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稿稿编辑如何改稿子

发布时间:2024-07-08 01:01:56

稿稿编辑如何改稿子

不要太过担心,调整好心态,既然在让您反复的修改,说明还是有希望的,跟着编辑的要求来修改就好啦,并不是所有人的论文都是一次性可以过的,所以这个时候心态和态度就比较重要啦。身边有好多学长学姐们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做的,听说也做的很不错

编辑改稿的规律

编辑改稿的规律是什么,一般情况下如果作者的原稿不能直接刊登或者采用,那就需要改稿。编辑改稿就是根据刊物编辑思想去修改的。很多人新手不知道怎么编辑改稿,下面我来分享一下编辑改稿的规律。

第一条,不能不改,尽量不改;

第二条,改对不改好;

第三条,保持原意,保留原味。

先说“不能不改,尽量不改”。任何稿件都不能说到了完美无瑕、不可改动的地步,而且作者也不可能完全了解作品传播所必须遵守的规矩,要使作品进一步完善和进入传播,总有需要改动之处。

更具体地说,站在编辑角度审视稿件,有一些情况是必须进行修改的,主要有:

(1)稿件中的思想倾向与政治观点有不适宜之处。

(2)稿件写得不太到位,或是深度欠缺,或是重点不突出,或是该点到的未点到。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编辑约稿上,由于作者的稿件没有达到编辑要求与完全体现编辑意图,所以必须改。

(3)稿件中有表达不准确不规范之处,或有常识性错误(包括作者的记忆错误或笔误)。

(4)稿件中有语法错误,或作者的语言习惯有不合通行惯例之处。

(5)由于出版物本身的篇幅限制或版面要求而需要增删的。由此可见是“不能不改”。

但又必须注意“尽量不改”。这样做最根本的是为防止改错。任何编辑的知识面以及改稿水平都是有限的,即使是应该很了解的事物也难免有不清楚的一面。

当然,编辑弄不清的就该及时查找权威的工具书、资料书,但有些问题也不是工具书就可解决的。举个例子,有本书稿中有这样一句:

“印刷厂年产铅志××吨。”

这是指铅印时代的印刷厂,编辑觉得“志”该为“字”,于是改了,但后来发现又一处仍是“铅志”,不禁生疑。

在专门了解后,才知该厂为邮电系统企业,在完成印刷业务之外,还生产用于邮袋封口的小铅饼。这种东西在夹麻绳压扁后称“铅封”,而未使用前就叫“铅志”。如改为“字”,读者不会认为错,但实际上错了。而“铅志”一词在一般工具书上也是查不到的。当然,从编辑加工角度来说,对这种少见的专用词语应当加注以方便读者。

诸如此类经编辑改动后,与作者原意大相径庭而读者并不会发现的情况是很多的,它使原文的信息发生偏差、丢失甚至错误。这里,我们不妨再举若干例:

1.“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而降低标准”被改为“在评选中不能照顾面子而降低标准”。“面”是指不同方面或不同领域、层面,而“面子”则是情面、关系。

2.“这之中无形的损失就大多了”被改为“这无形之中损失就大多了”。原意是强调看不到的损失,而改后则没有这种意思了。

3.“科学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被改为“科学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科学学”是研究科学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改后只是一般科学的泛称了。

一生从事写作又长期担任编辑的巴金老先生曾说过:

“要小心哪,你改别人的文章,即使改对了九十八处,你改错了两处,那就是犯了错误。”

为了少犯错误,所以编辑改稿还应注意“尽量不改”,切不可自以为权力在手,水平高明,红笔一挥,对稿件妄加改动。

再说“改对不改好”。也有人将此总结为“改错不改好”,这就和“大胜某某”与“大败某某”一样,其实意思相同,只是中国语言的妙处使然。

所谓“改对不改好”是指编辑改稿只把错的改对就行,不应该也没必要把稿子改得更好。这个“好”既包括表述上的符合逻辑、语意顺畅,也包括增加文采。师生之间、朋友之间改稿有改好的要求是可以的,但这不是编辑改稿的要求。

稿件中最常见的错误有三类:一是字词差错;二是标点符号差错,或计量单位、公式差错;三是知识性差错。

1.时间有误的。“斯洛文尼亚于1995年加入关贸总协定。”——关贸总协定(GJATT)在1995年1月就被世贸组织(WTO)取代,经查,原文年份应为1994年底。

2.术语不当的。“1995年全世界金矿产量下降百分之一,旧金回收减少百分之零点七,供求剪刀差达到七百吨。”——“剪刀差”在经济学上有特定含义,不是指差距,应改为“供求缺口达七百吨”。

3.推论错误的。“出于稳定经济、抑制通货膨胀的需求,各国普降利率。”一一根据经济学原理,降利率意味着放松银根,如其他条件不变,反会加剧通货膨胀。

4.事实错记的。“陈独秀多次来催,鲁迅于是写出了《狂人日记》。”一一实际上鼓动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的是钱玄同,鲁迅在其他文中提过陈独秀催稿之事,但所催之稿不是指《狂人日记》。

类似的错误,编辑都应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如一时拿不准,也应提出疑问交作者复核。这种改动于作者的原意没有损伤,改正之后只会使原稿增色,所以是该改的。

但是,对于作者原稿中一些意义不差而编辑认为表述欠佳之处,则不必改动。这是因为编辑认为的欠佳已带有编辑个人的好恶色彩,而那些欠佳之处或许正是作者自身水平乃至文风的体现,保留这些,既尊重了作者的著作权,也给读者提供了不同档次、不同风格的作品。

如编辑一味按自认为好的方向修改,结果是编辑增大了工作量,读者少了不同兴味,作者缺了特色,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为之何益?

最后说说“保持原意,保留原味”。如果说第一条讲为什么要改。是谈必要,第二条讲改什么,是谈目标,这一条则讲如何改,是谈限度。

“保持原意”是绝不可因修改而改变或影响了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基本观点。对于学术论文来讲,则是只改知识性错误而不改其学术观点。如果其观点已经超出学术范围属于政治问题,那么也很好处理,编辑退稿不用就罢了,根本用不着去费力修改。至于其他内容,编辑如果做改变作者原意的修改,已属于侵犯作者著作权的行为,实不可取。

“保留原味”则是编辑审稿时要体味作者的表述习惯、行文特点以及在语言中所含的感情色彩,然后在改稿时注意不予改变。一句话,改后的稿件仍要像是作者写的。保持原意与保留原味相比,保留原味更需注意也更难做到,因为有时是要靠感觉去判断哪些是体现作者独有之“味”的。

这在编辑面对文学类稿件或者文学性较强的其他稿件时尤其如此。这时的“味”可能就是作品的文采所在,甚至会含有作者独特的隐喻与暗示,那些需要编辑去体会,关于语言要简洁明白的一般写作原则以至语法规范等,往往这时都派不上用场。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鲁迅《秋夜》)

没有被改成“墙外有两株枣树”。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朱自清《匆匆》)

没有被改成“聪明的你”。

这里固然可能有作者名气大的原因,但也说明当初推出此文的编辑是明白改稿之道的,是按改稿规律来完成编辑工作的。由于中国文字含义之丰富,往往是略有改动就有意义或感情的差异的。

比如读者来信说“想向你们反映”,编辑觉得啰嗦,就把“想”字删去了,意思没变,但原文中谦恭请求的味道没有了。这自然是个极小的例子,如何保持原意、保留原味,说起来容易,但把握火候却是要见编辑的真功夫的。

编辑加工做得好不好,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作为主体的编辑个人,有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能力和身体状况等主要因素的差异。而了解和研究改稿规律仅仅是有助于业务能力的提高,尽管这是很关键的一条,但不是唯一的一条。明白这一点,就好理解,为什么同一份稿件经两位或多位编辑来加工会出现不同的修改结果了。即便都按规律做了,但结果是由诸因素综合作用而得,不是单凭改稿规律来决定的。

编辑改稿的规律到底是什么,本文只是“寻”而已。但笔者相信,经过更多行家的研究和探讨,总会寻到真经,到时候人们就会说:编辑改稿,有规律可循。

改稿是编辑的经常性工作之一,即修改稿件。改稿有两种情况:一是绝对性修改,即对原稿中表达不够完善,叙述不够准确,文字比较粗糙的地方进一步修饰、加工;一是相对性修改,即根据传播媒介的特定要求,对原稿进行删节、压缩、调整等方面的工作。编辑修改稿件,一般有三种方式:一是干、写、改三者结合起来,即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掌握第一手材料,和作者一起对原稿进行修改。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修改一些牵涉问题比较复杂的重要稿件,不经常采用;二是编辑提出修改意见,由作者自己动手修改。

这种方式主要适用于修改一些时间要求不很紧迫,又需要做较大改动的稿件;三是编辑自己修改,也是经常性采用的方式。改稿的主要方法有:校正、压缩(删节)、增补、改写、分篇和综合等。一般要经过三个步骤:先通读全文,然后着手修改,最后进行检查性阅读。改稿要注意尽量缩短改与写之间的距离,尊重作者的风格;要细致、谨慎,防止在修改过程中产生差错;修改的文字要清楚、端正,方便排字和校对工作。

论文二稿修改方法如下:

1、对文字的校对,首先我们就需要对整篇文章的文字方面进行校对,应该尽量让文字全部正确。2、对句子的修改,我们还应该注意,一定要注意对句子方面的修改和斟酌,让句子很通顺才行。3、关于文章结构的调整,文章写完以后,段落以及各段之间的大体情况应该仔细琢磨一下。

4、将语序进行适当调整,在写作之处,大家可能喜欢的框架不同,不过,尽量调整到一种常见的状态。5、一定要让语言做到精练,作文最难的修改就是减掉一些看似有用实际没用的文字,提炼文字比扩充文字更难。

6、热改法与冷改法交替利用,热改法,是指初稿完成后,趁热打铁,立即进行修改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记忆清晰,印象鲜明,改动及时,避免遗忘。缺点是:由于作者处于写作兴奋状态,对需要删改的部分不易看出,往往难以割爱。所谓冷改法,就是初稿完成后,放上一段时间再修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避免热改法不够冷静、清醒的缺点。因为人脑的思维具有滞后性,初稿一写成,作者的思想和情绪还难以从论文中超脱出来,按原来固定思路,难以发现初稿中的问题,也难以判断论文写作的得失、成败。只有把稿子搁上一段时间,作者头脑冷静了,原来的偏爱和偏见也淡薄了,重读初稿,就容易摆脱原来固定思路的束缚。特别是作者经过阅读对于资料和思索对于问题,产生新的感受,新的熟悉,再看初稿就容易发现不完善、不妥当之处,通过删除多余、增补不足,使论文水平有新的提高。

1.外审专家:审稿系统提供的作者原稿,系统不允许修改,审稿人对原稿进行修改,先下载原稿保存在本地保存在本地计算机内,进行修改后,批注或修改有关内容,应便于作者、编辑人员领会审稿意见。注意用商榷和与人为善的语气。不强求修改作者的基本学术论点。点击上传“审改稿”,即可保存在审稿系统内。2.内审专家和编辑:直接打开“稿件内容”进行编辑修改,修改后点击保存,即保存在服务器中(审改稿)。3. WORD突出显示修订设置:为了区别审稿人的对文稿的修改,审稿人使用WORD打开“原稿”文档后,应首先对WORD进行设置。方法①: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编辑时突出显示修订(打钩,包括在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后,修改删除内容,均做出相应标记。方法②从工具—自定义—类别选择工具—从命令框中分别将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修订、接受修订、拒绝接受修订四个命令拖至工具栏中,设置插入、删除、修改等显示的颜色和标记(可使用默认设置)。 作者如何使用审稿人“审改稿” 为了区别审稿人对作者文稿的修改,审稿人“审改稿”使用WORD “突出显示修订”处理文稿。审稿人对文稿的插入、删除、修改等均做出相应标记。作者接受修订或拒绝修订,可采用以下操作:方法:1选WORD “工具”菜单—修订—突出显示修订—取消屏幕上突出显示修订和打印出的文档中突出显示修订(去掉打钩),则修订标记不再显示(文件仍保留修订记录,如再选择突出显示修订,仍可显示修改标记)。2.确定是否接受修订:菜单“工具”—修订—启动“接受或拒绝修订”窗口,逐条审核是否接受修订的内容。也可选全部接受修订简化操作。

稿事编辑部投稿

由于不清楚具体需求,投稿网站的推荐如下:长篇小说:掌阅 稿费体系较好,又不会催促日更,适合主流网文风格,几十万字到上百万字的容量短篇小说:每天读点故事APP 适合故事性强、甜文、宠文、悬疑、青春、奇幻都可写,流量大,一旦过VIP便有至少1000元的保底收入。一篇大概5000-8000字为宜中短篇:豆瓣阅读 虽然短期收入比较薄弱,但是豆阅的整体品质较高,而且文学和文艺风浓厚,你如果喜欢青春、文艺、幻想类可以尝试,一个中短篇两万字-10万字不等,连载八万字往上走。新媒体文章:注册头条号 根据自己喜欢的话题或者擅长的话题尝试做一个头条号主子,要求最好每日都有更新,需要一个比较长期的投入。一篇至少3000字吧。今日头条也做小说连载,也可以稍微关注一下。各种公众号征文:一篇估计100-1000元不等,赚个零花钱。素质较高的我记得有脑洞故事板。

按你所想投稿的邮箱里发邮件,最好是以WORD形式,好方便排版和修改.投稿格式是: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段间不必空一行。作者信息在正文后面。作者信息: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比如简介)。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

编辑投稿

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给编辑投递书稿无非就是两种途径:一是手写稿,二是电子稿。前者日趋少见,后者愈发普遍。 先来说手写稿。在我六年多的编辑工作经历中,也收到过不少手写稿,一般都是老先生的大作。因为老先生年龄已大,不会使用电脑,而习惯于手写,白纸黑字。但一般这样习惯的老先生都比较严谨,书稿很清爽,编辑审稿也不是很累,只是要辛苦排版公司的工作人员了,他们又多了一遍录入书稿的工作,但这也不是白忙活的,每一个工作程序都是要收费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也就不难理解,无论从哪个角度说,编辑都是希望你投来的是电子书稿。还有少数作者不会使用电脑,但手写稿也很不利索,涂涂改改,随意勾画,像这样的东西,我就强烈建议你不要投给编辑了,反正我作为编辑,对于这样的书稿是扔到一边的,爱咋咋地。 好在,现在绝大多数写书人,都已经很熟练地使用电脑和网络了。在我的作者中,也有七十多岁的电脑用的呱呱叫的。比如湖北蕲春的一个基层中医。 如果用电子邮件的方式给编辑投稿,强烈建议作者按照如下两点要求操作:1.尽可能地将书稿放到一个WORD文档上发给编辑。因为如果没有图片的话,一个文档可以放很多很多的字数,至少三五十万字翻阅点击打开等操作都是非常方便的。作为一个邮件发送也非常方便快捷,也有利于编辑统计字数。有的朋友喜欢按照章节来分成文档,即一个大的章节一个文档,然后分期分批发给我,这无形中就给增添了额外的麻烦。尽管,编辑就是不能怕麻烦,但现在生活节奏都很快,生存的压力也不小。忙来忙去就很耽误时间。所以希望得到广大投稿朋友的体谅。当然,现在有很多书稿,都配有图片,因为图片容量一般都非常大,有一些图片放在文字中,想一封邮件全部搞定就很困难,这个时候,你就要和编辑说明,尽可能少分几个部分,压缩之后发给编辑,总之,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尽可能地方便编辑快速阅读全部书稿,这都他能否尽早给你答复乃至是否能青睐书稿都很有作用。所以,请写书人不要等闲视之。2.直接投递全部书稿,而不能是部分或简单的几页文字,然后问不厌其烦地问编辑这个选题如何如何,能否有兴趣。当然,作者朋友的心思我也能理解,担心对我不够了解,一下子把书稿全部发过来,会不会有什么风险。其实,朋友们大可不必多虑。只要是国家正规设立的出版社,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要受到单位和我们的主管单位约束和制约,并不是我们随意就能处理作者的书稿的。况且,现在信息量如此丰富,查询比对任何信息都非常的便捷,除了极少数文化流氓,谁又敢随随便便剪切粘贴别人的文字。而且,我本人也经常写点东西,也经常向各类媒体的朋友和出版社的编辑投稿,我从来都是全部的文本一次性发过去,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任何人对我本人的文字做任何不适当的处置。江湖上有一句话:出来混,欠下的总是要还的。任何人胆敢有非分之想,都是要付出沉重代价的。3.书稿投递的邮件中,可以适当地写上几句话,比如你的基本情况,以及书稿的大体内容,最好在附上能够便捷联系到你的联系方式比如手机。出版社各不相同,编辑也各不相同,有的是急性子,有的是慢性子,有的正好赶上社里要讨论选题,他急需知道更多关于书稿的信息,或许他会很急切地与你联系。但也有与之相反的情况,出版社店大欺客,编辑高高在上。几个月过去都音讯全无,这个时候,你倒是可以再发邮件客气地询问一下。但总体上来说,不要追得太急。本人就曾经有一部书稿,投给了业内一家很牛逼的出版社,或许因为太牛逼了,大约半年时间过去了,一直都没有明确消息,中间我发过短信问过,也没有正经回复。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当写书人遇到这样的情况,也不要怨天尤人,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可能千人一面,我们要学会包容。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有经济实力的作者,写好书稿之后,打听到哪里有非常大牌的编辑,就自己坐着飞机直接登门了。我一个山东威海的朋友就曾经这样干过。我并不反对这样的投稿方法,但要知道,无论是多么大牌的编辑,他也不可能当时就给你明确答复,总是要回去之后认真翻看书稿之后,才有答案的。

首先分清自己的投稿的内容属于那个类,其次就是先电话联系编辑部负责人投稿时间。

sci投稿编辑

得到了编辑的认可并进行终审。总编辑是SCI期刊的最终决策人,负责对稿件进行最后的审核和决策。如果您的修改稿被推荐到总编辑处进行终审,那么就意味着您的论文已经通过了初审和专家评审,并且得到了编辑的认可。

是的,编辑部会对投稿的论文进行查重。一般来说,查重有三个步骤:第一,检查文章内容。编辑部会对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核对,确保论文的原创性,以及检查文章是否存在抄袭或剽窃行为。第二,进行可视化比较。编辑部会使用专业的可视化比较工具,将投稿的论文与已发表文献、学术期刊以及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比较,以发现重复内容。第三,验证参考文献的真实性。编辑部会对论文中的参考文献进行实地核查,确保引用的文献真实可靠。

投稿直接被编辑拒稿

看到“拒稿”,估计在座各位都浑身一颤。对于作者而言,这两个字的冰冷程度,也许比冬天的寒风还要凛冽刺骨。 但是!别慌!再仔细看看内容,也许并不是“完全拒绝”! 这种类型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出强烈的个人意见,表示不愿再看到该论文,毫不容人质疑和申辩。遇上态度强烈的,多半是真的无了,作者可以考虑投另一刊物了。 如果作者看完刊社方编辑的回复,觉得自己的论文还能“挽救”,回信中也没有提到什么致命缺点,甚至认为有可能是因为审稿人/编辑误判引起的,那么作者本人可以尝试提交申诉信,并积极修改论文以争取主编给予一次再审稿的机会。 不过,申诉后成功被接受的比率非常低,往往不如修改后改投另一个刊物。  如果是因为审稿人审稿时不够公正所致的拒稿,作者可以礼貌地申辩下。审稿人有时也会犯错误,并非源于专业知识,而是因为有些时候期刊的编辑找的审稿人未必是作者这个领域的专家。即便他们的审稿意见看似不够专业,作者也要礼貌地申辩。如果作者对否定有异议,可以向编辑或主编提出自己的意见。  只要自己是正确的就应该坚持,这就是学术本身的意义所在。在回复中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如果编辑同意作者的意见,论文就可以重新进入到新的一轮审稿。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审稿人认为这篇论文的数据或者分析上有缺陷,然而论文的主题和大部分内容都是没问题的,并且包含一些有用信息。 如果是这一类情况,作者可以下去完善数据改进内容,之后再次投给刊社方。这类文章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的。 不过被拒稿了也不要怀疑人生,因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可以说百分之80的学者都经历过稿件被拒。而且,拒稿也不一定是因为论文写得不好,还有可能是其他因素~ 一个学术期刊,不可能只发表一个研究方向的内容。如果同一时间段类似的论文投了很多,编辑很有可能直接拒掉一部分。 比如论文明明是教育方向的,却投了个经济类的期刊,那肯定会被拒绝了。 如果学术编辑最近真的很忙,即使这个稿件适合自己处理,也可以拒绝处理。另外,这样的稿件不在自己的熟悉领域内,也可以拒稿处理该稿件。 对于一篇学术论文,即使写得最好,如果编辑部联系了好几个学术编辑,都 没有人愿意处理 ,编辑部会认为这篇学术论文不在期刊规定的内容内,并作出拒稿决定。 通常情况下,编辑安排外审了,说明编辑对论文的初印象还不错。当外审建议回来之后,学术编辑会根据外审意见重新作出自己的判断。理论上讲,好的学术编辑只会参考审稿人的建议,而不会完全按照审稿人的意见作出最终决定。当然,如果有外审意见都非常差,那可能会直接了当地拒稿。 然而,如果两个审稿人都要求Major Revision(大修),这个时候就取决于目前向该期刊投稿的 稿件数量 了。如果稿件数量庞大,编辑认为比这篇稿件优秀的稿件太多,也可以作出拒稿的决定。

当看到自己论文意见是大修不用担心,根据审稿人意见一条一条回应,该争论的争论,该解释的解释,该修改的修改,礼貌回应审稿人的意见,并指出在原文中哪一页哪一行进行修改,越详细越好。身边有好多学长学姐们都是找北京译顶科技做的,听说也做的很不错

相关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