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发布时间:2024-07-06 01:18:30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我时常望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发呆,上面是绚丽的云霞,下边就是我梦归处--祖国大西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时方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小时候就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从电视上隐隐看到那西部的森林、山川、冰雪……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么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悠扬的古乐一吹吹了几千年,吹出了祖国西北的灿烂文明,也吹来了我那悠悠的梦想。一切都那么新奇,可一切又那么遥远。我只有在心中编织着自己的西部梦,梦着那千年古树,还有那吐着红芯子的、吓人的大蟒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西部也有了大体的了解。那里有悠久的文化和多样的资源。那辉煌的布达拉宫,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那高原之舟大牦牛,那丰富的矿产,可一切都因为交通不便,可想可叹而不可及不可看。于是我四处搜寻资料,满足那膨胀的欲望,可得到的却了了无几。雪上加霜,我对西部又加上了一层忧愁、一层期望、一层力量,我发誓要到西部去。  现在,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与西部的距离。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可模拟去西部观光,和历史老人面地面交谈。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更使我周围笼罩着“西中”的浓厚的空气,我的愿望快能实现了!于是我对西部变得特别敏感,只要是关于“西部”,哪怕只有一个字,也会吸引我的目光。我借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但坐下来闲着时,空虚之神还是时时叩击我那脆弱的心,使我觉得好像被骗了。  “明天就告别家乡,踏上西部之路。”我下定了决心。七点整,在家里看最后一次新闻联播,一篇名为《学好本领,西部创业》的报道吸引了我:“西部大开发需要科技、需要资金,但是需要的是人才,西部正在建立自己的人才机制,一句话,这片沃土要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希望对你有帮助。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002年末人口67亿人,占全国的8%。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侯德强 林志刚)记者从青藏铁路公司了解到,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公司投入4800多万元用于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实现了“职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卫生保障目标。 青藏铁路公司有关负责人李力介绍说,结合青藏铁路在高原运营的特点,青藏铁路公司严格实施进出藏旅客《健康申报卡》制度,把不适宜高原旅行的旅客劝阻在车下。在车站和列车上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设施和应急预案,由列车工作人员组成的卫生小组可以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旅客及时提供医疗咨询和救助;建立起覆盖全线的医疗体系,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调机构,确保患病旅客得到最及时的医疗救助。 据了解,在配备有供氧装置的进藏列车上,车内氧气浓度可达23%到25%,完全能够满足旅客高原旅行对氧气的需求。(完) 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扎扎实实地推进。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 30 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去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现在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

大家快来回答!答得好再给100分!0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自治区、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为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002年末人口67亿人,占全国的8%。2003年 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侯德强 林志刚)记者从青藏铁路公司了解到,青藏铁路通车运营两年多来,青藏铁路公司投入4800多万元用于高原铁路卫生保障工作,实现了“职工高原病零死亡、鼠疫零传播、患病旅客得到及时救治”的卫生保障目标。 青藏铁路公司有关负责人李力介绍说,结合青藏铁路在高原运营的特点,青藏铁路公司严格实施进出藏旅客《健康申报卡》制度,把不适宜高原旅行的旅客劝阻在车下。在车站和列车上配备了相应的医疗设施和应急预案,由列车工作人员组成的卫生小组可以为出现高原反应的旅客及时提供医疗咨询和救助;建立起覆盖全线的医疗体系,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调机构,确保患病旅客得到最及时的医疗救助。 据了解,在配备有供氧装置的进藏列车上,车内氧气浓度可达23%到25%,完全能够满足旅客高原旅行对氧气的需求。(完) 从西部地区“十大工程”,到青藏铁路的开工建设;从西气东输,到西电东送工程的稳步实施;从西部地区大规模的机场建设,到铁路、公路建设的全面启动;从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到大面积的退耕还林还草试点。西部大开发——这一跨世纪的伟大工程,正在广大西部地区扎扎实实地推进。 2000年,西部大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新开工了“十大工程”,即宁西铁路、渝怀铁路、西部公路建设、西部机场建设、重庆轻轨、涩北—西宁—兰州输气管线、青海 30 万吨钾肥工程、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西部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四川紫坪铺水利枢纽等。与此同时,去年还开工建设了一批配套项目。现在这些项目都在顺利建设中。

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广西等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6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4%。2002年末人口67亿人,占全国的8%。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22660亿元,占全国的8%。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大,战略位置重要。但由于自然、历史、社会等原因,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不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40%,迫切需要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深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胜利实现的重大部署,是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富余的重要举措,是保障边疆巩固和国家安全的必要措施,关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全国的生态状况,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有利于培育全国统一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方针政策和重点任务。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断探索西部大开发的新路子。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社会进步协调推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积极进取,量力而行,有重点、有步骤地解决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坚持把西部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与国家政策支持结合起来,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西部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总的战略目标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相对落后的面貌,努力建成一个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1世纪头10年,力争使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有较大发展,重点地带开发步伐明显加快,科技教育和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明显加强,改革开放出现新局面,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是西部地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推进重点地带开发;发展科技教育,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开发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引导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这里

我时常望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发呆,上面是绚丽的云霞,下边就是我梦归处--祖国大西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时方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小时候就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从电视上隐隐看到那西部的森林、山川、冰雪……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么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悠扬的古乐一吹吹了几千年,吹出了祖国西北的灿烂文明,也吹来了我那悠悠的梦想。一切都那么新奇,可一切又那么遥远。我只有在心中编织着自己的西部梦,梦着那千年古树,还有那吐着红芯子的、吓人的大蟒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西部也有了大体的了解。那里有悠久的文化和多样的资源。那辉煌的布达拉宫,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那高原之舟大牦牛,那丰富的矿产,可一切都因为交通不便,可想可叹而不可及不可看。于是我四处搜寻资料,满足那膨胀的欲望,可得到的却了了无几。雪上加霜,我对西部又加上了一层忧愁、一层期望、一层力量,我发誓要到西部去。  现在,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与西部的距离。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可模拟去西部观光,和历史老人面地面交谈。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更使我周围笼罩着“西中”的浓厚的空气,我的愿望快能实现了!于是我对西部变得特别敏感,只要是关于“西部”,哪怕只有一个字,也会吸引我的目光。我借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但坐下来闲着时,空虚之神还是时时叩击我那脆弱的心,使我觉得好像被骗了。  “明天就告别家乡,踏上西部之路。”我下定了决心。七点整,在家里看最后一次新闻联播,一篇名为《学好本领,西部创业》的报道吸引了我:“西部大开发需要科技、需要资金,但是需要的是人才,西部正在建立自己的人才机制,一句话,这片沃土要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论文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 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 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3 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  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J] 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2]邓子基 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 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 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J] 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 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 学习出版社,2002

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论文题目怎么写

我时常望着太阳落下的方向发呆,上面是绚丽的云霞,下边就是我梦归处--祖国大西北。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这时方能得到和谐的统一。  小时候就知道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从电视上隐隐看到那西部的森林、山川、冰雪……在我心中,她始终是那么的神秘,可望而不可及。悠扬的古乐一吹吹了几千年,吹出了祖国西北的灿烂文明,也吹来了我那悠悠的梦想。一切都那么新奇,可一切又那么遥远。我只有在心中编织着自己的西部梦,梦着那千年古树,还有那吐着红芯子的、吓人的大蟒蛇……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西部也有了大体的了解。那里有悠久的文化和多样的资源。那辉煌的布达拉宫,那憨态可掬的大熊猫,那高原之舟大牦牛,那丰富的矿产,可一切都因为交通不便,可想可叹而不可及不可看。于是我四处搜寻资料,满足那膨胀的欲望,可得到的却了了无几。雪上加霜,我对西部又加上了一层忧愁、一层期望、一层力量,我发誓要到西部去。  现在,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缩短了我与西部的距离。高科技的电脑网络可模拟去西部观光,和历史老人面地面交谈。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更使我周围笼罩着“西中”的浓厚的空气,我的愿望快能实现了!于是我对西部变得特别敏感,只要是关于“西部”,哪怕只有一个字,也会吸引我的目光。我借此来慰藉自己的心灵,但坐下来闲着时,空虚之神还是时时叩击我那脆弱的心,使我觉得好像被骗了。  “明天就告别家乡,踏上西部之路。”我下定了决心。七点整,在家里看最后一次新闻联播,一篇名为《学好本领,西部创业》的报道吸引了我:“西部大开发需要科技、需要资金,但是需要的是人才,西部正在建立自己的人才机制,一句话,这片沃土要高科技人才来开发……”希望对你有帮助。

西部,祖国版图上神奇的色彩!西部世界上历史上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如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设者辛勤汗水的浇灌下,西部又焕出勃勃的生机,现在我们就来走进西部,来感觉它的美。

摘要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1、研究背景和意义;2、全文的总体思路概括;3、主要研究成果(分条叙述,是重点,清晰告诉别人你都研究出什么来了);4、创新之处(也很重要,言简意赅,你与别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证明你不是抄袭);5、关键词  引言:一般在正文第一部分,1、研究背景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现状,3、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简言之,你的研究课题是干吗用的,别人都研究了啥,你是怎么研究的  附:本人论文摘要  摘 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可以说,山东省经济增长与要素投入之间存在紧密联系。本文通过研究山东省经济增长过程中要素投入状况,总结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为今后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科学建议,这对于山东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选择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经济最大限度的增长,从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要素投入为研究对象,首先以新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总结概括出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要素投入;然后,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结合经济理论对其作出改进,得到区域要素投入经济增长模型;再根据所作区域要素投入经济增长模型,利用近年来山东省要素投入的相关数据建模并进行参数估计,同时对各要素投入贡献进行测算;最后根据测算结果得出结论,归纳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原因,明确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加快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合理化建议。  主要研究成果是:  根据经济学相关理论和微积分有关知识,建立了山东省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劳动投入、物质资本投入、外资投入、人力资本投入、制度因素五个要素,要素的选择既结合了经济学基本理论,又考虑到了山东省的实际,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实际。  运用统计学方法估计出模型的参数,即各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并计算出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根据测算结果,(1)山东省经济增长属于资本推动型,物质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有增大的趋势。虽然物质资本投入的贡献率较大,但其产出弹性却相对较小,只有3662,这表明山东省物质资本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靠大投入来实现的,物质资本的产出效率并不高;(2)山东省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有所降低。在改革开放初期,山东省经济增长还主要依靠劳动投入,在以后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劳动投入的贡献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由初期的96%降为“十五”期间的52%;(3)外资投入尚未发挥应有作用。外资投入的产出弹性为0376,在所考虑的几个要素中是弹性最小的一个。外资投入的增长率是较大的,在我们所考虑的几个阶段中,外资投入的增长率除了在1997-2000年间小于物质资本的增长率以外,在其他年份均处于首位,在1991-1997年之间还达到了42%的高增长率。但是由于外资投入的产出弹性较小,外资投入的贡献始终不大;(4)人力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与它的弹性系数并不相称。人力资本的产出弹性在几个要素中仅次于劳动投入,但最后计算出的贡献率却往往比较小。仔细研究不难发现,多年来山东省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速比较缓慢,从而造成人力资本的贡献率较小;(5)制度因素的产出弹性为7761,仅次于劳动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的产出弹性,而且制度因素的贡献率一直比较稳定,在改革开放初期对经济增长贡献较大,1998-2000年间贡献较小,其余时间一直稳定在10%左右。  针对统计分析的结果,总结山东省经济增长的特点,并从实际出发提出可行的对策建议:逐步转变过度依赖资本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改善资本投入结构;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充分利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合理引导外资流向,调整引用外资结构,加强对外资的监管;抓住制度创新的有利时机,深化改革,完善市场机制;重视技术进步,加快技术创新。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对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在基本的劳动和资本投入之外,结合各种经济理论和山东省实际,加入人力资本投入、外资投入、制度因素等变量,更加全面的考虑到各种要素投入对山东省经济增长的影响;(2)在估计模型参数时运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和岭回归估计,考虑到变量之间的多重共线性,以放弃最小二乘法的无偏性,放弃部分精确度为代价来寻求效果稍差但更符合实际的回归过程。  关键词:经济增长 要素投入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要素贡献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文拟题

用好西部现有人才 ,发挥他们最大能量。西部地区人才是不多 ,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 ,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将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 ,通过多种方式 ,培养一批用得上、留得住、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这就要求 :(1 )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制定好的政策 ,造就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各级领导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观念 ,不但要“善将兵”,而且要“善将将”,一定要爱才、识才、用才、护才 ;要善于发现人才和使用人才 ,建全竞争机制 ;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 ,从僵化的人事制度解脱出来 ,引导现有科技人员 ,根据自己的自愿、专业、专长 ,向能发挥自己才能的岗位流动 ,减少机关、事业单位里的人才积压浪费现象 ,凡有一技之长者 ,都应流动到急需的岗位上去 ;努力创造一种使优秀人才能脱颖而出 ,并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用人环境 ,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积极性 ;尽快建立艰苦边远地区津贴 ,提高西部地区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水平 ,逐步使之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为改变“孔雀东南飞”现象 ,必须实施对人才的待遇倾斜政策 ,在工资晋升、专业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2 )建设西部人才资源开发基地和设立专项人才基金。西部各省、市、自治区要利用有利条件 ,建设人才培养基地 ,特别是重庆、西安、成都、兰州等高等学校和人才密集的大城市 ,要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人才高地 ,成为西部人才聚集中心、人才培养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带动周围地区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科技发展 ;西部设立专项人才基金 ,通过人才的激励政策 ,培养造就一批学术精英 ,一批科技之星。一方面可以发挥这批科技之星的潜力 ,进行一流的科研工作 ,另一方面可以起到榜样激励作用 ,在西部形成一种科技上“追赶”态势 ,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3 )实行西部人才的第二次开发。统计资料表明 ,西部现在 42 2 %的正、副教授到 2 1世纪初都要退下来 ,另外还有 50 %的高级工程师、高级农艺师、正副研究员和正副主任医师也到了退休年龄 ,这使得短缺的西部人才雪上加霜。[2 ]面对这种情况 ,可借鉴国外老年人开发的成功经验 ,如日本 ,比较重视让这批人发挥余热。在西部实行人才的第二次开发 ,对一些急缺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采取返聘或延长退休年龄进行再开发 ,但这需要老年人专项保障资金来同步搞好老年人的医疗保障、服务管理体系 ,来提高他们的待遇 ,使他们更能充分发挥余热。第三 ,制定相应政策 ,吸引人才 ,推动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西部的发展除留住本地培养的人才外 ,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吸引国内外的优秀人才为西部工作。引进人才是解决西部人才不足的又一重要途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 ,究竟该如何吸引人才呢 ?(1 )积极制定有利于西部地区吸引人才的政策。西部在物质待遇上难以比东部优厚 ,在政策上却可以比东部优惠 ,政策的导向对吸引人才有重要作用。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引进人才的方法 ,大开人才进入西部的方便之门 ,如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对到西部工作的各类人才 ,实行户口不迁、身份保留、来去自由 ;户口迁入西部的 ,由政府提供一次性安家费用。依托西部开发重点任务和重大建设项目 ,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吸引人才 ,可不转户口 ,保留原工作单位 ,在职务晋升、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资调整等方面 ,与原单位同类人员享有同等待遇。支持其它地区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加西部开发。(2 )建立人才流通机制 ,鼓励人力资源合理流动。人力资源流动的结果是使人们走出封闭的天地 ,找到较原先更能发挥能力的岗位 ,活化人力资源 ,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潜能释放 ,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积极开展东西部人才余缺调剂、对口支援工作 ,制定灵活的政策措施 ,鼓励东部地区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 ;要有计划地组织劳务输出 ,把西部地区的人才送到东部地区对应的企业、政府机关及相关单位进行学习培训 ,包括短期考察学习、中期挂职学习、长期干部交流。要正确把握人才流动 ,使他们在沿海地区开阔眼界 ,接受市场经济的锻炼 ,逐步转变观念 ,成为西部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骨干和能手 ,还应为西部人才创造更多的接触外界的机会和条件 ,如 :举办一些针对性很强的培训班、送骨干到国外考察学习等 ;鼓励西部机关、事业单位的各类人才向企业和农村转移 ,支持他们创办企业和社会中介服务事业、支持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进行技术推广、承包经营和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结束语总的来说 ,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 ,就是要全面推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要想高起点地发展西部经济 ,第一要素就是高素质的劳动者。因此 ,首先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加强现有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 ;加强后备劳动者的技术教育 ,普及法定义务教育 ,大力发展中、高等教育 ,加快人才的培养 ,还要制定有效的政策 ,解决人才外流的问题 ;采取措施 ,吸引人才等 ,为西部的开发作好先行条件。

这样的题目根本就没办法按科学的思维去写。你多看看以前相关的报纸,听听以前相关的新闻,按他们说的思维去写就成了----就是那些看起来根本没用的官话套话-----哈哈,你现在觉得它们很有用了吧!

关于西部大开发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关于小城镇建设及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考 论文  一、小城镇建设问题的提出  2004年2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正式发布,强调“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定要常抓不懈。随着我国市场化、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三农”问题日益显现,不仅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而且成为制约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大难题呢?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城市化。城市化就是通过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从而达到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收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关于城市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一直是人们讨论的焦点问题,而且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首先发展大城市好,有的人认为中等城市应该优先发展,有的人认为应着重发展小城市、小城镇,还有的认为应该保持大城市和小城市、小城镇并进的战略。  那么,到底是发展哪种类型的城市呢?首先在观念上不应该惧怕人口的流动,而应该正视人口流动问题,因为只有通过人口流动才能保证长远的社会稳定。其次,中国的城市化要尊重中国的国情。要想使中国如此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一步就转移到大城市是不现实的,必须考虑到方方面面可能遇到的问题,如资金问题、住房问题、交通运输问题等等一系列难题。发展小城镇尽管有占用土地资源过多,浪费巨大,污染严重,不易管理,效率低下,在吸收就业方面也远远不如其他几种发展策略,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其在中短期解决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方面确实有其优势和可行性。  二、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发展方向  小城镇是80年代以来新建的乡镇企业的集中地,在地理位置上,小城镇的星罗棋布是全国经济增长的有力的依托。它把广大的农村与大中城市连接起来,不仅带动了农村的发展,而且有力地支撑着大中城市的繁荣。  今后小城镇建设应注意解决好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农村工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在今后的进一步发展中,应当追求规模和集聚效应,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大力发展农村的第三产业,使发展小城镇战略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但是,从城市的集聚效应来看,目前发展小城镇仅在现阶段是合理的,要想长远发展则需慎重。长远目标应该是有重点地发展条件较好、有前途的集镇和城镇,使其进一步发展为中等城市。但是,要注意一个地区不能平均地发展集镇和城镇。可以将县城发展为中等城市,对中等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应一律加以限制,而要有选择地发展。一是近期积极发展小城镇和小城市,并要长期使其中的一些发展为中、大城市。对于大中城市、特大城市要着重进行优化,同时有选择的进行发展。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户籍政策,取消户籍的城乡差别,允许有条件的农民进城定居,从观念上认识到违背城市化规律的做法会引起严重的社会问题。三是改变不合理的居住政策,允许农民租房、买房、集资购房,以及到城里居住等。此外,要形成城市的消费市场和农村的规模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推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允许农民进城兴办企业,从事工、商、服务业等;允许企业从农村招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避免离乡不离土,进厂不进城;还要在就业、择业、迁移等方面实行体制改革和较宽松的政策,从而使农村剩余劳动人口较为顺利地迁移,与工业化同步实现我国的农村人口的城市化。  综上所述,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缩短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途径,小城镇建设自身也可以产生大量的财政收入,如土地出让金、建筑业的税收,还可以使人力、资本、技术等各类生产要素向土地聚集,从而拉动二、三产业的发展,带动大量成长型的资源。因此,小城镇建设应注意和撤乡并镇的工作相结合,还应和制定灵活的土地、户籍改革及金融投资政策相结合。  三、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财政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方向  由于小城镇财政存在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造成了小城镇在省、市之间的收入分配没有解决,表现在财政的预决算权由上级政府做出,同时返还给小城镇本身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从而导致了小城镇财政资金的困难。另外,小城镇的公共支出范围还是主要围绕“经济建设”展开的,即财政支出用于工、商企业生产经营上的比重过大,用于公共事业方面的支出比较小。而且“统支”色彩较浓,公共支出范围较宽泛,没有统一的规则,产生了“摊薄”效应。小城镇在公共支出上存在的“越位”和“缺位”的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小城镇财政应尽快明确公共支出的范围,把那些本不属于政府而属于市场该做、且能做好的事情放手交给市场去做,而一些完全应该由政府承担责任的,尽快承担起来,避免有限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所以说,尽快建立和完善适合小城镇发展的财政体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城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有利于小城镇改革和发展的财政环境。结合我国小城镇公共财政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制度和体制创新。  1 政府职能的转变  政府的基本指导思想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弊端,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投资,集中资金、精力确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政府正常运转和公共活动的需要,消除职能越位、错位的矛盾,转为向小城镇提供有效的公共产品和优质服务。另外,政府还要努力实现政企分开,从“运动员”的角色尽快转变为“裁判员”的角色,不再直接参与企业微观经济层面的活动,而是要转为着力引导、规范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  2 加强小城镇公共物品的投入和供给  首先,加强对农业的投入。包括加强对农村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支持以及对农村教育的投入等等。在加速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我们决不能忽视农业的地位,而应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利用好本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而培育龙头企业,进行农业产业化,则可以带动整个小城镇的经济发展,并能够对其他周边的小城镇产生示范作用。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通过迅速地提高农民的人口素质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从而进一步加快城镇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其次,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据有关部门统计,现在全国小城镇平均沥青路面不足1 3千米,全国3%的建制镇、60%以上的集镇缺少供水设备,因此进一步完善小城镇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已经刻不容缓。加强小城镇的基础建设,不但能够改善小城镇的生产生活环境,在给老百姓带来实惠的同时,还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外来投资者。政府对基础建设的投入可以采取“政府出一些,个人、企业筹一些”的方式,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再次,加强信息提供和高新技术开发。运用新信息、新技术不但能提高农业的质量,增强农业的自我发展能力,提高乡镇企业产品的质量,增强乡镇企业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结合实际情况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而不是一哄而上、盲目引进,造成有限的财政资金的大量浪费。  3 完善小城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在进行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城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基础上,形成精简、高效的运行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使小城镇真正拥有一级财政和一级财力。具体的措施包括合理划分县、镇财税的分配比例,调整机构设置,理顺财税关系、改革财政预决算制度,使小城镇成为一级独立的财政,拥有自己的预算权和决算权。最后,各小城镇还应筹建和完善一级国库,同时还要依据地方特色安排公共支出,建立、健全自上而下以及小城镇之间的转移支付体系,从而保证小城镇的基础建设和长远的发展。  只有在结合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对农村财政体制加以改革,才能更为有效地解决好“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艳 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小城镇建设[J] 财经问题研究,2004,(10)  [2]邓子基 关于财政支农问题的若干理论思考[J] 福建论坛,2004,(7)  [3]赵月,葛长银 我国小城镇体制现存问题分析及改革方向[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4]梁尚敏 关于推进小城镇财政创新的若干构想[J] 现代财经,2002,(8)  [5]刘溶沧,赵志耘 中国财政理论前沿[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6]厉以宁 中国经济运行于增长[M] 学习出版社,2002

就西部大开发嘛,论点是风火山隧道

大家快来回答!答得好再给100分!0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