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大全高清

发布时间:2024-07-07 03:44:31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大全高清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企业为了寻求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纷纷走向国际化道路,并积极开展跨国投资。自20世纪50、60年代走向国际市场以来,日本企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产品充斥了世界各个角落,其中许多企业成了著名的跨国公司。日本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其独特的经营战略。本文在对日本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进行研究之后,分析了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日本跨国公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企业如何“走出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关键词:日本跨国公司 经营战略 “走出去” 目   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前言 11 日本跨国公司发展历程及其成就 1日本跨国公司发展历程 1起步期——20世纪50~60年代 2扩展期——20世纪70年代 3成熟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2日本跨国公司的成就 32 日本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分析 1资源战略分析 1资源确保战略 2资源利用战略 3资源国际结合战略 2全球经营战略分析 1以美国和亚洲为战略目标 2经营资源国际化 3海外公司当地化 4研究开发国际化 3市场战略分析 1市场调研 2市场进入的多样化 3市场扩大化 4设立区域统管公司 73 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 2我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跨国经营意识 2缺乏国际竞争力 3跨国经营的管理能力和经验不足 4文化冲突 5缺乏人才 6企业品牌不足 104 日本跨国公司经营战略对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启示 1树立全球竞争理念 2制定国际化战略 3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4加强市场调研 5本土化经营 6公益公关 7重视企业人才的培养 8创建国际化品牌 14结论 16致谢 17参考文献 18全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日本跨国公司发展历程及成就;第二部分对日本跨国公司经营战略进行分析,包括日本跨国公司的资源战略、全球经营战略及市场战略,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提供参考;第三部分,对我国企业“走出去”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分析了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借鉴日本成功经验对如何促进我国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出了一些建议

开放、平等、协作、分享,只知道这些

金正昆(1959年11月6日—),浙江省东阳市南马镇泉府村人,满族,爱新觉罗氏,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共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主要著作有《外交学》、《现代外交学概论》等。  金正昆,著名公共关系与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外交学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礼仪学、外交学、传播学与公共关系学研究。其应用礼仪方面的研究,在国内居于前沿位置,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民航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主要有《外交学》、《交际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教程》等。已正式发表文章、论文百余篇。金正昆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主讲礼仪。有“中国礼仪教授第一人”之称。  金正昆教授曾经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山东电视台等几十家媒体主讲礼仪。  在国内高校中率先开设礼仪课程,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向社会推广与普及礼仪知识,并且已出版多部相关专著与教材。代表作有:《外交学》、《涉外礼仪教程》、《商务礼仪教程》等20余部。  在人民大学为研究生、本科生及函授生开设《外交学理论与实务》、《国际礼仪》、《涉外工作实务》、《社交礼仪》、《现代商务礼仪》、《文官礼仪》及《谈判学》等多门专业课、基础课。在国内高校中,首先开设礼仪课程。现招收外交学方面硕士研究生。  已公开发表近百篇文章、论文,个人正式出版专著、教材9部,主编教材6部,累计个人发表约320万字。代表作为《现代外交学概论》、《现代商务礼仪教程》、《国家公务员礼仪教程》、《社交礼仪教程》、《涉外礼仪教程》、《服务礼仪教程》、《大学生礼仪》等。其中《外交学》为国家教育部“十五”与“十一五”规划教材,《公务员礼仪》为国家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  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580多万字。  商务礼仪教程主要介绍了商务人士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掌握的礼仪规范,从装束礼仪、行业礼仪、会务礼仪、应酬礼仪几方面详细讲述礼仪的禁忌及要求,可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商务礼仪的各个环节,提升企业形象与个人形象。第三版在保留上一版主体内容的基础上,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对各章节内容进行了增加或调整:同时,在本系列教材各分册的章节中,新增了“学习目的”、“本章要点”及课后“思考题”等新的内容,更便于读者学习掌握。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科研基地1个。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建设的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 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机务维修工程研究基地、信息技术科研基地、机场工程研究基地、民航空管研究院。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工程中心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科研基地天津市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6项。学校航大科技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授予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内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资质。“飞机飞行操纵品质监控工程”项目和“飞行品质监控和飞行图形仿真系统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2年3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72项科研课题,总经费6400余万元,其中国家与省部级32项。学校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SCI、EI检索53篇。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5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国内外数据库80个,主要包括CNKI、万方数据等大型中文数据库及IEL、EI、NSTL、OCLC、AIAA、AV-DATA等外文数字资源。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重点收藏民航方面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除传统的纸型、光盘、缩微卷片等文献载体的机型、维修资料,还拥有AIAA、国道数据等大型航空数据库。2003年,成为民航无线电委员会(RTCA)会员,拥有RTCA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2003年到2004年,图书馆和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陆续建起波音、空客、赛峰电子资料室,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多种形式提供最新的技术文献信息。此外,图书馆建立了能够体现学校特点的“中国民航大学优秀学生作品库”、“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期刊篇名库”等几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自控、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来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

网上这方面的资料不是很全面 如果你觉得真的很难下手的话 就去大一点的书店买一些空乘 民航方面的 礼仪方面的资料吧 毕竟毕业设计很重要

如果挂科了啊 有时候,你的学位证就不好拿, 所以你应该提前懂得学校的纪律和规定, 这样自己犯的错误 也可以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只要你能补考过就能拿到学位证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图

标准格式论文一篇**封面** 论客舱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作 者: ***(系号***) 指导老师:______求实学院空中乘务学院 ***第一页*** 优则客信,信则“牌”立 ——论客舱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 摘要:乘务工作是航空公司直接面对旅客服务的窗口,她直接代表着中国民航和各航空公司的形象,是航空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民航企业的客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民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效益。因此,如何提高民航企业的客舱服务质量,值得认真研究。客舱服务质量的提高,除了提高客舱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客舱服务标准和行为等方面外也有一个管理的问题。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目的在于提高民航运输企业的客舱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从而为创造铸造航空公司的品牌效应并最终为航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航空运输、客舱服务、质量、品牌; 引言:在社会性快速变革和发展的环境中,我国民航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执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客舱服务质量,满足国内外乘客要求,就必须建立航空运输客舱服务质量体系。 一切优质的服务或迟或早都会体现在效益的增长上。在上一财年获得营业额和净利润双丰收的法国航空公司,去年运送乘客4240万人次,其中亚洲航线客座率增加了4个百分点。为了巩固老乘客吸引新乘客,法航今春还推出了“服务亚洲化”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法航特别为空乘人员在亚洲各国和地区举办训练课程和会议,并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用当地语言写出工作手册,以提示空乘人员了解当地文化差异。“了解当地文化,可使乘客深切感受到法航热诚服务的心意,以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在服务上引起的误解。”法航亚太区总裁马勒先生这样说。比如在中国手册中关于饮食一项,就将“中国人用餐时喜欢热食和热汤”一行字用黑体标出,让乘务员特别关注。由此可见法国人服务的细腻和用心。 第一章 客舱服务与品牌 ——案例分析 英国航空——不断超越乘客期待的客舱服务 创办于1919年8月的英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英航),在2000年,全世界有4800万的乘客选择了英航,每8分钟就有80位乘客登机,每三十秒就有一架英航起飞或降落,飞行航线覆盖97个国家,263个目的地,集团分布在全球100个国家,员工达6万人。所以,英航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和领导品牌。1983年英航高层决策者将英航定位在“不断超越乘客期待的领航员(即始终能提供给乘客超出满意的服务)”,并在将此品牌理念融入客舱服务工作中后,提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航空公司”的推广口号。刚开始人们对这个定位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英航在自吹自擂,可是到今天为止,它已经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受乘客喜爱的航空公司。与大英帝国没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航一直充满生机和变革精神,以“必须超越乘客的期待”的品牌理念和最佳服务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求变,从而造就了英航在国际航空市场上领导的形象。 英航客舱服务定位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在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并且将客舱服务定位的重点放在优良的设计和服务创新方面,特别是保护乘客的隐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弹性等硬件条件方面,比竞争对手提供的更多。另外,英航客舱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植“品牌情感”,积极创造和维护英航的感性形象,用情感的因素通过客舱服务工作和乘客之间建立起长久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培育了一大批英航定位品牌的忠诚者。 英航通过客舱服务工作努力铸就的品牌形象是——代表着西方服务风格的、品质卓越的,乘客可以享受到专业而友善的服务,以及他们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的航空公司。“成为乘客的第一选择”带动了英航朝着世界第一领导品牌的方向努力,并特别强调英航的名称就代表着一种无微不至的服务,而且是一个品牌。按照市场区隔的策略,1988年英航推出“世界俱乐部”和“欧洲俱乐部”两个品牌,1991年又分别推出“世界旅行者”与“欧洲旅行者”两个服务品牌。 以下图一就是为配合“世界俱乐部”品牌而推出的系列客舱服务广告之一。一位年轻的母亲温柔地抱着怀中的婴儿,充满喜悦和母爱的深情注视着自己的宝贝,可是婴儿的脸被移花接木换成了一幅谢顶留着白胡子打着领带的形象。妈妈怀中的“老者”甜蜜地睡着,脸上还流露着幸福的梦中微笑。显然,该品牌的诉求点在于体现加入英航俱乐部可以享受“新世界俱乐部摇篮座位”的舒适和安逸,英航空姐为你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过,英航不提供“摇篮曲”。创意无论是视觉还是文案都表现了英国人式的幽默,从色彩运用和创意的手法不难看出这个成熟品牌,在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策略上结合的老道。 英航客舱服务一直围绕设计和创新,不仅体现在品牌方面,更多的是在硬件的改造和完善上,例如,英航头等舱的座位设计的不断更新不仅为品牌创造了无形资产,而且每年都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英航世界俱乐部服务目标主要是针对国际乘客,其重点诉求为座位的极大改进。 宽大舒适的沙发中间坐了一位小孩(图二),旁边还“坐”了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同出一辙的还是将孩子的脸隐藏在一张成年人脸的背后,创意很夸张地传达了世界俱乐部提供的座位改进之后,舒畅宽阔的空间让客人坐上去就像孩子一样,还留有很多空间。创意中小小的身躯和那颗成人的“大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沙发营造了英航客舱服务家庭式的温馨,而打着领结的形象则迎合了目标客户成为世界俱乐部成员的心理期望。 而今,英航已经从一个英国航空公司发展成了一家全球化的跨国品牌,耗时两年多推出的红、兰、白标志,独具一格的客舱服务工作和高层次的服务质量,向全球的乘客和员工表明企业新的定位和承诺:多元化、创造力、友善、朝气蓬勃和世界观。 第二章 质量与客舱服务 ——论据论证 航空运输客舱服务工作在经过全行业开展的服务质量上台阶活动、服务承诺等创优活动和精品服务样板创建活动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然而,面对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质量需要,航空运输客舱服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服务质量不稳定乃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性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民航亟待改进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民航运输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通常是指民航运输服务在一定的时期内不能保持其较高水准,服务质量特性发生超常规的水平波动。主要表现为: 服务工作时好时差,通常反映在服务态度和工作方面“冷、硬、顶,推、拖、卡”的现象时有发生;乘客出现特殊情况和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服务不尽如人意,等等。 而根据分析,影响运输服务质量稳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航空运输客舱服务工作的主体是客舱服务有关联的空乘人员,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原因,反映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弱,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工作的控制能力的大小,这些能力往往决定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质量。任何客舱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会对航空公司客舱服务总体质量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操作规范。航空运输客舱服务的各种规章、工作方法、操作规程对提高客舱服务质量具有极为直接的保障作用。民航有关企事业单位所制定的各类规章是否科学、合理、健全、适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将对运输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3、运行环境。客舱服务随着运输生产的流程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保障条件下运行。其中,天气状况、空中交通服务、机场保障能力、民航电子系统的保障功能等,对客舱服务质量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客舱服务质量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航空公司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要战胜对手,就必须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在航空公司中运作又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的依据是市场开发过程的工作结果,即根据市场需求制订服务提要继而转化为规范。服务规范就是通常所说的服务质量标准。设计服务规范的目的在于完整地精确地阐述和规定服务的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间性和文明性等到质量特性。上述各项质量特性应以定性或定量的具体指标体现之。在制定服务规范的同时,还要相对应地制定验收标准,以保证积压项质量指标在执行中落到实处。在设计服务提供规范时,应重点提出服务提供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这些物质资源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所要求的人员的数量和技能,这些人力资源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服务所需要的分供方的可信赖程度,分供方所具备的保障能力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提供服务所必需的工作规程和操作方法,这些规程和方法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设计服务质量控制规范应识别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活动,对关键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选出关键活动的特性,针对特性建立控制手段,制订控制程序。 服务提供 服务提供是对服务的具体实施,体现在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服务提供过程是执行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的过程,是确保达到服务提要要求的过程,也是满足用户和社会需要的过程。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应明确各项职责并把这些职责分配给服务提供过程有关的全部职能部门和全体人员,通过严格的管理,使各项职责得到落实,保证服务提供的每一项工作正常进行并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任何一级服务组织应重点把握住以下三点:一是使服务提供过程遵守已经制定的服务提供规范;二是考查服务提供过程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服务规范并进行现场监督;三是在服务提供过程出现问题和偏差时,对过程进行分析和必要的调整。 质量控制 由于民航运输服务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可存储的性质,这就要求每一项服务的提供必须一次成功。保证一次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服务的人员的自我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控制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达到服务质量规定的要求。组织控制的着力点应放在:第一,对人员的控制。对从事客舱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资格和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工作,通过给予对成绩的奖励来鼓励员工在提高客舱质量方面做出贡献。对确实不适宜承担客舱服务工作的个别人员,应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坚决予以调换。第二,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各项客舱服务设施设备和服务用品从购置、保管到使用,应有严谨的管理程序,保证其数量和质量都能持续满足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的需要。第三,对服务流程的控制。服务组织对客舱服务进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中,应在关键性的环节上建立质量管理点实施重点监控,保证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工作质量完全符合设计的标准要求。第四,对运行环境的控制。在进行服务规范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可控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避免设计出既不切合实际又不可能实现的所谓高标准。运行环境控制的另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则是对关联单位的工作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第三章 质量与品牌 ——理论应用 目前国内民航竞争却热衷于大打价格战,一个劲地纠缠于机票打折做文章。对于服务方面的竞争,不少航空公司却疏于投入精力与财力,更不屑于站在乘客的立场提供更多实惠。其实,目前民航的机票价格禁令已经松动,更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乘客学会去找销售代理人买机票,经过货比三家与讨价还价,可以从代理人手上拿到理想的折扣票价。机票价格战只能打一时,从长远看,随着国门进一步开放,中外航空公司之间服务品牌的竞争,却更具有深远意义,不可掉以轻心。 要亮出自己的服务品牌,多为乘客着想,多出一些方便乘客的举措,多注重于客舱服务的特色,才是将来航空公司可行之道。 如国内民航的旗舰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就曾于去年提出了《国航6年服务质量改进规划》,并以此力求能有效建立客舱服务质量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公司品牌。 规划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2002年一年时间的努力,使公司整体客舱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真诚、热情,服务工作统一、规范。“两舱”环境优雅舒适,服务设施设备有所改善,航班正常率达到90%,旅客、满意率明显提高,达到92%,杜绝运输服务等级事故。 第二阶段:2003年-2004年2年时间,公司运输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跻身于亚洲地区的中上水平,形成客舱服务名牌。 主要表现在:运输服务设施、设备比较完善,服务信息比较畅通,服务流程简捷方便,机上娱乐服务得到根本改善,餐食服务形成特色,航班正常率达到91%,旅客综合满意率显著提高达到95%。 第三阶段:2005年-2007年3年时间,即在2008年奥运会前,公司的运输服务窗口单位整体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要接近或达到国际知名航空公司水平,形成国航整体服务名牌。z 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管理手段先进;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即较强的特殊情况处置能力;服务信息畅通;服务设备现代化,服务环境优雅舒适;客货销售、地面服务达到知名品牌水平;航班正常率达到92%;旅客满意率96%;国航较高的服务水平在亚洲和世界开始产生名牌效应。 随着国际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地贯彻,一定会有更多地航空公司服从服务取信于客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品牌建设的战略中去的。 第四章 品牌与效益 ——结束语 “企业管理就是质量管理”,瞄准国际质量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成功地向民航企业转移,构建一个指向多维度、功能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完整的质量体系,并严格予以贯彻实施,保证航空运输“安全飞行,航班正常,优质服务”,是我国民航运输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首要战略选择。 建立有效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应中国民航实际的质量体系。不仅仅是稳定服务质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控制,可以使民航的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客舱服务满足乘客需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民航企事业单位坚持走安全质量效益全面发展道路,实现民航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面对加入WTO之后竞争激烈的国际民航市场和“航空自由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不是手足无措、更不是甘拜下风、将中国民航的广阔市场拱手相让,而是坦然的面对这一切,立足于我们当前的现实,想尽所有可行的措施去争取、去成功!参考资料: 1、(美)汤姆·邓肯(Duncan,T)桑德拉·莫里亚蒂(Moriarty,S)著,廖宜怡译,2000年,《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 2、李晓春,曾瑶编著,2002年,《质量管理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孙秀萍,1996年,《空乘礼仪漫谈》,中国民航出版社, 4、陈志田编著,2001年,《质量管理基础》,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5、《民航管理》,民航管理杂志社; 6、《国际航空报》,国际航空报社; 7、《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报社; 8、民航资源中国网,; 9、人民日报海外版,; 10、经济日报海外版, 后记:通过在中国民航学院三年的学习,在各个老师一步步的教导下,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渐的有了了解,并发觉已经深深的喜欢上这个专业。毕业在即,对于国家、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培养,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交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就是我经过努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及在航空公司的实践经验,并运用各种方法所得到成果,但鉴于本人所学有限,及认识尚浅的原因,论文中肯定存在有不足之处及有待改进的观点。在此,对审阅我的论文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并请老师对论文中的不妥之处予以斧正。再次致谢。 同时,还有一点事是我想提起的: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正值美伊战争硝烟未散,“非典”阴云笼罩全球,这两个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充斥报刊荧屏、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而对于与战争、政治、疾病关联性极强的航空运输业来说,无疑是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当前,受这两个因素,尤其是非典型肺炎的影响,航空的经营遇到严峻的考验。作为航空公司的一员,我们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作为客舱服务工作人员应怎样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为公司分忧?又该怎样树立信心,战胜艰难险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危机感使我们清醒地认清形势,自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上级的部署为我们指明方向,那么积极的行动则是我们最终走出困境的保证。 认清形势,积极行动,携手并肩,共渡难关,只要我团结一致,沉着应战,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自信、团结、坚强的人!

互联网精神是何方神圣?互联网时代最让人敬畏,也是最让人晕乎的词汇,大概就是“互联网精神”。那么,互联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在英语中,其实并没有与常用的“互联网精神”对应的特定词,直接翻译成为“The spirit of Internet”,也偶有使用,却绝对没有中国这样到处流行。搜遍浩瀚的维基百科,也没有这个词条。显然,“互联网精神”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却不是无中生有的词。精神(Spirit),又译为灵、魂,它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通常意指灵魂、心灵、意识、理念等,是人类生命力的来源,为物质或肉体的反义词。有时候它也会等同于神明或是鬼魂。日本人最早使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中的Spirit,后被中国所接受。因此,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就是互联网革命在文化层面的精髓所在,是互联网世界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互联网世界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与互联网精神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倒有不少,比如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观、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网络文明、信息文明、网络文化(Cyberculture)和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在美国,最接近也最能够体现互联网精神内涵的词汇,那就是网络文化,也通常译为赛伯文化。而网络文化的源头和内核就是黑客文化或者叫黑客伦理(Hacker ethic)。互联网精神之所以灵验,一方面取决于虚拟网络空间独特的规律与特性,另一方面有赖于网络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今天,我们就对互联网精神的来龙去脉,做一次简略而独特的旅行,一次思想上的有趣历程。黑客文化是互联网精神之母,而黑客文化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电报系统的黑客,到20世纪初期的无线电爱好者,再到4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二战时期兴盛的雷达系统,是黑客文化的史前孕育阶段。逐渐成形的黑客文化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MIT的26号楼破土而出,再到70年代硅谷电脑爱好者,以及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虚拟社区和自由软件运动,到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乃至今天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技术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基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互联网先驱们开始确立的严谨的道德戒律和规范。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当时工业社会体制、成熟的法制系统以及有效的社会信誉机制相辅相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过度僵化的反叛和制衡。所谓互联网精神,实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有其参照物和对立面。比如,开放,对应于日渐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对应于越来越严密、完备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共享,对应于不断变本加厉唯利是图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应于固化守成不宽容失败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平等,对应于越来越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协作,对应于不断专业化、流程化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割裂的协作精神。一切从挑战和重塑现实社会出发无论是纯粹的黑客文化,以及由此发扬光大的互联网精神,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向美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发起的一种挑战。在工业社会越来越严谨的金字塔式层级制的社会中,诞生了一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抗议力量,它们以反理性、反技术、反体制为旗帜。核心就是不信任工业文明!这种试图打破工业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的反抗,也正是信息文明或者说网络文明的曙光。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互联网精神的探源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网络文化的思想简史。网络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样模糊、多样,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一般而言,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维基百科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美国学者戴(R E Day)在2002年马里兰大学网络文化研讨会上,对网络文化做了一个要素归纳式的定义:“网络文化的概念包括许多通过技术媒介进行互动的个体,并由种种相似或不同的行为(打字、聊天、搜索、漫游)、作品(主页、链接)和象征物(按钮、表情符号)等构成,这一切都发生在由电子硬件与软件所制造的时空条件下(网络空间、在线),并伴随着特定的心理、社会、政治和经济语境。”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要素:技术媒介、行动主体、符号形式、社会语境,反映了目前网络文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议题,应算是迄今为止较为切要而不流于空疏的概括。雅各布·梅塞克(Jakub Macek)从乌托邦、信息学、人类学和认识论等四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的概念。而曼纽尔·卡斯特将网络文化归纳为四层结构性特性:技术精英文化、黑客文化、虚拟通讯文化以及企业家文化。显然,卡斯特的内容更便于我们追根溯源。毕竟,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也必须依托于具体的人和事,才能展现。六大亚文化和十大思想圣地互联网精神的文化溯源,从社会层面看,最为公认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在学术层面看,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控制论是他们的哲学武器。具体到行业之中,就表现为黑客文化运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自由软件运动(包括后来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如今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充分全球化和主流化,远远走出了早期非主流、小圈子的黑客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在卡斯特的基础上,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对于过去百年,尤其是最近塑造今日互联网的半个世纪进行扫描。一部网络文化的历史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小群体的反主流文化出发,从模糊到明晰,从几股处于社会边缘的社会亚文化逐渐扩散,逐渐分蘖,形成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当众多亚文化的群体逐渐扩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渗透到主流群体;亚文化多到一定程度,就汇聚成为足够强大的文化历史,与主流文化融合或者变革,成为网络时代全新的主流大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超级文化。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网络文化起源,主要与以下六大亚文化血脉相连。学术精英文化:学术精英超越军事,超越政府管制。黑客文化:超越学术禁锢,不断挑战原有体制。校园文化:校园是各种自由文化的交汇和联结点。电脑爱好者:奇客文化,新时代的黑客文化。社群文化:早期民间网络社区和商业联机服务社区文化。高科技创业文化:资本驱动、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这六大亚文化本身也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晰分开。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呈现出浪潮效应:后浪推前浪,一浪超越前一浪,在继承中有发扬。前五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实、排斥体制,也排斥商业和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们最终被强大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收编和驯服,通过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商业化,顺利挺进了主流社会。但是,不管互联网如何翻天覆地,不管这些亚文化如何作用,互联网精神作为整体互联网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现来自具体的人和机构。纵览互联网思想历程,有10个机构和组织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这十大机构中的灵魂人物和独特环境,创造了互联网革命的各种创新技术,也缔造了互联网精神的基因。 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波士顿,雷达英雄圣地)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波士顿,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发源地) ARPA(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局,互联网项目诞生地和早期资金支持机构)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硅谷,早期创新技术的摇篮) 施乐PARC(PC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梦工厂) 全球概览和WELL(反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婚房) 家酿俱乐部(硅谷,硅谷革命的策源地) EFF组织(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 MIT媒体实验室(波士顿,未来学家的梦工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吹鼓手)下面,让我们通过领略这十大圣地以及它们的神话与传奇,去感受互联网精神的前世今生,领悟互联网精神的真谛,触摸互联网精神的灵魂。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雷达英雄传奇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加上美国与英国在雷达方面的努力,可视为孕育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这段历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至少有两项诺贝尔奖——核磁共振与微波激射,可以直接追溯至战时的雷达研发工作。现今,每天有数千架商用飞机展翅升空,事实上,雷达持续追踪所有航空器。许多船舶上也装备了长程导航系统。这些设备实际上都直接源自辐射实验室,就连全球暴风观测系统与电视上的气象预报都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阴极射线显示器及内存,都要归功于雷达的研发。微波电话与早期的电视网,也是由战时雷达的研发工作促成的。雷达技术也打开了电磁波谱的另一领域,对天文学造成极大的冲击(从光学观测时代进到电波观测时代)。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麻省理工辐射实验室。就连今日家庭中十分常见的微波炉,也得归功于雷达的研发;而这全是因为一九四~年秋,一只秘密的雷达发射机由英国被带往美国,才形成了这些省时装置的精髓。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间旧实验室里,曾经有一群至情至性的雷达先锋,他们在5年时间谱写了一则可歌可泣的惊世传奇。但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这段令人叹惋的豪情历史始终隐没在其他历史的光环之下。技术作家罗伯特·布德瑞在斯隆基金会“20世纪重大技术发明史写作计划”的赞助下,花费8年时间挖掘历史,出土埋存的历史真相,写成一部精彩著作《屋顶上的精英》(台湾译为《雷达英雄传》)。二次大战进行到最后几周,一切已经胜券在握。一直隐身的研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准备向全世界公开真相和事迹,并且接受大众的掌声。公共关系部蓄势待发,《时代》周刊准备以雷达作为封面故事,介绍这个引领盟军接近胜利的关键技术。不过,就在1945年8月20日那期的截稿日接近时,两颗原子弹应声而落。很自然,原子弹把雷达轻松地挤下了封面。缔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和洛斯阿拉莫斯的英雄们成为杂志的主角。幸存下来的雷达的报道仅占了3页篇幅,连“辐射实验室”本身也仅用“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名军队……”一笔带过。物理学家贝特说:“雷达当然是致胜关键……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它的风采却被原子弹给遮蔽了。”就连制造原子弹的功臣也打抱不平:“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了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可是,这就是历史的命运!加州理工学院人文学教授丹尼尔·凯夫乐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隐姓埋名的雷达英雄,事实上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和对世界和平,贡献是最大的。现在,布德瑞的《屋顶上的精英》终于可告诉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的故事了。这本书写得很生动、令人赞叹,它太重要了。”《屋顶上的精英》一书深入技术内涵和历史深处,以人文的笔触,详细探究了这些精英们的智慧轨迹,描绘了其中的精彩逸事。当然是战争促成了这段传奇。1940年11月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20位核心人物。到1945年8月1日,由于科研的需要,成员已经激增到3897人。其中30%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中近500位拥有博士学位。就人数和研究者学历而言,辐射实验室遥遥领先于战时美国的其他科研机构,就连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制计划)也瞠乎其后。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5年来科技人员对雷达的密集研究,取到了正常情况下可能要用20年才会有的成果,包括晶体理论、天线制造、无线电信号传播和微波电路。雷达的发明不但是扭转二次大战战局的关键,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在MIT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一群至情至性的科技精英,将科学天才的敬业、敏锐、骄傲和痴狂演绎到了极致。战争结束了,使命完成了,这批经过熔炉锤炼的精英就如“鸟兽散”,奔向工商学研等不同方向,这些头脑和技术就转移到民航雷达、微波炉、射电天文望远镜、激光、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宇宙飞船等的研发工作,促进了民用工业、天文物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光电时代、网络通信时代和太空时代。随后掀起的计算机革命的先驱,如布什、杰伊·福雷斯特和道格·恩格尔巴特等,也来自雷达领域。因此,这段历程可谓史无前例。缔造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最核心的发明——晶体管,是由构成雷达接收器核心的固态半导体晶体发展而来……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辐射实验室。这个时刻也是《屋顶上的精英》这本书故事的开端。这本书的特点是以二战的进程构建了扣人心弦的时代背景,超越了技术发展本身,直接从“人”入手,展开了雷达研发前前后后的故事讲述。在占有丰富的资料之后,尽量以通俗化的文笔进行表达。“我很清楚,如果要写出确确凿凿的雷达史,探讨雷达对科技的全面冲击,那就不能用戏剧化和曲折的叙事文体来撰写。但我想述说的是人的故事,而不是钻研技术进展史;我想呈现出这些人所有的大胆举动,无论是多么愚蠢可笑,还是严肃认真,我也要阐述他们的想法与动机,恐惧与竞争。”但是,对于仅仅想获得故事的刺激性和新奇性的普通读者,阅读这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书籍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是对于关心科技管理、发展谋略尖端科技的人,一定会有深刻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在辐射实验室的500位博士精英中,有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现今9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贞。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王明贞(该书只注意了那些核心人物),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在科学发展史上,在早期雷达研制的“精英”中,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为社会大众挖掘科技世界中精彩的未知领域,是布德瑞乐不疲此的工作。就如作者在《屋顶上的精英》一书序中所言:“本书也许无法真正呈现全貌,然而我希望借着寻求‘人’在其中的重要性,来阐述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从重要科技中迸发出来的‘创新’与‘发现’的精神,以及大家所信仰的,并由此改变现代世界面貌的主张。”阿帕(ARPA):互联网之母我们看到的文献中,都习惯把互联网当作美国军方的项目成果。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确发源于军事的需求,来自美国军方的资助,但是,这个项目却绝对不是美国军方真正有意为之的正式成果,而完全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成果。军事机构的封闭与保密,官僚与专制,与开放的互联网,完全是两个极端的物种。因此按照卡斯特的说法,互联网的诞生反而更是“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推翻现有价值观的能力”。那么,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诞生,一定与一些能够突破军事体制的特殊人物有关。其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非常关键。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他不但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而且是执着的传教士,他像一头斗牛犬一样。他将计算机界最好的脑袋都集中在一起,而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技术管理者。”这些世界顶尖的技术天才,他当年的老部下,对他都口服心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惊讶,只有泰勒感觉平淡,相反他还奇怪发展得如此之慢,“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6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美国各种部队驻扎在全球各地,美国军事部门需要一种命令和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与它所有辽阔的财产——士兵保持联系。这种网络需要钱,大笔的钱,而大部分钱要来自为一系列政府计划提供资金的新税收。这些计划之一后来被称为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阿帕”。核心小组之一是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目的是在计算机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以及高级教育机器方面进行研究。“没有人要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与某一军事项目有关,但我们通常在没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瞄准国防部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难题。”泰勒说。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泰勒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号都不相同,分别与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机步骤。而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疼。大部分时候,他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道。一不小心,便混淆了,常常把泰勒弄得头昏脑胀。“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信息处理技术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和研究人员。1966年,泰勒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三任任处长,他才34岁。他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阿帕”署长赫兹费德(CHerzfeld)的办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联网计划,建议由“阿帕”出面创建一个小型的试验网络,先搞4个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大。泰勒讲得很简练,其中最能打动赫兹费德的,恐怕就是网络的可靠性:一旦建成了这种由多条通道构成的通讯系统,即使发生了战争,即使某个节点被核武器炸毁,国防部下达的命令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传送,军事通讯依然畅通无阻。“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绿灯。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从这一刻起,泰勒提出的联网项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就正式启动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20分钟”。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讯。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的回绝。他失望地离去,想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一名技术官僚。屡遭拒绝后,泰勒使出了“杀手锏”,向“阿帕”署长赫兹菲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给林肯实验室主任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罗伯茨迫于无奈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再英明不过,1967年,罗伯茨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成功后,罗伯茨被公认为“阿帕网”之父,也相当于“互联网之父”。1962年,泰勒与来自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大部分高级项目的代表出席了一个会议。信息处理技术处小组的负责人——声学家立克里德(JR Licklider),是有权使用“旋风”计算机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旋风”是4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的巨大的SAGE计算机前身,它是美国第一个集成化空中交通和防御网的核心。当时,立克里德是BBN(位于坎布里奇的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会员。他的终端与一台早期的数字设备公司(DEC)的计算机相连,并配置成好像自己的“个人”电脑,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是最早的分时系统。立克里德探索了如果计算机在工作时长期与人相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探索产生一系列科学论文,从而设计出“人机界面”的关键性思路。即人应该怎样与计算机合作。这将被称作图形用户界面或GUI。立克里德是泰勒心目中的偶像,当时立克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阿帕”麾下。1963年,泰勒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由立克里德亲自发来的邀请,请他参加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研究项目。立克里德告诉他说,已经看过他写的论文,写得还不错。立克里德的赞扬让他喜出望外。当得知立克里德转向计算机研究后,泰勒马上跟进学习这种新的工具。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脚跨出“阿帕”,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泰勒将罗伯茨拉进信息处理技术处,让他负责网络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阿帕”,将位置让给了罗伯茨。泰勒后来回忆说:“我离开国家航空航天总署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立克里德的交互式计算的观点,他在1960年写的有关人与计算机共生关系的文章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我一直感到,立克里德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最终是会产生结果的。因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渐渐失去了对人脑研究的兴趣。”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1969年,施乐公司CEO彼特·麦考洛夫(Peter McColough)打算为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传奇色彩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起源。最初麦考洛夫让乔治·派克(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他成为帕克的创始人。而派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帕克。这是后话。因为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计算技术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领导,鲍勃·泰勒获得了1999年度美国技术奖章,这是国家最高荣誉。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但令人吃惊的是,泰勒不愿意出差到华盛顿,他说:“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他的理由居然被接收了,最后还是他当年“阿帕”的老上级赫兹费德替他从克林顿手中领过奖章。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科研基地1个。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建设的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 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机务维修工程研究基地、信息技术科研基地、机场工程研究基地、民航空管研究院。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工程中心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科研基地天津市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6项。学校航大科技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授予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内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资质。“飞机飞行操纵品质监控工程”项目和“飞行品质监控和飞行图形仿真系统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2年3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72项科研课题,总经费6400余万元,其中国家与省部级32项。学校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SCI、EI检索53篇。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5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国内外数据库80个,主要包括CNKI、万方数据等大型中文数据库及IEL、EI、NSTL、OCLC、AIAA、AV-DATA等外文数字资源。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重点收藏民航方面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除传统的纸型、光盘、缩微卷片等文献载体的机型、维修资料,还拥有AIAA、国道数据等大型航空数据库。2003年,成为民航无线电委员会(RTCA)会员,拥有RTCA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2003年到2004年,图书馆和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陆续建起波音、空客、赛峰电子资料室,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多种形式提供最新的技术文献信息。此外,图书馆建立了能够体现学校特点的“中国民航大学优秀学生作品库”、“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期刊篇名库”等几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自控、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来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

今年的才刚搞完,2010年的省考得等明年了。放心,如果你是明年毕业的,明年的云南省考你一定能参加,相信我。当然需要做准备了,现在好好复习笔试和面试吧。报名该怎么报名就怎么报名,没什么难的。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版

标准格式论文一篇**封面** 论客舱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作 者: ***(系号***) 指导老师:______求实学院空中乘务学院 ***第一页*** 优则客信,信则“牌”立 ——论客舱服务的质量管理与品牌建设 摘要:乘务工作是航空公司直接面对旅客服务的窗口,她直接代表着中国民航和各航空公司的形象,是航空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民航企业的客舱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民航企业的品牌形象和效益。因此,如何提高民航企业的客舱服务质量,值得认真研究。客舱服务质量的提高,除了提高客舱服务人员的素质、规范客舱服务标准和行为等方面外也有一个管理的问题。本文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出发,总结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建议,目的在于提高民航运输企业的客舱服务工作质量水平,从而为创造铸造航空公司的品牌效应并最终为航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关键词:航空运输、客舱服务、质量、品牌; 引言:在社会性快速变革和发展的环境中,我国民航业要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执着,要持之以恒地保持客舱服务质量,满足国内外乘客要求,就必须建立航空运输客舱服务质量体系。 一切优质的服务或迟或早都会体现在效益的增长上。在上一财年获得营业额和净利润双丰收的法国航空公司,去年运送乘客4240万人次,其中亚洲航线客座率增加了4个百分点。为了巩固老乘客吸引新乘客,法航今春还推出了“服务亚洲化”计划。为了实施这一计划,法航特别为空乘人员在亚洲各国和地区举办训练课程和会议,并按照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风俗习惯,用当地语言写出工作手册,以提示空乘人员了解当地文化差异。“了解当地文化,可使乘客深切感受到法航热诚服务的心意,以减少因文化差异而在服务上引起的误解。”法航亚太区总裁马勒先生这样说。比如在中国手册中关于饮食一项,就将“中国人用餐时喜欢热食和热汤”一行字用黑体标出,让乘务员特别关注。由此可见法国人服务的细腻和用心。 第一章 客舱服务与品牌 ——案例分析 英国航空——不断超越乘客期待的客舱服务 创办于1919年8月的英国航空公司(以下简称英航),在2000年,全世界有4800万的乘客选择了英航,每8分钟就有80位乘客登机,每三十秒就有一架英航起飞或降落,飞行航线覆盖97个国家,263个目的地,集团分布在全球100个国家,员工达6万人。所以,英航理所当然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航空公司和领导品牌。1983年英航高层决策者将英航定位在“不断超越乘客期待的领航员(即始终能提供给乘客超出满意的服务)”,并在将此品牌理念融入客舱服务工作中后,提出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航空公司”的推广口号。刚开始人们对这个定位还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英航在自吹自擂,可是到今天为止,它已经是全球当之无愧的最受乘客喜爱的航空公司。与大英帝国没落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航一直充满生机和变革精神,以“必须超越乘客的期待”的品牌理念和最佳服务航空公司的市场定位不断创新求变,从而造就了英航在国际航空市场上领导的形象。 英航客舱服务定位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在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之间找到平衡,并且将客舱服务定位的重点放在优良的设计和服务创新方面,特别是保护乘客的隐私、给予足够的空间和弹性等硬件条件方面,比竞争对手提供的更多。另外,英航客舱服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培植“品牌情感”,积极创造和维护英航的感性形象,用情感的因素通过客舱服务工作和乘客之间建立起长久而密切的合作关系,培育了一大批英航定位品牌的忠诚者。 英航通过客舱服务工作努力铸就的品牌形象是——代表着西方服务风格的、品质卓越的,乘客可以享受到专业而友善的服务,以及他们的需求可以得到充分满足的航空公司。“成为乘客的第一选择”带动了英航朝着世界第一领导品牌的方向努力,并特别强调英航的名称就代表着一种无微不至的服务,而且是一个品牌。按照市场区隔的策略,1988年英航推出“世界俱乐部”和“欧洲俱乐部”两个品牌,1991年又分别推出“世界旅行者”与“欧洲旅行者”两个服务品牌。 以下图一就是为配合“世界俱乐部”品牌而推出的系列客舱服务广告之一。一位年轻的母亲温柔地抱着怀中的婴儿,充满喜悦和母爱的深情注视着自己的宝贝,可是婴儿的脸被移花接木换成了一幅谢顶留着白胡子打着领带的形象。妈妈怀中的“老者”甜蜜地睡着,脸上还流露着幸福的梦中微笑。显然,该品牌的诉求点在于体现加入英航俱乐部可以享受“新世界俱乐部摇篮座位”的舒适和安逸,英航空姐为你提供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过,英航不提供“摇篮曲”。创意无论是视觉还是文案都表现了英国人式的幽默,从色彩运用和创意的手法不难看出这个成熟品牌,在功能诉求和情感诉求策略上结合的老道。 英航客舱服务一直围绕设计和创新,不仅体现在品牌方面,更多的是在硬件的改造和完善上,例如,英航头等舱的座位设计的不断更新不仅为品牌创造了无形资产,而且每年都获得许多国际大奖。英航世界俱乐部服务目标主要是针对国际乘客,其重点诉求为座位的极大改进。 宽大舒适的沙发中间坐了一位小孩(图二),旁边还“坐”了一个可爱的玩具熊。同出一辙的还是将孩子的脸隐藏在一张成年人脸的背后,创意很夸张地传达了世界俱乐部提供的座位改进之后,舒畅宽阔的空间让客人坐上去就像孩子一样,还留有很多空间。创意中小小的身躯和那颗成人的“大头”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沙发营造了英航客舱服务家庭式的温馨,而打着领结的形象则迎合了目标客户成为世界俱乐部成员的心理期望。 而今,英航已经从一个英国航空公司发展成了一家全球化的跨国品牌,耗时两年多推出的红、兰、白标志,独具一格的客舱服务工作和高层次的服务质量,向全球的乘客和员工表明企业新的定位和承诺:多元化、创造力、友善、朝气蓬勃和世界观。 第二章 质量与客舱服务 ——论据论证 航空运输客舱服务工作在经过全行业开展的服务质量上台阶活动、服务承诺等创优活动和精品服务样板创建活动之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已开始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然而,面对广大消费者不断增长的质量需要,航空运输客舱服务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其中,服务质量不稳定乃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不仅是社会性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民航亟待改进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民航运输服务质量的不稳定性通常是指民航运输服务在一定的时期内不能保持其较高水准,服务质量特性发生超常规的水平波动。主要表现为: 服务工作时好时差,通常反映在服务态度和工作方面“冷、硬、顶,推、拖、卡”的现象时有发生;乘客出现特殊情况和航班不正常情况下的服务不尽如人意,等等。 而根据分析,影响运输服务质量稳定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素质。航空运输客舱服务工作的主体是客舱服务有关联的空乘人员,由于其自身条件的原因,反映在职业道德和专业技能方面呈现出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具体表现为服务意识、质量意识的强弱,对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对工作的控制能力的大小,这些能力往往决定工作人员的本职工作质量。任何客舱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都会对航空公司客舱服务总体质量水平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操作规范。航空运输客舱服务的各种规章、工作方法、操作规程对提高客舱服务质量具有极为直接的保障作用。民航有关企事业单位所制定的各类规章是否科学、合理、健全、适用,在实际工作中能否真正得到贯彻执行,将对运输服务质量产生直接影响。 3、运行环境。客舱服务随着运输生产的流程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的自然条件和保障条件下运行。其中,天气状况、空中交通服务、机场保障能力、民航电子系统的保障功能等,对客舱服务质量造成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除此之外,社会的政治经济形势对客舱服务质量也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航空公司在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要战胜对手,就必须十分重视管理工作,切实加强质量管理。而质量管理在航空公司中运作又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 服务设计 服务设计的依据是市场开发过程的工作结果,即根据市场需求制订服务提要继而转化为规范。服务规范就是通常所说的服务质量标准。设计服务规范的目的在于完整地精确地阐述和规定服务的功能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时间性和文明性等到质量特性。上述各项质量特性应以定性或定量的具体指标体现之。在制定服务规范的同时,还要相对应地制定验收标准,以保证积压项质量指标在执行中落到实处。在设计服务提供规范时,应重点提出服务提供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设施、设备、材料等物质资源的类型和数量,这些物质资源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所要求的人员的数量和技能,这些人力资源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服务所需要的分供方的可信赖程度,分供方所具备的保障能力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提供服务所必需的工作规程和操作方法,这些规程和方法必须满足达到服务规范的要求。设计服务质量控制规范应识别对服务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关键活动,对关键活动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选出关键活动的特性,针对特性建立控制手段,制订控制程序。 服务提供 服务提供是对服务的具体实施,体现在服务的工作过程中。服务提供过程是执行服务规范、服务提供规范和质量控制规范的过程,是确保达到服务提要要求的过程,也是满足用户和社会需要的过程。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应明确各项职责并把这些职责分配给服务提供过程有关的全部职能部门和全体人员,通过严格的管理,使各项职责得到落实,保证服务提供的每一项工作正常进行并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在服务提供过程中,任何一级服务组织应重点把握住以下三点:一是使服务提供过程遵守已经制定的服务提供规范;二是考查服务提供过程是否符合已经制定的服务规范并进行现场监督;三是在服务提供过程出现问题和偏差时,对过程进行分析和必要的调整。 质量控制 由于民航运输服务在客观上存在着不可存储的性质,这就要求每一项服务的提供必须一次成功。保证一次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服务的人员的自我控制。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于最佳状态,控制自己的行为完全符合职业道德规范和服务提供规范,达到服务质量规定的要求。组织控制的着力点应放在:第一,对人员的控制。对从事客舱服务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岗位资格和知识更新的教育培训,并为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稳定的工作,通过给予对成绩的奖励来鼓励员工在提高客舱质量方面做出贡献。对确实不适宜承担客舱服务工作的个别人员,应引入竞争上岗机制坚决予以调换。第二,对物质资源的控制。各项客舱服务设施设备和服务用品从购置、保管到使用,应有严谨的管理程序,保证其数量和质量都能持续满足达到服务质量标准的需要。第三,对服务流程的控制。服务组织对客舱服务进行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中,应在关键性的环节上建立质量管理点实施重点监控,保证关键部位或关键工序的工作质量完全符合设计的标准要求。第四,对运行环境的控制。在进行服务规范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可控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避免设计出既不切合实际又不可能实现的所谓高标准。运行环境控制的另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则是对关联单位的工作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第三章 质量与品牌 ——理论应用 目前国内民航竞争却热衷于大打价格战,一个劲地纠缠于机票打折做文章。对于服务方面的竞争,不少航空公司却疏于投入精力与财力,更不屑于站在乘客的立场提供更多实惠。其实,目前民航的机票价格禁令已经松动,更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乘客学会去找销售代理人买机票,经过货比三家与讨价还价,可以从代理人手上拿到理想的折扣票价。机票价格战只能打一时,从长远看,随着国门进一步开放,中外航空公司之间服务品牌的竞争,却更具有深远意义,不可掉以轻心。 要亮出自己的服务品牌,多为乘客着想,多出一些方便乘客的举措,多注重于客舱服务的特色,才是将来航空公司可行之道。 如国内民航的旗舰公司——中国国际航空公司就曾于去年提出了《国航6年服务质量改进规划》,并以此力求能有效建立客舱服务质量体系,提高服务质量,树立公司品牌。 规划分3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2002年一年时间的努力,使公司整体客舱服务质量有明显提高,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主要体现在:服务态度真诚、热情,服务工作统一、规范。“两舱”环境优雅舒适,服务设施设备有所改善,航班正常率达到90%,旅客、满意率明显提高,达到92%,杜绝运输服务等级事故。 第二阶段:2003年-2004年2年时间,公司运输服务质量再上一个新台阶,跻身于亚洲地区的中上水平,形成客舱服务名牌。 主要表现在:运输服务设施、设备比较完善,服务信息比较畅通,服务流程简捷方便,机上娱乐服务得到根本改善,餐食服务形成特色,航班正常率达到91%,旅客综合满意率显著提高达到95%。 第三阶段:2005年-2007年3年时间,即在2008年奥运会前,公司的运输服务窗口单位整体服务素质,和服务质量要接近或达到国际知名航空公司水平,形成国航整体服务名牌。z 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管理手段先进;服务人员具有较高的服务技能和外语水平即较强的特殊情况处置能力;服务信息畅通;服务设备现代化,服务环境优雅舒适;客货销售、地面服务达到知名品牌水平;航班正常率达到92%;旅客满意率96%;国航较高的服务水平在亚洲和世界开始产生名牌效应。 随着国际服务质量管理标准地贯彻,一定会有更多地航空公司服从服务取信于客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品牌建设的战略中去的。 第四章 品牌与效益 ——结束语 “企业管理就是质量管理”,瞄准国际质量理论与实践发展前沿,充分运用当代先进的质量管理理论、思想、方法和技术,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成功地向民航企业转移,构建一个指向多维度、功能多元化、结构合理的完整的质量体系,并严格予以贯彻实施,保证航空运输“安全飞行,航班正常,优质服务”,是我国民航运输企业与国际接轨,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首要战略选择。 建立有效的既符合国际规范又适应中国民航实际的质量体系。不仅仅是稳定服务质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系统控制,可以使民航的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客舱服务满足乘客需要,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这是民航企事业单位坚持走安全质量效益全面发展道路,实现民航持续、健康、高效发展的重要举措。 面对加入WTO之后竞争激烈的国际民航市场和“航空自由化”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做的不是恐慌、不是手足无措、更不是甘拜下风、将中国民航的广阔市场拱手相让,而是坦然的面对这一切,立足于我们当前的现实,想尽所有可行的措施去争取、去成功!参考资料: 1、(美)汤姆·邓肯(Duncan,T)桑德拉·莫里亚蒂(Moriarty,S)著,廖宜怡译,2000年,《品牌至尊:利用整合营销创造终极价值》,北京华夏出版社 2、李晓春,曾瑶编著,2002年,《质量管理学》,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3、孙秀萍,1996年,《空乘礼仪漫谈》,中国民航出版社, 4、陈志田编著,2001年,《质量管理基础》,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5、《民航管理》,民航管理杂志社; 6、《国际航空报》,国际航空报社; 7、《中国民航报》,中国民航报社; 8、民航资源中国网,; 9、人民日报海外版,; 10、经济日报海外版, 后记:通过在中国民航学院三年的学习,在各个老师一步步的教导下,我对自己的专业方向逐渐的有了了解,并发觉已经深深的喜欢上这个专业。毕业在即,对于国家、学校、老师对自己的培养,最好的报答方式就是交出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这篇论文,就是我经过努力,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及在航空公司的实践经验,并运用各种方法所得到成果,但鉴于本人所学有限,及认识尚浅的原因,论文中肯定存在有不足之处及有待改进的观点。在此,对审阅我的论文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谢意,并请老师对论文中的不妥之处予以斧正。再次致谢。 同时,还有一点事是我想提起的: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正值美伊战争硝烟未散,“非典”阴云笼罩全球,这两个举世瞩目的焦点在充斥报刊荧屏、成为热门话题的同时,也在影响着社会经济和人们的生活,而对于与战争、政治、疾病关联性极强的航空运输业来说,无疑是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当前,受这两个因素,尤其是非典型肺炎的影响,航空的经营遇到严峻的考验。作为航空公司的一员,我们怎样看待当前的形势?作为客舱服务工作人员应怎样在本职岗位上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为公司分忧?又该怎样树立信心,战胜艰难险阻,团结一致,共渡难关?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说危机感使我们清醒地认清形势,自信心是我们战胜困难的不竭动力,上级的部署为我们指明方向,那么积极的行动则是我们最终走出困境的保证。 认清形势,积极行动,携手并肩,共渡难关,只要我团结一致,沉着应战,共同付出艰辛的努力,最终的胜利必将属于自信、团结、坚强的人!

互联网精神是何方神圣?互联网时代最让人敬畏,也是最让人晕乎的词汇,大概就是“互联网精神”。那么,互联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在英语中,其实并没有与常用的“互联网精神”对应的特定词,直接翻译成为“The spirit of Internet”,也偶有使用,却绝对没有中国这样到处流行。搜遍浩瀚的维基百科,也没有这个词条。显然,“互联网精神”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却不是无中生有的词。精神(Spirit),又译为灵、魂,它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通常意指灵魂、心灵、意识、理念等,是人类生命力的来源,为物质或肉体的反义词。有时候它也会等同于神明或是鬼魂。日本人最早使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中的Spirit,后被中国所接受。因此,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就是互联网革命在文化层面的精髓所在,是互联网世界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互联网世界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与互联网精神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倒有不少,比如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观、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网络文明、信息文明、网络文化(Cyberculture)和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在美国,最接近也最能够体现互联网精神内涵的词汇,那就是网络文化,也通常译为赛伯文化。而网络文化的源头和内核就是黑客文化或者叫黑客伦理(Hacker ethic)。互联网精神之所以灵验,一方面取决于虚拟网络空间独特的规律与特性,另一方面有赖于网络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今天,我们就对互联网精神的来龙去脉,做一次简略而独特的旅行,一次思想上的有趣历程。黑客文化是互联网精神之母,而黑客文化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电报系统的黑客,到20世纪初期的无线电爱好者,再到4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二战时期兴盛的雷达系统,是黑客文化的史前孕育阶段。逐渐成形的黑客文化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MIT的26号楼破土而出,再到70年代硅谷电脑爱好者,以及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虚拟社区和自由软件运动,到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乃至今天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技术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基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互联网先驱们开始确立的严谨的道德戒律和规范。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当时工业社会体制、成熟的法制系统以及有效的社会信誉机制相辅相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过度僵化的反叛和制衡。所谓互联网精神,实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有其参照物和对立面。比如,开放,对应于日渐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对应于越来越严密、完备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共享,对应于不断变本加厉唯利是图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应于固化守成不宽容失败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平等,对应于越来越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协作,对应于不断专业化、流程化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割裂的协作精神。一切从挑战和重塑现实社会出发无论是纯粹的黑客文化,以及由此发扬光大的互联网精神,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向美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发起的一种挑战。在工业社会越来越严谨的金字塔式层级制的社会中,诞生了一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抗议力量,它们以反理性、反技术、反体制为旗帜。核心就是不信任工业文明!这种试图打破工业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的反抗,也正是信息文明或者说网络文明的曙光。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互联网精神的探源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网络文化的思想简史。网络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样模糊、多样,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一般而言,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维基百科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美国学者戴(R E Day)在2002年马里兰大学网络文化研讨会上,对网络文化做了一个要素归纳式的定义:“网络文化的概念包括许多通过技术媒介进行互动的个体,并由种种相似或不同的行为(打字、聊天、搜索、漫游)、作品(主页、链接)和象征物(按钮、表情符号)等构成,这一切都发生在由电子硬件与软件所制造的时空条件下(网络空间、在线),并伴随着特定的心理、社会、政治和经济语境。”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要素:技术媒介、行动主体、符号形式、社会语境,反映了目前网络文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议题,应算是迄今为止较为切要而不流于空疏的概括。雅各布·梅塞克(Jakub Macek)从乌托邦、信息学、人类学和认识论等四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的概念。而曼纽尔·卡斯特将网络文化归纳为四层结构性特性:技术精英文化、黑客文化、虚拟通讯文化以及企业家文化。显然,卡斯特的内容更便于我们追根溯源。毕竟,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也必须依托于具体的人和事,才能展现。六大亚文化和十大思想圣地互联网精神的文化溯源,从社会层面看,最为公认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在学术层面看,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控制论是他们的哲学武器。具体到行业之中,就表现为黑客文化运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自由软件运动(包括后来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如今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充分全球化和主流化,远远走出了早期非主流、小圈子的黑客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在卡斯特的基础上,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对于过去百年,尤其是最近塑造今日互联网的半个世纪进行扫描。一部网络文化的历史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小群体的反主流文化出发,从模糊到明晰,从几股处于社会边缘的社会亚文化逐渐扩散,逐渐分蘖,形成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当众多亚文化的群体逐渐扩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渗透到主流群体;亚文化多到一定程度,就汇聚成为足够强大的文化历史,与主流文化融合或者变革,成为网络时代全新的主流大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超级文化。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网络文化起源,主要与以下六大亚文化血脉相连。学术精英文化:学术精英超越军事,超越政府管制。黑客文化:超越学术禁锢,不断挑战原有体制。校园文化:校园是各种自由文化的交汇和联结点。电脑爱好者:奇客文化,新时代的黑客文化。社群文化:早期民间网络社区和商业联机服务社区文化。高科技创业文化:资本驱动、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这六大亚文化本身也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晰分开。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呈现出浪潮效应:后浪推前浪,一浪超越前一浪,在继承中有发扬。前五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实、排斥体制,也排斥商业和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们最终被强大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收编和驯服,通过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商业化,顺利挺进了主流社会。但是,不管互联网如何翻天覆地,不管这些亚文化如何作用,互联网精神作为整体互联网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现来自具体的人和机构。纵览互联网思想历程,有10个机构和组织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这十大机构中的灵魂人物和独特环境,创造了互联网革命的各种创新技术,也缔造了互联网精神的基因。 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波士顿,雷达英雄圣地)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波士顿,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发源地) ARPA(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局,互联网项目诞生地和早期资金支持机构)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硅谷,早期创新技术的摇篮) 施乐PARC(PC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梦工厂) 全球概览和WELL(反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婚房) 家酿俱乐部(硅谷,硅谷革命的策源地) EFF组织(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 MIT媒体实验室(波士顿,未来学家的梦工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吹鼓手)下面,让我们通过领略这十大圣地以及它们的神话与传奇,去感受互联网精神的前世今生,领悟互联网精神的真谛,触摸互联网精神的灵魂。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雷达英雄传奇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加上美国与英国在雷达方面的努力,可视为孕育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这段历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至少有两项诺贝尔奖——核磁共振与微波激射,可以直接追溯至战时的雷达研发工作。现今,每天有数千架商用飞机展翅升空,事实上,雷达持续追踪所有航空器。许多船舶上也装备了长程导航系统。这些设备实际上都直接源自辐射实验室,就连全球暴风观测系统与电视上的气象预报都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阴极射线显示器及内存,都要归功于雷达的研发。微波电话与早期的电视网,也是由战时雷达的研发工作促成的。雷达技术也打开了电磁波谱的另一领域,对天文学造成极大的冲击(从光学观测时代进到电波观测时代)。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麻省理工辐射实验室。就连今日家庭中十分常见的微波炉,也得归功于雷达的研发;而这全是因为一九四~年秋,一只秘密的雷达发射机由英国被带往美国,才形成了这些省时装置的精髓。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间旧实验室里,曾经有一群至情至性的雷达先锋,他们在5年时间谱写了一则可歌可泣的惊世传奇。但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这段令人叹惋的豪情历史始终隐没在其他历史的光环之下。技术作家罗伯特·布德瑞在斯隆基金会“20世纪重大技术发明史写作计划”的赞助下,花费8年时间挖掘历史,出土埋存的历史真相,写成一部精彩著作《屋顶上的精英》(台湾译为《雷达英雄传》)。二次大战进行到最后几周,一切已经胜券在握。一直隐身的研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准备向全世界公开真相和事迹,并且接受大众的掌声。公共关系部蓄势待发,《时代》周刊准备以雷达作为封面故事,介绍这个引领盟军接近胜利的关键技术。不过,就在1945年8月20日那期的截稿日接近时,两颗原子弹应声而落。很自然,原子弹把雷达轻松地挤下了封面。缔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和洛斯阿拉莫斯的英雄们成为杂志的主角。幸存下来的雷达的报道仅占了3页篇幅,连“辐射实验室”本身也仅用“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名军队……”一笔带过。物理学家贝特说:“雷达当然是致胜关键……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它的风采却被原子弹给遮蔽了。”就连制造原子弹的功臣也打抱不平:“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了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可是,这就是历史的命运!加州理工学院人文学教授丹尼尔·凯夫乐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隐姓埋名的雷达英雄,事实上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和对世界和平,贡献是最大的。现在,布德瑞的《屋顶上的精英》终于可告诉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的故事了。这本书写得很生动、令人赞叹,它太重要了。”《屋顶上的精英》一书深入技术内涵和历史深处,以人文的笔触,详细探究了这些精英们的智慧轨迹,描绘了其中的精彩逸事。当然是战争促成了这段传奇。1940年11月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20位核心人物。到1945年8月1日,由于科研的需要,成员已经激增到3897人。其中30%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中近500位拥有博士学位。就人数和研究者学历而言,辐射实验室遥遥领先于战时美国的其他科研机构,就连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制计划)也瞠乎其后。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5年来科技人员对雷达的密集研究,取到了正常情况下可能要用20年才会有的成果,包括晶体理论、天线制造、无线电信号传播和微波电路。雷达的发明不但是扭转二次大战战局的关键,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在MIT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一群至情至性的科技精英,将科学天才的敬业、敏锐、骄傲和痴狂演绎到了极致。战争结束了,使命完成了,这批经过熔炉锤炼的精英就如“鸟兽散”,奔向工商学研等不同方向,这些头脑和技术就转移到民航雷达、微波炉、射电天文望远镜、激光、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宇宙飞船等的研发工作,促进了民用工业、天文物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光电时代、网络通信时代和太空时代。随后掀起的计算机革命的先驱,如布什、杰伊·福雷斯特和道格·恩格尔巴特等,也来自雷达领域。因此,这段历程可谓史无前例。缔造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最核心的发明——晶体管,是由构成雷达接收器核心的固态半导体晶体发展而来……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辐射实验室。这个时刻也是《屋顶上的精英》这本书故事的开端。这本书的特点是以二战的进程构建了扣人心弦的时代背景,超越了技术发展本身,直接从“人”入手,展开了雷达研发前前后后的故事讲述。在占有丰富的资料之后,尽量以通俗化的文笔进行表达。“我很清楚,如果要写出确确凿凿的雷达史,探讨雷达对科技的全面冲击,那就不能用戏剧化和曲折的叙事文体来撰写。但我想述说的是人的故事,而不是钻研技术进展史;我想呈现出这些人所有的大胆举动,无论是多么愚蠢可笑,还是严肃认真,我也要阐述他们的想法与动机,恐惧与竞争。”但是,对于仅仅想获得故事的刺激性和新奇性的普通读者,阅读这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书籍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是对于关心科技管理、发展谋略尖端科技的人,一定会有深刻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在辐射实验室的500位博士精英中,有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现今9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贞。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王明贞(该书只注意了那些核心人物),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在科学发展史上,在早期雷达研制的“精英”中,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为社会大众挖掘科技世界中精彩的未知领域,是布德瑞乐不疲此的工作。就如作者在《屋顶上的精英》一书序中所言:“本书也许无法真正呈现全貌,然而我希望借着寻求‘人’在其中的重要性,来阐述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从重要科技中迸发出来的‘创新’与‘发现’的精神,以及大家所信仰的,并由此改变现代世界面貌的主张。”阿帕(ARPA):互联网之母我们看到的文献中,都习惯把互联网当作美国军方的项目成果。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确发源于军事的需求,来自美国军方的资助,但是,这个项目却绝对不是美国军方真正有意为之的正式成果,而完全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成果。军事机构的封闭与保密,官僚与专制,与开放的互联网,完全是两个极端的物种。因此按照卡斯特的说法,互联网的诞生反而更是“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推翻现有价值观的能力”。那么,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诞生,一定与一些能够突破军事体制的特殊人物有关。其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非常关键。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他不但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而且是执着的传教士,他像一头斗牛犬一样。他将计算机界最好的脑袋都集中在一起,而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技术管理者。”这些世界顶尖的技术天才,他当年的老部下,对他都口服心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惊讶,只有泰勒感觉平淡,相反他还奇怪发展得如此之慢,“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6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美国各种部队驻扎在全球各地,美国军事部门需要一种命令和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与它所有辽阔的财产——士兵保持联系。这种网络需要钱,大笔的钱,而大部分钱要来自为一系列政府计划提供资金的新税收。这些计划之一后来被称为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阿帕”。核心小组之一是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目的是在计算机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以及高级教育机器方面进行研究。“没有人要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与某一军事项目有关,但我们通常在没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瞄准国防部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难题。”泰勒说。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泰勒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号都不相同,分别与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机步骤。而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疼。大部分时候,他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道。一不小心,便混淆了,常常把泰勒弄得头昏脑胀。“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信息处理技术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和研究人员。1966年,泰勒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三任任处长,他才34岁。他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阿帕”署长赫兹费德(CHerzfeld)的办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联网计划,建议由“阿帕”出面创建一个小型的试验网络,先搞4个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大。泰勒讲得很简练,其中最能打动赫兹费德的,恐怕就是网络的可靠性:一旦建成了这种由多条通道构成的通讯系统,即使发生了战争,即使某个节点被核武器炸毁,国防部下达的命令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传送,军事通讯依然畅通无阻。“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绿灯。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从这一刻起,泰勒提出的联网项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就正式启动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20分钟”。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讯。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的回绝。他失望地离去,想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一名技术官僚。屡遭拒绝后,泰勒使出了“杀手锏”,向“阿帕”署长赫兹菲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给林肯实验室主任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罗伯茨迫于无奈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再英明不过,1967年,罗伯茨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成功后,罗伯茨被公认为“阿帕网”之父,也相当于“互联网之父”。1962年,泰勒与来自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大部分高级项目的代表出席了一个会议。信息处理技术处小组的负责人——声学家立克里德(JR Licklider),是有权使用“旋风”计算机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旋风”是4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的巨大的SAGE计算机前身,它是美国第一个集成化空中交通和防御网的核心。当时,立克里德是BBN(位于坎布里奇的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会员。他的终端与一台早期的数字设备公司(DEC)的计算机相连,并配置成好像自己的“个人”电脑,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是最早的分时系统。立克里德探索了如果计算机在工作时长期与人相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探索产生一系列科学论文,从而设计出“人机界面”的关键性思路。即人应该怎样与计算机合作。这将被称作图形用户界面或GUI。立克里德是泰勒心目中的偶像,当时立克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阿帕”麾下。1963年,泰勒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由立克里德亲自发来的邀请,请他参加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研究项目。立克里德告诉他说,已经看过他写的论文,写得还不错。立克里德的赞扬让他喜出望外。当得知立克里德转向计算机研究后,泰勒马上跟进学习这种新的工具。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脚跨出“阿帕”,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泰勒将罗伯茨拉进信息处理技术处,让他负责网络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阿帕”,将位置让给了罗伯茨。泰勒后来回忆说:“我离开国家航空航天总署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立克里德的交互式计算的观点,他在1960年写的有关人与计算机共生关系的文章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我一直感到,立克里德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最终是会产生结果的。因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渐渐失去了对人脑研究的兴趣。”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1969年,施乐公司CEO彼特·麦考洛夫(Peter McColough)打算为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传奇色彩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起源。最初麦考洛夫让乔治·派克(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他成为帕克的创始人。而派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帕克。这是后话。因为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计算技术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领导,鲍勃·泰勒获得了1999年度美国技术奖章,这是国家最高荣誉。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但令人吃惊的是,泰勒不愿意出差到华盛顿,他说:“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他的理由居然被接收了,最后还是他当年“阿帕”的老上级赫兹费德替他从克林顿手中领过奖章。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有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1个、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7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3个、天津市工程中心1个、天津市科研基地1个。学校还拥有中国民航局航空安全办公室与学校共同建设的民航安全科学研究所。 国家空中交通管制委员会重点实验室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研究中心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研究中心。 中国民用航空局科研基地航空地面特种设备研究基地、空中交通管理研究基地、航空运输经济与管理科学研究基地、机务维修工程研究基地、信息技术科研基地、机场工程研究基地、民航空管研究院。 天津市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智能信号与图像处理重点实验室、天津市民用航空器适航与维修重点实验室、天津市空管运行规划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 天津市工程中心天津市飞机维修与民航地面特种设备技术工程中心。 天津市科研基地天津市航空法律与政策研究基地。 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包括国家高技术研究计划863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国家软科学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96项。学校航大科技获批成为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被科技部授予为中国民航大学科技园内中小企业专业技术服务平台资质。“飞机飞行操纵品质监控工程”项目和“飞行品质监控和飞行图形仿真系统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截至2012年3月,中国民航大学承担了72项科研课题,总经费6400余万元,其中国家与省部级32项。学校申请发明专利6项,授权5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登记软件著作权7项。学校发表学术论文175篇,其中SCI、EI检索53篇。 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4月,中国民航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5万册、电子图书165万册、国内外数据库80个,主要包括CNKI、万方数据等大型中文数据库及IEL、EI、NSTL、OCLC、AIAA、AV-DATA等外文数字资源。图书馆通过多种途径重点收藏民航方面的文献资料、信息资源。除传统的纸型、光盘、缩微卷片等文献载体的机型、维修资料,还拥有AIAA、国道数据等大型航空数据库。2003年,成为民航无线电委员会(RTCA)会员,拥有RTCA出版的所有文献资料。2003年到2004年,图书馆和国际知名航空企业合作,陆续建起波音、空客、赛峰电子资料室,通过网络和光盘等多种形式提供最新的技术文献信息。此外,图书馆建立了能够体现学校特点的“中国民航大学优秀学生作品库”、“本科毕业论文数据库”、“重点学科期刊篇名库”等几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期刊《中国民航大学学报》是中国民航总局主管、中国民航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主要刊载民用航空、交通运输、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电子信息、自控、管理科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有关基础理论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研制等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简讯)及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动态,对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论文、著作的介绍和评论。《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lrich PD)、波兰《哥白尼索引》(IC)、《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全文收录来源期刊、《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收录。

根据你所描述的情况,目前口腔医院没有实质性的排名,只要正规的三甲医院都可以在专科方面,每个医院都有自己的专家。平时一定要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做到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定期洁牙出现龋齿,一定要尽早及时的做治疗,可以在网上预约你自己所需要的专家,然后节约就诊的时间。意见建议:你如果平时血压高,可以同时吃降压药调整血压。一般拔牙不会引起静脉怒张的,呵呵,局部感染可能性较大,因为口腔细菌上百种。目前修复缺少牙齿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种植牙修复,不需要磨两侧的邻牙,而且还是固定的假牙。 目前修复缺少牙齿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种植牙修复,不需要磨两侧的邻牙,而且还是固定的假牙。 通过你的描述,知道了你的困惑,年龄大不是种植牙的禁忌症,种植牙需要一定的骨头的量建议医院就诊,拍牙片确诊适不适合做种植,只要身体没事就可以做,平时注意口腔的清洁卫生,北大口腔医院种植牙齿的价格大概是在8000块到15000左右,种植牙齿是比较贵的,尤其是医疗技术比较好的医院会更贵,一般其价格是由材质、种植牙齿的难易程度、医院规格、个人体质决定,现在种植牙齿成功的几率很高,也是很安全的手术。

中国民航大学论文封面图片高清下载

医院编制床位100张,开放床位62张,配有牙科综合治疗台298台、CAD/CAM氧化锆全瓷系统、E-max铸瓷系统、卡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种植模拟扫描仪、种植导航系统、口腔手术显微镜、牙科双波激光治疗仪、3D面部扫描仪、3D激光打印机、静音无尘研磨刷光机、高压蒸汽清洗机等医疗设施。研究成果近几年来,医院承担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学术著作近年来,医院获国际牙科领域重要的WilliamJGies奖(年度最佳研究论文奖)及JDR最佳封面论文两项大奖。1篇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主编、主译、参编专著60余部。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专业论文千余篇,其中SCI收录250余篇。临床教学与研究机构首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承担着口腔医学专业本科、长学制、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及口腔医学技术专业等多层次口腔医学人才培养任务。口腔医学院设有牙体牙髓教研室、牙周教研室、口腔黏膜教研室、口腔儿科教研室、口腔预防教研室、口腔正畸教研室、口腔颌面外科教研室、口腔修复教研室、口腔基础教研室、德育教研室、教育与行为学教研室等11个教研室。另设口腔放射教学组、口腔组织病理教学组、口腔种植教学组、老年口腔医学教学组等4个独立教学组。

哥们,你的200分真难拿…

没有学士学位是不行的!专科要工作2年!以前我也在这个问题上面临过选择,SAP和软件工程,如果学习SAP专业肯定是主要学习它的产品,个人觉得会在短期内容易找到工作,我学校有个年龄比较小的教务老师就是去弄这个然后跳槽去神州数码了,学SAP个人觉得比较偏向于在企业了,而且经验足了转IT咨询比较合适,虽然现在IT咨询也是昭阳产业,但我觉得楼主更应该偏重自己的兴趣而不是哪个前途更好sap可以说是软件工程上的一个极小的分支,另外,软件工程是不太好去高校的,计算机科学比较好去。还有考博又是另外一回事了,只要你有硕士文凭,主要看那个导师要不要你,因为现在几乎都是导师说了算。当老师硕士就别指望了,现在都要求博士。公安大学那个我想将来肯定是进入公安部门工作的,对口是肯定的,不过我觉得还是得选择自己感兴趣的。

现在医疗水平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各种医疗手段为我们保驾护航,很多东西都变成了很寻常的事,比如看牙科门诊。牙齿是人体严重的组成局部,牙齿的健康影响了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近年来人们对牙齿健康愈来愈重视,当我们的牙齿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便会面临去什么样的口腔医院诊治这个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到大型的、正规的口腔医院进行问诊治疗,找到经验丰富的医生,这样才能使手术后的结果到达佳结果,并且不会留下术后并发症。那么,究竟如何选择口腔医院呢?  如何选择口腔医院:  一、看医院资质:主要是看该医院是否具备国家认证的营业资质和相关证件。  二、看医院规模:一个专科口腔医院的规模尺寸,一方面代表了医院的实力,另一方面也能窥测出医院的来诊量及诚信经营理念。  三、看医生资质:我们不光要了解医生的专业背景,还要重视他们的行医经验。  四、看材料设备:材料是影响口腔诊疗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好的材料不光能让牙齿美观舒适,而且能让成果长久有效。  五、看案例结果:医生的诊疗案例,是医生技能最好的体现,有条件的消费者,了解以往的求美者的评价以及案例结果,也就是医生的口碑。  六、看消毒流程:正规专业的口腔医院会严格遵行“一医、一助、一室、一机、一盘、一针、一灭菌”等“七个一”专业规范诊疗服务,真正实现无痛、无交叉感染、无远期障碍的“三无”理念。  以上是口腔医院选择相关介绍,相信您有所了解了吧,祝您早日拥有健康牙齿!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