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商业银行的论文3000字开头

发布时间:2024-07-08 04:06:52

关于商业银行的论文3000字开头

我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受市场的影响加重,特别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的商业银行面临着来自国际银行业的冲击,商业银行一方面存在经营风险和大量的效率损失,一方面又缺乏进行体制改革、改变现状的动力,整体陷入一种低效率的均衡状态。这一切都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正视问题,并且尽快解决问题。商业银行制度的改革是首要问题。无论是我国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还是新兴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制度安排上都存在着缺陷。我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实质上是产权主体单一抽象的自然人产权形式,政府行使国有银行的财产所有权,政府的职能又通过中央政府部门引导、控制和监督。这种产权模式导致银行产权关系模糊、风险承担主体不明、经营效率和效益低下、利润最大化目标难以实现等不良状况的出现。因此要解决国有银行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对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进行改革,实行股份制改造,促使其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另外,要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和管理机制,我们必须减小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水平与国际上的差距,减少认识上的偏差,首先应树立先进的银行风险管理观念。风险管理的任务就是寻找业务过程的风险点,衡量业务的风险度,在克服风险的同时从风险管理中创造收益。其次,要建立全面风险管理方法,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各种其他风险以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金融资产与其它资产组合,承担这些风险的各个业务单位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对各类风险在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且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再次,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调整:(1)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2)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3)改变以往商业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管理模式,实现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管理体制,并不断摸索以战略业务体为中心的风险管理体制。要逐步实现在业务部门设立单独的风险管理部门,通过它在各部门之间传递和执行风险管理政策,从业务风险产生的源头就进行有效控制。最后,要提高风险管理技术。可使用内部评级法和资产组合管理等先进的风险度量和管理重要技术。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价格,金融市场,汇率制度,房地产市场,境外投资,货币政策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  究竟我国的银行业总共投资了多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较为可靠的数字应该是根据银行的交易对手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这些统计也许并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却较为真实。总体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有关各方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图头@]表1: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单位:百万美元)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我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二是外资机构以研究报告、研讨会、访谈等形式发布各种意见,影响市场预期。三是A股与H股之间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A股的定价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发生经济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而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着冲击。  (四)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下滑,必然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倒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热钱流入加快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六)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目前,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会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  美联储持续加息后未来利息政策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相当大的直接冲击。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趋小。不排除国际资本为回避欧美次贷危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这将加剧我国资产价格膨胀。同时,热钱的加速流入,还会产生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我国股市和房价。  三、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短期来看,以下措施应属当务之急:  (一)建立和启动危机的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将银监会的每月一报制改为随时报告制。二是与美日欧和中国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随时交换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三是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专业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  一是尽快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如澄清加快非流通股上市的政策意图与具体动向。二是减轻证券交易的税收负担,对卖出证券实行单边征收的方式,鼓励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理念。三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剧烈波动时,暂缓基础性制度改革,如股票指数期货、融资融券等。四是短期内减缓股票的供给,暂缓大规模的再融资活动,严格审查再融资的资金用途。  (三)对宏观调控进行相机抉择  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为避免宏观调控过度、超调,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的政策干预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机评估、调整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及具体措施。对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新情况要及时加以解决,改进调控的效果。  就长期而言,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其调整:  1、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厘清政府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应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低收入阶层的信用风险一般较高,且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为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急需发展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与廉租市场予以配合。而这一目标须与其他制度如个人及家庭财产的申报及登记制度、相应的税收监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为防范银行系统的风险,则需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屋贷款的发放标准及比例,限制预售期房的按揭贷款及开发贷款。  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设计,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  当房地产开发、经营、消费活动都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时,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在转变房地产融资模式和加强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严防贷款质量下降。应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大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评级,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此外,改革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组织及管理体制,尽快组建政府支持的住宅抵押贷款银行及住宅抵押按揭贷款证券化机构已经迫在眉睫。  3、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设计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衍生品为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重新分配风险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有效地缓解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因此,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动。同时,还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他市场传染。  4、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协调  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缺乏协调机制等缺陷,极易放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无法改变金融产品背后实体经济的收益和风险,金融创新无法改变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波动,金融创新惟一能做到的是对各类收益和风险予以分割与分配。在变动的制度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各类风险,成为全球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冲基金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使得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能避免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  3月17日,美国投行贝尔斯登股价跌幅达84%,并将被摩根大通超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股价最近两周跌幅也超过50%。虽然欧美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因此,进一步分析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涉及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少数几家,且金额不大,直接影响的确有限。因此,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并主要是通过影响中资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而起作用。具体地说,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间接负面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这种负面影响在美、欧、日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明显。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设有海外机构,这些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贷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风险加大,它通过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中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有利宏观经济环境。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次贷危机的三个“重灾区”――美、欧、日经济增长的下降,将会使我国今年的出口大幅下降,并将最终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着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近两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32%的增幅来自净出口,且48%的出口商品是运往美、欧、日。  在次贷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显著放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中资银行高速增长的利润率肯定会因此而有所下降。  第三、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第四、中间业务收入会受到负面影响。2007年牛气充天的中国股市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结的中间业务增长迅速,推动非利息收入激增,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率提高。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我国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工、中、建、交)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70%。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超预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今年我国股市可能很难再现去年那般“高歌猛进”的“牛气”,中资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将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应对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中资银行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次贷危机,我认为中资银行应着力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次贷危机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密切监控客户状况,加强贷后管理,谨防对出口外贸企业的信贷风险。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将超过去年,并有望对各主要货币全面升值。另外,目前人民币利率14%,美元利率25%,利差189个基点,国际投机资本继续涌入中国的诱因加大。但是一旦美国经济反弹,为吸引外资美国启动强势美元之后,前期流入的大量投机资本将会撤出我国。历史告诉我们,资本进出有时像潮水一样迅速。  二是密切关注美、欧、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与美、欧、日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或股权投资时,要注意对方持有美国次级债之类资产的情况,警惕对方的风险有无显著变化。  三是要吸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美国信贷风险管理的放松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一教训,加强对近几年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审查,解决好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综合经营,其中,如何防范风险在不同子公司或业务之间扩散,如何建立起全面、垂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

有关商业银行的论文3000字开头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价格,金融市场,汇率制度,房地产市场,境外投资,货币政策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  究竟我国的银行业总共投资了多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较为可靠的数字应该是根据银行的交易对手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这些统计也许并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却较为真实。总体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有关各方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图头@]表1: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单位:百万美元)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我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二是外资机构以研究报告、研讨会、访谈等形式发布各种意见,影响市场预期。三是A股与H股之间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A股的定价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发生经济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而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着冲击。  (四)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下滑,必然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倒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热钱流入加快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六)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目前,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会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  美联储持续加息后未来利息政策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相当大的直接冲击。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趋小。不排除国际资本为回避欧美次贷危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这将加剧我国资产价格膨胀。同时,热钱的加速流入,还会产生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我国股市和房价。  三、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短期来看,以下措施应属当务之急:  (一)建立和启动危机的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将银监会的每月一报制改为随时报告制。二是与美日欧和中国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随时交换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三是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专业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  一是尽快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如澄清加快非流通股上市的政策意图与具体动向。二是减轻证券交易的税收负担,对卖出证券实行单边征收的方式,鼓励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理念。三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剧烈波动时,暂缓基础性制度改革,如股票指数期货、融资融券等。四是短期内减缓股票的供给,暂缓大规模的再融资活动,严格审查再融资的资金用途。  (三)对宏观调控进行相机抉择  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为避免宏观调控过度、超调,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的政策干预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机评估、调整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及具体措施。对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新情况要及时加以解决,改进调控的效果。  就长期而言,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其调整:  1、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厘清政府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应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低收入阶层的信用风险一般较高,且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为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急需发展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与廉租市场予以配合。而这一目标须与其他制度如个人及家庭财产的申报及登记制度、相应的税收监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为防范银行系统的风险,则需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屋贷款的发放标准及比例,限制预售期房的按揭贷款及开发贷款。  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设计,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  当房地产开发、经营、消费活动都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时,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在转变房地产融资模式和加强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严防贷款质量下降。应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大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评级,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此外,改革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组织及管理体制,尽快组建政府支持的住宅抵押贷款银行及住宅抵押按揭贷款证券化机构已经迫在眉睫。  3、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设计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衍生品为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重新分配风险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有效地缓解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因此,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动。同时,还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他市场传染。  4、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协调  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缺乏协调机制等缺陷,极易放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无法改变金融产品背后实体经济的收益和风险,金融创新无法改变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波动,金融创新惟一能做到的是对各类收益和风险予以分割与分配。在变动的制度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各类风险,成为全球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冲基金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使得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能避免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  3月17日,美国投行贝尔斯登股价跌幅达84%,并将被摩根大通超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股价最近两周跌幅也超过50%。虽然欧美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因此,进一步分析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涉及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少数几家,且金额不大,直接影响的确有限。因此,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并主要是通过影响中资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而起作用。具体地说,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间接负面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这种负面影响在美、欧、日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明显。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设有海外机构,这些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贷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风险加大,它通过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中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有利宏观经济环境。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次贷危机的三个“重灾区”――美、欧、日经济增长的下降,将会使我国今年的出口大幅下降,并将最终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着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近两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32%的增幅来自净出口,且48%的出口商品是运往美、欧、日。  在次贷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显著放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中资银行高速增长的利润率肯定会因此而有所下降。  第三、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第四、中间业务收入会受到负面影响。2007年牛气充天的中国股市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结的中间业务增长迅速,推动非利息收入激增,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率提高。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我国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工、中、建、交)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70%。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超预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今年我国股市可能很难再现去年那般“高歌猛进”的“牛气”,中资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将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应对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中资银行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次贷危机,我认为中资银行应着力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次贷危机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密切监控客户状况,加强贷后管理,谨防对出口外贸企业的信贷风险。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将超过去年,并有望对各主要货币全面升值。另外,目前人民币利率14%,美元利率25%,利差189个基点,国际投机资本继续涌入中国的诱因加大。但是一旦美国经济反弹,为吸引外资美国启动强势美元之后,前期流入的大量投机资本将会撤出我国。历史告诉我们,资本进出有时像潮水一样迅速。  二是密切关注美、欧、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与美、欧、日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或股权投资时,要注意对方持有美国次级债之类资产的情况,警惕对方的风险有无显著变化。  三是要吸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美国信贷风险管理的放松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一教训,加强对近几年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审查,解决好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综合经营,其中,如何防范风险在不同子公司或业务之间扩散,如何建立起全面、垂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受到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使得目前我国理财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研究如何妥善地处理好在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是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理财业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商业银行论文3000字开头

(一)信贷风险管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五个因素:风险策略、分析工具、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风险策略。银行的风险策略是根据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风险策略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策略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怎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流程与风险工具。分析工具。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采用的分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分析工具和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互动作用,即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又可以提高信贷管理流程的效率。信息系统。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否则,先进的分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很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流程成本,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流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组织架构。无论多么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都必须运作于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建设全面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风险难以控制的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相当难以控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目前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属于基本指标法类。

银行业务主要包括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负债业务包括存款业务和借款业务。1)存款业务就不多说了,就是我们的日常存款,对于银行来说,我们是债主,银行是借我们钱的人,就是负债经营。2)借款业务主要是同业(银行间)的借款,或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借款。资产业务包括贷款,债券投资,现金资产。1)贷款就是个人公司贷款业务,是别人借银行的钱,对于银行来说是资产。2) 债券业务就是国债啊金融债之类的。3)现金资产就是银行自己的库存现金,存放在央行的款项,或存放他行的存款。中间业务包括银行卡,转账,清算,代理,理财,担保,电子银行等业务。我建议你先写一下大体的金融环境,然后在这种环境下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有哪些,最后总结未来发展前景,比如中间业务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等等~~就是这些了,希望能帮到你~

有关商业银行的论文3000字开头的题目

银行的学年论文好的, 给助的,

EEE ,其实吧,题目都是次要的主要说写作内容呢

随着我国居民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个人投资意识的增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但是,由于受到金融管理体制和金融市场发育程度等方面的制约,使得目前我国理财市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风险隐患,研究如何妥善地处理好在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风险问题,完善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提高商业银行对理财业务风险的管理水平,是保证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规范发展的基础,对促进理财业务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信贷风险管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五个因素:风险策略、分析工具、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风险策略。银行的风险策略是根据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风险策略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策略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怎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流程与风险工具。分析工具。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采用的分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分析工具和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互动作用,即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又可以提高信贷管理流程的效率。信息系统。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否则,先进的分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很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流程成本,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流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组织架构。无论多么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都必须运作于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建设全面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风险难以控制的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相当难以控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目前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属于基本指标法类。

有关商业银行的论文3000字开头怎么写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文章的最后作者提出了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 金融机构,流动性,资产价格,金融市场,汇率制度,房地产市场,境外投资,货币政策  进入2008年,美国次级房屋贷款危机(以下简称次贷危机)掀起第二波狂潮:花旗集团和美林证券相继宣布2007年第四季度亏损均超过98亿美元,而瑞银集团更爆出114亿美元亏损的历史纪录。由于波及地域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市场再次出现大幅震荡并且迅速在第一时间波及到我国。现在看来,次贷危机蔓延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  一、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背景及其原因  次级房屋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住房按揭借款人提供的贷款。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形成了有利于次级房屋贷款发展的经济和法律环境,增强了贷款机构发放抵押贷款的动机。1998~2006年,美国次级贷款占总贷款的规模急剧上升,截至2006年的四季度,接近了15%的水平。次级贷款规模的扩大、房地产市场的非理性繁荣以及对衍生品的投资热情高涨是同时出现且存在内在联系的,而这既造成了繁荣,也孕育了目前的次贷危机。由于美联储自2004年以来连续加息,利率的大幅攀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美国住房市场也开始大幅降温。很多贷款人无法按期偿还借款,从而引发次级贷款机构亏损或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的次贷危机。  美国次级贷款之所以引发贷款本身及相关债券及衍生品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引发金融市场危机,其原因大致包括五个方面:一是美联储利率政策及贷款利率的变化。2004年6月之前,美联储连续12次降息,使得金融创新不断,宽松的金融环境使次贷审批的程序也比较宽松,对其监管也出现严重疏忽。其后,出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忧,美联储又连续加息17次,与此对应,次级贷款利率也逐步攀升,导致了低收入者无力支付房款,于是房产泡沫不断破裂。二是美国房屋价格增速放缓甚至普遍出现大幅下降,使次级贷款到期未付率开始上升。三是次级贷款审贷程序和标准较为宽松甚至低下,法律和监管缺失。四是担保债务凭证等基于房屋贷款的衍生产品在结构设计和流动性方面存在缺陷。五是对冲基金、银行等机构在担保债务凭证等交易中运用高杠杆比率进行融资,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演变为全球性危机。  从更深层次来看,导致这场危机本质上是国际金融市场体系长期存在的内在矛盾演化的结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自由化的泛滥及各类金融创新使得全球金融市场体系过度利用金融杠杆进行风险管理和投机交易。次贷危机仅为现有金融市场体系危机的导火线,危机的本质是信用危机,而非流动性危机,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而长久的。  二、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  (一)对我国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尚难准确估计  究竟我国的银行业总共投资了多大规模的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仍然是一个谜,目前还没有确切数据。较为可靠的数字应该是根据银行的交易对手方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见表1),虽然这些统计也许并不完整,但反映的交易却较为真实。总体来看,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影响很可能超过原来的预期,有关各方应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  [@图头@]表1:美国次级贷危机对我国金融业造成的损失(单位:百万美元)  (二)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产生影响,有可能加剧资产价格膨胀及金融市场大幅波动  由于金融全球化加剧,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已成事实,次贷危机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通过对冲基金和私人股权投资基金等形式跨境流动。我国已完全开放经常项目,资本跨境流动的监管已十分困难。二是外资机构以研究报告、研讨会、访谈等形式发布各种意见,影响市场预期。三是A股与H股之间的比价关系直接影响A股的定价水平。四是全球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投资者的心理也产生影响,影响其市场预期。而且全球市场的投资者也对中国因素的关注越来越明显,我国经济及金融市场的波动也相应对全球市场的投资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对我国出口的负面影响将逐步显现  总体上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增长速度可能进一步放缓,有可能发生经济衰退。由于我国对美国出口的依赖程度较高,美国经济进入衰退,特别是美国消费水平下降,对进口商品的需求相应下降,这将从外需方面抑制我国出口的增长。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会导致贸易保护压力增大,“中国制造”将面临更多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诉讼,而这将削弱我国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这将对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产生显着冲击。  (四)汇率制度会受到挑战  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美国经济和美元下滑,必然会对主要与美元挂钩的人民币汇率产生影响。当前,我国外贸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人民币与美元息差倒挂,流动性过剩和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加大,热钱流入加快及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美联储利率的调整对人民币汇率的调整都有相当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直接的冲击。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将更加突出  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信贷风险是一个很好的预警。我国房地产信贷没有信用分级和风险定价,假按揭和假收入资产证明并不少,信贷资产没有证券化,房地产信贷风险情况不明且风险相对集中在银行体系内。  (六)境外投资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  目前,美国次贷市场的动荡已扩散到普通公司债市场,导致公司债券价格暴跌。为寻求资金安全,将会有更多的资金涌向美国国债,美元资产组合和资产定价将面临重新调整,这会给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投资和中资银行外汇资产运用带来巨大的市场风险。  (七)对货币政策有效性构成冲击  美联储持续加息后未来利息政策的走势以及美国经济状况对我国货币政策构成相当大的直接冲击。在人民币进一步升值预期及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的条件下,货币政策操作空间趋小。不排除国际资本为回避欧美次贷危机而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国资产市场,这将加剧我国资产价格膨胀。同时,热钱的加速流入,还会产生对冲央行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进一步推高我国股市和房价。  三、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若干建议  短期来看,以下措施应属当务之急:  (一)建立和启动危机的应急机制  一是建立跨部门的应急机制,启动工作小组,对危机的发生和发展随时进行跟踪、分析和报告,将银监会的每月一报制改为随时报告制。二是与美日欧和中国香港建立及时的信息交流与监管协调的工作机制,尤其是对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的跨境交易活动及时交换信息,随时交换各国政策干预的意见和立场。三是尽快组建由监管部门、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等组成金融决策咨询委员会,为中央和国务院在金融专业问题的重大决策提供专业意见。  (二)稳定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  一是尽快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预期,维护投资者信心,如澄清加快非流通股上市的政策意图与具体动向。二是减轻证券交易的税收负担,对卖出证券实行单边征收的方式,鼓励长期持有股票的投资理念。三是在外部市场环境剧烈波动时,暂缓基础性制度改革,如股票指数期货、融资融券等。四是短期内减缓股票的供给,暂缓大规模的再融资活动,严格审查再融资的资金用途。  (三)对宏观调控进行相机抉择  针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为避免宏观调控过度、超调,应密切关注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以及各国的政策干预情况,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相机评估、调整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及具体措施。对于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新情况要及时加以解决,改进调控的效果。  就长期而言,必须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及其调整:  1、转变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模式,厘清政府在这一市场中的地位与作用  应充分考虑借款人的不同信用,分离低收入阶层到房屋租赁市场和廉租市场。低收入阶层的信用风险一般较高,且对利率和房价较为敏感,严重依赖商业银行获得房屋抵押贷款,无疑将增加系统性风险。一方面,为保障低收入阶层的居住权,急需发展和健全房屋租赁市场与廉租市场予以配合。而这一目标须与其他制度如个人及家庭财产的申报及登记制度、相应的税收监管制度配合,才可真正得以落实。另一方面,为防范银行系统的风险,则需严格控制商业银行对房屋贷款的发放标准及比例,限制预售期房的按揭贷款及开发贷款。  2、完善房地产金融体系设计,重视住房抵押贷款背后隐藏的风险,将遏制房价泡沫与控制银行风险相结合  当房地产开发、经营、消费活动都依赖于商业银行贷款时,房地产市场与商业银行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为降低房地产市场波动对商业银行的负面影响,在转变房地产融资模式和加强创新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严防贷款质量下降。应充分重视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严格保证首付政策的执行,采取严格的贷前信用审核,避免出现虚假按揭的现象。同时,还应加大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信用风险评级,在银行体系内加快做好低端的、基础性的工作,对贷款的风险、信用状况、违约概率等方面的最初信息要做得非常精确,国内监管部门也要更加注意这种信息监管的精确性。此外,改革各地的住房公积金组织及管理体制,尽快组建政府支持的住宅抵押贷款银行及住宅抵押按揭贷款证券化机构已经迫在眉睫。  3、在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更加注重金融风险的防范  在设计金融市场体系,尤其是发展金融衍生品时,须充分认识其两面性。金融衍生品既有分散风险的功能,也有放大风险的作用。金融衍生品为贷款人提供流动性以及降低融资成本,并通过重新分配风险满足投资者的不同偏好,信贷资产证券化还有效地缓解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的状况,因此,金融创新仍需继续推动。同时,还应对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加强监管,严控风险,如在制定各种政策时,严格控制杠杆交易的上限,避免利用杠杆效应过度,避免单一市场风险向其他市场传染。  4、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性协调  国际金融监管中,存在市场间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滞后、缺乏协调机制等缺陷,极易放大风险的冲击。金融创新无法改变金融产品背后实体经济的收益和风险,金融创新无法改变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波动,金融创新惟一能做到的是对各类收益和风险予以分割与分配。在变动的制度和动荡的市场环境中,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各类风险,成为全球投资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冲基金以及混业经营条件下的银行等机构在金融市场的全球化活动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危机向全球蔓延的特点,使得监管的全球性协调十分重要。我国的资本项目管制短期内也许能避免直接冲击,但并不能完全避免其负面影响。因此不能对此存有侥幸心理,而应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加强金融监管的全球协调。  3月17日,美国投行贝尔斯登股价跌幅达84%,并将被摩根大通超低价收购;雷曼兄弟股价最近两周跌幅也超过50%。虽然欧美政府不断出台救市措施,但次贷危机的影响仍在不断扩大,因此,进一步分析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影响还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直接影响有限,但间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涉及投资美国次级债的国内商业银行只有少数几家,且金额不大,直接影响的确有限。因此,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负面影响主要是间接影响,并主要是通过影响中资银行的外部经营环境而起作用。具体地说,次贷危机对中资银行的间接负面影响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资银行海外机构的经营活动会受到影响。当众多著名金融机构受次贷冲击损失严重甚至陷入危机时,消费者对金融机构的信心肯定会受到打击,进而影响整个银行业的经营环境,这种负面影响在美、欧、日的金融市场上尤其明显。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在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设有海外机构,这些海外机构在当地开展业务时很难避免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贷危机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性风险加大,它通过影响我国的出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影响中资银行在国内经营的有利宏观经济环境。次贷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尤其是次贷危机的三个“重灾区”――美、欧、日经济增长的下降,将会使我国今年的出口大幅下降,并将最终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原因是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存在着较高的对外依存度,近两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32%的增幅来自净出口,且48%的出口商品是运往美、欧、日。  在次贷危机、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今年我国经济增长将会显著放缓(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8%左右),中资银行高速增长的利润率肯定会因此而有所下降。  第三、对出口导向型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次贷危机导致我国的出口需求下降,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的盈利将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会面临生存危机,我国商业银行先前对此类企业发放的贷款的风险上升。  第四、中间业务收入会受到负面影响。2007年牛气充天的中国股市使得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联结的中间业务增长迅速,推动非利息收入激增,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贡献率提高。与2006年同期相比,2007年上半年我国四大国有上市银行(工、中、建、交)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速超过了70%。然而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超预期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发生剧烈波动,今年我国股市可能很难再现去年那般“高歌猛进”的“牛气”,中资银行的相关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速将肯定会受到影响。  其次,应对次贷危机的间接影响,中资银行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次贷危机虽然重创了全球经济,但在我国政府灵活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只要我国商业银行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保持清醒的认识,切实加强风险管理,就能将次贷危机的不利影响控制在较小的范围内。针对次贷危机,我认为中资银行应着力做好下述工作:  一是密切关注次贷危机发展和国际资本流动方向,密切监控客户状况,加强贷后管理,谨防对出口外贸企业的信贷风险。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将超过去年,并有望对各主要货币全面升值。另外,目前人民币利率14%,美元利率25%,利差189个基点,国际投机资本继续涌入中国的诱因加大。但是一旦美国经济反弹,为吸引外资美国启动强势美元之后,前期流入的大量投机资本将会撤出我国。历史告诉我们,资本进出有时像潮水一样迅速。  二是密切关注美、欧、日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在与美、欧、日的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或股权投资时,要注意对方持有美国次级债之类资产的情况,警惕对方的风险有无显著变化。  三是要吸取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加强风险管理。美国信贷风险管理的放松以及房地产市场泡沫的破裂直接导致了次贷危机。我们一定要认真吸取这一教训,加强对近几年房地产贷款的风险审查,解决好中国银行业普遍存在的风险防范、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正在推进综合经营,其中,如何防范风险在不同子公司或业务之间扩散,如何建立起全面、垂直、有效的风险防控体系尤为重要。

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发展战略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的银行业在五年之后将要全面开放。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制定21世纪的现代发展战略,善于抓住机遇,勇于迎接挑战,奋力加快发展,努力把国有商业银行建成现代化的商业银行。笔者认为,21世纪国有商业银行的现代化战略应包括下述"十化"的内容。 一、产权股份化 21世纪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会逐渐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进行改革,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真正的商业银行不是执行政府经济政策的工具,而是在合法经营基础上追求利润的金融企业;然而目前的国有商业银行承担着繁重的政策性任务。真正商业银行是责任有限的股份公司,而不是特殊类型的政府独资企业;独资企业不可能真正做到政企职能分开。中国加入WTO之后,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转变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其根本出路在于实行股份化改造。鉴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发育尚不健全,为了保持国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化履行必须采取国家资本控制的形式。国家资本可以采取二种不同的控股形式:l、绝对控股,国有股占整个商业银行股本的50%以上。2、相对控股,国有股在整个商业银行总股本中虽然不足50%,由于股权分散,国有股仍然处于控股地位。股份化改造之后的商业银行必须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行长(总经理)之间相互制衡的职责。董事会的职责是制定银行的目标和政策,挑选和聘任高级管理人员,设立各种委员会或附属机构,监督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等。监事会的职责是代表股东大会对银行全部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监督和检查。行长(总经理)的职责是执行董事会的决定,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协调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 二、员工知识化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商业银行的员工必须是知识化的员工。当前的国有商业银行的员工队伍的素质与商业银行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本"的观念,将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真正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创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机制,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继续实施"百千万人才工程",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国内业务、又懂国际业务,具有丰富知识、决策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中级、高级管理人才。 必须切实抓好员工教育包括素质教育、技能教育和终生教育,改进教育方式,坚持多层次和多样性的原则,脱产与不脱产相结合,定向与定量相结合,短期与长期相结合,注重实效。鼓励员工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员获得多个专业证书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鼓励员工在实践中提高技能、创造经验。 三、市场营销特色化 21世纪商业银行的市场营销是特色营销,商业银行必须根据其内部条件和外部因素慎重选择市场营销战略。根据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进程和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国有商业银行应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实施特色化营销战略。第一、发展模式特色化,选择与其它商业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在海外实施进攻性战略,通过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服务多样化、增设分支机构、拓展营销网络、收购或兼并当地机构等措施,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在国内实施合理化战略,通过调整分支机构、营业机构布局,按经济区划设置分行,收缩甚至撤销业务量小、经营亏损、无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扩充业务量大、经营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分支机构;压缩管理费用,以成本优势来保持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的地位与形象。第二、发展重点特色化,市场竞争目标由总体市场占有率转变为细分市场的市场占有率。第三、市场营销组合差异化,尽量提供有差别的 四、管理信息化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商业银行必须高效地处理和利用信息。(1)建立和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包括柜台业务处理与自动服务系统、跨行业务与清算系统、金融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保证各项决策和业务活动建立在充分的信息支持基础上。(2)以加快信息高速处理为重点,对内部组织机构进行重组,减少管理层次,实行网络化管理,使组织机构更加精简和专业化,调动更加灵活;有效地解决银行内部信息交换瓶颈,提供信息处理效率。(3)加强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业务创新,加大在产品服务及应用方面创新的力度,并对传统产品的形式、内容赋予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拓展其表现空间。(4)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及时向客户发布有关政策、利率、汇率的变化、新服务等信息。(5)领导方法科学化,注重银行利益与员工利益的相互平衡关系,改善员工的政治、经济待遇;加强内部沟通,经常向员工征求合理化建设。 五、经营国际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国际化的银行,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必须勇敢地迈向国际金融市场。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除外)的国际业务刚刚起步,应当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适当的方式和策略在适当的地区设立海外机构进行跨国经营。利用人民币业务优势,发挥本外币业务联动效应,积极吸引外资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设同业往来账户,有选择地与外资银行开展银团贷款或联合贷款,力求成为代理行。在地区战略上,做到四个倾斜:(l)向国际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城市倾斜;(2)向业务往来量大的国家和地区倾斜;(3)向周边贸易国家、世界贸易中心倾斜;(4)向华侨聚居的地区倾斜。亚太地区、欧共体、北美地区、拉美的巴拿马、开曼群岛以及中东的巴林等地可以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国际化经营的重点区域;而尚处于经济调整阶段的独联体和东欧市场中的大多数国家,虽然对外汇管制较少,但是风险较大,进入这些地区应持谨慎态度。 六、内控法制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是法治化的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健全内控机制。内控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l)组织结构(职责的界定,贷款审批权限的分离和决策程序);(2)会计规则(对账,控制单,定期试算等);(3)"双人原则"(不同职责的分类,交叉核对,资产双重控制和双人签字等);(4)对资产和投资的实物控制。这些原则概括地描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要点,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建立组织制度和各种规章制度。(二)监控环节。(三)职责分离原则。(四)授权有限原则。(五)银行档案。(六)安全保卫措施。(七)会计销账。 国有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主要措施是:第一、坚持稳健的经营方针,健全组织结构。第二、实行合理的职责分离。第三、实行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第四、健全独立的规范的会计核算体制。第五、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和风险管理,实行利率敏感性管理。第六、建立内部风险评估和监测制度。第七、健全有效的内部稽核制度。 七、业绩评价效益化 21世纪的商业银行应是经营效益良好的商业银行。经营效益好坏、风险高低是衡量商业银行经营业绩的最重要的标准。外部对商业银行的评价最重要的指标有两项:资本充足率和资本收益率。改革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业绩评价体系,弱化对增加存款的刚性考核,建立以营运资本收益率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着重考核四大目标:营运资本收益率、资产质量(不良贷款率)、流动性和内控制度。考核营运资本收益率不仅要考核账面利润,而且要核查应收利息、应付利息、呆账准备金和坏账准备金的提取与核算是否合规。考核资产质量不仅要考核不良贷款率,而且要着重考核呆滞贷款。

(一)信贷风险管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是一项旨在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的系统性工程,需要采用如下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框架,包含以下五个因素:风险策略、分析工具、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和信息系统。风险策略。银行的风险策略是根据利益相关者(股东、债权人、客户、员工)的价值取向、银监会和巴塞尔协议的管理要求制定的。风险策略直接关系到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的风险回报水平等,因此风险策略的确定直接关系到银行会采取怎样的组织构架、管理流程与风险工具。分析工具。根据风险管理策略,结合银监会和《新巴塞尔协议》的具体规定,银行选择所要采用的分析工具(如信贷风险内部评级模型),设计信贷风险管理流程和组织架构。管理流程。分析工具可以在监控点对管理流程提供定量指导,而执行管理流程的人员也可根据其经验对分析工具给出的结果进行一定调整,以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分析工具和管理流程之间存在互动作用,即在使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的准确性,而模型准确性的提高又可以提高信贷管理流程的效率。信息系统。根据分析工具所采用的模型和数据需要有先进的信息技术予以支持,如评级规则引擎和数据集市等。否则,先进的分析工具只能停留于书面,很难付诸实践,同时管理流程也需要在系统中进行固化,可以提高流程效率与质量,降低流程成本,同时系统本身也可以在流程中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组织架构。无论多么先进的分析工具、管理流程与信息系统,都必须运作于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绩效考核等)之上。因此,组织架构的设计与实施也是建设全面信贷风险管理体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之一。(二)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及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对于银行来说,操作风险是一种比较难以控制的风险。目前全世界的银行业也没有一种较好的方法来控制和计量它。《新巴塞尔协议》要求2007年所有的银行都要开始按照协议规定的三种方法的一种来计算经济资本,进而控制操作风险。但据调查,到2006年底,全世界能够满足《新巴塞尔协议》要求的只有大约38%的银行。另外60%多的银行都不可能在2007年以前开始对操作风险实行管理,它们的预期实施时间是2010年到2012年。因此对《新巴塞尔协议》在全球的顺利实施并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操作风险难以控制的原因在于它跟人的关系密不可分,相互关联,而人的道德风险、行为特征又相当难以控制,这一点国内和国外都是一样。目前部分银行计量操作风险经济资本的方法主要采用加权平均法,即将银行前三年的收入加总平均,再乘一个系数。当然,《新巴塞尔协议》介绍了三种方法,分别为:基本指标法、标准法和高级计量法。加权平均法属于基本指标法类。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