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2024-08-05 15:52:13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发表时间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就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改革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由此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三)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方位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阶段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我国对外开放理论主要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78年—1997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是面向国际市场,建立出口产业结构,通过出口劳动密集层型产业的产品取得外汇,并以此支持内地的发展;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水平,不断增强国内企业的实力和水平;通过建立经济特区,吸引国外的企业前来投资从而吸收国际资金促进内地的发展。但是这一阶段的开放不只是外向型经济发展,而是以外向型经济发展为主。这一阶段仍有内向型经济的影子,内向型经济理论的理论基础是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的“中心一外围”理论。所谓内向型战略,就是指以国内生产和保护排斥进口,以内销代替出口的贸易战略。这种战略通过减少进口,保护国内的企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的内销,帮助国内的企业实现工业化。由于我国建国后的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全面开放会直接打击这种体系,所以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这一点可以从我国的关税看出来,对外开放初期,我国的关税在一个较高的水平,限制外国商品的进口,但是之后慢慢降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 这一阶段的特点也比较鲜明,主要有以下几点:一实验性。因为对外开放实行于文化大革命的之后,人们的思想还有待解放,关于搞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还在争论之中,所以中央采取了经济特区的办法,先在少数的城市实行对外开放。通过积累经验和教训,来灵活对其他的地区施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这些经济特区有很大的实验性,就算是没有成功影响也比较小,在可以控制的范围之内。二循序渐进。先开放沿海的几个城市,再逐渐开放内地的各个城市,最后吸引国外资金到中西部进行投资。三单向性。这一阶段主要是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主要是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为主,而为了保护本国的企业,对于进口做了一定的限制。 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1998年至今) 前一阶段虽然我国的外汇数额不断的增长,但是这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的产品获得的,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强,这些企业主要在产业链的最低端,而以农业和制造业为首的第一第二产业的经济效益要远小于第三产业,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的比重有60%以上,而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大,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不到40%。所以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从中国加入WTO开始,中国才算是真正融入了国际贸易,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不可分。过去我们是通过输出初级产品取得外汇,支持内地企业的发展,这只是利用了劳动力廉价的优势,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不强。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引进来”的同时“走出去”,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样才可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使得国内的企业得到长久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从过去的量的发展到了质量效益的发展,从有限领域开放到全方位的开放,可以利用全球化的优势,使企业真正受益。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一双向性。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可以让国内的企业在竞争的环境中优胜劣汰,促进国内的企业的综合实力的提高。鼓励国内的企业在国外投资,让这些企业利用全世界各个地区的优势,灵活的进行资源的调配,是公司的成本降低而竞争力提高。二更加注重效益。过去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为了吸收国外的资金投资,建立了一些公司,但是这些公司并没有很好的利用内地的资源,浪费了资源。而现在,我们的双向的投资更加注重效益。同样出口的企业也从出口初级产品到出口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全球金融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趋势,相反,有可能推动经济全球化取得新突破。“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从全球金融危机后的谷底逐步恢复增长。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推进,跨境投资将快速反弹。应对危机将刺激新一轮技术革命,国家间新技术与新兴产业的竞争将更为激烈。气候变化问题的规则化,将对全球经济增长方式与贸易投资产生深远影响。发达经济体优势地位不会改变,新兴经济体快速崛起,全球多元化发展格局进一步演变,全球治理结构处于危机后的快速调整之中。  全球经济将重拾增长势头  对大部分经济体而言,2009-2010年是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经济增长的谷底,“十二五”时期将是世界经济自谷底反弹复苏时期。历史经验表明,重大危机后,经济恢复将历时数载,恢复性增长往往伴随着局部危机,复苏过程曲折波动。“十二五”期间,预计全球经济增长速度为3%左右,低于危机爆发前2003-2007年的水平,其中发达经济体为2%左右,发展中经济体为5%左右。  贸易投资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  贸易自由化将取得新进展。多边贸易自由化进程缓慢推进,停滞多年的多哈回合有可能于“十二五”前期完成谈判。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进一步活跃。危机后有所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随着气候问题的规则化,绿色贸易壁垒、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随着国际分工的持续深化,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全球经济增长。  在贸易投资自由化、信息技术革命和市场竞争的多重力量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全球供应链,这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跨国公司研发的国际化、服务外包、高端制造业的跨境转移,为承接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提供了难得的国际机遇。这场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更希望吸引外资来加速走出危机,各国吸引跨国投资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将有利于打破东道国的投资保护主义,进一步推动投资自由化。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推动下,跨国公司将进一步加快在全球配置资源的步伐。全球生产供应链继续深化,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区域性生产供应链地位上升。全球跨境投资将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  新一轮技术革命方兴未艾  为了尽快走出危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新一轮技术革命,力图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同时抢占新技术、新产业的制高点。信息技术发展空间十分广阔,虚拟现实、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地球等新技术不断涌现,将革命性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新能源、低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可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既可能推动其技术进步,也可能进一步拉大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  可持续发展问题影响力将突显  发达国家极力通过强化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国内规则,为其新技术寻求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美国政府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政策的转变,气候问题国际规则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各国纷纷调整其生产与消费模式,低碳技术、环保产业、绿色产业将得到大力发展。“碳关税”的引入,将对全球分工与国际贸易产生新的影响。  全球经济格局将进一步多元化  金融危机为全球经济格局多元化提供了新契机。为了协力应对危机,形成了新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此次危机暴露了当今国际经济秩序的不合理与不公正,改革现有金融经济秩序正在成为共识。全球金融监管将有所加强,有利于减少资本大规模跨境流动带来的风险。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不会改变,主要货币间汇率波动可能加剧。为了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配合,发达国家不得不作出妥协。新兴经济体增长速度将明显快于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但是,必须看到,发达经济体仍占据当今世界经济的主导地位,其技术领先优势、全球规则主导权和全球配置资源能力的优势,在相当长时期不会发生根本性转变。  二、中国对外经济关系日益复杂  对中国而言,“十二五”时期外部机遇与挑战并存,金融危机后的大调整、大重组,蕴含着巨大的机遇,机遇大于挑战。中国金融稳健,财政状况良好,外汇储备丰裕,经济快速增长,市场规模巨大,产业配套齐全,基础设施良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较强,具有抓抢机遇的良好条件。  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1)经贸大国地位基本确立  在未来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G20中,中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尽管我国政府明确拒绝G2(中美共治)的提法,但中国国际影响力大幅上升的事实不可否认。“十二五”时期,我国将继续保持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的基本格局,将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中国将继续保持第一大出口国地位,并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中国大国地位基本确立,在未来国际规则调整、制定与新的全球治理机制中,将有利于我国充分发挥影响力,更好地体现我国的利益,为我国和平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2)承接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战略机遇进一步显现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各国政府与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措施,将大大推进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与整合。中国同时拥有快速扩张的大市场与低成本双重优势,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的吸引力大幅上升。我们对近500家在华外商投资企业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中国在跨国公司未来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跨国公司不仅将继续把中国作为其面向全球市场的制造基地,而且计划大力开拓中国市场,将更多的研发活动、区域总部、先进服务业和高端制造等高附加价值的产业活动向中国转移。同时,中国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进一步显现。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对金融人才、技术人才的挤出效应,为我国吸引高端人才特别是海外留学人才提出了难得机遇。进一步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将有利于增强我国的创新研发能力,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增强我国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后危机时期跨国并购的机遇  金融危机后,不少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困境,中国对外投资的市场准入机会大增。大部分经济体中企业市场价值大幅缩水,资源、技术、品牌、渠道等价格下降,为中国实现低成本海外并购提供了机遇。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金融稳健、外汇储备丰裕,具备抓住机遇的基本条件。中国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可以主动整合外部资源与市场,低成本获取海外的资源、技术、研发能力、国际品牌与国际市场渠道,大大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4)发展中国家快速推进工业化带来的机遇  以印度为代表的一批发展中国家进入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对基础设施建设、建筑设备、工业装备等产生强劲需求,有利于我国扩大海外工程承包、增加建筑设备和成套设备等资本密集产品出口,带动我国出口增长、结构升级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中国对外经贸摩擦与矛盾凸显期  “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关系日益复杂,面临着多重挑战。一是大国责任相应增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的期待更多,对我国未来实力增长的影响更加敏感与警惕,我国也需要主动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展现负责任大国的形象,营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国际责任范围将十分广泛,涉及政治、外交、人权、贸易、汇率、市场开放、安全、防止核扩散、非传统安全、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在全球规则的调整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协调本国与他国利益,对我国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二是贸易摩擦仍处高发期。我国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进一步提高,与贸易伙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升级,与发达国家的正面竞争会越来越多;“特保”与“非市场经济国家”两个歧视性条款在“十二五”时期仍将有效。三是吸引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来自他国的竞争,需要我们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四是气候问题对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带来新挑战。气候问题在推动我国技术进步、结构升级的同时,对我国经济贸易也会带来挑战,一方面节能减排的承诺可能挤压我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可能采取的碳关税等边境措施,可能直接影响到我国出口竞争力,并进而影响到我国对出口型外商投资的吸引力。五是随着进一步扩大开放,防范金融风险,保障经济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  三、制定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后危机时期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机遇,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  第一,牢固树立抓抢后危机时期战略机遇的意识。历史经验证明,每一次全球性或区域性危机都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战略机遇。后危机时期国际产业的大调整、大重组,蕴含着极大的战略机遇,是我国发展战略机遇期中的黄金期,必须牢固树立抓抢战略机遇的强烈意识与紧迫感,充分发挥大市场与低成本的双重优势,使国家综合实力上一个大台阶。  第二,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不动摇。在全球化时代,只有坚持对外开放,才能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是符合全球发展趋势的。按可比口径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相比较,我国并不存在外贸依存度过高的问题,更不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从美、日、德等国的历史经验看,我国未来仍将保持外贸顺差,只要将规模保持在合理范围,适度顺差是有利的。目前我国的开放格局是在九年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对外谈判时确定的,经过近10年的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和面临的突出矛盾,与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外开放已经滞后于发展的新要求。  第三,按照转变发展方式的要求适时调整开放战略。对外开放战略是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整体发展战略的要求。中央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将是“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对外开放战略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调整目标、重点与政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来支撑我国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第四,始终秉持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中国正在崛起成为一个新兴大国,“十二五”时期中国对外关系将出现很多新情况、新矛盾,我们要重新定位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角色,增强互利共赢的开放理念,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五,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与发挥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着力改变我国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低端的状况,提升我国国际分工地位,这是“十二五”时期开放战略的重要任务。与此同时,必须认识到,未来10-20年内我国仍然处于就业高峰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将是我国的优势所在,也是利用国际市场缓解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需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劳动密集型出口。  第六,提高开放经济的管理水平,防范风险。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的迅速扩散,再次提醒我们,开放进程中机遇与风险并存,不开放是没有出路的;开放中不注重风险管理,也将付出惨痛代价。因此,更加灵活地运用汇率、利率等经济手段,完善风险防范机制,提高开放经济的管理水平,才能在参与全球化当中趋利避害。  四、对外开放新战略新思路  (一)对外开放战略进入调整的关键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末,借鉴东亚部分经济体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成功经验,针对外汇短缺的突出矛盾,我国实行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的对外开放战略,取得了巨大成就。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未来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经过连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的经济规模、综合国力已经名列世界前茅。与此同时,传统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面临着日益严重的资源环境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国内部门与涉外部门发展的不平衡等矛盾日益突出。中央及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主要依赖物质资源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转变为以技术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为主要推动力的集约发展新模式,以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外经济部门作为我国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国际分工地位低下、贸易摩擦日益增多、服务业开放和对外投资严重滞后、开放经济管理体制与政策尚待完善等诸多问题,亟须大幅度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对外开放战略提出了新要求。对外开放战略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子战略,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随着经济发展战略从以往追求速度与规模,变化为追求效率与效益,对外开放战略必须作出根本性的调整。要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与水平,也要求我国与时俱进地调整对外开放战略。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进一步突显了调整对外开放战略的紧迫性。  (二)对外开放新战略的总体目标  “十二五”时期对外开放战略总体目标是,准确把握后危机时期的国际机遇与转变发展方式的新要求,着力引进高端生产要素与产业活动,不断增强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培养一批有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确保中国和平发展。提高开放经济的管理水平,完善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与以往相比,对外开放新战略的内容将出现重大新转变:从追求外贸外资的规模与速度转变为讲求质量与效率;从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从以制造业开放为主要转变为制造业与服务开放并重。

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我国的发展总目标始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加速工业化,围绕这一目标,对外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化的“外汇缺口”。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扩展资料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发展为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挑战。特别在中美关系方面,要处理好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因此,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发表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里面搜索一下相关的文章,然后结合自己的思想写出这种文章。

你是又和现在议论文800这个具体的,你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下身上嘛,什么都有。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调整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是新一届领导集体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不仅是中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方针,也是中国处理对外经贸关系,引领对外开放战略调整的基本指导思想。在进入全面对外开放的历史新阶段之后,中国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传统开放战略和开放模式进行反思,破解开放型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难题,并通过对开放战略和开放体制的优化和调整,探索新的开放目标和开放理念,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努力提高中国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效益,以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对外开放战略调整 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传统开放战略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目前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但是,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相当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步人全面对外开放的新阶段之后,中国传统的开放模式和开放政策开始呈现出不可持续的发展困境。 1.传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激化国内发展模式的矛盾。通过优惠政策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执行的基本外资政策。但是,长期的激励型引资政策也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副作用。首先,中国长期给予外商投资企业超国民待遇,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内外资企业的不平等竞争,抑制了本国企业的投资热情,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其次,在传统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各级政府纷纷将引资规模作为一项重要的政绩指标,在对外资政策优惠方面相互攀比,一再超出国家政策规定的界限,从整体上损害了国家利益。第三,在外资激励政策掩盖下,中国利用外资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在错误政绩观的指导下,不顾本地资源、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盲目引进外资,把外国淘汰的、污染环境的工厂搬到国内来生产,致使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2.粗放型外贸增长方式引发频繁的国际经济摩擦。与优惠型外资政策相联系的是粗放型的外贸增长方式。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迅速崛起为世人瞩目的国际贸易大国。但是,由于长期维持粗放式的外贸增长方式,中国对外贸易数额虽然巨大,但外贸对国民财富增长的贡献比较有限。首先,从贸易结构上来看,近年来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虽然大幅增长,但贸易结构和创利能力不尽合理,国民从对外贸易中获得的利益非常有限。其次,近年来中国对外出口产品中,虽然工业制成品的比重逐年增加,但高新技术产品所占比重依然很低。第三,中国传统贸易战略是以“出口创汇” 为基本指导原则的。中国政府为了鼓励出口,采取了一系列促进出口的优惠政策,长期维持出口大于进口的“顺差”状态。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增大,中国这种带有浓重的“重商主义”色彩的外贸增长方式出现了难以为继的局面。第四,大规模的商品出口容易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摩擦,不利于中国外贸的长期持续发展。由于劳动力价格便宜,中国的出口厂商在国际市场上一味压低价格,造成中国出口产品长期处于增量不增价的局面。同时,中国商品大量充斥国际市场,也容易造成倾销的感觉,引发不必要的国际贸易争端。 3.“中国制造”停留在国际价值链低端,并且危及中国的资源、能源安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制造业一枝独秀,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增长最快的国家。应该说中国制造业的崛起是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自身努力的结果, 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客观事实。中国制造业的规模虽然巨大,而且增长迅速,但从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分析,还存在诸多问题。首先,目前中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都比较低。由于缺乏独立的品牌和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仅是国际大型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生产制造产品的“生产车间”,停留在国际价值链分工的低端。其次,中国制造业得以迅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中国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廉价劳动力对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形成的国际比较优势,在国际上迅速取得一定的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低成本造成中制造业的国际低价格,致使中国从制造业发展中的获益非常有限。第三,中国制造业高速发展,对中国的能源、资源安全也带来严峻的挑战。 4.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增大了国家宏观经济运行风险。对外开放战略的全面提速,必然会进一步密切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可以说,对外依存度的上升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结果,也是中国对外开放成就的体现。但是,如果对外依存度过高,并无法对外部依存因素进行自主控制,一旦外部经济环境发生变动,中国经济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潜在风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过高的对外依存度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目前中国对外依存度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中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并且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危及到国家经济安全。从技术层面看,以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牢牢地掌握着产业技术的控制权,并通过专利战略、技术标准战略,阻止中国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进展。其次,中国的外贸依存度逐年提高,也对中国外向型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潜在风险。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大幅度增加, 目前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已达70% 。第三,中国在重要资源和能源方面对外依存度较高,容易引发能源资源的安全保障问题。随着中国经济规模迅速扩大,粗放型增长导致对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偏高,中国对能源和重要资源进口的依赖程度日趋严重。如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效地降低中国战略资源和能源的对外依存度,是中国需要关注的重要战略课题之一。

我对外开放所存影响,对此有何意义?这个不太清楚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发表情况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二)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革命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改革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就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 社会生活 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这次改革过程也是对经济社会生活和各种利益关系格局重新调整的过程。改革每一步都会影响千家万户,同时还必然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由此说明改革开放是中国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三)全面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人真正自觉地开始认识现代化,一系 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重新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机制,明确了中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迫性,全面开创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提出“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思想 为了全面纠正十年“文革”的错误路线,实行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完成后,如何 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地摆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9年 3月,邓小平就明确提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 化道路。”[1](P163)他还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两个重要特点,即底子薄及 人口多、耕地少进行了分析。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论断和现代化的基本方向。1984年10月, 邓小平强调“革命和建设都要走自己的路”,“中国革命的成功,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 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现在中国搞建设,也要把马克思列宁主 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2](P94~95)1987年8月,邓小平特别强调指出 :“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 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 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2](P225)至此,“走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并成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开展各项工作 的根本指导思想。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论的核心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与此前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思想相比,它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也强调中国的现代化应该是工业化、政治民主化 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统一,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不能只看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导致现代化 过程中的种种失衡现象出现。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思想,在党的十三大报 告中被规范地表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 表述被党的十四大、十五大所沿用,并被固定下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 二、“两个文明”建设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全面的拔乱反正,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 现了由片面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转变。使以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 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重新开始起步。起步后,首先抓住了农业和农村工作,实行家庭 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通过调整工业结构解决轻重工业的比例 失调问题,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上了正确的道路,并全面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新局面。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了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 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当时,已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当作 社会主义两个密不可分的重要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在实际进程中,一方面由于改革开 放冲破了僵化的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以不可阻挡之势蓬勃发展。沿海地区, 从南到北,形成了广阔的前沿开放地带,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三大产业的 协调发展,而且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开展,人们的思想冲破了旧观念的束缚。追求变革、勇于开拓、讲 求实效形成潮流。实践中,使我们对自己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基本任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 务是要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 代化。确立了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在这当时和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 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但仍实现了国内社会稳定、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保证了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继续进行。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开始,在“以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 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思想的指导下,不仅使现代化 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而且在思想上还突破了姓“资”姓“社”的束缚,提出了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想。从此,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以加快推进, 国内生产总值连年增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极大地适应了科学技术的迅 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剧烈竞争。 具有重要意义的党的十五大,确立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总结了近20 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克服了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抵制了 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全面规划了迈向21世纪的战略目标,提出要实现工 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伟大构想。 三、这一时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经验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20多年来,现代化建设的成 功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人口多、底子薄、文化科技总体水平不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仍居于世界后列的大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它既承担 着完成传统工业化的任务,又承担着进行新的产业革命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和科学技术 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科学技术是尽快改变我国生产力的落后面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的关键因素,是当今中国发展生产力的突破口。 当今世界,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地发展,并且正在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被应用于生 产,使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面貌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实现“ 四个现代化”,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在农业方面,我 们要用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技术、计 算机技术、核技术等高新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来改造传统农业,发展新兴农业。工业 方面,则必须应用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用 于新产品开发,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从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走出 “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老路。至于国防现代化,就更离不开科学技术。此外, 决策的自主化、科学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也都离不开科学技 术。 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力。20多年前,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四个现 代化”是一场“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须要 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改变上层建筑,改变工农业企业的管理方式和国家对工农业企 业的管理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各个经济战线不仅需要进行技术上的 重大改革,而且需要进行制度上组织上的重大改革。进行这些改革,是全国人民的长远 利益所在,否则,我们不能摆脱目前生产技术和生产管理的落后状态。”[1](P135~13 6)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揭示了改革与现代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现代化本身就是一场革命 ,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现代化。20年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些论断的认识 。改革旧的体制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我国的现代化扫清了障碍、开辟了道 路,改革使从经济、政治到思想、文化,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到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完成了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型。全面改革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 化不断向纵深发展,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创造了条件。 开放,不仅适应了世界经济的客观状况和发展趋势,也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 ,中国的现代化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对外开放。对外开放,加强了同世界各国在贸易、科 技、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提高了我国的经济管理和科学技术的水平,扩大了对外贸易,弥补了国内建设资 金的不足,这一切都是推动现代化的直接动力。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将被作为社 会主义现代化的持久动力而被继续坚持下去。实践也证明,改革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政治稳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保障。在一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们具有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也有许多不利因素和 困难,如众多的人口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源相对短缺、交通运输紧张、就业压力大、生态 环境恶化等。在这样的国情下,如果全体人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就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的优势。反之,如果政治不稳定,社 会动乱、人民内部发生分裂,那就不仅会加剧原有矛盾和困难,而且会丧失我们的有利 条件和优势,现代化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政治的稳定是实现现代 化的重要保证。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P284)为此,所有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设计都要把保持社会稳定放在首位,一切有关现代化的方针、政策、 方案都要服从于稳定这一最根本的大局。 必须把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 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实现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现代化建设 与可持续发展内在地统一起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 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 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我们不仅要把眼前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搞好,还要为我们 的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粮,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我们不能为谋求一时的发展而以牺牲长久利益为代价。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足于中国的现实,吸纳和借鉴了 世界的和我国的现代化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真正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道路,实现了经济的、政治的和思想文化的现代化的全面发展。 (四)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总揽全局的首要的基本关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集中体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要求。一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二在特定的时期,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之间会经常出现相互矛盾的现象,有时候是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这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就会得到更加广泛的支持。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结合起来,从而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稳定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稳定任何发展都是无法进行的。发展是改革的前期阶段,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的主要矛盾就会减弱,而其他社会的次要矛盾就会加强,使社会的矛盾发生变化,并最终导致新的改革,使社会得以继续发展。改革的目的和前提是稳定,任何的改革都是以解决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使人们生活更加为目的,这就必须使社会稳定,因此,稳定是改革的目的。而且,如果社会动荡,就无法谈论任何改革,所以,稳定也是改革的前提。这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历史经验证明,正确把握发展的速度至关重要。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或者过高,都不利于深化改革,也不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增长速度过低,既不利于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力,也会带来就业困难、人民生活水平降低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特别是我国现在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经济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就会扩大,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保证。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速度过高,超过现有资源的潜力,又会引起通货膨胀和价格大幅度上涨,同样也会造成经济和社会不稳定。这是我们今后要尽力避免的。 要坚持把稳定作为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保持社会安定团结。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要把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做好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各项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抓紧解决克扣和拖欠农民工工资、城镇房屋拆迁与农村土地征收征用中侵犯城镇居民和农民合法权益等问题。积极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不断消除不利于社会稳定的体制和结构性原因。继续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健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把不利于社会稳定的因素化解到最低程度,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全方位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各类型国家的开放,多层次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逐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沿江、沿边和内地这样一个全国范围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宽领域是指我们的对外开放范围涵盖了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努力形成新型的对外开放利益协调机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对外开放在带来利益总量增长的同时,结构性矛盾也日益广泛地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不同要素所有者在对外开放中所获得的利益不平衡。近年在对外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国内出口商品生产企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上涨幅度与外贸总量和利润的增长速度不成比例。特别是人民币升值后,部分出口企业不是通过调整产品结构,而是通过压低实际工资水平来降低成本。 二、不同区域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分享到的利益不平等。我国开放过程中的“马太效应”明显,对外开放成为拉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这是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比如外资的进入通常是优先选择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到西部地区投资;另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竞争法则,如东部沿海地区开展出口加工贸易等存在着运输成本等方面的优势。由于开放中经济差距在扩大,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内陆地区的资本和劳动力要素外流,同时,又使发达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重。 三、国内外不同主体在开放中赢利的机会不均等。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特征是政策优惠,政府为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而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措施,政策差别导致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对本土企业产生越来越多的挤出效应。 因此,我国亟待建立利益均衡型的开放经济运行模式,从根本上对以GDP增长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调整,把对外开放的重心放到增进国民福利水平上来。在我国未来的对外开放进程中,扩大出口规模,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不应当只是片面地考虑其对GDP增长可能产生的拉动效应,更要重视对实际国民福利水平的影响,对国内经济利益关系的影响。 ——吸引资金与吸引要素、资源并举 目前国内资金供给充裕,仅从资金角度看,对外资的需求已逐渐减弱。2006年,外资占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5.04%,已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这并不意味着吸引外商投资失去了重要性。经济全球化正在进一步分解价值链,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愈来愈多的产品、制造和服务环节进行全球分工,而这些分工与有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是以资本流动为载体进行的,各国之间吸收外资的竞争在加剧,继续努力吸收外商投资,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 在注重吸引外资数量增长的同时,要充分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做到吸收外资与集成全球市场要素并举,学会利用全球性的资源、资金、技术和产品的配置体系,形成引进资本、技术、知识、管理、观念、人才、品牌、市场的“一揽子”的方式。 ——学会成为国际金融体系重要参与者规则制定者 2006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居全球外汇储备首位,同时也打破了单个国家或地区外汇储备的世界纪录。近3年来,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额占新增GDP的比重超过了70%,这表明我国社会财富积累基本上采取了外汇储备的形态,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不仅要承担高额外汇储备的成本重压,而且我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也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适度消化外汇储备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难题,进而对深化外汇储备体制改革、加快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全球化时代,一国的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程度已成为衡量其对外开放水平的重要指标,同时也集中体现了一国驾驭国际经济关系的综合能力。 目前,我国金融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相对滞后于贸易、投资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特别是在持续高涨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下,国内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经济关系一再陷入被动或受到约束,金融领域开放的紧迫性日益凸显。 因此,当前我国对外开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如何通过有序、有条件开放资本项目,逐步成为国际金融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和规则制定者。 为此,首先要加快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优化其资产结构和经营范围,促进各类金融主体之间的有效竞争,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自我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其次,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机制,在资本项目开放之前,建立起高效、稳健的监管体系;再次,合理确立人民币汇率调整的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逐步增强汇率制度的弹性。 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和资本项目开放不仅是今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而且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增长,因此,必须采取积极审慎的态度,兼顾政策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既要考虑到自身的发展目标和承受能力,又要充分了解国际要求与期望,减少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带来的震荡与冲击。 ——吸引外资与对外投资有机结合 专家建议,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质量,应从三方面取得进展: 一是通过对外投资,组合全球要素在中国创业。最近几年,我国出现了一些新类型的高科技企业,虽然其资金、技术基础、人力资源、市场等高度国际化,但企业主体在我国国内;二是通过对外投资获得技术、人才等发展要素,国内企业已有实力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获得先进技术和人才;第三,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政治和外交手段为中国企业海外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帮助企业预判和扫除国际关系中的不确定因素,全面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以及我国在国际产业转移中的地位。

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我国的发展总目标始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加速工业化,围绕这一目标,对外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化的“外汇缺口”。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扩展资料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发展为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挑战。特别在中美关系方面,要处理好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因此,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浅析我国对外开放战略论文发表的意义

促进经济发展,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对外开放的强度符合我国现代化开放的要求逐渐融入世界在竞争与合作中加快发展

对外开放的扩大,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资金。

1984年国家又建立海南岛经济特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 请评论

1、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若s4=16,s8=64那么s4,s8-s4,s12-s8也是等差数列即16,48,s12-64也是等差数列所以16+s12-64=2*48所以s12=1442、设等差数列{an}的前n项的和为sn若s5=30,s15=150那么s5,s10-s5,s15-s10也是等差数列即30,s10-30,150-s10也是等差数列所以30+150-s10=2(s10-30)所以s10=80如果不懂,请追问,祝学习愉快!

浅析我国的对外开放战略论文

开放战略的设计要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开放本身不是目的,在任何阶段,设计开放战略都是为了实现国家阶段性发展目标。我国的发展总目标始终是建设现代化强国,过去几十年,中国的阶段性目标就是要加速工业化,围绕这一目标,对外开放战略着力解决制约工业化的“外汇缺口”。当前,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思考通过未来开放战略的调整,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增强创新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快速升级,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阶段性目标,从而最终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扩展资料我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已经发展为经贸大国,从以往只能捕捉国际环境机遇、规避风险,到如今具备了塑造国际环境的影响力。这种国际影响力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创造更多的机遇,运用得不好就可能给自己带来挑战。特别在中美关系方面,要处理好新型大国和守成大国的关系。因此,运用好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来塑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是新阶段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

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人生,漫漫长路远,纷繁诱惑多。人,作为微小而孤独的个体,在人生的选择题前,无可避免地徘徊起来。在一个又一个渡口上,在一次又一次险象中,人,究竟能选择什么,该选择什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美貌来得可靠。没有美貌的人生或许是没有足够亮点的人生;但若没有诚信的人生则足以是没有一丝光明的人生。你可以不是潘安,你也可以不是西施,但 你不可以失去别人对你基本的信任。“人,以诚为本,以信为天。”没有诚信,生存世间的你可要作一粒悬浮其中的尘粒?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机敏来得憨实。诚信好比一个乡间小伙,他每日只知弓着黝黑宽阔的脊梁在人生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机敏则更像一个电脑黑客,他总是那样才思敏捷,头脑灵活,却总是不露真相叫人紧张。在人生的剧本里,一位老实踏实的演员总要比一个奸诈精怪的角儿更受观众青睐。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金钱更具内蕴。举着“金钱万能”旗号东奔西走的人生注定是辛苦乏味的人生,满身的铜臭最终带来的也不过是金钱堆砌而成的冰冷墓穴;而诚信,能给人生打底润色,让人生高大起来,丰满起来,它给生命灌注醉人的色泽与丰富含蕴,让生命在天地之中盈润注目,善始善终。 选择诚信。因为它比荣誉更具时效性。没有一蹴而就的业绩,没有一成不变的江山。没有人可以顶着荣誉的光环过一辈子。荣誉是短暂的,它只是人生旅途上一小片美丽的风景,它再美丽,也只是一小段的人生;但诚信是培植人生靓丽风景的种子,你一直耕耘,就会一直美丽,你将诚信的种子撒满大地,你的人生将会美丽到天长地久。 选择诚信,是正确之选。在你一一权衡过后,在你层层过滤之后,你会猛然发现,在人生面纱下最迷人的,原来是那最没有矫饰、最朴实不花哨的诚信!你会发现,没有了诚信,生活原来是那样的索然无味!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 回答者: 集星 - 助理 二级 2-14 09:54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理论,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它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郑重地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相结合过程中,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这一系列理论成果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党的十七大把它们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 5忆改革开放,现中华雄威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已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世界是开放的的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主旋律。所以中国要强大、发达起来就必须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国外市场、资源、信息 技术和资金,更好地利用国内和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这也是我国经济长期向更好更快发展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更好地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同时并举、相互促进的开放战略,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更好地利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更灵活更好地打“主动战”。 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外开放以来我国的对外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是突飞猛进、令全世界瞩目:中国政府在1978年决定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即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从1980年起,中国先后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的厦门和海南省分别建立了五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了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1985年后又陆续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区、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河北、广西辟为经济开放区,从而形成了沿海经济开放带。1990年中国政府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并进一步开放一批长江沿岸城市,形成了以浦东为龙头的长江开放带。1992年以来,又决定对外开放一批边疆城市和进一步开放内陆所有的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还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15个保税区、4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53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1年中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现在中国和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外贸关系,有发达国家也有发展中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这样,中国对内就形成了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也和更多的国家有了外贸关系,海阔天空。对外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1979-1999年,中国对外贸易以年均3%的速度增长。而到2000年,与进出口直接相关的三个指标均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进口总额2251亿美元,海关税收2421亿美元,进出口额达到4743亿美元。 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又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097.7亿美元,其中出口2661.6亿美元,进口2436.1亿美元,2002年进出口额突破6000亿。2005年,我国的进出口额超过14000亿美元达到14221亿美元排在世界第三,差不多是2000年的3倍。直接利用外资603亿美元,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这些数据充分说明我国对外开放的速度在加快和获得辉煌成就,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变化更是大。 几年前,正当世纪之交,中央高瞻远瞩地提出要不失时机地实施“走出去”的战略。这是中央面对当前国内外新形势,并在总结自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对外开放以来所获的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扩大开放的战略决策。贯彻执行这一政策,对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在更广阔空间里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动力和后劲,对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要对外开放,我们就“走出去”。经济全球化是现在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对外开放是当今时代发展潮流,中国不能脱离这个潮流也不可能脱离这个潮流,这个时代是我们发展的黄金时期、是一个机遇。“走出去”是我们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是只动出击开拓国际市场的必由之路,对我国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更好的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优质配化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容入这个潮流就是要让国内经济和国际经济接轨,实质是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接轨。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我国人口多,资源的平均率却是大大地落后于国际平均水平;国内市场潜力大,但与国际市场来比就显得小得多啦!所以我们要强大就要“走出去”利用国际资源和开拓国际市场为我们发展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贡献。 实施“走出去”战略,企业走出去是关键。国家鼓励国内有实力的国有、民有企业走出去, 据了解,为鼓励境外投资,有关部门已制订了相应的鼓励政策,如对境外带料加工装配投资的企业可优先赋予其自营进出口权,银行可提供中长期优惠贷款,享受出口退税优惠政策,涉及的许可证或配额予以优先安排,并简化外派人员的审批手续。品牌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竞争实质就是品牌竞争,产品的质量是否能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直接关系到企业在国际上的生存,我国的各知名品牌在国际上总体上竞争力不够强,因此我国的企业要不断的自主创新,开发出自己的优质品牌提高企业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现在我国已经有一批有实力的知名企业在国外组装、生产自己的产品,积极培养自己的品牌,例如海尔、康佳等等企业。今后国内企业的产品要由现在国内生产、组装好后再输送出口转变为直接在国外投资组织生产、组装、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到境外投资、在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扩大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的局面。如此可以更好地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机制又可以减少一笔昂贵运输费用,获得最大的利润又可以节省国内有限的资源。 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当务之急是培养人才 “走出去”,要投身到变化莫测、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去。这里,有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品牌竞争以及其他错综复杂的竞争。所有这些竞争的成败,最终都取决于人才的竞争。不管是经济竞争、科技竞争、还是品牌竞争都是要靠人才去实现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谁有人才特别是高素质人才谁就能成功。包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资源在内都是要人力资源使用下才被赋与活力、价值。在历史上那个强大的国家不是靠优秀的人才的努力打拼出来的哪?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那一家不是靠人才发展的?所以当前,我们最迫切需要的是培养适应“走出去”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一九九九年,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与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对话会上,******同志提出,我们要培养出一批“具有‘国际头脑’和全球化经营战略的企业家”。这为我们“走出去”所需要的人才指明了方向。他们不但要会建设国内的本领还必须熟悉国际上的一些法律、学会发展对外关系、了解国际市场的特点,能更灵活地应对各种不断变化的环境,要做到一专多能等,因此我们要尽最大能力来培养人才,不仅国家要培养,企业也要培养;不仅在国内培养也要在国外培养;不仅要培养工作能力,更要重视思想品质的提高。 我们不仅要“走出去”还要“引进来”。过去我们引进来的技术主要是生产线和机器设备等硬技术和成熟的技术,很少有核心技术;利用外资的产业和区域不尽合理,大多都是集中在东部,因此要着重引进高新技上、先进的管理经验和高素质的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创新提高。积极引导外资向研究开发等领域拓展,引导资金向东、中、西部平衡分布。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国家,国内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因此世界500强公司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发展。这些公司都是一流的公司,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等等方面都有着雄厚基础是一般企业无法比拟的。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和他们合作一起开发国内市场,吸收和消化他们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资金,再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开发出自主品牌从而发展和提高国内的企业实力,扩大我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所以中国对外开放要坚定不移地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的策略 坚持党的先进性,必须不断赋予党的先进性以科学的内涵,确保党永远站在时代前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