中央权威以遏制潜在敌对的政治联盟;②当民主化国家上层人物受到军队威胁时,给予其安全保护;③在民主化国家中创立一个自由的、竞争的和多元化的思想市场。   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外原因是什么?  内因:①在高速积累的基础上,大规模更新和扩大生产设备;②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积极培养本国科技力量;③推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④国内政局相对稳定,政府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  外因:①日本得到美国大力扶植;②日本有美国军事保护,军费开支极少;③美国在侵朝、侵越战争中的军需订货对日本经济的刺激;④日本没有付出战争赔款。⑤日本利用了亚、非、拉国家的廉价原料。   日本经济发展的脆弱性及其对策是什么?  日本经济的脆弱性:①自然资源贫乏,主要工业原料、燃料几乎完全依赖进口;②农业是薄弱环节;③国内市场狭小,主要产品依赖海外市场;④一定程度的泡沫经济成分。  面对这种脆弱性,日本政府也采取了措施,试图改变上述弱点,虽也取得了成效,但其未来的发展道路仍然艰难而漫长。   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准备、原因、途径、影响因素是怎样的?  准备:5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就开始谋求成为政治大国。1972年,田中明确表示“日本跟着美国脚步走的时代已经过去了”。81年铃木宣称日本进行“第三次远航”,中曾根一上台就打出争取政治大国的旗帜,使用了“国际国家”一词,海部俊树则要求日本“积极参与建立新秩序的国际努力”。  原因:①经济实力增长,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②需要政治大国的地位保护经济长期稳定发展;③谋求成为政治大国也是日本自身安全的需要;④日本认为当今世界,它走向政治大国的时机已经成熟。  途径:50年代,由小伙计到争取做西方国家的平等一员;60年代,探索成为亚太地区盟主的可能性;80年代,多方出击,为成为政治大国不遗余力;90年代以来,日本更是咄咄逼人,为成为政治大国,摆出了不达目的,绝不罢手的态势。  影响因素:日本是一个小国,资源贫乏,先天不足;日本难以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美日、美欧矛盾、摩擦不可能完全解决;日本在亚太地区的作用有限;日本在世界上形象不佳。   战后西欧经济复兴及其原因是什么?  “二战”时期,西欧各国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很快即恢复,到1950年,西欧主要国家经济都基本上恢复到战前水平。1950-1960年,是西欧经济的恢复发展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5%,1961-1976年是持续高涨阶段,经济增长率达到8%。从70年代初,西欧与美日并列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三大中心之一。  内因:①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和强大的工业基础;②战后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③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使其起到了对生产的某种程度的促进作用;④西欧联合代替了长期的战乱。  外因:①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②得到大量廉价的原材料、燃料、劳动力和广大的市场;③西欧得到美国的核保护,军费开支减少。   西欧联合自强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只有联合,才能取长补短,发展、振兴各国经济;②只有联合才能防止近代西欧各国相互残杀的悲剧重演;③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   西欧经济面临的困难、长处与不足是什么?  从整体上看,西欧经济在美日欧三大支柱中,困难最为严重。衰退、失业、出口萎缩、政府财政赤字都是其显著表现。面对这些困难,西欧各国踏上了结构性调整的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  西欧经济发展的长处:实力雄厚;工业技术发达;战略地位重要。短处:能源、原料短缺;依赖国外市场;受美国经济影响较大;军事上需借重美国。   欧共体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如何扩展?  欧共体建立于1967年,在1951年的《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57年签订的《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基础上合并而成。欧共体的组织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委员会、欧洲议会、欧洲法院。  欧共体最初的成员国是法、德、意、比、荷、卢六国,现已扩大到19国。这是从成员国数目上体现出来的扩展;另一方面欧共体还试图实行政治、经济、防务的一体化。在这些方面主要有以下做法:  ①将欧洲政治联盟作为长远的战略目标,同时加强欧洲人的“欧洲意识”;②成立欧洲科技共同体,加强科技合作;③推动西欧各国的防务联合。   独联体如何形成的?其主要的组织结构如何、面临的问题和走向如何?  当苏各加盟共和国和联盟中央就签署新联盟条约进行讨价还价的初始阶段,俄联邦议会主席叶利钦便于1990年9月初与其它8个共和国单独聚会,商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后抛开联盟中央的共和国间的会晤日益频繁。8·19事件后,乌克兰于91年12月初宣布独立,促成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三国的明斯克会晤和随后的阿拉本图会晤,宣告苏联最终解体和“独联体”形成。  基本原则,同国际法规定的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原则基本类似。  组织机构:元首理事会、政府首脑理事会、隶属于国家元首理事会的国防部长理事会。机构所在地为明斯克,俄语为其工作语言。  面临的问题:一是俄罗斯与其他成员国之间的矛盾,二是俄罗斯的内部矛盾。  走向:三种不同方向。短期内解体;作为一种松散的邦联性结构,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存在;演变为以俄罗斯为核心的新联盟。最有可能的是第二条路,似已得到证实。   我国建国以来外交政策发展的几个阶段是怎样的?  第一阶段:从全国解放到50年代中期。外交政策的“一边倒”。这一时期,我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有:1、同许多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同美国展开了三条战线的斗争;3、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4、开始中美大使级谈判。  第二阶段:50年代中到60年代初直至文化大革命初期。外交政策称为“两个拳头打人”。1、同印度的冲突;2、中美冲突;3、中苏冲突。这一时期存在的主要问题:错误估计国际形势;四面树敌;夸大自己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当然在具体的外交活动中我们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三阶段:从60年代末、70年代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一条线,一大片”,一条线指建立反苏统一战线,一大片指围绕线上的一大片亚非国家。这一外交政策具有主观意志论色彩。这一阶段,中国外交取得了很大胜利:1、1971年10月,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2、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改善;3、“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的提出;4、同日本、西欧等国发展友好关系;5、中美关系正常化。  第四阶段:从80年代末到现在,执行和平自主外交政策的时期。  1985年6月,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两个变化:一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发展新看法;二是坚决贯彻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放弃一条线,坚持大三角关系。  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善于守拙,抓住机遇,有所作为”的战略思想。  十六大提出“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们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B 2、D 3、A 4、C 5、B 6、C 7、B 8、D 9、C 10、B1、( )是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基础。A.各国军事力量的支撑 B.各国经济的发展 C 各国政治体制的改革 D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2、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是( )。A维护和平 B解决贫困 C调整大国关系 D促进发展3、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属于( )。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模式 B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模式 C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D以上三种都不是4、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 )。A 遵循实行议会领导 B 遵循政党领导 C 遵循三权分立、相互制衡 D遵循总统领导5、现代资产阶级议会制的鼻祖是( )。A 美国 B 英国 C 德国 D 芬兰6、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核心是( )。A主张国家全面干预 B 主张政府和市场之间建立一种契约 C维护资产阶级的个人自由 D 维护社会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7、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是在( )。 A.20世纪50到60年代初 B.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 C.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 D.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8、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 )。A.维护世界和平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D.独立自主9、( )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世界经济从美国独霸的单极格局向多极格局转变。 A.西方七国首脑会议 B.华沙会议 C.西方六国首脑会议 D.万隆会议10、第二次科技革命产生所建立的科学基础是( )。A.经典力学 B.电磁学说 C.基因论 D.相对论二、多项选择题(每个2分,共10分,每小题至少有一项以上答案正确,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1、ABD 2、BE 3、ACE 4、CD 5、ABCDE 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 )特点。A.经济全球化 B.经济市场化 C.经济局域化 D.经济信息化 E.经济停滞化2、当今时代主题是( )。 A.世界贫困 B.世界和平 C.政府改革 D.世界战争 E.世界发展3、战后国际旧秩序的主要特征是( )。 A.强权政治 B.和平共处 C.大国主宰世界 D.发展中国家掌握实权 E.西方垄断资本4、与其它经济模式相比,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更多的会关注( )。A.社会效率 B.政府能力 C.社会公正 D.社会保障 E.政策的力度5、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涌现出了众多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 A.新自由主义 B.新保守主义 C.社会民主主义 D.绿色和平主义 E.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10分)1、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活跃于世界经济领域并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家经济组织之间在一定时期内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其核心是大国或国际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2、 世界政治——是指国际关系行为体在政治领域中相互关系的总和,它反映着国际社会中各种政治力量在不同时期分化、组合的矛盾运动状态,呈现着世界范围内战争、和平、民主等种种政治现象和问题。四、简答题(每个9分,共36分)1、 简述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答:战后,世界经济格局演变过程:第一,战后美国通过美元外交等手段形成了独霸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格局;(3分)第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分)第三,世界经济向多极化方向发展;(3分)2、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战后,在政治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和多层次化;(3分)第二,工人阶级和资产积极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趋向缓和;(3分)第三,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制进一步完善,公民的权利进一步扩大;(3分)3、 简述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答:邓小平战略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确认了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2分)第二,对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作了准确定位;(2分)第三,进一步明确了中国对外战略的目标;(2分)第四,丰富发展了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基本原则;(1分)第五,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新思路、新策略;(1分)第六,提出了驾驭复杂国际局势的外交方针;(1分)4、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答:对外宗旨和基本原则:第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3分)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2分)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2分)第四,加强和巩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的立足点;(2分)五、论述(每个12分,共24分) 1、为什么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两大主题?答案要点:(1)第一,战争危险虽然存在,在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第二,引发世界大战的因素减少,世界可以继续维持相对稳定的和平局面;第三,和平和发展问题成为当今世界两大战略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4分)(2)维护和平是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第一,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发展;第二,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此起彼伏;第三,军备竞赛明显升温;第四,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4分)(3)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其中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问题则是核心,发展中国家如果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和面临经济困难,不仅会影响其自身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发展,制约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4分) (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2、结合所学知识,试阐述我国在当今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答案要点: (1)中国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大国;(4分)(2)中国作为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理事国、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理事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六位金出口贸易总值居世界第五位的大国,对世界事务的影响也是巨大的;(4分)(3)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起着进步性作用;(4分)(要点要适当展开阐述,否则酌情扣分)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答案)1 一、填空题1、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2、1955年 亚非会议 在印尼万隆举行,1961年 不结盟国家 第一次首脑会议召开,1964年 七十七国集团 成立,这些标志着第三世界的崛起。3、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4、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物质力包括:资源力、经济力、科技力、 军事力 、 文教力 。二、名词解释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行为体:是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事务,具有影响世界经济政治能力的经济政治实体。2、国家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与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3、世界经济:是指世界经济行为体超越国界进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的总和,是世界各国的经济在在相互联系中形成的全球范围内的有机总体。4、经济全球化:是指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最佳配置。5、综合国力:也称国力、国家力量,是衡量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全方面发展的主要指标,对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综合国力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力量构成。6、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三、简答题1、世界政治多极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45-47)答:第一,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推动了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第二,从当今世界政治结构来看,多极化是既定趋势;第三,美国独霸世界不得人心,遭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第四,美国无力建立由它领导的单极世界。2、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问题是什么?(P50-59)答:第一、大国关系深入调整;第二、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的影响增大;第三、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是当今世界政治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3、冷战后经济因素对世界政治影响增大的表现有哪些?(P56-58)答:第一、国际竞争的焦点由冷战时期的军备竞赛转向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主导的综合国力竞争; 第二、发展经济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往往决定政府和领导人的更替,国内政治局势的稳定;第三、经济手段日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第四、经济利益成为各国关系发展的主导因素;第五、经济外交成为各国外交的主要内容。4、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上升的原因是什么?(P61)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5、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P27-34)答:第一、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贫富悬殊拉大;第二、环境恶化;第三、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第四、能源短缺。6、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四、论述题1、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世界经济发展基本特点和趋势的认识(P18-26)2、试述当今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P27-34)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2(答案) 一、填空题1、1944年7月,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 《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协定书》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 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2、在国际贸易领域,美国积极推动贸易自由化。1947年,筹组了一个多边性的 关贸总协定 ,主张大幅度削减关税及其他贸易障碍。3、1949年11月,美国纠集主要的西方国家建立了“ 巴黎统筹委员会 ”,专司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禁运。4、1947年6月5日,美国国务卿马歇尔在哈佛大学发表了援欧演说,提出了“ 复兴欧洲计划 ”,后来被人们称为“马歇尔计划”。二、名词解释1、“新经济” :是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对应的概念,是由信息技术和当代其他高科技驱动,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加工、分配和使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经济形态。“新经济”有时也被称为“知识经济”。2、跨国公司:是指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同时进行经营活动的公司企业,它包括母公司及其在国外设立的分公司,是世界经济舞台上集投资、贸易、金融、服务等经济功能于一身的特殊主体。3、雅尔塔体制:是指1943年11月、1945年2月和1945年7月,美国、苏联、英国三国首脑先后在伊朗首都德黑兰、苏联雅尔塔、德国波茨坦等举行的国际会议上,达成的关于彻底击败法西斯国家、安排战后世界秩序以及划分三大国在战后世界中权力的谅解、协议、协定的总称。4、恐怖主义: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政治或社会目的,通过制造恐怖气氛来引起社会注意,以威胁有关政府或社会,无论弱者或者强者都可以采用的,针对非战斗目标特别是无辜平民的各种形式的违法或者刑事犯罪性质的暴力破坏行为。5、霸权主义:是指大国或强国,通过各种手段,对其他国家进行控制、干涉,谋求对某一地区或整个世界的统治的政策和行为。三、简答题1、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客观依据是什么?(P66-68)答:第一、帝国主义固有矛盾发生变化,南北矛盾突出;第二、尽管东西矛盾突出,但世界大战可以避免;第三、国际形势的发展出现新特点;第四、人类面临着诸多的全球性问题;第五、和平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2、认识和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重要意义有哪些?(P71)答:第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们党和国家对世界总体形势的科学把握和对时代发展脉搏的正确认识;第二、为我国确立和继续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为中国对外战略的制定提供了理论出发点。3、中国关于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主张有哪些?(P71)答:第一、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二、党的十六大丰富了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内涵,增加了安全和文化方面的内容、;第三、我们主张维护世界多样性,提倡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维护联合国权威,发挥联合国作用;合理改革联合国机构。4、为什么说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一项长期的任务?(P85)答:第一、建立国际新格局的任务是长期的;第二、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还会遭到旧格局、旧秩序受益者的阻止和反对。5、冷战后国际恐怖主义突出的原因是什么?(P61)答:第一、民族宗教矛盾尖锐和民族分裂主义极度发展是诱发恐怖主义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贫富悬殊、社会分配不公和政治腐败是滋生恐怖主义的社会温床;第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侵略、干涉助长和激发了国际恐怖主义;第四、社会进步与社会规范的相对失调,导致一些新型恐怖主义活动出现。四、论述题1、试述美国政治的发展及其新变化(P94-99)2、如何认识和评价小布什的全球战略(P107-112)3、请结合实际评述苏联社会主义模式(P160-161)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试题综合练习3(答案) 一、填空题1、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政局不稳、 民族问题 、 宗教问题 。2、对日本,1949年美国为其制定了经济复兴的 道奇路线 ,向日本提供大量贷款和援助。3、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调整和改革的措施有: 调整和制定经济发展战略 、 调整产业结构 、 深化经济体制的改革 、 实行对外开放 。4、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规章 和 相互作用机制 的总和。5、1994年7月,克林顿正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略”,其实质是以经济实力为后盾,以 军事实力 为依托,以 民主 和 人权 为旗帜,实现美国“无可比拟的领导作用”,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二、名词解释1、国际秩序:是指处理世界经济政治行为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规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总和。2、“超越遏制”战略:是指在不放弃对苏联遏制战略的同时,抓住苏东国家改革的时机,充分利用美国和西方国家的优势,更多地运用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手段促使苏东国家的内外政策发生变化,并进一步是其融入西方体系。3、尼克松主义:提出把“伙伴关系”、“实力”、“谈判”作为美国外交的三大支柱。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继续保住在全球的霸权地位而采取的一种收缩政策。4、生存利益:即国家的安全利益,是指满足国家生存所需的一切物质和精神条件,包括国家领土完整不受破坏,主权独立不受损害,民族文化、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得以保存,人民生存不受威胁等等。5、“参与和扩展” 战略: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美国克林顿政府提出了冷战后美国的第一个全球战略。其目标和核心内容是:以振兴美国经济,军事力量和扩展民主为支柱,实现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将21世纪建设成为美国的世纪。为实施这一战略克明确提出美国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经济、实力、民主。6、“第三次远航”:是指从经济大国向政治大国发展。三、简答题1、西欧走上联合道路的原因有哪些?(P114-115)答:第一、振兴欧洲的需要;第二、制约德国和消除西欧国家内部矛盾的需要;第三、可以依靠自己集体的力量,对付苏联的威胁;第四、美国出于支持西欧复兴以对付苏联以及便于控制西欧的考虑;第五、西欧联合也是发展经济的需要。2、多边自主外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P114-115)答:第一、以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为基轴,谋求同美国建立“富有成果的伙伴关系”;第二、恢复日中邦交,构筑远东地区日、美、中三角关系;第三、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3、当前南南合作的特点是什么?(P199-200)答:第一、地区集团化趋势;第二、合作内容的多样化和合作伙伴的多元化;第三、不结盟运动和七十七国集团调整了战略,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4、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有哪些?(P224-227)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5、当代美国政治有哪些新变化?(P96-98)答:第一、以总统为核心的行政权力得到加强;第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三、利益集团和大众传媒的作用加强。四、论述题1、如何正确认识和分析苏东剧变(P169-171)2、试述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P187-188)3、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联合国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重要作用的认识(P251-252)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综合练习4(答案)一、填空题1、法国于 1964 年1月主动同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2、2003年3月20日,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其真实原因有三: 战略需要 、 利益驱动 、 政治考虑 。3、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于1969年提出了“ 新东方 政策”,在“与西方合作,与东方和解”的方针下,先后同 苏联 、波兰签订条约,承认彼此边界的现状。4、1987年10月,戈尔巴乔夫出版《 改革与新思维 》一书,提出了要从政治上彻底变革传统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思想。5、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南南合作的先声,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 七十七国集团 的建立标志着整体性南南合作的开始。二、名词解释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相互尊重领土主权和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部事务、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该原则为中国首创。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谈判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和平友好的国家间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作为处理我国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准则,扩展为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准则。2、“1955年体制”: 二战后经过一系列改革,日本确立了政党政治制度,实行多党制,1955年11月,自由党与民主党合并为自由民主党,简称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连续执政长达38年。社会党、共产党等革新势力和公明党等中间势力则长期处于在野地位,多党制形同虚设。自民党所代表的保守政治体系与社会党所代表的革新政治体系之间的对立,成为战后日本政治的基本问题。日美安保体制问题、改宪与护宪问题,自卫队与重新发展军备问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问题等是双方斗争的焦点。这种局面被称作“1955年体制”。3、“休克疗法”: 原本是医学上的一种治疗方法,后被经济学家用来指采取一步到位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激进改革方式。4、南北关系:指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因为发展中国家大多数位于南半球,发达国家大多数位于北半球,故称南北关系。南北关系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各种关系的综合,而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则是南北关系的两条主线。5、国际组织:按照一般的看法,凡是两个以上的政府、民间团体或个人基于特定的非赢利性目的,以一定的协议形式建立起来的跨国机构都可称为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国际组织既包括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包括由民间团体和个人组成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狭义上的国际组织仅指若干国家或其政府通过签署国际协议而设立的政府间机构,它们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于非政府间国际组织。6、“一边倒”: 比喻某人或某种力量,从相互对立的双方中间,完全倒向一方。“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三、简答题1、如何对国际组织进行分类?(P240-242)答:第一、根据主体结构情况不同,分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第二、根据成员的来源是否受地域限制来看,分为全球性国际组织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第三、根据国际组织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智能不同,分为一般政治性国际组织和专门性国际组织。2、国际组织的基本特征有哪些?(P235-236)答:(1)成员资格; (2)宗旨目标; (3)组织结构; (4)拥有一定自主权; (5)非赢利原则。3、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有哪些表现?答:第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美日欧之间);第二、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不平衡(南北不平衡);第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不平衡。4、二战后两极格局的演变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P39-42)答:第一、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阵营对抗;第二、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第三、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走向关系缓和;第四、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5、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基本原则是什么?(P224-227)答:第一、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宗旨和首要目标;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第四、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四、论述题1、如何评价中国在当今世界的地位与作用(P228-232)2、如何评价联合国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和地位(P248-252)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