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自我心理论文1500字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2024-07-08 13:44:46

自我心理论文1500字论文怎么写

确定选题了接下来你需要根据选题去查阅前辈们的相关论文,看看人家是怎么规划论文整体框架的;其次就是需要自己动手收集资料了,进而整理和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论文框架;最后就是按照框架去组织论文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自我心理分析报告要写清楚自己的性格类型,性格的特点、性格的优点以及缺点。范文如下:我的人格类型较接近外倾型,开朗、乐群,容易冲动,对人较为热情,遇到刺激较强的情绪反应时,控制能力较好,凡事喜欢自省。通常我是热情而不乏冷静的,我富有责任心,喜欢学习新知识,适应环境能力较强,能很快适应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我自律性、有恒性、敢为性偏高,创新性中等但忧虑性偏高,我意识形态较保守,尊重传统观念与道德准则,独立性强,勇于探索新生事物。但我在自信心、乐观、幽默感、易受暗示、果断性这五个方面是需要增强。分析报告撰写要点1、条理要清晰,语言表达通俗易懂,如果有分析对象提供的照片或者日记之类的佐证物可以附注在上面。要遵循事实,有根有据胡编乱造很有可能出现逻辑上的漏洞。2、根据自己的记录,对文字内容做好处理,修正好错别字,格式等对于描述对象提供的事实轻易不要随便改动,但是加以一定的修饰还是很有必要的,最好让内容看起来可信程度高。3、最后的编辑,保证整篇文章的严谨性,可在你认为极为关键的部分做些加粗之类的工作,对行间距,段落缩进做最后的检查工作,并将附注的佐证物品加以保管。

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自我分析报告学    生:(生物科学技术学院,学号) 摘  要:本文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课程论文,主要是就本人的成长经历,兴趣,性格,能力,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职业理想等方面对自己进行分析,提出完善自我的方案。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自我分析报告、心理学、职业通过整整一个学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课程的学习,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从心理学的定义到如何进行自我完善,如何进行情绪的调控,如何应对挫折和压力,如何塑造和培养人格和意志品质,学习心理到社会心理和职业生涯规划,非常的全面。本文是根据这一个学期以来的学习成果,对本人自我进行的分析。一、我的成长经历和影响(一)简单的自我介绍······(二)出生到学前班阶段······(三)小学阶段······(四)初中阶段   ······(五)高中阶段······(六)大学阶段  ······(七)对成长经历的总结写了这么多,其实很为简略。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不同,人正是由于先天的和后天的原因——成长经历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才有了不同的人生。二、自我分析(一)兴趣职业兴趣前三项为企业型(21分),研究型(20分)和社会型(18分)。鉴于测评结果,我的优势职业类型为企业型。精力充沛、自信、善于交际、热情洋溢、富于冒险、支配欲强; 通常具有领导才能,能够影响、说服他人共同达到组织或个人的目标;为人务实,通常追求权力、财富和地位,习惯以利益得失,权利、地位、金钱等来衡量做事的价值,做事有较强的目的性。(二)性格16PF报告显示,在乐群性,聪慧性等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在情感性,忧郁性,独立性等方面表现为低分,其他的均比较正常。在MBTI测评报告中显示人格类型为ESTJ(外向 感觉 思考 判断)。热情开朗,很容易和他人交往,合作和适应的能力特别强。喜欢和别人共同工作,乐于参加或组织各种社团活动。您不会斤斤计较,对于别人的批评也能欣然接受。和陌生人初次见面时,也很能和对方聊得来。在集体中倾向于承担责任和担任领导。智力水平很高,思维非常敏捷,头脑特别灵活,学习理解能力很强。情绪比较稳定,对于生活中的变化和各种问题,一般都能比较沉着地应对,但遇到重大挫折时,或在紧急情况下,也可能会有一些情绪波动。能较好地协调自己的想法和别人的想法,一方面,对事物有自己的判断和想法,不会人云亦云;另一方面,也听得进别人的意见,不会固执己见。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引人注目、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 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一般情况下,遵纪守法,对人对事您都会负起自己的责任。交际性处于中等水平。像大多数人一样,在通常的交际中,都能表现得比较轻松,但有时在周围的人都不熟悉的情况下,也可能保持沉默。  非常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如果过分可能会冷漠无情。一般情况下,倾向于认为他人是真诚、值得信任的,但对有些人或事也会保持警惕,但当完全了解他人之后,会乐于接受和信任他们。能较好地平衡理想和现实,既有自己的理想追求,也会考虑现实可能性。一般情况下能够脚踏实地,有时也会陷入幻想。待人比较真诚坦率,但也不会过于轻信或感情用事,比较认同“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乐观自信,心平气和,坦然宁静,容易适应环境,知足常乐。有时可能过于自负,自命不凡,也可能缺乏同情而引起别人的反感。既不过于保守,也不过于激进,认为传统中有些东西可以保留,也有些东西需要变革。依赖性很强,缺乏主见,在集体中容易随大流,常常放弃个人的意见而随声附和以赢得别人的好感,需要追随团体来维持自信,对权威是忠实的追随者。一般情况下,有较好地自制力,比较尊重礼俗,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通常所体验到的紧张程度和大多数人差不多,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三)能力职业能力测评只有两项,即交往能力测评和创造力测评。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很强,但创造性一般。(四)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测评显示,我的职业价值观倾向为帮助贡献,团队融洽型。帮助*贡献型的人认可的核心价值是自己的工作和知识能对他人和社会有所帮助。例如:改善拥挤的交通状况,通过新的产品来消除、缓解疾病等。这种类型的人富于同情心,关心他人,他们把他人的痛苦视为自己的痛苦,不愿干表面上哗众取宠的事,把默默地帮助不幸的人视作无比快乐。他们总是为他人着想,把直接为大众的幸福和利益尽一份力作为自己的追求。希望自己的付出对社会是有帮助的,他人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受惠颇多。医生、教师、警察等社会型工作很适合该类型的人。 团队*融洽型的人希望工作以团队合作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事和领导在工作中有融洽的人际关系,相处在一起感到愉快、自然,认为这就是很有价值的事,是一种极大的满足。该类型的人重视工作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能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愉快、协调的团队协作是该类型的人所追求的,他们认为友好、轻松、团结的集体能让他们更好的工作。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培训师等需要良好团队合作的工作比较适合该类型的人。(五)职业理想职业类型:研究人员/科学工作者。具体岗位:科研员(研究员)。地域不限,各科研机构和各级高校,甚至各大企业都可以。环境优,待遇较好,但需要付出较多努力。伙伴则基本都在一起研究,就业前景广阔,属于热门。(六)自身的优势和不足自身的优势在规范、传统、稳定的环境下工作,可以给他人提供服务或帮助。适合在责任清晰,有一定私人空间、人际关系和谐的氛围中工作。要求细致、精确,能够发挥你出色的观察力和对细节的关注能力。工作能够让你集中精力,关注一件事情或一个人,而不是平行开展多项工作。通过工作,你能够得到同事和上级的认可、欣赏和鼓励。按照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和规范开展工作,不要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把你的工作展示给别人。务实、实事求是,追求具体和明确的事情,喜欢做实际的考虑。善于单独思考、收集和考察丰富的外在信息。不喜欢逻辑的思考和理论的应用,拥有对细节很强的记忆力,诸如声音的音色或面部表情。做事有很强的原则性,尊重约定,维护传统。工作时严谨而有条理,愿意承担责任,你依据明晰的评估和收集的信息来做决定,充分发挥自己客观的判断和敏锐的洞察力。2.自身的不足你有高度的责任心,会陷入日常事务的细节中去,以至于没完没了的工作。每件事情你都会从头做到尾,这总是让你过度劳累,压力很大时,你会过度紧张,甚至产生消极情绪。由于你的现实、细致,有时容易忽略事情的全局和发展变化趋势,难以预见存在的可能性。建议你周到考虑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和可能性,需要增强对远景的关注。三、完善自我的方案(一)针对分析所提出的适应性对策往往不喜欢那些需要精耕细作的常规性的日常工作,以及长期智力劳动和复杂思维的工作;富于冒险、喜欢竞争,比较适合那些需要胆略、冒风险和承担责任的工作;适合可以展示自己的经营、管理、劝服、监督和领导才能,并实现机构、政治、社会及经济目标的工作;适合经常和人打交道而不要求很高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工作。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 (二)针对自身不足所提出的解决办法在职业发展过程中,这种职业倾向的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在劝说、支配和言语方面的技能,以及自信、精力充沛、领导力强的优势;此外,应尽量避免过于冲动的想法和行为,多注意日常工作和工作中的细节。 直接地表达自己,说出你现在的感受。不要只顾低头拉车,需要抬头看路。调整节奏、放松自己、适当松弛一下绷紧的弦。做长远思考,加强对全局和可能性的关注,避免陷入具体事物,而将方向忽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三)如何检验效果与目标修正每月进行一次,要与自己的情况相辅相成,随时进行调整及修正,订立阶段小目标,更多的与外因和内因相联系。最终达到较好的效果四、结束语

自我心理论文1500字左右怎么写

我怎么觉得和我一个学校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写作思路:做到条理清楚、自然、明白,不杂乱,要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或探索人生真谛,或谈论思想问题、治学精神,使读者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样的文章有了哲理,给予读者的感受也就更加丰富了。人一生中,每进入一个新的环境,都会遭遇一系列新的问题,都会遇到一些成长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新矛盾。人类成长智慧启示我们:成长中的矛盾,正是推动我们进行新的学习、获得新的适应能力的力量。本篇将择要介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问题。希望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健康观、人生观,能掌握正确理解社会、文化与自我的方法,学会有效筹划自已的大学生活,尽快适应环境,接受新的挑战,以清醒的认识、积极的心态、顽强的意志走上成才之路。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心理健康是由心理卫生的概念延伸过来的。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心理自我分析论文1500字怎么写

我怎么觉得和我一个学校

可以自己去汉斯的(心理学进展)期刊免费下载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姐妹你找到了吗!?我发现我们同一个老师

心理论文1500字左右自我成长怎么写

成长童年人生性格 自我成长分析报告 我成长的地方是一个民风淳朴的小乡村,那里风景优美,环境宜人,或许我这辈子再也不会对另外一个地方产生那么浓厚的情感烙印。那里的人们并没有太多的尔虞我诈,没有太多的明争暗斗,让我从小在心灵上得很纯净的洗礼,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少走了许多弯路! 我从出生到读初中身体一直都比同龄人差,经常的要往医院跑,这让父母操尽了心!曾今一度让父母将自己的身体累垮过,那时候的我并没有太多的感触,只是现在回想起来感觉父母的爱是那样的深沉,是那样的浩瀚,是那样的伟大!要不是他们当时对我不离不弃,尽心照顾,可能现在的我已不是现在的我!或许从那时候起我就学会了感恩之心,自初中以来每次出远门,或是放月假后回家,我都会给用自己省下的生活费给父母买一点小礼品,不为别的,只为了让父母觉得没白养我这么个儿子!让他们心里宽慰点! 或许我的童年过得并没有别人那么快乐,但我却学到了一些别人可能没有学到的东西!还记得那时是母亲在家带我的时候,每到农忙时节家里就忙得不成样子,经常我上学回家了,母亲还在地里忙活着,以至于我回家了就没有饭吃,但是我却经常吃的饱饱的,因为邻居总会经常叫我去他们家吃。邻里和睦得益于父母们的处事方法,他们总是很乐于助人,不过我们那里的人们普遍是这样的,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也学会了乐于助人,也学会了一种叫做淳朴的东西!还记得是在我读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吧,那天晚上风雨交加,我突然不好发着高烧,母亲快吓死!但是她一个人在家又没办法送我到医院去,那时候交通没现在这么发达!没办法她只好叫上邻居家的阿姨,和她伴我送到了附近的医院,当到了医院时经过医生的检查发现我那时是在出天花,一直高烧不退把一生都吓的不轻,无奈那时候家里没什么钱,那时候根本没钱住院!也许是阿姨看出了我母亲的难处,她回家之后就给我们送来了一千块钱!后来我好了之后,母亲时时告诫我要我千万不要忘记别人的恩情,她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那时的我懂得了 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 升高中时我并没有考取当时的县一中,那时候的我算是村里读书成绩最好的一个了,全村人对我的期望都很大,可是当时的我还是没能考上,那是的我心灰意冷,早没了再读下去的勇气!我把自己关在房子了,几天没出去过!父亲当时见我这样他只是沉默,我知道他当时心里也并不好受,后来母亲跟我说:“如果你不读书了那你今后能干什么去?”那一刻我沉默了,当时我也是这样想的,如果自此不读了,今后我能干什么去?如果打工,我这么差的身体能受得了吗?今后的日子怎么过?今后的人生还能开出比现在还灿烂的花吗?那一刻我仿佛参透了人生,懂得了那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的真谛!找到了人生的出路!我哭着对父母说:“我读书,没办法就去二中吧!”当时父亲和母亲商量后就同意了。 那年是父亲送我去的学校,进入高中后我时时刻刻都记得中考那时的失败,努力想要把成绩提上去,在高一那年我不知道是不是不适应高中繁重的学习任务,经常地感冒发烧头痛,根本无心投入学习中!最后导致成绩不理想,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后来更可怕的时由于长期感冒我患上了很严重的鼻炎,诊断我必须休学动手术才能在正常学习,否则不但影响学习,还会使病情恶化,到时候更加难办!无奈,我休学了,带着未完成的梦在家休养了一年!期间我的性格可能有点孤僻了,长时间一个人呆在家里,很少与外界交流,让我渐渐地与同龄人产生了差距!一年后我复学了,再次进入学校我变得很疯狂,学习热情只增不减,功夫不负苦心人,我的努力得到了回报,第二个高一我的成绩一直是班上第一名!直到高二成绩一直都是很好的!到了高二虽然有所下降但还是班上前五,那时母都是比较高兴的,他们都觉得当初没让我到一中去读书是害了我,但是我对他们说:“就算当时让我去我也不会去的,因为那不是凭我自己的能力达到的,就算交了9000择校费我也不会去!”父母当就没再说什么了!渐渐地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高三就到了,高三的复习紧张而不乏枯燥,但我们都知道的是现在就是刀架在脖子上我们也不能有丝毫的松懈!那件事却让我后悔终生,那时我们寝室大部分人都有很重的网瘾,我不否认我确实比较喜欢上网直到现在都是。但是那是什么时候我还是知道的自己有分寸,什么时候能玩什么时候不能玩我懂得!那是星期五的晚上吧!照常班主任是不会查寝的,所以那天许多人就要我出去上网搞通宵!我本来是拒绝了的,可是全寝室的人都说去,他们还说谁不去谁就是孬种!也许年轻气盛吧!受不了那样的激将,我随全寝室的兄弟出去了,说真的那种年少轻狂的感觉,那种把几米高的围墙好不当回事的快感确实让我体会到了一种紧张之余的丝丝放松!但是那天通宵回去后我们全寝室的人就被班主任叫去了,那天班主任说的话像把尖刀一样生生的扎在了我的心上!“你们以为你们很了不起吗,想要飞不是现在,你们都是拿着父母的血汗钱在读书知道吗?”当班主任说到父母时我差点哭了,我觉得自己是那样无知,是那样残忍!想到父母我当时双脚犹如灌了铅一样迈不开一步! 就这样带着对父母的愧疚我过完了高三剩下的日子,最后高考成绩出来时,大大的出乎我的预料,我想了很久总觉的是不是哪儿出问题了,但无奈是事实已然如此,谁也无法改变!但是我知道那时候的我不能再让父母伤心了,我得上大学,这时候的家境有所好转,读大学并不是负担不起,但是为了减少我对父母的愧疚我在高考后的两个月找到了一份工作让自己去做!高考后和同学聚会时我们玩得倒还是挺开心!会想我的高三也是有苦有泪有笑的! 三年弹指一灰间,遥想那08年盛夏,迈着轻快的步伐步入**县二中,满怀憧憬;而今蓦然回首,却发觉自己已然将要离开,再次踏上征途。高中的记忆应该丛军训开始,军训中的酸甜苦辣建构了一个班级的脊梁,同学之间相互熟识,相互学习。记得刚开始自己特别想家,新环境的不适让我无所适从,但我告诉自己:我能行!开学的第一天我听到班主任为我们讲解高中的生活,那时不知自己从哪来的冲动,也许是一股好学的热血劲头吧,我决心要好好学习,让所有的人刮目相看,高中生活就这样开始了。高一就是这样,感觉自己是个孩子,用新奇的目光环视整个校园,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充满了新气象,由于第一次住校,在学习生活交际活动方面,似乎多了许多自由,少了许多约束,可以更好的充实自我,发展自我。上了高二,我选择了理科,学业的压力逐渐袭来,新的班级,新的老师与同学,新的学习内容,既要适应又要提高我们即将迎来的是高三和高考,这是我们人生路途的最重要的考验。经过高二盲从的洗礼,我发现我成熟了。高三的生活是非常单调,而且非常辛苦的,最后终于守得云开见日明,不经历风雨怎猛见彩虹,待到那繁花落尽,木叶繁盛的那一刻,也是我的又一个梦开始的地方。在此我要感谢我的父母和老师,谢谢你们的关心和培养,我不会让你们白白付出。 还记得高三后的暑假,也许那是每个经历过高三之后的人都不会忘记的一个长长地暑假吧!我们或上大学或去工作,这个人生的拐点对整个人生的影响可以说是最大的!我也在那时候成3了,一个人去找事做,一个人去坐火车,一个人去上大学,一个人去承受所有! 通常活泼任性,轻松愉快,在集体中比较受人欢迎,对人对事非常热心。有时也可能过分冲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虽然不是特别远大,但会持续地去追求。客观理智,注重现实,独立坚强。遇事果断、自信。能坚持完成自己计划的事情,少数情况下,也可能会情绪失控或有所懈怠,但一般都能保持心情平和,在遇到重大挑战或紧急情况时,也可能比较紧张。但在未来我相信我都会克服的! 我的人生已经走了快二十年了,未来我有信心在前面的成长基础上做出更大的成功,相信自己我能行!

主要写自己的一个学习的经历。从小到大的。个人成长历程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有他自己的心理特点和发展历程,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研究,进一步总结出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因素。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成长历程 影响因素大学生,是指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年龄跨度基本在18~22岁之间。他们经过了青春期的第二次发育高峰后,生理的发展已达人生高峰值。虽然身高,体重还有缓慢增加,但已由生长发育期进入生长稳定期,人体各个器官的功能日益完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已接近成熟或达到成熟。一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大学生仍未形成成人期的固定心理结构,自我意识还不太成熟。因此,我们说大学生心理发展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重要阶段。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形象地将之比喻为人生的“第二次断乳”。(-)调整适应期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校园,陌生的面孔,陌生的生活习惯等,大学新生原来已形成的心理定势受到冲击。他们只有在新环境中逐步建立新的心理结构,达到新的心理平衡,才能开始真正的大学生活。首先,对于有些大学新生来说,集体生活是他们有生以来第一次,从在家时的一个人独处一室到与多个互不相识的人一室同住,必然出现一些不习惯,不安的情绪。许多大学女生在床头拉起布帘,实质上是用以掩饰心理的不安与恐惧。其次,大学新生不得不接受生活自理的考验。新生入学报到,绝大多数学生的行李都是家长帮忙整理的,家长一走,学生就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开始新生活。再次是学习的不适应。大学与中学在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考核方法等方面都不同,需要大学新生去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去适应。(二)稳定发展期当大学生完成了第一学年生活变更的过渡后,基本上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同学之间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情绪情感基本稳定,新的心理平衡已初步建立,各方面的关系已趋于成熟,稳定。随着教学进度的深入,专业课程的比例增大,人际互动与竞争日趋激烈。学习,生活节奏加快,大学生的紧迫感增强,学业和前途带来的心理压力加大。高校的教学方式使他们感到比高中时有更多的学习自由度。对于部分不懂珍惜和科学安排时间的学生,产生“太多的自由时间,让我不知所措”的错觉。同时,本阶段也是恋爱的“高发期”,很多学生开始有针对性的结交异性朋友,在衣着打扮上有所讲究,交友方面的花费也明显增加,但多数人还是一心一意的读书。这一阶段,大学生会遇到许多锻炼的机会,有克服困难的喜悦,也有遇到难题的困惑。多数学生正是经过了种种磨练成长起来的。这一阶段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逐步确定的时期,也是进一步接触社会问题,政治问题,个人前途及恋爱婚姻等复杂问题的时期。(三)毕业准备期这个阶段时大学生从学习生活向职业生活过渡的阶段。此时的大学生经过几年校园生活的熏陶,已经接受了严格的专业训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自主性较强,自我意识也有很大提高,初步接触了社会。他们趋于成熟,与成人的心理特征基本相近,能比较理智地处理各种问题。但面临论文答辩,毕业分配等问题,他们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主要有紧迫感,责任感和忧虑感。由于即将走向社会,大学生面临又一次环境变迁和角色变化。他们既有信心但又怀疑自己的能力,如怀疑工作能力,社交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又不能完全以在校成绩来评定。因此,他们面对毕业后的去向,心态是不稳定地,当有的同学找到“工轻薪高”的工作时,其他同学会提高自己的就业期望值。经过几次择业失败后,会埋怨用人单位的人情冷漠,怀疑自己所学的知识是否有用。这个阶段是大学生各方面素质综合发展的阶段,同时又是进一步促进大学生心理成熟的阶段。二 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因素(-)生理因素身体的生长发育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大学生身体各器官发展到完成状态后,身体的生长发育趋于稳定,走向成熟,影响到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智力水平达到高峰阶段;二是情绪感稳定而细腻;三是人格的塑造和完善,大学生对自己的体型非常敏感,有的因为意识到自己体态,容貌的优点而得意,甚至过高评价自己;有的因体格,外貌不称心而影响自己心理的大学生逐渐减少,而认为智能,情操,品格等更为重要的人越来越多。(二)社会环境因素社会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很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大学生是为国家培养的人才,他们无时不受到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还有科技的日新月异,他们的思维也会受到影响。(三)学校教育我国有些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缺陷,如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及校园暴力等都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不利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及高校间的竞争,很多高校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以考试作为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使得学生死记硬背考试内容,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四)家庭环境家庭对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生离开家庭,离开父母,家庭对他们的影响力远不如以前。但家庭仍是影响大学生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基础,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等时影响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因素。(五)个性人的个性时影响,制约大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内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的心理成长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不良的个性特征如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冲动,易偏激等对大学生的心理成长有不良影响。

美国著名精神病医生埃里克森把人的心理形成和发展的社会经历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婴儿期,即从出生到5岁,这一阶段的婴儿已经开始接受外界的刺激,接触社会,这是建立信任的阶段。具有信任感的婴儿往往不会轻易哭闹,因为婴儿的内心对母亲建立了非常强烈的信任感,知道母亲会在他需要的时候来到身边。反之,不具有信任感的婴儿会因母亲暂时的离开而焦虑、哭闹。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即5~3岁。这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心理特征和自主感知,如会说“不”、“不要”,会反抗,因此父母应该适度地运用社会的要求来控制儿童的行为,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第三个阶段是学龄初期,集中在3~6岁。俗语有云:“三岁看老。”儿童开始注意到一些独立的事物或现象,但往往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不能专注于某一事物,同时好奇心强,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的新事物所吸引。低年级的学生的集中注意时间一般在20分钟左右,而三到五年级的学生则在30~40分钟。我们都知道,一般来说,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比高年级的学生好动。第四个阶段是学龄期,即6~12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接受教育,顺利完成学习的孩子能够获得勤奋感,反之则会产生自卑心理。此外,老师对儿童的心理成长影响很大,埃里克森认为,一个未被发现的天才的内心火焰大多数是被教师燃起的。第五个阶段是青春期,即12~18岁。人们在青春期往往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危机,如叛逆,这是心理上的自我认同的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带来的冲突。简单地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基于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本能地带来挣脱束缚的冲动,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少年开始思考和怀疑存在的意义和社会地位,产生了角色混乱。第六个阶段是成年早期,即18~25岁。埃里克森认为,只有具有良好同一性的青年,才敢于与异性伴侣建立起亲密关系,才能与别人真正共享双方的同一性,也就是说,敢于分享和接纳亲密的双方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建立起和谐的两性关系。然而这必然存在一部分自我牺牲,因此很多人要尝试很多次才能获得真正长久的亲密感。第七个阶段是成年期,即25~65岁。这个阶段大多数人都建立了家庭,因此在心理上生育感比较强烈,侧重于关心和创造下一代,埃里克森称之为繁殖对停滞或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的阶段。第八个阶段是成熟期,即65岁直至死亡。身心衰老时期,老年人为自身生命的延续而努力抗争。埃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老人其实并不惧怕死亡,其自我是统一、充实的,在“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同时,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影响这一阶段下一代婴儿期的信任感,与第一阶段首尾相连,环环相扣,形成一个循环的心理周期。

心理健康自我成长论文1500字怎么写

摘要:  本文结合自己不同生活阶段的经历,讲述了本人走向心理咨询师的心路历程,通过自我成长经历和职业行为两个角度详细分析了自己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条件和优势,以及从不同方面提高自身的咨询机智,为让的人学会感恩生活,珍惜一切关键词:成长经历职业行为本人今年21岁,由于自身的爱好和以后将要从事幼儿教师工作的需要,我开始努力学习有关心理方面的课程。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一、自我成长分析:(一)成长的故事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命以时间为载体,以贡献的多少反映其价值,生命的境界取决于后者而非前者。”每个人能掌握的是生与死之间的这一段生命,而让生命具有意义,不是在开始或结束,而是在其过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高峰或低谷,都是生命的成长,都值得我们珍惜和回味。我生长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一个美丽淳朴的农村家庭。家里共有四口人,父母和我,还有一个比我小十岁的妹妹。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勤劳朴实。父母在做人方面的口碑都特别好。父亲在当地是比较有威望的,每当人们有什么矛盾都会请父亲出面调解,有什么红白事也都会找父亲帮忙。受父亲的影响我在为人处事方面的能力还是比较不错的。父亲是个幽默、多才多艺、见识广、有责任感的人,是在我童年的成长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母亲是个贤惠能干、心灵手巧的女强人,在我的成长中她一直充当着严母的角色,我做错了事大都是母亲批评我,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与母亲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上了高中后才渐渐领悟到父母的用心良苦,现在与父母的关系变得特别融洽愉快,一家人很幸福。家中小妹,聪明活泼、懂事听话为我们家增添了的幸福感。我从她小时候就一直十分疼爱她,现在总是感觉她就是我的情感寄托,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学习成绩也特别好,是全家人的骄傲,所以一家人倍加呵护她。由于父母为生活奔波忙碌,童年的我几乎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因此也锻炼了我非常独立的能力。姥姥的文化程度较高,很懂得育人之道,教给我做人做事的道理,从小就锻炼我各种生活的技能和本领。当时并不觉的那样做事很有用处,长大以后才慢慢的体味出那其中的道理。在童年的记忆里,姥姥仿佛是一个永远不会累、特别厉害的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她都能解决,总是让我特别佩服她,她就是我小时候的偶像与榜样。童年的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快乐,最无忧无虑的时光。(二)、饱受磨难的求学之路慢慢到了上学的年龄,没有经历幼儿园的洗礼就开始了我的学习生涯。小学时,母亲对我要求很严,再加上姥姥在上学前的教授,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不错。中学时,开始了住校的生活,深深感受到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很努力,成绩还可以。八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共青团,感觉无比光荣和自豪,此后在各方面的发展中都严格按照先进团员的标准在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勤奋努力,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热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九年级时,面临中考,可是由于自身经验积累的不足,中考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我比别人多花了一万块钱才进入的河口一中,当时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绝对不能让父母的血汗钱白花。高中生活开始了,学习生活中有了很多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每天一起过三点一线有规律的生活,虽然有些单调,但是要想顺利跨过高考这座独木桥必须要舍得付出。所以,我们一起挤在集体宿舍,冬不畏严寒,夏不怕酷暑,废寝忘食,不顾一切备战高考。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以不错的成绩考到了赤峰学院。(三)、充实的大学生活带着梦想和激情,开启了四年充实的大学生活。我非常热爱自己的专业,一直为自己的幸运而努力。所以,大学里的学习成绩比较不错,入学以来综合测评名次都是班级第一名。各种奖学金也随之而来了,在2010—2011学年度分别荣获“国家励志奖学金”、赤峰学院“一等学生奖学金”和“综合测评一等奖”,并在2011—2012学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文明大学生”。这些荣誉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同时也给了我继续向前的动力。生活中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性格外向的我还结交了很多好朋友,我珍惜生活给予我的一切,努力奋斗着,为未来时刻准备着。  二、职业行为分析  (一)从业原因分析  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不但要在知识和技能上有足够的储备和磨练,更重要的是能够秉持一种追求生命成长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增长能力以超越自己的局限。通过对自我人生历程的分析,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拥有一个良好健康的心态是多么地重要。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成功的前提,心理咨询师职业正是一项能让我思想走向成熟、心理走向健康、人格趋向完善的高尚职业,同时,它也是一项送人玫瑰而手留余香的职业。  成为合格高尚的心理咨询师是我内心里的一种渴望。  我现在学习的专业是学前教育,以后要从事幼师方面的工作,我相信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我一定会很好的为小朋友排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心态,让多梦的青春充满阳光和喜悦,让我们未来的花朵放飞希望。我知道,孩子的心灵很脆弱,他们很需要老师悉心的呵护,这更增强了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热情,希望通过努力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咨询师。  (二)自身优势分析  1、我性情温和喜欢孩子,尤其热爱教育事业,这种骨子里的东西能坚定我从事心理咨询事业的信念。  2、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的优点是善于倾听,能够感同身受,观察细致,有洞察力,有爱心和包容心,热爱学习,追求进步。我喜欢换位思考,善于与人沟通,在与别人交流中,我能够将自己的思想迅速地在旁观者和当事人中间置换,从而更清楚地体会当事人的内心感受。3、我稳定的人格特征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以成为学生的榜样。另外,通过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培训,丰富了我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使我对心理咨询有了更新的认识和体会。  4、我的性格十分开朗,很容易和孩子融合到一起,这对我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很有帮助。(三)努力方向虽然我对这个行业热情无限,但深知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今后还要不断努力。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欠缺,有些问题还不能给患者在心理方面给予有成效的帮助。从事心理咨询师职业的一些硬件条件不足,尤其缺乏比较完备的各种心理测验量表及相关软件,不能准确界定患者器质性疾病与心理性疾病。自身的知识广度和深度不够。未来的咨询和治疗工作可能会遇到各行各业的人士,而目前个人知识的广度、深度及生活的阅历都需要今后不断的学习,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的帮助别人。4、今后的日子里地了解心理健康的常识,学习一些自我心理调节的技巧,更加重视自己的心理状态,提高工作生活质量。5、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由于我的职业特点和个人能力,我较为擅长青少年的发展性心理咨询,我理解他们内心的悸动,明白他们的想法,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们之间也没有什么代沟。帮助家长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在今后的职业历程中,我要在这个领域深层次地发掘下去,让自己在这一领域中能够有独到之处,还给来求助的人一个美好的心境,让他们快乐的生活下去,再不受烦恼和忧愁的牵绊!从而为社会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增添色彩。最后我想用一段话来结束我的这篇成长报告:“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滚滚长江东流水,都想流进大海这个快乐老家,水流向大海就有起有伏,也就是说我们的人生有称心就有不称心、有成功有就有失败、有欢乐就有痛苦、有顺利就有挫折,哪一段是不好的呢?哪一段是你能拒绝的呢?快乐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追求、是一种意境、是一种人生态度。用赏识的观点来面对你的人生,失败了请你不要放弃,那是你未来成功的垫脚石;痛苦时你不要绝望,那是你未来欢乐的基础;遇到挫折请你继续坚持,那是你通向未来的必经路;享受苦难、享受失落、享受烦恼、享受孤独、享受委屈就像享受黑夜是未来的黎明一样,因为这是生命中不可避免的。朋友,感恩生活,珍惜一切吧!”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年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嬗变。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大学生,对社会心理这块时代的“晴雨表”,十分敏感。况且,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还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二、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2、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3、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发学生潜能的可靠途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一项关于当代人主要素质的调查表明,当代人的素质不能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最欠缺的是心理素质,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每年有大量大学生心理素质不良,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土木水利学院 2002级学生入学第一年便因心理问题休学4人,他们四人分别因为:1、追求女生遭到拒绝而情绪不稳定;2、长时间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3、对生活目标丧失信心,低糜消沉,抑郁;4、狂躁不安,行为异常。最终都不能继续学业。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还表现为环境应激问题、自我认识失调、人际关系障碍、情绪情感不稳、感情适应不良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这对年龄仅有十七八岁的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4)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关心班集体建设。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校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尝试,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良好效果,但同时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以下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措施: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我校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每年约有 10%的新生被约请面谈,根据面谈分析,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 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 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着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4、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六、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基础 二十一世纪的晨钟已经敲响,在这新旧世纪交替之际,培养跨世纪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跨世纪人才,其核心是加强对青年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和培养,全面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二十一世纪人才应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且相互和谐统一,这也是健全人格的科学内涵。我们应该反思以往的教育工作,人们往往偏重的是科技文化、学识才能素质,而较为忽视的是思想道德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即使在比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今天,仍未对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心理卫生死角”引起足够的重视,其结果是导致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严重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人才的整体素质,阻碍了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给国家带来无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持健康的心态,不仅关系到广大学生健康生理、心理的发展,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和完美人格的塑造,而且关系到人才素质的整体提高、高教目标的全面实现、直至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就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谢谢你的信任。不过今天写不完了。明天我给你写。谢谢你的支持。

你都建议自己写了,那你自己写啦,这个要亲力亲为才有成就感的,而且抄回来作弊是不好的。范文: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作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于是就总是同自己过不去;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衡量心理是否绝对健康是非常困难的。健康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分界线。一般判断心理是否正常,具有一下三项原则:其一,心理与环境的统一性。正常的心理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与客观环境具有一致性。其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这是指个体的心理与其行为是一个完整、统一和协调一致的过程。其三、人格的稳定性。人格是个体在长期生活经历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的具体体现。而心理障碍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心理障碍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表现在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和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 心理素质是主体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具备良好的情绪状态、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评价、完整的个性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择业心理,应该符合社会的要求,能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对环境有适应能力。倘若具备了以上素质,则我们的心理健康不成问题,则一定能在学业和事业上取得一定的成功。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