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答案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7-05 23:57:08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答案是什么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延展咨询通过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和重视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预测,未来装备制造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或纸单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由延展咨询研发的按单制造ERP解决方案和MTO II管理软件,是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按单制造生产模式特点,正是满足企业实现信息与管理整合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产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技术、产品与管理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并彼此不可分割,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一年,这期间,中国经济从全盘接纳“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最好的佐证。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例如发展智能化产品(聪明机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传感元件、自动化仪表、PLC、DCS、FCS、现场总线、数控系统)、远程监控、检测、诊断等。 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用机械的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很大,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档数控系统与重型、精密机床,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540,42,78%)“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了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此外,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将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钢铁、采矿、水泥、石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已研制成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 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钢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他说:“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事实上也证明,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服务制造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当前的制造业虽然有“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等美誉加身,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在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制造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纷纷搞价格战,无力争夺高端市场,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极其低下。而现代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链,早就脱离了单纯的产品、生产线和流水线的局限,它包含了研发、品牌、行销、物流、金融、谘询、文化、客户管理、会展、培训、设备改造、设备租赁、供应链管理、产品回收、商标专利等诸多方面。服务制造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进而达到一种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两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结合,一大关键因素是企业本身要具有核心产品或者说核心能力,围绕核心产品或者核心能力进行创新,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围绕着它的核心产品,客户才认可它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而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明显进步,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数控机床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数控机床的质量也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加速。同时,作为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国产数控系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采办机构。 (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计划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资源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三)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政府: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政府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及答案高中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延展咨询通过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和重视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预测,未来装备制造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或纸单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由延展咨询研发的按单制造ERP解决方案和MTO II管理软件,是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按单制造生产模式特点,正是满足企业实现信息与管理整合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产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技术、产品与管理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并彼此不可分割,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一年,这期间,中国经济从全盘接纳“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最好的佐证。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例如发展智能化产品(聪明机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传感元件、自动化仪表、PLC、DCS、FCS、现场总线、数控系统)、远程监控、检测、诊断等。 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用机械的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很大,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档数控系统与重型、精密机床,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540,42,78%)“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了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此外,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将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钢铁、采矿、水泥、石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已研制成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 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钢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他说:“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事实上也证明,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服务制造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当前的制造业虽然有“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等美誉加身,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在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制造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纷纷搞价格战,无力争夺高端市场,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极其低下。而现代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链,早就脱离了单纯的产品、生产线和流水线的局限,它包含了研发、品牌、行销、物流、金融、谘询、文化、客户管理、会展、培训、设备改造、设备租赁、供应链管理、产品回收、商标专利等诸多方面。服务制造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进而达到一种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两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结合,一大关键因素是企业本身要具有核心产品或者说核心能力,围绕核心产品或者核心能力进行创新,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围绕着它的核心产品,客户才认可它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而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明显进步,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数控机床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数控机床的质量也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加速。同时,作为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国产数控系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速继续跑赢工业增速,增加值同比增长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占比提高意味着工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工业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主导产业也从重化工行业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2、上半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呈中高速增长,通用航空、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产值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和通用航空成为两大领跑行业,卫星导航和轨道交通增速相对平稳,而海洋工程装备则在积极扭转去年产业急速下滑的势头。截至2015年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5%,圆满完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  1、上半年,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方面,我国相继推出了包括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十三五”专项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5%。  2、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尤其是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要追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分化现象也应该会越来越不明显,从而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及答案解析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延展咨询通过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和重视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预测,未来装备制造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或纸单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由延展咨询研发的按单制造ERP解决方案和MTO II管理软件,是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按单制造生产模式特点,正是满足企业实现信息与管理整合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产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技术、产品与管理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并彼此不可分割,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如何认识新常态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速度由过去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我国在经历了过去30多年将近10%的高速增长、总体上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不仅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且原有的以投资和资本扩张为主导、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和资本积累率的下降使潜在增长率降低将成为必然趋势和常态,而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产能过剩、财政金融风险加大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等几个因素的叠加,都使得经济不可能再维持此前的高速增长。也就是说,减速或换挡是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导致的必然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与前期增长减速主要源于周期性因素不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减速主要源于经济基本条件变化带来的结构性因素,而这种减速也不能继续简单地沿用过往凯恩斯主义的总量需求政策了。  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发展动力将主要来源于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  经济发展的本质是在要素禀赋发生变化的条件下,劳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的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和经济结构不断转换的过程。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低廉的生产要素驱动的,而随着我国生产要素价格发生质的变化,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即依靠创新驱动成为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年以来,产业结构发生的积极变化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明显高于全国工业平均增速以及单位GDP能耗下降,显示了“结构调整出效益”,也预示着技术创新背景下的结构调整将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除了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外,当前还有一个更大、更为基础性的催生发展动力的“结构调整”,那就是进一步激发来自民间资本和企业家的创新动能,从而整体上优化国民经济结构,而这需要在体制上进一步改革,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和保护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市场主体的创造活力。可喜的是,本届政府一直强调改革红利,也就是说通过促进改革继续支持经济增长。这从这两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任务可见一斑,都是向市场放权、给企业松绑、营造更加宽松便利的环境等重要举措,无疑都会推动民间资本、民营经济发展和企业家精神复苏。可以想见,依靠体制的内在激励和保障来促进经济内生增长也将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016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1、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装备制造业增速继续跑赢工业增速,增加值同比增长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6%。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和占比提高意味着工业结构的优化,我国工业正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主导产业也从重化工行业转向高技术、高加工度的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表现抢眼。  2、上半年,高端装备制造业呈中高速增长,通用航空、卫星导航、工业机器人三大领域产值均保持了15%以上的增长。工业机器人和通用航空成为两大领跑行业,卫星导航和轨道交通增速相对平稳,而海洋工程装备则在积极扭转去年产业急速下滑的势头。截至2015年末,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已经超过6万亿元,占整个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5%,圆满完成了《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  装备制造业未来五年发展趋势:  1、上半年,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方面,我国相继推出了包括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等多个领域在内的“十三五”专项规划,为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重点方向,并有望在2020年达到25%。  2、未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将会得到整体提升,尤其是传统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速度要追上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速度,分化现象也应该会越来越不明显,从而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及答案大全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延展咨询通过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和重视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预测,未来装备制造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或纸单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由延展咨询研发的按单制造ERP解决方案和MTO II管理软件,是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按单制造生产模式特点,正是满足企业实现信息与管理整合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产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技术、产品与管理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并彼此不可分割,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中国制造业未来发展趋势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第十一年,这期间,中国经济从全盘接纳“全球秩序”到与美国和欧盟比肩跻身世界三大巨头之列,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是最好的佐证。然而,面对全球制造业的产能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上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消费者需求更加苛刻等难题,我国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呢? 一、走向智能化 装备制造业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保障,是制造业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提高中国综合国力,实现工业化的根本保证。经过多年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门类齐全、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我国已经成为装备制造业大国,但产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依然突出。智能制造系统最终要从以人为主要决策核心的人机和谐系统向以机器为主体的自主运行转变。例如发展智能化产品(聪明机床);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工业自动控制技术和产品(传感元件、自动化仪表、PLC、DCS、FCS、现场总线、数控系统)、远程监控、检测、诊断等。 中国也是农业大国,农用机械的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影响很大,关注“三农”,扶持发展先进适用农用装备,按照先进、适用、经济、安全等原则,鼓励100马力以上大马力拖拉机及关键零部件、配套农机具,农作物移栽机械,农业收获机械,牧草收获机械,节水灌概设备,以及沼气设备等的发展。 智能制造装备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方向之一。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考虑到智能装备的战略地位,以及在推动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智能装备研发的财政支持力度,并且将建立首台(套)装备示范项目保险机制。智能化非常重要:产品装备实现数字化,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智能化工具,从而提高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 二、打造自主品牌 长期以来,数控机床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短板,高档数控系统与重型、精密机床,一直被国外厂家垄断。经过“十一五”期间的系统攻关,以华中数控(540,42,78%)“华中8型”高档数控系统为代表的国内高档数控机床取得了可喜的突破,为数控机床配套的数控系统和功能部件自给率达到了60%,自主研发的数控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2万小时。此外,大型飞机科技重大专项进展良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支线ARJ—21飞机正在进行试飞,预计今年将开始批量交付。“嫦娥工程”及“载人航天”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十一五”期间,机械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由2005年的80%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的85%以上,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近年来钢铁、采矿、水泥、石化等行业的高速发展,也推动了相关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目前,1000万吨级钢铁企业常规流程成套设备、2000万吨级露天矿成套设备、日产4000—10000吨级熟料干法工艺水泥成套设备已能自主提供。30万吨/年合成氨设备实现自主化,百万吨乙烯装置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和乙烯压缩机等关键“三机”也已研制成功。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为电力、石化、冶金、铁路等行业提供的主要装备,关键技术依赖引进。用于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原创性技术成果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少。产、学、研、用结合不紧密,产业共性应用技术研发缺位,公共试验检测平台缺乏,社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基础制造水平滞后,长期以来,为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轴承、液气密元件、模具、齿轮、弹簧、粉末冶金制品、紧固件等基础件,泵、阀、风机等通用件,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仪器仪表等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专业化程度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除中小型普通机床制造、交联电缆行业等传统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依然突出外,近几年来,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热衷于仍然热衷于新上项目、铺摊子,在国家严格调控“两高一资”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形势下,纷纷将投资重点转向装备制造业,导致一些新兴行业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隐优,过度竞争风险加剧,如风力发电设备、大型盾构机、大型压力机等。如不及时加以调控,不仅将使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难,还将影响产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的步伐。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制造业打造自主品牌的瓶颈。 三、转向服务型制造 过去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局部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然而在未来十年,如何能从大而不强跻身真正的世界制造业强国,面临系列挑战。正如中国经济学家樊钢所指出的,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并非单纯的放弃原有产业,转而去做高科技,在企业转型升级背后,必须要与其关联的要素市场相配合。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未来十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需要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大力发展包括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设备租赁、远程诊断服务、回收再制造等现代的制造服务业。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也令企业在价值链高端缺席。他说:“为用户提供系统设计、系统成套、工程承包、远程诊断维护、回收再制造、租赁等服务业未能得到培育,绝大多数企业的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低于10%,国外已经超过50%,我们主要业务是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事实上也证明,中国制造企业重构商业模式、向服务业务转型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从总体上提升客户的产品拥有体验;二是提供脱离产品的专业服务,利用企业在研发、供应链、销售等运营能力上的优势,为其他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湖北富邦科技和其他一些中国制造企业已经开始重构商业模式的有益探索,主要是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以保留自身原有的产品制造优势,减少变革风险。 服务制造是制造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桥梁,中国当前的制造业虽然有“世界工厂”“制造大国”等美誉加身,实际上更多的企业是在给西方发达国家“打工”。有关专家给出的解释是,中国制造企业集中在中、低端市场竞争,纷纷搞价格战,无力争夺高端市场,这使得企业的利润率极其低下。而现代制造业作为一个整体产业链,早就脱离了单纯的产品、生产线和流水线的局限,它包含了研发、品牌、行销、物流、金融、谘询、文化、客户管理、会展、培训、设备改造、设备租赁、供应链管理、产品回收、商标专利等诸多方面。服务制造是在服务业和制造业不断融合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为了实现制造价值链中各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增值,进而达到一种高效创新的制造模式,也是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的新方向。它包括基于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两个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制造与服务的深度结合,一大关键因素是企业本身要具有核心产品或者说核心能力,围绕核心产品或者核心能力进行创新,与服务业相结合,才能取得更好的发展。只有围绕着它的核心产品,客户才认可它的整体解决方案。因此,“服务制造”对于中国制造业由大到强、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制造业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中国制造业的融合朝着深度、广度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的重点包括发展智能工具、构建数字企业、实现节能减排、促进转型升级、做强信息产业、催生新兴产业等六个方面。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世界机床业进入了以数字化制造技术为核心的机电一体化时代,而数控机床就是代表产品之一。行业规模不断壮大,中国国产高档数控机床明显进步,国产中高档数控系统取得重大突破,这些都充分说明,中国数控机床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在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数控机床的质量也在追赶世界的进程中不断加速。同时,作为数控机床核心技术的国产数控系统同样取得重大突破。制造业与信息技术、高新技术融合,能够促进传统制造业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 中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到了共性和个性全面共同促进的时候。面向诸多的企业,系统集成商、社会中介机构、服务实施单位把共性的平台去和每一个企业的个性结合起来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够良性互动地推动我国信息化的发展。未来,集成与协同将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发展的主旋律。如何来实现?在空间跨度上,从企业的集成到企业间的集成,走向企业间产业链、企业集团甚至跨国集团这种基于企业业务系统的集成;在时间跨度上,从侧重于产品的设计和制造过程,走到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过程;在集成和协同的重点上,从多年来以信息共享为集成的重点,走到了过程集成的阶段,正在向知识与智能发展的集成阶段迈进。在集成和协同的关键技术方面,现阶段的企业很多都集中在单元技术的应用,从发展的角度,会由这些单元技术产品通过集成平台,形成企业的信息集成平台系统,并朝着企业综合能力平台发展。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采办机构。 (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计划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资源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三)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政府: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政府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1000字题目答案及解析

就装备制造业而言,两化融合是信息化和工业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结合,其核心是以信息化为支撑,追求可持续化的发展模式。针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延展咨询通过在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政府对两化融合的关注和重视而出台的一些政策预测,未来装备制造业将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与信息化更好地融合。 管理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流程、业务流程和设计、制造的各个环节,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业务创新和管理升级。例如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或纸单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有效地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益。由延展咨询研发的按单制造ERP解决方案和MTO II管理软件,是基于装备制造业企业按单制造生产模式特点,正是满足企业实现信息与管理整合这一迫切需求的代表产品。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实现技术、产品与管理三个层面的深度融合,并彼此不可分割,将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与升级的重要途径。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石油消耗已占到一次性能源结构的40%,天然气则占了23%。未来数十年内,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利用在全球能源中仍将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石油和天然气需求的稳定增长带来了石油勘探开发投资额的持续攀升,也使石油装备制造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业内权威分析,未来世界石油装备每年需求增长率可达20%以上。高端石油装备制造正成为一个高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 一、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石油石化设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数量从1019家快速增至2023家,翻了近一番,全行业资产总额从674亿元增长到2006亿元。5年间全行业工业总产值和工业销售产值均增长了3倍以上,而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利润总额等指标的增长均在两倍以上。 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我国石油装备业依然面临严峻形势。目前,世界主要的石油装备技术研发与制造企业几乎都集中在美国的休斯顿,其占据了石油装备领域85%以上的市场份额。休斯顿年营业额超过百亿美元以上的企业有数十家之多,而中国2003年以前在高端石油装备领域尚属于纯进口国,至今无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实施“走出去”能源战略,到海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中国几大石油公司已经累计在海外获得了一百多个油田项目,但这些项目70%以上的设备和服务都有西方公司提供,尤其是海洋项目的产品和服务更是被西方公司垄断。据统计,2010年我国石油装备行业出口额137亿美元,还不及美国哈利伯顿公司全年营业额的三分之一,在全球市场中所占份额不足2%。 造成这种不利局面的原因:一是起步晚,底子薄。我国的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才开始起步,而西方国家相关行业已有百年历史。二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我国石油装备企业资金、技术力量分散,核心竞争力难以提高。三是过多依赖低附加值环节。由于缺少关键核心技术,导致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只从事一些低端产品加工,极大降低了回报率和附加值。以一艘中国制造的自升式钻井平台为例,由于只实现了24%的国产化率,中国企业只能获得全部利润的20%。 尽管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但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业逐渐积累起自己的优势。 (一)门类齐全。目前我国石油装备制造业门类比较齐全,产品规格、品种基本能满足陆上石油勘探开发需求,从生产能力、产量、产值、生产的品种规格和从业人员等方面衡量,我国已经是一个生产石油装备的大国。 (二)高性价比。石油装备制造作为一个高成本行业,中国具有西方国家难以实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成本优势,产品具有很高的性价比,这对世界各产油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已经有很多国家石油公司在中国设立了长期采办机构。 (三)国家扶持。“十一五”期间,我国将石油勘探、钻采设备制造行业作为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2010年,高端装备制造业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十二五”开局,我国又确立了能源装备产业新的发展目标,明确提出要把能源装备制造业培育成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而近期即将出台的《“十二”五期间海洋工程装备发展规划》,则标志着国家将加大对海工装备产业的扶持力度。 具有战略高度的政策频繁出台,彰显出我国大力发展高端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决心,推动了石油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布局调整。近年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业能已经开始向我国转移。可以预见,未来5-10年内我国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将会迎来蓬勃发展。只要抓住机遇,业内将成长起一批具备和西方石油装备“大鳄”抗衡实力的国际化企业集团。 二、东营做大做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基础和优势山东省石油装备销售收入连续两年位居全国首位,其中80%以上的石油装备制造业集中在东营。2010年,东营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石油装备企业达五十余家,5亿元以上的企业20多家。目前,东营的石油装备总产值已经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主导产品陆地石油钻机占国内市场的比重达到26%,抽油机达到60%,石油专用管达到30%,抽油(电)泵达到50%,抽油杆达到25%,燃气发电机组达到80%,油田特种车辆达到30%。钻机、管具、采油装备大量出口中亚和东欧,石油管具大量出口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 作为中国做大的石油装备制造业基地,东营初步具备了承接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转移的优势:(一)产品种类齐全。经过多年积累,东营的石油装备产业已经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领头雁”。东营市已经形成了以钻机、钻杆、抽油机、抽油杆、抽油泵、油气集输管道、油田特种车辆等成套设备为重点,涵盖物探、钻井、测井、固井、采油、井下作业、地面工程、管道运输等各领域的产品体系。庞大的产业规模,完整的产品种类使得东营具备了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的实力。(二)产业关联度较高。东营石油装备产业体系较为完整,集研发、制造、服务、内外贸易于一体,企业之间通过专业分工,在技术信息、原材料供应、产品销售渠道和价格等方面建立起共生、互补、竞争的发展模式,产业链不断延伸,产品开发由低端向高端、公司主营业务有制造向工程服务不断转变。(三)创业及展示载体丰富。依托胜利油田和石油大学,东营的石油装备专业人才资源丰富,科研实力雄厚。目前,东营市已经拥有一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座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和四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并建成了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一年一度的中国(东营)国际石油石化装备与技术展览会是国内唯一在石油产区和石油装备基地举办的国际石油盛会。目前正在建设的“中国石油装备产业基地国际交流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石油装备向世界展示形象和宣示实力的平台和窗口。(四)交通网络发达。完善的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为东营市搭建了发达的交通网络。尤其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东营港2020年将跨入具备亿吨吞吐能力大港的行列,使得东营具备了与世界能源之都美国休斯顿类似的优势,是我国其他主要石油装备制造地区所不具备的。(五)国家战略支撑。2009年11月和2011年1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相继上升为国家开发战略,东营分别成为“黄”、“蓝”战略的核心城市和前沿城市。“黄”、“蓝”战略分别明确了东营建立高端石油装备产业区以及石油产业聚焦区的目标,加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三大国家战略的交汇叠加,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机遇。 三、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全球油气勘探开发的广阔前景,以及国际石油石化通用机械制造业产能向我国转移的趋势,使东营高端石油装备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机遇。作为石油装备制造业的“领头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拥有显著优势的同时,自身发展也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一)面临国内兄弟省份的激烈挑战。尽管东营石油装备产业在国内已经建立起了领先优势,但发展形势不容乐观。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很多地方十分重视石油装备制造业所蕴含的巨大商机,纷纷将打造石油装备制造基地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辽宁盘锦市和黑龙江大庆市先后确定了建设世界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盘锦的建设目标是到2015年产值占国内石油装备制造行业的1/5,占世界石油装备年需求量的3%,2020年产值占国内行业的1/4,占世界需求量的5%-6%,成为闻名世界的石油装备制造中心。大庆的目标是在未来5年内,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近年来,江汉油田也确立了建设“世界知名,中国一流”的石油装备制造基地的战略目标,力争在“十二五”期间销售过百亿。上海建立了石油化工装备产业基地,其发展目标是建成具备世界影响力,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今年初,克拉玛依油田也定下了打造国家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目标,此外,四川广汉、江苏建湖等地也启动了石油装备基地建设工程。凭借自身的独特优势,各地纷纷确立了石油装备产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并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其中大庆、盘锦的发展尤为迅速,计划建设总投资额均在百亿元以上。未来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将形成群雄并起的格局,激烈的竞争已经不可避免。(二)需解决制约自身发展的深层问题。目前,制约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深层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小,集中度低。东营的石油装备企业虽然总体看数量较多,但有半数以上的企业未达到规模经济。这使得企业资金、产能规模、技术力量等资源相对分散,区域性综合竞争力难以提高。二是产品结构雷同,特色不明显,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由于各自为战,东营石油装备企业难以形成竞争合力,造成了产能的浪费和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产品技术含量低,低端产品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少,一些关键技术和产品还需引进或直接到国外采购,产品附加值低,自主化生产能力有待提高。四是海外市场开发力度弱。东营的石油装备是靠胜利油田的带动发展起来,由于对胜利油田等国内油田的依赖,许多企业在对海外市场的开发上畏首畏尾。绝大多数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海外市场营销体系,尚未具备与哈里伯顿等世界巨头竞争的能力。(三)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东营石油装备产业的发展首先离不开企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东营企业将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形象地比喻为“护住脖子”和“伸出拳头“。所谓“护住脖子”,就是不断加强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提升自主研发、自主设计和自主制造的能力,强化核心竞争力,彻底摆脱国外公司在关键技术上的“卡脖子”现象。所谓“伸出拳头”,就是苦练内功,拿出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拳头产品,树立良好品牌,形成广泛影响力。只有具备过硬的拳头产品,才能拥有和西方大公司过招的资本,才能真正在市场博弈中抢占先机。未来的发展中,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面临着“不进则退”的严峻形势。要保持并扩大领先优势,在企业自身努力的同时,还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企业希望政府:一是尽快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细则。包括技术研发支持政策、土地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等。通过优惠政策的支持,鼓励企业走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技术引进相结合的道路,引导企业尽快掌握世界先进技术,加速产品高端化进程。二是加快推进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有效整合资源,以点带面,使东营石油装备产业走上高端项目带动低端项目,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发展道路。同时,通过发挥引导作用,调整产业格局,优化产品结构,从而形成良好的区域竞争合力。此外,还应当加大监管力度,避免恶性竞争,使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协同作战,共同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三是加大对海外市场开发的支持力度。从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政府应出台海外市场开发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实施“走出去”的市场战略,参与全球市场竞争,占领海外市场。四是实行大项目和高端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对大项目和高端项目的政策倾斜力度,通过项目带动,在做大的基础上,把石油装备产业做精、做高端。面对机遇与挑战,只有企业努力,政府重视,多方配合,聚力突破,东营石油装备制造业才能够保持并扩大自己的领先优势。只要运作得当,抢占先机,东营石油装备产业有可能在未来10-15年内形成数千亿元的产值和销售规模。届时东营将实现石油装备制造业的跨越发展,并真正成为“东方休斯顿”和世界石油之都,为中国石油装备制造业的强大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