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鲍十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0:10:25

鲍十毕业论文

《我的父亲母亲》是由张艺谋执导, 该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久远时代的乡村故事,但人物遇到爱情后的状态和观众们都一样,因此得到了普遍共鸣。

导演是张艺谋,在2000年该电源获得第五十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银熊奖。

,原型就在这里面,还有爱情公寓3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章子怡、郑昊、孙红雷等主演的剧情、爱情电影,于1999年10月16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该片根据鲍十的小说《纪念》改编,讲述了母亲招娣与父亲骆长余相知、相爱、分离,最终相守一生的故事。

影片评价

张艺谋的电影在情欲表达上,既有对原始冲动的展现,同时也涉及到对美好情感的颂扬,《我的父亲母亲》是最初的代表。张艺谋隐去思想中的批判锋芒,洗褪对民族性的反思,以清新的散文笔调来描述女性细腻的爱情心理,用真情来感动观众。整部影片的感染力完全围绕情窦初开的招娣来营造,通过她脸上含羞的笑容、换上大红衣服时的光彩、面对先生时欲说还休的尴尬、一次次在田野奔跑的姿态,表现了一个被爱所笼罩的女孩形象。该片虽然讲述的是一个久远时代的乡村故事,但人物遇到爱情后的状态和观众们都一样,因此得到了普遍共鸣 。(时光网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998年,鲍十的中篇小说《纪念》发表在《中国作家》第一期上。在接到张艺谋的文学策划王斌的电话时,他自己还没有看到样刊。当听到张艺谋有意要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电影时,鲍十很兴奋。他的原著小说通过几个片断写了一个乡村教师的一生,剧本一直写到第三稿时,才确定了该片主题是乡村教师与女孩招娣之间的爱情。鲍十又修改了三次后才完全定稿。期间,他住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剧组里,与张艺谋讨论和修改剧本。

小鲍庄毕业论文

楼主是要写论文吧??王安忆的内心充斥着相当强烈的矛盾,这一系列的矛盾在其作品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王安忆独特地将小说定义为“心灵世界的表现”,而她自己的小说则更是致力于对人性、对人的生存状况的不懈探究,但是她在对人性进行“挖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不想再去深究,因为她认为如果继续深究下去的话,就会堕入虚空,而王安忆显然害怕这种虚空,她更愿意留给人们一些希望。王安忆的这种对人性的“挖掘”但又“不能深究”的矛盾精神内质完全左右着她的小说创作,使得其小说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这种矛盾甚至断裂。明白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王安忆的中篇小说内涵的极具跳跃性以及长篇小说结构上的明显断裂了。(如《流水三十章》)细读王安忆的小说就会发现,在其所有的小说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孤独”的体现。强烈的“孤独”感始终贯穿于王安忆的小说作品中,无法抹去,好像作者也不大愿意把其抹去,这是与作者的心理紧密相连的。可以这么理解,王安忆小说作品中的“孤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就是作为作家的王安忆在自身心理上的“孤独”。在“孤独”中绝望,同时又在这种“孤独”中存着一丝希望,王安忆就以这么一种独特的姿态立足于当代文坛。“五四”以来,直到新时期文学的新生,女性意识与女性话语权重新得到了回归。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叩开了新时期女性文学之门。《爱,是不能忘记的》是对理想爱情的召唤、是对传统道德准则的质疑、同时是对政治桎梏人性的叛逆。作为一个优秀的女作家,张洁对女性现实的洞察是深邃而又敏锐的,她最新推出的长达80万字的长篇小说《无字》,在激荡的时代历史中考察女性的生存空间,她让我们看到了女性从来没有以独立的姿态完成迁徙的现实。王安忆的“三恋”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的关怀。《小城之恋》那一对几乎没有精神内涵而只受本能欲望控制的舞蹈演员,其相恋过程只源于原始欲望,这种动物本能是人性的悲哀。《荒山之恋》的男女主角已开始具有精神的追求,在颤巍巍的天桥上,他们合二为一的身体已不仅仅是欲望的化身。《锦绣谷之恋》在飘逸和抒情的叙述下,女性意识的复苏,昭示了女性独立人格的开始。有关的文章很多,我也不知道你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所以给你几个网址,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王安忆小说的生存关怀与终极追寻》《定位与超越――王安忆小说的女性话语与建构方式》《王安忆的美》《和王安忆一起读小说》《人性,太人性了——读王安忆》

王安忆,上海人, 1954年生于南京,次年随母亲茹志鹃迁至上海读小学,初中毕业后1970年赴安徽淮北农村插队,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工作,1978年回上海,任《儿童时代》编辑。1978年发表处女作短篇小说《平原上》,1986年应邀访美。1987年进上海作家协会专业创作至今。主要著作:《雨,沙沙沙》、《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流逝》、《小鲍庄》、《小城之恋》、《锦锈谷之恋》、《米妮》等小说集及《69届初中生》、《纪实与虚构》、《黄河故道人》、《流水三十章》、《父系和母系的神话》、《叔叔的故事》、《我爱比尔》、《长恨歌》等长篇小说。喜宴 妹头 冬天的聚会《富萍》及其他 散文集《蒲公英》、《母女漫游美利坚》(与茹志鹃合著)等,儿童文学作品集《黑黑白白》等,论著《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等。作品曾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98年并获得首届当代中国女性创作奖。2001年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华文作家”称号等。王安忆的小说,多以平凡的小人物为主人公,表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理解”与“爱”是她的创作宗旨。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从王安忆的作品里普遍可以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她赋予故事中人物"英雄性",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相关作品:长恨歌作者: 王安忆页数: 384定价: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简介: 一个女人四十年的情与爱,被一枝细腻而绚烂的笔写得哀婉动人,跌宕起伏。四十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从此开始命运多舛的一生。做了某大员的“金丝雀”从少女变成了真正的女人。上海解放,大员遇难,王琦瑶成了普通百姓。表面的日子平淡似水,内心的情感潮水却从未平息。与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想来都是命里注定。八十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最终被失手杀死,命丧黄泉。篇外:王安忆的“三恋”及其他 假如有人问我为何将房间搞得这样乱,床上,书桌上,地板上到处摊满了有关王安忆的书和杂志,电风扇拧到了最大档,风一个劲儿地吹,风卷起了书的一角,而我却呆呆地坐在一张木椅上,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这位1954年在南京出生的中国作家,祖籍福建同安,母亲是作家茹志鹃,父亲是剧作家王啸平。王安忆一岁多便随父母到上海定居,在那里接受最初的教育,读小学时经常参加区、市的儿歌写作比赛会,对文学产生了很深的感情。1969年初中毕业,翌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大刘庄大队插队劳动,被选为县、地区和省级积极分子。1972年考入徐州地区文工团,并参加一些创作活动。1976年在《江苏文艺》上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两年后到上海《儿童时代》杂志社任小说编辑,不久发表小说成名作《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雨,沙沙沙》。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学习。曾于1983年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文学活动。之后,曾任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与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她的履历表虽然很短,却被生活浸泡得实实在在,成为一个真正丰富的人生。 自从发表了小说《本次列车终点》之后,她那支驰骋之笔,内没有了终点;她一路洋洋洒洒,到处是闪光的足迹,一直在超越着她的父母,成为当代中国文坛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我眼前,是她的小说集《雨,沙沙沙》(198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黑黑白白》(1983年,少年儿童出版社)、《王安忆中短篇小说集》(1983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尾声》(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流逝》(1983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小鲍庄》(1985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海上繁华梦》(1987年,花城出版社)、《荒山之恋》(1987年,香港三联书店)、《乌托邦诗篇》(1993年,华艺出版社),长篇小说《黄河故道》(1986年,四川文艺出版社)、《69届初中生》(1986年,中国青年出版社)、《流水十三章》(198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米尼》(199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长恨歌》,散文集《母女漫游利坚》(与茹志鹃合著;1986年,上海文艺出版社),《蒲公英》(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及长篇游记《旅德的故事》(1990年,江苏文艺出版社)等。她的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本次列车终点》、《流逝》、《小鲍庄》等均获全国大奖;还有多篇小说被译成各种文字。 这就是王安忆,王安忆的发展真快。 我从地上顺手拾起刚寄来的1993年7月29日的《文学报》,那上面有一段王安忆在上海第四届文代会的发言摘要,王安忆说:'在八面来风的环境中,知识分子应保持自己独立的思考。她说作家应有艺术理想,这个巨变的时代需要作家去关注,一味作风花雪月颂是浪费才华和经历,或者是缺乏艺术理想。'是的,王安忆的创作已经走出了小我。她近来不断认为一个作家如果只从极个人的悲欢出发,那纯粹是雕虫小技。她的创作已到了思想收获的时节。而这种思想的成熟,是王安忆开始注重宏大的东西,悲伦的东西,这种创作的变化,是朝着人类审美理想出发的。 从她的中篇小说《叔叔的故事》开始,王安忆的创作又在自己的基础上有了大的飞跃。她的艺术理想得到了很好发挥,她确实让自己变得大气了,深沉多了。《叔叔的故事》,对当代文学有着重要意义,它拥有了巨大的历史内涵,绝对经得起历史的反复咀嚼,也是王安忆创作思想成熟的标志。如果一个作家放弃了她的思想追求,就自然会落后于时代,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更不能放弃作家对生活的参与和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有分量作品的出现。而王安忆这几年来,确实写出了有份量的作品。如今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纪实与虚构》,中篇小说《伤心太平洋》,无不表现了作家大手笔和注重人类审美理想的气质,这两部作品标志着王安忆的创作已到了又一个新的高峰。 王安忆不仅在艺术上保持了自己独特的追求,在生活上也相当内向,严谨。这和她从小受的教育有关,她是茹志鹃的女儿这恐怕谁都知道。她酷爱读书,待人热情,爱思考,她谈话富有哲理,喜欢实事求是,作为一个正直的作家,她是当之无愧的。 当然,关于王安忆的生平大家早就知道甚多,无须在这里重复。但要真正解读一个作家,决不能忽略了她成长时期的重要作品。那么,对于王安忆来说,'三恋'在她整个文学创作中是值得重视的部分,所以分析'三恋'成了我这篇评论的关键所在。王安忆引导我进入了一个世界。 一个她认定充满了生命压抑苦难又燃烧着希望光明骚动着的世界-一生命的本体世界。 “三恋”是一个标志,畸形变态的性描写向人们展示了魅力。我得照实承认,她的这种性意识只是在生命的边缘上绕了个圈,并未真正走进人的生命本能。因为她终究没能拗过强烈的道德规劝,在一种自我压抑式的规劝中王安忆似乎找到了自我的心理平衡。 《逐鹿中街》便出现了一种倾斜。她使女人的生命直接倒塌,跌入家庭的怀抱,充当丈夫的陪衬,她们干脆不去意识自我价值的存在。《岗上的世纪》最直接进入了人的生命本能'性'。在最真实的生命跃动面前,任何虚伪任何遮遮掩掩都显得无济于事。'性'为男人和女人提供了平等做人的权力,就像伊甸园里的亚当和夏娃结合才构成了人的完整一样,男女双方共同的权力铸造了共同的生命律动。 现在小说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大家庭消失了,代之出现的两人组成的小家庭。父亲的形象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丈夫的形象。女人的角色也分别由母亲、女儿改换成了妻子、情人。但这种变化只是在家庭关系之内的角色互换,也就是说关于家庭的话语没有变,关于女性的性的萌动意识,在深层心理上依然被笼罩在家庭意识形态之中。 王安忆的世界是一个主体意识极强的世界。她所关心的问题,使用的语言,作品前后叙述方式的变化很大。这里既有对女性自我的贬低,屈服于男性社会的一面;又有一种无法掩饰的骨子里不安分,拼命想解放自我的骚动情绪。但无论如何发展,作者的创作都是在扮演着她自己。而决定这种扮演的是有另一个'缺席'存在者,他(我这里用'他'而不是'她')决定了王安忆所以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这样,当王安忆用笔写作时,她就再也不是'她',而是'他',因为她的写作中的符码秩序必须与'他'的社会符码秩序一致。这就是说,社会是男性的,是'他'的。女作家写作,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背景,按拉康的说法:'女性在生理结构在这个男权社会中以一种缺乏或被阉割的形态下进入语言和文化系统。'尽管妇女写作努力想达到男性文化的成就,但她们的潜意识里无形中已经接受了这种男子对女人的偏见。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偏见'呢?王安忆所关心的妇女地位有时不是在社会上,而是在家庭中。她认为回到家庭便是回到了一种自然的生活之中。在一个搞得非常舒服安逸的小家庭中,女人自自然然地履行她们的义务和职责,牺牲,忘我,道德纯洁做个好妻子,好母亲,说白了就是当个'家庭里的天使'。这种'淑女'型的女人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王安忆的心理需求。从而也满足了'他'的社会秩序即女人--家庭的;男人--社会的。所以也是男人对女人的要求,这是一种对男人看来是'真正女人'的崇拜'小小的时候她们就在一起了。 小小的一座城,她们总是不间断的练功。她请他帮忙开胯、扳腿。她们触电般地接触。她成了一儿一女的母亲。她一片圣母般的温柔。--《小城之恋》 王安忆小说中的叙事人称全是以第三人称出现,这种叙事方式本身就很明显。叙事者通过自己的化身构筑起一个独一无二的宇宙,她创造了这个宇宙,她在这个宇宙里能够无所不知,无所不晓,她具有上帝一般神仙的能力。她可以任意对她的男女主人公善恶美丑在一种十分理智的情况下进行道德评判,这种异常清醒的把自己完全凌驾于作品意蕴之上的历史性观照,使叙事者完全变成了真理的缔造者。《小城之恋》中的男女主人公在经过了一番急风暴雨式的性爱之后,男人欺辱式地占有了她,尔后又甩了她,对她产生更大的恐惧。在叙事者眼里,那个男人便是无能的堕落者,女人便成了受害者,而已是叙事者眼里一个颇具母亲温柔又十分博大而神圣的受害者。 王安忆实际上是通过她的叙事向人们传达出这样一个她潜意识中早已认定了价值观念:她认为中国现今的女人就应该如此。女性在整个人类中虽是一半,但她却又强烈地依附于另一半。虽然人的需要,尤其性满足是缺一不可的互相满足。但女人却缺少男性的生理特征,因此她没有创造权。'是空间'又没有'填塞空间的动力。这种生理上的差异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因素。男人与做女人之间并无不同,而女人与做女人之间却存着尖锐的矛盾。在当今中国,做女人有时往往意味着放弃做人的权力。在这种矛盾面前,女人试图找一条解脱的途径,她们结婚、生育,她们想通过家庭来确认个人的地位,但恰恰相反,反而愈加落入了陷阱。'家庭'的概念在一些妇女心理认为这就是她们的'上帝'。维护家庭的地位,忠于家庭,便是忠于职守。王安忆的《逐鹿中街》在这方面就显得颇为典型了。她仍然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方式,仍然是全知全能上帝一般把自己变成一个守道德的操纵者。 一个颇有素养的中年女教师,一味地将目光紧盯着她的丈夫,学她怀疑到丈夫有外遇时便采取了整天跟踪的方式,仿佛她的整个生命意义就是管住自己的男人。让他全心全意像她一样爱护这个家庭,爱她。只有这样,女主人的心态才能永远保持平稳。她把家庭的稳固看作是她的天职,守住丈夫并管住他让他同她一块在她们共同开辟的乐园中寻求幸福,便是她生命中的最大快乐了。可偏偏她的丈夫不是这样的。他穿牛仔裤和年轻漂亮女孩子下馆子,学跳迪斯科,他口口声声宣传要活得洒脱,而且是在抓紧一切时间地尽力使自己的生命活得洒脱起来。当他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的女人整天跟踪着他时,他非旦不收敛,反而更加得意地洒脱起来。像与自己的女人做游戏一般地兜着圈子玩。中国的一些男人就是这样,男人娶个老婆在家,主持家政,但婚后马上就去寻求新欢,马上不满意,马上觉得'妻不如妾,妾不如妓。'而女人却不,她们只要拼命守住家庭,而缺乏男人的冒险精神。男人往往在一种冒险行为中达到快感,而女人永远喜欢过平平稳稳的日子。在她们看来,'一个干干净净的女儿身给了男人'就永远属于他了,这种传统的'贞节'观,被男性社会规定为女人的荣誉。'家庭'作为模式在中国历史悠久,按部就班的婚姻似乎为女人们找到了安身之处。女人结婚大都不是为了寻求爱的结果,家庭反而是葬送爱的场所。这些'淑女'型的太太们,大凡也不是为了爱,而是通过家庭来证明自己的身价,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其实这种作法本身,就与提高妇女自己地位和巩固以男性为中心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一致起来了。巩固家庭秩序意图只在于巩固它所代表的社会秩序。这样家庭成了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它无时无刻地控制着各种社会生活,当然也控制着王安忆的写作活动。 王安忆让自己的女主人公自动放弃社会职业,自动离开生产领域,首先在经济上沦为男人的附庸,那么她本人就有希望女人走回家庭小天地的愿望。她也许认为这样做女人反而会自然些。这在中国也并不足为奇,女作家要想用愚昧落后无知的反面形象来达到一种反思,这样做的魅力不也是很大吗?但历史终究还是向前发展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作家的意识也在发生着变化。王安忆前后期作品变化很大,但也有充满了矛盾的地方,这也许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缘故。现在谈论男女问题,同样也是个极端复杂的问题。我们大多数女作家写作,是用男人的语言把自己束缚住,缺乏发现自我价值的勇气和力量。甚至可以说一些人根本就不想去发现,因为社会化文学传统是很难轻易打破的。她们在无意识地遵循着这种传统,而这种传统就是一种'他'人的话语,于是就自然而然地以男人的经验说话也就不以为然了。所以作家在反映男女问题时的矛盾心理就显得那么纷坛复杂。 但不管怎样,作为王安亿来说,这几年创作还是变化很大的。1987年的'三恋',1988年的《逐鹿中街》,1989年的《岗上的世纪),还是有着明显突变的。同样谈论的是男女问题,性问题,人的生命意识问题,但《岗上的世纪》似乎比以往作品的创作意识都显得超前了一大块。她的心理障碍正在被慢慢冲破,她不再把女人看作是一朵朵开放在家庭天地里娇媚的玫瑰,温柔的天使,而是把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展现,是一个挺挺而立、活生生的有情有肉的人。以往她创作中那种'雯雯'式的文静和矜持以及在她写到性描写时那种想写魔鬼又怕魔鬼出现的犹豫彷徨,好似已经正在变成王安忆创作的历史。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生理欲望。'性'在她笔下描写得决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写到欲望的高潮,该心花怒放时就让她们心花怒放起来,不是在人生外延打转转了,而是直接去写一个个鲜活着的生命。 《岗上的世纪》大胆袒裸描写了男女主人公在路边干沟里'野合'的情景,在王安忆笔下,一个温馨的女性被赤裸裸地摆在这个男性面前,让他观赏。女主人公一时竟变成了男人眼里的英雄,她正以一股无穷的力量向男性世界证明着女人的伟大魅力和勇敢。此时此刻幽闭恐惧与性躁狂使他陷入了一种深深的被阉割的恐惧之中,在一片迷人的女性胜利姿态诱惑面前,完全跌入了欲念的深渊。王安忆只有在此时此刻才变成了一个女性作家,在她眼里男女位置倒错,传统的男女秩序被颠覆了,传统的男人粗暴地蹂躏女性的场面没有了。在这里,女性完全变成了动因,女人不再以一种被缺乏的人格被动地去接受,女人的性欲反客为主地将男性塑造了。女人比男人强,男人在这里变成了无能的,缺乏的,不能满足女人的废物。 在叙事者眼里,这个男性是以一种十分幼稚的废物出现,他哪里还像个男子呢?王安忆在这里完全是以颠覆男性作家语言的姿态出现,是对男性文化和父权社会直接提出挑战。 在她以往的创作中,女人从来都不是主体,这是作者的社会本能对自我的阉割。而在这部小说中,王安忆却明显地表现了个人创作意识的变迁,她把女性的经历作为叙事重心,这与作者本人的思想直接有关。特别是她叙事角度的一致,作者自始至终运用第三人称写作,全是用理智操作完成她的制作,这本身的变化就十分明显。她目前作主体完全是倾向于女性的,她开始意识到了妇女自身价值的可贵,首先要做个真正的人,然后才是女人。她对自身人格力量的认识是深刻的,对女性自我形象认识也是清楚的。再也不像以往那样犹豫彷徨,把女人看作是男人的附庸,女人要想得到真正的解放,首先要自己承认自己,在这一点看来,王安忆真正发现了并亲身体验了人的生命存在的本质意义。所以她叙述起来就有一种绝对的俯视姿太。中国这几年改革开放无疑为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开端。王安忆创作也是在这种开放中得到了实质性的突破。她升华到了女性自我认识的阶段,开始把目光投向了人的生命本能,她笔下的女性具有了新时代女性特点,这对王安忆来说肯定是个突破性的胜利。但是由于我们整个社会还未彻底摆脱强烈的父权意识,尽管女作家在真诚地张扬女性的能力,但终归无法逃脱男性社会给整个中国人在潜意识中留下的阴影。因此,王安忆也无法逃出这个社会的制约。在《岗上的世纪》结尾处,仍然是以男权秩序的恢复结束小说。女知青李小琴,在张张扬扬痛痛快快地与农民小队长经过了一番幸福甜蜜的性爱之后,还是未达到调回城里工作的目的,她终于成了那个农民小队长的一个女人。他在她的引诱下体验了'性'的真正意义,体验了肉欲带来的生理愉悦。是她唤醒了沉睡了几代生命却从来没有体验过什么叫生命快乐的真正意义。然而,是李小琴唤醒了那个农民小队长死一般的生命,他、她都在性欲的满足中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他、她互相创造了。真正意识和醒悟了人活着的意义,性爱的意义,男女交合的美感,七天七夜关在李小琴家的农民小队长,可算痛痛快快地在这个世界里活过了,他、她们死也不冤了。 但是尽管如此,李小琴却无法挣脱男人权力的罗网。她是在男人的权力下活着,而且也将那么长久地活下去。农民小队长所行使的权力,是一种男权的象征,他手里攥着她的命运。虽然当初那个农民小队长对自己的生命活得一片模模糊糊,他从女知青身上得到了生命的再造,但最可悲的是他从此也学会了使用权力或干脆他始终就没放弃过对女人的控制欲。 这就是我们的社会,因为不管女作家如何在变幻手法地拼搏创造一番,但终究还是无法逃出强大的男性权力话语。这也就是说,尽管在王安忆笔下可以塑造出一个个对抗男性社会的女性形象,但她所运用的话语,叙事法则是男性的,这是因为在这个社会中,女性的话语和叙事法则连同产生它们的社会符号秩序是需要重新予以考虑的。

《小鲍庄》(王安忆)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链接:

书名:小鲍庄

作者:王安忆

豆瓣评分: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9-8

页数:202

内容简介:

《小鲍庄》以多头交叉的叙述视角,通过对淮北一个小村庄几户人家的命运和生存状态的立体描绘,尤其是捞渣这一人物具有象征意义的死,剖析了传统乡村世代相传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文化心理结构。作品展现了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精神中包含有善良、忠厚、团结、抗争等美好素质,但也对其中诸如顺天从命、愚昧迷信等文化劣根性进行了反思。 《小鲍庄》被视为20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但比一般 “寻根小说”有着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

作者简介:

王安忆,女,1954年出生于南京,翌年随母迁移上海。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赴安徽五河县头铺公社插队落户,1972年考入江苏徐州地区文工团,任乐队演奏员,1978年调入上海中国福利会《儿童时代》杂志社任编辑,1987年调上海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2004年调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现任上海市作协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

1980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1983年随母茹志鹃参加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2002年参加台北市文化局“驻市作家计划”,2007年参加英国剑桥第三十届“当代文学研讨”。

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雨,沙沙沙》、《流逝》、《小鲍庄》、《尾声》、《荒山之恋》、《海上繁华梦》、《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等,长篇小说《69届初中生》、《黄河故道人》、《流水十三章》、《米尼》、《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富萍》、《桃之夭夭》、《遍地枭雄》、《启蒙时代》等。小说多次获奖;其中,《小鲍庄》获1985—1986年全国中篇小说奖,英译本获1990年美国洛杉矶报刊图书奖提名。

作品被翻译为英、法、德、目、俄、韩、荷兰、越南、泰国等多种语言。

鲍勃迪伦毕业论文研究

西方摇滚乐知识简介(ZT)50年前,1954年7月5日,三个年轻小伙子挤进了孟菲斯的一间录音室,一起灌制歌曲《That’s All Right》,他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正是这首歌发出的石破天惊的声音蔓延到世界各地,由此揭开了摇滚乐的序幕,构成了二十世纪最具象征意义的大众文化景象。半个世纪以来涌现了无数摇滚英雄,刚出版的《滚石》杂志,选出了历史上最重要的50个瞬间,这些瞬间,组成了一部完整的流行音乐史。鲍勃-迪伦开启民谣时代1965年7月25日,Newport民谣音乐节在罗德岛举行。年仅24岁的鲍勃.迪伦身穿黑裤子和绿衬衫,登台用电吉他演出。和他合作的是Butterfield乐队,他们一共表演了四首歌曲,包括那首后来的经典名曲《LikeARollingStone》。喜欢民谣的观众无法接受电声乐队的演奏,现场响起嘘声,但这场不成功的演出,却开启了民谣摇滚(FOLKROCK)时代的来临。卡车司机猫王开创摇滚1954年7月5日,孟菲斯的太阳公司录音室,狭小如同一间普通起居室,猫王和两名同伴在这里录下歌曲《That’sAllRight》。当时的猫王只有十九岁,正职还是卡车司机,成天沉浸在模仿流行歌王PingCrosby的快乐之中。这首歌曲由布鲁斯吉他手ArthurCrudup写成于1947年,而猫王重新演绎的这首歌,开创了整个摇滚乐的历史。“大门”的开启1966年8月,吉姆.莫瑞森(JimMorrison)还是加州大学电影专业的学生,成日醉心于诗歌和摇滚乐。这年夏天,吉姆.莫瑞森和他的同学瑞.曼萨克(RayManzarek)组成了乐队“大门”,他们开始在LondonFog酒吧演出。为了应付不断增加的演出曲目要求,他们写出了《TheEnd》和《LightMyFire》等旷世名曲。“谁人”砸碎了吉他和伦敦1964年夏天,以吉他手彼特.汤申德(PeterTown鄄shend)为核心的“谁人”乐队开始了巡回演出,首场演出安排在伦敦西北部的一个铁路工人聚集的PUB里面,彼特.汤申德旋风般的吉他手法把气氛掀到了高潮。吉他似乎成了他的武器,砸向天花板和音箱,最后也被砸了个粉碎。也是那一周“谁人”推出了单曲《I’mtheFace》,他们的影响力由伦敦开始席卷世界。嬉皮运动登堂入室1967年1月14日,一些青少年学生首次在旧金山的金门公园聚会,他们反对暴力、主张仁爱和提倡和平,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主张,当然也包括采用音乐的形式,这种松散的聚会一直延续了下来,后来形成了波及全世界的“嬉皮运动”。“甲壳虫”乐队的乔治.哈瑞森曾在这年夏天到访过这里,他描述说:“那里的孩子衣着整洁态度友善,我还应邀弹奏了甲壳虫的歌曲《你是个富翁》(Baby,You’reARichMan)。”这一年的夏天,被称为“爱之夏”。“甲壳虫”的新世界1967年2月10日,“甲壳虫”乐队在伦敦的EMI录音室开始灌制在整个摇滚乐历史上登峰造极的专辑《佩帕上校孤独心灵俱乐部乐队》,这也是英国历史上首次采用两个四轨录音机灌制唱片,同时所有歌曲被赋予一个完整的概念。这张唱片重新定义了摇滚乐唱片的含义,并在后世的一系列评比中名列前茅。爱与和平!1969年8月15日—17日,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在纽约州附近一个600亩的农场举行。这次音乐节吸引了40万人,是摇滚乐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音乐节。三天的音乐节标榜“爱与和平”的口号,众多的摇滚乐迷和TheWho,Santana,JimiHendrix等人一道分享了摇滚盛宴,尽管遭遇了暴雨、泥浆和混乱嘈杂,仍然起到了传播理想的积极作用,成为后世摇滚乐迷津津乐道的话题。“齐柏林飞艇”统治美国1973年5月—7月,“齐柏林飞艇”(LedZeppelin)开始了在美国的首次巡回演唱会,这也标志着重金属摇滚开始全面入侵美国。“齐柏林飞艇”的第一站演唱会在5月4日亚特兰大开始就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演唱会出票居然创下了四小时全部售罄的惊人纪录。应该说1973整年的美国音乐市场都属于“齐柏林飞艇”。CBGB开启朋克时代1973年夏天,位于纽约市中心的一个摇滚乐俱乐部CBGB开始逐步热闹起来。RAMONES、“金发女郎”(Blondie)、“头部特写”(TalkingHeads)和“电视”(Television)等乐队也开始在此驻唱表演。这些肆无忌惮的乐队公开反对传统摇滚,蔑视那些自以为是的老大,他们喜欢采用简单、实用且极具爆发力的音乐表达自己的态度,CBGB因此也发展为美国朋克运动的策源地。英伦朋克风暴1976年12月,“性手枪”(SexPistols)在英国进行了第一次巡演,他们用愤世嫉俗的力量一下子吸引了众多精力过剩无处发泄的年轻人,也由此揭开了英伦朋克运动的风暴。这次演出之前他们刚刚在EMI旗下推出了首只单曲《英国的无政府主义》(AnarchyintheUK),因为歌曲内容过于大胆遭到BBC的拒播。约翰.列农的凋落1980年12月10日,约翰.列农和妻子大野洋子一道录制大野洋子的歌曲《WalkingonThinIce》,晚上10点半他们离开了录音室,赶往位于纽约中央公园附近的公寓。就在他们即将迈入公寓大门的时候,身后传来喊声“列农先生”,接着疯狂的歌迷大卫.查普曼对着他连开了四枪,约翰.列农中弹倒在血泊之中,随后被送往医院不治身亡。时年四十岁。MTV入侵美国1981年8月1日,MTV电视频道开播,由此改写了整个音乐界的面貌,譬如DuranDuran这样有着靓仔形象的乐队开始占据了优势。当时MTV在音乐圈也掀起了巨大风波,“MTV杀死了广播歌手”这样的指责不绝于耳。但是MTV还是势如破竹般发展起来,到1982年就达到了930万收视用户———音乐的视觉时代就此来临。“月亮步”飘走全球1983年5月16日,为了纪念Motown唱片25年周年,迈克尔.杰克逊应邀参加演出。他的“月亮步”配合单曲《BillieJean》在这次演出中首次亮相,这种新颖的舞步一下子风靡了全世界,也奠定了迈克尔.杰克逊的“流行之王”的地位。随后在该年12月发布的专辑《Thriller》打破了唱片销售纪录,在排行榜上停留37周,并诞生了5首冠军单曲。麦当娜的骇人之举1984年9月14日,急于摆脱格莱美奖阴影的MTV决心扩大自己的影响,颁发首届音乐录影带大奖。麦当娜应邀参加了颁奖典礼并表演了同年推出的歌曲《LikeAVirgin》。在演出现场,电视工作人员被麦当娜身着婚纱礼服在地板乱滚的骇人表演吓呆了。麦当娜在MTV颁奖上的放肆举动遭遇了巨大批评,但很多青少年还是为麦当娜的风采着迷。Rap浮出水面1985年夏天,“野蛮男孩”(BeastieBoys)和Run-DMC联合举行了巡回演唱会。他们分别刚刚发行了专辑《LicensedtoIll》和《Raising》,堪称八十年代历史上最富影响力的Rap音乐唱片。这次巡回演唱会是Rap音乐首次做公开大型演出,Rap这种黑人地下音乐由此开始浮出水面,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西雅图之声发出号角1991年8月17日,Nivana乐队录制了SmellsLikeTeenSpirit》,这首歌彻底改变了Nivana乐队的命运。由于这首歌充满狂傲不羁不经修饰的叛逆色彩,受到人们的空前热烈欢迎。随后推出的专辑《NeverMind》,就此奏响了西雅图之声的号角,包括PearlJam和SoundGarden在内的一大批来自西雅图的乐队,改变了摇滚乐日趋没落的僵气。Radiohead渐入佳境1996年秋天,英伦乐队Radio鄄head开始录制专辑《OKComputer》。当时已出版两张专辑的乐队成员面临种种困惑,他们躲在英格兰Bath附近一幢15世纪的老房子里,憋了近一年时间才交出作品。这张唱片弥漫着数字时代的困惑和莫名的忧郁悲伤,在全球博得一致好评。由此开始来自英伦的音乐在全世界再度以群体姿态集体崛起。Napster引领互联网时代1998年秋天,ShawnFanning还是西北大学的学生,在他的创意之下成立了Napster网站,旨在通过互联网提供音乐的免费下载。这种新颖的音乐传播方式一下子风靡了全世界,人们只要通过网络就能轻而易举获得各种音乐。截至2000年夏天,Napster的注册用户达到5800万,提供下载的歌曲4亿5千万首,因此Napster也遭到了传统唱片公司的围剿。Motown上路1962年10月,Motown唱片已经从底特律创立之初的小公司发展壮大起来,当时拥有了Contours,TheMarvelettes和TheMiracles等歌手乐队。为了提高Motown的影响力,创始人贝瑞.高蒂(BerryGordy)决定把旗下歌手号召起来以Motown的名义进行巡演,首站从华盛顿的霍华德剧院开始。这次演出同时吸引了大量白人和黑人歌迷,也擦亮了Motown的金字招牌。"灵歌教父"背水一战1962年10月,“灵歌教父”詹姆斯-布朗(JamesBrown)在纽约哈莱姆的阿波罗剧院做了最为疯狂的演出,气氛之癫狂令人咋舌。当时的唱片公司只对单曲感兴趣,对于现场录音唱片不愿掏钱录制,结果詹姆斯.布朗只好倾尽所有,个人支付5700美元完成了现场录音唱片,结果这张和詹姆斯.布朗同名的传奇唱片卖掉了1百万张。他在这张唱片上彻底赌赢了。

一个有生命的人,不可能没有思考;一个有思考的人,会获得更广阔的生命。一个能把生命的感悟付诸笔端的人,更是能获得生命延长的人。鲍勃.迪伦就是这样的人!作者在歌词中所表现出的对这个人类、社会、人生的深层的忧患与痛苦刺痛着我的心。“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才能看见天空”,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看见巍峨的峰巅;不是每一次的抬头,你都会和她相遇;不是每一次抬头,你都会有视野的开阔与游目骋怀。所以抬头不一定看见,但无数的抬头,无数次辛劳,终会有命运的交错、相识与相逢、相知与相亲。要想有人生的成功,无数次的抬头与低头都是必须的哦。人类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多少万年才是这么的一小块。一点一滴的知识的积累,使人拥有渊博的学识。试想,如果没有那一步步的积累,怎会有千里之行?如果没有那一条条小溪的积累,怎会有海的波谰壮阔?如过没有那一本本书里知识的积累又怎会有渊博的学识呢?积累是垒起通向成功之门的阶梯的砖石!所以“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着一个可能性?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人生的重大抉择”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会变得无足挂齿。福兮祸兮,谁人知晓?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炮弹在天上要飞多少次,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个人要有多少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哭泣”;“是啊到底要花费多少生命,他才能知道太多人死亡”。苍凉而痛苦的追问哟,是因为作者还有人类的正义与良知,人类的善良与博爱。人性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人类总是在一次次的战争与毁灭,凶残与罪恶中艰难地获得喘息的机会,反思出一点的善良人性、和平安康的不易。作者悲天悯人,面对发动罪恶的战争的人,面对所有麻木的人,善良的人,被蹂躏的人,发出的慷慨悲凉的责问!“ 是啊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够获得自由”,“不自由,毋宁死”,人总是不自由,但每个人都在孜孜追求着自由;而人类历史中专制与残暴的政权总是被人民被历史一次次的洗礼后,从中孕育出新生的力量。“答案在风中飘扬”,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得我们自己去寻找,所有的答案都是难以捉摸,难以回答,若即若离,在风中飘扬。因为和平的、正义的、公平的声音如同微风,它随着人类的历史长河一直存在着,却因为太微弱而被我们忽视或者遗忘,就像吹散在风中一样。朋友,悲夫,痛夫!

鲍照乐府诗研究论文

鲍照

主人且勿喧, 贱子歌一言: 仆本寒乡士, 出身蒙汉恩。始随张校尉, 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 追虏出塞垣。密涂亘万里, 宁岁犹七奔。肌力尽鞍甲, 心思历凉温。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时事一朝异, 孤绩谁复论?少壮辞家去, 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韝上鹰, 今似槛中猿。徒结千载恨, 空负百年怨。弃席思君幄, 疲马恋君轩。愿垂晋主惠, 不愧田子魂。

《东武吟》是乐府古曲,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在相和歌辞楚调曲中,共四首,陆机、鲍照、沈约、李白各一首。统观这四首作品,无论从思想性还是从艺术性来考察,均以鲍作为翘楚。陆、沈、李三作,都是慨叹荣华徂谢、追求超尘出世之作。陆机向往“濯发冒云冠,洗身被羽衣,饥从韩众餐,寒就佚女栖”的仙人生活;沈约追求“逝辞金门宠,去饮玉池流,霄辔一永矣,俗累从此休”的超脱境界;李白吟唱“间作东武吟,曲尽情未终,书此谢知己,吾寻黄绮翁”的隐逸情趣。而鲍照之作则大异其趣,它假托一位汉代军人的口吻,诉说自己为国奋战一生,年老时却遭到帝王的遗弃,忘掉了他的赫赫战功,使他满腔怨愤,恨结千载;可是,尽管如此,这位老军人仍然表达了他对君王的无限眷恋和忠诚。全诗悲凉苍劲,愤激深沉,是鲍照拟乐府诗中一篇力作。

胡国瑞先生说:“由于出身寒微及政治地位的低下,鲍照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卓然异于流俗的风貌。当时在高门世族压抑下的下层阶级士人的生活情绪,在鲍照的诗歌中获得充分而多方面的反映。汉以来乐府民歌的艺术形式,更在他的手中得到创造性的运用。结合着他所特有的感情,使其诗歌创作表现得生气勃勃而雄健有力,闪耀着强烈的现实主义光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114页)

鲍照的乐府诗分成三种: 一是沿用汉魏古曲,二是采用民间新曲,三是自制新曲。《代东武吟》属于第一种。但鲍照这类作品颇多创造性,或用旧题而脱离旧曲,或用旧题而创造新声,或用旧题而转出新意。《东武吟》汉魏古曲现已不存,无从比较;但以西晋陆机的一首来比较, 其体制风貌却是大不相同:陆作仅六句,是没有情节的抒情之作,思想感情相当消沉(详见上文分析);鲍作扩展到二十八句,是具有完整情节的叙事诗,思想感情相当积极健康。由此可见,虽名为“代”乐府,“拟”乐府,其实却是借旧瓶装新酒的创造性作品。

首先,这首诗无论是内容或是形式,都深受汉乐府民歌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十五从军征》等叙事诗的影响,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粗线条地概括地叙述故事情节,对最激动人心的部分作重点深入的吟唱,以激起人们的无限同情心。

尤其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在题材的近似、人称的运用、粗线条地勾勒情节、重点渲染以突出主旨等方面, 都对鲍照《代东武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不妨让我们作一些比较研究。《十五从军征》全诗如下: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叙述了一个服役六十五年的老兵却丧尽亲人、无家可归的悲剧;而《代东武吟》则叙述了一个奋战一生的中下级将官(从诗中“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 可以推知:既受将军统率、管辖,可见他本身不是大将;既有部曲,又可见他不是最下层的士兵)遭到封建统治者遗弃,穷老回家“刈葵藿”“牧鸡豚”的悲剧。从结局来看,后者的悲还没有前者那么惨,他尽管还要为衣食而担负沉重的体力劳动,但毕竟还有个家可归;而前者则亲人丧尽、无家可归了。这说明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地位越卑下,命运越凄惨。另外,这两个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全然不同: 前者面对“松柏冢累累”的家,“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有的是满腔凄苦怨愤之情,对封建统治者决不宽恕;而后者尽管也“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但最后还是“思君幄”、“恋君轩”,表现了对封建帝王的一片忠心。这阶级的烙印打得那么深,正反映了作者观察的深刻性;两个主人公的悲剧结局大同而小异,正反映了鲍照既从汉乐府民歌中吸取了精华,又以自己对现实的深刻体会作了创造性的发展,是艺术创新而不是死搬硬套。

在人称的运用上,两者也同中有异。《十五从军征》以第三人称客观叙述开头,接着转入与同乡人对话,最后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老卒回家的凄惨情景。诗中第三、第二、第一人称交错使用,显得活泼而富有变化,而又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历史见证人的口吻来叙述,则更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代东武吟》全诗都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叙述。首叙这位军人奋战一生的艰苦经历,而归结到“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将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继叙少壮辞家,穷老还家后刈葵牧鸡的生活情景,抒写千载恨,百年怨;最后叙述他的恋主之情,表现他的一片忠心。由于诗中主人公完全与诗人融化为一体,诗中的感 *** 彩就更浓烈,更能够震撼读者的心灵。

在粗线条地概括地勾勒情节方面,两者既有相同处,亦有相异点。《十五从军征》开头两句跨度极大,“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从出征一直跳到归来, 从十五岁一直跳到八十岁, 中间六十五年艰苦复杂、丰富多采的征战生活全部略去了,因为作者主要是通过这位老兵回家后的遭遇来刻划他的悲剧的,中间六十五年完全没有必要去叙述。而《代东武吟》第二段开头两句“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约相当于《十五从军征》开头两句,其跨度也相当大。但和《十五从军征》不同的是,其中长期的征战生活的经历并没有省略,而是在第一段中作了充分的叙述。写作目的的不同,决定了艺术处理方法上的不同:《十五从军征》主要从从军时间之长的角度来揭示老兵的悲剧,故只要写出从十五岁到八十岁的时间跨度就够了,其漫长的征战生活则完全留给读者去想象,这样处理一点也无损于主题思想的表达。而《代东武吟》则主要为了揭露国君的赏罚不公和这位将士的赤胆忠心,那么对于他的复杂的经历和艰苦的战绩则是不能不论的,对于他的被遗弃后的情怀也是不能不叙的。这样,就自然地出现了着重点的差异。《十五从军征》把重彩浓墨泼在回家后的见闻上:先是从他人嘴里知道家乡的荒芜凄凉“松柏冢累累”;然后以老兵亲见凄惨景象来印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最后出之以细节描写,煮熟了菜饭,没有人可送。因为这位老兵的亲人都死光了,他的家也根本没有了!《代东武吟》则将重彩浓墨泼在对军人征战经历的描写上。而一位军人复杂而丰富的征战经历如要详细叙述,则非短篇 叙事诗所能胜任的,于是诗人只好采取粗线条的概括的勾勒法。“仆本寒乡士,出身蒙汉恩。”简括交代这位军人原来门第不高,之所以能出来当官(即“出身”之义)是蒙受了汉朝的恩典,这为篇未抒写忠君之情打下基础。“始随张校尉,召募到河源;后逐李轻车,追虏出塞垣。”通过所追随的大将的更换、地点的变动、动作行为的不同(召募、追虏),不仅叙述了他的丰富经历,还巧妙地暗示了他的战功煊赫。“密涂亘万里, 宁岁犹七奔。”他所走过的最近的路程也有一万里,在最安宁的年头也要有七次奔命,以夸张和反衬手法描写战斗生活之不安定。“肌力尽鞍甲,心思历凉温。”肌肉筋力在鞍马间耗尽,心思历遍了得意和失意,既概括而又具体形象地描绘了战斗的劳累艰苦。“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牺牲的惨重。以上虽然都是粗线条的勾勒,但由于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泛的,能使读者切实体会到这位军官经历的丰富和战功的卓异。可是结果呢?终于逼出了体现全诗主旨的两句:“时事一朝异,孤绩谁复论?”这中间包涵多少对于世态炎凉的感慨和对于赏罚不公的愤慨。后面,第二段中“昔如韝上鹰,今似槛中猿”的两个独到的比喻,是为申足这两句诗的感情服务的。

其次,这首诗在抒情与叙事的紧密结合上,在语言的简洁明快上, 也都得力于汉乐府民歌, 这儿就不详谈了。 (姜光斗)

有着很多重要的贡献,比如说他的风格独创了一种新的体裁。在南朝宋的文化领域属于一种比较先进的风格,而且也带领了一群人进行了风格的继续创作。

鲍照的咏史诗很有名,对唐代的咏史怀古伤今诗歌还是有较大的影响的。再之,他的诗歌梗慨多气,多贴切的比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诗。

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一些改革,同时也增加了新的文体,而且也创造了新的诗作风格,让很多人认识到了不同的题材。引领了当代文化领域的潮流。

毕业论文十天

从确定题目开始就算是开始了,第一步写任务书和开题报告或者是纲要,这个从写完到送交到导师准许写论文十天半个月是起码的,要是导师打回去改动时间更长,开题通过后开始写原稿,作为一个新手,并未一个月是搞不定的,就算搞定了,送交上来,不折腾改动很多次是不可能的。

研究生毕业论文我是写就三个月才完成,有的一两个月就完成了。看个人速度吧。

可以,毕业论文写的都是大学学习的知识,只要自己大学的时候好好学习,就可以文思泉涌,十天写完毕业论文初稿完全可能!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