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4-09-10 06:38:49

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对比研究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  4、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系统研究  5、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改革  6、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与实现  7、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8、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现状与对策  10、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信息技术课改情况调查分析  1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角色与地位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13、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14、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  1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这个得看自己的爱好~还有就是自己擅长哪个方向~

这个看你熟悉什么方向的去定,然后就是看你熟悉那种语言,比如:c#,java,PHP,c,c++等等还有就是功能那些都是需要确定好的,然后就是框架那些了,一般框架就有MVC,ssm,ssh等等我的建议是你最好选择网站或者系统类的选题为佳

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论文题目1、局域网的组建方法2、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3、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火墙技术4、校园网站设计4、数据库语言编写学生学籍管理5、个人电脑安全意识如何提高6、浅析计算机病毒及防范的措施7、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及防范措施8、二十一世纪的计算机硬件技术9、计算机最新技术发展趋势10、计算机病毒的研究与防治11、论述磁盘工作原理以及相关调度算法12、高校计算机机房管理的维护和探索13、C语言教学系统设计14、浅谈子网掩码与子网划分15、微机黑屏故障与防治研究16、虚拟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17、学校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18、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19、浅谈搜索软件对网络安全的影响20、浅谈办公自动化网络安全21、防火墙技术的研究2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习网站23、单片机的应用24、磁盘阵列的安装、设置、技巧25、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26、嵌入式Internet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及研究27、Web服务应用研究与设计28、数字逻辑课程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实现29、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教育技术的影响30、C++课程设计报告31、局域网的安全攻防测试与分析32、无线局域网的组建与应用33、windows 2003 server操作系统探讨34、网页的设计与应用35、office各组件的相互数据交换36、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教学方法比较分析37、linux操作系统的安装调试38、个人网站的设计与实现39、计算机网络故障的一般识别与解决方法40、计算机辅助设计现状及展望41、浅谈auto cad绘制二维图形的方法及技巧42、音频功率放大器43、安全网络环境构建(网络安全)44、图书馆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5、数据库应用46、当前企业信息系统安全的现状及前景分析47、企业信息化与数据环境的重建48、基于VFP的小型超市管理系统49、网站建设中故障分类和排除方法50、计算机工具软件使用实战技巧51、组建小型局域网络52、电子小产品设计与制作53、80C51单片机控制LED点阵显示屏设计54、单片微型计算机与接口技术55、嵌入式系统56、linux注:你们可以在这些给定的里面选择也可以自己选其他的。(这个就是给你们参考参考。)你们选好题目后就把所选题目发给我(5月20号之前)。

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标题有哪些

有很多的啊,看你选什么课题啊,我那时选的是《基于Linux下的GPS导航系统应用》

网上有很多有关毕业论文的资料 查一下

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论文题目有哪些

《博古通今》是小码王斥资打造的科普性趣味视频,从历史上计算机什么时候出现发展到目前的智能家居,从计算机内部执行的二进制原理到文件的编码解码。让孩子们在学习编程的时候,了解计算机周边的一些深层次的东西。

【简介】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可分为超级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个人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五类,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计算机发明者约翰·冯·诺依曼。计算机是20世纪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明之一,对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并以强大的生命力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从最初的军事科研应用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已形成了规模巨大的计算机产业,带动了全球范围的技术进步,由此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变革,计算机已遍及一般学校、企事业单位,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信息社会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计算机的应用在中国越来越普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计算机用户的数量不断攀升,应用水平不断提高,特别是互联网、通信、多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6年至2009 年,计算机用户数量从原来的630万增长至6710 万台,联网计算机台数由原来的9万台上升至5940万台。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16 亿,无线互联网有7 亿移动用户,其中手机上网用户达17 亿,为全球第一位。【发展历史概述】计算工具的演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阶段,例如从“结绳记事”中的绳结到算筹、算盘计算尺、机械计算机等。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各自的历史作用,同时也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的研制和设计思路。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了。ENIAC(中文名:埃尼阿克)是美国奥伯丁武器试验场为了满足计算弹道需要而研制成的,这台计算器使用了17840支电子管,大小为80英尺×8英尺,重达28t(吨),功耗为170kW,其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的加法运算,造价约为487000美元。ENIAC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表明电子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在以后60多年里,计算机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没有任何一门技术的性能价格比能在30年内增长6个数量级。1、第一代:电子管数字机(1946—1958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的是真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汞延迟线、阴极射线示波管静电存储器、磁鼓、磁芯;外存储器采用的是磁带。软件方面采用的是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应用领域以军事和科学计算为主。特点是体积大、功耗高、可靠性差。速度慢(一般为每秒数千次至数万次)、价格昂贵,但为以后的计算机发展奠定了基础。2、第二代:晶体管数字机(1958—1964年)硬件方的操作系统、高级语言及其编译程序。应用领域以科学计算和事务处理为主,并开始进入工业控制领域。特点是体积缩小、能耗降低、可靠性提高、运算速度提高(一般为每秒数10万次,可高达300万次)、性能比第1代计算机有很大的提高。3、第三代:集成电路数字机(1964—1970年)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MSI、SSI),主存储器仍采用磁芯。软件方面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以及结构化、规模化程序设计方法。特点是速度更快(一般为每秒数百万次至数千万次),而且可靠性有了显著提高,价格进一步下降,产品走向了通用化、系列化和标准化等。应用领域开始进入文字处理和图形图像处理领域。4、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机(1970年至今)硬件方面,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LSI和VLSI)。软件方面出现了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和面向对象语言等。特点是1971年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在美国硅谷诞生,开创了微型计算机的新时代。应用领域从科学计算、事务管理、过程控制逐步走向家庭。由于集成技术的发展,半导体芯片的集成度更高,每块芯片可容纳数万乃至数百万个晶体管,并且可以把运算器和控制器都集中在一个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处理器,并且可以用微处理器和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组装成微型计算机,就是我们常说的微电脑或PC机。微型计算机体积小,价格便宜,使用方便,但它的功能和运算速度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过去的大型计算机。另一方面,利用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的各种逻辑芯片,已经制成了体积并不很大,但运算速度可达一亿甚至几十亿次的巨型计算机。我国继198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Ⅰ这型巨型机以后,又于1993年研制成功每秒运算十亿次的银河Ⅱ型通用并行巨型计算机。这一时期还产生了新一代的程序设计语言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和网络软件等。随着物理元、器件的变化,不仅计算机主机经历了更新换代,它的外部设备也在不断地变革。比如外存储器,由最初的阴极射线显示管发展到磁芯、磁鼓,以后又发展为通用的磁盘,现又出现了体积更小、容量更大、速度更快的只读光盘(CD—ROM)。

1、机械式计算机发展年代在1623年,德国科学家契克卡德(W.Schickard)制造了人类有史以来第一台机械计算机,这台机器能够进行六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873年,美国人鲍德温利用自己过去发明的齿数可变齿轮制造了第一台手摇式计算机。1886年,美国人DorrE.Felt(1862~1930)制造了第一台用按键操作的计算器。1895年,英国青年工程师弗莱明(J.Fleming)通过“爱迪生效应”发明了人类第一只电子管,人们开始进入电子计算机的研发阶段,这也标志着人类即将走入电子时代。2、电子计算机发展年代电子计算机又称电脑。1946年2月14日,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取名为ENIAC(ElectronicNumericalIntegratorAnd,即“埃尼阿克”)。它由17468个电子管、60000个电阻器、10000个电容器和6000个开关组成,重达30t,占地167m2,耗电174kW,耗资45万美元,每秒能运行5000次加法运算。“埃尼阿克”的诞生为人类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20世纪科学技术发展最卓越的成就之一,使得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计算机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时代。时间:1946~1958年。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器件是电子管,使用的是机器语言编程,之后又产生了汇编语言。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千次到几万次。主要应用范围为科学计算、军事和科学研究。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时代。时间:1959~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器件是晶体管,已经出现了管理程序和FORTRAN等高级编程语言。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十万次。主要应用范围为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时间:1965~1970年。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器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此时已经出现了操作系统、诊断程序和BASIC、PASCAL等高级语言。运算速度为每秒几十万次到几百万次。主要应用范围为科学计算、数据处理、事务管理、工业控制等领域。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时代。时间:1971年以后。这一代计算机的主要逻辑器件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及微处理器芯片,由于运算速度快、存储容量大、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相融合,使计算机软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和各种应用软件应运而生。3、微机的发展阶段第一代:4位或准8位微机。时间:1971~1973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4004和Intel8008。第二代:8位微机。时间:1974~1977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80、M6800和Z80。第三代:16位微机。时间:1978~1980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86、M68000和Z8000。第四代:32位微机。时间:1981~1992年,其CPU的代表是Intel80386、Intel80486、IAPX432等。第五代:64位微机。时间:1993年至今,其CPU的代表是IBM的Power和PowerPC系列、HP的PARISC8000系列等。

校园内部合理化局域网设置的研究俺们当年就有人做这个题目

关于计算机发展史的论文题目

[1] 孙凤宏探索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与应用[J]青海统计,2013,(11) [2] 蔡芝蔚计算机技术发展研究[J]电脑与电信,2008,(02) [3] 文德春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05) [4] 姚正计算机发展趋势展望[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01) [5]《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简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2,(01) [6] 许封元计算机发展趋势[J]农业网络信息,2010,(08) [7] 陈相吉未来计算机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J]法制与社会,2013,(10) [8] 何文瑶计算机技术发展态势分析[J]科技创业月刊,2009,(05) [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  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  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  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  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

原文链接:_asp?id=18530&p= ××地区××局光纤接入网规划设计方案 ××局域网的规划设计(××校园网的规划设计) ××宽带IP城域网的规划设计 ××宽带接入网的规划设计 ××市SDH传输网的设计(或扩容)方案 ×××市GSM无线基站×年扩容设计 ×××市GSM无线网络优化 ×××市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无线基站××年扩容设计 ×××市区无线市话PHS网络优化 ××综合楼GSM网络的室内分布设计及优化 ××本地网全网智能化改造及××业务的实现 ××地区××公司关口局的设计 ××县V5接口的实现方案 ××智能业务在××本地网的实现 ΧΧ市ΧΧ公司NGN(软交换)实验网设计方案 ××无线市话网络优化 ×××地区DWDM传输网络设计方案 ×××地区SDH传输网络设计(优化)方案 ×××地区宽带城域网设计方案 流媒体技术及其在×××地区中的应用

金融危机下的互联网现状分析

计算机的前世今生怎么样?主要研究它的发展历史与技术更新,不知道可以不?呵呵

中国计算机发展史论文题目有哪些

Apple计算机发展史

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1956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中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 1959年,中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1万次 1960年,中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3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109机研制成功 1964年,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65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Ⅱ"型操作系统编制完成 1967年,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诞生 1969年,北京大学承接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150机 1970年,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441B-Ⅲ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2年,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3年,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1974年,DJS-130,131,132,135,140,152,153等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 1976年,DJS-183,184,185,186,1804机研制成功 1977年,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研制成功 1979年,中国研制成功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9,王选用中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中国研制成功的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次 1983年,"银河Ⅰ号"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1984年,联想集团的前身——新技术发展公司成立,中国出现第一次微机热 1985年,华光Ⅱ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投入生产性使用 1986年,中华学习机投入生产 1987年,第一台国产的286微机——长城286正式推出 1988年,第一台国产386微机——长城386推出,中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病毒 1990年,中国首台高智能计算机——EST/IS4260智能工作站诞生,长城486计算机问世 1991年,新华社,科技日报,经济日报正式启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 1992年,中国最大的汉字字符集——6万电脑汉字字库正式建立 1993年,中国第一台10亿次巨型银河计算机Ⅱ型通过鉴定 1994年,银河计算机Ⅱ型在国家气象局投入正式运行,用于天气中期预报 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通过鉴定,其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1996年,国产联想电脑在国内微机市场销售量第一 1997年,银河-Ⅲ并行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1998年,中国微机销量达408万台,国产占有率高达9% 1999年,银河四代巨型机研制成功 2000年,我国自行研制成功高性能计算机"神威I",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新华社 北京2000年8月17日电) 中国计算机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6年 在党中央"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指引下,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制定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8月,成立了由华罗庚教授为主任的科学院计算所筹建委员会,并组织了计算机设计,程序设计和计算机方法专业训练班,并首次派出一批科技人员赴苏联实习和考察 同年,夏培肃完成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运算器和控制器的设计工作,同时编写了我国第一本电子计算机原理讲义 ●1957年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模拟式电子计算机 ●1958年 6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所与北京有线电厂共同研制成我国第一台计算机——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字长31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 9月,数字指挥仪901样机问世,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专用数字计算机 ●1959年 10月,我国研制成功104型电子计算机,内存容量为2048字节,字长39位,运算速度为每秒1万次103机共生产了36台,104机生产了7台,为我国尖端武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60年 我国第一台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107型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32位,内存容量为1024字节,有加减乘除等16条指令,主要用于弹道计算 ●1961年 由南京大学徐家福,北京大学杨芙清等人撰写的《程序设计》一书问世,这是一本我国早期有代表性的计算机高级语言通用教材 ●1963年 中国科学院计算所推出中国第一台大型晶体管电子计算机,代号为109机,这标志中国电子计算机技术进入第二代 ●1964年 由慈云桂支持研制的441B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字长40位 ●1965年 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计算机"DJS-II"型的操作系统编制完成108乙型计算机由华北计算所设计成功,北京有线电厂共生产156台 ●1967年 开始筹建电子计算机外部设备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技术力量,同时开展外部设备中最薄弱的磁盘机,磁带机,打印机的研制工作 10月,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数字计算机在北京诞生 ●1969年 为了支持石油勘探事业,北京大学承接了研制百万次集成电路数字电子计算机的任务,称为150机 ●1970年 最新型441B-III型全晶体管计算机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台具有多道程序分时操作系统和标准汇编语言的计算机 ●1972年 11月,每秒运算11万次的大型集成电路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在复旦大学的支持下,由上海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 ●1973年 年初,由北京大学,北京有线电厂和燃化部等有关单位共同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字长48位,存储容量13KB 1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在北京召开了"电子计算机首次专业会议",确定把发展系列机作为当前发展方向 5月,借鉴美国通用数据机器公司的16位小型机的技术,硬件自行设计,软件兼容,DJS100计算机研制成功 到1973年止,我国原四机部系统共生产了数字计算机250台,模拟计算机323台,机床控制设备133台,台式计算机1520台,在30多个行业得到应用 ●1974年 8月,第一台DJS-130机在北京无线电三厂试制成功之后,131,132,135,140,152,153等共13个机型先后研制成功,近31个厂点生产,产量近千台 8月,四机部,一机部,中国科学院,新华社,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联合提出"研制汉字信息处理工程",命名为"748工程",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1976年 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发明了第一代仓颉输入法 12月,由华北计算机技术研究所,西北电讯工程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联合设计,南丰机械厂试制出第一台DJS-183机,又先后研制出184,185,186和1804共5个机型 ●1977年 4月,安徽无线电厂,清华大学和四机部六所联合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DJS-050机 4月,第四机械工业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主持召开了全国微型计算机专业会议,会议决定以Intel8080,Motorola6800两大芯片研制我国DJS-050和DJS-060两大系列微机产品 慈云桂研制的151-III型机投入运行,达到每秒200万次运算速度 "银河"巨型计算机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投入研制工作 ●1978年 中科院自动化所与医学专家合作开发出第一个关幼波诊治肝炎的中医专家系统 3月,全国科学大会将计算机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8大带头学科之一,邓小平就计算机发展做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10月,华北计算所的2780计算机和151-III/IV型机顺利装上"远望"号测量船,并且顺利完成了中国第一次洲际导弹发射,核潜艇水下导弹发射,第一次同步通信卫星发射的测量任务 ●1979年 3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 中国研制成功仿8080的4片微处理器和多片的6800微处理器,随后研制出单片的仿8080与6800微处理器,并以此为基础,研制出相应型号的微机DJS-050系列及060系列 采用中等规模集成电路研制成功了DJS-140系列计算机,同时,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了每秒运算500万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HDS- 年末,台湾台中农学院毕业生朱邦复同台湾Acer电脑公司合作,研?语言的微机 10月,王选教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 ●1981年 210,220,240和260(后改进型为265)等4种型号相继研制成功,其中260机平均运算速度达100万次/秒 8月,《信息处理交换用汉字字符集(基本集)》GB2312国家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982年 我国将计算机发展重点转到微型机上,在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口成套件或关键件组装的同时,积极开展国产化工作 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全国计算机发展规划 参考DG公司的"诺瓦(NOVA)"16位小型计算机,采用国内中大规模集成电路,推出了"DJS-153"小型计算机,与"诺瓦-3"机兼容的"DJS-185"型机也由上海电子计算机厂完成同时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完成的"DJS-186"型机 到1982年底,中国已经有了3500台计算机(不包括微型机),其中进口计算机500台,大概有200种机型,中国第一代计算机共生产了50台,第二代计算机生产了200台,其余都是DJS-100系列 ●1983年 1月,在北京召开计算机工业长远规划专家座谈会,制定"六五","七五"和2000年计算机及外部设备的长远发展规划 华北终端设备公司已能批量生产D-2000型汉字智能终端及ZD-1110型字符显示终端中国磁记录设备公司已生产出24兆磁盘机,6兆盒式磁盘机等产品 8月,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通过鉴定,输入速度可与西文相媲美 11月,中国研制成功的"757"大型向量流水并行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向量运算1亿次 12月,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银河I号"巨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亿次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好写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对比研究  2、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研究  4、网络环境下教学评价系统研究  5、利用网络技术支持课堂教学改革  6、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与实现  7、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探讨  8、基于FLASH的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  9、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影响现状与对策  10、新课程改革下中学信息技术课改情况调查分析  1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素质和能力、角色与地位  1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13、中学新课程对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要求研究  14、多媒体课件或网络课件制作  15、多媒体教学软件的设计与制作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