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区别

发布时间:2024-07-13 06:38:44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及其区别

中国与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我可以告诉你: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或者宇宙有一个可以由理性去把握的、逻辑性的、普遍性的、永恒的、固有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则认为根本没有这样的“真理”,因为宇宙万物是变化无常的,根本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固有的东西,而且这个世界还表现出辨证的特性。【退一步讲,即使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个类似西方所谓“真理”的东西(比如道家的“道”、佛法的“自性”、“真如”、“佛性”),但是“道”也好,“真如”也好,却不是一个僵硬的、固有的物质实体或者精神实体,它的外在显现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而且这个东西也绝不是凭借世俗的思辨可以去把握的。因此西方哲学重视世俗的思辨是绝不可能找到那个所谓的“真理”的!他们永远只是在相对的“世间相”里打滚,而“世间相”永远是变化无常的!所以西方哲学试图把握一个永恒的、固有的“真理”的努力,最后注定会化为泡影!总体来说,我把西方哲学通俗的称为实心的哲学,而把中国哲学称为空心的哲学!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这里要注意,马克思主义虽然也讲辩证法,但是它的基本哲学倾向仍然是实心的,因为它孜孜不倦的就是要塞给你一个固有、普遍性的“真理”,这仍然是西方哲学的套路,只不过它披了一张辩证法的皮!因此它与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是格格不入的!而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哲学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所以能够一拍即合。这就像基督教的哲学结构与西方本土哲学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一样。中、西方哲学的优缺点可以用一个比方说明:一根木头,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家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余地,可是一旦做成了具体的某个家具,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变化的余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就相当于那个已经做成的具体的某个家具,而中国哲学就相当于那个木头。所以,西方哲学往往只具有局部、相对、暂时的正确性,事物一旦发生变化,“真理”立即就会成为“谬误”!这样的“真理”还叫“真理”吗?因此西方哲学极易流于死板、僵化、偏执甚至是极端!西方哲学是产生极端主义的最好的温床!中国哲学由世界的变化无常和辩证性,引伸出的是“中道”的方法论,由“中道”又进一步引伸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性,这才是正确把握世界的必然的、也是不得已的方法,而不是象西方哲学那样以寻求某种逻辑性的、普遍性的、固有的“真理”的方法去把握这个世界,而严重忽视了“人性”这个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西方哲学的特性非常适合孕育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可以以“局部、暂时、相对”正确的形态存在,而哲学却不可以,因为哲学追求的是“永恒、普遍”的“真理”,如果最后的结论并非永恒或者并非普遍,那么也就违背了哲学的目的!由西方哲学所固有的这个天生的缺陷,进一步又可以衍生到他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乃至一切学术之上,因为西方哲学所反映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某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渗透到他们所有的一切学术身上!所以,这里我可以再告诉你,即使是全世界目前最流行的来自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思想,也依然具有其固有的缺陷,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人们把它看作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那么你注定会犯下错误,这种错误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足以致命,至少也会让你的国家半死不活!当然,这里不是说不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仍然是必要的(包括自由民主),但是要会学,要真正的知己知彼,而绝不能盲目崇拜,否则,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接下来,我给你举个现实的例子: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海啸使核反应堆停机,核燃料棒需要继续玲却,可是原来的备用柴油发电机被海啸冲走,而新运来的柴油发电机电源接口不匹配,插不进去,导致日本人放弃柴油机发电而改用海水冷却最后导致爆炸。日本人为什么不把新发电机组的电源接口砸毁而直接把电线接起来(然后用胶布一缠)呢?因为那是违规操作!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中国电工来说也许根本就不叫事。所以,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人的严谨、刻板、一丝不苟的作风导致的!严谨、刻板、一丝不苟的作风好不好呢?我个人认为非常好,人人都遵守规则,这样的国家容易治理,但是这起事故也同样是这个原因所导致的!下面再举《论语》中的一个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个案例的意思是: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却都言之成理。哪一个答案才是永恒正确的真理呢?——都不是!孔子的心中绝没有一个固有的、永恒的成见或者结论,孔子所下的一切结论,都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所以,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任何试图从世间相上或者以世俗的思辨去把握“真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宇宙万物的变化无常,会让任何所谓的“真理”变得一文不值!西方的学术,对于善于学习的国家来说,那可能是一剂可以对治自身某种毛病的良药,然而,对于那些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的国家来说,却是相当致命的毒药,至少也会让你半死不活!对于西方国家自己来说,他们可以依据经验来纠正某些偏差,然而那些崇洋媚外的国家却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的大脑不是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而是长在西方的肩膀上!这些崇洋媚外的国家,自己做错了,都不知道错在哪里,因为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西方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只要你是这么想的,那么老天爷一定会让你狼狈不堪,吃尽苦头!

论文选题一般都分为哪几种类型?在确定好论文写作的方向点后,后面就是要对论文作选题了,也是比较重要的,是论文的起点,就像一篇文章的标题一样,标题能否吸引到阅读者,但也要跟自己的论文相关的内容相符,毕竟论文还是严谨性的。今天papercrazy就论文选题为我作相应的解答,论文主题的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两种:约束性和非约束性两种类型。    限制性主题选择的目的很强,它是要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包括横向科学研究和纵向科学研究,例如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项目等。限制性主题选择没有太多技巧。通常,它是预先详细规定的,并由高级研究人员应用和组织。对于初级研究者,尤其是大学生和研究生,论文写作的大多数主题都是自由选择的。  通常,它属于一个多层次的学科体系,根据系统理论的方法进行划分,并由不同的专家完成。这种选题起点高,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并且有资金支持。但是,这种主题选择不能是任意的,必须根据项目计划和预先宣布的项目的内部联系来确定。从此类主题衍生而来的论文通常用于项目接受和主题结论。毕业论文或学位论文显然也属于此类。    不受限制的主题选择是自由选择,通常基于您自己的兴趣,当前的信息和研究基础以及完成的可能性。这种类型的主题选择通常相对“小”,资金较少。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对限制性主题选择的补充,但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充分反映一个人的专业优势和研究兴趣。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主题选择“小”是相对于多级主题系统而言的,这通常意味着主题选择范围是单一的,并且论文可以是单篇论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研究的价值很小。有时,自由选择主题更有可能产生创新成果,因为在没有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可以放弃功利主义思维,最大化主观能动性,动员所有有利因素,并产生创新成果。    因此,大学和研究机构非常重视主题的自由选择,并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确保研究的自由和自治。例如,日本筑波大学被誉为新大学发展的里程碑,它认为自由选择主题是尊重教师学术自由,培养其研究能力和实现跨学科整合的重要手段。  通过平等地资助每位教师的自主选题,利用经费纽带集成不同学术背景的人群,进而巩固学系和学群,实现促进学科融合的办学目标。    以上就是papercrazy带来的论文选题的介绍,选题是论文写作的起点,在选好题目的情况才能写好后面的论文,所以摆在大部分毕业生面前的选择也有很多,无论是论文选题还是引用书目,无论是查重软件还是查重方法。这些都成为困扰毕业生的一个又一个问题。但是只有直面这些问题,才能解决这些问题。PaperCrazy是一款针对毕业生论文问题的查重软件,其主要功能就是在大数据之下帮助毕业生查重论文,并提供专业团队帮助修改论文。

政治、经济、法律、民俗、伦理、…

区别: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一、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众所周知,“哲学”一词的意义,本就是由西方所定义。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而“哲”字在中国的使用,也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经过多年来学术界的讨论,已经基本认定,中国存在传统的哲学。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先秦诸子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主要代表。有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生活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前450年左右。而中西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基础差异,导致两位思想家所代表的思想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众所周知,希腊哲学体系大概将哲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思考自然世界及万物的本质;认识论(知识论)——研究一种解释知识(认识)的理论,反思主观意识,研究人与世界、意识与物质的作用。行动论(方法论)——研究一种观察和处理意识和物质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所谓玄学,宋明所谓道学,清所谓义理之学,与上述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颇为相近。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中国哲学”。然而纵观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正统哲学家大都继承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系统化,而中国的哲学发展并无此种系统性。且中国哲学的发展一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所谓“科学”,但却有相当的“技术”,如农垦节气、火药司南等。中国古代更加注重实用性而不注重抽象研究。这也导致了“理论科学”这一类精致却不实用的知识得不到重视。中国哲学在上述三大部分均有研究,但亦有区别。西方哲学在柏拉图后旨在“求真”,而中国的玄学、道学和义理之学旨在“求善”。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注重“是什么”“为什么”,而中国哲学注重“怎么做”。另一方面,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大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著述,而留于书本的哲学理念显然更有据可循,同时逻辑性更完善;而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更追求于身体力行地证明自己的理论。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多数的普通思想家,或称读书人,首选“立言”,却不能达到哲学所要求的层次;而真正有哲学思想的思想家,却更愿意追求“立功”甚至“立德”。所以,既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相近,只是在细节和方向上有所分别,我们便以此来定义本篇所研究的“中国哲学”。所谓中国哲学,即中国的某种学问或其某些部分,可以满足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的;而中国哲学家,即产生、研究和著述中国哲学的思想家。二、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西方哲学对宇宙的探讨由来已久。自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等自然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然的本质。然而由于对物质的变化和不变的思考中产生了矛盾,早期古希腊哲学一直没有真正完善的本体论出现,就过渡到了智者时期。西方哲学真正的本体论,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之后,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柏拉图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进行了二元分割,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理念和实体的统一。而中国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在子学时代(春秋、先秦)并无定论,但依然有着唯心主义的影子。《书》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无惇哉。天秩有理,自我五礼有庸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皋陶谟》,《尚书》卷二)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孟子》引,《梁惠王》下)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之种种制度、世界之种种现象,皆以为系天所定,且先有制度与道,后才有万物与其运行。及至宋代,朱熹总结并命名了这种规则,即“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由此观之,中西哲学似乎在互不相通的两个世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然而,虽然同为唯心主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来由和表现。中国哲学家谈道也好,说理也罢,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自身内心的原始体验,是基于自身对宇宙的感受而进行的思考,即所谓“诚意尽心”。而西方哲学家则将宇宙本体托于社会、普遍认知乃至于神灵,更期望得到一种能以语言规范来进行讨论并得到普遍共识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家认为,所谓“道”或“理”,所谓宇宙之本体,所谓“天”,只要对宇宙进行细腻的感悟,便可“尽心知性而知天”。“得道”是一种不能亦不足与外人所道的个人阅历、修为,只要能够理解宇宙,便无所谓将这种本体和元称为什么,无所谓如何理解——重要的是,掌握了宇宙的规律,产生了对宇宙本体的印象。西方哲学家则不同,他们将对宇宙本体的理解进行书面表述,并对所述经验进行反复推理,以达到逻辑和认识上无懈可击的“真理”。然而事实上,程朱理学自宋朝起,开始了对中国哲学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其后的王阳明穷其一生,也没能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取代理学。反观西方哲学,由于其“求真”的思想影响,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从未停歇。拓展资料: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的区别

中国与西方哲学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这里我可以告诉你:西方哲学认为世界或者宇宙有一个可以由理性去把握的、逻辑性的、普遍性的、永恒的、固有的“真理”,而中国哲学则认为根本没有这样的“真理”,因为宇宙万物是变化无常的,根本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固有的东西,而且这个世界还表现出辨证的特性。【退一步讲,即使中国哲学认为这个世界确实有一个类似西方所谓“真理”的东西(比如道家的“道”、佛法的“自性”、“真如”、“佛性”),但是“道”也好,“真如”也好,却不是一个僵硬的、固有的物质实体或者精神实体,它的外在显现本身就是变化无常的,而且这个东西也绝不是凭借世俗的思辨可以去把握的。因此西方哲学重视世俗的思辨是绝不可能找到那个所谓的“真理”的!他们永远只是在相对的“世间相”里打滚,而“世间相”永远是变化无常的!所以西方哲学试图把握一个永恒的、固有的“真理”的努力,最后注定会化为泡影!总体来说,我把西方哲学通俗的称为实心的哲学,而把中国哲学称为空心的哲学!这是他们的根本区别!这里要注意,马克思主义虽然也讲辩证法,但是它的基本哲学倾向仍然是实心的,因为它孜孜不倦的就是要塞给你一个固有、普遍性的“真理”,这仍然是西方哲学的套路,只不过它披了一张辩证法的皮!因此它与中国传统哲学仍然是格格不入的!而印度的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哲学就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所以能够一拍即合。这就像基督教的哲学结构与西方本土哲学具有极大的相似性一样。中、西方哲学的优缺点可以用一个比方说明:一根木头,可以用来制作各种家具,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余地,可是一旦做成了具体的某个家具,基本上就再也没有变化的余地。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西方哲学就相当于那个已经做成的具体的某个家具,而中国哲学就相当于那个木头。所以,西方哲学往往只具有局部、相对、暂时的正确性,事物一旦发生变化,“真理”立即就会成为“谬误”!这样的“真理”还叫“真理”吗?因此西方哲学极易流于死板、僵化、偏执甚至是极端!西方哲学是产生极端主义的最好的温床!中国哲学由世界的变化无常和辩证性,引伸出的是“中道”的方法论,由“中道”又进一步引伸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性,这才是正确把握世界的必然的、也是不得已的方法,而不是象西方哲学那样以寻求某种逻辑性的、普遍性的、固有的“真理”的方法去把握这个世界,而严重忽视了“人性”这个具有最大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西方哲学的特性非常适合孕育自然科学,因为自然科学可以以“局部、暂时、相对”正确的形态存在,而哲学却不可以,因为哲学追求的是“永恒、普遍”的“真理”,如果最后的结论并非永恒或者并非普遍,那么也就违背了哲学的目的!由西方哲学所固有的这个天生的缺陷,进一步又可以衍生到他们的政治学、经济学,乃至一切学术之上,因为西方哲学所反映的是西方人所固有的某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必然会渗透到他们所有的一切学术身上!所以,这里我可以再告诉你,即使是全世界目前最流行的来自西方的自由民主的政治学思想,也依然具有其固有的缺陷,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人们把它看作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那么你注定会犯下错误,这种错误在某种情况下可能足以致命,至少也会让你的国家半死不活!当然,这里不是说不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仍然是必要的(包括自由民主),但是要会学,要真正的知己知彼,而绝不能盲目崇拜,否则,可能怎么死的都不知道!接下来,我给你举个现实的例子: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因为,海啸使核反应堆停机,核燃料棒需要继续玲却,可是原来的备用柴油发电机被海啸冲走,而新运来的柴油发电机电源接口不匹配,插不进去,导致日本人放弃柴油机发电而改用海水冷却最后导致爆炸。日本人为什么不把新发电机组的电源接口砸毁而直接把电线接起来(然后用胶布一缠)呢?因为那是违规操作!这样的事情对于一个中国电工来说也许根本就不叫事。所以,这起事故的直接原因就是日本人的严谨、刻板、一丝不苟的作风导致的!严谨、刻板、一丝不苟的作风好不好呢?我个人认为非常好,人人都遵守规则,这样的国家容易治理,但是这起事故也同样是这个原因所导致的!下面再举《论语》中的一个案例: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这个案例的意思是: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你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同一个问题,孔子却给出两个完全相反的答案,却都言之成理。哪一个答案才是永恒正确的真理呢?——都不是!孔子的心中绝没有一个固有的、永恒的成见或者结论,孔子所下的一切结论,都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所以,孔子说:“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任何试图从世间相上或者以世俗的思辨去把握“真理”的努力,都是徒劳的!宇宙万物的变化无常,会让任何所谓的“真理”变得一文不值!西方的学术,对于善于学习的国家来说,那可能是一剂可以对治自身某种毛病的良药,然而,对于那些盲目崇拜西方思想的国家来说,却是相当致命的毒药,至少也会让你半死不活!对于西方国家自己来说,他们可以依据经验来纠正某些偏差,然而那些崇洋媚外的国家却不会这么做,因为他们的大脑不是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而是长在西方的肩膀上!这些崇洋媚外的国家,自己做错了,都不知道错在哪里,因为他们想当然的以为西方思想是“永恒”的、“普遍”的、“绝对”的“真理”!只要你是这么想的,那么老天爷一定会让你狼狈不堪,吃尽苦头!

哲学是尺量个体生存意义的工具。社会哲学,是尺量区域、民族、国家生存意义的工具。哲学社会科学,是尺量人类整体生存在宇宙时空中的意义的工具。是尺量指引国家文明进步道路的工具。国际上广义的哲学社会科学,不仅包括哲学学科,也涵盖了诸多相关文科学科,例如经济学、心理学、法学、艺术学、教育学、管理学、历史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人类学、外国语言文学、政治学、宗教学、逻辑学、伦理学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其它学系的学生若选修哲学课程或副修哲学,对其专业的研习亦将大有裨益。因为从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可以说,几乎任何领域的研究,都会引发出一些哲学问题,故哲学与很多其它学术领域都是相辅相成的。任何领域都有一些与之相关的但又非其直接研究的课题例如该领域的概念及理论的基本性质为何的问题。这些课题却往往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举例说,有些和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相关的问题如科学理论和我们眼见的世界的关系为何?其本身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却正好是科学哲学所探讨的。同样,政治哲学考察各种政治体制的合理性;法律哲学研究法律的性质与理论基础;美学则探讨品美的基础和提供理解文学和艺术的框架。再者,由于任何学科都需要应用推理和证成的准则,所以逻辑和知识论这两个哲学的领域与所有学科都有密切关连。

区别: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一、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众所周知,“哲学”一词的意义,本就是由西方所定义。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而“哲”字在中国的使用,也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经过多年来学术界的讨论,已经基本认定,中国存在传统的哲学。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先秦诸子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主要代表。有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生活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前450年左右。而中西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基础差异,导致两位思想家所代表的思想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众所周知,希腊哲学体系大概将哲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思考自然世界及万物的本质;认识论(知识论)——研究一种解释知识(认识)的理论,反思主观意识,研究人与世界、意识与物质的作用。行动论(方法论)——研究一种观察和处理意识和物质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所谓玄学,宋明所谓道学,清所谓义理之学,与上述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颇为相近。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中国哲学”。然而纵观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正统哲学家大都继承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系统化,而中国的哲学发展并无此种系统性。且中国哲学的发展一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所谓“科学”,但却有相当的“技术”,如农垦节气、火药司南等。中国古代更加注重实用性而不注重抽象研究。这也导致了“理论科学”这一类精致却不实用的知识得不到重视。中国哲学在上述三大部分均有研究,但亦有区别。西方哲学在柏拉图后旨在“求真”,而中国的玄学、道学和义理之学旨在“求善”。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注重“是什么”“为什么”,而中国哲学注重“怎么做”。另一方面,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大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著述,而留于书本的哲学理念显然更有据可循,同时逻辑性更完善;而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更追求于身体力行地证明自己的理论。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多数的普通思想家,或称读书人,首选“立言”,却不能达到哲学所要求的层次;而真正有哲学思想的思想家,却更愿意追求“立功”甚至“立德”。所以,既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相近,只是在细节和方向上有所分别,我们便以此来定义本篇所研究的“中国哲学”。所谓中国哲学,即中国的某种学问或其某些部分,可以满足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的;而中国哲学家,即产生、研究和著述中国哲学的思想家。二、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西方哲学对宇宙的探讨由来已久。自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等自然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然的本质。然而由于对物质的变化和不变的思考中产生了矛盾,早期古希腊哲学一直没有真正完善的本体论出现,就过渡到了智者时期。西方哲学真正的本体论,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之后,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柏拉图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进行了二元分割,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理念和实体的统一。而中国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在子学时代(春秋、先秦)并无定论,但依然有着唯心主义的影子。《书》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无惇哉。天秩有理,自我五礼有庸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皋陶谟》,《尚书》卷二)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孟子》引,《梁惠王》下)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之种种制度、世界之种种现象,皆以为系天所定,且先有制度与道,后才有万物与其运行。及至宋代,朱熹总结并命名了这种规则,即“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由此观之,中西哲学似乎在互不相通的两个世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然而,虽然同为唯心主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来由和表现。中国哲学家谈道也好,说理也罢,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自身内心的原始体验,是基于自身对宇宙的感受而进行的思考,即所谓“诚意尽心”。而西方哲学家则将宇宙本体托于社会、普遍认知乃至于神灵,更期望得到一种能以语言规范来进行讨论并得到普遍共识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家认为,所谓“道”或“理”,所谓宇宙之本体,所谓“天”,只要对宇宙进行细腻的感悟,便可“尽心知性而知天”。“得道”是一种不能亦不足与外人所道的个人阅历、修为,只要能够理解宇宙,便无所谓将这种本体和元称为什么,无所谓如何理解——重要的是,掌握了宇宙的规律,产生了对宇宙本体的印象。西方哲学家则不同,他们将对宇宙本体的理解进行书面表述,并对所述经验进行反复推理,以达到逻辑和认识上无懈可击的“真理”。然而事实上,程朱理学自宋朝起,开始了对中国哲学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其后的王阳明穷其一生,也没能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取代理学。反观西方哲学,由于其“求真”的思想影响,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从未停歇。拓展资料: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1、中国哲学具有很强烈的务实的倾向,很多是政治哲学但西方哲学派别较广而且西方哲学理论化、体系化程度高,在笛卡尔革命之后注重逻辑的严密性中国的哲学在理论推导方面差,讲究体会、感悟相同点是都有对形而上学(此处形而上学不是老马说的,而是指道学,即“形而上学谓之道”)的研究2、先秦哲学偏应用,其哲学更像是政治哲学古希腊哲学主要是对世界本源的研究,是形而上学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选题方向有哪些区别

要讲区别,先说共同点:既然都是论文,就都有严谨的结构和规范的行文方式,比如摘要、前言、主体、结论,比如灵活与严谨并重的学院语言或学术语言等等。区别:形式上,自然科学论文标题层级表示为1、1、;社会科学类则一般采用一、(一)、、(1)、①这样的形式。内容上,自然科学类的论文以定量分析为主,社会科学类则主要采用的是定性分析的方法。前者是求证性的,后者则是探索性的,当然求证和探索也可能出现交叉的情况。

中西方哲学产生条件之对比刘向雄任何事物都有一个产生的阶段,产生的过程也许不是明朗的,相反却有可能是模糊不清的。这就需要去探寻事物产生的源头,从头开始,厘清事物发展的脉络并且试图预期事物的未来发展,哲学也不例外。在对西方哲学的研究中,古希腊是不能抛开的一个必经环节,古希腊哲学就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西方哲学起源于古希腊,并且经历过古希腊哲学、基督教哲学、近代哲学、现代哲学等阶段,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方哲学所关注的哲学问题也在不断地变化,先后出现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的两次转向,近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认识论方面,而现代西方哲学则开始向人本主义转变(当代的哲学特征并不明显,以后现代命名的宽泛的文化更分布在文艺批评、人类学以及一些边缘的问题研究,但仍然处于现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阶段),尽管在古希腊之后的西方哲学发展不尽相同,但其承继的仍然是古希腊的哲学精神——都表现为对各种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和对确定性的追求;而中国哲学的产生,并不象西方哲学那样可以找到明确的起点,也没有出现类似古希腊早期的哲学家试图截然与传统分开或创立新的传统。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哲学是从《易经》开始甚至可以上溯到更早的阴阳五行等观念,而此后中国哲学、科学的发展以及理论依据往往都来自于这些传统观念。纵观整个中国哲学,各种学说的前后相继性很明显,各个学派所讨论的问题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主要都集中在政治伦理方面,即都表现为对人的关怀和规范。 哲学的产生需要一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作为西方哲学初始阶段的古希腊哲学如此,中国哲学也不例外。但是由于古希腊典籍的缺乏,资料不齐全,所流传下来的往往是一些传记学家或者是哲学家的零碎记载形成的残篇,这对于全面了解古希腊哲学家的思想以及中西哲学的对比有很大限制。以下所进行的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哲学的产生之初的条件对比,以此试图揭示中西方哲学在源头之处的不同,从而更好地理解两个哲学的方向和发展,最终达到两者相互的交流和融合: 第一,自然条件:古希腊境内多山,不具备农耕的条件,没有如同多数文明古国那样有丰饶的土地,但是却适合种植果树,其尤为盛产的是葡萄和橄榄,其生产的葡萄酒和橄榄油多数用于对外出口,因此从根本上说,古希腊还是农本经济,而不是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商品经济。在陆路交通不畅和不具备如同中国那样农耕条件的情况下,古希腊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利用它的良好的海岸线,大力发展海上贸易,进而才能够通过海上与其他地区交往、交流,互通有无,所以,古希腊在海上贸易过程中形成相对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在与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过程中,有机会接触到不同的文明(例如对亚细亚文明和埃及文明等当时先进文明),学习和汲取它们的文明成果和文化精华,并且对之进行批判、改造和综合,从而形成具有古希腊特色的哲学-科学文化。在自然因素这一条件中,中国的地理环境和古希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为中国与古希腊的自然条件不同,首先,中国有着广袤而丰腴的土地以及便利的陆路交通,农业比较发达,经济的交流主要通过内陆各个国家(甚至只集中在几个诸侯国)之间的互通有无,而不必也难以(因为尽管中国也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太平洋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是无法跨越的)通过海上贸易交往来实现经济发展。其次,在古代,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同一地域的文化往往具有相似性,例如在中国的周边国家的文化要么没有根本区别(如印度文明),要么是中国文化的“文化卫星国”,虽然在具体表现上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面向自身的“内在文化”,这样的外在条件使中国文化的视野被限制在一个类似的传统环境当中,成为一种内向型文化。再次,中国的文化是当时的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往往难以接受和认同落后文化,而落后文化却能较好地接受、认同先进文化(如古希腊、日本等),因而,在这种诸多的自然条件影响下,造成古代中国与其他不同的文明交往较少,进而引进其他文明的先进文化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独特的、稳定的和完善的文化结构。这些自然条件使中国哲学的特征表现为一种封闭的自我发展,具有稳定性。 第二,社会条件:由于古希腊自然因素的阻隔使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难以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各个城邦被自然而然地隔离开来,这也就有利于各个城邦独立自由发展,多种政体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依照城邦的实际情况不同而出现,并且创造了诸多形式的政体,有僭主制、寡头制、贵族制、共和制、民主制、君主制等形式。这种状况“实在得益于这一地区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以及希腊人政治组织能力下的相对割裂的地理环境”(1)。在多样性的环境里能促进相互之间的比较和思考,人们的思想也呈现出多样化,激发人的批判精神和创造能力,也有利于在相互比较中形成新、更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在一些较为宽松的城邦里形成了古希腊著名的民主制,这种民主制总体上为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条件,因为在民主制度下,自由思想和相互辩论可以允许合法存在,它允许甚至保护公民自由思想的权利,有利于使一些背离传统的或与时下流行的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甚至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些权贵常常邀请一些“社会名流”进行聚会、探讨,极大地促进思想的多样性,一部分人试图开辟另一些道路或者对传统进行批判——而不是简单继承,用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种自由的环境下,对传统(主要是巫术和神话)采取超越成为可能,由此形成古希腊哲学的新的传统:超越传统。因此古希腊哲学具有科学精神和不断超越的特点,因此城邦制和民主制为古希腊哲学的产生创造了必要的社会环境。在中国,虽然较早形成中央集权的国家,有利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但是由巫术、仪式直接继承下来的敬天、祭祖的传统思维,在宗法制度的制约下,产生了以家庭为中心,注重人与人的关系以求得身心内外谐调的价值取向,在大一统的国家内形成具有自身的特点的中国文化,并通过国家权力来强力推行,使思想传统较早形成和比较一致。另一方面,较严厉的思想钳制使思想自由被限制在狭窄的范围内(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哲学的繁荣时期,但是这已经是在传统定型的前提下继承下的发展),能够进行讨论、研究和辩论的空间较小,多数思想家把传统思想当作政治行为、礼仪和道德规范的主要来源,使中国哲学整体朝向伦理(政治)的方向进一步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的观点虽然不尽相同,但是都无法超越传统,都是在传统所限定的范围内展开,他们的学说也试图从古代的传说和古籍中寻求证明,用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也表明了中国哲学对传统的态度并不是采取积极的批判,而是继承和诠释,这种态度被强化成为中国哲学的主流:继承传统。 第三,经济条件: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物质资料日益丰富,使一部分人能够直接脱离物质生产劳动,而从事脑力劳动。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来自于“人生的必需品以及使人快乐安适的种种事务几乎全都获得了以后”(2)因此,在古希腊,探讨政治和哲学在社会经济发展后获得了物质前提,只不过多数人主要思考政治问题,有一部分人则转移了注意力,把对政治体制和政治规范以及对人和社会的关注转向对自然和现象之后的原因的关注,用理性而不是经验去探求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他们惊叹于自然的各种现象的奇妙,“他们先是惊异于种种迷惑的现象,逐渐积累一点一滴的解释。对一些较重大的问题,,例如日月与星的运行以及宇宙之创生,做成说明”(3)。并试图寻求在各种自然现象后面的非神的、恒定的原因,试图用理论来论证其合理性,注重概念的明晰和逻辑的严密,进而产生古希腊独特的哲学-科学思维方式。但在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应当比古希腊时期更为繁荣,可拥有物质满足前提的中国为什么没有如同古希腊那样对自然“惊异”呢?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经验的作用。在中国的各种理论当中,无论是科学技术还是伦理道德都需要具有可实践性,就是哲学也不例外,因此,中国的古代科学一直具有丰富的实用技术和各种发明创造,但却缺乏科学理论资源;另一方面,中国的知识分子阶层(士人阶层)也同样处于物质满足的前提下,但是他们在社会地位上并不是独立的,必须依附于权贵,被权贵豢养,因而需要为权贵的争权夺利斗争服务,因此士人关注的焦点放在政治斗争、权利斗争中,而不是如同古希腊的哲学家那样关注自然等对现实“无用之事”。相反,在古希腊,哲学家与权贵的关系一般来说是平等的,人格是独立的,甚至有的哲学家本身就是贵族,因此可以自由、自主地进行思考。在中国相对例外的是老子和庄子,他们都不是为贵族服务的士人,他们的哲学思想与古希腊的哲学思想也最为相像,都提出了关于本原(甚至更进一步提出“道”的一般性本原的规定性)的观点和较为丰富的辩证法观点,但他们所形成的道家文化并没有成为中国文化发展的主流,反而在中国文化关注人事的大方向决定下,道家最后也变成主要地关注人的生存问题,他们虽然也探讨自然,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个人的自我修养,而不是找到世界的本原,从而形成与古希腊哲学的不同的发展方向,最后成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宗教。再次,古希腊哲学把自然当作一种认识对象,而中国从原始神话和原始宗教影响下形成的“天人合一”思想传统以及敬天、孝祖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起较大影响,其中的是“敬天”的思想尤为重要,“敬”在于相信和畏惧,也就把天当作一个不可怀疑具有神圣地位的东西,至于这个“天”是神还是其他的什么,在中国传统思想看来是不证自明的,没有必要也不用去关心,所以“天”并没有西方神话和宗教那样的神的巨大力量,也不具备事物本原的至上地位,虽然万事万物都是从“天”产生,但是却需要阴阳变化、五行化生才能产生万事万物,因而没有形成如同古希腊哲学那样的绝对性思维方式。总而言之,中国文化在面对自然事物时,总是避开了对自然现象背后原因的关注,更多地落到现实当中,通过经验解决现实当中出现的问题和对人的行为的规范,古希腊哲学重在“是什么?”,而中国哲学则探讨“怎样做?”。 以上所探讨的是中西方哲学在产生之初的条件的相互对比,从中看出中西方哲学在方向上和方法上的巨大差异,但从对比中找出两者的差异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个中西方哲学融合的新的立足点、结合点,从而形成一个坚实的基础,实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中国文化的复兴,当然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众多的现代中国哲学家也在不断地思考这个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找到融合两者的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这个工作只能在以后的不断学习和思考中探讨,放在这篇文章来阐述则过于轻率,徒贻笑方家。

区别: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一、对于中国哲学内容的定义众所周知,“哲学”一词的意义,本就是由西方所定义。Φιλοσοφία (Philosophia) 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而“哲”字在中国的使用,也是一段悠久的历史。如“孔门十哲”“古圣先哲”等词,“哲”或“哲人”,专指那些善于思辨,学问精深者,即西方近似“哲学家”“思想家”之谓。经过多年来学术界的讨论,已经基本认定,中国存在传统的哲学。一般认为中国哲学起源东周、先秦诸子时期,以孔子的儒家、老子的道家、墨子的墨家及晚期的法家为主要代表。有趣的是,孔子与柏拉图生活于同一时代,即公元前450年左右。而中西方的自然环境与文化基础差异,导致两位思想家所代表的思想体系有着截然不同的内容。众所周知,希腊哲学体系大概将哲学分为三大部分,即:本体论(存在论)——研究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思考自然世界及万物的本质;认识论(知识论)——研究一种解释知识(认识)的理论,反思主观意识,研究人与世界、意识与物质的作用。行动论(方法论)——研究一种观察和处理意识和物质世界的方法。我们可以发现,魏晋所谓玄学,宋明所谓道学,清所谓义理之学,与上述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颇为相近。我们姑且将其定义为“中国哲学”。然而纵观西方哲学史,西方的正统哲学家大都继承了自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哲学系统化,而中国的哲学发展并无此种系统性。且中国哲学的发展一如中国古代技术的发展:中国古代没有发展出所谓“科学”,但却有相当的“技术”,如农垦节气、火药司南等。中国古代更加注重实用性而不注重抽象研究。这也导致了“理论科学”这一类精致却不实用的知识得不到重视。中国哲学在上述三大部分均有研究,但亦有区别。西方哲学在柏拉图后旨在“求真”,而中国的玄学、道学和义理之学旨在“求善”。也就是说,西方哲学注重“是什么”“为什么”,而中国哲学注重“怎么做”。另一方面,柏拉图之后的西方哲学家大多对自己的思想进行著述,而留于书本的哲学理念显然更有据可循,同时逻辑性更完善;而中国的哲学家(思想家)更追求于身体力行地证明自己的理论。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所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多数的普通思想家,或称读书人,首选“立言”,却不能达到哲学所要求的层次;而真正有哲学思想的思想家,却更愿意追求“立功”甚至“立德”。所以,既然中西方哲学的研究对象相近,只是在细节和方向上有所分别,我们便以此来定义本篇所研究的“中国哲学”。所谓中国哲学,即中国的某种学问或其某些部分,可以满足西方哲学对哲学的定义的;而中国哲学家,即产生、研究和著述中国哲学的思想家。二、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中的分歧西方哲学对宇宙的探讨由来已久。自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以后有毕达哥拉斯和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爱利亚学派等自然哲学家就已经开始思考自然的本质。然而由于对物质的变化和不变的思考中产生了矛盾,早期古希腊哲学一直没有真正完善的本体论出现,就过渡到了智者时期。西方哲学真正的本体论,是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之后,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他们的思想一脉相承,却又有所区别:柏拉图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进行了二元分割,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理念和实体的统一。而中国哲学中,关于世界的本质问题在子学时代(春秋、先秦)并无定论,但依然有着唯心主义的影子。《书》曰:“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无惇哉。天秩有理,自我五礼有庸在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 (《皋陶谟》,《尚书》卷二)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孟子》引,《梁惠王》下)也就是说,对于社会之种种制度、世界之种种现象,皆以为系天所定,且先有制度与道,后才有万物与其运行。及至宋代,朱熹总结并命名了这种规则,即“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由此观之,中西哲学似乎在互不相通的两个世界得出了相似的结论。然而,虽然同为唯心主义,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来由和表现。中国哲学家谈道也好,说理也罢,从根本上来说是源自自身内心的原始体验,是基于自身对宇宙的感受而进行的思考,即所谓“诚意尽心”。而西方哲学家则将宇宙本体托于社会、普遍认知乃至于神灵,更期望得到一种能以语言规范来进行讨论并得到普遍共识的效果。也就是说,中国哲学家认为,所谓“道”或“理”,所谓宇宙之本体,所谓“天”,只要对宇宙进行细腻的感悟,便可“尽心知性而知天”。“得道”是一种不能亦不足与外人所道的个人阅历、修为,只要能够理解宇宙,便无所谓将这种本体和元称为什么,无所谓如何理解——重要的是,掌握了宇宙的规律,产生了对宇宙本体的印象。西方哲学家则不同,他们将对宇宙本体的理解进行书面表述,并对所述经验进行反复推理,以达到逻辑和认识上无懈可击的“真理”。然而事实上,程朱理学自宋朝起,开始了对中国哲学长达七百余年的统治。其后的王阳明穷其一生,也没能以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取代理学。反观西方哲学,由于其“求真”的思想影响,哲学家对世界本质的思考从未停歇。拓展资料:哲学(世界观学说、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哲学(英语:Philosophy,希腊语:Φιλοσοφία),是对基本和普遍之问题的研究。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之意。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哲学就是元知识、元理学,即所谓大道至简。哲学任务就是对现实世界进行元理层面的把握,把多综合为一或把一区分为多,一和多都是元理。元理也要清晰表达、系统构造,这样的元理系统才适用于阐释世界或指导实践。哲学是元理,科学(以及玄学、艺术)是原理、方法、事实,元理与原理划分并非绝对,实用依据可以是:元理是需要时刻记着即时可用的元初理论原理是可以查工具书利用的基础理论。

我们这一茬的科学是实证科学=>眼见为信~有如盲人摸象'(半瓶子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还不如全不知道)~能发不能收'(连环保问题都无法善後)(还有变种的病毒)~~将把人类带入毁灭~中医比西医科学~西医是发现到哪里'就大胆的用到哪里~(有如盲人摸象~半瓶子醋)~而中医是全部算计进去'(从结论来归纳)(虽然中医’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我是西医)~~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题目有哪些要求及答案

对你的问题我多写一个字都是下作

论文开题报告基本要素标题开题摘要目录介绍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方法论工作安排预期结果和结果的意义暂定论文章节大纲参考文献列表各部分撰写内容标题论文标题应该简洁,且能让读者对论文所研究的主题一目了然。   开题摘要摘要是对论文提纲的总结,通常不超过1或2页,摘要包含以下内容:问题陈述研究的基本原理假设建议使用的方法预期的结果研究的意义目录目录应该列出所有带有页码的标题和副标题, 副标题应缩进。 介绍这部分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解释研究背景,缩小研究问题的范围,适当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这一部分不只是你已经阅读过的相关文献的总结摘要,而是必须对其进行批判性评论,并能够将这些文献与你提出的研究联系起来。  研究问题与假设这部分应该告诉读者你想在研究中发现什么。在这部分明确地陈述你的研究问题和假设。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研究问题应该足够广泛,而次要研究问题和假设则更具体,每个问题都应该侧重于研究的某个方面。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政治、经济、法律、民俗、伦理、…

中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论文题目

对你的问题我多写一个字都是下作

马原的题目好好写吧233333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