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2024-07-04 15:08:58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

跨国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日益扩大

摘要: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传统产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我们在积极应对危机的同时,更要把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金融危机导致全球产业转移    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存在重新调整的客观要求。从传统的制造业来看,目前全球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北美、欧洲和东亚三大区域,其中东亚地区以中、日、韩3国为代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中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提高到了2007年的2%。目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大国。    全球金融危机在客观上加快了西方国家制造业的萎缩,有助于加速中国“世界工厂”的形成,给中国制造业发展带来历史性发展契机。目前,尽管中国宏观经济同样面临周期性下滑趋势,但制造业的景气度还是保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在金融危机后的产业格局调整中,中国将强化其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并很可能取代美国,而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二、金融危机促使产业升级    从中国制造业发展的机会看,美国 、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遭受金融危机重创之后,经济陷入衰退将是不争的事实。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对冲本土经济不景气带来的不利影响,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特别是我国以消费型增值税为代表的税制改革和一系列产业转型政策的实施,必将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和自主创新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为产业升级和企业产品升级创造新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强化蓄能意识。具体包含产量蓄能和技术蓄能两个方面。    产量蓄能。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全球消费者消费能力降低,导致很多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性价比,这正是企业展现自己优势的好机会。有规模,才有效益,才能更好地提高性价比,才更具有竞争力,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目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向还处于模糊期,未来很难预测,中国汽车是否能更容易打入发达国家市场,主要看中国企业能否把握住机会。在一些跨国公司破产或被兼并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可以吸收利用其人才、营销网络和渠道等生产要素,为将来市场回暖积蓄能量。    技术蓄能。目前,跨国公司对汽车技术的封锁越来越严。而在我国汽车行业内,很多新兴汽车或零部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具有一定的资金实力,却苦于缺乏技术。全球金融危机无形中赋予这些企业引进、购买先进技术的机会。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一些跨国公司难以为继甚至濒临破产,这些处于困境的公司,有可能愿意出售其核心技术或与其它公司进行技术合作,因此,我国的汽车或零部件企业更容易获得需要的技术和工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目前美国汽车三大巨头以及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处境艰难,可能会出现的收购兼并为我国汽车企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如能回购一些合资公司的外方股份,可以在政府支持下,向这些国家的汽车行业进行实体投资,购买相应的生产线和技术,并购品牌,借此突破外资的控制。因此,在经济动荡时期,企业需要练内功,比如提升产品品质,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招贤纳士。只有练好内功,危机过后,企业实力才能增强。虽然金融危机可能加剧中国汽车行业的两极分化,但是优秀的企业,一定会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夯实基础,确定业内领导者地位,变得更加强大。    另外,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角度而言,传统产业,特别是汽车产业唯有绿色化才有出路。因此要强化生态设计意识。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汽车材料的生态设计。应尽量使用既有良好使用性又有良好生态环境协调性的材料。   绿色汽车的设计。绿色汽车意为低(或无)污染、低噪声、无公害的汽车,亦称环保车、生态车。绿色汽车的优点越来越被证明是解决全球大气污染、温室效应以及石油短缺的最有效方法,加之代用燃料资源丰富,绿色汽车受到了极大的重视,许多国家已经开始使用代用燃料汽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大力发展“绿色”汽车,将是我国的必然选择。您正浏览的文章《金融危机下传统行业如何化危机为机遇 - 中国论文网》由中国论文网()整理,访问地址为: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选题

跨国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日益扩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 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  2 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外商在一些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的行业投资,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跨国公司在汽车业的投资使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从20世纪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机械工业通过吸收外资,使大批企业技术由20世纪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有一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牌企业,如上海贝尔、上海大众、康佳、TCL等。  3 带动我国产业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加强,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带动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  4 增加就业,造就新兴人才  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为了长久占领我国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特别是大公司,其培训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的。例如上海贝尔公司从1986年开始已累计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还派往国外培训,并在比利时建立了培训和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新录用的国内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企业接受培训。  增加财政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  在外商企业开业初期,政府从外资企业得到的税收收入有限,当企业逐步发展,利润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也显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税收入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十五期间涉外企业缴税收入达1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9%。可以预期,随着外资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涉外税收管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上缴税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992年以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存在的外汇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亿美元。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这种实质性改善,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表现: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次,外商投资促进出口、改善出口结构,致使外资企业的贸易平衡状况长期保持顺差。外商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6 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最早制定的一批尝试与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接轨的法律和法规,就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大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后又陆续制定了许多部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来构成通用于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基础,并推动着相关法律建设的开展,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举办合资企业,有利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也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场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外合资企业的举办为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1 对我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势力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对国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维护。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冲击和影响的基础是对该国进行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程度自身,对该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购、控制,外国投资企业冲击和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威胁,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警觉。  2 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扩大了我国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较多集中于第二产业,而第一、第三产业分布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对华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它必然要选择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和项目投资,从而必然带来投资地区和投资产业的不平衡性。  3 产业转移中,污染产业进入我国  根据1995年普查资料统计,在华跨国公司中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23%、05%和01%,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6万,分别占全国的10%、41%和81%。这些污染产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加大了我国环境保护成本。  4 对我国企业产生压制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中,凭借其资本、技术、规模和经营优势,挤压同行企业,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制效应。这种压制体现在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国电子行业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电路生产和通讯设备行业,外方平均控股权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业控制状态;家电制造业的合资项目中,75%为外方控股,10%为双方各占50%;在洗涤用品行业中,跨国公司已形成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控制

利:跨国公司通过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络,实现人员流动,新技术和新概念的同步应用,促进了技术和管理的空间扩散。弊:跨国公司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它可能压制地区竞争,形成世界性垄断,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甚至可能对一个国家及其政府的行为作出影响。

跨国公司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 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  2 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外商在一些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的行业投资,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跨国公司在汽车业的投资使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从20世纪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机械工业通过吸收外资,使大批企业技术由20世纪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有一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牌企业,如上海贝尔、上海大众、康佳、TCL等。  3 带动我国产业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加强,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带动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  4 增加就业,造就新兴人才  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为了长久占领我国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特别是大公司,其培训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的。例如上海贝尔公司从1986年开始已累计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还派往国外培训,并在比利时建立了培训和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新录用的国内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企业接受培训。  增加财政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  在外商企业开业初期,政府从外资企业得到的税收收入有限,当企业逐步发展,利润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也显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税收入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十五期间涉外企业缴税收入达1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9%。可以预期,随着外资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涉外税收管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上缴税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992年以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存在的外汇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亿美元。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这种实质性改善,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表现: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次,外商投资促进出口、改善出口结构,致使外资企业的贸易平衡状况长期保持顺差。外商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6 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最早制定的一批尝试与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接轨的法律和法规,就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大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后又陆续制定了许多部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来构成通用于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基础,并推动着相关法律建设的开展,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举办合资企业,有利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也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场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外合资企业的举办为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1 对我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势力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对国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维护。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冲击和影响的基础是对该国进行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程度自身,对该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购、控制,外国投资企业冲击和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威胁,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警觉。  2 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扩大了我国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较多集中于第二产业,而第一、第三产业分布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对华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它必然要选择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和项目投资,从而必然带来投资地区和投资产业的不平衡性。  3 产业转移中,污染产业进入我国  根据1995年普查资料统计,在华跨国公司中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23%、05%和01%,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6万,分别占全国的10%、41%和81%。这些污染产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加大了我国环境保护成本。  4 对我国企业产生压制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中,凭借其资本、技术、规模和经营优势,挤压同行企业,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制效应。这种压制体现在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国电子行业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电路生产和通讯设备行业,外方平均控股权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业控制状态;家电制造业的合资项目中,75%为外方控股,10%为双方各占50%;在洗涤用品行业中,跨国公司已形成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控制

我听了很多专家、学者的发言,很受启发。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投资,并且进一步推进它的本土化战略,在多角度,多领域,全方位的推进本土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包括百事公司在内,很早进入了中国的市场,在中国本土化进程当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它的未来发展趋势会怎么样,站在中国的角度来看,怎么样去判断那样一个趋势,怎么样面对这样一个趋势,这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那么,跨国公司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只有我们能够清楚的判断中外双方的利益,才能够制定未来跨国公司本土化的一些政策和规则,也才能够去判断本土化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那么,从利益关系角度来看,经济学上有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很多经济活动都有外部性的影响,那么跨国公司的本土化也不例外,它同样存在着外部性的影响。那么,外部性影响就分为好的影响和坏的影响两个方面。 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好的方面影响来说,很多专家都做了分析,那么百事公司在上午介绍百事公司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它给中国带来的多方面利益。比如说增加了中国的就业,直接就业人口已经超过一万人,带来间接就业效应已经超过了十五万人,增加了中国的税收,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培植了碳酸饮料的市场,这样也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另外,在推销本土化战略过程当中,也实行了原材料的本土化。那么,在原材料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就是设立了马铃薯的生产基地,马铃薯生产基地本来是为了原材料本土化服务的,但是后来又有了出口,已经不完全是局限于本土化。那么,这反过来也增加了出口创汇,所以从就业、税收、经济增长、出口创汇等多个角度都可以看到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宏观的经济利益是有着直接好的影响。那么,我这里面想补充一点的就是谈到好的外部性影响的时候,跨国公司本土化还和中国特定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关系。它不仅仅是在这些宏观经济指标上推动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其实中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它面对着很多的矛盾。其中最突出的一个是制度的矛盾,我们也通常称它是体制矛盾,另一个是结构矛盾,中国必须突破体制和结构的双重矛盾,中国经济才能取得持续高效率的发展。可是,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在制度变迁方面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比如说我们谈了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国内现在所适应的某些法律和规则可能会有一些冲突。那么,这就迫使我们政府去思考,如何适应跨国公司本土化的要求,去修改原来的规则,也推动着我们政策的变动,法律的完善。另外,在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它也往往会出现与中国内资企业的全面竞争。拿碳酸饮料行业来说,上午中国工业饮料协会秘书长已经谈到很多资料,从那些资料我们可以清楚判断,在中国碳酸饮料行业当中已经形成一种寡头竞争的格局,几个大的公司占有了市场大部分的份额,寡头竞争本身比完全竞争是有效氯的。那么,寡头竞争向前再发展,会不会形成一种市场垄断,这是人们关注的,所以也迫使我们政府必须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反垄断。当然,我这里不是说百事公司已经在中国市场上有垄断的行为,或者是形成了市场的垄断。另外,为了推进跨国公司本土化,政府也必须改变职能,特别是加强监管和服务,这些在二十年前也许中国政府并不没有仔细去考虑,但是在今天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政府的职能,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另外,在本土化过程当中,和内资企业的竞争,通过一些并购、合资等方式,来展开的投资行为,也推动着内资企业发展,推动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所以,从这些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本土化,它全方位的推动着中国的政策、法规、体制的变革,制度变迁的效应是非常明显的。另外,就是中国的经济结构存在着不合理性,我们通过说我们中国经济技术结构不合理,企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存在着缺陷,不加快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即便我们经济体制改革建成了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那么中国经济发展同样会遇到很多障碍。所以,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但是,在经济结构调整的时候,我们首先面对着资金的问题,人才的问题,技术的问题等等,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我个人认为有效的推动了中国资本积累。那么,由于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加剧了中国市场的竞争,很多内资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所以也导致很多员工就业并不稳定,所以他们预期风险在上升。 预期风险在上升的时候,防范风险的储蓄行为变得非常重要。因而,储蓄率居于世界前列,也和中国市场上竞争加剧,和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的一些行为有着一定的关系。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生产着适合中国市场的产品,它替代了大量的进口品,也节约了我们的外汇,这反过来也增加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因而,我们的储蓄外汇在增长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资本积累的源泉,这样对于缓解中国资本短缺是有重要贡献的。另外,跨国公司,包括百事公司在内,他们在推进本土化过程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的本土化,包括管理人员,员工,全方位的本土化。那么,这个过程当中,他们花了很多的资金进行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的培训,对于中国合格的劳动力形成,人力资源培养是有着帮助的。另外,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技术上,管理上的外因效应。这些都为推动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缓解一些结构调整上的困难,起到了相应的作用。所以,我想补充的就是从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于中国经济好的影响来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一些内容之外,还应该再考虑特定的转轨时期和经济结构调整,矛盾加重,这样一个特定的经济环境,它所带来的影响。当然,跨国公司本土化也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谈它好处的时候比较多,其实它有好多坏的现象,或者叫做内敛效应。 这里想简单的说几点,就是针对刚才好的方面来说,它实际上也相应的产生了一些其它的内敛的效应。比如说对于跨国公司这些外溢效应到底有多大,我们现在很难进行准确的定量分析。因为跨国公司本土化所产生的外溢效应不仅受到我们政策法规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资企业水平的影响。如果中资企业的水平不能够与跨国公司本土化要求相配套,那么即便它实行了原材料本土化,实行了原料的本土化,我们也很难吸收到它的技术、知识、管理的外溢效应。另外,还有和外资企业战略相关,和现在技术研发的特性有关系。比如当今的技术研发过程中,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系数,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不能分开,无法转让,难以靠简单的学习全面的掌握。所以,即便你知道百事可乐的配方,你也不能完全套用百事公司的模式,重建一个类似百事公司这样一个中国内资的企业。这些都影响到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技术外溢的效应。另外,它也会产生人才的内敛效应,比如跨国公司在推动人才本土化过程当中,它依靠先进的分配制度,依靠雄厚的资金实力,再加上良好的培训制度,更多的发展机会,吸引大量优秀员工的加盟,它也使得很多内资企业优秀劳动力,优秀人才纷纷转投跨国公司,这样对于内资企业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再一个就是知识的内敛效应,跨国公司在推进本土化的时候没有忘记内部化的策略,包括像特许经营这种方式,它实际上也是一种内部化策略的反映。在实现内部化策略过程当中,非常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非常注重知识和管理模式扩散的问题。 知识产权保护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于创造知识产权企业,提升它的积极性,另外也阻碍了技术的传播。当然,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归结于企业自身,这是一个竞争策略的问题。另外,现在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更青睐于建独资企业,而不是在中国建合资企业,这样也使得中国通过合资的方法,去吸收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技术支持,这条途径受到了影响。总之,跨国公司在进入本土化的时候,它的内敛效应,或者叫做挤出效应,事实上是存在的。那么,面对着这种双重影响,我想我们阻断跨国公司本土化进程的所有做法,自然无法使中国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本土化所带来的外溢效应。那么,反过来完全依赖跨国公司本土化完成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也是不现实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一方面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积极推动跨国公司本土化,同时应该为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造必要的制度环境、条件。另一方面,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应该在跨国公司本土化过程当中,全方位的加入到跨国公司的产业链条,这样才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摘要

跨国公司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经济全球化。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中国家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南北合作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的建立有利于全球的资源,信息,人才,财富的共享,促进了国际合作和。但在跨国合作中,发展所占的利润往往会比发达国家少,所以跨国公司的中间作用更倾向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造成不平等利益,容易造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日益扩大

摘要:中国在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逐年增加,同时在华的外国直接投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开放之初跨国公司一般是建立合资企业,但现在他们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或股权收购等手法。本文从战略调整,战略扩张,强化管理,中国机遇及技术独占等五个方面阐述了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发生变化的原因。 关键词:跨国公司;直接投资;独资企业;合资企业;股份收购 随着我国开放政策的深入和跨国公司对中国市场的了解加深,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不断增加。据《2002年世界投资报告》公布的资料,中国于2001年吸收外资446亿美元,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上第六大投资吸引国。按照跨国公司对投资企业拥有股权比例的不同,可将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形式分为四种:同投资所在国成立合资企业。成立合资企业的双方共同投资,共同管理,共享利润,共担亏损和风险。在东道国成立独资企业。独资企业是指投入企业的资本完全由一国的投资者提供,投资者对投资企业的股权拥有的比例在95%以上的企业。收买并拥有外国企业的股份并达到一定比例。按照IMF的定义,凡拥有25%投票权的股东,即可视为直接控制。美国规定,凡拥有外国企业的股权10%以上者,均属于对外直接投资。投资者利润的再投资。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主要是与中方企业成立合资企业,如世界闻名的汽车巨头丰田、通用、大众,通讯业的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日用品和洗涤用品行业的宝洁、高露洁等跨国公司均在华设立合资公司。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经济的崛起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跨国公司对中国的直接投资形式正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地采用独资或收购我国企业股份这两种形式,特别是收购我国上市企业的股份。在笔者看来,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形式的变化,主要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跨国公司正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新一轮的战略调整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出于保护本土企业的立场,对外商在华的投资领域、投资形式、投资比例、投资规模、经营范围等设置了许多政策壁垒。为适应当时的情况,跨国公司不得不采取化整为零的政策,将一个企业按照功能或生产程序分解为若干个部分,在不同的地区设立多个合资企业。结果, 跨国公司在华的各个企业在功能或产品上往往无实质性的差异,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而且其在华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影响了全球或区域性财务的统筹安排。而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基本上是各自为政,彼此之间缺乏功能、管理上的有机联系,对跨国公司实施总体经营战略、统一管理、共享资源造成困难。譬如,松下国际集团曾采用日本制造业辉煌时普遍采用的“事业部制”,在中国拥有50家企业。这50家企业都是独立法人企业,从研发生产到销售各自为政,这50家工厂的经营只能通过电话向日本的事业部请示,松下(中国)的统筹管理作用微乎其微。而还有些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合资企业,互为对手,互相竞争,造成渠道重复、品牌冲突和高昂的投入。再如德国大众在中国成立上海大众和一汽大众两家合资公司。这一“以中治中”的模式曾是中国汽车业中外合资企业的典范。但现在,德国大众开始为自己“一女嫁二夫”的战略带来的麻烦困扰。一来这两家中方合资公司同时又是别的外资企业的核心合作伙伴(上汽与通用合作,一汽与丰田合作),在资源上总会有所倾斜;二是大众汽车车型冲突和品牌矛盾也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针对上述种种情况,跨国公司正在对中国业务进行战略调整,以期整合资源,凸现品牌,争取企业的控制权,从而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合理高效的管理机制和研发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营成本。在此过程中,松下、西门子、宝洁等跨国公司直接将原来设立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转为外商独资企业,以便更好地协调全球战略,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因此,进行战略调整,是跨国公司在华直接投资形式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 二、跨国公司通过收购股份可以快速占有市场,取得规模经济,实现战略扩张 随着我国对外资并购的限制条件进一步放宽,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并购正成为我国WTO后的主要经济热点。WTO后,大量跨国公司争相进入我国,收购国内各行业的优势企业正成为跨国公司争夺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行动。我国加入WTO后,在跨国公司经营战略中所占地位显著上升,跨国公司将会选择收购国内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向我国转移具有区位优势的生产环节,实现强强并购。据悉,索尼以超过亿元的人民币,1800万美元的溢价收购成都索贝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67%的股份,成为索贝的控股股东,其原因在于:一是索贝10年来在多媒体技术上的开发力量;二是索贝已建立起全国营销和服务体系。由于索尼在中国目前只拥有单机销售网,而索贝形成的是系统集成。因此,索尼要实现本土化战略,还必须在销售系统上进行变革。事实上,像索尼这样的境外资本通过向国内企业购买部分股权且实现控股来进行投资的,近来在家电业、零售业、制造业等均有突出案例,如联合利华收购和路雪、中华等国内名牌,伊莱克斯收购东宝,东洋电机收购中意的空调生产线等。目前,我国不少上市公司拥有垄断性经济资源,加上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不高,地区分割、行业分割的现象相当普遍,相当多行业的进入壁垒仍较高。跨国公司收购这类公司,不仅可以迅速占领国内市场,而且可以为跨国公司打破行业壁垒。另一方面,我国的上市公司基本上处于所属行业的前列甚至龙头地位,经营管理和生产设备等各项经济指标位列行业前茅。他们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致力于熟悉国内市场,重视内部经营管理,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管理和营销网络,以及知名本土品牌等核心资产。这些公司正为跨国公司所青睐,在跨国公司的“本地化”战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收购这样的公司,技术转移和管理磨合的成本较低,能够实现并购的战略目的。 三、中国市场孕育的机会和中国投资政策的进一步开放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现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快速增长的经济实体。近几年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11事件的影响,加上各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全球经济整体低迷,北美、日本和欧洲经济疲软,增长乏力。但中国经济却实现了快速增长。2002年中国GDP增长率达到7%,2003年中国第一季度GDP实现9%的增长,第二季度虽有SARS的影响,但GDP增长也达到7%据多家权威机构估计,中国2003年全年可实现8%左右的增长。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正成为世界经济回暖的动力,吸引了无数跨国公司的眼光并使得众多的跨国公司纷纷调整中国市场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地位。而中国于2001年年底加入WTO以后,将按照协议的承诺,在“入世”后35年的时间内逐步开放非国家经济命脉性质领域的合资壁垒。这意味着跨国公司打破在中国的“合资瓶颈”的机会来了。因此,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采用在中国成立独资企业的形式。 四、强化管理,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也是跨国公司改变其投资形式的原因 一般说来,跨国公司通过与中方公司成立合资企业,可以与东道国政府、顾客、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协调关系,有利于当地业务的发展。其次中方公司通常对当地的社会文化、风俗语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经济政治体制及经营环境十分熟悉,有利于把跨国公司的全球战略目标与当地的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减少判断偏差和决策失误。但是由于跨国公司、合资公司、中方公司拥有各自的立场,而且由于文化、管理、社会传统、价值观取向等方面的差异和冲突,跨国公司通常很难通过成立合资企业来协调并实现它的全球战略。例如有一家叫星海货运码头公司的中泰合资企业,一次公司出现失火,中方经理离开办公室赶去抢险,回来后反而遭到坐在办公室里纹丝不动的泰方经理的责备。泰方经理认为他去灭火,不仅不能起多大作用,反而是一种人才的使用不当和浪费。可以想象,在此后的合作过程中,摩擦和冲突肯定是不可避免的。因此,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建立独资企业的投资形式,以期提高决策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协调全球战略,减少跨文化管理冲突的发生。 五、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技术的独占性。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其核心就是技术的竞争,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谁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跨国公司拥有的技术大都是专有技术,因此,如何控制和对技术保密就成为跨国公司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总结以往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情况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越是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企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越是技术先进的企业,跨国公司越是要采取独资形式。跨国公司在中国采用的技术主要还是以应用技术为主。通常来讲,在独资企业和外方控股的合营企业中,跨过公司转让的技术都是在中国国内领先的。实际情况也表明跨国公司投资的独资企业的技术先进程度要优于合营企业,合营企业中跨国公司控股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优于其不控股的合营企业,跨国公司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要大大优于其向内资企业转让的技术,这也是这几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大多选择独资企业的原因之一。2001年外商投资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占60%以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这一趋势愈加明显,2002年外商投资新设立的项目中独资企业进一步上升到65%以上。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跨国公司对技术的控制性增强也是其改变投资形式的原因之一。

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论文题目有哪些

《世界经济概论》——作者:池元吉 P328-P334好多啊。我就不一一给你打了。有条件的话你可以去图书馆借这本书。这里就挑干的打给你好不?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进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了生产国际化促进并控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促使科技的开发和利用日趋国际化

跨国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的进行跨国直接投资的经济体。当然它并不是惟一进行跨国界投资的组织,在它之外还有个人以及国际经济组织所进行的对外直接投资,有政府和非政府机构所进行了的对外直接投资。但跨国公司是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为主体。只要是跨国界进行直接投资并且获得控制权的企业就叫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与对外直接投资同时出现,同步发展的,依照界定,跨国公司理应被视为进行跨国界直接投资的主体,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使之成为跨国公司的必要途径。不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产生跨国公司,没有跨国公司,全世界90%的对外直接投资就不会发生,二者是分不开的。  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跨国企业来说,它们拥有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等能够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扩散者,而给东道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好处,对世界经济的许多领域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世界经济各领域的影响  对国际分工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国际分工新发展的影响,主要并不在于跨国公司通过其内部“贸易”(实际是母公司和了公司之间以及子公司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调拨),而在于它们通过其国外直接投资,把子公司所在各国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其内部的“贸易”也是在其海外直接投资和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们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把生产企业分布在所选定的适当地区和国家,利用当地的有利条件进行生产。这些产品可能是为满足当地市场需求而生产的;也有的不过是在不同国家分别生产某一产品的各种零部件或某一产品的不同工序,然后把这些“中间产品”集中运往一地,进行最后的组装,直到成为最终产品。当前的产业内国际分工还越来越多地由跨国公司组织多个其他公司作为其供应商(或承包商)来实现。而这些供应商或承包商,有的是本国公司,也有他国公司。如果是后者,就自然形成了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因此产业内分工的加速发展,标志着国际分工的更加深化细化,从而使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对世界生产的影响  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和各种组织形式,把直接生产过程健在于全球各地。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在国外进行的生产,包括物质生产和劳务的价值,也迅速增长,其与世界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估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生产总值已占世界GDP约1/3。如果考虑到世界各国都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心企业和非跨国公司,则上述比重已是相当高的了。今后,这一比重必将继续提高。根据这一情况,我们可以说,世界生产正在走向全球化。  对技术扩散的影响  在跨国公司特有优势中,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都是决定其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正因为拥有其特殊的优势,跨国公司才能在一个陌生的外部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为此跨国公司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把这种优势永久保持,不允许其扩散。可是技术优势扩散的必然性并不以跨国公司的意志为转移,其原因有第一,跨国公司内部技术转让的需要。第二,建立战略聪明或技术联系的需要。第三,知识本身的溢出效应和外在性。由于以上原因跨国公司其子公司或附属机构一旦能够在东道国里生存下来,它也就带来了把这些优势传导给东道国的机会。所以,总的来看,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知识的传播会在生产领域对东道国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东道国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能力,有利它们建立新产业部门,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对世界贸易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FDI)是企业以谋取利润为目的的跨国界投资行为。世界经济的形成最初是以国际贸易为纽带的。随后国际信贷或国际间接投资发展起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扩张和经济的增长,并孕育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发生。参与对外直接投资的一方在世界贸易中可产生四个效应。一是出口引致效应;二是进口转移效应;三是出口替代效应;四是反向进口效应。而引资方在世界贸易中则会产生三个效应。一是进口替代效应;二是出口创造效应;三是进口引致效应。总之对外直接投资在世界贸易中是规避贸易风险,突破他国贸易壁垒的有力方式之一。  直接投资对金融领域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金融领域的影响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直接投资对金融业跨国经营的影响。金融资本作为功能资本是从资本循环中货币资本这个环节中衍化而来的,金融资本就其根本任务来说,首先是要为产业资本服务,因此随着产业资本的扩张,金融资本也必然要向全球扩展。可以说,没有对外直接投资的全球大发展,金融业也就很难迈向全球。二是对外直接投资在金融业的扩展及其影响。跨国银行的建立是对外直接投资的一部分,按照分类,它属于服务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这种对外直接投资正在加速发展,并已超过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跨国银行是国际金融业的核心,经过它所进行的国际融资对世界经济的增长起着重大的杠杆作用。但是由于国际融资的巨大风险,它也给世界经济带来麻烦。这就是跨国银行在世界经济中所起的两面作用。  对外直接投资对消费领域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消费领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的公司文化而得到传播的。例如,各国的跨国公司,特别是美国的跨国公司在全球的存在以及它们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所进行的宣传,对各国人民的消费模式和消费习惯的确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各国的消费文化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的,如果对它不提高嗅觉,消极的东西就会起作用,这也是当前经济全球化中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对外直接投资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发达国家的影响  发达国家是跨国公司的发源地,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彼此进行着激烈的竞争,相互争夺着对方的市场。第一,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在本国一般都处于垄断地位,垄断是跨国公司的起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向外扩张的需求,国际国内进行扩张的能力是垄断利润增强的表现形式。追求利润最大化无疑是现今跨国公司对外扩张的终极目的,而垄断利润并不是靠无休止的扩张分公司来实现,而是靠高效率的公司运营,技术创新,靠知识而取得。但垄断并不能阻止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的条件下跨国公司依靠更多的经济手段,如技术创新,工艺改良、科学管理,以及促销技巧等等反而会促进竞争。今天的世界没有哪一家跨国公司能躺在过去的成就上高枕无忧,也就是说世界格局的不确定性强化了跨国公司的竞争性而弱化了跨国公司的垄断性。  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应从资本、就业、培训、技术、贸易、工业结构和与当地的经济联系等方面来综合分析。  就资本而言引进国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比向外国银行借贷的风险要小,同时,由于债务危机限制了非股权集资方式,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作为资金来源的吸引力大大增强。  以就业和培训来说,跨国公司虽然是世界市场经济主要的直接和间接的雇主,但它们在就业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并不大,通过培训转移技能是跨国公司对发民中国家潜在的重要贡献。  关于技术人们总认为跨国公司是转让新技术的强大和有效的手段,是发展中国家获得现代技术的主要来源。然而跨国公司进行技术转让收费高昂,特别是近来技术开发的步伐加快,成本的提高也在加快,有可能提高技术转让的壁垒,因而强化了处于领导地位的跨国公司的力量,加重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关于贸易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期望跨国公司在促进出口方面发挥作用。事实上,跨国公司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扩大制成品出口方面已经充当了重要角色。  关于工业结构,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能导致大型垄断公司的统治,跨国公司的进入,特别是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小型市场,使人们对它的影响更加担心。另外,跨国公司可以同当地公司建立各种类型的联系,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联系。在这些联系中也有一些是有益的,如对当地公司在技能和效率方面产生某种溢出效应。  除了以上因素外,跨国公司在文化、政治、安全、环境、地区一体化及生产力地区分布等方面也对发展中国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某些总量对发展中国家有实际的重要性,而且在将来会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和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变化对国际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表现在:  (1)加强了国际贸易中的垄断程度。  (2)加速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3)影响了国际贸易地区分布。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3/4集中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实际上主要是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4)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使国际贸易商品结构中制成品贸易的比重上升,初级产品贸易的比重下降。  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它弥补了资金不足、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增加了就业、培养了新型人才、带动了经济贸易增长、提升了贸易结构、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推进了体制转轨过程、加快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等等。然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也给我国带来一些消极影响,如市场受控、转让低技术、转移污染企业、国内企业受压制、我国经济政策的制定和控制难度增加等。  一、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  1 增加了资本形成数量,提高了资产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资金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国内积累能力有限,储蓄严重不足,而投资需求却逐年扩大,导致储蓄缺口逐年增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增长,进口需求迅速增长,但由于我国出口规模不大,出口结构不合理,出口创汇能力不足,难以满足进口的需求,因而导致外汇缺口也逐年增大。而外资的进入有效地解决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1979~1989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578亿美元,而截至2005年底,我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企业50多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超过2700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不仅增加了我国资本形成的数量,而且改善了资本质量。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投资比率明显高于国内企业,其资产质量高于我国工业整体资产质量和国有资产质量。  2 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通过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缩短了我国企业的技术差距,获得了技术扩散的积极效应。有关数据表明,外商在一些行业关联效应比较大的行业投资,推动了这些行业的技术进步。例如,跨国公司在汽车业的投资使我国汽车产品技术水平在短短的几年里,从20世纪50年代跨入80年代水平;机械工业通过吸收外资,使大批企业技术由20世纪70年代一步跨入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的水平;化工外资企业的高新技术项目近年来明显增多,已有一批产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跨国公司对华投资不仅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管理、质量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人才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管理经验,同时造就了一批新型管理人才,使我国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国内企业通过与外商举办合资、合作企业,加速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和资产重组,形成了一批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名牌企业,如上海贝尔、上海大众、康佳、TCL等。  3 带动我国产业发展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带来了资金,而且还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产业带动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优化了产业结构。产业经济学认为,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演变,可通过三次产业间比例关系的变化反映出来,即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相应提高。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符合这一趋势,而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加强,与外资的加速进入及其产业分布保持了一致。其次,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多年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后,一些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使我国出现了一批现代新兴科技企业,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加快了我国现代化的步伐,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第三,带动零部件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大型跨国公司都是生产全球化程度很高的公司,在全球有多家协作企业,当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时,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本地化程度,就会带动国外协作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  4 增加就业,造就新兴人才  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我国一部分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对外贸易直接相关的从业人员已达8000多万人。外商投资企业还提高了我国的就业质量。外商投资企业在生产和经营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人才,使他们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跨国公司为了长久占领我国市场,采用多种形式开发我国的人力资源,如合作进行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培训,设立技术开发中心等。据调查,几乎所有的在华外商投资企业都建立了规范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特别是大公司,其培训体系往往是国际化的。例如上海贝尔公司从1986年开始已累计培训万人次以上,其中还派往国外培训,并在比利时建立了培训和开发中心。摩托罗拉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对新录用的国内技术人员经常性地派往香港、新加坡和美国总部受训,并定期轮换安排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到世界各地的半导体企业接受培训。  增加财政收入和平衡国际收支  在外商企业开业初期,政府从外资企业得到的税收收入有限,当企业逐步发展,利润增加时,政府税收收入也显著提高。1989年,外商投资企业缴税收入不足10亿元人民币,到十五期间涉外企业缴税收入达10亿元,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重为9%。可以预期,随着外资企业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我国涉外税收管制措施的进一步完善,外资企业上缴税金将持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在全国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  1992年以来,随着外资的大量流入,我国20世纪80年代曾长期存在的外汇收支矛盾得到了根本性解决,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中央银行外汇储备逐年增加,从1994年的516亿美元猛增至2005年的8189亿美元。对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这种实质性改善,外商投资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具体表现:首先,外商直接投资为我国资本项目的顺差做出了较大贡献。其次,外商投资促进出口、改善出口结构,致使外资企业的贸易平衡状况长期保持顺差。外商投资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是正面的,外商投资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发挥了明显积极的作用。  6 推进体制转轨的过程,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对外商直接投资推进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意义值得特别强调。20世纪70年代末期,我国实行改革和开放政策以后,最早制定的一批尝试与市场经济法律框架接轨的法律和法规,就是与外商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1979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法》经第五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这是改革开放以后人大通过的第一部法律文件,以后又陆续制定了许多部涉及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中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后来构成通用于国内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的基础,并推动着相关法律建设的开展,加快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  在微观层次上,通过举办合资企业,有利地推动了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举办中外合资企业,实际上也就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进行组织变革和管理创新,使企业真正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是重塑市场行为主体的过程,中外合资企业的举办为推进我国现代企业制度建立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跨国公司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的消极作用  1 对我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安全的冲击和影响  经济自主权是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保障。一个国家只有独立自主地制定国家经济政策,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产业,有效地抵御外部不良势力的干扰和侵蚀,才能对国家利益做到真正的维护。跨国公司对一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冲击和影响的基础是对该国进行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市场垄断和产业控制程度自身,对该国经济自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很大。1992年以来,外商投资的大量进入以及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内著名品牌被外商收购、控制,外国投资企业冲击和抢占我国国内市场,使国内企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竞争与威胁,在外来投资企业的强大冲击下,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这需要引起我们关注和警觉。  2 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扩大了我国区域间和产业间发展的不平衡  一是地区分布不平衡,跨国公司在华投资大部分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较少;二是产业分布不平衡,较多集中于第二产业,而第一、第三产业分布较少。地区分布不平衡使地区间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跨国公司在华投资目标要服从其全球战略目标,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是其对华投资的基本动力。因此,它必然要选择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的产业和项目投资,从而必然带来投资地区和投资产业的不平衡性。  3 产业转移中,污染产业进入我国  根据1995年普查资料统计,在华跨国公司中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6998家,工业产值4153亿元,从业人数5万人,分别占全国工业企业相应指标的23%、05%和01%,其中投资于严重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7487家,工业产值1984亿元,从业人数6万,分别占全国的10%、41%和81%。这些污染产业,破坏环境,影响生态平衡,直接危害了我国人民的生命与健康,同时加大了我国环境保护成本。  4 对我国企业产生压制效应  外商投资企业在东道国生产经营中,凭借其资本、技术、规模和经营优势,挤压同行企业,对当地企业形成压制效应。这种压制体现在股权控制、技术控制、品牌控制上。例如,在我国电子行业中,外商控股比例最高的是集成电路生产和通讯设备行业,外方平均控股权比例在60%以上,形成了全行业控制状态;家电制造业的合资项目中,75%为外方控股,10%为双方各占50%;在洗涤用品行业中,跨国公司已形成对我国国内市场的控制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