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利率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5-17 15:01:01

利率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摘要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面临着盈利能力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通过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同时进行体制创新,实现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发展策略,零售贷款

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变化非常活跃,其中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稳步推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变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国曾颁布多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终于在2014年末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2012年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将浮动区间扩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将1、3倍调整为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扩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30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将摆脱目前的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区间的限制,实行市场化定价。该《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个人等零售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化定价理念,为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

二、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与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从已公布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来看,各家银行业绩均面临着盈利增速放缓的局面。除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外,其余9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跌至“个位数”时代。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要求零售银行改变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机遇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零售银行强化内部能力,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服务和创新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贷款业务转型

在经济转型形势下,贷款企业风险增加;在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完善,银行利润空间也大幅压缩。

银行应以“新一代的资产负债经营策略”为方法,提高贷款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贷款业务转型。需要建立对各个客群风险调整后的贷款收益和资本消耗,以及不同类型的存款融资成本的洞析,并主动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发展高收益零售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

(2)个人存款增速放缓,制约银行个人贷款放贷规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导致存款流失、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银行面临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储难题。

2014年以来,银行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占比基本高于45%,但股份制银行平均仅20%。个人存款增速放缓越来越限制个人贷款的放贷规模。

(3)“去银行化”趋势加剧,零售信贷业务挑战升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提升,且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选范围不断扩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去存款化”过程将延续至未来10年。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只有不到30%的资金来自于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来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市场“实际”存款利率已明显上升,这些代价高昂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际收益极其有限,零售银行的利润率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

(4)新增信贷规模现结构化差异,粗放循环模式难以持久

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一直以存款至上为重心,业务结构单一。在零售业务发展新形势下,银行零售业务应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调整零售业务结构及相应资源投入,从而匹配客户结构及整体大环境的改变。零售银行应以发展潜力高、收益大的零售贷款新业务为切入点,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

1、产品策略: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

零售及小微企业贷款,将成为未来5年中国零售银行业收入的增长引擎之一,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产品策略即是做卓越的“高收益信贷银行”,以优秀的零售信贷产品拉动和绑定客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贷款收益,弥补资金成本高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1)以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拓展消费金融版图及创新

当前信贷市场上,个人客户已成为主要客户群体,从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来看,消费金融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而信用卡分期业务丰富的消费信贷选择及便捷的多渠道办理和流程优化,使得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传统消费贷款业务正逐步被信用卡分期业务替代,未来信用卡分期业务将日渐成为占领消费金融的高地。消费金融业务应在有形优惠下寻找差异化路线,拓宽收入渠道,进而提升其业务的综合盈利能力。

(2)以专业技术创新微贷金融,由放贷向综合金融转变

2014年,各家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增幅约为10%-20%,增速与前两年的50%以上相比明显放缓。首先,2014年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小微企业订单普遍减少20%-30%,导致有效信贷需求萎缩;其次,小微企业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最后,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小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银行分得“蛋糕”的份额相应变小。

近几年来,各家银行都以小微企业业务为发展重点,小微企业受到空前关注的同时,市场份额被不断摊薄。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以往靠小微信贷业务以价格、规模覆盖风险的效益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小微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拓展模式、员工管理和生产流程等也出现显著变化。商业银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因此,银行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过程中,不仅需注重小微业务的“量”,更需挖掘小微业务的附加值,从单纯的“微信贷”向“微金融”发展,通过对小微客户的需求挖掘进行交叉销售,以专业信贷技术创新微贷金融,有效覆盖小微业务风险,达到小微客户价值最大化。

2、体制策略:体制创新,助力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发展

(1)构建特色专营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构建零售贷款业务专业化运营机构模式,如设立小微金融中心、个人贷款中心、个贷审批中心、信用卡中心、消费信贷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等。通过设立业务专营体系,专业化地为零售信贷业务提供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管理操作,提高审贷效率和风险控制;专职开展营销推动和业务运营。

(2)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平台批量获客

积极探索外部合作模式,开展零售贷款业务。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开辟绿色通道,达到批量获客的效果。第一,与银行集团内部子公司,特别是非金融子公司在居民消费和非金融投资相关领域合作;第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营销体系,其一为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和大额商品商场等消费商户,其二为房地产、留学机构等中介机构,其三为政府、协会等各类信贷平台。

(3)增强业务定价能力,提升审批效率和风控水平

零售银行贷款业务向小微、消费金融、信用卡等领域倾斜,应提升贷款定价能力、改善盈利能力,还应提高风控水平、客户综合贡献度等。

小微业务应建立独立的、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个人信贷业务在贷款利率定价上也应注重根据不同客户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有效的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4)建立授信模型,强化垂直管理及信用风险管理

建立零售贷款授信模型,改善小微企业信贷、个人贷款管理系统,增强公司客户信用评级和个人客户信用评分功能,缩短审批流程。

(5)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充分借鉴成熟技术,设计符合个人和小微客户特点的业务流程。在小微业务方面,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培育微贷品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业务流程再造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05,( 1)

[2]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3]何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的贷款定价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2).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我国现有的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内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论文内容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我国现在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许可权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资讯装置,采集、分析各种资料资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资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资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巨集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程序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专案和资本专案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专案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5.李扬,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国证券报,2003

6.邵伏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经验与展望,经济观察报,2004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程序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程序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巨集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巨集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执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执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专案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专案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 *** 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

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充套件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执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序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执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执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给你推荐一个不错的论文网站,你看看,幸福校园论文网站.当代货币金融学说论文[资料介绍]摘要:本文从利率对国民经济的主要作用及其管理体制入手,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讨论了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条件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说明了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趋势及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的问题。关键字:利率市场化、宏观经济、利率管理[目录]目录一、利率的主要作用和利率管理体制二、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的主要情况三、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及应注意的问题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原文]利率是经济中最受关注的一个经济变量,新闻媒介几乎每天都对它的变动加以报道。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对经济的健康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利率由众多经济与非经济因素决定,反过来,利率也对众多经济变量发生作用。利息是信用关系成立的条件,利息的存在使得信用关系得以产生、发展、壮大,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利率的主要作用和利率管理体制(一)一般情况下,利率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作用:1、利率影响货币需求在流动性需求理论中,利率越高,投机性货币需求的机会成本越高,因而该种货币需求就越低;在其他货币需求理论中,利率本身就是债务人要支付的一种成本,因此利率高低与投资需求就会下降。利率与货币需求量的影响程度取决于一国的利率环境-利率弹性的大小。2、利率是调节货币供应量的重要工具首先,货币供应量取决于一国的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的大小,而基础货币是中央银行发行的现金以及对商业银行的负债的总和,很明显,两者没有直接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间接的关系:由于利率提高,社会存款总额会增大,现金量会缩小,也就是信用回笼,使得基础货币中现金量减小。其次,影响货币乘数的直接因素包括现金漏出率、存款准备率、超额准备率等。而利率与现金漏出率有间接关系:利率提高,现金回笼增加,从而现金漏出率减小;同时,超额准备的机会成本增大,因此超额准备率也会减小,从而加大货币供给。利率提高使货币供求在两个相反方面同时产生影响,因此可以缓解货币需求过大的矛盾。3、利率是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银行的再贴现政策实际上就是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当经济处于萧条时,中央银行可以降低再贴现率,从而刺激需求;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提高再贴现率,增大投资成本,从而抑制过度的货币需求。......[参考资料]参考文献?1李晓、倪伟、张勤(1999):《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战略选择》,《吉 林大学学报社科版》第1期。?2〔美〕爱德华•肖(1988):《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三联书店。?3〔美〕罗纳德•麦金农(1988):《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三联书店。 ?4胡鞍钢(1999):在《专家分析银行放开利率的最佳时机》一文中的谈话,中经网 11月。?5张杰(1996):《地方政府的介入与金融体制变异》,《经济研究》第3期。?6王华庆主持,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课题组(1998):《利率变动与我国金融资 产选择结构关联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金融热点问题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7〔美〕罗纳德•麦金农(1997):《经济市场化的次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 民出版社。?8谢平(1999):《中国金融改革面临的挑战》,《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可参考文献

摘要 :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的商业银行零售贷款业务面临着盈利能力的挑战,同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商业银行应通过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同时进行体制创新,实现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发展策略,零售贷款

2014年以来,我国金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特别是针对金融领域的监管变化非常活跃,其中利率市场化和存款保险制度的稳步推进,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变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1996年至2014年,我国曾颁布多次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终于在2014年末迎来了实质性突破。2014年11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由2012年规定的基准利率的1、1倍提升至1、2倍,同时简化了存贷款基准利率的期限档次;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将浮动区间扩大至1、3倍;2015年5月11日,又将1、3倍调整为1、5倍。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进一步扩大,扩宽了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空间,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促进其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并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最终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资金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推动形成符合均衡水平和客户意愿的储蓄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此外,2015年6月2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即日起实施《大额存单管理暂行办法》。根据《办法》规定,30万元以上的个人存款,将摆脱目前的存款基准利率和上浮区间的限制,实行市场化定价。该《办法》一方面有利于有序扩大负债产品市场化定价范围,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培育企业、个人等零售市场参与者的市场化定价理念,为继续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进行有益探索并积累宝贵经验。

综上所述,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已接近尾声,预计2015年下半年或2016年初存款利率上限将被彻底取消。

二、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与机遇

1、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利差收窄、盈利能力承压。从已公布年报的11家上市银行来看,各家银行业绩均面临着盈利增速放缓的局面。除平安银行及浦发银行外,其余9家A股上市银行2014年净利润同比增幅均跌至“个位数”时代。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快速推进要求零售银行改变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的传统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产品创新和风险定价能力。

2、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机遇

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也为零售银行强化内部能力,促进差异化竞争,提升服务和创新水平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贷款业务转型

在经济转型形势下,贷款企业风险增加;在以利率市场化为代表的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大中型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越来越完善,银行利润空间也大幅压缩。

银行应以“新一代的资产负债经营策略”为方法,提高贷款收益,降低资金成本,实现贷款业务转型。需要建立对各个客群风险调整后的贷款收益和资本消耗,以及不同类型的存款融资成本的洞析,并主动选择最符合自身情况的`零售银行资产业务结构,发展高收益零售贷款业务,主要包括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个人经营性贷款业务、消费贷款业务、信用卡业务。

(2)个人存款增速放缓,制约银行个人贷款放贷规模

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导致存款流失、资金成本上升成为银行不可回避的问题,目前,绝大部分银行面临稳定、低成本资金来源的吸储难题。

2014年以来,银行资金紧张局面愈演愈烈,多家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存贷比逼近75%,其中四大行零售存款占比基本高于45%,但股份制银行平均仅20%。个人存款增速放缓越来越限制个人贷款的放贷规模。

(3)“去银行化”趋势加剧,零售信贷业务挑战升级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资金成本提升,且财富管理类产品的普及程度和可选范围不断扩宽,个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去存款化”过程将延续至未来10年。尽管中国大多数银行只有不到30%的资金来自于零售存款,但毋庸置疑,未来对零售存款的争夺将更加白热化。市场“实际”存款利率已明显上升,这些代价高昂的资金来源带来的实际收益极其有限,零售银行的利润率将会受到持续的冲击。

(4)新增信贷规模现结构化差异,粗放循环模式难以持久

传统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一直以存款至上为重心,业务结构单一。在零售业务发展新形势下,银行零售业务应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调整零售业务结构及相应资源投入,从而匹配客户结构及整体大环境的改变。零售银行应以发展潜力高、收益大的零售贷款新业务为切入点,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商业银行利润结构优化。

三、利率市场化下零售贷款业务的发展策略

1、产品策略:发展高收益资产业务,做“高收益信贷银行”

零售及小微企业贷款,将成为未来5年中国零售银行业收入的增长引擎之一,零售银行业务转型的产品策略即是做卓越的“高收益信贷银行”,以优秀的零售信贷产品拉动和绑定客户,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不断优化贷款结构,提升贷款收益,弥补资金成本高涨带来的盈利压力。

(1)以信用卡和互联网金融拓展消费金融版图及创新

当前信贷市场上,个人客户已成为主要客户群体,从信用卡消费信贷业务来看,消费金融更是进入“黄金发展期”,而信用卡分期业务丰富的消费信贷选择及便捷的多渠道办理和流程优化,使得客户群体不断扩大,传统消费贷款业务正逐步被信用卡分期业务替代,未来信用卡分期业务将日渐成为占领消费金融的高地。消费金融业务应在有形优惠下寻找差异化路线,拓宽收入渠道,进而提升其业务的综合盈利能力。

(2)以专业技术创新微贷金融,由放贷向综合金融转变

2014年,各家银行小微信贷业务增幅约为10%-20%,增速与前两年的50%以上相比明显放缓。首先,2014年我国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小微企业订单普遍减少20%-30%,导致有效信贷需求萎缩;其次,小微企业风险不断暴露,不良贷款持续上升;最后,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小微市场,竞争愈演愈烈,银行分得“蛋糕”的份额相应变小。

近几年来,各家银行都以小微企业业务为发展重点,小微企业受到空前关注的同时,市场份额被不断摊薄。在新形势下,商业银行以往靠小微信贷业务以价格、规模覆盖风险的效益模式难以为继。

同时,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小微企业的传统经营方式、业务拓展模式、员工管理和生产流程等也出现显著变化。商业银行必须紧跟时代潮流,加强金融与科技的融合。

因此,银行在发展小微信贷业务过程中,不仅需注重小微业务的“量”,更需挖掘小微业务的附加值,从单纯的“微信贷”向“微金融”发展,通过对小微客户的需求挖掘进行交叉销售,以专业信贷技术创新微贷金融,有效覆盖小微业务风险,达到小微客户价值最大化。

2、体制策略:体制创新,助力零售贷款业务多元发展

(1)构建特色专营体系,提升专业能力

构建零售贷款业务专业化运营机构模式,如设立小微金融中心、个人贷款中心、个贷审批中心、信用卡中心、消费信贷中心、汽车金融中心等。通过设立业务专营体系,专业化地为零售信贷业务提供审查、审批、放款及贷后管理操作,提高审贷效率和风险控制;专职开展营销推动和业务运营。

(2)开辟绿色通道,搭建平台批量获客

积极探索外部合作模式,开展零售贷款业务。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开辟绿色通道,达到批量获客的效果。第一,与银行集团内部子公司,特别是非金融子公司在居民消费和非金融投资相关领域合作;第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的营销体系,其一为房地产开发商、汽车经销商和大额商品商场等消费商户,其二为房地产、留学机构等中介机构,其三为政府、协会等各类信贷平台。

(3)增强业务定价能力,提升审批效率和风控水平

零售银行贷款业务向小微、消费金融、信用卡等领域倾斜,应提升贷款定价能力、改善盈利能力,还应提高风控水平、客户综合贡献度等。

小微业务应建立独立的、差别化的风险定价体系。个人信贷业务在贷款利率定价上也应注重根据不同客户采取灵活的定价策略,健全内部风险评估系统,构建有效的商业性贷款利率定价机制。

(4)建立授信模型,强化垂直管理及信用风险管理

建立零售贷款授信模型,改善小微企业信贷、个人贷款管理系统,增强公司客户信用评级和个人客户信用评分功能,缩短审批流程。

(5)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充分借鉴成熟技术,设计符合个人和小微客户特点的业务流程。在小微业务方面,精简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培育微贷品牌。在消费贷业务方面,业务流程再造要以客户价值为导向,构造增值型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赵志宏.商业银行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J].银行家,2005,( 1)

[2]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

[3]何勇.我国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经营中的贷款定价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8,(2).

[4]江春,刘春华.发展中国家的利率市场化:理论,经验与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探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论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整理的探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银行遇到的困难和风险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国内利率化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是利率化的改革给银行业带来了一些问题。根据研究,随着国内利率化的不断加深,银行业的确承担了更大的风险,换句话说,利率市场化给银行业带来的好处不能抵消潜在的风险。我国银行业正处于产权属性和转型的特殊时期,渐进性的改革更适用于国内银行业,相比较而言,时间比较宽裕,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并且商业银行可以根据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有效的改变自己的策略,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规则,从而可以有效地转嫁风险。文章就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给银行带来的困难和风险进行分析和探讨,并对银行就如何避免这些风险提供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承担;对策;

引言:

我们所说的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决定利率,具体而言就是由银行根据资金市场上具体的供求变化来自动调节,最后形成一套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引导,其他各种利率同时存在的体系。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也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不断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重要的环节。

一、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含义

利率市场化可以细化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首先是利率决定机制下的市场化模式。此类模式代表利率方面所出现的所有变更均是由市场引发的,无法由主观进行操控。其次便是利率干预机制下的市场化模式。此类方式主要指的是利率在受市场运作影响的基础上,中央银行业会通过间接的方式对利率进行适当的管控。不过此类管控并非直接的方式,仅仅是根据市场变更状况进行的一些微调。

利率市场化具有很多优势,举例来讲,其能够进一步展现资金供求两方真实的资金力量对比,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优化资金的配置。所以上述谈到的两类市场化模式,在经济调节、推动市场发展方面均是具有一定的效用的。而中央银行同样可借助此类模式能够进一步把控经济的整体进程。此种状况一方面是利率市场化的效果,同时也是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走势。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机制

(一)使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加大

所谓利率风险就是因为利率的变动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潜在风险。根据经济规律来讲,如果利率长期受到管制,突然放开,那么在短时间内,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过程,随后会与市场的变化相适应,随着市场的行情变化而变化。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会对商业银行造成风险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利率的敏感性缺口加大,另外一个就是受到存贷利差的影响。就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现状来看,利率的敏感性缺口加大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较大,存贷利差空间变小则是商业银行出现风险的直接因素。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可以预见想要在短时间内预测我国的利率会有比较大的困难,市场上实际的利率和预测利率存在较大的差距,就会使市场的利率变化更加难以预测,直接导致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结构不能合理匹配,也就会导致利率的结构期限更加复杂,导致银行存贷款周期不稳定。如果是在快速的商业扩展周期中,央行又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会导致银行的长短期利率倒挂,利差空间严重被挤压,商业银行没有实现预计的利差,就会引起收益曲线风险。

(二)使银行的信贷风险增加

在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发展中,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也会随之增加。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整个利润空间被严重缩小,此种状况下其便需直接取消部分收益少、风险低的项目,将自身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收益较高的项目上。此种状况下,商业银行所运营的`各类项目整体风险性会进一步提升,进而引发更多的信用风险。这便是逆向选择严重状况下,还可能会引发"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状况的出现。由此可见,如果进行完全市场化的话,会直接影响市场供求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利益,违背市场运作规律,增加信用风险的出现。

因为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所以利率提升后,信贷市场会出现相应的逆向选择、逆向激励效应。关于逆向选择效应,即利率提升之后,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状况导致商业银行更多地会选择将贷款放置在高利率借款人方面,而风险与收益偏好均较高的借款人也会意愿去支付高额的利率,这样一来两方便达成了相应的共识。至于偿还能力佳、风险低的借款人员,因为其自身能力低、不愿支付高利率等各种原因会直接退出信贷市场。关于逆向激励效应,即得到贷款的借款人在高额贷款成本方面,会挑选收益与风险俱高的项目,进行投资时也会将所借贷款投放在风险高的行业。逆向选择、逆向激励效应的共同作用造成了银行信贷风险的提升,同时也会造成投资、总体经济活动水平的降低。若持续此种状况则会为金融危机的出现埋下高风险因素。

(三)流动性风险加大

利率市场化能够帮助商业银行以更灵活的方式综合使用价格工具来获取存款、优化自身资产负债结构,不过也造成了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难度的综合上升,同样是对当下资产负债项目整体稳定程度的一种更改。资产上,整体流动性低且收益较高的资产会逐步提升占比。负债上,商业银行存款整体稳定性会降低,不同种类的存款,尤其是同业存款于银行间的整体流动速率会增加,对应的规模同样会增大,而这均会让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负债结构变得更加脆弱。

三、商业银行承担利率市场化风险的有效措施

(一)政府部门把握政策力度

当下来看,商业银行仍旧属于金融市场当中的一部分,而利率市场化则属于市场利率快速发展的主要模式,两者间的相互作用需政府运用"有形的手"进行综合把控,由此来思考市场形势状况,整体把控政策的运用。第一,改革方面来看,需使用渐进式的开放利率管理方式,减缓整个利率市场化的速度,减少对于商业银行整体的冲击。第二,当利率市场化出现相应风险的时候,也需加强商业银行等相关金融企业的监管力度,综合把控市场整体竞争情况,以此优化商业银行在风险方面的抵抗能力。

(二)循序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

目前来讲,中国利率市场化已有了相应的经验,且在实际中发现了符合中国市场特征的路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这是进一步推动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发展的重要经验。相关国际经验显示,借助渐进式的办法来发展利率市场化,最终的效果一般是较佳的,相比于急于获利的模式来讲具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中国利率市场化也可借助此类试点化办法进行发展,在综合提升经验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整个市场的进步发展。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模式下,利率风险管理是十分重要的。长时间内的利率管制导致中国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方面的整体认知偏低,且商业银行的内容也无体系化的利率管理方式。由此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利率风险的出现、构建出专门化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为目的,便可通过发行相关金融衍生品的方式来转移风险,同时构建起专门化的市场利率信息系统、创建利率预测模型,科学预测走势、把控风险。

(四)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

利率市场化属于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当中十分重要的部分,构建高效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展开合理化的监管,对于推动整个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来讲是十分有利的。相关经验显示,构建完善、高效的金融监管制度,得到优良化的监管体系,才能够最大程度上监管把控商业银行各类行为,以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发展,维持经济的持续繁荣。

1.加速法规修订、银行监管法律框架的构建

目前来看,需提升法规修订速率、在增设相关新法规的基础上,构建更全面化的银行监管法律框架,优化完善其中重点内容。首先,对监管当局、相关部门的职工职责进行细化,保证监管部门享有独立化的监管权;其次,对各项准则进行进一步规范,诸如银行方面的市场准入规则、流动性、资本充足率等;再次,统一相关监管标准,面向全部银行采取国民待遇原则;最后,确定出监管人员与监管章程对应的具体负责内容,构建完善的监管机构检查制度。

2.优化监管理念,构建国际化监管模式

当下,需提升下述几点工作水平:首先,构建完善化的信息披露制度。关于信息披露,需确定出相关细则,如监管对象需负责的各项内容、所需披露的各项资料、关于资料方面的各项邀请等。其次,构建完善化的信用评级制度。在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基础上,我们也需根据国际经验设计合理化的信用评级措施,构建符合中国本土的评级制度。再次,构建存款保险制度。设立严重状况出现时应对银行倒闭问题的各项程序。最后,构建专门化的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实时跟踪、分析指标,为金融风险的出现、解决奠定相应的基础。

3.构建完善化的金融监管自律机制

首先,优化现有的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此制度是维持银行监管体系正常运转的重要金融基础,能够推动金融机构于更稳定的状态中发展。除此之外,还需构建现代化商业银行运作机制,借助改革等相应方式促使金融机构变成符合市场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以此更好地在各类经营理念的指导下降低整体违规违纪现象的出现。其次,构建金融同业间自律体系。由中国当下的金融行业状况来看,发现金融业整体的发展速度是较快,且金融监管当局存在监管不力等各类问题。对此,需及时构建起匹配现有问题的金融同业公会制度,开设出能够推动市场有序竞争、良好把控金融风险的行业自律机制。可由金融监管当局牵头,在社会舆论的指导之下,在自发、自愿的基础上建立金融业同业公会,根据金融机构的不同类型、不同地区建立不同的金融同业公会,赋予金融业同业公会具有行业保护、行业协调、行业监管、行业合作与交流等职能。

(五)应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

在利率市场化之下,频繁的利率波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客户的投资消费行为都会带来影响。对商业银行来说,利率波动使利差收入减少,为适应竞争的需要,商业银行只有不断加快金融产品研发,不断创新制度流程,以更多金融产品和方便快捷的效率来拓展业务空间,才能更好地规避和分散风险。因此,商业银行在保证传统业务的同时必须加快金融产品的创新和研发步伐。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利率市场变化使得商业银行承担信用风险、利率风险与资金流动风险,需要通过政府部门把握政策力度、循序渐进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金融监管、应加快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等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承担能力与控制能力。

参考文献

[1]汪河.金融科技、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J].上海经济,2018(2):108-116.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蔓延,我国现有的管制利率在经济金融领域内所表现出的种种弊端日益突出,放松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迫切性日益增强。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利率市场化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市场基准利率 货币政策

论文内容摘要:1996年以来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过,我国现在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指出了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我国利率管理体制经过20多年的改革,在放松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序不断加快,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高,利率在经济执行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整个利率体系的市场化程度是比较低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利率管制程度高,调整的灵活度不够,金融机构自主确定利率水平和计结息规则的许可权较小,不能完全根据经济形势和金融市场变化而灵活变动,决策程式复杂,利率杠杆的调节作用发挥时滞较长,难以适应今后金融机构成本管理、金融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需要。

缺乏有效的市场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本利率。从某种意义上说,基准利率的选择和确定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步骤。一般来说,基准利率应当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市场参与程度高,能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影响力大,与其他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其次,可控性好,要便于中央银行调节以体现其政策意图;第三,稳定性好,风险较小。结合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利率发行利率和收益率、再贴现率和再贷款率等都不完全具备条件承担基准利率的责任。

市场缺乏防范利率风险的机制和手段,利率监管的方式急需改革。近几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利率风险累计增加,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手段,市场尚不能提供适合的风险对冲工具,利率监管的重点尚未从检查处罚利率违规转移到防范利率风险上来。

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来说,就是要建立一个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市场供求发挥基础性作用,中央银行通过各种市场化政策工具调控货币市场利率,并通过它来对利率水平和结构以有效影响的体系。鉴于当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

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资讯装置,采集、分析各种资料资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建立公正、透明的资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资讯披露的真实性;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的垄断化局面,改变商业银行所有制结构,对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同时,加快民营金融机构的建立,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适应经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解决利率市场化改革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汇率政策和国际收支政策等巨集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问题。利率市场化改革会提高利率与汇率变动的联动性,对国际收支的影响加大,必须加强利率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维护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此外,我国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巨集观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利率改革程序还要考虑与国际收支政策,特别是经常专案和资本专案可兑换政策的协调,应按照先实现经常专案可兑换,然后实现利率市场化,最后是资本专案可兑换的次序进行,以有利于我国掌握经济金融发展的主导权,执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参考资料:

1.黄达,货币银行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左科华,关于利率市场化的思考,国际金融报,2004

3.易宪容,中国利率市场化路还有多长,中国经济时报,2003

4.王萌,积极推进中国市场化改革,中国金融,2003

5.李扬,利率汇率市场化过程需5-10年才能完成,中国证券报,2003

6.邵伏军,中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经验与展望,经济观察报,2004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改革 影响 分析

论文摘要: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利率市场化的程序将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的、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国民经济带来的机遇和影响,提出了在利率市场化程序中,针对其消极影响所应采取的措施。最后得出了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各自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包括利率的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变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指实行利率管制的国家,为适应巨集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巨集观调控需要,更好的发挥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引导和调节资金配置的作用,通过建立市场机制,规范金融机构行为等措施,逐步或完全放弃对利率的直接管制,转向由市场决定利率水平的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整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利率市场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利率市场化强化了我国货币传导机制的作用。市场化利率对整个货币传导机制起到润滑作用。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它的变化可以真实的反应资金供求关系,一方面,各个经济主体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能得以提高,每个商业银行根据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自身的资产负债情况在基础利率的基础上自主制定存贷利率;各企业也可以根据利率的变化判断央行的政策和资金供求的现状,及时地调整发展战略;从居民方面看,由于以往管制下的利率并不能反映资金供求的状况,所以居民对利率的变化反应很小,而利率市场化以后,居民在选择储蓄和投资时有了一个选择的标准。另一方面,央行对金融市场的控制力加大,利率政策的效果更为显著。中央银行将成为利率调节的主体,调节利率的责任有所加强,中央银行利用利率手段调控金融市场也将更加有效。

2.利率市场化推动了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社会资金向上市公司流动,有利于中国上市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资产雄厚,信誉好的上市公司可以在货币市场上,或从银行获得大量低成本的资金,资本的更加充裕将提升公司的利润,从而使强者更强;而另一方面那些资产薄弱,信誉较差的公司必须提高借贷成本才能在货币市场上筹集资金,这将促使他们努力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提高信誉,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运作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市场化的利率真正代表了资金的供求关系,利率的变化对证券市场中的资金流动有一定的导向性作用。若利率提高,股票的收益不变,就会出现处于股票市场中的资金转而投向实体经济领域的现象。所以,利率市场化以后,证券市场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都会更加注重利率的导向性作用,从而使证券市场的执行更加规范。

3.利率市场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资金环境。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良好执行,央行对经济调控的货币政策将更为有效,真正建立起以市场为基础的利率体制,可以如实地反映国内资金供求状况,中国的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都将得到改善。当国内资金市场资金不足时,资金价格上涨,外部资金注入,资金的增多使利率下降。反之,国内资金过剩,利率下降,国际资金撤出中国。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小资金市场的各种利率的变化幅度,减小利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金的进出,有利于润滑中国的资金流动。

4.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各经济主体的发展。利率市场化加快了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步伐,为银行业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利率市场化以后,每个金融机构都必须加快自身的发展,尽快的适应市场化利率的变动规律;利率市场化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公平竞争,为银行业快速发展和多元化经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能够使商业银行走上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对促进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利率市场化使企业努力提高信誉,加速自身发展。利率市场化使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表现为双向的选择与被选择的关系。银行在贷款时会考虑贷款风险,各企业在利用贷款方面也会更加谨慎,尽量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贷款创造最大利润。这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自身的资本,使企业的竞争力得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企业按时偿还贷款,逐步提高企业信誉,这样才能使企业以后有机会可以以更低的利率,更宽松的条件从银行取得贷款。

二、利率市场化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利率市场化增大了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目前,利率还低于市场真正形成的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还将继续升高。在金融全球化的条件下,利率与汇率之间的互相影响,利率的升高将给人民币升值带来更大的压力。利率与汇率之间的影响主要通过国际资金流向和经常专案两种途径实现。在通过国际资金流向的途径方面,当我国的利率上升,就会吸引外国资金的流入,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大,从而使人民币的汇率上升。在通过经常专案方面,人民币的利率上升将会使更多的资金由投资领域和消费领域转向储蓄,投资和消费减少导致物价的下降,抑制进口对外汇需求减少,促进出口,外汇供给增加,对人民币的需求增加。

2.利率市场化加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目前东部的投资环境及金融市场都比西部地区发达。全国的证券交易所和商品交易所都位于东部地区,这些金融产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该地区的繁荣,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在利率市场化以后,资金资源必定会流向东部金融投资环境较好的地区,西部地区将会出现资金状况,金融市场和投资环境进一步恶化的现象,东西部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将继续增大。

3.利率市场化带来了商业银行更大的挑战。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因存贷利差所获得的利润将会大大减少。银行确定存贷利率的自 *** 有所扩大,银行间的竞争也将由此而展开。一方面,在存款人与银行之间,存款人的选择范围扩大,他们可以从利率高低,服务质量,银行信誉等诸多方面对银行进行选择,而站在单个银行的角度,能否吸收到足够的存款是银行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银行间也必将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以争取存款。

存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存款利率上升,资金成本加大。另一方面,银行与贷款人之间也面临双向选择的问题,银行在贷款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也会导致对优质客户的贷款利率趋于下降,存贷利差逐步缩小将成为必然的趋势。同时,利率市场化后,银行面临更大的倒闭风险。利率市场化与银行商业化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利率风险变大,商业银行将逐渐面向市场,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商业银行也只有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尽快的面向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去。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银行倒闭事件,其中美国的情况最为典型,从1982年到1986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大约经历了5年,而就在这几年当中,美国遇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银行倒闭问题,平均每年都有一百多家银行倒闭。

这也给我们的利率市场化敲响了警钟,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法人治理机构不健全,缺乏经验,可以说并没有充分做好迎接利率市场化的准备,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较多,把握和预测利率的难度更大。所以,如不能抓紧完善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合理的竞争秩序,那么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亏损倒闭的风险将会增加。

三、针对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所采取的措施

1.加快商业银行的市场化改革,尽快适应利率的市场化。首先,利率市场化为商业银行搭建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资金按照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在各金融机构和市场间流动,由此必然导致商业银行竞争扩充套件到更广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其次,商业银行应建立利率预测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没有了以往政策的保护,被置于公平的竞争平台上。这种情况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预测机制,并充分考虑国家其他巨集观政策的影响,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利率的变动,可以使商业银行提早的对市场执行有充分的把握,采取相应措施以便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再次,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序的不断推进,银行间的竞争转化为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战,建立一种合理的科学定价机制在决定商业银行未来竞争力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商业银行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目标,以基准利率为基础,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等自身因素,同时兼顾同业情况,地域环境等因素确定自身利率水平。最后,利率的市场化也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商业银行应从我国金融市场的客观条件出发,充分考虑现有技术,资源状况,尽早建立起利率风险管理体制,避免在利率市场化初期因自身准备不足而陷入被动局面。

2.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协调好区域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由于的资金趋利性,必定会出现大量资金涌向东部,造成西部经济发展的更加缓慢。所以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程序中,央行在贷款方面应给予西部金融机构适当的优惠利率,适当保护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调动西部居民和企业的积极性,逐步完善西部的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以后,金融机构的执行更趋于自由化和市场化,金融风险更加集中,使投资于西部的银行和投资者担负了更大的风险。西部地区银行管理体制落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差等一系列问题,要求西部地区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稳定机制,以确保利率市场化后西部地区金融市场的稳定。统一货币政策下,实行区域利率优惠政策。

3.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序中,要大力发展我国的信用机制。市场经济核心的制度之一是信用制度,由于其历史沉积性,信用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和渐进的过程。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社会整体信用意识薄弱,信用活动极不规范,信用约束机制弱化等。信用制度对我国的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造成了障碍。因此,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信用制度,是避免信用危机,规范市场秩序的关键之举,是利率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建立一个功能完善的信用机制对中国经济的执行可以起到润滑作用。

利率市场化是经济市场化的必然要求,它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我们一定要坚定利率市场化的道路。在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充分发挥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努力减小利率市场化的消极影响,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9:7-18.

[3]罗纳德•麦金农.经济自由化秩 中译本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浅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论文关键词】国债市场 货币政策【论文摘要】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文章提出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一、利率市场化需要完善的国债市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表明,经由国债市场的发展来推进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比较有效的改革路径之一。十多年来的中国国债的市场化改革对利率的市场化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国债二级市场及其收益率的形成、国债一级市场引入竞争性的招标机制、国债回购利率的市场化、国债期货交易的试验等改革举措,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快了改革的进程。近年来中央银行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引导市场利率,以及各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措施的出台,都为最后放开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准备了基础条件。但是,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中央银行亟需确定一个市场基准利率来引导市场利率。所谓市场基准利率,是在多种利率并存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是金融市场上所有金融产品价格确定的重要参考依据,是人们公认的并普遍接受的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利率。目前,中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利率实际上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看,真正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是国债市场的利率。首先,从国际金融市场的一般规律来看,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必须是流动性好的金融商品的利率。国债利率具备这一特点。国债有“准货币”之称,变现力极强,它的价格形成与波动能够灵敏地反映资金市场供求的变化,因而可以成为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础。诚然,国债利率也会受到通货膨胀和到期风险的影响,但由于国债到期还本付息是一个固定额,在通货膨胀率与利率变化可以预期的条件下,国债利率就自然成了基准利率的代表。实际上,美国、日本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债利率,国债利率处于整个利率体系的中心环节,它的变动决定其他金融工具利率的变动。其次,作为基准利率,必须能够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国债利率也具备这一优点。在债券期限结构理论中,预期理论与市场分割理论从不同侧面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水平差异的原因。预期理论在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的前提下证明了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是期限的长短,即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市场分割理论则在市场不完全性与不同期限债券不是替代品的前提下说明了各种期限债券利率取决于各种债券市场的供求状况。期限结构理论与流动性升水理论则综合了上述两种理论,将长期利率等于债券到期之前未来短期利率预期的平均值加上反映不同期限债券供求状况的期限升水,从而比较全面地解释了不同期限债券利率差别的原因。非国债(如企业债券)不同期限利率的决定虽然也可以用以上理论解释,但由于存在违约风险,因而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而国债的发行主体是政府,一般不存在违约风险,其利率结构也就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不同期限利率的差别,能够成为基准利率的最好选择。同业拆借利率虽然也是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的利率,在市场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也有可比性,但同业拆借市场毕竟只是一个短期拆借市场,同业拆借利率也只是对短期利率有参考作用。国债市场则是提供短、中、长期不同期限债券种类的市场,可以反映不同期限的利率水平。一旦国债基准利率形成,国债市场的发展对其他金融市场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金融市场规模格局,而且还影响其他市场利率水平的确定,出现明显的利率市场化的传递效应,其中影响最明显的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因为国债市场发展后产生的大量资金需求,首先会冲击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存款市场,结果必然是,在国债市场发展以及国债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机制将更加完善,银行存款市场也将逐步放松利率管制。二、完善我国国债市场的建议与措施完善我国国债市场,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推进利率市场化是充分发挥我国货币政策效应的必要条件。目前,完善我国国债市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完善国债发行机制(1)进一步规范滚动发行机制。扩大基准国债期限品种范围,进一步健全滚动发行机制,使一级市场国债发行形成更加持续的发行利率曲线,也使一级市场国债招标价格更好地发挥对国债定价与估值的参考作用。(2)尝试推出国债预发行机制。为建立发行前债券价格揭示机制,规范一级市场债券分销行为,借鉴国际成熟债券市场预发行做法,在中国国债市场尝试进行国债的预发行操作。2、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优化国债期限结构和持有者结构,增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提高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1)合理设计国债的期限结构。国债期限结构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复杂的不断变化的过程。政府必须兼顾自身与应债主体这两方面的要求和愿望,同时考虑宏观经济条件和清偿能力等因素,对国债的期限结构做出选择。(2)优化国债的持有者结构。国债持有者结构单一是我国国债市场的一大痼疾。这已在相当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国债市场的规范和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第一,中央银行持有的国债规模要加大,配合货币政策的运用,提高公开市场操作的传导效果。第二,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使国债成为商业银行资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促进现有养老保险基金等机构的发展并培育国债投资基金。 这将有效地提高国债市场的参与程度,促进国债市场发行效率的提升。第四,允许国外投资者购买一定比例的国债。这既有利于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实施,又有利于调节国债持有者的结构。3、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目前市场交易主体还比较单一,现在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主体虽然己增加到900多家,但仍然主要是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现在还很少进入这个市场,这样就限制了这个市场的覆盖面。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却是债券市场的主要投资人。应大力发展非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国债市场,尤其是债券投资基金,由于债券投资基金具有专业投资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它们的投资风格更加稳健,有利于国债市场的健康平稳发展。4、发展国债投资基金国债基金有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基本形式,同一般的证券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是国家信用和非国家信用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国家信用是其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国债基金的绝大部分资金是投向国债的,同其他类型的投资基金相比,国债投资基金具有信誉高、风险小、收益稳定的特点。5、大力发展国债市场中介机构(1)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完善做市商制度,活跃国债市场。第一,扩大一级自营商范围。我国中央银行应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扩大一级自营商成员,尽早让一些业绩好、信誉高的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加入到一级自营商队伍中来。第二,完善做市商制度,扩大做市商队伍。我国虽已经建立做市商制度,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导致报价券种偏少,很多债券不能及时报价或没有报价,价格信息难以及时发现和披露。(2)大力发展国债市场经纪人。一些国家的政府为了提高国债市场的流动性,非常重视经纪人业务。经纪人作为给交易商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是连接交易商的重要媒介,经纪人本身不参与交易,只是将市场交易进行有效的配置,提供价格发现机制,提高交易的成功率。随着我国国债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市场参与者的增多,直接交易不利于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我国同业经纪人只有一家,缺乏竞争和效率。因此,培养一大批活跃的经纪人队伍对发展我国场外债券市场显得尤为迫切。6、建立统一、规范、分层次的国债市场体系(1)一个竞争、有序、统一、高效的国债市场是央行公开市场政策利率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在国债市场的建设中,当前应集中精力建立以银行间债券市场为核心市场。继续拓展完善银行间债券市场,吸收各类金融机构投资者进入,以之作为批发债券市场。(2)我国目前的国债流通市场呈现分割的状态,银行间国债市场和交易所国债市场各自存在。国债市场的两个子市场之间既独立运作又互相沟通。但市场交易具有连续性,人为地把不同交易主体分割到不同的市场,不利于扩大市场规模,完善市场机制。而且两个市场价格差的存在也不利于管理层更好地把握宏观经济情况。因此,应逐步将两个市场统一起来,促进国债交易在更广的范围内开展。健全国债交易的基础设施,构建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清算系统,是统一流通市场的关键。7、积极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目前我国债券市场没有衍生金融工具,在现有的交易体系和交易手段下,投资者无法有效地解决利率波动带来的巨大风险,使得机构投资者难以进行避险与对冲操作,阻碍了其对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参与。市场上投资者追涨杀跌,不利于债券市场的稳定。发展国债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可以为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促进市场价格发现,对于长期进行大量债券投资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社、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来说,十分重要。【参考文献】[1] 景学成、沈炳熙: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2] (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论文

比较好写的金融毕业论文如下:

一、货币政策的问题

1、电子货币的发展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浅析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3、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4、信贷配给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5、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6、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调协。

7、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8、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二、利率市场化的问题研究

1、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潜在风险分析。

2、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三、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政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我国的利率弹性问题研究。

4、小议如何提高存款利率弹性。

5、小议如何提高贷款利率弹性。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都是比较好写的,如下:

一、国际金融问题

1、国际资本流动与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传染与发展中国家的防御

3、新兴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危机的成因与风险防范

4、我国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及危机管理

5、货币危机预警机制

6、亚洲(欧洲)区域金融合作

7、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

8、国际金融并购及影响

9、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发展的影响

10、国际金融的协调与合作

二、宏观金融调控问题

1、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

2、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与财政政策目标的协调

3、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取

4、利率应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5、货币供应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终结

6、我国应继续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

7、再贴现政策的作用与宏观金融调控

8、进一步拓展我国公开市场业务的对策

9、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改革

10、衡量货币政策松紧程度的指标的选择

三、货币政策比较问题

1、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的特点

2、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目标的确定

3、转轨时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

4、中国与美国(或其他国家)货币政策的区别

5、通货膨胀机制与通货紧缩的机制

6、通货紧缩的根源:有效需求不足

7、增加有效需求的途径初探

8、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效果、效率分析

9、银行流动性过剩及风险控制

10、开放经济下的我国货币政策工具分析

四、我国的利率政策问题研究

1、利率结构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2、利率结构的调整与经济结构的调整

3、储蓄和投资的利率弹性研究

4、试论储蓄存款的利率弹性

5、央行利率政策调整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对策

6、我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优化

7、提高商业银行在利率传导中的效果

8、现阶段我国利率政策的有效性

9、我国利率政策的经济运行效果分析

10、论通货膨胀压力下的利率政策选择

五、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1、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2、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与利率市场化

3、金融体制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4、我国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

5、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6、我国利率市场化应坚持的几个基本原则

7、商业银行应如何应对利率市场化

8、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或中小商业银行)的影响

9、利率市场化后企业投融资策略的调整

10、我国利率市场化后衍生金融工具的推出

六、政策性银行问题研究

1、我国设置政策性银行的理论依据

2、我国政策性银行资金来源问题的解决

3、政策性银行如何配合我国产业政策的实施

4、我国政策性银行外部关系的协调

5、对我国政策性银行有效监管的实施

6、构建政策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思考

7、我国政策性银行改革路径的比较分析

8、农业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贷款问题

9、政策性银行外部约束机制

10、政策性银行与我国产业政策的配合

七、货币市场问题

1、论我国票据市场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货币市场机制分析

3、论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

4、论票据市场的功能和作用

5、证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分析

6、国库券市场的投资分析

7、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运作及其特征

8、商业票据市场和银行承兑票据市场的关系分析

9、论大额存单市场

10、大额可转让定期价值分析

八、资本市场问题

1、试论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中的功能

2、投资银行组织模式比较与选择

3、证券经纪业务与证券经纪人制度

4、企业并购的风险及防范

5、国内外企业投资风险管理案例分析

6、试论二级市场的基本功能

7、二板市场的特点、功能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

8、公司在二板市场上市的标准、组织实现及主承销商保荐制度

9、开放式基金融资研究

10、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退出模式研究

九、银行不良资产研究

1、转化或清收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方法

2、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及成因分析

3、资产证券化在处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时的可行性

4、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债转股的必要性和设想

5、论债转股的理论和政策问题

6、资产管理公司转型问题

7、债转股的风险与时机分析

8、建立资产管理公司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利弊

9、债转股在不良资产处理中的效果分析

10、如何杜绝不良资产的再生

十、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

1、金融监管与货币政策

2、西方国家金融监管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3、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4、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5、加强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机制

6、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机理

7、我国的网络金融风险及防范

8、金融全球化进程中的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

9、金融监管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

10、金融监管模式选择

十一、分业经营与全能经营

1、分业经营体制下的银证、银保合作

2、国际金融界混业经营的潮流

3、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研究

4、混业经营的风险分析

5、分业经营还是混业经营--中国金融业的选择

6、分业经营与金融控股公司

7、中国金融业分业经营安全性分析

8、我国分业经营体制下银证合作分析

9、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

10、金融业混业经营的风险与监管对策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学术论文是要在24集里看我上面发表才可以的

如果你想要经济的参考文献的话,那么你可以去京东或者是淘宝上面去搜索,一般的京东或者淘宝上面都有这类的,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去选择的去购买。

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1] 卢孔标,李亚培. 我国对外贸易对国内物价影响的实证分析[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7年05期[2] 刘华,王仁祥. 人民币汇率与通货膨胀的关系问题思考[J]. 特区经济. 2007年04期[3]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4]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5] 曹伟. 中国经济增长、汇率变动与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研究[J]. 海南金融. 2005年09期[1] 林娟娟,王勋铭. 甘肃省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 消费导刊. 2007年08期[2] 张庆君. 辽宁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01期[3] 吴锦峰. 基于FTD的湖北GDP增长实证分析[J]. 工业技术经济. 2007年03期[4] 戴德锋. 甘肃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7年01期[5] 陈淑芸,尉浩,马江波,王青志. 天津市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6] 张冰,金戈. 进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研究综述[J]. 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7年02期[7] 王正儒. 宁夏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年04期[8] 张洪峰. 我国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J]. 统计与咨询. 2006年05期[9] 张玉明,聂艳华. 对外贸易对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牵动作用分析[J].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03期[10] 杨海水,赵大平,范方志. 进、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作用的比较[J]. 统计与决策. 2006年12期[1] 唐海燕. 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作用机制与风险度量[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06期[2] 周帅,于淼,杨宜勇. 我国价格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J]. 中国物价. 2008年09期[3] 沈学桢,黄帅. 美国经济下行变动对我国港口(对美)净出口的影响[J]. 港口科技. 2008年07期[4] 陈丹丹,任保平. 需求冲击与通货膨胀——基于中国的经验研究[J]. 当代财经. 2008年06期[5] 林剑平. 中国历次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启示——基于货币因素和体制因素的双向视角[J]. 世界经济情况. 2008年06期[6]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7] 周望军,葛建营,王小宁,侯守礼. 价格传导问题综述及量化分析[J].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02期[8] 薛迎春. 中国货币市场失衡与国际储备波动联系——基于1994年~2004年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10期[9] 程国平,方苏立. 关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的探讨[J]. 商业时代. 2007年26期[10] 魏杰. 探求流动性过剩的化解之道[J]. 中国金融. 2007年17期[11] 熊仁宇. 成本推动型通胀考验央行调控智慧[N].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8 (013)[1] 唐海燕著. 中国对外贸易创新论[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2] 吴莹等著. 中国进出口贸易预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005[3] (美)杰弗里·萨克斯(),(美)费利普·拉雷恩()著,费方域等译. 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M]. 上海三联书店, 2004[4] 范从来等著. 通货紧缩国际传导机制研究[M]. 人民出版社, 2003[5] 李杰等编著. 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6] 程祖伟,韩玉军编著. 国际贸易结算与信贷[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7] 唐海燕编著. 国际贸易学[M]. 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1[8] 李晓西著. 现代通货膨胀理论比较研究[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1] 乐平. 2008年中国汇率大观[J]. 中国自行车. 2008年04期[2] 党明灿. 人民币币值高估或低估的标准分析[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05期[3] 叶莉,郭继鸣. 利率平价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 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3年02期[4] 宋磊. 浅析我国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因素[J]. 硅谷. 2008年16期[5] 周义,李梦玄. 我国汇市和股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管理. 2009年01期[6] 任兆璋,宁忠忠. 人民币汇率预期的ARCH效应分析[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年12期[7] 王颖. 我国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J].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5年03期[8] 焦桂梅.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J]. 硅谷. 2009年08期[9] 张根能,张栓兴,扈文秀. 人民币汇率对中国向美国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2009年04期[10] 叶雪梅. 通货膨胀与我国的银行信贷管理[J]. 鹭江职业大学学报. 1995年Z1期[1] 毛海棠.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模型分析[J]. 数学理论与应用. 2009年02期[2] 吴春明.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03期[3] 张大路. 论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的影响[J]. 商场现代化. 2006年22期[4] 林德峰,闫波.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影响及对策[J]. 山西科技. 2007年01期[5] 钱峻峰. 谨防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J]. 中国国情国力. 2007年03期[6] 刘华,卢孔标. 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 金融与经济. 2007年10期[7] 温浩. 论贸易对中国通货膨胀的影响[J]. 金融发展研究. 2008年05期[8] 吴昊明. 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年16期[9] 温浩,朱建勋. 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 2008年08期

代码 名称 中间价 钞买价 汇买价 钞/汇卖价 涨跌额 涨跌幅↓ 日期 AUD 澳大利亚元 2010-12-31 CAD 加拿大元 2010-12-31 CHF 瑞士法郎 2010-12-31 DKK 丹麦克朗 2010-12-31 EUR 欧元 2010-12-31 GBP 英镑 2010-12-31 HKD 港币 2010-12-31 JPY 日元 2010-12-31 KRW 韩国元 2010-12-31 MOP 澳门元 2010-12-31 NOK 挪威克朗 NZD 新西兰元 2010-12-31 PHP 菲律宾比索 2010-12-31 SEK 瑞典克朗 2010-12-31 SGD 新加坡元 2010-12-31 THB 泰国铢 2010-12-31 USD 美元 2010-12-31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