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商标翻译论文参考外国文献

发布时间:2024-07-05 19:29:29

商标翻译论文参考外国文献

商标宣传是国际市场推销商品和进行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而培养名牌商标是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环节。因此,做好商标的翻译,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随着世界经济体系的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产品的进出口日益增强,因此也导致了商标的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尤其是更加注重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本文从商标命名的重要性、文化特色和语言特点的角度探讨了商标翻译的主要方法,并提出了在翻译时应注重中西文化信息的互通,从而使翻译出的商标名称与原文的商品在音、形、意和美等珠联璧合、异曲同工,在商品交流的同时亦可实现文化的交流。商务英语在商标翻译中的运用前言商标是商品的标志,是生产者用来标识其生产和销售的商品的标志性的符号,一般由文字、图形或符号组成,是产品的形象,企业的象征,能够传递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商标的作用在于“促使保证商品质量,便于消费者选购,维护商标注册人的信誉和权益。”好的商标有助于企业宣传自己,并促进商品的销售,制造品牌效应,进而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此厂家就会绞尽脑汁以求在商标命名上取得与众不同,印象深刻,取悦人心的效果,从而达到推销商品,提高商品市场竞争力的目的。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加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也日益扩大,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如何将我们的产品介绍到国外,如何将国外的产品引入国内并进行成功的销售就成了关乎企业命运的一件大事。作为商品的形象代表,商标就必须以另外一种语言出现在国际市场,而以另外一种语言去命名商标就涉及到商标的翻译。成功的商标翻译是使商品走向世界,开拓国际市场和树立国际品牌的重要环节之一,如何进行成功的商标翻译对企业来说就是至关重要的大事。一、商标翻译的重要性一种商品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胜出,取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除了其本身的质量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它能否为消费者所了解和接受,能否赢得他们的喜爱,并口耳相传,从而打动消费者并诱使其购买。因此,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出现了——商标。一个好的商标可以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富;反之,一个糟糕的商标可以给企业带来惨重的损失。因此,商标的翻译事关企业的生死存亡。商标对一些人来说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有人认为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产品没有必要去为商标的翻译多费心思,只要有人买我的东西就可以了!可是殊不知,在这个信息产业的时代,在这个品牌意识很强的时代,商标对于企业来说有多么的重要!提起文学翻译,都会谈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水平如何,用什么作标准?在我国翻译界一向有个流行的说法,谓之信、达、雅。信者,忠实;达者,达意;雅者,传神也。换言之,亦即准确、畅达、传神之意。如果说得再明白一点,那就是要忠实于原著表达出原意,传出其神韵。而所谓神韵,乃指原作的风格、韵味,亦即作家本人的艺术个性和特色。商标的翻译也应该以此作为参考,商标是一个商业公司用来为其产品命名并且用以区别其他公司的同类产品所使用的标记。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代表商品的符号,并随着商品交流的扩大而声名远扬。许多国际著名的商标已经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巨大财富,所以商家总是设法从各个角度来挖掘品牌名称的商业魅力。以中国体操王子李宁的名称命名的“LiNing”牌体育用品系列,寄予了企业要以李宁的拼搏精神改变中国体育系列用品落后的局面,追求世界一流产品的企业精神。“LiNing”牌对于他们来说,不仅是一个商标,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精神的缩略语。著名品牌“金利来”现以成为世人所家喻户晓,不过在其著名前商标的创立者亦有一番痛苦经历。“金利来”商标的创立者曾宪梓先生最初给自己的领带品牌起名为“金狮”,并兴致勃勃地将两条“金狮”领带送给他的一位香港亲戚,没想到那位亲戚竟然拒绝了他的礼物,并不高兴的说:“金输、金输,金子全给输掉啦!”原来,在粤语中,“狮”与“输”谐音,自然不受欢迎。当晚,曾先生绞尽脑汁为“金狮”改名,最后终于想出个好办法:将“金狮”的英文名“GoldLion”由意译改为意译与音译相结合,即“Gold”仍意译为“金”,而“Lion”(狮)音译为“利来”,即为“金利来”,金与利一起来,谁听了都高兴。于是,“金利来”商标诞生了。曾先生又突发奇想:中国人很少用毛笔写英文,我用它写,不就是很特别的字形吗?于是他用毛笔写出了“GoldLion”字样,再让设计人员加工,就是现在“金利来”的英文标志。商标改变后,果然迅速被消费者认可,成为响亮的领带品牌。 二、商标中的文化特色“好名字,赢在起跑线。”中华商标协会专家这样形容一个好的译名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性。而很多国内品牌的商标在汉语中有着很好的含义,但译作他国语言后却往往因为没能做到“入乡随俗”,导致品牌竞争力的降低。商标的翻译必须充分考虑彼此的文化现象。因为商品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载体,文化通过商品传播,商品通过文化而增值,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文化冲突。东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种族渊源,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构成文化背景的诸要素不同,人们在观念传统,风俗习惯,认知角度,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之处。不同语言的特点及民族文化的差异使商标词的互译必须经历一个同化、吸收、改造的过程。这就要求译者在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不但要弄清词语的字面意义,而且要清楚其负载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冲突。商标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摆在译者面前的首先是译语读者对商标的可接受性问题,也就是怎样跨越文化背景差异这一鸿沟,尽可能全面地把商标制作者的意图传达给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读者。在商标词的翻译过程中如果缺乏文化意识,只是移字过纸式的进行双语转换,而不考虑对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义做相应的转换,译名就很少具有文化意义和联想意义,有时甚至还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反作用,使产品无法销售,成为十足的败译。下面以一些实例来具体分析说明。在中国,East Wind(东风)牌农机产品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国内可谓畅销。然而在英国并不受欢迎。对于这种译法,由于中英地理环境不同,英国人笔下的“西风”是温暖的,生意盎然的风,而不是我国的“昨夜西风凋碧树”中的“西风”。而且,英国的西风相当于中国的东风,英国的东风是中国的西风或朔风。译者不了解这种地理环境的差异,其译文不受英国人欢迎是自然的了。我国有一种口红,商标叫“芳芳”,在汉语中这个名字确实很好,我国人一看到“芳芳”二字就不禁在心中升起美的联想:不仅仿佛看到了一位花容月貌的少女,而且好像闻到了她周身袭来的香气。可这商标音泽成汉语拼音“Fangfang”,英文读者一看心中不由得生起一种恐怖之感,因为fang恰好是一个英文单词,其义是①along, sharp tooth of a dog;②a snake, poison-tooth(①狗的长牙;②蛇的毒牙)于是,他们想象的并不是一位涂了口红的少女,却是条张牙舞爪、毒汁四溅的恶狗或毒蛇,像中国人看到了青面猿牙的“鬼怪”。由于翻译中的这一败笔,口红的销路大概是不难想象的。 一种出口干电池的商标叫“白象”,英译成“ White Elephant”,应该说是百分之百地正确。殊不知a white elephant是条固定的英文短语,意为“沉重的负担”(a burdensome possession)或“无用而累赘的东西”(useless)。然而将“白熊”商标译成“White Bear”却是成功之笔。查北京外语学院编的《汉英词典》,“白熊”的第一条英译就是Polar Bear,因为这是学名,第二个英译才是white bear。于是就将商标名译成了Polar Bear,似无不可。但随着近年来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Polar Bear(北极熊)已另有所指,人们容易把它当作绰号与世界上一种政治势力联系起来,所以还是译White Bear为好。 三、商标语言的特点在现代社会,新旧产品相继登场,世界充斥着商标语言,商标语言是指文字商标和组合商标中的所有文字信息,包括商标的名称,商标图形上的汉字或者其变形、汉语拼音或者其缩写、外语译名或者其缩写。但商标语言并不都能走进受众的心灵,有的商标语言容易被接受,紧追其产品不舍;有的商标语言人们却视而不见、充而不闻。可以说,离开了受众,商品语言的宣传也就失去了意义。商标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语言,有着鲜明的特点。在翻译商标时,要考虑到这些特点,才能成功地翻译商标。1 . 象征性。商标的象征性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商标的标识必须具有高度的凝聚性和深刻的寓意性。要把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产品的特质凝聚在商标标识中, 既寓意企业形象、企业品格, 也寄托着消费者的信赖和希望。比如在前文曾提到的“LiNing”牌商标,寄予了企业要以李宁的拼搏精神改变中国体育系列用品落后的局面,追求世界一流产品的企业精神。二是商标标识具有较好的传达性。不管通过何种媒体传达, 但使人一看就心领神会。商标只有凝聚、浓缩企业形象、传达企业精神, 才能真正能代表企业, 真正具有企业标记的功能。2 . 独特性。商标元素组成的标志一般是一个单词,这个单词在您使用前并不存在。在商标审查中,这个问题被称为“显著性”、即独特性。只有具有了独特性, 商标才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达到识别与认可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说不可能存在两个同一样的商标。 3 . 简洁性。商标要具有简洁性, 这是商标语言表达的重要要素, 也是对商标的起码要求。只有简洁、凝重、内涵深刻、新颖独特的商标才会受到企业家和大众的青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许多知名品牌的标志非常简洁明快,便于大家记忆与传播,如耐克的标志——一个小勾。4.艺术性。所谓商标语言的艺术性,即要在音、形、意上都具有一定的美感,向人传达美的信息,使人得到美的享受。音美意即琅琅上口,形美意味着赏心悦目,意美只能让人联想到美好的事物。只有具有了一定的艺术性,商标才能走进大众的心理。 5 . 时代性。经济的繁荣,竞争的加剧,生活方式的改变,流行时尚的趋势导向等,要求商标必须适应时代。商标的创意必须随着社会的进步而进步, 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超前发展。以至于商标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合理的调整以避免被时代所淘汰。6.稳定性。 商标还应具有稳定性,这似乎看起来与时代性相违背,但二者其实并不矛盾,商标确立之时起,企业就希望他们产品的商标被人永远的记住和喜爱,进而坚持购买。企业产品的商标轻易不会改变,尤其是那些成功的商标,这就表明商标应该就有稳定性。四、商标翻译方法为了使译出的商标与原商标功能等值,译者需要像文学翻译一样进行创造性翻译,使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努力使译语的实际效果最大化,将商标的语音美、字(词)形美、意义美和历史文化内涵生动准确地予以再现,将艺术的思想、美的思想贯穿始终。商标翻译的艺术性和美主要体现在构思的独特、音韵的和谐优美、辞藻的生动准确、意境的深刻以及突破文化、心理和地域的限制而引起感情的共鸣等方面。翻译出来的商标应具有极强的乐感和动感,给人一种音乐的美妙享受,能激发消费者的好奇心、购买的冲动和欲望,特别是能培养许许多多一代又一代的忠实消费者。从语言和文化方面看,商标翻译要突出字音、字义和字形的有机结合。要简洁醒目,名实相符,产品的用途、功能与独特性应一目了然。要有吸引力、富有特色,能被人从众多品牌之中一眼发现。有格调,有品味,易引起消费者的美好联想,能够让人产生购买的冲动。商标的主要翻译方法:(一) 英汉商标翻译:1.音译法 音译法,即把原语商标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似或相同的目的语的翻译法,可分为纯音译法和谐音译法两种。纯音译法也称为直接音译法,即根据外文商标词的读音,选择读音相同或相近的汉字组合在一起,这些词组在汉语中常常没有任何意义。纯音译法保留了原文商标的音韵美和呼唤功能,如Motorola摩托罗拉(手机)、Sony索尼(彩电),Kodak柯达(胶卷)。谐音译法也称谐音双关法,即在翻译时选取能激起中国消费者美好联想的谐音词汇或词组。因为汉字有很多同音异义字,因此在翻译时可自由选择发音响亮、意境优美的字来表现。Arche译为“雅倩”、Pantene译为“潘婷”,既保留了原音音节的响亮,同时选用“倩”、“婷”等表现女性的秀美汉字更突出了化妆品的的商品特色。比如还有Benz译为“奔驰”(汽车),Shampoo译为“香波”(洗发水)等。2.直译法直译就是将商标的字面意思直接译出。对于普通名词的商标词,如果其本义与目的语中的词义相符,且能符合受众的审美和文化心理,不会引起反感、厌恶心理的话就可以采取直译法。直译法的优点是保留了原名、且能准确传达原名的信息及情感。如“Jaguar”(轿车)美洲虎----风驰电掣,如美洲虎一样;“Pony ”(轿车)小马----小巧快捷;“Pioneer” (音响)先锋----音响行业的先驱。“Good Companion” (香烟)良友-----香烟是你的好朋友。3.意译法意译法就是在翻译商标时不按照其音或其字面意义来翻译,而是根据商品的特性,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另外的意义。比如洗发护法用品“Rejoice”, 汉译为“飘柔”,而不是“高兴”,从而指明了产品的用途,同时具有艺术性、符合受众的审美心理,使人联想到柔软飘逸的长发。再如“Walkman”译成“随身听”,妥帖自然, 意义比其英语商标还全面,堪为成功的商标翻译。4.音意合译法音意合译法指在翻译时选用与译入语相似的读音,但意义并非原名的意义,而是为了满足受众的心理需要采取的意译法。这种译法既可以通过保留部分原音而保留异国情调,同时又充满了译入语文化色彩。如“博士伦”隐形眼镜,其实英文商标只是公司创立者的姓名“Bush &Lomb”,译者根据中国人的购物心理及文化环境, 以及人们对知识的崇尚, 将之译成“博士伦, 真是独具匠心。美国的一种化妆品“Revlon”被巧妙地译成“露华农”,“露华浓”一词取自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揽露华浓。”这一著名的诗句,使译名充满了汉语文化色彩,浪漫而又典雅,使人产生无限的联想。音意合译法是一种值得提倡的上乘译法。5.减音法 减音法,即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进行删除的翻译方法。英文商标在译成中文后多易采用两字或三字的形式,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时代的发展趋势;三字商标则多起源于中国传统的老字号,如“同仁堂”,“全聚德”等。故把英文商标中过长的音删去是必要的。中文译名可减原名的多音节为二字或三字商标。如McDonald’s旧的音译是“麦克当劳”,就不如节音后的“麦当劳”上口。6.增字法增字法,即在译出主要音节后再加上与商品特征相符合的自得翻译方法。在译出原名的主要音节后,可根据需要加上符合商品特征或是关键意义的字,以突出产品的宣传性,吸引消费者。加字的一条原则是所加的字在意义和音色上要与原商标相称。否则就会画蛇添足,多而不当。例如:Colgate译为“高露洁”,“洁”字体现了牙膏的清洁作用,Pepsi译为 “百事可乐”等都属于使用增词法来进行商标的翻译。7.不译 有一些商标时以简称进行跨国界统一传播,而这类商标往往具有极大的稳定性,在任何时代都保持原来所具有的深刻含义。这类商标在翻译时, 通常采取不译的办法,保留原来的字母或阿拉伯数字、符号。我们大家所熟悉的 SKII化妆品、IBM 计算机、AT&T 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都是采取的不译法。(二) 汉英商标翻译汉英商标翻译通常使用音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可是汉英翻译在规则和很多细节上是和英汉翻译完全不同的。1.音译法音译法即保留中文拼音发音成为其英文商标或者使用同样发音且褒义的词。例如“海尔”公司的英文商标“Haier”,这和“海尔”的中文拼音写法是一样的,而且“Haier”的发音还与英文单词“higher”(更高)的发音相同。意在表达“海尔”的产品将会在欧洲等海外市场取得越来越好的成绩。还有波的著名服装品牌“雅戈尔”,它的英文商标名称为相同发音的英文字母组合“Younger”。而这个发音则使得人们联想到单词“younger”(更年轻)。表达出了穿“雅戈尔”就更年轻的内涵。2.意译法意译法这种方法在汉英商标翻译中同样是非常普遍的。它直接将中文商标的英文意思用为英文商标。如“王朝”葡萄酒的英文商标就是其英文意思“Dynasty”,这个词所表达出的“历史”意味吸引着消费者们去购买。上海“永久”自行车的英文商标“Forever”同样地表达出该品牌产品的优秀的品质。然而这种翻译的方法却有可能使得一些品牌遇到始料不及的问题。如本文曾提到的East Wind(东风)牌农机产品以及White Elephant(白象)牌干电池的翻译就给销售带来了困难。五、总结商标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商标的中英文翻译不是简单的将两种语言置换,而是要从跨文化角度将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相融合。商标是语言文字与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从其命名开始便与文化紧密相联,因此完全不考虑文化的翻译不是好的贴切的翻译。准确的商标翻译除了遵循两种语言的翻译原则和规律外,还必须注重研究与两种语言相关的文化因素,特别是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因素。只有跨越了目标语的文化障碍,成功地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顺应,才能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商标,以期使品牌在目标市场中能够获得文化认同,从而取得成功。

在线翻译查下啊

商标翻译论文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0 条[1]刘晓萍. 英汉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2]范晓民,崔凤娟. 试析英文商标词的设计[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05) . [3]苏海花. 汉英商标译配方法浅论[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 2005,(02) . [4]王国桥,戴忠信. 英汉商标词的等效翻译策略[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 [5]王欣欣. 浅谈商标翻译的艺术与策略[J]. 成才之路, 2007,(17) . [6]高微微. 论商标汉译中的文化介入[J].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2) . [7]冯建民,许丽红. 从商标词翻译看中英文化差异[J].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9,(01) . [8]张慧珠. 动态等价在汉英商标翻译中的应用[J]. 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08,(07) . [9]淦钦,卜太山. 论英语商标汉译的方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 [10]李贵升,许伟燕. 对商标译法评论的评论——以贬义词作商标为例[J]. 疯狂英语(教师版), 2007,(04) . >>更多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1]钱纪芳. 和合翻译观照下的服装文字语言翻译[D].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 条[1]陈晓红. 从语用失误透析文化差异对广告英译文的制约[D]. 西北工业大学, 2004 . [2]周茹薪. 论文化顺应在品牌名称翻译中的动态作用[D]. 安徽大学, 2004 . [3]陶全胜. 从目的论看经贸外宣资料汉英翻译原则[D]. 安徽大学, 2005 . [4]代荣. 目的论与商标翻译[D]. 上海海事大学, 2005 . [5]曹昭. 品牌名翻译的目的与适应性研究[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 [6]杜惠芳. 广告的语用翻译及其翻译中的语用失误[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 [7]彭艳坤. The Brand Name Translation on View of Relevance Theory[D]. 西南财经大学, 2006 . [8]赵耀. 品牌名称翻译中的文化顺应[D]. 湘潭大学, 2006 . [9]王瑞华. 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D]. 清华大学, 2005 . [10]吴莉莉. 从目的论角度看广告的翻译[D]. 广西师范大学, 2006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1]刘晓萍. 英汉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 [2]刘法公. 论商标汉英翻译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翻译, 2003,(06) .

浅谈商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论文

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对论文都再熟悉不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商标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论文关键词:商标翻译;文化传递;消费者文化心理;产品促梢

相关论文查阅:大学生论文、工商财务论文、经济论文、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商标是商品的形象代表,不仅可以体现商品的价值,同时还能折射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译者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他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既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使异域文化在译入语中再现,又要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以达到产品促梢的目的。

商标是商品的形象代表,好的商标名犹如好的产品质量,同样能达到促销目的。商标是商品的标记,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知识产权,有着企业“黄金名片”之称,是企业走向国外市场的“金护照”。商标不仅可以体现商品的价值,同时又能折射出其丰富的历史文化意蕴。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国,文化积淀丰富。如“孔府家酒”、“杏花村”等就有很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商标上,也显现出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形象,常被用来比喻尊贵吉样和美好的事物,因此也经常出现在商标名中。比如“龙牌”酱油,“喜得龙”服饰等。“杜康””酒商标使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诗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小糊涂仙”酒则使人联想起郑板桥的“难得糊涂”。这些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商标反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极为耐人寻味。商标的文化内涵对企业商品的宣传、推销起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进行商标翻译时,译者经常会遇到文化信息处理的问题。这时译者该如何处理商品广告中商标的翻译呢?既然商品广告的目的是促销,其商标的翻译也应该能起到促销的作用。由于各民族存在着许多文化差异,将一种文化中的商标翻译成另一种文化中的商标时,有时很可能产生令人尴尬的结局甚至意想不到的恶果。怎样才能克服和跨越商标广告传译中的文化障碍呢?

在进行商标的选用和翻译时必须了解掌握本国与异国的民族文化差异,既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与对等,在译人语中找到准确的词语使异域文化在译人语中再现,又要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以达到促销目的。具体来说,在进行汉语商标翻译时,对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信息的处理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尽量传达原商标的文化内涵

语言学家注重商标译名的语言学特性,要求译名响亮悦耳、易记,词法简洁,有积极的联想寓意,与原名有联系(如音似)更佳。因为品牌具有巨大的无形价值,所以译者倾向于保留商标名原名的特点以保护其价值,音译类译法往往成为译者的第一选择。许多商标名是姓氏名或新造词,本身并无太多含义,就可以采用音译法。这种方法的目的在于保留原商标名的语言形式特征,以达到价值保存或品牌名“洋化”、“异化”的效果。如将“MOtorolS"译为“摩托罗拉”," Elizabeth Arden”译为“伊丽莎白·雅顿”," Mentholatum”译为“曼秀雷敦”," Est-ee Lauder”译为“雅诗兰黛”等,这些品牌特意向读者传递一种“异国情调”,满足了人们追求异国情调的心态,因此它们在中国的销售都很好。同样,一些中国品牌也可以直接采用音译法保留其中国特色。如安踏( ANTA )、利郎(LILANG )、拼牌(PIN)等。

但音译法也有弊端,对于那些文化内涵丰富的商标名,如果采用音译法,就是单纯强调原名的语言形式特征而牺牲其丰富语义,可能使译名过于单调、苍白而缺乏人文内涵,有时甚至可能产生负面的影响。例如,“长虹”以其汉语拼音CHANGHONG作为附注商标,但CHANGHONG在外国人眼里没有任何含义。“爱妻牌”洗衣机(广东产)这个商标给懂汉语的人以美好的印象。丈夫买回这个牌子的洗衣机,标志着丈夫深爱自己的妻子,一心要免除妻子洗衣的劳苦,妻子每次看到或使用这台洗衣机时便会联想到丈夫对自己的爱,因此这一品牌的洗衣机深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如果将其译成AiQiWashing Machine,商标名变成了一个冷冰冰的符号,汉语里“爱妻”的丰富寓意在外国消费者心里则荡然无存。再如,将中国名酒“杜康”翻译成英语一般按发音译为Dukang,英语国家读者看到英语商标Dukang时,只会把它与酒联系起来,而不会想到中国历史上酿酒的高手“杜康”,也不会像中国人那样把“杜康”与“好酒”联系起来。“芳芳”牌化妆品在国外的商标被翻译为“FangFang",而fang在英文中是指“毒蛇的尖牙”,谁敢把有毒的东西往身上抹?如此一来,芳芳化妆品的销售在国际市场受挫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采用变通的方法,有时可采用意译法,尽力传达原商标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比如,“杜康”的音译Dukang作为商标,文化信息没有完全对等。我们不妨用希腊酒神的名字Bacchus作“杜康”酒的英语商标,这样,文化信息的对等无疑比“杜康”要好得多,因为Bacchus会使西方人产生更多有关好酒的联想。“芳芳”不如译成" Fragrance(芳香)”,效果要好得多。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消费者对同一产品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认识,因此也达到了翻译的目的。中文商标“皇朝”葡萄酒,英文译名是“Dynasty",不仅使人一下就联想到古老而神秘的东方国度酿造了数百年的陈年好酒,还会让人禁不住诱惑想去品尝一下美酒的味道。“飞鸽”牌自行车有令人喜爱的英文商标“Flying Pi-geon,它是和平的象征,而Flying更是把自行车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二、优先考虑消费者文化接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

音、形、意等只是商标的表层符号,而真正能深刻影响读者的是其精神、文化、审美等深层次需要,如马斯洛提出的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因此,商标译名应在音美、形美及意美的基础上揭示产品的价值、功能与特点,译名应符合其品牌形象定位,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做到与译语文化及其价值体系有亲和力等。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具有意义。”在这一个国家被认为是非常美好的东西,到了另一个国家其含义可能会完全相反。比如,在我国“蝙蝠”这个词给人美好的联想,因为“蝠”与“福”同音,因此在我国有“蝙蝠”牌电风扇,但是“蝙蝠”的英文bat却是吸血鬼的意思。又如,如果将“双羊”牌高档羊绒被的商标名译成英文Goats,销路不可能会好,原因在于英语中goat这个词除了本意“山羊”外,还有“色鬼”之意。配上这样的英文商标,无论这种羊绒被的质量有多好,英语国家的人也不会愿意把它铺上床的。凤凰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百鸟之王,汉语中的“凤凰”有“祥瑞尊贵”之意,许多商品的商标或图案喜欢用凤凰作标记。但是在英语文化中“凤凰”指“神话中生活在沙漠里的一种鸟,每500一600年自焚,并于灰烬中重生”。“凤凰”牌自行车的商标若直译为Phoe-nix,势必使人产生“死而复生、死里逃生”等不吉利的联想,英语文化受众难以从心理上接受这一英译商标。中国一男子内衣商标为“紫罗兰”,但是其英文名不能用“pansy,因为在英文中“pansy”指无大丈夫气概的男人或搞同性恋的男人,这样,大多数西方男性消费者是不会喜欢这个品牌的。还有一些实例:“西子”香皂如果译成Shitze Toilet Soap,Shitze与英文词shits泻肚子)同音;“普科”牌手电筒如果译成Puke Flashlight, Puke与英语词puke呕吐)同形,都可能造成不好的商标译名,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如果译者过分拘泥于音译或直译,不仅难以传递汉语原文寓意,有时还会译出不良的英语词形引起英语读者的误解。在音译与意译法无法照顾到受众文化接受心理的时候,要优先考虑受众心理,服务于商品推销的目的。

商标翻译者可以采用借译或改译的方法,迎合读者在文化、审美及消费心理方面的需求,这种方法也叫“音义结合法”。“音义结合法是传达商标神韵的有效手段。又称为谐音取义,即并非严格按照音译,而是取与原商标名发音大致相近的谐音,赋予译名实际意义,利用汉字所蕴含的多义文化信息,诱导接受信息者产生种种联想和遐想,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如“雅戈尔”服饰商标借译为Younger,英文意思是“更年轻”,译名富有神韵,给人一种“穿上它会更年轻”的美好暗示。“乐凯”胶卷,其汉语商标叫起来朗朗上口,易识易记,音译成“Lucky",增添了受众国的文化信息,词美意好,诱导接受信息者购买“Lucky",起到跨文化营销的理想效果。又如,与“长虹”商标的纯音译不同,“海信”采用了改译的方法,注册了“HiSense”的英文商标,它来自high sense,即“高灵敏、高清晰”的意思,这非常符合其产品特性。同时,high sense又可理解为“高远的见识”,体现了品牌的远大理想,具有全球战略眼光。

有时宁愿用一个无具体意义但不带任何负面效应的品牌名。即生造一个音韵性质较好且在多种文化中无明确含义,因此不会产生负面影响的商标名。例如索尼(SONY),不论是中文名还是英文名,都没有具体的内涵,不会带来任何负面效应。当然,此类译名在使用之初常会遇到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样会得到消费者的认知和接受。

三、译名要因地域而异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禁忌语。如果我们把商品投人市场时,商标的翻译违背了当地的禁忌语,就会造成不堪想象的后果,因此我们要做好调查研究,对同一商品在不同文化地区采用不同的'译名,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例如,在中国和日本“4”是一个禁忌语,人们普遍认为“4”即“死”,而“8”“9”和“6”人们却特别钟爱。不要把用“666”作商标的商品出口到英国,因为“666”在《圣经》里象征魔鬼。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是名牌产品,“三枪”翻译成英语是Three Guns。如果将Three Guns牌内衣出口到日本、哥伦比亚及北非地区,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因为“三”在这些国家表示“积极”的意思。但是,在乍得、贝宁等地,则不能将“三枪”翻译成Three Guns ,因为在乍得像“三”这样的奇数表示“消极”的意思,在贝宁,“三”含有“巫术”的意思。

在对英语国家推销产品时,不要把“白象”方便面的商标译为White Elephant,因为英语中white e1-ephant是“大而无用的东西”。也不要把中国传统出口产品“帆船牌”地毯的商标译为“Junk",因为英语中junk除了“帆船”之意外还有“垃圾破烂”的意思。

商标的作用就是让消费者能对商品的种类及特色一目了然,商标本身就是一则最为简洁有力的广告,给消费者的感性认识更为直接,更容易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目的之一是诱使潜在的消费者对商品产生兴趣,激发其购买欲并使其采取购买行动。因此,与其他翻译不同的是,商标翻译不应单纯地以“忠实原文”、“形式对应”为衡量标准,而应立足于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译名不但要能较好地体现产品的特色,使原商标承载的信息的多重意义及功能最大限度地通过翻译体现出来,还应该考虑到消费者的文化接受心理和审美心理等,依据具体语境,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

奢侈品主要来自西方国家,由于中西方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中西方的人们对同一语言信息的理解也可能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同样,深为某一群体喜爱和欣赏的信息未必另一文化群体会青睐。因此,好的译者在奢侈品商标翻译过程中必须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奢侈品商标翻译的影响考虑在内。

、思维方式差异的影响

罗素曾说过若把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进行比较后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大部分内容在希腊文化中也是可以找到的,但人类文明中的另外两个元素:犹太教和科学,在中国文明中是找不到的。事实上,中国是一个缺乏宗教的国家,不仅上层社会中没有宗教,对于全体人民而言,也同样没有。罗素的话不无道理,在一定程度上说,古代中国人没有宗教,也没有科学,原因在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国是阴阳意象思维,只关心现象世界是具体“怎么样”,关心事物的功用,是经验感性的思维,造成了中国无宗教,无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经验总结式的思维方式,停留在现象表面的思维方式,即意象的思维方式。西方是因果逻辑思维,更关心现象世界的背后究竟“是什么”,关心事物的抽象本质,是超验理性的思维,造成了西方有宗教,有科学的文化性格。这种思维方式是注重因果逻辑的思维方式。因此,在进行奢侈品品牌翻译时就要考虑这一差异。比如,法国的服装品牌Chanel有着众多西方奢侈品品牌的一些共同特点,一个是以其品牌的创始人的姓氏命名的,另一个是以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独特性而闻名的。这反映了西方人的逻辑分析思维方式,也就是他们在创造品牌和接受品牌时,更多的是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而中国人的直觉感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在接受和认可品牌时,不仅考虑产品本身的质量和特点,同时也会考虑品牌名称给人带来的感觉。Chanel品牌的常见中文翻译有两种:“夏奈尔”和“香奈儿”。笔者认为后者更受中国消费者的欢迎,因为“香奈儿”既保留了洋品牌的神秘色彩,同时又给人以遐想的空间。

、审美意趣差异的影响

美,其实是人的一种心理感觉。美感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观察中,通过以直觉为起点的知、情、意心理因素的综合性心理活动,而产生的情理交融的精神性愉悦。“美”是对应事物的“真”、“善”和谐统一所产生的情感理想状态,这对于中西方民族来说是统一的。但中西民族的美感心理结构是不同的,中国人更多表现为美善统一,西方人更多表现出美真统一。也就是说,中国人的审美在情,美善统一,心物和谐;西方人的审美在形,美真统一,形式和谐。中国人都喜欢吉祥、如意,不管做什么事,都希望图个吉利。因此,奢侈品要想打进中国人的生活圈子,对商标的翻译就一定要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观,尽量使用具有美好内涵而又高雅别致的词汇。比如,法国化妆品牌LANCOME的中文译名为“兰寇”就顺应了中国消费者的审美情趣。LANCOME这一名称来自于法国中部的一座城堡LANCOSME。由于这座城堡周围种植了很多玫瑰,充满了浪漫的意境,于是玫瑰花就成了兰寇品牌的象征。中文译名“兰寇”二字均是对植物的命名“,兰”可以给人兰草一般高贵的芳香感,香气清幽而淡雅,让人情不自禁地迷恋和沉醉在其香气里。“寇”则让人联想到含苞待放的豆寇花,继而联想到体态优美、妩媚多姿的少女,会让中国消费者产生绝美的联想。这么高端又上档次的译名,怎会不让广大女性消费者心动呢?不难看出,在中国,译者在对奢侈品牌进行翻译时,只有使用有那些有内涵又符合中国消费者群体审美心理的译名才能使这些商品备受青睐。只有当译名点成功地燃了消费者内心对美的追求欲望,并与消费者的审美意趣近乎一致时,才能彻底激起他们内心的购买欲,并将欲望付诸为行动去购买,从而为从事奢侈品经营的商家们带来一笔笔丰厚的利润,同时为企业塑造品牌形象。

、价值观念差异的影响

价值观念是文化中最深层的一部分,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事物的判断标准和价值取向。由于中西方的历史发展过程不同,因此而造成了他们价值观念上的不同。比如,欧美国家更重视个人主义。而由于儒家思想长期对中国的影响,在中国,中庸之道、谦虚、不重竞争和团结等则更受重视。并且,中国人很重视“面子”。“面子”文化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之一。事实上,面子文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有着极深的影响。很多中国消费者把奢侈品当作他们身份及品位的象征,并因此而产生购买行为。因此,译者在把奢侈品品牌翻译成中文时,要尽量使用能代表一定身份地位并具有积极语义的词语。比如,瑞士的手表品牌Piaget一直遵循着“精湛技术,时尚创作”的品牌风格,每一件作品中都将精湛的工艺与无限的创意融入其中,将腕表与珠宝的精湛工艺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其中文译名为“伯爵”(欧洲国家对贵族的称乎),这既突出了该品牌高端的技术和时尚的创意,又会让消费者感觉到其浓浓的贵族韵味。这一译名牢牢地抓住了中国消费者在购买奢侈品时的心理,满足了他们的虚荣心,也将“伯爵”其成功地打入了中国人的“面子”市场,成为一张象征身份的“黄金名片”。

、词语文化内涵差异的影响

语言既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人类思维的工具和文化载体。因此,有些词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藏着迥异的文化内涵,能让人们联想到特殊的信息。例如,西方人对狗情有独钟,他们不但将狗视为宠物,还认为狗是人的忠实朋友,对狗倍加爱护。从英语的下列词汇中可以看出:“Heisaluckydog”(他是个幸运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它们都含有褒义。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人们对狗是贬多褒少。在汉语词汇中也多含贬义,如“狗腿子”、“狼心狗肺”等,多表示“龌龊”、“厌恶”、“鄙视”等含义。在西方文化中有爱狗的传统,而中华民族则崇敬龙。比如,在中国就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等这样的词汇,其中“龙”的含义都是褒义的。“龙”在我国历史上还曾被作为帝王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里“龙”的含义恰恰相反,根据《圣经》里面的描述“,龙”是恶魔,是象征邪恶和恐怖的动物。法国的珠宝奢侈品牌Boucheron的中文译名宝诗龙就很好的诠释了其品牌风格“古典优雅、精细考究”,也是很好地利用了“龙”这一汉语词汇的文化内涵的一个典范,从而使中国消费者对该品牌一见钟情。德国汽车品牌BMW的中文译名“宝马”同样利用了词语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宝马有日行千里之意,象征着该品牌车经久耐用。中国消费者很容易将汽车性能与宝马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从而爱上该品牌。再有,汽车品牌“Hummer”(“悍马”)也将中华文化的特点考虑在其品牌汉译中。“Hummer”的英语意思是“蜂鸟”。在西方文化中,蜂鸟的翅膀被视为需要一直不停的拍动才能飞行的物体,一旦停止煽动就会很快的死亡。因此被人们视为一种永不停歇、顽强不屈的崇高精神。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蜂鸟却没有西方的那种文化蕴含,自古以来就赋予“千里马”一种吃苦耐劳的高贵品格。根据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并没有把“Hummer”译为“蜂鸟”,而是巧妙地将其译成为“悍马”。“悍”字容括了其持久耐用的特点,而“马”字又会让中国消费者联想到驰骋千里的骏马。这样的译名既体现了该品牌浓厚的中国文化信息,也让其备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奢侈品商标翻译原则

根据“功能对等”原则,为了消除文化差异从而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在进行奢侈品商标翻译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努力创造出既能体现原文语义又展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由于不同的语言象征着不同的文化特点,译者要最大限度地将源语文化进行还原。第二,当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时,译者应优先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方法对原文的语意和原文化特色的还原。第三,当形式的改变还是无法还原原文的意思或反映出其文化特质时,可以采用“重创”(实际就是将源语文章的文化内涵用译语的词汇来阐述和说明的一种翻译方法)的方式来解决文化上的差异,使源语和目的语达到意义层面上对等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奢侈品商标的翻译中,中西方由于思维方式、审美意趣、价值观念和词语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的文化差异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译者想要跨越文化差异,使中国消费者接受并喜爱商标的译名,就必须依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度的、灵活的调整来解决。根据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译者应力图实现最自然和贴切的文化信息对等,充分把握原语和目的语文化内涵。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了解文化上存在的差异并在翻译时进行调整,最终在目的语中找到对等的语言表达方式。

关键词:商标;音译;意译;移译;原则

引言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同时又有更多的国内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商标的特征及自己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商标翻译适用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翻译方法

1、来源于专有名词(如:“张小泉”剪刀、Philips 电器);

2、来源于普通名词(如:“海鸥”相机、“playboy ”服饰);3、来源于臆造词汇(如:“乐凯”胶卷)。对于第一类商标一般采用音译。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类则常用意译法,如“pearl –珍珠”;第三类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规律,针对一个特定的商标到底应采用那一种译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效果而定。大致来看,商标翻译可采用四种方法:

1、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

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

3、音义结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移译法(transference )。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 Tai”、“Konk”、“Shang 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 Companion ”,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移译法是将原文原封不动地移到译文中去。相对于前面提到的几种译法,这应是最简单的一种。在英语中,某些商标是由企业名称、产品名称或产品构成成分等词语构成,因为名称过长不符合商标特征而取其首字母缩略形式。在汉语中若取原文的音译或意译,会同样出现名称过长的问题。在此情况下,用移译法不失为解决问题的良策。

商标翻译原则与文化禁忌论文范文

【摘要】 中西方在诸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商标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消费心理。在人们消费的过程中,商标是架设在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其地位十分重要。

【关键词】 商标 跨文化交际 消费心理 文化禁忌

一、商标翻译的原则

1、尊重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迎合其消费心理

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它限制并规定着我们感受世界和形成观念的过程,从而形成了一些由文化决定的感知定势。这些感知定势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消费心理。商标的翻译,必须考虑所面对消费者的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不能简单的音译和意译了事。如我国生产的芳芳牌化妆品,其商标在出口时采用汉语拼音,被音译为Fang Fang,Fang在英语中是“毒牙”,“狗牙”,“狼牙”的意思,如果到了外国市场上,想想谁会愿意买这种化妆品?再如“白象”牌电池,译为White Elephant,遭到同样的命运,原来在英语中White Elephant是“无用到累赘的东西”。可见商标翻译时要慎重考虑。

进口商标的翻译需要兼顾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注意迎合我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中国人对于人或事物的名字自古以来都是十分重视和讲究的,具有很强的正名意识。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 子语》)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要想树立良好的产品形象,深受中国消费者的喜欢,应拥有一个符合中国消费者文化习惯和审美心理的译名。如美国饮料Coca-Cola,在中国初次试销,有位翻译用了几个与之谐音的汉字当作其商标名,结果无人问津,因为这几个汉字连在一起让人想起形不雅、意不佳的“啃蜡蝌蝌”。后来有位叫蒋彝译者经过仔细推敲、谐音取义将之译为“可口可乐”,既保留了Coca-Cola的发音,又迎合了中国消费者的心理;点明了其“可口”的味道,又道出了其“可乐”的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说,Coca-Cola能在中国市场上畅销,这一声意俱佳的译名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乐”也成了中国现代社会中饮料的代名词。

“可口可乐”的译名还昭示出中国人的另一种语言文化习惯,即中国人喜欢吉利语,乐于使用吉利祥和的字眼。在翻译进口商标名字时,选字一定要斟酌推敲,精心选择符合中国消费者追求吉利心理的褒义词语。如Lactov(饮料)—乐口福,Konka(电器)—康佳,Safeguard(香皂)—舒肤佳,Virtune(衬衫)—富绅,Foster(香烟)—富士达,消费者普遍喜爱的“福”、“乐”、“富”、“佳”、“宝”等褒义吉利字眼。迎合消费者心理,会给消费者留下美好印象,起到促销作用。

2、语言简练,易于上口

商标译名应简练醒目,易于上口,便于记忆。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语音、构词(字)、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一些在一种语言中简练有力的商标译成另一种语言则可能显得拖沓冗长,难以记忆。如黄鹤楼译为“Huang He Lou”. Fairchild汉译为“费尔紫尔德”这样的译名拖沓冗长,另人费解,不易上口,且难以记忆。

商标汉译时,多宜采用两字或三字。双音节符合中国人的指称习惯和音韵审美心理。汉语中由两个音节组成的商标名比比皆是,如创维、美菱、三鹿等,而三字商标则符合中国传统老字号的商标,如全聚德、同仁堂、稻花香等。进口商标在汉译时,应将其译成符合中国消费者习惯的双音节或三音节译名,对于英语较多音节的商标名,翻译时可以删去某些音节,使译名简洁易记。如Budweiser啤酒,原译为“百德威瑟”,现译为“百威”,McDonald连锁快餐店,原译为“麦克唐纳”现在译为“麦当劳”,一字之差,“麦当劳”不仅显得简练易记,且更符合中国人的姓氏特点。再如Hewlett-Packard电器,在大陆曾被译为“休利特—帕卡德”,近年来该译名逐渐被港台译为“惠普”所代替。

因此在翻译商标时,应牢记商标的记忆功能,使译名简洁朴实,易于上口,便于记忆,避免那些冗长繁琐,即无实义,难读又难记的译名。

3、音韵神韵贯通,译出商标的个性内涵

商标翻译除了使译名简洁易记之外,还要将其神韵融入其音韵中,译出商标的个性内涵。如目前在市场上较为走俏的牙膏Colgate利用谐音又关法译为“高露洁”,译名不仅在音韵上与原名相分相似,更重要的是一个“洁”字突出了商品的性能,具有明确的点题效果。再如出口化妆品“美家净”英译为“MAXAM”谐音取意,音意结合,同样富有神韵。

进口药物Function,译为“芬格欣”,其中“芬”和“欣”都能激起人们对药品的有益联想,传出神韵。洗发水“Head and Shoulders”,译为“海飞丝”,其中“海”是Head的音译,使人联想到大海的宽广,“丝”是Shoulders的音译使人想到头发的发丝,“飞”则使人想到头发的飘逸。又如饮料Sprite谐音取义译为“雪碧”,不但色彩鲜艳而且内涵丰富,在炎热的夏季,人们看到这两个字,就会联想到洁白冰凉的雪和生机勃勃的绿,不由想买上一瓶,喝上几口。这类译名不仅保留了原来商标音韵的精华,还在这些基础上开拓创新,体现了产品的性能与个性内涵,可堪称声意俱佳的译例,商标翻译的典范。

总之,搞好商标的翻译并非易事,需要译者不仅能熟练地掌握英汉两种语言,熟悉他们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还要有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二、商标的译法

商标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翻译出的商标不仅能给人以美感,内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还要坚持译文的标准化。好的译文能增强市场竞争力,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市场形式。一般来说,商标主要有以下四种译法。

1、音译法

采用音译法的商标名,多由人名、企业名或其他专有名词构成,包括一些设计者臆造的商品名。在英文商标和中文商标的翻译中均有此种翻译方法。

常见的采用此种方法的英文商标如Sony索尼;Audi奥迪;Nike耐克;Simens西门子;Casio卡西欧;Ford福特。

2、意译法

有的商标采用音译法而无法体现产品特征或象征意义,采用意译法则可直接体现出寓词优雅、词语华丽的特点。

如英文商标“Dynasty”的葡萄酒译为“皇朝”,使人一看便知是陈年好酒。中外合资的`洗发产品“飘柔”的原词为“Rejoice”,译者并没有将此词音译为“欢欣”,而是意译为“飘柔”,给人以轻扬飘逸的感觉。

中国商标中的“永久”牌自行车译为“Forever”给人“经久耐用,直到永远”的感受;还如熊猫(彩电)Panda;太阳神(口服液)Apollo。

3、谐音取义法

即在翻译的过程中、在同音或近音的字中,选取那些带有积极意义的词以达到便于记忆,加深印象的效果。

Benz译为“奔驰”,暗示出车速之快,十分形象且动感十足;Ronstar译为“农思它”,农民一看便知是农用产品。还如“索”牌塑料绳具译为“Solid”,吻合了原文中“坚固耐用”的含义;联想集团将商标译为“Legend”(传奇)。

4、调整法

此方法可用来翻译那些既难音译又难意译的商标。

Seven-up若译为“七上”,中国消费者会联想到“八下”。而“up”的向上之意转为“喜”,则易感染消费者。“仙力”牌弹簧产品若译为“Magic Power”或“Spring”则显平淡无奇,而译为Hercules则十分动人。Hercules是西方神话中的力量之神,易在西方消费者中产生共鸣。

三、商标翻译中的文化禁忌

1、动物

首先以Dragon(龙)和Phoenix(凤凰)为例,在中国和西方,它们拥有不同的喻意。龙在我国是吉祥的象征,但在西方文化中,dragon通常代表邪恶,说一个人有点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凤凰在中国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在古代,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在西方传说中是一种不死鸟,有“再生”“复活”的意思。

Turtle(龟)在日本象征长寿,但在其它国家却视为丑恶;Elephant(大象)在东南亚国家很受喜爱,在欧美人眼里却变得呆头呆脑。

2、植物

在中国,菊花倍受青睐,有高洁坚贞之美誉。有许多商品用“菊花”做品牌,如“菊花”牌香烟。但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却偏爱玫瑰而讨厌菊花;日本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也都禁忌菊花。

3、数字

在中文与日语中,“4”和“死”读音想同,因而成为禁忌数字,“14”、“24”也避免使用。“13”和“星期五”在英语国家被禁忌,因为耶稣在那天被送上绞刑架,因而在西方一些国家楼层不设13层,公共汽车不设13路。中国上海生产的“三枪”牌内衣,英译名为“Three Guns”,这一产品若销往日本、哥伦比亚和北非地区,定会倍受欢迎,因为数字“3”在这些地区具有积极意义。但若销往乍得、贝宁等地,应改换译名,因为在乍得奇数被视为具有消积意义,在贝宁“3”具有巫术之意。而出口英国的商品则不宜用“666”因为它在圣经中象征恶魔。

中国许多厂家相争以“8”字为产品命名,人们取“8”与“发”谐音,并赋予“八”周全,积极之意;在日语中“八”也有运气越好、事业越来越旺的含义;在英语中具有相似意义的数字为“7”,例如美国的“七喜”牌(7-up)饮料。

4、颜色

美国人大都不喜欢紫色;法国人讨厌墨绿色而喜欢蓝色;比利时和埃及人则视蓝色为倒霉;巴西人忌讳棕黄色;在马来西亚,绿色是疾病的象征;西方人以白色象征纯洁,以黑色比作死亡等等。在中国绿色象征生命,红色象征热情,白色象征纯洁,黑色象征庄严肃穆。

四、结束语

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商标翻译都是为了使消费者产生愉悦的感觉、深刻的印象、美好的联想,诱导其进行消费,购买产品。而民族文化差异则是商标翻译的无形羁绊。因此在商标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又要考虑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禁忌。译者必须了解和运用商品生产国和商品销售国之间的民族文化差异,以灵活多样的翻译方法,译出优美、高雅、易记、给人印象深刻的商标。

【参考文献】

[1] 郭健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2] 许金杞: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J].北京: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1).

[3] 曹彬:商标翻译的原则及商标翻译的文化禁忌[J].Sino-US English Teaching, ISSN1539-8072,USA,Jun. 2006,Volume 3, (Serial )

[4] 步雅云:商标翻译的“同化”与“异化”[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

[5] 朱耀先:漫谈文化因素与商标翻译[J].河南大学学报,2003(3).

[6] 龚冰:中英商标的文化特色与翻译[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7] 王瑞华:试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原则与机制[D].清华大学,2005.

商务翻译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0.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王春晖. 商务英语缩略语的构成方式与翻译技巧[J].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3). [2]卫娜.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技巧[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5). [3]崔卫. 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色及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0,(12). [4]黄欢. 商务英语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0,(10). [5]王琰. 商务英语翻译中定语从句的译法[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6]黄以平. 商务英语的用词特点及汉译技巧[J]. 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1). [7]刘连芳,王春晖. 中西文化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及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2010,(1). [8]刘艳芳. 商务英语被动句的汉译[J]. 科技信息,2010,(30). [9]谭美云. 商务英语定语从句的理解和翻译技巧[J]. 海外英语,2011,(7). [10]贾静. 商务英语翻译:翻译技巧与文化交流的综合体[D]. 内蒙古大学: 内蒙古大学,2010. [11]洪碧芬. 浅谈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12]张丽丽. 浅谈商务英语的语言特征及翻译[J].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2). [13]罗瑜珍,黄彩燕. 商务英语合同汉译技巧初探[J].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14]张志峰. 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7). [15]刘敏. 基于语言分析的商务英语翻译探讨[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2). [16]张翼飞. 商务英语合同的词汇特点及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1,(21). [17]岑莉. 论国际商务英语中法律文献的翻译[D].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 [18]应林忠. 电子商务英语的翻译[D]. 上海师范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2007. [19]王欣. 商务英语中以谓语动词为中心的基本句型的翻译[J]. 辽宁财专学报,2003,(6). [20]余姿. 商务英语词语的汉译技巧[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 [21]余兰.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S2). [22]钟晓菁. 商务英语中的翻译策略[J]. 中国商贸,2010,(20). [23]王红云.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色及其对译员的要求[J]. 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12). [24]吴静霓. 商务英语介词IN的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0,(1). [25]彭漪,于鑫. 商务英语中条件关系的表达及其翻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10,(2). [26]梁志坚. 商务英语中refer及其派生词的用法与翻译[J]. 莆田学院学报,2007,(3). [27]梁志坚. 商务英语Cover及其派生词的用法与汉译[J]. 中国科技翻译,2005,(3). [28]汤丹. 商务英语情态的功能特点及其翻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2). [29]顾维勇. 析几种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及其译例[J]. 上海翻译,2007,(1). [30]朱恺,黄建平. 浅析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和翻译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31]夏泳. 试论国际贸易合同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 企业经济,2010,(5). [32]段梦敏. 现代商务英语翻译策略[J]. 中国科技翻译,2005,(3). [33]李翔. 商务英语的翻译技巧[J]. 企业导报,2010,(10). [34]顾秀梅. 从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谈高职高专商务英语翻译技巧[J]. 广西轻工业,2009,(4). [35]赵维佳. 文化交流视野下的商务英语翻译[J].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 [36]刘波. 对外贸易中商务英语信函翻译技巧[J]. 山东纺织经济,2009,(5). [37]马峥. 商务英语函电的换序译法[J].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38]张静. 论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与翻译[J]. 现代商贸工业,2010,(9). [39]刘南. 谈谈商务英语句子的汉译技巧[J]. 中国包装工业,2002,(6). [40]孙圣勇. 翻译的实用主义研究原型——以商务英语为例[J]. 时代文学(下半月),2009,(12). [41]姚兰. 浅论翻译技巧在商务英语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42]付小平,胡小刚. 商务英语函电的特点与翻译技巧[J]. 中国商贸,2010,(10). [43]陈青. 商务英语的翻译策略[J]. 商场现代化,2007,(12). [44]张晓明.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 科技资讯,2010,(13). [45]张文英,齐丹媛. 商务语篇英汉照应衔接手段的对比及翻译技巧[J].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 [46]李新元. 商务英语合同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5). [47]刘东媛. 商务英语信函的特点及翻译[J]. 中国商贸,2009,(7). [48]熊国萍,杨玉芹. 论商务英语信函的用词特点及其翻译技巧[J]. 商场现代化,2009,(32). [49]刘文义. 商务谈判中翻译技巧的运用[J]. 黑龙江史志,2007,(5).

论文外文文献翻译参考

翻译外文文献的方法:

1.大部分外文参考文献下载后是pdf格式,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将其转换为更方便复制修改的word版。ps:小编是通过“软件安装管家”的pdf转换器进行转换的,一个非常好用的免费软件。

2.打开word版的外文文献。

3.选中要翻译的部分,选择上方工具栏的“审阅”,再点击下方选项卡的“翻译”中的“翻译所选文字”,右方出现翻译结果。ps:一部分一部分进行翻译比较好。

4.接下来是准确翻译的做法。首先对照原文,运用你的英文水平进行大致的检查。

在科研过程中阅读翻译外文文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许多领域高水平的文献都是外文文献,借鉴一些外文文献翻译的经验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特殊原因我翻译外文文献的机会比较多,慢慢地就发现了外文文献翻译过程中的三大利器:Google“翻译”频道、金山词霸(完整版本)和CNKI“翻译助手"。

外文文献数据库

外文文献反映了世界各国科学技术的先进水平,及时报道了国际重要科研成果和科研动向,是科研人员研究新课题、推出新成果的重要情报源。

分类

外文文献数据库可以有很多种分类的角度,其中从所收录文献信息的使用方式的角度分类如下:

第一类是收录文献全文的数据库,以 sciencedirect 、springer 和wiley 为代表。

第二类是收录摘要、文献来源和文献引证关系的数据库,以所谓的三大索引数据库为代表。(三大索引数据库统一于 ISI web of knowledge)

第三类是含有少量免费全文,但对于大多数文章只是收录摘要和文献来源信息的数据库,以pubmed为代表。

第四类是既包含全文电子期刊库,又包含文摘数据库的数据库,以ovid为代表。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0.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最好)不要某宝,不要个人,一定要选一个正规的润色机构——服务有保障,有售后,北京译顶科技做的不错,可以联系他们一下 终身满意。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外文参考文献就是指论文是引用的文献原文是国外的,并非中国的。 原文就是指原作品,原件。即作者所写作品所用的语言。如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原文是英语。 译文就是翻译过来的文字,如在中国也可以找到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中文版本。这个中文版本就称为译文 回答者: xffjy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0-22 11:52

外国文献翻译论文

不可以。学术论文是原创性工作。小说和学术论著则不同,可以不是原创性的工作,故可以是翻译的。

去百度搜索,需要什么语言直接在线翻译就OK啦

参考文献的引用应当实事求是、科学合理,不可以为了凑数随便引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翻译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 王德春. 《语言学通论》.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0.

2. 王逢鑫. 《英汉比较语义学》.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1.

3. 王还(主编). 《汉英对比论文集》.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4. 王季思. 《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

5. 王克非. 《翻译文化史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 王令坤(主编). 《英汉翻译技巧》.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1998.

7. 王希杰. 《汉语修辞学》. 北京:北京出版社, 1983.

8. 王希杰. 《修辞学导论》.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0.

9. 王佐良、丁往道. 《英语文体学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10. 王佐良. 《翻译:思考与试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11.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2. 魏志成. 《英汉语比较导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13. 翁显良. 《意态由来画不成?》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1. 陈保亚 20 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

2. 丁言仁 英语语言学纲要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3. 费尔迪南 德 索绪尔 普通语言学教程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桂诗春,宁春言主编 语言学方法论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6. 桂诗春 应用语言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7. 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8. 何自然 语用学与英语学习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9. 侯维瑞 英语语体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

10.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 黄国文 语篇与语言的功能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2. 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不可以,要是文章在国外没别发表过倒是可以修改一下。如果是发表的文章,你拿来翻译后在发表,很容易涉及到侵权的问题。但是可以可以把里面有技术含量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加到自己的文章里,可以作为参考文献。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