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6 22:19:41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怎么写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 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否具有历史必然性?如何看待历史研究中的假设?没有革命,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十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是什么关系?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近日,记者就读者提出的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颜晓峰,请他们对这些问题作深入解答。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问:在近代中国,救国强国的思潮非常多,为什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国人民实现了救国强国的梦想?张海鹏: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的确,在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思潮很多。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实业救国、道德救国等等,在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实业家那里是十分笃信的;自由主义、实用主义等等,在知识分子中也有一定市场;君主立宪、共和制度,也经过长期的辩论。国家主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乡村建设等各种政治主张,有人提出,有人实践,但很快就烟消云散。最重要的思潮或者主义是两种:三民主义,社会主义。这两种思潮的传播和实施,都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在20世纪初的国际国内情势下提出来的政治思想主张,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这种主张或者纲领在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经过孙中山的重新阐述,反映了当时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的要求。基本上说,反映孙中山社会改造思想的是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思想。民生主义思想首先来自19世纪末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启发,在一定意义上还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的大同思想。孙中山在阐述他的三民主义理论时,内心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好感。孙中山去世后,随着中国国民党的分裂,三民主义思想也被不同的政治家所篡改。篡改后的“三民主义”违背了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学说,反对并屠杀共产党,镇压工农运动。国民党、蒋介石脱离人民大众的利益,违背近代中国历史前进的方向,终于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大决战中彻底败北。三民主义不能救中国,就在这样的大决战中被证实了。能够救中国的只能是经过大决战检验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新民主主义理论明确规定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经过历史实践检验过的。问: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历史必然性吗?张海鹏:我的回答是肯定的。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出现不是个别现象,不是偶然现象,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换句话说,它是资本主义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工人运动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第二,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推动了欧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还随着资本主义的世界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第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迟早都要发生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还在清朝的最后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些观点已经出现在中文刊物和著述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失败,大大刺激了中国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思考;加上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推动,中国人进一步思考从晚清到民国初年中国的历史发展道路,更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就是说,五四运动后或者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考虑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已经成为历史的趋势。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建立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上的,是建立在由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力量弱小、资产阶级政党力量弱小的基础上的。而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这个政党的理论终于掌握了人民大众,掌握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大方向。颜晓峰: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曾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作过精辟的阐述。1840年鸦片战争的失败,充分暴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也充分促进了民族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觉醒。中国封建文化不能成为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思想武器,于是就转向西方寻求强国崛起之道,形成了西方各种思潮纷纷涌入的局面。经过历史检验,这样那样的学说和观点都碰壁了、破产了,因为它们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来考察国家发展之道,应用于中国,就是只有人民起来革命,推翻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所有制和人民民主国家政权,才能解决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问题。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回答和解决近代中国主要矛盾的正确理论,毛泽东等创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分子与马克思主义的汇合是历史的必然。历史是不能随意假设的问:有的人认为,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现在或许会发展得更好。请问专家,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假设?张海鹏:首先必须指出,后人对历史发展过程所做的随意假设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允许这种假设,人类对历史的认识将变得毫无意义。以前就有人说过,中国如果当上300年殖民地,早就现代化了。这样的说法如同梦呓。说者至少是出于对近代中国国情的无知,也是对现代中国国情的无知。假设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暂且认为这样的假设有某种意义,中国是否会发展得更好呢?我看也不尽然。这个问题,我们不能从中国发展道路的历史事实中来求证,因为中国发展道路不是这样的。我们可以看看地球上类似国家的状况。首先看日本。日本在140多年前实行明治维新,走了“脱亚入欧”的发展路线,是继欧美国家后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可是日本却是一个靠军国主义、靠战争、靠掠夺发展资本主义的国家。中国和亚洲国家吃它的苦,还需要在这里细数吗?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美军占领日本后,如果不是出于冷战需要,扶植日本作为对抗社会主义阵营的基地,日本的战后发展还不知道怎么样呢。再看印度。印度早于中国差不多200年成为殖民地,其独立时间和中国差不多。印度是一个大国,是按照资本主义方向发展的国家,今天被称为“金砖四国”之一。这60年来,印度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的富裕程度,是不是比中国更好呢?这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再看俄罗斯。俄罗斯是最先建成社会主义的国家,搞社会主义搞了70来年,1991年选择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俄罗斯搞社会主义的时候,军事、经济实力均可抗衡美国,而今天的俄罗斯在综合实力上与美国却是相差甚远。亚洲的菲律宾、缅甸、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拉丁美洲、非洲大陆等许多国家,走的都是资本主义道路,今天的情况如何,恐怕不需要多加引证了。环顾世界各国,相比较之下,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对国家的整体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改善,对综合国力的提升,对国际地位的提高,是不是更好些呢?如果中国当初不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这种假设可以成立的话,我们也不难想象,在列强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榨下,在内部四分五裂下,发展状况还会好吗?问:中国是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进而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应该如何看待这种观点?革命与社会主义以及现代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张海鹏:说到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是可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作出合理解释的。一般来说,当旧的社会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有可能发生革命,以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而这样的障碍一旦扫除,社会就会获得大的发展。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起到了推动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作用;美国在18世纪发动北美独立战争,取得了国家独立,才使生产力获得解放,进而在19世纪末以后发展成为世界强国。中国则是在取得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获得国家独立之后,开始了现代化的进程。有人认为近代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也许会发展得更好,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10多年前,有人发表“告别革命”的说法,就提出了这种观点。这种观点实际上是不能成立的。首先,这是一种随意的假设,假设者提不出任何有价值的证明。换句话说,你用什么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历史不能重头来过一次,否则还可以检验一下你的观点是否有可行性。其次,任何社会的革命都不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是客观环境逼迫出来的。有一句话说,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人民大众不能照旧生活下去的时候,革命就可能发生。这时候,革命党振臂一挥,人民就会跟从,革命就会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如果没有这样的客观环境,任何人、任何政党凭空呼唤革命,是制造不出革命来的。第三,近代中国从鸦片战争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统治形态基本上是封建主义的。同时,帝国主义国家不断侵略,用战争、不平等条约等多种手段在相当程度上控制了中国政府,操纵了中国经济。在这种政治和经济条件下,从晚清政府到民国政府都面临着不能照旧统治下去的局面,人民群众也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因而革命成为社会生活的常态。这是近代中国的基本历史事实。我们怎么能不顾这样的基本史实,而假设中国如果没有革命会发展得更好些呢?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我们党提出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是否可以认为,“十个结合”就是中国特色?颜晓峰:从方法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关键在于“结合”。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贯穿始终的一条基本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使这一结合进入新的阶段。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有了新的内容和形式。正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矛盾新问题,探索结合的新对象新内涵,逐步形成和发展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法论的精髓是“结合”,这是由我国国情和历史发展的状况决定的。在中国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能照搬本本。因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与中国国情有机结合起来。表现在政治原则上,就是既不能僵化也不能西化,既不能“左”也不能右;表现在实践关系中,就是这种结合是统筹协调、把握平衡的结合。结合是不同方面、不同要素、不同取向的结合,是整合优势、产生新质的结合。这种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创造。一些原以为绝对对立的事物有效结合起来了,发挥了极大效能,如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些原以为顾此失彼、替代选择的价值在结合中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如效率与公平的结合。“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扎根于当代中国的实践土壤,同时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是反映这三大规律的综合成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遵循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寻找社会主义在当代中国得以实现的特殊形式和特殊途径。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任何一种发展道路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需要借鉴资本主义的一些做法?如果要借鉴,应该借鉴一些什么东西?这个度如何把握?颜晓峰: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关键看其是否适合本国国情,是否促进社会发展,是否得到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发展唯一正确的道路。当然,当今世界,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封闭发展,都要在和外部世界的交往中、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包括资本主义的有益成果中得到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曾对资本主义为人类文明作出的历史性创造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资本主义带来的罪恶和社会不公进行了严厉批判。借鉴什么,就是要以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解放思想、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一些思想理念和具体制度。必须指出的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在交往、借鉴中不能没有原则。一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背四项基本原则就要动摇社会主义的基础;二是要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国情只能在实践中导致失败。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口号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 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海陆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培养了新式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与苏联十月革命完成不同,具有开创性的革命道路,被后人称之为“井冈山道路”。但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却不是在井冈山,而是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形成的。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斗争的实践经验深入分析、思考,不断提炼,进行理论概括而逐步形成的。她与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密切相关,是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结晶。  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始于井冈山,但未能在井冈山完成。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该怎么走?这是全党都在思考的问题。众所周知,苏联十月革命是以城市为中心,无产阶级是首先在中心城市发动工人武装暴动,夺取革命政权的。受这一革命成功经验的影响,幼年的中国共产党没有正确地对待苏联革命经验,而是机械地把苏联革命的成功经验照搬过来,效仿苏俄十月革命,把革命中心定位在大城市。随即领导、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城市武装起义。但这些起义,在强大敌人的围攻下,都先后归于失败。实践证明,中国革命不能简单地模仿苏联革命的模式。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探索新的革命道路的杰出为代表。  1927年秋,毛泽东等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在起义军进攻长沙周围的几个城市遭受挫折后,他没有附和大多数人继续攻打长沙的主张,而是说服其他的起义领导人,毅然将起义部队带到罗宵山脉中段农村,保存革命力量。接着,他又成功地取得了井冈山农民武装王佐、袁文才的支持和帮助,在井冈山站稳了脚跟。随即在井冈山区领导农民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实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赢得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这在实践上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湘赣边界山村正是敌人统治力量的薄弱地区,工农武装和革命力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军余部,上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前委书记)进一部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力量。  从1927年10月到1929年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领导革命斗争一年零两个月时间。在这期间,毛泽东在总结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经验和自己对国际国内形势的认识基础上,首先创立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科学地解答了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之中中国红色政权能够产生、存在和发展的问题。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正确革命道路问题上一个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此时,毛泽东尚未摆脱城市中心论思想的影响。当初毛泽东引兵井冈山,更多的是被迫和无奈,还不是自觉的行动。他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仅是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为将来配合城市暴动,夺取政权的重要因素而已。为什么这样说呢?就在红四军下井冈山之前,1928年11月毛泽东代表井冈山前委写给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曾明确地说过:“我们对以‘赣南为退步’的话,非经济上到了绝路,非往赣南就无法维持时,决不走此一路,万不得已时也许要往赣南,但完全是为经济计,而不是政治的意义。”①他认为,赣南地处赣江上游的偏僻山区,只能影响江西一省,政治影响远不如井冈山,对夺取中心城市政权的帮助不大,所以,不到万不得已,红四军是不到赣南去的。这证明,在井冈山,毛泽东还没有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还未确立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思想。  二、对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红四军游击赣南、闽西的斗争实践。  1929年1月,为了打破敌人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实行攻势防御。红四军1月14日离开井冈山,经遂川进入赣南的上犹、崇义。1月20日,占领大余县城。因与尾追之敌交战失利,原定“围魏救赵”的计划被打破,红四军只得向赣粤边境山区撤退,后在平顶坳、崇仙圩、月子圩、吉潭等地又数次与追敌交战,皆失利,红四军只得以每日八、九十里急行军速度摆脱敌人的追击,转战于信丰、定南、安远、寻乌、会昌、瑞金等县山区。2月9日,红四军在瑞金北部的大柏地设伏,利用当地的有利地形,全歼追敌刘士毅部两个团,俘敌800余人,缴枪800多支,彻底扭转被动局面,并乘胜进占宁都县城。在宁都党组织的帮助下,得到了初步休整和补充。2月18日抵达东固革命根据地与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第四团会师。在东固休整一星期,体力得到完全恢复。因得知井冈山已失守,原定内外线结合打破敌人“会剿”的计划已不能实现。红四军吸取红二、四团的经验,取道广昌、石城向赣闽边界挺进。于3月14日在长汀西南部的长岭寨歼灭闽西土著军阀郭风鸣的第二混成旅,击毙旅长郭凤鸣,并进占闽西重镇汀州。在汀州城筹措了大批给养,完成了部队的改编,红四军又恢复到3600多人,还帮助建立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政权。  从1月14日下山到3月14日进占汀州,红四军在赣南、闽西地区转战整两个月,转了一个大圈,对赣南、闽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经济状况,革命基础,敌人兵力等情况都有了切身的全面的了解。毛泽东在井冈山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存在发展必须具备五个基本条件即“(1)有很好的群众;(2)有很好的党;(3)有相当力量的红军;(4)有便利于作战的地势;(5)有足够给养的经济力。”②在这一地区都基本具备,特别是东固根据地“用打圈子”对付敌人跟踪穷追的办法,使毛泽东深受启发,他强烈地感到在赣南、闽西地区完全能够建立新的更大规模的革命根据地。3月20日,毛泽东在长汀“辛耕别墅”主持召开了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果断地作出了“四军、五军及江西红军第二第四两团之行动,在国民党有战的初期,以赣南闽西二十余县为范围从游击战术,从发动群众以至于公开苏维埃政权割据,由此割据区域,以与湘赣边界之割据相连接”战略决策,会议还特别强调,不管形势如何发展,“惟闽西赣南一区内之由发动群众到公开割据,这一计划是决须确立,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前进的基础。”③  当时,蒋桂战争即将爆发,国内政治局势出现了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新形势。红四军按照前委的这一战略部署,利用敌人无暇顾及红军的有利时机,在长汀工作一段时间后,于4月1日,返回瑞金、于都、兴国等地分兵发动群众,并帮助建立了于都、兴国、宁都三县革命政权。毛泽东还亲自指导兴国土地革命训练班,并主持制定了《兴国县土地法》,极大地推动了赣南土地革命运动健康发展和革命武装的发展壮大。同年5月和9月,红四军两次入闽,通过三打龙岩城,基本上消灭了闽西的军阀势力,极大地促进了闽西土地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经过半年多时间的努力,在红四军的帮助下,赣南闽西广大贫苦农民已广泛发动起来,土地革命深入开展,红色政权象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至1929年底,闽西的长汀、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和赣南的瑞金、于都、兴国、赣县、宁都等县都先后建立了革命政权。1930年春,以闽西苏维埃政府和赣西南苏维埃政府成立为标志,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1931年9月,粉碎敌人的第三次反革命“围剿”后,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1931年11月以“一苏大会”召开,成立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为标志,中央苏区正式形成。  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和“红色政权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毛泽东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及其发展前景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1929年4月毛泽东在瑞金代表红四军前委给中央的回信中,对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和作用已有了很高的评价。他针对党内一些人轻视农村根据地建设的问题,深刻地指出:“无产阶级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唯一关键。党的无产阶级基础的建立、中心区域产业支部的创造,是目前党在组织方面的重要任务;但是在同时,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重要条件。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来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④在这里,他第一次强调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对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随即,他在认真分析了当时江西的敌我态势后,认为赣北、赣西、赣东、赣南等处,革命势力都在向前发展,这些地区红色区域的不断扩大,“就造成了包围南昌的形势。”这是毛泽东第一次把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城市政权联系起来,初步闪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重要思想火花。  实践出真知!毛泽东领导红四军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使他对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  三、东固根据地的建设经验对毛泽东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思想有很大帮助。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不断受到湘赣两省敌人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造成根据地军民生活极端困难,有时连最低限度的食品也供应不足,这是毛泽东深感头痛的问题。这次红四军下山向赣南游击,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解决经济出路问题。但2月18日,到达东固革命根据地后,毛泽东发现这里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受到敌人严重摧残的境遇完成不同,这里“反动势力已驱逐了,权利完全是我们的,但公开的政权机关和固定的赤卫队都没有,邮路是照常的,商业贸易是照常的,边界所受的痛苦此地完全没有。”⑤这引起了毛泽东极大的兴趣。在东固休整期间,他认真考察东固根据地的斗争历史,详细询问了东固根据地各方面的情况,认真听取了李文林等关于东固根据地革命斗争经验的介绍。东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经验使毛泽东深受启发。  在1927年至1929年2月南方白色政权转为暂时稳定,各根据地的红军和游击队,都遭受敌人接连不断的进剿和“会剿”,普遍受到严重损失或挫折之时,东固革命根据地却不断得到发展壮大。根据地由东固、延福等小块地方,发展到东西达34公里南北达60公里的广大范围,革命武装也由25支枪起手,稳定地发展到500支枪。这块根据地所以顺利发展的原因,就在于他们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依据客观情况,采取了一系列适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应敌强我弱客观条件的根据地建设策略。这就是公开斗争和秘密割据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敌军到来寻不到目标,党的组织和群众组织(农民协会)完全秘密着,在接近总暴动之前,这种形式是最好的,因为这种形式取得群众不致失掉群众,武装的形式不是守土的赤卫队而是游击队。”⑥“他们的战术是飘忽不定的游击,……敌人完全是奈何他们不得,用这种方法,游击区域可以很广,即是说发动群众的地点可以很多,可以在许多地方建立党和群众的秘密组织。”⑦这在敌我力量悬殊,革命力量还十分弱小的情况下,不失为是一种有利于革命力量发展的灵活策略。这与井冈山根据地受到敌人连续不断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造成严重经济困难形成鲜明的对比。善于学习、总结他人成功经验的毛泽东,深刻地感到: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群众又没有完全发动的情况下,不能象固守井冈山那样搞“固定区域的公开割据”,而应象东固根据地那样采取灵活方式进行武装割据,要用“变定不居游击政策(打圈子政策)”来对付敌人的进攻。这使毛泽东找到了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对付敌人军事进攻和经济封锁的有效方法,增强了他建立、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在农村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夺取全国胜利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坚定了他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思想。  四、中央九月来信和古田会议的胜利召开对毛泽东确立这一革命道路发挥了重大作用。  1929年秋,中共中央在听取红四军的情况汇报后,于1929年9月28日给红四军前委发出一封指示信。信中不仅肯定了毛泽东“在政治上比较正确”,要求维护朱德、毛泽东的领导,并明确毛泽东“应仍为前委书记”,而且还充分肯定“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这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⑧这对毛泽东是极大的鼓舞和支持。在来信的正确指导下,1929年12月,中共红四军“九大”在上杭古田胜利召开。会议认真地总结红军创建以来党内斗争的丰富经验,统一了思想认识,一致通过了大会决议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这个决议结合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初步回答了在党员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入手,保持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的问题;初步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将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军队,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决议在军队建设方面,明确规定了红军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指出“中国的红军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这个军队必须服从于无产阶级思想的领导,服务于人民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会议决议在党的建设方面,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并从红四军党组织的实际出发,全面指出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的表现、来源及纠正的办法。这次会议根据中央指示,选举产生了新的红四军前委,毛泽东重新当选为前委书记,红四军党内达到空前的团结,战斗力大大加强。  中央的指示信和这次会议形成的决议,进一步清除了在农村发展革命力量思想障碍,使毛泽东能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加快革命力量发展的问题。他回顾在赣南、闽西地区一年时间革命斗争过程,看到这一地区革命力量的迅速发展和红军力量的壮大,看到广大农民群众革命斗争的无穷力量,看到当地红色政权的日益巩固和赣南、闽西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在中心城市革命力量屡屡遭受挫形成鲜明对照。这使他进一步看到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壮大革命力量,取得革命胜利的光明前景,毛泽东走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思想已开始形成。  1930年新年伊始,他在给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复信中明确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实情不适合的。”⑨这是因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即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了各地红军、游击队和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革命斗争路线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并且强调“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知,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⑩这在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以毛泽东给林彪的这封党内通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发表为标志,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思想已从实践上升为理论。  综上所述,中国革命走上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毛泽东领导创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出来的。没有创建中央根据地的伟大斗争实践,就不会有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也就不会有中国正确革命道路产生。她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原理完全正确。  注释:  ①《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1928年11月20日),见1948年东北书店发行《毛泽东选集》第511——543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7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③《红四军前委关于攻克汀州及四、五军江西红二、四团行动方针等问题向福建省委和中央的报告》(1929年3月20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④《前委致中央的信》(1929年4月5日),见《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中册。  ⑤⑥⑦《中共湘赣边界特委报告》(1929年6月6日),见《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  ⑧《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9月28日),见《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第447页。  ⑨⑩《毛泽东选集》第97——99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怎么写的

选 你感兴趣的东西,只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才能真正把它写好。图书馆网上都是文献。。

论 闭关锁国与改革开放。论 军人当权与民主问题。论 国共二次国共合作能否有第三次。或者你选几个题目 给我们 我们可以给你思路

写发展史吧,最好圈定一人物,围绕着此人的事迹来展开写。定下论文大体方向,题目就容易多了。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军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根本战略方针。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在战略全局上决不能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毛泽东强调,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鉴于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深入总结游击战争实践,井冈山时期提出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游击战原则。我们似乎亲身感受到了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威力。十六字诀的实质就是以机动灵活的游击行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小规模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基本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是我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前三次反“围剿”中即已形成。第一次反“围剿”战前动员大会主席台两边对联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歼灭战的目标是消灭敌人,而不是保守和夺取地方。歼灭战作战形式上要求以运动战为主,结合运用游击战;作战对象选择上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作战方法上,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陕北指挥的蘑菇战,典型体现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3、十大军事原则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年的作战,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进一步完善和成熟。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下面我们看看十大军事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特殊情况下,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  (5)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6)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8) 在攻城问题上,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中等程度的守备,相机夺取之。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夺取之;  (9)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这些原则科学地阐明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以及与歼灭战相关的作战的对象、目标、形式、方法、作风、保障和部队战时建设等重大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十大军事原则对指导解放战争中、后期的作战和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大指导作用。  4、人民战争思想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人民战争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们可能进行的战争只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正义的战争仍然是人民战争,无论战争技术样式如何变化,正义战争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武器装备是重要的因素,但任何武器、技术都是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和人心的对比”。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第二节 统一战线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刻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及其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统一战线  教学重点: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及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目录怎么写

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军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根本战略方针。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在战略全局上决不能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毛泽东强调,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鉴于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深入总结游击战争实践,井冈山时期提出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游击战原则。我们似乎亲身感受到了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威力。十六字诀的实质就是以机动灵活的游击行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小规模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基本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是我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前三次反“围剿”中即已形成。第一次反“围剿”战前动员大会主席台两边对联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歼灭战的目标是消灭敌人,而不是保守和夺取地方。歼灭战作战形式上要求以运动战为主,结合运用游击战;作战对象选择上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作战方法上,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陕北指挥的蘑菇战,典型体现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3、十大军事原则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年的作战,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进一步完善和成熟。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下面我们看看十大军事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特殊情况下,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  (5)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6)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8) 在攻城问题上,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中等程度的守备,相机夺取之。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夺取之;  (9)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这些原则科学地阐明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以及与歼灭战相关的作战的对象、目标、形式、方法、作风、保障和部队战时建设等重大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十大军事原则对指导解放战争中、后期的作战和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大指导作用。  4、人民战争思想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人民战争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们可能进行的战争只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正义的战争仍然是人民战争,无论战争技术样式如何变化,正义战争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武器装备是重要的因素,但任何武器、技术都是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和人心的对比”。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第二节 统一战线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刻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及其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统一战线  教学重点: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及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怎么写初中

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从1840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腐朽的清朝对内残暴民众,对外丧国辱权,中国开始了漫长的近代探索之路,太平天国只是打倒皇帝再做皇帝,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只是昙花一现,要想挽救当时的中国就必须走国民革命的道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向日本赔偿2亿5000万两白银相当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就在此时一群年轻人在一幢小屋开会了他们一致决定只有进行武装起义方能推翻帝制,这几位年轻人正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陆皓东、廖仲恺

近代中国道路的探索论文题目是

1,盛宣怀的卖国行为与辛亥革命的联系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胜败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关系3,清末新政与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关系

洋务运动。中国的近代化启动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中经90年代的维新变法,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孙中山是在回顾或者说是在“反思”上述近代化运动,总结上述运动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始建构自己的近代化理论和逐步完善自己的近代化思想的。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背景  (1)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拼命搜刮百姓  (2)鸦片输入引起白银外流、银贵钱贱  (3)土地兼并加剧,地租剥削率日高  (4)人民反抗彼伏此起   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进程  (1)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组织群众  (2)金田起义后,势如破竹,迅速发展  (3)定都后北伐、西征,很快达到全盛  太平天国迅速发展的原因  主观原因:其一,这是一次反对清朝反动统治的正义战争,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其二,太平军有严密的组织和严明的军纪;其三,坚强的领导核心、灵活主动的战略战术。  客观原因:清军腐败,不堪一击。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评价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并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把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  (2)建立农村基层组织政权“两”  (3)设立“圣库制度”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起义的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  2.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冲击了孔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二)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1.农民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制定出科学的革命纲领  2.不能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  3.未能正确地对待儒学,保留了封建纲常伦理原则  4.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  一、洋务事业的兴办  (一)洋务派的形成及其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是在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  1.洋务派阵营的构成  (1)以奕䜣为代表的满族中央权贵派  (2)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的汉族地方实力派  2.洋务派的口号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提出“求强”口号,即训练新式军队和设厂制造船炮,建立一套新的防务体系。  后期:19世纪70-90年代, 在继续“求强”口号下,提出“求富”口号,强调兴办近代民用企业。  (二)洋务派的主要活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举办的洋务事业归纳起来有三方面:  1.兴办军用工业以自强  2.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  3.建立新式海陆军  4.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一)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对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应该做实事求是地评价,我们即不应全盘否定它,也不能全盘肯定它,我们应该加以分析,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中国近代化开启了道路。但是其本质还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不可能真正担负起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使命,也没有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客观上对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2.培养了新式人才,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3.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工商业者的地位上升  (三)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但由于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洋务运动打着“求强”和“求富”的旗帜,创办军事和民用工业。但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等海军遭受重创,几乎全军覆灭。洋务运动的失败使有识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严重缺陷,认识到中国要走上独立富强的现代化道路,必需将改革从物质技术层面进一步转向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层面。正是在这种认识之上,甲午战争之后,维新变法和革命运动迅速兴起。所以洋务运动的真正历史作用不在于它的正面作用,而在于它所提供的历史教训。即中国要现代化就必须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行生产关系方面的改革,尤其是建立在生产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思想文化教育制度的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写作时间:90 分钟 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 浅析洋务运动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之变迁与发展 浅析辛亥革命 中国近代不同阶级的救亡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 小组学习实践报告 报告题目: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小组中国近代史论文 6页 免费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4页 4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纲要论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参考选题 1、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本内容,选取你感兴趣的历史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写作。 2、近代中国落后原因分析。 3、中国近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论文题目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核题目 1、为什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最终没能使23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题目及要求A(236) 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15-2016 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A 卷)教学站 学号 开卷 100 分 姓名 手机号 成绩 考试题目: 试论近代中国近现代史课题论文桂林摩崖石刻在我国碑刻史上的地位由此可见 一斑。清朝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在《语石》中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唐宋士大夫度 岭南来,题名赋诗,摩崖殆遍。”这种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20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期末考试论文题目材料一: 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融入美国主导的全球化的过程,特别是加入 WTO 以后,中国经济进 入全面加速阶段,作为多边体制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中国近现代史期末论文(3000字)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在抗战历史中反省中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 2、中国近代史的里程碑——辛亥革命 3、关于好与坏的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近代史小论文 2页 免费 中国近代史论文选题 2页 1下载券 中国近代史论文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人民屈辱的血泪史, 也是中华民族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抗争 史,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关于近代史的一个课题论文_历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对近代史一个选择方向进行中国近代史上进行的一场引 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