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8-06 04:17:23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题目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选题选的题目有很多,下面就学前教育的给些参考题目举例如下:1、某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小学化”倾向研究2、同伴冲突中教师介入行为的研究3、同伴违反规则背景下幼儿的行为反应及其动机研究4、退缩型幼儿的个案研究5、文化变迁下离异家庭儿童的个案研究6、小班幼儿绘画兴趣培养策略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研究--某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为8、一线教师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认知现状调查与分析9、影响幼儿规则形成的因素研究10、游戏教学活动中促进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策略研究11、幼儿教师对观察记录的运用现状研究12、幼儿进餐拖延行为的个案研究13、幼儿一日活动中文明礼仪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14、幼儿园家园互动的现状调查15、幼儿园民间美术教育活动的环境创设策略研究16、幼儿园实习生教育效能感影响因素的研究17、幼儿园小班游戏活动中教师管理行为的现状研究扩展资料: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学前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幼儿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观察幼儿、分析幼儿的基本能力以及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技能。3、具有编制具体教育方案和实施方案的初步能力。4、熟悉国家和地方幼儿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5、了解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前教育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11、 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12、 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15 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16、 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17、 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20、 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21、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23、 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24、 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36、 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37、 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38、 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39、 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40、 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41、 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建议:1、 选题:根据建议选题,学生与指导教师商议,题目不要太大,以免空泛和难以驾御2、 结构:按照《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要结构完整,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前言(论证选题意义、目的、范围,简述前人研究情况和自己论文研究重点)、正文,结论、引文注释(脚注)、参考文献(10篇以上)。以上内容缺一不可。3、 论文写作逻辑清晰,内容充实。4、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调查型论文也要有一定理论分析。以上课题可以代做!

OK ,我、可、以、帮、你、搞、定。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

国外学前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综述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一、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二、尝试不分年级的教育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在美国,近年来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 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 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三、多形式和多功能的学前教育机构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近年来,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一是扩大幼儿园服务社会的功能。如日本,除实行全日制和半日制保育以外,还发展临时保育事业,以方便家庭主妇出门临时购物,或为那些母亲突然生病以及有其它紧急情况的儿童提供服务;为未入园儿童及家长提供活动条件;为低龄学童提供放学后的托管服务;开展家长培训和利用假期为社区的各种活动提供服务等。 二是学前教育机构微型化和家庭化。如瑞士和挪威等国被称作"日间妈妈"的家庭式微型幼儿园。这类教育机构仍以裴斯泰格齐和福禄倍尔重视家庭教育的观点为指导,把家庭视为幼儿教育的主体,其它组织形式不过是家庭的补充。80年代以来,美国也出现了类似机构"日托之?quot;。许多美国人认为家庭是教养儿童的合适场所,他们珍视日托之家那种温馨的家庭气氛。英国的"学前学校"也属于这类机构。这些家庭式的微型幼儿园一般都设在开办人自己家里。除自己的孩子以外,她们也另外招收少量其他人家的孩子。这类教育机构由于适应了这些国家早期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极为迅速。 三是社区学前教育机构。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社区学前教育设施大致有三种:有专为儿童设立的,如儿童馆。儿童咨询所、儿童公园等;有为儿童与家长共同参与服务的,如图书馆、博物馆、儿童文化中心和各种终生教育中心等;还有所谓"父母教育",如母亲班、双亲班和家长小组会议等。70年代左右,英国就出现了"玩具馆"。到1996年已发展到1000多家。它实际上集社区中心、收藏馆和学校为一体。玩具馆的设立者充分认识到游戏和玩具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玩具馆酷似图书馆,所不同的是书架上陈列的是玩具而非书籍。玩具馆给儿童带来了欢乐,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培养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对学校的愉快体验,有助于他们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 四、倡导多元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认为,教育的使命就是教学生懂得人类的多样性。同时,还要教他们认识到地球上的所有人之间具有相似性而且相互依存。同时,建议从幼儿时期开始,教育机构就应利用各种机会来进行这种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实际上包括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国内,二是国际。就国内而言,多元文化教育即在多民族的各种文化共存的国家社会背景之下,允许和保障各民族的文化共同平等发展,以丰富整个国家文化的教育。这是一国以内为了解各民族文化而实施的多元文化教育或跨文化教育。它的目的或中心在于满足少数民族儿童的需要,促进民族团结。从国际上讲,是要加强全球观念的培养。一方面,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文化有其独特价值。文化多元主义强调尊重异文化,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以促进世界和平。另一方面,今天的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贫困、人口过剩。爱滋病及其它疾病的蔓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世界性的合作,而这种合作的前提是要求人类对多元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为适应未来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和交往日益频繁的趋势,各国普遍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全球教育或国际理解教育。教育家们提倡在婴幼儿教育阶段,就应开始多元文化教育。教师应尽量保证所使用的教具(玩具、音乐、书籍等)能反映多元文化的要求。此外,在组织各种教学活动时,也应尽量使用具有不同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图片等。教师应教育儿童尊重所有的人及其文化,尊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儿童,促使他们同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愉快交往。 PS:如果还想要类似的文章,留邮箱发给你哦!~

回答 亲,您好!论述世界各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趋势: (一)世界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日益提高,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推动 (二)世界学前教育普及率继续上升,学前教育起点年龄向前延伸 (三)各国教师配置的比例基本保持稳定 (四)各国公立与私立的办学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五)世界各国在学前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面临着各种挑战 (六)世界各国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学前教育覆盖面,保障学前教育质量,扩大政府的财政支持,促进提供学前教育公平

二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婴儿出生率,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今后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向前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数量相应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城乡之间学前资源差距巨大,师资数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各学段教师资源都存在一定失衡。所以,在学前教育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扩大幼儿园的覆盖率,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幼儿园数量逐年上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城镇和乡村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长,我国学前教育覆盖率逐步提升。2019年,城区幼儿园数量为89576所,相比2015年,增长了78%;镇区为92910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04%;乡村幼儿园数量为98688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73%。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乡村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由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学前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并不均衡。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城镇相比,我国乡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也较为薄弱。教师资源不平衡,城乡教师数量差距较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区、镇区与乡村幼儿园班数分别为13万、26万、47万,占比分别为83%、44%、73%;城区、镇区、乡村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64万、83万、84万,占比分别为37%、40%、23%。从幼儿园数量上看,乡村幼儿园数量略高于城区、镇区,但数量差距并不明显;从幼儿园的班数看,虽然乡村的幼儿园数量要略高于城镇,但是在班级数量的设置上要小于城镇,可见,乡村幼儿园规模较小;从专任教师数量上看,城区教职工与专任教师数量约为乡村的3倍,约为镇区的5倍。若以每个班30名幼儿计算,城区、镇区、乡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07、1:79、1:75,城乡教师资源差距较大。此外,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一般为1:7-1:10,我国幼儿师资分配与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质量不平衡,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距较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历情况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科学历教师数量为62万,占比49%;其次为本科学历教师,数量为44万,占比04%;高中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教师较少,分别占比27%、20%。整体来看,在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任教师学历主要以专科与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较少。结合国家教育部之前公布的其他学段的教师结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均以本科生为主,随着学段的上升,高学历教师的占比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师资力量都分布在初中或者高中,婴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再看城乡之间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2019年,城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82%,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86%;镇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72%,其次为本科,占比88%;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教师占比27%,其次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比11%。可见,乡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与城镇相比较为落后。设施配置不平衡,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在幼儿园办学条件上,乡村幼儿园洗手间、睡眠室、保健室以及图书室的面积均小于城镇。在幼儿园基本设施的配置上,城市幼儿园在园舍面积、硬件设施上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由于设施、场地的限制,农村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很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更容易出现“小学化”倾向。——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20 世纪后半叶, 普及幼儿教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趋势, 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19 世纪中叶以前, 幼儿教育一直是私人行为,但在20 世纪逐渐发展成为公众的责任。[1]国家介入幼儿教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发展趋势。政府介入幼儿教育的方式很多, 制定政策、加强管理固然是重要方面( 如严格幼教机构的审批制度, 加强资产监控; 制定幼教质量标准并监督执行; 建立教师资格和培训制度等) , 但公共财政支持也是国家介入幼儿教育的重要方式。欧洲经合组织国家( OECD) 主要是通过公共财政来支持幼儿教育。一些国家不论父母的就业状况和收入如何, 幼儿教育都是免费的; 另外一些国家则是采用国家财政支持和根据父母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 父母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费用的30%。[2]其他一些发达国家虽然没有像OECD 国家那样管理, 但也通过多种支持方式承担起政府对幼儿教育的责任。这些方式包括: 国民教育向下延伸。这是包括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做法。我国澳门特区已从2006 年开始将免费教育下延至学前教育1~2 年。台湾地区也已推出国民教育向下延伸一年( K 教育) 计划, 并于2004 年从“ 离岛”( 澎湖、连江、金门等) 和原住民集聚地开始试行, 优先扶助资源弱势与文化不利地区, 然后逐步向全岛推进。 国家专项拨款资助面向社会处境不利幼儿的早期补偿教育。如美国的提前开端计划和英国的确保开端计划等。政府举办一定数量的公办园。对政府认可的非盈利性私立幼教机构提供财政补助。通过各种方式( 如返还个税、发放补助等) 为幼儿家庭提供保育和教育资助, 等等。二、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理由目前, 尽管一些国家将5 岁甚至4~3 岁儿童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范畴, 但总体来说, 幼儿教育还不具有强制性, 仍然属于“ 非义务教育”。既然是非义务教育, 为什么不像我们一些人所认为的那样“, 完全可以交付市场”呢? 教育经济学家从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和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两方面,论证了政府财政投资幼儿教育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一) 补偿幼儿教育的正外部效益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效益是政府应否给予财政补助的重要依据。外部性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说的是如果一项经济行为附带地也对其他消费者( 第三方) 形成影响( 获益或受害) , 而相应的成本并没有反映到市场价格中, 就出现了外部性。使其他消费者受益的行为具有正外部性, 反之就是负外部性。按照经济学所揭示的规律, 在存在正外部性的领域, 必然会投资不足。因为这类投资不仅给当事方带来收益, 也给其他方带来收益, 但当事方只能根据自身的收益来确定投资水平, 因此, 这个投资水平一定小于社会最优的投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 政府财政投入就变得非常必要。那么, 幼儿教育是否具有正外部性? 除了投资者( 家庭) 之外, 有没有其他受益方?大量研究表明,幼儿教育的受益者除了儿童个人、家庭之外, 国家是主要的受益者。概括起来: 幼儿教育对人的各种能力的发展都有长期的积极效应, 可以提高其未来的生产能力和经济增长能力, 提高国家的公民素质,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养; 幼儿教育可以提高妇女就业机会, 促进男女平等, 减少贫困人口, 降低社会救助费用; 幼儿教育有利于打破“ 一代贫困, 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 促进社会公平。在各种关于早期教育成本- 效益的研究中,David Weikart 及其同事的工作最有代表性和说服力。他们自上世纪60 年代起对123 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幼儿进行了近40 年的追踪研究。研究设置了试验组和控制组, 实验组幼儿接受了1~2 年的高瞻- 佩里早期教育方案。该项研究从学业成就、经济状况、犯罪率、家庭关系和健康5 个方面考察了优质学前教育的效果,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 实验组儿童学业成就高, 就业率与经济收入高, 犯罪率低,家庭关系和睦, 吸毒率低。佩里方案研究表明, 幼儿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 在儿童到27 岁时, 投资回报率为1: 16。该研究最近的成本收益分析发现, 这些儿童40 岁时, 投资的总体回报率已高达1: 07。其中, 对幼儿个人的回报率为1: 17, 而对社会的回报率则为1: 9。细致分析表明, 社会回报中88%源于犯罪率的减少; 4%源于教育开支( 特殊教育与辅导等) 的减少; 7%源于收入税的增加; 1%来自于社会福利开支的减少。其他国家( 如加拿大) 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总结同类研究的成果,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的James Heckman 教授在 “ 促进人力资本的政策”( Policy to Foster Human Capital) 一文中指出, 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在幼儿时期对一个人投资1 美金, 将比在幼儿期之后投入同样的金额收益更大。最佳的投资政策是: 儿童年龄越小, 投入资金越多, 并且随其成长过程而不断追加。“ 将人力资本的投入直接指向幼儿是对社会公共资金更有效的利用。”因此, OECD1999 年的教育政策分析指出,“ 幼儿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 是⋯⋯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该年的幼儿教育总结报告的标题就是“ 儿童早期教育与保育: 从投资中获益最多的教育阶段”。[5]这个获益者不仅是儿童个人及其家庭, 也是整个社会。因此, 幼儿教育具有公益性, 是一项“ 社会公共福利事业”, 国家财政给予支持是理所当然的。美国、英国及OECD 国家都是市场经济发展十分成熟的国家, 但都选择了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的政策, 应该说是对幼儿教育的公益性( 正外部性) 的承认和对上述经济学原理的遵从。( 二) 弥补幼儿教育市场的缺陷供需双方及其市场交换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决定了市场机制对幼儿教育的调节作用是有限的。政府必须运用各种手段, 尤其是经济手段加以调控, 以弥补其不足。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幼教市场问题。人们往往认为自由市场是一个平等交易的市场, 依*自由竞争必然提高产品质量。但事实并不必然如此。当买卖双方拥有的信息不完全对等时,交易其实是不平等的。因使用不对称信息理论对市场进行分析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位美国教授发现, 现实生活中市场主体( 买卖双方) 不可能占有完全的市场信息。信息不对称必定导致信息拥有方为牟取自身更大的利益而使另一方的利益受损。而且, 当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有关产品的信息时, 低质量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商品, 使市场上的产品质量持续下降, 出现所谓“ 劣币逐良币”现象,与此同时消费者对市场的信任也被摧毁, 最后导致市场萎缩, 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幼儿教育市场与一般商品市场相比, 更可能存在着服务的提供者和购买者双方信息的不对称。因为幼儿家长往往缺乏专业知识, 无法分辩托幼机构的质量, 容易受供方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一些表面现象的诱惑, 加上不易把握整个幼教市场的情况, 使得家长们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高价并不一定能够换得真正的高质量。特别是, 虽然较之以后的任何一个教育阶段,幼儿教育投资的效益最大, 但与其他教育阶段相比, 其投资收益( 特别是作为人力资源的投资收益)一来比较隐讳, 不易察觉; 二来具有“ 长线性”和“ 融合性”特点, 其效果往往要20 年后才可能显示出来, 而且往往又和后续阶段教育的效果融合在一起, 若非专门研究, 往往难以单独显现。这些特点都会直接影响家长对幼儿教育价值的判断, 从而影响他们的选择行为。许多调查表明, 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热情尽管很高, 但真正落实到经费投入上, 其热情还是普遍小于其他学段的, 而对其价格的敏感性却普遍高于其他学段。总体来说, 便宜、方便、近距离是许多家长选择幼教机构的主要原则, 质量实际上往往是被忽视的。目前在我国, 一些非法幼儿园屡禁不止, 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低质低价园挤压价格合理而质量较高的幼儿园的情况, 究其原因, 主要是存在着这样一个仅关注价格而忽视质量、仅要求看护而忽视教育、对质量优劣缺乏判断能力的买方市场。幼教市场不能满足对教育公平的诉求。公平是处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所应遵循的合理原则。在经济学范畴内, 公平问题的核心是资源配置问题。教育公平的核心一是教育机会均等, 二是教育选择的自由, 即“ 资源分配的公平”。教育机会均等不可能由教育市场实现, 因为市场遵循的是私人利益驱动下平等交换的机制。换句话说是按质论价, 优质优价。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 这种投资显然要受到每个家庭现有经济状况的制约。贫困家庭往往缺少投资来源, 导致其子女没有机会接受或不能接受优质教育, 从而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形成一代贫困、代代贫困的恶性循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分析贫穷的原因时指出“: 收入的差别最主要是由拥有财富的多寡造成的。⋯⋯和财产差别相比, 个人能力的差别是微不足道的。⋯⋯较低层的或工人阶层的父母常常无法负担子女进商学院或医学院所需要的费用———这些子女就被排除在整个高薪职业之外。”其实, 贫困家庭和富裕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的差别, 并不仅仅表现在对高等教育的被迫“ 选择”上, 而是从幼儿教育时就开始了。这显然不符合促进社会公平的基本要求。不仅如此, 教育机会不均等也是有悖于效率要求的, 贫困家庭的子女可能会因为缺乏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而使其聪明才智无法充分发挥, 从而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政府从再分配的角度提供教育, 参与人力资本投资, 那么, 将有助于提高公平程度与效率水平。政府的干预是维护教育公平、进而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手段。以往, 教育公平( 首先是教育机会均等) 的概念往往被用在义务教育阶段。但近几十年, 这个概念已经进入学前教育领域, 因为这才是人一生的真正起点。三、增加财政投入———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建立和谐社会, 社会公平是基础,教育公平是起点。在完全的教育市场条件下, 人们接受教育的差距对应着收入的差距。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受教育机会, 受教育机会通过影响人的发展进而影响家庭收入。这样一来, 贫富差距上的“ 马太效应”可能无限制地循环下去, 恶化社会的利益格局, 埋下城乡、地区、阶层间矛盾、紧张、冲突的隐患, 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背道而驰。就当下而言, 在我国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的现实中, 一个幼儿至少牵动3 个家庭6 个大人( 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 的心。据统计, 2003 年我国学前儿童( 3~6 岁) 约有5106 万, 那就至少涉及到3 亿多成人。幼儿教育是一项最具有社会公益性、最直接体现“ 三个代表”思想的一项“ 民心工程”!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幼儿教育的作用必须重视, 幼儿的受教育权必须从制度和政策层面加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九条规定,国家举办各种学校, 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 并且发展学前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七条规定, 国家实行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宪法》和《教育法》规定的国家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 体现了对儿童和人民群众的关爱。在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基本达到、公众对幼儿教育的需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 我国幼儿教育体制改革应该怎么改? 制度创新应该如何体现? 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合理走向应该是什么? 我们认为, 我国以往幼教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幼儿教育经费整体投入不足,有限的幼教资源分配严重不公平, 效益不高。在国家整体投入做到逐年增长,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幼教, 满足公众需求的同时, 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应该成为改革的主要方面。资源分配不公平、效益不高的问题涉及到投资体制问题。应该承认, 我国幼儿教育投资体制( 仅仅投向公办幼儿园) 是存在问题的。这或许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发展到今天, 这种投资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因此改革是必须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常讲“ 存量不变, 增量盘活”, 对幼教体制改革有一定启示。我们建议:国家投入的公办园应切实发挥示范、培训等多方面作用, 让国家财政投入通过直接和间接多种途径使更多儿童受益。 作为单位福利的企事业幼儿园从单位剥离出来之后, 应该转为社会福利, 国家在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时, 应在社会福利系统中考虑用适当的方式将其加入。 增量部分面向弱势群体, 因为大量研究表明, 面向弱势群体的幼儿教育投入效益是最高的。国家财政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 优先在农村、边远地区及社会处境不利人群集中的地区实行学前一年义务教育, 待条件具备后逐渐扩大至全体儿童。 (本报告依据论文《世界幼教事业发展趋势: 国家财政支持幼儿教育》,作者:冯晓霞、蔡迎旗、严冷,原载《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摘要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未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摘 要: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和社会公平的起点,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立法保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学前教育公平渐成为世界性的趋势与潮流。本文通过对印度学前教育相关法律与政策的研究,归纳出印度促进学前教育公平的法律与政策的主要特点,对于我国通过立法促进学前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印度;学前教育;教育公平;弱势群体  一、印度学前教育公平相关法律与政策制订的背景  印度自独立以来,十分重视本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公平与平等,不仅在《印度宪法》中明确提出平等教育的法律原则,还通过制订一系列相关教育政策,如《国家儿童政策》、《国家教育政策》《国家儿童宪章》和《国家儿童行动计划》等,为印度学前教育事业的公平与均衡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基础与政策保障

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论文

二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婴儿出生率,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今后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向前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数量相应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城乡之间学前资源差距巨大,师资数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各学段教师资源都存在一定失衡。所以,在学前教育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扩大幼儿园的覆盖率,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幼儿园数量逐年上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城镇和乡村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长,我国学前教育覆盖率逐步提升。2019年,城区幼儿园数量为89576所,相比2015年,增长了78%;镇区为92910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04%;乡村幼儿园数量为98688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73%。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乡村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由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学前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并不均衡。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城镇相比,我国乡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也较为薄弱。教师资源不平衡,城乡教师数量差距较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区、镇区与乡村幼儿园班数分别为13万、26万、47万,占比分别为83%、44%、73%;城区、镇区、乡村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64万、83万、84万,占比分别为37%、40%、23%。从幼儿园数量上看,乡村幼儿园数量略高于城区、镇区,但数量差距并不明显;从幼儿园的班数看,虽然乡村的幼儿园数量要略高于城镇,但是在班级数量的设置上要小于城镇,可见,乡村幼儿园规模较小;从专任教师数量上看,城区教职工与专任教师数量约为乡村的3倍,约为镇区的5倍。若以每个班30名幼儿计算,城区、镇区、乡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07、1:79、1:75,城乡教师资源差距较大。此外,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一般为1:7-1:10,我国幼儿师资分配与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质量不平衡,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距较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历情况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科学历教师数量为62万,占比49%;其次为本科学历教师,数量为44万,占比04%;高中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教师较少,分别占比27%、20%。整体来看,在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任教师学历主要以专科与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较少。结合国家教育部之前公布的其他学段的教师结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均以本科生为主,随着学段的上升,高学历教师的占比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师资力量都分布在初中或者高中,婴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再看城乡之间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2019年,城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82%,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86%;镇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72%,其次为本科,占比88%;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教师占比27%,其次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比11%。可见,乡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与城镇相比较为落后。设施配置不平衡,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在幼儿园办学条件上,乡村幼儿园洗手间、睡眠室、保健室以及图书室的面积均小于城镇。在幼儿园基本设施的配置上,城市幼儿园在园舍面积、硬件设施上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由于设施、场地的限制,农村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很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更容易出现“小学化”倾向。——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二胎政策开启后 早教行业最先迎来红利接下来就是幼儿园 幼儿园教师会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同样的教材、培训、相关行业也能被带动。

目前我国的学前教育现状:  一、当前制约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新的时代要求教育培养的人不仅应该具备21世纪社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必须具备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备良好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自主、自信等社会性人格素质。因此,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兴起了素质教育改革高潮,各级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大力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但由于社会条件、经济发展和教育科研状况、人们观念与认识的局限等原因,我国学前教育发展也面临着不少问题与挑战,制约学前教育事业积极、健康的发展。  目前不利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对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目标、内容的认识存在偏差。  近年来,一方面,人们日益认识到学前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越来越意识到学前阶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开端,是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基础与保障,这是可喜的现象。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社会上仍有许多人士(包括家长、教师等)对于学前教育的性质、功能还存在着不少不适应时代要求的观念与想法。  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上,由于传统、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社会上还较普遍地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认知教育轻社会性、人格培养的问题,如忽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情感、态度、自主性、社交能力等的培养。  第二,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缺乏领导机构与计划的保障。  在当前政府精简机构的背景下,特别是由于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因而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在个体成长与国家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还有一些地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在近几年的工作计划中基本不提或根本不提及学前教育,使得这些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缺乏计划保障。  第三,学前教育发展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和必要的政策规范。  近十几年来,我国政府相继制定实施了《幼儿园管理条例》(1989年)、《幼儿园工作规程》(1996年)等法规性文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但是,我国目前学前教育立法层次偏低,其最高层次仅处于我国教育法律体系中的第四层次,而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则有全国性的法律,可见,学前教育与它们还存在着相当的距离。  第四,幼儿园教师的待遇、培训等问题仍未很好解决。  近20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幼儿教师的地位与待遇等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并处于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在《教育法》(1995年)中,即明确规定幼儿园教师享受与中小学教师同样的政治和经济待遇。但遗憾的是,在实际中,由于经济条件与人为的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幼儿教师的待遇仍普遍偏低,幼儿教师培训、学习的机会和条件未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第五,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与支持。  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上,我们认为目前还存在着不少不利因素。首先,近几年虽然国家级或省市级的幼教科研项目均有所增加,但与中小学相比,无论在项目数量还是在经费支持上都仍存在很大差距,这在客观上影响学前教育科研更普遍、深入的开展。其次,幼儿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尚显薄弱,缺乏对儿童行为、心理发展需要及其问题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也尚缺乏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缺乏分析、总结、提升自身教育经验的能力。  未来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向  一、21世纪将是一个更为光辉灿烂的“儿童的世纪”  处于20世纪与21世纪的交汇点上,我们可以说,尽管在世界范围内,儿童的生存状况、儿童的教育状况以及儿童权益的保护工作还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与过往所有的世纪相比,20世纪大致可称得上“儿童的世纪”,爱伦?凯的预言基本上变成了现实。  在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有一批学者分别从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社会学、伦理学等视界,提出“向儿童学习”的主张。“向儿童学习”这一口号可以帮助教师乃至整个成人社会认识儿童,尊重儿童,建立更为民主的师生夫系,建立更为民主的儿童与成人关系,这一口号将会使成人社会从儿童生活里得到滋养,从儿童文化中得到“反哺”。我们相信,“向儿童学习”的研究以及成人“向儿童学习”的信念将使儿童空前地凸显在历史与人群之中,他们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地位和尊严。  二、21世纪将会建立与世界保持同步同时又适合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我国的学前教育确实在探索,在前进。中国有自己的国情,西方的现代观念要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要经过摸索、实验,将先进的观念变成中国本土的东西,才有可能在中国发挥其重要作用。  在世纪交汇时刻,我们尝试着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怎样建立?我国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自觉地将自己的理论视野打开,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走得出去”,就是要问相邻学科乃至于全部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学习,要向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学习;“回得进来”,就是要将所学的这一切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成为学前教育观念不断成长的营养成份。只有“走得出去,又回得进来”,我们才有可能在汲取教育史特别是儿童教育学历上一切精华的基础上,建立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色、现代科学水平、与世界同步的现代学前教育理论。  三、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的理论架构中“儿童发展”将真正成为一个关键词  传统教育观念强调知识获得,强调“美德袋”的灌输,强调成人中心主义的师生关系等等。应试教育便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传统教育模式。我国近年来出现的素质教育思潮便是针对应试教育而发的。素质教育最初反对的是应试教育在实践层面上存在的种种弊端,但随着素质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将会对应试教育背后的原因──传统教育观念进行理论的反思,进而使素质教育思潮逐步发展为一场反对传统教育观念、建立现代化教育理念的运动。  事实上,儿童中心论并没有错,错的是那些指责儿童中心论的人,他们错误地认为儿童中心论与社会对儿童发展的需要是矛盾的、对立的。事实并非如此。被看作”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的杜威一直试图调解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之间的对立,他强调儿童是教育的中心,但同时他又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  儿童总要成为成人,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文化的继承者和建设者,因而,儿童教育是不可能回避社会对儿童的种种要求的。而儿童中心论者则认为这种社会需要无可厚非,但欲实现这一需要,仍然要考虑到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只有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相应的体现社会需要的教育,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对儿童发展的要求,也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儿童中心论者的这一认识并没有错。  在21世纪,在学前教育理论的建构过程中不断强调“儿童发展”这一概念,让人们重视这一概念,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然而无论如何,“儿童发展”这一概念将是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

在美国,3、4、5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3%、64%和92%。在德国,3岁、5岁的幼儿接受正规幼儿教育的比例分别是47%和79%。在法国,幼教年龄始于2岁,法国2岁幼儿的入园率达6%,3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则高过100%。在英国,3岁、4岁的幼儿入园率分别为45%和94%。    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外教育培训行业的融资案例多达67起,位于23个行业中的第八位,成绩裴然。其中,基础教育领域融资案例10起,包括学前教育、12年基础教育。    无论是嗅觉敏锐的资本市场还是行业自身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教育产业展现出褶褶生辉的光明前景。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中产阶级的消费开支第一项为基本生活保障的食品,第二项大开支即是教育消费,占到整个家庭消费总额的15%-18%。    学前教育是指婴幼儿从出生到6岁这一年龄阶段的保育与教育,也常被称为幼儿教育或早期教育。报告显示,学前教育的市场消费规模丝毫不亚于婴幼儿产品市场,不过基于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目前我国学前教育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    前瞻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民办教育机构已占据我国学前教育产业六成以上市场份额,成为促进学前教育领域发展的重要力量。具体来看,截至2011年,我国民办幼儿园共115404所,占幼儿园总数的21%,为越来越多的学龄前幼儿提供了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民办园在园幼儿达到21万人,占在园幼儿总人数的47%。    国家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导致公办幼儿园难以承担起3-6岁全体幼儿的教育,况且是3岁以下全体幼儿的教育。市场的空缺为民营学前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  总体来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前景十分良好,市场潜力很大。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到您。

学前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论文怎么写

二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我国婴儿出生率,如何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提高学前教育成为了教育行业今后要面临的重要问题。整体来看,2020年,我国学前教育整体向前发展,学前教育学校数量相应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仍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现状,城乡之间学前资源差距巨大,师资数量、师资水平、办学条件、各学段教师资源都存在一定失衡。所以,在学前教育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扩大幼儿园的覆盖率,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幼儿园教师的质量。幼儿园数量逐年上升,学前教育整体发展根据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9年,城镇和乡村的幼儿园数量逐年增长,我国学前教育覆盖率逐步提升。2019年,城区幼儿园数量为89576所,相比2015年,增长了78%;镇区为92910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04%;乡村幼儿园数量为98688所,与2015年相比增长了73%。虽然我国学前教育得到快速发展,但乡村学前教育仍是我国教育体系的薄弱环节。由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村学前教育制度机制不完善,我国学前教育资源在城乡分配上并不均衡。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城镇相比,我国乡村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也较为薄弱。教师资源不平衡,城乡教师数量差距较大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城区、镇区与乡村幼儿园班数分别为13万、26万、47万,占比分别为83%、44%、73%;城区、镇区、乡村专任教师数量分别为64万、83万、84万,占比分别为37%、40%、23%。从幼儿园数量上看,乡村幼儿园数量略高于城区、镇区,但数量差距并不明显;从幼儿园的班数看,虽然乡村的幼儿园数量要略高于城镇,但是在班级数量的设置上要小于城镇,可见,乡村幼儿园规模较小;从专任教师数量上看,城区教职工与专任教师数量约为乡村的3倍,约为镇区的5倍。若以每个班30名幼儿计算,城区、镇区、乡村的生师比分别为1:07、1:79、1:75,城乡教师资源差距较大。此外,这一比例在西方国家一般为1:7-1:10,我国幼儿师资分配与西方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教师质量不平衡,城乡教师学历结构差距较大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学前教育教师学历情况数据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科学历教师数量为62万,占比49%;其次为本科学历教师,数量为44万,占比04%;高中及以下、研究生学历教师较少,分别占比27%、20%。整体来看,在我国学前教育行业,专任教师学历主要以专科与本科为主,研究生学历较少。结合国家教育部之前公布的其他学段的教师结构,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均以本科生为主,随着学段的上升,高学历教师的占比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师资力量都分布在初中或者高中,婴幼儿教师的学历普遍较低。再看城乡之间的教师学历结构情况,2019年,城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82%,其次为本科学历,占比86%;镇区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学历占比72%,其次为本科,占比88%;乡村幼儿园专任教师中专科教师占比27%,其次为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占比11%。可见,乡村幼儿园的师资力量与城镇相比较为落后。设施配置不平衡,城乡办学条件差距较大根据国家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在幼儿园办学条件上,乡村幼儿园洗手间、睡眠室、保健室以及图书室的面积均小于城镇。在幼儿园基本设施的配置上,城市幼儿园在园舍面积、硬件设施上都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由于设施、场地的限制,农村教学普遍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很少根据幼儿身心特点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更容易出现“小学化”倾向。——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学前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我没有,但从网上找了一个给你作参考 谈幼儿园社会化改革发展趋势与构想 摘要:本文从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实现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幼儿园走集团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三个方面探讨了幼儿园走集团化发展的办园道路。关键词:幼儿园 集团化 管理模式    四川大学三所幼儿园属于“生存条件好的”幼儿园,在计划经济时代,学校的各项政策可以使幼儿园毫无后顾之忧的教育孩子。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背景下,幼儿园的生存发展不仅更多地受到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且幼儿园社会化的要求使得幼儿园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园体制改革的趋势。随着部分高校幼儿园陆续被推向社会,走向市场,参与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不得不担忧学校对我们目前的政策能维持多久,一旦学校掐断了补给,幼儿园该如何生存?发展的道路在哪里?。另一方面,单纯的依靠学校的照顾和优待,只能保证“一时的道路光明”而不能确保“将来的前途辉煌”。因此,只有积极参与幼儿教育的改革,另辟蹊径,谋求突破,才能真正找到幼儿园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增强幼儿园自身的造血机能,幼儿园才能进入良性循环,幼儿教育才能呈现勃勃生机;只有真正贯彻和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精神,才能使幼儿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审时度势,结合三所幼儿园发展的良好势头,提出以承办制为核心,走集团化发展的办园道路的设想。    一、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1)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信息流通,让优质幼儿园的保教质量起辐射作用,使新开办的或托管的园所保教质量做到高质量、高起点。(2)便于经费的统一管理,统一安排,合理使用,园内资源――教育资源、物质资源得到共享,避免了各种浪费。(3)便于园区间各项工作同步进行。让更多的孩子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学前教育,更好的为学校教学科研、为教职员工服务。  不足  (1)短时间内,幼儿园优质的教育资源分散了,而教师的培养和校园文化的形成都需要一个过程,因而短时间内集团办园规模不易过大。(2)管理工作量大,工作不易做细。园长的宏观调控和微观调整非常重要,在中层干部的力量配置上要做到工作职责明确,防止出现一些管理“死角”或管理不到位。    二、实现幼儿园集团化管理模式的优势    (1)三所幼儿园地处著名学府,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美环境、浓郁的人文环境。(2)三所幼儿园都位于家属区、新建社区,有丰富的生源源头,周边没有规模大有影响的大型高水平的幼儿园。(3)三所幼儿园目前都是成都市一级一等幼儿园,具有创造品牌幼儿园的物资、师资、管理等基础;加之在后勤集团近7年的集团化管理的运作模式的影响下,在组织架构、新型劳动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特色服务等方面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三、幼儿园走集团化道路的认识与思考    教育资源充分共享是集团运作的基础  在集团化幼儿园管理的实践中,我们应充分利用集团化经营管理的特点,开发整合幼儿教育的优质资源,降低建设高品质园所投入的时间与成本,避免因恶性竞争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形成教育品牌效应,满足现代都市居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1)优化集团内各园所内部资源配置及运作规则  系统地分析幼儿园集团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从提高幼儿教育机构运行效率、降低幼儿园运作成本入手,加快扩大幼儿教育优质资源,大规模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充分实现幼儿园内部资源共享。幼儿园后勤管理社会化:引入了市场上的专业服务公司(后勤集团下属专业部门),将幼儿园安全、保洁、维修、配送等后勤工作社会化。幼儿园后勤工作引入专业管理,首先是提高了管理质量。  ①服务专业化程度提高。  ②形成竞争机制。  ③共同提升,各方共赢。其次是降低了管理成本。  ④节约日常管理开支。 ⑤幼儿园减少了对专业设备、设施的投入。  ⑥能从容应对突发事件。再次转移了工作重心:大大减轻了幼儿园的负担,有利于幼儿园集中精力抓教学、科研管理;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改革。  (2)扩大幼儿教育优质品牌的社会效益  在多元、速变的现代社会中,集团不仅关注教师的自身学习,更让教师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适时地宣传幼儿园自身的形象和教育特色,并与社会各界建立起互动的支持系统,创出良好的社会效益,促进幼儿园的发展。各园所充分利用集团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管理效应,适当利用家庭、社会等资源,充分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  建立集团文化模式,实现集团教育的优质化  如今,教育不再是单纯的模仿、照搬,教育应是立足现实的探索和因地制宜的创新。作为具有人文、科技、医学特色的园所,我们应当意识到:环境不再是一种背景、一种支持,而是一种活的课程。教育管理中,将先进的教学管理经验和成果渗透到各个幼儿园当中,在近几年三所幼儿园进行了与人文环境、科学探索、健康领域等的相关的实践、探索、研究,积累了较多的课程资料,形成了各园办学的特色。由于研究切入点分散,不易形成成果,往往容易形成事倍功半的效果。由于幼儿园的课程可以没有统一模式,因此,幼儿园在以主体网络教学为主,生成课程为辅的课程模式基础上,积极创建园本课程,出版园本课程的教材、挂图、音像等,首先在集团园中使用,然后,向其它幼儿园推广。幼儿园有了经济基础,本着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的愿望,可面向全省招收弱智残疾幼儿入园,实施全纳教育,为更多不幸的孩子提供早期教育的机会。集团化办园能够突破独立式办园的对象限制,使集团的办园点之间相对独立,容纳最多最广泛的服务对象,提高办园效率,相对降低办园成本,减少总的教育投入风险,同时突破了利益分割的绝对限制,通过内部网络连接,形成集团式管理架构,使资源得到共享,通过集团的拳头力量,共同积累、滚动发展,增强办园能力,全方位为学龄前幼儿提供系统化、连续性的教育。同时,通过集团式办园,形成多功能、多特色、连锁式的集团托幼服务中心。  国际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呼唤新型的幼教管理模式。对新世纪的到来,幼儿教育又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管理模式将被进一步的研究和推广,我们将实践着自己的理想,构建着集团自己的园所文化,优化集团的结构布局,高标准地提高办园质量,探索集团教育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发挥集团化管理模式的优势,促进幼教集团持续、稳定地发展壮大,继续以大胆创新的改革精神,不断地总结经验,探索集团化的幼教管理模式,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希望对你有帮助

职业教育你有没有看过?

《吕氏春秋·孝行》中说:“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可见,注重孝道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周以后,孝悌之道更是成为古代道德的根本,因此在封建社会中,培养幼儿的孝悌观念,也就成为学前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幼儿从小养成不违父母意志,服从父母绝对权威的习惯。如清代学者李毓秀在其所著《弟子规》中曾说:“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居家杂仪》中也指出:“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无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这些要求均是为了突出父母的绝对权威。 对幼儿进行“孝”的教育,还要求幼儿自小养成敬奉双亲的习惯。《孝经·纪孝行》中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意思是说,孝子的事亲之道,主要是平时对父母态度应恭敬,不得懈怠,尽己之能侍奉父母并使其得到快乐。《礼记·曲礼》中也要求儿子对父母应做到“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即冬天应使父母温暖而不受寒,夏天应使父母凉爽而不受热,晚上要为父母铺好床,早晨要向父母请安。东汉时的黄香可以说是实行这种孝行的典范,“香九龄,能温席。”(王应麟:《三字经》,《中国封建蒙学文化评述·附录》,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2页。)据说黄香9岁时,对父亲非常孝顺,寒冬时能用自己的体温为父亲暖被窝。因此他就被列为古代廿四孝之一,成了封建社会儿童学习的榜样。 注意从小培养儿童孝顺双亲的品德,是我国古代尊老孝亲传统道德意识的体现,同时,以此作为儿童道德意识形成的起步,亦符合儿童道德形成的规律。当然,封建社会的“孝”从本质上说是“借正父子之论,“以严君臣之分。”突出父权的“孝”,旨在强化对皇权的“忠”,而且这种“忠”、“孝”是不问是非的“愚忠”、“愚孝”,它完全扼杀了儿童的个性与自由,成为制造奴性和奴才的渊薮,这是我们应当批判的。 如果说孝是用以维系纵的家庭关系,占主导地位,那么悌则是用以强化横的家庭关系,居辅助地位。对幼儿进行悌的教育,主要是要求孩童自幼兄弟友爱,为兄者爱护弟弟,为弟者敬爱兄长。据说东汉时大文学家孔融4岁时,就能把大的梨子让给兄长吃,而自取小的。这则“孔融让梨”的故事在封建社会曾广为流传,并在学前家庭教育中作为进行悌的教育的典型事例而屡被引用。 家庭教育中强调悌德的培养,目的是为了使兄弟和睦,家族兴旺,个人日后能在社会上立身。三国时向朗曾告诫其子说:“贫非人患,惟和为贵。”“九族和则动得所求,静得所安。”(向朗:《遗言诫子》,《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三国文》。)北齐教育家颜之推则明确指出:“兄弟者,分形连气之人也……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颜之推:《颜氏家训·兄弟》,《颜氏家训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7、40页。)如果兄弟阋墙,则子侄亦不相爱,当有外祸来临之时,还会有何人援手相助?《魏书·吐谷浑列传》中还记载了一则故事:吐谷浑国的国王阿豺有20个儿子,他在病危时便把儿子们叫到面前,说道:“你们各人拿我一枝箭,在地上折断。”他的儿子都把箭折断了。随后他又对其母弟说:“你取19枝箭来,合在一起把它折断。”他的母弟怎么也折不断。阿豺便说:“你们明白吗?单独一枝箭容易折断,把多枝箭并在一起就很难折断了。只有你们同心协力,然后国家才能够巩固。”这则故事正是寓意着兄弟团结才有力量的道理。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