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嘉兴市论文:陶行知人格精神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践

发布时间:2024-07-13 14:00:50

嘉兴市论文:陶行知人格精神与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实践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曾被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养着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必有高质量的教师,而青年教师又是支撑教育的主体。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关系到教育工作全局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对此需要有整体性的思考。笔者在这里谈五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 从现实的角度看,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任务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准、道德面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形象,而且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特别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我们对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出现了滑坡。在这种形势下,直面青年教师的道德现状,研究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努力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它是我们教育界甚至是全社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 二是把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内容形式的创新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在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做人的工作,所涉及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必须从已经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伴随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一个从理论、观念、内容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自觉创新问题。这里,既需要对传统道德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阐述和转化,也需要对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经验教训的吸收和借鉴,渐渐形成一种新的师德师风规范体制。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性特点,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反映。 三是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由于新形势下青年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有着大量需要正确审视和解决的理论问题目和实际问题,并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制度建设,这决定了青年师德师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对于这项社会工程,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当前的工作,但也不可理想主义,期望可以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必须作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是理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这是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所谓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是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有整个社会环境包括道德纪律的配合。此外,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做了多少工作、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为依据,而必须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以上四个特点,是思考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教育方针,深刻分析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环境和现状,系统地研究和回答必须搞清楚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重大工程。 二、摆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位置 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对于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时期里,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被忽视,出现滑坡,显然是同人们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有关的。 教师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职业。一个人一生要接受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接受青年教师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必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为先,真正实现道德的平等。这是因为,从社会成员的分层来看,青年教师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织部分;从社会道德的层次来看,师德是社会的主要道德之一。由于青年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教育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因而,他们的道德取向和实际道德表现,对广大学生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从青年教师的道德言论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又从青年教师的道德行为中判断善恶是非。正因为如此,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显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而且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青年教师队伍的实际道德状况来看,也必须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对于当前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现状,应当正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一是对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现状不能估计过高。要充分看到,这几年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使青年教师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由于新老青年教师的交替,这几年青年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出现了明显的失衡,即广大青年教师队伍的知识文化、工作能力的素质大大提高了,而同时有些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及至品格、纪律、作风等的素质则下降了。当前,人民群众对师德师风现状的种种批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总之,摆正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位置,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提高广大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三、结合实际具体研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指标要素 在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从表面上看我们对青年教师的道德要求很高,但在实行过程中,却缺乏基本、具体的实践标准。其实,道德总是具体的,不同时代的道德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师德师风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切实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当根据青年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职业特点,设定规范性的具体指标要素。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这些原则要求,可以分解为七个方面的指标要素,即:一是职业理想;二是职业态度;三是职业责任;四是职业技能;五是职业纪律;六是职业良心;七是职业荣誉。这七个方面的指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目的,使职业利益服从于学生的利益。这七个方面,只是对指标要素的大致归类,至于它们的实际内容,应依据青年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加以具体化。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师德师风规范,无论目标要求的设定,还是指标要素的具体化,都要注意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将重点放在道德规范上,体现德性伦理与契约化理的统一,意识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统一,个人伦理与组织制度伦理的统一。此外,对于政治伦理以及人文精神,也应予充分的重视。 四、重视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的人格伦理作用 古往今来,在我国人们就将羞耻、诚信、人格作为人的精神尺度与标志,作为对人的教育的关键。“人而无耻,胡不遄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如何,是高尚、尊严,还是低下、可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反映。应当承认,在过去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对于人格伦理的基础作用,一直是重视不够的。一般说来,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最基层的是人格;中层的是法纪;最高层的是政治方向。毫无异议,政治方向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是灵魂,一错全错;法纪是言行的是非标准,无疑也十分重要。然而,最基础的则是人格。根据科学的人格范畴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生命的自身价值和自我完整性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意义。人格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追求的基础,它所要求人们的,不仅仅是外部行为,而是人们的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例如,在现在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世中,我们既重视个人的尊严、价值和自我控制能力,又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的基础,政治思想就无处生根,无以为本;如果没有人格,当然也无党性可言;如果离开人格来谈道德修养,那只能是一种伦理说教。 在新形势下,强调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人格教育,其意义在于:其一,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丰富现实道德建设的可资资源。其二,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层次展开,把对青年教师的道德内在要求,提到应有的高度。其三,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讲究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五、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运行机制 我们知道:道德作用于社会或个人都不是自发的,各种道德规范及制度的形成,也是人们为之自觉实践的结果。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借助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所产生的力量,以使青年教师自觉遵从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维持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的。因而,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运行机制,是当前加强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基础工作。从长远来看,应当重点探索以下四个方面的师德师风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机制。应当说,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各级对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都是比较重视,问题在于如何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互动机制。这里的关键是,要从根本改变脱离实际、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要以现实问题的选择和确定为起点,以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归宿,不断向青年教师灌输富有实践意义的新伦理道德价值观,把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法制教育、党规党风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大量的道德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逐步地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讲道德、实践道德的良好风气。 二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社会管理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对师德师风行为的社会约束。要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制度之中,把对青年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贯穿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作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在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教育与道德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在整个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和手段,但它不可能是万能的,道德教育的成效必须辅之对道德实践的监督。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道德监督必须纳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之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及社会舆论的作用。 四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行为回报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机制。道德赏罚是道德控制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才能树立分辩是非善恶的标准。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似乎道德只讲义务而不讲权利,以至使道德的回报问题几乎被忽视了,其后或者造成愚忠、愚考、愚顺,或者造成老实人吃亏,卑鄙者得益,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奖赏。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行为的回报机制,就是要使那些尽义务、尽责任的青年教师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对那些不尽义务、不尽责任的青年教师受到应有谴责,从而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但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些其它领域中干部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论研究(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意义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提出培养“全面发展的”的“真人”——具有完美人格与渊博知识、高超技能的人;说真话、求真知、办真事、为真理而奋斗的人;充满爱心,为社会、为生活积极创造的人;心、脑、手并用,真善美合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显而易见,这完全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整体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其培养目标与现阶段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是一致的。由此可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当前的学校教育仍有脱离生活、脱离实际的倾向,片面追求升学率,扼杀学生的生活力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不利于人的素质全面提高。陶行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不要以书本为中心的教育观点,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新课标的精神相吻合,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再倡导的“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主张相一致。所以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概念界定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就生活教育理论的概念而言,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三)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在结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组成部分,这三个基本命题共同构成生活教育的理论体系。1、“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质论,它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这里重点要讨论的是生活和教育的关系。生活决定教育(1) 从教育的本源上来说,教育源于生活;(2) 生活决定了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原则和方法;(3) 生活的变化决定了教育的变化;(4) 生活的终生性决定了教育的终生性。教育改造生活(1)教育改造社会生活;(2)教育改造了人。2、“社会即学校”是学校改造论,它指明了学校改革的方向。“社会即学校”这一命题对我们当前的学校改革工作有两点启示:一是要改革学校传统的时空观;二是要及时调整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内容。3、“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它解决了生活中如何施教的问题。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现代价值的实践探索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和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我们把生活教育理论贯穿于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中,以德育、教学、师训三大块作为实践探索的主阵地,每一部分又分置若干小课题进行共同研究,从而形成全方位、系统化、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生活教育理论实践与研究体系。(一)实践、研究生活教育理论,构建新型德育理论、操作体系。1、以“生活即教育”为支点,调整、改进德育工作。 (1)在校园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重视班集体建设,把班集体建设看作是学校德育之重点,把优化班主任队伍作为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突破口,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各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励学生奋发向前。利用学校宣传橱窗、黑板报加强宣传力度。各班配有国旗、队旗,期初制定班级精神,奋斗目标,制定并推行“文明班级”评估方案。(2)加强社会大环境教育。学校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让学生接触社会。如聘请了企业人员为学校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生介绍信息;建立了假日活动小队,定期开展活动;建立了校外活动基地,科技实践基地;开辟了一些临时性的具有德育意义的场所等等。(3)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尽力挖掘其德育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开办家长学校对学生家长进行系统家教知识辅导;成立家长委员会,向家长汇报学校的办学目标、思路,以取得认可和支持;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共商育人大计;进行家庭访问,加强信息沟通,以取得道德教育的良好效果。2、从“社会即学校”的视角,重新审视、改进德育工作。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力量,永远具有实效性。陶行知先生是个正视社会现象的伟人:“坏的社会,我们也要认识,有所准备,才能生出抵抗力,不会显得手足无措。”在现今社会里,知识经济的深入变化,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带来了社会上各种思潮的不断涌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也在悄悄改变,他们的思想状况、心理变化、观念变化都与当代教师儿童时代有很大差异,这正给现代学校带来了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比如现代学校中,特殊学生家庭逐年增多,这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考验,在以前并不十分强调法制教育,现在必须放到重要位置等等。所以,我们有必要从“社会即学校”的视角,重新审视、改进德育工作,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又如,鉴于当前的小学生缺乏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品质,我校与区人武部合作建立了浙江省第一所预备役少年军校,通过军校的磨练,学员们的思想素质、意志品质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少年军校也由此得到了各级领导、社会和家长的充分肯定,我校也被评为浙江省国防教育先进单位。3、实践“教学做合一”,加强德育工作的实践性。 “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学上做的是学生”。由此看来,“做”为核心,教育不能纸上谈兵,应注重实践性。实际上,“做”的过程就是品德内化的过程,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在“做”的基础上建立的。所以我们提出了让学生主动的探究,并且注意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努力使学生通过参与、实践获取道德知识,积累道德情感。比如,班干部产生、班级公约形成、班级各项活动方案的形成、对各种模范行为或不良言行的评议等等,都积极尝试让学生展开广泛的民主讨论。(二)实践、研究生活教育理论,改进小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操作体系。学生生活于火热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生活于变化万千的自然世界之中,学生和他生活的世界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学生面对的书本知识本身也源于生活,因而教育不能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课程不能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屏障。实践、研究生活教育理论,改进小学学科教学的理论、实践操作体系,就是教师将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时候,从课内外结合开放的角度,重视学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现代生活中生动活泼的例子,充实到我们的教学中来,使我们的课堂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尽可能的开发实践应用环节,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学会将知识综合化应用,使知识在活用中内化。各教研组、年级组在课题领导小组指导下,通过公开课、专题讲座等教学、教研活动,实践、研究生活教育理论,努力改变当前小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方式,积累一批有一定质量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例如在数学教学中,尝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数学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三)实践、研究生活教育理论,改进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根据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有多么广阔,教育的天地就应当多么广阔。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树立大教育观,善于优化并利用学校教育环境,变“死”为“活”,由封闭走向开放,探索和构建课内、课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教育体系,并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社会天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过程中,努力改变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尽可能按时代的要求,去认识,去丰富师德的内涵,提升师德的境界,使师德得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将师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实处。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受影响的因素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金钱拜物,实惠思想,不诚信,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已经侵蚀学校肌体,侵蚀师生心灵。眼前在重物质条件攀比,轻人文精神动力方面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教师对物质条件的攀比有明显的倾向。大力倡导奉献精神,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很难准确估算;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又决定了教师从事工作的艰苦性,他们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师的劳动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和因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是难以相等的。因此要引导教师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我们看看大教育家陶行知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陶行知认为最高尚的献身精神就在我们身上,它神圣、珍贵、强烈、持久,是因为它不与金钱发生因果关系。牺牲自己,造福于人,这种献身精神岂是金钱能买来的?若问献身精神哪里来?答曰:信仰。陶行知笃信教育兴国。坚定的信仰决定了强烈的事业心。他发宏愿:“要集合一百万同志,要提倡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他还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是将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化为自己双肩上的职责。”陶行知将钱用于大众,一生两袖清风,心地坦荡。从陶行知的言行中是否让人悟到并重视人的崇高精神的作用呢?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不能拿商品经济等价交换规律去衡量我们的劳动。在我们农村学校经常遇到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垫学费,为了不让学生失学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些帮助学生的现象。这是什么?这就是奉献精神。从这些平凡朴实的教师手里塑造出了多少共和国的精英栋梁,这些平凡的人是“托着太阳升起”的巨人。如何培养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呢?学校可以采取“一学二导三激励”的方法。所谓学,就是通过政治学习、时事形势报告等途径,让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在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使教师明白自己的时代责任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整体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所谓激励,就是激励教师树立“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观点,增强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自觉性。二、增强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教师的个体劳动与教师群体效益相结合。教师个体劳动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好。因此要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在新形势下,抓凝聚力,抓弘扬正气,提倡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为重,反对保守,反对封闭,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提倡“团队精神”丝毫没有忽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意思,相反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前提,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还能称为团队吗?在教育界,这个核心应该是被公认在其研究领域里造诣最高的学术带头人,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或带头人,除了他个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识人用人,而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让其充分发挥群体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团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团队精神”也就更显突出了。特别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团队精神”,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学科间的渗透等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所以说在广大教师中提倡和培养“团队精神”不仅是工作特点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这盘棋中,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有机渗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主动协作,反对各自为政,各搞一套,要保持经常沟通,有利于工作上协调,感情上融洽。三、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劳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人,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如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不冒进,不保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且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我们所说的为人师表,主要是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管理机关,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可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应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塑造教师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提倡教师的自我塑造,提升人格。教师的内在品格的塑造,一要坚持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二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三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四、树立榜样,制定标准,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抓手。一所学校要谋求发展,要跻身先进行列,必须要有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师”。何为“名师”?名师就是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名师就是思想境界高、业务水平高、工作干劲高、育人业绩高的教师,名师就是那些学生最欢迎、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名师”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他们是杰出人才的塑造者,他们是学校上名牌的顶梁柱,他们是教学改革的“领头雁”。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联系实际,制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和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应该是:热爱教育,以深沉的爱心感染学生;严谨治学,以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修身养性,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开放思想,以发展的需要塑造学生。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五讲、三不许”:坚定信念讲境界;敬业爱岗讲奉献;教书育人讲爱生;团结协作讲友谊;严谨笃学讲优教。不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许讽刺挖苦学生;不许学生为自己家务。优秀师德有了具体标准,广大教师只要照着学,照着做,师德师风的好转必将指日可待。五、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一是形式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努力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在十七大时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师德规范,自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生爱戴的教师。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主题年建设众望所归的大业。我们一定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抓紧抓好。为创建合格学校,打造一面品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造厚实的文化积淀。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简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农村小学,与学校的师德师风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六、正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1、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德师风的根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个目标思考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教师是“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梯和桥梁。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向先人负责,更要向未来负责。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意识到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3、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热心和耐心的基础上,还必须专心和精心。这就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必然中获取自由。要按照 “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学生潜能、完善学生素质”的要求,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力戒千篇一律、死板教条的因循守旧心态,克服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情绪。要创造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4、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师德师风的关键。团结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体现。在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社会,任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家要千方百计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优势互补中争取更大的突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对于每个教师来讲,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5、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关爱学生;要使学生学而不厌,自己就要诲人不倦。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既要把教学内容放在心上,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小节看大局,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要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要做群众的表率,发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师德师风的内涵很深,外延很广,以上只是着重强调的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发现不足、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弥补不足,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和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建设一面小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树立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形象。总之,师德师风建设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投稿单位:一面山小学 作者:张月东 审核:毕金廷

新时代教师师德建设论文

浅谈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对《纲要》的重要性、先进性、及时性已达成共识,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实施《纲要》,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使其真正地发挥作用。在中小学教育的问题中,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应是道德教育问题,而道德教育的关键是中小学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问题,全面提高中小学教师的道德水准,特别是道德人格乃是全社会进行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我们必须把中小学教师的道德人格作为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 人格问题乃“做人之道”。心理学认为,人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在组织,它包括人的思想、态度、兴趣、气质、潜能、人生哲学以及体格和生理特点等心理物理个体性的多面综合,简单地说,就是指个体的差异,也可以叫人格的个性特征。如果我们完全从伦理或道德的语境中谈人格,就是指人的品格,是指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也可以称人格的品质特征。所以,无论是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人格问题,都很难区分开人格的个性特征和品格特征。这与过去的教学理论研究只重视物质世界问题的研究,不重视人的问题的研究,在有关人的问题上大多偏重对学生问题的探究,却常常忽视对教师本身的研究。 心理学上的人格解释至少在两个方面是与伦理问题相沟通的。第一,道德人格是人格的组成部分。能够正视环境与个人的责任,因而对自身、别人或所居处的环境,能够正确适应的所谓“健全人格”,如从伦理学的角度看,亦可认定是一种道德人格。第二,人格的动力特征与道德问题相沟通,以某种行为方式行动或能以某种特定结构组合一系列外在行为表现的整合能力。所以,人格的心理学与伦理学的解释是沟通的,人格与道德问题有相关性,讨论人格建构不可不讨论道德教育,尤其是道德人格的建构。而道德人格的建构有外部和内核两个层面,前者指一系列的道德行为规范组成的外在系统的建设,后者指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内在系统的建构。由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更应着力关注对自身的道德观念、情感、信念等的内在系统的建构,加强人格修养。 我们之所以要将中小学教师的人格修养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来研究,是因为在每个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社会媒体是学习的源泉,有很大的社会化力量,在青少年生活的不同时期,这些社会媒体都有各自突出的作用,并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施加不同的影响,特别是中学教师的人格修养,甚至影响着学生们的终身,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带有社会责任,对学生人格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从学校教育来看,教师的人格,体现着教师之间的个性差异,诸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稳重的态度、积极的兴趣、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品性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教师身上的外在表现是不同的,具体反映在教师个体为人处事的道德风尚上,体现在不同的教学风格中,也表现在不同的德育环境里,而这些反映与表现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师德。可见,教师的人格与师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切师德都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师德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教育家提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等,既是师德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学生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板书笔迹等,由此可见教师人格的力量。学生往往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发展其性格,从教师的品行中形成其品德,从教师的威望中完善其人格的全部含义。 我们应该特别强调在理想的教师人格中,道德的纯洁性如雪一样洁白。不管有人还是无人,行动都是表里如一,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学生,都能赋予公正的爱,这样的人格才是真正有魅力的人格。慈爱和权威是为师的特质,因而也是人格感化的根本动力。而慈爱和权威决不是对抗的二元的东西,而是由同一根源——教师高尚的人格涌现出的。没有爱就没有真正的威信,没有威信就没有真正的爱。金子般的人格,能给学生们带来足够享用一生的“热量”,能还给教育一个更加深刻的内涵,既使父母给予孩子们足够的爱,青少年的身心也并不一定能够健康成长,来自师长的爱是无声的,但却是最有份量的,学生们在学校里最渴望的就是来自教师给予他们的那种发自内心的爱。 在学校道德教育中,要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建构合乎时代的道德理想人格;道德理想人格的塑造要在神化人格与现实人格之间保持张力、取得平衡,使之既有现实性,又有一定的神圣性;理想人格追求在教育或修养中的具体落实应通过榜样人格——具有优秀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中介去完成,对每一个个体而言,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既要以理想人格作最高参照系,又要以榜样人格作最切近的参照。所以,我们不仅要把教师当作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的执行者、知识的传播者,而且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突现教师的道德人格魅力。在学校,教师是学生最依赖的人,是学生的人格榜样,学生在教师那里获得信心和力量,学到高尚的思想品德。教师是学生情操的陶冶者,心灵的哺育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学生处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还很不成熟,其成长不是自发的,教师要按照教育发展规律,在言传身教中去影响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实现他们的理想人格。 教育规律告诉我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新的教育氛围对中学教师首先提出更高的道德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而献身,为此,他们应该不断地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凡是学生尊敬和爱戴的教师,都是有着较强业务能力的教师。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善于把必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在教师的服务中,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掌握知识的乐趣与教师的人格力量。为了实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爱,教师要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素质,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能够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言一行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育是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学生对教师道德人格的认可,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教育取得成功。 创造性、创造精神是中小学教师人格魅力的重要内容。创造精神是和保守、守旧思想相对立的,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这样一个信息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对信息的捕捉、吸收、筛选和运用,都需要有新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每位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去捕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并会对庞杂的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整理,从中找出主要的问题,据此做出决策,指导行动,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在对信息的处理上,不仅会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定性分析,还会利用数学及其他科学手段做定量分析,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很好地结合起来,加强思维的精确性。一个具有创造精神的人,一定是敢想、敢干,有勇气独辟蹊径,有能力开拓新的领域,敢于创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的事。关于这一点,目前同仁们还有不同的看法,争论的焦点是中小学教师到底该不该从事一定的科研活动,教师们应该是只依据教学大纲传授知识,还是在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承担一些课题研究;教师的科研能力是否会对其正常教学有帮助的问题。我认为,开放思想是时代对人的素质提出的要求。在人们的思维方式上,也应该有新的转变,要改变思维的参照系,扩大思维的空间范围,从过去那种狭隘的、封闭型中解放出来,变为宽广的开放型。要使人们的思维在更广阔的领域中驰骋,以发展人们的创造精神,中小学教师也不例外。低水准、低素质的教师既使能够完成教学任务,也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但高水准、高素质的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就一定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且其先进的、甚至是超前的思维方式会使所有的学生受用终身。 独立的人格才是真正的人格。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品德高尚的教师应该具有能够摆脱物质诱惑、耐得住寂寞、淡薄名利、喜欢独处和隐静的品质。赖以指导教师人生目标的是他们所具有的价值观和情感,对待那些能引起人们混乱的事情常常能保持超然、平静、泰然自若的态度。他们很容易找到自我克制的方法,以及找到使自己保持平静和安详的方法;因而教师能做到在处理个人名利、灾祸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反应强烈。他们能做到在有失尊严的情境中也有能力保持自己的尊严。这种自我克制是根本不同于严厉和冷漠的。由于教师的独立自主,因此总能不受环境的约束,比依赖外部世界更多地依赖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呈现出一种清新不逊的鉴赏力,以敬畏的、惊奇的和愉快的心情体验其一生中遇到的各种事件。由于内心世界的纯洁,使他们对每个学生或每次日出都像第一次见到那样感到美丽和令人激动。他们表现出对自己、对别人以及对整个自然的最大的认可,他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这个世界更加美丽。 自然、朴实、纯真、向上是值得我们崇尚的美德,这些美德通过教师的言行,表现在学生们面前,教师的人格就具有人格魅力。教师的人格修养应该是与其自身的事业和生命相伴而行。在学生面前,真实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沿着自己选择的目标前进。在教学过程中,展示自己的天赋,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义务,懂得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存在的差异,懂得自我评价与别人对自己评价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影响和教育学生的同时,也不断地修正和追求自己的理想人格,教师的人格魅力应该是具有生命力的,因为具有生命力的教育事业是他们的终身选择。 教师们,在我们为了职称不得不忙于学习外语、学习计算机的时候,为了升学率而不得不一头钻进无边无际的题海中苦思瞑想的时候,千万别忘了道德人格乃是支撑我们之所以为人师的真正灵魂。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之中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从“学”与“行”的关系看,二者不可偏废,相辅相成。崇高德行的养成要靠学问修养,高洁的品行又为“学”提供保障。“学为人师”与“行为世范”二者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突出强调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理想与实践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要求全体师生将治学与为人、认识与实践、知与行在高标准上统一起来。莘莘学子不管是在校学习时,还是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后,都要不断学习进步、求真创新、敬业乐群、为人师表。 “学为人师”与“行为师范”二者的统一,应当体现在一个人一生不懈地求知和实践的过程之中。在“学”与“行”的关系上,“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等格言也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其内涵,但它们偏重于对一种事实的静态指认,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则强调一种追求卓越人生的状态,它将“学”与“行”统一在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中,更突出了人生有为的强烈进取心。“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每个人都会在人生中遇到各种困惑,有了困惑就要多方学习、多方探求,这样才能使认识水平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提高。路漫漫其修远,学问无止境,人生探索的道路亦无止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正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中上下求索、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概括了北京师范大学对全体师生的期望和要求,集中地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理想。同时,由于它恰当地表明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薪火相传的教师教育理念,因此也成为新时期中国教师教育普遍追求的目标。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引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勉励广大人民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勇于承担起教书育人的社会责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也展现了丰富高远的人生追求,总是能够给每个接触它的人以深深的震撼和启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说,它超越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人们砥砺人生的座右铭。多年来,社会各界众多人士广泛地引用北京师范大学校训,称赞这一校训。可以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折射出的文化精神既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弘扬,更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理想是崇高的,有了理想就不会为钱财和其他私利去奋斗。 “获得”的是高尚的精神(或奋斗的幸福感生,必须是爱与严相结合。爱与严相辅相成,都是教育的条件、手段和动力。公正原则要求:爱,不是出于个人的狭隘感情或“自然好恶”,而是出于教师对祖国和民族未来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出于一种高尚的道德感,责任感;严,也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中有爱,严中有理,严中有方、严中有度。教育不是知识的发售、更不是单纯的灌输,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潜心研究教育的自身规律,选择公正合理态度、方法教育学生。 第三,公正合理地评价学生 如何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品质和长进程度给予恰当评价,历来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根据教育劳动的特点,教育公正不仅仅限于在“分数”面前“一律平等”的“外表公正”,而是更注重以追求最大限度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根本目标的“实质公正”。恰当地处理好“外表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相互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尤其在当前“高分=重点学校=名牌大学=好工作=高收入”的背景一时难以改变的情的情况下,教师坚持做到在试卷,规则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抱成见,不循私情,规范准确,也是体现教育公正要求的重要方面。 第四,对学生“赏罚”要公平合理。 “信赏必罚”,原本是政治家们的用人之术。如今“赏罚”的运用已成为教师教育、激励和规范学生行为的经常性措施。教育公正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赏罚”,必须以教育为前提,必须在实施中做到“赏罚”有据、“赏罚”有度、“赏罚”公平。 所谓“赏罚”有据,是指“赏罚”必须有事实和规章的依据。 “赏”,一定要给予有立功表现的学生;“罚”,一定要给予主观上有过错的学生。并且要依据(符合教育行政法规的)规定行事,不能“政出多门”,更不能随心所欲。 所谓“赏罚”有度,一是指“赏”的面不宜太宽,搞平均主义;也不能太狭,而被少数“冒尖”的学生“垄断”;二是 “赏”不宜太厚。现在有的教师也崇尚社会上那套作法,动辄对 “好”学生予以重奖,其后患无穷。一方面,学校的财力有限,即便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一个阶段奖励过高,会给后阶段奖励形成压力,甚至无奖可赏;另一方面,也给得奖者造成赏一定要厚,不厚就刺激不起积极性的心态,滋长他们一味追求物质利益的不健康思想。再一方面,因为奖赏过高,引起其他学生的不满,反而使多数人的积极性受到抑制。三是“赏”一定要以精神奖励为主。因为靠物质刺激是很难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觉悟的“四有”新人的。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发过这样的议论:“子之能孝者,必其不以亲之田庐为恩者也;臣之能忠者,必其不以君之爵禄为恩者也;友之能信者,必其不以友之车裘为恩者也”。旨望以物质利益来刺激积极性,连“孝子”、“忠臣”、“挚友”都培养不出,何谈培养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孔子曾说:“不教而诛,非也,”说明“教”是教育的最高原则。“罚”,一定要有足够的惩戒性质,否则是不可取的。 所谓赏罚公平,是指教师在赏罚学生的问题上,决不能为个人的爱憎亲疏所干扰,要做到“有功虽仇亦赏,有过虽亲必罚”;不管是赏是罚都要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不能个人说了算,同时要让学生明了因故,这样才称得上赏罚公平。 第五,公平公正地处理涉及学生的各类矛盾。 公正原则要求教师在处理涉及学生的矛盾的时候,必须主持公道。必须调查研究,分析原因、寻求相称的解决办法,妥善处理。要做到“公平如秤”,不偏袒一方,责难一方。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教育事业的进步和社会公正向理想境界的逼近,教育公正的内容和要求将不断得到充实。 三、教育公正与学生人格的培养 公正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需要之一,社会愈是进步,人们对公正的内在需求愈是强烈。在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物质财富绝对量的增加。人们会越来越强烈地渴求社会关系中的公平公正,公正是人格尊严,人的价值的不可或缺的前提。 实践教育公正,是教师从教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是教师高尚人格和美好品质的生动体现,也是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的重要内容。教师的公正、无私、善良、正直,能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体验到公正的合理性,从而成为他们成长的健康心理的基础。 第二,学校并不都重视教育公正。 由于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性,第三者要对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作出准确评判往往有一定难度,教育公正或许也因此而成为人人皆知的“模糊问题”。有的学校从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公正观念的教育;有的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实际存在的不公行为不加约束,甚至不闻不问,以致在一些地方,教师侮辱、体罚学生,随意罚没学生钱物,或考试送分、试卷泄秘、集体作弊等从教不公、从教不廉的严重事件时有发生。而遭遇此类不公的学生,多数不愿张扬,但却积怨于心。据笔者了解,学生或学生家长对教师的品质缺陷,最不能原谅或结怨最多的是教师的偏私与不公正。 第三,社会不良风气干扰教育公正。 教师必须具有高尚的师德,这是由教师肩负的神圣职责决定的。但教师作为社会的一个职业群体,其实际的道德水准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存在,并始终受到整个社会职业道德环境的影响或制约。当前社会出现的多元的价值导向,人们公正观念的淡薄,特别是干扰社会公正的社风、行风,是影响教师公正从教的外因。 直面现实,笔者以为,应果断采取以下对策: 重视把教育公正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要让所有教师了解教育公正,重视教育公正,确立教育公正的价值信念,增强履行教育公正的道德责任感,正义感、使命感,坚定道德意志,全面实践教育公正。 鼓励教师潜心研究和掌握教育和教学规律,选择公正合理的态度、方法教育学生。要力求做到内心公正与外在行为公正的统一、动机公正与效果公正的统一。 大力纠正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尤其是关系风,人情风和“一切向钱看”的腐败风。要建立制度制止从教不廉和不公的行为。如从最常见的亲友托情“帮忙”、学生家长平白馈赠,到公开以考分、名额、文凭、学位换取或变相换取金钱等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和教育,对个别品行恶劣,严重违背公正原则并造成不良后果的,要公开揭露,予以重罚,直至开除公职,以纯洁教师队伍。 最后,综合治理教育环境,尤其是教师职业环境。要加大对《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和依法从教的意识和水平。教育行政部门,要经通过完善教育立法,倡导社会教育关系的公平公正,要规范教育“市场”,消除教育行业的“假冒伪劣”和无序“竞争”。类学校,要集中精力抓好教育,少一点“在教言商”,要通过依法治校,强化管理,保证公平公正原则在学校招生、收费、教育、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各个环节都得到具体落实。 笔者设想,如果全社会能向重视国家司法机关司法公正和干部廉洁从政那样,关注教育公正和廉洁从教问题,教育公正的实现便有了切实的保证。师德论文 在开展师德学习的基础上,我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对教师这一职业又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我深刻地认识到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组成了一个教育教学的有机整体,其中教师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只有教师寓德于教,为人师表,才能使这个有机整体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一、 热爱学生,是师德的核心内容。原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于程和王茂宇同学是两个听力有严重障碍的聋童,他们戴上助听器后的听力也不及正常儿童的十分之一。这给他们的学习和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也给老师传授知识带来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面对着两个聪明可爱,渴求新知的孩子,我的心灵感到了强烈的震憾。做为一名人民教师有责任让他们接受正常的教育,让他们享受到其他孩子能够享受到的一切权利。课堂上,为了让他们听懂我说的一句话,我经常口对口地为他们俩单独说上五、六遍。下课了,为了使他们读准一个字母,我几十遍地和他们一起重复那些单调的发音;为了和他们扫除交流障碍,课下我刻苦学习聋童心理学,仔细揣摩他们的独特个性;为了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我更是抓住一切机会鼓励他们的点滴进步,让他们和其他正常同学一样参加唱歌、跳舞等集体活动;面对他们的调皮和恶作剧,我一次次苦口婆心地与他们进行谈心交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我的不懈努力,于程和王茂宇同学在听、说、读、写、算、唱、跳、动手实践等各个方面都达到了正常儿童的水平。在第一学年的期末考试中,他俩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于程同学还被评上了三好学生。二、 尊重家长,是师德修养的重要体现。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并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调动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我定期把学校各个阶段的学习、活动等情况以《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发给家长,然后,请家长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反馈意见。每次的《致家长一封信》都是我利用双休日的休息时间完成的。信中要对全班的各项工作做全面总结,并要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具体分析,列出在最近时期各个方面表现较好同学的名单。 这一做法,使家长对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都很关心。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给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在实际工作中,我把学生在校的表现以《学校行为录》的行式及时反馈给家长,使家长能够详细地了解到孩子在校的纪律、学习、劳动等各方面的表现,再请家长把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家庭品德表》的行式及时反馈给我。这一做法取得了非常好的教育效果。我通过《家庭品德表》,及时地了解到学生在家的各种表现,为我真实全面地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我长期坚持这种信息交换,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优化育人环境。我将自己这一做法,撰写成德育论文《小公民自我教育行为录》获得了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德育论文评比一等奖。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三、 乐教勤业,是师德规范的最高境界。通过师德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全国优秀教师魏书生的关于老师劳动有“三重收获”的观念非常正确。他认为老师的劳动一是收获各类人才,二是收获学生真挚的感情,三是收获科研成果。正是这“三重收获”的观念,指引我在教育教学的征途上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步伐,潜心钻研学与教的规律,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细细地体会着教书育人带给我的乐趣网络小班教学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新型教学形式。为了制作出一个适合网络小班学生使用的识字课件,我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夜,不会的就翻书,感觉不理想再重做。一遍又一遍的尝试,终于成功了。第二天,在课堂上展示这个课件,同学们欢欣鼓舞,非常喜欢,为激励他们多识字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了指导同学们写好起步作文,我利用课余时间,从全班同学的暑假日记中选取了三十多篇优秀日记加以修改,又在每一篇日记后面加上了详细的批语,在自家的电脑上打印了25页。接着,我又自己花钱到外面的复印店给每个同学复印了一本。当同学们看到自己幼稚的日记被打印成铅字时,每一张小脸上都充满了喜悦和自豪。他练习写日记的劲头更足了。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寻找科学的育人规律,是勤业乐教的重要体现。教师工作的纯熟性源于他的积极进取和勤奋精业精神,只有乐教勤业的老师,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伟大意义,才能为教育工作本身所具有的乐趣而深深吸引。我越是勤奋工作,越是能体会到教师工作的无穷魅力。总而言之,通过师德学习,我认识到加强师德修养对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推动作用。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寓德于教,为人师表。尊重�6�1宽容�6�1平等据说,从全国中小学生问卷调查得出,受学生欢迎的教师的突出品质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理解信任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注重对学生个体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关爱,培养适应社会进步的具有主体人格的人,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新的课程体系的目标取向。因此,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担任重要角色的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一、尊重学生首先要对学生有爱心爱心,是燃烧的火,会让绝望的心灵重新点燃。作为教师要像爱护自己的儿女一样热爱学生。在日常工作中,深入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应事事注意,时时留心,缌观察每一个学生。当学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难,学习中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给予慈母般的温暖和帮助,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当学生体验到你的爱心,他们就会直视困难,努力克服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扬起理想的风帆,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二、尊重学生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要宽容著名作家雨果说过:"世界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权叶,当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学生。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有人类存在,人的个体差异,个性差异与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就存在。所以作为教师对学生要宽容,豁达,教师要同情那些缺少天赋,在生理上有某些缺陷的或者成绩差,或者犯了错误的学生,用同情心去唤醒儿童的上进心,自信心和自尊心,帮助他们清除自卑感,排除他们的烦恼和悲伤,用热情和温暖鼓励学生充满信心地学习和生活。当遇到学生"顶牛""越轨"时,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三思而后行,尤其需要有自我批评的勇气和精神,也许学生的"顶牛""越轨"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萌发,作为教师要小心呵护,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尊重学生最根本的是要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就应该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不能硬性地按照整齐划一的标准来评价要求每个学生。这种差异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分层施教,帮助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取发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歧视学生的现象,也才能让优生"吃饱",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尖子生,让"优、中、差"都取得更大的进步。现代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只有尊重才有平等,只有平等才有信任,有了信任,教师才可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最终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教师们放下你的架子,弯下你的腰,学生就会向你微笑。让美丽的人生从感动中走来 教育是门艺术,我认为掌握这门艺术并不在教龄的长短,与各位相比,我多的只是教龄,而对这艺术我只是个叩门者,倒是这七八年来品尝了一些教育的苦乐酸甜,我感谢大家给我这个诉说的机会,为了使说话不至于漫无目的还是确定一个话题吧:让美丽的人生从感动中走来。老师们聚在一起常感叹:现在的学生不好教,打不得,骂不得,批不得不用说,还冷漠挑剔。上届我班有一位性情孤傲、同学关系紧张,认为所有老师都不够优秀的女生。我想,以诚心与人便没有攻不破的堡垒,更何况以之待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呢,相信自己会用真诚赢得她的信赖,于是时不时就找她谈心。但没料到她在班里向同学扬言:“哼,她没什么可怕的,欺软怕硬,根本不敢把我怎么样!”还有一个男生不但学习习惯不好,迟到、上课说话更是屡教不改,一次我请来家长交流情况,最后我让他当着家长的面对今后的行为表个态,他说:“以后好好做”我又追问了一句,他却说:“我敢不好好做吗,我怕你报复我。”自己的诚心付出得到的是学生的冷漠的拒绝,着实很痛心。我思考,学生的冷漠从家庭的角度来看,父母对子女的有求必应,过多的安全教育,让孩子不能正常的与人相处,甚至怀疑一切;从社会环境来看,社会上对个性的张扬使得稚嫩的心把标新立异与叛逆当成了个性来追求,这就难免使教学在一部分学生中成为了老师的一相情愿。然而,我认为冷漠是一种人性的缺失,是学业、事业路上的绊脚石。身为教师,育人为本,我们有责任让学生走出冷漠,在阳光下绽放花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要创造出让自己感动的人。遵循这一理念,我尝试了一些做法,收获还是颇丰的。首先,给学生创造一个温暖的环境。冷漠也是缺乏对生活的感动,这并非是身边缺少感动的人和事,只是常常视而不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班级的温暖,我曾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作业:每人用一周时间去发现身边同学的优点或发生在同学间感人的事,然后我开了一次“可爱的同学”的主题班会,让同学在班会上交流发现,在第一位同学羞涩的讲述后,发言的同学此起彼伏,一个个可爱动人的形象被描画了出来,再看那发言的听讲的一个个漾开了笑脸。之后的周记本上就有了“名人某某”、“淘气大王”、“同桌的她”,更有了“可爱的校园我的家”等生动鲜活的精彩纷呈的文章了。不仅如此,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场景也时时感动着我。同学间能互帮互助,互关互爱是形成良好班风的一个重要因素。良好的班风除了同学间互帮互助,还应亲师信道,班主任是搭建学生与任课老师间的桥梁,为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自己的老师,使任课老师不会因与学生课下交流少而给学生的印象只限于课堂上讲授知识时蹙额锁眉的那一面,我又开了一次“我们的老师”的主题班会。在学生谈了自己眼中的老师后,我把不为学生所知的各位老师的为人做了补充介绍。例如,英语老师的勤奋好学,不苟言笑;物理老师文理兼通,办公室里常常妙语连珠,睿智非凡等等。我从学生脸上读到了“感动”“景仰”,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依然要求我再讲些老师们的佳话。这使我感到只有学生觉得老师可爱可敬,我们的教育才不会是赶鸭子上架。身边有可爱的同学,有可亲的师长,怎能不使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呢,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必定会拥有一个美丽的人生的。再者,用诚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生活的美丽不是用几句话或一堂课就能催生出来的,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在学生中间一走都具有指示性,你到底是不是可亲,时间会证明一切。庄子有言曰:“真者精诚所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要创造让自己感动的人,首先老师自身就不该是一个冷漠的人,对待每一位学生都该拿出百分之百的诚心。一次课上,体育生刘斌不停的在滚脚下的球,我边讲课边有眼神制止他的行为,但毫无效果。我觉得他漠视了我的存在,于是让学生自己看书时,我就走到他面前,发现他连语文课本都没带,我厉声道:“没带书就不知道跟同桌合看吗?”他说:“我不知道是语文课。”这叫什么话,我冷问道:“哦!你要知道是语文课就会带书啦?”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说:“我要知道是语文课就不来了!”当时气愤的以为这孩子无可救药,也觉得自己颜面扫地,便向他的班主任告了状。过后我又思考:你想教育学生就别给学生来阴的,否则你收获的只有伤心。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前面我提到的那个学生吴淑萍,虽然她在班里的扬言传到了我耳朵里,但我一直装不知道,从未改变对她的关心爱护,我的真诚终于收获了感动:临毕业前她亲自交给我一封信,信上说:“三年,您教给我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本分----真诚,请相信我不会让你失望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要的只是时间和耐心。另外,不漠视学生的细微举动。我们与学生相处的时间只有三年,而这三年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又是至关重要的,懂得感动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情感态度。让人感动并不需要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美丽人生是由无数个感人细节构成的。我们老师应善于捕捉住学生细微的情感表现,孩子的成长更多的是须要感性的呵护,而不是理性的说教。我班王晓谕课下跟我说话总是用乡音,我问她:“怎么,还没学会普通话?”她说:“老师,我觉得跟你亲才说老家话哩!”于是课上我时不时的模仿一两句同学们的乡音,并告诉学生课堂上咱们说普通话,课下可以用家乡话交流,我爱听。上届我班有位叫芦苇的女生,有一次我上完课,她追我到楼道说:“老师,你头上有根白头发,我不想看见你长白头发,让我给你拔了吧。”我便揽着她的肩一起来到了办公室,我坐下让她给我拔。我没有说谢谢,但我想我的配合举动是远远超出谢谢的分量的。自从有了电话电脑,我几乎遗忘了写信收信的那份快乐了,但那一年元旦我却得到了一份久违的欣喜,学生路路给我寄来了一封信。信还没展开就有两行娟秀的字映入眼帘:“每当我接到好友来信,我都欣喜不已,我想您也有过同感,所以近在咫尺,我要让您再度欣喜,就算学生给您的新年贺礼吧。”我如获至宝,迫不及待的展开信品读,信的结尾写道:“我也许不是您最喜爱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敬爱的老师。”我不能缄默这份感动,元旦联欢会给予了我这个表达的机会。主持人宣布“最后一个节目是传蜡烛表心声,蜡烛传到谁的手上谁就说一句此时最想说的话。”最后蜡烛传到我的手上,我说:“同学们,和你们在一起我倍感充实和快乐,是你们让我觉得没有比老师这个职业更叫我心动的了,是你们诠释了我人生的意义,谢谢大家!在此我还想对一位同学说,不要怀疑我对你的爱,就象你认为我是你最敬爱的老师一样,你也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你们都是我的好学生。”我觉得对于学生可爱的小举动我们必须给予回应,粗心大意对稚嫩的心灵的漠视,其后果怕是导致他们对人世的冷漠。教师的爱,就像火种,它能点燃学生的爱。学生得到教师的爱,才会把这种爱“反射”给老师、同学,以至上升对生活、对学习、对祖国的爱上去。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话说:“对孩子的热爱与关怀,是一股巨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树立起一切美好的东西。”有爱心的人必定是一个懂得感动的人,感动是与人相处的润滑剂,感动于他人的帮助,感动于他人的忏悔,感动于他人的真诚,感动于他人的美丽;感动是与生命的对白,感动于小草破土而出,感动于夏日的一缕清风,感动于落叶魂归大地的壮烈,感动于第一片雪花消融在脸颊……懂得感动才是健康的人性。“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对我们的美誉,同时也是在告之我们的责任。那就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人性创造让我们感动的人吧。

新时代教师师德师风论文

浅谈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 教师曾被比喻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以自己的知识和人格力量培养着学生,既传授知识,又教会学生做人的道理。现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师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不能没有水。”教师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素质的教育,必有高质量的教师,而青年教师又是支撑教育的主体。因此,新形势下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关系到教育工作全局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对此需要有整体性的思考。笔者在这里谈五点粗浅的看法。 一、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特点 从现实的角度看,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主要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点: 一是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任务的紧迫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告诉我们,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的一个永恒课题,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准、道德面貌,不仅关系到教育的形象,而且关系到未来的人才培养的先进性、有效性和合法性。特别应当看到,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出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加上我们对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缺乏深入的研究和有效的手段,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状况出现了滑坡。在这种形势下,直面青年教师的道德现状,研究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问题,努力提高广大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紧迫,它是我们教育界甚至是全社会在新形势下面临的一大历史性课题。 二是把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目标内容形式的创新性。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在存在,相反,是人们的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新形势下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从根本上来说,也是做人的工作,所涉及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意识等领域,也就是人们的精神生活。必须从已经发生了重大而又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出发,伴随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有一个从理论、观念、内容到方式、方法、手段和机制的自觉创新问题。这里,既需要对传统道德资源进行创造性的阐述和转化,也需要对教师队伍道德建设经验教训的吸收和借鉴,渐渐形成一种新的师德师风规范体制。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创新性特点,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客观反映。 三是认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过程的长期性。由于新形势下青年师德师风建设面临的环境相对复杂,有着大量需要正确审视和解决的理论问题目和实际问题,并需要进行切实可行的制度建设,这决定了青年师德师风建设将是一个长期探索与实践的过程。对于这项社会工程,我们既要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抓紧当前的工作,但也不可理想主义,期望可以一蹴而就,或者一劳永逸,必须作好长期努力的思想准备。 四是理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这是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特点。所谓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形式的开放性,是指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不应该也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它必须建立在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参与、监督的基础上。同时,还必须有整个社会环境包括道德纪律的配合。此外,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效的评价,也不能仅仅以做了多少工作、完成了多少教学任务为依据,而必须以家庭、学校、社会及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满意不满意作为最高标准。 以上四个特点,是思考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我们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教育方针,深刻分析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社会环境和现状,系统地研究和回答必须搞清楚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从而扎扎实实地推进这项重大工程。 二、摆正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位置 笔者认为: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是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成效,对于全社会道德建设的成效,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时期里,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之所以被忽视,出现滑坡,显然是同人们对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在社会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直接有关的。 教师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的职业。一个人一生要接受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接受青年教师教育占很大比重。因此,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必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为先,真正实现道德的平等。这是因为,从社会成员的分层来看,青年教师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织部分;从社会道德的层次来看,师德是社会的主要道德之一。由于青年教师在社会生活中处于教育未来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地位,因而,他们的道德取向和实际道德表现,对广大学生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一方面,我们要从青年教师的道德言论中感悟社会所倡导的道德要求;另一方面,我们又从青年教师的道德行为中判断善恶是非。正因为如此,青年教师的道德水平,不仅显示了社会道德建设的主题,而且是影响社会道德建设成效的重要因素。 从当前青年教师队伍的实际道德状况来看,也必须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地位。对于当前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现状,应当正视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事实:一是对青年教师队伍的道德现状不能估计过高。要充分看到,这几年社会转型、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使青年教师队伍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由于新老青年教师的交替,这几年青年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出现了明显的失衡,即广大青年教师队伍的知识文化、工作能力的素质大大提高了,而同时有些青年教师的人生价值追求及至品格、纪律、作风等的素质则下降了。当前,人民群众对师德师风现状的种种批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总之,摆正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位置,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放在全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是提高广大青年教师师德师风水平的现实要求,也是推进全社会道德建设的中心环节,我们对此必须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三、结合实际具体研究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指标要素 在当前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实践中,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从表面上看我们对青年教师的道德要求很高,但在实行过程中,却缺乏基本、具体的实践标准。其实,道德总是具体的,不同时代的道德有不同的具体要求。师德师风属于职业道德的范畴,切实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应当根据青年教师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及职业特点,设定规范性的具体指标要素。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指出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这些原则要求,可以分解为七个方面的指标要素,即:一是职业理想;二是职业态度;三是职业责任;四是职业技能;五是职业纪律;六是职业良心;七是职业荣誉。这七个方面的指标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出发点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作为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目的,使职业利益服从于学生的利益。这七个方面,只是对指标要素的大致归类,至于它们的实际内容,应依据青年教师的不同类型不同岗位,加以具体化。在这里必须说明的是,作为一种制度建设的师德师风规范,无论目标要求的设定,还是指标要素的具体化,都要注意道德规范与道德理想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应将重点放在道德规范上,体现德性伦理与契约化理的统一,意识伦理与责任伦理的统一,个人伦理与组织制度伦理的统一。此外,对于政治伦理以及人文精神,也应予充分的重视。 四、重视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中的人格伦理作用 古往今来,在我国人们就将羞耻、诚信、人格作为人的精神尺度与标志,作为对人的教育的关键。“人而无耻,胡不遄死?”“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事实表明,一个人的人格如何,是高尚、尊严,还是低下、可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的反映。应当承认,在过去的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我们对于人格伦理的基础作用,一直是重视不够的。一般说来,对人的思想教育、感情陶冶、精神塑造,有三个层次:最基层的是人格;中层的是法纪;最高层的是政治方向。毫无异议,政治方向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是灵魂,一错全错;法纪是言行的是非标准,无疑也十分重要。然而,最基础的则是人格。根据科学的人格范畴要求,我们不仅要从生命的自身价值和自我完整性出发来看待人生的意义。人格作为一个人的道德追求的基础,它所要求人们的,不仅仅是外部行为,而是人们的行为动机的高尚、善良。例如,在现在人际交往和待人处世中,我们既重视个人的尊严、价值和自我控制能力,又要有鲜明的是非标准,不计个人的恩怨得失,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格的基础,政治思想就无处生根,无以为本;如果没有人格,当然也无党性可言;如果离开人格来谈道德修养,那只能是一种伦理说教。 在新形势下,强调重视对青年教师进行人格教育,其意义在于:其一,有助于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的人文精神,丰富现实道德建设的可资资源。其二,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深层次展开,把对青年教师的道德内在要求,提到应有的高度。其三,有助于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讲究实效,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五、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规范的运行机制 我们知道:道德作用于社会或个人都不是自发的,各种道德规范及制度的形成,也是人们为之自觉实践的结果。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手段,借助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社会舆论、理想信念、传统习惯等所产生的力量,以使青年教师自觉遵从道德规范,从而达到维持教育人、塑造人和培养人的目的。因而,积极探索各种有效运行机制,是当前加强新形势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所面临的基础工作。从长远来看,应当重点探索以下四个方面的师德师风规范的运行机制: 一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道德实践相结合的机制。应当说,在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中,各级对青年教师的道德建设都是比较重视,问题在于如何把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与道德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种互动机制。这里的关键是,要从根本改变脱离实际、流于空泛的道德说教,要以现实问题的选择和确定为起点,以现实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归宿,不断向青年教师灌输富有实践意义的新伦理道德价值观,把多种形式的师德师风教育和实践活动同法制教育、党规党风教育等紧密结合起来,使广大青年教师在大量的道德实践中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逐步地在青年教师队伍中形成讲道德、实践道德的良好风气。 二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建设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机制。社会管理是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是对师德师风行为的社会约束。要把对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的制度之中,把对青年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贯穿于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作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之中,使自律与他律、内在约束在外在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教育与道德监督相结合的机制。在整个道德建设过程中,道德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和手段,但它不可能是万能的,道德教育的成效必须辅之对道德实践的监督。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青年教师的道德监督必须纳入党内监督、社会监督和行政监督之中,特别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及社会舆论的作用。 四要积极探索师德师风行为回报与物质利益相结合的机制。道德赏罚是道德控制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对道德行为的赞扬和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才能树立分辩是非善恶的标准。长期以来,社会上一直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念,似乎道德只讲义务而不讲权利,以至使道德的回报问题几乎被忽视了,其后或者造成愚忠、愚考、愚顺,或者造成老实人吃亏,卑鄙者得益,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和奖赏。建立青年教师师德师风行为的回报机制,就是要使那些尽义务、尽责任的青年教师得到公正评价和回报,对那些不尽义务、不尽责任的青年教师受到应有谴责,从而在奉献和回报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但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一些其它领域中干部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永恒的主题,在新形势下,更有紧迫性当今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人才是核心由此可以说,教育与人才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因素“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只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才能提升教育的形象,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创新人才,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因此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方面尽可能按时代的要求,去认识,去丰富师德的内涵,提升师德的境界,使师德得以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努力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将师德的外延拓展,落到实处我认为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一、倡导奉献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身作则、严于利己,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对教师职业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增强,良好的师德师风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全社会的尊重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受影响的因素多样化、社会利益主体和价值取向多样化,社会上出现了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学校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负面影响金钱拜物,实惠思想,不诚信,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等已经侵蚀学校肌体,侵蚀师生心灵眼前在重物质条件攀比,轻人文精神动力方面较为普遍,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发展目前,教师对物质条件的攀比有明显的倾向大力倡导奉献精神,这是由教师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教师工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谋生手段,其工作量与工作时间很难准确估算;而教师劳动的复杂性、长期性和繁重性又决定了教师从事工作的艰苦性,他们经常不得不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进行工作,花费大量精力和心血,教师的劳动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劳动和因这种劳动所取得的报酬是难以相等的因此要引导教师以苦为乐,不计个人得失,自觉地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敬业、奉献为自己的生活守则我们看看大教育家陶行知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陶行知认为最高尚的献身精神就在我们身上,它神圣、珍贵、强烈、持久,是因为它不与金钱发生因果关系牺牲自己,造福于人,这种献身精神岂是金钱能买来的?若问献身精神哪里来?答曰:信仰陶行知笃信教育兴国坚定的信仰决定了强烈的事业心他发宏愿:“要集合一百万同志,要提倡一百万所学校,去改造一百万个乡村,使个个乡村都得到充分的新生命,合起来造成中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他还说:“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首在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是将对教育事业的坚定信仰化为自己双肩上的职责”陶行知将钱用于大众,一生两袖清风,心地坦荡从陶行知的言行中是否让人悟到并重视人的崇高精神的作用呢?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不能拿商品经济等价交换规律去衡量我们的劳动在我们农村学校经常遇到学生交不起学费,老师垫学费,为了不让学生失学从自己微薄的工资里拿出一些帮助学生的现象这是什么?这就是奉献精神从这些平凡朴实的教师手里塑造出了多少共和国的精英栋梁,这些平凡的人是“托着太阳升起”的巨人如何培养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呢?学校可以采取“一学二导三激励”的方法所谓学,就是通过政治学习、时事形势报告等途径,让教师深刻领会教育在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使教师明白自己的时代责任和自身素质提高的紧迫性所谓导就是引导教师学习教育整体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增强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危机感所谓激励,就是激励教师树立“国家至上”、“教育至上”、“学校至上”、“学生至上”的观点,增强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自觉性二、增强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教育工作的特点之一是教师的个体劳动与教师群体效益相结合教师个体劳动质量高,群体又能拧成一股绳,团队精神好因此要增强教师的群体意识,发扬团队精神,在新形势下,抓凝聚力,抓弘扬正气,提倡以学校大局为重,以千方百计教好学生为重,反对保守,反对封闭,反对不正当的竞争,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我们提倡“团队精神”丝毫没有忽视充分发挥个人创造才能的意思,相反个人的创造才能是团队精神的基础、前提,一个没有核心的团队还能称为团队吗?在教育界,这个核心应该是被公认在其研究领域里造诣最高的学术带头人,是在学术研究和科学实践中自然形成的这个核心或带头人,除了他个人的突出成就和贡献外,还必须具备一种独特的品质,就是识人用人,而且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凝聚一班人,让其充分发挥群体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团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团队精神”也就更显突出了特别是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学活动,更离不开“团队精神”,教学活动中实施的探究性学习、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教研活动中的集体备课、学科间的渗透等都需要团队的配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教师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无处不在,无时不存所以说在广大教师中提倡和培养“团队精神”不仅是工作特点的需要,而且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学校工作这盘棋中,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有机渗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主动协作,反对各自为政,各搞一套,要保持经常沟通,有利于工作上协调,感情上融洽三、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教师劳动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人,整个劳动过程都是人与人相互作用的过程正是由于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的职业心理特点与特殊需要如自信心、进取心、毅力等深层素质,既是教师职业要求,更是健全教师完善人格必须具备的内在品格未来的教育,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能力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特点:深思熟虑,不冒进,不保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开朗的性格;并且具有自我控制和自我完善的能力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新时期的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起到表率作用我们所说的为人师表,主要是说教师的人格魅力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告诫我们:“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管理机关,无论他们设想得多么精巧,都不可能代替人格在教育事业中的作用”因此,健全教师完善的人格是师德建设的关键所在新时期的师德师风建设就应加强教师的校本培训,塑造教师的健全人格,同时要提倡教师的自我塑造,提升人格教师的内在品格的塑造,一要坚持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二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三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四、树立榜样,制定标准,是师德建设的有效抓手一所学校要谋求发展,要跻身先进行列,必须要有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所学校必须要有自己的“名师”何为“名师”?名师就是敬业、勤业、精业、乐业的教师,名师就是思想境界高、业务水平高、工作干劲高、育人业绩高的教师,名师就是那些学生最欢迎、家长最放心、同行最佩服、社会最尊重的教师在一所学校里“名师”的作用决不可低估,他们是杰出人才的塑造者,他们是学校上名牌的顶梁柱,他们是教学改革的“领头雁”我们应当大力宣传这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组织师生开展大学习、大讨论,联系实际,制定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和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结合学校的实际笔者认为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的标准应该是:热爱教育,以深沉的爱心感染学生;严谨治学,以精彩的课堂吸引学生;修身养性,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开放思想,以发展的需要塑造学生优秀师德群体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五讲、三不许”:坚定信念讲境界;敬业爱岗讲奉献;教书育人讲爱生;团结协作讲友谊;严谨笃学讲优教不许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许讽刺挖苦学生;不许学生为自己家务优秀师德有了具体标准,广大教师只要照着学,照着做,师德师风的好转必将指日可待五、充分认识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一是形式发展的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对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这是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认真落实,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师德师风水平,努力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这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党在十七大时提出“办人民满意教育”,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我们要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身体力行的去践行师德规范,自觉做人民满意的教师,学生爱戴的教师二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师者,人之模范也”师德师风既是一个学校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又决定着学校的学风和校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和人文风格;师德师风既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原动力之一,又是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竞争力所在一流的学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师德和师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既是势在必行,又是人心所向,更是主题年建设众望所归的大业我们一定要从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正视和重视师德师风问题,增强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这项活动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抓紧抓好为创建合格学校,打造一面品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创造厚实的文化积淀三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名校是因为有名师,名师造就了名校名师不但教学质量强、业务精湛,而且具有高尚的师德和人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责任更加突出了,教书育人工作的标准更高了,对师德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了,师德师风也要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简而言之,能否建成一流的农村小学,与学校的师德师风有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学校的管理体制的改革、发展战略的实施、教育质量和效益的提高,都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和衷共济、敬业奉献,需要广大教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学校的创新能力,才能保持学校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所以,师德师风不是空泛和抽象的,它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并在教师的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具体地显示出来六、正确把握师德师风建设几个重要问题:1、正确的教育观念是师德师风的根本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围绕“办人民满意的学校”这个目标思考问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养“四有”新人为宗旨,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需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自觉把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联系起来,增强整体观念和大局意识,培养学生健康成长2、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师德师风的核心教师是“太阳下面最崇高的职业”,因为我们从事的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阶梯和桥梁也就是说,我们不但要向先人负责,更要向未来负责因此,我们的教师必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要意识到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还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要沉得下来,钻得进去,意志坚定,淡泊名利,无愧人民教师的光荣称号3、遵循教育规律因材施教是师德师风的灵魂教育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在热心和耐心的基础上,还必须专心和精心这就要认识教学的特点、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握教育的规律、学习的规律以及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从必然中获取自由要按照 “尊重学生个性、关爱学生成长、发展学生潜能、完善学生素质”的要求,处理好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等各种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力戒千篇一律、死板教条的因循守旧心态,克服立竿见影、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情绪要创造一种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学习氛围,努力营造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4、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是师德师风的关键团结是一个组织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体现在高度分工合作的现代社会,任何单打独斗的个人英雄主义的想法和做法,都注定是行不通的因此,大家要千方百计形成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优势互补中争取更大的突破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勤于学习、善于创新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对于每个教师来讲,创新是改进教学、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我们要通过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去引导和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意识,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5、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是师德师风的具体体现要培养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要教育学生,首先要关爱学生;要使学生学而不厌,自己就要诲人不倦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时刻记住自己的角色身份;既要把教学内容放在心上,还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要把言谈举止、仪态仪表与内在的教养、涵养和修养联系起来思考,一定要意识到学生是在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小节看大局,一叶可以知秋!我们的老师,在学校要做学生的表率,在社会上要做群众的表率,发挥学校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窗口、示范和辐射作用师德师风的内涵很深,外延很广,以上只是着重强调的几个方面希望大家,发现不足、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弥补不足,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和扎实有效的活动开展,建设一面小学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树立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崭新形象总之,师德师风建设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将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到新的水平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和历史责任 投稿单位:一面山小学 作者:张月东 审核:毕金廷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论文写作的过程是人们获得直接经验的过程。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教师职业道德议论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教师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下方就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树立教师新形象谈一谈自我的点滴感受。 在眼下这个社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越来越有点让人寒心了。每当看到新闻某某老师亵渎学生是在是太让人们干到寒心。家长有心送孩子去上学却不想羊入虎口。由此可见当今社会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好处。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我身上肩负的社会职责。当前受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认可度有所下降,教师自身职责心显得不足。因此,提高学校师德师风十分必要。 教师作为广大学生的启蒙者和培育祖国的花朵和栋梁之才的引导者,就务必具备好的职业技术道德和搞得素质。在中国这种教育制度里,教师不仅仅代表学校的形象更在必须程度上代表着祖国的素质形象。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老师就必须要具有职业道德规范认识。要做到爱国守法。热爱祖国,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爱岗敬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学生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组成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要个性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别,使学生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进展。只有这样,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有革新潜力的人才。这要求每一位教师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信任学生、热爱学生。教师对事业的热爱就是透过倾注在对学生的热爱上,教师对民族、对人民的感情融汇于对学生的培养上,教师对社会的职责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注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把自我的才智、精力、热情献给社会是以献给学生开始的,又落实在桃李满天下的伟业中。教师对学生感情的加深,一方面不仅仅会激励自我更加精益求精,而且会为了学生而更加注意锤炼自我的品德素养。师徳最重要的资料之一就是谦虚和无私奉献,教师对学生的感情会促使教师把各种完美的道德在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或显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感情是促使教师教书育人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用心感情也会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缩短教师与学生在空间和心理上的距离,使教师更准确地认识学生、把握学生、亲近学生,以而沟通知识传播的渠道,使之更加通畅。 师生心理相通、感情相融,学生也会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还有应对日新月异飞速进展的世界,教师不能够墨守陈规,固步自封。现代社会、现代教育的急剧变革向教师提出挑战,要求教师承担多重主角,要求教师具有多方面、综合性的潜力,因此,教师应树立起"终身学习"、"永远探讨"的思想,在教育实践中,潜心学习论述,运用论述,钻研业务,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发扬探讨和革新精神,为教育事业不断攀登,终生奋斗。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师德的养成,除了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决定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教育引导。要透过岗位培训、职业道德教育、教育法、教师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采取集中学习与日常工作相结合、师德师风教育与业务活动相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与制度建设相结合等不一样方式,使教师明确自我的工作职责和任务,明确自我在培养未来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自觉把我既不打学生耳光,又不拉学生头发,更不殴打学生,罚站学生,根本不算体罚。罚站这种教育方法,学生虽然最能看懂,但效果甚微。 而羞辱孩子,不仅仅伤了孩子的人格和自尊心。更容易让孩子对学习失去兴趣、对学校产生害怕的感觉,甚至是排斥来园上学等。而威胁孩子的行为更是让孩子产生了反感心理,表面上学生感到无所谓,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势必会造成学生各种反抗心理的产生,给学校教育带来负面的影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是师德问题,是心理疾病,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够修炼高尚师德。 爱岗敬业、献身幼教事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热爱幼儿,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师德的人格力量。 用于开拓,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

师德师风建设论文题目新颖

可以写"无德无以为师"、“润得桃李春满园”、“德树行风”等等。写作思路:可以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以及教师对于学生的重要性阐述清楚,比如老师是学生的成长路上的源泉,是每一个学生的榜样,榜样若是歪了,那么学生怎么能直立。下面以"无德无以为师"为例。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值得我尊敬和感谢的人,班主任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顾一下她对我们深深地爱!李老师和蔼可亲,对我们每个同学都非常关心,是我们班同学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李老师工作非常负责,而且经常以身作则。记得前年运动会前,李老师怀孕快生宝宝了,挺着一个大肚子,依然坚持天天给我们上课,每天课间带着我们踏步训练。炎炎烈日下,我们都累得没有精神,想偷偷懒,但是只要回头看一眼李老师,我们就会感到非常惭愧——李老师挺着个“大西瓜”,腰间系着扩音器,浑身大汗淋漓,嗓子都有点哑了,但是她依然神气十足地坚持着。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决定一定要拿出百倍的精神来回报她。终于等到运动会开幕式了,李老师的肚子已经很大很大,大得就像一只大气球快要胀破似的。但是她仍然坚持带队,带领着我们全班同学,喊着响亮的口号,精神抖擞地走完整个入场式。那时的李老师就像一只神气的唐老鸭,而我们就像一群可爱听话的小鸭子,在“鸭妈妈”的率领下,昂首阔步地走进运动场,迎来了全校师生一阵阵热烈的掌声。李老师就是这么一个以德服人的好老师,她那坚强的性格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像腊月的梅花,在寒风凛冽中傲然怒放。所以,我们全班同学都非常敬佩她,她是我们心中的好老师。

可以写"无德无以为师"、“润得桃李春满园”、“德树行风”等等。写作思路:在我人生的道路上有许多值得我尊敬和感谢的人,班主任李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将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顾一下她对我们深深地爱!李老师和蔼可亲,对我们每个同学都非常关心,是我们班同学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李老师工作非常负责,而且经常以身作则。记得前年运动会前,李老师怀孕快生宝宝了,挺着一个大肚子,依然坚持天天给我们上课,每天课间带着我们踏步训练。炎炎烈日下,我们都累得没有精神,想偷偷懒,但是只要回头看一眼李老师,我们就会感到非常惭愧——李老师挺着个“大西瓜”,腰间系着扩音器,浑身大汗淋漓,嗓子都有点哑了,但是她依然神气十足地坚持着。这一切,我们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我们决定一定要拿出百倍的精神来回报她。师德为教师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养, 内涵为“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师风从宏观层面看是整个教师行业的风尚风气, 从微观层面看是教师的行为作风。每一位老师 在生活工作中要按照师德师风严格要求自己, 为人师表,让教师群体受到全社会的尊重。

关于师德师风的好题目:《教师一生,与花相伴》。师德:中华民族是最重视师德的民族。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2013年5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就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作出部署,将建立师德考核档案。基本简介:师德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公德,是教师为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共道德。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教师应有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全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从实践的角度看,具有高尚情操、渊博学识和人格魅力的教师,会对其学生产生一辈子的影响。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以热爱学生,悉心教育为主题较好。

践行时代精神议论文

纵观中国历史的长河,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点。上古的尧舜禹时期,有其“天下为公,选贤举能”的平等意识,战国时代,有其“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而唐朝则有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盛世景象。那么,这些时代特点让后世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秘密是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这些时代拥有奋发向上的思想。不断向前走的,不仅是时间本身,奋发向上的思想也会随时间一起迈着激扬的步伐,挺胸抬头地走下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更多的人来演绎奋发向上的精神,践行奋发向上的美德,从而又给我们在历史的白纸上画出一笔笔美丽的图画。而我们,这些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人,就是创造时代精神的主力军。青年是标志时代的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营养。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及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时代责任属于我们青年,时代光荣也属于青年。在这次讲话中还做了一个易于理解的比喻:青年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好比”穿衣服扣扣子”“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所以,我们要从小就培养起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每一件小事做起,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建立起脚踏实地的为学精神,在应该吃苦的时候,不要选择安逸,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不要选择逃避。当然,学习不仅是明白文化知识,更要培养良好的素质以及高尚的品格,蔡元培曾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一个青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那么他在社会中根本无法立足,更不要说去创造时代精神。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建立与时俱进的进取精神。跟着时代走,把旧的陋习陋俗抛弃掉,多了解新鲜事物,从中汲取可取之处等。总之,这些做法对于价值观的养成是这样,对于一切事物,亦是如此。让我们广大青少年携起手来,共同用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创造美丽的中国!让这种时代精神代代相传,永不磨灭

关于大学生如何弘扬时代精神作文,可以先写时代精神的概念,而后从不同的方面写明需要如何弘扬时代精神。范文如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中华民族有着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坚定理想信念的时代精神和伟大的爱国的时代精神。弘扬时代精神不仅是对践行时代精神的先辈的敬意,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弘扬时代精神就是坚持与时俱进。武陵县西滑封村原党支部书记王在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入党,并担任了党支部书记。他立志带领父老乡亲们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开辟发展经济新道路。在艰苦的条件下,他顶着重重压力,变革农村发展新格局。他带领父老乡亲们创办了造纸厂、发电厂等大型企业,实现了脱贫致富。村党支部始终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引领者,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深深信赖。王在富的改革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弘扬时代精神就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的理想信念是我们与敌人作斗争的精神支柱,它支撑着人们在面对敌人的威逼恐吓下能够从容不迫地与之对抗。夏明翰在他那短暂的革命生涯中,抱着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定信念,为真理以身殉职,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江姐在狱中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严刑拷打所展现出来的铮铮铁骨,再次证明了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弘扬时代精神就是坚守爱国精神。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但爱国精神永不泯灭。从古至今,从不缺少的就是爱国精神的写照。从岳飞的戎马一生中,可以看出他那浓厚的爱国情怀;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看到了他“气壮山河”的民族气节;从钱学森的五年归国路,到两弹的完成,足以看出他对祖国的特殊情感;闵恩泽院士燃烧了自己,把自己的才华和成就献给了祖国。新时代的爱国精神,不需要多么地轰轰烈烈,也不需要那么多血与泪的牺牲,而是更多平凡的付出,是尽职尽责的努力与奋斗!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在漫漫求学路上,养成与时俱进、坚定信念和爱国的时代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将时代精神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相信在时代精神的引领下,在人民群众的艰苦奋斗下,中国一定会走向成功、走向辉煌,让中国傲立于东方之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