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有关芯片的小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6 08:28:49

有关芯片的小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基于单片机监控系统的研究【摘要】文章所设计的基于单片机监控系统汽车行驶记录仪所实现的主要功能:记录汽车停车前2秒内的行驶速度,并能实时地显示汽车行驶的状态信息,同时还对汽车的超速行驶进行报警并记录一天之内的超速次数。【关键词】单片机;模块;监控本文所设计的汽车行驶记录仪是基于两片8051单片机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来进行设计的,整个系统分为六大模块分别是:电源模块、速度信号采集模块、时钟模块、单片机模块、存储器模块、显示模块。一、电源模块的设计记录仪作为车载设备,使用汽车电源。汽车上的电源有两个:汽车发电机和蓄电池。记录仪的电源直接取自蓄电池,在发电机转速和用电负载发生较大变化时,可保持汽车电网电压的相对稳定,同时,还可吸收电路中随时出现的瞬时过电压,以保护电子元件不受损害。车辆使用的车载蓄电池标称值有两种 12V的和 24V的,因此为了得到需要的 5V的电压,我选用了 DC-DC 电源转换芯片。二、速度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速度信号检测模块的原理是: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经过传感器,单位时间内输出一定的脉冲,传感器输出的脉冲通过差动放大电路的放大与整形,然后送到单片机 8051 的 T0端口进行脉冲计数,与此同时 8051 的 T1 进行计时开始待到定时器产生中断请求后,由计数器得到的脉冲数经过速度计算的公式和里程的计算后得到汽车行驶的速度和里程。从而得到汽车的行驶速度和里程,存储与 8051 的 RAM数据存储区。本系统采用霍尔传感器将速度信号转换为脉冲信号,考虑到传感器的体积要小,便于安装,误差要尽量减小等要求,设计采用车轮旋转一周速度传感器要输出若干个脉冲的方法。本系统采用的是在变速器上安装 3个小磁钢,霍尔传感器可相应的输出 3 个脉冲用于速度信号的采集。速度信号采集模块采用 THS118 型霍尔元件作为速度信号采集部分的速度传感器。三、时钟模块的设计时钟模块主要是用于对时、分、秒、年、月、日和星期的计时。该模块采用的芯片为DS12C887 时钟芯片。此芯片集成度高,其外围的电路设计非常的简单,且其性能非常好,计时的准确性高。DS12C887为双列直插式封装。其具体与单片机的连接如下所述:AD0~AD7双向地址/数据复用线与单片机的P0口相联,用于向单片机交换数据;AS 地址选通输入脚与单片机的 ALE 相联用于对地址锁存,实现地址数据的复用;CS 片选线与单片机的 相联,用于选通时钟芯片;DS 数据选通读输入引脚与单片机的读选通引脚相联,用于实现对芯片数据的读控制;R/W 读/写输入与单片机的写选通引脚相联,用于实现对时钟芯片的写控制;MOT 直接接地,选用 INTEL 时序。IRQ引脚与 8051 的 INT1 相连,用于为时间的采集提供时间基准。四、单片机模块的设计本系统采用两片单片机,两个单片机之间采用串行通讯,用于两者之间的数据交换。其工作时序是由外部晶振电路提供的,本系统采用的晶振频率是 12 兆 HZ。其复位电路为自动上电复位。设计中所采用的单片机为 8051。单片机在系统中主要是用来对其他模块进行控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部件。主单片机主要是用于对速度信号采集模块、时钟模块和存储模块进行控制,同时还要与从单片机进行数据的交换。其外围的 I/O口主要与这些模块的中心芯片的数据总线或地址总线相连,其控制总线与这些模块的控制线相连。从单片机主要是用于对显示和校时的控制,因此其 I/O口主要与 LCD显示器的 I/O口相连,其控制线与 LCD显示器的控制线相连。由于从单片机的外部中断源只有两个,而我所设计的对时钟的校时主要是通过外部中断完成的,所以要对从单片机的外部中断源进行扩展。本系统采用了 8259A 进行中断源的扩展,从而实现对时钟的校时。五、储模块的设计汽车行驶记录仪对系统存储数据的实时性及长久性要求很高,因此本系统我采用了ATMEL 生产的 AT29C010A Flash 性存储器。其存储空间为 16K,能够满足设计的要求。AT29C010A是一种 5V在线闪速可电擦除的存储器,具有掉电保护功能;方便的在线编程能力不需要高的输入电压,指令系统在 5V 电压下即可控制对 AT29C010A 的读取数据,这与对 EEPROM 的操作相似。再编程能力是以每一分区为单位的,128 字节的数据装入AT29C010A 的同时完成编程。在一个再编程周期里,存储单元的寻址和 128 字节的数据通过内部锁存器可释放地址和数据总线,这样可为其它操作提供地址和数据总线。编程周期开始后,AT29C010A会自动擦除分区的内容,然后对锁存的数据在定时器作用下进行编程。六、示模块的设计显示器主要是为人机交互提供即时的信息,能让人们与机器进行很好的交流。在众多种类的显示器中,越来越多的仪器仪表及人机交互界面采用液晶显示器。LCD 可分为段位式LCD、字符式 LCD和点阵式 LCD。其中段位式和字符式只能用于数字和字符的简单的显示,不能满足图形曲线和汉字显示的要求;而点阵式不仅能够显示字符和数字,还可以显示各种图形、曲线及汉字,可以实现屏幕的上下左右滚动等功能。七、键的设计本系统的按键主要是用于对时钟的校对,现对按键的功能简述如下:按键 1~7是用于对秒分时日月年星期校时的中断申请;按键 8 是用于对校时进行加一的操作,键 9 是用于对校时进行减一的操作;按键 10 是用于实现对超速报警监控功能的复位。八、系统软件流程图的设计由于本设计主要是完成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因此我对系统的软件设计只进行了系统部分软件流程图的绘制。设计的流程图有:记录仪总体软件设计流程图、速度信号采集模块软件设计流程图、时钟模块软件设计流程图、外部中断软件设计流程图和 LCD 显示实现的软件设计流程图。【参考文献】[1]戴佳,苗龙,陈斌.51单片机应用系统开发典型实例[M].中国电力出版社.[2]周航慈.单片机应用程序设计技术[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3]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其接口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4]余发山.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技术[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仅供参考,请自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see mips run》讲了mips架构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北大版)》的前部分讲了80x86

计算机在处理速度、存储容量、网络化,以及软件的精巧化方面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以难以想象的方式渗入科学、商业和文化领域中,而智能工程又将令其从量变转向质的飞跃。 计算功能日益变成模拟和执行。在科学领域,计算可以模拟气候变化,破解人类基因;在商业领域,低成本的计算、因特网和数字通信正在改变全球经济;在文化领域,计算类产品,如iPod、YouTube和计算机动画等无所不在。 2006年9月,美国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委员会在华盛顿举办了名为“2016”的研讨会,主题是计算机未来如何发展。 会议代表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论题有:社会网络、数字图像、网络媒体、计算机对工作及就业的影响等。讨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计算的影响在深度上将渗入自然科学中,在广度上将进入社会科学中;政策问题突出,计算技术的功能将更加强大、无所不及。 计算机对科学研究的深刻影响主要是高速运算的巨型计算机。虽然通过网格的群体式计算,可以将许多计算机的功能通过软件联结,实现可与巨型计算机媲美的高速运算,但要解决最复杂的动态问题,尤其是涉及国家安全的问题,还必须依靠单个巨型计算机。能广泛影响社会大众的计算则从台式机向集计算、娱乐、通信于一体的手持多功能产品转变。 一、巨型计算机的发展目标 速度对于科学计算中的巨型计算机就像它对于战场上的战斗机一样重要。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制定的高生产力计算系统(HPCS)计划,要求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巨型计算机在2010年前进入市场,装备美国的武器实验室及科学研究中心。 DARPA将此类巨型计算机看作是开发先进的空中飞行器、武器、军事作战的谋划和执行、美国核储备的维护、安全系统研究,以及图像处理及密码破译等的关键技术。DARPA负责该计划的主管哈罗德说,这是“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竞争力需要的关键技术”。 2006年11月,克雷公司推出了新型XT4巨型计算机,它是由3万个opteton处理器组成的系统。克雷公司声称其新系统在试验期间稳定的运算速度为每秒10万亿次浮点运算,当前可达54万亿次/秒,预计2005年底达到250万亿次/秒。XT4的新型体系结构很容易升级到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秒的最高速度。 XT4的关键技术是克雷公司的SeaStar2连接芯片。系统中每个处理器有一个这样的连接芯片,而不是像其他巨型计算机那样所有处理器共用一个通信接口。这一技术使大量并行处理系统在运行中不会因其间的数据传输而减慢。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国家能源科学计算中心和芬兰IT科学中心都订购了XT4。公司负责政府计划的副总裁说,这种类型的计算机特别适用于空气动力学问题,也适用于其他航空航天的设计。例如,美国空军的研究人员一直用其上一代的XT3来模拟新型天线的设计与评价。 2006年11月,DARPA与克雷公司签订了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开发其最新的混合式体系结构的巨型计算机;这是高生产力计算系统计划第三阶段的项目之一,克雷公司称之为自适应巨型计算机。迄今,巨型计算机只用一种处理器,克雷公司的巨型计算机的混合结构是将标量、矢量不同类型的处理器集成在一起,还要加上另外两个其他处理器,将处理器和任务编制得最适合缓存,从而达到最高效率和最大利用。 IBM公司也签订了亿美元的HPCS计划第三阶段的巨型计算机合同。目标是开发实时应用的1000万亿次/秒巨型;计算机心在2006年11月公布的第28次全球最高速的500巨型计算机名单上,IBM的Gene/L系统位居榜首,是该公司为美国能源部劳伦斯·利弗莫亦国家实验室研制的,运算速度为万亿次/秒,大约是DARPA要求克雷公司和IBM于2010年前交货的原型计算机速度的1/3。克雷公司在桑迪亚国家实验室中运行的红色风暴巨型计算机为万亿次/秒,仅次于IBM的Gene/L。 二、台式计算机逐渐变成网络多媒体娱乐工具 台式计算机最终走向了移动通信领域,从光纤通信中数据量的激增可看到这一趋势。计算机用户通过接到MySpaee和ESPN的网址,正在越来越多地利用手机处理文件、短信。 先进手机操作系统的开发商、Symbian公司的副总裁帕纳格罗斯西说:“我们看到了屏幕的逐渐演变,从电影、电视、计算机屏幕发展到今天第四代的智能手机屏幕。” 最新屏幕是将台式计算机的许多功能展示出来,下一代屏幕将包含音像通信、电子邮件、短信等功能在内的多种形式的融合。为此,苹果计算机公司已更名为苹果公司,即将推出的iPhone代表公司的最新战略,即进入因特网数据处理手持装置的新领域。这种接近台式计算机的手持装置可以通过光纤及其他无线网络,简易地处理音乐、图像、娱乐、生产任务和通信。苹果公司的举动好像引发了一场核战争,诺基亚和摩托罗拉都将作出反应。不过,在此领域,苹果公司还只是后来者,其对手有: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埃得克森、微软等商业巨头,他们都进入了娱乐电子领域。即将进入这一领域的还有Google等强大的因特网公司。他们都经不起台式计算机用户兴趣转移的诱惑。 在移动电话与台式计算机之间伪竞争还产生了新型的复合装置。诺基亚和索尼最近都推出了集创新的物理设计和各种通信功能为一体的新产品,其共同特征是比掌上机更小巧,其屏幕更便于读取。无线数据通信的软件开发也是重要的商业领域。苹果公司的优势是在无线数据通信市场中可同时开发硬件和软件,这就是其新近推出的iPhone,其新颖设计引人注目。 三、计算对科学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计算为何对科学、社会网络及人们的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在计算机对科学的影响方面,加州伯克利大学教授卡普经长期探索,提出了科学理论的算法性质的概念。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核心概念就是算法。算法,简而言之就是对计算的分步求解。它擅长描述动态过程,而科学公式或方程式适于静态现象。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探索动态过程,计算机科学就是算法的系统研究。 计算机应用在当前发展最快的生物学领域尤其突出。卡普近年的研究已经超出计算机科学领域,进入到微生物领域。他认为,现在生物学已经被当作信息科学看待。科学家设法将生物过程,如蛋白质的生成用算法来描述,这“自然就是算法。” 在社会网络方面,社会科学家早在技术网络出现之前就对其分析了数十年。随着因特网的出现,社会网络和技术网络不可避免地连接起来,社会网络也就可能发展到前所未有的规模。新的社会—技术网络包括电子邮件方式、商业网站(如Amazon)的购物推荐、通信网站(如MySpace和Facebook)的短信或小帖子,还有新闻、见解、时尚、都市神话、网络商品和服务等。 当前,人们在探索,能否用算法分析为何某些网络社区兴旺而另一些则萎缩或消失?利用计算技术研究社会网络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而言是丰富的宝藏,对营销人员和政客也同样有用。康乃尔大学教授克莱因伯格说:“这是将计算及算法用于社会科学和实践中的最主要的方式,当前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 计算机图像和存储的未来趋势可能用于个人,将微波传输的数字装置和微型电话和摄像机组装到一起,可将人一生中的主要事件录入其中。这对于通信、媒体和个人生活意义重大。微软研究实验室主任、计算机科学家拉斯希德说,他愿意看到他的儿子如何迈出第一步,倾听几年前与他去世的父亲的对话。“我愿看到往事,在未来这是可能的。” 不过,任何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有正反两面作用。拥有跟踪群体和个人的网络行为的新工具,也会引起严重的隐私问题。2006年夏天,美国在线无意中透露了65万个用户的网络搜索日志,显然将这一问题暴露出来了。它有可能成为监视社会的工具。拉斯希德说:“我们有这种能力,但要由社会来决定如何使用它,而不是由科学家来决定。”

你可以看看科技资讯这些

有关芯片的论文

这个华为芯片,我把那个房子协议是正常的,因为很多在美国跟政府我也是比较严重的。

集成电路芯片封装技术浅谈 自从美国Intel公司1971年设计制造出4位微处a理器芯片以来,在20多年时间内,CPU从Intel4004、80286、80386、80486发展到Pentium和PentiumⅡ,数位从4位、8位、16位、32位发展到64位;主频从几兆到今天的400MHz以上,接近GHz;CPU芯片里集成的晶体管数由2000个跃升到500万个以上;半导体制造技术的规模由SSI、MSI、LSI、VLSI达到 ULSI。封装的输入/输出(I/O)引脚从几十根,逐渐增加到几百根,下世纪初可能达2千根。这一切真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于CPU,读者已经很熟悉了,286、386、486、Pentium、Pentium Ⅱ、Celeron、K6、K6-2 ……相信您可以如数家珍似地列出一长串。但谈到CPU和其他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封装,知道的人未必很多。所谓封装是指安装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用的外壳,它不仅起着安放、固定、密封、保护芯片和增强电热性能的作用,而且还是沟通芯片内部世界与外部电路的桥梁--芯片上的接点用导线连接到封装外壳的引脚上,这些引脚又通过印制板上的导线与其他器件建立连接。因此,封装对CPU和其他LSI集成电路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新一代CPU的出现常常伴随着新的封装形式的使用。 芯片的封装技术已经历了好几代的变迁,从DIP、QFP、PGA、BGA到CSP再到MCM,技术指标一代比一代先进,包括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越来越接近于1,适用频率越来越高,耐温性能越来越好,引脚数增多,引脚间距减小,重量减小,可靠性提高,使用更加方便等等。 下面将对具体的封装形式作详细说明。 一、DIP封装 70年代流行的是双列直插封装,简称DIP(Dual In-line Package)。DIP封装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1.适合PCB的穿孔安装; 2.比TO型封装(图1)易于对PCB布线; 3.操作方便。 DIP封装结构形式有:多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单层陶瓷双列直插式DIP,引线框架式DIP(含玻璃陶瓷封接式,塑料包封结构式,陶瓷低熔玻璃封装式),如图2所示。 衡量一个芯片封装技术先进与否的重要指标是芯片面积与封装面积之比,这个比值越接近1越好。以采用40根I/O引脚塑料包封双列直插式封装(PDIP)的CPU为例,其芯片面积/封装面积=3×3/×50=1:86,离1相差很远。不难看出,这种封装尺寸远比芯片大,说明封装效率很低,占去了很多有效安装面积。 Intel公司这期间的CPU如8086、80286都采用PDIP封装。 二、芯片载体封装 80年代出现了芯片载体封装,其中有陶瓷无引线芯片载体LCCC(Leadless Ceramic Chip Carrier)、塑料有引线芯片载体PLCC(Plastic Leaded Chip Carrier)、小尺寸封装SOP(Small Outline Package)、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Plastic Quad Flat Package),封装结构形式如图3、图4和图5所示。 以焊区中心距,208根I/O引脚的QFP封装的CPU为例,外形尺寸28×28mm,芯片尺寸10×10mm,则芯片面积/封装面积=10×10/28×28=1:,由此可见QFP比DIP的封装尺寸大大减小。QFP的特点是: 1.适合用SMT表面安装技术在PCB上安装布线; 2.封装外形尺寸小,寄生参数减小,适合高频应用; 3.操作方便; 4.可靠性高。 在这期间,Intel公司的CPU,如Intel 80386就采用塑料四边引出扁平封装PQFP。 三、BGA封装 90年代随着集成技术的进步、设备的改进和深亚微米技术的使用,LSI、VLSI、ULSI相继出现,硅单芯片集成度不断提高,对集成电路封装要求更加严格,I/O引脚数急剧增加,功耗也随之增大。为满足发展的需要,在原有封装品种基础上,又增添了新的品种--球栅阵列封装,简称BGA(Ball Grid Array Package)。如图6所示。 BGA一出现便成为CPU、南北桥等VLSI芯片的高密度、高性能、多功能及高I/O引脚封装的最佳选择。其特点有: 引脚数虽然增多,但引脚间距远大于QFP,从而提高了组装成品率; 2.虽然它的功耗增加,但BGA能用可控塌陷芯片法焊接,简称C4焊接,从而可以改善它的电热性能: 3.厚度比QFP减少1/2以上,重量减轻3/4以上; 4.寄生参数减小,信号传输延迟小,使用频率大大提高; 5.组装可用共面焊接,可靠性高; 封装仍与QFP、PGA一样,占用基板面积过大; Intel公司对这种集成度很高(单芯片里达300万只以上晶体管),功耗很大的CPU芯片,如Pentium、Pentium Pro、Pentium Ⅱ采用陶瓷针栅阵列封装CPGA和陶瓷球栅阵列封装CBGA,并在外壳上安装微型排风扇散热,从而达到电路的稳定可靠工作。 四、面向未来的新的封装技术 BGA封装比QFP先进,更比PGA好,但它的芯片面积/封装面积的比值仍很低。 Tessera公司在BGA基础上做了改进,研制出另一种称为μBGA的封装技术,按焊区中心距,芯片面积/封装面积的比为1:4,比BGA前进了一大步。 1994年9月日本三菱电气研究出一种芯片面积/封装面积=1:的封装结构,其封装外形尺寸只比裸芯片大一点点。也就是说,单个IC芯片有多大,封装尺寸就有多大,从而诞生了一种新的封装形式,命名为芯片尺寸封装,简称CSP(Chip Size Package或Chip Scale Package)。CSP封装具有以下特点: 1.满足了LSI芯片引出脚不断增加的需要; 2.解决了IC裸芯片不能进行交流参数测试和老化筛选的问题; 3.封装面积缩小到BGA的1/4至1/10,延迟时间缩小到极短。 曾有人想,当单芯片一时还达不到多种芯片的集成度时,能否将高集成度、高性能、高可靠的CSP芯片(用LSI或IC)和专用集成电路芯片(ASIC)在高密度多层互联基板上用表面安装技术(SMT)组装成为多种多样电子组件、子系统或系统。由这种想法产生出多芯片组件MCM(Multi Chip Model)。它将对现代化的计算机、自动化、通讯业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MCM的特点有: 1.封装延迟时间缩小,易于实现组件高速化; 2.缩小整机/组件封装尺寸和重量,一般体积减小1/4,重量减轻1/3; 3.可靠性大大提高。 随着LSI设计技术和工艺的进步及深亚微米技术和微细化缩小芯片尺寸等技术的使用,人们产生了将多个LSI芯片组装在一个精密多层布线的外壳内形成MCM产品的想法。进一步又产生另一种想法:把多种芯片的电路集成在一个大圆片上,从而又导致了封装由单个小芯片级转向硅圆片级(wafer level)封装的变革,由此引出系统级芯片SOC(System On Chip)和电脑级芯片PCOC(PC On Chip)。 随着CPU和其他ULSI电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也将有相应的发展,而封装形式的进步又将反过来促成芯片技术向前发展。

华为在这个方面表现的是非常的强硬的。

有关芯片制造的论文

单片机是经历长期开发与应用的嵌入式系统电子设备,与计算机相比,它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单片机科技论文,仅供参考!

单片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与前景

[摘 要]单片机是经历长期开发与应用的嵌入式系统电子设备,与计算机相比,它具有许多显著的特点。当前,单片机在现代科技应用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并在家用电器、工业控制领域、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在未来,单片机的更新换代仍然不会停止,它会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度高,实用性好等方面的发展。

[关键词]单片机;现代科技;应用与前景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0-0054-02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嵌入式技术的开发及其应用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嵌入式技术发展的趋势下,单片微型计算机(简称“单片机”)应运而生,并随着时代要求的发展不断地更新换代。到20世纪70年代前半期,单片机己经发展为嵌入式系统最为突出的典型代表之一,英特尔公司更将其命名为“嵌入式微控制器”。 单片机的产生极大程度上推动着整个现代科技应用及其功能的发展,并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广泛关注,其应用技术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具体实践应用到各个领域,开发技术也越来越智能化。本文以单片机的发展及其特点为逻辑起点,对单片机的应用性及其前景进行说明与分析。

一、单片机的发展及其特点

单片机又称“单片微型计算机”,是典型的嵌入式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它并不是落实某一个具体的逻辑功能的芯片,而是把一个计算机系统集成到一个芯片上,其功能类似于一台最小系统的微型的计算机。具体来说,单片机由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构成”[1]。

单片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SCM、MCU、SOC)。初期的SCM单片机基本上都是4、8位的。其中,INTEL的8051是初期单片机最具典型意义的。此后在INTEL 8051的基础上开发并应用了MCS51系列MCU系统。 由于MCS51系列MCU系统的单片机系统直到现在还在广泛使用,单片机伴随这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开发出16位系统。但由于16位单片机的性价比不够理想,因此并未得到很广泛的应用。90年代后,随着电子产品市场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单片机的开发与应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特别是INTEL i960系列与ARM系列在社会上的实践应用,32位单片机逐步地取代16位单片机的在嵌入式技术中的领先地位,并且在市场上取得了两好的效益。

与计算机相比,单片机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单片机使用简单便捷,可实现体系布局的模块化;其次,单片机耐用时间长,有较高的耐用性;再次,单片机的处理能力强,运行速度较快;此外,单片机还具备低电压、低功耗、控制功能与环境适应能力强的特点;最后,单片机体系完备,集成了计数器、串行口、并行口、CPU、RAM与ROM等应用组件。

二、单片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单片机具备许多优良的特点,广泛的应在诸多领域,例如家用电器、工业控制领域、医疗器械、仪器仪表等方面,当前单片机己经得到广泛的使用,并产生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具体来说,单片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家用电器领域中的应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更高、更好的生活品质,对家用电器的功能需求也逐年提高,这就迫使家用电器的不断升级与改造。单片机可以满足这种需求,通过安装单片机,实现整个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控制,识别相关的信息,选择合适的用户满意信息,使得家用电器在引入单片机后很好的提高了性能,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得到了提升,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单片机应用的前景越来越广泛。例如在电视机上采用单片机技术可以使得足不出户的进行大型智能游戏的控制,选择频道方式更加便捷;微波炉可以实现食物的自动选择加热时间以及温度;洗衣机自动根据衣服材质、赃物程度,自动选择洗涤剂的用量、强度、时间等。

(二)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

在工业领域,随着自动化的发展,尤其是在特殊环境下的,例如核工业、粉尘工业、电力高压行业等方面,对人的危害性比较大,危险性高的行业,大部分采用的是自动化操作。在此领域,单片机从此兴起,并随着应用的更加广泛在工业化控制管理,通过单片机的数据采集与过程控制手段,实现了工业化有效的智能控制管理工作,例如报警系统、流水线作业系统、自动喷漆系统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应用领域会更加广泛。

(三)在医疗器械领域的应用

现代社会,医疗条件与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身体健康越来越受到关注然而在现有的条件下,消毒条件、住院条件,检测手段、医疗手段等都存在着诸多问题,直接影响着看病的好坏,影响着每个人的身体健康。随之而来的是现在单片机的应用在医疗器械领域,由于自身的特点与有时,可以进行多种疾病的分析,提高设备检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了诊断下药的准确性,保证了身体健康,医疗设备结构更加合理化、智能化、自动化,例如在超声波检测、呼吸系统、分析仪器等。

(四)在仪器仪表领域的应用

现在仪器仪表的生产的好坏,直接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制造水平。在仪器仪表领域不断的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单片机的作用在此领域尤其体现到其优点,具有重要的意义单片机集成度高,可靠性高、小巧,应用在仪器仪表上使得整个行业得到了很大的改变,随着单片机的集成到仪器仪表中,使得自身的设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其各方面包括处理功能测试功能,控制功能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例如在航空的仪器仪表中采用单片机技术,保证了仪器的可靠性、准确性,集成性高,事故率降低,提升了航天航空电子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树皮,信息传递有效的进行。

三、单片机在现代科技中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单片机推陈出新的速度也愈来愈快。伴随着新的CPU的加入,多位的单片机共同开发与发展是整个发展的方向。很长一段时间,单片集成电路技术在8位机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16位机、32位机、64位机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单片机的运行也会愈来愈快,防磨损能力也随之提升,具有很好的低噪声、可靠性高的优点。现在单片机为了提高抗干扰性采用EFT技术,使得单片机受外界的干扰性小,系统的时钟信号得到了很好的保证,可靠性得到了提高;布线及其驱动技术应用在单片机上降低了噪声,不至于对单片机内部的电路信号进行干扰。单片机还应用OPT技能,较之掩膜技术有着生产周期短,风险小特点,采用裸片技术或者贴面技术,实现了OPT芯片的接触不良的问题,使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领域的逐步广泛,单片机向更加智能化,自动化,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度高,实用性好等方面的发展。同时,芯片的设计也愈发复杂,单片机的功能更加齐全,保有良好的耐用性、可延伸性,单片机的设计与开发、应用的前景十分广泛,领域更加宽广,智能化程度更高。

单片机在目前的发展形势下,还表现出以下趋势:首先,可靠性及应用越来越水平高和互联网连接已是一种明显的走向。 其次,所集成的部件越来越多。最后,功耗越来越低和模拟电路结合越来越多。

结语

总之,在第二十一世纪,计算机技术、智能电子技术的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嵌入式系统是电子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单片机又是嵌入式系统最具典型的代表,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单片机技术提高了控制领域的效率以及可靠性,实现了工业的自动化,智能化,未来的工业化发展中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而发展。

[1] 李璞,郭敏. 单片机的应用与发展[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年S1期

单片机应用技术探究

摘要:近几年单片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单片机最明显的优势就是可以嵌入到各种仪器、设备中。目前大量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单片机,本文分析了单片机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当前的技术进展,同时分析了影响单片机系统可靠性的原因,并论述提高单片机可靠性的措施。

关键词:单片机;可靠性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C35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单片机,亦称单片微电脑或单片微型计算机。它是把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输入/输出端口(I/0)等主要计算机功能部件都集成在一块集成电路芯片上的微型计算机。现在可以说单片机是百花齐放的时期,世界上各大芯片制造公司都推出了自己的单片机,从8位、16位到32位,数不胜数,应有尽有,它们各具特色,互成互补,为单片机的应用提供广阔的天地。纵观单片机的发展过程,可以预示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

一 、单片机的应用场合

智能仪器仪表。单片机用于各种仪器仪表,一方面提高了仪器仪表的使用功能和精度,使仪器仪表智能化,同时还简化了仪器仪表的硬件结构,从而可以方便地完成仪器仪表产品的升级换代。如各种智能电气测量仪表、智能传感器等。

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是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具有智能化特征的各种机电产品。单片机在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开发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典型产品如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包装机、点钞机、医疗设备、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等。

实时工业控制。单片机还可以用于各种物理量的采集与控制。电流、电压、温度、液位、流量等物理参数的采集和控制均可以利用单片机方便地实现。在这类系统中,利用单片机作为系统控制器,可以根据被控对象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智能算法,实现期望的控制指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典型应用如电机转速控制、温度控制、自动生产线等。

家用电器。家用电器是单片机的又一重要应用领域,前景十分广阔。如空调器、电冰箱、洗衣机、电饭煲、高档洗浴设备、高档玩具等。另外,在交通领域中,汽车、火车、飞机、航天器等均有单片机的广泛应用。如汽车自动驾驶系统、航天测控系统、黑匣子还有分布式系统的前端模块等等。

二、分析单片机可靠性限制原因及应对措施

目前,大量的嵌入式系统均采用了单片机,并且这样的应用正在更进一步扩展;但是多年以来人们一直为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所困惑。在一些要求高可靠性的控制系统中,这往往成为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原因。

1.单片机系统的失效分析

一个单片机系统的可靠性是其自身软硬件与其所处工作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系统的可靠性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去分析与设计。对于系统自身而言,能不能在保证系统各项功能实现的同时,对系统自身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信号及直接来自于系统外部的干扰信号进行有效的抑制,是决定系统可靠性的关键。有缺陷的系统往往只从逻辑上去保证系统功能的实现,而对于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潜在的问题考虑欠缺,采取的措施不足,在干扰信号真正袭来的时候,系统就可能会陷入困境。

2. 提高可靠性的措施

减少引起系统不可靠或影响系统可靠的外界因素:

1) EFT (Electrical Fast Transient)技术。EFT技术是一种抗干扰技术,它是指在振荡电路的正弦信号受到外界干扰时,其波形上会迭加各种毛刺信号,如果使用施密特电路对其整形,则毛刺会成为触发信号干扰正常的时钟,在交替使用施密特电路和RC滤波电路时, 就可以消除这些毛否则令其作用失效,从而保证系统的时钟信号正常工作。

2) 低噪声布线技术及驱动技术。在传统的单片机中,电源及地线是在集成电路外壳的对称引脚上,一般是在左上、右下或右上、左下的两对对称点上。这样,就使电源噪声穿过整块芯片,对单片机的内部电路造成干扰。现在,很多单片机都把地和电源引脚安排在两条相邻的引脚上。这样,不仅降低了穿过整个芯片的电流,而且在印制电路板上容易布置去耦电容,从而降低系统的噪声。现在为了适应各种应用的需要,很多单片机采用"跳变沿软化技术",从而消除大电流瞬变时产生的噪声。

3) 采用低频时钟。高频外时钟是噪声源之一,不仅能对单片机应用系统产生干扰,而且还会对外界电路产生干扰,令电磁兼容性不能满足要求。对于要求可靠性较高的系统,低频外时钟有利于降低系统的噪声。在一些单片机中采用内部锁相环技术,则在外部时钟较低时,也能产生较高的内部总线速度,从而保证了速度又降低了噪声。

三、单片机的发展趋势

1单片机技术的发展前景及趋势

由于通用型IC的仿冒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定制化IC将是未来单片机发展的主要方向。此外,尽管16位、32位单片机市场有所增加,但8位在未来三五年内仍将占主流,只是成长幅度会趋缓。从应用角度讲,盛扬看好消费类电子和家电产品,尤其是中小型家电产品,它属于比较成熟的单片机应用领域;其次是高端领域的车用产品。目前,盛扬已针对汽车周边领域推出系列产品,主要用于汽车防盗、车载电子、信息娱乐、胎压监测、里程表的面板等。

单片机拥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但厂商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因此,对本土企业而言,要想脱颖而出,质量一定要好,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环保和可靠性,因为家电和汽车等产品对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其次,充分发挥本土厂商在特定应用领域的性价比优势。不过,这种性价比必须建立在性能过关、可靠度过关的基础上。

制作工艺CMO化。更小的光刻工艺提高了集成度,从而使芯片更小、成本更低、工作电压更低、功耗更低。CPU的改进。同时,采用双CPU结构,增加数据总线的宽度,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能力;采用流水线结构,提高处理和运算速度,以适应实时控制和处理的需要。增大存储容量,片内EPROM的E2PROM化,程序的保密化,提高并行口驱动能力,以减少外围驱动芯片,增加外围?I/O?口的逻辑功能和控制的灵活性。最后,以串行方式为主的外围扩展;外围电路的内装化;和互联网连接已是一种明显的走向,可靠性及应用水平越来越高。

2微型单片化

现在常规的单片机普遍都是将中央处理器(CPU)、随机存取数据存储(RAM)、只读程序存储器(ROM)、并行和串行通信接口,中断系统、定时电路、时钟电路集成在一块单一的芯片上,增强型的单片机集成了如A/D转换器、PMW(脉宽调制电路)、WDT(看门狗)、有些单片机将LCD(液晶)驱动电路都集成在单一的芯片上,这样单片机包含的单元电路就更多,功能就越强大。甚至单片机厂商还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做,制造出具有自己特色的单片机芯片。 此外,现在的产品普遍要求体积小、重量轻,这就要求单片机除了功能强和功耗低外,还要求其体积要小。现在的许多单片机都具有多种封装形式,其中SMD(表面封装)越来越受欢迎,使得由单片机构成的系统正朝微型化方向发展。

3串行扩展技术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通用型单片机通过三总线结构扩展外围器件成为单片机应用的主流结构。随着低价位OTP(One-Time Password)及各种特殊类型片内程序存储器的发展,加之处围接口不断进入片内,推动了单片机“单片”应用结构的发展。特别是I2C、SPI 等串行总线的引入,可以使单片机的引脚设计得更少,单片机系统结构更加简化及规范化。

4、结语

单片机改变了我们生活,纵观我们现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导弹的导航装置,到飞机上各种仪表的控制,从计算机的网络通讯与数据传输,到工业自动化过程的实时控制和数据处理,以及我们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各种智能IC卡、电子宠物等,这些都离不开单片机, 单片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张志良; 单片机原理与控制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 李广第,朱月秀,王秀山.单片机基础.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2.

[3] 胡汉才.单片机原理及系统设计.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018年4月17日凌晨,美国商务部宣布,将禁止美国公司向中兴通讯销售零部件、商品、软件和技术7年,直到2025年3月13日。该消息一出,在我国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上至中国政府,下至普通百姓都深刻意识到,中国自行设计、制造芯片已刻不容缓。一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如今已成为全球企业竞争、 科技 比拼的重要筹码。 同年,还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博士的叶茂在导师推荐下,开始独立负责一门研究生课程,主讲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看着教室里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学生,想到闹得沸沸扬扬的中国芯片被美国“卡脖子”事件,站在讲台上传授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的叶茂,心中越来越不是滋味。在密歇根冰天雪地的深夜里,有一个想法在他的脑袋里冒了出来:“我或许可以做点什么”。 当这个想法越来越多地出现后,叶茂开始为回国做准备了。“我就在想,我既然掌握着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这门技术,为什么要留在美国给外国学生讲呢,我应该回到国内去,给国内的学生讲这些知识。”几次辗转奔波之后,2020年,叶茂正式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春寒料峭,市场的需求,政策的加持,科研的创新……在“中国芯”迎来绝地反击的“春天”里,叶茂就此蓄势发力,向着更多的可能全力奔跑。 即便已经跨入而立之年,叶茂的身上仍保持着最初的那种纯粹:无畏无惧,一往无前;随心而行,随遇而安。 2007年,叶茂考进华中 科技 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在大学期间,叶茂并不算一个特别勤奋和“听话”的学生,他在学习上的动力大多来源于兴趣,喜欢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有一天,他突然萌生了“想出国去看一看”的想法,于是就自己准备出国考试(托福和GRE),并拿到了奖学金,去了美国密歇根大学攻读机械工程硕士。 叶茂的硕士导师是一个印度人,在美国密歇根大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和地位。叶茂来到他的门下时,获得了一份研究工作,以此可以全免学费同时还有一份科研助理的工资,是很好的待遇。叶茂问导师:“我的成绩不是最好的,简历也不是最漂亮的,这么好的待遇为什么给我呢?” 叶茂的导师回答说,因为他觉得叶茂在这项研究上很有自己的想法。在去美国之前,叶茂已经和导师有过一些交流,在交流中,针对一些研究上的问题,他给出了多种解决方案,自此给他的导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觉得这是我很大的一个亮点。”跟随硕士生导师,叶茂从事了利用纳米生物材料仿生骨支架的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014年,叶茂硕士毕业后原本打算直接工作。他坦言道:“我读博士其实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情。”当时,叶茂刚刚找到工作,偶然在一次学术报告上碰到了刚来到密歇根大学工作的Yasha Yi教授,通过交流,两个人碰撞出了很多新的想法,然后他的博士生导师对他说:“我们或许可以实现它们(这些想法)”。就这样,叶茂放弃了到手的工作机会,选择继续在密歇根大学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 叶茂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简单来说,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为了制造芯片集成光电器件,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上面。自2014年起,叶茂就进入美国顶级(state of the art)大型芯片集成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Lurie Nano Fabrication Facility)学习基于硅基材料的纳米制造和芯片集成技术,并在之后的研究工作中逐渐掌握了这项技术。 在国外的学习期间,叶茂主要围绕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医用闪烁体的光抓取纳米结构及芯片集成激光雷达光学相控阵(OPA)器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取得了若干国际领先的重要成果。 叶茂开发了基于大折射率富硅基氮化硅的超构透镜设计与制造工艺体系,突破了可对抗刻蚀延迟的超构透镜和无色散超构透镜设计技术,解决了可见光波段光学超构表面和超构透镜制造难度大、成本高及存在色散等难题,研制了基于可见光波段的光栅结构超构透镜、线偏振超构透镜和具有聚焦结构的超构透镜等集成光子学器件;他开发了可用于医用闪烁体材料的光抓取纳米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常规医用闪烁体的发光效率;针对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中的核心偏光组件,他提出了基于光学相位矩阵(OPA)和光学超构表面相结合的非机械式可控偏光方案,可极大地减小激光雷达的体积、重量和成本。相关成果已在领域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授权国际专利1项。 其中叶茂研发的可设计聚焦结构的光学方法被世界知名 科技 评论《麻省理工 科技 评论》(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专题报道,并指出了此技术在未来芯片光刻行业具有重要应用前景(文章题目为“为什么超构透镜即将为芯片制造业带来革命”“Why metalens are about to revolutionize chip-making”)。 在国外学习和研究多年,叶茂与导师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和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一直维持到现在。叶茂说,他和他的博士生导师都是十分理想主义的人,总想着可以做出一些东西去改变世界。因此,他们的研究十分务实,往往会考虑一些前沿技术在工业界大规模应用的可行性,比如研发比较前沿的超透镜时要去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在与导师及其他老师的不断交流中,叶茂越来越坚定这种价值认知:做出好的成果不是为了发论文,不是为了功与名,而是为了去改善人们的生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我们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我们在做出成果时,往往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这个能不能得到应用?跟同行业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做研究最终的目的一定是让科研成果惠及人类,惠及世界。”叶茂说道。 就像是一场修行,叶茂在美国不断汲取知识,增长见识,提升能力,迅速成长为芯片制造行业内的知名青年学者。他表示:“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工艺的开发是非常费精力的,但是当你亲手制造出40纳米、20纳米的结构及器件后,你了解了芯片制造工艺的每一个细节,这都是非常宝贵的经验。现在,回过头想一想,这是我在美国最大的收获之一。” 即便已经在国外打下了一片自己的天地,但是叶茂回国就职的道路依然不是顺遂的。 在美国待了7年多,叶茂不认识国内学术界任何人,只能在网上搜索求职,海投简历。好在当时国内很多学校都有海外青年论坛,一些高校对叶茂热情地发出了邀约。于是,在2018年短暂的圣诞假期,他回国一次性跑了4所高校。但这不是一次成功的旅程,相比于叶茂拿出的一些纳米制造技术和器件成果,他当时碰到的老师们似乎对简历上论文的影响因子更感兴趣。那年的冬天,他第一次知道还有论文分区这回事。 也曾有人劝叶茂先在一些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多发几篇论文,再以此为台阶回国就业。思考过后,叶茂拒绝了。“我或许可以这么做,但这并不是我做研究的初心,研究成果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推进其所在领域的进步。我觉得能真正解决问题,能真正可以应用上的研究就是好的研究。”即便2018年的那次短暂回归没什么收获,但叶茂仍然坚持回国的想法。博士毕业后,他继续做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将之前没有完成的工作完成,并于2019年年底又回到了国内。 这一次,叶茂遇到了懂他的“伯乐”——房建成院士。在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之后,房建成院士对他说:“你的研究做得不错,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做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与纳米制造技术方面的人才。相比论文我们更看重能实际应用的成果,能解决问题,能真正有用且好用就行。”就这样,叶茂加入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副研究员。 “做研究,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我跟房院士的想法很一致,就是做出实际有用的东西。相比发文章,我们更在乎的是能不能把芯片集成事业做起来,在自己的领域制造出中国自己的芯片并付诸产业化,改变芯片工业的格局,使中国的芯片事业追上,甚至超赶美国。”叶茂说道。 相比于芯片的设计,芯片的制造才是制约我国芯片集成事业发展的关键“短板”。如何将光电子器件进行芯片化,做得那么小的同时还降低成本,有完善的功能、好的性能、高的良品率,是一个较大的难题,而叶茂就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而归。 利用多年来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领域的研究积累,面向国家对关键测量与导航仪器的发展需求,叶茂回国后立即开展了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理论方法与制造技术研究工作,主要包括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芯片集成原子陀螺仪、功能型光学超构表面技术、面向商用的平面集成光学超构透镜等,致力于为我国在短时间内实现核心关键光电子芯片技术的突破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同时,叶茂还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开展进行了相关平台建设和教学工作。 从事科研成果多年,叶茂鲜少有负面情绪的时候。回顾自己一路走来,他说:“有问题就解决问题,我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解决情绪上的事情。” 在美国时,虽然叶茂所在团队的资源不少,但是团队的人却很少,只有他和他的师弟两个博士。那些年,就是他们两个人完成了一项又一项科学研究。在芯片集成光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叶茂和他的师弟没有一句怨言,只是埋头工作,最终完成了多项具有严格工程指标的科研任务。“其实,我们并没有觉得很累,就是一方面有计划地去做研究,另一方面发散思维多想办法,多尝试。我们没有时间去想:这个好难,做不出来怎么办?或者说,这个太难了,不想做了。这不可能,我们既然开始做了,就一定要做出来,而且要做好。” 回国时,虽然一开始没有得到认可,但是叶茂从未想过放弃。他想的还是: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要我把成果做出来,且能用上,总有一天会有人认可的。正是这样的乐观、坚韧的精神造就了现在的叶茂。 基于原子无自旋交换弛豫(SERF)效应的原子磁强计是目前最高精度的磁场测量传感器,其理论精度可达亚飞特量级,是目前战略磁测量与医学生物磁测量设备中的核心器件。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将极大地缩小目前器件体积(从传统的厘米级缩小至毫米甚至微米级),降低功耗和成本,是未来高精度、微型化、阵列式量子磁传感器件的必经之路。多种军用以及医疗装备如微型量子导航系统、微型深海探潜系统、高分辨脑磁成像装置和体内介入式生物磁测量设备等,都对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提出了迫切需求。 2014年美国桑迪亚国家实验室受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和美国能源部核安全部门(DOE-NNSA)等多家单位的支持,开启了微型芯片化SERF原子磁强计阵列(OPM)原理样机的研制。此外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获得美国策略环境与发展研究计划(SERDP)资助,于近年开发了适用于芯片集成制造方法的垂直键合式原子磁强计原理样机,率先开始了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的研究。同时,我国也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对芯片集成量子精密测量器件的迫切需求。而对原子磁强计进行芯片化的核心就是解决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的问题,这是一项微纳光子学、芯片集成纳米制造和量子精密测量多学科交叉的卡脖子问题。 为解决这一技术难题,叶茂申请了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芯片化原子磁强计中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研究”。在项目研究中,他将 探索 芯片级微小型原子磁强计中的精准光学操控方法、光/量子耦合机制,在此基础之上开发用于芯片化原子磁强计的集成光子学操控与耦合方案,最后结合微型原子系综进行集成光/量子耦合极弱磁测量实验,以期为实现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从无到有的突破奠定基础。 芯片集成原子磁强计中光子学操控与耦合问题的解决,是突破现有瓶颈,开发高精度、阵列式、集成化精密量子测量系统的第一步,更是实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迫切需求的高分辨脑磁成像、深海/深地磁探测,以及芯片化量子测量系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在更加贴近人们生活的应用方面,叶茂也提道:“举个例子,我们的手机里面有陀螺仪传感器,虽然对于人们的生活已经够用了,但是其实还没有到很理想的状态。如果把量子陀螺仪做到芯片化,那手机的导航定位会更加灵敏和精确。目前,大部分自动驾驶系统依靠激光雷达作为核心测距传感器,但现在的雷达还是比较大,只能放在车顶,如果做到芯片化,不但可以减小体积,更重要的是降低成本,这样一辆车上可以安装多个不同维度扫描的芯片集成激光雷达,从而使自动驾驶更加精确和安全。” 目前,相关的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当中。叶茂表示,饭要一口一口吃,路也要一步一步走。制造中国自己的芯片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他愿意为了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除此之外,叶茂以全美顶级的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劳瑞纳米加工技术实验室为模板,致力于建造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体系。芯片集成超净间实验室是微结构微系统方向重要的实验制造平台,它对未来整个电子、电气、机械、材料、生物和光学等学科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过,平台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项目,初期的目标是以建设百级的超净间和气体净化内循环体系,人员管理和使用体系为主。5年的预期目标是可以在实验室里自行制造超越我国目前工业芯片精度的纳米结构。 “回国后,我发现国内的芯片发展已经热了。如雨后春笋般,很多制造芯片的实验室也都搭建起来了。但是,相对的,国内缺少专业的设备调试、维护及工艺开发等相关人才。”虽然实验室的建设已经提上日程,但在前期的研究当中,叶茂提出暂时使用国内建设的公共纳米制造平台。他说:“因为国家在建造芯片制造实验室方面已经花了很多钱了,我们要充分地利用好它们。相比于欧美一些成熟实验室,它们可能没有足够的工艺积累,但设备还是很好的。我们可以进行合作,利用海外的工艺经验一起开展研究攻关,提升精度,达到一个利益最大化。” 同时,叶茂也表示,为了技术的自主可控,肯定要建立自己的实验室,但是在这之前,首先要培养或引进一批相关的人才,等搭建好成熟的人才储备与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助力实验平台的建设。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叶茂拟开设全英文芯片集成纳米制造课程。这门课程目前在国内学校还比较少见,即便在美国,也只有条件优秀的几所大学开设了。然而整个工业界对于电子和光学器件的趋势都在往小型化、微型化方面发展,因此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技术不光是用来制造芯片,更是制造多种功能的新型纳米结构/器件的必经之路。这项技术在未来必然会越来越普及。依托在美国教授这门课程的经验,叶茂希望通过开设这门课程,使国内学生更加了解这项技术,为我国培养更多的芯片集成纳米制造方面的人才。 对于自己的学生,叶茂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期望。一是,他希望学生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能因为研究工作难而回避,甚至放弃,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二是,他希望学生可以将研究的过程变快乐一点,去享受科研的过程。“经验是最宝贵的财富,哪怕这个事情你最终没有做出来,但是过程中已经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如果你不去尝试,不去 探索 ,怎么可能会获得经验呢?我还是那句话,有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去逃避,不要放弃,要有把它干成的精神。” 打篮球,学习吉他,跟着短视频练就一手好厨艺……工作之余的叶茂也很认真地在生活。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他保持着自己的节奏,不骄不躁。对于未来,叶茂不做过多设想,也不会因为未知而焦虑,于他而言,唯一明确要做的事情,就是把握当下、拼搏努力,全身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科研事业里。

论文参考文献芯片手册

直接写与你论文中需要提到的主要参数即可。Datasheet是相对可以公开引用的资料,除非特别说明之专利参数一般都可引用其参数,当然如果真是厂家的核心技术他是不会写在Dataheet裏面的。

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通用11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篇文章的引用参考部分包括注释和参考文献两部分,注释是作者自己的解释(转引的参考文献也可以放在注释里),参考文献仅需列出参考书或论文的名称、作者、出版社或发表的期刊、著作时间或期刊期数等。注释用圆圈1、2标注,放脚注,参考文献用[1][2]标注,放尾注。

有的刊物要求注释和参考文献都要在内文标注,有的刊物对参考文献不要求内文标注,在尾注列出就行。按最新的CNKI规范的要求应是前者。为保险起见,你还是都标吧。注:参考文献如是著作要标页码,论文只要标出期刊是第几期。

例:

参考文献:

[1]金福海.论建立我国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中国法学,1994,(3).

[2]杨立新.“王海现象”的民法思考——论消费者权益保护中的惩罚性赔偿金[J].河北法学, 1997,(5).

[3]金福海.消费者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51.

[4]闫玮.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制度[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7,(1).

[5]梁慧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J].民商法论丛,2001,(3).

[6]王堃.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现代商业,194.

[7]梁慧星.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9条的解释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1-3-29.

[8]孔祥俊.公平交易执法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8:219.

[1] 周乐峰. 互联网金融在财富管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2] 张祺. 财富管理市场中公募基金公司的定位与发展方向[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 关文. 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发展现状与问题[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4] 刘利.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及其模式研究[D]. 外交学院 2011

[5] 管晨. 后金融危机时代银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研究[D]. 吉林大学 2012

[6] 罗小鸥. M证券公司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7] 向妍. 工行湖南省分行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湖南大学 2010

[8] 刘小明. 商业银行发展的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J]. 财政研究. 2005(12)

[9] 周斐. 江西省A路桥投资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0] 王胜男. 需求不确定条件下低碳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D]. 燕山大学 2014

[11]黄国良. 安信证券河源地区轻型营业部发展战略研究[D]. 南昌大学 2014

[12] 江利芳. ZDICP园区担保公司担保风险控制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14

[13] 张鸿哲. 货币经纪业X公司薪酬激励体系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4] 刘颖. 沈阳恒信担保有限公司风险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09

[15] 张凌云. 我国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刘燕. 我国证券公司柜台市场建设模式的研究[D]. 天津大学 2014

[17] 刘鹏. DB证券公司沈阳营业部客户服务管理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18] 江晓东. 证券公司客户分类体系问题探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4(01)

[1] 潘新民. 中国财富管理发展趋势与应对策略[J]. 时代金融. 2012(08)

[2] 徐文婷. 欧美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经验借鉴[J]. 时代金融. 2010(11)

[3] 吴玫. 金融海啸对财富管理业务的警示-台湾经验研究[D]. 复旦大学 2009

[4] 林波. 成都工行财富管理业务市场进入战略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2009

[5] 朱军. 招商银行济南分行财富管理业务竞争策略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

[6] 陈璇淼. 卖空制作用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7] 杨传华. 财富管理中的消费者保护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8] 蒋明康. 财富管理与消费者保护国际经验研究与借鉴[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9] 朱丽. 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之媒体关系管理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0] 许诺. 融资融券净余额与标的证券价格相关性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1] 鲁轶. 财富管理在美国[J].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07(04)

[12] 裘莹. 新疆农业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模式探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13] 张玮. 开放式基金的申购赎回行为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2

[14] 刘方生. 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J]. 银行家. 2009(06)

[15] 史琰. 投资银行的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6] 康志榕. 兴业银行财富管理业务研究[D]. 湖南大学 2009

[17] 祝舒. 上市家族企业引入职业高管及公司业绩[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8] 虞超. 行业组合表现是否领先市场表现[D]. 上海交通大学 2011

[19] 赵爱玲. 银行、信托和券商 谁将称雄财富管理市场[J]. 中国对外贸易. 2013(01)

[20] 徐宜阳. 关于证券公司开展综合金融服务的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1] 林励盛. 企业多元化的动机及其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实证分析[D]. 上海交通大学 2013

[22] 韩少平. 证券公司财富管理业务风险分析及监管研究[D].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6.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刘再生. 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董西明.客户关系管理及其应用[J].学术交流,2004(8)

[2]王光玲.CRM—企业管理理念新发展[J].经济论坛,2003(9)

[3]崔京波,陈颖.论CRM及应用[J].科学与管理,2005(6)

[4]田丹.浅析供应链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CRM)[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5]左臻.浅谈客户关系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5)

[6]徐辉.浅析客户关系管理[J].商业经济,2008(10)

[7]姚德全,于冬梅.客户关系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8)

[1]殷泰晖,李帅.基于TNS协议的.Oracle数据库安全性改进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5(02):193-196.

[2]孙钟安.大型数据库ORACLE数据库的优化设计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20):4644-4645.

[3]于淑云,马继军.ORACLE数据库安全问题探析与应对策略[J].软件导刊,2010(12):147-149.

[4]肖飞,黄正东,王光华,郭雪清.JAVA存储过程在Oracle数据库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数字医学,2014,9(03):18.

[5]魏亚楠,宋义秋.Oracle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性能优化[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8):204-206、222.

[6]曹新志,沈君姝,郭辉,等.Oracle数据库在PACS/RIS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3(07):35-37.

[7]彭小斌,张文峰,林根深.ORACLE数据库并发访问控制机制及访问冲突的解决方法[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01):44-45、14.

[8]付强,王春平.基于半实物仿真的半自动跟踪技术开发平台[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08):69-70、80.

[9]孔银昌,夏跃伟,刘兰兰,等.Oracle数据库安全策略和方法[J].煤炭技术,2012,31(03):190-192.

[10]梁树杰,黄旭彬.Oracle数据库维护中自动跟踪技术的`应用分析[J].电子科技,2014,27(10):61-63.

[11]刘哲.基于Oracle数据库系统的优化与性能调整研究[J].绿色科技,2015,05:283-284+287.

[12]胡铁峰.浅议如何调整优化Oracle9i数据库的性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2:86.

[1]彭丽.彭修文民族管弦乐艺术研究[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160.

[2]梁茂春.中国当代音乐[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22.

[3]朴东生.合奏与指挥[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9.

[4]朴东生.民乐指挥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6.

[5]朴东生.实用配器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3.

[6]中国作曲技法的衍变[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4.

[7]刘天华.刘天华音乐生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8]李吉提.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9]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1]刘再生.中国古代音乐史简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2]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队乐器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曹雪芹,高鹗著,李全华.标点《红楼梦》通行本[M].岳麓书社,1987.

[2]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M].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

[3]徐定宝.《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造成贾母性格逻择混乱的主要原因[J].明清小说研究,2000.

[4]曾扬华.贾母的烦恼[J].红楼梦学刊,1995.

[5]周汝昌.周汝昌点评红楼梦[M].团结出版社,2004.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M]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2月第一版.[2]邸瑞平:红楼撷英[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

[3]傅继馥:明清小说的思想与艺术[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4.

[4]胡适:中国章回小说考证[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5]胡文彬:《红楼梦人物谈》,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6月第一版.

[6]李希凡.:传神文笔足千秋[CD2]红楼梦人物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7]李论:《红楼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5.

[8]宋淇:红楼梦识要[M],北京中国书店,2000.

[9]吴调公:从晴雯之死一节看曹雪芹的美学观[M]∥红楼梦研究辑刊,第1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0]俞平伯:俞平伯全集第六卷[M],花山文艺出版社,1977.

[11]周汝昌:《红楼梦新证》上、下册,华艺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

[1]曹雪芹,高鹗《红楼梦》(程乙本),作家出版社,2003.

[2]周昌汝《红楼小讲》,北京出版社,2009.

[3]周昌汝《红楼十二层》,书海出版社,2005.

[4]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梁归智《红楼梦探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寇秀兰《微观红楼》,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7]张爱玲《红楼梦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

[1]王刚编著:《把握好用人的技巧与管人的学问》.地震出版社,2003年2月

[2]斯蒂芬·P·罗宾斯著:《管人的真理》.中信出版社,2002年9月

[3]李诚主编:《人力资源管理的12堂课》.中信出版社,2002年11月

[4]吴志明著:《员工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

[5]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6]詹姆斯.W.沃克:《人力资源战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7]罗布.戈菲:《人员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01月

论文中参考文献引用的是国家颁布的文件或纲领政策,要用N字母表示。

根据GB3469- 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一专 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一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一期刊文章。

D一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一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一数据库。

CP一计算机程序。

EB- 电子公告。

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

DB/OL一联机网上的数据库。

DB/MT一磁带数据库。

M/CD-光 盘图书。

CP/DK一磁 盘软件。

J/OL-网上期刊。

EB/OL一网上电子公告。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

1、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2、专著作者。书名 [M] 。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3、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 。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题名[P] 。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6、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S]。

7、报纸作者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报告作者题名[R] 。保存地点年份。

9、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文献出处,日期。

智能大脑芯片论文参考文献

[1]计算机芯片的发展史樊莉丽;董先明;,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5), 192本文阐述了芯片对现代科技的重要作用,详细介绍了芯片的发展历史,并以芯片业巨头英特尔公司为参照对象,把芯片发展分阶段进行了总结。[2]一种对计算机发展史展开研究的策略应国良;马立新;,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07), 15-16计算机是一种人造物,是历史的产物,其进化与更新换代凝聚了若干人的智慧。随着一线教学的深入,笔者认识到若不从历史源头上对计算机发展过程予以整体上的把握,将不利于进一步参与和推动它的发展。本文在先前研究者若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研究策略和思路:以需求产生与满足为引子,以软硬交替发展为主线,以性能不断提高为成果,以突出学科交叉为亮点。[3]论计算机发展史及展望杨露斯;黎炼;, 信息与电脑(理论版), 2010,(06), 188自从1945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以来,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CPU的速度越来越快,体积越来越小,价格越来越低。未来光子、量子和分子计算机为代表的新技术将推动新一轮超级计算技术革命。[4]充满创新火花的计算机发展史刘瑞挺;, 计算机教育, 2009,(05), 129-130<正>回顾计算机发明的历史,每一台机器、每一颗芯片、每一种操作系统、每一类编程语言、每一个算法、每一套应用软件、每一款外部设备……无不像闪光的珍珠串在一起,令人赞不绝口。每个事例都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每件史料都述说着创新的思想。在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这样的史实就像大海岸边的贝壳,俯拾皆是;当然,要找到珍珠就得下专门功夫了。[5]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读什么书(二) 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发展史魏宁;,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15), 91-93<正>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历来是信息技术教师较为头疼的地方。因为通常这一课是在教室中作为理论课来上的,而教材上相关的内容又较为浅显并显得知识容量不足。教师不得不精心备课,[6]浅析计算机病毒发展史程兴中;,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06), 248+252简述了从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出现到现在,计算机病毒随着操作系统和互联网的发展而进化的过程。并对网络病毒的各种类型和特点进行了分析。[7]从汉字发展史看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汉字发展的影响周凤英;, 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04), 46-47+79汉字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汉字落后论的批判之后,迎来了“汉字优越论”的曙光,这两种截然相反的论调让 我们深思这样一个问题: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中,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计算机汉字输入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的汉 字及其发展产生的冲击呢?本文以历史的眼光,纵观汉字发展史,对计算机汉字输入将会给汉字发展产生的影响 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剖析。[8]浅谈CPU发展史及计算机发展前景黎菁,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4,(17), 61-63本文首先简单回顾了计算机的发展情况,然后介绍了计算机硬件中最重要部分的中央处理器简单原理并着重了它的发展史。然后根据摩尔定律对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历史和前景、计算机硬件软件化做了一番介绍。[9]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王亚军, 计算机时代, 2004,(07), 7-8回顾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计算机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型技术近二十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计算机科学期待着一场新的革命。[10]难以忘却的——计算机发展史谌谦;,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4,(07), 47-48<正> 计算机是一种机器,是人类发明的一种工具。但是它与人类发明创造的其它工具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发明的机器大多可以看作是人的手或脚的延伸。它们能够完成的是人原本需要耗费体力去完成的事情。而计算机则不同,它可以看作是人头脑的延伸,能帮助人做那些需要耗费人脑力完成的工作。计算机的发展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这当然离不开人类科技知识的[11]计算机硬件史话——回顾CPU散热器的发展史小甘;, 少年电世界, 2003,(05), 76-77<正> 大家都知道电脑的核心部件是CPU,它能否正常工作至关重要,而保护它正常工作的部件之一有散热器的责任。随着电脑的飞速发展,散热器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它前后经历了从风冷散热到热导管再到最新的液冷散热。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是怎样发展的呢?让我们共同关注一下它们的情况吧。[12]历届图灵奖得主简介——《ACM图灵奖(1966—1999)——计算机发展史的缩影》刘建元,康兆华, 中国大学教学, 2000,(06), 27[13]大脑的延伸──计算机发展史孙小美;, 中国科技月报, 1998,(07), 60-62[14]步履维艰 前途光明——哈尔滨方正公司计算机部发展史张亚欣, 中外企业家, 1997,(11), 6<正> 记得在93年9月份,来自总部的消息,北大方正集团成为美国Digtal PC中国唯一总代理,心里踌躇。方正排版方兴未艾,怎么又有时间做PC?何总前瞻未来,迅速做出在方正分公司成立计算机部的决定。由于本人的爱好,这方面又稍有特[15]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世界第一”中国培训, 1995,(10), 45<正> 1.最早的第一种计算工具—— 算筹,是中国发明的,约在公元前一 千多年前,在公元六世纪算筹转变为 算盘。 2.第一把计算尺是1620年英国 E·冈特发明的,是一种直线式对数计算尺。 3.第一台能进行加减运算的机械计算机是法国B·帕斯卡1642年发明的,利用齿轮进行转动。 4.第一个发明二进制的逻辑代数的是英国G·布尔,布尔代数后来成为电子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设计的基础。[16]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何力;, 人民教育, 1985,(03), 44<正> 第一代电子计算机1946年诞生于美国的陆军阿贝丁炮击场。它是一个庞然大物,占地面积170平方米,重量达30多吨,运算速度为每秒5,000次。它使当时的一切运算工具相形见绌。人工需要一个星期才能完成的弹道轨迹计算,它仅用3秒钟就完成了。[17]计算机五十年代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3,(04), 39-47<正> 五十年代是计算机从实验室走向实用化,从单机试制转向工业生产,计算机应用从科技计算扩展至数据处理的时期。这段历史所揭示的计算机行业的许多重要特征和发展规律,对于计算机发展后进的国家,至今仍然不无启迪。一、从实验室到实用化四十年代后期,美国普林斯顿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IAS)云集了许多著名学者和工程师。其中有冯·诺依曼(von Neumann),研制美国第一台电子数字[18]信息时代的黎明——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王行刚;陈厚云;,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2,(04), 51-59<正> 一、微型机迅猛拓广七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最重大的事件莫过于微型机的诞生和迅猛拓广。1969年8月,一个年轻的设计人员,现在Zilog公司的创始人,提出了一项大胆的设想:(1)将日本设计的台式计算机中11片逻辑电路压缩成3片,即中央处理机、读写存储器和只读存储[19]电脑的成长: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史陈厚云;王行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1980,(06), 52-63目前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状况,从总的来看,大体上相当于美国六十年代初期水平。因此,研究国外、尤其是美国六十年代计算机发展所走过的道路,探讨分析其经验教训,对于我国计算机事业的今后发展是会有所启发、有所借鉴的。本文所作的是一个尝试。[20]火力发电厂采用控制计算机的发展史二川原诚逸;胡树松;, 华北电力技术, 1979,(Z2), 82-92+112日本日立公司应北京电业管理局的要求于1978年6月在陡河电站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讲课,介绍有关控制机的情况,现将其中“控制机发展史”及“汽机、锅炉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整理印出,以供参考。北京电业管理局控制机讲习班 1979年2月1日[1]生活情境法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案例中的应用研究周蕾;,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09), 185-187针对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建构主义理论中抛锚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为依据,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设计一套联系紧密的实验教学案例,让学生在教师搭建的脚手架帮助下,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实验证明,该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2]浅议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职业生活化实践万兰平;, 科技信息, 2010,(29), 275+237《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生的基础课程,我们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真正做到将所学运用于将来的职业生活的目的。对于我们职业学校的基础课程教师来说,我们应考虑如何让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走进我们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如何让抽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贴近职业生活?如何使计算机知识运用于职业生活?教师应该尝试创设具有专业职业生活气息,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引入,举例职业生活实例,根据知识特点情况,将所教知识,点滴渗透,从而构建职业生活化实践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3]改进日常生活中应用计算机检索信息的探讨权彦清;, 经营管理者, 2010,(23), 367互联网高速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计算机在我们获得信息的渠道上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从细节出发,介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更好利用搜索引擎以及辅助相应的搜索策略,让我们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4]影像视频格式在计算机教学中与生活中的应用谢静波;,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2), 553-554在我们的教学与日常生活中,音频、视频与我们紧密相连,教学怎样制作多媒体课件;日常生活中有手机、电视、电脑、MP4、MP5等等,怎样用好这些电器;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流式视频格式越来越多,怎样上网看电视,下载视频?这都是摆在现代人前面的问题。本文从四个方面介绍影像视频格式与应用:一、本地影像视频;二、网络影像视频;三、视频格式大转换;四、在教学与生活中的应用。[5]计算机应用与我国少数民族生活方式何国强, 广西民族研究, 2000,(03), 29-34从 1 98 5年起 ,计算机软件开发和大规模产业化的发展将第三次技术革命推进至信息革命时代。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开始渗透到了几乎一切生产领域 ,也正一步一步地走进人们的生活。本文从生活方式的角度分析计算机对人们的影响 ,以及对计算机在少数民族中应用的忧思 ,并提出利用计算机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建议[6]计算机在生活小区物业管理中的应用莫继红, 电脑与信息技术, 1997,(04), 29-30本文提出了用计算技术实现生活小区物业管理的一种方法,重点讨论了物业管理的目标以及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7]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赵国求;, 武钢技术, 1985,(01), 74<正> 一、手表计算机日本制造了一种既可做手表用,又具有计算机功能的超小型手表计算机。它由手表,键盘和控制器三部分组成,手表可以单独使用,如果与键盘连结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完整的超小型计算机。手表内装有中央运算处理装置和五个大规模集成电路,可存储二千个单字和一百个左右的电话号码或七十个人的通讯地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下是我整理分享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并且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工智能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点。文章对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并对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探讨。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个行业和领域都在进行人工智能化的研究工作,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人工神经网络就是在人工智能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重要分支,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人工神经网络从形成之初发展至今,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在经济、生物、医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解决了许多技术上的难题。

1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关于人工神经网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到广泛认可的统一定义,综合各专家学者的观点可以将人工神经网络简单的概括为是模仿人脑的结构和功能的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1]。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身的发展特性,其具有很强的并行结构以及并行处理的能力,在实时和动态控制时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人工神经网络具有非线性映射的特性,对处理非线性控制的问题时能给予一定的帮助;人工神经网络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数据归纳和处理的能力,因此在数学模型等难以处理时对问题进行解决;人工神经网络的适应性和集成性很强,能够适应不同规模的信息处理和大规模集成数据的处理与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不但在软件技术上比较成熟,而且近年来在硬件方面也得到了较大发展,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

2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

萌芽时期

在20世纪40年代,生物学家McCulloch与数学家Pitts共同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了关于神经元的模型M-P模型,这一理论的提出为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逐渐展开。1951年,心理学家Hebb提出了关于连接权数值强化的法则,为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开发进行了铺垫。之后生物学家Eccles通过实验证实了突触的真实分流,为神经网络研究突触的模拟功能提供了真实的模型基础以及生物学的依据[2]。随后,出现了能够模拟行为以及条件反射的处理机和自适应线性网络模型,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的速度和精准度。这一系列研究成果的出现为人工神经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低谷时期

在人工神经网络形成的初期,人们只是热衷于对它的研究,却对其自身的局限进行了忽视。Minskyh和Papert通过多年对神经网络的研究,在1969年对之前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提出了质疑,认为当前研究出的神经网络只合适处理比较简单的线性问题,对于非线性问题以及多层网络问题却无法解决。由于他们的质疑,使神经网络的发展进入了低谷时期,但是在这一时期,专家和学者也并没有停止对神经网络的研究,针对他们的质疑也得出一些相应的研究成果。

复兴时期

美国的物理学家Hopfield在1982年提出了新的神经网络模型,并通过实验证明在满足一定的条件时,神经网络是能够达到稳定的状态的。通过他的研究和带动,众多专家学者又重新开始了对人工神经网络方面的研究,推动了神经网络的再一次发展[3]。经过专家学者的不断努力,提出了各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神经网络理论研究不断深化,新的理论和方法层出不穷,使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稳步发展时期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研究在世界范围内的再次兴起,我国也迎来了相关理论研究的热潮,在人工神经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时,国内对于神经网络领域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而且能够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的系统控制问题进行解决,研究成果显著。随着各类人工神经网络的相关刊物的创建和相关学术会议的召开,我国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和应用条件逐步改善,得到了国际的关注。

随着人工神经网络的稳步发展,逐渐建立了光学神经网络系统,利用光学的强大功能,提高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能力和自适应能力。对非线性动态系统的控制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超平面的光滑性,对其精度进行改进。之后有专家提出了关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抽取算法,虽然保证了精度,但也加大了消耗,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神经网络的效率,因此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改进算法FERNN。混沌神经网络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进步,提高了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

3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在信息领域中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在信息领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信息处理和模式识别两个方面。由于科技的发展,当代信息处理工作越来越复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系统可以对人的思维进行模仿甚至是替代,面对问题自动诊断和解决,能够轻松解决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在军事信息处理中的应用极为广泛[4]。模式识别是对事物表象的各种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对事物进行辨别和解释的一个过程,这样对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与人类大脑的思维方式很相像。模式识别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统计模式识别,还有一种是结构模式识别,在语音识别和指纹识别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对于非线性问题处理十分有效,而人体的构成和疾病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具有不可预测性,在生物信号的表现形式和变化规律上也很难掌握,信息检测和分析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联系,所以应用人工神经网络决解这些非线性问题具有特殊意义[5]。目前,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涉及到理论和临床的各个方面,最主要的是生物信号的检测和自动分析以及专家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

经济领域中的商品价格、供需关系、风险系数等方面的信息构成也十分复杂且变幻莫测,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对不完整的信息以及模糊不确定的信息进行简单明了的处理,与传统的经济统计方法相比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数据分析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强。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在控制领域、交通领域、心理学领域等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能够对高难度的非线性问题进行处理,对交通运输方面进行集成式的管理,以其高适应性和优秀的模拟性能解决了许多传统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促进了各个领域的快速发展。

4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将进入更加高级的发展阶段,人工神经网络也将得到更快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人工神经网络也许无法完全对人脑进行取代,但是其特有的非线性信息处理能力解决了许多人工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智能系统的各个领域中得到成功应用,今后的发展趋势将向着更加智能和集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徐用懋,冯恩波.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J].化工进展,1993(5):8-12,20.

[2]汤素丽,罗宇锋.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应用[J].电脑开发与应用,2009(10):59-61.

[3]李会玲,柴秋燕.人工神经网络与神经网络控制的发展及展望[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44-46.

[4]过效杰,祝彦知.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及其在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现状[J].河南水利,2004(1):22-23.

[5]崔永华.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河流汇流预报模型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6.

下一页分享更优秀的<<<人工智能神经网络论文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