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毕业论文新生代员工需求

发布时间:2024-07-05 06:37:40

毕业论文新生代员工需求

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近年来,新生代员工已经逐步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潜力股,成为职场上新的较具影响力的成员。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使得他们具备不同于以往员工的特点,如何更好的引进和培养新生代员工,使其在组织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在系统分析新生代员工职场特质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新生代员工管理中出现的理由,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探讨了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之道。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特点、管理策略

新生代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因与传统社会的理念、意识和个性不同,而被称为新生代。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张扬、不安于目前状况是他们的标签。如今他们已经不可逆转的登上了职业的舞台,成为中国各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怎样更好地实现新生代员工与企业的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一、新生代员工的特点

(1)价值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现代社会逐渐由精神导向演变成物质导向,强调功利,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在这种环境上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更加注重实际,而对理想、信念不太看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思维策略、感情表达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呈多元化的特点。调查显示,新生代员工仅有以挣钱为主要目的,他们在追求金钱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工作环境,乃至个人心情的满足。

(2)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新生代员工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合作意识的培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及他人认可意识强。新生代多数受到很好的教育,学历较高,比较自信,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施展才华;但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对自己走入社会的情况估计过于乐观,造成他们自信有时却又表现为自大、夸夸其谈,给人一种眼高手低的印象。

(3)抗压能力差。新生代在成长期间基本没遇过什么挫折,因而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比现实要高出很多。批评新生代员工,通常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新生代员工从此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工作绩效越来越差;另一种是新生代员工直接辞职。

(4)缺乏责任意识。从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员工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他们负责到底,他们还没有接受过为自己负责的训练,因而新生代员工普遍缺乏责任感。

二、新生代员工与传统管理之间的矛盾

(1)认为自身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他们注重的是工作是否能帮助自我成长,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员工注重自我目标的实现,不愿意为了企业目标牺牲自身利益。

(2)缺乏团队意识,影响组织的绩效。在与他人合作时,常认为责任在于集体而非个人,遇到理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互相推诿,结果导致整体工作进度受到影响。不能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和协调,这些现象的出现势必增加了团队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组织绩效。

三、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机制建设

(1)管理要“量体裁衣”。传统的僵化式的管理模式俨然已不适应如今多变的社会和思维方式更加活跃的新生代员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强调威权的家长式管理向强调真诚的兄长式领导转变,“要领导不要管理”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找到真正适合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式,首先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体会到管理的乐趣,并且搭建无障碍沟通平台。对新生代员工不要通过规章制度进行强制约束,而是要找准企业和员工价值观的契合点,利用企业文化这种“粘合剂”把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2)完善培训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与组织目标,是新生代员工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培训企业管理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员工到底与哪些职位匹配,从而对员工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设定更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与发展策略,也让他们认识到未来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3)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刚刚踏入职场的新生代员工面对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他们有着用金钱来证明自己能力与社会地位的强烈心理愿景。因此,一个良好的、与绩效挂钩的具有吸引力的合理薪酬体系对于他们无疑具有很强的鞭策作用,物质激励的公平性能有效的提高新生代员工的积极性。

(4)组织文化激励。新生代员工跳槽频繁、忠诚度不高,除关注自身权益和工作环境等物质激励外,组织文化激励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因此“家庭式”的管理文化更能打动与激励他们。在管理中,应该融合儒家的“仁”,即让新生代员工在公司当中找到自尊。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隐私,留给他们犯错的空间。这种温情式的文化激励可以让员工与企业坚守原则,共进共赢。

(5)建立多样化的再学习培训体系。现代培训理念表明,工作同时也是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工作的完成,而且更加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公司的再学习培训机制对于新生代员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吸引力。

四、总结

新生代员工这一职场新生力量给予管理者的是“惊喜”与“惊叹”并存。他们正在逐步成长,成为职场的重要力量。企业除了适应,别无选择。因此,对新生代员工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支持和信任。从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出发,给出相应的管理和激励策略,善用其长,而避其短,最终实现组织与新生代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师帅.新生代员工管理缺失[J].人力资本管理,2010,(5).

[2]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与管理策略.人力资源开发,2012,(2).

摘要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新生代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为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管理;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外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内部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和困难应接不暇。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进行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本文就此作一剖析和探讨。

1.新生代员工的特征

新生代员工是特指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劳动者,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有拚劲的企业员工群体。一方面,他们年纪轻轻就在企业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经营管理中崭露头角、建功立业,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展示了自身的价值,正在或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安于现状,不愿长期固守一个组织,受不了企业现有条条框框的约束,随时准备鲤鱼一跃,另谋高就,企业不得不承担人员接替的风险,特别是部分核心员工。分析起来,新生代员工有以下特点:

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员工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见多识广,价值取向多元,加上教育环境的优越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得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善于学习新知识,勇于接受新事物,积极进取,敢想敢干,“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水就泛滥”;二是在价值追求上,除了象“50后”、“60后”和“70后”关注个人成长和经济利益外,“80后”还关注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发展环境、生涯规划、对外交流、家庭生活等因素;三是在福利待遇上,明确要求高薪酬、高福利,同时不忽视工作氛围、旅游休闲、健美健身、文化娱乐,更加喜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双丰收。

思维方式自我化

新生代员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红旗下,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幸福时代,衣食无忧,住行不愁。从小到大一切都是父母包办、父母负责,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他们自己很少有生活的压力,也不懂得、更不可能考虑为自己负责。唯一养成的理念,就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意愿为半径来画圆。高兴时豪情万丈,不高兴时一落千丈;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不懂得相处相容,不善于沟通合作;顺境春风得意,逆境郁郁寡欢。这也是近年来,年轻员工较多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

职业生涯随机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纷纷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与员工实行双向选择,企业不再承诺对员工的铁饭碗和终身雇佣,员工也不需要从一而终,贡献一生。员工可以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在不同岗位、职务或专业领域实现迁移和流动,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随时随地充满变数,职业成功的标准由传统的强调薪酬、晋升等客观因素,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陶醉的主观感知来衡量;对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由企业向员工个体转化,个体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传统的由企业承担的员工培训逐步被社会培训和自我学习所取代;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不是单一的、专属于某一特定企业的,而是可以转移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职业中均可适用的。

兴趣爱好广泛化

新生代员工特殊的成长背景造就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学历普遍较高、创新能力强、求知欲望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接受新挑战,而且从小受到多方面文艺、体育培训和熏陶,兴趣爱好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基础,“吹拉弹唱”无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在行,电脑、通讯、网络等高科技了如指掌,从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和爱好广泛的兴趣取向。

2.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挑战

80后员工面临着十分沉重的压力,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致使其职业定位不清晰、价值取向多元、个性突出、跳槽频繁、团队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给新生代员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度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由传统的长期稳定的契约转化为短期的动态弹性契约,其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承诺关系,企业不会终身雇佣员工,而工作的不稳定性也难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依靠。员工不再长期受雇于一个企业,而是拥有了到不同企业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势必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面临员工随时离职的状况,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更是问题突出。

自主性增强。新生代的员工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随着雇佣双方在职业生涯管理中角色和定位的变化,管理重心由企业向个人发生转移,员工需要设计更多的职业生涯管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为职业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个人要主动分析自身的现状,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在职业发展和规划中拥有主导地位。企业不仅重要性在下降,而且还要承担员工离职造成的风险。

承受力弱化。新生代员工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工作条件比较优越,听惯了表扬、肯定和掌声,听不得批评、指责和训斥,听到几句批评声就受不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大吵大闹,甚至于不辞而别,这是他们心理素质不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心理承受力差、责任心欠缺的特质。

功利心突出。有人说,新生代员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在:愿意工作,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工作,但不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关心企业,但不把一切都投入和依靠一个企业。也有人说新生代员工是最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一代,表现在对什么都不在乎、不热乎、不理乎,任你讲得头头是道,他照样我行我素,似乎理想、信仰都是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无用的说教,只有金钱、职位、权力、房子、车子等才是实的,现实功利心理极强,如就业前先讲待遇,干活前先说报酬,加班前先提条件,等等。

3.企业责任和管理对策

新生代员工是一批优点、缺点鲜明的企业生力军,尽管他们的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工作绩效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给企业管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研究他们的需要和特点,实施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双赢的目标。

建立学习团队。新生代员工是渴望提升自己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因此企业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在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完善全员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一个开放的培训平台,让其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努力建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人的尊重需要、发展需要、成就需要、价值实现等为出发点,全方位考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分享;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推行系统思考,改进心智模式;强化团队合力,共享学习成果。

规划职业生涯。新生代员工更关注的是发展机会,希望能够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企业的发展平台受限,他们很容易寻找并按的发展空间。为此,企业要帮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明晰愿景、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岗位轮换、团队工作、晋级晋职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帮助他们做好自我定位。在分析研究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起点;二是进行机会评估。可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每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

提供感情支持。针对新生代员工的性格特点和压力现状,企业应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消除职场压力源。一是建立和完善压力评估和消除机制。由于新生代员工从小养尊处优,应对压力的承受力差,企业应建立一套压力调查、测试、评估、诊断、预警和消除机制,尽早发现和消除压力源及消极影响。同时建立配套的心理咨询机制、情感疏导机制、健康管理机制和家庭人文关怀机制,减轻精神压力;二是开展压力释放与心理平衡活动。针对尊重代员工解决压力不理性、生活不规律、身体素质差、个性比较强的特点,倡导和鼓励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平衡饮食结构,培养业余爱好,改变不良习惯,积极应对压力,学会释放压力,平衡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价值。也可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如建立“出气屋”、“发泄室”等,帮助员工宣泄和释放压力机;三是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办公场所、学习场所、休闲场所、设施设备、工具材料、安全设施、空间布局、照明、噪音、温度、湿度等等,主要在于工作便利与感官感受。软环境指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员工情绪、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主要在于员工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幸福感和积极性,因此,企业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诚的关怀、尊重、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构筑激励机制。由于他们具有个性张扬、重视公平、突出自我、灵活善变的特点,必须构筑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他们个体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公平性、差异性的原则,从尊重信任、薪酬福利、内部晋升、职业培训、适度授权、团队管理、带薪假期、荣誉疗养、企业文化等方面,调整与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正能量。

塑造企业文化。大力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落实到员工的精神层面和言行举止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员工的精神追求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企业使命感和忠诚心。同时,企业还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尽可能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断优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职工内心需求,倾听职工呼声,加强平等交流沟通,多关心职工方方面面的困难,时时处处体现对新生代员工的尊重、关怀和信任,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海底捞是有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激励制度的。为此海底捞更是投入巨资建立了海底捞大学。海底捞大学为只为培训大堂经理和店长,员工需要脱产培训,大堂经理5—7天,店长2周,这是每个从基层员工到管理层的必经之路。

另外,海底捞对基层员工都有一条明确的晋升路线,让你知道应该往哪发展,怎么发展,当员工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干起活来才会更有劲。

海底捞跟大多互联网初创企业一样,采用的是扁平化管理,门店拥有很大的自主权,甚至连服务员都有自主权,可以自己决定对哪位消费者免单。这样分工能够调动门店的积极性,更好地为顾客服务。

另外,海底捞信奉“双手改变命运”,对于店长薪酬的方案完整的呈现了企业的价值观。

一名店员在海底捞升级为店长的平均年限仅为4年。海底捞的员工流失率低于10%,低于行业一般水平。另外,海底捞的一线城市员工普遍工资为6000元,高于市场10%左右,春节期间还将门店营业额的50%分给员工。

海底捞一家店员工人数在150人左右,光员工住宿成本,一家店一年就高达50万。而一般一家1000平米的火锅店,员工人数只有三五十人。

财报显示,海底捞的房租成本只占4%。一般行业共识的合理房租成本占比在20%以内。我们拿餐饮巨头麦当劳对比,一家300平米门店对应的年营收在900万元左右,也就是3万元/平方米,租金应该占到7—8%之间。

扩展资料:

餐饮是一个完全竞争的行业,消费者体验至关重要。我们在很早的时候就非常重视顾客满意度,而顾客满意度是由员工来保证和实现的。所以,我们确立了“双手改变命运”的核心理念来凝聚员工。想借此传达的是,只要我们遵循勤奋、敬业、诚信的信条,我们的双手是可以改变一些东西的。员工接受这个理念,就是认可我们的企业,就会发自内心地对顾客付出。我们在服务上的创新都是员工自己想出来的,因为他们深受“双手改变命运”这个核心理念的鼓舞。

这个价值观一旦确立,我们的制度体系就会围绕这个理念来设计。比如,我们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其实就是建立在这个理念基础上的。海底捞一般不从外部聘请管理人员,并不是说外面的管理人员不好,而是从外面聘人,把好的职位都留给外面的人,我们说的和做的就不一样了。我们告诉大家双手改变命运,实际上却把大家的路给堵死。所以,我们的职业发展路径一定是从基层一级一级往上走,不能坏了规矩。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海底捞“”:年赚165亿,靠的不是服务!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今天面对新形势,他们在城市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迫切的婚姻问题、身份认同问题等,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想当城市人 无奈门槛多(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21岁-30岁占,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001元-1500元的占,701元-1000元的占,501元-700元的占。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偶尔拖欠的占,经常被拖欠的占。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二)身份:非城非乡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和。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的女性、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三)职业:高不成低不就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以前高出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四)落户“三壁垒”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逐渐消弭并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境遇是有思想的人们的内在本能,这种欲求是消灭不了的,它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通过扩大满足需求的活动走向幸福的社会,要是封锁了这条路,人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压制并掠夺别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变穷”(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收费的要不要

新生代员工离职探析毕业论文

企业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报告

引导语:在企业中,员工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数量的的根本保障,但企业员工的离职现象现在较为普遍。下面是我整理的企业员工离职原因的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一、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现状和特点

据相关报道,自2004年第一次出现“劳工荒”到2011年的农民工“返乡潮”,从沿海到内地多个城镇的制造型企业出现“招工难”现象,尤其是生产一线操作员工。生产一线操作工人主要选择每年的年底和次年的年初阶段离职,已经积累一定工作经验的熟练工人希望在新年找到一份综合条件更高的工作,也有部分工人选择本地就业,源于本地就业的低流动成本。

以九阳有限公司为例,现在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年龄组成以“90后”为主,人们冠之以新生代农民工,在文化认同、个性特征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

“90后”群体的受教育程度比以往的一线操作工人高,多数为中专和高中水平。因为是单身状态,当“90后”一线员工对目前的工作感到厌倦并认为没有发展前途的时候,和女性员工不同,他们较少考虑工作的稳定性而果断的选择离职。而很多的“80后”一线员工多处于已婚状态,考虑到家庭等因素,不会轻易做出离职的选择。

在文化认同方面,很多“90后”虽然来自农村,但受到传媒等影响,对家乡认同感随着在外时间的增长而逐渐淡薄,而对外部生活特别是对城市文化和城市充满向往。很多的“90后”一线员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城市性,他们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关系等以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他们对生活的期望较高,对生活的满意度较低,个人意识和独立意识较强,接受和学习能力较强,主要表现在空闲时间的安排、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90后”消费以休闲和享受为主,存在攀比心理。他们热衷休闲生活,如旅游、购物,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有离职经历的员工坦

言原企业的工作强度较大、工时过长是他们离职的主要原因。

在个性特征方面,“90后”表现出很大的自我和随性,选择工作的初衷不仅仅满足于存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更高的生活品质。在调查中发现,“90后”都有强烈的创业意愿,选择企业的前提是员工能够感知到企业提供的各方面条件是有助于创业规划的。很多员工离职是因为他们觉得企业不能更好的提供创业资源,或者是员工感觉到企业提供的发展空间小。其中因为这个原因离职的占。

二、制造型企业一线员工离职原因分析

1.企业管理及组织约束过强

像九阳这样的制造型企业,一般采用两班倒的时间安排,通常每天工作12到14小时,其中4到6小时属强制性加班。长时间的单调操作消耗了一线员工大量的体力,员工感到压力很大,怠工、离职等现象时常发生。

制造型企业对一线的规章制度和奖惩体系十分严格,每月按时上下班和加班才能获得全勤奖100元,期间有一次就要扣除全勤奖,很大企业规定员工请事假将被扣除当月工资的10%,很多员工对此项制度很反感。

区别于其他层次的员工,一线员工绩效评估贯穿于产品生产、出厂到售出的整个过程。一旦出厂前的质检或者经销商将消费者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反馈给企业,企业会对生产该产品部件的员工进行严厉的惩罚措施,如扣除月薪的1/3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不合理的奖惩体系使员工感受到企业缺乏人性化的管理,进而选择离职。大约有44%的离职员工是受此因素影响的而产生离职的念头。

2.角色模糊和工作意义不明

企业往往为了填补因离职产生的职位空缺,要求一线员工从事某一条生产线或两条不同的生产线上的两份工作。在调查中发现,38%的员工曾遇到过此工作安排。对企业而言,可以节省人员招聘成本,但对员工而言,这样单调乏味、技能单一、缺乏挑战性的工作安排,不仅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没有机会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不利于个人的求职发展。

3.管理层缺乏对一线员工的情感和工作支持

情感支持表现为企业的领导、同事对员工的关心和帮助,工作支持表现为企业愿意为员工提供技能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支持员工对工作流程的建议等。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一线员工属于异地就业,在工作和生活中迫切需要领导、同事的关心和支持。在对同一条生产线或者一个车间员工的员工,情感支持表现为团结互助的工作伙伴关系,可以缓解一个的工作压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对集体的归属感。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也随着企业采纳工作建议和意见、为员工提供工作技能培训而不断提高。此部分数据占据45%.

4.工作和生活环境的满意度

工作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因素,体现在生产车间的噪音、辐射、气味、消防措施等,生活环境指的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食宿环境。在调查中发现,该类型员工普遍反映原来所在的车间噪音大,刺激性气味严重,辐射强,长期工作对身体伤害大。60%被调查的员工反应他们的工作环境或多或少的存在着环境对身体的安全隐患。还有部分员工()反映原来离职的企业提供的住宿条件不理想,伙食差,在当今大家生活质量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更多的求职者选择能提供更好的环境的企业而选择离开原来企业。

三、建议与对策

1.根据员工具体的工作经历调整薪酬和福利待遇,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

如果员工具有同行业的工作经历,管理者可以根据员工以往的薪酬待遇和工作成果以及现在工作的短期效果提升薪酬和福利待遇,根据员工的.年龄和以往工龄,如针对24岁左右、工龄为2到3年的员工,企业可以提供条件较高的员工宿舍和增加餐费补助等,提高其组织承诺水平。

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奖励制度。管理者通过建立学习工作小组,安排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带动初次工作的员工,实现学习互助,提升工作业绩。具有工作经历的一线员工,其薪酬和绩效与小组工作成果挂钩,采取适当的奖励措施,如物质奖励和员工大会表彰优秀员工和小组等,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并增强员工的工作竞争意识,提升员工的团队凝聚力和责任感,促进团队合作。

2.制定清晰的岗位说明,提升晋升制度

根据员工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成果,企业需要对其工作的职责、任务和目标等做出清晰的解释。对员工的工作成果进行阶段性考核,根据绩效和自身发展需求调整工作岗位,如晋升,借此激励员工。

3.增加工作内容的挑战性和复杂性,丰富工作的内容

具有同行业工作经历的员工相关知识和操作技能较为熟悉,能够很快熟悉现在企业的工作流程和程序,若长期从事某一项和多项无关的工作任务,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会受到显著影响,对企业的承诺水平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企业管理者需要在特定工作阶段根据员工的工作技术改进计划安排工作任务,安排员工更为重要和更具挑战性的工作等,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也体现出企业对员工的信任。

4.重视员工的工作成果,积极听取员工的工作改进建议并给予相应的

支持,在企业内部进行分享交流

具有工作经历的员工可以介绍原先企业中值得学习的内容,包括人性化管理制度、员工工作安排和工作内容等,管理者根据本企业发展需要吸取改进。

工作中,员工发现可能会降低生产效率、增加生产成本的工作环节,并提出改进建议。管理者需要及时对改进建议做出评价,试运用成果较好的建议将被推广到整个生产过程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每一位员工提出的改进建议,根据改进的可操作性和试运行成果对相关员工进行表彰,并在企业内部开展相对应的分享学习活动,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也可以反映出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支持。

四、结语

制造型企业的一线员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群体特征,我们通过调查他们离职的原因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对策,为企业能稳定生产秩序、提高生产效率提供建议和意见,同时也是为了保障制造型一线员工的权益,提高他们就业生活的质量。希望此调查能对双方都有些许帮助,让我们一起为创造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而共同努力。

可能和福利待遇有关,也可能和经济情况有关,可能和生活的成本有关。和工作的环境有关,也和经济条件有关。要了解员工的需求,这个时候一定要人性化一些。

浮躁的自然环境:目前很多年青基层工作者广泛较为心浮气躁,喜爱追求短期内权益,但公司工作能力的积累也是需要时间沉淀的,人才是不可以速成的,二者之间存有必定矛盾。优秀人才市场竞争激烈:当今社会十亿人民九亿商,也有一亿在磨枪,新兴行业新注册公司新岗位许多,薪资良莠不齐,褔利五花八门,年青就业者假如岗位整体规划不清楚,很容易心动换工作。

相较于大型企业来讲,中小型企业由于成本和经营模式的考虑,在员工福利待遇和考核机制层面相对性粗放型,加上晋升空间小和管理模式的不健全,造成职工来了以后看不到希望,非常容易外流!现阶段的职工中坚力量以80/90为主导,特别是90一代的从业人员,因为生活条件和思想的转变,对工作环境有了很大的转变。她们需要自由,更为愿意从业一些能和兴趣爱好相关,工作压力较小工作!而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并不是他的挑选!

公司内部问题,一是表现在薪资待遇褔利稍低或是不健全,二是表现在工作环境,例如推卸责任,例如应用自家人,例如没有好的互动学习自然环境,不可以发展,例如没有好的适用等。公司外界,表现在优越的工作环境,更强的待遇,更加好的上升空间,更广阔的职业生涯发展,更多的使出平台等。

一般是人事方面的制度有待加强,所谓人事部们仅仅进行了招骋、个人档案、薪水个人社保等初中级工作中,没有做到人力资源管理管理方法。模糊不清、夸张的招聘需求,应对事情的员工培训,乃至一旦上岗签署合同,人事部门就达到目标不管了,没工作状况跟踪,职业发展指导,新人辞职可能就意料之中了。

离职的因素要么就是五险一金的不完善,要么就是薪资待遇,三年5年都是一个公司组织架构。所以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作为企业千万不要小气,该奖励的时候一定要奖励,千万不要天天给员工画大饼

新生代员工管理研究论文

新生代员工的个性化及职业世界全新的变化,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因为员工对职业的兴趣不够、能力不行、价值观不同、意义感不强等原因,自然会出现相应的职业倦怠,导致员工的流失率增加。如何帮助员工应对职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情绪,帮助他们进行调适? 6月11日,《江西培训师之家》第五场《企业人才培养之道》沙龙走进江西宜春,与当地众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探讨人才培养的那些事。 主题沙龙分为二个部分,第一部分由我分享《新生态员工管理三板斧》,程咬金有他的三板斧,面对90后新生代员工的管理,管理者也有管理者的三板斧。 首先我抛出一个问题:在管理新生代员工的过程中,现在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以及困惑是什么? 有人说:“员工上班不准时,干活挑三捡四,总嫌待遇不好;公司长年处理招聘状态,很难招到符合公司要求的人。” 有人说:“新生态员工的责任心太差,做事情不靠谱,总也达不到岗位要求;这些员工职业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离职率非常高,留人难。”这些是典型的企业面临的新生代员工的管理问题。那究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给大家展示了一系列的调查数据。 *对自己的兴趣、特长、个性了解的员工占20% *计划在一个公司工作2年以上的员工占27% *最喜欢的上司的是善解人意的,占 *最喜欢的管理方式是平等式交流,占 *阻碍工作效率的最大的难题是能力不足,占 *新生代员择业的二个因素是务实(向前看)和务虚(兴趣导向) *裸辞的原因是逃避和没有理由 对于老一代员工来说,90后具备更强的职业安全感,因为年轻父母逐渐觉醒的认可意识,使90后在成长过程中获得肯定的时候多,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个性,干预较少。且物质相对丰富,有更多接触不同事物的机会。造就90后独特的个性。 员工变了,企业的管理方式也要跟着变化,用老一套的管理无法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他们希望更为公平、公开、轻松、善意的工作环境,追求价值观的认同。 新生代员工的个性化及职业世界全新的变化,给我们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因为员工对职业的兴趣不够、能力不行、价值观不同、意义感不强等原因,自然会出现相应的职业倦怠,导致员工的流失率增加,如何应对帮助员工应对职业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情绪,帮助他们进行调适? 为此,我引入一个调适工作—神奇的职场三叶草,帮助管理者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并获得员工情绪调适的方法,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进行系统学习。三叶草因有三片叶子而得名,把它引入到职场中来,分别给这三片叶子命名: 一份完美的工作当然是:有兴趣去做,也能够做好,并且还能够拿到满意的回馈。三片叶子全齐了,就是一棵完整的职场三叶草。 但实际工作中不可能如何完美,人与职业之间始终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而任何一片叶子的缺乏都会导致出现不同的职业情绪。 首先我为大家分析了为什么职业会出现这样的倦怠情绪,原因是什么? 兴趣叶缺失:因为休息的时候较少,工作没有什么变化和新意,自主性相对较差,自我发挥空间不大,工作按部就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能力叶缺失:目标感不清晰,不知道自己干成怎样才算干好,能力欠缺,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差距较大;精专感少。 价值叶缺失:组织给予个人的使命感不强,工作的价值及意义不大,长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自我怀疑。它们又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出现呢? 兴趣叶缺失:导致厌倦,上班如上坟,工作没有新鲜快乐感,这类人群多见为国企及外企的高管;厌倦情绪不调适改善,继而表现为抑郁,记忆力下降、反应变化慢、注意力涣散。 能力叶缺失:导致焦虑,搞不定工作,工作没有成就掌控感,这类人群多见为职场新人、换岗或业务端口;焦虑情绪不调适改善,继而表现为失眠,易怒、脾气爆燥、声音变快。 价值叶缺失:导致失落,工作没有意义,得不到老板认可,就像得不到父母关注的小孩,工作没有幸福满足感;失落的情绪不调适改善,继而表现为自卑,常常唉声叹气、情绪不稳定。 职业情绪具有严重的互相传染性,假如长期缺乏兴趣,觉得工作无聊,就会勉强应付,工作成绩慢慢越来越小,能力无法跟上公司发展中对岗位的要求,慢慢的看着别人在快速成长,内心就会焦虑感,不自觉的爆燥,工作做不好,自然无法获得别人的认可,价值感就无法体现了,然后又变得失落,与团队离的越来越远,甚至边缘化,主动的封闭自己,成了局外人。 从厌倦发展成焦虑,继而又变的失落自卑,这便是职业情绪的传染性。 原因清楚了,症状也清楚了,接下来亮出我们的管理三板斧,帮助员工解决相应的职业倦怠,帮助他们走出职业困境。第一板斧:兴趣叶缺失导致的厌倦策略 1、员工个人层面自我调适 (1)提升职业兴趣:员工可以去访谈同职业的高手,问问他们是怎样让自己的工作变得有趣的。就像游戏过关一样,激发兴趣是一直在升级。 (2)在工作中找变化,提升兴趣,比如一个银行柜员可以利用接触钞票机会多的条件,练习如何用手辨别钞票真伪。 2、组织层面调适:给员工休假或者调岗,让员工放松,调岗增加兴趣。第二板斧:能力叶缺失导致的焦虑策略 1、员工个人层面自我调适 (1)降低要求:所有工作做到完美无缺是一个非合理信念,我们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学习成长,找到当下最合适的目标。目标太大一下难以完成,学习将目标拆分几个容易做到的小目标。 (2)提升能力:阶段性提升,思考当下岗位最需要的能力是什么,我与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哪些,通过什么的方式能够集中提升这部分能力,达到岗位要求。 (3)发挥优势:工作中出现焦虑主要还是事儿太多,分清主次会让人更加焦虑,学会先行处理重要的事情,用优势去工作,对不是自己优势的事情可以选择与人合作。 2、组织层面调适:做培训或找员工谈话,帮助员工提升能力,清晰状态。第三板斧:价值叶缺失导致的失落策略 1、员工个人层面自我调适 (1)清晰职业价值观:钱多?事少?离家近?轻松的人际关系?稳定性?成长空间?他人认可?一份工作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的职业价值; (2)链接价值:比如你看重的是工作中的际关系,那么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如何与领导沟通、与同事交流,并努力跨行,否则这部分价值难以实现。 2、组织层面调适:做团建,做企业文化宣贯,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及工作意义。

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近年来,新生代员工已经逐步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潜力股,成为职场上新的较具影响力的成员。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使得他们具备不同于以往员工的特点,如何更好的引进和培养新生代员工,使其在组织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在系统分析新生代员工职场特质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新生代员工管理中出现的理由,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探讨了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之道。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特点、管理策略

新生代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因与传统社会的理念、意识和个性不同,而被称为新生代。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张扬、不安于目前状况是他们的标签。如今他们已经不可逆转的登上了职业的舞台,成为中国各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怎样更好地实现新生代员工与企业的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一、新生代员工的特点

(1)价值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现代社会逐渐由精神导向演变成物质导向,强调功利,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在这种环境上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更加注重实际,而对理想、信念不太看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思维策略、感情表达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呈多元化的特点。调查显示,新生代员工仅有以挣钱为主要目的,他们在追求金钱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工作环境,乃至个人心情的满足。

(2)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新生代员工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合作意识的培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及他人认可意识强。新生代多数受到很好的教育,学历较高,比较自信,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施展才华;但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对自己走入社会的情况估计过于乐观,造成他们自信有时却又表现为自大、夸夸其谈,给人一种眼高手低的印象。

(3)抗压能力差。新生代在成长期间基本没遇过什么挫折,因而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比现实要高出很多。批评新生代员工,通常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新生代员工从此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工作绩效越来越差;另一种是新生代员工直接辞职。

(4)缺乏责任意识。从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员工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他们负责到底,他们还没有接受过为自己负责的训练,因而新生代员工普遍缺乏责任感。

二、新生代员工与传统管理之间的矛盾

(1)认为自身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他们注重的是工作是否能帮助自我成长,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员工注重自我目标的实现,不愿意为了企业目标牺牲自身利益。

(2)缺乏团队意识,影响组织的绩效。在与他人合作时,常认为责任在于集体而非个人,遇到理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互相推诿,结果导致整体工作进度受到影响。不能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和协调,这些现象的出现势必增加了团队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组织绩效。

三、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机制建设

(1)管理要“量体裁衣”。传统的僵化式的管理模式俨然已不适应如今多变的社会和思维方式更加活跃的新生代员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强调威权的家长式管理向强调真诚的兄长式领导转变,“要领导不要管理”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找到真正适合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式,首先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体会到管理的乐趣,并且搭建无障碍沟通平台。对新生代员工不要通过规章制度进行强制约束,而是要找准企业和员工价值观的契合点,利用企业文化这种“粘合剂”把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2)完善培训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与组织目标,是新生代员工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培训企业管理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员工到底与哪些职位匹配,从而对员工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设定更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与发展策略,也让他们认识到未来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3)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刚刚踏入职场的新生代员工面对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他们有着用金钱来证明自己能力与社会地位的强烈心理愿景。因此,一个良好的、与绩效挂钩的具有吸引力的合理薪酬体系对于他们无疑具有很强的鞭策作用,物质激励的公平性能有效的提高新生代员工的积极性。

(4)组织文化激励。新生代员工跳槽频繁、忠诚度不高,除关注自身权益和工作环境等物质激励外,组织文化激励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因此“家庭式”的管理文化更能打动与激励他们。在管理中,应该融合儒家的“仁”,即让新生代员工在公司当中找到自尊。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隐私,留给他们犯错的空间。这种温情式的文化激励可以让员工与企业坚守原则,共进共赢。

(5)建立多样化的再学习培训体系。现代培训理念表明,工作同时也是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工作的完成,而且更加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公司的再学习培训机制对于新生代员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吸引力。

四、总结

新生代员工这一职场新生力量给予管理者的是“惊喜”与“惊叹”并存。他们正在逐步成长,成为职场的重要力量。企业除了适应,别无选择。因此,对新生代员工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支持和信任。从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出发,给出相应的管理和激励策略,善用其长,而避其短,最终实现组织与新生代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师帅.新生代员工管理缺失[J].人力资本管理,2010,(5).

[2]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与管理策略.人力资源开发,2012,(2).

摘要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新生代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为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管理;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外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内部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和困难应接不暇。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进行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本文就此作一剖析和探讨。

1.新生代员工的特征

新生代员工是特指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劳动者,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有拚劲的企业员工群体。一方面,他们年纪轻轻就在企业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经营管理中崭露头角、建功立业,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展示了自身的价值,正在或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安于现状,不愿长期固守一个组织,受不了企业现有条条框框的约束,随时准备鲤鱼一跃,另谋高就,企业不得不承担人员接替的风险,特别是部分核心员工。分析起来,新生代员工有以下特点:

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员工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见多识广,价值取向多元,加上教育环境的优越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得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善于学习新知识,勇于接受新事物,积极进取,敢想敢干,“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水就泛滥”;二是在价值追求上,除了象“50后”、“60后”和“70后”关注个人成长和经济利益外,“80后”还关注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发展环境、生涯规划、对外交流、家庭生活等因素;三是在福利待遇上,明确要求高薪酬、高福利,同时不忽视工作氛围、旅游休闲、健美健身、文化娱乐,更加喜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双丰收。

思维方式自我化

新生代员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红旗下,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幸福时代,衣食无忧,住行不愁。从小到大一切都是父母包办、父母负责,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他们自己很少有生活的压力,也不懂得、更不可能考虑为自己负责。唯一养成的理念,就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意愿为半径来画圆。高兴时豪情万丈,不高兴时一落千丈;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不懂得相处相容,不善于沟通合作;顺境春风得意,逆境郁郁寡欢。这也是近年来,年轻员工较多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

职业生涯随机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纷纷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与员工实行双向选择,企业不再承诺对员工的铁饭碗和终身雇佣,员工也不需要从一而终,贡献一生。员工可以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在不同岗位、职务或专业领域实现迁移和流动,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随时随地充满变数,职业成功的标准由传统的强调薪酬、晋升等客观因素,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陶醉的主观感知来衡量;对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由企业向员工个体转化,个体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传统的由企业承担的员工培训逐步被社会培训和自我学习所取代;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不是单一的、专属于某一特定企业的,而是可以转移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职业中均可适用的。

兴趣爱好广泛化

新生代员工特殊的成长背景造就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学历普遍较高、创新能力强、求知欲望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接受新挑战,而且从小受到多方面文艺、体育培训和熏陶,兴趣爱好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基础,“吹拉弹唱”无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在行,电脑、通讯、网络等高科技了如指掌,从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和爱好广泛的兴趣取向。

2.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挑战

80后员工面临着十分沉重的压力,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致使其职业定位不清晰、价值取向多元、个性突出、跳槽频繁、团队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给新生代员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度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由传统的长期稳定的契约转化为短期的动态弹性契约,其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承诺关系,企业不会终身雇佣员工,而工作的不稳定性也难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依靠。员工不再长期受雇于一个企业,而是拥有了到不同企业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势必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面临员工随时离职的状况,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更是问题突出。

自主性增强。新生代的员工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随着雇佣双方在职业生涯管理中角色和定位的变化,管理重心由企业向个人发生转移,员工需要设计更多的职业生涯管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为职业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个人要主动分析自身的现状,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在职业发展和规划中拥有主导地位。企业不仅重要性在下降,而且还要承担员工离职造成的风险。

承受力弱化。新生代员工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工作条件比较优越,听惯了表扬、肯定和掌声,听不得批评、指责和训斥,听到几句批评声就受不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大吵大闹,甚至于不辞而别,这是他们心理素质不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心理承受力差、责任心欠缺的特质。

功利心突出。有人说,新生代员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在:愿意工作,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工作,但不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关心企业,但不把一切都投入和依靠一个企业。也有人说新生代员工是最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一代,表现在对什么都不在乎、不热乎、不理乎,任你讲得头头是道,他照样我行我素,似乎理想、信仰都是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无用的说教,只有金钱、职位、权力、房子、车子等才是实的,现实功利心理极强,如就业前先讲待遇,干活前先说报酬,加班前先提条件,等等。

3.企业责任和管理对策

新生代员工是一批优点、缺点鲜明的企业生力军,尽管他们的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工作绩效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给企业管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研究他们的需要和特点,实施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双赢的目标。

建立学习团队。新生代员工是渴望提升自己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因此企业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在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完善全员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一个开放的培训平台,让其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努力建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人的尊重需要、发展需要、成就需要、价值实现等为出发点,全方位考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分享;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推行系统思考,改进心智模式;强化团队合力,共享学习成果。

规划职业生涯。新生代员工更关注的是发展机会,希望能够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企业的发展平台受限,他们很容易寻找并按的发展空间。为此,企业要帮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明晰愿景、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岗位轮换、团队工作、晋级晋职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帮助他们做好自我定位。在分析研究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起点;二是进行机会评估。可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每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

提供感情支持。针对新生代员工的性格特点和压力现状,企业应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消除职场压力源。一是建立和完善压力评估和消除机制。由于新生代员工从小养尊处优,应对压力的承受力差,企业应建立一套压力调查、测试、评估、诊断、预警和消除机制,尽早发现和消除压力源及消极影响。同时建立配套的心理咨询机制、情感疏导机制、健康管理机制和家庭人文关怀机制,减轻精神压力;二是开展压力释放与心理平衡活动。针对尊重代员工解决压力不理性、生活不规律、身体素质差、个性比较强的特点,倡导和鼓励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平衡饮食结构,培养业余爱好,改变不良习惯,积极应对压力,学会释放压力,平衡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价值。也可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如建立“出气屋”、“发泄室”等,帮助员工宣泄和释放压力机;三是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办公场所、学习场所、休闲场所、设施设备、工具材料、安全设施、空间布局、照明、噪音、温度、湿度等等,主要在于工作便利与感官感受。软环境指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员工情绪、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主要在于员工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幸福感和积极性,因此,企业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诚的关怀、尊重、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构筑激励机制。由于他们具有个性张扬、重视公平、突出自我、灵活善变的特点,必须构筑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他们个体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公平性、差异性的原则,从尊重信任、薪酬福利、内部晋升、职业培训、适度授权、团队管理、带薪假期、荣誉疗养、企业文化等方面,调整与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正能量。

塑造企业文化。大力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落实到员工的精神层面和言行举止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员工的精神追求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企业使命感和忠诚心。同时,企业还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尽可能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断优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职工内心需求,倾听职工呼声,加强平等交流沟通,多关心职工方方面面的困难,时时处处体现对新生代员工的尊重、关怀和信任,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新生代农民工毕业论文

法律产生于权力,法律是人类行为规则中重要的一种。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法律 毕业 论文5000字的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知识产权融资担保的法律障碍和问题

一、知识产权融资的概述和必要性

知识产权融资是债务人和第三人用自己合法的知识产权出质,向债权人做出担保债权实现,获得贷款的融资方式。我国对于知识产权的法律依据见于:《担保法》第75条第3款规定:“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可以质押,并签订合同,相关本门登记自登记起生效。”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明确指出要“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

我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的融资需求大,而信用低,有形资产少,无形资产价值少并且未被充分利用,而银行和中介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传统的负面影响,知识产权的未来使用费的风险大,贬值高成为了其担保的障碍和观念的误区,并且法律的相关漏洞使融资得不到保障。在我国,中小企业拥有的专利占总量的65%,新产品占80%,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GDP(国民生产总值)60%,上缴税收占税收总额53%。所以知识产权的融资的市场和机会很多。并且加强知识产权的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的能力,减少政府的负担,符合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提高整体对外的竞争力和适应力,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创新能力的增强。

二、我国现存知识产权融资法律规定所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产权的法律规范不清,权利界定过于笼统

我国虽然有相关的《担保法》,《专利法》,《商标法》,《着作权法》的出台,但是对如《担保法》:

第七十九条以依法可以转让的商标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出质人与质权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其管理部门办理出质登记。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第八十条本法第七十九条规定的权利出质后,出质人不得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但经出质人与质权人协商同意的可以转让或者许可他人使用。出质人所得的转让费、许可费应当向质权人提前清偿所担保的债权或者向与质权人约定的第三人提存。

规定过于笼统,对于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操作的复杂性和风险性并不能完全涵盖。但对于专利、商标、着作权之间的交叉问题应适用何种法律也没有完整的规定,质押融资事件中面对复杂问题更无所适从。并且其规范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商业秘密权,商号权,植物新品种权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并没有包括在内,也没有专门或集合立法,导致很多权利的真空和争议侵权的产生。还有担保法与物权法的衔接性较差。如《担保法》第79条对知识产权质押合同生效的表述是:“质押合同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而《物权法》第227条则规定:“以 注册商标 专用权、专利权、着作权等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出质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质权自有关主管部门办理出质登记时设立。”从严格的语义角度解读,“设立”与“生效”是两个法律后果截然不同的概念,两者相互矛盾,不利于法律的适用。

(二)知识产权融资的评估不完善

知识产权的资产评估的是整个融资担保的核心和关键,知识产权评估的内容包括:所含权利及限制、知识产权的价值、确定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是否明确和规范三个方面,但是由于我国的评估水平较低,标准的不统一,形式的不一致,并且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又没有使用不同类型的评估,使得评估并不科学风险的不确定性加大。

(三)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不成熟

由于知识产权的担保价值主要是它的未来所产生的现金流,而知识产权本身的变现的难度大,风险和贬值的可能性高,而公开的市场交易规则不规范,其融资成本高。并且专利的时效性使得很多专利可能濒临浪费和报销,而且没有市场的交易的统一规范,是知识产权的交易秩序十分混乱,风险上升。还有就是知识产权难以转化,或转化条件高,例如专利权很可能依靠大的机器和设备进行,使得成果转化的效率很低。

(四)知识产权融资的中小企业和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由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自身内控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不健全,使得银行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了解和信息甚少,自身的信用等级很低,很多的银行不敢把钱贷给中小企业,而又缺乏相关的调查和咨询,双方的沟通和联系并不紧密。银行为了降低风险,会提高融资的门槛和费用,并且对于其的流动性和用途进行细致而有限定性规定,大大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五)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制度混乱

我国的知识产权的登记程序十分复杂,难度极大,有数十个部门进行监管,而且权力过大,费用过高,有些担保重复,而有些担保没有,不允许“未来财产”和“数量浮动的财产”作为担保物,使得登记的难度和成本增加。并且不同的知识产权种类,如专利和商标进行双重的质押,其流程和所经和部门就更难以操作。加之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当着作权因交易而移转或设定质权时,因缺乏公示机制。使情况更加复杂。

(六)知识产权的担保形式单一

对于专利的有较强的时间性和实用性来说,专利的质押不利于整个专利的使用和专利的升级,其的价值被大大限制,而且,知识产权担保物的担保价值不完全基于担保物的转让,更多地基于知识产权的预期现金流量;知识产权担保价值更接近于抵押价值,而非转让价值。因此,知识产权质押是值得质疑的。

浅议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隐性流转的法律规制

摘要 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倾向于在城市购房,其在农村的宅基地及其住宅因此被荒废,一些地方甚至出现“空心村”。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的功能逐渐弱化,很多地方开始出现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流转,有必要将这些隐性流转行为置于法律的规范与调整之下。本文以维护交易安全为目的,从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建立有效机构服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等三个方面提出立法建议。

论文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 隐性流转 宅基地登记 宅基地退出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 。《物权法》将宅基地使用权定性为用益物权,是一项他物权。我国物权方面的立法宗旨正在经历由罗马法“以所有为中心”向日尔曼法“以利用为中心”的转变,物权也由“重归属”向“重利用”方向发展,但与所有权相比,宅基地使用权的行使仍然受到很多限制,在诸多方面需要让步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保证所有土地实行公有制,在此前提下实现农村宅基地的物尽其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 渠道 。为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农村住房市场将会逐步放开,依据“房地一体”原则,积极改革探索农村宅基地的流转十分必要。在全面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改革前,宅基地使用权的隐形流转已经事实存在。常见的隐性流转方式包括转让、出租、赠与、抵押、入股、继承与置换等。隐性流转由于缺乏法律规制,大多属于“暗箱操作”,由于宅基地使用权归属出现的纠纷会造成流转各方权利受损,具有较大的法律风险。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隐性流转的法律规制略陈管见。

一、将法律规制关口前移,健全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制度

公示公信是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物权如同 足球 场上的球门,若想进球,必须清楚标明球门的位置,物权登记是实现公示公信的必要手段。

(一) 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是宅基地流转的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属于农民集体所有” ,即宅基地所有权归乡镇集体、村集体或村民小组享有。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获得宅基地使用权并在宅基地上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原始取得采取登记对抗主义,办理登记手续不是取得该用益物权的必要条件,但登记后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目前,我国正在开展宅基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为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产权基础。但基于我国的历史习惯和农村实情,确权登记工作推行难度大。建议采纳广东、安徽等地农村土地改革试点 经验 ,只有完成宅基地确权登记手续的才可以流转,并且不得改变土地用途。

(二) 宅基地使用权隐性流转登记应区别对待

隐性流转造成的宅基地使用权变动通常“披着合法的外衣”,以“房地一体”为原则有条件的转让或继承。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进,隐性流转终将抛开现行法律制度的限制,新的立法应区别对待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在登记生效主义与登记对抗主义间做出恰当的选择。现行法律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也值得借鉴,以转让、互换方式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采取登记对抗主义,但对其他形式进行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未做规定。

目前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只能随地上附着物一并转移,且受让人与转让人须为同一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据农村“熟人社会”的特点,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转让行为自然可以达到公示公信的效果,宅基地转让得实行登记对抗主义。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赠与与继承都会造成享有该用益物权的主体发生变化,应着重审查上述行为是否符合实质要件。由于赠与与继承属于无偿取得,根据《物权法》规定,善意第三人主张行使对抗权应以支付对价为前提,赠与与继承不适用善意取得制度,不享有一般的对抗权。因此赠与与继承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时,应适用登记生效主义以确保法律关系的稳定。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出租、抵押、入股不会造成享有该用益物权的主体发生变化,立法对上述行为的登记可不予规定。租赁、担保、参股各方当属理性人, 租赁合同 、担保合同与认股权证的契约效力足以保障交易安全。相继成立的中介服务机构也可提供合同鉴证业务,强化契约效力。

二、拓宽法律规制视角,建立有效机构服务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

(一)建立专门的行政机构统一登记农村土地使用权

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中规定,要加强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工作,做到宅基地土地登记发证到户,内容规范清楚,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但此项规定在实践中落实困难。我国不动产登记存在多个登记机关,多头登记的现象。农民嫌麻烦不愿登记,个别登记机构为谋取利益收取高额登记费用也是造成宅基地登记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机构统一登记农村各类土地使用权。

当前宅基地使用权的管理存在很多漏洞,主要原因是“我国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虚位问题,土地所有者未能积极维护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可发挥村民自治机构的基础性作用,在自治单位挑选联络员,开展 法律知识 的宣讲普及活动,各乡镇安排专员负责协调工作。通过科学的人员配置与机构设置强化宅基地所有权人作为管理者的身份与职能。各县、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派出机构依据宅基地流转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类登记,逐步实现与金融机构、民政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全方位保障交易安全。

(二)建立市场化运作的农村土地中介服务机构

借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成功经验,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机构,提供信息发布、价格评估、合同鉴证、法律咨询与纠纷调解等服务。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周其仁院长建议建立一个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为包括宅基地在内的所有农村土地流转提供服务。目前重庆、成都、武汉都在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交易市场,但都在研究试点阶段。而且单一行政化运作的土地交易所难以解决宅基地流转过程中大量现实且专业化的问题,如流转信息发布渠道不畅通,土地价格评估不专业,交易手续复杂当事人难以应对,流转后土地价金发放比例及 方法 难以确定,交易当事人权利救济途径缺失等。

市场化运作的中介服务机构应运而生,中介机构以居间人身份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各方提供专业化服务,按照一定比例收取佣金。城市房地产中介机构的运营模式可以作为参考,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可发掘研究此类业务。在探索分类业务、分项经营的基础上,逐步成立综合性的市场运营机构,如宅基地委托代理机构、宅基地评估公司、宅基地 保险 公司、宅基地投资经营公司等。

三、统一法律规制口径,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宅基地遵循“一户一宅”原则,然而不少农户可基于继承或接受赠与等原因获得多处宅基地,“一户多宅”现象较为普遍。一些农户甚至超出标准面积建房,建造新房却不拆除旧房,或未经审批违法占地建房。据调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铁炉街道下辖的刘村,仅375户农户,但宅基地却多达500处,闲置宅基地96处,其中,无房空宅基56处,超过30%的农户存在一户多宅现象。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此类现象,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宅基地闲置率有可能进一步攀升。默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隐性流转只是权宜之计,且隐性流转的不规范会导致宅基地价格降低,损害农民利益,造成集体资产流失。要从根本上规制宅基地的隐性流转,应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按照不同的情况,农村宅基地退出可以采用无偿与有偿两种方式。出于公益事业建设、乡(镇)村公共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的需要占用农民宅基地的,不涉及农民主观意愿,为单方行政行为,适用各地农业用地征收补偿标准,此处不再赘述。

(一)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无偿退出

《农村宅基地管理条例》规定,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无偿退出的情形包括:不合规定的“一户多宅”或超出标准建房的;自批准建房之日起满二年未动工兴建的;非法转让宅基地或住房的;④笔者增加一种情形,村民在取得宅基地使用权后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的。第一种情形下应鼓励村民主动退出,违法占用的宅基地无偿收回,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属设施给予适当补偿,面积超标且超标部分房屋灭失的不在补偿之列。后三种情形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由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直接无偿收回宅基地使用权。

(二)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退出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有偿退出的前提是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建立宅基地退出补偿基金。但是我国目前的现状是作为集体土地所有权人的村集体大多没有相关资金来源。 宅基地退出补偿基金的资金来源应以“谁投资,谁受益,谁受益,谁投资”为原则,以国家财政拨款为基数,鼓励村办经济和集体组织成员加入,在土地收益实现的情况下,按照基金份额分配收益。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农民都是理性人,若要让其自愿退出原本无偿取得、拥有无期限使用权的宅基地,应积极探索宅基地退出激励补偿机制,包括制订符合市场行情的补偿标准,扩大补偿范围,探索赔偿金的发放方式和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等。

除货币化补偿外,广东、重庆、天津等地已经开始试点“宅基地换房”,即农民自愿以其宅基地,按照规定的置换标准,换取小城镇内的一套住宅,迁入小城镇居住。这种以宅基地使用权换取房屋所有权的方法看似美好,却存在不少现实问题。由于小城镇住宅建设成本较大,这种置换必须成规模、大面积进行,集体成员内部意见不一致时,少部分村民的利益恐难以保障。迁入小城镇也为日后从事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在以传统粗放型耕作为主的农村,“宅基地换房”模式难以推广。

华立的呀(*^__^*) 嘻嘻……

引言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我国城市化进城中不可逆转的潮流。在城市中正在或者试图打工谋生拥有农村户籍的群体,我们称之为“农民工”。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土地作为其安身立命最后保障的农民工不同于产业革命时期的“一无所有”仅靠劳动力为生的产业工人,但中国地少人多,严重的农村劳动力富余,他们通过各种渠道以被他人雇佣或自我雇佣的方式在城市中生存,甚至以工养农,也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农民工就业市场已悄然形成。 在西方经济学与社会学理论中,关于劳动力市场有多种理论观点,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新功能主义社会学家皮奥里(Michael )的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存在着第一(首届)和第二(次属)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前者特点是工资高、劳动条件好、工作有保障、福利优越,后者特点是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这两个劳动力市场之所以是“二元”的,是因为两者之间是相互隔绝的,首属市场的求职者宁愿等待就业机会也不会到次属市场中谋职,而次属市场的失业者也根本不可能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该理论比较准确地揭示了当前工业社会中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状况,为分析我国城市社会中的劳动力市场问题提供了一个极具价值的理论视角。 在我国,一般来说,城市人口特别是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更容易进入首属劳动力市场,而农村人口更易于进入次属劳动力市场。就目前情况看,我国次属劳动力市场上主要包括两类人群:第一类是伴随国企改革而不断涌现的下岗再就业人员;第二类是流入城市的农民工。他们是当前我国次属、非正规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本文主要是对农民工就业的现状以及其在劳动力市场的状况成因进行探讨。 1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和文献综述 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在社会上总体地位不高,工作和收入不稳定困扰着他们中的许多人。具体来说其就业面临如下问题: 首先,从总体上看,农民工人数庞大,中国农村低技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目前全国有约亿农村劳动力,除去从事农副业者及在乡镇企业工作者外,仍有亿剩余劳动力,他们中大部分转向了城市[1]。 其次,农民工个人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 (1)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工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为年,接近初中毕业,比未外出者高年[2],但远低于城市中的教育年限①。 (2)求职手段低:农民工就业利用初始的社会网络,有调查表明,有的人是以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城市打工,而不是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5]。 (3)职业选择面窄:农民工大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如清洁工、建筑工、保姆、服务员等工作。 (4)工资待遇差:次属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而工资却极低,又没有什么福利待遇,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内。农民工的工资收入十多年来基本停留在400-500元/月的水平上。 (5)农民工讨薪难:农民工大部分没有和企业签订合同,不能加入工会,更没有自己的农民工组织,工资被人为地压低,并且被拖欠,农民工讨薪成本高昂,至少收益的三倍[4]。 再次,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如在外来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当地政府城市发展规划和社会各种公共服务规划并没有考虑到这部分人的存在和需要,对这些人的社会管理费用也没有包括在政府的正常财政预算中。同时,一些政策和法规也有不完善之处,如《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但一些企业经常在试用农民工一至两个月后,以不合格为由将他们辞退。 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观点: 从制度障碍的角度。许多学者把农民工的不公正待遇认为是以户籍为代表的人为造成种种限制,如蔡昉等通过分析测算得出,农村迁移劳动力和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工资差异中,只有24%能够被个人特征的差异所解释,而剩余的76%是被户籍制度和其他一系列城市偏向福利体制所造成的劳动力市场上的歧视政策带来的[5]此提出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打破这些壁垒,减少劳动力市场的扭曲,建立统一的城乡劳动力市场。在21世纪之初,一些省市(如浙江省、宁波市、石家庄市等)颁布了硬性条件,解除农民工的种种限制,农民工的近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6]。放开限制和降低留城市户口的门槛并不必然带来经济门槛和素质门槛的降低,反而由以前单纯的户籍有形壁垒,转变成了学历、技能、高昂住房费用等的无形成本。因此,是否笼统的提出户籍改革、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就能根本解决这一难题值得商榷。 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角度。有研究表明在非正视劳动力市场中,进城农民工的教育回报并不十分明显,工作年限不仅失去人力资本积累的意义,甚至还影响了收入的增加[7]。人力资本缺失不是农民工处于劣势的唯一原因,社会资本的匮乏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网络,认为表现为血缘、亲缘、地缘形式原始的“强关系”在低级的劳务市场上发挥重要作用,而利用业缘等“弱关系”在首属劳动力市场更容易发挥作用。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越高则拥有和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越强,对于初次进城打工的农民工来说,社会资本的作用远远大于人力资本[8]。因此提出加快培养人力资本和提升社会资本的建议。 从信息不对称角度。有研究表明农民工能力弱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信息能力弱势,由于信息不对称,农民工在劳动力价格、社会保障、公共产品享用、文化娱乐消费上表现出来的弱势很大程度上与其弱信息能力有关,提出增强农民工信息能力,特别是准产业工人地位和市场结构交换能力。[9] 认为缺乏相关利益集团的推动。新制度经济学的利益集团相关理论表明,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宏观环境中,农民工的分散化和普遍存在的搭便车的行为,以及一些政策上的失误,使得当前中国社会难以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利益集团,农民工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产生自发自觉的集体行动改善自身的处境[10]。为此,建议组建农业利益集团来解决三农问题。 认为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对于农民工的种种不公平待遇,很多研究都提出由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如由政府加强教育、提供中介服务来减少信息不对称、甚至提出对企业工资的确定、合同的签订和社会保障进行强制性的管制,将农民工纳入工会组织来推动农民工的发展,增进农民工的权益。 从不同文化特质和生活方式的角度。社会学家认为城市具有别于乡村的一整套社会与文化特质。农村生活体验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心理的、思维的、人格的特点是无法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农民工进入城市,不仅体现为地域空间的迁移、社会角色的转变,更体现为一种精神空间的迁移。这种城乡之间的“文化震荡”让农民工不知所措,而又无法抗拒,[11]农民工在城市中无法获得相应的归属感,依然是城市中的边缘人[12]。 以上研究均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侧面对农民工就业现状进行描述和分析,具有非常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但是人力资本的提升和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文化演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信息不对称也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常态。政府对农民工就业的各项措施,是否存在政府失灵,即是否存在矫枉过正或者无法达到预期良好目标,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与前面的研究不同,本文认为,与其它市场一样,农民工劳动力市场也是由市场交易双方、市场中介、市场交易规则、市场交易过程几个方面构成的。本文将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各个主体和各个环节进行经济学分析,以期对农民工就业研究能够有所裨益。 2农民工就业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当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已是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主体,数量达1亿人左右。他们有着不同于上一代农民工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今天面对新形势,他们在城市面临着不少新的困境,比如:迫切的婚姻问题、身份认同问题等,因此亟须对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这些困境予以关注。想当城市人 无奈门槛多(一)婚姻:难以走进“围城”根据2008年2月21日公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以下占;21岁-30岁占,农民工的平均年龄为岁。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婚恋的黄金年龄,但受限制,处于难以走进“围城”的困境。受职业限制找不到爱情。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8%,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占52%;在加工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占68%,在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占80%。尤其在建筑业、加工制造业方面几乎都是新生代男性农民工的就业首选。这些工作脏、累、苦,工资待遇不高,风险大,很难获得女孩的青睐,也难以获得与女孩相处的机会。同样,在一些玩具加工业、电子产品组装服务业、纺织制衣业等厂子里则是新生代女农民工成群结队,同样苦于“恋爱无人”。这些单位新生代女农民工占绝大多数,加上她们在恋爱上一般比较矜持,不好意思主动和厂外的男性接触,所以她们的婚恋也成了老大难 问题。此时,职业搭起的围墙正束缚着这些青春萌动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偏低影响爱情发展。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从收入水平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在1501元-2000元之间的占,1001元-1500元的占,701元-1000元的占,501元-700元的占。其中能准时或基本准时拿到工资的占,偶尔拖欠的占,经常被拖欠的占。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的爱情与婚姻,同样需要经济条件为基础,爱情尤其是婚姻不能建立在“空中楼阁”上,这也影响到新生代男性农民工未来的择偶。(二)身份:非城非乡从职业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产业工人的主力军。根据统计,目前农民工数量上已远远超过原有城镇户籍的公有制二、三产业的职工,达到我国工人总数的2/3以上,作为生产主体支撑着国家的工业化,是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全国总工会2007年组织开展的第六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显示,农民工在第二产业中的分布占。从行业来看,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行业,其中制造业所占比重最大,占全部职工的,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和。而城镇职工中在制造业中就业的比重只有。2008年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当代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价值观研究———基于江苏省苏南、苏北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抽样 调查》显示,75%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自己属于工人群体,定位为产业工人,仅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农民。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差、流动性强,多数企业都还没有把他们当作稳定的产业工人;另一方面,他们承担着城市最累、最苦、最脏、最险的工作,他们与城市产业工人相比,享受不到应有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福利待遇,不能同工同酬同权,处于城市里的社会底层。从地域上讲,新生代农民工常年生活、工作在城市,是市民。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与老一代农民工“白天机器人、晚上木头人”的单调灰暗生活相比,新生代农民工要寻找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对攒钱并不十分看重。他们讲究的是“心随我动率性(彰显)自我”。新生代农民工通常也会在春节时回家一趟,但那仅仅是“礼节性的仪式”,对家乡的乡土认同更多的是包含着对亲人的感情,对农业活动则缺乏浓厚的感情和兴趣。他们更倾向于改变现状,想在城里有喜欢的工作,买房子,娶妻生子,真正融入城市。2007年发布的《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希望在务工城市买房成新“客家”;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干得好,愿意待下去”;“再干几年回家”或“想尽快回家”的加起来只有不到2成《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状况及代际对比研究报告》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的女性、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他们手机的拥有比例高达,绝大多数人的通讯方式都很现代化。但城市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依然是“经济接纳、社会拒入”。从法定身份上讲,新生代农民工仍然是农民。当前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定身份仍然是农民。新生代农民工一部分是在城市里出生长大,一部分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后直接进城打工,他们没种过地,不会种地,更不愿意种地,普遍存在着农民不爱地,农民不爱农,农民不识农,“轻农、厌农、弃农”意识严重。虽然户口在农村,他们更倾向于把自己定位为城市人,压根儿就没准备再回农村,出来长见识的同时,希望能够和城市人一样“体面地活着”。(三)职业:高不成低不就新生代农民工不同于父辈,就业期望甚高,但仍面临困境。就业期望高与敬业精神差。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岗位比较挑剔,怕吃苦,常常不能踏实工作。一项调查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敬业精神差,且职业流动率是最高的,平均每人每年换工作次,而50年代出生的老一代农民工仅为次,其跳槽频率是其父兄辈的近6倍,即使能够做到“敬业”,也很难做到真心“爱岗”。这其中,近一半的人是因为“生活、生产环境和闲暇时间不足”而跳槽,17%的人提出,“自己不喜欢那个工作”或者只是“想换个环境”。并且新生代农民工在获得工作的同时还要求享受生活,得到尊重,在文化、娱乐、健身等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强。新生代农民工以独生子女为主,他们从小就被父母寄予了非常高的期望。这种期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不切实际的就业意愿,即只希望找那些社会地位高、条件好、工资高的工作。加之有父母做其强大后盾,生活压力小了很多,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跳槽,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工作环境。就业期望高与职业技能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农民工的素质需求也发生着变化。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报告显示,农民工初中文化程度占,高中文化程度占,比以前高出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但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国务院研究室2006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仅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占,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占。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广东省青少年发展报告》显示,有高达的新生代农民工未来有做老板的打算“有自己的事业”是他们中不少人的最高理想。他们不愿像上一代农民工那样承担城市里低端的重体力活,又无法胜任复杂的技能型和知识型工作,难以在城市找到合适的定位,基本上只能从事体力运输、建筑小工、工业加工以及低层次服务等劳动密集型、重体力、低报酬行业。同时过于频繁跳槽,使得他们对每个行业、岗位只能作蜻蜓点水式的了解,每一项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如此周而复始,也形成恶性循环。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他们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四)落户“三壁垒”根据调查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在流入地长期居住的愿望强烈,但高门槛限制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经济壁垒。2006年3月27日《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发布后,经调查,许多省会城市都将农民工购房在60平方米之上作为落户条件之一。目前房价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对于收入微薄却喜欢大手大脚花钱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能够实现的积累非常有限,这种以货币构筑的以经济壁垒取代身份壁垒的新门槛对普通农民来说仍然是难以逾越的,这也是他们融入城市的一大经济障碍。素质壁垒。目前不少省会城市落户要求农民工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不少地方仍然要求达到大专文化程度。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 程度占。这对以初中为主要群体的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也是进城落户的一大障碍。并且不少地方对农民工进城落户实行二元待遇。比如重庆市2006年8月1日实行了《关于解决进城农民工户籍问题的意见》,重庆公安局就指出,“本市农民工在主城落户的条件实际上大大降低,而在重庆务工的其他省市的农民工要落户重庆主城区,文凭“门槛”没变:仍需大专以上学历。且购买的住房人均面积达到30平方米以上,并实际居住。社会福利壁垒。我国各地社会福利系统不兼容。我国户籍制度改革主要是以省级为改革单元,以城市为中心展开的。一些省份已在省内实行城乡户籍统一,但省际之间人口自由迁徙障碍依然较大。各地社会福利系统的不兼容是制约人口省际迁移的重要因素。解决矛盾还须深化城市改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转型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社会优化与社会问题兼生,社会进步和社会代价共存。一亿多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处在适龄期,目前他们首要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婚姻问题。《劳动合同法》出台后,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虽较上一代农民工有所进步,但仍然得不到维护。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职业期望高,受职业技能低的限制,即使有心摆脱卖苦力的低级打工状态,也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干的脏、苦、累、风险大等边缘职业,就业环境差,劳动时间长,工作量大,劳动报酬低,基本权益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马克思曾指出:“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新生代农民工一旦进入城市新环境,乡村社会规范所具有的凝聚力失散,原有的道德行为失范(即自律性丧失),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低于父辈,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在职业技能低、经济收入差、无住房、受歧视、讨不到老婆等的连锁反应下,贫穷和光棍的结合,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另一方面,受户籍限制,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定位为城里人,但城市仍未作好接纳他们的准备。相反既有经济门槛,又有素质门槛和福利门槛,即使这样,他们仍不愿回到农村。它意味着,农村 不是退路。也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必须依赖于城市的工作和生活,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政策概念完全过时了。这样,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集中居住在房租低廉、流动人口集中的城市边缘区、老城区,交往的对象多为老乡,社会结构呈现单一化、封闭性的特点,形成一个自我隔离的孤岛。在那里,弱信息、弱发展机会、弱资源的再生性以及弱劳动力联系,贫困和孤岛的经济效应往往意味着缺乏发展的机会,与主流社会脱 节。他们处于非城非乡、进退失据的境地,面临着双重边缘化的状态和贫困化不断加剧的境况中。由于没有户籍,他们就业受限制,《劳动法》第3条规定的“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很难从纸上权利转化为现实权利。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为了工作,往往要付出比市民更高的代价。大多数农民工只能进入次级劳动力市场,寻找一些城市人的“剩余”工作。很难获得一种地位资源的积累,更不用说实现一种地位向上的流动。生活来源决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无业便无依,将使这一部分人处于游动不定的状态,具有游民的特征,成为随时可能妨碍社会稳定和和谐的隐患。杭州市2008年的案宗中,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犯罪比例占70%以上,最近刚发布的广东三大监狱大规模调查报告显示,农民工罪犯九成在26岁以下。并且由于信息网络媒 介的发展,他们也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共同发出声音,社会矛盾更容易被扩大和激化。如果继续将他们排斥在体制外,将他们边缘化,漠视他们的物质、精神文化和民主政治需求,他们更容易产生怨恨心理,不利于社会治安和稳定。这值得我们警惕!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是社会矛盾能够逐渐消弭并得到妥善解决的社会。“要求改善自己的物质境遇是有思想的人们的内在本能,这种欲求是消灭不了的,它是一切人类行为的推动力,人通过扩大满足需求的活动走向幸福的社会,要是封锁了这条路,人就只有一个办法了:压制并掠夺别人使自己致富而使他人变穷”(米瑟斯《自由与繁荣的国度》)。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并且,这种挑战将日益变得清晰、紧迫。 保障农民工权益的六条建议一是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当前,必须加强严格贯彻执行《劳动合同法》和国家有关规定,推动各类企业同新生代农民工按照平等自愿、协商的原则,依法签订劳动合同。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二是进一步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要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由过去主要面向和管理户籍人口,转变到同时面向和管理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让农民工参与到城市管理当中来,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度。农民工流入地政府要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三是改革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极探索建立有利于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就业制度,打破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将城市和农村劳动力视为一个整体,纳入城乡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框架下,采取一体化的就业政策和管理体制,让农民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公开、公平的开展就业竞争。要创新农民培训转移机制,大力加强对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转移就业能力。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进城就业提供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四是按照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当前要改革城乡分割的二元户口管理结构,打破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身份限制,尽快改变目前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实行以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人在哪里工作、生活,就在那里登记,就纳入当地的管理范畴,建立以常住户口、暂住户口为基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现城乡户籍一体化,实现户籍管理由静态化向动态化的转变。五是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切实改进服务形式,让流动图书馆、流动电影院真正走进农民工中间;文化设施要向农民工开放;要积极扶持打工者文化团体,不要“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了空话。六是积极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融入社区生活要依托集中居住中心、居(村)综合活动室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公德、法制宣传、市民素质等教育活动,积极引导和吸纳新生代农民工参加社区自治组织和各类学习型、服务型、文体型、公益志愿型等居民互助性的社区民间组织,使新生代农民工逐步融入社区生活和社区管理,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加速融入城市的大熔炉。

中国知网论文新生代员工的管理

多查一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书比较有帮助

人性化的用心管理是管理好新生代员工的重点,下面摘自中国培训网的内容介绍几点:第一:融入团队9、00后大多是独生子女,相对来说会容易对陌生的团队产生孤独感。因此,对90后员工管理的一个重点就是,尽快地让这些小伙伴适应班组工作,及适应这里的:人、工作及环境,如何实现这一点呢?Tips:通过入职介绍,认识老乡及师傅、通过一对一工作指导,快速熟悉岗位、通过工作反馈让90后快速知道工作的要求及标准第二:建立互信管理员工的最大难题是来自沟通的障碍,其实在本职上是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缺乏互信的工作关系。在建立互信的所有方式中,真诚地关心员工是其中最简洁与高效的方式,那么如何才能让员工收到这种关怀呢?这体现在管理者每一次与员工对话的过程中,特别是在新员工入职的前三个月这一点尤为重要,要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一线管理者必须熟练地掌握以下三个关键要素的谈话技巧:Tips:What: 工作、生活、情感When:非正式沟通How:关怀谈话五步法简单说来便是,谈话前期了解清楚目标对象的期待诉求,创造彼此志趣相投的话题,给予充分的理解,后续提供实际的支持措施,来稳住对方的需求,并很好的解决他们面临的忧虑。对一个新晋员工至于付出如此礼遇吗?你可以否定这一建议,就像员工可以轻易否定你一样。第三:压力处理由于体力劳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般而言第45天左右将是90后员工的离职高峰期,离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90后员工不能承受工作压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以下四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较好地缓解90后员工入职反应综合症,以降低前三个月的离职率。Tips:户外拓展集体玩|唱K集体看励志电影运用压力谈话技巧压力大的唯一解决办法肯定就是适当的减压,顺便可以促进团队间的融洽度就最好不过,集体的活动能舒适身心的同时,也让新晋90后知道他们不是孤军作战,当然,如果活动时间不占据休假时间效果会更好。第四:表扬员工90后特别需要表扬和安慰,但这个重要的环节在会议上经常会被管理者忽略。事实上表扬员工并不是简单的说一下:你做得很好,继续加油。而是需要能够将员工克服的困难、对工作的的贡献等要素描述出来。

有。在体制内有编制身份,且被纳入机构编制部门管理的只有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在职在编人员,前者使用的是行政编制即公务员,分干部和工勤两种身份,中国知网员工有编制。中国知网是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编辑出版的以《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核心的数据库。收录资源包括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等学术与专业资料。

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达到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目的。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试谈新生代员工的特点和管理策略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 近年来,新生代员工已经逐步进入职场,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力军、潜力股,成为职场上新的较具影响力的成员。由于受时代和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自然使得他们具备不同于以往员工的特点,如何更好的引进和培养新生代员工,使其在组织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于企业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文在系统分析新生代员工职场特质的基础上,深刻剖析新生代员工管理中出现的理由,结合实际,针对性地探讨了新生代员工的管理之道。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特点、管理策略

新生代员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年轻人,他们因与传统社会的理念、意识和个性不同,而被称为新生代。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个性自我、张扬、不安于目前状况是他们的标签。如今他们已经不可逆转的登上了职业的舞台,成为中国各个企业不可或缺的一份子,已经或正在成为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怎样更好地实现新生代员工与企业的匹配,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潜能,已经成为企业管理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

一、新生代员工的特点

(1)价值观由理想型向现实型转变。现代社会逐渐由精神导向演变成物质导向,强调功利,看重眼前利益,追求物质享受。在这种环境上成长起来的新生代,更加注重实际,而对理想、信念不太看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在思维策略、感情表达和心理需求等方面呈多元化的特点。调查显示,新生代员工仅有以挣钱为主要目的,他们在追求金钱满足的同时更加注重自身权益、工作环境,乃至个人心情的满足。

(2)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新生代员工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就缺乏合作意识的培养。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及他人认可意识强。新生代多数受到很好的教育,学历较高,比较自信,一进单位就想身居要职,施展才华;但他们不能很好地了解社会,对自己走入社会的情况估计过于乐观,造成他们自信有时却又表现为自大、夸夸其谈,给人一种眼高手低的印象。

(3)抗压能力差。新生代在成长期间基本没遇过什么挫折,因而他们对生活的期望值比现实要高出很多。批评新生代员工,通常会有两种后果:一种新生代员工从此情绪低落,没有工作热情,工作绩效越来越差;另一种是新生代员工直接辞职。

(4)缺乏责任意识。从成长环境来看,新生代员工从小到大都是父母为他们负责到底,他们还没有接受过为自己负责的训练,因而新生代员工普遍缺乏责任感。

二、新生代员工与传统管理之间的矛盾

(1)认为自身与企业之间是纯粹的雇佣关系。他们注重的是工作是否能帮助自我成长,是否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新生代员工注重自我目标的实现,不愿意为了企业目标牺牲自身利益。

(2)缺乏团队意识,影响组织的绩效。在与他人合作时,常认为责任在于集体而非个人,遇到理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互相推诿,结果导致整体工作进度受到影响。不能和团队中的其他成员进行充分的沟通、合作和协调,这些现象的出现势必增加了团队管理的难度,降低了组织绩效。

三、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机制建设

(1)管理要“量体裁衣”。传统的僵化式的管理模式俨然已不适应如今多变的社会和思维方式更加活跃的新生代员工。中国企业的管理方式,必须从强调威权的家长式管理向强调真诚的兄长式领导转变,“要领导不要管理”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要找到真正适合新生代员工的'管理方式,首先要真正了解他们的需要,并且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特点,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其次让员工参与管理,体会到管理的乐趣,并且搭建无障碍沟通平台。对新生代员工不要通过规章制度进行强制约束,而是要找准企业和员工价值观的契合点,利用企业文化这种“粘合剂”把员工紧紧的团结在一起。

(2)完善培训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好的培训计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快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流程,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文化与组织目标,是新生代员工快速学习和成长的平台。与此同时,通过培训企业管理者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到员工到底与哪些职位匹配,从而对员工更好的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新生代员工设定更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明确人生的奋斗方向与发展策略,也让他们认识到未来自己需要努力的方向。

(3)建立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刚刚踏入职场的新生代员工面对或轻或重的经济压力,他们有着用金钱来证明自己能力与社会地位的强烈心理愿景。因此,一个良好的、与绩效挂钩的具有吸引力的合理薪酬体系对于他们无疑具有很强的鞭策作用,物质激励的公平性能有效的提高新生代员工的积极性。

(4)组织文化激励。新生代员工跳槽频繁、忠诚度不高,除关注自身权益和工作环境等物质激励外,组织文化激励更符合他们的口味。因此“家庭式”的管理文化更能打动与激励他们。在管理中,应该融合儒家的“仁”,即让新生代员工在公司当中找到自尊。尊重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隐私,留给他们犯错的空间。这种温情式的文化激励可以让员工与企业坚守原则,共进共赢。

(5)建立多样化的再学习培训体系。现代培训理念表明,工作同时也是继续学习的过程,是个人提高自己的市场价值而进行的人力资本的投资。员工不仅重视工作的完成,而且更加注重在工作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素质和技能,为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公司的再学习培训机制对于新生代员工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吸引力。

四、总结

新生代员工这一职场新生力量给予管理者的是“惊喜”与“惊叹”并存。他们正在逐步成长,成为职场的重要力量。企业除了适应,别无选择。因此,对新生代员工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宽容、支持和信任。从他们多样化的需求出发,给出相应的管理和激励策略,善用其长,而避其短,最终实现组织与新生代员工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师帅.新生代员工管理缺失[J].人力资本管理,2010,(5).

[2]新生代员工的特点与管理策略.人力资源开发,2012,(2).

摘要 :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新生代员工,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生力军和主力军,作为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 :新生代;员工;管理;对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外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内部矛盾层出不穷,企业经营管理的挑战和困难应接不暇。在倡导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中,企业新生代员工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进行解决引起众多企业的高度关注。本文就此作一剖析和探讨。

1.新生代员工的特征

新生代员工是特指出生在上世纪80后的劳动者,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年轻一代有知识、有活力、有想法、有拚劲的企业员工群体。一方面,他们年纪轻轻就在企业安全生产、科技攻关、经营管理中崭露头角、建功立业,为企业的改革、发展做出了不凡的业绩,展示了自身的价值,正在或已经成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安于现状,不愿长期固守一个组织,受不了企业现有条条框框的约束,随时准备鲤鱼一跃,另谋高就,企业不得不承担人员接替的风险,特别是部分核心员工。分析起来,新生代员工有以下特点:

价值取向多元化.

新生代员工出生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见多识广,价值取向多元,加上教育环境的优越性、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使得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在思想观念上,善于学习新知识,勇于接受新事物,积极进取,敢想敢干,“给点阳光就灿烂,给点雨水就泛滥”;二是在价值追求上,除了象“50后”、“60后”和“70后”关注个人成长和经济利益外,“80后”还关注发展机会、发展空间、发展环境、生涯规划、对外交流、家庭生活等因素;三是在福利待遇上,明确要求高薪酬、高福利,同时不忽视工作氛围、旅游休闲、健美健身、文化娱乐,更加喜爱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双丰收。

思维方式自我化

新生代员工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出生在红旗下,生长在改革开放的幸福时代,衣食无忧,住行不愁。从小到大一切都是父母包办、父母负责,加上祖父母、外祖父母的疼爱,他们自己很少有生活的压力,也不懂得、更不可能考虑为自己负责。唯一养成的理念,就是以我为中心,以我的意愿为半径来画圆。高兴时豪情万丈,不高兴时一落千丈;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不懂得相处相容,不善于沟通合作;顺境春风得意,逆境郁郁寡欢。这也是近年来,年轻员工较多出现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甚至自杀的重要原因。

职业生涯随机化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情况下,各个企业纷纷改变传统的组织机构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企业与员工实行双向选择,企业不再承诺对员工的铁饭碗和终身雇佣,员工也不需要从一而终,贡献一生。员工可以跨越不同组织的边界,在不同岗位、职务或专业领域实现迁移和流动,因此,员工的职业生涯随时随地充满变数,职业成功的标准由传统的强调薪酬、晋升等客观因素,转化为自我实现、自我陶醉的主观感知来衡量;对职业生涯的管理责任由企业向员工个体转化,个体具有更多的主动性;传统的由企业承担的员工培训逐步被社会培训和自我学习所取代;员工所具备的技能不是单一的、专属于某一特定企业的,而是可以转移的、在不同企业和不同职业中均可适用的。

兴趣爱好广泛化

新生代员工特殊的成长背景造就了鲜明的群体特征:学历普遍较高、创新能力强、求知欲望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喜欢接受新挑战,而且从小受到多方面文艺、体育培训和熏陶,兴趣爱好广泛,并具有一定的基础,“吹拉弹唱”无一不能,“琴棋书画”样样在行,电脑、通讯、网络等高科技了如指掌,从而形成了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和爱好广泛的兴趣取向。

2.新生代员工管理的挑战

80后员工面临着十分沉重的压力,如社会地位、经济实力、生活条件、收入问题、住房问题等等,致使其职业定位不清晰、价值取向多元、个性突出、跳槽频繁、团队意识淡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等,给新生代员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忠诚度降低。在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高科技企业,企业与员工的雇佣关系,由传统的长期稳定的契约转化为短期的动态弹性契约,其不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承诺关系,企业不会终身雇佣员工,而工作的不稳定性也难以换取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依靠。员工不再长期受雇于一个企业,而是拥有了到不同企业工作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势必会降低对企业的忠诚度,使企业面临员工随时离职的状况,特别是核心员工的流失,更是问题突出。

自主性增强。新生代的员工大多是独生子女,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特别是随着雇佣双方在职业生涯管理中角色和定位的变化,管理重心由企业向个人发生转移,员工需要设计更多的职业生涯管理,寻求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途径,为职业发展承担更大的责任。个人要主动分析自身的现状,确定未来的职业生涯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职业发展路径,在职业发展和规划中拥有主导地位。企业不仅重要性在下降,而且还要承担员工离职造成的风险。

承受力弱化。新生代员工大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成长起来的,生活条件、学习条件、工作条件比较优越,听惯了表扬、肯定和掌声,听不得批评、指责和训斥,听到几句批评声就受不了,要么消极怠工,要么大吵大闹,甚至于不辞而别,这是他们心理素质不强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心理承受力差、责任心欠缺的特质。

功利心突出。有人说,新生代员工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突出表现在:愿意工作,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工作,但不让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关心企业,但不把一切都投入和依靠一个企业。也有人说新生代员工是最没有理想、没有信仰一代,表现在对什么都不在乎、不热乎、不理乎,任你讲得头头是道,他照样我行我素,似乎理想、信仰都是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是无用的说教,只有金钱、职位、权力、房子、车子等才是实的,现实功利心理极强,如就业前先讲待遇,干活前先说报酬,加班前先提条件,等等。

3.企业责任和管理对策

新生代员工是一批优点、缺点鲜明的企业生力军,尽管他们的工作态度、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工作绩效等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与不足,给企业管理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他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研究他们的需要和特点,实施正确的策略和方法,使他们扬长避短,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发展与个人职业生涯双赢的目标。

建立学习团队。新生代员工是渴望提升自己的一代,他们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因此企业应针对他们的特点,在培训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系统地完善全员教育和培训机制,建立一个开放的培训平台,让其与企业共同成长。企业要想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质,努力建成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从人的尊重需要、发展需要、成就需要、价值实现等为出发点,全方位考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大力营造学习氛围,促进知识的生成与分享;建立共同愿景,实现自我超越;推行系统思考,改进心智模式;强化团队合力,共享学习成果。

规划职业生涯。新生代员工更关注的是发展机会,希望能够看到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企业的发展平台受限,他们很容易寻找并按的发展空间。为此,企业要帮助员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为员工明晰愿景、在职培训、实践锻炼、岗位轮换、团队工作、晋级晋职创造条件,使他们在适合自己成长的道路上得到长足发展。一是帮助他们做好自我定位。在分析研究个人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和优缺点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起点;二是进行机会评估。可运用SWOT分析法,确定每名员工职业生涯的发展方向;三是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从而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进步。

提供感情支持。针对新生代员工的性格特点和压力现状,企业应采取人性化、个性化的管理机制,营造和谐的内部环境,消除职场压力源。一是建立和完善压力评估和消除机制。由于新生代员工从小养尊处优,应对压力的承受力差,企业应建立一套压力调查、测试、评估、诊断、预警和消除机制,尽早发现和消除压力源及消极影响。同时建立配套的心理咨询机制、情感疏导机制、健康管理机制和家庭人文关怀机制,减轻精神压力;二是开展压力释放与心理平衡活动。针对尊重代员工解决压力不理性、生活不规律、身体素质差、个性比较强的特点,倡导和鼓励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平衡饮食结构,培养业余爱好,改变不良习惯,积极应对压力,学会释放压力,平衡自我,变压力为动力,增加生活的情趣和人生的价值。也可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成功的经验,如建立“出气屋”、“发泄室”等,帮助员工宣泄和释放压力机;三是营造和谐宽松的企业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是指:办公场所、学习场所、休闲场所、设施设备、工具材料、安全设施、空间布局、照明、噪音、温度、湿度等等,主要在于工作便利与感官感受。软环境指工作氛围、人际关系、员工情绪、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主要在于员工的心理感受。研究表明: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员工的满意度、忠诚度、幸福感和积极性,因此,企业在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真诚的关怀、尊重、信任他们,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工作中感受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构筑激励机制。由于他们具有个性张扬、重视公平、突出自我、灵活善变的特点,必须构筑有效的激励机制。要以组织目标为导向,以他们个体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公平性、差异性的原则,从尊重信任、薪酬福利、内部晋升、职业培训、适度授权、团队管理、带薪假期、荣誉疗养、企业文化等方面,调整与完善激励机制,全面激发正能量。

塑造企业文化。大力塑造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落实到员工的精神层面和言行举止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员工的精神追求与企业文化相适应,努力创造和谐的环境,培养员工社会责任感、企业使命感和忠诚心。同时,企业还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尽可能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待遇,不断优化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深层次了解和掌握职工内心需求,倾听职工呼声,加强平等交流沟通,多关心职工方方面面的困难,时时处处体现对新生代员工的尊重、关怀和信任,从而提高他们对企业的积极性和贡献度。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