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图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7 01:37:08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图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巨大提高,人口剧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提出了“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十分重要。  一、土地资源的经济特点  1、开发利用的可选择性。土地都有固定的地理位置,虽不可移动,但对它的使用却是可选择的,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同样的用途可选择不同区位的地块。第二,同一块土地可用于多种用途的选择。  2、土地的使用成本是机会成本。因为土地资源有多种用途,但在一定时期,一块土地只能用于一种用途,因此体现出土地使用的机会成本,即同一块土地若因用于一种用途而放弃另一种用途,可能获得较大收益,也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在使用土地资源时,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科学决策。  3、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益是综合效益,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等在内。土地除具有自然属性外,还具有社会经济属性。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赋予土地的新的特性的总和。人类在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会受到社会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会对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所以,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是包括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在内的一种综合效益。  二、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对策  1、减轻土地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在人口与土地这一对特殊的矛盾中,人类必须主动调节自身繁衍的速度和规模,依据客观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约束自身土地利用行为。这就要求我们做到:(1)在继续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体系,使人口增长速率降幅增大,切实、有效地控制人口总量增长。(2)积极进行劳务输出。外出务工可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生活条件得以改善、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增加;同时,农民还可学到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能提高农民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又有利于促进农村封闭的社会环境向开放、良性循环的方向演变。(3)提高人口素质。①加大基础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要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教育的发展,以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速度。②加强“资源与环境意识”教育,提高人们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认识,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的农技知识水平和技能,为农民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班,为提高农民

黄娟1 刁承泰1,2,3 刘雪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西南大学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研究中心,重庆,400715)摘要:从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概念出发,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资源环境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从 2000~2004年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土地持续利用水平在加速增长。针对评价结果,对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几项措施。关键词: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指标体系;协调度函数法;纵向综合评价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化的起飞阶段,从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由223个增至668个,城市化水平也从9%提高到4%[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解决了我国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当前由于体制和管理的原因,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着城市规模非理性增长、土地利用效率低、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土地闲置情况严重、环境质量下降以及没有处理好公平问题等情况。我国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1 世纪议程》关于“促进稳定的人类居住区的发展”一章为人类居住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8个方面的具体内容:①为所有人提供足够的住房;②改善人类居住区的管理,其中尤其强调了城市管理,并要求通过种种手段采取有创新的城市规划,解决环境和社会问题;③促进可持续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④促进供水、下水、排水和固体废物管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的统一建设;⑤在人类居住中推广可循环的能源和运输系统;⑥加强多灾地区人类居住区的规划和管理;⑦促进可持久的建筑工业活动行动的依据;⑧鼓励开发人力资源和增强人类住区开发的能力。上述8个方面,实际上在对人类居住区的持续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的同时,也对人类居住区土地的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要求。因为人类居住区的持续发展、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我国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实现自然条件的适宜性、经济有效性、社会可接受性、公平性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稳定或好转,并保持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合理状态在时间上有序延伸,就是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系统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2]。本文对城市土地利用系统进行定量的科学评价,主要从土地生产性、生产稳定性、环境资源保护性、经济可行性和社会可接受性5个方面建立了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数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纵向分析评价。1 构建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实际上是在充分分析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从某种层面上模拟评价对象的运行机制。一个客观的土地利用系统,本身就是科学、全面和动态的,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既要符合评价体系的一般原则,又要概括被评价对象的基本结构和特征[2]。1 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指标体系将建立在科学基础上,采用能够充分反映土地持续利用的内在机制的分析模型,提出能够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涵义和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尤其注意建立各指标间的逻辑关系。2 全面性和系统性持续利用是对一个系统全面的要求,指标体系将能够全面地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各个方面,包括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诸方面及其协调性,使得评价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元指标层构成层次分明的有机整体。3 动态性城市土地持续利用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个过程。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将具有动态模拟性。动态指标综合反映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现状特点和趋势。4 代表性和简洁性指标的选取应强调典型性、代表性,避免选入意义相近、重复或可由其他指标组合而来的导出性指标,使指标体系相对简洁易用[3]。5 可获得性在指标选取中,要注意指标的可操作性,即注重所选择指标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被获取。6 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体系内部各个指标之间的可对比性,可比性是得到准确结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2 指标体系的构建指标体系的构成有几种方法,如 PSR 方式,系统分析方式,目标分解方式,可持续利用三效益分析方式等等,这里选取目标分解方式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为了从总体上把握和设定评价的基本要点,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性原则和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基本目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该框架遵照 FAO《FESLM》的一般原则,从土地生产力、生产稳定性、经济可行性、资源环境保护性和社会可接受性五个方面设定评价指标。根据重庆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实际情况,从这5个方面,选择了53个因素作物参评因子,建立了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表1)。表1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2 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综合评价方法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选取一定分析方法进行基本的判断,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并形成评价结论。1 指标数据的采集指标值的采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1)试验法 指通过对实地样点的测验,以样本数据、经统计分析处理后推断整个区域的数据。(2)调查法 指通过对专家和实地调查获得相应的评价指标数据。(3)根据统计数据确定 指通过查阅正式出版的统计资料来获取数据。(4)遥感法 通过遥感测量和分析的手段来获取评价数据。 一般来说,自然资源方面的指标可以通过专家咨询和科学实验的方法来采集数据;社会经济方面的指标主要通过社会调查与统计资料来获取数据;环境方面的指标主要通过科学试验的方法获得数据[2]。2 评价指标的量化和标准化评价指标有些是定性的,有些是定量的,而且有时候定量的指标值本身不是评价所需要的值,因此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和转换。对于定性的社会性指标,一般采用调查法和专家咨询法来解决,例如将土地规划公众参与程度分为0~10 共十个等级,由实际调查和专家咨询相结合给调查年份的指标打分。评价指标的标准化可以采用极差标准化、百分比标准化、模糊数学法、幂转换法和分级给分法等等。这里采用百分比标准化[2]。评价因素与评价对象之间有3 种情况:(1)正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持续状况越好;(2)逆向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越大,反映持续状况越差;(3)适度型关系,即因素指标值,在适度值上,持续性最好。针对这3 种情况,因素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分别为:(1)正向型因素: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逆向型因素: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3)适度型因素设X为某因素的适度值:当Xi≥X时,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当Xi≤X时,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式中, 为处理后某因素指标值;Xi为处理前某因素指标值;Xmin为处理前某因素最小指标;Xmax为处理前某因素最大指标。各个指标的目标值采用国际标准、设计规范、统计数据、经验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确定。如参考国家可持续发展标准、区域“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等。通过计算得到各单项指标的标准化值如表2 所示。3 指标权重的确定由于以上53个元指标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的贡献程度不同,因此有必要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确定权重的方法比较多,有专家打分法、回归系数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以及相对权重法等等。其中,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多层次权重分析决策方法,是基于系统论中的一个重要原理——系统的层次性而建立的。把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看作一个大系统,对其中多个因素进行分析,划分出各个因素间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再请专家对每一层次的各因素进行客观的判断后,相应的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定量表示,进而建立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并加以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4]。(1)明确问题并构建层次分析图应用 AHP 首先要从众多复杂的因素中筛选最重要的关键性评价指标,并根据它们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多层次指标体系(见表1),按层次划分做出层次分析图。通常可以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元指标层。(2)构建判断矩阵。(3)约请专家填写判断矩阵。(4)进行层次单排序。它的实质是求单目标判断矩阵的权重,即根据专家填写的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某元素而言,本层次与其有关的元素的重要性次序的权重。(5)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通过这种方法,得到各个元指标的权重值(表2)。表2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注:表中数据根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01》、《重庆市统计年鉴2002》、《重庆市统计年鉴2003》、《重庆市统计年鉴2004》、《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及实地调查资料整理测算。4 土地持续利用综合评价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比较多,例如人工神经网络法、协调度函数法、复合生态系统的场论、层次分析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多目标加权函数法、SPSS 建立回归模型以及利用ARCH 和 ARIMA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等等。这里采用二次综合的协调度函数法来对土地持续利用进行纵向综合评价[5]。准则层内部各元指标之间的一次综合评价函数式为:土地信息技术的创新与土地科学技术发展:2006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二次综合评价函数式为:T=T C1 +T C2 +T C3 +T C4 +T C5式中,w 代表各元指标权重,T 为土地持续利用协调度,且0≤T≤1。T 值不同,与之相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不同。评价结果和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见表3 和表4。表3 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结果 (2000~2004年)表4 T 协调度区间标准及所对应的土地持续利用程度3 评价结果分析研究表明,重庆市从2000~2004年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从初步可持续利用发展到基本可持续利用,再步入可持续利用,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是加速提高的。在这5年中,土地生产性和社会可接受性略有提高,生产稳定性和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对城市土地持续利用程度提高贡献最大的是经济可行性,此指标从2000~2004年是加速增加的。土地经济可行性提高说明该市土地承载的经济价值增大,即单位土地面积上承载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增大,并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土地自身的价值也得到显化。土地生产性略有提高说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流、物流以及建筑容量都有所增加。社会可接受性略有提高说明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这是可持续发展中公平性原则的体现,同时土地制度也逐渐完善,人们对土地规划、土地政策的参与度提高了。生产稳定性和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这是重庆市城市土地持续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生产稳定性变化不大说明该市用地规模和用地结构尚未按照该有的速度向好的方向发展,由于各行各业用地多,土地供需十分突出,城市规模非理性增长,用地结构亟待优化。资源环境保护性变化不大说明资源承受的压力仍旧很大,城市环境问题、三废问题急需更好的解决。针对以上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该市未来土地持续利用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采取措施:①控制城市用地非理性增长,采取有效措施,适度发展外围组团,改变人口和产业过于集中于主城的现状;②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实行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并举,因势利导,尽可能把坡坎、屋顶都利用,改善生态环境;③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调整城市大运量、重污染企业用地,增加城市污染治理设施用地;④提倡“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限建豪宅和别墅,大力普及土地科学知识,增强土地忧患意识,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⑤盘活城市存量土地,将其提到远期发展用地的高度,实现旧城区功能结构的改变,完善城市功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参考文献[1]国家统计局1997 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2]张凤荣,王静,陈百明等土地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238~241[3]于开芹,边微,常明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理与方法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3):60[4]刘黎明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224~228[5]李炳中,杨浩,包浩生等PSR 模型及在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中的应用[J]自然资源学报,2002 (5):543

王联军 余振国(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河北三河,101149)摘要 本文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城市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关键词 土地利用 地质环境敏感性 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质量现状综合评价的研究是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研究项目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任务是研究武汉市地质环境现状对武汉市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为武汉市土地利用的规划布局提供指导性建议,避免规划出现重大失误而诱发重大地质环境问题。本次采用环境指数评价法进行评价。根据土地利用的环境影响特点,结合实际占有资料情况,构建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并据此对武汉市进行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区划,最后对武汉市土地利用规划布局提出方向性建议。1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在规划中的作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就是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布局的适宜性。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以地质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考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地质环境系统的相互作用,最终确定地质环境系统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对土地利用规划具有重要意义,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首先,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是在充分研究以往土地利用情况对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由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工作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置性基础研究工作,所以研究结果能够直接利用于土地利用规划工作中,从而直接参与了规划的制定过程,在规划的制定阶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规划方案中一些可能的重大失误,也可以减少规划环评工作对规划方案大规模修订的可能性,为规划的制定实施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工作量;最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评价也给规划方案出台后的规划环评提供了基础依据。2 评价因子及参数的选择确定评价环境要素及其评价因子的依据是:①所选择的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应能满足预定的目的和要求;②已开展的地质调查和评价所确定的地质环境问题及其诱因;③尽可能选择环境质量标准所规定的因子;④评价单位可能提供的监测和测试条件。根据上述条件的要求,最后筛选出武汉市土地利用对地质环境系统最重要的三个环境影响因子为:地下水、地质灾害和工程地质性状。地下水不仅是一种宝贵的资源,还是当地生态环境的重要支撑系统,而且地下水—经污染,极难恢复,其后果的严重性难于估量,因此,将地下水污染风险作为重要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地处江汉平原,地质灾害主要是岩溶塌陷。武汉市分布有大面积的潜伏碳酸盐岩,并且已经有过8次岩溶塌陷的历史记载,因此,今后发生岩溶塌陷的风险也还是相当高的。岩溶塌陷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是易见的,如果建设用地安排不当,塌陷一旦发生,将造成严重的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并形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所以,岩溶塌陷风险也是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武汉市岩土体的地基承载力一般,另外,武汉市地势低平,易受洪涝灾害威胁,因此,岩土体的工程地质脆弱性也是又一个必须重点考虑的评价参数之一。矿产资源是地质环境系统中重要因素之一,但因为:①缺乏详实资料;②武汉市的矿产并不丰富,矿产资源对土地利用的限制可以忽略。因此,本次评价未将其纳入评价体系当中。3 各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系数(即各分项指标相对于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统影响敏感性综合指数的重要性)可通过层次分析法来确定,方法如下:本次权重层次结构模型最顶层相邻的上、下两层分别为A、B,其中A层次为目标层,代表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B层次为主因素层,有3个元素Bi(i=1,2,3),分别为:土地利用影响下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土地利用影响下地质灾害风险度和土地利用影响下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A为目标的有3个元素的判断矩阵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元素bij表示对于评价目标A而言,要素Bi对于Bj的相对重要性。即: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Wi是针对评价对象给出的每个因素Bi相对应于A的分值,由聘请的专家打分得到,一般采用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1)。如果相对重要度取值为偶数,则表示两个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介于两个奇数取值之间。表1 1—9级标度判断尺度表矩阵A中的元素满足bij=1/bji。A中每行所有元素的几何平均值得到向量M=[m1,m2,…,mn]T,其中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对M作归一化处理,求相对权重向量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 ,为评价因素bi在总评定因素中所起作用大小和所占地位轻重的量度,称为权重。一般规定: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引入衡量判断矩阵完全一致性指标CI,矩阵A的特征值的近似公式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lmax=max(li),(i=1,2,…,n)。完全一致性检验指数CI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一般认为CI≤10,判断矩阵A有满意的一致性,否则需要重新调整。经计算,最后得出三个参数的权重系数如表2所示。表2 各参数在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构成中的权重4 各因子评价参数的等标化1 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等标化一般认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大的区域,其地下水资源受到污染的风险也较高,因此,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以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K[单位:104m3/(a·km2)]为基础,计算方法为:H=K/2,其中,H为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K为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2则为等标化常数。等标化常数值的设定依据为武汉市地下水天然资源补给模数值的大小分布情况,设定等标化常数值的目的在于将地下水资源污染风险度的参数值归一化到0~10之间,参数值出现大于10的情况也按10计算。2 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的等标化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以工程地质承载力为基础,并以汛期是否被淹没作为补充。其计算方法为:E=1/2M,其中E为工程地质脆弱性指数;M为工程地质承载力(单位:MPa);2则为根据武汉市工程地质承载力实际数据分布情况确定的等标化常数。汛期淹没区域则直接赋值为10。3 地质灾害风险度的等标化地质灾害风险度由于缺乏相关定量化数据,因而以定性判断为基础,并根据经验对其进行赋值(表3)。表3 地质灾害风险度赋值情况及依据5 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评价分区各参数通过加权平均来转成地质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如式(8)所示:地质环境经济论文集第2辑式中:I——基于土地利用的武汉市地质环境综合指数;Fi——第i个参数的值;Wi——第i个参数的权重系数;n——为参数的个数。式中W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重要性程度;Fi为第i个环境因子环境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其中,Wi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Fi则根据各因素的严重程度,以判断为基础,按10分制予以赋值。确定各参数的权重和分值之后,即可计算得出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根据地质环境敏感性综合指数值的离散分布情况,可以划分出武汉市基于土地利用的地质环境敏感度的4级综合分区(表4)。表4 土地利用地质环境系敏感度综合分区标准6 各分区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1 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重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高风险区,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做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地基处理工作,安排为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这些土地利用成本要低一些。2 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中度敏感区是区内的岩溶塌陷较高风险区,在作为建设用地时,应充分做好地质勘查、进行严谨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作为重要设施的建设用地特别要注意处理好软弱地基和岩溶塌陷问题,应尽可能安排为一般建设用地、农业用地、生态建设用地、园地、林地、牧草地。3 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轻微敏感区总体上来说可以满足一般用地类型的需求,但对于区内不同性质的亚区,存在相应的一些限制,分述如下。1 地下水污染高风险亚区本亚区的主要特征是: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数值≥10,即本亚区是武汉市地下水资源最重要的补给区。所以,本亚区内的,安排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的土地利用方式如工矿仓储用地和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时,应严格按环境要求,三废尽可能达到零排放;作为生态建设用地、生态农业用地最好;若安排其他用地类型,应充分论证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2 软弱地基亚区本亚区特征为:工程地质条件一般或较差,修建建筑物时应作基础处理。因此,建议本亚区以低层建筑用地、农业用地和生态建设用地为主;用作高层建筑用地时,应充分考虑基础处理成本。3 隐伏碳酸盐岩分布亚区本亚区特点为:地下分布有隐伏碳酸盐岩,存在一定的岩溶塌陷风险。因此,在本亚区安排重要建筑时,应对地基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查。4 地质环境非敏感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布局建议地质环境非敏感区是区内地质环境条件最好的区,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不存在岩溶陷风险,地下水污染风险极低,从地质环境条件上来讲,在达到环境质量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作为任何类型的用地。参考文献[1]潘懋,李铁峰环境地质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陆雍森环境评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3]叶文虎,栾胜基环境质量评价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4]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5]徐菲菲,刘沛林等风景名胜区规划方案的层次分析法与熵技术评价地理研究,2004,23(3)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图怎么写

按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根据 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 80 公顷,其中,农用地16 公顷,建设用地 49 公顷,未利用地 15 公顷,分别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22%、97%、81%(图 1-7)。图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1-1。表 1-1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构成统计表如表 1-2 所示,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率为 19%,农业利用率 22%,土地垦殖率 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 1-2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程度统计表(一)农用地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总面积 16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百色市的农用地最多,达到 00 公顷;梧州市的农用地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 24%。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各类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见图 1-8。图 1-8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结构图耕地耕地面积为 05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74%,人均耕地面积约 10 公顷,以灌溉水田和旱地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贵港市、钦州市等市。南宁市的耕地面积最大,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 50%;防城港市的耕地面积最小,为 19 公顷。桂东南地区丘陵盆地河谷平原交错,雨量充沛,耕地以灌溉水田为主;桂中与桂西地区由于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雨量偏少,水土条件差,因而旱耕地比例较大。园地园地面积为 5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27%,在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小。园地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和其他园地 5 种。其中,果园面积最大,占园地总面积比例超过 80%,主要分布在玉林市、桂林市、南宁市、钦州市;桑园和茶园普遍分布;橡胶园主要分布于玉林市南部、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和北海市的合浦县的南部。近年来,右江河谷盆地连片芒果园地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林地林地总面积为 85 公顷,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84%,在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大。林地面积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与该自治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貌和炎热湿润的气候有关。林地分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林和苗圃 6 种,其中以有林地面积最大,占林地面积 10%。林地的分布以百色市和桂林市的面积最大,分别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 62% 和 95%。牧草地牧草地面积为 1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2%。该自治区草地的形成主要是森林逆向演替的结果。牧草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其中以天然草地为主,其面积占牧草地面积的 77%,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和河池市。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48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34%。其他农用地包括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等。百色市和河池市面积较大,分别占该自治区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 63% 和 95%。(二)建设用地2007 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4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7%。以南宁市的建设用地最多,达 37 公顷;北海市的建设用地占本辖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27%。全自治区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各类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结构见图 1-9。图 1-9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现状结构图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73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工矿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可分为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其中,城市用地 93 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 78%;建制镇 88 公顷,占 1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湘桂沿线、黔桂沿线、桂东南地区及右江河谷,以南宁市、桂林市和玉林市较多。交通用地交通用地面积为 74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37%,是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小的一类。交通用地分为铁路、公路、民用机场和港口、码头 4 种用地,其中,铁路用地以南宁市、柳州市最集中;公路用地以南宁市、百色市最多,其次为玉林市、河池市、柳州市。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02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65%,包括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南宁市分布面积最大,共有 71 公顷,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66%;其次为百色市,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41%;面积最小的为梧州市,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06%。(三)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为 15 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 00 公顷,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75%;其他土地 15 公顷,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25%。未利用土地的分布以桂西石灰岩山区和桂北高寒山区面积最大,14 个地级市中以河池市面积最大,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67%。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图解

按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三类。根据 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总面积为 80 公顷,其中,农用地16 公顷,建设用地 49 公顷,未利用地 15 公顷,分别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22%、97%、81%(图 1-7)。图 1-7 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图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 1-1。表 1-1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级市土地利用构成统计表如表 1-2 所示,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率为 19%,农业利用率 22%,土地垦殖率 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 1-2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利用程度统计表(一)农用地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总面积 16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22%。其中,百色市的农用地最多,达到 00 公顷;梧州市的农用地占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 24%。农用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农用地。各类农用地占农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见图 1-8。图 1-8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农用地结构图耕地耕地面积为 05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74%,人均耕地面积约 10 公顷,以灌溉水田和旱地为主。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南宁市、柳州市、桂林市、玉林市、贵港市、钦州市等市。南宁市的耕地面积最大,占全自治区耕地总面积的 50%;防城港市的耕地面积最小,为 19 公顷。桂东南地区丘陵盆地河谷平原交错,雨量充沛,耕地以灌溉水田为主;桂中与桂西地区由于有喀斯特地貌发育,雨量偏少,水土条件差,因而旱耕地比例较大。园地园地面积为 5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27%,在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小。园地分为果园、桑园、茶园、橡胶园和其他园地 5 种。其中,果园面积最大,占园地总面积比例超过 80%,主要分布在玉林市、桂林市、南宁市、钦州市;桑园和茶园普遍分布;橡胶园主要分布于玉林市南部、防城港市的防城区和北海市的合浦县的南部。近年来,右江河谷盆地连片芒果园地发展较快,形成了一定的种植规模。林地林地总面积为 85 公顷,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84%,在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大。林地面积大,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与该自治区以山地丘陵为主要的地貌和炎热湿润的气候有关。林地分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林和苗圃 6 种,其中以有林地面积最大,占林地面积 10%。林地的分布以百色市和桂林市的面积最大,分别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林地总面积的 62% 和 95%。牧草地牧草地面积为 1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02%。该自治区草地的形成主要是森林逆向演替的结果。牧草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和人工草地3种。其中以天然草地为主,其面积占牧草地面积的 77%,主要分布在百色市和河池市。其他农用地其他农用地面积为 48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34%。其他农用地包括畜禽饲养地、设施农业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养殖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晒谷场等。百色市和河池市面积较大,分别占该自治区其他农用地总面积的 63% 和 95%。(二)建设用地2007 年,建设用地总面积为 49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7%。以南宁市的建设用地最多,达 37 公顷;北海市的建设用地占本辖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最高,为27%。全自治区建设用地包括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交通用地。各类建设用地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结构见图 1-9。图 1-9 200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用地现状结构图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73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9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数量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状况、工矿业发展和城镇化水平,可分为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其中,城市用地 93 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总面积的 78%;建制镇 88 公顷,占 13%。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主要分布在湘桂沿线、黔桂沿线、桂东南地区及右江河谷,以南宁市、桂林市和玉林市较多。交通用地交通用地面积为 74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37%,是土地利用分类二级地类中面积最小的一类。交通用地分为铁路、公路、民用机场和港口、码头 4 种用地,其中,铁路用地以南宁市、柳州市最集中;公路用地以南宁市、百色市最多,其次为玉林市、河池市、柳州市。水利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 02 公顷,占全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 65%,包括水库水面和水工建筑用地。水利设施用地以南宁市分布面积最大,共有 71 公顷,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66%;其次为百色市,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41%;面积最小的为梧州市,占水利设施用地总面积的 06%。(三)未利用地未利用地面积为 15 公顷,其中,未利用土地 00 公顷,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75%;其他土地 15 公顷,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25%。未利用土地的分布以桂西石灰岩山区和桂北高寒山区面积最大,14 个地级市中以河池市面积最大,占全自治区未利用地总面积的 67%。

1土地利用规划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和内容体系1我国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2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3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体系3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和原则4土地利用规划可行性论证5土地利用规划管理6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和土地质量评价7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图怎么画

土地资源网的土地论坛有相关教程。你可以到上面去看。

一般是通过解析遥感影像来获得数据,然后进行制图输出!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论文结构类型怎么写

1 土地利用结构分析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所占比重最大,占石家庄市土地总面积的41%;其次为草地、林地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33%,02%和21%;其余用地所占土地总面积比重均在6%以下,所占比重最小用地为交通运输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5%。土地利用结构构成详见图1。2 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图1 石家庄市一级分类土地利用现状构成图根据表1,表2及图1可以分析出,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特点主要有:(1)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结构表现为:耕地>草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园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土地>交通运输用地。(2)土地利用构成与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密切相关。石家庄市自西向东由山区→丘陵→平原逐渐过渡的地形特点决定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结构中耕地、林地、草地所占比重较大的现状。一是耕地面积最大,占辖区总面积的41%,其中,水浇地面积最大,占08%,旱地面积较小,占31%,水田面积最小,占02%。石家庄市平原广阔,水利设施配套较为齐全,水浇地主要分布于此;西部地区的山谷、河谷等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也分布着部分水浇地,在平山县、灵寿县个别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还分布着少量的水田,因此,水浇地占耕地的比重较大。在西部山区、丘陵区,由于受地形、地貌、光、水等条件的制约,水利设施较为缺乏,因此,旱地多集中在这些地区。二是石家庄市草地全部为其他草地,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33%。其他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丘陵区海拔较高的地区,此地区海拔高、土壤贫瘠,水土流失较重,农作物及林木成长困难,因此,草地面积较大。三是林地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02%,其中,有林地面积最大,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65%,其他林地占60%,灌木林地占77%。石家庄市气候条件较为优良,市域均可栽培林木,因此,有林地和其他林地面积较大。灌木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海拔较高的地区,这些地方土层较薄,适合灌木植物的生长,但灌木分布面积较小,仅占石家庄市的77%。四是园地面积占辖区总面积的48%,面积较小,其中主要是果园,占辖区总面积的44%,其他园地占04%。石家庄市气候条件较为优良,市域均可栽培果木,雪花梨、薄皮核桃等特色果品远近驰名,但限于果树生长特定的自然条件,种植面积受到限制,面积较小。(3)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相对于农业生产用地来说,受地形、地貌、气候影响较小,主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因此,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决定了各地类的分布。一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占总面积的21%,其中,城市占85%,建制镇占57%,村庄占03%,采矿用地占4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占33%。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的省会,是河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石家庄市包含6个区、5个县级市,城市面积较大;石家庄市市域广阔,有123个建制镇,行政村近5000个,建制镇及村庄用地面积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60%。二是交通运输用地占总面积的35%,其中,铁路用地占21%,公路用地占79%,农村道路占32%,机场用地占02%。无港口码头及管道运输用地。石家庄市境内交通道路众多、等级齐全,道路密度较大,交通运输用地面积较大。今后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京石客运专线等工程的开展,交通运输用地比重将会进一步提高。(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11%,其中,河流水面占43%,水库水面占09%,坑塘水面占17%,内陆滩涂占72%,沟渠占56%,水工建筑用地占13%。全市河流众多,主要是滹沱河、沙河等河流及数量众多的支流,在这些河流上还分布有10余座水库,使得河流水面及水库水面占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一半以上。而72%的滩涂为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空间;而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的加大,沟渠面积也将有所增加。(5)其他土地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09%,从总体上说明石家庄市后备土地资源匮乏,土地利用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其中,设施农用地占47%,田坎占27%,沙地占07%,裸地占28%,此外,还有盐碱地,仅在深泽县就有99公顷。石家庄市山区、丘陵区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一半左右,因此,山区面积广大的田坎和裸地就成了其他土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共占石家庄市总面积的55%。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 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