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发布时间:2024-07-04 12:52:58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就有了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搜索一下就有了 容器与火把——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回顾吴保和 文献来自: 戏剧艺术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我们凭什么和这两所学校竞争而兴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呢?我们认为,我们的优势,就是上海戏剧学院50年艺术教育的经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传统。另外,由于艺术院校特有的艺术氛围熏陶,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新闻的敏锐性方面也许不如北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周华斌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对我国广播电视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樊士德,张春华 文献来自: 声屏世界 2004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国外传媒大鳄纷纷抢滩中国、国内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市场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国内广播电视集团面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笔者认为,广电集团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节目竞争、广告竞争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评论工作的新起点——新型广播电视评论探析罗弘道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5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就是对广播电视评论如何搞,对于运用广播电视手段,真正发挥广播电视自身传播特点,这样的思路没有打开。因此,广播电视评论作者们的精力仍然集中投放在撰写的套路中。这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包括评论)历届评选中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新世纪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魏文彬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广播电视国际化的过程中,让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上星的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冷静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格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年 第08期 CAJ下载 PDF下载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采人员、曲艺编演、电视剧编导和演员、专题节目编导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话语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大多是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按理说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林晖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1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9期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付程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 ,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 ,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 广播电视在传播语言的同时 ,也在传播语言规范。广播电视语言本身就是在传播语言的各种规范?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要面向农村黄工华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节目是为城里人办的,我们看不顺眼也听不进耳。” 广播电视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全国农村人口就有10亿之多,这是广播电视最大的受众群体。农民文化素质较城市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精神文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受众短信参与的危机与出路张晓岩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5年 第10期 CAJ下载 PDF下载还详细规定了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范围和竞猜内容的播出次数等,这些条款有助于规范短信对广播电视的参与活动。巧妙利用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短信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为了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更多效益,所以必须尊重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和节目的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查广播电视 的定义搜广播电视 的学术趋势翻译 广播电视编导搜索相关数字中国新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专题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文艺广播节目制作时间

你好的!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 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 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 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 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 《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 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 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 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 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题目怎么写

学术堂整理了一些新颖并好写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网络大电影的题材类型研究  2、手机媒体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3、自媒体如何避免虚假新闻  4、VR技术为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5、传统媒体客户端“失连”重接和盈利解困  6、新媒体环境下地方文化的传播  7、电视社交互动:发展脉络与演进特征  8、自媒体品牌构建的传播策略  9、社交媒体时代“长尾”自媒体的营销  10、基于SNA的北京政务微博信息共享分析  11、从CIS视角看传统媒体新闻客户端  12、智能推荐:传媒大数据应用的突破点  13、农业信息的移动网络出版现状与策略  14、纯网综艺兴起原因探析  15、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大电影

简单,电大的我可以给你发几份例文。语言项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准。论文的语言,要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有些同学写论文,常摆出说大道理的架式,将哲学原理和辩证法的术语一股脑搬出来,以求说理的充分、透彻,但效果适得其反。一个道理有一千种说法,要尽量选用形象生动的说法。要显形象生动之效,除了采用比喻、类比、事例等论证方法外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题目大全初中

浅论播音主持艺术浅论谈话类节目(我这里有全套的资料和论文,我毕业论文就是这个)论湖南卫视节目形态(这个也有资料)要的话:从《鲁豫有约》看电视节目形态发展浅谈真人秀节目形态ps:开题报告是填一个表,但是还要有论文大意和论文的内容概括(基本上就是论文每一部分的内容概括:例如:第一项:概论第二项:xxx)

1 论新闻播音主持的社会责任感 舒文萍 科学咨询(决策管理) 2008-08-10 期刊 0 0 2 后现代教育理念对播音主持教学改革的启示 李卫中 电影评介 2008-08-08 期刊 0 2 3 我国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现状思考 栾洪金 当代传播 2008-07-15 期刊 0 0 4 谈播音主持之“气” 林鸿 中国广播 2007-03-15 期刊 0 39 5 “学院派”播音主持问题出在哪里? 师杰; 孙立强 中国广播 2007-04-15 期刊 0 35 6 浅谈播音主持创作中的个性 马彩虹; 庄毅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10-10 期刊 0 27 7 浅谈播音主持的细节把握 游锦红 东南传播 2007-09-30 期刊 0 40 8 关于播音主持专业技能培养的思考 胡文静; 解丽 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7-10-15 期刊 0 28 9 “说新闻”:播音向主持蜕变 应天常 声屏世界 2007-11-15 期刊 1 20 10 维汉双语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素质教学的思考 刘惠彬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10-15 期刊 0 39 11 论播音与主持 李静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7-10-20 期刊 0 29 12 播音主持20年 喻梅; 杜晓莉 中国记者 2007-04-01 期刊 0 25 13 论播音主持创作中的个性特征 孔庆潮 科技资讯 2007-11-03 期刊 0 30 14 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方法探究 郭艳玲 文学教育(上) 2007-05-15 期刊 2 27 15 播音主持专业考试模式改革的探索 郭艳玲 文学教育(上) 2007-06-15 期刊 0 12 16 谈电视播音主持的语言表现力 吴昱 电影评介 2007-07-23 期刊 0 69 17 播音主持专业实践教学初探——颠覆大众生活的视觉文化 李聪聪 电影评介 2007-07-23 期刊 1 34 18 对播音主持艺术的思考 赵思扬 消费导刊 2007-11-15 期刊 0 38 19 论艺术类专业教学情感场的构建——兼谈播音主持专业的以情带教 曲海泓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11-20 期刊 0 20 20 中国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类三大奖项 新闻传播 2001-08-10 期刊 0 1 上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页 共有记录163条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去看下(新闻传播科学)期刊里面,看下别人是怎么选题的,你参考借鉴下

我赞成你的那句 白痴。。。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题目怎么写高中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就有了中国知网你上去输入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搜索一下就有了 容器与火把——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回顾吴保和 文献来自: 戏剧艺术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我们凭什么和这两所学校竞争而兴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呢?我们认为,我们的优势,就是上海戏剧学院50年艺术教育的经验、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视和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传统。另外,由于艺术院校特有的艺术氛围熏陶,我院培养的学生在新闻的敏锐性方面也许不如北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文艺沉思录周华斌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0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电影也划归广播电视系统。1986年1月,广播电视部改为广播电影电视部。——90年代,国家教委正式确认并新增“广播电视艺术学”学科,设学士、硕士、博士生专业。同样在80—90年代,正当广播电视系统提出“自己走路”和“扬独家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对我国广播电视集团核心竞争力的思考樊士德,张春华 文献来自: 声屏世界 2004年 第11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国外传媒大鳄纷纷抢滩中国、国内广播电视体制改革迅速推进、市场化步伐日渐加快的今天,国内广播电视集团面临的竞争已经达到“白热化”。笔者认为,广电集团之间的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节目竞争、广告竞争转变为核心竞争力的较量。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面对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评论工作的新起点——新型广播电视评论探析罗弘道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5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就是对广播电视评论如何搞,对于运用广播电视手段,真正发挥广播电视自身传播特点,这样的思路没有打开。因此,广播电视评论作者们的精力仍然集中投放在撰写的套路中。这从80年代初期开始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包括评论)历届评选中 被引用次数: 3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新世纪广播电视发展的战略魏文彬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9年 第06期 CAJ下载 PDF下载在广播电视国际化的过程中,让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为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作出贡献,是我们的社会责任。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已经上星的内陆大省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立足本省实际,冷静面对这种急剧变化的格局,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社 被引用次数: 2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1996年 第08期 CAJ下载 PDF下载略谈广播电视编导演播和语言修养——纪念老舍先生辞世三十周年路宝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编采人员、曲艺编演、电视剧编导和演员、专题节目编导等,从某种意义上讲,属于话语信息的传播者,并且大多是具有高等文化水平的人,按理说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林晖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1年 第09期 CAJ下载 PDF下载《外国广播电视受众调查的趋势》,《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年第9期 被引用次数: 6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论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的影响力付程 文献来自: 现代传播 2003年 第04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其社会使命是向社会大众传播信息 ,语言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在向社会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在向大众传播语言。作为一种语言职业的广播电视 ,承载着信息传播和语言传播的双重使命。语 广播电视在传播语言的同时 ,也在传播语言规范。广播电视语言本身就是在传播语言的各种规范?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要面向农村黄工华 文献来自: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1年 第05期 CAJ下载 PDF下载“广播电视节目是为城里人办的,我们看不顺眼也听不进耳。” 广播电视的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全国农村人口就有10亿之多,这是广播电视最大的受众群体。农民文化素质较城市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精神文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广播电视受众短信参与的危机与出路张晓岩 文献来自: 新闻记者 2005年 第10期 CAJ下载 PDF下载还详细规定了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的范围和竞猜内容的播出次数等,这些条款有助于规范短信对广播电视的参与活动。巧妙利用广播、电视的媒介特点。短信的运用,归根结底是为了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更多效益,所以必须尊重广播、电视的媒介特征和节目的 被引用次数: 1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查广播电视 的定义搜广播电视 的学术趋势翻译 广播电视编导搜索相关数字中国新闻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专题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中国文艺广播节目制作时间

你好的!⑴ 首先就不要有马上毕业,最后一次花点钱就得了的想法⑵ 只有自己写论文,做设计才能顺利的毕业⑶ 在这里我给出方法,以及相关资料寻找的网址,请认真阅读⑷ 否则,真的可能导致预想不到的后果!==================================================================== ❶ 中国知网也好、万方数据也好都有大量的原创论文! ❷ 并且,大部分的院校都有免费的接口! ❸ 如果真没有免费的接口,那就百度知道悬赏求助下载吧! ❹ 要是要外文的论文准备翻译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谷歌学术】 ❺ 需要什么语言的论文直接就用相应的语言搜索!100% 能找到类似的! ❻ 至于翻译,可以直接谷歌翻一下,弄完在自己弄通顺就可以了!【友情提示】==================论文写作方法===========================❶ 其实,原创的论文网上没有免费为你代谢的!谁愿意花时间给你写这个呢?难道你在空闲的时间原以为别人提供这种毫无意义的服务么?所以:还不如自己写。主要是网上的不可靠因素太多,万一碰到骗人的,就不上算了。❷ 写作论文的简单方法,首先大概确定自己的选题【这个很可能老师已经给你确定了】,然后在网上查找几份类似的文章。❸ 通读一些相关资料,对这方面的内容有个大概的了解!看看别人都从哪些方面写这个东西!❹ 参照你们学校的论文的格式,列出提纲,接着要将提纲给你们老师看看,再修改。等老师同意你这个提纲之后,你就可以补充内容!❺ 也可以把这几份论文综合一下,从每篇论文上复制一部分,组成一篇新的文章!然后把按自己的语言把每一部分换下句式或词,经过换词不换意的办法处理后,网上就查不到了!❻ 最后,到万方等数据库进行检测【这里便宜啊,每一万字才1块钱】,将扫红部分进行再次修改!❼ 祝你顺利完成论文!

给楼主一个参考题目吧:浅析新闻舆论监督与构建和谐社会

现在“创新”作为一个提倡的概念,变得流行了,从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看,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具有推进意义的,因为我国处于进入市场经济的转型期,许多思想观念需要创新。如果说新闻学和传播学也要创新,那主要应表现在总体观念的更新和研究的深化上,要防止将“创新”解释为添加几个新名词、添加几个“新闻××学或××新闻学”、“传播××学或××传播学”,这种庸俗化的现象现在有所抬头,我们不能为此捧常 现在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中有一种不好的现象,原有范畴的研究发展很缓慢,而许多边缘领域却在不断地扩张,如果能够研究出扎实的成果也好,但真正有创新的不多。凡是打着“最新”、“高级”、“核心”名义的论著,几乎都是不新也不高级的东西,无法读下去。这种风气研究生中也有所表现,本来有一点思想火花,但一炒作就成了完全的泡沫。最近几年关于网络的研究,一轰而起,虽然有所成绩,但泡沫也太多了,惊人的预见、过分完美的想象、IT产业的广告宣传替代了严肃的研究,普及知识被抬高到学术研究的份上。鉴于这种情形,我认为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就是我们学科的创新。创新就在于深化研究,而不在于统计又增添了几个“学”和几个新名词。 就新闻学而言,原来理论研究的基本范畴,例如新闻、新闻价值、客观性、新闻真实、新闻媒介的职能、新闻法、新闻职业道德等等,虽然还有些论文谈到,但这方面的文章逐年减少,好象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即使是世纪之交出版的新的新闻理论的教材,虽然努力想加些新东西,但新的毕竟不多。原因在于我们对传统新闻理论的系统研究跟不上。有些新的研究领域确实取得了成绩,但也有为数不少的这方面的“研究”,能否成立都成问题,但是“新就是好”的观念(这个话并没有说出来)走红,管它呢!结果,出来的东西不过就是把新闻学常识重新组装一遍。 深化新闻学,除了要研究新问题和新现象外,对基本范畴的研究应该重新赋予较重要的地位,近年虽然这方面的文章减少了,但是从已发表的看,多数是有深度的,由于文章较为分散,发表的时间也不集中,尚没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如果一个一个地做全面的考察,能够提出许多深入的思考。例如新闻真实,业界把它概括为“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一句比喻,现在它几乎成了套话。如果学界也停留在用比喻做学问的水平上,那是不能原谅的。如果学界将新闻真实停留在“报道人物、事件、思想观点,不仅言语和细节上要准确可靠,而且发生事实的原因和对事实的解释也必须以事实为准绳”等等这样的要求上,这不是研究。新闻真实与时效相关,与记者的认识能力和个人观点相关,与媒体制度和新闻运作模式相关,与即时的政治氛围和文化氛围、民族传统、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都有一定的联系,与新闻源和受众接受时的误读也有关,对真假的判断与价值判断、利益关系也紧密相关,这些绝不是使用一二个比喻,例如正面的“生命”比喻或负面的“妖魔化”比喻就能说清楚的。如果每个新闻学的基本范畴都能有几本确实深入研究的专著,那么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在“新闻真实”的章节上,才能真地说出几条让人看了感到若有所悟的认识。 我们现在是把新闻理论的地犁了多遍,但缺少的是在地里的一个点上挖下去,掘一口井,涌出水来,然后再向四面扩散。从新的角度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这是学科进步的一个标志。 把我们司空见惯的新闻现象看透,这才是创新。例如新闻为什么同质化、礼仪化,研究一下不断变化的新闻内容和基本不变的报道模式,仔细想想,原来它给予人们的主要不是新鲜的东西,其实质是不断加固我们对世界和生活的既定看法。这是现代新闻生产组织的标准化造成的。而这种标准化在不同的国家和意识形态下,表现方式又是千差万别的。这方面,只有个别文章谈到,深化研究也没提上日程。 《文汇报》去年7月18日发表一篇文章《“势利眼新闻”》(张金铃),从尊重人权的角度,批评媒体只用几十个字报道一堵墙倒下砸死三个民工,而却用半个版报道一个海归博士在深圳遭毒打。8月24日该报另一篇文章《新闻眼并非势利眼》(周靖竹),则用新闻价值的基本理念为媒体的正常报道作了辩护。其实,这个问题就可以成为深化新闻价值研究的一个起点。 关于传播学研究的深化,除了及时引进最新的研究成果外,重点也在于研究已有的传播学基本范畴。有两方面我觉得应该深化: 第一,深化研究人家能够得出这论那论、这模式或那模式的方法和视角。我们太不看重研究过程,这方面的译著也很少,倒是教材性的书出了一大堆。这种书当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一种意料外的不好的后果,这就是人们接触到的全是结论,如何得出的结论不清楚,当然也就会看轻研究过程了,大学生知道结论就够了,但仅仅知道结论不利于研究生养成理论思维的习惯。现在正在组织翻译一批传播学经典著作,我想,这对于改变人们重结论轻过程,可能会产生作用。 第二,侧重研究已经被西方传播学界的多数承认的各种假设,何种程度上能运用到我国的环境中。真理多迈出一步就是谬误,何况各种传播学的“模式”和“论”均是理论假设,谈不上真理不真理的。我们现在的文章,相当多的结构是:传播学的某“论”说了什么,然后就作为依据论述中国大众传播方面有一个怎样的问题和应该怎样,较少考虑这这些理论假设提出的环境、时代背景与中国的差异。 例如我们常用的“议程设置论”,其环境背景是各种新闻媒体可以自由报道任何话题,自行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所报道的事实,因而媒体的议程设置是一种客观的结果,公众也有较多的横向信息的比较。如果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是非自然的,公众只能看到某一类信息源而另一类信息源被封锁,那么根据人家在那种环境下得出的某些论点,分析这种情况下的媒体议程设置,就要对结论作出许多条件的限制。如果一种客观的观察媒体活动特点的假设,被用于主观的宣传目的,颇有些悲剧的意味。 再如“沉默的螺旋理论”,它确实说明了某种大众传播中的舆论现象,依据这一理论进行研究,用于什么目的,存在着自由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宣传观的差别。提出这一理论的伊丽莎白诺埃勒-诺依曼参加过纳粹党的活动,她的理论带有对纳粹经验总结的成份。作者的这一背景被揭露后,曾引起传播学界的很大震动。应当承认,她对传播学-舆论学的研究是有贡献的,但也要指出她的理论中含有驱逐少数人意见的成份。对于有过纳粹宣传经验的德国和有过“文革”宣传经验的中国,需要特别提醒人们警惕,防止将这一理论运用于对人民进行戈培尔式的宣传。引导舆论存在着引导伦理问题,愚弄舆论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就眼前要做的事情而言,我感到较新的传播学研究成果需要尽快普及,在普及的基础上考虑如何在我国的环境中借鉴,例如“第三人传播效果理论”、“议程融合论”等等。 就具体的研究课题而言,诸如“健康传播”,在我国刚刚起步,目前我只看到一篇文章,希望能够成为新形势下传播学的一个多少被人关注的课题。健康传播、大众传播与儿童、大众传播与性别等等研究课题,具有全球的共通性,现在后两个课题在我国有已有了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是并没有得到传播学界的普遍关注。中国人口世界第一,中国的传播学研究要走向世界,这些课题的研究对人类的贡献可能很大,得到世界关注的可能性也很大。而基础理论的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尚无法与别人在世界上竞争。鉴于这种情况,传播学研究我想得分为两个活动空间,一个是加强国内的传播学基础理论研究,这是提高我们总体研究水平的基础;一个是加强能够与世界对话的具体课题的研究,诸如刚才提到的几个全球共同关心的课题。 传播学研究在中国能否研究出几个“论”或“模式”,这是人们很早就企盼的。但是学术研究不是生产工业产品,研究需要一定的相对纯粹的实验环境,而我们缺乏这种环境,因而可能总结出一些尽可能尊重新闻工作特点的传播经验,可以通过具体的量化调查得出某些我国体制下的媒体发展趋势和受众特点,但研究出多少带有普遍性的传播现象的理论假设是较为困难的。 现在我国传播学研究中批判学派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这是可喜的事情。我只是提醒一下,欧美批判学派深刻思考的对象,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过于成熟而面临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处于起步阶段,他们的思考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但不宜直接用来批判这批判那。我国大众媒介的发展,总体上不是市场经济成份太多了,而是还很不够。立足于大众传播业的市场化建设(包括法治和职业道德建设),辅以批判,侧重点不要发生偏差。但是,批判学派的哲学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研究方法,现在对我国的新闻学和传播学研究来说是缺乏的,我们现在简单的逻辑推理式的文章较多,给人以深刻思想的东西较少。中国传统的实用理性、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思维现在很有市场,我们确实需要一些这方面的分析性文章,但不能都是这些东西。特别在现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需要多一些批判学派的思维方法加以平衡。

广播电视发展史论文范文初中

1936年,英国bbc公司创立了第一座公众电视台,开始定期播放节目;自1953年起,黑白电视逐渐被彩色电视取代;60年代,有线电视开始发展;1984年,第一枚直播卫星升空,直接从卫星接收节目成为现实,慢慢发展为现在的高清,网络多功能交互电视。

19世纪末,少数先驱者开始研究设计传送图像的技术。1904年,英国人贝尔威尔和德国人柯隆发明了一次电传一张照片的电视技术,每传一张照片需要10分钟。1924年,英国和德国科学家几乎同时运用机械扫描方式成功地传出了静止图像。但有线机械电视传播的距离和范围非常有限,图像也相当粗糙。 1923年,俄裔美国科学家兹沃里金申请到光电显像管、电视发射器及电视接收器的专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电子电视”发收系统,成为现代电视技术的先驱。电子技术在电视上的应用,使电视开始走出实验室,进入公众生活之中,1925年,英国科学家研制成功电视机。1928年,美国纽约31家广播电台进行了世界上第一次电视广播试验,由于显像管技术尚未完全过关,整个试验只持续了30分钟,收看的电视机也只有十多台,此举宣告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的电视艺术的问世,是电视发展史上划时代的事件。 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用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使电视摄像与显像完全电子化的过程,至此,现代电视系统基本成型。今天电视摄影机和电视接收的成像原理与器具,就是根据他的发明改进而来。 (2)电视艺术在英国、美国的发展:教材强调了20世纪30~40年代,电视艺术在英国和美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议教师结合教材,适当补充资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郊外的亚历山大宫,播出了一场颇具规模的歌舞节目,并首次开办每天2小时的电视广播。全伦敦只有200多台收视电视机,但它标示着世界电视事业开始发迹。对当年柏林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报道,更是年轻的电视事业的一次大亮相。当时共使用了4台摄像机拍摄比赛情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电子摄像机。这台机器体积庞大,它的一个6米焦距的镜头就重45公斤,长2米,被人们戏称为电视大炮。此后,价格相当昂贵的电视在英国中上层家庭开始有所普及。1937年,该公司播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时,英国已有5万观众在观看电视。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英国约有两万家庭拥有了电视机。 1939年4月30日,美国无线电公司通过帝国大厦屋顶的发射机,传送了罗斯福总统在世界博览会上致开幕词和纽约市市长带领群众游行的电视节目。成千上万的人拥入百货商店排队观看这个新鲜场面。二战结束时,美国约有7000台电视机。二战前开办电视的还有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 (3)电视艺术的普及应用:建议教师从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时间及表现三方面把握教材。 联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结合本节整体教材指出电视艺术普及的条件:电子技术等方面的进步,社会巨大变化和人类新的精神需求及商业利润的驱动。建议教师从电视机研制、电视转播、电视节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补充,如:电视机经历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晶体管电视迅速发展到集成电路电视,目前,电视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和多用途化迈进;电视转播也由卫星传播到卫星直播。 表现:教材以美国和中国为例加以说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电视事业发展超过英国:从1949年到1951年,电视机数目从1百万台跃升为1千多万台,1960年全美电视台高达780座,电视机近三千万台,约有87%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同时期英国只有190万台电视机,法国3万台,加拿大2万,日本4千台。1993年底,美国98%的家庭拥有至少一台电视机,其中99%为彩色电视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在天津诞生,同年,开始试播。当时,全国只有50多台黑白电视机。1971年,全国已建有电视台32座。21世纪初,中国大陆的电视覆盖率高达94% 你可以弄个汉译英的网站 想要什么内容 自己把这个粘贴上去就可以翻译成英文了

这3座电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广播电台,都是由美国人办的。此后,美、英、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五大召开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国庆节资料: 10月1日是中国的国庆节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 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开国大典,在隆隆的礼炮声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手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聚集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进行了盛大的阅兵和庆祝游行10月1日是我国的国庆节,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国庆节呢?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奋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在1949年10月1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转变1949年9月的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1949年十月一日下午3时,北京3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典礼,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毛泽东主席庄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毛主席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即举行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朱德总司令检阅了海陆空军,并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迅速肃清国民党一切残余武装,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在天安门广场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实况广播。这是中国人民广播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实况广播,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同时联播。 各国国庆节由来 世界各国确定国庆节的依据千奇百怪。据统计,全世界以国家建立的时间为国庆节的国家有35个。以占领首都那天为国庆节的有古巴、柬埔寨等。有些国家以国家独立日为国庆节。1804年1月1日,海地人民歼灭了拿破仑的6万远征军,在太子港宣布独立,从此就把每年的1月1日定为国庆节。墨西哥、加纳等国也是如此。还有些国家以武装起义纪念日作为国庆节。7月14日是法国国庆日。1789年的这一天,巴黎人民攻占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推翻了君主政权。另有一些国家以重大会议日为国庆节。美国以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的日子为国庆日。加拿大以英国议会1867年7月1日通过《大不列颠北美法案》这一天为国庆节。还有以国家元首的生日为国庆节的,如尼泊尔、泰国、瑞典、荷兰、丹麦、比利时等国家。 国庆节历史由来 :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生日 1949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的纪念日。这里应该说明一点,在许多人的印象中,1949年的10月l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有数十万军民参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其实,人们头脑中的这一印象并不准确。因为,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典礼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而不是开国大典。实际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也就是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早在当年10月1日之前一个星期就已经宣布过了。当时也不叫“开国大典”,而是称作“开国盛典”。时间是1949年9月21日。这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主任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会议上所致的开幕词中就已经宣告了新中国的诞生。 那么10月1日的国庆又是怎么回事呢?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许广平发言说:“马叙伦委员请假不能来,他托我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应有国庆日,所以希望本会决定把10月1日定为国庆日。”毛泽东说“我们应作一提议,向政府建议,由政府决定。”1949年10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规定每年10月1日为国庆日,并以这一天作为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从此,每年的10月1日就成为全国各族人民隆重欢庆的节日了。三个梗概,最后一个能长点,可以自己在前后加上一些套话,视你们老师情况而定 诸葛亮一生失知多少? 梗概: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后,成为刘备集团军事和人事方面的主要掌权人员之一。作为一个军师,诸葛亮在大政方针即战略方面成功地指导了弱小的刘备势力,从无立锥之地到坐拥西川,诸葛亮做得十分成功。但是作为一个人事方面的主管,诸葛亮在调解荆州派和川派之间的矛盾,以及提拔人才方面,做得不尽如人意,这是炎汉后期的发展力不足原因之一;作为一个托孤臣子,诸葛亮在对待新君方面显得稍微有些越权。人无完人,诸葛亮仍然不失为三国时期著名大臣之一。 蜀吴联盟解体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梗概:主要应当是荆州问题。荆州富庶,在战略上又是四战之地。从内部讲,炎汉的方面大将关羽在执行联盟政策方面,理解不足;同时吴国方面也不愿意放荆州这个最具发展潜力的地盘,同时越江向徐州方面发展对吴国的军队来说有些力不从心,只能向西,对炎汉展开攻击。外部的原因是魏国在赤壁失败之后,在长江一线保持了压迫但是不攻击的态势,使得吴汉联盟不再那么迫切,解体成为可能。 汉光武、曹操、隋文帝比较 梗概:光武结束了王莽之乱和绿林赤眉的起义,这个功绩是有水分的。必须看到当时并没有结构性的社会变更的需要,社会动乱更多的是由于王莽混乱的执政思想引起的。所以光武乘势而起,在农民起义者没有最基本的政治目标和军阀多居边地的情形下迅速统一天下。在统一之后,光武的执政奠定了了东汉后二百年的基业。 隋文统一更多是世势的要求。北方的统一和杨坚在北周的高位,让他的功绩变得容易了一些。但是他和统一北方的北周武帝宇文邕相比,他活得更长一些(宇文邕统一后一年死,朝政迅速被杨坚把持)。另外他的儿子在统一事宜上也算承志。杨坚在政务上的成就要比光武强一些。 至于曹操,出身不如杨坚之高位,西园一校尉尔;家世不如刘秀之正统,阉宦假孙,极为底下;更遇乱世,众人皆起。在这种基础上,统一北方的功业让人除了佩服以外无话可说。在屯田和引进人才的举动上,要比刘秀水平高多了。(至于《让县自明本志令》,其实还是吹嘘的成份居多。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建安十六年正月庚辰,天子报:减户五千,分所让三县万五千封三子,植为平原侯,据为范阳侯,豹为饶阳侯,食邑各五千户。方四十一日尔,就把封给自己的三县一点不漏的转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鄙视他!) 综上所述,考虑到初始条件和社会环境,曹操在功绩上完全可以比美光武和隋文,甚至犹有过之。 但是在历史影响上,曹操就比不上这两位了。 光武的东汉虽然在历史上称不上盛世,但是也是二百多年的大统一。这是实际的影响。在心理的影响上,光武给以后的王朝遗民做了一个好例子。比如南明的弘治,估计也想像光武一样,复祖业吧。 隋文的稍微差一些,但是考虑到隋唐之间的动乱是一个表层的,不涉及社会结构变更的战乱。那么说他的统一直接导致了接下来的唐的统一,也是不为过的。 曹操么,在统一方面的影响就接近于无了。司马氏的长期掌权让曹操在实际政治上的影响变得无足轻重。倒是后世在不停地给他画白脸,这影响有还不如没有。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