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中国古典园林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发布时间:2024-07-07 08:10:13

中国古典园林史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人构园必成名,皆有托意,非泛泛而为之。 所谓“托意”,言外之意必是园主人隐逸心境和个人品质最直观的表达方式。即在一个以儒家思想为背景的传统国度,因为向往大自然,向往自由,只有也只能通过自己的领域来含蓄的获得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寄托——师法自然。其背后隐藏着历史上某一时期无尽的文人士大夫的哲学观念、处世态度和审美情趣。而苏州园林作为中国园林文化之中的典型代表,闹中取静、以小见大、曲折幽深等特点无不在此体现。 由是观之,既然园林的形式表达是紧随历史的发展进程而来,那么必然各个时期的园林文化也各不相同。如上古园林是由最初的敬仰天神而设灵台;发展到两周逐渐转变为自己个人向往天国和休憩娱乐为本意;再到后来的秦汉笼盖宇宙的大国气魄;隋唐,两宋的皇家园林,士人山水,壶中天地;一直发展到明清园林从“壶中天地”到“芥子纳须尼”的种种手段等等。无不是为强化“天人合一”宇宙体系的境像(如拙政园,网狮园等)。或是通过门楣匾额,或是经由植物山石的营造,师从于自然的某一角落,最终形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精神层面需求。 在隐逸世俗的同时必然是一种理想状态,这就避免不了一种贪图享受的道德层面上的沉沦,以至于明代以后士大夫理想人格的变态更为显明,如唐寅:“才气奔放,… …伴狂使酒,露其丑秽… …”(《列朝诗集小传》丙集“唐解元寅”条。)以及到近代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提到的“S会馆里有三间屋,… …许多年,我便寓在这屋里抄古碑客中少有人来,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而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这也就是我唯一的愿望了。”因为传统文化一直制约着人格的追求,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只能停留在一种理想的心理状态。 为什么我们在园林宫苑中随处可见的“自强不息”,“太和充满”,“胸中常养十八春”等等之类的楹联匾额;为什么在我们游过苏州园林的同时,会有一种淡淡的悲凉凄惨,一种弦外之音在旁敲侧击着自己的神情,而不是一种由衷的惊叹,向往,感慨… … 然而正是因为传统儒士的颓侈,束缚,中国园林乃至建筑才从初始形态盛极而衰,一天天的演化到今天,已经失去了她的所有美德,仅仅只剩下了形式的躯壳… … 园林,未必不美,要因时,因物,因人而论… … 今天,她已成为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已经是我们社会文明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我们要爱并惜之!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园林建筑工程论文,可以分五个步骤来撰写:  步骤一: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建筑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选题时可多参考优秀题目,最好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  步骤二: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建筑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建筑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建筑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步骤三: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建筑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建筑论文提纲建筑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建筑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步骤四: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建筑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建筑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建筑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建筑论文毕竟属于议建筑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建筑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建筑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建筑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建筑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建筑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步骤五: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筑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园林史是什么园林史是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涵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通过和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论述人类生存有形环境,无形环境活动的现象分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生存环境活动的足迹,追求与体现,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巨大努力,是文明的载体。为现代园林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传承警示与发展"走向真实 必由之路"的依据。基本内容 前言  第1章 园林史概论  1 园林史  1 园林史的定义  2 研究园林史的意义  2世界园林史  1 世界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2 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及特点  3 中国园林史  1 中国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2中国古典园林的阶段划分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4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本章知识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中国园林史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1911年)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约公元220-公元589年)  3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约公元589-公元960年)  4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约公元960-公元1911年)

中国古典园林史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园林史是什么园林史是阐释园林的渊源,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论述物化为园林的外在形态,风格,体系,蕴涵着人类对于生存环境,社会哲学思想,观念,审美需求,造园思想流派内在的认识,通过和运用历史的社会结构,经济组织,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积淀的造园实践方法与经验表现;论述人类生存有形环境,无形环境活动的现象分析的园林理论与实践,是人类生存环境活动的足迹,追求与体现,折射着人类创造理想生存环境的巨大努力,是文明的载体。为现代园林景观,环境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思想理论,分析方法,要素运用,传承警示与发展"走向真实 必由之路"的依据。基本内容 前言  第1章 园林史概论  1 园林史  1 园林史的定义  2 研究园林史的意义  2世界园林史  1 世界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2 世界园林体系的划分及特点  3 中国园林史  1 中国园林史的阶段划分  2中国古典园林的阶段划分  3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4 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  本章知识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2章 中国园林史  1中国古典园林史(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1911年)  1 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  2 中国古典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约公元220-公元589年)  3 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隋、唐(约公元589-公元960年)  4 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约公元960-公元1911年)

这个找本园林书就可以知道了

根据学术堂的了解,园林建筑工程论文,可以分五个步骤来撰写:  步骤一:定题选材--注重实践性和针对性  建筑论文的题材从哪里来?主要来自于专业的实际需要和作者本人的实际感受,选题时可多参考优秀题目,最好贴近专业的实际需要  步骤二:立意定题--注重明确性和新颖性  立意就是确定建筑论文的中心思想,即主题主题是作者对材料意义的一种判断,也是作者通过材料要表达的认识和对建筑论文中所提出问题的总评价它是建筑论文的灵魂主题确定了,文章的内容就要紧扣主题,突出主题,服务主题主题确定以后定题名  步骤三:谋篇布局--注重严谨性和技巧性  这一步的任务是设计建筑论文的结构,确定层次顺序通俗一点讲,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构思一个总体规划或叫框架具体操作就是列 建筑论文提纲建筑论文的结构等同语文中议建筑论文的结构,有并列式、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四种最常见、最常用的是并列式  步骤四:撰写初稿--注重层次性和独特性  在准备好充分的材料,拟定好建筑论文提纲的基础上,便可按建筑论文格式和写作要求撰写初稿建筑论文正文部分的撰写前面已作了说明,这里再谈几点具体要求:  (1)即事论理建筑论文毕竟属于议建筑论文文体,议论性是最起码的要求,切忌停留在干巴巴的条文式列举中,要着力提升议论的层次,从理论高度阐明自己的论点最忌论证不足而妄下结论  (2)突出主题写建筑论文最重要的技巧就在于使材料更集中,主题更鲜明初写建筑论文者要防止文不对题或离题太远  (3)分清层次建筑论文不能繁琐冗长,东扯西拉层次分明、前后呼应、首尾一贯、逻辑严谨是建筑论文的基本要求  (4)见解独特高质量建筑论文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敢于思考"矮子看戏曾何见,都是听人说短长",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无论如何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步骤五:修改定稿--注重科学性和规范性  建筑论文的初稿完成后要反复检查、修改,不要急于打印成文主要检查有无科学性错误、题目是否贴切、材料与主题是否统一、结构是否严谨、论点是否明确、论据是否充分、词语是否准确、行文是否规范等等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鸟瞰中西方园林 一、西方园林从可考的历史看,西方园林始于古希腊。到了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贵族的住宅有了庭园,周围环以柱廊,庭中有喷泉、雕塑,栽有蔷薇、百合等植物。在一些公共场所,有大片绿地,其中有凉亭、小径。   古代罗马时期的园林没有大的造作。直到15至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园林才焕发了生机,西方园林形成了意大利、法国、英国三种风格。   意大利盛行台地园林,秉承了罗马园林风格。如意大利费蒙的耐的美狄奇别野选址在山坡,园基是两层狭长的台地,下层中间是水池,上层西端是主体建筑,栽有许多树木。台地园林是意大利园林特征之一,它有层次感、立体感,有利于俯视,容易形成气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家马尔伯蒂在《论建筑》一书提出了造园思想和原则,他主张用直线划分小区,修直路,栽直行树。直线几何图形成为意大利园林的又一个特征。   法国园林受到意大利园林影响,法国人在16世纪效仿意大利的台地园林。到了17世纪,逐渐自成特色,形成古典主义园林。园林注重主从关系,强调中轴和秩序,突出雄伟、端庄、几何平面。法国的凡尔赛宫园林是其代表作。凡尔赛宫园林分为三部分,南边有湖,湖边有绣花式花坛,中间部分有水池,北边有密林。园中有高大的乔木和笔直的道路,王家大道两旁有雕像,水池旁有阿波罗母亲雕像和阿波罗驾车雕像,表明这座宫廷园林的主题歌颂了太阳神,是积极进取的。这时期的园林把主要建筑放在突出的位置,前面设林荫道,后面是花园,园林形成几何形格网。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集大成者是勒诺特尔,他开创了法国园林的特色和新时代。法国园林是西方园林的一种风格和流派。   英国园林突出自然风景。起初,英国园林先后受到意大利、法国影响。从18世纪开始,英国人逐渐从城堡式园林中走出来,在大自然中建园,把园林与自然风光融为一体。早期造园家肯特和布良都力图把图画变成现实,把自然变成图画。布良还改造自然,如修闸筑坝,蓄水成湖。他创造的园林景观都很开阔、宏大。18世纪后半期,英国园林思想出现浪漫主义倾向,在园中设置枯树、废物,渲染随意性、自由性。   欧洲园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欧洲园林大多是方方正正,重视几何图案,不太重视园林的自然性,即没有下功夫去模拟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们修花坛、造喷水池,搞露天雕塑,都体现了人工性,具有理性主义色彩。如1712年英国作家丁?艾迪生撰文指出 :英国园林师不是顺应自然,而是尽量违背自然,每一棵树上都有刀剪的痕迹。树木应该枝叶繁茂地生长,不应该剪成几何形。这段话虽有些偏颇,但指出了西方园林太注重人工雕凿这个特点。   二、东方园林古代东方有悠久灿烂的文明。尼罗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长江诸流域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古埃及、巴比伦、印度、中国都在园林艺术方面有巨大成就。   古代西亚也有花园。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位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流域的巴比伦王国十分强盛,国王尼布甲里撒二世为他的妃子建造了巴比伦空中花园。这座花园早已毁灭,但希腊历史学家斯特拉博和狄奥多罗斯对它作了记载。据说,该园建有不同高度的台地,越往上的平台越小,每个台层都有石拱廊支撑,并且种植各种树木花草,顶部设有提水装置,用以浇灌植物。远处观看,它宛如空中花园,故人们称之为“架空花园”或“悬空花园”。   古代西亚园林被称为世界三大园林系统之一,与古希腊、中国园林相比较,西亚园林的辉煌时间较短,对后世的影响较小,今人对它的研究也不够。   古代印度对世界文化有卓越贡献,园林艺术也很有特色。公元7世纪,中国的玄奘到印度曾见过一些花园。   古代中国园林的内容非常丰富,对东亚、南亚各国园林的影响很大,堪称东方园林的代表。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遗产中,古典园林艺术以其完全不同于西方园林的空间原则和美学品味而具有特殊的魅力。不论是北方园林中的苍岩深壑、碧水浮天,还是南方园林的小桥流水、粉垣低蜿,都给人以不尽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典园林主要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皇家园林、文人园林、寺院园林和自然郊野园林。这四种园林虽然相互交织和影响,但是总的来说,其中还是以皇家园林和文人园林的地位最为重要,艺术造诣也最为突出。皇家园林的地位显赫、规模巨大、气度非凡;私家园林的卜筑自然、诗情画意,构筑成了中国古典园林史的活丹青…   在江南其他地方和北方地区,至今也保存着一些著名的古典园林,北京的颐和园和北海,以及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就是北京地区最著名的古典园林。不论是南方的还是北方的古典园林,也不论是封建帝王的皇家宫苑,还是官僚、地主、富商的私人花园,尽管由于地区和园主在政治、经济上所处的地位不尽相同,而在园林的规模、风格等方面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但是,它们都是为满足封建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而建造的,在园林布置和造景的艺术手法上有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构成了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的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史论文选题背景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园林毕业论文在轻风论文网很多的哦,你可以参考下,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咨询下他们的在线辅导老师,我之前也是求助他们帮忙的还有些资料中英自然式园林艺术之比较中国与英国的园林分别作为东西方两大园林体系的代表,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经历了萌芽、形成、发展和成熟时期。古典园林是指以北方皇家园林和江南私家园林为代表的中国山水园林,自南北朝时形成自然式的园林风格到园林古典时期结束(清末),其造园风格就未发生重大改变。而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直到上半期才冲破西方传统的规则式造园形式,以其特有的自然式设计手法迅速发展起来,成为近、现代西方园林的主流,直至今天仍对世界园林艺术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开创园林艺术新局面。更为巧合的是,在其发展过程中,它还受到了中国古典园林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因此,、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对比研究,成为西园林艺术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论文运用平行比较和历史比较为主的综合研究方法,对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形成、发展及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自然环境、人文因素、历史背景、艺术特征、造园要素等方面分析了中英自然风格园林的异同。总的来说,中国的山水园与英国的风景园虽然同自然式园林,但从本质上看,中、英自然式园林仍然是两种完全不同风格的园林艺术。中国山水园源于自然,却高于自然,反映了对然美的高度概括,而英国风景园则更多地模仿自然,是自然的再现。 虽然空间距离遥远,文化背景迥异,园林形态也相差甚远,但在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今天,如何在各自的民族传统基础上,促进中英园林艺术和园林美学思想的交流与融合,开拓视野、互相包容、共同构建更为完美的新型园林,便是我们应该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中国园林造园艺术手法的特色~~~~  首先,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所以,园林中除大量的建筑物外,还要凿池开山,栽花种树,用人工仿照自然山水风景,或利用古代山水画为蓝本,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如诗如画的景。所以,中国古典园林是建筑、山池、园艺、绘画、雕刻以至诗文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中国古典园林的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中国园林的性质决定的。因为不论是封建帝王还是官僚地主,他们既贪图城市的优厚物质享受,又想不冒劳顿之苦寻求“山水林泉之乐”。因此,他们的造园,除了满足居住上的享乐需要外,更重要的是追求 幽美的山林景色,以达到身居城市而仍可享受山林之趣的目的。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因受长期封建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绝大部分是封闭的,即园林的四周都有围墙,景物藏于园内。而且,除少数皇家宫苑外,园林的面积一般都比较小。要在一个不大的范围内再现自然山水之美,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突破空间的局限,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在这方面,中国古典园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精华所在。  一般来说,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创造丰富园景的最重要的手法,是采取曲折而自由的布局,用划分景区和空间、以及“借景”的办法。 所谓曲折而自由的布局,是同欧洲大陆一些国家的园林惯用的几何形图案的布局相对而言的。这种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在面积较小的江南私家园林,表现得尤其突出。它们强调幽深曲折,所谓“景贵乎深,不曲不深”,讲的就是这种手法。例如,苏州多数园林的入口处,常用假山、小院、漏窗等作为屏障,适当阻隔游客的视线,使人们一进园门只是隐约地看到园景的一角,几经曲折才能见到园内山池亭阁的全貌。以布局紧凑、变化多端、有移步换景之妙为特点的苏州留园,在园门入口处就先用漏窗,来强调园内的幽深曲折。至于园内的对景,也不象西方庭园的轴线对景方式,而是随着曲折的平面,移步换景,依次展开。有的则在走廊两侧墙上开若干个形状优美的窗孔和洞门,人们行经其间,它就象取景框一样,把园内的景物象一幅幅风景画那样映入优美的窗孔和洞门。  至于划分景区和空间的手法,则是通过巧妙地利用山水、树木、花卉、建筑等,把全园划分为若干个景区,各个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又着重突出能体现这一园林主要特色的重点景区。例如,苏州最大的园林拙政园,全园包括中、西、东三个部分,其中中部是全园的精华所在。同时,水的面积约占全园五分之三,亭榭楼阁,大半临水,造型轻盈活泼,并尽量四面透空,以便尽收江南水乡的自然景色。园内的空间处理,妙于利用山、池、树木、亭、榭,少用围墙。故园内空间处处沟通,互相穿插,形成丰富的层次。再如北京的颐和园,它的规模很大,全园面积约4平方公里,它可以分成许多个景区,其中有些景区还形成大园中包小园,如谐趣园。但在这许多景区中,昆明湖与万寿山则是它的精华所在。正是这些重点的景区构成了这些园林的主要特色。各个园林不论其大小,只要主要景区很有特色,即使其它方面略有欠缺,也仍可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至于“借景”这种艺术手法,更是中国古典园林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它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这种手法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而且具有很高的成就。例如,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建园历史最早的沧浪亭,它的重要特色之一便是善于借景。因为园门外有一泓清水绕园而过,该园就在这一面不建界墙,而以有漏窗的复廊对外,巧妙地把河水之景“借”入园内。再如北京的颐和园,为了“借”附近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的景,除了在名为“湖山真意”处充分发挥借景手法的艺术效果外,在其它方面也作了精心的设计。如颐和园的西堤一带,除了用六座形式不同的桥点景外,没有高大的建筑屏挡视线。昆明湖的南北长度也正适合将园内看得见的西山群峰全部倒映湖中。同时,两堤的桃柳,恰到好处地遮挡了围墙,园内园外的界限无形之中消失了。西山的峰峦、两堤的烟柳、玉泉山的塔影,都自然地结合成一体,成为园中的景色,园的空间范围无形中扩大了,景物也更加丰富了。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以万寿山佛香阁为近景、两堤和玉泉山为中景、西山群峰为远景的锦绣湖山诗境画卷。  中国古典园林的这种借景手法,在《园冶》一书中,总结为五种方法,即“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上面提到的一些实例,主要属于借园外之景,是“远借”。所谓“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主要是指园林之内的借景。所谓“邻借”是指园内距离不远的景物,彼此对景,互相衬托,互相呼应。如颐和园中“知春亭”附近的亭、桥、柳、石等互相因借,显得协调而优美。“仰借”一般是指园林中的碧空白云、或明月繁星等天象。不过,象仰望山峰、瀑布、以及苍松劲柏、宏伟壮丽的建筑也可称为仰借。如进入北京北海公园的正门,抬头即可仰望出类独秀的白塔;“俯借”则是指如凭栏望湖光倒影、临轩观池鱼游跃等;“应时而借”是指善于利用一年四季或一月之间不同的时辰景色的变化——如春天的花草、夏日的树荫、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景、早晨的朝霞旭日、傍晚的夕阳余晖……等等,都可应时而借。如苏州的以精巧幽深见长的网师园,园中的重要景区“殿春簃”就是根据宋人芍药诗里的两句“多谢化工怜寂寞, 尚留芍药殿春风”,借春末的芍药花来造景的。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特别善于利用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的各种建筑物,如亭、台、楼、阁、廊、榭、轩、舫、馆、桥等,配合自然的水、石、花、木等组成体现各种情趣的园景。  以常见的亭、廊、桥为例,它们所构成的艺术形象和艺术境界都是独具匠心的。如亭,不仅是造型非常丰富多彩,而且它在园林中间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如苏州西园的湖心亭、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再如加廊,它在园林中间既是引导游客游览的路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如当人们漫步在北京颐和园的长廊之中,便可饱览昆明湖的美丽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苏州怡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墙上的形式各异的漏窗(又称“花窗”或“花墙洞”),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这种漏窗在江南古典园林中运用极广,这是古代建筑匠师们的一个杰出创造。因为本来比较单调枯燥的墙面,经过漏窗的装饰,不仅增添了丰富的变化,那一个个各不相同的漏窗图案在墙面上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装饰纹样,而且通过巧妙地运用一个“漏”字,使园林景色更为生动、灵巧,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苏州的西园、狮子林的漏窗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特色。  至于中国园林中的桥,则更是以其丰富多姿的形式,在世界建筑艺术上大放异彩。最突出的例子是北京颐和园的十七孔桥、玉带桥。它们各以其生动别致的造型,把颐和园的景色装点得更加动人。此外,江苏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苏州拙政园的廊桥则又是另一种风格,成为这些园林中最引人注目的园景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特征/建筑思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苏州古典园林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

创作背景:《苏州园林》是叶老为一本苏州园林图片册写的序。1979年初,香港有一家出版社打算出一本介绍苏州园林的摄影集,约叶老写一篇序文。叶老22岁以前,一直生活在苏州,课余之暇,常和好友游览苏州园林,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写作这篇序文时又参阅了陈从周教授编撰的《苏州园林》一书。序文写好后交给了香港那家出版社,但图片册一直不见出版。《百科知识》编辑部知道叶老有这样一篇文章,便要求让他们先发表,于是,这篇序文发表在《百科知识》1979年第4期上。发表时删去了序文最后的几句话。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它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序文的第一段,原题“拙政诸园寄深眷——谈苏州园林”也随之改为“苏州园林”。扩展资料:1、《苏州园林》赏析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之美的奥秘之门。2、《苏州园林》原文: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写的这些,这里不再多写了。

十年前到过苏州,全国四大名园之外有一抹亮色,那便是苏州博物馆。当时没有进去的我,在后来不断的了解下,古典园林的印象也随着这间博物馆慢慢解构了。简约&惊艳的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对于我来说是必须打卡参观的一个景点,抛开内容不说,光是设计就足以让人流连忘返。能做到这样美的建筑可不是很多,随着明暗度的变化,或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室内的景色就自己在变化。在建筑的构造上,玻璃、钢铁结构让现代人可以在室内借到大片天光,开放式钢结构替代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屋面形态的设计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首先,屋顶之上立体几何形体的玻璃天窗设计独特。苏州博物馆馆藏文物4万余件,其中一级文物865件/套,二级文物1188件/套,三级文物32295件/套,尤以历年考古出土文物、明清书画、工艺品见长。此外,苏州博物馆还收藏有古籍善本725种3128册,普本28501种91754册,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庭院一角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屋面以及其下白色墙体周边石材的运用,使建筑的整体风格达成了统一。就屋面而言,如果用传统的小青瓦,易碎易漏,需要经常维修,其坚固性、工艺性以及平整度都难以达到新馆建筑的要求。为了使材料和形式协调,采用深灰色花岗石取代传统的灰瓦,这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黑中带灰,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石片加工成菱形,依次平整地铺设于屋面之上,立体感很强。留园,流连忘返留园为中国大型古典私家园林,占地面积23300平方米,代表清代风格,园以建筑艺术精湛著称,厅堂宏敞华丽,庭院富有变化,太湖石以冠云峰为最,有“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趣”。其建筑空间处理精湛,造园家运用各种艺术手法,构成了有节奏有韵律的园林空间体系,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空间艺术处理的范例。现园分四部分,东部以建筑为主,中部为山水花园,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假山,北部则是田园风光。留园西区以山景为主,中区山水兼长,东区是建筑区。中区的东南地带开凿水池,西北地带堆筑假山,建筑错落于水池东南,是典型的南厅北水、隔水相望的江南宅院的模式。东区的游廊与留园西侧的爬山廊成为贯穿全园的外围廊道,曲折、迂回而富于变化。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紧贴墙壁的回廊,有一种空间叠加的美感。留园以水池为中心,池北为假山小亭,林木交映。池西假山上的闻木樨香轩,则为俯视全园景色最佳处,并有长廊与各处相通。建筑物将园划分为几部分,各建筑物设有多种门窗,每扇窗户各不相同,可沟通各部景色,使人在室内观看室外景物时,能将以山水花木构成的各种画面一览无余,视野空间大为拓宽。一扇扇窗门后,是千姿百态、赏心悦目的园林景观,呈现出诗情画意的无穷境界。贴士我采集了关于苏州博物馆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全年来玩最佳。

叶圣陶出生于古城苏州,自小生长在苏州,他对苏州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感情,特别是与驰名中外的苏州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九七九年初,陈从周邀请叶圣陶为他的一本由风光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苏州园林》图册作序,圣翁慨然允诺。于是写下了《苏州园林》一文,概括地论述了苏州园林的魅力所在。

受陈从周所托,陈从周当时拍摄了苏州园林的景色,需要在相本前面写一段简介,他请叶圣陶代写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