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论文与文献的差别

发布时间:2024-07-08 03:05:50

论文与文献的差别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文献综述和论文的区别有:

1、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论文的格式不同

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格式相对多样,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2、正文结构不同

文献综述正文主要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理论、观点。论文主要是现实问题及相关理论,并提出自己解决方案。

3、论文需要致谢,而文献综述没必要。

扩展资料:

文献综述简称综述,是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然后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文献综述相关要点

1、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不能混淆作者与文献的观点。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针对性强。

7、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论文种类

由于论文本身的内容和性质不同,研究领域、对象、方法、表现方式不同,因此,论文就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1、按内容性质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可以把论文分为理论性论文、实验性论文、描述性论文和设计性论文。2、一种综合型的分类方法,即把论文分为专题型、论辩型、综述型和综合型四大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百度百科-文献综述

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区别在引证内容、用途使用方法不同。

1、引证内容不同

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的区别在于引证文献是可以理解为是用于印证或者说明某个文献内容的,而参考文献是指所写的文献中用到了某个文献作为参考或借鉴。

2、用途不同

引证文献作为一种文字被发现。主要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定位研究。1973年Lauterbur等人首先报道了利用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

近来,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同位素成像相混淆,故将此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

而参考文献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磁共振信号而建成图像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用来检测氢质子密度、氢质子运动流速、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以及各种扫描参数都可产生MRI信号和影响MRI信号的强度。

3、使用方法不同

使用引证文献,患者的膀胱需要中度充盈,既可作为周围器官的解剖标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肠袢挤出盆腔。并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

而使用参考文献检查时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扫描序列T,加权像用常规SE,TR600ms,TEl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检测。

论文简介

论文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lùn wén,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它包括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位论文、科技论文、成果论文等。

2020年12月24日,《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办法(试行)》提出,本科毕业论文抽检每年进行一次,抽检比例原则上应不低于2% 。

论文跟文献的差别

一、性质不同

1、论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

2、文献综述:对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方面的课题、问题或研究专题搜集大量相关资料,并通过分析、阅读、整理、提炼最新研究成果,当前课题、问题或研究课题的进展、学术意见或建议,对其做出综合性介绍和阐述的一种学术论文。

二、写作要求不同

1、论文写作要求:

(1)题名

题名应简明、具体、确切,能概括论文的特定内容,有助于关键词的选择,并符合题名编纂、标引和检索的原则。

(2)作者署名

作者署名放在标题下面。

(3)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不作评论,要求对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和最终结论进行简要说明,重点是结论,是一篇独立完整的论文,可以引用和推广。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论文主题的词或短语。它通常列在摘要下面,字体编号与文本不同。一般来说,每篇文章有3到8个关键字,用分号分隔,并根据条目的扩展(概念范围)从大到小排列。

(5)正文

为了达到清晰的层次结构和清晰的上下文,文本通常被分成几个大段落。这些段落都是所谓的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以包含几个小的逻辑段,一个小的逻辑段可以包含一个或几个自然段,从而形成多个层次的文本。

2、文献综述写作要求:

(1)开门见山,不绕圈子。避免大篇幅地讲述历史渊源和立题研究过程。

(2)简明扼要,突出重点。不必在教科书中叙述太多同事熟悉的东西和常识。当需要提及他人的研究成果和基本原则时,只需以引用语的形式加以标注即可。在导言中,意义要明确,语言要简洁。

(3)回顾历史要有重点,内容要紧扣文章标题,介绍标题周围的背景,并用几句话概括;在提示使用的方法时,不应问写作方法、结果和讨论;虽然可以适当引用过去文献的内容,但不应该把它们列得太长,也不能把前言作为研究的前言。

不要写序言作为文献综述,更不要重复教科书中已有的或该领域研究人员已知的常识性内容。

(四)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在前言中,评价论文的价值应该是恰当的、现实的和科学的。最好不要使用“本研究国内首创、首次报道”、“填补了国内空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研究内容国内未见报道”或“本研究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等不适当的自我评语。

(五)引言的内容不应与摘要相同,注意不用客套话,如“才疏学浅”、“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抛砖引玉”之类的语言;前言最好不分段论述,不要插图、列表,不进行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扩展资料:

一篇好的文献综述既高屋建瓴,又脚踏实地;既探赜索隐又如醍醐灌顶。文献综述,顾名思义,包括“综”和“述”。前半部分的“综”并不太难,根据大量文献查阅,综合分类、提取、概括即可实现。

后半部分的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下的分界线,需要结合自身的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对问题的合理分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综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 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参考文献,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也为评审者审查提供查找线索。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文献综述规定 1.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4.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5.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 ]"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6.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7. 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四、注意事项 ⒈ 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综述。 ⒉ 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 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 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论文重在传播、记录的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教育作用和形式的工具作用,文献重在记录、保存研究成果,重在内容的历史价值和形式的取证作用。论文可以作为文献的一种特殊形式。

中国与西方戏曲差别论文参考文献

浅议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异同一、艺术观念的异同:西方人将戏剧分为“音乐的”和“非音乐”的两大类。非音乐剧包括有不以音乐作为表现手段的,如:话剧,哑剧等。音乐戏剧包括有:大歌剧,歌剧,舞剧,轻歌剧(即歌舞剧)等。它是一切以声乐演唱和器乐演奏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表演形式的总称。大歌剧中,没有说白或念白的台词,只有歌唱;歌剧中有一定量的说白,以歌唱为主;舞剧没有文学语言的表现,只有身段表演与音乐的描述;轻歌剧是载歌载舞加语言对白的戏剧。不过,在历史中,真正代表西方音乐戏剧艺术特征的还是歌剧和舞剧。西方歌剧,“这是一种歌乐与器乐为主体,再加上舞蹈布景灯光科白而成之综合艺术”(见《音乐辞典》王沛纶编,乐语编363页Opera[意]歌剧条)。它起于十六世纪意大利佛罗伦斯为恢复古希腊文艺的知识阶层,希腊悲剧中的合唱极受重视。到了十七世纪的1637年,因专门的歌剧院出现,歌剧音乐得到较大的发展。十七世纪后叶,意大利拿波里歌剧音乐有了进一步的完善:扩大为三段体曲式,加强了朗诵调的伴奏,确立意大利式歌剧的“序曲”形式,完善乐队的组织(古典交响曲乐队),提倡喜歌剧等。拿波里歌剧受到法国重视,促成1669年巴黎皇家剧院的成立,不仅确立了“序曲”形式,而且确立了插入“芭蕾舞”作为歌剧的重要表现形式。到了十八世纪,歌剧于1774年又出现一次巨大的改革:葛路克铲除“美歌主义”积习,内容刍于厚重;莫扎特改革喜歌剧成功。真正确立了西方歌剧的地位和影响。现行的歌剧,共构成部分包含有序曲、间奏曲,合唱,唱重唱,独唱;主要角色的独唱,又分朗诵调,抒情调二种,前者是犹如朗诵,伴奏极为简单,后者倾诉情怀,具有强烈的表现能力。是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中国戏曲,是在唐代歌舞,宋代百戏以及元代曲子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集文学、音乐、表演为一身的综合性艺术品种。它是从文学中的诗、词、曲的发展基础上发生的必然产物。所以从开始,中国戏曲就与音乐的发展轨迹保持了一致。中国的戏曲是从元、明时期的元曲、南北曲基础上形成的。先是南北曲,接下来是昆山腔的昆曲,接着,便产生了与各地方音乐结合形成的曲牌音乐与板腔体系的音乐为内核的曲牌音乐戏曲和板腔体系戏曲及歌舞性戏曲三大体系的戏曲艺术。中国曲牌系列戏曲包括有现为人知的昆曲,川剧,弋阳腔戏曲等;板腔体系戏曲包括了两类,一类为皮簧类戏曲,如汉剧,京剧中的正反"二黄"、正反“西皮”;一类包括了梆子类戏曲,如全国的各种梆子戏。歌舞性戏曲,包括如越剧、黄梅戏、花灯戏等,以民间小曲为主的音乐构成的戏曲。中国戏曲在与地方音乐艺术结合中,从单一的曲牌类戏曲向板腔体戏曲及民间歌舞戏曲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构建了中国戏曲的艺术。体现了它与文学艺术的发展紧密相关的重要特征。从昆戏,到以皮簧与梆子结合发展起来的中国京剧,到大大小小的地方戏曲,都体现了它们具有、载歌载舞的音乐与表演密切结合的共同特征。所以,中国戏曲是文学,音乐,表演,及与舞台各种艺术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于上述状况,从西方角度看,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是同样的综合性舞台艺术。所以,西方人才有称北京的京剧为“北京歌剧”,称川剧为“四川歌剧”,,,的等等。在他们眼里,这些“中国歌剧”只是因为内容不同,表演地区不同,音乐不同,而有这些差异,但不失它们均属“歌剧”的本质,以为,这只是音乐家和导演可以“自由选择”,尤如他们的不同歌剧一样。他们不了解,中国各戏曲艺术,都有各自一套在音乐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和规律,相互间“不可逾越”。他们不了解中国戏曲的此种情况,因而,不可能真正识别中国戏曲的各种戏剧。上面的比较,可看出西方歌剧,只注重参与歌剧表演的艺术形式;而中国戏曲,却是不仅看重参与艺术表演的形式,而且,还注重表演的地方性和各地方的特殊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中国戏曲确实具有西方世界以为的“歌剧”式特征:是集文学、音乐、舞蹈、对白、表演、服装、灯光等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从这个意义来讲,他们称京剧为“北京歌剧”,称川剧为“四川歌剧”,越剧为“浙江歌剧”并不都错。只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中国戏曲的基本概念而导致出的一种不同语境中的“对话”失误。二、表演方法的异同从大的、主要方面来讲,相同之处为:剧中人物主要是靠角色歌唱来表达戏剧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也都有烘托戏剧发展的伴奏音乐,音乐是戏剧描写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不过相对的讲,西方歌剧中主要是靠管弦乐的演奏来完成,而中国戏曲却主要是靠打击乐和打击乐与管弦乐的套打来完成(当代已突出了管弦乐在戏曲中的地位)。这些均可视为戏剧音乐风格的具体把握来看待。所以也可以视为与西方歌剧相同的特点之一,即一定意义上讲,中国戏曲也是一种“歌剧”,一种音乐戏剧。然而,在具体表演方法上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却相差很远。西方歌剧的表演,以自然生活为依据,除舞台方位由导演设计外,演员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创造和设计自己的动作,并以与生活更为接近为其衡量标准,他们只要唱出了人物感情,就算完成了对角色的塑造。因此,角色演员对于其他表演的艺术手段需求不多,即使有,运用也较少。至于戏剧中需要的其他表现方法,则交由其他的演员来帮助完成。所以,在东方人的眼中,西方歌剧是“话剧加唱的戏剧”。中国戏曲却不是这样。在中国360多个戏曲中,无论它们是在哪一地区,无论它们是什么剧种,在表演上都讲究“行当”、“角色”。即中国戏曲中都有“生、旦、净、末、丑”的行当。每一行当都有自己的“唱、念、做、打”的不同规范性表演动作,不可混淆。因此,中国戏曲的演员,一生中的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完成这些行当的“基本功”要求之上:“夏练三伏,冬练数九”就成了中国戏曲演员提升自己的共同口号。这种训练包含了要练发声、练唱腔,练讲口对白,练各种武功(包括表演时须用的手上、脚下功夫),练形体,练台步,练亮相,等等。所以在中国培养一个戏曲演员比培养一个单纯的歌唱家、舞蹈家,话剧、影视表演艺术家等还要更难,其原因就在于此。在西方歌剧里,虽有多种舞台艺术的参与,然而对剧中角色而言,他比较单纯的任务是完成好他自己角色的演、唱和一定的形体,便能演好和刻画好所表现的人物。但是,在中国戏曲艺术中,演员要完成刻画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他须将声乐的演唱,形体的台步、身段、舞蹈、表演等多种方法集于一身,才有可能胜任、完成。他体现了在表演的方法上中国戏曲远比西方歌剧的表演方法丰富、也更加艰难!三、表演理论的异同 在西方世界里,对于表演艺术的规律的研究,已形成了若干成熟的理论,这就是著名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与“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两大理论派别的研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称自己是现实主义的表演体系。它追求艺术在表现时,虽忠实于自己表现的对象,演员要象角色中的人物那样具有真实的生活感受,演出时,须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戏剧的发生、发展,俗话说,就是演啥子,就是啥子!因此,演员必须体验角色,深入生活,深入角色内心世界。这就是该体系追求的最高境界。这是现实主义的表演理论。它提出了对演员修养的若干问题,对从事艺术工作的艺术家们的自我修养,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至今,仍有它的积极作用。但,在这种追求完全真实的理论下,戏剧舞台上就出现了逼真的场景,道具的现象,诸如,坦克车,大吊车之类的重型实物都被搬上舞台,造成舞台的臃肿和观众对剧情注意力的转移等等一些破坏艺术目的和效果的事件发生。布莱希特表演体系的最大特点在他的“间离效果”理论的阐述上。他主张,演员表演的既是角色,又是本人自己。因此,他主张在表演中要跳出表演的舞台的限制,离间这个场景,站出来,从观众的角度来对待剧中所发生的事件和人物的反应。他的理论,开启了艺术舞台的新局面。使艺术表演的舞台,更能与观众交流对话。这理论剌激产生了后来许多派别的出现。但是此一理论的戏剧,往往容易产生噱头之类的副效果,引发“不严肃”、“不稳重”、“荒诞”的批评。不过,此理论确实在启发艺术家们开启智慧,寻求新的方法等方面起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中国的戏剧,虽有较为深入的一些理论研究,然不系统,所以没有现存的、专门的表演体系的理论。只是当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国外演出时,受到西方两大表演体系的代表人物——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的亲睐。他们一致地推崇梅先生的表演,并表示从梅先生的表演中,看到了与西方艺术相区别的真正的东方——中国的艺术。至此,在有的评论家文章中出现了“代表东方”的“梅兰芳表演体系”及世界上存在有“三大表演体系”的说法。这个说法还不够严谨。不过,这一说法确实也道出了中国戏曲艺术在表演的规律、特征等方面,与西方戏剧表演理论的一些差别。斯坦尼和布莱希特为啥都从梅兰芳先生的表演中看出中国戏剧艺术较西方艺术的不同特点和他们没有的优势?这是因为,中国戏曲,在表现人民生活方面创造了适合舞台表演的“程式”方法。而这些方法,仅适用于中国戏曲的表演而绝不适合于西方的戏剧表演。这是因为以下的原因造成:1,中国戏曲是在唐代歌舞、百戏杂耍及曲艺表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戏剧表演形式。这与西方戏剧是在话剧和宗教的影响下而产生的基础大相径庭。2 ,中国戏曲讲求虚实结合的表演方法,这与西方讲求以实为主的艺术方法完全相区别。这就导致了中国戏曲中对道具的使用讲求神似而不是“实是”。如《秋江》的艄翁,虽然手握桡片,然而,他所推动的却既没有船,又没有道具的单纯舞蹈表演。通过演员的表演,让观众似乎看见了真的船在艄翁的推动下:向前、向左、向右、向后,向上、向下的滑动起来。在服装上,那些当官的背上背的三面三角旗,代表他所统率的“三军”,作战时,犹如千军万马般浩浩荡荡那样。又如,一根马鞭,在演员手上系着,表演时,宛如牵头着一头高大的骏马,,。这些都充分体现出中国戏曲在表演方面具有多么丰富的想象力!而中国戏曲这套表演程式和方法,很难说是某一人创造、发明的。它是中华文明以来,逐渐在中国民众中不断积累而形成的一种集体的创造。同时,由于道具的轻便,中国戏曲的舞打既有舞蹈的性质,又具武术的表演,这使中国戏曲的舞蹈性达到一种极至。再加上,中国戏曲中突出的打击乐的程式语言的运用,舞台上的表演、舞蹈节奏变得如此统一又变幻多端,其“风、云、雷、雨、雪”都可从简单的少数几件乐器的演奏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这些效果,都只有在中国戏曲艺术表演的虚实结合中才能体现出来。中国戏曲的虚实表演观与中华文化的东方哲学和艺术的观点相一致。这从戏剧的表演理论与哲学、绘画、诗歌的比较中都可找到其文化思想上相一致的根源。因此,说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有体系并不为过。只是,因为中国戏曲的表演理论来源较早、较深、较远,也较为复杂,所以,还须艺术理论家们在进一步的研究中,认真地总结出来吧了。中国的“歌剧”有三种来源。一是仿西方歌剧的形态,如国内最早创作演出的“秋子”一剧,其方法完全照搬西方歌剧;二是抗战时国内盛行的“放下你的鞭子”及延安地区创作的小歌剧“兄妹开荒”、“夫妻识字”、“白毛女”等一类从中国民歌发展而来的歌舞表演形式;三是如“小二黑结婚”等一批从中国地方戏曲变化出来的一类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国歌剧,综合了前面三类形式而具有中国民歌和中国戏曲风味的一种歌剧形态。改革开放以后,模仿西方歌剧创作表演方法的中国歌剧比较地多了起来。所以中国歌剧虽受西方歌剧影响,然而,也与西方歌剧有一定差别,是中国化的歌剧形态。前面,从三个方面对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作了较为肤浅的研究比较。现在,可以说,中国戏曲既有与西方歌剧相似的一些特征,但它又是在表演方法和表演理论方面与西方歌剧有着重大区别的东方艺术。因此,在世界文化艺术大花园中,“中国戏曲”确实是盛开着的有着多种色彩的、独具特色的一簇艺术奇葩!

在中国和西方(我们涉及的主要是欧洲)之间,由于戏剧产生的渊源不同,加之异民族间的文化和文学传统的差异,中西两种戏剧样式在处理舞台与现实的矛盾问题时,采取了明显不同的形式技巧,这就形成了中西戏剧各自的鲜明特点,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结构特点。 依据不同的结构特点,寻找不同的解读路径,进入中西两种戏剧的深层去鉴赏、发现。这样,我们就为两个戏剧单元找到了不同的鉴赏主题和重点。【西式话剧的内部构造法则 】 西方戏剧,起源于古希腊悲剧。它的定义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诗学》) “悲剧和别的戏剧形式一样,与一般艺术的区别在于它用真人为媒介,生动逼真地摹仿一个行动。小说、史诗或甚至一幅画,都可能具有悲剧意味,但它们只是间接地表现一个行动,它们的主要兴趣也只在人物性格的刻画。所以亚里士多德在评价悲剧各个成分的相对重要性时,把情节放在首位。 这种追求摹仿现实、再现“行动”的立意,带来了欧洲古典戏剧结构上的金科玉律:“三整一律” (亚里士多德《诗学》)。剧作家要用精巧的结构,把拉杂散漫的现实生活重新布局,让它能够合理地限制在一方舞台、一个晚上的演出中,把剧作家想要表现的生活”第一人称”地真实再现出来。 处理三篇课文所选的戏剧片断,也依循这一思路来设计阅读的“切入点”,设计问题,也许是引导学生迅速把握作品本质的准确门径。 【中国传统戏曲别样的风格 】 中国传统戏曲,在发生学上与宋、金说唱文学有重要的渊源,比如宋代的“说话”,宋金两代的“诸宫调”。“诸宫调者,小说之支流,而被以乐曲者也。是叙事体,而非代言体。”(王国维《宋元戏曲考》)所以,“元杂剧由一种脚色主唱,有不少地方还带有叙述体残留痕迹。”(顾学颉《元人杂剧选》前言) 以此,面对戏剧艺术形式的永恒矛盾:舞台时空限制与现实时空的无限制,中国传统戏曲从源头起就走上了与西方戏剧不同的道路。西方戏剧通过结构的技巧,颠倒时空,在舞台上摹仿、再现现实;中国传统戏曲则保留了叙事性和时间顺序,但简化它,而强调具体时空内的抒情性。表面上看,这是中国戏笨拙的地方。它没有过好在舞台上“摹仿自然”这一关。但这也恰好形成了它特殊的风格,即抒情性。中国传统戏曲简化叙事,强调抒情。 中国戏曲没有强求在两三个小时的舞台上逼真再现现实生活的广阔时空,相反它利用说白、人物自述等方法直接交代、反复交代故事。(例:鲁侍萍)元杂剧由于一个角色唱到底的限制、一本四折一楔子的时空限制,将敷衍故事放入说白中。到了连本杂剧《西厢记》,以及明清传奇剧,一本四五十出,一次很难演完,形成了后来“折子戏”的演出潮流,故事更退化成了家喻户晓的背景。戏剧不以表现故事情节为主要目的,而将唱词、表演聚焦于人物在特定境遇中的情感抒发。中国传统戏曲比起西方戏剧传统而言,更重抒情性,富于诗意。

1、中西戏剧观众的心态视角存在着差异。

中国戏曲观众采用的是俯视角,西方戏剧观众采用的是仰视角。中国戏曲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高位置,去俯视演出;而西方戏剧观众处在一种心态上的低位置去仰视演出。差别主要表现在观演关系的中心不同。在剧场里,演员表演戏剧,观众观看演出,但在观演关系中,二者却不占同等的位置 。

2、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一是以观众为中心,一是以演出为中心。观众中心制是指观众处在中心地位,在演出时间、演出长度、演出内容上具有较大的决定权,观看时也有较大的自由度。演出中心制则相反,演出者具有较大的自主性, 演出时间,剧目内容由演出者决定,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有较大的限制。

3、起源和形成过程不同

西方戏剧发端于古希腊祭祀大典上的歌舞表演。每年春季祭祀中有人化装成酒神的伴侣—羊人,众人载歌载舞,颂赞酒神的功绩。戏剧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已经成型。整个中世纪的 戏剧都是在教堂、广场演出的宗教剧。

中国古典戏曲的源头说法不一,北宋时,为了适应广大市民阶层的文化 娱乐需要,各种民间技艺便纷纷从各地汇集到城市里来了。其中,对戏曲的形成影响最 大的主要有说唱性质的艺术:诸宫调;歌舞性质的艺术:大曲;扮演性质的艺术;傀儡 戏、参军戏等,这三种性质的艺术样式相互吸收,才形成了戏曲的雏形阶段。

知网论文与档案论文有差别

有些刊物印的是刊期的月份,而杂志本身是旬刊之类的,所以知网上是显示刊期数。只要是正规期刊,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有样刊,要知网检索页,有您的姓名和单位名称,这能对上,就没有问题

知网收录的论文相较于普通论文可能有更大的参考价值。知网是国内最为权威,也是最专业的论文数据库,并不是一个论文发表网站,通常上知网搜到的论文,就是被知网收录了的论文,知网在对期刊的审核上较为严格,比如只有合法正规的期刊才有可能被知网收录,被知网收录的论文也较为严谨,该论文对某领域的研究有很大参考价值。

毕业论文设计与毕业论文差别

工科学生做毕业设计,文理科学生做毕业论文。区别如下:

一、目的不同

1、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论文: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二、过程不同

1、毕业设计: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

2、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

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三、特点不同

1、毕业设计:课题应尽可能地贴近生产实际、生活实际。而注重课题的教学性能使知识承上启下,一方面强化原有知识,另一方面保证了知识的前后连贯性,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消化原有知识,提高自己。

2、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设计

不一样,区别如下:

一、指代不同

1、毕业设计:是指工、农、林科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毕业前夕总结性的独立作业。

2、毕业论文:是专科及以上学历教育为对本专业学生集中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而要求学生在毕业前撰写的论文。

二、内容不同

1、毕业设计: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工程设计和研究,包括设计、计算、绘图、工艺技术、经济论证以及合理化建议等,最后提交一份报告。

应尽量选与生产、科学研究任务结合的现实题目,亦可做假拟的题目。学生只有在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理论课程、课程设计与实习,经考试、考查及格后始可进行。是评定毕业成绩的重要依据,学生通过毕业设计答辩,成绩评定及格才能毕业。

2、毕业论文:题目由教师指定或由学生提出,经教师同意确定。均应是本专业学科发展或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通过这一环节,应使学生受到有关科学研究选题,查阅、评述文献,制订研究方案。

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或社会调查,处理数据或整理调查结果,对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并得出结论,撰写论文等项初步训练。

三、作用不同

1、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毕业论文: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加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从总体上考查学生大学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学业水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设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毕业论文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