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

发布时间:2024-07-03 15:02:04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编辑

《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是根据《新牛津英语词典》(The 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以下简称《新牛津》)第一版(1998年)和第二版(2003年)编译而成的。本英汉双解版收列单词、短语及释义35.5万余条,其中包括新词新义5000余项,科技术语52000余条,百科知识条目12000余项。此外,本词典从英国国家语料库(The British National Corpus)选取例证逾70000条,设置用法说明专栏500余处。据我们所知,本词典是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在中国大陆编译出版的全球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解词典。 《新牛津》英语原版出版后,“被出版界誉为自1884年《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问世以来最重要的一部英语词典”(新加坡联合早报网伦敦新华电,1998年8月15日)。陆谷孙先生在《新牛津》影印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序言中指出,“新版牛津却是从当代英语的实际出发,对意群作了爬核和整理,义项大大精简,实用性显然大增,更便利了查阅;与此同时,新版牛津的释文力求精练,措辞力求简易”;对英语用法“既是如实写真,又不走极端——这就是新版牛津编者对语词所承载的价值观的态度”。亚马孙网站也作如是评论:“这部词典之所以冠名‘新牛津’,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对传统牛津方法的新突破(a new departure from the traditional Oxford approach)。此书非据原有的牛津词典衍生而来,而是另起炉灶,重新编纂。该词典没有因袭历史主义方法,相反,它着力揭示英语词汇在当今时代的核心词义(core meanings)以及其他义项与核心词义的关系。”《新牛津》影印本在外教社出版后,受到国内广大读者,特别是英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的推崇。为满足更多读者的需要,外教社经牛津大学出版社授权,于2001年启动了《新牛津》英汉双解版的编译出版工作。《新牛津》英语原版由30余位编者和世界各地的60余位专家历时六载完成,本英汉双解版则由近90位专家、学者及其他工作人员耗时五年余才得以竣工。两项工程耗费的人力和时间相差无几,这或许是一种巧合,但却折射了这种“不幸的噍类”“一名之立,旬月踯躅”之差事的苦楚。..将大型英语原版词典编译成英汉双解版,在双语辞书界并不多见,这对我们是一次新的尝试。在辞书电子化的今天,这种做法更显得必要。其间,我们遇到很多理论与实践上的问题。譬如,释义是逐词翻译,还是提供对应词?译文是与原版词典机械对照,还是作一定程度的编译?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试图从读者需求、双语辞书编纂惯例、词典的篇幅控制等角度综合考虑,力求寻得一个平衡点,并据此制订我们的编译原则。质言之,这些原则大致包括:释义翻译以提供汉语对应词为主,对尚难以找到对应词的词汇则尽可能根据汉语规范给出一个临时的对应词,并辅以注释。我们认为,汉语在吸收外语中的概念、名称的时候,存在一个认同、消化及普及的过程,但这些概念、名称最终能否融入汉语词汇,则当由时间来见证。本词典对涉及日常生活、语言文化、组织机构、宗教神话、人名、地名、历史事件等方面的词条除提供对应词外,一般将释义全部译出作为注释。对专业、技术词汇通常只提供汉语对应词。《新牛津》原版中有关动植物名词条目多包括生物学分类说明,其中均附有拉丁语学名,考虑到一般读者不易查到这些术语的汉译,我们也请有关专家尽可能将这些学名译成汉语;事实上,有部分物种名称是首次在国内翻译。鉴于本词典的使用者多为中等以上英语水平的读者,原版中的用法说明、百科知识说明、词源说明等栏目不提供汉语译文。对词典中反复出现的公式化释义的翻译从简,以能达意为目的,不求文字表述上的对应或英汉对照。回顾整个编译出版过程,我们自认为始终不敢有丝毫懈怠,力图使《新牛津》英汉双解版成为一个翻译过关、体例统一规范的整体。但由于工程浩大,成书时间仓促,词典中难免有疏误等不尽如人意之处,恳请广大专家、读者批评指正。参加本词典编译、审校工作的人员来自全国各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出版单位,主要有上海外国语大学、厦门大学、南京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上海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所有参与本词典编译出版工作的人员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责任心和合作精神。厦门大学吴建平教授、洛阳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姚乃强教授以及南京国际关系学院李建波教授为本词典的编译、审校做了大量的组织工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庄智象教授自始至终关心、指导本项目的工作,并从政策、人力、财力诸方面给予坚定的支持,为本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切实的保障。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前总编辑汪义群教授在项目前期兼任项目负责人,对本词典的总体设计及编译、审校的组织实施起过重要的作用。牛津大学出版社(中国)有限公司词典出版部经理刘勇强先生与编辑周颖女士在项目实施期间同我社保持密切、坦诚有效的沟通,对提高词典质量、加快出版进度提出了不少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中国辞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张柏然教授对本词典给予很高的评价,并在出版之际欣然为本词典作序。本词典项目负责人兼责任编辑张春明先生与潘敏女士全程负责本项目的工作,在总体设计、人员组织、流程管理、质量监控以及编辑、审稿、校对诸方面做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本词典出版统筹李琴女士积极配合本词典项目组的工作,从排版、设计、印装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为本词典的及时出版起了很大作用。在本词典的编译出版过程中,还有诸多领导、专家、学者、同仁、朋友给予不同形式的关心、指导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

书籍介绍:修订本前言 《大学英语》是根据国家教育委员会审定批准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编写的一套系列教材,分精读、泛读、听力、快速阅读、语法与练习五种教程,于1986年出版试用本,1992年出版正式本。 本教材的精读、泛读、快速阅读和听力教程各按分级教学的要求编写六册,每级一册,供1—6级使用;语法与练习编写四册,供1—4级使用。精读与听力教程均配有教师用书和录音磁带;泛读教程1—6级也配有教师用书。对低于大纲规定入学要求的学生,另编预备级精读、泛读教程各两册。全套教材由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和南京大学分工编写,复旦大学董亚芬担任总主编。前大学外语教材编审委员会综合大学英语编审组的全体成员对这套教材的设计与编写自始至终给予关注。 这次修订是在广泛听取全国各地使用本系列教材的教师们的意见并通过问卷形式对数以万计的师生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的。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综合大学英语组对本教材的修订提供了多方面的指导与帮助。修订的宗旨是“面向21世纪,将大学英语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修订本根据各教程的具体情况,对课文作适当调整,提高大纲词汇的覆盖率和常用词汇的重现率,进一步完善练习,突出重点词语的操练;同时加强各教程间的横向联系,做到既自成体系又相互补充,形成整体。修订本更加注意文、理、工、农、医等各科的通用性,力求给学生打好“宽、厚、牢”的语言基础。 精读教程的修订重点放在改善对词汇的处理和改进练习两个方面,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更好地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 本书为《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第六册教师用书的修订本。为了体现精读教程的修订重点,突出每课重点词反复进行操练的原则,本书主要对原教案中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部分,作了较大幅度的扩展和补充。凡属精读课文精选出的,须加以反复操练的重点词(Words to Drill),均列为语言点,加注并配以实用性强的例证,供教师备课时参考选用。此外,为配合精读教材中的英译汉练习,加深对文章的全面理解,特将精读教程中的阅读材料(Reading Passages)全篇译出,作为附录三附在精读课文练习答案及课文参考译文之后。 本书教案编写人员有王德明(主编)、李荫华、夏国佐、唐荣杰、蔡基刚。修订本由王德明负责。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承英籍专家Anthony J.Ward协助审阅,并蒙程雨民教授和孙俪教授主审。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在付样前仔细编审,精心设计,谨此一并致谢。 所附精读课文练习答案和精读课文参考译文,由精读教材编写组成员李荫华、王德明、夏国佐提供。阅读材料的参考译文由王德明和夏国佐翻译,李荫华审阅了部分译文。 由于编者水平与经验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之处,希望广大读者继续批评指正。 编 者 1999年4月 本书为《大学英语》精读教程第二册教师用书的修订本。为了体现精读教程的修订重点,突出每课重点词反复进行操练的原则,本书除了对原教案中的“课文背景材料”部分略作修改外,主要对原教案中的“语言点”部分,作了较大幅度的扩展和补充。内容包括第一至第十单元精读课文教案,以及“精读课文练习答案”、“精读课文参考译文”和“阅读材料参考译文”等三个附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总编辑

王亦农书法集序 钱伯城 亦农以从政之余,习为书法,卓有成就,为世所重。近特选集历年书法之作出版,以为汇报。我愿藉此机会,来说几句话。 我一老出版人,从事编辑工作,书法兴趣限于欣赏,得暇亦时以看帖为乐,觉得二者多有相通之处。编审书稿,讲究言必有据;写字作书,也要求笔笔有来历。我看亦农的书法,就称得上笔笔皆有来历。他以金文为日课,二王为临本,旁及倪赵诸家。领悟既高,加之勤奋,基础功力深厚。此其一。但著书作文,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独立创见;书法亦然。亦农的书法,已形成自己的风格,其金文之作,不仅神似,兼具神韵;行楷作品,则摒弃时尚飘逸舞弄之风,示人以朴拙,而秀气内含,刚柔相济,吞吐自如。此其二。常说“文如其人”,又说“字如其人”,以此想见其人的人品雅俗。我看亦农的字,无时下媚俗从俗之态,亦可想见其人的无媚俗从俗之心矣。此其三。 鄙见如此,有此三端,亦农勉乎哉! 庚寅盛暑 八九翁钱伯城 于海上观景楼 (钱伯城,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中华大典》编委,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上海古籍出版社原总编辑) 沉 静 的 力 量 ——读王亦农书法随想 王民德 亦农的书法,有一种沉静的力量。在当代书坛眩人眼目的形式表演中,亦农的书法却传达出特有的沉静和智慧,彰显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品格追求。我曾经和亦农戏言,如果将他的作品隐去年代,放置民国时代的文人书法中,定会令人侧目的。在动手写这篇短文时,我也在设想,假如将亦农的书法,和当代那些以形式炫世的书家的作品悬挂在同一个展厅里,会是怎样一种感觉呢?我想借用诗人敬文东的一句话——像树木那样稳稳站立,可能再恰当不过了。 一件书法作品,看上去能够“像树木那样稳稳站立”,除了要求书法家具有娴熟的掌控艺术技巧的手段外,还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其一,书家的书写必须植根于深厚的传统,这样才能进入书法赖以生长的文化源流,也不会为各种流行的时风吹倒;其二,书家必须进入自己的内心,这样才能开出独特的花,不为浩瀚的传统所淹没。而这两点,亦农都做到了。 亦农生长于常州一个传统的知识分子家庭,幼承庭训,及长从林散之先生的弟子卞雪松先生学习书法。初学行楷,自李北海入手,后上溯晋唐诸家及汉魏碑版。篆书直入金文,后学黄宾虹,所作金文深得宾虹先生神髓。亦农在大学读的是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1981年,南京师范大学成立的学生书法社,是文革以后国内最早的书法社团之一,也是江苏高校第一个书法社团,亦农是主要的成员之一。在其书法学习的重要时期,深受金陵老一代书家胡小石、高二适、萧娴尤其是林散之先生的影响。从以上简短的学书经历可以看出,亦农的艺术成长道路单纯而清晰,其书学观念从来没有摇摆过。他从林散之、卞雪松先生那里得到关于书法法则和人格精神的开示,从黄宾虹的“内美”说,找到了开启传统书法审美的锁钥,并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艺术理想。他还说:“我从来不担心风格问题,我担心的是习气,一个书家的习气,会让自己的书法丧失文化品格,所以必须时刻警觉,必须要对前贤充满敬畏之心。”正是心怀这种虔敬之心,亦农才能集数十年之功,潜心于传统书法的学习研究,并渐渐形成了散淡、从容、简约的书法风格。 亦农的书法创作无疑延承了文人书法一脉。在求新要求的当代艺术价值评判体系中,对传统帖学书法形态的传承、坚守,对以散逸为趣尚的古典书法艺术的崇尚,其史学上的价值常常被粗暴地忽略。其实,不管在任何一种艺术领域,对古典主义的重新研究,从来都是对现代主义最好的修正。近些年来书法界之所以“新帖学”兴起,也是对现代书法实验反思之后的必然结果。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如果以求新为旨归的现代书法实验需要一种探险精神,那么,对古典主义书法艺术的回归和探究,则需要一种文化史观的敏锐和深度思考,这就要求书法家必须具备极深的文化修养和虔敬的人品,需要书法家形成足以穿透历史的书法传统视角。以我之见,在庞大的传统帖学系谱中,书家个人风格之所以存在较小的差异化表征,是因为传统文人趋同的文化理想带来的,这也是书法为什么特别强调传承的根本原因所在。传统文人书法对散逸格趣的崇尚,其实缘于传统文人寄情山林、格物致知的文化理想,这种文化理想,直接带来艺术形式的演变和书法风格的趋同性。如果离开书法背后的这种人文因素,单纯从笔墨形式和个体艺术风格的角度,来认识和解读传统书法,很容易落入肤浅的误读。 从某种意义上,亦农对文人书法的坚守,其实是一种对文化理想的坚守。苏锡常宁历来是文人书法和文人画的重镇,崇尚名士的风气,一直延续至今。亦农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在他进入书法的自觉阶段,选择以散逸为趣尚的文人书法作为自己的艺术原则,是再自然不过了。另外,亦农一直坚持认为,书法是养出来的,真正好的书法,应该能够自然的透露作者的襟怀、胸次、品格。亦农除了对笔墨的精心锤炼,他在文学、绘画、音乐、建筑、经济学等领域都有很深入的研究,这也是亦农的书法能够具有浓厚的文人气质的原因所在。 今天的书法正在成为一种艺人的劳动,这样说并非贬低书法,反而是还书法一种纯粹艺术的名义。当我们以独立的艺术形式的要求来面对书法时,我们不但要求书法悦人耳目或者给人以视觉冲击,还要求艺术家通过笔墨传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和人格精神。形式上的猎奇求怪,可以炫目,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形式背后透露出的人格精神。在亦农的作品中,我能感受到一个艺术家真实的生命状态和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在那些优美线条的背后,我甚至能看到亦农书写时惬意的神态和表情,这是一个优秀艺术家区别于一个匠人的根本所在。 (王民德,中国国家画院沈鹏书法课题班学术助导)

中国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郭绍虞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史》(第1-4册)聂珍钊主编,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古代汉语》郭锡良主编,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现代汉语》邢福义、汪国胜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24语言与文学理论”: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 语言理论《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胡亚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语言学概论》(第二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考研复试(笔试)范围:文艺学:《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文学批评导引》王先霈、胡亚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学》张三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四卷)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三卷)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以上两本文学史任选其一)《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中下编)朱东润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上、下册)王庆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是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成立于1956年11月,1958年3月,与中华书局上海办事处合并改组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为上海地区整理出版古籍的专业机构。1978年1月改为今名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成立之初便已开始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不同时代有代表性的作家及诗词散文等不同文学门类的作品选读、选辑,加以通俗的解说、详尽的注释。有的更用现代汉语翻译。精选历代名篇,加上说明、注释,以单篇或合订本形式,出版《中华活页文选》。还有古代重要典籍的今译,如《四书》、《五经》、老庄诸子,以及《孙子兵法》等,语译而外,有的还附原文。并出版一部分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出版当代老中青著名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各个方面的学术论著,如陈寅恪、郑振铎、郭绍虞、钱锺书、饶宗颐、吕思勉、岑仲勉、俞平伯等著名学者,或编为文集,或作为专题论著。此外,对海外汉学研究成果,有选择地出版《海外汉学丛书》。1962年起出版了不定期的学术刊物《中华文史论丛》。已成系列的有《文化春秋丛书》、《三百题系列新刊》、《十大系列丛书》、《生活文化丛书》、《文物鉴赏丛书》、《中华文明宝库》等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出版了《中国丛书综录》、《诗韵新编》、《变文字义通释》等等。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已设立了影印组。历年来影印的有《中国古代版画丛刊》、《古本戏曲丛刊》、《古本小说集成》、《敦煌吐鲁番文献集成》、大型的《四库全书》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下设5个编辑室和1个编辑组。第一编辑室负责文学类;第二编辑室负责除文学以外的哲学、经济、军事、历史、艺术、科技等类以及《中华文史论丛》;第四、第五编辑室分别负责敦煌吐鲁番文献和《续修四库全书》,此外的影印工作由第三编辑室负责;一个编辑组负责临时性或突击性的某些书稿。上海古籍出版社前身古典文学出版社,由李俊民任社长兼总编辑;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时期,自1959年3月至1966年12月,由金兆梓任主任,总编辑一直是由副主任李俊民兼任。上海古籍出版社成立后先后担任社长、总编辑的有李俊民、戚铭渠、魏同贤、钱伯城、李国章、赵昌平。

海南出版社编辑

---《八月未央》 & E( V+ {( P& J4 j#

日前,继《非常道》、《大民小国》之后,著名学者、作家余世存先生又推出新作《家世》。它是百年中国14个家族的传记,亦是17位家族精英传奇。那么,余世存是怎么的人?余世存哪里人?余世存的后妻照片?余世存再婚余玲?一起去看看余世存个人资料家庭背景吧!十年前,文化学者余世存主编的《非常道》面世,风行一时,尔后,他又陆续出版了《老子传》《大时间:重新发现易经》《家世》《大国小民》等著作。特别是《家世》备受小编的喜爱。那么,余世存简介?以下是余世存个人资料。余世存个人资料余世存是诗人、思想家、学者、自由作家。1969年2月出生于湖北随州,毕业于北京大学,做过中学教师、报社编辑、国家官员、志愿者。曾任《战略与管理》执行主编,《科学时报》助理总编辑。现为自由撰稿人,居北京。当代最重要的思想者,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被称为“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

海口出版社总编是谭丽琳,海南出版社有限公司(曾用名:海南出版社),成立于1990年,位于海南省海口市,是一家以从事新闻和出版业为主的企业。

---《八月未央》 这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

杨可扬,1914年8月出生于浙江遂昌西畈乡举淤口村,2010年5月逝,享年97岁。杨可扬自幼酷爱绘画,自学成材。青年时代走进大上海,初期曾承习丰子恺社会生活漫画。1937年春,师从马达先生转习木刻版画。后加入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长期从事进步木刻运动。1940年冬起,与野夫先后在浙江丽水、福建赤石经办中国木刻用品合作工厂,从事木刻用品生产,研究提高木刻刀的质量。1946年秋到上海参与抗战八年木刻展的筹备与展出工作。在中华全国木刻协会改组成立时,当选为理事并专职驻会办公。1949年后,专事美术编辑出版工作。离休前曾任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

值钱。王宏喜(1937—)字宋颜擅长中国画。师承亚明、陈大羽、沈涛等老师。曾任连云港市文联干部。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馆研究馆员。应觉醒大和尚之邀,擅画历史题材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王宏喜,用两年时间创作的长150米、高米,由110张四尺宣纸联缀而成的《五百罗汉图》,成为上海玉佛寺的“镇寺之宝”。罗汉是阿罗汉的简称,佛陀得道弟子修证最高的果位,堪受诸人天尊敬供养,自古民间就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之说。仔细欣赏了这一堪称世界之最的人物画长卷。果然,泼墨浓彩、满纸生辉、超凡脱俗的清气扑面而来,那活生生的500罗汉,200侍人、稚童以及飞龙、猛虎、骏马、骆驼、大象、凤凰、仙鹤、游鱼、犬、牛、鹿……共生共享在欣欣向荣的江海山川之间,演绎着一出出太平盛世的欢乐戏文来。王宏喜先生《五百罗汉》长卷展览揭幕暨画册首发仪式,2007-10-26在玉佛寺百佛堂举行。玉佛寺方丈觉醒和有关领导为展览和《五百罗汉》画册的首发剪彩,众多画坛嘉宾和各界居士前往参观。

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待遇

楼主认识很清楚译文的总体水准高于译林和人民无疑但收藏当然是精装为首选。据我所知,译文名著系列应该有精装的,平装的我看过,字太小,纸张也不是很好

任职要求:

1、热爱出版事业,品学兼优。

2、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善于沟通,主动性和责任心强,有团队精神。

3、2016年应届毕业生。

4、身体健康。

注意事项:

主要分书的类型吧,国内大部分的“翻译家”都是以文学类作品的翻译为主。

文学方面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其次才是译林和一些地方出版社。哲学和思想方面是三联和商务。人文最老,上海最牛。译林是靠出版意大利才起家的,现在也还主打意大利牌。河北教育出版,安徽文艺出版,浙江文艺出版,漓江出版,花城出版都有自己的特色。

这看你要写哪一种了?国家级出版社目录 一、 综合类) 1、 人民出版社 2、 商务印书馆 3、 三联书店 4、 中华书局 5、 北京大学出版社 6、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复旦大学出版社 8、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 法学类 1、 法律出版社 2、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三、 经济学类 1、 中国经济出版社 2、 中国金融出版社 3、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 经济科学出版社 四、 政治学、社会学类 1、 中央编译出版社 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 新华出版社 5、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五、 文学类 1、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外国文学出版社 3、 上海译文出版社 六、 教育类 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辽宁教育出版社 七、 艺术类 1、 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人民美术出版社 3、 中国戏剧出版社 八、 计算机类 1、 科学出版社 2、 电子工业出版社 3、 清华大学出版社 九、 外语类 1、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十、 管理学 经济管理出版社

人民的 “企鹅经典”系列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