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是什么类型

发布时间:2024-09-08 03:34:49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是什么类型

既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具体看你所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来做出选择。

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发展的基础,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能盲目地凌驾于自然之上。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少走弯路。自然是什么      自然,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是自然的、物理的、物质的世界或宇宙。“自然”可以指物理世界的现象,也可以指一般的生命。      自然可以指有生命的植物和动物的一般领域,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指与无生命物体相关的过程——特定类型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它们自己的变化。      人造物体及人类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自然的一部分,除非被界定的是人性或“大自然全体”。自然通常与超自然分开,和的概述被认为是一切事物的总和。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我已经看到了,正在整理答案,请稍等一会儿哦~ 因为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享。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人原本就是自然的一分子,但“智人”所具有的智力水平,远高于其他生命体。相较于其他生命体,只有人类才具有主动改变自然环境的智慧和能力。因此,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责任主体只能是人类。人类必须勇于担当,勠力同心。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一个生态哲学的概念。如果说人与自然和谐从字面上理解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内涵,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则显然有“井水”与“河水”交融共存之意蕴。其中,“井水”是一个存在,即自然的存量所在,而“河水”则有源头与流向。“河水”可以补偿“井水”,而“井水”也可以被汲尽而致干涸。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需要有效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人对自然界的责任担当,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共享。 更多1条 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是什么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仅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相关简介:中国将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中方宣布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基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中方通过多种形式的南南务实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中方还将生态文明领域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重点内容,持续造福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各国人民。气候变化带给人类的挑战是现实的、严峻的、长远的。我坚信,只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类必将能够应对好全球气候环境挑战,把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留给子孙后代。

路径是:一是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二是要坚持绿色发展。三是要坚持系统治理。四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五是要坚持多边主义。六是要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六个坚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也是指导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纲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把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所要处理和协调的永恒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就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要维持人的生命存在就必须通过人的现实的物质生产活动,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所以,人类历史首先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也都应当从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开始。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剥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联系,而让人沦为只关注自身肉体需要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指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从应然的意义上,人的本质的全面性也体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全面性,这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本质区别。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的这些论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和应然状态予以了深刻的论述,也批判了资本家在疯狂追逐物质利益时导致的人对自然的敌视以及自然对人的报复。

形势与政策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都是很好的论文题目

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是什么意思

从生理上来讲:连体人就属于生命共同体。 从精神上来讲:当两个人的心灵进行赤裸的交流时,便应该是生命共同体。但是,一般,这样的心灵沟通一般都是有暧昧关系。我想的话。。

从真理方面看:生命共同体是全生态的样本;从规律方面看:生命共同体是文明的路径;从逻辑方面看,生命共同体是生命的系统;从现实来看:生命共同体是命运的联动。

出自净空法师《华严经讲记》 楼不只一层,两层以上的。现在像香港这个都会,楼阁真的是非常密集,而且都是高楼,我看大部分都是三十层以上。这里面住家、办公、商场所有的活动都在其中,居住在里面的人,活动在里面的人,你们想想看,男女老少,各行各业,这不是多元文化吗?多元文化在一栋大楼里面,一体!许许多多大楼在这个城市里头,也是一体。它外面是垣墙,垣墙是边界,这个边界之内的,那怎么不是一体?香港特区的界限就是围墙、垣墙。你从这里面去看,佛教导我们的真实义就很明显,于是我们起心动念决定不能有个人利益,要把个人利益放在其次,把整体的利益放在优先,第一优先,这就对了。 这个经讲的是华藏,不是一个银河系,不是一个太阳系,这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星系。我们在此地的学习,没有别的,拓开心量!想到多重的楼阁,一个生命共同体。现在科学技术可以说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地球确确实实如人所说“地球村”,我们住在这个地球上的一切众生,有没有想到我们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每一个众生都有义务爱护这个地球,每一个众生都不可以任意破坏这个地球。破坏地球不是一个人受害,居住在地球上所有一切众生都受害,你要能做这个想法。心量要拓开,狭隘的思想一定要放弃。 从前有,可以,为什么?从前我们生活活动的空间不大,在农业社会里头,七十年前,那个时候中国正在跟日本打仗,我们生活在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传递信息最快的是电报。现在这个落伍、没有了,在那个时候是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中国是个落后的国家,交通工具非常缺乏,人与人之间往来靠走路。 我在那个年代,因为是战乱,常常逃难。八年我走了十个省,长江以南十个省我都走遍了。两条腿天天走,一天最少走六十里,最少的;最多的走一百二十里,所以走路是常事,很平常的。每天自己背一个包袱,换洗衣服,一个小被子、被单,垫在地下的毯子,还有蚊帐,卷起来一个背包,全身家当就背在身上,走了八年。最好的交通工具是帆船、风船,那是最好的交通工具,最舒适了。那个机会都很少,多数在遇到河流我们所乘的是小船,小船要划船,两三个人划船;稍微大一点的,摇橹。 若不是战乱,居住在农村里面的人,真的是老死不相往来,活动范围很小,不要紧,你的思想只想到自己活动的小范围,为这个小范围的利益着想,行!今天不行了,今天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事情,我们立刻就知道。在我少年那个时代,往往外面发生的事情,不要说是国际上,国内发生事情,十几天才知道是正常的,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往往一两个月才知道。所以生活在现代的时代,不是从前那个时代,确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地球变成一个村,生命共同体这种认知,愈来愈明显,愈来愈强烈,起心动念如何维系整个社会的安全。 社会安全靠人,靠人的念头,起心动念;佛法里头讲“见和同解,戒和同修”。今天的六和敬是要推展到全世界,推展到地球上所有的居民,这个社会才是安定的,世界才能得到永久和平。由此可知,我有意见,我想怎么做怎么做,破坏六和敬。破坏六和敬,就是破坏社会安定,破坏世界和平,这个罪重!你想到自己一点方便,你给别人不方便。 你一定先要想到社会是多元的,不是单一的,在我们一个身体上就明显的你能够觉察到,整个身体是许许多多器官组成的,任何一个器官也不是单一的,还是多元的。譬如眼,譬如耳,它由许许多多神经细胞组成,每一个细胞还是多元的,还不是单一的,由许多原子电子组成的,你要懂得!多元是自然的法则,是自性的现象,你怎么能够违背自然法则、违背自性?不可能!你要是违背,准出毛病;你要是随顺,准得好处。为什么偏偏要违背,不肯随顺? 全世界每个国家地区、每个种族的古圣先贤,你细细去观察,他们教化众生虽然示现的形象不相同,教化的方法不一样,你看他教学的内容,中心的宗旨相同,都是教人仁慈博爱。什么叫仁?中国这个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仁是二人,不单单只有自己,想到自己立刻要想到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心。常常替别人想,替别人想就是替自己想,为什么?一个生命共同体,自他不二。 佛法里面讲这个生命共同体讲得大了,它是讲到虚空法界一切刹土众生共同一法身,这个范围讲得大,没有比这个更大的。讲尽了,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整个宇宙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华藏世界就像一个器官,娑婆世界是器官里面的一个分子、一个神经,银河系就像一个细胞。你看看《华严经》上讲的是多大?整个宇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所以经上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三世佛,过去佛、现在佛我们不说,未来佛是谁?所有一切众生都是未来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凡是有佛性皆当作佛,未来佛。只要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就是如如佛,没错,是真的,不是假的;你要是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佛跟凡夫的差别就在此地,我们不能不知道。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803卷)【垣墙缭绕皆周匝。楼阁相望布其上。无量光明恒炽然。种种庄严清净海。】

生命共同体就是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告诉大家,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最为基础的条件,是国家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基础。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依赖于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提供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有哪些类型

《人与自然(Man and Nature) 》开播于1994年5月11日。栏目宗旨是“讴歌生命,关注环境。”栏目内容定位是介绍动植物和自然知识以及探索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探讨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效途径。《人与自然》是融欣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栏目,雅俗共赏,思想和文化品位很高,所以受到男女老少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的喜爱。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人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1.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近几年,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盖度可大于6。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 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98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洪涝灾害不可避免,洪灾损失可以减轻,建立人水共存的洪水管理模式 我国江河下游约有100万km2的冲积平原,是江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产物,也是我国受洪水威胁最大的地区。由于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许多地区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已经成为我国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我国业已形成的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不可能、也没有办法作大的调整和变化。洪水泛滥、河流改道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是当今社会所无法承受和容忍的。因此,那种让河流不加约束、任意流淌、回归自然状态的思路是不现实的,也绝不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表现。 洪水足不可能根治的,即使防御洪水的标准达到了规划设定的标准,仍有发生超标准洪水的可能性,况且我国江河的防洪标准还很低。因此,必须抓紧水土保持、水库、堤防、蓄滞洪区、调度体系等防洪安全体系建设,将防洪安全标准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程度,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在易被洪水侵害的地区,要建立有利于减轻洪灾损失的生活模式、经济模式和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与洪水的抗争中,学会人与水共享空间,减轻洪灾损失。此外,研究洪水规律和特性,利用洪水的冲刷和造床功能来减少淤积,治理河流,如黄河的调水调沙试验;加强水库汛限水位的研究,提高雨洪资源化利用程度等,都是利用洪水、变害为利的探索。 3.干旱问题不可根治,缺水问题可以缓解,建立合理协调的用水模式 干旱是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可更新利用水资源的有限性和丰枯变化,十旱问题不可避免,也不可能完全根除。在我国干旱、半干旱等生态系统卜分脆弱的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充分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的用水需求,统筹考虑生活、生产、牛态和环境的用水需求,维系基本的生态系统平衡。 要缓解干旱导致的缺水问题,必须采取综合对策,需要从人、经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来构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体系,从开源、节流、保护的齐抓共管来构建水资源的供需平衡体系,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来构建降低旱灾损失的保障体系。我国年用水量已经占到全国年可更新水资源量的 20%左右,但是流域间很不平衡,许多地方还存在开发利用的潜力。适当建设雨水集蓄工程、调水工程,可以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压力和水资源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同时,扩大对非传统水源,如洪水、污水、劣质水、海水等的开发利用规模和范围,将是一条有效的途径。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利用效益,建立适应当地水资源条件的用水模式,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缺水问题的根本举措。此外,必须进行一系列必要的防旱非工程措施建设,通过制订和实施防旱规划、应急预案和应急管理、旱情监控、信息研究与旱情预报、旱灾救助、公众教育等措施,提高整个社会抵御干旱的能力。 4.水污染问题是人类发展过程中 对水体的侵害,应该也能够得到解决如果说洪水、干旱还有部分天灾的因素,水污染则纯粹是人祸。水体的严重污染不仅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损失,也影响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同,我国在低发展阶段和较短的时期内遭遇了严重的水污染问题。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着手进行污染防治时,人均 GDP要高出我国现在水平的10多倍,我国面临着经济社会持续高速发展和 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的双重压力。 控制和治理水污染,恢复业已受到污染的水体,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做出长期、艰苦努力。首先,要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要明确责任,严格执法,改变目前“以交纳排污费或超标排污费”来换取“合法”排污权的做法,杜绝行政管理机关的不作为和排污企业的不作为。二是增加水体的环境承载能力。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河湖疏浚,减轻内源污染;加强水库、闸坝的科学调度,保持水体的适当流动,达到流水不腐的目的,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探索大面积修复污染水体的技术可行性。三是加大对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一把化肥催绿一片庄稼,一瓶农药保证粮棉丰收。但是,过量化肥、农药的使用,导致了土壤酸化、板结,地力下降,有益生物大量死亡,造成水体严重污染。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环保意识,积极推行绿色农业,推行绿色的耕种方式。 5.辩证地看待人类治水活动的利与弊,树立全面、长远、辩证的观念 治水活动的出发点无疑是为人类造福,但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系、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时间,对人类治水活动利弊得失的评判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随着认识水平逐步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追求目标的变化,对治水活动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目前,对水利工程的要求已经提高到不仅要对人类有利,而且要对生态有利,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近几年,我国在堤防建设中,进行了生态保护、环境美化等方面的实践,如避免使用不透水材料对河道护砌、重视河流与岸上的联系、尊重河流的多样性等等,积累了一定经验。在国外,一些激进的环保主义者,要求拆除大坝、让河流回归自然的做法,又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当然是不可取的。 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关键是遵循自然规律,尊重和慎重处理人与整个流域的关系。对于水资源问题,从流域整体可持续发展的层 面上,从陆地、水系、生物圈共同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和谐发展上,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应该说,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利益应该也必 须得到必要的保护和满足,但是,从长远看,保护了整个自然界、保护了生态系统,归根到底还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既然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具体看你所收集的资料和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来做出选择。

可以选择一些与全人类相关的话题,比如说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的预防控制,战争,资源开发利用等等。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在实践中,人把自然界既作为自己直接的生活资料,又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分化出来之后,就从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全面地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因此,通过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他们的和谐统一,便成为人类要面对的永恒主题。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界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恩格斯早就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马克思也认为应该合理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实践的规律与人类不断自觉遵循物质世界的规律是一致的。正确的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是什么名字

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源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格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蕴含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反映出人与自然之间共生、共存、共荣的辩证关系。坚持这一理念,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将助力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人的全面发展与世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构建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建设一个绿色低碳、清洁美丽的世界

因为人本身就是生活在自然环境里头的,是自然一部分,必须看成一个整体来考虑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不仅是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到实践的成功经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基本原则有机结合。“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必将成为引领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重大意义在全球环境治理遭遇前所未有困难的当下,主席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更释放出中国积极对待气候治理的鲜明信号,彰显中国应对气候问题的大国担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也并非一时之念,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中国始终坚持正确方向、始终积极作为。在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主席阐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念,为处于关键节点的全球环境治理指明了通往清洁美丽世界的金光大道。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