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信息网-创作、查重、发刊有保障。

青霉菌吸附染料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2024-07-03 21:57:44

青霉菌吸附染料研究论文

1928年9月15日,亚历山大·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为此,他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青霉素是20世纪最重要的药物,这是为什么呢,恐怕你并不知道。现在,就来“科普”一下!20世纪30年代,人类已经实现了飞越海洋的梦想,也实现了世界范围的即时通信,但对于细菌感染人们仍然无能为力。当时,肺炎、鼠疫、肺结核、白喉、霍乱和脑膜炎肆虐欧洲、北美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有些人在孩提时代就死于白喉、伤口感染、脑膜炎、肺炎或其他感染性疾病,幸免于难的人也持续笼罩在各种疫情的恐慌之中。当时,打破这一局面的是从百浪多息染料中提取的磺胺类药物。它是最早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细菌感染的化学类药物。由于磺胺类药物的出现,人类有了同死神抗争的有力武器。不过,说到20世纪最重要的药物,非青霉素莫属。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爵士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他在夏季休假前,放在实验台上的一块涂满葡萄球菌的平板上,长出了一块青绿色的青霉菌菌斑,菌斑的周围却没有细菌生长,出现了一圈空白!弗莱明没有放过这一看似偶然的现象。他推测青霉菌可能具有杀菌作用。于是,他马上在液体中大量培养青霉菌,取培养滤液分别加到长满其他细菌的平板上,结果是如此奇妙:青霉菌滤液能杀死可怕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这难道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天然抗生素?激动的弗莱明将其命名为青霉素,并马上将这一重大发现写成论文与同行共享。可惜的是,青霉素难以大量分离,加之当时磺胺类药物举世瞩目,所以科学界并未对这一发现加以重视。但是,弗莱明精心培养保存了这个菌种,并在10年后将之慷慨赠予牛津大学的钱恩和弗洛里。1940年,败血症的盛行使抗生素的研究掀起一股热潮,在钱恩、弗洛里、弗莱明的共同努力下,青霉素也在当时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由于青霉素极不稳定,提纯很困难,直到1944年在美国完成商业化生产后才正式进入临床治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青霉素成功地拯救了许多濒临死亡的盟军将士,就连当时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肺炎,也是靠青霉素才得以康复。人们把它同原子弹、雷达并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三大发明。为了表彰这一造福人类的贡献,弗莱明、钱恩、弗洛里在1945年共享了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青霉菌,但是青霉素,你该知道吧。早期的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那么关于青霉菌的一些危害,你了解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青霉菌的危害 1、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 2、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和黄青霉()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灰黄青霉()等可提取灰黄霉素。 3、青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少数种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许多种青霉能造成柑桔,苹果,梨等水果的腐烂;对工业产品,食品,衣物也造成危害;在生物实验室中,它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减轻青霉的危害。 4、但在另一方面,青霉对人类非常重要,在工业上,它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非常名贵的娄克馥干酪,丹麦青干酪都是用青霉酿制而成的;最着名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从青霉的某些品系中提取而来,它是最早发现,最先提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生素;当前发现的另一重要抗生素——灰黄霉素,是由灰黄青霉产生的,是抑制诸如脚癣之类的真菌性皮肤病的最好抗生素。 从青霉菌中提取青霉素的 方法 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早期是用活性碳吸附,再用有机溶剂洗涤。后来也用各种溶剂直接提取。采用活性碳吸附法,当时曾是很重要的方法,但后来被其他方法所代替,这里不妨加以叙述,以便明白各自的技巧。 将青霉素菌种接种在灭菌的适当肉汁培养基内,在无菌条件下经70-80h的发酵,当发酵完成后,将肉汁过滤,此肉汁中含青霉素30x10-6左右,冷却到可操作的最低温度,以防止青霉素被破坏。然后加入足量的活性碳来吸附青霉素。此混合料搅拌10min后过滤,炭滤饼用适当的溶剂洗涤青霉素。洗涤时,应先将炭滤饼从滤机上取下,然后与溶剂混合搅拌20min过滤,这样效果更好。可用真空蒸馏法将丙酮分离,所得之青霉素浓缩液冷却至0℃并酸化至pH为2,再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例如乙酸乙酯、醇、醚、戊酸乙酯、环己烷、三氯甲烷等。将含有青霉素的有机溶剂与稀碳酸氢钠溶液相混合,形成的青霉素钠盐溶于水相,经与有机溶剂分离后,在冷冻和高真空下去水。 青霉菌的识别方法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青霉素用药禁忌 (1) 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 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 青霉素在偏酸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 青霉素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 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看过青霉菌的危害的人还会看: 1. 风信子的种植方法 风信子的病虫害防治 2. 花毛茛怎么种 3.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复习练习及答案 4. 2016年八年级生物期末试题 5. 呼和浩特市初二结业考试生物试卷

青霉素是单纯的,发霉馒头,不是单纯一种霉菌,所以会吃坏肚子的1928年 9月的下午,弗莱明和往常一样来到了实验室。他培养了一些葡萄球菌。 这是一种引起传染性皮肤病和脓肿的常见细菌。弗莱明一边察看着菌种的生长情况, 一边和一位同事闲谈。忽然,他的视线被什么东西吸引了,感到情况有点不对头。话 没说完,他就凑上前去观察其中的一个培养皿。这个培养皿中原本生长着金黄色的葡 萄球菌,却变成了青色的霉菌。由于实验过程中需要多次开启培养皿,因此,弗莱明 心中暗想,一定是葡萄球菌受到了污染。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凡是培养物与青色霉菌 接触的地方,黄色的葡萄球菌正在变得半透明,最后完全裂解了,培养皿中显现出干 干净净的一圈。毫无疑问,青色霉菌消灭了它接触到的葡萄球菌。对于这一现象,一 般的细菌学家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了不起,因为当时已经知道有些细菌会阻碍其它细 菌的生长。可是这种不知名的青霉菌居然对葡萄球菌有如此强烈的抑制和裂解作用, 要知道葡萄球菌是极其重要的人类致病细菌。因此,这一发现就非同寻常了。 良好的科学研究素质促使弗莱明立刻意识到可能出现了某种了不起的东西。他要 知道这种神秘的具有如此效力的霉菌究竟是什么。他迅速地从培养皿中刮出一点霉菌, 小心地放在显微镜下。透过厚厚的镜片,他终于发现那种能使葡萄球菌逐渐溶解死亡 的菌种是青霉菌。随后,他把剩下的霉菌放在一个装满培养基的罐子里继续观察。几 天后,这种特异青霉菌长成了菌落,培养汤呈淡黄色。他又惊讶地发现,不仅这种青 霉菌具有强烈的杀菌作用,而且就连黄色的培养汤也有较好的杀菌能力。于是他推论, 真正的杀菌物质一定是青霉菌生长过程的代谢物,他称之为青霉素。此后,在长达四 年的时间里,弗莱明对这种特异青霉菌进行了全面的专门研究。结果表明:青霉菌是 单株真菌,与面包或奶酪里的霉菌没有什么不同。但是青霉素却对许多能引起严重疾 病的传染病菌有显著的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且杀菌作用极强,即使稀释一千倍,也能 保持原来的杀菌力。它的另一个优点就是对人和动物的毒害极小。 青霉素是第一种有效实用的抗生素,它在治疗传染病方面的神奇效力,给那些正 与各种传染病进行殊死搏斗的人们带去了福音。表面看来,这一重大的医学成就的取 得是多么偶然,多么不可思议,甚至在弗莱明自己的报告中也称之为一个偶然的机遇。 其实,早在1911年,里查特·威斯特林在斯德哥尔摩大学答辩的博士论文中记载过特 异青霉,经鉴定证明那就是弗莱明发现的青霉产生菌。遗憾的是,威斯特林并没有进 行更深入的研究,从而没有发现它的抗菌作用。如果人们知道这些,就不能不承认, 这一偶然发现之中其实也包含着某些必然的因素——弗莱明的个人的性格和研究活动 特色。

对染料废水的吸附的研究论文

同学 2班的吧

苏科吧???李lianzhi教的吧??? 我靠!!!!!!!LP啊!!!!!这世界太小了!!!你也太猥琐了!!!这个作业还百度知道!!!我就不说你了!!!!自己反省去吧!!!!别问我是谁!!!

印染废水处理中,常用的物化处理工艺主要是混凝沉淀法与混凝气浮法。此外,电解法、生物活性炭法和化学氧化法等有时也用于印染废水处理中。

染料废水中含酸、碱、铜锌等金属盐、硫化碱等还原剂、氯化钠等氧化剂以及中间体等,还含有色悬浮物(100~500mg/L)和溶解物(3000~16000mg/L)等成分。当前,国内外处理工业染料通常技术主要有废水吸附法、生物处理法、化学絮凝法、化学氧化法和电化学法等。除这些较为成熟的方法之外,还有一些正被推广应用的如辐照、膜分离等技术,但由于废水处理成本、效率的制约,一些新技术推广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四类问题困扰废水治理近年来,随着染料工业的发展和产业生态化的要求,一些研究者对染料废水研究采用了多种工艺进行处理。但每种处理工艺各有其适用范围与优缺点。目前,染料工业废水处理的突出问题可归结如下:一是排放废水量巨大,对水环境安全威胁严重。水体环境一旦流入高毒性废水,就会富集在水生生物体内,经处理染料废水降解产物可能比母体化合物更具生物毒性,染料废水处理究竟应将产物控制在何种状态,也是研究者面临的理论困境和实际工作的难题所在。二是存在理论黑箱与技术困难。主要表现在复杂难降解有机物的矿化以及色度的脱除方面。根据Wiff氏提出的发色基团理论,破坏染料废水发色基团结构是色度去除的关键步骤,而COD值的降低、可生化性的提高,则需靠裂解芳香环。问题是哪种处理技术能够同时解决难降解物质矿化与色度脱除的技术难题,以及在处理过程中,各类污染物又遵循哪种降解的规律,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三是处理技术推广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在发展中国家,染料废水处理要考虑其经济性,推出经济性好的染料废水处理工艺成为当务之急。四是研究者对各类处理工艺与污染物组合随机组合关注度高,但面向污染物分类的系统性工艺研究较为缺乏。即使有研究者关注到按照染料结构开发处理技术,也忽视了从偶氮染料、蒽醌染料及三苯基甲烷类染料三大类应用最广泛的染料加以横向比较的研究思路。面向未来的解决方案由于当前应用于实际染料废水处理技术均难以在技术、经济两方面满足染料企业的需要,所以,新型染料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成为众多环保科技工作者努力的方向。近年来,研究较为活跃的染料废水处理新技术主要有:Fenton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超临界水氧化技术、高温深度氧化技术、低温等离子体化学技术、超声波技术、萃取技术等。氧化技术目前,对于难生化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中,Fenton氧化法备受人们关注。Fenton试剂由Fe2++和H2O2组成。Fe2+与H2O2反应生成的羟基自由基(˙OH)具有很强的氧化性(仅次于氟),且无选择性,能够氧化打破有机高分子共轭体系结构,降解持久性难降解染料有机物,使之成为无色的有机小分子,从而达到降解脱色的目的。且Fenton氧化技术反应物易得、操作过程简单、无须复杂设备、费用便宜且对环境友好性等优点,决定了其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及广泛的应用前景。对染料废水中大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传统的水处理工艺处理效果不好,而Fenton氧化技术具有使染料废水中大部分难降解的有机物完全降解,且无毒害作用的中间产物形成,使用的催化剂安全、容易获取等。但该技术仍存在羟基自由基利用率较低、铁离子含量高易产生二次污染以及有效pH范围窄等问题。2.光催化降解技术利用半导体作为催化剂的光催化氧化技术也大有前景。有研究文献表明,在光照的条件下,在半导体价带产生具有极强氧化性的空穴,将水中OH-和H2O分子氧化成具有强氧化性的˙OH自由基,通过˙OH自由基将难降解的有机物氧化成为CO2和H2O。常用的催化剂有TiO2、H2O2等无机试剂。光催化氧化技术是近年出现的一种新兴技术,对污染物降解彻底,具有明显的节能高效等特点。从目前研究成果看,光催化降解技术是一项应用前景广泛的废水处理技术,是未来染料废水处理解决方案之一。3.萃取技术萃取技术主要是通过萃取剂和污染物分子络合,或是水中的污染物在载体的作用下透过很薄的膜层进入萃取内相而净化废水的技术。萃取技术处理染料废水实质就是利用不溶或难溶于水的溶剂将染料分子从水中萃取出来。实验研究表明,萃取法实现了废水治理和资源化的统一,不仅可使废水CODcr值大幅度降低,而且可从废水中回收宝贵的原料或中间体,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一项前景良好的清洁生产环保技术。但将萃取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还为时过早,在萃取过程中尚可能存在有机溶剂的溶解和夹带而流失到水相,造成运行成本增加和二次污染。4.超声波技术超声波处理废水是一种有效的、能够加快染料脱色和矿化速率的新技术。超声波技术是指利用超声辐射所产生的空化效应在极短的时间内崩溃释能,形成具有极端物化条件和含有高能量的“微反应器”,并导致水分子裂解形成H2O2、˙H、˙OH,将溶解于水中的有机大分子化合物分解为环境可以接受的小分子化合物的废水处理技术。虽然超声波技术是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有可能成为未来染料废水处理解决方案,但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超声降解染料废水在技术上可行,但仍存在着费用高、降解效率低等局限性。要使其走向工业化,必须进一步强化创新,加强攻关。近年来,染料废水处理新技术研究取得飞速进展,未来一些新技术、新工艺、新的成果将不断涌现。在创新基础上的搭配联用、取长补短,将是未来染料废水处理解决方案,例如根据不同性质的染料废水采用不同的混搭办法如活性炭吸附与臭氧联合法等。与此同时,欲实现染料废水矿化高效处理与脱色,需从染料微观结构入手,分析其降解机制,并协同配合、系统开发出针对性较好的染料废水处理技术。

青霉属内生真菌论文答辩

青霉属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和黄青霉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中文名青霉菌拉丁学名形态结构代谢类型青霉菌的发现简介青霉菌是自然界中常见的一种真菌,它们大批生长时多呈现出蓝绿色,形状像一把把大扫帚。青霉菌的孢子呈椭圆形或者圆柱形,有的光滑,有的粗糙。青霉菌的耐热性很强,菌体繁殖温度较低,苹果酸、柠檬酸等饮料中常用的酸味剂是它们非常喜欢的,因此它们常常能让这些饮料发生霉变。[1]形态结构青霉菌属多细胞,营养菌丝体无色、淡色或具鲜明颜色。菌丝有横隔,分生孢子梗亦有横隔,光滑或粗糙。基部无足细胞,顶端不形成膨大的顶囊,其分生孢子梗经过多次分枝,产生几轮对称或不对称的小梗,形如扫帚,称为帚状体。分生孢子球形、椭圆形或短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生长时呈蓝绿色。有少数种产生闭囊壳,内形成子囊和子囊孢子,亦有少数菌种产生菌核。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青霉菌属于丛梗孢科。菌丝体由多数具有横隔的菌丝所组成,通常以产生分生孢子进行繁殖,产生孢子时,菌丝体顶端产生多细胞的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分枝2—3次,每枝的末端细胞分裂成串的分生孢子,形成扫帚状。分生孢子一般呈蓝绿色,成熟后随风飞散,遇适宜环境,萌发成菌丝。青霉菌的种类很多,通常生于柑桔类水果上。蔬菜、粮食、肉类、皮革和食物上也常有分布。如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 Thom、特异青霉 P. notatum Westling均能产生青霉素。黄绿青霉 P. citreo-viride Biourge、桔青霉P.citrinum Thom和岛青霉P.islandicum Sopp能引起大米霉变,产生“黄变米”,它们产生的毒素如黄绿青霉素对动物神经系统有损害,桔青霉素(citrinin)能损害肾,岛青霉产生的黄天精、环氯素和岛青霉素均为肝脏毒。

相信很多人都不知道青霉菌,但是青霉素,你该知道吧。早期的青霉素就是从青霉菌中提取出来的,那么关于青霉菌的一些危害,你了解吗?跟着我一起来看看吧。 青霉菌的危害 1、真菌的一种(真核细胞)。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 2、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和黄青霉()等可提取青霉素,药用青霉素又称盘尼西林。灰黄青霉()等可提取灰黄霉素。 3、青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少数种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许多种青霉能造成柑桔,苹果,梨等水果的腐烂;对工业产品,食品,衣物也造成危害;在生物实验室中,它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减轻青霉的危害。 4、但在另一方面,青霉对人类非常重要,在工业上,它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非常名贵的娄克馥干酪,丹麦青干酪都是用青霉酿制而成的;最着名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从青霉的某些品系中提取而来,它是最早发现,最先提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生素;当前发现的另一重要抗生素——灰黄霉素,是由灰黄青霉产生的,是抑制诸如脚癣之类的真菌性皮肤病的最好抗生素。 从青霉菌中提取青霉素的 方法 提取青霉素的方法早期是用活性碳吸附,再用有机溶剂洗涤。后来也用各种溶剂直接提取。采用活性碳吸附法,当时曾是很重要的方法,但后来被其他方法所代替,这里不妨加以叙述,以便明白各自的技巧。 将青霉素菌种接种在灭菌的适当肉汁培养基内,在无菌条件下经70-80h的发酵,当发酵完成后,将肉汁过滤,此肉汁中含青霉素30x10-6左右,冷却到可操作的最低温度,以防止青霉素被破坏。然后加入足量的活性碳来吸附青霉素。此混合料搅拌10min后过滤,炭滤饼用适当的溶剂洗涤青霉素。洗涤时,应先将炭滤饼从滤机上取下,然后与溶剂混合搅拌20min过滤,这样效果更好。可用真空蒸馏法将丙酮分离,所得之青霉素浓缩液冷却至0℃并酸化至pH为2,再溶于某些有机溶剂,例如乙酸乙酯、醇、醚、戊酸乙酯、环己烷、三氯甲烷等。将含有青霉素的有机溶剂与稀碳酸氢钠溶液相混合,形成的青霉素钠盐溶于水相,经与有机溶剂分离后,在冷冻和高真空下去水。 青霉菌的识别方法 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 培养料面发生青霉时,初期菌丝呈白色,菌落近圆形至不定形,外观略呈粉末状。随着孢子的大量产生,菌落的颜色由白色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生长期菌落边缘常有1~2毫米呈白色,扩展较慢。老菌落表面常交织形成一层膜状物,覆盖在培养料面上,分泌毒素致食用菌菌丝体坏死。 制种过程中,如发生严重可致菌种腐败报废;发菌期发生较重,可致局部料面不出菇。病原及发病规律 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 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高温利于发病,28℃~30℃条件下最易发生,分生孢子1~2天即能萌发形成白色菌丝,并迅速产生分生孢子。多数青霉菌喜酸性环境,培养料及覆土呈酸性较易发病。食用菌生长衰弱利于发病,凡幼菇生长瘦弱或菇床上残留菇根没及时清除均有利于病菌浸染。 青霉素用药禁忌 (1) 不可与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等合用。因红霉素等是快效抑菌剂,当服用红霉素等药物后,细菌生长受到抑制,使青霉素无法发挥杀菌作用,从而降低药效。 (2) 不可与碱性药物合用。如在含青霉素的溶液中加氨茶碱、碳酸氢钠或磺胺嘧啶钠等,可使混合液的pH>8,青霉素可因此失去活性。 (3) 青霉素在偏酸的葡萄糖输液中不稳定,长时间静滴过程中会发生分解,不仅疗效下降,而且更易引起过敏反应。因此青霉素应尽量用生理盐水配制滴注,且滴注时间不可过长。 (4) 青霉素干燥状态下较稳定,一旦溶解即不断分解。其溶液放置的时间越长,分解也越多,且致敏物质也不断增加。因此要“现配现用”,不宜溶解后存放,以保证药效,减少致敏物质的产生。 (5) 每日一次静滴给药方法并不可取。因当停止滴入后,体内药物迅速消除,待第二天给药,因间隔时间过长,细菌又大量繁殖。 (6) 在抢救感染性休克时,不宜与阿拉明或新福林混合静滴。因为阿拉明与青霉素G可起化学反应,生成酒石酸钾(钠),影响两者效价;新福林与青霉素G钾(钠),可生成氯化钾(钠),使两者效价均降低。 看过青霉菌的危害的人还会看: 1. 风信子的种植方法 风信子的病虫害防治 2. 花毛茛怎么种 3. 高中生物基因工程复习练习及答案 4. 2016年八年级生物期末试题 5. 呼和浩特市初二结业考试生物试卷

不得不承认的是青霉菌的发现成为了现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种发现。因为利用青霉菌制作出来的青霉素是一种抗生素,对于治疗很多疾病都有着重大治疗效果。但是由于部分人会对青霉素过敏,所以不适合使用青霉素治疗。可是也有许多人会有疑惑,青霉菌是属于真菌类吗?青霉菌是真菌的一种。属于子囊菌亚门,不整囊菌纲,散囊菌目,散囊菌科,青霉属。间有性生殖阶段。菌丝为多细胞分枝。无性繁殖时,菌丝发生直立的多细胞分生孢子梗。梗的顶端不膨大,但具有可继续再分的指状分枝,每枝顶端有2-3个瓶状细胞,其上各生一串灰绿色分生孢子。分生孢子脱落后,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产生新个体。有性生殖极少见。常见于腐烂的水果、蔬菜、肉食及衣履上,多呈灰绿色。亦能引起柑橘的青霉病。有些种类如点青霉()和黄青霉()等可提取青霉素,青霉菌也称蓝绿霉,是食用菌制种和栽培过程中常见的污染性杂菌,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引起蘑菇、平菇、凤尾菇、香菇、草菇和金针菇等食用菌子实体致病,是影响食用菌产量和品质的常见病菌。病原及发病规律危害食用菌的青霉均属半知菌青霉菌真菌。病菌大批生长时菌落呈蓝绿色。病菌分布广泛,多腐生或弱寄生,存在于多种有机物上,产生大量分生孢子,主要通过气流传入培养料,进行初次浸染。带菌的原辅料也是生料栽培的重要初浸染来源。浸染后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昆虫、人工喷水和管理操作进行再浸染。

青霉的营养体为无色或淡色的菌丝体,菌丝各细胞之间有横隔膜,细胞内通常为多核,整个菌丝体分为伸入营养基质中吸取营养的基质菌丝和伸向空气中的气生菌丝,在气生菌丝上产生简单的长而直立的分生孢子梗。

顶端以特殊的对称或不对称的扫帚状的方式分支,称为帚状枝,分支为多极的分生孢子梗最后产生许多瓶梗,在瓶梗上着生分生孢子链,分生孢子为球形至卵形,呈绿色,蓝色或黄色,即通常看到的各种青霉菌落特有的颜色。

其分类:

青霉属于曲霉科,青霉和曲霉都为常见属,二者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孢子梗的排列不同,曲霉的孢子梗是辐射状排列,呈头状,青霉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少数种类能引起人和动物的疾病;许多种青霉能造成柑桔,苹果,梨等水果的腐烂;

对工业产品,食品,衣物也造成危害;在生物实验室中,它也是一种常见的污染菌,加强通风,降低温度,减少空气相对湿度,可以大大减轻青霉的危害。

但在另一方面,青霉对人类非常重要,在工业上,它可用于生产柠檬酸,延胡索酸,葡萄糖酸等有机酸和酶制剂;非常名贵的娄克馥干酪,丹麦青干酪都是用青霉酿制而成的;

最著名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从青霉的某些品系中提取而来,它是最早发现,最先提纯,临床上应用最早的抗生素;当前发现的另一重要抗生素——灰黄霉素,是由灰黄青霉产生的,是抑制诸如脚癣之类的真菌性皮肤病的最好抗生素。

青霉素研究发展论文

青霉素是人类历史上发现的第一种抗生素,且应用非常广泛。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1940年冬,钱恩提炼出了一点点青霉素,这虽然是一个重大突破,但离临床应用还差得很远。1941年,青霉素提纯的接力棒传到了澳大利亚病理学家瓦尔特弗洛里的手中。在美国军方的协助下,弗洛里在飞行员外出执行任务时从各国机场带回来的泥土中分离出菌种,使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1941年前后英国牛津大学病理学家霍华德·弗洛里与生物化学家钱恩实现对青霉素的分离与纯化,并发现其对传染病的疗效,但是青霉素会使个别人发生过敏反应,所以在应用前必须做皮试。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通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实验,弗洛里、钱恩终于用冷冻干燥法提取了青霉素晶体。之后,弗洛里在一种甜瓜上发现了可供大量提取青霉素的霉菌,并用玉米粉调制出了相应的培养液。在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动下,美国制药企业于1942年开始对青霉素进行大批量生产。到了1943年,制药公司已经发现了批量生产青霉素的方法。当时英国和美国正在和纳粹德国交战。这种新的药物对控制伤口感染非常有效。1943年10月,弗洛里和美国军方签订了首批青霉素生产合同。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迅速扭转了盟国的战局。战后,青霉素更得到了广泛应用,拯救了数以千万人的生命。到1944年,药物的供应已经足够治疗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有参战的盟军士兵。因这项伟大发明,1945年,弗莱明、弗洛里和钱恩因“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而共同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944年9月5日,中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揭开了中国生产抗生素的历史。截至2001年年底,中国的青霉素年产量已占世界青霉素年总产量的60%,居世界首位。2002年,Birol等人提出了基于过程机理的模型,该过程综合考虑了发酵中微生物的各种生理变化,发现这是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为了更加方便地对青霉素过程进行研究,Birol对Bajpai和Reuss提出的非结构式模型进行了扩展,对模型进一步简化,方便研究。

青霉素工艺研究的论文

一、青霉素的发酵工艺过程1、工艺流程(1)丝状菌三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C,孢子培养,7天)——斜面母瓶(25°C,孢子培养,7天)——大米孢子(26°C,种子培养56h,1:)——一级种子培养液(27°C,种子培养,24h,1:)——二级种子培养液(27~26°C,发酵,7天,1:)——发酵液。(2)球状菌二级发酵工艺流程冷冻管(25°C,孢子培养,6~8天)——亲米(25°C,孢子培养,8~10天)——生产米(28°C,孢子培养,56~60h,1:)——种子培养液(26~25-24°C,发酵,7天,1:)——发酵液。

工艺流程和普通发酵是一样的,只是菌种选取青霉菌的区别。。关于发酵工程,你可以参考百度百科~关于工艺优化,有以下论文,你挑挑吧:青霉素发酵补料工艺优化.pdf青霉素发酵液过滤工艺的革新.pdf优化青霉素发酵生产补氮工艺.pdf青霉素发酵液过滤工艺及设备的改进.pdf青霉素发酵罐的接种工艺改进.pdf青霉素发酵液膜过滤工艺研究.pdf青霉素发酵过程优化控制问题及方法研究.pdf一种青霉素发酵过程补料优化的新方法.pdf青霉素发酵过程特点与控制对策.pdf简易发酵工程五项专利简介及应用.pdf

青霉素G生产可分为菌种发酵和提取精制两个步骤。①菌种发酵:将产黄青霉菌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25℃下培养7~10天,即可得青霉菌孢子培养物。用无菌水将孢子制成悬浮液接种到种子罐内已灭菌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24~28h,然后将种子培养液接种到发酵罐已灭菌的含有苯乙酸前体的培养基中,通入无菌空气,搅拌,在27℃下培养7天。在发酵过程中需补入苯乙酸前体及适量的培养基。②提取精制:将青霉素发酵液冷却,过滤。滤液在pH2~的条件下,于离心机内用醋酸丁酯进行逆流萃取,得到BA萃取液,BA经水洗离心机洗去溶于水的色素及溶于水的杂酸。将此BA萃取液经活性炭脱色,脱色BA加入碳酸钾溶液调PH至7左右离心机反萃取得RB,RB加丁醇经共沸蒸馏过滤干燥即可得青霉素G钾盐。

相关百科